時間:2023-04-13 11:43:2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農業龍頭企業供應鏈價值演化路徑探究,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引言
2020年,《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的出臺,指出應著力突破農村產業鏈條短的問題、融合層次淺、要素活力不強等等。從現實來看,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貧困地區,往往因為缺少規模化運作、品牌化運營,導致農產品銷路窄、銷量少、農民收入少等突出問題。如何抓住新時期的歷史機遇,尋找農村發展的突破口,成為了公眾最關注的問題。同時,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農業龍頭企業作為推進農村產業化的中堅力量,可以通過企業發展模式的轉型和對農業產業鏈的優化,可以更好解決“千家萬戶的小農戶難以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這一現代農業發展難題。涪陵榨菜集團所推行的“龍頭企業+股份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和“一個保護價,兩份保證金,一條利益鏈”的機制,能使農戶與建卡貧困戶、合作社和企業之間由相互博弈走向三方共贏,更讓農產品加工這項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理論基礎與模型
(一)動態能力理論
動態能力由Teece和Pisano(1994)提出,指企業為了適應環境的急劇變化而進行融合的能力、構建或重建內部和外部競爭力的主要能力。當前,學術界對動態能力主要聚焦在企業戰略管理領域的層次。如Teece(1997)等人首次提出,動態能力由3個維度組成,即整合能力、構建能力與重構能力的關系。Wang(2007)將動態能力劃分為適應性、吸收力與創新力三大類。董保寶等人(2012)在對國內外文獻進行整理的基礎上,把動態能力劃分為5個維度:資源整合能力強、資源再配置能力,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以上國內外的學者都把動態能力的研究重點放在了企業的組織層面,它的整合和重構能力已得到大多數學者的共識。
(二)價值共創理論
Prahalad等(2004)認為,在網絡時代,價值共創往往是以客戶為中心,或者以服務為中心,并且通過該平臺進行了實現。也有學者拓展了價值共創的視野,Pyane(2008)認為,只要存在兩種類型的主動資源整合者,雙方開展個性化互利合作,實現彼此價值創造的互換過程,就是一個價值共創過程。以農業為基礎,以農產品為依托,雙重賦能價值共創以商業模式得以彰顯,而張爾升等(2021)認為商業模式共創能力體現在:1)推行股份合作社。在新的經營模式之下,農民的各種生產要素得到了保障,參與創造價值;2)增收能力較強。農戶生產要素得到保證,創收能力明顯增強;3)具有較強的定價能力。在這一全新的經營模式下,與市場交易主體進行價格協商,以企業為主,并非農民所能達到。4)拓展能力強。優質農產品面積不斷擴大,在新經營模式中,市場開拓能力提高。
(三)整合分析框架
通過梳理動態能力和價值共創相關文獻,并結合農業龍頭企業的現實發展特點,提出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文本從動態能力視角出發進行研究,探討農業龍頭企業動態能力的構建及其能夠對農產品供應鏈價值共創起到何種作用,并在農產品供應鏈網絡上實現價值創造與共享。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單案例分析法,以涪陵榨菜為例,對龍頭企業供應鏈價值共創的動機、行為、結果進行探索性研究。并通過半結構化訪談法、實地調查法和二手資料收集等手段來獲取數據。在2022年6月-2022年10月,本研究團隊深入調研涪陵榨菜集團和生產工廠,對多位高層管理人員和一線生產工人進行了采訪會談,每次調研不低于3小時。同時,系統梳理主流搜索引擎、涪陵榨菜官網、企業年報、企業內部網站、媒體新聞等進行二手資料,獲取企業基礎信息、企業財務和運營情況。
(二)研究案例
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2507),于1988年成立,2010年11月23日上市,是一家以榨菜為根本,立足佐餐開味菜創新發展的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是中國醬腌菜行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旗下品牌涉及“烏江榨菜”、“惠通泡菜”等系列產品。涪陵榨菜作為農業龍頭企業,其完整的榨菜產業鏈和產業化經營發展格局,能夠較好地突出龍頭企業動態能力的構建特點,以及企業在產業鏈多主體價值共創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為農產品相關企業及行業提供全產業鏈創新發展借鑒。
四、案例分析
研究聚焦“如何實現農業龍頭企業供應鏈價值共創”這一問題,深入調研涪陵榨菜集團和生產工廠,探討農產品價值鏈中多主體、多環節、多維度的共創價值驅動因素和驅動效果。根據它的自然生命周期和關鍵事件的轉折情況,將價值共創過程分為蓄能,育能和賦能三個階段,而不同的動態能力進一步助推“量變-質變-裂變”的價值共創模式發展,具體如圖2所示。
(一)量變:蓄能階段多主體價值共創模式(1988-2010年)
驅動因素:企業蓄能階段,榨菜行業正處于寒冬時期,傳統榨菜行業面臨生產資料老舊、廠房面積過小等問題。由于受到生產技術水平以及所處的環境的限制,榨菜產品主要范圍局限在原產地周邊區域。涪陵榨菜集團始終秉承著價值共創的發展思路,依托這一思路將農戶生產與市場相結合,引導農民,合作社與企業同舟共濟,實現由相互博弈到三方共贏,涪陵榨菜這個古老的產業噴涌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依靠這一思路將農戶生產與市場相結合,引導農民,合作社與企業同舟共濟。動態能力:蓄能階段的動態能力主要體現在“如何整合農戶的原材料資源并轉化為產品”,為后期開拓榨菜市場、穩定龍頭地位打下堅實基礎。蓄能階段,尤其重要的是實現企業家精神與政府政策主導的有機統一,以及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供應鏈價值共創的市場感知能力與資源整合能力的構建。在榨菜行業普遍打價格戰形成惡性循環時,涪陵榨菜和涪陵區政府感知到了榨菜市場的發展機會,將目標鎖定于穩固產品價值并打造品牌效應,主張在傳統復雜的工藝基礎上完成生產現代化供應鏈的構建,從而提高整體的效率和效益。共創結果:蓄能階段的價值共創程度較低,價值共創結果集中體現為經濟價值。龍頭企業、政府和農戶等主體只是簡單的交易供應鏈關系,為此涪陵榨菜構建以“鏈主”為引領的多元化農產品產銷聯結,上下游協同發展,為集團長期運轉賦能。有效助力了企業強有力的管人管心,內部協同基礎。第一,涪陵榨菜在2000年借助政府三峽移民補貼拆遷款,引入工業化設備,從而正式成為行業首家開始工業化的企業,促使公司駛上快速發展的快車道。第二,通過新建現代化生產線和新創榨菜品種使涪陵榨菜在改革頭一年扭虧為盈———2001年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第三,公司憑借其廣告代言打響了全國品牌知名度,涪陵榨菜特聘請全國專業品牌策劃機構,成為首個進行央視媒體宣傳的企業。
(二)質變:育能階段多環節價值共創(2011-2014年)
驅動因素:憑借著蓄能階段已經積累的品牌優勢和不斷夯實的生產技術,但其市場覆蓋率和品牌知名度仍有待提升。從市場角度來看,涪陵榨菜發展前景廣闊,還有多個區域市場甚至面向國外都未開發。面對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選擇的增加,消費者對榨菜的食品安全要求和品牌標準也不斷加強,產品升級時不我待。動態能力:育能階段,涪陵榨菜通過生產管理能力、品牌建設能力實現供應鏈價值共創。為了抓住新的市場機會,涪陵榨菜選擇精品產品,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利用在多需求的地方,原有的160余種產品精簡至了不足50種。產品結構的優化,專注于精品產品使得烏江榨菜的品牌力和產品力,最終公司在金融危機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雙重壓力下實現凈利潤增長18.86%。同時,企業還募集資金進行產能擴大和技術升級,對銷售渠道進行改造,并將銷售網絡向三線城市下沉,擴大了生產規模,強化了技術優勢,開拓了市場,與同行企業拉開更大的差距。在品牌升級方面,公司通過產品國粹版包裝換版及央視等權威媒體及各方面方式的大力宣傳,大大提高了品牌影響力,初步確立了品牌的龍頭地位。共創結果:涪陵榨菜逐漸被大眾所熟知,此時供應鏈價值共創程度處于中等水平,價值共創參與主體包括農戶、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合作社與政府,價值共創結果集中反映為提高農戶收益社會價值和擴大企業品牌影響力、產品銷售量顯著提高等經濟價值,并構建“業務驅動,多主體聯動”價值共創模式,在整個產業鏈上形成閉環,供應鏈的價值創新得以實現。在該閉環中,涪陵榨菜通過土地經營權歸農戶、農戶入股合作社,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種植過程的有效管理,增加青菜頭生產和產值;合作社雇農戶對青菜頭進行人工初加工,企業收購到的青菜頭能保質保量,提高了生產效率;有了政府支持和科研機構加持,產品得以優化,消費者方面累積了越來越好的口碑;央視等權威媒體的廣告助力,涪陵榨菜在國內和國際的品牌影響力逐步擴大。
(三)裂變:賦能階段多維度價值共創(2015年-至今)
驅動因素:市場需求的迭代和國家政策的更新,為賦能階段的涪陵榨菜集團提供更強的動力向3.0版本邁進。一方面,消費者市場需求更偏向健康化、綠色化、多元化變化,這成為企業產品創新和品牌定位更新的主要驅動因素。另一方面,國家關于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發展、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政策的出臺,為推動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農產品供應鏈提供機會。動態能力:賦能階段主要是增強資源重構能力與價值共創能力,農產品供應鏈的價值共創得以實現,龍頭企業為農產品供應鏈的參與主體賦能,實現資源互動共創價值。在市場需求和國家政策的雙重驅動下,龍頭企業全面導入研發創新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提高加工技術,提升產品品質:第一,原材料方面,集中土地資源,它同基地、企業和農戶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探索出“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基地+大戶”、“公司+專業合作社”產業化發展模式,打造了從種植、加工到生產的全產業鏈;第二,在技術資源方面,建立國家榨菜加工研發專業中心,與中科院、中船重工722研究所、西南大學、重慶大學等科研院校單位密切合作;第三,在金融機構和政府資源方面,吸引了國投創益、上海景林資產、景順長城、易方達及高盛等知名投資機構的戰略投資;第四,在政府的支持下穩步發展,使能各參與主體,形成價值共創能力。共創結果:在賦能階段,農產品供應鏈的價值共創程度高,價值共創參與主體包括農戶、龍頭企業、消費者、金融機構、科研機構、政府和合作社,價值共創結果集中表現為企業綜合實力增強、滿足消費者需求等經濟價值以及三產融合等、農戶高質量就業等社會價值,榨菜文化傳承等文化價值,實現循環生態農業等生態價值。涪陵榨菜重點打造綠色榨菜全產業鏈,以期對榨菜產業的優化調整和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灌注“源頭活水”,有力推動了鄉村全面振興。與政府合作,實現榨菜種植規模化和產業化相結合,穩定原材料的供應,為穩定物價、贏得競爭、維持榨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與科研機構聯合攻關,沿途升級生產、引進農業基因改造技術,大力推廣榨菜優良新品種。與此同時,建構一個“數據驅動、多主體聯動”的價值共創模式。建立榨菜指數平臺并依托大數據智能化技術,推動涪陵乃至全國榨菜產業的發展。其次,在市場推廣方面,通過“紅動中國”品牌傳播等傳播活動,全力宣傳升級產品與戰略新品,切實促進明星產品、新產品銷量增長。推行“空中+網絡+地面”的多元化品牌宣傳模式、央視廣告拉動、地面傳播合作、烏江早食節公關活動。在路演,互聯網和移動端的創新傳播方式上進行了積極嘗試,利用微信和微博向更多層級消費群靠攏的同時,不斷促進品牌影響力的增強。最后,搭建榨菜文化的展示平臺,濃郁的文化營銷氛圍。重視榨菜的生產和鄉村旅游、鄉愁的記憶景觀、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協調發展,繼承榨菜百年工藝。全力推動集中國榨菜博物館的建設、榨菜特色產業旅游基地、榨菜文化景觀區等、榨菜國家級研發中心等功能為一體的“中國榨菜城”工程建設。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對農業龍頭企業供應鏈價值共創的研究,結合動態能力和價值共創視角,深度挖掘涪陵榨菜集團作為農業龍頭企業的供應鏈演化過程,并總結了動態能力與農業龍頭企業演化過程及其價值共創模式,得出以下結論:農業龍頭企業的動態能力隨著驅動因素的不同和發展階段的不同而不斷演化。蓄能階段,通過企業家精神及政府政策推動,龍頭企業的動態能力由市場感知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構成,實現較低程度的價值共創。育能階段,在榨菜行業市場前景廣闊和產品技術產能共同驅動下,農業龍頭企業動態能力包括生產管理能力、品牌建設能力,呈現中等程度的價值共創。賦能階段,由市場需求與國家政策共同推動,龍頭企業的動態能力引入資源整合能力與研發創新能力,為農業龍頭企業實現更高層次價值共創提供保障。農產品供應鏈價值共創過程機制遵循驅動因素-動態能力-價值共創(動機-行為-結果)演化邏輯,從早期的“經濟價值”為主,到后期“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全面升級。涪陵榨菜集團作為供應鏈中的核心主體,緊緊把握政府政策和市場需求,構建核心動態能力打造競爭優勢。同時,集團始終不遺余力幫助當地貧困農戶脫貧、解決就業問題、保護生態環境,與核心參與主體共同實現農產品供應鏈價值的創造與分享,引領整條產業鏈實現價值共創。農業龍頭企業實現了基于“量變-質變-裂變”的價值共創模式演變。涪陵榨菜發展過程中,經歷蓄能階段、育能階段、賦能階段三個演變過程,其參與主體實現由少變多的量級變化,形成了基于多主體的價值共創模式。將離散的主體聯結起來,秉承多環節、全產業鏈優化格局,其價值共創程度實現由簡變豐、由單一變多元的質變,形成了基于多價值的價值共創模式,實現供應鏈的價值賦能。涪陵榨菜作為行業龍頭企業,積攢能量、行穩致遠,賦能階段實現裂變式的企業能量爆發,構建出基于多維度的價值共創模式,形成了完整的全產業鏈。
[參考文獻]
[1]TeeceDJ,PisanG.TheDynamicCapabilitiesofFirms:AnIntroduction[J].Industrial&CorporateChange,1994,3(3):537-556.
[2]TeeceDJ.TheFoundationsofEnterprisePerformance:DynamicandOrdinaryCapabilitiesinAn(Economic)TheoryofFirms[J].AcademyofManagementPerspectives,2014,28(4):328-352.
[3]WangCL,PKAhmed.DynamicCapabilities:AReviewandResearchAgenda[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Reviews,2007,9(1):31-51.
[4]董保寶,葛寶山.新創企業資源整合過程與動態能力關系研究[J].北京:科研管理,2012(2):107-114.
[5]PRAHALADCK,RAMASWAMYV.Co-creationexperi-ences:thenextpracticeinvaluecreation[J].JournalofInter-activeMarketing,2004,18(3):5-14.
[6]GROENROOSC,VOIMAP.Criticalservicelogic:mak-ingsenseofvaluecreationandCO-creation[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13,41(2):133-150.
[7]PAYNEAF,STORBACKAK,FROWP.ManagingtheCo-creationofValue[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08,36(1):83-96.
[8]張爾升,李澳,李仁君.扶貧資金撬動、雙重賦能與扶貧模式創新———基于縱向案例的研究[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21,33(6):56-66.DOI:10.3969/j.issn.1008-2670.2021.06.007.
作者:霍思宇 施琳霞 陳晨昊 張楚晗 黃晨語 單位: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管理學院 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經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