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19 15:14:3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網絡新媒體的定義,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網絡文學的形成
“網絡文學”這個先進技術與人類文化結晶的出現,雖然處在剛剛起步階段,但是其發展進度快得讓人難以置信,它表現出的自由性、虛擬性、互動性、多媒體性等等都受到很多作家與讀者的熱捧。網絡文學一出現就意味著要顛覆傳統文學,改變舊的文學形式與觀念,帶動人們以新的形式、新的思想觀念創作出一種新型的文學。新文學的出現意味著,新問題、新思想的出現,同時還會成為文學界的一種新商品。“網絡文學”一個正處在發展的萌芽階段的新事物、新概念,在我們平時的討論中悄悄地生長,并且不斷的形成與完善。也就是說,平時的討論既是“網絡文學”概念形成的根本,又是文學創作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網絡文學”這個新詞的身邊出現了各種網絡文學發言權的爭奪現象,也正是這種現象才“網絡文學”有了今天的意義,才有了與“傳統文學”理論上的呼應與對比的能力。
(二)網絡文學的定義
網絡文學起源于那些海外的留學生,最初他們把自己的留學生涯和思念家鄉的心情通過文章的形式發表在了互聯網上。也許第一個在網絡上發表文章并且對自己的語言文字進行傳播的人,也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舉動,或者是通過想象以網絡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悟與心情。但是他的這種行為在無意中對大眾的心靈發出了召喚,使很多人開始模仿他的這種方式,分別把自己的“作品”,通過各大網站或者網頁進行發表,這種書寫活動很快得到了傳播。大家把最初網絡上出現的這些“作品”同稱為網絡文學。與此對應我們把網絡文學定義為:“通過網絡創作并且進行廣泛傳播的文學作品”。于網絡文學的最初定義“網絡上出現的所有作品”相比較,這種概述更注重網絡文學對互聯網的依賴性和網絡文學的原創性。但是我們發現,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學形式的網絡文學,其獨特的性質并沒有在這種環境里得到完全的施展與充分的體現。有的學者為網絡文學制定了定義:“Web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在互聯網上創作出來的,并且以互聯網為傳播形式傳播的文學作品”。從這個學者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新型的網絡創作手法,新型的作品傳播形式,與傳統文學有所不同的物質載體,以及創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性等新的特點,是網絡文學獨有的特征。這些特征的前提就是多媒體和網絡,如果沒有了多媒體和網絡做平臺,所有的一切都是紙上談兵。所以說,這個定義充分的體現了網絡文學和多媒體技術的重要關系。
(三)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大眾的眼、手、耳等多個器官,都受到文字、聲音、圖像等各種多媒體技術途徑的刺激,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所有感官功能都得到很大的改善,促進了人們記憶、探討、思想、創作等活動的發揮,從而使網絡文學的展現,由原來單調的文字印刷形式轉變成了各種生動直觀的形式。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網絡文學得到了更好的拓展與延伸,傳統文學的線性結構被非線性的排列所代替。而網絡的自由性、共享性、互動性等各種特性,促使網絡文學以獨特的性質出現在大眾的生活里。特別是多媒體技術與網絡虛擬結構的融合,使文學內容的直觀展現更加逼真生動。它既可以讓大眾感受分子、細菌、基因及原子結構等微觀世界的奇妙,又可以看到海洋、宇宙、原子彈爆炸、衛星發射以及星球相撞等宏觀的過程。這些技術既可以完成普通常規實驗,又可以完成常人都不能接觸的實驗,還可以構建出各種不同的特殊環境。例如,網絡上曾進行了一個轟動世界的“虛擬青蛙解剖”教育課題,當時這堂轟動世界的解剖課是通過萬雄網給全世界學生上的。實驗者通過網絡互相交流探討,發表各自的意見,還可以親自動手在屏幕上進行解剖實驗。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的融合,給學生們創造出真實的模擬環境,使學習方式脫離了單調的平面敘述,學生的視野、創新意識和能力得到了擴展和提高,沖出了書本文字的局限。不只是學生以及大眾的思維都有所改變。
(四)多媒體技術下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差異
在傳統文學的審美理念中,有一條不可逾越的界線,那就是理性。不論是什么樣的傳統文學作品,其中都有不可缺少的理性概念。比如,康德的觀點,美感產生的必備條件就是對判斷力的一種“反思”。在康德的觀點里,感性的審美中必須要把握住理性,這就是美感。傳統文學就是在美學的天地里不允許有人間的焰火氣息和烏煙瘴氣,其創作來源在于傳統文學創作者都是社會各界的專家和權威性人物,他們把文學內容的重點集中在精神方面、超越方面、教育方面和道德方面,因此他們忽略了大眾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至于社會大眾對專家、權威們定義的審美,長期以來不能理解。而大眾追求的美學在網絡文學中得到了體現,網絡文學無限制的自由發表與互動,快速的網絡傳播,各種欲望的表達方式以及簡單易懂的語言文字風格,都成為戰勝傳統文學的法寶,也正是多媒體技術體現出來的感性化美學。只有各種感性的正確、完善發展,才能帶動人的本性健康發展,才能培育出健康的人性。通過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的融合,使人能夠更快、更好的了解什么是美學、美學的價值以及個人的審美需求。如果一個人的欲望追求被壓制,那么他人性的發展會受到很大的限制。也就是說,如果文學沒有了感性做基礎,那么文學就成了利器反過來傷害人性的發展。所有的東西都是有利有弊的雙面性,我要把握住有利的一面,使其另一面失效,這對網絡文學來說很重要。就當代人來說,感性的欲望追求和它的合理性已經成為事實,主要是怎么去滿足大眾的感官欲望,在滿足感官欲望的同時又要讓讀者對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創作出來的作品進一步的“升華”。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帶動了網絡文學的發展,同時也勾起了人們心中的欲望。這個歷史轉變的重任壓在了網絡文學的肩上,他是否能以“感望”為中心,然后帶領大眾跳出以“欲望需求”為主的文學圈,這就是網絡文學今后的發展方向。
二、多媒體技術促進網絡文學發展視界
(一)文化產品里的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同時促進了網絡文學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給網絡文學帶來了媒體性、交互性和數字化等特征,正因為網絡與多媒體具有這些特征才使得網絡文學變得多彩多姿。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了文學作品里包含一定的技術,也就是說,人們的審美觀改變了,已經接受審美與技術并存。在網絡文學里表現出了技術審美,機械復制的模仿成為網絡時代的藝術審美,他把很多符號通過數字化技術疊加在屏幕上供人們消費。波德里亞認為:“在這個現代化消費空間,人工和機械的關系,將取代藝術與自然原初的關系,因此模仿的機械復制將代替藝術創作的個性風格表達”。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創造出來的文化產品仿佛就像是一種視覺消費品。通過數字化技術把一些不相干的代碼組合起來,形成了看似真實的虛擬物象,然后把它作為代碼,用來替代真實物象,使組合而成的審美符號代替了本身的藝術審美。這就是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結合的成果。
(二)網絡文學的發展方向
人類的社會生活被現代化技術所帶動,現代技術以一種決定性力量的形式,掌控了人類的歷史命運。網絡多媒體技術為文學界開拓出新的局面,雖然先進科學所創造的這種數字化符號世界色彩繽紛,但是也不能代表它到處都是溫暖多彩的春天,還有不少地方存在著寒冬酷暑,依然需要處在多媒體網絡技術背景下的網絡文學不斷的自我提高、完善自身、豐富其所應有的內容。信息時代的迅速發展,使人們對文學的價值問題不得不重新探索思考。在這個挑戰與機遇共存的信息化社會,給人們帶來全新的信息的同時,也把自由和創作的機會帶給了人們,不再單單是專家和權威性人物的創作。網絡文學的非線性、自由性和多結局的特點在多媒體網絡體現出來,這些特點產生了文學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使其成為了客觀世界的一種虛構、一種描述及一種解釋,打破了傳統文學原有的權威性和確定性。通過新型的網絡文學,提高讀者的整體素質。創作者也應該賦予新的思想含義,他應該是具有善于獲取信息、改造信息能力的人,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和鮮明個性的人,具有合作意識、平等觀念、和崇尚現代科學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較高的創作能力和超強的適應能力的人。從這種具有廣闊的時代前沿性角度出發,創造網絡文學的價值觀,才能正確利用多媒體技術為網絡文學開拓正確的前進方向。
三、結束語
論文關鍵詞 新媒體事件 把關人 新功能 媒介新結構
一、新媒體事件的含義
正如對“新媒體”、“新媒介”、“新傳媒”概念的爭議一樣,對于什么是新媒體事件,學者們也是眾說紛紜,眾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在研究新媒體事件的概念同時,他們也指明了新媒體事件的特征,正是在研究新媒體事件的特征中,才能概括新媒體事件的概念。
大多數學者在界定新媒體事件時首先明確新媒體事件以網絡、手機為技術基礎。在此基礎上,以新媒體事件的外延來劃分,可以分為廣義的定義、狹義的定義。
廣義的定義認為:新媒體事件是指由網絡、移動媒體等新媒體技術支撐體系下形成的為民眾廣泛關注并采取相應行動的熱點事件、引人注目的事件。蔣謝爾指出,所謂新媒體事件是指由網絡、移動媒體等為主的新媒體信息、形成相應輿論進而為民眾廣泛關注能采取相應行動的熱點事件。 蔣建國指出,新媒體事件是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利用網絡、手機等媒體傳播最近在社會上發生并引人注目的事情。 韓敏指出,所謂新媒體事件是以網絡、手機為代表的開放式媒介技術為基礎,通過公民新聞運動產生的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媒體事件。
中性的定義將新媒體事件界定為突發事件。周葆華指出,“新媒體事件”(New Media Event)的概念必須追溯至“媒體事件”(Media Event)。如果說“新媒體事件”主要指向突發事件,則“媒體事件”更多的是非突發事件——即預先計劃好的事件。
狹義的定義將新媒體事件界定為突發事件中的反抗權威性事件。許鑫通過對新媒體事件和傳統媒體事件的比較指出,新媒體事件是“新”媒體事件,不是“新媒體”事件,新媒體事件主要指以為傳播媒介,由網民傳播、推動事件進程并挑戰意識形態和現存社會權力結構的權威,帶有爭議性的社會事件。新媒體事件的“新”特征根本上體現于兩點:一是事件的意義并非完全由權力階層來定義,草根階層擁有更大的話語權;二是事件的社會效果并非是維護現存統治秩序,更多的是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權力結構的挑戰。
以上有關新媒體事件的定義,從外延上遞進縮小,即從熱點事件突發事件挑戰主流社會的突發事件。這三種定義,各有特點。廣義的定義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其優點是普適性強,但本文認為,這個定義太寬泛了,除了媒體形式有所區別外,新媒體事件和媒體事件很難有所區分。媒體傳播的形式區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功能的差別所在。狹義的定義將新媒體事件界定為突發事件中的反抗權威性事件,和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相適應。由于中國處于過渡時期,各個階層利益沖突相對比較嚴重,加之各個階層之間信息溝通的渠道不暢通,在中國發生的新媒體事件基本上都涉及公共領域,挑戰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并獲得社會的共鳴。這也與中國傳統媒體長期以來缺乏獨立精神有很大關系。這類新媒體事件也是本文關注的核心內容。但從現實來看,這種概括太單一,以至于把現代社會大量存在的新媒體事件的其他類型排除在外。同時,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類新媒體事件的比例會逐步降低。本文贊成中性的定義,認為這一定義既說明了新媒體事件和傳統媒體事件的區別,又為新媒體事件有關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新媒體事件”之“新”
第一,新的把關人。威爾伯·施拉姆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媒介=把關人。他說:“我們將媒體稱為‘把關人’,而不是過濾器,這個詞是庫爾特·勒溫啟用的社會心理學術語。大眾媒介是信息在社會流通過程中的主要把關人。” 新媒體事件的平臺載體從報紙、電臺、電視等傳統媒體轉變為新聞網站、博客、論壇、手機、視頻、搜索引擎、SNS社區等,這種媒介形式的轉化,使得傳統媒體的“把關人”風光不再。新媒介技術門檻降低、互動性強,普通民眾甚至是社會底層可以和權力精英或者明星一樣成為新媒體事件的重要參與者或者賦權人。這樣,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事件經新媒體披露和傳播后,在一定條件下,會由孤事件發展為可持續的運動,在營造群體氛圍的基礎上影響主流社會,其傳播效果得到放大。這不僅是媒體形態的變化,或是媒介生態系統的擴展,也是媒體內容、話語權、主體性的變遷,是網絡的進一步發展和轉型。筆者以為,這是公民新聞以及“群眾書寫”的要點所在,是處于社會邊緣的信下階層加入創造歷史事件的關鍵所在,也是新媒體事件最根本的“新”特征。
第二,承擔新功能。在媒體自由得到充分發展的社會形態下,傳統媒體監督和批評權力精英的功能已經得到充分的發揮,媒體事件的這一功能不算突出,突出的是娛樂社會的功能——這本是媒體的原本功能之一。但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由于意識形態或者傳統思想的影響,媒體的監督或者制衡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由于傳統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精英主導與策劃的,其程序單一,很容易被控制。但新媒體事件的出現使得政治精英對傳統媒體原本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迅速走向失靈,其底層賦權與大眾書寫特征使得其發展方向充滿著不確定性,它打破了事件傳播與輿論進展的單向性而呈現出復雜狀態,事件的發展方向和最終結果往往很難由事件中的單一力量所能完全決向失控,這種狀況下,預警失靈也就成為事件中的常態。 如果新媒體事件沒有承載新的功能而僅僅是發生了傳播形式和方式的變化,這種對新媒體事件的研究就會喪失其現實意義。
第三,形成媒介新結構。這里的媒介新結構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形成的新的結構狀態。由于不同社會結構性差異,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西方國家存在很大的差別。因此其新媒體事件的表現也并不同一。在港臺社會,借網絡平臺而生的新媒體事件常常被吸納進主流媒介的光譜之中而逐漸“常規化”,新媒體事件由此變成傳統媒體獲取經濟利益的有效素材;而在中國大陸,由于新媒體相對傳統媒體具有“另類”色彩,所以新舊媒體之間更多體現為競爭、甚至對抗關系,而較少出現港臺社會的那種吸納特征。就事件走向而言,在港臺會因傳統媒體的吸納效果而使其常規化;但在大陸,新媒體事件的前景更加充滿不確定性,新媒體事件或者因其發展產生體制性變革,或者則因權力結構的打擊而飽受壓制、無果而終。 在中國,新媒體事件的頻發使得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總體上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競爭性結構狀態。
關鍵詞:流媒體;網絡課程;資源集成;SMIL
中圖分類號:TP37,TP3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373X(2008)1810304
Network Cours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Its Key Techniques Based on Streaming Media
PAN Luyi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Hangzhou,310053,China)
Abstract:Network course is a basic element and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the network teaching.It introduces the Synchronized Multimedia Integration Language(SMIL).Based on the developing environment of realsystem streaming media,it researches a few key techniques in the process of network course integration,such as the medium combination,time line programming and broadcast layout setup.It points out the relevant problem and strategy to accomplish these key techniques,and gives out the related examples.
Keywords:streaming media;network course;resource integration;SMIL
1 引 言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校園網的普及,網絡化教學作為一種高效新型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重視。網絡課程是網絡教學的基本要素和重要資源,是指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網絡課程給人們提供便捷的學習機會,使學習活動更加自主化、個性化,學習者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時間、地點、方式、進度,用瀏覽器播放教學內容,在教學形式上既可以實時學習,也可以使學習者進行非實時的自主或協同學習,還可以實現師生之間的直接對話交流,形成一個開放和交互的遠程教育環境。對于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等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網絡課程的開發需要相關的技術支撐,流媒體技術和理論的日趨成熟,為網絡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基礎。基于流媒體技術的網絡課程,能高效、便捷地進行網上實時和遠程教學,并能確保音視頻播放流暢,有良好的同步效果。
基于流媒體的網絡課程的開發實質上是運用網絡課程開發工具,把課程素材轉換為流媒體形式的文本、音頻 、視頻、動畫等,并按課程教學要求,集成為課程的流媒體課件或教學節目,再通過Web。目前網絡流媒體平臺主要有Realnetworks公司的Realsystem、微軟公司的Windows Media和蘋果公司的QuickTime。Realsystem優良的性能使得用戶數量上處于領先地位,Realsystem的文件格式主要有rm(流式音視頻)、ra(流式音頻)、rp(流式圖像)、rt(流式文本)。網絡課程開發涉及許多技術問題,其中流媒體教學素材的集成是最關鍵的技術,利用SMIL同步集成多媒體語言,可以將Internet上不同位置的媒體文件關聯到一起。本文依據Realsystem流媒體開發平臺,研究網絡課程開發過程中流媒體教學素材集成及其關鍵技術。
2 同步多媒體集成語言SMIL簡介
世界W3C協會(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于1998年6月開始推廣一種和HTML具有相同結構的標記語言:同步多媒體集成語言(Synchronized Multimedia Integration Language,SMIL)。這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關聯性標記語言,它可以將Internet上不同位置的媒體文件通過它們的URL關聯起來,形成多媒體文件。在播放時,播放器會自動從它們的存放位置進行調用,并按文件中設置的播放順序和位置等屬性,將這些文件集成到同一窗口播放。實際上SMIL文件僅是一個關聯文件,并不包含真正的媒體內容。SMIL支持的媒體格式有靜止圖片文件、RealPix,RealText、動畫、音頻、視頻等。目前支持SMIL文件的播放器主要有RealPlayer,QuickTime等,用戶瀏覽器端只要安裝RealPlayer或QuickTime的相應的插件,也可以播放SMIL文件。
SMIL文件是純文本文件,其文件擴展名為“.smil”或“.smi”。整個文件以<smil>開始,</smil>結束,其中包含由<head></head>標記定義的頭部以及由<body></body>標記定義的正文部份。在SMIL文件的正文部分,用媒體標記將媒體文件引入SMIL文件中。下面代碼關聯一個流服務器上的流式音頻文件sound1.rm。
<body>
<audio src=”rtsp://:554/audio/sound1.rm”/>
</body>
3 流媒體素材集成的關鍵技術
在網絡課程中,通常需要把音頻、視頻、演示文稿、圖片等教學信息按一定的組合同時或順序播放,構成一個情景交融的多媒體教學環境,讓學習者可以在一個動態的交互性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在網絡課程中,可以按照課程教學策略、教學目標,組織多媒體內容,設置組合后的播放布局和播放方式。實現流媒體集成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關聯媒體文件、設置媒體的組合方式、規劃時間線、設置播放布局等。
(1) 關聯媒體文件。在SMIL文件的正文部分,用媒體標記將相關媒體文件引入SMIL文件中,同時通過設置標記屬性,描述媒體文件的文件格式和所處的位置,以及媒體文件在SMIL文件中的其他行為。常用的媒體標記有<animation../>,<textstream../>,<img../>,<audio../>,<video../>等,分別用于關聯動畫文件、流式文本文件、圖像文件、音頻文件和視頻文件等。下面代碼關聯一個流服務器上的流式視頻文件class1.rm。
<video src=”rtsp://:554/video/class1.rm”/>
(2) 媒體的組合播放及帶寬分配策略。在流媒體網絡課程中,有些媒體文件是緊密聯系的,如在播放演示文稿時,要同步配音,或在播放視頻時要顯示相應的文稿和圖片等。這就要將媒體文件進行組合播放。在SMIL中,可以用<seq>和</seq>組合標記實現媒體文件的順序播放,用<par>和</par>標記實現媒體文件的同步播放,同時兩種組合標記還可以進行嵌套組合。如下面的代碼實現了4個流媒體文件的組合。
<par endsync="last" >
<ref src="graph/pic1.rp" region="graphregion" />
<seq>
<textstream src="text/word1.rt" region="textregion" />
<video src="videos/vid1.rm" begin="20s" region="videoregion" />
</seq>
</par>
<video src="videos/vid2.rm" region="videoregion" />
在默認情況下,同步組合的播放結束要等到其所包含的所有媒體對象播放結束之后。要改變這種情況,可以通過設置<par>標記的end屬性規定同步組合的絕對時間,也可以通過<par>標記的endsync屬性設置同步組合的播放結束與某一個媒體對象結合起來。endsync屬性的默認值為“last”,表示當組合中持續時間最長的那個媒體對象播放結束時,整個同步組合播放結束。當endsync屬性為“first”時,表示當組合中持續時間最短的那個媒體對象播放結束時,整個同步組合播放結束。如果要指定當某個媒體對象結束時,整個同步組合播放結束,則可設置endsync屬性為“id(相應媒體對象的id值)”。
必須注意,在媒體服務器每一個流媒體文件時,都會占用一定的傳輸帶寬。這個帶寬的具體數值是在創建媒體文件時預先設定好的,同步播放組合時所占用的傳輸帶寬,就是組合中所有媒體文件的傳輸帶寬的總和。為了保證同步效果以及整個多媒體文件傳輸順利和播放平滑,這個帶寬的總和不應該超過用戶和服務器連接的最大傳輸帶寬,否則就會產生帶寬“瓶頸”。這種“瓶頸”通常出現在兩個或多個高帶寬消耗的媒體文件同步播放時。因此,在組合同步播放文件時,要盡量將高帶寬文件和低帶寬文件組合在一起。在流媒體播放的開始階段,先播放低帶寬的媒體文件,如RealText文件和壓縮程度較高的Real音頻文件,這樣在它們播放的同時,播放器可以利用多余的網絡帶寬預先傳送后面將要播放的高帶寬消耗的數據。這種“幕后傳輸”的播放組合方式,可以使用戶端的播放器預先存儲足夠多的數據以保證后續播放的平滑性。
(3) 規劃SMIL文件的時間線。所謂流媒體的時間線就是這個媒體文件的播放時間計劃。比如,一個流式視頻文件播放長度為3 min,這個視頻文件的時間線就是3 min。流式音頻、視頻和動畫文件都具有內部時間線,在媒體文件建立時,生成軟件就將其內部時間線結合到文件的結構中去,這些文件的時間線不能再修改,除非重新改變文件的結構。RealText和RealPix文件的時間線是通過標記語言建立的,可以隨時修改。在組合流媒體時,一般先建立音頻、視頻和動畫文件,然后建立RealText和RealPix文件的時間線,使之與這些文件匹配。
當多個媒體文件組合時,各個媒體文件的時間線以及它們在多媒體文件中播放的計劃又組成了整個多媒體節目的時間線。合理計劃流媒體的時間線可以有助于合理使用用戶的連接帶寬,避免播放遲滯和“再預置”現象的出現。SMIL語言通過時間標記元素建立和改變SMIL文件的時間線。如通過begin和end屬性設置媒體播放的開始、結束時間及前后播放的間隔時間,通過clipbegin和clipend屬性可以播放連續性媒體文件內部的一個片段,還可以通過dur屬性設置播放的持續時間等。下面代碼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流媒體時間線設計的例子。
<par>
<seq>
<par> <! -- 文件組1-->
<ref src="graph/ image.rp" region="graphregion" />
<seq>
<textstream src="text/ text.rt" region="textregion" />
<video src="videos/video1.rm" begin="20s" region="videoregion" />
</seq>
</par>
<! -- 文件組2-->
<video src="videos/video2.rm"region="videoregion" />
</seq>
</par>
上述代碼所對應的時間線效果如圖1所示。
在文件組1中,首先播放的是image.rp文件和text.rt文件,由于text.rt文件的帶寬消耗很小,使image.rp文件有充足的帶寬來傳輸數據。當video1.rm視頻文件開始播放時,image.rp文件的數據已經傳輸結束,這時的帶寬全部可以為視頻文件video1.rm所占用。雖然文件組1和文件組2按順序播放,但最外層的組合會平衡組合中的媒體文件的帶寬消耗,當文件組1開始播放之后,存在多余帶寬,它就會開始傳送文件組2的數據,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掩蓋文件組2的預置過程,使得整個SMIL文件的播放不出現停頓而顯得平滑。
(4) 設置媒體播放的窗口布局。在流媒體課件中,除了聲音文件外,其他的媒體內容通常需要不同的播放區域。在SMIL文件的頭部,通過<layout>和</layout>標記設置窗口布局;在這個layout標記群內,通過<root-layout/>標記定義底層區域,即播放器的主窗口的大小;在定義了底層區域后,再通過<region/>標記定義每一個播放區域的大小和位置。在SMIL文件的正文部分,通過定義相關標記的region屬性,在各播放區域中放置相應的可視媒體對象。下面的代碼中定義了二個區域分別播放視頻和流式文本。
<smil>
<head>
<layout>
<root-layout width="500" height="100" />
<region id="textregion" top="0" left="0" width="200" height="100" />
<region id="videoregion" top="0" left="200" width="300" height="100" />
</layout>
</head>
<body>
<par>
<textstream src="T5_1.rt"region="textregion" />
<video src="V5-1.rm"region="videoregion" />
<audio src="A5-1.rm" />
</par>
</body>
</smil>
在復雜的流媒體播放應用中,可能需要建立動態或重疊的播放區域,這可以通過SMIL的<region>標記的zindex參數實現。zindex參數的值越大,播放區域就越處于播放窗口的前方。SMIL文件中所定義的播放區域,只要不定義其背景色,在默認狀態下是透明的。對于最上層播放區域,如果有媒體文件在其中播放,下面各層的區域就被覆蓋。如果區域中沒有媒體文件的播放,它就處于透明狀態,下層中正在播放媒體文件的區域就被顯示。如果所有區域中都沒有正在播放的內容,所有的區域都處于透明狀態,播放器窗口就顯示SMIL文件中<rootlayout>定義的底層區域,它總是位于所有播放層的最底層。下面的代碼定義了2層區域,并實現播放區域的動態轉換。
<smil>
<head>
<layout>
<root-layout width="400" height="360" />
<! C 第一層:左右排列的區域 -- >
<region id="left" top="10" left="10" width="185" height="340" z-index="1" />
<region id="right" top="10" left="205" width="185" height="340" z-index="1"/>
<! C 第二層:上下排列的區域,重疊于第一層前方 -- >
<region id="top" top="10" left="10" width="380" height="165" z-index="2" />
<region id="bottom" top="185" left="10" width="380" height="165" z-index="2"/>
</layout>
</head>
<body>
<par>
<seq>
<par> <! -- 文件組1:左右排列 -- >
<ref src="title.rp" region="left" fill="remove" />
<textstream src="words.rt" region="right"
fill="remove" />
</par>
<par> <! -- 文件組2:上下排列 -- >
<video src="film.rm" region="top" />
<textstream src="text.rt" region="bottom " />
</par>
</seq>
</par>
</body>
</smil>
上述代碼定義了2個顯示層,每層定義了2個區域,顯然,“top”和“bottom”區域位于“left”和“right”窗口的前方。盡管這些區域都是在SMIL播放的一開始就建好的,但是通過zindex,fill=“remove”以及區域默認的透明背景色,給用戶的感覺就是播放區域是在媒體文件開始播放時動態建立的。
4 結 語
流媒體運用特殊的數據壓縮和傳輸技術,可以使得聲音和視頻文件變得很小,通常只有WAV和AVI文件的3%~5%。因此,基于流媒體的網絡課程,能確保課程中音頻、視頻、演示文稿、圖片等資源在網絡上快速連續平滑的傳輸。利用SMIL同步集成多媒體語言,可以將網絡課程資源進行有效的關聯組合。本文針對基于流媒體的網絡課程開發,從技術層面詳細介紹了在網絡課程流式資源集成過程中,按照課程教學策略、教學目標和多媒體教學環境要求,實現流媒體的組合、規劃時間線、設置播放布局等關鍵技術。只有很好地解決這些關鍵技術,才能確保音頻、視頻播放流暢,音頻與視頻圖像有良好的同步,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使得網絡課程能高效、便捷地進行網上實時和遠程教學,構成一個情景交融的多媒體教學環境。
參 考 文 獻
[1]孫力,錢維瑩.流媒體技術與創作[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張麗.流媒體技術大全[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3]Synchronized Multimedia Integration Language (SMIL) 1.0 Specification.W3C Recommendation 15-June-1998 ,/TR/REC-smil/.
[4]/.
[5]陳鵬.遠程教育與網絡課程系統的研究與設計\.現代電子技術,2006,29(24) :101102,105.
關鍵詞:新媒體;自媒體;關系
引言
隨著互聯網與傳媒行業的快速發展,新媒體與自媒體在21世紀的風頭已經蓋過傳統媒體,然而在實際使用中,兩者卻存在令人尷尬的局面:新媒體與自媒體混淆。因此,對自媒體與新媒體的定義進行梳理,辨析兩者的關系成為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這對新媒體與自媒體顯示作用的發揮有重要意義。
一、新媒體的與自媒體的定義梳理
新媒體比自媒體出現的更早,關于新媒體的定義研究有很多的說法,在傳媒界也沒能夠對新媒體的概念進行界定,因此認為通常將新媒體成為“一個混亂的概念”。隨著新媒體的以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自媒體逐漸出現,而當自媒體出現后,新媒體與自媒體概念的較差使得混亂新媒體概念混亂現象更加突出。為此,通過對新媒體與自媒體概念的梳理,希望可以對兩者之間的界限進行劃分,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兩者的效益。
(一)新媒體的定義
“新媒體”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提出,當時,戈爾德馬克將新媒體制作電子錄像,隨著美國傳媒界對新媒體這一概念的繼續研究與深入,新媒體在全美乃至世界廣泛流行。
我國對新媒體這一概念的研究最早出現在20世紀70、80年代,根據現有最早的英譯譯文,推測我國最早出現新媒體這一概念是在1978年,此后,關于新媒體的譯文以及研究受到傳媒行業的普遍關注。90年代后,我國電子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傳統傳媒業依托網絡技術的便利,也逐漸朝新媒體方向迸發,新媒體因此逐漸成為潮流,而后,我國傳媒界也嘗試對新媒體的定義進行界定,在2000年,吳征就對新媒體的定義進行了闡述,他認為可以將新媒體定義為交互式數字化復合媒體。
進入到21世紀,各傳媒學界與傳媒領域的領導者也對新媒體的定義進行了研究與概述,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認為:“所謂新媒體就是一個新的概念,是相對而言的,比如廣播相對報紙就是新媒體,而電視相對廣播也是新媒體,我們今天所接觸的新媒體是通過計算機處理后的信息并通過網絡形式傳播的一種媒體形態”。而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有限公司執行主席吳征則認為,新媒體只是在表達形式上與舊媒體不同,其實在本|上新媒體與舊媒體沒有什么不同。其中對新媒體概括比較全面的是宮承波在《新媒體概論》中的闡述,他匯聚了國內外學者對新媒體的定義,是目前國內比較認同的有關新媒體概念的闡釋,文中對新媒體的界定為:所謂新媒體,指的是利用現代數字基礎、網絡基礎以及移動通信技術,并借助現代互聯網、無線通信網以及衛星的渠道進行信息傳播,而以電視、電腦、手機為接受終端,向用戶傳播視頻、音頻、連接游戲等的信息或娛樂服務的一種傳播形式的總稱。
綜合國內外學術界對新媒體的觀點,可以發現,雖然學者所給出的新媒體在角度上有很大的區別,使得概念的形式多樣,但是都指出新媒體是繼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的新的傳播形式,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借助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現代高科技產品與技術,形成新的傳播手段。
從舊媒體到新媒體的轉變上來看,如果將新媒體的作為區分傳統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顯然在概念上會顯得比較寬泛與粗糙,但是由于新媒體本身發展的較快,且各方觀點不同,因此將其定義進行統一規范也就無從下手。所以,傳媒工作者為了充分利用新媒體,就將以互聯網與手機為載體的媒體形式。
(二)自媒體的定義
自媒體這一概念最早由“博客”形式創始人丹.吉爾默與2001年9月提出,在自媒體博客中,吉爾默提出了“新聞3.0”的想法,在他的理解中,將新聞1.0概括為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而新聞2.0則可以稱作為新媒體,新媒體3.0就是以“博客”等互聯網傳播形式為趨勢的自媒體。從這一概念上來看,自媒體出現的比新媒體晚。此后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聯合提出的“自媒體”報告。
吉爾默在博客中對自媒體的定義分析中,將自媒體稱作草根新聞,并對自媒體的作用和前景進行了闡述,2003年,博客這種形式在互聯網上出現,人們能夠在任何時間、地點文字、圖片,并且能夠將其分享給他人,因此,博客也風靡全球,受到人們的追捧,媒體研究人員對自媒體這一概念談論越來越多,隨著互聯網技術與移動通信的快速發展,自媒體的功能與作用在不斷發生改變。
我國對自媒體的研究也出現的比較早,但是大多數都是根據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的研究報告進行的定義拓展,在自媒體定義的認同上,傳媒界普遍認可一種觀念,那就是自媒體是具有交互性的,也就是在自媒體中,每個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通過現代互聯網,實現信息的交流與共享。
二、新媒體與自媒體的關系辨析
通過對新媒體的定義進行分析,可以明確新媒體是繼傳統媒體之后的一種新的傳媒形式,是媒體發展的重要方向,然而隨著自媒體的出現,新媒體與自媒體由于都是借助現代互聯網與高技術手段進行傳媒過程,這導致在實際使用與研究過程中出現兩者定義混淆的局面。所以,為了更好的區分新媒體與自媒體,根據兩者定義上的差異,對兩者的關系進行辨析,有利于兩者更好的發展。
(一)新媒體與自媒體并非接續關系
接續關系,指的是將自媒體定義為繼新媒體后的有一種新媒體類型,關于自媒體是新媒體這一接續關系最早的認可者就是“自媒體”概念提出者丹.吉爾默,在其“新聞3.0”的想法中,提出媒體發展的趨勢是“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的過程,在這一發展鏈條下,自媒體顯然作為新媒體的接續。
在自媒體剛提出的一段時間,這種觀念比較流行,很多研究者也將吉爾默的新聞發展方向作為思路,并且人們也認可當時比較流行的博客形式,將其作為新媒體的接續。但是從新媒體與自媒體的發展上來看,兩者顯然不是接續關系,因為新媒體是以現代互聯網為基礎的傳媒形式,涵蓋的傳播面非常廣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自媒體也逐漸出現,兩者在信息傳播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共同點,就是兩者都是借助現代互聯網以及移動通信進行的傳播活動,吉爾默所闡述的自媒體與新媒體是接續關系事實上只關注了兩者的差異,卻沒有認識到兩者在互聯網背景下所具有的共同屬性。
此外,從本質與技術背景上來看,新媒體與自媒體也有很大的相同之處。不管是自媒體還是新媒體,兩者在本質上都是媒體類型的一種,都注重對受眾的主觀質量感受,并且都希望通過挖掘受眾的需求來不斷提升自我吸引力,兩者同屬一個傳媒背景,并且在資源掙脫方面日趨激烈。此外,新媒體從報刊、電視、廣播等演變之路可以發現,新媒體的出現不依托傳統媒體,而是現代互聯網與信息技術,因此人們很容易區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而自媒體卻不同,它和新媒體產生的條件相同,其演變并不是跨技術的,而是在新媒體的基礎上衍生的,為什么現代傳媒人員會將新媒體與自媒體兩者混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新媒體與自媒體兩者都是在互聯網科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媒體形態,兩者不存在技術鴻溝,因此新媒體與自媒體并非繼續關系。
(二)新媒體與自媒體并非等同關系
將新媒體與自媒體等同,事實上就是將兩者概念混淆,既在定義上將自媒體看作新媒體,這也是目前傳媒界混淆兩者的原因。例如,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編在有關自媒體的研究報告中,將新媒體的定義歸納為“反思利用最新的韃ナ侄危尤其是現代互聯網、收集自媒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形式,都是新媒體”,這一概念闡述事實上將新媒體與自媒體進行混淆。然而事實上,兩者卻存在清晰的界限。
從上文對新媒體與自媒體定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兩者雖然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卻存在以下兩種不同:第一,傳播主體不同。新媒體的傳播主體主要施工傳統媒體的傳播主體演變而來的,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也僅僅是“點到面”的傳播過程,并非針對某一個體。而自媒體卻更加大眾化,傳播者與接受者由于都可以是普通民眾,因此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既可以是“點到面”的傳播,也可以是“點到點”的傳播,比如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工具,人們可以將信息分享給制定的好友,因此在傳播上具有更強的針對性。然而,這種變化也并不能理解為自媒體是新媒體的一種接續,因為兩者雖然在傳播主體上有所不同,但是新媒體與自媒體卻都是依托互聯網這顆大樹進行散枝的。第二,自不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傳播手段不同,但是新媒體與自媒體的傳播手段卻相同,然而由于兩者傳播主體不同,所受的約束也不同,與傳統媒體相同的是,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與傳統媒體有著同樣的約束,這是因為新媒體的傳播者主要是正規的傳媒結構,并且其“點到面”的傳播方式要求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要遵循相應的法律法規,避免向民眾傳播錯誤的觀點。而自媒體卻不同,由于其親民化的特征,因此比新媒體擁有更多的自與話語權,民眾可以通過構建自己的自媒體平臺,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來張揚自我個性,并且還能夠實現傳播者與接收者的互動,因此,在自方面,自媒體要比新媒體有更大的自。
通過對新媒體與自媒體的描述,可知兩者有并非等同關系,而是存在個性上的不同。
(三)自媒體與新媒體是從屬關系
自媒體既非接續關系,也非等同關系,究竟兩者存在何種關系?筆者認為,自媒體與新媒體是從屬關系,既自媒體是新媒體大樹上的一個樹枝,并非全新的物種。對兩者關系進行具體分析,總結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自媒體屬于新媒體,兩者在技術背景上無區別。和新媒體演變方式不同,自媒體的演變更加順利,自媒體的演變充分接觸新媒體演變的經驗,在數字科技與網絡技術基礎上不斷發展與壯大,并且每一次互聯網革命都會形成新一輪的自媒體形態。吉爾默所闡述的自媒體實施上都是建立在新媒體所依托的網絡技術背景下,當時將博客視為自媒體的主要形式,但是隨著互聯網以及手機通訊的快速發展,微博、微信等降博客蠶食殆盡,從博客到微博到微信,雖然自媒體形式發生了變化,但是其所依托的技術背景卻是永恒不變的。
第二,新媒體概念中涵蓋自媒體,但是兩者不等同。在所有關于新媒體概念的定義研究中,有幾個概念是被公認的,比如美國《連線》雜志提出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又如“數字化、互動式是新媒體的根本特征”。而如果將自媒體的定義進行梳理,可以發現,新媒體的定義中其實涵蓋了自媒體的定義,在區分兩者的定義中,傳媒學者往往認為兩者只在傳媒主體上有所不同,既新媒體與自媒體的傳播主體由傳媒機構變為普通大眾,然而這種主體變化并不意味著兩者是相互獨立的,只能說兩者是一種涵蓋關系。隨著傳媒行業對新媒體研究的不斷深入,新媒體在概念上既包括專業傳媒機構“點到面”的傳播過程,也包括普通大眾主導的“點到點”的自媒體形式,因此將自媒體作為新媒體大樹上的一個枝丫,兩者屬于從屬關系。
三、結語
新媒體與自媒體作為當前廣泛使用的傳媒形式,使信息交流更加便捷,由于兩者在技術背景與本質上存在較大的區別,因此在實際使用上兩者經常會出現混用的情況,但是從兩者的定義以及媒體屬性上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兩者有清晰的界限,只是一種從屬關系,對兩者的關系進行辨析,能夠使兩者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錦宣. “新媒體”的定義及其內涵探析[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07:28-29.
[2]張美玲,羅憶. 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特點和優勢分析[J].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1:45-49.
[3]鄧新民. 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 探索,2006,02:134-138.
[4]張驍. 自媒體的分類和發展路徑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15.
[5]吳潮. 新媒體與自媒體的定義梳理及二者關系辨析[J]. 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4,05:33-37.
“新媒體”一詞最早見于1967年美國CBS(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NTSC電視制式的發明者P.Goldmark發表的一份關于開發EVR(電子錄像)商品的計劃書。后來,1969年,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E.Rostow在向尼克松總統提交的報告書中也多處提到“新媒體”這一概念。②由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美國社會上流行,并在不久以后影響了全世界。
隨著新媒體產業的迅猛發展,近幾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傳播與媒體研究人員開始關注新媒體的現狀與趨勢、發展與創新,整個學術界對于新媒體的探索與爭論也在持續升溫。然而縱觀這些年的研究成果,即使是在世界范圍內,有關新媒體的很多基本問題都尚未得到解決。比如“新媒體”的權威定義的提出、適用范圍的確定、具體研究對象的劃分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的定位等等。一個準確權威的定義的提出不僅可以建立理論研究領域中系統性、全面性的基礎,也可以為該理論領域研究的深入與發展解除最基本的定義分歧。筆者認為,新媒體研究混亂局面的始作俑者就是懸而未決的新媒體定義紛爭,分眾樓宇電視稱自己“新媒體”;手機短信稱自己“新媒體”;早已出現的都市類、財經類、時尚類、IT類等紙質媒體也紛紛改頭換面,把自己扮成所謂的“新媒體”……鑒于這種混亂的持續和加劇,及時準確地定義出當今的新媒體,為新媒體的涵蓋范圍作以界定便成了當務之急,以為它直接影響著學術界今后對新媒體理論系統全面的研究和深入細致的探索。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W.Schramm)曾經預言:“人類傳播的基本性質不會改變,但傳播本身的社會體系,很可能同我們已經知道的各個傳播時期大不相同。”③諸多新興媒體的產生對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已經逐步顯露出來。新媒體在占據大眾心智資源上自成一派,在政府管理監督與宣傳、社會經濟參與、企業公關營銷與品牌宣傳等方面都表現出無可復制的優勢,新媒體對社會的影響無孔不入,用戶數量也以驚人的速度飆升。據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介紹,近幾年來中國讀者傳統圖書閱讀率呈下降趨勢,而電子書和網絡出版物的閱讀率卻大幅上升。調查數據表明,國民圖書閱讀率2005年比1999年下降了11.7%。然而網上閱讀率迅速增長,從1999年到2005年7年間增長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長率為107%;④據2008年中國互聯網絡調查(CNNIC)顯示,我國已經有2.1億網民,成為世界上的互聯網使用大國;⑤手機用戶也已達5.75億之眾(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的我國電話用戶發展情況統計)占全國人口的約44.2%。⑥這些數據足以說明,新媒體正在被大眾普遍認可并日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的信息傳播方式和學習交流習慣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新媒體”定義的研究不僅是學術界對新興事物的好奇,也不僅是新媒體理論系統全面的研究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對于規范形勢模糊、規則紊亂的傳媒市場具有很必要的現實意義。
二、關于國內外新媒體定義的分析
目前,關于新媒體的定義可謂五花八門。但有一定影響而被普遍傳播的主要是以下觀點。
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⑦這一觀點一語道破新媒體的本質特征,見解獨到深刻,但嚴格地說,這不是一個概念的定義,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句口號。首先,該“定義”的核心概念“傳播”并不是“新媒體”的所屬類而更像是一個動詞,應解為“人類社會的信息流動過程和信息系統的運行”。形式邏輯學對定義的要求首先必須滿足被定義項與定義項之間的所指對等,本質定義提出的前提是被定義項的所屬類的確定,因此“傳播”一詞不具備定義“新媒體”這個名詞的資格;其次,“所有人對所有人”概念不夠清晰,過于籠統泛泛,不能準確界定新媒體本質特征,這只是其眾多特質中比較顯著的一面,不足以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徹底分離出來。
在線媒體顧問、資深媒體分析師VinCrosbie定義的新媒體,“就是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的內容的媒體,是傳播者和接受者融會成對等的交流者、而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媒體。”⑧他指明了新媒體的傳播模式——既包括人際媒體的“一對一”和大眾媒體的“一對多”的傳播模式,還包括特質層面上的“多對多”的模式。這與《連線》雜志“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的表述異曲同工,但顯然要具體明確得多。可以說,在此之前,沒有人對新媒體做出更加全面準確的定義。但仔細分析VinCrosbie的說法,在有關“個性化傳播”方面表述稍顯冗余,定義尚需提煉。而且對于新媒體的傳播渠道、信息表現形式、傳播范圍等區別于傳統媒體的重要特質還是沒有明確的涉及與界定。
對于“新媒體”的定義,國內學者也是各執己見、百家爭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局長岳頌東提出:“新媒體是采用當代最新科技手段,將信息傳播給受眾的載體,從而對受眾產生預期效應的介質。”⑨他的發言側重于為新媒體尋找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義,希望該定義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不被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所淘汰,所以提出“采用當代最新科技手段”的說辭。然而筆者認為,這種嘗試沒有實際意義,正如很多學者討論過的那樣,“新媒體”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概念,任何人都無力掌控它今后的定義走向和效力范圍。況且,定義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質,其中不應出現帶有模糊時間概念的限定詞,諸如“當代”、“今天”、“未來”等。另外,“將信息傳播給受眾的載體,從而對受眾產生預期效應”,更像是“媒體”的定義,并沒有界定出新媒體有別于傳統媒體的特性。而且,“對受眾產生預期效應”說法過于籠統模糊,所有傳播活動都期望對受眾產生預期的效應。顯然僅用“采用當代最新科技手段”這一特征無法準確描述新媒體的概念。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指出,“今天的新媒體主要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上產生和影響的媒體形態,包括在線的網絡媒體和離線的其他數字媒體形式。”⑩熊教授的定義基本上已經概括了“新媒體”概念的內容,觀點清晰明確,但不符合形式邏輯學思想里本質定義的呈現形式。定義中“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上”范圍過大,現在很多傳統媒體都利用了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但這種技術的應用并沒有使傳統媒體發生本質上的改變,從而不能被定義為新媒體,例如電子雜志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它只是通過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改變了紙質雜志上的信息的存儲形式,傳播內容、模式和目標受眾并未發生任何變化。“產生和影響的媒體形態”用詞晦澀難懂,不易理解;“包括在線的網絡媒體和離線的其他數字媒體形式”外延太廣,這將各種戶外音視頻播放設備(如LED廣告牌)也囊括在“新媒體”的范圍內,筆者認為此觀點尚需完善。
三、新媒體概念的定義方法與新媒體的定義
概念清楚明確是思想正確的先決條件,概念模糊浮泛則是探求真理的阻礙。現在,對新媒體概念之內涵與外延的說法稍顯混亂,但也不能僅因標準不同、觀點不一等問題,把傳統的類別和屬差輕易忽略,形式邏輯學中定義本身需要這種層層剝離的過程。換句話說,對新媒體定義的研究離不開縝密的思辨性,“以偏概全”只能讓我們在新媒體的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迷遠。康德的“批判哲學”將世界分割為“感性界”、“知性界”和“理性界”,并提出了“感性——>知性——>理性”的事物認知過程。在已有的針對新媒體的學術研究基礎上,我們要使“新媒體”的概念明確全面,應該從大眾普遍的感性認知出發,培養自身在學術研究中理應具備的知性認識,進而將這種認識升華為對理性的深入探索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近些年新媒體的定義常是以推理論證的方式給出,在給出關于新媒體定義一般性要素以后,接著證明推斷出有關新媒體分類的種種假設,最后被分離出來的若干似是而非的類別成了新媒體確定性的劃分。這樣的定義方式在新媒體研究領域俯拾皆是。由于普遍的新媒體論是由從具體形態的根據中推論出來的一套并不完善的系統,根據的本身又是來源于假設,因而其總是處于不斷的爭論與分歧中失去了根基,這種利用形而上學的方法建立的體系在聚集了極端的可能性(不同的角度)后,已遠離了新媒體本身是什么的問題,而事實上新媒體本身的問題卻又是這些理論的進步所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新媒體理論應該回到新媒體本身,只有確定了新媒體的本質定義后,才能在此基礎上完成擴建,新媒體今后的研究才具有根基和支柱。本文對新媒體的定義正是回歸本體的體現。
在紛亂的現代思維中,存在四種這樣的基本形態:形而上,邏輯實證,結構主義,存在歷史。而后三者都是對形而上的反判,三者又存在爭執,邏輯實證否定本質和原則,結構主義在否定本質時卻又堅持原則,存在歷史肯定本質反對技術邏輯,而我們要做的是在堅持某些必要的定義原則基礎上運用形式邏輯學原理探求“新媒體”的本質定義。“本質定義乃是用基本特征去解釋事物本身的句子。它只包含事物的本質要素,也就是說,嚴格的本質定義必須是類加上種差兩個要素合成的。”所以在為“新媒體”下定義之前,本文主要從類和種差兩個要素對新媒體進行界定。
“類是一個普遍概念,存在于多個不同種的對象上,表現出主體的和其他同類物體所共同具有的部分本質。”美國在線媒體顧問、資深分析師VinCrosbie在他的文章《whatis“newmedia”?》提到,大眾媒體的特征為:完全相同的內容到達所有接受者;內容發送者對內容有絕對的控制權。筆者同意這一觀點,因此新媒體顯然不屬于大眾媒體。但從新媒體的傳播影響力出發,新媒體的傳播無疑是一種大眾傳播,由此,在類概念上只能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視為兩個平等的研究對象,它們共屬“傳播介質類”。
對于本質定義中的另一要素——種差,它是一普遍概念,表現出主體的部分本質,此部分本質為主體和其他同類異種之差異者。‘種差’加上‘類’就結合構成齊全本質的‘種’,這里的“種”也就是本質定義的定義產物。
首先,傳統的大眾媒體由于各種技術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區域性的傳播。而隨著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如果沒有人為管理因素的限制,在新媒體的平臺上,所的每個內容理論上都是面對全球所有的使用者的。就傳播者而言,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傳播的主體,這使得大眾傳播的領域得到了極大的延展。傳統媒體是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的博弈場,無論如何受眾在其中都始終處于被動的位置。紙媒體的交互性還停留在讀者熱線、讀編往來階段,雖然以借助電子版本,但始終屬于輔助手段,電視媒體交互性只表現在專題節目中,也就是說,傳統媒體歸根到底是一種少數人對大眾的傳播載體。新媒體提供的一種可能是,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信息、言論等各種內容進行地位對等的交流,通過與其他參與者的互動發出更多的聲音,這種“全民DIY”式的信息與思想的傳播是對傳統媒體內容生產方式的徹底顛覆,使新媒體內容傳播模式呈現多根網狀,原創性日益增強。同時,這種交互是實時性的,參與各方都能夠立即得到反饋信息,徹底打破了大眾傳播時代文化與傳播精英對傳播主體的把控。由于實現了個人成為傳播主體的大眾夢想,新媒體傳播的內容所涉及的人類生活的廣度、對各類問題所討論的深度以及傳播形式的多樣性都是空前的。實際上,新媒體已經涉及和全面展現了人類現有的所有文化形態,并針對不同個體實施個性化的精確傳播,這種個性化的范圍完全可以縮小到單個個體,使得“個人化精準傳受”一詞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分眾時代新媒體的代名詞。另外,傳播技術發展到今天,由于傳播載體發生了改變,信息的傳播形態也發生了本質的改變,依托于數字技術作為新媒體的共同特征,成為現代傳播方式與傳統傳播方式更合適的區分詞,“數字化”的字眼在新媒體定義中不可或缺。最后,新的傳播技術在傳播形態上產生的最大的變化就是能夠在新的媒體平臺上把傳統媒體的各種信息表現形式復合起來。在已有的大眾媒體中,按照傳播形態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而網絡和數字技術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是主要的傳播載體如網絡、數字電視、手機等都既能進行文字的傳播,同時又能進行視頻和聲音的傳播,并且還能把文字、視頻、聲音存儲下來,為受眾提供閑暇時的信息消費。新媒體是多種傳播形式復合的媒體,大眾媒體界限分明的媒體類型區分在新媒體階段將不再具有意義,“復合信息”將在新媒體研究領域備受關注。
綜合以上特質,筆者將新媒體定義為:新媒體是所有人向大眾實時交互地傳遞個性化數字復合信息的傳播介質。
事實上,由新媒體革命推動的不僅是傳媒產業的突飛猛進,更是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大發展。它是全球化浪潮推動下的產物,又是全球化浪潮強大的造勢引擎。在新媒體的平臺上,全球正逐漸成為一個真正的網狀傳播整體。新媒體的互動性和個性化精準傳播等特點更適合現代人的生活和消費觀念,“全民DIY”既是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內容生產方式的顛覆,同時也是新媒體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自新媒體引起人們矚目至今,國內外對于“新媒體”定義的研究百花競放、爭奇斗妍,本文對其的定義也只是一家之言,筆者期待各位學術同道的評論和高見,并希望這篇文字能為學術界對新媒體的探討有所裨益。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服務大眾的層面上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們應該看到,在不久的將來,整個世界將因為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和與傳統媒體的互利共贏而愈發豐富多彩。
注釋
鄔昆如:《哲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后互聯網時代的大眾傳播事業》,/13171620/2054279/articledetail.htm
《中國人網上閱讀率年均增長107%》,/2007-04/12/content_9772578.htm
《我國網民人數達2.1億》,/news/2008-01-17/000003192711.html
《2008年1-3月我國電話用戶發展情況》,/showdt.asp?sid=336158
胡昱暉:《新媒體的泡沫經濟?》,《廣告人》,2007(12)
鄭治:《新媒體是什么?》,/s/blog_591eeecd0100085r.html
《岳頌東:新媒體產業的8個特點》./hy/20080519/17024884944.shtml
《認識新媒體》,/tvguide/tvcomment/wtjj/xzlz/7233_3.shtml
【關鍵詞】流媒體;流式傳輸;實時
1.流媒體概述
所謂流媒體是指采用流式傳輸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媒體格式。流媒體又叫流式媒體,它是指廠家用一個視頻傳送服務器把節目當成數據包發出,傳送到網絡上。用戶通過解壓設備對這些數據進行解壓后,節目就會像發送前那樣顯示出來。
這個過程的一系列相關的包稱為“流”。流媒體實際指的是一種新的媒體傳送方式,而非一種新的媒體。流媒體技術全面應用后,人們在網上聊天可直接語音輸入;如果想彼此看見對方的表情,只要雙方各有一個攝像頭就可以了;在網上看到感興趣的商品,點擊以后,講解員和商品的影像就會出現;更有真實感的影像新聞就會出現。
2.流媒體的傳輸
流式傳輸方式則是將整個A/V及3D等多媒體文件經過特殊的壓縮方式分成一個個壓縮包,由視頻服務器向用戶計算機連續、實時傳送。在采用“流式傳輸”方式的系統中,用戶不必像采用下載方式那樣等到整個文件全部下載完畢,而是只需經過幾秒或幾十秒的啟動延時即可在用戶的計算機上利用解壓設備(硬件或軟件)對壓縮的A/V、3D等多媒體文件解壓后進行播放和觀看。此時多媒體文件的剩余部分將在后臺的服務器內繼續下載。
在網絡上傳輸音/視頻等多媒體信息,目前主要有下載和流式傳輸兩種方案。與單純的下載方式相比,這種對多媒體文件邊下載邊播放的流式傳輸方式,不僅使啟動延時大幅度地縮短,而且對系統緩存容量的需求也大大降低,避免了用戶必須等待整個文件全部從Internet上下載才能觀看的缺點。
流式傳輸定義很廣泛,現在主要指通過網絡傳送媒體(如視頻、音頻)的技術總稱。實現流式傳輸有兩種方法:實時流式傳輸(Realtime streaming)和順序流式傳輸(progressive streaming)。一般說來,如視頻為實時廣播,或使用流式傳輸媒體服務器,或應用如RTSP的實時協議,即為實時流式傳輸。如使用HTTP服務器,文件即通過順序流發送。
3.流式傳輸的實現條件
流式傳輸的實現需要“緩存”。因為Internet以包傳輸為基礎進行斷續的異步傳輸,對一個實時A/V源或存儲的A/V文件,在傳輸中它們要被分解為許多包,由于網絡是動態變化的,各個包選擇的路由可能不盡相同,甚至先發的數據包還有可能后到。為此,使用緩存系統來彌補延遲和抖動的影響,并保證數據包的順序正確,從而使媒體數據能連續輸出,避免因網絡暫時擁塞而使播放出現停頓現象。因為高速緩存使用環形鏈表結構來存儲數據,所以高速緩存所需容量并不大,通過丟棄已經播放的內容,流可以重新利用空出的高速緩存空間來緩存后續尚未播放的內容。
流式傳輸的實現需要合適的傳輸協議。由于TCP需要較多的開銷,故不太適合傳輸實時數據。在流式傳輸的實現方案中,而用RTP/UDP來傳輸實時聲音數據。流式傳輸的過程一般是這樣的:用戶選擇某一流媒體服務后,Web瀏覽器與Web服務器之間使用HTTP/TCP交換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傳輸的實時數據從原始信息中檢索出來;然后客戶機上的Web瀏覽器啟動A/VHelper程序,使用HTTP從Web服務器檢索相關參數對Helper程序初始化。這些參數可能包括目錄信息、A/V數據的編碼類型或與A/V檢索相關的服務器地址。
4.網上數據的交換
針對軟件、設備和數據傳輸速度上的差別,用戶以不同瀏覽音視頻內容。為滿足客戶要求,Progressive networks公司編碼、記錄不同速率下媒體數據,并保存在單一文件中,此文件稱為智能流文件,即創建可擴展流式文件。當客戶端發出請求,它將其帶寬容量傳給服務器,媒體服務器根據客戶帶寬將智能流文件相應部分傳送給用戶。以此方式,用戶可看到最可能的優質傳輸,制作人員只需要壓縮一次,管理員也只需要維護單一文件,而媒體服務器根據所得帶寬自動切換。
流媒體實現方式如下:智能流在RealSystem G2中是對所謂自適應流管理(ASM)API的實現,ASM描述流式數據的類型,輔助智能決策,確定發送哪種類型數據包。文件格式和廣播插件定義了ASM 規則。用最簡單的形式分配預定義屬性和平均帶寬給數據包組。對高級形式,ASM規則允許插件根據網絡條件變化改變數據包發送。每個ASM規則可有一定義條件的演示式,如演示式定義客戶帶寬是5,000到15,000Kbps,包損失小于2.5%。如此條件描述了客戶當前網絡連接,客戶就訂閱此規則。定義在規則中的屬性有助于RealServer有效傳送數據包,如網絡條件變化,客戶就訂閱一個不同規則。
在客戶端與媒體服務器之間需要建立一個單獨的數據通道,從一臺服務器送出的每個數據包只能傳送給一個客戶機,這種傳送方式稱為單播。每個用戶必須分別對媒體服務器發送單獨的查詢,而媒體服務器必須向每個用戶發送所申請的數據包拷貝。這種巨大冗余首先會造成服務器沉重的負擔,響應時間過長,甚至停止播放,管理人員也被迫購買硬件和帶寬來保證。
IP組播技術構建一種具有組播能力的網絡,允許路由器一次將數據包復制到多個通道上。采用組播方式,單臺服務器能夠對幾十萬臺客戶機同時發送連續數據流而無延時。媒體服務器只需要發送一個信息包,而不是多個;所有發出請求的客戶端共享同一信息包。信息可以發送到任意地址的客戶機,減少網絡上傳輸的信息包的總量。網絡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為下降。
點播連接是客戶端與服務器之間的主動的連接。在點播連接中,用戶通過選擇內容項目來初始化客戶端連接。用戶可以開始、停止、后退、快進或暫停流。點播連接提供了對流的最大控制,但這種方式由于每個客戶端各自連接服務器,卻會迅速用完網絡帶寬。
5.流媒體業務發展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普及使流媒體技校發展迅速,流媒體技術廣泛應用于多媒體新聞、在線直播、視頻點播、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絡電臺。流媒體技術的應用將為網絡信息交流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和繁華,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一個完整的流媒體解決方案應是相關軟硬件的完美集成,它大致包括內容采集、 視音頻捕獲和壓縮編碼、內容編輯、內容存儲和播放、應用服務器內容管理及用戶管理等多方面。最首要的是理解流媒體的流式傳輸與網上數據的交換原理,實現實時播放。
同網絡教育相關的名詞很多,這些概念分別是:網絡教學、基于Web的教學(WBI)、基于Web的學習(WBL)、基于Web的訓練(WBT)、e-Learning、現代遠程教育。
1.WBI、WBL、WBT和網絡教學
計算機在教學中的應用可稱之為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antInstruction),或者是基于計算機的教學(ComputerBasedInstruction)。如果是計算機網絡在教學中的應用,則可以稱之為網絡教學。網絡教學涉及面很廣,諸如局域網在教學中的應用、各種Internet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等。其中Web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最為引人注目,一些人士稱之為“基于Web的教學”(WebBasedInstruction)。還有一些人喜歡使用諸如Learning、Training、Education,甚至是用e-Learning來代替Instruction這一名詞。這樣出現了WBL(WebBasedLearning)、WBT(WebBasedTraining)、WBE(WebBasedEducation)、WebBasede-Learning等名稱。雖然有這些名稱上的不同,含義卻是基本相同的,歸根到底都是使用Web來開展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Web為人們所鐘愛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至少在現階段來看,Web技術是計算機網絡中最為核心的一項技術,因此,現階段網絡教學指的就是基于Web的教學。之所以這樣界定網絡教學概念,也是兼顧到存在教育和教學這兩個概念區別。在我國,教育這一概念比教學這一概念范圍更廣泛,Web技術單純應用于教學活動稱之為網絡教學,而更為廣泛的教育應用則稱之為網絡教育,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明確為:網絡教學是從屬于網絡教育這一概念的子概念,網絡教育涵蓋了網絡教學。理解了網絡教學這一概念,也就理解了網絡教育這一概念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網絡教學呢?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國外一些學者以及國內學者給出的一些定義。
定義一:基于Web的教學是一種利用超媒體教學程序來創造一種有意義的學習環境,使學習得到促進和支持。這種超媒體程序能夠利用WWW的各種特性和資源(Khan,1997)。[1]
定義二:基于Web的教學是在合作學習環境中,基于建構主義的一種認知教學策略全部內容的應用,以便能利用WWW的各種特性和資源(Relan和Gillani,1997)。[2]
定義三:WBT是一種使用Web瀏覽器,在公共或私人的計算機網絡上來實現的個別化教學活動。基于Web的訓練并非源于基于計算機的訓練,但是25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存儲在服務器中的訓練內容。基于Web的訓練內容可以獲得更快的更新速度,同時訪問該方面的資源可以由訓練的提供者進行靈活的控制(Clark,1996)。[3]
定義四:網絡教學是指將網絡技術作為構成新型學習生態環境的有機因素,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主體地位,以探究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活動。[4]這是我國學者柳棟在2002年給出的網絡教學的定義。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網絡教學有這樣一些特點:(1)網絡教學要充分利用網絡的各種教學特性。(2)網絡教學要利用計算機網絡上豐富的教學資源。(3)網絡教學的過程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過程。(4)在網絡教學過程中,更突出地體現了協作學習的重要性。(5)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控制所提供的教學內容。
2.e-Learning
e-Learning是近幾年來國外使用非常普遍的一個名詞,網絡技術迅速發展,在各種名詞前面添加一個字母e,已成為一種網絡時代的標志。就像在名詞Mail前面添加了一個字母e,使人們對郵件的理解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樣,在Learning前面添加上字母e,也使人們改變了對學習的理解。從純粹的英文單詞來看,字母e表示Electronic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電子的意思。但把e-Learn-ing翻譯成“電子學習”就不太妥當,這一名稱容易產生歧義,比如學物理的人士可能將其理解成基本粒子中的“電子”,從事電子技術的人士可能將其理解成是利用了模擬、數字等電子技術來開展的各種學習活動,從事教育技術的人士則可能理解成“電化學習”/“電化教學”/“電化教育”,似乎上個世紀30年代我們就已經開始研究e-Learning課題了。即使是上個世紀70年代就已開展的計算機輔助教學也不宜稱之為e-Learning,畢竟那個時候使用的是速度很慢的單色顯示計算機。所以不能從字面去理解e-Learning。首先來看看國外一些學者對e-Learning所作的定義。在互聯網的一個網站上,我們找到了一個由VaughanWaller和JimWilson給出的定義[5]:e-Learning是一個將數字化傳遞的內容同(學習)支持和服務結合在一起而建立起來的有效學習過程。他們對此定義作解釋時,特別強調了三個要求:一是有效學習。強調的是學生在利用網絡的時候可以分為有效學習和無效學習兩種情況。比如學生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瀏覽商業網站和各種娛樂新聞方面,這樣的學習過程就是無效的。二是結合。強調的是內容和學習支持服務兩個方面的結合,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說,在開展各種e-Learning教育活動的時候,除了要注意教學內容要求以外,還要注意必須通過適當的技術來提供學習者學習上的支持和各種服務,以提高學習的效率。三是數字化傳遞的內容。就是說,e-Learning是采用數字化的技術來傳遞各種內容。這又區別于幻燈投影、模擬電聲電視技術。近年來e-Learning概念對我國的影響在逐漸加大,我國一些學者也對其含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國著名學者何克抗教授在2002年給e-Learning所作的定義是這樣的:e-Learning是指通過因特網或其他數字化內容進行學習與教學的活動,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溝通機制與豐富資源的學習環境,實現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將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和師生之間的關系,從而根本改變教學結構和教育本質。[6]除了以上兩個定義內涵比較豐富以外,在網絡上還可以找到更多的e-Learning定義,通過比較不同的定義,可以加深我們對e-Learning概念的認識。
(1)從純粹技術的觀點來看,一些人認為:所謂e-Learning指的是通過各種電子媒體傳遞內容。這些電子媒體包括:因特網、Intranet、Extranets、衛星廣播電視、音視頻磁帶、交互式電視和CD-ROM等。(2)從面向學習的觀點來看,一些人給出的定義是:所謂e-Learning指的是使用網絡技術來設計、傳遞、選擇、管理和延伸學習。(3)有些定義則采用公式的形式:e-Learning=基于各種技術的學習。(4)一些喜歡咬文嚼字的人士則給出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e-Learning是使用了網絡的強大功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來促進學習。(5)還有一些描述性的定義則是這樣來表述的:e-Learning可以稱之為電子學習,在這種學習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將基于Web的教學材料通過網絡來進行傳遞,可以使用音頻和視頻流、PowerPoint幻燈片展示、Web上各種資源的超鏈接、動畫、電子書籍以及各種Web程序等技術。(6)另一些簡單的定義則是這樣表述的:所謂e-Learning就是學習和Internet的結合。(7)有些定義則是將類似的名詞作了一個比較,比如,所謂e-Learning是相對于傳統的訓練而言的,就像電子商務(e-Business)相對于傳統商務一樣。定義的不同,反映出人們對e-Learning看法的不同,同時也說明現在e-Learning應用的廣泛性,不同行業不同專業的人士都參與到其中,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3.現代遠程教育
在國內,另一個同網絡教育相關的名詞是現代遠程教育。1999年11月,教育部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指南》中指出:“現代遠程教育是利用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起來的新型教育形式,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是擴大教育規模、提高教育質量、增強辦學效益、建立終身教育體系、辦好大教育的重大戰略措施。”2002年,教育部在其的教技[2002]1號文件中指出:“現代遠程教育以計算機網絡以及衛星數字通訊技術為支撐,具有時空自由、資源共享、系統開放、便于協作等優點。”[7]通過比較不難發現,前文“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指的就是計算機網絡以及衛星數字通訊技術。從本文下面給出的網絡教育定義中可以看出,網絡教育強調了網絡教和學的環境,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可以發揮網絡的各種教育功能,包括了資源共享、開放教育、協作學習等功能。網絡技術本身所包含的含義也很廣,既包括了計算機網絡技術,也包括了衛星數字通訊技術,兩者都是以網絡形式存在的。因此,現代遠程教育通常指的就是網絡教育,而從遠程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現代遠程教育源自早期的遠程教育或者是遠距離教育,而遠程教育的發展經歷了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開放大學和網絡教育等幾個階段。現在我們正處在網絡教育這一階段。
二、網絡教育的定義
同網絡教學相比,網絡教育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所開展的各類教育教學活動。網絡教育這一個概念又包含了網絡教學。網絡教學是從計算機輔助教學這一概念發展而來,并對計算機輔助教學概念有更深入的發展。一個事實就是所有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和方法都可以應用到網絡教學過程中,因此網絡教學這一概念又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概念更廣泛。從教育和教學的關系來看,計算機輔助教育又是一個比計算機輔助教學更廣泛的概念,計算機輔助教育包含了計算機輔助教學。正如網絡教學和計算機輔助教學之間的關系一樣,網絡教育這一概念包含了計算機輔助教育。網絡教育是開放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開放教育的一個必然發展階段,從概念的覆蓋范圍來看,開放教育包含了網絡教育。
因此,開放教育、網絡教育、網絡教學、計算機輔助教育、計算機輔助教學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圖表示。至于另一個名稱e-Learning,是同網絡教育比較接近的一個概念,或者說e-Learning是國外對應網絡教育的名稱。要理解國內的網絡教育概念,e-Learn-ing的概念是有啟發性的。那么,什么是網絡教育?首先我們來看看我國著名教育技術學家南國農教授2001年給出的一個定義[8],該定義這樣表述:“網絡教育是主要通過多媒體網絡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方式。”這一定義說明了網絡教育是一種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方式。另外,我國學者張杰也對網絡教育給出了他的定義:“網絡教育是建立在網絡技術平臺上,利用網絡環境所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9]再綜合前面網絡教學以及e-Learning的定義,我們這里給出的網絡教育定義是這樣的:所謂網絡教育指的是在網絡環境下,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為指導,充分發揮網絡的各種教育功能和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優勢,向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一種網絡教和學的環境,用數字化技術傳遞內容,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動。
本文給出的這一定義強調了以下幾點要求:第一,強調了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指導的重要性。在開展網絡教育活動時,離開了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的指導,網絡教育就會變成另外一種利用網絡技術來進行的填鴨式教育方式。也只有在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網絡教育才能有效地進行下去。第二,網絡教育要充分發揮網絡的各種教育功能,不能簡單地在網絡上呈現教學提綱。網絡教育方法是靈活的,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開發網絡的各種教育功能。另外,還要注意充分發揮網絡的資源優勢,使各種教育資源都可以高效率地被教師和學生所獲取。第三,強調了網絡教和學的環境的重要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的任務應從傳授知識的角色轉換成教學材料和教學環境的提供者。教師在開展網絡教育活動的時候,就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網絡教學環境的建設上面,以促進學習者內部的知識建構。第四,定義強調了網絡教育過程是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過程,并且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處于分離的狀態,這反映出了網絡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征。
三、網絡教育的功能
有了網絡教育的定義,就可探討網絡教育的功能,以便對網絡教育概念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理解。網絡教育主要具備以下幾個功能:
1.共享功能從個人計算機到局域網,然后發展到互聯網,資源的共享能力越來越強。這意味著網絡教育的資源建設不再重復;對于學生來說,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共享功能可以高效率地獲取各種學習資源,同時將自己的學習經驗與他人分享。
2.虛擬功能利用計算機網絡的虛擬功能可以在網上實現所謂的“網上學校”。在這樣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中,學生的學習是一種開放性的學習,學生可以在自己家里、在業余的時間來進行學習,真正實現終身教育。同時,也給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士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
3.交互功能計算機可以實現人—機之間的雙向溝通,利用計算機網絡則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遠距離信息傳播。在這種人機交互、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過程中,學習也變得更有啟發性和具有更高的效率。
4.協作功能以往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是單機教學,這樣能夠實現個別化學習。但是個別化學習只能解決部分學習問題,人們在實踐中遇到的更多的問題是如何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計算機網絡提供了這種協作的環境,從而使網絡教育也具備了這樣的協作功能,可在網絡教育過程中開展各種協作學習活動。
一、網絡媒體的定義
上個世紀末,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將互聯網正式稱為“第四媒體”,但是目前學界對于網絡媒體的定義各有說法,例如學者匡文波在《網絡媒體概論》中指出:網絡媒體就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傳遞信息的文化載體,其主要指計算機互聯網[1];而學者錢偉剛對于其有不同的看法,其認為網絡媒體從廣義上分析是互聯網,而從狹義分析其是指互聯網傳播平臺中進行新聞信息傳遞的網站。學者雷躍捷等人表示:網絡媒體是在互聯網基礎上,通過電腦、電視以及智能手機為終端,將新聞信息以文字、聲音以及圖像等形式進行數字化、媒體化傳播的媒介[2]。文章所研究的網絡媒體為互聯網。
我國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主要得益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其在日常工作應用中的拓展;此外,互聯網自身的功能促進了網絡媒體的形成。互聯網主要有三方面功能:第一是通信功能;第二是信息傳播功能(信息收集與);第三是商務功能,也就是現代電子商務,互聯網提供了一個貿易平臺,實現了構建無地域和時間限制的商務平臺。此外,網絡還具有遠程教育、醫療咨詢、網絡民意調查以及市場查詢等功能。
二、網絡媒體視覺傳達的特征
網絡媒體具有信息量大、操作簡單、智能化、自動化、搜索快捷、圖文并茂、交互性、開放性等方面特點,能夠節省存儲、印刷所需的經費,提高了積極效益,并且更新速度快,信息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快速傳播,信息資源豐富并且獲取方面,成為現代最具生命力以及活性的大眾文化傳播媒體[3]。網絡媒體能夠實現讀者與作者之間的網絡互動、意見反饋,轉變了傳統的交流模式。
(一)傳播以及更新速度快:網絡媒體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以及實時更新。網絡媒體的反應速度快、時效性高,其不受時間、空間以及形式等方面的限制,信息一旦上傳到網絡中在瞬間即可實現所有網絡用戶的閱讀與瀏覽。電視節目、廣播是以周或天為期限進行更新,而網絡媒體的更新時間是以分、秒為期限。在網絡中,上一分鐘還是頭條的新聞,可能在下一分鐘便被其他新聞給擠下去,這種現象在網絡媒體中不是罕見的現象。
(二)信息量大、內容豐富:網絡媒體所上傳的信息,都是通過數字化技術處理的,一個文字轉變為兩個“字節(byte)”[4]。報紙若想刊載10000字節的文章,大致需要一個版面進行闡述,這為報紙的印刷、排班、發行以及成本等方面到來了諸多問題;而廣播、電視的內容更是需要精確控制到秒。而網絡媒體儲存數字信息則非常方便且價格低廉,一個30G硬盤就能夠存儲153億漢字的信息量。
(三)范圍廣:在全球范圍內,約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使用互聯網,網絡媒體能夠實現真正的全球性、開放性。在互聯網中,能夠對其他國家發生的事情進行實時了解,而傳統媒體則不能實現這一目標。
(四)搜索、復制便捷:傳統媒體,例如電視、廣播、報紙等媒介的搜索都需要依靠相關的資料室或至圖書館進行人工查詢。而網絡媒體則僅需通過搜索引擎,對網絡數據庫中的資料進行查找、復制以及拷貝。
(五)交互性:這是網絡媒體最具特色的特征,傳統媒介無論形式如何多樣、內容多門豐富,但其與讀者之間是一種單向關系。網絡媒體具有自下而上的交互性,用戶能夠通過互聯網與網絡媒體相關編輯進行溝通與交流,并且交流過程能夠成為網絡媒體新聞實時的一部分,例如時下流行的網絡直播[5]。網絡媒體是信息傳播與閱讀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播學理論中將任何傳播行為定義為雙向的,只有及時獲取讀者反饋意見才能夠實現有效對額傳播。傳統媒體由于受到時間、技術以及渠道等方面的英雄,其基本上屬于單向傳播,而閱讀者處于被動地位,只能被動接受傳遞信息。網絡媒體的傳播主要是通過網絡的互動性,將其形成一個循環,能夠及時反饋群眾的意見,從而提高信息傳播的效率。現階段的網絡媒體中,許多門戶網站都建立了能夠反饋用戶意見的頻道或模版,并且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用戶對網站的使用意見。
三、網絡媒體視覺傳達設計
視覺與認知是每一個人每天在接觸到新的對象與現象之間所得到的。視覺是一種對構造的描述,其從真實存在的圖像中獲取外部環境的結構、地點。認知則是信息處理的結果,是對知覺、感覺、觸覺、聽覺、記憶、思維、表象、概念等有機結合的信息處理過程。網頁設計的最終效果是以視覺畫面的形式呈現于用戶的顯示屏中。因此,一方面用戶能夠通過視覺畫面獲取想要了解的信息,另一方面,網頁設計者想要根據用戶的理解能力,通過設計簡單易懂的圖像或畫面,幫助用戶獲取信息。相關文獻指出,人類視覺僅有10%屬于物理層面,而余下90%屬于精神層面,雖然在獲取視覺認知的過程中,感覺刺激以光的形式從眼球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而形成有意義的圖像[5],在此過程中,用戶需要以個人經驗、知識以及周圍環境等方面信息對圖像進行詮釋。換句換來說,人們一睜眼便能看見圖像,而學習過程中想要看到的圖像需要通過學習進行選擇,人們無法將所有精力放在能夠看見的任何事物中,而是通過學習的方式選擇想要看見的東西,從看到到看見是一個具有推理性質以及決策意義的過程。
改革開放后,各種文化的引進推動了我國藝術的發展,網絡媒體視覺傳達設計突破了傳統觀念的限制,開始嘗試以繪畫、圖像配合漢字書法、美術字體等形式進行視覺傳達設計。并且以一些大型門戶網站堅持自主視覺傳達設計,其結合西方國家的先進理念,但本質上是以我國文化特色為核心,為推動網絡媒體的發展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形成了現代網絡媒體獨具特色的視覺傳達設計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