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5 09:53:1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老年人心理護理措施,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 內科老年病人;心理特點;心理護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0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468-02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身體素質呈現下降趨勢,記憶力、免疫力以及智力等均逐漸下降[1]。優質的護理不但能夠幫助改善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還能提升老年病人疾病治療的效果。伴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重,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以及護理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護理人員在對老年患者進行疾病護理時,不但要清楚掌握疾病,還應該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以便對患者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進而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基于此,文章選取了我院所收治的40例內科老年患者并對其展開研究,具體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1年11月――2012年10月這一時期內我院內科收治的老年患者中抽取4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患者的年齡均在60-84歲之間,平均年齡68.7±4.3歲,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疾病類型:老年慢性支氣管炎16例,冠狀動脈性心臟病12例,腦梗死12例。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統計學無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選取的內科老年患者在開展內科常規護理的同時,加以實施心理方面的護理干預措施,詳細措施如下文所述。
1.2.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加強對患者的巡視,并與其探討一些老年人感興趣的話題,以便在患者心里留下較好的印象,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2]。
1.2.2 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溝通 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交流與溝通,溝通時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老年患者感興趣的話題作為交談的切入點,鼓勵患者將心理的想法說出來。同時,協助患者同其他人進行交流與溝通,并為患者們構建一個交流與溝通平臺,營造良好的住院氛圍。
1.2.3 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對于治療操作沒有獲得成功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及時表達歉意,并獲得老年患者及其家屬的諒解。同時,耐心與患者交流,盡可能的滿足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要。
1.2.4 針對性的心理疏導 針對不同心理特點的老年患者開展不同的心理干預,與家屬聯系并相互配合,使患者充分感受到親友和醫護人員對自己的關心,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激勵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計量資料進行處理,采用X2和t檢驗,得到的結果以P
2 結 果
護理干預前后患者心理特點變化情況見表1。
通過對表1的分析可知,經護理后患者的心理狀況與護理前相比有明顯改善,經統計學處理后差異顯著,有意義(P
3 討 論
內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主要可以體現為焦慮與恐懼、消極、孤獨、自卑、多疑、偏執等幾個方面[3],現針對內科老年患者的這些心理特點作出如下具體分析。
3.1 焦慮與恐懼 這是內科老年住院患者較常出現的心理狀態,以初次住院的患者在住院的第一周表現最為明顯,這主要是由于患者對自身所患的疾病、病情的嚴重程度、治療效果等方面不太了解引起的,具體可以表現為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可以通過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健康宣教來改善。
3.2 消極 老年人基本上都會存在一種日落黃昏的想法,這種不良心理在患病之后出現了負向加強的趨勢,進而產生了消極、悲觀的心理,這一心理的出現容易促使老年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不夠積極主動。因此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樹立老年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3.3 孤獨 具體表現在住院時間較長,缺乏家屬的陪伴,這一類型的患者性格較為內向,不擅長與他人交流,言語較少,其他病患也不與其進行交流,加上探視的人較少,使得患者感到十分的寂寞、孤獨,情緒極度低沉。
3.4 自卑 最為明顯的表現是患者各種事情都想其他人代勞,自己不愿去做,完全依靠他人的照顧,長期下來就產生了自卑心理。因此,護理人員要在滿足患者需要的同時,讓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患者的自我滿足感。
3.5 多疑 通常是發生在病情較為嚴重或者是癌癥患者的身上,他們覺得自己已經病入膏肓,難以治愈,所以出現了多疑的心理。因此,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
3.6 偏執 通常發生在性格比較急躁、極易被激怒且挑剔的患者身上,他們對于身體上的不適和不如意的事情,均需向周圍的人發泄出來。因此護理人員要有針對性的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應針對內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在開展常規內科護理的同時加以實施心理護理干預,以提高患者的預后和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李桂英.探討內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及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2,06(30):211-213.
關鍵詞:內科老年病人 心理問題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26-02
1 內科老年病人存在的心理問題及護理原則
1.1 焦慮不安。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每個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為明顯。他們對自己所患何病,嚴重程度,何時才能治好等還不清楚,因此焦慮不安,表現為煩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護理原則:解釋—支持—放松訓練。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予以認真的解釋,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況除外如癌癥患者等),指出焦慮不安產生的原因及不利影響,并進行放松訓練(自我按摩,簡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納護士的意見,在較短的時間里消除或減輕這種心理,睡眠及飲食狀況會有明顯改善。
1.2 孤獨寂寞。主要出現在住院時間較長缺少親人陪護的病人。這類病人多性格內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語,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來探視,病人感到非常孤獨,十分寂寞,表現為無所事是,情緒低沉,常常臥床等。
護理原則:建立與病友進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獨寂寞的最好方法。這類病人雖表面沉寂,但內心情感豐富。在護理上要主動與病人接觸,交流思想,首先成為病人交往的對象,然后幫助病人與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還可引導病人參加一些切實可行的活動,如讀書、下棋、打太極拳等。
1.3 悲觀消極。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種日落黃昏的感覺,這種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負性增強,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認為自己沒用了,還要給別人增加負擔,所以求治的主動性不高,往往被動配合治療。主要見于平素自尊心和獨立性較強且病情較重的病人。
護理原則:關心—支持—鼓勵。病人這一心理產生的基礎是不敢面對現實,其實是一種逃避行為。針對這種情況要取得家屬的配合,主動關心病人,使病人認識到親人們愛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復,講解主動配合治療的意義,在精神上要首先戰勝自己。對病人每一點認識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應該指出的是,家屬的關心與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1.4 恐懼緊張。主要見于病情加重或癌癥病人,認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與求生的本能形成強烈沖突,因此產生恐懼緊張。
對這類病人要給以更多的同情,護理要更加細心,服務周到,言行要謹慎,不要讓病人感覺到病情危重,盡量滿足病人的要求,同時向病人講明病情波動是常見的,可以減輕恐懼心理。
1.5 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較為多見,此類病人多具有固執、吝嗇、謹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的性格特點。表現為過分關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點不適,就懷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種疾病。
護理原則:有充分依據的適度保證—疏導—解釋。
1.6 情緒不穩。多見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愛挑剔等特點的病人,對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適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發泄出來,對象常常是護士或陪護人員。
對此類病人要理解,寬容和忍讓,同時進行開導,給以周到的服務去感動病人,使其改變態度。
護理原則:向病人講解活動的重要性,鼓勵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減少不必要的幫助,根據病情制定每日活動計劃。
2 內科老年病人心理護理的方法和措施
2.1 語言性溝通。
2.1.1 勸說開導。《素問·湯液·醴論》曰:“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也。”歷代名醫一再提倡“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故護理人員應“視人猶已”,滿腔熱情對待病人,要主動找病人交談,對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關心同情和體諒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視為親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見彼苦惱,若己有之”。病人悲觀失望時,護理人員要主動、熱情地鼓勵病人,使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通過護理人員的語言威力,誘導鼓勵患者,使其提高機體對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臟腑功能的協調,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復。
2.1.2 交心談心。可以通過交心談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閑談,聊天,拉家常,“問者不覺煩,病者不覺厭”,這樣可以詳細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狀態,尤其是疾病發生以后的思想情緒的急劇變化,可以進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知識基礎,以及對疾病的認識,也可以進一步了解對疾病的態度,是緊張害怕、恐懼還是樂觀,有沒有戰勝疾病的堅強意志,同時還可以了解病人家屬的思想狀況,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實際困難。這樣,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極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為治療疾病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2.2 非語言性溝通。
2.2.1 移情。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轉移。通過語言、行動等方式,調動病人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內守狀態,移易精氣,變利氣血,調動人體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將注意力經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變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響工作、勞動、學習和生活,整天圍繞著疾病胡思亂想,陷入苦悶,煩惱和憂愁之中,甚至緊張、惶惶不可終日。對于這類病人,護理中可采取誘導的方法轉移注意力,轉內病為外病,轉心病為腿病,以不治為乃治,每每收到不藥而愈的療效。正如清代醫家吳尚先的《理瀹駢文》中所說,七情之病也看花解悶,心曲消愁,有勝于服藥也。
2.2.2 相制。相制,即是以一種情志抑制另一種情志,達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的一種精神療法。如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對憂傷的患者給予更多的照顧,關心他們的生活,以真誠的態度聆聽他們的煩惱的訴說,并且有意識地多說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話,讓其聽聽相聲,看看喜劇,保持一種愉快的情緒,以制約憂傷之情,這正是中醫學中獨特的情志治療方法——“喜勝憂”的思想體現。
在新的護理模式中,護理工作已不是簡單的打針、發藥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護理在內的更為復雜的,具有獨立性的、創造性的活動。這些創造性活動需要通過有效的護患溝通來完成,有效溝通則是實施心身整體護理的關鍵,通過有效溝通來提高護理質量,使病人從身心兩方面得到最滿意的康復。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4-0186-02
隨著社會學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壽命逐年增加,老年人在人口比例中隨之增長,老年人由于機體新陳代謝緩慢,易患老年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肺心病等),并且疾病恢復速度慢,住院時間長,心理壓力大,如何做好針隊老年人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找出護理措施,已成為護理領域的重要任務和研究課題[1]。
1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
由于老年病人長期被疾病所折磨,身體各種功能下降,活動受限,因而易產生心理上煩躁和緊張情緒,表現為情緒低落、孤獨寂寞、極度猜疑、憂愁聯想、絕望、恐懼、強度自尊個人崇拜等不利于身體恢復等問題。
1.1 孤獨寂寞的心理
老年人日常都是兒孫繞膝的生活,突然生病住院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醫護人員會郁郁寡歡、少言寡語、情緒低落、彷徨無助感到孤獨寂寞。
1.2 焦慮猜疑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眼耳不靈活、視力聽力下降,弄不清別人說什么,一方面感覺自己的器官功能逐漸衰退;另一方面對自己病情不了解造成死亡恐懼、或是家庭的經濟壓力、醫院環境問題等,都會造成老年人巨大的心理障礙,表現為易怒、過分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態,思想高度緊張,無根據地懷疑自己的身體健康,十分注意觀察家屬和醫護人員對其疾病的態度,懷疑隱瞞疾病的嚴重程度或擔心醫務人員能否精心治療等,這些問題不及時處理就會造成惡性循環,不利于老年病人健康恢復。
1.3 自尊心和自責心過強的心理
老年人特別喜歡周圍人尊重他、恭敬他、特別是有些老年人曾為黨為國家做出過貢獻,非常希望別人象以前那樣愛戴他,承認曾經擁有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喜歡聽到周圍人的仰慕、贊美之詞,一旦住院,處處“受人擺布’’,老年人的自尊心變得敏感甚至強烈,同時易受到傷害。
1.4 過分不信任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希望技術熟練的護士給他處置,業務水平高的醫生為他診治,生怕年輕的護士處置失敗,年輕醫生診斷沒經驗,有強烈不信任的感覺。
1.5 過分依賴心理
多數老年人在心理上和體力上表現依賴他人的行為,因老年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開始對醫護人員熟悉和信任,每天都由醫護人員陪伴、產生依賴心理,怕回家后沒有醫護人員的監護、沒有安全感。
2 針對老年人的心理問題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
2.1 消除孤獨寂寞的心理的措施
大多數老年患者的子女都是忙碌的工薪一族,不能經常陪伴在父母左右,這就要求醫護人員走入病房與患者交談,介紹病室環境、責任護士、及其他病室的病友相互認識,幫助他們組織一些活動。定時安排值班人員對老年病人進行訪談安慰和疏導老年病人的情緒,委婉勸告病人處病不驚,“三分治療,七分休養”,的道理,時時關心體貼他們,如端茶、喂飯、擦身、按摩、協助大小便等,使他們感到親切、溫暖象在家一樣,同時安排親人探視;幫助他們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方式走向社會,重新拾起在社會生活中尋找樂趣的動力,消除他們孤獨、憂郁的心理,正確面對自己的病情并且積極配合醫院進行治療,從而盡快使疾病得到良好治療,身心健康恢復正常水平[2]。
2.2 消除焦慮猜疑的心理的措施
醫護人員除了要細心的觀察病人不良情況的原因外,還要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必要的溝通,盡量幫助患者與家屬取得聯系,并給與妥善安排與處理,醫護人員對老年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和鎮定從容、遇事不慌的態度,切忌在他們面前小聲議論和交談,任何時候都不能引起患者的恐慌。
2.3 針對老年人不信任的心理護理措施
醫護人員要主動、熱情、誠懇地工作,需要理解老人,他們需要安全,盡量安排經驗豐富的醫生為他們診治,業務熟練的護士為其打針、發藥,但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滿足老年病人的全部要求,這就要求我們耐心、細致、解釋、安慰、關心、體貼老人,以消除其不愉快的心理反應。
在護理操作前以親切的口吻、恰當地稱呼對待他們,使病人感到溫暖,產生良好的情緒及心理狀態,更主要的是護理技術的實施不失敗、高質量完成,倘若失敗,要表示歉意,以得到老人諒解,不要嫌棄老年人嗦,用和藹輕松的語氣和老人交談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種美好的寄托,有利于疾病治療和恢復,從而樹立老年病人的自信心。
2.4 針對老年人過分依賴心理的護理措施
針對老年病人對醫護人員和家屬過分依賴的問題,醫護人員要同患者家屬及時做好溝通,盡可能滿足老年患者的要求,但不要一味順從遷就,同時還要鼓勵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減少非必要的幫助,從而增強他們自主生活的自信心,根據每個患者的情況為他們量身打造一套適合他們的生活計劃,從而增強他們自主生活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到我能行我沒老。
2.5 創建良好的治療環境和醫患關系
創建良好的環境和醫患關系對老年患者非常必要,尤其是對于那些自尊心強、又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價值的老年人來講,他們不一定要求奢華;但一定喜歡安靜、整潔、溫馨、舒適的治療環境,有家的感覺,減少不良刺激,使其自尊心得以保護,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精神上得到安慰,從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復[3]。
綜上所述,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是現代醫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家屬和醫護人員我們都不能有任何的忽視,在護理老年病人的同時要考慮到老年病人作為一個特殊社會群體要受到我們醫護人員極其家屬的特殊待遇,時時、處處、事事給與理解、尊重、同情、體貼,護理上做到有情、有禮、有心、有益;同時我們醫護人員要使患者了解到自身心理狀態對健康恢復的重要作用,鼓勵他們協助醫護人員和病人家屬共同做好護理工作,良好的護理道德和適當有益活動對老年病人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積極面對治療,從而達到預想的治療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桂琴.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探討[J].大家健康,2012,6(4):40-1.
關鍵詞:老年人 心理需要 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339.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11-0234-02
隨著我國經濟、衛生、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老年人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增加,老年人對護理的需求將急劇上升,同時隨著護理事業的不斷發展,整體護理模式的實施,從治病先治心的原則出發,心理護理顯得特別重要,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億萬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狀態下安度晚年,已成為我們老年學研究領域研討的重要課題之一。我院根據老年人的心理特點,經多年的臨床護理經驗,將老年人心理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老年人心理表現
1.1 孤獨感和失落感 離退休的老年人失去了與同事共同學習的機會,而兒女成家立業,沒有時間陪伴在身邊,空巢老人越來越多,而大多數子女只注重對老人們生活上的照顧,忽視了情感上的交流,特別是當老人生病時,這種孤獨與失落感與日俱增。
1.2 焦慮和抑郁癥 老年人離退休后,過去長期習慣了的生活日程驟然改變,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產生自卑、無用感,甚至焦慮、抑郁,此外老年喪偶、親友生死離別等,對老年人都是最強烈的生活事件,從而感到無限悲傷,以至于難以解脫,對生活失去興趣。
1.3 自尊心強、固執 老年人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人生體會、事業上成功,公私、多疑、孤僻或像老小孩一樣出現一些原始的幼稚的行為,自私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住院后希望醫護人員每天圍繞他一個人,只關心他。
1.4 控制力下降、易怒 老年人的性格的改變,同老年人的鬧退化有密切關系,腦的各部分發生退化的程度不一致,如大腦額葉比其他區域退化,而額葉與性格關系密切,故老年人性格已發生改變,出現控制下降,易發怒。
1.5 自私、多疑 人的行為受感知、思維、情感、性格、智能等影響。因此,有的老人由于大腦皮質功能的減退,上述心理活動發生變化,致行為異常。
2 護理措施
2.1 入院時的心理護理 創造溫馨的住院環境,醫護人員要主動熱情接待患者,并及時向老人及親屬詳細介紹院內環境及各種護理措施以及我們開展的各項服務措施,同時向家屬了解老人生活習慣,心理特征、性格、愛好等,為患者出入院后的心理護理打好基礎,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視,消除憂慮恐懼心理[1]。
2.2 密切護患關系 滿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由于老人離開家庭、親人感到孤獨、失落,護理人員應以熱情關懷的態度,對患者進行護理,使他們得到慰藉。在感情上得到一定的滿足,同時根據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溝通技巧,與患者溝通是他們愿意把心里話傾吐出來,尋求護士對他們的理解和幫助,縮短與護理人員之間的距離,增加信賴感,同時用禮貌得體的語言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動員家屬經常陪伴、探視患者。護理人員應諒解多疑患者的異常行為,應主動關懷體貼他們,在生活上主動關心、體貼他們,如帶領全體醫護人員給他們過生日,是他們感受到親切、溫暖,猶如在家的感覺。
2.3 尊重、關心、體貼老人 老年人思維相對緩慢,語言表達較遲緩,記憶力也有所下降,又是一個問題要交代還幾遍也聽不清,記不住。遇到這種情況應耐心解釋,不急不躁,態度和氣,語速要放慢。遇到他們要主動打招呼,言語間要尊敬,對能自理的患者,鼓勵適當活動,提高自我護理能力,避免產生依賴心理。
2.4 注重環境因素對患者心理的影響 環境是支持生命活動的重要因素,在注意房間清潔幽靜的基礎上,盡量將同一社會層次的老人安排在一病室,是他們之間有共同的語言,心靈容易溝通,保持心情舒暢。
2.5 注重出院心理護理 根據老年患者不同文化層次講解治療和康復保健知識,并向家屬交待老人住院期間的心理活動及護理效果,以及出院后護理措施,使心理做事得到同事們的尊敬,退休后人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如果提出的意見和想法不能被采用和重視,易產生不被人尊重的想法,從而封閉自己,不再表達自己的意愿拒絕與他人交談。護理不間斷,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復。
總之,護士擔當著老年人生命周期中專業健康維護的角色,只有結合身心特點,運用自身的心理護理技巧,才能對老年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這對提高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更是全方位整體護理的表現。
【關鍵詞】 老年人;心肌梗死;針對性護理
隨著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的逐步增加, 人口老齡化呈現出日益加重的趨勢, 由此所導致的老年人心肌梗死發病率也有所上升, 該疾病通常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 且病情較為嚴重, 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較高[1]。本次醫學研究就對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針對性護理的措施和效果進行了探究, 現將本次臨床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2 方法 兩組觀察對象均接受辛伐他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常規藥物治療和護理, 實驗組在此基礎上接受針對性護理, 具體措施包括:第一, 感染護理。對于感染造成心肌梗死的患者來說, 臨床護理人員應在患者治療和護理過程中, 實施積極有效的感染處理和預防措施, 避免心肌梗死癥狀的進一步發展, 為患者病情的恢復提供良好的機體條件[2]。第二, 疼痛護理。疼痛是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較為常見的一種臨床癥狀, 且疼痛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似, 但通常發生于安靜和睡眠過程中。此時, 患者應適當應用鎮痛藥物, 以改善患者預后情況。對于疼痛持續時間較長或是程度較為嚴重的患者, 則顯示梗死范圍較大, 需要入院接受治療。第三, 原發疾病護理。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統原發病是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主要誘發原因, 在患者臨床治療和護理過程中, 護理人員應遵醫囑適量應用止痛劑和鎮靜劑, 囑患者避免過度屏氣, 保持心情放松, 避免疼痛誘發休克和心律失常問題。受到急性缺氧的影響, 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現心肌壞死現象, 因而吸氧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患者在沒有慢性支氣管疾病及肺部疾病的情況下 應及時接受持續性的高流量吸氧治療, 以改善心肌梗死癥狀[3]。第四, 飲食護理。飲食習慣不良和飲食結構不合理也是導致患者發生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 其主要病理學依據為血流動力學, 患者臨床治療后, 心功能和心搏出量會受到影響, 因而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病情, 制定和實施有效的飲食護理方案, 以低鹽和低膽固醇飲食為主, 囑患者多食膳食纖維和新鮮的蔬菜、水果。第五, 心理護理。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常會因擔心預后而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 此時, 系統有效的心理疏導和干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臨床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 向其說明老年人心肌梗死的發生原因、治療和預后情況, 使其保持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狀態, 主動積極配合治療, 改善患者預后情況。第六, 出院指導。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說明心肌梗死的相關危險因素, 囑其轉變生活方式, 指導其掌握心肌梗死的急診救治措施。同時, 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 預防便秘誘發的尿潴留、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等問題。
1. 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軟件對本次醫學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計量資料, 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對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使用χ2檢驗方法對計數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 若P
3 討論
心肌梗死(AMI)是突然性冠狀動脈閉塞誘發的一種冠脈血流阻礙性疾病, 該疾病的發生會致使患者出現心肌供血不足以及心肌壞死癥狀。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通常發病迅速, 病情較為嚴重, 因而院前死亡率明顯偏高, 所以, 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和護理, 對于患者預后情況的改善, 以及臨床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況下, 急性期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應保持絕對的臥床休息, 對患者呼吸、意識狀態、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情況進行嚴密監測, 及時建立靜脈通道, 保持高流量吸氧, 在此基礎上, 改善患者飲食結構, 根據患者性格特征、家庭情況和情緒狀態的不同, 采取針對性的臨床護理措施, 從而改善患者預后情況, 提高其生活質量[4]。
參考文獻
[1] 劉歐華. 98例老年人心肌梗死及其護理探討.求醫問藥, 2012, 10(7): 753-754.
[2] 金蓮姬,金蓮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觀察與護理.中國保健營養, 2013,23(2):874-875.
【關鍵詞】:社區老年人護理,心理保健護理,生命質量,護理效果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老年人身心健康也逐漸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保證老年人晚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其晚年生活舒適、心情愉悅,這是臨床及相關工作人員所研究的重點,對老年人心理與身體衛生保健予以進一步加強,不但可以有效預防疾病與生理改變所造成的影響,而且還能夠幫助老年人更好的處理家庭與社會問題,使其心理健康水平與生存質量得到全面提高,最終實現健康長壽。本研究選取100名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檢的老年人,將其平均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對對照組老年人實施常規護理措施,對觀察組老年人實施心理保健護理,對兩組老年人護理效果進行觀察與對比,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100名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檢的老年人,66名男性,34名女性,年齡為66-85歲,平均年齡為(71.6±4.1)歲,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時間,4-25年,平均時間為(12.0±2.4)年。將這些老年人平均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老年人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性不明顯,P>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對照組老年人進行常規性護理措施,在常規性護理基礎上,對觀察組老年人實施心理保健護理,具體護理步驟為:
1.2.1.疾病知識宣教
指導老年人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與所發生的各種疾病,通過針對性與個體化方式,為老年人介紹疾病的相關基礎性知識,以此不斷增強老年人的保健能力與自我防護意識,確保老年人能夠從容面對疾病,而且在接待老年人時,一定要保持積極熱情的態度,使老年人能夠樹立正確、積極的生死觀,盡可能消除老年人的緊張與恐懼感,對其豁達、樂觀的心態進行培養,保證老年人心境安寧,以此達到老年人延長生命和使其生活質量得以提高的目的。
1.2.2.心理健康教育
在對老年人實施心理保健護理時,社區護理人員一定要多體貼與關心老年人,主動與老年人聯系與溝通,確保老年人與社會形成一種良好對接,并使其有效溝通得以保持,為老年人詳細介紹衰老客觀規律,讓老年人對人類身體變化有所了解,豐富老年人的老年生活,不斷增加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情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多介紹年齡相仿老年人共同參與到集體活動中,使其彼此多溝通與交流,以此對老年人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行培養,使老年人在社會活動參與過程中能夠領悟到生活的樂趣,逐漸消除其自身的孤獨感與憂慮感,
1.2.3.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
社區護理人員不僅要和老年人構建和諧、穩定的聯系,同時還必須加強老年人與其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所以,必須對老年人家屬實施必要的老年人護理宣教,保證其家屬能夠給與老年人足夠的支持、關心與照料,營造一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尤其是對失去伴侶或者伴發有疾病的老年人,一定要多給予其關懷與體貼,溫馨、輕松的家庭環境,對老年人身心健康極為有利。
1.2.4.飲食指導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人的消化系統也會隨之衰退,老年人胃內膜與胃部肌肉原有功能也會逐漸喪失,其大腸運動能力明顯下降,導致老年人經常會發生便秘、食欲不振以及腹脹等情況,這時,社區護理人員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老年人飲食指導,為老年人講解合理膳食的意義與重要性,鼓勵老年人多食富含纖維的食物與水果,使老年人機體健康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1.2.5.加強綜合素質
社區護理人員必須不斷向老年人宣傳學習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讓老年人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使其養成一種正確、健康的養生理念,除了鍛煉智力外,還必須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顧能力,增強其保健效果,以保證老年人身心健康。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X2進行計數資料檢驗,以P
2.結果
對兩組老年人實施相應護理后,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老年人活動時間明顯比較長, 其差異性比較明顯,P
3 討論
我國社會中,老年群體逐漸占較高比重,由于社會環境的改變,使得老年人身體健康水平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針對老年人實際身體狀況,社區為其實施心理保健護理,對社區老年人護理具有重要價值,實施心理保健護理的社區護理人員,一定要掌握嫻熟的專業知識與護理技能,幫助老年人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不斷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與舒適度,進而使其身體素質得以改善[1]。本研究中,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老年人活動時間明顯比較長, 其差異性比較明顯,P
關鍵詞: 老年患者;康復;護理
老化是有機體不可避免的自然變化,人的老化始于胎兒期,而后持續直至死亡。老化的速度在成年時進展得較快,不同的組織、器官、系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老化,但其老化程度各有不同,且根據個體的功能差異而有所區別。老年人如果能重視對身體健康的管理,并給予身體應有的呵護,使身體對老化所造成的機能、心理、社會發展等的影響具備最佳的適應狀態,就能夠健康、愉快地度過晚年。筆者從事老年護理工作10余年,現將心得總結如下:
1 老年人康復護理的意義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人的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對中老年人的康復護理,應當考慮到他們自身的特點。
1.1 了解和掌握老年人伴隨年齡增長所帶來的機體各系統生理功能出現的不同程度的降低,這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
1.2 深知老年性疾病具有病程較長、并發癥多、恢復慢的特點。
1.3 生理上的老化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和改變:他們會因身體功能的低下,導致其他各個方面能力的低下,如思維能力、判斷能力、生活能力以及應對各種刺激的承受能力。
1.4 無論是疾病的治療與預防、健康維護、心理支持,還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獲得等,都離不開康復治療與康復護理,而老年人和兒童一樣,比成年人更需要呵護。所以,康復護理在老年人的康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老年人康復護理目標
2.1 注重健康的維護,預防疾病和意外傷殘的發生。
2.2 給予心理支持,減少或避免精神和心理上的傷害。
2.3 配合治療實施護理措施,促進疾病的痊愈。
2.4 預防并發癥,縮短病程,減少痛苦。
2.5 提高ADL的自理能力。
2.6 給予健康管理指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進其盡早回歸家庭和社會。
3 老年人身心變化及其康復護理要點
3.1 老年人的消化系統功能減弱,需保持營養及水與電解質的平衡。足夠的營養攝取,可以幫助老年人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預防疾病和殘障的能力。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病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是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本病病情危重,變化快,在醫療過程中醫生的診治固然重要,但護理工作在本病的治療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老年人心力衰竭的臨床表現各異;錯綜復雜,治療矛盾多、療效有限。如果能對其發生發展的規律有一定的了解,對老年心力衰竭(簡稱心衰)病人的某些病情變化如能做好預見性護理,將減少或避免發生心力衰竭。
1臨床特征
1.1多病因性:老年人往往同時患有幾種心臟病,以其中一種為主要原因,其它則參與并加重心衰,使病情復雜化。國內文獻報道,老年心衰同時患有兩種以上心臟病者占38%。冠心病、高血壓是老年人心衰的最常見原因,肺心病、退行性心臟瓣膜病心衰在老年人中也較常見。
1.2老年人急性心衰的誘因:以呼吸道感染、急性心肌缺血最為常見。心臟病并發心律失常以及輸液、勞累、情緒激動、飽餐等均可誘發心衰。
1.3老年人心力衰竭癥狀多不典型:癥狀多樣、變化急劇、反復發作。部分患者已處于中度心衰可完全無癥狀或僅表現為極度疲倦,一旦受到某種因素誘發,即可發生重度急性左心衰、危及生命。老年人也有在白天出現陣發性呼吸困難,尤其是餐后或體力活動后。老年人發生急性左心衰時,由于心輸出量下降,造成腦供血不足,多出現腦缺血癥狀。如意識障礙、失眠等。
2 護理對策
老年人心力衰竭病因多樣、變幻莫測、處理復雜、死亡率高。做好預見性護理是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為救治贏得有利時機的有效措施。
2.1 加強呼吸道的護理,防止誘發心衰:呼吸道感染是誘發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呼吸道感染是預防心衰的重要環節。(1)加強衛生宣教,冬春季節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注意防寒及防感冒,吸煙者囑其戒煙。(2)老年人一旦發生呼吸道感染應積極治療,并鼓勵其做有效的咳嗽排痰,對黏痰不易咳出者,給予霧化吸入1~2次/日 ,每次10~15分鐘,注意掌握霧化時間,避免霧化時間過長過多的霧滴沉積與支氣管黏膜表面誘發支氣管哮喘;過短達不到濕化肺細支氣管粘膜的作用。在霧化的同時囑其做深呼吸運動,以增強霧化效果。(3)老年人發生心衰,癥狀多不典型,大多數以突然咳大量白色稀薄痰為主要癥狀。護理中,對無誘因而咳大量白色稀薄痰者或咳濃痰突然變稀薄者,要警惕心衰的發生。
2.2 加強心血管系統的護理,避免高血壓及急性心肌缺血,誘發心衰。(1)要重視老年人的竇性心動過速。研究表明,老年人持續的心動過速可誘發或加重心肌缺血,且危險程度大于血壓升高。因此,對持續心動過速者要高度警惕,必要時做床旁十二導聯心電圖以鑒別是否存在心肌的缺血性改變,并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以補充氧的消耗。(2)老年人往往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心肺功能較差,對循環系統的超負荷運轉敏感,補液時要控制輸液速度補液量,通常輸液速度以20-30滴/分為宜。對已發生心力衰竭者則酌情減量。必要時用輸液泵控制輸液速度。(3)加強飲食護理,一般予以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避免過飽,禁食易引起腹脹及刺激性食物,同時要保持大便通暢,以防便秘。限制鈉鹽攝入,避免增加體液潴留,加重心臟前負荷,而誘發心衰。通常以鈉攝入應限制在2g/日左右。(4)密切注意病情變化。老年人心衰癥狀多不典型,有時甚至無任何癥狀而突然發病,對極度疲倦和白天陣發性呼吸困難者要高度警惕并給予必要的處理,以防病情惡化;同時要特別注意觀察血壓變化,準確記錄24小時液體的出入量,防止因血壓下降,尿量減少而誘發心衰;另外,飽餐、情緒激動、勞累、失眠及意識障礙均為心衰的危險信號,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2.3 密切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是控制心衰發作和誘發心臟病因素的主要防治措施。
2.4 加強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使其正確對待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1)老年人體質弱,抵抗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應加強心理護理,給于精神安慰及心理支持,增加安全感,防止情緒激動,以解決病人恐懼、自卑、孤獨的不良心理狀態。(2)防止活動過度加重心臟負擔。保證充分休息,協助老年人翻身、排便、洗漱、服藥、進食等。因為活動量過大,心臟收縮力加強,耗氧量增加而誘發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