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3篇

時間:2022-12-23 10:22:0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3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3篇

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篇1

民以食為天,綠色化、生態化的種植模式與農業技術相結合可以提高蔬菜的質量與產量,并且可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所以,有必要做好相關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工作,在助力我國農業現代化改革的同時,促進更多新模式、新技術的產生與完善。

1綠色蔬菜種植模式

1.1選擇種植基地國家非常重視種植綠色有機蔬菜項目,因為其關系著民生問題,是人民生活的保障。選擇好合適的種植地點至關重要,相關工作人員應對種植地點進行現場勘察,確保種植基地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在種植時應注意將有機蔬菜和非有機蔬菜進行隔離,做好面積劃分后分區種植,在各區間建設緩沖帶,寬度超過12m,可以減少有機蔬菜的污染,保證蔬菜的品質,還可起到隔離作用防止混淆。在種植過程中需要運用智能設備,關注蔬菜的生長狀況,采取及時、嚴格的監控措施,保證種植有機蔬菜環境的穩定。要不定期對種植區域進行調換,讓傳統蔬菜變成有機蔬菜,這個過程一般需要兩年。完成后需要將有機蔬菜送到相關部門進行鑒定,只有在確保不對人體造成危害,以及各項指標都達標后才可以出售,不可私下出售未鑒定的有機蔬菜[1]。

1.2合理施肥

種植有機蔬菜時并不是真正的零化肥、零殺蟲,不是不可以使用化學農藥,而是要使用合規并且經過食品認證機構審查的化肥,全程都要讓食品認證機構進行質量控制與審查。種植有機蔬菜要講究科學施肥,由于土地中含有的養分不夠有機蔬菜生長,所以需要使用綠色肥料增強對蔬菜的種植,其氮含量較高,可幫助蔬菜進行營養攝入,提高蔬菜質量。在施肥過程中,應依照相關科研人員給出的標準,不斷調整肥料配比,依據蔬菜的種類與生長進程施放不同量的肥料,這樣才能有利于蔬菜的生長,讓蔬菜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

1.3病蟲害防治

不論是有機蔬菜還是普通蔬菜,病蟲害一直都是導致蔬菜死亡的罪魁禍首,每年因病蟲害死亡的蔬菜數不勝數。在種植有機蔬菜時除了依靠監控系統把控蔬菜生長以外,還需要不定期循環調換不同類型的蔬菜,既可以提升土壤本身的價值,又可以降低雜草的生長,對病蟲害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為預防蟲害的發生,應合理使用抗蟲技術,這些新技術需要得到廣泛的應用,并針對不同的蟲害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需要認真清理雜草,在拔除雜草后,不可將雜草堆放在田間,應盡快進行焚燒處理,防止疫病滋生。水源好、抗水性好的蔬菜可以采用灌溉殺蟲,特別是在初收后,利用大面積灌溉淹死過冬的蟲卵。可以利用太陽光照為蔬菜提供光合作用,產生蔬菜所需的養分,也可消滅病蟲害,但不能讓蔬菜曬傷。大自然物種相克,可采用生物滅蟲法,針對病蟲害可投放天敵,比如可以通過放養鴨子來消滅蟲害,效果非常顯著。還有許多可以防治病蟲害的方式可以適當引入有機蔬菜的種植作業中,為有機蔬菜提供優質、穩定的環境,提升其產量,為蔬菜生長保駕護航。

2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策略

2.1優化種植環境

在相關地區進行生態農業技術的實施與推廣,不僅可以增強當地有機蔬菜的產量,同時也可提升國家整體的農業生產力,是一種讓農業和自然環境結合的技術方式,在運用現代化農業技術時,應保留原有的生態環境,在環保的同時推動我國農業的發展。在綠色有機蔬菜種植前,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相關工作人員應選擇適宜的環境,依據不同土壤、氣候等地理條件,統計數據以提升環境匹配度,挑選適合的種子,依靠農業機械篩選優質的種子,為改良有機蔬菜打下基礎,確保蔬菜健康生長。在選擇基地時應根據國家標準,嚴格把控并參考相關數據,合理選擇種植基地。綠色有機蔬菜講究天然無污染,所以土壤一定不能含有污染物質,要根據專業人士的研究記錄,認真選取種植地點,為有機蔬菜生長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2]。

2.2改良傳統防蟲技術

蔬菜的質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隨著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開始選擇綠色無公害有機蔬菜,有機蔬菜與普通蔬菜相比,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化學藥劑的使用上。在傳統模式下,有機蔬菜出現病蟲害問題時,人們都會通過噴灑農藥或高空噴灑等方式進行除蟲,這會對有機蔬菜造成直接影響,嚴重影響食品安全。隨著對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人們清楚地認識到農藥殘留的危害,也注意到了農藥的合理使用。相關工作人員應改進這一問題,杜絕使用高毒與高殘留的農藥,要有針對性地對不同病害蟲采用不同防治方法,不能一股腦地噴灑農藥,要借助專業措施消除病蟲害,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基礎上,增加蔬菜產量。

2.3精細化管理蔬菜保護技術

在種植過程中,應跟隨科技發展的步伐,使用新的手段與技術,以保證蔬菜健康生長。蔬菜保護技術需要更加精細化的管理,應對蔬菜的生長采取細致入微的觀察,詳細記錄各個生長環節,確保蔬菜可以健康生長發育,用數據來判定蔬菜的生長狀況,落實無土栽培、清潔土地和節水灌溉技術,為蔬菜的生長提供強有力的保護。技術人員需要研究分析各種病癥的原因,利用現代化技術確保蔬菜正常發育,通過改善、應用有機肥料保障蔬菜產量,不斷進行技術上的優化與創新以起到推進作用。生態農業的發展還可以通過自然環境結合物質循環、太陽能,建立一個高效、富有生命的農業系統,讓蔬菜與有機物互利共生,保護土壤中的微生物,改善土壤環境。

3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措施

3.1加強生態農業的宣傳

生態農業技術對綠色有機蔬菜的種植有著很大的幫助,所以各地都應積極推廣該項技術。為了幫助有機蔬菜種植模式與生態農業的普及,相關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上到專業人員,下到普通農戶農民,都要認識到新型生態農業技術的優勢以及重要性。相關部門在加強宣傳工作前,可以先對當地種植綠色有機蔬菜的農民進行調查,選出示范性種植人員,充分利用電視、廣播或各種新媒體方式加大宣傳力度,讓所有人都重視起來,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有機蔬菜種植技術與生態農業技術的作用與意義。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可以在各個地區開展培訓工作,由各級領導部門組織相關工作人員以及農民,讓綠色有機蔬菜種植技術與生態農業技術深入人心。在培訓中積極研究并解決種植過程中的各項問題,對于應用技術有困難的農戶,相關部門要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到農戶家里現場教學,在為農戶解決問題的同時,體現出相關部門對該技術極高的重視度,促進新技術的有效推廣。

3.2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素質

為保證新型農業技術的順利推廣,除了相關部門的宣傳之外,還需要提升相關人員的專業素養,加強農業人員的素質培訓。由于我國年輕人到各地區研究農業的人數較少,所以在我國農業從業者中,大多數人年齡偏大,被傳統觀念束縛已久且文化素質較低,所以應注重相關工作人員的素質培養。在此情況下要想快速改變相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相關部門應盡其職責,深入貫徹新技術的推廣理念,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素質。首先,相關部門可以在開展培訓后成立技術推廣小組,整合各方面推廣人員,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流動學習活動,實現區域性農業技術人員的流動以及技術交流,將各地區的先進知識帶入各地,取長補短。其次,可以引進更為靈活的制度,擴充當地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為團隊補充新鮮血液,合理配置擁有較高文化素質或技術水平的人才,保證高水平人才能夠下沉到各地區,深入開展教研活動,用新思想、新思潮對當地各個方面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教學,保證推廣工作順利開展。

3.3完善管理制度與規范

綠色有機蔬菜的種植仍需繼續推廣,在此過程中,相關部門也要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保證工作順利有序展開。相關部門應完善生態技術推廣的管理制度,提供相應的標準,加強對蔬菜生產過程的監督,完善各個環節的規范化管理,明確責任以及分工,提高工作效率,以保證有機蔬菜生產種植、銷售管理的規范化。相關部門可設立相應的獎勵制度,鼓勵技術創新,設立項目專項基金,為開發新技術的科研人員發放獎金,也可以給當地示范性種植人員、產量較多的農民發放獎金,調動農戶的積極性,頒布各種扶持性政策,彰顯政府的重視程度,為推廣工作提供幫助。

4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日漸提高。因此在種植綠色有機蔬菜時,應按照合理專業技術,保證產量又不失品質,也要提升生態農業技術并進行良好的推廣。生態農業技術將會成為農業發展的主流趨勢,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管理,為人們的穩定生活提供保障。

作者:郭新建 單位:遂川縣草林鎮人民政府

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篇2

1有機蔬菜種植的主要特點

東北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夏季短暫、冬季寒冷且漫長;南北溫差較大,由于受到溫帶季風氣候影響,夏季雨水較多,四季分明。冷濕是東北地區自然景觀的顯著特征,緯度較高,西面是高原地域,以高層建筑為主,冬季該地區的氣溫比緯度大陸低10℃,高山地區無夏,南面靠近渤海、黃海,東面靠近日本海。冬季長達半年以上,雨量多集中在夏季,森林覆蓋率高,東北地區大部分降水約在400~800mm之間,吉林地區由于受到山地的影響,降水量多于800mm,最多1300mm,平均無霜期為86.3d,森林貯雪有助于發展農業,地區氣候為有機蔬菜種植提供了優良的環境,由于有機蔬菜對氣候、自然資源的要求很高,根據地區氣象區觀測得知,東北地區夏季氣溫為26℃以上,冬季平均氣溫為-20℃左右。氣溫是有機蔬菜生長狀況的主要影響因素,降水對有機蔬菜的種植工作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在種植有機蔬菜之前,必須要熟練掌握有機蔬菜種植技術,了解種植要點,從而促進蔬菜的健康生長。

2有機蔬菜種植模式的相關分析

2.1基地選擇

根據國家規定的有機食品產地水源、空氣、環境等標準來選擇適宜蔬菜生長發育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保證基地土塊完整,在蔬菜種植的范圍內不得有其他品種蔬菜種植田塊,將有機蔬菜與非有機蔬菜區別開來。要有轉換田塊,在第3年要按照有機蔬菜生長標準來進行科學化生產,待相關部門檢測之后方可銷售。在基地選擇的環節還要及時設置緩沖帶,有效避免有機蔬菜生長基地被污染,設立的緩沖區域屏障必須要在12m以上,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蔬菜的健康生長。

2.2種植管理

根據自然資源的特點以及有機蔬菜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來選擇適宜的土壤和種植區域,選用抗蟲害能力強的有機蔬菜品種,充分考慮蔬菜、農作物的遺傳性,避免因遺傳原因影響蔬菜產量。認真清理田園,給有機蔬菜的生長提供健康、適宜、優良的環境,對于豆類蔬菜要采取3種農作輪作的形式,對于1a之內只能生長一茬的蔬菜,需要采用多種作物輪作形式來促進蔬菜高產,讓基地得到徹底的清理,及時銷毀病殘體。采用配套技術來進行有機蔬菜種植,促進蔬菜的壯苗,依次進行嫁接換根,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調整植株間距,做到合理密植,積極創造利于蔬菜生長的環境。

2.3培肥工作

在培肥中以強力培肥為主,充分發揮綠肥的固氮作用,使其成為氮素的主要來源,有效提高土壤質量,促進有機蔬菜的生長發育。培肥環節要將氮肥含量控制在0.02%~0.04%之間,將氮肥含量合理掌控在42~60kg之間,將有機肥作為主體,常見的有機肥有:生物肥、鉀礦肥、磷礦粉、動物糞便、氯化鈣等,在用量方面必須要做到科學施肥,合理掌控。每667m2田地的有機肥使用量是3000~3900kg,底肥用量是總施用量的75%,也就是2250~2925kg,在中耕除草的基礎上,有機蔬菜才可以有效吸收養分,提高產量。同一品種的蔬菜不得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種植2次以上,在收獲蔬菜后需要及時將土地清理干凈,提高土壤質量,最大程度減少病蟲害。

2.4加強病蟲害防治

在對有機蔬菜進行病蟲害防治的整個過程中需要積極選用抗病性強的藥劑,積極進行高溫消毒,肥水管理要合理,采用成套設施來加強病蟲害防治。保護好害蟲的天敵,將農業措施和物理措施結合起來進行害蟲防治,利用赤眼蜂、捕食螨、瓢蟲等害蟲進行蟲害防治,采用物理方式,利用乳化植物油、除蟲菊酯、硅藻土殺蟲來消滅害蟲,借助蘇云金桿菌來消除翅目類害蟲。

3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的主要途徑

有機蔬菜種植環境,要科學選用品種,及時做好排水灌溉,選用抗病性強、適應能力強的蔬菜品種,為蔬菜生長提供有利條件。積極完善蔬菜病蟲害防治技術,禁止使用高毒蟲害農藥,了解蟲害發生原因,掌握病蟲害防治規律,積極借助網絡、互聯網、計算機等現代化手段來提高蟲害防治技術,針對實際情況來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掌握藥物使用量,做到科學用藥,充分借助網絡技術來宣傳有機蔬菜,提高有機蔬菜的推廣力度,對農藥使用量開展全方位的檢測,做到精細化管理,積極引進植保技術來提高有機蔬菜產量,促使有機蔬菜植保技術在不同蔬菜品種保護中最大程度發揮農藥防治功效,記錄蔬菜生長規律,不斷提高植保技術,及時清理田園,采用正確的灌溉技術、輪作技術來提高有機蔬菜產量。充分考慮植保技術自身的特點,做到科學種植,有效防治病蟲害,深入分析有機蔬菜種植技術的應用要點,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基本原則,切實做好田間管理,有效增強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效果。

作者:杜文昌 胡鐵欣 李琳琳 單位:吉林省雙遼市水稻研究所

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篇3

有機蔬菜是在農作物栽培技術不斷成熟的情況下推廣的一種新型種植模式,即蔬菜中的有毒物質,如亞硝酸鹽、農藥殘留等都被嚴格控制在正常的范圍內,在被食用后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并且營養價值較高。

1有機蔬菜種植模式的技術要點

1.1種植基地的選擇

按照我國農作物產品的入市規定,有機蔬菜應當滿足產地環境、水質、空氣等的無污染條件。因此在選擇種植基地時,要綜合考慮田地的規范性,滿足轉換時間等因素。有機蔬菜的種植地不能栽種其他蔬菜或糧食,并且要對有機蔬菜加以標記,以便于區分,如人為設置隔離帶等。在傳統蔬菜轉化為有機蔬菜的期間不應栽培有機蔬菜,以防土壤中的農藥、化肥降解不充分,影響有機蔬菜的品質。一般轉換時間為兩年,第3年便可按照有機種植標準生產蔬菜,并且要向相關部門取得許可后才能入市銷售。隔離帶的設置是為了防止其他種植地對有機蔬菜的生產區帶來侵害,確保有機蔬菜的種植品質。

1.2有機肥的施用

在有機蔬菜種植過程中,為了保證質量與產量,可以適當添加有機肥。與以往使用的化肥不同,有機肥是以綠肥為主,即把作物殘體如豌豆箐、慈云英等作為肥料施加到土壤中,可達到固氮、保氧的作用,是增加土壤肥力的有效方式。同時也可把加工后的糞便、植物殘體留作輔助肥料,以提高效率。在肥料的配備上,應嚴格遵循比例搭配的原則,每667m2蔬菜種植地所需要的有機肥控制在4kg左右。注意施肥方式,一般采用開窩深施的模式。在開窩前應清整土地,避免雜物堆放影響蔬菜對有機肥的吸收和轉化。在種植時期可倒茬輪作,同樣的蔬菜種植地不得連續超過兩次種植,且每次種植完成后都要處理好土地,特別是對病蟲害殘體的處理要徹底,以防下批有機蔬菜感染病蟲害。大棚蔬菜可通過地膜覆蓋、嫁接等方式來提升有機蔬菜的生產力。

1.3生物防治病蟲害

生物防治是控制有機蔬菜病蟲害程度的最佳手段,不僅能滿足綠色種植的需求,也不會對有機蔬菜帶來損害。其一,要合理調控時間,間隔為2~3年,減少病源。土地要清除雜草,種植區在下種前應做好整體性清理。其二,大力推廣使用農業機械,如防蟲網等。其三,將生物防控引入病蟲的田地,對于難以消除的病蟲可采用生物導彈的方式來治理。與此同時,還可以利用物理方式對病蟲加以控制,如太陽能殺蟲、粘蟲板治理等。以往在種植有機蔬菜時,多使用化學農藥,其雖然能殺死病蟲,但會對一些益蟲和生態平衡帶來破壞。使用生物防治,可確保綠色的農業種植環境,具有推廣意義。

2生態農業技術推廣

生態農業技術是人們依照生態學和自然科學的規律將現代科技與農業種植相結合的新型技術,具有多功能、高效率的作用。要加大對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促使種植業逐漸朝著經濟化、綠色化、社會化的方向發展。

2.1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很多地區開始對有機蔬菜進行研究,但積極性與普及程度還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相關部門沒有把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其他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優勢宣傳到位。對此,技術推廣隊伍應深入基層,對當地種植有機蔬菜的區域和農戶展開普查,以示范戶的形式讓更多人認識到有機蔬菜的好處。在幫助農戶解決有機蔬菜種植存在的各種問題時獲得社會對生態農業的認同感,加大市場消費力度,為有機蔬菜的大規模種植打下良好的市場基礎。

2.2加快技術創新

相關部門除了要加大對有機蔬菜等生態農業種植模式的推廣之外,還要加大對技術的創新性研究。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基金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鼓勵技術創新。同時各大院校也可通過設立有機蔬菜的種植基地來培養專業人才,擴大生態農業種植技術人員的基數。基于設備儀器、技術等方面,加強創新,為廣大農戶提供更為完善的生態農業種植體系,為市場提供更為優質的農作物產品。

2.3制定行業規范

不同產業的規范要求不同,市場對農產品的根本要求便是綠色、健康。有機蔬菜作為新型環保作物產品,具有較高的推廣優勢。為了進一步推動此類產品的發展,有關部門應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和規范,為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普及提供準繩。不管是技術人員還是生產人員,都要按照既定的行業規范行事,解決生產、管理、銷售中的各種問題,讓有機蔬菜有嚴格的監督方向,并向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總之,在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中,有機蔬菜的種植理念受到大家的普遍關注。只有切實掌握其技術要點,拓寬宣傳范圍,才能發揮技術的優勢作用,全力突破傳統蔬菜種植的技術瓶頸,實現綠色無污染、優質高產的目標。

作者:劉向英 單位:沈陽市遼中區農業技術推廣與行政執法中心

友情鏈接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中文字幕狠狠久久 | 午夜性色在线观看视频 | 色婷婷亚洲五月之色五月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网 | 中文字幕国产综合 | 一区二区無碼在線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