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6 11:23:1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地理教學綜合思維培養策略,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基于地理學綜合性提出來的。綜合思維是一種思維方法,是學生分析和理解地理過程、規律、人地關系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也是高考重點考查的目標之一。筆者主要以2022年高考文綜全國乙卷中的第37題為例,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綜合思維的培養策略。
一、高考真題呈現
影響海岸線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區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積、地殼運動、人類活動等導致的陸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持續影響著該范圍的海岸線位置。距今約1.8萬年,北美冰蓋開始消融,形成廣大消融區。圖7顯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兩站監測的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是陸面和海平面共同變化的結果。(1)分別指出冰蓋消融導致的海平面、消融區陸面的垂直變化,并說明兩者共同導致的海岸線水平變化方向。(2)根據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陸面垂直變化的原因。(3)說明導致乙站所在區域海岸線變化的主要人為影響方式。(4)分析甲站區域與乙站區域海岸線水平變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異。
二、關于培養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思考
綜合思維有三方面的具體表現:一是從綜合角度對地理事象中各要素間的關系進行認知,二是從時空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演變規律,三是從區域綜合角度分析區域要素對區域產生的作用和人地關系問題。本題以海岸線的變化為背景,涉及海岸線位置變化方向、幅度和原因,以及陸面變化等知識點,主要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及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等學科素養。關于綜合思維,筆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第一,地理的空間維度,應從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考慮。如上述第(1)小題,先指出海平面和消融區陸面的垂直變化方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冰蓋消融,冰川融水進入海洋導致海平面上升;由材料可知,冰蓋消融區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可推測消融區巖層緩慢恢復導致陸面上升。海岸線水平變化方向隨著海平面和陸面的垂直變化而變化。因此,第(1)小題第一問的答案是海平面上升,消融區陸面上升。
第二,地理時間維度上,地理事象的正在進行和已經完成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如上述第(1)小題,當冰蓋消融快,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則海平面上升幅度快,超過陸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進;當冰蓋消融完畢,冰川融水減少,陸面上升幅度超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海洋方向退縮。因此,以下為第(1)小題第二問的答案:冰蓋消融期,海平面上升幅度超過陸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進;冰蓋消融后,陸面上升幅度超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海洋方向退縮。
第三,從材料本身出發,地理事象的產生和變化對應的原因應該是多重的,需要綜合思考。如第(2)小題,從海陸位置上看,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由材料中“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一句,可以推測消融區巖層緩慢上升;從板塊位置上看,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板塊運動導致地殼上升,使得甲站陸面抬升。因此,第(2)小題的答案如下:甲站位于基巖海岸,冰蓋覆蓋時,巖層受壓導致陸面下沉,冰蓋消融后,巖層承壓減輕,巖層形變緩慢恢復,使得陸面上升;甲站位于板塊交界處,板塊運動導致甲站陸面抬升。2019年全國文綜Ⅱ卷第9~11題考查流水堆積和風力侵蝕、堆積,2020年全國文綜Ⅰ卷第37題考查火山噴發和流水侵蝕,2021年全國文綜甲卷第37題第(2)小題考查不同時期流水和風力的共同作用……高考題呈現出來的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這部分知識,通常有兩到三種力量,需要綜合思維能力做支撐。以事實為基礎,地理事象的產生和變化對應的原因應該是多重的,需要綜合思考。
第四,回歸生活,運用地理綜合思維能力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第(3)小題,乙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海平面變化的原因有眾所周知的人類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進而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我們還要知道,地理教材中提到的田納西河梯級開發,大量的水庫攔水攔沙會使輸送到密西西比河河口的泥沙減少。所以,密西西比河流域內眾多水利設施攔水攔沙使得河口三角洲萎縮。以上兩重因素疊加,使得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進。因此,以下為第(3)小題的答案: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內水利設施攔水攔沙,導致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向陸地推進。
第五,注重地理事象的變化動態和幅度,用綜合思維能力解決問題。如第(4)小題,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結合圖中甲站海平面的下降,可知海岸線應該向南邊海洋方向推進,但由于基巖海岸比較陡峭,變化幅度就較小。乙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南邊臨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線北移,但是三角洲為入海口河流堆積地貌,地勢平坦,所以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大。因此,第(4)小題的答案如下:甲站區域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下降,海岸線向南移動,由于基巖海岸陡峭,海岸線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小;乙站區域南側臨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線向北移動,由于三角洲地勢平緩,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大。
作者:童義海
地理教學綜合思維培養篇2
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地理新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學生綜合思維的培養,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綜合思維是地理學最重要的思維方式,是解決地理問題中最常運用到的思維方法。而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主戰場,在新一輪教學改革中,我們要利用好這個主戰場,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一、關注地理綜合思維的三個維度,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地理綜合思維是地理學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是地理實踐力和區域認知的基礎。它包括地理要素綜合思維、時空綜合思維、區域綜合思維三個維度。
一要注意從地理要素的視角分析地理問題。如在講解云貴高原的石漠化問題時,讓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在課堂上分享收集到的家鄉的氣候、植被、水文、地形、土壤等材料。綜合分析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總結得出影響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層淺薄,山地比重大,植被破壞嚴重,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易受侵蝕而導致肥力下降,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等。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這些因素與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的關系: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崎嶇,土地肥力低,導致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人口素質偏低,貧困高發,因此石漠化地區是國家脫貧攻堅的重點區域。通過這種學習方法,可讓學生逐步掌握地理要素的綜合思維方式。
二要注意綜合思維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從時間和空間的綜合角度分析地理問題,讓學生形成時空綜合思維。例如,在城市的學習中,在時間維度上,可讓學生收集家鄉曲靖的歷史沿革資料,尋找城市發展的脈絡,探討城市的選址在不同的時代有什么不同;在空間維度上,通過比較分析曲靖新城區和老城區的異同,省城、縣城和鄉鎮的異同,中國和外國城市的異同,理解城市的空間組織形式,探索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與城市空間組織的關系,領悟文化的差異是如何影響城市的空間布局的。讓學生學會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綜合分析城市的發展進程和城市化特征;結合市政規劃,分析曲靖未來的發展趨勢。通過教師循序漸進的訓練,學生慢慢養成從時空角度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習慣。
三要注意從區域的視角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關注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有多種多樣的組合方式;另一方面應特別關注區域的尺度問題。例如,在農業的學習中,大體上云南省屬于季風水田農業區,但具體到自己的家鄉曲靖,則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壩子里邊是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山區則以林業、山地放牧業為主,而與經濟較發達的壩子相連的山麓地帶則以垂直農業為主。通過不斷的學習引導,學生逐步養成用區域綜合思維分析問題的習慣。
二、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許多學生覺得高中地理的學習,知識雜、散、碎,所學的知識碎片化嚴重、系統性不強,這就導致知識的運用難度大,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無法系統性、多角度、多層次地考慮問題,體現在高考中,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不強,得分率低。而思維導圖的構建可解決學生知識碎片化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理清知識的脈絡,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形成完備的知識網絡。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想象力,進而培養他們的綜合思維。
例如,在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時,學生已掌握了自然地理環境由氣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五大要素組成。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繪制五大要素的相互關系示意圖,理清任意一要素是如何影響其他要素的,加深對要素的內在關聯性的理解。其次,利用這一思維導圖,探討這五大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有明顯特征的自然環境。先讓學生分析較為簡單的青藏高原,得出其最典型的特征是高寒,進而探究五大要素是如何體現高寒這一特征的(海拔高、低溫、凍土、冰川、草甸)。然后分析曲靖,其最典型的特征是溫濕,紅壤、常綠、闊葉、亞熱帶季風、喀斯特地貌體現了溫濕。再次,利用“黃土高原的前世今生”這一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思考,究竟是哪一要素的改變導致了這種變化(植被),植被變化后其他要素又是如何改變的,從而理解自然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任意要素的變化都可能導致環境發生變化。最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從多角度(組成、特征、影響等)重構思維導圖,進一步理清關于“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知識脈絡,形成完備的知識網絡,解決學生的知識碎片化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三、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的核心能力,就是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聯系現實生活的教學,能讓學生在學習中興趣盎然,直觀地聯系到家鄉的實際情況,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例如,在“生物與自然環境”的學習中,課前發動學生在校園里收集各種各樣的樹葉。在課堂上,首先引導學生將收集到的樹葉進行分類,并說出分類的依據(按形狀可分為闊葉和針葉、按質地可分為革質和紙質、按冬季外表可分為常綠或落葉等)。其次,選取香樟、銀杏、松針、綠蘿、多肉植物等,讓學生分組觀察,總結這些葉子的特征,探討出現這些特征的原因(如多肉為什么多汁?香樟的葉子為什么會反光?銀杏為什么冬季落葉?常綠的香樟會落葉嗎?落葉的時間與原因是什么?)。再次,探討家鄉的自然植被狀況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曲靖的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冬季氣溫高于0攝氏度,樹木不落葉,降水豐富,淋溶作用較強,形成酸性的紅壤,酸性土壤利于茶樹、馬尾松等植物的生長。探討不同的環境下植被的種類和特點,利用視頻和PPT,觀察總結地表植被出現了哪些有規律的變化,討論導致這些變化產生的主導因素是什么。最后,選取利用高考題中的實際案例,進一步提升學生利用信息結合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如2018年海南高考題,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為背景,描述了退耕還林(草)的治理措施,在不同的條件下得到不同的結果。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區,林草植被得到較好恢復;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區(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極低的干土層),人工連片種植的樹木普遍生長不良,樹干彎曲,根基不穩,枝葉稀疏,總也長不大,被當地人稱為“小老頭樹”。利用這些材料,循序漸進地提出了三個小問題:①分析當地出現“小老頭樹”的環境條件;②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區域植樹造林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結果;③說明“小老頭樹”現象對生態建設的啟示。要正確回答上述問題,必須綜合考慮生物的形態特征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降水量少、有干土層、冬春多大風)。同時,還要考慮到干旱環境下樹木的蒸騰可能導致區域環境更干燥。因此,在生態建設過程中,尤其是生態脆弱區,應深入調查,綜合考慮,因地制宜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決問題。
四、利用“問題鏈”,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利用“問題鏈”進行教學,要求教師在備課時,重點放在“問題鏈”的精心構建上。巧妙的設問,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氣候的學習中,就高寒問題設計“問題鏈”:①海拔越高是不是距太陽越近?②距太陽越近得到太陽輻射越多,對嗎?③得到太陽輻射越多,溫度越高,對嗎?④如果上述推論成立,那應該形成高熱,而不是高寒,這個矛盾的出現,究竟是哪出了問題?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又如,在農業的學習中,結合鄉土案例馬龍蘋果產業的發展,設計“問題鏈”:①蘋果究竟是亞熱帶還是溫帶水果,為什么?(溫帶,冬季落葉)②馬龍位于亞熱帶,為什么能種溫帶水果?(位于云貴高原,海拔較高,氣溫較低)③馬龍發展蘋果產業的優勢區位條件有哪些?(氣候、地形、水源、勞動力、技術、交通、政策、市場)④當前馬龍蘋果產業的發展面臨什么問題?(規模、技術、品牌、市場)⑤請你站在不同的角度(政府官員、技術人員、果農等),就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⑥結合鄉村振興,請你為馬龍蘋果產業的發展建言獻策。上述“問題鏈”的提出,可以激起學生的鄉土情懷,培養主人翁意識。同時,環環相扣的“問題鏈”,讓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綜合思維的培養,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要注意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到深、由易到難,使學生得到梯級發展,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逐步培養能力,在培養能力的過程中滲透培養能力的方法。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以及學校周邊的資源,積極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作者:陸銳 單位:曲靖市第二中學
地理教學綜合思維培養篇3
一、綜合思維能力的定義分析
綜合思維是地理知識學習中重要的思考方式和思維認知形式,是指在地理知識學習活動中,學生要學會從整體的視野和角度出發,對相關的地理知識、地理要素進行分析,展開地理知識的聯系性學習,從而形成整體性的地理認知。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要立足于高中地理學科的特性。高中地理是綜合性的自然人文學科,在知識學習中,要想客觀地看待某一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就必須要從整體角度出發,從地理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等方面認識進行思考。這便要求地理學習活動中必須要具備綜合思維。對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來講,其重要的教學任務是,通過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來引導高中生學會用全面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和地理問題,去處理生活中的地理難題,提高生活質量。
二、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現狀
受新課程素質教育改革的影響,高中階段的許多教育工作者都將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在了正確的教學地位上,即,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已成為流行的教育趨勢。但是,在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培養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阻礙性的問題。首先,由于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思維,許多老師在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培養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方式過于落后,沒有關注學生地理知識的實踐發展、也沒有關注學生地理活動的信息化發展。落后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方法無法發揮學生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的優勢。其次,高中地理老師在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過程中,主要是立足學生理論化的地理教材,沒有構建地理知識、學生地理綜合思維培養和生活之間的有效聯系,這對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帶來了很大的阻礙。
三、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策略
(一)積極展開思維導圖地理教學法
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首先要引導學生構建地理學習的整體知識框架體系,讓學生明確各個地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性,結合知識的聯系性,引導學生從全局角度出發,一步步引出下一層級的知識點和地理學習主題。在地理邏輯框架的層層遞進中,整個章節乃至整個教材的地理知識清晰明了地擺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整體知識框架中,把握地理學習的邏輯性,掌握地理學習的科學規律,從而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效率和質量。高中地理教師可以開展思維導圖地理學習法,首先要把握地理學習的主題,了解地理章節的核心詞匯。然后,將主題或核心詞匯放在中心位置。從中心出發,結合地理教材與地理知識點,補充思維導圖中的下一層級地理知識點,層層遞進,將所有的地理知識點都容納在同一個思維網絡圖中。例如,在教學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時,教師可以以高中階段學生所接觸的與水有關的地理知識為思維導圖構架的“原材料”,明確“水”這一核心主題,從水的運動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導圖的搭建,分化出二級標題“水循環”和“海水的運動”。然后結合二級標題的地理知識歸納,進行地理知識三級思維導圖的搭建。以“海水的運動”為例,其三級標題可以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洋流又包括洋流的分類、洋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等等。
(二)積極促進地理教學活動的信息化發展
地理綜合思維培養核心在于,高中地理教師要為學生設置整體性的教學方案,并利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教學設備來為學生呈現出要素齊全、元素多樣的地理畫面,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聯想能力,引導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綜合性把握。地理教師可以借助先進的信息經濟技術,促進地理教學活動的信息化發展,構建積極的教學情景和完整的教學畫面,激發學生的地理創新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例如,教學高中選擇性必修1第二章《地表形態的塑造》,地理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搜索各種類型的地表形態塑造和形成的科教視頻和圖片。科教視頻的講解更形象化,也更全面細致。與地表形態塑造有關的科教視頻能囊括各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將地表形態塑造的過程全面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地表形態的塑造,即包括地球內力作用的影響,例如地殼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同時,地表形態的塑造還包括外力作用的影響,例如,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的作用。”經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未來在遇到與地表形態塑造有關的地理問題時,就能夠從綜合思維的角度出發,對各個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全面考察,提升學生地理思考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三)結合地理教學的生活化發展
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是源自學生生活的地球。所以,地理知識具有較強的生活性。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于教科書,而要走出教材,關注地理學科生活性的特點與本質。高中地理必須要具備生活性的地理教學思維,既要學習地理教材,更要及時走出地理教材,要立足學生日常的生活實踐,來展開地理知識的探究和分析。例如,在學習到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的地理知識時,教師可以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環境污染為探討的主題,引導學生分析環境污染的綜合性因素,分析針對環境污染,我們國家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其他發展中國家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對策等等。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夠形成以下地理學習思維邏輯:提出地理問題——從綜合地理思維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提出地理問題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思維邏輯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地理學習習慣,把握地理學習的規律。
地理綜合思維能力是地理知識學習活動中必備的能力,學生只有掌握了綜合性的思維能力,才能對地理知識的學習進行全面性的把握,才能夠了解某一地理客觀現象的綜合成因,從而才能夠尋找針對性的解決策略,提升問題解決的效率和質量。所以,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明確其當前地理教學活動的關鍵性任務,通過地理思維導圖學習法,加強地理學習的信息化、生活化等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培育。
參考文獻:
[1]王春霞.加強高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摭探[J].成才之路,2019(4):36-36.
[2]張曉林.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校園(中旬刊),2018(5):63.
[3]王春良.高中地理教學中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18(8):31-32.
作者:曾尚錦 單位:福建省上杭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