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8篇

時間:2024-03-27 10:23:2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一、城鎮化對農業產業化的推動作用

(一)中小城鎮具有商貿功能,為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的建立提供重要保證中小城鎮的商貿功能主要表現在中小城鎮是農副產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中小城鎮的商貿功能突出體現在市場體系的完善,重點是建立各種類型的商品市場,充分發揮小城鎮的貿易功能。中小城鎮擁有比較發達的通訊、配套的設施、優美的環境,孕育出大量的企業群體和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城鎮化為農業產業化提供所需要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擴大了農產品的消費市場。截至到2012年,高陵縣城鎮現有批發市場35個,其中農蓄批發市場3個,食品、飲料及煙草制品批發市場12個,紡織、服裝及日用品批發14個,機械設備、五金交電及電子交易產品批發市場4個;零售機構80個,農副產品交易市場16個。

(二)中小城鎮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載體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是工業化,其中商品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動力,企業群體是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專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的標志,社會化服務是農業產業化的保證。農業產業化與傳統農業區別是:它具有外部集聚效應,需要能源、交通、通信、金融、供水、供電、倉儲、排污等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體系的支持,要求相對集中、連片發展。因此,小城鎮是農業產業化的“搖籃”,農業產業化需要依托小城鎮來發展。農村城鎮化過程從兩方面帶動產業化:一是通過聚集經濟效應,使得企業群體相對集中,降低交易費用,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進而促使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二是隨著人口在小城鎮的集聚,人口規模擴大,對制造業和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需求數量增加,市場范圍擴大,進而促使農業產業化(見圖2)。

二、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繁榮

篇2

龍頭企業提質增效

截至目前,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1500余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26戶,國家級龍頭企業5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49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27戶。銷售收入超5億元龍頭企業5戶,益海嘉里突破10億元,金塔集團成功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并榮獲“全國20家農村產業融合典型龍頭企業”稱號。全市龍頭企業總資產近300億元,固定資產達100億元,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實現300億元,占工業的39%,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全市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特色產業初步形成

全市基本形成了水稻、辣椒、生豬、奶牛、肉禽、葵花6條龍型經濟鏈條,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55%。2016年,又與世界500強華信集團、國內500強大生集團合作,規劃建設10平方公里白城中加燕麥國際產業園,已有來自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際國內20余家企業圍繞前端鏈條有意向進駐,加快形成超千億元的產業鏈條,把小作物做成民族品牌的大產業,把白城打造成我國“鐮刀彎”地區燕麥產業的領跑者、“東方燕麥之都”。

原料基地規模擴大

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1586.5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276萬畝,發展綠色有機食品基地300萬畝、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500萬畝,機械化綜合作業率達到74%。畜禽飼養總量達5400萬頭(只)。農業園區發展到77個,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達到520個。

品牌培育取得成效

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全市獲得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128個,中國馳名商標6個,省級以上名牌產品19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9個,國家地理證明商標7個,6家企業產品獲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2016年9月份,白城金谷米業加工的弱堿大米被列為杭州G20峰會特供食品。

經營模式趨向成熟

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吉林金塔、裕豐米業、安大牧業等100余戶企業直接與農戶簽訂種植合同380萬畝、養殖合同2000萬頭(只)。水稻、辣椒、粘玉米、奶牛等產業80%以上實現訂單生產,訂單兌現率達到90%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9280戶和2657戶,直接帶動農戶18萬戶,推動土地流轉152萬畝。

篇3

無公害瓜菜高效發展

按照打造“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品牌農業”的發展思路,以加快“菜籃子工程”建設為重點,大力推行綠色無公害瓜菜栽培技術,著力提升果蔬標準化生產水平。采取政府引導、項目帶動、資金扶持、綜合服務等措施,創新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營銷模式,推行土地有序流轉,農戶自主經營方式,建成金積萬畝設施農業基地和東塔、郭橋等7個千畝設施農業園區,大力推行綠色無公害瓜菜栽培技術。2011年種植無公害瓜菜8萬畝,其中設施溫棚瓜菜定植2.76萬畝,實現產值2.7億元。以“馬興”西瓜、“三郎”果蔬瓜菜種植為重點的拱棚種植基地,完成大、小拱棚定植4.5萬畝,實現產值2.1億元。“藝花”牌金冠蘋果被中國國際林業產業博覽會評為金獎;農字號品牌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帶動范圍不斷擴大。大力實施日光溫室升級改造工程,投資3536萬元改造日光溫室2000座,全年設施農業新增產值2346萬元。

休閑觀光農業快速發展

利通區的休閑農業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初步表現形式為以釣魚休閑、吃農家菜、觀農家景為主的“農家樂”形式。隨著“農家樂”的興起和快速發展,依托得天獨厚的黃河農耕文化和穆斯林風情文化,休閑農業已從簡單的垂釣、餐飲逐步向餐飲、休閑、采摘、娛樂一體化的產業化方向發展,對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為吳忠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利通區委、政府高度重視休閑農業發展,把休閑農業發展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來抓。兩年來,搶抓國家沿黃經濟區建設的有利時機,依托“中國(寧夏)回商大會”“中國(國際)黃河金岸馬拉松賽”等平臺,加快沿黃城市帶建設,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該區休閑旅游知名度,把休閑農業發展列入長遠規劃,對有規模、上檔次、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休閑農業企業實施政策傾斜、項目扶持等措施,促使企業加強業務技能、轉變經營理念、拓展經營思路、提升服務水平。同時組織各休閑農業企業管理及服務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進一步規范服務行為,帶動鄉村旅游提質升級,形成發展合力,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寬松環境。

目前,利通區有休閑農業點(農家樂)12個,2011年年底休閑農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6468萬元,年營業收入2085萬元,實現利潤360萬元,上繳稅金38.3萬元,從業人員395人,農民就業人數385人占從業人員的97.5%,實現年接待人數48萬人次。其中,東塔萬畝綠色果蔬生產基地被自治區確定為寧夏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該基地規劃種植辣椒1280畝、番茄1830畝、葡萄間作各類蔬菜2260畝;馬鈴薯、西瓜、茄子2300畝;秋復菜3100畝等精品特色種植片區,露地果蔬種植面積達1.077萬畝。園區建成后,年向市場提供新鮮瓜菜5100萬公斤,優質果品875萬公斤,實現產值6000萬元。

休閑農業的發展體現了當前人們休閑之余社會文化生活的需要,加快了城市與鄉村在生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融合滲透,促進了城鄉關系新變化。

清真食品產業持續發展

近年來,利通區按照“打造中國的集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加工、流通、集散為一體的綜合基地”思路,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發展清真產業政策,采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科技服務措施等,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為主的清真產業發展迅速,清真美食享譽區內外。

篇4

在云南省瑞麗市勐秀鄉有種植戶說:“我們種一年石斛,比種40年稻米掙錢還多!”也就是種一輩子的稻米相當于種一年石斛。這石斛究竟為何物?為何有如此高的附加值?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哪里?帶著種種疑問,筆者展開了解調查。

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云南省西部,與緬甸聯邦接壤,是天然的植物王國,被譽為“孔雀之鄉”。這里氣候濕潤溫度適宜,特別適合植物生長,有人形容當地氣候適宜植被生長時曾說過“插根扁擔都能發芽”,純正的優質石斛品種就生長在這里。石斛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附生于樹干或石苔上。據載,石斛是我國古文獻中最早記載的蘭科植物之一,早在2000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藥用記載,千年以來它一直和靈芝、人參、冬蟲夏草等被列為上品中藥,成為“九仙草”之一,又因其滋陰補虛效果顯著,被列為九大仙草之首位。《本草綱目》對其性味的描述是,甘淡微咸,性屬清潤,清中有補,補中有清。石斛的種類很多,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主要是鐵皮石斛、紫皮石斛和鼓槌石斛等幾種。在這些種類中,尤以鐵皮石斛較為常見。由于其具有緩解疲勞、增強免疫力、清熱潤肺、促進體內微循環等功效,除了藥用外,還被大量用于保健品和健康食品的加工生產,比如石斛楓斗、石斛茶和石斛酒,深加工的產品有石斛粉和石斛膠囊等。

鐵皮石斛為瀕危物種,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是名貴珍稀中藥材。古代貴族稱鐵皮石斛為紫楹仙姝、千年潤,民間又稱救命草。正宗鐵皮石斛呈鐵綠色,氣微,嚼之有黏性,味甘。因鐵皮石斛滋陰補虛效果顯著,被列為九大仙草之首位。在《神農本草經》中,因鐵皮石斛“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故將其列為上品,且其具有生津、止渴、鎮痛、消除水腫之功效。李時珍認為鐵皮石斛具有“強陰益精”功能,“久服,厚腸胃,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定志除驚,可輕身延年。還有益氣除熱,健陽,逐皮膚風痹,骨中久冷,補腎益力之效。”現代《中藥大辭典》也對其進行了歸納:“石斛味甘、平、無毒、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癆、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長肌肉、逐皮膚邪熱、定志除驚、益精、補內絕不足,平胃氣”。 臨床應用和藥理研究證實,鐵皮石斛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健腦明目、保肝寧心、清熱降火、補五臟之虛勞、輕身延年的神奇功效。

云南德宏州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為野生石斛提供了優越的生長條件。近年來,由于其藥用范圍逐漸擴大,市場需求量也連年攀升,粵、浙一帶的草藥商販大規模入滇收購,使得野生石斛被當地百姓毀滅性采挖。如今的德宏,野生石斛的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導致市場收購價一路走高,“鮮條”價已從前幾年的幾百元躍升為如今的數千元每斤,且呈供不應求的趨勢。由于其神秘的生長環境和嬌貴的生長要求,人工培養的難度較大,使這一珍貴的植物品種瀕臨滅絕。

云南恩紅藥業集團董事長王恩紅以企業家的睿智看到了石斛產業開發的廣闊市場前景,看到了云南省有關地、州、市的得天獨厚的石斛種植條件,于2007年毅然投資石斛產業開發,在各種條件最為成熟的德宏州芒市注冊了德宏呈榮石斛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公司得到了省科技廳、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州委州政府、芒市市委市政府、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醫學院、保山學院生物工程實驗室等政府部門和相關科研院所的支持。在上述機構的幫助下,恩紅藥業在德宏的石斛開發研究機構很快掌握了人工培育石斛的技術要領。2008年至今,公司先后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現已基本從組培育苗、生產種植到產品研發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組培育苗基地位于芒市林業局中心苗圃內,占地面積25畝,其中接種室面積500平米,育苗溫室大棚2000平米,煉苗大棚8000平米。育苗基地的石斛具有種源純正、品質優良等野生石斛的優點。另外,公司還有兩個種植示范基地,一個是芒市鎮鍋蓋石基地,另一個是風平鎮那目基地。芒市鎮鍋蓋石基地占地50畝,已建成大棚連片種植基地25畝,主要種植鐵皮石斛和紫皮石斛。還有仿野生種植4畝,主要從當地收購野生種苗進行仿野生種植。品種有鼓槌、報春、重純等品種。那目基地占地25畝,除了示范種植外,還進行種苗馴化。公司自己研制并使用了“生物葉面肥”和“生物殺菌劑”。在種植基地和種苗馴化中都不適用化學肥料以及農藥。所以,經權威機構檢測,公司的石斛種苗和石斛系列產品均屬無污染的綠色有機食品。

在呈榮石斛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示范帶動下,云南省和德宏州內石斛種植規模逐年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整個德宏州的種植面積已近7000畝,其中芒市有3000畝,加上其他州市的零散種植,全省的石斛種植面積已經突破萬畝,是一個非常具有資源優勢的產業,同時,也為企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稅奠定了產業基礎。對此,州相關部門也已制定了石斛產業的發展規劃。規劃明確指出,到2020年,全州非木材森林資源石斛產業發展種植基地9.6萬畝,實現年產石斛1.92萬噸。在芒市,到2018年實現大棚集約化種植石斛1萬畝,目前全州已完成3000余畝的種植。根據公司在芒市1.2畝試種基地測算,按目前的市價可以推算出,畝產值可達到35萬元,該計劃完成實施后,年產值在300億元人民幣以上。以瑞麗的“包肥種植”基地為例,每棵龍眼樹上寄生的鐵皮石斛在達到高產期后,每年即可實現6萬元的創收,而管理成本每棵樹每年不足產值的1%,利潤相當可觀。

篇5

【關鍵詞】鄉鎮農業;產業化;問題;對策

1.農業產業化概述

1.1農業產業化

所謂農業產業化,就是利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合同、入社、入股等模式,通過一定的科學技術以及管理技術,在傳統農業中融入現代工業、商業、保險以及信息等內容,實現現代農業發展中的種、養結合,慢慢形成一整個系統化的農業一體化經濟共同體。農業產業化,可以圍繞農業活動中的某個或者多個農業產品,根據該產品的供銷狀況,建立起一條龍的工、農、貨、運等一體化農業模式。通過農業一體化,可以實現農業在產前、產中以及產后各個環節的協作,將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系統的經濟運行體系,可以讓傳統農業實現更高層次上的價值,真正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將農業經濟中的產供銷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并且統一到同一個經濟模式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農業規模經濟的目標,促進了農村經濟效益的提升。因此,農業產業化將成為未來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方向。

1.2實行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性

我國長期實行的,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曾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隨著現代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需要進行變革,實行農業產業化,是對農村生產力以及生產關系的變革,農業產業化變革的深度以及影響力,對未來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實行農業產業化,我國農業從傳統的生產部門逐漸向現代產業方向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型組織結構逐漸轉變為新型產業組織結構,主要體現在多元主體自由聯合這一層面上;此外,農業產業化還將傳統農業技術結構發展為現代農業技術結構,也促進了農村社會面貌朝著現代化方向轉變。

2.鄉鎮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農業產業化是當前鄉鎮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但是受到我國基本國情的影響以及我國農村的農業發展的現狀。在鄉鎮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農村現有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不夠成熟,一些鄉鎮地區的合作經濟組織存在產權不清晰、管理混亂的狀況,直接導致了合作經濟組織體系下農民家庭實際利益的損害。其次,一些鄉鎮地區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農民的思想觀念以及農業技術相關知識,直接影響著農業產業化的進程。農民的思想觀念落后,對農業產業化這一未來農村經濟發展趨勢認識程度不足,不能完全接受,因而也無法對農業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判斷,直接導致地區農業發展水平滯后。此外,一些鄉鎮地區的農業服務體系相對落后,對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力度不夠。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完善的服務體系進行支持,在市場化的經濟條件下,沒有完善的服務體系,農業產業化發展所需要的信息、技術、資源等條件無法有效的得到滿足,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了鄉鎮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最后,鄉鎮地區的土地經營規模比較小,信息比較閉塞,都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特診就是產業化、規模化經營,一些鄉鎮地區用作農業生產的土地比較狹小,無法實現大面積、高效率的產業化經營。同時,鄉鎮地區的農業信息渠道不暢通,農業科技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農作物災害以及病蟲信息等無法及時傳播,都會給農業產業化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是災難性的。

3.促進我國鄉鎮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針對我國鄉鎮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需要采取一定的對策,對產業化發展中的問題進行解決,促進我國鄉鎮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3.1促進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

鄉鎮地區農民思想觀念的進步程度直接影響著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進程。農民的思想觀念進步,對農業產業化這一未來發展趨勢更加的理解和支持,更能夠積極的投身到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中去。因此,需要在鄉鎮地區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促進弄明思想觀念的轉變,同時需要做好教育培訓工作,促進鄉鎮地區農民整體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例如,在鄉鎮地區開展農村職業教育、農科專業協會、農村廣播電視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農業宣傳教育活動,讓農業產業化深入人心,逐漸在鄉鎮地區建立起完善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全方位的促進新型農村,新型農民的發展,促進鄉鎮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

3.2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進行建設和完善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業產業化的得力助手,鞏固和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才能更好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進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首先需要對組織財產進行劃分,將組織財產歸全體社員所有,對財產利潤進行分配,同時,也需要建立規范的組織管理制度,讓經濟合作組織的各項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進經濟合作組織工作的規范化,促進鄉鎮地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3.3適度推進土地規模經營

鄉鎮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離不開規模經營,在一些條件有限的鄉鎮地區,達不到很大的經營規模。可以有條件的,逐步的進行適度規模的土地產業化發展。根據鄉鎮農業產業化發展實際情況,發展一些鄉鎮企業,同時結合戶籍制度、小城鎮發展政策等,讓農民真正意義上同土地脫鉤,實現土地的集中化、產業化發展。此外,還可以對鄉鎮地區的耕地制度進行變革,采用耕地流轉制度,從而促使一些擁有耕地卻不用來進行農業發展的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實現鄉鎮耕地的有效利用,逐步實現小規模的產業化經營。

3.4推進鄉鎮地區農業信息化建設

農業信息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在鄉鎮地區不斷推進農業信息市場建設。建立有效的農業信息系統平臺,借助信息平臺在鄉鎮地區對農業信息資源進行傳播,對有效的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整理和加工,最終將農業信息轉化為鄉鎮地區的農業收入。通過農業信息化建設,可以改變鄉鎮地區農業信息閉塞的現狀,為鄉鎮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必要的科技信息,產品信息以及災害病蟲害信息等,使弄明能夠真正依托市場,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在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上,實現規模生產,進而獲取更大的農業經濟效益。此外,信息化建設還能夠讓農產品在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獲取更大的價值。同時,信息化建設還可以促進農業信息數據庫的建立、促進廣大農村地區農業信息的交流和學習,促進我國鄉鎮地區農業產業化建設的全面發展。

4.結語

農業產業化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可以促進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針對我國鄉鎮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各地區需要開動腦筋,積極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發展新思路,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促進鄉鎮地區以及整個農村地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亮.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資本問題探析[J].理論動態,2013(25).

篇6

從產業布局的趨勢來看,產業集群的存在必定成為產業空間分布的主要形式,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產業集群都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增長極。

目前,農業產業化經營已進入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由松散型利益聯結向緊密型利益聯結轉變,由單個龍頭企業帶動向龍頭企業集群帶動轉變階段。順應此發展趨勢,2012年2月,河南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拉開了河南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的序幕。

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龍頭企業集群是核心。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激發龍頭企業強大的帶動能力是建設農業產業化集群的重要抓手。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植根于農業,發展于農村,貼近于農民,龍頭企業的發展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而影響著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通過農業龍頭企業加工,把小農戶和大市場連接起來。這樣,不但農戶從農產品附加值中獲得了較高的收入,而且農產品的消費者也從中獲得了實惠。

同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強研發、抓推廣,已成為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進步的重要載體。據統計,全國有3000多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了省級以上研發中心,近90%的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建立了研發機構,科研成果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獎勵的企業占60%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轉型升級,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科技進步和發展。

此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一個龍頭企業可以催生一批小企業,形成一個大產業,帶起一座小城鎮。龍頭企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增加小城鎮的財政收入,拉動小城鎮市政建設,而且能帶動二三產業的發展,增強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能力,讓農民增收致富。

篇7

關鍵詞:農業;產業發展;農民收入

我國農業在近40a的發展歷程中,不斷發生著改變,并不斷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以便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目前,我國農業主流的發展趨勢是產業化發展,在這種發展模式當中,在確保農民收入的同時,還能夠為其提供更多的經濟來源,以增加農民的收入。此外,農業產業發展還會在農業生產中利用更多科學技術,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與質量,使我國農業逐漸向農業現代化方向發展。下面筆者就對農業產業發展的具體情況和影響進行闡述。

1農業產業發展的簡介

農業產業發展主要是以市場為其發展導向,以經濟效益為其發展中心,優化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項要素,并建立規模化、企業化、區域化等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形式,從而促進農業的發展[1]。農業產業化從本質上來講是對傳統的農業的改革,不僅是在技術上進行改造,還對其傳統的農業產生模式進行了革新,使我國農業逐漸邁向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農業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與傳統農業相比較還存在很多特點,如專業化、社會化、集約化等。這些農業產業的發展特點是當今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特點,也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2農業產業發展對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

2.1農業產業發展中各環節對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

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將會涉及到農業的生產、銷售等環節。在生產環節,各地區農民應當綜合考慮自身的特點,并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其生產的主要目的進行農業生產與農作物的種植,以免出現重復種植的現象而影響到產業發展的多樣化。此外,還可以利用先進的現代化技術確保所種植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具有較高的質量[2]。例如青稞的種植與生產,應當在該地區建立組織機構,鼓勵農民能夠參與到日常的生產種植當中,并邀請相關的技術人員對其種植技術進行培訓與指導,從而為其提供良好的生產條件。在銷售環節,應當培養農民的市場意識,利用媒體進行農產品的宣傳工作,以便吸引收購企業的注意,使企業能夠來到生產基地進行農產品的收購,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該地農民的收入。

2.2農業產業發展中企業對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

企業在農產品的加工、銷售等環節都會產生重要的作用,對于增加農民收入也具有積極意義。企業規模的大小與為農民所增加的收入兩者之間具有正比例關系,也就是說企業的規模越大,農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況,農民的獲利方式主要是在生產與銷售2個環節獲利,而企業則是在加工等環節獲得利潤[3]。企業是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力量,通過企業的不斷發展與壯大,能夠不斷增加農民所獲得的利潤,提高農民的收入。與此同時,企業還能夠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充分利用農民剩余勞動力為農民增收。

2.3農業產業的特色發展對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

特色的農業產業結構能夠對增加農業收入具有積極作用。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時,應當形成以農業為主,牧業為輔的發展模式,并建設相應的農業生產設施,例如節水灌溉設備等。通過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避免在雨季時發生洪澇災害,從而保障農業的順利的生產。與此同時,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還應當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提高產品的質量與產量,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

3結語

我國政府開始不斷對農業進行改革,形成符合現代化農業的產業結構,使我國農業逐漸從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向現代化農業進行轉變。農業模式和產業結構的變化都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目標,我國各地農業部門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對當地農業進行改革,并結合當地農業的特點形成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當地的優勢,以此增加農民的收入。希望通過本文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所進行地分析,使其能夠為增加我國農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郭建.農業產業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來自河北省的證據[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4):28-31,34.

[2]孫新章,成升魁,張新民.農業產業化對農民收入和農戶行為的影響——以山東省龍口市為例[J].經濟地理,2004(2):510-513.

篇8

農業產業化是指遵循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自然資源保護與其開發增殖的實現可持續利用相協調的原則,基于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當地生態區位優勢及產品的比較優勢,在農業生產與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開發優質、安全和無公害農產品,生態、經濟和環境效益高的現代化農業產業。21世紀的現代經濟及現代產業發展具有兩大新特點,一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知識化(包括信息化在內)已成為現代經濟及現代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二是世界現代經濟及現代產業發展的生態化,這兩大新趨勢的有機統一成為21世紀現代經濟及現代產業發展的希望所在。生態型產業將成為21世紀世界的主流產業,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也必然要順應這種產業發展趨勢。生態農業產業化基本具有農業產業化內涵,其發展類型同樣主要表現在主導要素和組織載體的不同形態,農業產業化生產主體是農戶,經營主體是企業經濟組織或相關組織等市場中介組織,企業與農戶有不同形式的利益聯結方式,共同促進市場農業的發展,包括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主導產業帶動與中介組織帶動等多種組織形式,各組織間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享”的利益共同體。

生態農業產業化引導和組織分散的農戶進入社會化大市場,將現代科學技術導入農業,提高農業專業化、社會化和商品化水平;重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重組生產要素,增加農業附加值,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引入現代農業的組織管理模式,在組織制度創新與完善中發展和壯大農戶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踐證明,生態農業產業化如同農業產業化一樣均可突破所有制界線,將國營、集體和個體融匯在一起,形成多組分、多方位和多層次的經營體制;其生產組織已突破行政區劃的界線,形成跨鄉、縣、區、省甚至跨國的聯合企業;管理技術已突破行業部門隸屬關系的界線,將農、工、商、貿和科教諸行業部門連結起來;生產區域已突破城鄉分割的舊體制,把城鄉緊密結合在一起,實現城鄉之間資金人才、技術、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1~5]。生態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區別一是生態農業產業化應提倡產品生產與產業的多樣化,通過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控實現結構的“柔化”。表現在一個區域范圍,所生產的產品雖發展有主有次,但不僅僅拘泥于一個,而是多個,其目的是增強對外界經濟環境(市場)風險的耐受性及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二是生態農業產業化要把整個區域內的產品生產鏈條相互連接,形成原料到產品,廢棄物變原料的資產業相互交織,資源高效利用,無廢棄物或少廢棄物的清潔生產網絡,真正發揮區域的整體功能;三是生態農業產業化生產的產品應是健康安全化的無公害、綠色或有機農產品,在注重產品安全性的同時與名優特品牌戰略相結合;四是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前提是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專業化,在倡導基地建設的同時側重通過建立與規范三大體系,即環境友好(雙贏)的生態農業技術與集成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鏈接的政策法規與有效機制的宏觀調控管理體系,包括產品質量標準、生產技術規范、環境與產品監測網絡、產品質量控制與監測體系,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接口、農民轉化為工人的接口。

2生態農業產業化技術對策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一本一久本久a久久精品综合 | 最新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 色五月五月丁香亚洲综合网人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男同帅gay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乱偷顶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