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8:24:2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水利工程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標志著人類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現實的覺醒,也反映了人類在考慮自身生存問題上的重大進步。
過去,在農業發展中片面強調水資源開發,著眼于當前的增產。而持續性農業發展更關注的是未來的發展,關心的是在開發灌溉水資源的過程中,增強農業后勁,而不是隨意破壞農業環境。
解決我國糧食問題,必須立足國內,依賴國際市場,不僅存在巨大的經濟風險,而且存在著巨大的政治風險。糧食作為政治武器的運用,并不新鮮。國外有人叫嚷“誰來養活中國?”給我們敲了警鐘。我們適當進口一點糧食以調節國內市場,過去這樣做了,今后還會繼續這樣做,但絕不能把解決糧食問題寄托在別國身上。八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實施科教興農,增加農業投入,嚴格控制占用耕地,確保糧食種植面積,增加化肥供應,培育良種,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等等。但必須指出,水利不興,農業不穩,這是關鍵所在,重中之重。現在的水澆地,一般單產可達7500―15000kg/mZ,而旱地750―1500kg/mZ還難保。所以,只有有了水,才能擴大灌溉面積,再配合其他增產措施,才有可能大幅度增產糧食。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又怎能有效地保障糧食穩產高產?沒有水,光和熱再好,施肥再多,也不起作用。不管作物品種多么優良,農田管理多么科學,政策多么正確,一次大旱,可以赤地千里,顆粒無收;一場大水,可以沖得蕩然無存。水旱災害無情地吞噬著人們的糧食、財產和生命,即使動員人民群眾搶險救災,化險為夷,每年也要付出很昂貴的代價。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對水利刮目相看,并重新認識它的意義和作用。
二、水利工程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在農業上的具體體現,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任何一個單方面的工作是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下農業的科學發展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首當其沖的是對與農業聯系最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須順應農業的發展趨勢作出相應的改革和調整,如此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利工程的改革發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改進,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我國的水利工程改革措施進行分析。
1.工程節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襯砌、低壓管道輸水、機電井建設、地面灌溉設施改善、噴灌和滴灌系統,此類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證率。工程節水是我國水利工程在當前的發展趨勢中應當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因為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正在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進步在不同的地區進行著不同程度的調整,有一些全局范圍內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時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內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無論是大型的水利工程還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們都要為農業灌溉服務,所以對于這些水利工程,特別是以農業灌溉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須重視工程技術措施在整個工程設計中的運用。
2.農業節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稈還田和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改進種植結構和耕作技術,以及防風林建設和水土保持,此類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農作物產量和產品質量,降低農田水分蒸發耗水量。農業節水措施,是對水利灌溉技術提出的高標準和高要求,對于提高農業用水效率這項重要的時代工程而言,要想將這項工作的效果發揮到最佳,就必須充分地正視技術創新在這項工作中所能夠起到的關鍵性作用。水利資源的保護,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必須將整個水利資源開發利用的各個細節工作納入到農業節水的系統工程中來。在水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一些工程技術,這些工程技術水平會直接影響到整個水利工程的技術水平和技術效果。對這些工程技術進行改革和創新,是現階段提高我國農業用水利用和開發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
3.覆蓋保墑技術
在耕地表面覆蓋塑料薄膜、秸稈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發,減少地表徑流,蓄水保墑,提高地溫改善土壤物理性狀,達到蓄水保墑,提高水的利用率,促進作物增產的良好效果。秸稈覆蓋一般可節水15%―20%,增產10%―20%,覆蓋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層土壤水分1%―4%,節水20%―30%,增產30%―40%。
4.考慮農業種植結構
節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產率,但僅靠節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產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農業措施的結合,不僅是提高水分生產率的需要,而且是農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節水灌溉形式都難以減少作物的棵問蒸發,特別在作物生產前期,作物的遮蔭率低,棵間蒸發量大。通常推廣的農業節水技術有:耕作保墑技術,如“虛實并存”耕作技術;秸稈、地膜覆蓋技術;噴灑抗旱劑如旱地龍;使用保水劑;采用抗旱新品種等。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應該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的地區特征來選擇不同的農業種植結構。
5.加強節水工程管理
節水灌溉重建輕管的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和現有的生產方式下顯得尤為重要。國內外的有關專家認為,節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總效益的50%,由此可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實上,工程建設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難以發揮的例子并不鮮見,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資本市場對農業的關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國出現了一些較為新興的灌溉服務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節水抗旱服務組織,在工程的管理運行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各地推廣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租賃、拍賣、承包等形式,對于明晰產權,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含英.政企分開,建立現代水利企業制度.中國水利,1994,(3).
[2]相昆.95年水利工程發揮巨大效益.中國水利,1995,(11).
【關鍵詞】農業可持續發展;意義;方式與措施
我國現行的農業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農業,在這種模式下的農業,環境被農業生產者當作資源自由獲取和廢棄物自由排放的載體,其結果導致生態惡化和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人類的健康帶來極大的損害。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我們加快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是為了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使他們能夠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潔凈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改變農業生產者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緩解和消除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改變農村“臟、亂、差”面貌,改善農村衛生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從而實現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1 現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
1.1各級政府有關規劃不明確。各級政府在綜合運用財稅、投資、信貸、價格等政策手段,調節市場主體的行為,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政策機制等方面還存在嚴重不足。并且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不夠,缺乏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政府各部門協調合作也不不順利。
1.2農業生產者自身問題。這主要表現為:第一,農業生產者內在動力不足,對循環經濟的責任感和認同感不強,在生產過程中廢棄物未經處理隨意排放,浪費了可利用的資源,污染了環境。第二,農業生產者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力量不足。第三,農業生產者發展循環經濟的資金缺乏,融資渠道不暢。
1.3沒有公眾參與基礎。這主要表現為:第一,我國相關法律對公民參與的權利、責任以及具體程序的規定不明確。第二,由于信息閉塞,公眾的知情權沒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們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社會參與意識淡薄。第三,中國缺乏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的非官方的綠色環保組織,使得政府和公眾之間的溝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間環節,極大地影響了公眾的參與熱情。
2 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措施
2.1政府主導調控機制
2.1.1合理規劃,整體協調。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差異較大,為此,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不可“一刀切”,應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既要考慮整體布局,也要考慮本地特點,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2.1.2提高技術水平。政府應重點組織開發有重大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技術、替代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等。支持建設農業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有關技術、管理和政策等信息,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
2.1.3實現資源和農業廢物的綜合利用。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使農業系統內部的能量、物質合理流動與轉化,通過生態系統內部食物鏈、生態網絡和農業廢棄物的再生、綜合利用,以彌補資源的不足,既節約能源、變廢為寶,又改善了生態環境。
2.2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
2.2.1政府調整和落實投資政策,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要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之一,對一些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以解決農業生產者資金不足的難題。
2.2.2通過調整使農業生產者對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維修”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
3 還要構建社會參與機制
關鍵詞:測土配方施肥;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措施
中圖分類號:S1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17
施肥結構與耕地的土壤的營養成分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與農業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關系,是保證農業生產和食品安全的基礎,而測土配方施肥是比普通的施肥方法更具有科學性的施肥方法,它是可以針對不同地區的土壤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施肥的方案,這樣既節約了施肥的成本,還可保證農業的安全生產,節約了資源,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 測土配方施肥的概述
1.1 測土配方施肥的定義
測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通俗的說,就是在農業科技人員指導下科學施用配方肥。
1.2 測土配方施肥的內容
測土配方施肥的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在進行作物的耕種之前,就要對耕種的土地進行土壤取樣檢測,對土壤中的肥力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土壤中缺失的肥力,在根基作物生長所需的養分以及成長的規律,對土壤進行相應的營養的補充,就是在土壤、肥料與作物之間建立1個關系,以科學技術為指導,以肥料為基礎,土壤為媒介,來實現作物的最理想的成長,以此來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3 測土配方施肥的措施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操作是1個比較復雜的過程,需要以一定的科學與技術理論為依托,操作的過程中,需要將對應的施肥理論轉化成為具體的操作程序之后才能完全地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當中。一般情況下測土配方施肥的工作流程:由農業部門對土壤進行采集與分析,結合試驗、示范數據,提出相應的施肥配方;肥料生產方根據具體的配方進行肥料生產,并提供給農戶;農戶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作物的播種和施肥。只有做到以上幾點,就會使得測土配方施肥的方法發揮最大功效,它不但能使農戶增產增收,同時對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1.4 測土配方施肥的必要性
目前,盤縣大部分地區的土地經過多年的耕種,土壤里的有效成分在不同程度上流失,再加上施肥不合理,更使得這種情況雪上加霜。可以說,如果再不針對這個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改善,那么,將對盤縣農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損失。另外,同一作物,但是由于品種上的差異,在不同的生長周期所需肥料也不同,這就要在進行作物耕種之前對耕種的土壤的肥力現狀有所了解,再結合作物的生長規律來對作物進行肥料的供給,而這一切工作的進行都是要以科學技術為支撐的,只有這樣才可以在真正意義上做到提高作物的產量,給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的發展。
2 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
2.1 降低投入,提高經濟收益
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對肥料的投入是最大的,生產的成本普遍偏高,而大多數的土壤對肥料中的有些成分不能得到很好地吸收,發生揮發、淋溶或被土壤固定等狀況,在造成資源的浪費的同時,還破壞了土壤的平衡,因此,就應該不斷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減少肥料的浪費,節省農業生產的成本的投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3]。
2.2 提高作物產量,保證糧食生產安全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一種按需分配的施肥方法,可以協調作物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平衡,促進了農產品營養品質的形成,使得農作物在健康的環境中生長,減少農作物的病蟲災害,減少了農藥的使用,可以說,保證了農作物的營養成分沒有被破壞,為農業農產品的質量提供了安全保障,進而促進了我國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 結 論
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地發展,科學技術廣泛被運用到各個行業,在農業上的可以體現為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實施,這種施肥技術是一種按需分配的制度,對農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不僅僅表現在提高了農業經濟作物的產量上,還表現在它大大地節省了對農業肥料資本的投入,節約了資源,降低了成本,保護了環境,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峰,殷麗萍.淺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測土配方施肥[J].上海農業科技,2008,11(5):15.
關鍵詞:土地肥料;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15文獻標識碼:ADOI:10.11974/nyyjs.20170133017
俗語講“萬物土中生,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由此可知,土壤和肥料對糧食生產的重要意義。而土壤肥料作為糧食生產與安全保障的基礎,其合理的運用是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以,對土壤肥料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存在的問題的了解與解決,是現今農業機構關注的重點。
1土壤肥料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產業,其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社會經濟現代化發展下的必然趨勢。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土壤具有的轉化養分、水源駐留、承載植物穩定生長等作用是農作物成長的重要保障。因此,對土壤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可有效的保障土地資源的循環利用。肥沃的土壤是提高農產品產量與質量的有效保證。
肥料是土壤養分的基礎,肥料資源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中肥料資源的合理運用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也能夠有效改善農作物的品質。
2農村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土壤肥料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發展的同時,人們過多的追求生產量,大量使用化肥,有機肥使用較少,從而導致土壤硬化、土壤肥力下降;根據國土資源部對土地變更的調查顯示:到2006年10月31日,中國的耕地面積為1.22億m2,接近中國耕地面積1.2億m2的警戒線,土地承載力已超過極限。同時,工業污染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嚴重沙化、耕用土地減少。甚至是自然資源的嚴重破壞。這些問題的產生嚴重地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解決土壤問題的對策
3.1建立健全的土地保護制度
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健全的土地資源保護法律法規,這就限制了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使土地保護工作不能取得實質性的有效實施。因此,為了土地資源保護工作的順利實施,土地資源的循環利用,建立健全的土地保護制度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采取措施。
3.2增加有機肥的利用,均衡土壤肥力
耕地保育工作是保證土壤可循環利用的重要保證體系,它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提高土壤肥力,均衡植物養分供給。因此,有針對性的增施有機肥,提高有機肥的利用率,是保障農作物生長的主要措施。例如,在低肥力的土壤中,以有機肥為主要肥料進行施肥,而對于土壤肥力高的土壤資源,可以采用有機與無機肥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科學施肥。從而均衡土地肥力,保障土地資源的可循環利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3研究新型化肥,加快施肥技術改革
新型化肥的研制主旨在于打破常規化肥利用率低,以及常規化肥對土壤資源和自然環境的污染。因此,加快新型化肥的研制是現今化肥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例如,利用微生物技術研制的微生物肥料。目前,主要流行的微生物肥料有磷肥、氮肥、鉀肥、有機復合肥等,在農業生產中根據土地的不同需求,施用不同的肥料,可在根本上解決肥料利用率低以及肥料使用不當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隨著科技的發展,為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化的變革,采用3S(GIS、GPS、RS)的科學技術進行農業施肥作業,可有效的提高土壤肥力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資源的浪費。例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按照每一塊田作物對土壤肥力的需求,進行精準施肥,既可以改善土壤資源,又能提高肥料資源的利用率和經濟的浪費,因此,研究新型化肥,加快施肥技術改革是推動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重要途徑。
3.4實現農業廢棄物的合理利用
自古以來,農家肥的應用對農作物的生長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作為農家肥主要材料的糞便和農作物秸稈成為了農業廢棄物。因此,利用科學技術實現農業廢棄物的合理利用,將農業廢棄物變成有機肥料,從而實現資源的重復利用,進而提高土壤資源的肥力,是解決現今我國土壤和肥料資源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同時,實現土壤肥料的合理利用,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農作物生長的安全性,也潛在的解決了因燒荒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而保護了自然環境,也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幫助。
[關鍵詞] 農業與農村經濟 可持續發展 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 F3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43-01
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延伸到農業和農村經濟領域的具體體現,是我國新世紀以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農業和農業經濟參與市場競爭重要舉措。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所受到的影響以及發展趨勢問題備受社會各個方面的高度關注,我國農業領域基礎薄弱,農村經濟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就需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山東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山東省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會對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研究山東省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顯示意義。
1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分析
1.1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分析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是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領域一個重要的關鍵性概念,其直接影響到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和實施途徑的選擇。但是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是一個十分龐雜的概念,眾多學者對這個概念有其自身獨特的理解和解讀,具有代表性的幾個說法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內容:首先,農業研究人員對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界定,他們對概念定義為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經營和戰略性的體現,能夠幫助農業生產者選擇科學品種,確定如何提僧土地肥力對策,對種植制度、耕作方式、輪做方式以及病蟲害防治策略進行確定,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生產,降低成本支出,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保證農業生產和盈利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次,從環境研究學者的角度分析,將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定義為一種向著更大使用價值,資源更有效利用的農業,并保持農業和環境的平衡不斷向前發展,確保一定的生產率和收益,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物;最后,《登博斯宣言》中關于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定義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包含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由社會大眾共同參與制定發展目標的軟系統,這個系統應該注重整個社會領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不同領域研究學者就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定義分析發現,我們在認識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是曲折進行的,未來需要我們進一步強化研究。
1.2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分析
首先,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首要解決的難題就是加快發展,這對對于發展國家來說尤為重要。發展過程中要保證通資源、環境和人口相協調,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社會發展;其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是要重復利用土地資源,在單位面積中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糧食品質,滿足社會大眾的物質需求;再次,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要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基礎。通過轉變生產方式,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危害,將發現農業和農村經濟與控制環境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系統結合起來;第四,農村人口數量得到控制,質量顯著提升。控制好人口增長速率,提高人口質量,全面發展科技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化農民;最后,農民經濟收入持續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規模適度,技術措施先進,結構合理,品種多樣化,品質優異,實現高產、穩產和低耗能,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民收入不斷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2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
2.1 發展生態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化現代農業道路
首先,要尊重保護農民群眾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對土地管理制度進行改革,積極鼓勵農民群眾流轉土地,發展多種形式的濕度規模經營;其次,強化農民和農業龍頭企業的聯系合作,注重保護農民群眾土地和財產收益。結合不用地區實際情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加大對生態農牧業的產品質量認證,提高生態農牧業的經濟效益。
2.2 強化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
首先,實行點面相結合污染源防控措施,進一步加大農業環境執法力度,控制好鄉鎮企業三廢排放。農業生產中全面推行側撲配方施肥技術和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禁止使用高度高殘留的農藥;其次,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注重種養結合,對土地進行科學治理,采取土地開發和復墾等措施,為農牧業發展和城鄉建設提供充足的土地資源保障;最后,做好植樹造林工作,建設完善的農田防護體系,為農業生產創建良好的生態效益。
2.3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組織,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首先,要大力培養適應市場競爭要求的專業合作組織,采用企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將農民群眾集中起來生產經營,不斷解放農村勞動動力;其次,要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扶持和建立一批社團性的協會和非正式組織,代表廣大農民群眾,表達群眾的訴求,提高農民群眾在社會中的地位;再次,要加強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和引導,完善組織保障,要進一步公開組織活動開展的具體情況,增強組織的自我約束能力;最后,緊急圍繞生態農牧業發展探索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將各個生產環節細化,帶領農民群眾進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生態農牧產品的市場認可度。
參考文獻
[1] 王書洲. 關于我農村經濟發展趨勢的研究[J]. 新經濟. 2016(06)
[2] 張金鳳. 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思路 促進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J]. 吉林農業. 2016(11)
[3] 王立宇. 關于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分析[J].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6(17)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發展生態農業,降低生態赤字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著手,提出了寶雞市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用科技武裝農業,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關鍵詞】生態赤字 農業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10)08-000-02
生態赤字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可持續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生態可持續發展水平由生態承載力和生態足跡二者共同決定。生態承載力反映一個地區生態系統資源的豐富程度,生態足跡反映人類活動的強度,二者的差值即為生態盈余(赤字),反映該地區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脆弱性)。如果一個地區生態承載力小于生態足跡,就出現生態赤字,表明該地區的人類負荷超過了其生態容量,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發展模式處于相對不可持續狀態。
《中國21世紀議程》中指出,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領先領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農業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能力。農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農業發展、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資源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盡可能減少農業發展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和污染,采取措施降低生態赤字,使農業發展于良性循環之中。
1 降低生態赤字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1.1 降低生態赤字是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約束條件
可持續發展要求發展的可持續性,農業發展必須維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范圍內,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發展的可持續性。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可以用生態赤字來衡量,故降低生態赤字是可持續發展的約束條件。可持續發展除了需要保持經濟、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外還必須以降低生態赤字為基礎,可持續發展的整個理念,就是經濟系統的增長規模絕對不能超出生態系統可以永久持續或支撐的容納范圍。
農業想要持續發展下去,就必須有持續的資源供給,同時又必須有足夠的環境容量容納農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而資源是有限的,環境容量也是有限的,這就要求可持續發展不會進一步消耗世界自然資源的絕對量和涵容能力,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不會因為過度的對地球承載能力和繁榮能力的開發而導致生態債務(朗克和哈尼,1992)。
可見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約束條件就是降低生態赤字,擴大生態承載力,保證農業生態系統自我維持、自我調節能力,資源的供給能力和環境的容納能力持續健康發展。
1.2 降低生態赤字是實現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條件是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一旦出現了生態赤字,就表明農業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農業發展就會失掉后勁和依托。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降低生態赤字,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對于農業來說,既不能引入,也不能借貸,只能靠自身系統內部的修復與養殖。所以我們應當像重視財政赤字一樣關注生態赤字,從保護環境入手,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合理利用資源,保持生態平衡,促進農業生態系統內部能流物流通暢,保證高效運轉,實現農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1.3 降低生態赤字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成倍增長,產生了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非理性行為。農業是生物的自然再生產和人類的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產業,農業的經濟增長,不僅取決于資本、勞力和技術的貢獻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資源的影響。如果不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保護生態環境,降低生態赤字,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農業生產才能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
1.4 降低生態赤字是實現農業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手段
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提高農業產品的產出率、產品質量和農業經濟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把社會進步和資源環境保護放在首位,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降低生態赤字,保護生態環境,能夠滿足人們對勞動環境、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質量的生態需求,可以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生活與生存質量,使人、社會與自然保持協調關系和良性循環,從而使社會發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與經濟共同繁榮。
2 實現寶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分析
資源環境是人類農業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人類在農業開發的過程中必須遵從客觀規律,不能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然而寶雞市本身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制,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1993—2004年寶雞市出現生態赤字且有上升趨勢,2004年人均生態赤字達1.426hm2表明寶雞市生態發展不可持續。那么,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2.1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指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把現代科技成果與農業技術相結合,使之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并良心循環的一種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它強調建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協調平衡的大生態農業結構;把糧食生產與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種植與農林牧漁相結合,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相結合,生物、工程和農業這三大措施相結合,實行綜合治理。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力推廣生態農業是落實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
第一,寶雞應當依托我國唯一農科城—楊凌農科城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致力與孵化和傳播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為發展生態農業提供技術支撐。開發關鍵鏈接技術,發展生態無害化技術,努力實現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支持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污染防治等重大關鍵技術的攻關;提高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以及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技術。
以下本文通過對現階段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進一步探討與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供參考。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安定及社會效益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于環境因素、人口因素、資源因素及制度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很多難題,文章分析了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應對措施。
1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1.1勞動力素質不高
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勞動者的素質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業勞動力的素質普遍不高,加之,高素質的勞動力大多向城鎮轉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而要想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保證勞動人員有較高的素質,因此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這項任務究勢在必行。?
1.2農業信息化程度低
當代信息化高速發展,信息就是生產力。然而農業經濟信息化的發展仍相對滯后,具體體現在:政府的引導及資金的投入,還有人才的培養、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等等方面。
1.3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
我國的農業結構,從整體來看存在著不合理和趨同的現象,具體表現在經濟作物所占的比重過多,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市場決定農民們種植什么。由于農民對市場經濟需求變化把握不準確,突顯出跟風問題,致使農業產業結構不均衡。農業經濟要因地制宜的發展當地優勢,?生產特色、優質的新產品,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與措施?
2.1提高勞動者素質,重視農業人才的儲備
人才的培養,是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要善于發現農村實用人才,并發揮典型引領的作用,積極培育農業技術骨干,引進生產型、經營型人才,解決農業科技人才總量不足、整體素質偏低、年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2.2提高和完善信息化
我國的農業信息化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也只是應用推廣階段。政府要提升統籌規劃意識與執行計劃能力,建立一個跨地域、跨部門的農業信息系統,形成權威的網絡信息平臺;加強信息人才服務隊伍的培養,擁有足夠的專業人才,才能保證農業科技信息得到有效利用;以往我們不僅以“知識就是生產力”,而且我們現在還要以“信息也是生產力”。在傳播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生理需求以及防病治蟲預警服務,信息技術將無疑會在日后發揮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加強農民培訓,推廣生態農業發展的實用技術
農民是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主體,只有農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生態農業建設這一利國利民的工程才可有效實施起來,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合農村、農業生產、農技推廣等工作,依托產業發展,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培訓,引導農民相信科學,自覺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倡導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增強全民可持續發展意識,推進生態農業建設順利進行。
2.4 發揮地區特色,依據市場需求指導農民選擇農作物
對農民的作物選擇要進行一定的引導,協調人口與資源的關系。政府要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對農民的作物選擇可以做出一定的引導,鼓勵人們從市場的需求出發,來選擇農作物。充分發揮各個地區的特色,種植當地的特色產品,銷向其他省份,乃至世界各地,以此方法體現出每個地區的特色。
此外,人口與農業資源是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科技對農業貢獻量的加大,我國的農業生產活動不再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保障了人口與農業資源的協調關系,農業活動是以保護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前提下進行的,要有一定的限度,在采取新的措施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保證新的措施不會存在太大的風險,小范圍測試后,才可在大范圍進行推廣。
2.5實行多種優惠措施,提高農民的積極性
對農村要采取更多的優惠措施,并積極采取措施,以縮小城鄉差距,鼓勵農民種地,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形成良性循環,促進農村經濟和農業經濟的和諧發展。充分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污染。
加大治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的力度。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多借鑒先進國家的治理方法與措施,依靠科技來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并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有效開發,加大了土地的生產效率,農業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生態、循環的發展過程。組織農民去國外學習,并積極引進可適合在我國開展的農業措施。
同時,在農村建設農產品的深加工級副產品回收再加工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價值,減少資源浪費,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并且可以從本質上提高農民的收入,形成良性循環。?
3結語
總之,要充分重視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出更完善的辦法與措施。在發展農業經濟過程中,我們要遵循可持續發展觀念,通過重視農業人才的培養,以及加強農民培訓,不斷提高與完善信息化,并積極倡導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等措施,切實使農村經濟的綜合生產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提高。
關鍵詞:山東省;層次分析法;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6)11-0169-04
Abstract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built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Combined with the statistical data,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had greatly improved during 2011-2014, but it still faced with pressures from socie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curr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 Shandong Provinc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國家整體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因此在實踐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必須研究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以此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
山東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經濟強省,農業能否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不僅直接影響本省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從某種意義上講,還關系到全國農業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能否順利實現。科學評價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將有利于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和正確、有效的實施。鑒于此,本研究利用層次分析法評價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以期為制定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基礎理論支撐。
1 數據來源與計算方法
(1)原始數據來自2011-2015年山東省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山東農村統計年鑒》、山東農業信息網、山東統計信息網等,其中有些數據經過計算與整理后得到。
(2)層次分析法(AHP)是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薩蒂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新型多目標決策方法[2]。該方法將復雜的決策系統層次化,通過逐層比較各種關聯因素的重要性來為分析以及最終的決策提供定量的依據,具有系統分析、簡潔實用、所需定量數據信息較少等優點[3-5]。由此,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利用下面的公式計算農業系統可持續發展指數,根據農業系統可持續發展指數對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分析。
S=∑ni=1wici
式中:S為農業系統可持續發展指數,wi為第i個子系統的權重,ci 為第i個子系統的評價值。
2 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涉及農業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科技等眾多領域,但它又不只是這些領域統計指標的簡單羅列、疊加。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為出發點,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動態性的原則,并結合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山東省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6-10],確定了農業經濟、農村社會、農業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4個準則層,并選取了反映農業可持續發展內涵和水平的25項具體指標構成指標層(表1)。
3 評價結果與分析
對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涉及的農業經濟子系統、農村社會子系統、農業資源子系統、農業環境子系統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水平進行分析。
3.1 各子系統評價結果與分析
3.1.1 農業經濟子系統 由圖1可知,2011-2014年間,山東省農業經濟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水平一直保持增長水平,可持續發展指數由2011年的0.449增加到2014年的0.673。2011-2012年間,山東省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增長得益于農業增加值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2011-2014年間,山東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一直保持較快增長,2014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 2011 年的1.9倍。同時農業總產值和農業增加值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二者均為2011年指標的1.3倍。而在經濟可持續發展子系統中,農業機械總動力基本保持在原有的水平,2011年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1 629萬千瓦,而2014年為12 739萬千瓦,這表明山東省農業的機械化水平還有可提高的空間。
3.1.2 農村社會子系統 由圖1可知,山東省農村社會子系統的可持續水平在2011-2012年間表現為增長,可持續發展指數由2011年的0.185增加到2012年的0.210,但2012-2014年間可持續發展水平略有降低,由2012年的0.210降至2014年的0.202。一方面農村醫療衛生及受教育水平有了一定提高,農業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降低,推動了農村社會可持續水平的發展;另一方面恩格爾系數2013、2014年均比2011年有所增加,處于較高水平,這說明農村居民中生活水平還較低,其消費結構處于初級階段,溫飽問題仍是消費的主要組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漸拉大,說明農村與城市的協調發展還不一致,這不僅會影響經濟的發展,還會影響社會穩定性,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明顯的負作用。
3.1.3 農業資源子系統 由圖1可知,山東省農業資源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農村社會子系統相類似,在2011-2012年間表現為增長,但2012-2014年間可持續發展水平有所降低,這表明山東省農業的發展面臨資源衰減的巨大壓力。2011-2014年間,耕地面積基本保持在紅線水平,農業用水在逐年減少,但有效灌溉率并沒有提高,說明水資源匱乏和浪費并存,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及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都有待提高。并且這期間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在逐年減少,原因是水土流失面積減少還是治理措施不當,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3.1.4 農業環境子系統 由圖1可知,2011-2014年間可持續發展指數分別為0.135、0.138、0.139和0.140,農業環境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盡管比較緩慢,但總體在向正方向發展,同時也說明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仍面臨環境破壞的壓力,如農藥、化肥和地膜的使用強度仍保持在較高水平,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導致環境污染加劇,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受到嚴重影響。盡管實施了退耕還林、農林林網建設等生態恢復工程,但也存在濫砍濫伐等現象,使得山東省森林覆蓋率增加很少,依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工濕地面積的增加在某些功能上補償了天然濕地的凈喪失,但是天然濕地面積的減少威脅著濱海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使濕地調節水熱狀況、促淤保灘等生態功能消弱。同時秸稈資源化利用率和畜禽糞便處理率都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3.2 綜合評價結果與分析
由圖2可知,2011-2014年間綜合可持續發展指數分別為1.000、1.131、1.171和1.236。
盡管有些子系統部分指標顯示出對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很大,壓力很高,但是整體上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有很大提高。這些情況表明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盡管面臨社會、資源、環境等壓力,但總體發展狀況還是比較好的,農業基本呈現可持續發展狀態。
4 結論與建議
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水平呈明顯上升趨勢,但各子系統可持續發展水平不同,其中農業經濟子系統呈明顯增長,農業社會、農業資源和農業環境子系統均呈緩慢增長趨勢,這表明山東省農業可持續水平盡管總體發展狀況較好,但依然面臨社會、資源、環境等壓力。基于該評價結果,為了推進山東省農業未來可持續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4.1 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科技等多方面的和諧統一,是新時期農業發展的新模式,也是山東省今后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強、范圍廣的浩大工程,它的實現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農民的認可和積極參與。
一是加大可持續農業發展理念的宣傳與教育,引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等化學物質,自覺選擇有利于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生產方式。同時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是一個多元化系統,需要各部門、各階層的共同參與合作,政府應將可持續農業發展理念融入各項經濟活動中,增強全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進來。二是建立健全有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三是加大政府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資源利用率,使農業生產方式由粗放型轉變為精耕細作型,保持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4.2 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農業勞動者是農業可持續發展進程中重要參與者,其素質的提高有利于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有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有利于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收入的提高。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在基礎條件。
一是強化農村基礎教育。 二是加強對農民的職業培訓與教育。 三是加大農村普法工作力度,使農民了解各項基本法律法規及與農業生產生活相關的法律政策,增強其法制觀念、法律意識,使其能自覺履行各項義務,并能依靠法律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4.3 大力發展農業科學技術
農業科學技術發展是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提升農業效益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是要加強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的開發,特別是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適用、關鍵技術產品的研發;加強農村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如生物能、水能、風能、太陽能等,緩解能源壓力,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二是加強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應用。三是加大農業科學技術投入。農業科研具有較強的公益性,政府仍是農業科技投入的主要承擔者,但同時也應建立多種融資渠道、多種形式的投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企業、社會團體、個人及國外資金向農業科技各環節進行投資,推進農業科技更好更快地發展。
4.4 增強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農業是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最密切的產業,它的可持續發展必然以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作為基礎,通過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二是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盡量避免工業、農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繼續破壞;加強治理已經存在的生態環境破壞,因地制宜采取各種生物措施、實行科學耕作等改善土壤養分循環、增強土壤肥力,不斷緩解、減少土壤退化現象;加強濕地保護、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濕等措施發揮濕地、森林生態功能。
4.5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龍頭,實行區域化布局,建立專業化生產基地,以基地聯農戶,形成產加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農業產業化有利于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有利于農業科技的提高與應用,促進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有利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保護資源與環境,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加強政府引導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選擇主導產業;組織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參 考 文 獻:
[1] 崔和瑞. 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系統分析[D]. 天津:天津大學, 2004.
[2] Saaty T L. 層次分析法[M].許樹柏,等譯.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 1988.
[3] 胡曉凱. 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分析及對策研究[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 2012.
[4] 山世英. 山東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其能力評價[J].農業技術經濟, 2002(4):47-49.
[5] 孟素英, 崔建升, 張瑞華. 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析評價[J].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14,35(5):487-496.
[6] 趙悅. 山東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益評價[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4.
[7] 曹俊杰, 邵先鋒, 劉勇. 制約山東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 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7(1):16-19.
[8] 張曉山. 新常態下農業和農村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 學習與探索, 201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