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09:23:4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農業服務概念,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服務業 第三產業
20 世紀60 年代以來,全球經濟步入后工業時代,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服務業在就業和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加大,到21世紀初,全球服務業增長值占GDP比重63%,主要發達國家占到71%,多數國家服務業就業人數已經超過第一、二產業的總和。我國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概括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產業結構轉換特征,認為這個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之后我國的服務業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步入快速了快速發展階段。2010年國務院公布了首批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湖南衡陽市成為全省唯一入榜城市。本文擬綜述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理論研究成果,為正確指導衡陽服務業的建設和高職院校的現代服務業的相關專業建設提供借鑒。
一、第三產業的概念
服務業概念的提出和西方經濟學家所謂的第三產業密切相關。因此要準確理解服務業,必須充分理解第三產業的概念。最早在17世紀末(1690),威廉?配第就闡述了有關第三產業的思想。此后,薩伊、西斯蒙第、李斯特、西尼爾以及馬克思等經濟學家從不同角度對第三產業進行了分析,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第三產業經濟范疇所涉及的經濟規律。直到1935年,英國經濟學家、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埃倫?費希爾在其所著的《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最先提出了“第三產業”概念,并用于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劃分,從而形成三次產業的分類法。按照費希爾的觀點,“第三產業”泛指旅游、娛樂、文化、藝術、教育、科學和政府活動等以提供非物質性產品為主的部門。1957年,英國經濟學家柯林?克拉克豐富了費希爾第三產業概念的內涵,在其出版的《經濟進步的條件》第三版中,把國民經濟結構分為三大部門,即:第一大部門以農業為主,包括畜牧業等;第二大部門包括制造業、采礦業等;第三大部門是服務業,包括建筑業、運輸業、通訊業、商業、金融業、專業化服務和個人生活服務、政府行政、律師事務和服務軍隊等。我國依據《三次產業及經濟行業分類標準》把第三產業分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共十五類。
二、服務業的概念
服務業概念在理論界尚有爭議。由于服務活動由來已久,凡是不以有形產品生產和經營為主的經濟活動都是服務活動。但是在大量提供服務活動的企業中,只有那些服務活動本身具有可交易特征,并且在整個企業的業務活動中占有相當比例的企業,我們才認為其屬于服務業。美國經濟學界提出了廣義服務業和狹義服務業的概念。狹義服務業是指排除了流通部門即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等的非實物生產部門,廣義服務業是指所有生產和銷售服務產品而非實物產品的生產部門和企業的集合。而服務產品與其他產業產品相比,具有非實物性、不可儲存性和生產與消費同時性等特征。
2010年以來我國CPI持續走高,其中食品價格更是一路飛漲,農產品價格出現了所謂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農產品在“最后一公里”出現了價格上漲最多現象,是現代流通體系尚未對我國傳統農業實施服務與改造的結果。工業品流通有現代服務業體系的支撐,所以工業品沒有出現產品價格“最后一公里”問題。因此,要想穩定農產品價格的關鍵在于扭轉農產品缺乏現代流通體系的不利局面,也到了理論界認真研究現代服務業如何改造中國傳統農業問題的時候了。
舒爾茨在其《改造傳統農業》著作中認為,改造傳統農業需要引進新的生產要素和技術。現代服務業能否成為改造傳統農業新的生產要素,這是一個極具理論和現實研究意義的課題。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中國的工業化已發展到中級階段水平,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46.6%,擁有6.2億城鎮人口①,但中國農業大而不強的現狀未得到本質上的改變,特別是傳統農業比重較高,依然主要依靠以工哺農等非市場化路徑來發展農業,嚴重制約和延緩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筆者曾在《農業現代服務業:以工促農的產業路徑》拙文中,理論上論證了農業現代服務業是以工促農的市場化路徑,是現代服務業與農業實現產業耦合的產物[1]61,但未從實證角度論證現代服務業改造傳統農業的實際績效,本文將予以彌補與完善,并從理論上完整地提出現代服務業改造傳統農業這一命題。
二、文獻綜述
西方國家重視研究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應伴隨經濟學家批判傳統發展經濟學對農業的偏見,以及追溯到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思想開始。首先,1958年農業經濟學家科克倫(Cochrane, Willard. W)提出了“農業踏輪理論”,他是從農業技術引進的角度來認識改造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的過程。該理論認為,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每個生產者適應農業新技術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技術的跟進和應用心[2]。在20世紀60年代初舒爾茨提出改造傳統農業理論的同時,美國農業經濟學家約翰.梅勒(John. Mdlor)也指出,促進技術進步是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關鍵[3]。以舒爾茨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們,雖然論證了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通過引進新技術來改造傳統農業等理論,但他們并沒有解釋如何引進技術及引進何種技術。直到70年代早期日本經濟學家速水佑次郎(YujiroHayami)和美國經濟學家弗農.拉坦(vernon w. ruttan)提出“誘發性技術創新理論”,才解釋清楚發達國家如何發展現代農業和實現農業現代化[4]。拉坦和速水佑次郎通過研究發現,美國和日本兩國走的完全不一樣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并認為應該為農業發展補充最稀缺的要素技術。換句話說,技術的經濟可行性決定了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的路徑安排,而不是取決于其技術的可能性(林毅夫,1988)。
綜合當前國外現有的研究文獻資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研究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領域主要集中在生產業(Producer Services)等領域,并把生產業作為高級生產業或現代生產業(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國外文獻簡稱為APS)研究范疇,這一點與國內把服務業區分為傳統和現代服務業有較大區別。目前,在浩瀚的外文文獻中,與本文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現代服務業與農業關系研究上。Kenneth A. Reinert(1998)從貿易理論的視角出發,實證分析了生產服務作為直接投入對于農業產生積極影響,并構建了農村地區農產品產出模型[5];采用投入—產出表的相關計算方法,Postner H. Harry(1982)測算出加拿大1967—1977年的生產服務業消耗率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證明了生產業對其他行業的影響在逐步增強[6]。(2)現代服務業為農業提供高科技服務研究上。Griliches(1958)研究發現,美國采用了雜交玉米技術后,社會回報率明顯比未使用前高[7];Akino,Masakatsu,YujiroHayami(1975)對水稻、家禽育種等品種改良研究后發現,其社會回報率不僅對于發展中國家表現為顯著提高,而且在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其社會回報率也相當高[8];David, Hall Toole(2000)研究了這一領域頗有影響的三十余篇文獻后得出結論:多數學者研究結論支持公共農業科研投入和私人科研投入呈現為互補關系[9];Bennet(2002)認為科技成果要想真正轉化為農業的生產率,需要市場交易來完成[10]。(3)現代服務業為農業提供其他生產服務研究上。Pearce(1990),Oppermann(1995),Swarbrooke(1996)認為現代服務業對傳統旅游市場的升級與改造,使得農業旅游成為經營者投資的重要領域[11],ArloBiere(2000)認為,應該單獨開設一門農業貿易物流課程,并應在農業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等內容上進行重點講授[12]。
在國內文獻中,黃佩民、孫振玉(1997)首先提出農業社會化服務業這一與“現代服務業改造傳統農業”密切相關的概念。隨后學者開始重視研究這一問題。李桐山(2003)認為,與傳統農業服務業相比,現代農業服務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服務業,具有與市場機制、高新技術和信息平臺相適應等特點,并提出了現代農業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13]。劉立仁(2005)認為,建設現代農業不僅應包含大力發展農業現代服務業等內容,而且也應把其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并首次對其進行分類研究[14];韓堅(2006)認為,農業生產業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新途徑[15];陸云福、溫月清(2007)以蘇州市為例,劉峻嶺(2007)以貴州省為例,分析我國農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并對農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對策[16]。但到目前為止,學界在相關概念使用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學者同意使用“農業現代服務業”這一概念,另一部分學者贊成使用“現代農業服務業”這一概念,因此,在內涵界定中出現了概念混亂等現象[1]62。本文認為,使用“農業現代服務業”更能體現現代服務業改造傳統農業的內涵和本質特征。總之,中國農業社會化服務業在實踐領域已經承擔了改造傳統農業的功能,本文提出現代服務業改造傳統農業這一命題,并試圖系統地進行理論與實證研究。
三、理論框架
本文從產業耦合視角出發,從理論上證明現代服務業改造傳統農業最終的結果是誕生了一個全新的產業類型即農業現代服務業,并尋找了現代服務業改造傳統農業的理論與現實依據。
(一)農業現代服務業的形成機理
被現代服務業服務的生產者,應包含農業、工業和傳統服務業等所有產業的生產者。因此,根據服務與改造對象的差異,本文將現代服務業依次劃分為改造農業的現代服務業、改造工業的現代服務業和改造傳統服務業的現代服務業,它們與農業、工業和傳統服務業的關系及形成機理見圖1。所謂工業現代服務業是指現代服務業對傳統工業的服務,主要體現在為工業生產提供技術研究與開發、信息服務、交通運輸、現代物流、金融和商務等服務。其服務的核心價值為工業技術改造與升級提供智力、金融和現代商務的服務。
圖1 農業現代服務業的形成機理
從狹義上講,現代服務業是相對于傳統服務業而言的。傳統服務業一般是指餐飲等與吃、穿、住、行相關的為人們生活提供服務的產業。現代服務業是依托于現代科技、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是信息技術與服務產業結合的新產物,主要產生于工業比較發達的階段[17]。根據西方發達國家服務業的發展經驗,由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發展和服務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是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要求。因此,現代服務業是一個動態概念[18]。隨著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進步,服務業會拓展新的領域和增加新的內容,新的現代服務業會不斷涌現出來,舊的現代服務業也就逐漸“淪落”為被改造的傳統服務業。
農業現代服務業是本文引入的最核心的概念,也是本文試圖為學術界和實踐中著力引入的新概念。所謂的農業現代服務業,是指從工農業和服務業中分離出來而又經過適度產業耦合的,借助現代服務業的現代科技和現代信息技術來改造傳統農業的新型產業[1]62。本文繼續沿用劉立仁對農業現代服務業的分類標準,將農業現代服務業分為現代農業技術服務、農業生產資料連鎖經營、現代農產品物流、良種引進服務、農機跨區作業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與中介服務、現代農業保險、現代農業信息、農業觀光旅游等[14]。農業現代服務業最核心的功能是借助現代服務業的現代科技和現代信息技術等優勢改造傳統落后的農業,幫助傳統農業走上現代化發展的軌道,使其具有現代化的產業標簽。因此,農業現代服務業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意義可能更大,因為發展中國家多數是傳統農業大國,急需要現代服務業的引植和服務。當然,現代服務業的孕育離不開發達的工業和科技,而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發展普遍滯后,國民教育程度低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對于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引入現代服務業改造傳統農業需要循序漸進。
(二)現代服務業改造傳統農業的理論依據
1.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蛻變的技術需要
服務業發軔于工業,而工業又發軔于農業,所以,從產業發展的歷史邏輯來看,農業中最優秀的要素依次被工業和服務業剝離了,那么,農業成為弱勢產業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要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蛻變,僅依靠農業自身積累和技術革新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借助外力即外來的技術和服務,特別是最新的科學技術、現代信息和管理技術,而現代服務業是依靠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經營方式及組織形式發展起來的、主要為生產者提供中間投入的知識技術信息密集型服務的部門[19]。因此,改造傳統農業所需的技術不僅可以由現代服務業來提供,而且與現代服務業的本質內涵相匹配,同時也是其拓展發展空間的自身需要。
關鍵詞:農業本體;用戶興趣模型;Web日志挖掘
中圖分類號:TP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13-3180-02
Research of User Interests Model Based on Agricultural Ontology
YANG Shu-lin, TIAN Wei-do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Hefei 230039, China)
Abstract:Agricultural ontology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to build user interests model for effectively solving traditional user interests model fault . This model can understand the user in semantic level, and have satisfactory of recall ratio and the precision, its better to reflect farmer personal requiremen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ontology; user interests model; web log mining
用戶興趣模型是實現個性化信息服務系統的關鍵。基于農業本體的用戶興趣模型有兩種構建方案。一是直接用獨立的本體表示用戶興趣模型。缺點是每次向信息源檢索之前均要從本體庫中檢索興趣概念關系。二是用戶興趣模型僅用本體的概念來表示,用戶興趣模型中并不存儲興趣概念之間的關系。
農業本體作為農業領域概念化模型,能夠明確農業領域涉及的概念、概念的含義、概念間的關系,為簡單的術語賦予明確的背景因素[1]。借助農業本體概念間的關系來擴充關鍵詞組,在檢索信息時,把關鍵詞(本體概念)之間的關系考慮進來了,能有效提升系統的個性化服務水平,增加信息檢索的查全率和查準率,提高個性化服務水平。
本文采用第二種方案構建用戶興趣模型。主要包括:用戶興趣模型的構建和表示、用戶興趣關鍵詞的擴展、用戶興趣興趣度的度量以及用戶興趣模型的修正等。
1 用戶興趣模型的構建和表示
構建用戶興趣模型的首要要素就是用戶識別。在網絡環境中對用戶的識別有兩種類型:一是基于匿名用戶識別,常采用的辦法主要是依據IP來區分,或依據IP與操作系統組合來區分或是服務器的Cookie技術,但是均不能百分百準確識別用戶;二是基于非匿名用戶識別。用戶需在個性化信息服務系統注冊成為普通用戶。本文的用戶識別主要針對注冊用戶,通過系統信息訂制模塊收集用戶感興趣信息關鍵詞,表面上與傳統的關鍵詞信息訂制方式相類似。
構建用戶興趣模型的第二個要素是興趣關鍵詞列表的構建。在用戶注冊時系統會提示選擇信息訂制內容,為保證訂制內容(關鍵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供選擇的訂制內容是參照農業本體中概念來設置的,還可以保證基于農業本體擴展時,盡可能少的出現重復的興趣關鍵詞。從提高興趣度方面考慮,當出現兩個或多個概念上下位關系時,一律選擇下位概念,并寫入用戶興趣模型中。如同時訂制了“蔬菜”和“西紅柿”,系統會合并兩個相近的興趣關鍵詞,只保留“西紅柿”。
構建用戶興趣模型的第三個要素是興趣關鍵詞列表的表示。它不僅與興趣關鍵詞列表存儲表示有關,還與關鍵詞興趣度大小計算有關。本系統對用戶興趣關鍵詞列表描述為集合:U={(C,I,T,F)|C:關鍵詞,I:為關鍵詞興趣度,T:為訂制信息類型,F:為是否本體擴展,取值0或1, 0表示沒有擴展,1表示有擴展},初始時,關鍵詞興趣度缺省值為1。
2 用戶興趣模型關鍵詞的擴展
用戶興趣模型初步建成后,需要對用戶興趣模型中沒有擴展過的興趣關鍵詞借助農業本體技術進行擴展,形成了興趣關鍵詞(概念)組,增強了對用戶興趣的語義理解。具體的擴展過程如下:從用戶興趣模型中,讀取沒有擴展的興趣關鍵詞(概念)。假設沒有擴展的興趣關鍵詞集合為keyWordSet={key1,key2,….keyn},其中n表示沒有擴展的興趣關鍵詞數量,keyi( 1
當讀取沒有擴展的興趣關鍵詞西紅柿時,基于以上本體對西紅柿概念進行擴展,分別讀取西紅柿概念的同義概念番茄和下位概念新紅寶、粉貴人、加州518、黃金粉王。擴展后的新概念按照集合U中元素的格式被存儲到用戶興趣模型中,與原來的興趣關鍵詞集合構成完整的用戶興趣模型。
3 用戶興趣模型關鍵詞興趣度度量
用戶關鍵詞興趣度是衡量協會級用戶對關鍵詞感興趣程度大小的一個量化指標,也是動態修改用戶興趣模型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影響興趣度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因素有三個文獻[2]:興趣關鍵詞的檢索頻率,興趣關鍵詞瀏覽時間和檢索興趣關鍵詞的時間跨度,考慮到農戶的特殊性,僅考慮前兩個,即興趣關鍵詞的檢索頻率,興趣關鍵詞瀏覽時間。不考慮檢索興趣關鍵詞的時間跨度原因主要有:一是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季度性,在每年只有一季農作物生產的地區的農戶可能關注某個訂制信息(概念)的時間間隔有半年多久,但這不影響對該概念的興趣,二是農戶或農業組織并沒有專職人員負責信息的審核、推送工作,由于其它農事影響系統的使用時,檢索興趣關鍵詞的時間跨度必然加大,但并不影響對該概念的興趣。
定義Frequency(C),用來表示用戶對某個概念C的訪問頻率。它是通過用戶檢索過程中與概念C相關的瀏覽次數S(C)與瀏覽的總次數S的比值來計算的,具體公式如下:Frequency(C)=S(C)/S
定義Itime(C),用來表示用戶對某個概念瀏覽的平均停留時間。這個定義取決于兩個因素:用戶停留的時間、頁面長度。可用概念C所涉及的文檔的停留時間Time(C)和概念C所涉及的文檔的大小Size(C)的比值來表示:Itime(C)=Time(C)/Size(C)
顯然,用戶興趣度與概念的訪問頻率成正比,訪問的比重d大,說明用戶對該概念越感興趣。同時也與概念的平均停留時間成正比,停留時間越長,說明用戶對這個概念越感興趣。
在一次檢索中,概念C的訪問頻率是它所涉及的文檔的訪問頻率之和,記作Frequency(C)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Doci是用戶訪問過的包含概念C的文檔,Frequency(C)表示該用戶對概念C的訪問頻率,N (Doci)為該用戶訪問文檔Doci的次數;N為該用戶訪問資源的總次數。n為用戶訪問過的包含概念C的文檔數量。
同樣,一次檢索中,用戶對概念的平均停留時間,是用戶瀏覽的所有包含概念C的文檔的總時間與這些文檔的大小的總和的比值,記為Itime(C),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其中,Time(Doci)表示用戶瀏覽文檔Doci的停留時間,Size(Doci)表示文檔Doci的大小,n為用戶訪問過的包含概念C的文檔數量。對由于外來干擾影響用戶在某一頁面停留時間過長,并不能反映用戶對這一文檔的關注程度,可用本次計算時的平均停留時間來代替。
定義用戶對概念興趣度為計算為InterestRate(C),可表示為:InterestRate(C)= Frequency (C)(1-a)+a* Itime(C) /Total (ITime) ,其中a∈[0,1],為調結因子,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動態改變概念C的訪問頻率和停留時間對興趣度的貢獻,Total(ITime)為本次計算所有興趣關鍵字的停留時間總和。
4 用戶興趣詞列表的維護
興趣關鍵詞數量經過農業本體概念擴展后會顯著增加,用戶檢索的速度也會變慢,不利于用戶模型的個性化和更新,需要對用戶興趣列表維護。本文采用過Web日志挖掘功能隱性改變用戶興趣模型,設定固定某個時段內,根據一定的規則修改或置換興趣模型中的關鍵詞的興趣度。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Web日志數據的過濾,去除不需要的信息的干擾。選取用戶的ID、用戶請求訪問的頁面及訪問時間,其他屬性可以去掉。
步驟2、提取用戶名、請求訪問的頁面URL及訪問時間存入數據庫,實現數據存儲的結構化,便于相關數據統計計算。
步驟3、遍歷某個時間段內數據記錄,載入訪問的頁面URL所對應的具體文檔,通過規則表達式除去與分析無關的其它信息。
步驟4、對得到的語料進行中文分詞,將文本轉換一個詞的集合A,并只保留所有興趣關鍵詞列表存在的興趣關鍵詞。
步驟5、保留下來的興趣關鍵詞則意味著該文檔包含有興趣關鍵詞,用戶對包含該概念的文檔的訪問次數就是用戶對該概念的訪問次數,包含該概念的文檔訪問時間和停留時間也就是關注該概念的訪問時間和停留時間。
步驟6、上述過程得到的數據,根據興趣度計算方法,修改用戶興趣模型中的各個興趣關鍵詞的興趣度,從而得到用戶興趣模型的動態更新。
將用戶反饋結果來修正用戶興趣模型的興趣度,使用戶的興趣點再次聚焦。特別是具體到某一個農業協會,譬如蔬菜協會來說,他們可能真正關注是白菜和芹菜的農業生產,但經過農業本體擴展后,其用戶興趣模型中還可能出現他們并不關心的其它的青椒、黃瓜等蔬菜。經過修正用戶興趣模型的興趣度后,可以去掉青椒、黃瓜等協會并不關心的關鍵詞,向協會推薦他們需要的農產品信息。
5 總結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農業本體的用戶興趣模型理論構建方法,詳細介紹了用戶興趣模型的構建和表示、用戶興趣關鍵詞的擴展、用戶興趣模型關鍵詞興趣度的度量以及用戶興趣模型的修正等。基于該模型構建的安徽農村信息精準推送平臺和山東禹城農村信息精準推送平臺在實踐中檢驗說明,該興趣模型能在語義層次上理解用戶的興趣,從而在檢索時能獲取較滿意的查全率和查準率,提高了個性化信息服務系統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錢平,鄭業魯.農業本體論研究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 胡宜敏.農業搜索個性化平臺的研究與設計[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
[3] 石軍,王儒敬,王志紅.基于Web 數據挖掘的一種個性化方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6(7):137.
[4] 潘紅艷,林鴻飛,趙晶.基于ontology的個性化推送系統[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5(20):176-199.
掌握必要的檢索方法是快速、準確獲取網上信息的捷徑。常用的檢索方法有:
1.1概念檢索是指使用網上某一檢索系統提供的敘詞、主題詞表上提問詞進行概念層次檢索時,能同時對該詞的同義詞、近義詞、廣義詞、狹義詞、縮寫詞等進行檢索。概念檢索包括同義擴展檢索和相關概念聯想檢索兩個方面。前者檢索能夠提高文獻查全率,后者檢索則增強了檢索系統與檢索者間的交互性。
1.2分類檢索多用于目錄搜索系統。無需愉人任何字詞,只需根據目錄搜索系統提供的主題分類目錄層層點擊進人,便會查找到所需的網絡免費農業文獻信息。
1.3關鍵詞檢索這是檢索系統提供的最基本功能,無法確定所需要檢索的網絡資源的撰捌時,可以使用關鍵詞檢索。只需在檢索系統的提問框中輸人合適的關鍵詞,便會顯示與之相匹配的結果。
1.4詞組或短語檢索是將一個詞組或者短語用雙引號括起來作為一個獨立運算單元進行嚴格匹配,以提高檢索準確度的一種方法。
1.5字段檢索該檢索方法可有效地限制檢索的范圍,進一步提高檢索的準確率,但需注意各種檢索系統所支持的可檢字段的種類不盡相同。
1.6布爾邏輯檢索是利用布爾運算符號陰d、or、not、衍山等進行2個或多個檢索詞的匹配檢索,可獲得比單詞檢索更高的查準率。注意檢索時體現主題概念的檢索式、層次問題,以防部分相關文獻漏掉。
1.7基本檢索對反映所檢主題內容的提問式的要求較低,比較直觀,檢索過程相對簡單,適合于網絡檢索經驗較少的檢索者使用。需注意此檢索方法費時,查準率和查全率較低。
1.8高級檢索要求檢索者按檢索系統的檢索規則和檢索語法去構造完整的檢索提問式進行相對比較復雜的檢索方法。另外,注意在弄清所檢項目主題概念的基礎上,還需熟悉其專業知識。
2獲取網上農業文獻信息的途徑
2.1利用網上農業數據庫檢索
(1)以BI國際生物和農業中心數據庫(httIJ,八酬,.以山1.鳴)。以BI數據庫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文獻數據庫,收錄世界上130多個國家出版的14儀刀萬余種期刊、圖書,涉及70多個語種,庫中約有記錄420萬條,年增文摘約巧萬條。內容涉及農業、生物科學、林業和自然資源管理等方面。
(2)AGRIS(httP刃~lao.。習噸血)國際農業科學和技術信息系統。AGRIS是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根據各國農業科研和生產發展需要編制的世界農業領域的文獻目錄,它覆蓋了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文獻內容。庫中文獻量約320萬條,每月增加14儀犯項、收錄范圍幾乎搜蓋全部農業領域。
(3)AGICOLA(httP:111四淤汕吐usd‘govl卿8)。Aclc0LA數據庫是由美國國家農業圖書館編輯的書目數據庫,目前被視為世界上報道農業文獻最多的目錄型數據庫,內容主要以美國國家農業圖書館館藏文獻為基礎。現有文獻記錄約340萬余條,年增記錄約12萬條,內容包含了農業及相關學科的各個方面。
(4)中國農業科技文獻數據庫(httP刃)(簡稱CASDD)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文獻信息中心研制開發的中文文摘-目錄型數據庫。是國內信息量最大、文摘率最高、文獻時間跨度最長的綜合性中文農業科技文獻數據庫。它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文獻信息中心豐富的館藏資源為依托,涵蓋了我國近1以幻種中文科技期刊、論文集、資料等文獻上有關農學、園藝、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畜牧、獸醫、農業工程、農產品加工、農業經濟等領域的文獻信息,是農業科技信息機構、科研院所、教學單位、科技推廣部門進行文獻信息查詢中最全面、最可靠、最專業的信息資源。
(5)農業經濟數據庫(httP站丹W.血訊朋.c川山瀏g28.asP)。這是“中國自然資源數據庫”的一個子庫,提供全國歷年分省區農業基本情況、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總產值、畜牧業情況、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主要農產品產量等相關數據。
2.2利用一些農業信息網站進行檢索
(1)中國農業信息網(bttP辦曰卿哪乒招,,.cn)。是國內最有影響的農業網站之一。提供農業管理信息和全國農業形勢分析方面的信息等。
(2)中國農學會信息網(httP刃喻WW.~.)。該網站提供中國農學會的會員信息、會議活動、交流合作、教育培訓與新聞動態等相關信息。
(3)中國農業在線(httPJ產WWw.chi翅咖。如)。開設今日要聞、科教新聞、科技、教育、專家論壇、經濟、專題、人才、法律、企業等信息頻道。
(4)中國農網(http刃~.瞇eb.c‘cn)。是在中國農業信息網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大型農業綜合門戶網站。
(5)歐洲農業網(httP刃料w.e山魅雌戶.net)。主要為農業從業人員和農業綜合企業提供虛擬論壇園地。并可鏈接到政府機構商務公司和有關協會的網站。
(6)美國農業部(httP辦舊卿.usda.gov)。該網站提供美國農業部及相關行業方面的信息,有農業部介紹、最新新聞、各分支機構信息、出版物、信息檢索服務等。
(7)美國農業研究所(httPJ際腳.o.usda.gov)。該網站提供農業科學、農業經濟、自然資源和環境、農產品等方面的信息。
(8)國際農業研究咨詢組(CGIARO址tP刃~c參盯.鳴)。這是國際農業研究咨詢組的機構網站,該網址覆蓋16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的資源信息,其主題涉及熱帶農業、林業、早地農業、水產資源、農林系統、畜牧等。
2.3利用農業類信息檢索工具
(1)農業沖浪(http:llWWW刀幼呂川王~)。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相關網站的搜索引擎,提供了大約2加00多個農業相關網站。提供95個國家與地區的有效鏈接。
(2)農業網站鏈接(httP:Ilw,W娜州如k.co.uk)。A腳ink是英國最大、更新最快的農業網站鏈接服務網,提供各種與農村的農業有關的組織網站鏈接,現在該網站包括超過800條的網站鏈接。
(3)全球農學網站鏈接(httPJ尹~.a目丁.p耐ue.ed川場止s)。這是由美國普度大學農學系創辦的一個農學網站的鏈接集合。從本網站可以直接通過大量鏈接訪問全球農學網站。
(4)農業界(httP刃架州cultUre油記eWOdds.cotn)。該網站由毛忽北w。祝公司創辦,是面向農業的垂直門戶網站。
(5)農業網站搜索引擎。這是“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提供的農業網站導航服務,提供國內外大量有關農業科學技術的相關網站。
2.4利用電子期刊網址檢索
(1)凡朋朽e沼cienc全文電子期刊皿哭朽er出版公司出版的期刊約占全世界印刷型期刊的4%,是世界上公認的高品味學術期刊。近年來該公司將其出版的n00多種期刊全部數字化,建立了scienceD誡t全文數據庫,并通過網絡提供服務。現該數據庫的全文期刊已達1700多種,收錄期刊全文已達300多萬篇。
(2)萬方數字化期刊子系統。集納了8大類100多個類目的3500種科技期刊全文內容,其中農業期刊250種。除提供期刊的瀏覽、檢索外,還可以進行網上投稿與在線訂閱以及英文期刊的鏈接。
1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在20世紀70年代公共管理在西方興起和發展,關于公共管理的定義也是各式各樣。現代來講,公共管理師以政府部門為核心,整合社會的各種力量,運用政治、經濟、管理的方式,來使政府的治理能力加強,提升政府績效和管理能力,從而實現公共利益。作為管理來看,公共管理與其他管理在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等方面,有許多相同點,但是在管理目的、管理性質、管理手段等也有獨特的地方。
2農業機械化的概念。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農業的認識從開始的不了解,看天吃飯,逐漸的加深對其的認識,而農業機械化的概念在不斷的被所認識,其內容也在不斷的豐富。目前的農業機械化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農業機械化指的是農、林、牧、魚各個部門實現機械化的過程,依據與農業發展的需求,不斷完善農業生產方式,讓機械技術和現代管理相結合。狹義的農業機械化是指農業生產中的某個環節或者某種農業產品生產過程的機械化。運用動力機械和配套的作業代替人和畜力等等的傳統農具,進行農業的各種作業。
2農業機械化公共管理與服務的目標
從公共管理的角度,管理和服務時分不開的,農業機械化是為了農業的經濟生產服務的,若是離開了農業生產和經濟,那么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與否就沒有什么意義了。這樣來看,農業機械化公共管理與服務的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工業的生產,提高生活水平。
3農業機械改革發展的現實途徑
1完善保護農業機械化服務的法律制度。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的進程中,發達國家都建立了直接亦或是間接的保護農業機械化的法律法規。因此,在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中國,應當參考發達國家的經驗,修善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推廣法,確立農機服務和公共服務組織的職能地位。制定農機的裝備和設施的安全法規,讓農機建立的責任、義務、權力受到明文法規的約束,來使農機安全管理體制更加的規范化。除此之外,根據WTO的要求來制定農業投資的保障法,保證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投資資金的及時到位。并且可以不斷推進中小企業的法律法規,來保證中小企業的企業的不斷發展,從政治、法律、財稅等等方面促進中小企業的農機服務的發展。
2健全農業機械化的管理體制。①重新建立縣級以上的農業機械化管理部門的行政管理制度。從公共管理的理念來看,農業機械化是一個混合的產品,不能僅僅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還需要政府的支持。然而政府機構的改革單靠減少機構、人員和財政支出是不夠的,更應該轉變政府的只能,發揮公共財政的作用,加大其支持力度。②提高農業機械化監理部門的地位。農機安全監理是行政執法部門,應當由行政單位按照法規程序進行,而技術檢測應當由專業技術部門負責,讓行政與技術檢驗服務相互分離。農機安全監理依法對農機安全進行監督管理和事故仲裁等處理。技術檢驗部門則負責對與農機安全有關的技術檢測方面的管理。③促進縣鄉機構改革,完善農業機械化管理體制。農業機械化的管理改由縣農機管理部門進行直接管理,并且負責了解、掌握基層農機化發展的情況,為政府的有效決策提供依據。而其他管理職能,由縣農機部門按農業生產的狀況進行統一的安排。
3不斷完善農業機械化的服務體系。①有償農業機械作業服務的大力推廣。有償農業機械作業服務是一種受國家法律保護的民事合同關系。其主體包括農民和農業機械作業組織,其對象包括本地或者外地的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雙方處于平等的地位。政府部門應當制定相關的農業機械作業質量的標準,使雙方的協議被保護,維護雙方的利益。②鼓勵農業機械化跨區作業。農業機械化跨區作業服務是指跨越縣級以上的行政區域進行農機作業服務。農業機械化跨區作業服務解決了農村統分結合的導致的分散經營與農機所需求的大面積集約經營之間存在的矛盾。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做好服務以及必要的管理工作來支持農業機械化跨區作業。③鼓勵形式多樣的農業機械服務組織。政府應當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例如采取積極的財政和稅收政策措施等等來鼓勵和扶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機械服務組織。通過政府的鼓勵和扶持,不斷完善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的建設。④積極建設農業機械化的信息網絡。政府要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網絡建設。信息網絡的滯后,對農機服務社會化有著重大的影響。農業機械化的網絡建設,讓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組織能夠及時、多方面的了解到市場的供求信息,使農業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⑤開展農機服務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農機服務組織應該依照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要求,提供示范推廣、技術培洲、信息、中介等社會化的服務。現在的工作要建立并且完善農機服務系統,解決社會化服務等的問題,建立、健全農機作業市場、維修市場、銷售市場等。
21世紀是信息化社會,新興科技層出不窮,智能設備、物聯網等在默默的改變并且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并且成為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信息化建設是協調農村與城市平衡發展的關鍵紐帶,也是農村經濟發展和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的保障,同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手段。目前,新農村建設正在逐步的深入,信息技術潛移默化中改變了農業的發展,同時改善了農村的生活以及豐富了農民就業的途徑,尤其是在農產品的生產以及銷售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最終提高了民的生活質量。農村以及農業信息化建設是新農村的主要內容,是新農村建設的強有力保障,因此,分析農業和農村信息以及二者的聯系,對于我國將來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農業以及農村
我們在進行進一步探討農業信息化和農村信息化之前首先要對農業和農村的概念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樣有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二者的關系。
1.1農業
農業的概念,相關學者都進行了定義,我們這里具體是以“新華”字典里的定義為例,農業就是指栽培農作物以及飼養牲畜的事業。當前,社會進步非常的快,農業的含義也在發生著變化,就目前的農業是指整個農業體系,它包括了生產前、生產中以及生產后的農業服務體系。
1.2農村
農村是指“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當前,我國正在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農業生產被重視,而且農民的生活也開始被視為一個重點,各類鄉鎮企業逐步成長。隨著很多投資者在農村投資,農村開始成為工業、農業以及服務業同時存在的區域。同時很多農村農民開始外出務工,造成了大量農村勞動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對農村概念進行重新定義。
農村是相對于城市來說的,我們將非城市的區域稱作農村,將農村定義為農業活動發生的主要區域。
1.3農業和農村的關系
從上述的概念來說,農村是一個區域,而農業是在這個區域內所發生的一切經濟活動包括農業生產、文化教育、衛生等其他行業,這些都是農村建設中所需要關注的領域。當前國內的農村問題主要是表現為農村經濟文化以及素質都比較落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努力加強農業的建設。
2.農業信息化以及農村信息化
2.1農業信息化
農業信息化是指在當代計算機信息普及的前提下,運用計算機欣慰為主要生產工具進行農業生產。農業信息化是說農業的全過程信息化。農業信息化主要可以分為生產前 的信息化、生產中的信息化和生產后的信息化。
2.2農村的信息化
農村的信息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農村信息化是利用現代計算機以及通訊信息計算建立農村綜合的信息化體系。促進農村信息資源、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農村管理信息化、農村社會服務信息化、農村文化信息化、農村經濟信息化。
3.農業信息化以及農村信息化的關系
3.1農業信息化與農村信息化相互影響并相互促進
農業信息化和農村信息化兩者內涵都不同,但是它們具有相互促進互相影響的關系。在對二者的建設中,忽略任何一部分都會使得兩邊的發展困難,如果將兩者結合起來建設,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1.1農村信息化建設前期主要服務于農業信息化
目前我國的農村普遍存在經濟發展落后,基礎設施薄弱的情況,農村地區首先需要提高經濟水平。但是目前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農業,經濟收入不高,使得農村經濟很落后。農村信息化建設前期,各建設內容都應該集中在推動農業的發展中。例如農村經濟信息化可以通過建立農村電子商品平臺,給農產品的銷售提高多渠道的發展。
3.1.2農村信息化推動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農業的信息化需要國家的政策、資金的支持,同時還需要農民自發的推動。這首先就需要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讓農民能夠切實感受到信息化帶來的好處,主動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設中去。農村的信息化還需要建設村村通等,這些都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物質保障。同時農村信息化培養的有文化、有知識技術的人才也將為農業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勞動力。農村信息化還可以促進農業信息化的發展。總的來說農村信息化給農業信息化提供了物質基礎、人才基礎以及經濟基礎,能夠有效的推動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3.1.3農業信息化決定著農村信息化的發展
農村的主要產業是農業,只有實現了農民的增收,才能使得農村地區的其他工作展開。當前,我國的農村信息化建設是需要通過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建設來促進農業的發展。但是農業的發展又制約著農村的發展,如果沒有農業的發展,就不能解決農村最基本的溫飽問題,更不用說其他的建設了。可見,農業信息化決定著農村信息化的發展。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鏈組織
中圖分類號:F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7-0037-03
0 前言
在經濟全球化和農業市場化的浪潮下,越來越多的實踐表明產業鏈管理是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成功戰略,農業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逐漸演化成為農業產業鏈之間的競爭。而農業產業鏈組織是一種新興的加強農戶與企業、市場之間聯系的農工商一體化組織,在美國、荷蘭等發達國家和巴西、阿根廷、南非等發展中國家都被成功運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我國,農業產業鏈組織的理論與實踐都還處于起步階段,所以厘清農業產業鏈組織的相關概念及概念間的關系,歸納和總結目前農業產業鏈組織的研究成果,對于如何發展農業產業鏈組織,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農業產業鏈組織的概念
農業產業鏈組織集農業產業鏈和產業鏈組織的內涵為一身,是一個全新的理論體系。在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各產業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復雜的和密切的技術經濟聯系,因此,人們將各產業依據前、后向的關聯關系組成的一種網絡結構稱為產業鏈; 產業鏈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組織體系,近年來受到各行業的廣泛應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農業產業鏈是在產業鏈概念的基礎上產生的。王凱、韓紀琴(2002)認為,農業產業鏈是具體的不同農產品鏈的集合體,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產品鏈,如蔬菜產業鏈、棉花產業鏈、果品產業鏈等的總和,構成了總的農業產業鏈;王國才(2003)認為,農業產業鏈是一個貫通資源市場和需求市場,由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務的企業或單元組成的網絡結構;張利庠、張喜才(2007)認為,農業產業鏈是指與農業初級產品密切相關的產業群的供給和需求關聯構成的網絡結構,包括為農業生產做準備的科研、農資等前期產業部門,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等中間產業部門,以及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后期產業部門。因此,農業產業鏈實際上是產業鏈中一類特殊的產業鏈,在這一類產業鏈中,農業或農產品作為其中的構成環節和要素,與其它部門和環節發生密切的技術經濟聯系。總的來說,農業產業鏈是產業鏈生產方式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它將農業生產者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參與社會化大生產;它連接了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以及其他相關服務部門有關的企業和各類組織;它采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制度,共享利潤、共擔風險;它是其他產業鏈形成的基礎,為國民經濟的穩健運行提供了基礎保障。
而產業鏈組織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產業組織形式,產業組織指的是同一產業內企業間的組織或市場關系。這種企業之間的市場關系主要包括:交易關系、行為關系、資源占用關系和利益關系。一般來說,產業組織通常是指以同一商品市場為單位劃分的狹義的產業或市場組織,其考察的是同一產業的企業。所謂的市場關系即是處于同一商品市場的企業之間的市場關系。產業鏈上的物流鏈涉及到的產品一般情況是單一的,比如棉花產業鏈、大豆產業鏈、生豬產業鏈等,他們與這些產業鏈上的結構鏈、價值鏈、信息鏈相互連接相互影響構成產業鏈組織。
結合農業產業鏈和產業鏈組織的概念,筆者認為,農業產業鏈組織是指從農業初級產品到最終消費品所涉及到的各產業群組成的戰略聯盟,這個戰略聯盟內部各企業又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組織關系和市場關系,包括交易關系、行為關系、資源占用關系和利益關系等,它是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穩健運行的基礎。現代農業產業鏈組織也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宏觀上看,現代農業產業鏈組織是農業初級產品演變成最終消費品涉及到的所有部門構成的戰略聯盟;中觀上看,它和產業鏈組織是相通的,都是產業資金鏈、價值鏈、人才鏈、信息鏈、物流鏈等的貫穿聯結;微觀上看,各結點企業之間通過交易關系、行為關系等連接成一個個小型組織,為農業產業鏈組織服務。農業產業鏈組織的結構如下圖所示:
此外,農業產業鏈組織在實踐中通常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模式聯系起來,兩者有許多共性和交叉的地方,因此我們探討農業產業鏈組織的構建,就必須搞清楚農業產業鏈與農業產業化的關系。
2 農業產業鏈與農業產業化的關系
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對提高我國農業比較收益、發展農村經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國關于農業產業化概念的表述很多,綜合來說,農業產業化可表述為: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通過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經營,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從而實現農業的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發展的過程。所謂市場化,即依據市場的需要調整農業的產業結構及其產量;所謂社會化,即將分散的、互不聯系的個別生產過程轉變為互相聯系的社會生產過程;所謂集約化,則是要求有更多的資金、技術和科學投入,通過結構優化、技術進步和實施科學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農業產業化是引導分散的農戶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形式,是各參與主體自愿結成的利益共同體。其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的產業化,使農業走向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促進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發展,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業產業鏈組織都是緊密相聯的概念,在本質上是共通的,在實際運用中也常常有交叉,但它們又有著各自的內涵特點,相互區別。理清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鏈及其相關概念間的區別和聯系,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組織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2.1 農業產業鏈與農業產業化的關系
(1)兩者的區別。
首先,農業產業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而農業產業鏈是一個靜態的概念。其次,農業產業化是一種特定的發展模式,側重農業經營理念、發展趨勢、發展目標和發展模式等內容;農業產業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組織形式,是具體的不同農產品鏈的集合體。再次,由產業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種客觀存在,產業之間的聯系不受空間地域約束,對于不同的產品鏈,其規模和范圍相差很大。 因此,農業產業鏈比農業產業化具有更廣闊的延伸拓展的空間。
(2)兩者的聯系。
產業鏈與產業化又是密切聯系的。產業化把產、加、銷各個分散和獨立的環節納入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是基于這些環節之間客觀存在著的聯系,即產業關聯。若環節之間毫無聯系,不具備供需關系,則一體化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反過來,實施產業化經營,可以克服有些產業鏈松散和脆弱的狀態,促使產業鏈穩定和規范,確保產業鏈各環節主體的價值得以實現,并能拉長和拓展產業鏈,使產業鏈質量、功能得以增強。此外,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鏈的聯系還表現在兩者都要受到農業生產規律的作用和約束,都要涉及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都涵蓋價值的形成和分配,都受市場需求的方向和規模的影響,而且均與所處的社會經濟條件密切相關。
2.2 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業產業鏈組織的關系
農業產業化組織指的是農業產業化各主體之間的關系,它包括橫向主體間的關系和縱向主體間的關系。橫向產業化組織,指的是處在產業鏈相同節點上的各要素企業之間的關系,即同為初級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或同為加工企業之間的關系;而縱向產業化組織,即以某一種農產品為紐帶而形成的從初級品生產到最終消費市場的各主體間的縱向關系。根據我們前面對農業產業鏈組織的定義可以看出,農業產業鏈組織與縱向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實際上是異名同質的概念,也就是說,農業產業鏈組織實際上是農業產業化組織的一個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農業產業化指明的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農業產業鏈強調的是農業發展的手段,是一種靜態的結構狀態,因而農業產業鏈比農業產業化更具體,對靜態鏈條的管理也比對動態過程的經營更易于操作。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目標要求延伸農業產業鏈、產業化經營的實現方式要求產業鏈的協調、提高產業化經營績效要求產業鏈有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科技支撐,因而對產業鏈組織的研究對于實現農業產業化目標的實現具有更實際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要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尋求突破,找到現代農業產業鏈組織的創新模式。
3 農業產業鏈組織相關研究評述
國外學者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農業產業鏈中的信息管理、價值鏈分析和農產品質量控制等方面,其農業產業鏈管理理論經歷了從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縱向一體化”到之后的“橫向一體化”的轉變。國外農業產業鏈管理比較有影響力的成果主要有:霍夫曼(2001)強調信息和交流技術對農業產業鏈發展的重要性,運用好信息和交流技術可以提高農業產業鏈上企業的競爭能力,占領更廣闊的市場;拉丁弗伊斯總結霍夫曼等人的研究指出信息和交流技術的組合中存在三大技術障礙:過于特定、刻板和適用范圍狹窄,他主張建設一般的、柔性的、廣泛的信息和交流技術服務結構,另外他認為對于信息和交流技術這樣一個為整個農業產業鏈服務的項目,不可能由個別投資者建設,政府應該出面投資;羅斯(1995)提出將全面質量管理學說應用到農業產業鏈管理中;斯遲拜通過提出估計有效客戶反應(即ECR:流通供應鏈上各個企業以業務伙伴方式緊密合作,了解消費者需求,建立一個以消費者需求為基礎和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的系統)強調價值鏈在農業產業鏈中的作用,價值鏈分析可以從消費者需求和市場份額兩方面為農業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具體的ECR估計方法。價值鏈分析證明了農業產業鏈管理的重要性,不注重農業產業鏈的管理將造成產業鏈運行成本高,效率效益低、資源無效損失等后果。
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關注農業產業鏈的管理、組織形式和構建等方面:
3.1 產業鏈管理方面的研究
桂受平和張霞(2006)從農業產業鏈的管理和要素投資入手,將農業產業鏈涉及的有關聯的產業群用U型曲線來描述。所謂的U型曲線是指戰略規劃、新技術研發、生產、加工、物流、營銷和品牌六個增值環節組成的價值鏈。作者認為通過對產業群內各個組織的相關環節的價值投入,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通過對比按U形曲線控制要素投入量和與之相反的情況所產生的價值總和(按曲線投入要素產生的價值總量要大得多)說明U形曲線協同管理在農業產業鏈管理中的優勢。
學者孟楓平(2004)對聯盟博弈(合作博弈)在農業產業鏈合作問題中的應用進行了細致的論證。他的推導建立在博弈論(與納什均衡不同,納什均衡是一種非合作博弈)基礎之上的。通過分析,他指出,農業產業鏈上的公司更愿意同大農戶合作,并且會建立穩固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對我國農業產業鏈組織的運作提出了建議,即小農戶通過合作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大戶,積極開展與公司之間的合作,可以維持穩固的關系,并取得較大收益。
3.2 產業鏈組織形式方面的研究
王凱和顏加勇(2004)將我國農業產業鏈組織分為以下幾種:按組織與運行機制,分為企業模式、合作社模式、合同生產模式;按龍頭企業和參與者的不同,分為龍頭企業帶動型(以公司+基地+農戶為典型形態)、中介組織帶動型(以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為典型形態)、專業市場帶動型(以生產者與專業市場經營組織間通過合同形成較穩定的購銷關系為典型形態)、其它類型(農業綜合企業、各級農業服務體系或科研教育等事業單位以契約關系為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所形成的農業產業鏈組織)。作者認為,龍頭企業帶動型、專業市場帶動型不會成為我國農業產業鏈的主流形式,而中介組織帶動型很可能成為未來我國農業產業鏈組織的主流。
產業鏈組織要發展成熟必然面臨產業鏈延伸的問題。龔勤林(2004)結合區域經濟學的理論沿革提出根據區域優勢進行比較,在區域之間(包括地區之間、國家之間)進行產業鏈的優化配置,延伸產業鏈,并認為可以通過構建區域產業鏈解決我國面臨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
農業產業鏈的運作效率方面,張利庠、張喜才(2007)認為我國農業產業鏈面臨產業鏈斷層、產業鏈價值錯位、產業鏈集中度低、產業鏈風險控制能力低等狀況,有效的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應該以龍頭企業為主體連接整個農業產業鏈,要重點完善產業鏈的信息化,建立“品牌+標準+規模”的經營體制、混合縱向一體化的鏈接機制和“公司+園區+農戶”的組織形式。
3.3 農業產業鏈構建方面的研究
王藝、王耀球(2004)在《構建新型農業產業鏈》中認為要構建符合現代農業標準的農業產業鏈,就要引入供應鏈的管理思想。引入供應鏈思想,可以將上游企業有效結合,共同為最終消費者創造利益的同時獲得自身的利益增值并推進物流管理。趙緒福和王雅鵬(2004)在《從產業化經營的需要看中國農業產業鏈的構建》中分析了產業化對產業鏈構建的影響:產業化的經營目標(實現農工商一體化)要求延伸產業鏈;產業化讓農民獲利的經營宗旨要求農民的積極參與;產業化經營市場、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基地和農戶等主體要素有機結合,高效互動的實現方式要求產業鏈的協調;產業化的整體經營績效的提高要求產業鏈有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科技支撐。
現有的研究成果豐富了我國的農業產業鏈理論,其中已有很多為實踐所借鑒和運用, 農業產業鏈理論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缺陷在于:①較少有人提及政府在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建設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如何發揮作用。②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方面的研究從深度和廣度看,很不夠。③采用哪種類型的產業鏈對我國農業現階段的發展更為合適,核心企業如何發揮領導作用,利益和風險在合作各方之間如何分配和分擔等問題都沒有得到較圓滿的回答。④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應該從哪些方面發揮資本市場在現代農業產業鏈發展中的作用。⑤對不同的產業鏈組織形式,究竟哪一種適合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各方說法不一,缺乏可靠的理論和實證研究。⑥對農業產業鏈管理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沒有結合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際,而且在農業產業鏈管理和組織這兩個方面區分不太明顯,常有交叉。
未來研究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明確政府角色。市場經濟的固有缺陷導致政府的某些干預是正當的,中國的現代農業剛剛起步,僅靠市場的力量難免造成發展瓶頸,應該給政府在農業產業鏈組織中的角色定位。
(2)正確分析我國國情和農業發展狀況,提出適合現階段發展的農業產業鏈組織方式。
(3)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對農業產業鏈組織發展的促進作用應該被明確提上研究范圍,如對農業產業鏈的金融支持等。
(4)對各種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所面臨的風險應有明確的歸類,以便在實踐中做好相關的風險防范工作。
參考文獻
[1]楊公樸,夏大慰.產業經濟學教程[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2]安波,楊英措,張華.農業產業鏈的企業效應[J].商場現代化,2007,(07).129.
[3]陳吉元.農業產業化:市場經濟下農業興旺發達之路[J].中國農村經濟,1996,(8).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鏈組織
0前言
在經濟全球化和農業市場化的浪潮下,越來越多的實踐表明產業鏈管理是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成功戰略,農業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逐漸演化成為農業產業鏈之間的競爭。而農業產業鏈組織是一種新興的加強農戶與企業、市場之間聯系的農工商一體化組織,在美國、荷蘭等發達國家和巴西、阿根廷、南非等發展中國家都被成功運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我國,農業產業鏈組織的理論與實踐都還處于起步階段,所以厘清農業產業鏈組織的相關概念及概念間的關系,歸納和總結目前農業產業鏈組織的研究成果,對于如何發展農業產業鏈組織,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1農業產業鏈組織的概念
農業產業鏈組織集農業產業鏈和產業鏈組織的內涵為一身,是一個全新的理論體系。在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各產業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復雜的和密切的技術經濟聯系,因此,人們將各產業依據前、后向的關聯關系組成的一種網絡結構稱為產業鏈;產業鏈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組織體系,近年來受到各行業的廣泛應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農業產業鏈是在產業鏈概念的基礎上產生的。王凱、韓紀琴(2002)認為,農業產業鏈是具體的不同農產品鏈的集合體,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產品鏈,如蔬菜產業鏈、棉花產業鏈、果品產業鏈等的總和,構成了總的農業產業鏈;王國才(2003)認為,農業產業鏈是一個貫通資源市場和需求市場,由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務的企業或單元組成的網絡結構;張利庠、張喜才(2007)認為,農業產業鏈是指與農業初級產品密切相關的產業群的供給和需求關聯構成的網絡結構,包括為農業生產做準備的科研、農資等前期產業部門,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等中間產業部門,以及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后期產業部門。因此,農業產業鏈實際上是產業鏈中一類特殊的產業鏈,在這一類產業鏈中,農業或農產品作為其中的構成環節和要素,與其它部門和環節發生密切的技術經濟聯系。總的來說,農業產業鏈是產業鏈生產方式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它將農業生產者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參與社會化大生產;它連接了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以及其他相關服務部門有關的企業和各類組織;它采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制度,共享利潤、共擔風險;它是其他產業鏈形成的基礎,為國民經濟的穩健運行提供了基礎保障。
而產業鏈組織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產業組織形式,產業組織指的是同一產業內企業間的組織或市場關系。這種企業之間的市場關系主要包括:交易關系、行為關系、資源占用關系和利益關系。一般來說,產業組織通常是指以同一商品市場為單位劃分的狹義的產業或市場組織,其考察的是同一產業的企業。所謂的市場關系即是處于同一商品市場的企業之間的市場關系。產業鏈上的物流鏈涉及到的產品一般情況是單一的,比如棉花產業鏈、大豆產業鏈、生豬產業鏈等,他們與這些產業鏈上的結構鏈、價值鏈、信息鏈相互連接相互影響構成產業鏈組織。
結合農業產業鏈和產業鏈組織的概念,筆者認為,農業產業鏈組織是指從農業初級產品到最終消費品所涉及到的各產業群組成的戰略聯盟,這個戰略聯盟內部各企業又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組織關系和市場關系,包括交易關系、行為關系、資源占用關系和利益關系等,它是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穩健運行的基礎。現代農業產業鏈組織也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宏觀上看,現代農業產業鏈組織是農業初級產品演變成最終消費品涉及到的所有部門構成的戰略聯盟;中觀上看,它和產業鏈組織是相通的,都是產業資金鏈、價值鏈、人才鏈、信息鏈、物流鏈等的貫穿聯結;微觀上看,各結點企業之間通過交易關系、行為關系等連接成一個個小型組織,為農業產業鏈組織服務。農業產業鏈組織的結構如下圖所示:
此外,農業產業鏈組織在實踐中通常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模式聯系起來,兩者有許多共性和交叉的地方,因此我們探討農業產業鏈組織的構建,就必須搞清楚農業產業鏈與農業產業化的關系。
2農業產業鏈與農業產業化的關系
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對提高我國農業比較收益、發展農村經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國關于農業產業化概念的表述很多,綜合來說,農業產業化可表述為: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通過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經營,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從而實現農業的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發展的過程。所謂市場化,即依據市場的需要調整農業的產業結構及其產量;所謂社會化,即將分散的、互不聯系的個別生產過程轉變為互相聯系的社會生產過程;所謂集約化,則是要求有更多的資金、技術和科學投入,通過結構優化、技術進步和實施科學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農業產業化是引導分散的農戶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形式,是各參與主體自愿結成的利益共同體。其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的產業化,使農業走向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促進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發展,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業產業鏈組織都是緊密相聯的概念,在本質上是共通的,在實際運用中也常常有交叉,但它們又有著各自的內涵特點,相互區別。理清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鏈及其相關概念間的區別和聯系,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組織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2.1農業產業鏈與農業產業化的關系
(1)兩者的區別。
首先,農業產業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而農業產業鏈是一個靜態的概念。其次,農業產業化是一種特定的發展模式,側重農業經營理念、發展趨勢、發展目標和發展模式等內容;農業產業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組織形式,是具體的不同農產品鏈的集合體。再次,由產業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種客觀存在,產業之間的聯系不受空間地域約束,對于不同的產品鏈,其規模和范圍相差很大。因此,農業產業鏈比農業產業化具有更廣闊的延伸拓展的空間。
(2)兩者的聯系。
產業鏈與產業化又是密切聯系的。產業化把產、加、銷各個分散和獨立的環節納入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是基于這些環節之間客觀存在著的聯系,即產業關聯。若環節之間毫無聯系,不具備供需關系,則一體化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反過來,實施產業化經營,可以克服有些產業鏈松散和脆弱的狀態,促使產業鏈穩定和規范,確保產業鏈各環節主體的價值得以實現,并能拉長和拓展產業鏈,使產業鏈質量、功能得以增強。此外,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鏈的聯系還表現在兩者都要受到農業生產規律的作用和約束,都要涉及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都涵蓋價值的形成和分配,都受市場需求的方向和規模的影響,而且均與所處的社會經濟條件密切相關。
2.2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業產業鏈組織的關系農業產業化組織指的是農業產業化各主體之間的關系,它包括橫向主體間的關系和縱向主體間的關系。橫向產業化組織,指的是處在產業鏈相同節點上的各要素企業之間的關系,即同為初級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或同為加工企業之間的關系;而縱向產業化組織,即以某一種農產品為紐帶而形成的從初級品生產到最終消費市場的各主體間的縱向關系。根據我們前面對農業產業鏈組織的定義可以看出,農業產業鏈組織與縱向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實際上是異名同質的概念,也就是說,農業產業鏈組織實際上是農業產業化組織的一個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農業產業化指明的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農業產業鏈強調的是農業發展的手段,是一種靜態的結構狀態,因而農業產業鏈比農業產業化更具體,對靜態鏈條的管理也比對動態過程的經營更易于操作。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目標要求延伸農業產業鏈、產業化經營的實現方式要求產業鏈的協調、提高產業化經營績效要求產業鏈有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科技支撐,因而對產業鏈組織的研究對于實現農業產業化目標的實現具有更實際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要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尋求突破,找到現代農業產業鏈組織的創新模式。
3農業產業鏈組織相關研究評述
國外學者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農業產業鏈中的信息管理、價值鏈分析和農產品質量控制等方面,其農業產業鏈管理理論經歷了從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縱向一體化”到之后的“橫向一體化”的轉變。國外農業產業鏈管理比較有影響力的成果主要有:霍夫曼(2001)強調信息和交流技術對農業產業鏈發展的重要性,運用好信息和交流技術可以提高農業產業鏈上企業的競爭能力,占領更廣闊的市場;拉丁弗伊斯總結霍夫曼等人的研究指出信息和交流技術的組合中存在三大技術障礙:過于特定、刻板和適用范圍狹窄,他主張建設一般的、柔性的、廣泛的信息和交流技術服務結構,另外他認為對于信息和交流技術這樣一個為整個農業產業鏈服務的項目,不可能由個別投資者建設,政府應該出面投資;羅斯(1995)提出將全面質量管理學說應用到農業產業鏈管理中;斯遲拜通過提出估計有效客戶反應(即ECR:流通供應鏈上各個企業以業務伙伴方式緊密合作,了解消費者需求,建立一個以消費者需求為基礎和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的系統)強調價值鏈在農業產業鏈中的作用,價值鏈分析可以從消費者需求和市場份額兩方面為農業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具體的ECR估計方法。價值鏈分析證明了農業產業鏈管理的重要性,不注重農業產業鏈的管理將造成產業鏈運行成本高,效率效益低、資源無效損失等后果。
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關注農業產業鏈的管理、組織形式和構建等方面:
3.1產業鏈管理方面的研究
桂受平和張霞(2006)從農業產業鏈的管理和要素投資入手,將農業產業鏈涉及的有關聯的產業群用U型曲線來描述。所謂的U型曲線是指戰略規劃、新技術研發、生產、加工、物流、營銷和品牌六個增值環節組成的價值鏈。作者認為通過對產業群內各個組織的相關環節的價值投入,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通過對比按U形曲線控制要素投入量和與之相反的情況所產生的價值總和(按曲線投入要素產生的價值總量要大得多)說明U形曲線協同管理在農業產業鏈管理中的優勢。
學者孟楓平(2004)對聯盟博弈(合作博弈)在農業產業鏈合作問題中的應用進行了細致的論證。他的推導建立在博弈論(與納什均衡不同,納什均衡是一種非合作博弈)基礎之上的。通過分析,他指出,農業產業鏈上的公司更愿意同大農戶合作,并且會建立穩固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對我國農業產業鏈組織的運作提出了建議,即小農戶通過合作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大戶,積極開展與公司之間的合作,可以維持穩固的關系,并取得較大收益。
3.2產業鏈組織形式方面的研究
王凱和顏加勇(2004)將我國農業產業鏈組織分為以下幾種:按組織與運行機制,分為企業模式、合作社模式、合同生產模式;按龍頭企業和參與者的不同,分為龍頭企業帶動型(以公司+基地+農戶為典型形態)、中介組織帶動型(以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為典型形態)、專業市場帶動型(以生產者與專業市場經營組織間通過合同形成較穩定的購銷關系為典型形態)、其它類型(農業綜合企業、各級農業服務體系或科研教育等事業單位以契約關系為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所形成的農業產業鏈組織)。作者認為,龍頭企業帶動型、專業市場帶動型不會成為我國農業產業鏈的主流形式,而中介組織帶動型很可能成為未來我國農業產業鏈組織的主流。
產業鏈組織要發展成熟必然面臨產業鏈延伸的問題。龔勤林(2004)結合區域經濟學的理論沿革提出根據區域優勢進行比較,在區域之間(包括地區之間、國家之間)進行產業鏈的優化配置,延伸產業鏈,并認為可以通過構建區域產業鏈解決我國面臨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
農業產業鏈的運作效率方面,張利庠、張喜才(2007)認為我國農業產業鏈面臨產業鏈斷層、產業鏈價值錯位、產業鏈集中度低、產業鏈風險控制能力低等狀況,有效的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應該以龍頭企業為主體連接整個農業產業鏈,要重點完善產業鏈的信息化,建立“品牌+標準+規模”的經營體制、混合縱向一體化的鏈接機制和“公司+園區+農戶”的組織形式。
3.3農業產業鏈構建方面的研究
王藝、王耀球(2004)在《構建新型農業產業鏈》中認為要構建符合現代農業標準的農業產業鏈,就要引入供應鏈的管理思想。引入供應鏈思想,可以將上游企業有效結合,共同為最終消費者創造利益的同時獲得自身的利益增值并推進物流管理。趙緒福和王雅鵬(2004)在《從產業化經營的需要看中國農業產業鏈的構建》中分析了產業化對產業鏈構建的影響:產業化的經營目標(實現農工商一體化)要求延伸產業鏈;產業化讓農民獲利的經營宗旨要求農民的積極參與;產業化經營市場、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基地和農戶等主體要素有機結合,高效互動的實現方式要求產業鏈的協調;產業化的整體經營績效的提高要求產業鏈有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科技支撐。
現有的研究成果豐富了我國的農業產業鏈理論,其中已有很多為實踐所借鑒和運用,農業產業鏈理論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缺陷在于:①較少有人提及政府在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建設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如何發揮作用。②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方面的研究從深度和廣度看,很不夠。③采用哪種類型的產業鏈對我國農業現階段的發展更為合適,核心企業如何發揮領導作用,利益和風險在合作各方之間如何分配和分擔等問題都沒有得到較圓滿的回答。④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應該從哪些方面發揮資本市場在現代農業產業鏈發展中的作用。⑤對不同的產業鏈組織形式,究竟哪一種適合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各方說法不一,缺乏可靠的理論和實證研究。⑥對農業產業鏈管理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沒有結合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際,而且在農業產業鏈管理和組織這兩個方面區分不太明顯,常有交叉。
未來研究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明確政府角色。市場經濟的固有缺陷導致政府的某些干預是正當的,中國的現代農業剛剛起步,僅靠市場的力量難免造成發展瓶頸,應該給政府在農業產業鏈組織中的角色定位。
(2)正確分析我國國情和農業發展狀況,提出適合現階段發展的農業產業鏈組織方式。
(3)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對農業產業鏈組織發展的促進作用應該被明確提上研究范圍,如對農業產業鏈的金融支持等。
(4)對各種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所面臨的風險應有明確的歸類,以便在實踐中做好相關的風險防范工作。
參考文獻
[1]楊公樸,夏大慰.產業經濟學教程[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2]安波,楊英措,張華.農業產業鏈的企業效應[J].商場現代化,2007,(07).129.
[3]陳吉元.農業產業化:市場經濟下農業興旺發達之路[J].中國農村經濟,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