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08:32:3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老年護理新技術,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系外科;圍手術期;心理分析;護理
研究背景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醫療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性的提高,人們的平均壽命顯著的得到了延長,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老年患者的人數也在不斷地增加。心外科老年病患的數量在不斷的增加。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老年患者在進行住院治療的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也在不斷地增加,由于老年群體的特殊性,身體素質以及身體特征較年輕人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對老年人進行護理時,必須加強對老年人患者的心理護理[1]。良好的心理對于老年人的手術治療以及手術后的康復均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在對心外科老年病患圍手術期護理時應更加的注重患者的心理狀況分析以及護理對策,從而保障患者具有良好的心態。本研究將我院自2011年9月份至2013年9月份420例患者心理特點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的個性化護理方案,最終臨床效果顯著,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患者均來自2011年9月份至2013年9月份在我院進行治療的42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人數為310例女性患者人數為110例,所有患者的年齡均在58歲至79歲,平均年齡在65.12±1.32歲,隨機將420例患者分成對照組以及觀察組各210例,最終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長短上比較均無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具有可比較性。
1.2 心理問題(1)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齡較大,自理的能力較差,而且身體的靈活性也非常差,在患病時常常會擔心成為家人的累贅而被家人拋棄,同時還為自己今后的生活而過分的擔心,表現出恐懼等情緒,感覺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良好的興趣等一系列不良的情緒。(2)由于患者年齡的原因,大部分患者的病因均是一些目前無法治愈的病情,因此患者會過分的擔心自己的死亡,害怕與家人分離,導致患者的情緒異常低落,無心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3)對手術缺乏合理的正確認識,不相信手術的術后效果,同時還會擔心手術出現意外的事故[2]。(4)擔心手術的費用過高。
1.3 護理方案
1.3.1健康宣教
對老年圍手術期的患者進行一定的健康教育,為患者講解病情的相關情況,在老年圍手術期患者住院后給予其精神上的支持,生活上也要保證給予全面的照顧。說明手術的安全性,并且詳細講解手術可能為患者帶來的預期效果,對于一些病情嚴重的患者,告知針對其進行的手術方案是經過院方多次討論從而制定出的一套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使患者對治療方法產生信任。同時對患者進行相應的介紹,如主治醫師的技術水平等,讓患者感覺到醫院對自身病情的重視程度。此外,對患者進行手術后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疼痛,使患者具有提前準備,教導患者如何進行呼吸鍛煉以及咳嗽鍛煉,使患者具有術后自我護理的能力,此外,由于手術創口較大,因此在咳嗽時不可過于用力。
1.3.2 手術進行中的護理方案
在患者進行麻醉之前,當麻醉師出現在患者視野中時,使患者最為緊張的時刻。因此麻醉師在為患者進行麻醉時必須保持一個良好的態度,面帶笑容為患者講解麻醉的作用以及麻醉的效果,同時醫護人員同樣需要保持一個樂觀的態度感染患者心理,使患者的緊張情緒得以緩解。醫護人員要時刻保留在患者的身邊,對患者進行護理,在護理的同時要時刻為患者講解所做工作的必要性。在手術進行過程中,醫護人員要時刻保持冷靜,不可大聲喧嘩,大聲說話,在為患者調節時要同時注意患者患者的舒適程度以及手術所需要的狀態,保證兩者均協調后進行手術[3]。在手術完成時,醫護人員要為患者的傷口處擦干血跡,保護好患者的隱私部位,防止患者出現尷尬的情緒而影響患者的心情。
1.3.3手術后護理
手術進行后及時的為患者反饋手術的效果,并且時刻的觀察患者的身體特征,如患者出現疼痛要為患者講解疼痛的出現是一種正常反應。醫護人員努力幫助患者克服悲觀、恐懼的心理使患者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行康復鍛煉,在出院后,及時的對患者講解完全康復需要一定的時間,使患者對自身病情有所了解。
2 結果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焦慮恐懼患者12人,悲觀失落患者19人,孤獨猜疑的患者27人,而對照組患者中焦慮恐懼的患者132人,悲觀失落的患者143人孤獨猜疑的患者112人。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差異顯著(P
3 討論
對老年患者的心理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并且制定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做好相關的并發癥的健康教育,給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以及心理護理,可以有效地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恐懼心理,保證患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對患者的康復具有顯著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唐文鳳. 心臟外科手術后病人不舒適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 局解手術學雜志, 2005, 14(2): 99-100.
[關鍵詞]老年患者;骨科;護理
隨著人口結構老齡化,老年骨科創傷病人日漸增多。老年人易骨折,這是由于老年人特定的生理階段性所決定的,老年人的骨折發生率與年齡增長成正比,進入老年后,對外界的反應性降低、遲鈍、視力減弱、肌肉骨骼退化,使老年人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反應能力大打折扣,心血管系統的退化使老年人自我保護性差,易受外傷,導致骨折。對此,探討骨科老年病人生理心理變化特點、疾病發生發展特征、生理生活特殊需求,是骨科護理工作的重點。
1 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老年人的生理特點
1.1 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
1.1.1 憂慮恐懼心理老年人對摔傷后造成的痛苦產生一種應激反應。出現擔憂不安的情緒,食欲減退、缺乏自信心,怕骨折后不愈合,遺留后遺癥,甚至不能入睡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不配合治療。
1.1.2 孤獨且求治心情迫切老年人容易產生孤獨感。因為離開工作崗位就減少了社會交往,特別是部分老年人因喪偶或子女不在身邊,便感到孤獨無助,但又由于平常身體健康,對突發骨折臥床。幾乎阻斷了社會交往的機會,心理難以承受,因此求治心情迫切。
1.1.3 悲觀絕望心理有的老年人原本身體就不好,經濟條件有限,突發骨折后,即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所以擔心臥床后給家里人帶很大麻煩,勞民傷財,因此對治療不抱希望,也不配合。
1.2 老年人的生理特點
1.2.1 組織器官老化,生理功能下降,身體各個組織器官的衰老退化在60歲以后更明顯。隨著老年化現象的加重,其相應的生理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減退,如腦細胞老化常表現為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表達不準確;運動系統衰老則表現為關節僵硬、肌力下降、動作緩慢、活動不協調、不便利等。
1.2.2 由于老年患者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缺鈣等現象,因此骨骼傷恢復更為緩慢。
1.2.3 老年人身體伴隨疾病多,容易誘發危象。由于組織老化,各種慢性疾病的積累,使老年骨科患者往往同時患有多種急、慢性疾病,一旦受到外傷,不但機體防御機能容易遭到破壞,引起病理改變,而且容易引起其他組織器官連鎖病變,如誘發腦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2 骨科老年患者的護理
2.1 心理護理
幫助老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消除老人孤獨與寂寞感。護理時要切忌粗暴,要有足夠的耐心與時間。多和老人交談,并通過護士的言談舉止,各項操作處置準確,熟練輕柔,取得病人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老人感到自己受重視和尊重,增加生活的信心和樂趣,消除寂寞與孤獨。并做好老年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親人的陪伴與支持對老年人非常重要,首先向家屬介紹同種疾病患者康復的經驗,使其家屬協助患者進行康復鍛煉,事實上良好的醫患關系及親友的密切交往本身就是很好的心理治療。
2.2 情志護理
患者受傷后因生活不能自理,且長時間的臥床,容易產生沮喪、情緒低落等現象。中醫學認為七情變化太過、精神刺激過強容易引起人體陰陽失衡,氣血失和,經絡阻塞,臟腑功能失調,容易誘發并發癥,直接影響疾病轉歸。根據中醫“郁而達之”的原則及老年人的心理特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宣教中醫養生理論,解釋焦躁、憂慮對脾胃運化功能的影響,鼓勵其家屬多探望、陪伴、照顧,提高老年人的心理應激能力,使患者精神安定,-情志舒暢。
2.3 疼痛的護理
中醫認為疼痛乃多種因素而致氣血凝滯,阻塞不通,即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疼痛可致臟腑氣機升降失常,影響水谷精華的吸收和運化。對此可宣教疼痛的相關知識,消除患者對疼痛的恐懼感;請性格開朗、樂觀的患者與其交流,消除疑慮,減輕心理負擔,情緒穩定、氣機調暢可提高痛閾;對可能會引起疼痛的操作告知患者。使其有思想準備;指導預防及減輕疼痛的技巧,如咳嗽或深呼吸時,用手或枕頭按住切口,以防牽拉切口引起疼痛;對于原因明確的劇痛者采用針刺止痛,針刺前向其講明針刺止痛無不良反應,使其積極配合。效果欠佳者可根據醫囑應用小劑量止痛藥。
2.4 飲食護理
加強飲食營養護理,安排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飯菜可口,以保證患者必須的營養攝入。
2.5 正確幫助患者有效的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是治療骨折的重要環節,對老年患者更應鼓勵其早期活動。正確的功能鍛煉,不僅能減輕肢體遠端腫脹、關節僵硬,而且能促進局部的血循環,改變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況,加速骨折愈合,功能鍛煉應循序漸進,活動范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漸多,時間由短到長,強度由弱增強。
2.5.1 骨折早期傷后1~2周內,傷肢腫脹疼痛,骨折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此期主要是患肢肌肉舒縮運動,如橈骨遠端骨折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動,股骨頸骨折做股四頭肌舒縮運動,原則上骨折部上、下關節不活動。身體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活動,此期主要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以利消腫和穩定骨折。
2.5.2 骨折中期兩周后傷肢腫脹消退。疼痛減輕,骨痂逐漸形成,骨折部趨于穩定,此期鍛煉除繼續增強患肢肌肉舒縮活動外,在醫護人員或健肢幫助下逐漸恢復骨折部上、下關節的活動,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功能鍛煉以患者不感疲勞,骨折部位不發生疼痛為原則。
2.5.3 骨折后期骨折臨近愈合主要是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鍛煉,使各關節迅速恢復正常活動和肢體正常力量。功能鍛煉以恢復肢體的固有生理功能為中心,上肢要圍繞增強手的握力進行活動,下肢重點在訓練負重行走能力。功能鍛煉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動,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頸骨折不能做上肢外展運動,內收型肱骨外科頸骨折不能做上肢內收運動,尺橈骨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轉活動,股骨頸骨折不能做足的內外旋轉運動。幫助老人做床上活動,要有耐心,適可而止。
3 老年患者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3.1 褥瘡的預防及護理
老年人血液循環差、皮膚薄而干燥。缺乏彈性,加上長期臥床,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關節、足跟部各骨突處容易發生褥瘡,褥瘡重在預防,一旦發生難以愈合。患者入院后,對全身情況作認真評估,如精神狀態、病情、皮膚情況、局部受壓的情況等。建立翻身卡。根據評估的結果采取有效的措施,病情允許翻身的可定時督促,協助翻身,及時評價翻身的效果;對于不能翻身的患者可使用氣墊床、氣圈等。年齡較大、精神較差者護理人員定時為其抬高臀部并按摩受壓處。保持床鋪清潔、干燥、平整、防止潮濕,便后及時清
洗并撲爽身粉,保持皮膚干燥。
3.2 泌尿系感染的預防及護理
老年人因腎血管硬化,腎血流量減少而致腎功能減退,此外膀胱粘膜隨著老化萎縮,前列腺肥大等均可發生尿潴留,再加上臥床而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對長期臥床患者囑其多飲水,有尿及時排出,排尿困難時,可用手擠壓下腹部,使膀胱余尿排空。需行導尿術的患者,按留置尿管的護理常規護理。
3.3 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
靜脈血栓形成是較常見的并發癥,常因手術使血流緩慢、創傷引起血管壁損傷和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三大因素所致,嚴重者引起肺栓塞而導致死亡。因此,積極預防是防止血栓形成的關鍵。術后應加強小腿肌肉收縮和踝關節的活動,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循環。注意觀察患肢有無疼痛、腫脹,術后患者血液如呈高凝狀態,可應用小劑量肝索或低分子右旋糖酐進行預防。勸告患者禁煙,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靜脈收縮,同時避免在患肢輸液。
3.4 心、腦血管病的預防及護理
老年人多伴有循環系統的明顯衰退,如心、腦血管硬化,心肌收縮相對減弱,心血管不能適應正常時的應激狀態,加上創傷疼痛的刺激。精神緊張,有潛在發病的可能,導致并發癥出現。手術創傷的應激也可使原有疾病突然加重,術后應注意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征的變化,行心電監護、血氧飽和度監測,記24h出入量。若發現異常情況,則及時報告醫生,并隨時做好搶救準備。密切觀察和掌握輸液速度,防止出現急性心衰或肺水腫,保持出人量平衡。
結果:研究組60例患者焦慮情緒評分為(40.81±5.26)分,對照組60例患者焦慮情緒評分為(54.63±6.92)分,研究組患者焦慮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對老年性白內障患者進行術前飲食和心理護理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對提高手術質量有顯著的作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63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218-01
目前醫學上對于老年性白內障的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是由于老年患者身體各項免疫機制下降,生命體征不能保持平穩,以及眼部疾病的復雜性,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所以對老年性白內障患者進有針對性的相關護理則顯得至關重要。我院就老年性白內障患者術前心理和飲食護理這個課題展開研究探討,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選取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到我院進行就診的120例老年性白內障患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畏光、視力下降、視線模糊,臨床病癥和生理學檢查結果均符合醫學上對于老年性白內障的診斷標準,并且所有患者都為自愿接受研究治療。將這些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設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研究組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59~78歲,平均(67±3.30)歲;對照組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60~79歲,平均(71±2.90)歲。這兩組對象在性別、年齡、病情上都沒有明顯的不同(P>0.05),具有可對照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化的護理,主要包括合并癥護理、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以及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研究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以及飲食護理,護理方案主要為: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心理狀態的評估,了解患者的喜好,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及時的進行溝通,建立友好的互相信賴的關系。幫助患者緩解負面的焦躁、抑郁的情緒,了解患者的訴求,指導患者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配合治療。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屬性,護理人員要通過熱情、友善的態度和精湛的醫學技術逐步建立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由于老年性白內障患者視線模糊,所以護理人員要盡早幫助患者熟悉病房內的環境,物體擺放的相應位置,通道處盡量避免放置任何物品,防止患者下床時碰撞或者跌倒。護理人員要在術前向患者告知手術中的注意事項、可能發生的問題,以及手術治療的效果,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增減戰勝疾病的信心 [1]。②飲食護理:老年患者身體免疫機制下降,同時基礎代謝功能也開始衰退,細胞功能下降,所以對于這類患者要注意日常飲食結構的調整,不能夠過多的攝入蛋白質、脂肪和糖類,這些物質很大程度上會加重患者機體的代謝負擔。患者日常飲食中應該補充粗纖維和微量元素,食物的結構要保證相對平衡。同時,新鮮的綠色蔬菜以及水果有助于患者胃腸道的消化,但是,對于便秘嚴重患者可以適當的給予緩瀉劑進行治療 [2]。老年患者一天中不能過多的攝入食鹽,所以食物要多以清淡為主,戒煙戒酒。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情緒評分情況,進行回顧性對比分析。SAS焦慮自評量表得到的分數越高,表明這方面的癥狀越嚴重,焦慮分低于50分為正常,51~60分為輕度焦慮,61~70為中度,大于70就為重度焦慮 [3]。
1.4 統計學處理。研究中的基本的數據都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的資料運用X±S表示;利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卡方值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P
2 結果
研究組60例患者焦慮情緒評分為(40.81±5.26)分,對照組60例患者焦慮情緒評分為(54.63±6.92)分,研究組患者焦慮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經護理后術前半小時內的SAS評分情況比較
3 討論
關鍵詞:中老年患者; 外科手術; 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0-0441-02
我國正在逐步步入老齡化社會,中老年外科手術患者的例數也在逐漸的增加。而中老年患者一般具有獨特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為手術的順利進行增加了難度。我院對2010年4月-2012年4月之間入院治療的70例中老年外科手術患者進行了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自2010年4月到2012年4月這段時間內,我們一共收治了70例55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齡最大的是89歲,最小的是55歲,平均年齡是65.1歲;其中骨科病患者30例,普外科患者是20例,泌尿科患者也是20例,合并糖尿病患者2例,合并高血壓病患者10例;對70例患者進行手術并成功度過了手術期,成功率達到100%。
1.2方法:在進行手術72小時之前,對70例患者進行了訪視,做了詳細的問卷調查,其中問診的內容包括個人生活習慣、發病誘因、手術前的心理狀態以及手術后想要得到的相關護理措施等。結果發現,對環境的不適而造成焦慮緊張的患者30例,對手術的無知而恐懼不安的患者25例,對手術后康復缺乏信心而引發憂郁悲觀的患者25例。
【關鍵詞】普通外科,醫院;護理;心理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419-01
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的趨勢,接受外科手術的老年患者越來越多,由于高齡病人年老體弱、免疫功能下降,術后并發癥較其他年齡組高,因此,護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預后。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普通外科接受治療的老年患者120例,目的在于探討分析普通外科的護理特點與老年患者的心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普通外科接受治療的老年患者12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齡60-81歲,平均(67.45±12.46) 歲;其中胃癌20例,結腸癌15例,直腸癌25例,急性化膿性膽囊炎10例,肝癌5例,膽總管結石25例,十二指腸壺腹部腫瘤5例,急性胰腺炎15。術前合并有其他系統疾病者有38例,占總人數的31.66%。術后發生并發癥10例,發生率為8.33%。死亡2例,其中1例為多臟器功能衰竭,另1例為肺部感染。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根據外科護理特點與患者心理特點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具體如下。
1.3 普通外科外科的護理特點
普通外科在外科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普通外科疾病是臨床上的多發病,由于護理不到位等原因,普通外科系統感染導致病情惡化率一直呈緩慢上升趨勢,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1]。研究發現,有針對性的護理對患者的術后恢復有一定的影響。目前,老年男性患者居多,老年人的身體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的衰退,麻醉和手術預后都比較差,因此,有針對性的術前術后護理顯得尤為重要。術前準備:飲食護理尤為重要,合理調整飲食;術前需多補充營養,改善體質,以提高病人對手術的耐受力,利于術后刀口愈合,遵醫囑給予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等高營養、高熱量物質,并密切觀察有無過敏反應。合并糖尿病者,重點進行飲食指導,遵醫囑應用降糖藥物,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0~7.25mmol/L以下,尿糖在(-)~(+)之間,以減少各種感染的發生。(1)預防感染:由于普通外科外科的治療周期較長,因此預防感染十分關鍵。患者臥床期間,定期進行的變換,同時輔助患者完成翻身運動,防止局部壓瘡的出現;定期清洗女性患者的會位,防止瘙癢;抬高上肢促進靜脈回流,改善患者水腫狀況;
1.4 普通外科老年患者的護理及心理特點
1.4.1 老年患者術后因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使心率加快,心臟前后負荷的改變使心室內壓力增高導致張力增高,進一步增加心肌耗氧量,而發生缺血性改變。術后立即給予持續心電監護,每30分鐘標記一次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數值,檢測心電圖的波形變化。護士需密切觀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呼吸結合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監測情況綜合判斷病情變化。
1.4.2 呼吸道管理加強高齡病人圍手術期呼吸功能的監測,可避免術后肺部并發癥。老年患者由于心肺功能差,加之物、手術創傷等刺激,易并發肺部感染,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加強呼吸道護理方法如下:1)吸氧:持續低流量吸氧,氧流量為2~3 L/min,對術前合并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病人應加大氧流量4~6 L/min,當血氧飽和度升至95%以上時,則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如出現呼吸衰竭時,應立即行呼吸機輔助呼吸。2)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協助患者翻身叩背,促進痰液排出。對痰液粘稠不易排出者,給予霧化吸入,3~5次/d,必要時吸痰。3)鎮痛:腹部切口疼痛使病人懼怕咳嗽咳痰。有效鎮痛可改善病人的呼吸功能,采取預防性措施,咳嗽或做深呼吸時用手或枕頭按住腹部傷口,以防牽扯縫線引起傷口疼痛。置引流管的患者,翻身及改變時,避免壓迫或扭曲牽拉,以減輕傷口疼痛。.給予預防用藥,而不是疼痛難忍時再給藥。預防用藥較疼痛劇烈時用藥量小,鎮痛效果好。
1.4.3 老年人群由于器官功能下降,導致機體衰竭,對外界環境的調節能力減弱,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差,因此出現臟器功能衰竭的可能性較高[1]。對他們的內心也是嚴重的打擊,有時會有孤獨、寂寞感,護理工作的有效實施就顯得很有必要。對待老年患者,護理人必須像子女一樣,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關心他們,經常與他們談心、聊家常,能夠容忍他們的脾氣;了解患者的愛好并且給予支持;老年患者合并慢性疾病的可能性高,因此需要引導他們正確地對待疾病,積極參加娛樂活動,保持愉快、樂觀的生活狀態,保證充足的睡眠。護理人態度要真誠親切、耐心解答患者的問題,另外需要了解不同時間段心理護理的區別與聯系,確保患者始終相信護理人,從而促進護理工作的順利展開.
3 討論
醫護支持可以緩解老年腹部手術患者的不良心理反應,尤其對焦慮、抑郁可產生藥物治療所不易替代的作用。由于疾病折磨,老年病人常產生情緒消沉、焦慮、抑郁、固執不滿、好發脾氣等心理,應給予耐心、體貼、理解,用誠懇的態度、親切的話語撫慰老年人,可增加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時,要理解他們的返童心理,寬容其天真行為,不強行制止、諷刺、取笑;對固執逆反心理,應多解釋、說服,對非原則問題應順其自然,不過多干涉。總之,要采用多交談、多接觸、多關懷等方法及時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動態,使老年患者獲得精神、情緒等方面支持,減輕不良情緒,促進老年患者康復。同時,以治愈出院的病人為例,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老年人腹部手術雖然術后并發癥較多,但是經過術后精心護理能夠減少并發癥,及早發現并發癥并給予恰當的治療和護理,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使病人順利康復。
參考文獻:
[1] 朱麗敏,梁迎春 心理護理的實踐與認識[J]工企醫刊,1998, 11(3):83
目的:探討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舒適護理的作用。方法:將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40例與對照組4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舒適護理。住院期間對患者進行調查。結果:實驗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P < 0. 01),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縮短( P < 0.01),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P < 0.01)。結論:舒適護理能減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和提高患者滿意度,使患者身心處于最佳的康復狀態,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舒適護理;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05-01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血流終斷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壞死,起病急驟,病情變化迅速, 常并發生心律失常、心衰、休克,是心臟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積極搶救治療、合理有效的護理是治療成功的關鍵。舒適護理是使人在生理、心理、靈性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 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根據蕭氏舒適護理理論[1],本研究旨在探討舒適護理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科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者80 例,年齡60-75歲,平均(66.8±8.8)歲,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均符合美國心臟病學會、心臟病協會(ACC/AHA)制訂的診斷標準。將其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舒適護理組,各40例。兩組間性別、年齡、病程、血壓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急性期舒適護理
1.2.1.1 心電監護:患者入院后迅速給予連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血壓、心率、呼吸、體溫以及血流動力學變化,保證電除顫儀器,搶救藥品及器械等隨時處于良好的備用狀態。護士必須嚴密觀察患者心電圖變化,對患者采取心電監護過程中, 要保持高度的警覺性和敏銳感,及時發現心律、心率的異常變化。
1.2.1.2 早期吸氧:氧療可增加心肌有氧供給提高血氧飽和度,改善心肌缺氧,減輕心臟負擔,控制心肌梗死范圍的擴大。一般以4-6L /min為宜,待疼痛減輕或消失后可適當減少氧流量,保持吸氧管道通暢,觀察吸氧效果。
1.2.1.3 迅速建立靜脈通道 接診后盡快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以利于搶救用藥, 并維持血壓穩定,補充血容量、調節水電解質,隨時準備靜脈給予搶救藥物。
1.2.1.4 飲食指導:急性期飲食應以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少食多餐為原則,避免過飽,選食纖維豐富的水果、蔬菜如芹菜、韭菜、香蕉等,食用鮮奶、豆漿、核桃、芝麻、蜂蜜等潤腸食物,并保證每日飲水1 000 ml左右,禁忌煙、酒、茶、辣椒、可樂等刺激性的食品飲料。飲食宜清炎、低脂、低膽固醇、豐富維生素、易消化半流食,以少量多餐的為宜,不宜過飽;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排便時用力,在無并發癥時按病人習慣允許其坐于床邊馬桶椅上解大小便。
1.2.1.5 排便護理:無論是急性期還是恢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必須保持大便通暢。患者常因便秘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臟負擔,誘發心律失常、心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發生猝死。因此護士應指導患者床上排便,對便秘者可以適當給予緩瀉劑,如開塞露、果導片等,配合腹部按摩,以解除便秘。
1.2.2 穩定期舒適護理:
隨著病情穩定,恐懼、焦慮情緒減輕,自尊需要增強,護士應協助患者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如協助患者保持整潔的外表,適當照顧患者原來的生活習慣和愛好,協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促進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舒適。
1.2.3 康復期舒適護理:
護理人員應在患者康復過程中指導患者及家屬學習如何預防心肌梗塞的再次發生,冠心病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不是必然結局,有許多冠心病患者長期堅持服藥、適度鍛煉、改變生活方式、避免誘因,保持良好心態,戰勝疾病。
1.2.4 心理舒適護理:
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表現為主觀感覺異常、緊張、焦慮、抑郁、悲觀、煩躁易怒等心理特點,對醫護人員及家屬的舉動特別敏感,醫護人員要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治療護理環境。重視患者的心理變化, 避免精神刺激,做好解釋安慰工作。加強床旁巡視,及時給患者以心理支持,使患者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保持平和心態, 消除不良情緒,創造一個最佳的心理狀態來配合治療。
1.2.5 環境舒適治理:
護士應做到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保持患者床鋪整潔、干燥、舒適,患者被服、衣褲要定期更換。保持病室適宜的溫濕度,保持房間光線柔和自然,避免強光刺激。應給患者營造安靜、整潔、舒適、安全的病房環境。
1.3 觀察方法:
觀察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出現腰酸背痛、便秘、失眠等并發癥的病例數,統計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并根據自行設計的統計表,對兩組患者于出院時進行滿足度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病區環境、病房整潔度、服務態度、言語文明、舉止行為、信任與尊重患者、解決問題能力、護士技術操作、知識層次、衛生宣教等10個項目,分滿意、較滿意、不滿意3個級別,由專人指導填寫。
1.4 統計方法:
計量資料以x±s 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配對資料t 檢驗,計數資料行χ2 檢驗,P < 0. 05 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出現腰酸背痛、便秘、失眠、排尿困難等并發癥例數明顯減少;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縮短,差異有顯著性;實驗組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
3 討論
舒適護理促使護士重視患者的主觀感受,通過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舒適護理,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追求舒適為人類的天性對于處在病痛中的老年患者而言,舒適更是一種理想化的追求。護理學認為,舒適是沒有病痛折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良好體驗,任何破壞這種狀態的因素,都可以造成不舒適。隨著現代護理學觀念的更新,找出不舒適的原因,在不影響疾病的情況下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或減輕患者的不舒適,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急性期2-3周內的排便情況應引起高度重視,加強防止便秘和不可用力排便的宣傳教育,指導正確排便,注意飲食和生活方式。針對不同患者采取相應的措施,實施個體化護理,同時注重給予患者人性化的關懷和照顧,使患者在心理、精神上處于舒適安全狀態[2],以達到有效護理的目的,解決了患者便秘的痛苦,從而也減少了急性心肌梗死并發癥的發生。同時,舒適護理可以明顯縮短患者住院天數,既為患者節省了經濟開支,又有助于更有效地利用社會醫療資源。舒適護理重視老年人的主觀感受,通過舒適護理減少了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關鍵詞:舒適護理;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臨床效果
在臨床上,年缺血性心肌病屬于冠心病中一種特殊類型或是晚期階段的疾病,其主要因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出現長期心肌缺血現象,進而使患者心肌出現彌漫性纖維化現象,最終出現同原發性擴張型心肌病類似的臨床綜合征,其給患者正常生活和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基于該疾病病理特點,在采用相應治療措施對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采用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護理,便于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1]。針對該種現象的出現,筆者為進一步了解分析舒適護理在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體會,特從我院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中選取40例進行研究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均符合WHO關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疾病相關診斷標準。并按照患者臨床護理方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20例,男12例,女8例;患者年齡為61~80歲,平均年齡(70.54±1.16)歲;依據NYHA分級對患者心功能進行分級:5例患者心功能為Ⅱ級,12例患者心功能為Ⅲ級,3例患者心功能為Ⅳ級;對照組20例,男11例,女9例;患者年齡為62~79歲,平均年齡(70.23±1.35)歲;依據NYHA分級對患者心功能進行分級:4例患者心功能為Ⅱ級,12例患者心功能為Ⅲ級,4例患者心功能為Ⅳ級。對40例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對比,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臨床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為患者介紹醫院環境、主治醫生、治療方法和醫院相關準則等,穩定其情緒。同時,對于出現低氧血癥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給以其吸氧措施,有效緩解其心臟負荷,降低對各功能器官帶來的損傷;在患者采用藥劑進行治療過程中,對其心率進行密切觀察,對于出現異常現象的患者,應及時報告主治醫生,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指引患者多食清淡和富含營養的食物,保障其營養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1.2.2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護理基礎上加以舒適護理措施,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病情進行有效評估,并采用親切和藹的語言同患者進行交流溝通,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在一定范圍內盡可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并穩定患者情緒。同時,為患者列舉治療成功的案例,促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②休息護理:在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指引其選擇舒適的臥床休息方法進行休息,該種休息方法可顯著減輕患者心臟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靜脈回流量。除此之外,護理人員應定期定時對患者進行翻身和按摩,有效降低其出現壓瘡現象發生率;③排便護理:基于老年患者自身特點和其長期臥床不起的因素,具會導致其大小便出現失禁現象,基于該種現象的出現,護理人員應定期定時對患者進行沖洗,并對其尿液進行觀察,避免出現泌尿系統感染現象;④生活護理:護理人員指引患者勞逸結合,保障充足睡眠,同時,堅持適量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等。
1.3觀察指標[2] 觀察兩組患者癥狀限制、情緒限制、社會限制、體力限制、焦慮狀況、焦慮發生狀況和對護理質量總滿意度。
生活質量評價標準:通過MHL評分對本次研究選取的40例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將其分為癥狀限制、情緒限制、社會限制和體力限制4個方面,分為0~5個維度,其中,0代表最好,5代表最差,計算每個維度的分數總和,總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差。
焦慮評價標準:通過Zung焦慮自評量表對本次研究選取的40例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焦慮狀況進行評價,其中,重度焦慮為評分超過350分,中度焦慮為評分處于250~350分之間,輕度焦慮為評分低于250分。
對護理質量評價:采用我院自行擬定的護理質量評價表對本次研究選取的40例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對護理質量進行評價,其主要內容包含:病房環境、書寫質量、護理人員儀表等,共100分,其中,非常滿意,指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后,其護理質量評價表評分超過80分,滿意,指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后,其護理質量評價評分為60~80分,不滿意,指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后,其護理質量評價表評分低于60分。對護理質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醫學研究通過SPSS17.0軟件對臨床治療過程中收集的相關數據資料加以分析處理。計量資料表示單位為(x±s),不同患者之間數據資料差異以單因素方差分析法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統計學處理方法為χ2檢驗法,如果兩組患者之間數據資料P
2 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改善狀況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改善狀況,治療組患者癥狀限制、情緒限制、社會限制和體力限制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P
2.2對比兩組患者焦慮發生狀況 對比兩組患者焦慮發生狀況,治療組患者重度焦慮所占比例、中度焦慮所占比例和輕度焦慮所占比例均同對照組患者間相比,P
2.3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總滿意度 治療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總滿意度高達95.00%(19/20),其中,12例為非常滿意,7例為滿意,1例為不滿意;對照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總滿意度僅為70.00%(14/20),其中,6例為非常滿意,8例為滿意,6例為不滿意。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總滿意度,治療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總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的,P
3 討論
隨著人類年齡的增長,其自身各個重要器官出現退化現象,因此其抵抗力較差,出現心力衰竭疾病的發病率逐漸呈現上升趨勢,對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病情嚴重的威脅患者生命[3-4]。針對該種現象的出現,醫護人員應采取相應治療措施對患者進行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改善其生活質量,延長其有效生命周期。但基于該疾病的帶來的痛苦和各種其他因素的影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極易出現焦慮、抑郁和緊張等不良情緒,給患者臨床治療帶來一定影響[5-7]。因此,護理人員應采用相應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有效護理,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其情緒,促使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常規臨床護理措施為一種僅考慮患者臨床癥狀的護理措施,其沒有充分考慮患者綜合狀況,不利于提高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度。隨著護理技術的提高,舒適護理措施應運而生,其為一種在常規臨床護理措施上加以心理舒適護理、休息舒適護理、排便舒適護理和生活舒適護理等內容,充分提高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度。該種護理措施不僅充分考慮患者臨床癥狀,還充分考慮患者心理生理等綜合狀況,顯著提高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度,并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延長患者有效生命周期[8]。
綜上所述,在對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療過程中舒適護理措施臨床效果顯著,其對患者臨床癥狀和治療效果產生良好作用。本次研究選取的40例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中,治療組患者癥狀限制、情緒限制、社會限制、體力限制、焦慮狀況、焦慮發生狀況和對護理質量總滿意度均同對照組患者間存在一定差異性,P
參考文獻:
[1]郝愛萍.舒適護理在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4):130-131.
[2]梁蓮,劉金英,何用群.舒適護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觀察[J].吉林醫學,2014,35(18):4077.
[3]陳恒.舒適護理在擴張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6):325-326.
[4]鄭春喜.舒適護理干預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05):136-138.
[5]吳玉方.舒適護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34):252.
[6]李君.舒適護理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5):2332-2333.
關鍵詞 老年患者 股骨頸骨折 關節置換術 圍手術期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124
骨科外傷病是身心痛苦,肢體功能喪失為特征的一種疾患,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是意外事故,受傷后不但造成皮肉、筋骨、肺腑破壞,嚴重影響病人工作和生活,從而使患者產生悲觀、抑郁等不同的心理問題,導致精神創傷,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合理的護理治療及正確的心理指導是患者康復的最有效手段。
資料與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6月我院對38例行關節置換術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圍手術期整體護理,男21例,女17例;年齡58~81歲,平均63歲;其中移位型新鮮股骨頸骨折39例,陳舊性股骨頸骨折9例;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33例,全髖關節置換術5例。
方法:①術前護理:心理護理:老年人骨折后,由于疼痛的折磨、對病情過分悲觀的估計,懼怕手術失敗,給家庭增加負擔,產生緊張、焦慮、急躁、憂郁、失眠,甚至拒絕手術等心理應激反應。我們以親切、和藹的態度與患者交談,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教給患者緩解疼痛的方法,必要時給予藥物止痛,介紹手術的相關知識,協調家屬等有關方面給予人力和經濟的支持,幫助患者解除思想顧慮,正確對待疾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經過積極的護患溝通,38例患者均能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接受手術治療。
術前評估:因老年患者各系統臟器功能衰退及常伴有各種慢性疾病,增加手術風險性。我們對本組患者經詳細詢問病史、骨折前生活狀態及活動量,結合各種檢查,對其全身健康狀況做出綜合評估。本組38例患者全身健康狀況尚可。
術前指導:指導患者積極配合護士做好術前準備,需術前牽引者要注意保持正確。指導并協助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鍛煉深呼吸,學會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和嗜好,使患者在良好的狀態下,接受手術治療。
②術后護理:護理及生命體征監測:患者回房后取平臥位,兩腿間放軟枕,保持患肢30°外展位;患肢小腿處墊小枕、使足跟懸空,防止發生壓瘡,必要時患肢給予牽引。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必要時給予心電監護,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予以處理。嚴密觀察患肢末梢循環及切口處滲血、滲液情況,做好引流管護理。疼痛護理:骨折與手術創傷所致的應激,術后的制動,切口局部軟組織緊張、痙攣,均使患者感到切口疼痛明顯加劇,嚴重影響患者的休息和情緒。護士可提前告訴患者一般術后24小時內切口最痛,48小時后會明顯減輕,使其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并耐心安慰患者,應用精神療法、音樂療法、暗示療法以分散其注意力,可有效緩解疼痛。必要時適當使用止痛劑止痛。
飲食護理:老年患者體質差,免疫功能下降,加上手術后骨折的愈合、組織的修復,增加能量的消耗。應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低脂肪的易消化飲食。因患者術后受限、活動量少,腸蠕動減慢,應鼓勵患者多吃水果蔬菜、多飲水,少進甜食及易產氣飲食,以保持大便通暢,減輕腹脹。
功能鍛煉指導:為保持患者關節的穩定性和肌肉張力,改善肢體血液循環,防止關節僵硬、髖關節脫位和肌肉萎縮,應指導患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肢體功能鍛煉。手術后24小時開始每天進行髖關節和踝關節的屈伸運動,足尖要保持向前,髖關節屈曲角度應60°,以免引起疼痛或因活動過度致假體脫位。此動作每組10次,每次2~3組,2~3次/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術后1周左右逐漸開始下床練習步行。為防止患者起床后出現頭暈、暈厥等性低血壓現象,可協助患者先做下床站立的練習。站立時,兩腿要分開與肩同寬,5~10分鐘后上床休息。注意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肢足尖向上。轉身時髖關節隨身體一起轉動,維持患肢外展、伸直位,避免負重等。在指導鍛煉過程中,患者基本掌握了功能鍛煉的方法與注意事項,能主動按要求進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并發癥的防治及護理:老年患者因術后長期臥床,活動減少,極易引起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心腦血管病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壓瘡及抑郁癥等并發癥。應鼓勵患者多做深呼吸,給予輕拍背部,必要時霧化吸入,同時注意保持病室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以預防呼吸道感染;鼓勵患者多飲水,增加尿量,以沖洗膀胱,預防泌尿系感染和結石;協助患者抬高患肢,做向心性按摩,鼓勵其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有效防治患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保持床單位整潔、無碎屑,保持受壓部位皮膚清潔干燥,定時按摩骶尾部及其他受壓部位皮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營養,預防壓瘡的發生勸日強護患溝通,注意患者情緒變化,鼓勵家屬多陪伴,消除患者急躁、焦慮、憂郁等不良心理反應,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本組患者術后發生肺部感染l例,經有效抗生素治療后痊愈;發生抑郁癥狀4例,給予及時心理疏導后明顯減輕。
心理指導:健康教育方式:通過宣傳欄或通過播放科教片,自編宣傳資料等方式,讓患者及家屬了解相關病情的科學治療手段,現代化治療設備及成功案例等,提高患者及家屬戰勝疾病的信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訂心理指導計劃并實施,專業護士在患者入院后介紹住院環境,入院須知,衛生制度,陪護制度等相關情況,讓患者及家屬盡快掌握與此病有關的康復知識及技巧,在完成治療基礎上,便于患者出院后仍能按照科學的康復計劃繼續進行康復治療。對出院后的患者進行隨訪觀察或電話回訪,了解康復情況,指導功能恢復正常的患者按計劃進行康復鍛煉,對恢復效果不理想的患者重新的康復鍛煉計劃,重新評估治療方案,最大限度的幫助患者恢復功能。
結 果
38例患者經精心治療護理,均痊愈出院。術后發生肺部感染1例,發生率4.5%;抑郁癥狀4例,發生率18.2%。未發生關節僵硬、髖關節脫位及其他并發癥,無死亡病例。通過心理健康指導,出院患者恢復狀況良好。
討 論
股骨頸骨折常發生于老年人,隨著人的壽命延長,其發病率日漸增高。其臨床治療中存在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缺血壞死兩個主要問題。
成老年人發生骨折有兩個基本因素,一是骨強度下降,二是老年人髖周肌群退變,不能有效地抵消髖部有害應力。而青壯年股骨頸骨折,往往由于嚴重損傷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