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通假字整理8篇

時間:2023-09-24 15:44:0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高中語文通假字整理,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高中語文通假字整理

篇1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文言文凝聚著我國燦爛的歷史文明,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高中教材選編文言文文質兼美,學習文言文,就是走近中國的傳統文化;學好文言文,既有利于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又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康美好的情感。高中新課標教材文言文選文約占課文的40%,因此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強調文言語法講授,肢解課文,忽視誦讀訓練,學生個體感悟。新課標專家學者反復叮嚀,讀書是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語文教學應回歸“讀書”本真,真正體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誦讀是根本,語感訓練應是當務之急。誦讀教學方法雖然古老傳統,但今天無論多么優秀的語文教學法都是不可替代的,語文課堂的活力首先應是充滿了瑯瑯的讀書聲。誦讀應該成為我們打開文言文學門的一把金鑰匙。“準、通、懂、透”文言文誦讀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以誦讀為本,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改精神,在夯實文言知識的同時,強化語感培養,強調主體感悟,注重情感熏陶。“讀準——讀通——讀懂——讀透”四環節充分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優化學法,培養能力的課改理念。

“讀準”,就是讀準字音。學生在課前預習中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認清認準每一個字音,特別關注通假字,多音字,異讀詞,古用今廢字,古代人名、地名、事物名用字。具體步驟:第一步,初讀課文,用筆勾畫所有不認識的字;第二步,瀏覽注釋,標注讀音,重點關注通假字,異讀詞,多音字。第三步查閱工具書,確定疑難字讀音。第四步,響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讀準字音。“讀準字音”環節四步任務充分體現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學習方式,學生既可在課前獨立自主完成,也可與同學合作交流,在查閱工具書前,相互請教,既培養了虛心好學的品質,又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然后劃分任務,分頭查找解決疑難字音,最后交流分享各自成果,既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又能增進同學間的對話交流。教師在這一環節主要是布置任務,明確要求,檢查預習,點評學生自主學習,及時糾正在朗讀中普遍存在的字音問題,對個別易錯字音做強調。

“讀通”就是讀出句讀。教師指導學生能正確劃分句中停頓,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句中停頓劃分的方法:第一,根據語法功能停頓,主語和謂語,謂語和賓語,狀語和謂語,動詞和補語之間一般應停頓,但名詞做狀語時,應在名詞前停頓,而不能在狀語與中心語之間停頓;第二,特殊虛詞后考慮停頓,如句首發語詞“夫,蓋,若夫,至若”等,關聯詞如“雖,因,惟,故,且”等,句中表停頓的虛詞“也”。第三,特殊句式辨清停頓,如省略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倒裝句“求人/可使復秦者”,判斷句“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第四,古代文化影響停頓,國名,年號,官職,人名,地名,事物名要連讀,除此以外雙音節詞一般要分開讀,因為古漢語中一般都是單音節詞。具體步驟:第一,學生就響讀課文中句讀疑難向老師質疑,教師分類整理本課句讀疑難問題;第二,教師就典型例句講解劃分句中停頓的一般方法,學生討論劃分疑難句的停頓;第三,教師示范朗讀或播放名家朗讀錄音,給學生示范熏陶;第四,學生誦讀體悟,可以自讀,也可以分角色讀,還可以展開誦讀競賽。

“讀懂”就是理解文意。學生在讀準讀通的過程中,對課文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音多義字、特殊句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結合注釋疏通文句應該不會有太大困難。教師指導學生在口譯文段的基礎上能把握要點,篩選信息,梳理文章結構,明確作者寫作意圖。在疏通文句中,既可讓學生自讀自譯,也可同桌合作,一人讀一人譯,隔句或隔段交換,教師特別關注詞類活用以及在前兩步未提到,課本下又沒有注釋的重點實詞和虛詞用法、意義,及時糾正學生翻譯中的錯謬,指導學生分類積累文言詞句,養成良好的文言閱讀習慣。在信息篩選、要點歸納、結構把握中,教師可通過設置問題,組織學生討論達成目標。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內容概括:一塊玉璧(和氏璧),兩個國家(秦國趙國),三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廉藺交歡),四個人物(藺相如、廉頗、秦王、趙王)。對于這類傳記性文章由于故事性強,情節波瀾起伏,懸念叢生,可以讓學生講述故事,或者進行場景表演,加深對人物性格特征的了解,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文章結構的把握。

篇2

一、重視預習,學會自學

課前一定要借助注釋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譯,不要坐等老師來講解。預習時注意找出疑難字句提交課堂討論,向老師、同學請教。對重點字詞要進行歸類認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相當多的文言實詞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我們要善于記憶、比較、歸納、整理,把“字詞”學“活”。可以自己制作一個“常用文言詞簡表”,列出“詞、詞類、意義、例句”幾個欄目,使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習效率。

二、詳略得當、重點突出,以便學習理解記憶

一般而言,學生是從初中開始正式大量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課程學習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而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對有些相關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如通假字中“有”通“又”,虛詞“而”所表示的五種關系。在講解比較容易記住的“有”時,就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只要提醒學生記住就可以了,但是在講解“而”字的時候就應該多花些時間,還要每隔一段時間對學生進行考查,以加強學生的記憶。

高中的文言文教學還應該注重點面結合,文言文和現代文不同,它畢竟是遠離時代的東西,其中會有很多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異義字,甚至還有一些現在已經不再使用的字詞。而這些不僅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更是考試的重點,因此,教師應當要以這些內容為教學重點,然后由點到面,以此提高高中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牢記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又有幾種不同形式,記住形式,便于識記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1)“……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2)“……,……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3)“……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篇3

關鍵詞:史實背景 誦讀背誦 死中有活 翻譯技巧 課外閱讀

在長期的文言文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幾點,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聯系史實和相關的背景,以擴充學生見聞,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篇目,大多為先秦散文和諸子散文。與這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相關,許多作品雖具文學性,但基本忠于歷史史實,且人物、事件互相關聯,牽一動十,如《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觸龍說趙太后》、《季氏將伐顓臾》、《晉公子重耳之亡》、《荊軻刺秦王》等,均與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相攪合,構成嚴密的因果聯系,如果教師只是孤立地講授課文內容,不注重與歷史事件的聯系,其結果,一是不易激發興趣,使學生感到內容單調、枯燥;二是不能讓學生更透徹地了解歷史理件這間的邏輯聯系,從而影響記憶效果;三是不能讓學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識原野的廣闊性,求知欲望便極難得到引導和培養。因此,筆者認為,語言教師應該多讀史書,了解、熟悉中國的歷史。在給學生傳授相關歷史知識時,甚至在比歷史老師的講授更生動、細致、傳神。這對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善于指導,背景要力求準確

誦讀不是讓學生隨心所欲地郎讀課文,它必須尊重創作者鑄在文章中的真實的思想感情。而這思想感情不是一開始就能把握得準的,它必須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所以筆者認為,對于文言文的教學,起初應讓學生自學,最好是默讀,發現問題,初識文意;其次是質疑和答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誦讀則在這兩個步驟之后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把握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語感來。這一步做好了,將大大提高學生對文言文語言的感受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誦必須忠實于原文,力求詞句準確,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有人認為,要求準確背誦,完全忠實于原文,是一種死教,缺乏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首先,學語文必須學語言。能流傳于世并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多為古代名篇,其語言的優美和諧和準確嚴密無論怎么說都應該是典范。而我們中學生按照自己現有的水平隨意加改變,多數只能改糟,不會改好,這就會把自己引上學習語言的歧途。其次,我們在運用知識、運用語言時,常常免不了要引經據典,而一旦誤讀誤記,就不單是張冠李戴的問題,有時甚至是無中生有了,這必然影響到期引論的效果。其次才是應付高考的問題。高考試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當的比例,閱卷要求也十分嚴格,錯、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要求學生準確背誦,準確書寫,決不能擅自增刪和改變。

三、對字、詞、句式的教學要死中有活

所謂“死”,就是對文言字、詞、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語法現象和考點要反復強調,并對其概念化、條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學,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們還必須反復強調“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另一個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種常見的用字現象,我們無須向學生引經據典或想當然的過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來,但反復強調這個概念,讓學理解、掌握常見通假字是必要的,這不單是高考題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內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讀文言文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從初中到高中,學生接觸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別多,“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通“現”,“失其所與,不知”中“知”通“智”,“約從離衡”中“衡”通“橫”,“制其弊”中“弊”通“敝”,“陳利兵而誰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贏糧而景從”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師可以適時地指導學生對其歸類列表,用化零為整的方式使其系統化。

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調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如:“畔”,其本義是田邊,所以引申為“旁邊”的意思,如河畔、橋畔等;“畔”與“叛”同音,所以又借用為“背判”的意思,如“親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義。

尤其新《大綱》要求重點掌握的120個文言實詞和18個文言虛詞,更是常提常講常歸類的對象,必要時教師要對其進行集中整理,打成資料印發給學生。對于古今詞義差別較大的詞和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要指導學生專門歸類掌握,切不可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語法教學的一個難點,但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逐步認識、掌握諸如“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見文言句式,了解他們的一般構成、識別和使用方法。所謂“活”,就是在教學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生動靈活,增強互動性,便于讓學生接受。教師應努力避免傳統教學中一講到底,只做翻譯了事。

四、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技巧

正確翻譯文言文是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關鍵所在,教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讓學生遵循翻譯文言文的基本原則,即“信、達、雅”。信:忠實于原文,用現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達”: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雅”:澤文簡明、優美、生動。

其次,要體現“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特點。

最后,教學生掌握翻譯文言文的技巧。1、留:對專有名詞,如國名、地名、年號、官職名、人名、物名等,還有經常使用的成語、習慣語等,如席卷天下、門庭若市、氣象萬千等。這些不必翻譯。2、補:補充省略成份。如:還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3、換:把古漢語直接換成現代漢語。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過?”中的“孰”換成“誰”。“使六國各愛其人”中的“使”換成“如果”。4、調:把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倒裝句進行調整,使其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

五、選擇名篇、名段、名句賞析,給學生開辟另一塊學習文言文的美麗天地

篇4

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

一、聯系史實和相關的背景,以擴充學生見聞,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篇目,大多為先秦散文和諸子散文。與這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相關,許多作品雖具文學性,但基本忠于歷史史實,且人物、事件互相關聯,牽一動十,如《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觸龍說趙太后》、《季氏將伐顓臾》、《晉公子重耳之亡》、《荊軻刺秦王》等,均與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相攪合,構成嚴密的因果聯系,如果教師只是孤立地講授課文內容,不注重與歷史事件的聯系,其結果,一是不易激發興趣,使學生感到內容單調、枯燥;二是不能讓學生更透徹地了解歷史理件這間的邏輯聯系,從而影響記憶效果;三是不能讓學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識原野的廣闊性,求知欲望便極難得到引導和培養。因此,筆者認為,語言教師應該多讀史書,了解、熟悉中國的歷史。在給學生傳授相關歷史知識時,甚至在比歷史老師的講授更生動、細致、傳神。這對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善于指導,背誦要力求準確

誦讀不是讓學生隨心所欲地郎讀課文,它必須尊重創作者鑄在文章中的真實的思想感情。而這思想感情不是一開始就能把握得準的,它必須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所以筆者認為,對于文言文的教學,起初應讓學生自學,最好是默讀,發現問題,初識文意;其次是質疑和答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誦讀則在這兩個步驟之后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把握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語感來。這一步做好了,將大大提高學生對文言文語言的感受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誦必須忠實于原文,力求詞句準確,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有人認為,要求準確背誦,完全忠實于原文,是一種死教,缺乏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首先,學語文必須學語言。能流傳于世并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多為古代名篇,其語言的優美和諧和準確嚴密無論怎么說都應該是典范。而我們中學生按照自己現有的水平隨意加改變,多數只能改糟,不會改好,這就會把自己引上學習語言的歧途。其次,我們在運用知識、運用語言時,常常免不了要引經據典,而一旦誤讀誤記,就不單是張冠李戴的問題,有時甚至是無中生有了,這必然影響到期引論的效果。其次才是應付高考的問題。高考試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當的比例,閱卷要求也十分嚴格,錯、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要求學生準確背誦,準確書寫,決不能擅自增刪和改變。

三、對字、詞、句式的教學要死中有活

所謂“死”,就是對文言字、詞、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語法現象和考點要反復強調,并對其概念化、條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學,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們還必須反復強調“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另一個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種常見的用字現象,我們無須向學生引經據典或想當然的過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來,但反復強調這個概念,讓學理解、掌握常見通假字是必要的,這不單是高考題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內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讀文言文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調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如:“畔”,其本義是田邊,所以引申為“旁邊”的意思,如河畔、橋畔等;“畔”與“叛”同音,所以又借用為“背判”的意思,如“親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義。

尤其新《大綱》要求重點掌握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的增多,更是常提常講常歸類的對象,必要時教師要對其進行集中整理,打成資料印發給學生。對于古今詞義差別較大的詞和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要指導學生專門歸類掌握,切不可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語法教學的一個難點,但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逐步認識、掌握諸如“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見文言句式,了解他們的一般構成、識別和使用方法。所謂“活”,就是在教學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生動靈活,增強互動性,便于讓學生接受。教師應努力避免傳統教學中一講到底,只做翻譯了事。

四、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技巧

正確翻譯文言文是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關鍵所在,教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讓學生遵循翻譯文言文的基本原則,即“信、達、雅”。信:忠實于原文,用現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達”: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雅”:澤文簡明、優美、生動。

篇5

關鍵詞: 意象教學 高中語文 詩詞鑒賞

意象是詩詞的靈魂,是詩人情感的凝聚,詩人的悲歡離合可以通過意象從詩詞中體現出來。高中生正處于人生的重要轉折階段,老師要利用語文教學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是體現語文課程人文主義理念的方式之一。

1.通過朗讀詩詞找出意象

古詩詞的字里行間都體現了意象,能讀懂意象就已經邁開了鑒賞詩詞的第一步。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讀懂、讀準古詩詞,讀懂并非是對整篇古詩詞說的,而是指詩詞中的字和詞。讀準是專門針對古詩詞的字音,特別是一首古詩詞里面有很多多音字、通假字等需要讀準其正確的字音。在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的過程中,只有弄明白多音字及通假字的音準,才能真正體現朗讀的效果,進而更好地理解。例如在高中語文《蜀道難》里的一句:“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是一句統領全文的句子,使詩人豪放的情感充分得到體現,學生朗讀這一句的時候要有聲勢一些,讀出豪放的感覺。這些詞句融入了散文語句的特點,表達了詩人對蜀道難的驚嘆,且這樣驚嘆的情感是非常強烈的。本來“噫吁”已經能夠表達驚嘆之情,再加上使用“乎”、“哉”等延長音將驚嘆之情渲染得更強烈。

在讀詩詞的時候要注意領會意象,詩詞里面的意象是需要通過詞語、句子結合體現的,所以在分析、度詩詞的時候,老師應該教學生使用自身的思維方式把散亂的物象整理形成詩詞的意象。

2.創建情景感受意象

2.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僅通過朗讀詞句從字面上理解什么是“大江東去浪淘盡”或者“驚濤拍岸”等壯觀的情景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能夠展示赤壁景觀的視頻和圖片,以此引導學生從詩詞里體驗險怪、感受洶涌,并配以想象力,就能簡單地將詩詞中浪花拍打石壁而四處飛濺的場景直觀地展現于學生面前。又如杜甫的《登高》一詩中,老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的方式把和杜甫相關的畫面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詩人寫此詩的內心世界及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再加上對詩歌反復朗讀更能使學生體會詩人當時艱難潦倒的感受。

2.2將自身感受與詩詞本身的意蘊進行對比

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自身感受與文中體現的蘊意相比較,充分理解詩詞。同學之間應互相交流感受,因為每個學生對一首詩的理解有所不同,而與詩詞本身要表達的意蘊相比看,每個學生理解的意思肯定會存在差異性,所以此時若通過對比、交流的方式就可以把詩詞本身的意蘊完整地表達出來。例如《鵲橋仙》一文,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及“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進行自我理解的對比,讓學生從本質上將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理解透徹。

3.實施有效的拓展來理解意象

要很好地把握意象、理解意象,是需要經過長期的積累并非一蹴而就的,同時這是一個持續豐富歷程的過程,該過程轉變成由書本與生活相結合、由課內延伸至課外。在高中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重視對學生向課外拓展的引導,讓學生對意象的理解、把握程度在課外拓展中得到提高。

3.1重視學生的積累

學生要了解并掌握不同的意象代表的含義就要注重積累。比如是高潔、堅貞的意義,在詩人元稹的《》一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宋代詩人陳亮的《梅花》中,梅花就有頑強、高傲的含義。除此之外,蘭花、主治、杜鵑、蓮花等也是古詩詞中常用的物象。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要注重積累這些物象所指的含義,才能在詩詞鑒賞中輕松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3.2重視諧音的運用

在詩詞鑒賞中還要重視諧音的運用,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諧音豐富詩詞的意象。一般情況下,會有一些詩人利用諧音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例如“柳”的諧音就是“留”,詩人寫作時通常會借用“柳”體現挽留的意思,所以折柳送友人的習俗才會出現,在李白的《折楊柳》和柳永的《雨霖鈴》里就充分地運用諧音體現不舍之情。又如“蓮”的諧音就是“憐”的意思,在南朝樂府《西洲曲》里就利用借助“憐”的諧音體現女子對男子的思念和純潔的愛情。

4.結語

意象是詩詞的靈魂,如果老師利用意象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詩詞,經過長期的鍛煉,學生在面對某些生疏的詩詞時,就可以對其進行鑒賞,理解詩人表達的意思,領悟其感受。利用意象教學的方式能使學生形象貼切地理解、鑒賞詩詞,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促進高中語文詩詞教學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篇6

一、常讀古文經典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言素養的積淀和提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有必要堅持誦讀古文經典,這是提升我們文言素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一方面,我們可以有選擇地閱讀自己感興趣的經典,于品讀中陶冶性情;另一方面,我們應當對與教學相關的文言篇章進行拓展閱讀,盡可能做到知其人,知其文,讓課堂教學更加豐滿。這樣就能更好地在古詩文的講讀中做到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統一。

可以說,古文經典常讀常新,用心者方得其上。我們不僅要自己做好,同時還肩負著引領學生的責任;不僅要學習、積累文言字詞與名句,更要于品讀中領會古人的思想精髓。

這一點,只要用心我們就能做到。也只有我們“桶里的水多了”,才能輕松端給學生“一碗水”,而不至于離開譯文不走路,甚至看著翻譯也是糊里糊涂。

二、懂點音韻學知識

知識的傳授不能僅僅著眼于應付考試。雖然高考并不考查音韻學方面的知識,但我們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離不開音韻學。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中的“回”字許多學生發現不押韻。其實,稍微懂點音韻學知識就會知道,這里“回”當讀為“徊”,二者同屬匣母,讀音相同(《廣韻》戶恢切,平灰,匣),這樣文意也就不會出現“鳥飛回來”的可笑解釋,而是鳥兒在空中盤旋之意。

像古文中經常出現的“徘徊”“彷徨”“盤桓”“盤旋”等詞音不同而義一致的現象,實則因為它們只是同一個意義的不同記音形式罷了(也即同源詞),不過后來產生了分化,沒有再還原,這樣我們就能夠從音韻學的角度發現其理論根據。

文言文中常見的通假字的現象也需要運用音韻學知識才能講透。“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課本注釋為:“生,通‘性’。”聲音相同或相近是漢字通假的條件,因而學習時很多學生會問:“生”與“性”聲、韻、調都不相同,何以斷定它們是通假關系?實際上,二者在上古音系中,它們韻部相同;聲母相近,均為擦音;聲調上來說,均為平聲。從語音條件來看,以“生”通“性”是沒有問題的。“士之耽也,猶可說也”(《詩經·衛風·氓》)中的“說”與“脫”的通假問題也能借助音韻學知識得到較好的解釋。

上述現象在文言文教學中較為常見,教師不必做非常專業深入的講解,僅僅需要略加點撥,即可化解學生的疑惑,開拓學生的視野,也在無形之中提升了學生對老師的信服度。

三、適當涉獵文字學知識

人教版選修教材《語言文字應用》中“文字初,本為畫”一節就涉及文字學知識,教師如果只是含糊地隨便說說,甚至以“高考不考”為由一帶而過,著實可惜。

實際上,文字學的內容廣泛,字形分析對于理解字義尤其是字的本義極為重要。在文言文的閱讀中,利用形旁推知詞義就要運用文字學的知識。如“彳”表示道路,“彳”旁大都與行走有關,像“徂”“徝”“徙”等;“歹”(本是“歺”字)表示骨頭,與之相關的字大都與死亡有關,像“殤”“歿”“殍”等;“示”為祭祀之形,故“示”作形符的字都與祭祀、祈禱有關。此類例子比比皆是,茲不贅述。

如果平時接觸到了這些知識和方法,在閱讀文言文遇到生僻字的時候,從聲符或形符的角度推斷其意,往往能助學生一臂之力,使其更好理解文意。

先說形旁通用。漢字在長期的歷史演化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產生了大量的異體字,這就在今天的文言文閱讀中造成麻煩。教師不僅要注意這方面的日常積累,進行分類梳理,教學中及時點撥,還要了解異體字的產生機制,從理論層面指導教學。其中漢字形旁通換就導致一些異體字的產生。如“光”、“日”通換有了“輝”與“暉”,“辶”“止”“彳”“亍”“辵”等通換就有了“回”“徊”“廻”“逥”……了解這一方面的知識對古詩文的閱讀教學大有裨益。

再者,造字原理(造字方法)的不同也致使不少有趣文字現象的出現。就如“逆”“迎”二字意義相同,均有迎接之意,只不過前者屬于會意字(“彳”、“止”組成的走之旁和倒立人形“屰”),后者是形聲字,“逆旅”一詞可由此得到很好的解釋。

此外,漢字羨余現象也值得注意。如“奉”字的最后三筆就是“兩手捧物之形”,后人把它又加了一個“手”(提手旁)變成了“捧”,如此我們就容易理解《荊軻刺秦王》中“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中“奉”字的意義了;《廉頗藺相如列傳》“奉”字出現多次,不少材料和教師將它解釋成通假字(通“捧”)。“莫”本為“太陽落于草叢”之形,今人多加一個“日”字寫作“暮”,《詩經·采薇》中“歲亦莫止”中的“莫”就用了它的引申義。又如“益”本為水溢出之形,后人為表意需要多添了“水”變成了“溢”,“然”與“燃”的情況也大抵如此。如若不懂,就往往把它們草率地以通假用法來處理了。

文字學知識在漢字教學,特別是字詞本義的教學中作用很大,教師如果能夠長期積累,建立屬于自己的“說文解字”,不僅有利于提升業務水平,同時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注重古詩文誦讀

學生的古詩文誦讀環節偏于薄弱,教師的日常教學也僅僅局限于讀讀背背等一些淺層次的要求,與真正意義上的古詩文學習相去甚遠。《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就要求:“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因此,教師不僅要自己能夠誦讀,樂于誦讀,還要指導學生誦讀,它的意義和價值當遠遠高于迎合考試。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品讀。比如在講授人教版必修四中柳永的《望海潮》一詞時,教師不難引導學生讀出這首詞意境的柔美與壯美,但要讓學生讀出作者賞景的喜悅與對太守孫何的贊嘆、艷羨之情,以及作為投贈詩(詞)的逢迎之態,就要更多地借助教師的點撥了。

在古詩文的學習中只要教師悉心指導(包括借助欣賞誦讀視頻、音頻等手段),學生的誦讀水平就會很容易得到提高,他們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也會隨之提升。

五、其他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文化積淀,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知識財富。教師要注重積累與整理古代文化常識,并將其盡可能地與課堂教學實際結合起來。將古代的音律、天文、地理、歷法、官職、科舉、祭祀等知識自然而巧妙地融入課堂,既可以增加課堂的文化含量,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盡管網絡搜索已經非常方便,但工具書的作用仍然無法取代。如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許慎的《說文解字》、高明的《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唐作藩的《音韻學教程》等,就是我們解決相關問題的好幫手,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除了上述提及的幾個方面,其他如語法理論甚至書法理論等方面的知識雖說不必精通,略知一二還是很有必要的。

篇7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

一、聯系史實和相關的背景,以擴充學生見聞,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篇目,大多為先秦散文和諸子散文。與這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相關,許多作品雖具文學性,但基本忠于歷史史實,且人物、事件互相關聯,牽一動十,如《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觸龍說趙太后》、《季氏將伐顓臾》、《晉公子重耳之亡》、《荊軻刺秦王》等,均與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相攪合,構成嚴密的因果聯系,如果教師只是孤立地講授課文內容,不注重與歷史事件的聯系,其結果,一是不易激發興趣,使學生感到內容單調、枯燥;二是不能讓學生更透徹地了解歷史理件這間的邏輯聯系,從而影響記憶效果;三是不能讓學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識原野的廣闊性,求知欲望便極難得到引導和培養。因此,筆者認為,語言教師應該多讀史書,了解、熟悉中國的歷史。在給學生傳授相關歷史知識時,甚至在比歷史老師的講授更生動、細致、傳神。這對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善于指導,背誦要力求準確

誦讀不是讓學生隨心所欲地郎讀課文,它必須尊重創作者鑄在文章中的真實的思想感情。而這思想感情不是一開始就能把握得準的,它必須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所以筆者認為,對于文言文的教學,起初應讓學生自學,最好是默讀,發現問題,初識文意;其次是質疑和答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誦讀則在這兩個步驟之后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把握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語感來。這一步做好了,將大大提高學生對文言文語言的感受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誦必須忠實于原文,力求詞句準確,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有人認為,要求準確背誦,完全忠實于原文,是一種死教,缺乏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首先,學語文必須學語言。能流傳于世并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多為古代名篇,其語言的優美和諧和準確嚴密無論怎么說都應該是典范。而我們中學生按照自己現有的水平隨意加改變,多數只能改糟,不會改好,這就會把自己引上學習語言的歧途。其次,我們在運用知識、運用語言時,常常免不了要引經據典,而一旦誤讀誤記,就不單是張冠李戴的問題,有時甚至是無中生有了,這必然影響到期引論的效果。其次才是應付高考的問題。高考試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當的比例,閱卷要求也十分嚴格,錯、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要求學生準確背誦,準確書寫,決不能擅自增刪和改變。

三、對字、詞、句式的教學要死中有活

所謂“死”,就是對文言字、詞、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語法現象和考點要反復強調,并對其概念化、條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學,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們還必須反復強調“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另一個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種常見的用字現象,我們無須向學生引經據典或想當然的過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來,但反復強調這個概念,讓學理解、掌握常見通假字是必要的,這不單是高考題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內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讀文言文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調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如:“畔”,其本義是田邊,所以引申為“旁邊”的意思,如河畔、橋畔等;“畔”與“叛”同音,所以又借用為“背判”的意思,如“親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義。

尤其新《大綱》要求重點掌握的120個文言實詞和18個文言虛詞,更是常提常講常歸類的對象,必要時教師要對其進行集中整理,打成資料印發給學生。對于古今詞義差別較大的詞和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要指導學生專門歸類掌握,切不可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語法教學的一個難點,但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逐步認識、掌握諸如“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見文言句式,了解他們的一般構成、識別和使用方法。所謂“活”,就是在教學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生動靈活,增強互動性,便于讓學生接受。教師應努力避免傳統教學中一講到底,只做翻譯了事。

四、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技巧

正確翻譯文言文是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關鍵所在,教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讓學生遵循翻譯文言文的基本原則,即“信、達、雅”。信:忠實于原文,用現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達”: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雅”:澤文簡明、優美、生動。

其次,要體現“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特點。

篇8

一、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文言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首先,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能否得到最大的發揮,決定著教學的成敗。但在實際的觀察中,筆者發現,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極度缺乏熱情,大多數學生并不明白學習文言文的意義。一到古文課,學生昏昏欲睡,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座位上右耳進左耳出。看到學生課堂上不知所云的反應和試卷上殘不忍睹的答案,筆者不禁深深感嘆:古文課上,學生的兩只耳朵一定都睡著了!文言文本身難懂,枯燥,它的語法結構與我們平時交流用語迥然不同,加之時下快餐文化助長了莘莘學子浮躁功利的心態,這都抑制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

其次,對于學生學習古文的漠然態度,教師也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到底是是古代漢語的學習還是古代文化的傳承,文言文教學是“文教”還是“言教”?對此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使得文言文教學價值取向模糊不清。教師教學方法單一,一味強調記憶、背誦,學生死記硬背被動接受,教學過程模式化。再加上課改之后課程緊張,課時少,容量大,文言文教學評價又主要依靠考試,側重于終結性評價。很多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上也容易存在著一種比較功利的心態,因而往往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文言字詞的講解以及文言知識上面,留下的大多是文章的形式和文字符號。

二、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方法探究。

1、聯系史實及文章內容相關背景,拓展知識面,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篇目,大多為先秦散文和諸子散文。與這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相關,許多作品雖具文學性,但基本忠于歷史史實,且人物、事件互相關聯,牽一動十,如《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觸龍說趙太后》、《季氏將伐顓臾》、《晉公子重耳之亡》、《荊軻刺秦王》等,均與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相攪合,構成嚴密的因果聯系,如果教師只是孤立地講授課文內容,不注重與歷史事件的聯系,其結果,一是不易激發興趣,使學生感到內容單調、枯燥;二是不能讓學生更透徹地了解歷史理件這間的邏輯聯系,從而影響記憶效果;三是不能讓學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識原野的廣闊性,求知欲望便極難得到引導和培養。

2、字、詞、句式的翻譯教學要靈活多樣。

《學科標準》要求重點掌握的120個文言實詞和18個文言虛詞,更是常提常講常歸類的對象,必要時教師要對其進行集中整理,打成資料印發給學生。對于古今詞義差別較大的詞和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要指導學生專門歸類掌握,切不可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語法教學的一個難點,但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逐步認識、掌握諸如“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見文言句式,了解他們的一般構成、識別和使用方法。

所謂“活”,就是在教學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生動靈活,增強互動性,便于讓學生接受。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另一個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種常見的用字現象,我們無須向學生引經據典或想當然的過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來,但反復強調這個概念,讓學理解、掌握常見通假字是必要的,這不單是高考題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內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讀文言文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從初中到高中,學生接觸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別多,“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通“現”,“失其所與,不知”中“知”通“智”, “制其弊”中“弊”通“敝”,“陳利兵而誰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贏糧而景從”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師可以適時地指導學生對其歸類列表,用化零為整的方式使其系統化。

3、善于點撥,背景要力求準確。

誦讀不是讓學生隨心所欲地郎讀課文,它必須尊重創作者鑄在文章中的真實的思想感情。而這思想感情不是一開始就能把握得準的,它必須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所以筆者認為,對于文言文的教學,起初應讓學生自學,最好是默讀,發現問題,初識文意;其次是質疑和答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誦讀則在這兩個步驟之后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把握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語感來。這一步做好了,將大大提高學生對文言文語言的感受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誦必須忠實于原文,力求詞句準確,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能流傳于世并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多為古代名篇,其語言的優美和諧和準確嚴密無論怎么說都應該是典范。而我們中學生按照自己現有的水平隨意加改變,多數只能改糟,不會改好,這就會把自己引上學習語言的歧途。

4、傳授文言文學習技巧。

正確翻譯文言文是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關鍵所在,教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亚洲v欧美v日韩ⅴ国产v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97 | 亚洲日本欧美在线不卡黑配白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二区 | 婷婷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