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等級劃分8篇

時間:2023-08-16 09:20:04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科研等級劃分,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科研等級劃分

篇1

關鍵詞:大學城 產學研 地理信息系統(GIS) 空間整合

中圖分類號:C9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的加快,對大學城在促進“產學研”結合領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升級成為大學城面臨的迫切需求。由于大部分大學城的土地已經基本出讓完畢,因此大學城整體升級所需的空間載體已經不足,需要在現有高校用地內進行整合挖潛。

現有高校由于分期實施的原因,用地情況呈現已建和未建兩種形態。對于未建區能不能轉化成高校升級承載空間,限制條件較多,需要進行多要素綜合分析。地理信息系統(GIS)作為一種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間信息系統,對大學城整體升級所需的空間載體限制要素綜合評估,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南京市江寧大學城在整體升級中,根據各高校未建設用地具有多因素制約和不確定的特點,提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建立因子模型來確定升級的可能度。建立挖掘潛力評價模型,通過這些因子的定量分析,為用地升級提供決策支持。

升級背景與升級內容界定

為進一步深化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南京市提出建設長江三角洲科技創新中心和中國人才與創業創新名城的新目標。江寧大學城作為智力資源最密集、信息交流最活躍的高校聚集區,面臨著全面升級的壓力。具體升級內容包含以下三個層面:

升級的實質是高校資源的深度開發

升級的目標是促進“產學研”協調發展

升級的職能只承擔與教學和促進科技創新相關的內容

地塊篩選與單因子確定

根據現場調研和地形圖(航拍)分析,對各大高校現狀未建設用地進行初步篩選,明確地塊用地范圍界限。初步篩選的地塊,僅表示地塊的瞬時建設狀態,不代表地塊的長期利用情況。

高校未建設地塊升級涉及很多因素,本次規劃根據可操作性原則,選取對評價目標起主導作用的5大類因子,分別從校園規劃、用地權屬、交通條件、區位條件和產學研結合潛力進行定量分析。

影響因子判讀

根據相關分析,將每個評價因子劃分為不同等級。各等級中,以對地塊升級負面抑制影響力最小或正面促進影響力最大的等級分值為1,其他等級分值根據各自影響力大小減少,各等級分值分布在0—1之間,得出研究地塊在單項評價因子中的分值。

單因子分值的確定采用多專家打分求平均值的方式,盡量規避人為的主觀判斷因素,確保分值的合理性。

校園規劃功能因子

根據各大高校的規劃情況確定地塊規劃功能用途。判讀標準:根據校園規劃功能,劃分五個等級進行賦值。其中A為研發、教育培訓功能,與升級目標最為吻合;B為綠地,為高校的彈性發展空間;C為高校輔助教學設施,發展模式和選址具有一定的彈性;D為運動場,屬于高校重要的配套設施,在教學設施評估范圍;E為教學核心功能,是高校發展的基礎。

因子類型 等級劃分 賦值等級

校園規劃功能因子 A 科研樓、交流中心、實訓基地等附屬教學和生產用房 0.9

B 綠地 0.8

C 室外附屬教學設施(主要為影視基地和藥用植物園) 0.7

D 運動場 0.4

E 教學樓、宿舍、實驗室、行政樓 0.2

用地權屬因子

根據高校用地權屬情況,分為已出讓和未出讓。判讀標準:根據高校用地權屬情況,劃分A、B兩個等級進行賦值,每個等級對用地升級產生不同程度影響。其中A為未出讓地塊,B為已出讓地塊。

因子類型 等級劃分 賦值等級

用地權屬因子 A 未出讓地塊 0.9

B 已出讓地塊 0.5

交通因子

交通影響因素分為臨近主干道、次干道、地鐵站500米影響范圍和高鐵站1500米影響范圍。判讀標準:根據高校用地交通情況,劃分四個等級進行賦值,每個等級對用地挖潛產生不同程度影響。

因子類型 等級劃分 賦值等級

交通因子 A 緊鄰主干道;且距離地鐵口500米范圍內,距離上坊站1500米范圍內。 1.0

B 緊鄰次干道和支路;且距離地鐵口500米范圍內,距離上坊站1500米范圍內。 0.8

C 緊鄰主干道 0.7

D 緊鄰次干道 0.6

區位因子

區位因素主要分析紫金(方山)的影響。影響層次以500米和1500米范圍界定。判讀標準:根據高校區位情況,劃分三個等級進行賦值,每個等級對用地升級產生不同程度影響。

因子類型 等級劃分 賦值等級

區位因子 A 距離紫金方山0-500米范圍內 1.0

B 距離紫金方山500-1500米范圍內 0.8

C 距離紫金方山大于1500米范圍 0.6

產學研潛力因子

影響產學研潛力的要素主要為高校的科研實力和研究方向。判讀標準:根據高校用地權屬情況,劃分三個等級進行賦值,每個等級對用地升級產生不同程度影響。

因子類型 等級劃分 賦值等級

產學研潛力因子 A 科研實力強,且學科發展方向符合園區主導產業方向 1.0

B 科研實力一般 0.8

C 科研實力較弱 0.5

應用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和運算功能,綜合多種因素。計算公式如下:N=n(校園規劃功能因子)×{n(用地權屬因子)×40%+n(交通因子)×15%+n(區位因子)×15%+n(產學研潛力因子)×30%}

(注:N為最終評價數據,n1-n5為一般單項因子分值,a%-e%為單項因子權重系數。)

評價數據分值越大的地塊,可升級度就越大,反之則越小。數值大小只反映客觀對象在研究內容上的定性比較,不表示定量差額關系。

由于南廣學院發展備用地,權屬尚不屬于南廣學院,學校近期建設的可能性比較小,長期閑置會對土地資源造成浪費。規劃建議對其調整校對,提高該地塊的可升級度。神學院未建設用地雖為綠地,但神學院產學研結合度過低,并且神學院校園面積有限,需要一定的集中公共綠地。規劃建議對其調整校對,降低該地塊的可升級度。

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劃分為三個等級,其中升級度高的區域,最有可能成為高校升級的空間載體,為高校“產學研”結合提供空間資源,涉及10所高校的11個地塊;升級度中等的區域,作為高校“產學研”結合的空間資源有一定的阻力,可根據高校發展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涉及5所高校的6個地塊;升級度低的區域,應保證滿足高校基本的教學功能,涉及11所高校的12個地塊。

在GIS分析基礎上,江寧大學城建立藥科大學、南京工程學院、南京曉莊學院、金陵科技學院、南京交通學院、江蘇海事學院六大“產學研”基地,作為大學城整體升級的載體。

結語

基于GIS的大學城升級空間載體整合研究,通過對大學城高校學科特點和科研情況的梳理,對空間資源載體的挖潛提供了一整套科學的分析方法,可以幫助決策者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及規劃,指導大學城整體升級建設,特別是對用地資源緊張的地區更具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昌新等;GIS空間分析功能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應用初探[m].科技廣場,2007年ll期

[2]龍瀛;規劃支持系統原理與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篇2

關鍵詞:科研院所 崗位配置 考評 思考

事業單位改革是繼行政機關推行公務員制度、企業實行全員合同制之后,國家在干部人事制度上的一項重大改革措施,其目的在于建立靈活自主的人事管理制度,實現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以新的分配辦法激發廣大職工的活力,增強單位可持續發展能力。

1科研院所員工崗位配置存在問題分析

1.1崗位設置等級太多,人崗矛盾加大

科研單位實行了科技體制改革,一般每個單位削減了人員編制的1/3,研究所人員規模變小,多數所人數在50人左右,有的只有30-40人。如按照13個等級劃分,每個等級上也就兩三人,無法體現出科技人員實際的業務水平,挫傷部分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的隱憂已經出現。由于是固定的崗位、固定的崗位等級、固定的崗位比例,以及較高級崗位設置的數量少,加之科研單位科技體制中實行的一次性政策,一部分同志已提前退休,近3~5年根本沒有退休的同志,所以,有人聘上了,其他的同志就只有等到這個崗位空缺了才有機會去競聘,有的同志可能退休時都等不到崗位空缺的機會,改革中新增了一些不和諧因素。

1.2實施辦法仍然難以擺脫身份管理的“窠臼”

農業科研事業單位人員實行聘用制是今后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的基本用人制度,也是當前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工作,對于事業單位轉換用人機制,實現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調動事業單位各類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益事業發展,意義重大。《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實施意見(試行)》中的專業技術崗位基本條件規定,需符合國家和本省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的有關規定,實行職業資格準入控制的專業技術崗位的基本條件。因此,具備相應的任職資格是第一必備的條件,也就是身份第一,即使勝任某一專業技術崗位,因不具備(或在一定時間內尚不具備)相應的技術資格,也不能獲得崗位聘任,實際上仍然扭轉不了按身份管理的現狀。就一個科研單位來講,專業技術崗位的設置更多地體現在研究室功能的合理分工上,其崗位職能體現在承擔科研課題、取得的知識產權、發表的學術論文、科技服務能力等方面。崗位應是按研究方向、工作職責設置。在研究所崗位整體結構呈金字塔排列的情況下,各研究室崗位更應按照金字塔結構進行設置。

1.3崗位評價指標體系難以量化,難以排隊確定等級

河北省科研單位一般為法人單位,除了具有研究系列的職稱外,還有農藝師、會計師、經濟師、檔案師、工程師、教學系列等其他專業技術系列,其評審委員會分布在農業、財政、教育等不同的部門,各系列職稱評審自成體系,評審條件相差較多,與農業科研單位的主系列即農業科研系列評審條件根本無從比較。目前,按照研究所整體設定比例的辦法,各個系列在一個單位進行評價,很難找到合適的評價指標,系列之間沒有可比性,難以明確崗位職責條件。

2科研院所員工崗位配置與考評的建議

2.1崗位設置高等級宜細,中初等級宜粗

對于一個單位整體而言,崗位設置等級越細,對職工的細分程度就越高,進入相應崗位的人數就越少,人崗矛盾和激勵作用就會相互制約、此消彼長,因此應該區別對待。按照這次1∶3∶6設置想法,人才結構控制為金字塔形,高端人才少,中初段人才多。對高等級崗位設置較多層級,涉及人員少,激勵作用大,這些科技人員一般工作資歷長,群眾公認度高,其工作能力、貢獻也較易劃分。相對而言,競爭帶來的有利因素多,不利因素少些。中初等級科技人員,一般工作年限較短,工作能力和經驗正在積累,彼此在水平上相差較少,但他們的上進心更強,如果設置的崗位等級差距過大,涉及的人員又多,相比較競爭引起的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因此減少弱化等級有利于維持一個團隊良好的合作意識。

2.2強化團隊意識、科學設崗,真正按照崗位管人,按照崗位要績效,加強崗位考核

首先,依據單位職能劃定研究室及輔助部門。按照專業技術人員等級在各研究室、輔助部門進行崗位分配,在尊重現有人員分布的前提下,合理分布高級、中級和初級三個等級的人員,使各研究室、輔助部門之間人員等級呈金字塔排列。業務水平高、合作意識強的研究室團隊,給予相對較大數量、較高比例的高級崗位或重要等級崗位。這樣職工就會意識到,個人發展與團隊發展密切相連,不能只顧自己的業績,還要合力把團隊建設好,把業務水平提高上去。沒有個人業績是不行,但光有個人業績和資歷也是不夠的。

2.3輔助系列

全院排隊輔助系列總體比例較小,應放在更高一級集中評審,如在全院范圍內。這樣既利于主系列統一量化打分,保證主系列更加公平,減少人為因素干擾,也有利于輔助系列技術人員業務水平的提高,增進交流,促進公平競爭。上級單位按照一定比例,設置高級、中級、初級崗位,統籌使用。

2.4配套措施要完善

從我國的現實來看,非營利性科研機構實際上只能是非營利的或非企業的,在短期內不可能是非政府的。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的管理模式需要相應的法律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尤其是農業科研事業單位,應充分考慮其難于市場化和對“三農”工作的社會公益性,應從政策上予以傾斜和保障。其次,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如未聘人員的就業、補償和安置問題,人員流動后社會保障制度的連續與銜接問題等都必須認真研究解決。

3結論

崗位聘任工作的改革成功與否,關鍵要看是否促進了科研事業的發展,是否促進了一個單位的和諧。崗位聘任工作還有許多有待完善之處,政府主管部門應及時分析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總結經驗,指導崗位設置工作穩步健康有序進行。

參考文獻:

[1]趙宏遠.農業科研院所崗位設置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08,27(6):89-91.

[2]李歡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績效考核模型設計[J].科學與管理,2008,28(1):62-63.

篇3

1、醫院等級劃分標準等級劃分:三級,每級分甲、乙、丙三等。醫院等級劃分標準,是我國根據醫院規模、科研方向、人才技術力量、醫療硬件設備等對醫院資質評定指標。全國統一,不分醫院背景、所有性質等。按照《醫院分級管理標準》,醫院經過評審,確定為三級,每級再劃分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級醫院增設特等級別,因此醫院共分三級十等。

2、醫院是指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為病員開展必要的醫學檢查、治療措施、護理技術、接診服務、康復設備、救治運輸等服務,以救死扶傷為主要目的的醫療機構,其服務對象不僅包括有癥狀的病員和傷員,也包括不能自理或活動受限有醫療護理依賴的老年人,法醫評定有醫療護理依賴或病情不穩定需要長期康復經常觀察檢查的重度病傷員,或有其他特定的情況和人群,如健康人(如孕婦、產婦、新生兒)以及完全健康的人(如來醫院進行體格檢查或口腔清潔的人),最初設立時,是供人避難,還備有娛樂節目,使來者舒適,有招待意圖,后來,才逐漸成為收容和治療病人的專門機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關鍵詞:光伏;創新實驗室;培養模式

Abstract: Photovoltaic Innovation Laboratory was launched to meet the demand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on talents. The construction is aimed to improve undergraduates’ both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not only acquire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build up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Check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by practice and after that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will be improved.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Photovoltaic Innovation Laboratory through two aspects, the hardware required and students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Photovoltaic;innovation laboratory;training mode

1引言

創新實驗室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主要面向學生開放,學生們可以自己提出方案,自己設計研究,自行獨立的進行試驗,在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分析、判斷、綜合、推理、比較得出結論,寫出實驗總結,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激發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和動力[1]。實驗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運用已學的知識,演示實驗現象,由理性到感性飛躍,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而且還可以通過實驗發現更多新的問題,在已學知識基礎上去學習新的知識來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學生實際上經歷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久而久之,不僅可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提高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2光伏創新實驗室建設

在創新實驗室的建設過程中,應該注重實驗室的宣傳和推廣,學院每學期應安排相關講座。通過講座介紹光伏創新實驗室、指導教師的相關科研工作。可以開展光伏專題講座,介紹光伏發電基本理論,光伏發展的歷程,光伏的應用,光伏發展遇到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光伏發電的前景等等。多開展此類講座可以對想參加創新實驗室的同學產生很大的吸引力。

學院創新實驗室可以采用“基礎實驗室+拓展實驗室”的建設模式。

基礎實驗室作為學生實驗動手的一個基礎性平臺, 承擔學科專業的基礎實驗, 面向學科的各個方面,主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演示基礎實驗的平臺,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實驗基本功,基礎實驗室同時也提供部分深層次的研究型實驗。基礎實驗室作為實驗中心的核心部分,承擔起實驗中心運行,發展的方方面面,實驗中心每年的工作情況都要匯總到基礎實驗室進行評估。拓展實驗室是創新實驗室的主要組成部分, 建設模式主要以課題, 科研型實驗為主, 將參與拓展實驗室的學生分為三個等級來管理。

2.1 入門級

發揮大學生的素質優勢, 重點建設“光伏創新論壇”,充分發揮學生技術社團在宣傳推廣光伏創新實驗室方面的作用。此階段的基本指導方針是以學生自學為主導,老師輔導為輔,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來完成光伏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的積累。二級學院應該重點建設網上“光伏創新論壇”, 論壇應收集入門級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常見疑難問題,再根據反映的問題提供相應詳細全面的解答資料,學院應該適當安排教師答疑輔導等環節,通過以上措施加速學生入門的進程; 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組織“光伏愛好者協會”相關的講座,宣傳活動,校內的創意競賽等,以期在學生中營造濃厚的光伏創意氛圍,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投身到光伏創新設計當中來。

2.2 提高級

光伏創新實驗室的建設目標是成為本科生光伏設計的課外實踐創新平臺。學生如果要進入實驗室,需要遞交詳細的申請書,并且經過實驗室管理部門的篩選程序才可以進入。管理部門要根據學生提供的申請材料,劃分學生的能力等級以實現實驗室資源的最優化配置。較高等級者享用更多實驗室資源,同時等級較高者也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比如要協助低等級、基礎薄弱的同學進行實驗和學習,承擔實驗室日常管理維護方面工作等。創新實驗室的建立和發展需要學院內大力資助,按照學生等級的不同,提供小額度的經費以支持學生完成光伏創新相關的實踐課題或者科研項目。創新實驗室內部會按照學生能力等級來劃分不同的工作區域,但是不會將位置固定給哪個人,資源有限的情下況,按照先到先用的原則,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也可以營造競爭的氛圍。學生等級的提升除了參考創新實踐成績之外, 還需參考是否承擔指導低等級同學的任務, 最終由高等級學生投票決定。

2.3專業級

創新實驗室應該突出電氣學科與教師的科研優勢, 吸收優秀學生參加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實現“科技創新人才”的飛躍。經過以上兩個級別的培養,本科生已經具備比較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動手能力,一線的教師也比較歡迎這些學生參加他們的科研項目。讓專業級的學生參與進科研項目中并承擔一定的科研工作,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學習專業知識。學院應該提供專業級學生創新實踐檔案,推動教師吸收本科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專業級的培養模式可以吸收四分之一以上的學生,實質上可以實現本科生導師負責制,這樣可以保證比較高的成材率。可以將進入專業級的本科生劃分為兩個研究團隊:基礎研究團隊和應用研究團隊。研究團隊以研究小組為單位,固定指導教師( 類似于導師帶研究生進行項目的方式) ,每個小組設組長1 名,組長負責項目的進程并負責與導師的溝通。

基礎研究團隊的課題可以進行如太陽能電池電極材料及制作工藝研究或者進行太陽能電池性能測量等工作,以此讓本科同學能夠比較感性認識光伏材料,打好專業知識基本功。

應用研究團隊主要是提出光伏技術如何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提出想法創意,并且最終以實物的形式實現出來。比如太陽能電池綜合利用,利用太陽能電池作為動力,完成各種實用的制作或演示裝置。如: 太陽能充電器(可安裝在背包,旅行箱外,或者可以將光伏材料折疊起來,在有陽光的地方展開為移動設備充電), 太陽能作為動力的賽車模型,太陽能+風能的風光互補模型裝置等等。

能夠進入創新實驗室,一般是能力較強、水平較高的本科生,他們有參與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熱情,而相關指導老師的科研團隊也有一些適合本科生做的工作,這樣實際上就形成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一個良性互動。由于實驗室是由科研一線的老師負責,在宣傳創新實驗室的實驗儀器的時候可以結合老師的科研課題,這樣方便學生的光伏創新方向和指導老師的課題銜接起來,實際上學生已經通過創新實驗室進入到了科學研究當中去了。

創新實驗室的人員變動很大,新成員剛加入實驗室的時候,由于自身所學專業知識有限,可能會覺得老成員所做的東西比較復雜,由此可能會出現畏懼,不自信的心理,為了幫助入門級的同學克服這種心理,應該采取高等級成員帶低等級成員的方式。老成員在做實驗設計,調試的時候鼓勵新成員在旁觀察,學習,讓新成員身臨其境參加整個過程。要讓新成員意識到實驗過程總是會遇到新的問題,而學習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或者是老成員把做好的作品,論文向新成員展示介紹,進行經驗交流,讓他們對要做的內容有一個感性認識,這樣可以激發新成員參與創新實驗的熱情和動力。等級高的成員在進入專業級之前,應該為低等級的小組成員留下相關的文檔和資料,使得小組的工作保持連續性,低等級的同學可以在高等級的同學基礎之上進行更加深入的工作。

創新實驗室也對指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創新能力的養成往往需要指導老師自己對創新有比較成熟的認識,指導老師自身應該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這樣才能指導學生完成創新設計。

3 創新實驗室管理模式

創新實驗室不是常規開放性的,進入的學生要經過相關程序的篩選審核。其管理方式采用以老成員帶新成員,學生為主,老師為輔。專職管理的老師主要負責實驗室的具體運作, 相關管理制度的建立實施, 主體培養方案的掌控。具體人員的培養與實驗室的日常管理, 將從參與創新實驗室的學生中選拔出管理小組,具體管理實驗室的安全,維護,儀器的保養等。

參考文獻:

篇5

1研究區概況

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海南島西南部山區,地跨昌江黎族自治縣和白沙黎族自治縣,總面積29980hm2。保護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四季不明顯,受季風影響大,年均溫度21.3℃,最熱月均溫22.8℃,最冷月均溫13.5℃。年平均降雨量1657mm,雨量主要集中在7—10月,隨海拔升高雨量逐漸增加,相對濕度加大,山上多見霧露。年平均相對濕度84.2%,林內土壤終年濕潤。保護區內復雜的生境條件成為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的理想場所,保護區內有維管束植物220科967屬2213種,屬于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海南蘇鐵、坡壘2種,國家二級保護的有油丹、海南風吹楠、海南梧桐、蝴蝶樹、海南紫荊木等17種。區內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365種,隸屬21目44科,其中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海南長臂猿、云豹、海南山鷓鴣、孔雀雉、蟒蛇、巨蜥6種,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海南水鹿、海南大靈貓、獼猴、海南青鼬、海南兔、巨松鼠等46種。

2研究方法

2.1評價指標的選擇自然保護區生態評價涉及的指標很多,出現頻度較高的有:多樣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積、表性、教育價值、人類威脅、感染力、脆弱性、物種豐度、土地有效性等[1]。本文選用使用率較高的自然性、多樣性、稀有性、代表性、生態脆弱性、面積適宜性、人類威脅等7項指標[2-4]對霸王嶺自然保護區生態狀況進行評價。

2.2評價指標等級和標準目前各類有關生態學方面的評價,并沒有一個統一的關于確定評價指標標準的方法。這是由于研究區的條件不同,目的不同,標準也會不一樣[5]。針對這種情況,在確定評價標準時,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有關標準以及霸王嶺自然保護區及其所在區域的生態特點,將每一指標劃分為4個等級;各等級分別賦以4,3,2,1的分值[6]。結果見表1。

2.3指標權重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首先建立評價層次結構,考慮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評價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而言,故評價的目標層為生態質量的高低,指標層為7個評價指標,見圖1。指標權重以專家問卷的方式確定,即請有關專家對評價體系中各指標用1-9標度方法進行兩兩比較打分[5]。根據實際情況,請5位科研工作者和20位保護區管理人員進行打分。根據專家打分結果,構造判斷矩陣,計算所得指標權重,見表2

3霸王嶺保護區生態評價

3.1單項指標評價結果單項指標的賦值跟指標權重的確定一樣,也是以問卷的方式邀請科研工作者和保護區管理人員對保護區評價指標進行賦值,取其均值作為單項指標的評價值,結果見表3。

3.2綜合評價結果綜合評價結果通過綜合評價指數來反映,綜合評價評價指數的計算公式為:S=14∑ni=1Ii•Wi(1)其中,S為綜合評價值,Ii為單項指標評價值,Wi為評價指標的權重,n為評價指數。將表2和表3數據按(1)式計算,即:S=1/4(3.5×0.10+4×0.20+3.8×0.19+3×0.09+4×0.24+3×0.12+4×0.06)=0.93綜合評價值可以作為評價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好壞的重要依據。生態質量等級劃分采用薛達元等[1]對綜合評價指數作如下等級劃分:0.86≤S≤1.00,生態質量很好;0.71≤S≤0.85,生態質量較好;0.51≤S≤0.70,生態質量一般;0.36≤S≤0.50,生態質量較差;S≤0.35,生態質量很差。從等級劃分和計算結果看,霸王嶺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很好,科研和保護價值高。

4討論

篇6

 

1 國家科研信用建設現狀

 

科技部提出在國家科技計劃中引入 “信用管理”機制,是科技計劃管理的一個體制創新,也是監督機制上的一個創新。 科技計劃信用管理的頂層設計出臺后,科技部堅持先試行后推廣戰略,逐步實施科技計劃信用管理,并在多方面不斷進行補充完善。

 

1.1 不斷豐富科研信用政策體系

 

科技部為做好科研信用建設的頂層設計,從 2004年至今,出臺了一系列科研信用管理政策。 從 2001 年到 2004 年,科技部經過 3 年的前期調查研究、文件起草、征求意見三個階段,在 2004 年 9 月,正式《關于在國家科技計劃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決定》,作為我國科技信用建設的指導性文件。 在隨后出臺的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10)》中,明確提出了要進一步推進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設, 完善科研評價制度和指標體系。 2006 年 11月,為規范科技計劃中的信用行為,科技部頒布了《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 (試行)》,明確界定科研不端行為,并加強了科技不端行為的懲罰力度。

 

1.2 逐步完善和推廣科研信用管理

 

2007 年至 2013 年, 科技計劃信用的管理和配套制度逐步完善,在科技管理、科技計劃等工作中逐步推廣應用,各項科技計劃管理制度均強調要把科技信用作為申報科技業務的重要依據,并在享受有關科技經費支持時考慮科研誠信。 2007 年,科技部聯合其他十部委組建了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加強科研失信行為的監督和約束。 2008 年 11 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提出,對參加評審活動的專家學者建立信譽檔案,實行評審信譽制度。2014 年 3 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改進和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明確把“完善科研信用管理”作為 29 條意見中的一條, 作為加強科研項目和資金監管的重要舉措。

 

1.3 加強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處罰

 

在項目申報、職稱評選等方面加強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處罰。 科技部采用“黑名單”制度,將嚴重不良信用記錄者記入“黑名單”,階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請中央財政資助項目或參與項目管理的資格。 在國務院印發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 年)》中,將科研人員的信用評價與科研項目立項、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崗位聘用、評選表彰等掛鉤。

 

2 部分省市科研信用建設現狀

 

近年來,各省市圍繞《決定》及自身科技計劃管理要求,在科技計劃信用管理方面積極探索和創新。 北京、江蘇均出臺了針對科技計劃管理相關責任主體的信用管理辦法,重慶、新疆出臺了科技計劃信用管理辦法,浙江出臺了科技計劃信用管理和科研不端行為的處理辦法,上海、山東等先進地區則沒有實質性的行動和舉措。 下面本文將對北京、重慶、江蘇三省市的主要做法進行分析。

 

2.1 北京

 

為規范科技計劃管理, 北京市科委于 2010 年出臺《北京市科技計劃管理相關責任主體信用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并附注了詳細的信用評價標準。 其主要做法有:一是評價指標融合了原有科技政策,確保了制度的連續性。 在《辦法》出臺以前,北京市圍繞科技計劃管理,在立項、驗收、評審、招標等環節制定了詳細系統的規則,其中許多政策作為此次科技計劃信用評價的依據,這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原有政策的連續性和科技信用管理的可操作性。 二是各責任主體信用級別界定簡單化。 北京將科技計劃項目負責單位、項目負責人、評審專家的信用級別劃分為優秀、良好、一般、不良和差等五個等級,各責任主體只要滿足相應信用等級中的一個指標或者全部指標即可確認其信用等級,這在很大程度上簡化了各責任主體的信用級別界定工作。 三是積極鼓勵開拓創新。

 

為鼓勵相關責任主體積極開拓創新,規定項目承擔單位和項目負責人只有信用達到良好且有突出貢獻者,才可評價為信用優秀, 并在市科委凝練重大科技項目時優先考慮其意見建議。 這是國內首次對科技計劃信用的評價對象、信用行為、評價標準、應用規則等進行詳細規定,為其他省市出臺相關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鑒。

 

2.2 江蘇

 

2013 年 10 月,江蘇省科技廳了《江蘇省科技計劃項目相關責任主體信用管理辦法(試行)》,在信用記錄、評價及處罰方面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建立詳細的信用行為評價標準。 江蘇的做法與北京相似,都是將信用主體的信用行為分為良好信用和不良信用,并分別進行記錄管理。 確定每一個信用級別的評價標準,相關責任主體只要滿足其中一條或全部標準即可確定其良好信用和不良信用的對應級別。 二是細分信用評價等級。 將項目負責單位、項目負責人信用等級劃分信用優秀、信用良好、一般失信、較重失信和嚴重失信五個等級, 評審專家信用行為劃分為信用良好、一般失信、較重失信、嚴重失信四個等級。 三是對信用等級為嚴重失信者采取“零容忍”. 對信用等級為嚴重失信者采取“零容忍”,永久取消其承擔省科技計劃項目及獲相關認定和獎勵的資格。

 

2.3 重慶

 

2014 年 7 月,重慶市科委出臺了《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計劃信用管理辦法(試行)》,該辦法的可借鑒之處:一是分工明確,有效建設科技信用數據庫。 由市科委發展計劃處負責重慶市科技計劃信用管理數據庫建設,并牽頭組織實施科技計劃信用管理工作;各項目管理處室與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服務中心根據各自在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工作中的職能分工,負責記錄相應的信用管理信息并錄入“信用庫”. 二是實行信用扣分制。 科技計劃信用記分初始分值為 10 分,當相關責任主體出現科研不端和失信行為時,根據科技計劃信用記錄扣減相應分值。 三是分別以 3 年或 5 年為期限滾動記錄信用分值。 項目承擔單位、評審評估機構及專家三類責任主體,當前的信用分值計算方法為初始信用分值減去當月前 36 個月的信用記錄扣分總和,而對于項目負責人,則用初始信用分值減去當月前 60 個月的信用記錄扣分總和。 相應信用等級由“信用庫”自動生成,嚴重失信者將列入“黑名單”. 四是嚴懲失信行為。 例如,項目承擔單位在項目申報時惡意注冊一些虛假信息, 經審計發現項目負責人挪用、侵吞財政科研經費,或者經舉報查實評審評估專家索取或接受評估評審對象及相關人員好處,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為項目立項、 檢查或驗收提供便利等,都將一次性被扣 10 分(全部信用分值)。

 

3 我國科研信用管理存在問題及努力方向

 

綜合來看, 部分省市在科技信用管理上不斷深入,從出臺政策到具體評價都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正式推行的時間并不長,具體成效還難以評價。 僅從管理辦法和信用評價上分析, 各地都有值得借鑒之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3.1 缺乏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立統一規范的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有利于信用信息的公開與管理。 科技部及各省市雖然提出要建立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但并沒有落實,因而不利于信用信息跨部門的記錄、查詢與公開。 全社會信用體系也尚未完善,缺少緊密的跨部門合作。

 

3.2 科研誠信教育及宣傳不夠現階段,對科研人員的誠信教育較為滯后。 高校、科研機構等沒有專門設立科研誠信教育的學習課程,各組織和機構也較少開展科研誠信道德的輿論宣傳,因而在科學界還未形成科研道德、科研倫理及學術規范等科研誠信共識。

 

3.3 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從國家和各省市的情況來看,目前還沒有形成科學有效的科研信用評價機制。 在已出臺科技信用管理辦法的幾個省市中,北京和江蘇雖然出臺了信用評價標準,但只是對責任主體的良好信用和不良信用分別評價,缺少綜合評級,采用的定性評價方法不利于實際操作,且不能鼓勵各信用主體堅守科研誠信。

 

科研誠信建設對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和提升我國各省市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有重要意義。 下一步,國家及各省市都要加快推進科研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前期調研,分步驟試點開展信用管理,制定詳細信用評價細則,規范信用評審程序,建立科研信用共享機制,推進科研信用管理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麗亞,畢京波,宋揚。 關于建立我國科技信用評價系統的幾點思考[J]. 中國科技論壇,2006(5):47-51.

 

[2] 張明龍,張瓊妮,楊劍。 加強科技信用制度建設的思索[J].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7(9):52-56.

篇7

[關鍵詞] 期刊 分類分級 系統考察 實證 文獻綜述

1 期刊的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4年11月19日在巴黎舉行的大會上通過的決議[1]中對期刊所下定義是:凡用同一標題連續不斷(無限期)定期與不定期出版,每年至少出一期(次)以上,每期均有期次編號或注明日期的稱為期刊。

《中國大百科全書》對期刊所下的定義是:有固定刊名,以期、卷、號或年、月為序,定期或不定期連續出版的印刷讀物[2]。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1988年頒布的《期刊管理暫行規定》對期刊的界定是: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成冊的連續出版物。

從這些對期刊的定義我們不難看出,構成期刊的要素有以下4個方面:①連續出版;②有一個穩定的名稱;③每年至少出版一期,有卷、期或年、月等表示連續出版下去的序號;④由眾多作者的作品匯編而成。即期刊是指有固定名稱、每期版式基本相同、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連續出版物,它的內容一般是圍繞某一主題、某一學科或某一研究對象,由多位作者的多篇文章編輯而成,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出版。

2 關于期刊分級

國家主管部門1988年11月頒布的《期刊管理暫行規定》、1991年6年頒布的《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2005年10月頒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規定》均沒有對期刊進行分級,國家新聞出版署期刊司對有關劃分期刊級別問題有如下答復:有關劃分期刊級別問題,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較難以期刊行政“級別”的高低來劃定期刊級別的高低,新聞出版行政機關從未劃分過期刊的級別,僅為便于期刊管理工作,將期刊劃分為中央單位辦的和地方單位辦的 [3]。

但由于眾多部門和單位大量的職稱評定、成果鑒定、科學研究工作量計算等工作的客觀需要,我國期刊實際上又流行著形形的分級或準分級現象。這就造成很大矛盾,一方面是主管部門一再強調, 所有期刊沒有級別之分;另一方面是各部門和單位幾乎都在試圖或已經給期刊分級,至今相當混亂。

從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我們利用關鍵詞“期刊分級”模糊查找,找到159條相關結果;以題名“期刊分級”模糊查找,找到93條相關結果。表明世界對該問題給予了很大的關注。本文對上述文章關于“期刊分級”的闡述進行總結,并對大量的政府文件和其他相關文獻進行歸納和研究。

2.1 期刊分級是現實的需要

戴立春等認為期刊分等級是一種客觀需求:從部門和單位來說,它們要對成果和作者的業績、水平進行評價,就必須有個量化標準[4]。因此,總希望有現成的“尺子”,以便于評價操作。對辦刊者和作者來說,質量較好的期刊辦刊者和水平較高的文獻作者也希望刊物分級,否則,他們的勞動成果就難于得到應有的評價。科學地評價期刊,進行分等分級,有利于鼓勵先進,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傅旭東進一步闡述了學術期刊分級的深層原因:①學術評價中存在信息不完全,面臨“工具困境”。比如,對具體學術管理機構而言,評價論文存在信息不完全,主要表現為學術管理機構無法依靠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對不同領域的學術論文的水平做出比較準確的認定。且學術管理機構在履行學術評價職能時,主要是通過其行政人員來操作。這些行政人員不可能是所有領域的專家,如果沒有確定的評價標準,或者缺乏其他信息來源作為補充,他們很難單獨完成評價工作,學術管理機構進行學術評價時沒有多少工具,而將學術期刊分級與論文的學術水平掛鉤,就成為學術管理機構比較理想的選擇。②追求學術評價效率。比如,要合理地評價學術論文的水平,學術管理機構必須借助更多的信息來源。但獲得更多的有用信息必然要付出代價,很多時候這種代價是學術管理機構不愿意或是無力承擔的。因而,他們會選擇耗費人力、財力、物力少,所需時間短的方法,以提高評價效率[5]。

正確地對期刊進行分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尹玉吉歸納出如下6點:①能為學術期刊確定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起到積極而科學的導向作用。②有利于期刊評估工作的進行。③能為學術成果的評定提供重要的依據。④為學術和技術人員的職稱評聘提供科學的依據。⑤能進一步調動人們從事科學研究的積極性,提高科學研究的水平。⑥有利于國家對學術期刊的管理[6]。張琳認為:學術期刊劃分級別促進了編輯部之間的優秀稿源競爭;促進了審稿質量的提高;促進了編輯校對質量的提高[7]。邱均平等指出期刊評價是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中對項目、成果、人員、機構等評價的基礎和前提[8]。劉貴富進一步闡述了對期刊進行分級的意義在于:首先,對期刊的合理分級有利于促進我國期刊整體質量的提高。核心期刊、方陣期刊及高校科研部門確定的權威期刊、重要期刊等都是我國期刊的精華,是國內名刊。它們對期刊界無疑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其次,對期刊的合理分級具有較強的參考作用:①可以為圖書情報界進行期刊采訪提供參考;②可以節省讀者閱讀資料的時間,也有利于讀者結合自身科研能力有選擇地進行投稿;③可以為新聞出版部門對期刊的科學管理提供參考;④可以為科研管理部門進行學術論文評價提供參考[9]。蔡麗珠、汪若潔在《試論我國科技期刊的級別及其影響》的文章中闡述了期刊分級的5個作用[10]。

此外,還有很多的研究對此進行了闡述,但內容基本可用上述觀點歸納之。

2.2 主管部門對期刊分級的實際作為

2.2.1 國家新聞出版等管理部門對期刊分級的闡述和組織的活動 早在1996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期刊司就“劃分期刊級別問題”進行了如下解釋和答復:期刊級別問題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較難以期刊行政“級別”的高低來劃定期刊級別的高低。主要原因是,并非所有的行政級別高的期刊,其所刊登的文章總體質量就高,也并非所有行政級別低的期刊,其刊登的所有文章質量都低。據此,新聞出版行政機關從未劃分過期刊的級別,僅為便于期刊管理工作,將期刊劃分為中央單位辦的和地方單位辦的。獲得國內統一刊號的期刊,均為正式出版物。此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又多次強調:從未就學術水平的高低為期刊劃分過級別。

但基于加強管理、提高期刊質量、促進期刊事業發展的目的,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又曾做過一些規定,舉辦過一些全國優秀期刊評比評獎工作。而這些規定和評比、評獎工作又在一定意義上被“民間”解讀成了對期刊的準分級。

 全國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根據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總署頒布的《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第6條規定,根據主管部門的不同,分為全國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兩類。全國性期刊是指國務院所屬各部門、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各派和全國性人民團體主管(辦)的期刊;地方性期刊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委辦廳局主管(辦)的期刊。

 期刊評比。①1992年,國家科委、、新聞出版總署聯合進行過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活動,從全國3 500種科技期刊中評比出351種優秀期刊,其中一等獎50種,二等獎100種,三等獎201種。②1997年底,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指導與組織下,進行了“首屆全國百家重點社會科學期刊”(也稱“百刊工程”)的評比工作,并于1998年1月公布;1999年12月又進行了第二屆“全國百家重點社會科學期刊”的評比工作,規定此后“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每兩年一屆。③在第二屆“全國百家重點社會科學期刊”評比的同時,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與科技部又共同評出了首屆“國家期刊獎”,其中“社科類”期刊49種,“科技類”期刊64種,還分別評出“提名獎”若干,這被認定為國家級政府獎勵 [11];2003年1月又進行了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的評比,規定此后“國家期刊獎”每兩年一屆。

 “中國期刊方陣”期刊。“中國期刊方陣”是新聞出版署實施的一項名刊建設工程。“中國期刊方陣”分為4個層面:①為“雙效”期刊,共1 154種。這一層面的期刊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好的期刊,是方陣的基礎。②為“雙百”期刊,共192種。這些期刊是從兩年一屆的“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百種重點科技期刊”中產生的,充滿活力和競爭力,是中國期刊方陣的中堅。③為“雙獎”期刊,共107種。這些期刊是獲“國家期刊獎”、“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的期刊,基本上是大刊名刊,具有較強的自我擴張能力,它們已經是國內的名牌期刊。④為“雙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的期刊,共65種。這一層面是方陣的最高層面和核心,也是我國期刊實施“走出去”戰略、創建世界名牌期刊的基礎。這一層面的期刊是在中央宣傳部的領導下,由新聞出版總署會同科技部共同負責,重點進行建設,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對這一部分的調控力度和優惠政策的扶持。“中國期刊方陣”客觀上形成了一個由低到高、金字塔型的期刊分級結構。

2.2.2 省級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對期刊分級的實踐 一些省級新聞出版部門把本地所屬期刊分為省一級、省二級、省三級。這種提法來源于山西、吉林、河南、江蘇等省進行期刊評審的實踐。具體方法按照政治、業務、編輯、出版、效益、管理6個方面將期刊的等級分為一級、二級、三級。一級期刊要求必須為各類期刊中辦得好、可以起到表率作用的期刊;二級期刊則為中間部分,期刊的各方面質量尚可,但還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差距;三級期刊則在某一方面存在較為突出的、明顯需要改進的問題[12]。

2.3 其他行政部門及學術界對期刊分級的闡述、組織的相關活動和研究

2.3.1 其他行政部門對期刊的評比和分級規定

 1994年國家科委制訂和頒布了《科技期刊質量要求及評估標準》。

 1995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家教委研究生工作辦公室頒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共收443種期刊。

 教育部于2004年3月2日,委托“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開展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優秀編輯工作者、優秀編輯學論著(簡稱“三優”)評比活動,評委會對全國800多家高校科技期刊申報參評的近500種各類期刊進行評審。評委們按“國家期刊獎”評比標準,對申報參評材料進行客觀、公平、公正的打分,并以總得分排序,評出A類期刊(教育部重點院校),B類期刊(一般院校),C類期刊(高職高專院校)和D類期刊(技術類、少數民族文類、英文類)共60種為“一等獎” [13]。

 教育部科技司分別于2006年、2008年組織開展 “首屆中國高校精品•優秀•特色科技期刊獎”和 “第二屆中國高校精品•優秀•特色科技期刊獎”評比活動。在“首屆中國高校精品•優秀•特色科技期刊獎”評比活動中參加精品和優秀科技期刊評比的期刊共344種,評出中文精品科技期刊47種、英文精品科技期刊5種;評出優秀科技期刊98種;評出特色科技期刊獎100種 [14]。“第二屆中國高校精品•優秀•特色科技期刊獎”評比活動對453種期刊在學術、評價數據、編校質量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評審,共評出精品科技期刊76種,優秀科技期刊118種,特色期刊53種 [15]。

2.3.2 學術界對期刊分級的研究與闡述

 蘭州大學1988年仿照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期刊引文報告”的方法,選定以中國出版的學術水平最高的10種自然科學期刊為依據,用各刊所載論文的參考文獻,編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編印成冊,名為《中文自然科學引文索引》,并從中選出104種自然科學中文核心期刊。這是中國第一個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較具權威性和學術影響的“自然科學中文核心期刊” [5]。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成果,由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北京高校期刊工作研究會共同主持。課題組通過對大規模的文獻計量統計和定量評價后,請學科專家對定量評價結果進行了定性評審。核心期刊的確定雖然不是政府行為,但卻以系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得到了圖書情報界、科研管理部門和作者、讀者的廣泛認可 [16] 。

 《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教育部重點社科項目研究成果。該索引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研制,是我國社會科學主要文獻信息統計查詢與評價的重要工具,不僅為社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最前沿的動態信息,還為社會科學研究管理者制定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規劃、科技政策提供了科學的決策參考 [17]。

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又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礎上完成的一項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國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文數據庫和其他大型文獻數據庫作為統計數據庫源,運用文獻計量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綜合統計分析,邀請各學科權威專家進行評審,力求客觀地反映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它收錄了目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使用率和學術水平均居前列的權威期刊和優秀期刊。適用于期刊部門、科研管理部門和圖書資訊部門的選刊工作以及為讀者、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推薦各學科使用率和影響力較高的學術期刊 [18]。

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制,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科學引文數據庫,收錄數學、物理、化學、地學、天文學、生物學、農林科學、醫學、工程技術、環境科學、管理學等領域中國出版的中、英文優秀期刊996種,其中核心庫收錄期刊645種。利用《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可以檢索到個人的情況、個人論著被引用情況、機構及被引用情況、專利和其他非正式出版物被引用情況、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開放實驗室和被引用情況 [19]。

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受國家科技部委托,按照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的模式創建,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結合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了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平均引用率、基金資助論文比例等10余種期刊評價指標,確定了在中國出版的1 405種科技期刊作為統計源期刊 [20]。

 中國學術期刊評價信息系統。2008年,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在定期連續研發和出版“中國大學學科專業評價報告”、“中國研究生教育評價報告”和“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評價報告”這三者的基礎上,專門成立了有40多人參加的“中國學術期刊評價課題組”,歷時一年多完成了《中國學術期刊評價報告――RCCSE權威期刊和核心期刊排行榜》。在分一級學科和學報類型的學術期刊評價中,按照集中與離散分布規律,對各期刊的綜合評價得分排序并依次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A+、A、B+、B、C,其中: A+等為權威期刊,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期刊;A等為核心期刊,占各學科或各類期刊總數的15%,即排在6%-20%的期刊;B+等為準核心期刊,占期刊總數的30%,即排在21%-50%的期刊;B等為一般期刊,占總數的30%,即排在51%-80%的期刊;C等為較差期刊,占總數的20%,即排在81%-100%的期刊[21]。中國學術期刊評價信息系統,綜合了影響因子、他引率、被引率、被摘率、基金論文比、web即年下載率、外文引文率、主要數據庫和文摘期刊收錄率等幾項主要依據。

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編委會與中國科學文獻計量中心確定350種學術期刊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900種人文社科類期刊為“《中國人文社科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5]。

 2001年底,陳圖文等撰文把期刊等級劃分為8個等級:①被美國SCI收錄的期刊是1級期刊;②被EI、ISTP、SSCI、A&HCI收錄的是2級期刊;③被CA、SA、前蘇聯《文摘雜志》、日本《科學技術文獻快報》等收錄的是3級期刊;④在國內以英文出版的期刊是4級期刊;⑤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的是5級期刊;⑥國家一級學會主辦的期刊是6級期刊;⑦省級期刊是7級期刊;⑧市級期刊、論文集以及增刊是8級期刊 [22]。

以上是關于我國期刊分級最重要的一些實踐。

2.3.3 高校科研管理部門的認定 一些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將期刊分為綜合權威期刊、學科權威期刊、學科重要期刊、學科核心期刊、省級期刊5級。一般做法是:對于理工科類期刊,同時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庫來源期刊收錄的學術期刊認定為學科權威期刊,被以上三種中任意二種同時收錄的學術期刊認定為學科重要期刊,被以上三種中任意一種收錄的學術期刊認定為核心期刊;對于人文社科期刊,同時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學術期刊認定為學科權威期刊,被其中任意二種同時收錄的學術期刊認定為學科重要期刊,被任意一種收錄的期刊認定為核心期刊。這種認定方法簡明實用,操作方便,既考慮了學術界對期刊分級的研究成果,又考慮了期刊主辦部門的學術聲譽、學術地位,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門應用較廣[7]。

2.4 期刊分級的方法和依據以及對期刊分級的若干意見

2.4.1 期刊分級的方法和依據 對我們搜集的近200份文獻的歸納表明,絕大部分認為期刊質量客觀上有高有低,等級是實際存在的,應該分級。討論和分歧較多的是如何進行分級?如何正確評價學術性期刊的學術水平?以及期刊的級別劃分依據是什么?

 1996年于鳴鏑撰文提出:①依據期刊主管單位劃分期刊等級;②依據期刊出版形式劃分期刊等級;③依據期刊在學術上的重要程度劃分期刊等級(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④依據期刊質量的綜合指標劃分期刊等級(即6項標準:政治標準、業務標準、編輯標準、出版標準、發行標準和管理標準) [23]。但如何才能實現“劃分期刊等級”的可操作,作者并沒有展開。

 汪繼南、張麗霞在《論期刊等級劃分》中歸納了幾種期刊劃分的方法:①按期刊的主管部門分級;②按期刊是否公開出版分級;③以期刊質量分級,并認為,按“以質量分級是較為科學、合理的分級方法,是最有學術價值的一種分級”[24]。但“期刊質量”又如何界定呢?作者并沒有給出。

 尹玉吉、李金梅提出:學術期刊的分級依據應主要從學術期刊自身的主客觀條件兩個方面來掌握和考察,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學術期刊主辦單位在國際國內的學術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其主辦的學術期刊水平和檔次;②學術期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高低,也是確立學術期刊學術水平和級別的客觀依據;③培養人才的情況;④學術期刊發行量的大小;⑤學術期刊裝幀、編排、校對、印刷質量問題;⑥學術期刊創辦歷史的長短;⑦學術期刊的轉載率;⑧就目前來看,應該說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科技部以及他們聯合組織的學術期刊評比是比較全面、客觀的,更具有權威性[25]。可以說尹玉吉和李金梅的觀點有較大進步。

 崔國平認為,決定期刊級別的因素取決于以下11個方面:①學術技術水平;②轉載收錄率;③權威評價分值;④印刷效果分值;⑤裁切裝訂質量分值;⑥技術加工水平;⑦錯字率;⑧編排規范程度;⑨辦刊基本條件完善程度;⑩規章制度健全程度;11出版秩序合格率。并提出一級(或者稱“優秀”)占25%,二級(良好)占50%,三級(合格)占25%,評比結果應該是 “橄欖型”的,即兩頭小,中間大[26]。應該說直到崔國平,在期刊級別劃分依據問題上,才有了定量的傾向。

 尹玉吉在《關于學術期刊分級問題的全方位考察》中說:在分析、解剖了國內論者們的觀點后,我們認為,對中國的學術期刊進行分級管理,在標準和依據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應當全方位地進行綜合考察。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因素:①各級科研基金課題在學術期刊中的數量和比重;②影響因子的高低;③二次文獻轉載率;④獲得各級政府科學研究成果獎勵的情況;⑤主辦單位在國際國內的學術地位;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高低;⑦人才培養情況;⑧發行量;⑨編排、校對、裝幀與印刷質量;⑩學術期刊歷史的長短。他還建議:與西方比,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學術期刊起步晚,目前還基本處于“無序”狀態,更沒有“走出去”的,為此,政府的適度干預、權威機構的介入,對學術期刊進行優劣界定,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目前的研究和實踐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還不盡如人意[5]。可以說尹玉吉在綜合和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之后,對期刊劃分等級依據的把握還是比較到位的。

 邱均平、李愛群和舒明全[21]在《中國學術期刊分類分等級評價的實證研究》一文中指出,評價期刊的標準主要是看期刊的質量和作用。他們選用的6個指標都直接或間接地與期刊學術影響力有關,這些指標是:基金論文比、期刊被引指標、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web即年下載率和二次文獻轉載量。筆者認為,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將web即年下載率考慮為期刊分級的影響因素之一,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問題。

 2009年3月,何俊、蔡蓉華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如何評出的》一文中提到,《總覽》2008版共采用了9個評價指標: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被摘率、影響因子、獲獎或被重要檢索系統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27]。除了這些定量評價方式以外,《總覽》2008年版還結合了分學科評價和定性評價。而且其中核心區評價數據量占全部數據量之比平均為0.3335,其大小基本符合布拉德福三分區,說明各學科核心期刊數量是基本合適的。

確定學術期刊分級的依據是做好學術期刊分級工作的基礎。可以看出,在期刊級別劃分依據問題上,研究越來越趨向于全面、可行和定量化。

2.4.2 對期刊分級的若干意見

 尹玉吉、李金梅在《關于學術期刊分級的兩個問題》中提出:并非在確定了學術期刊的分級依據之后就能確定出學術期刊的級別來,這里還有個如何掌握的問題,即方法問題[25]。例如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注重學術創新程度的前提下,還應該特別注意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以及政治路線問題;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則更應將注意力放在學術創新上,放在生產、技術、基礎科學等問題的解決與闡釋上來。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按照宏觀與微觀、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內容與形式等方面分門別類,然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通過加權平均的辦法算出每一種學術期刊的得分來。另外,以往國家各部門、各系統、各地區開展的多次期刊評估,取得了不少經驗,期刊分級工作中可以借鑒和參考。我們認為在學術期刊級別評比中,各地、各系統均發現了不少學術期刊具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即獨具特色的欄目,這方面的學術水平也往往代表了國內甚至國際的最高水平,如地方文化研究,分布在各系統、各地區的某一方面的專家的學術成果就是這種“拳頭產品”。這種情況在評比中應加以保護和考慮。

 戴立春等在《略論科技期刊的分級》中也給出了他們的觀點:對所有科技期刊以某幾項指標如引用率、數據庫收錄率等來統一劃定等級,并不能全面反映學術性期刊學術水平的高低[3]。例如:不同學科、專業性質的期刊,范圍和特點各異。不同學科、專業期刊基數差別很大。有些學科、專業的期刊數量很少,引用量相對較大;反之,期刊多的學科、專業,引用量則較小。有些專業讀者群較小,論文水平再高,引用的總量還是較少的。專業性較強的期刊,讀者面相對集中,同專業的讀者、作者首選本專業期刊,引用率自然較高,而綜合性學術期刊,讀者則比較分散。應用性學術期刊,引用率相對較高,而理論性較強、水平較高的期刊,往往因為曲高和寡,引用率反而不高。發行范圍的不同,對期刊的引用率和數據庫收錄率也有直接的影響。有些學術期刊因保密需要,不能對國外發行,水平再高的論文,也不會為國外數據庫收錄。對以上這些因素不加以綜合考慮,評判學術期刊的學術水平就很難說是公平合理的。其次,一個課題組和有限范圍內少數專業人員的研究與鑒定,遠遠不能解決如此復雜的問題。這種評判定級,離開政府部門有計劃、有組織的部署和領導,離開各系統、部門、領域和有關方面有代表性的專家的支持和參與,是無法形成權威的。第三,從數量上說,在尚未制訂出科學、合理、嚴密的客觀評判標準和切實可行的實際操作方案以前,高等級的學術期刊(如核心期刊)的數量越多,就越容易出現不公平,從而產生較大的偏差。

 錢榮貴認為,核心期刊研究似乎是一個怪圈和陷阱,我國的學術期刊,不論是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還是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其評價體系都需要重新構建,我國的論文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也需要變革,核心期刊的功能應該回歸本原[28]。

 李力民、翁貞林也曾指出,核心期刊研究及其成果,對于期刊的有效利用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作者的論文成果和期刊評估有一定參考價值[29]。但由于各種核心期刊研究方法及其結果不盡相同,各家期刊就從自身利益出發,對自己上榜的核心期刊研究課題予以肯定,竭力宣揚,并在期刊封面上顯著標示;未上榜者對研究課題的科學性和權威性提出質疑,憤憤不平。作者感到迷茫,科技管理者感到無所適從。由于學術期刊分級的復雜性,僅以某幾項指標,如引用率、數據庫收錄率等統一劃定等級,往往以偏概全,不夠科學。研究工作雖有意義,但其結果仍需要不斷檢驗、修正和完善。

2.5 歸納總結――為何期刊分級在普遍的質疑和反對中得到推廣

2.5.1 應用的客觀需要 實際上,推動學術期刊分級的最主要力量是眾多學術管理機構和基層單位人事部門的實際應用,因此,期刊分級是一種工作上的客觀需要,學術管理部門和基層單位對學術期刊分級有著強烈的要求。

2.5.2 期刊水平差異的客觀存在 戴立春等在《略論科技期刊的分級》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就期刊本身來說,由于各種期刊辦刊宗旨、辦刊條件、作者群和讀者群的不同,也由于編輯出版者的情況各異等眾多因素的制約,期刊的質量、水平和在國內外的影響有高有低,有大有小,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4]。不管你分不分,它們實際上是存在著等級差異的。人們心目中存在級別的概念是自然的。這就像任何產品都有一級品、二級品之分一樣,只不過后者相對易于量化定級罷了。可見,期刊分級的基礎是期刊的水平在客觀上確實存在差異。

2.5.3 學術期刊分級有一定的可信度 學術管理機構和基層單位人事部門利用上述研究成果作為參考對期刊進行認定,有一定的可信度。比如一些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將期刊分為學科權威期刊、學科重要期刊、學科核心期刊、省級期刊來進行論文水平的界定,大家的意見不是太大。

但筆者認為,“意見不是太大”并不意味著合理。關于期刊的分級,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摸索,應該綜合考慮各種主觀和客觀的因素,提出一個合理而有效的評價模式。

戴立春等也認為:對學術期刊劃分等級,實際上是對科技人員智力成果的評價。這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評價恰當,引導公平競爭,不僅會大大促進我國科技期刊質量的提高,有利于期刊事業的發展,而且將促進整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反之,則會帶來許多副作用。其關鍵在于如何正確評價學術性期刊的學術水平,對學術性期刊劃分等級的復雜性也就在這里。他認為關于科技期刊分級問題,可以概括為如下4點:①期刊質量有高有低,等級是實際存在的;②給科技期刊特別是學術性期刊分等定級比較困難,國家從未給刊物劃分過等級;③各部門、單位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迫切需要對科技期刊的質量和水平進行科學評價;④社會上流傳和實行的期刊分級不盡合理,缺乏權威性,但實際上卻在不小的范圍內被當作政策來執行。這是影響較大的、帶有全局性的重要問題,應當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盡快采取相應對策[4]。

3 對期刊分類分級問題的審視

期刊分類分級特別是學術期刊的分級別問題,歷來是學術成果鑒定、職稱評聘、期刊評估等一系列問題所關注的焦點。一方面,期刊分級有很大的需求,大家一直在使用一些研究成果;但另一方面又無正式可靠的依據和官方權威規定。于是,有人認可,有人反對,沸沸揚揚,無所適從,這一現象是由于客觀需要與管理滯后的矛盾造成的。

梁緒敏、尹玉吉在《論我國學術期刊的分級》中提到:因為決定期刊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復雜的,既有主觀的又有客觀的,既有規律性的東西又有偶然性的人為因素,由此導致那些被認為是著名的期刊也免不了刊登了平庸的論文,而那些所謂無名的期刊卻常發表令人拍案叫絕的高質量論文[30]。所以,對期刊進行準確的分級,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1994年國家科委指出:學術期刊分級工作“很有必要做,但這是一項十分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常設機構,目前條件尚不完全具備,國家科委會同有關部門正在著手進行準備”[31]。但是十多年過去了,國家科委沒有開展這項工作。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2002年曾指出:“迄今為止,我國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尚未從各類學術期刊的學術水平這一角度制定過標準,因為衡量學科眾多的學術期刊的學術水準是一件非常復雜、難度非常大的工作,不是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可以簡單地作出評價的” [32]。

然而,客觀現實不允許目前這種情況的長期存在,因為這牽涉到大量的職稱評定、成果鑒定、科學研究工作量計算等。大批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都在考核管理等工作中自行確定了期刊的級別。可見,期刊分級,尤其是學術類期刊分級是一項十分重要、十分緊迫的任務。但目前大家對期刊級別的劃分五花八門,正如張琳所指出:目前期刊劃分的特點是重數量,輕質量;重刊物,輕論文本身;人為分級多,互相認可少;評價短期行為多,注重長遠效應的少[7]。

以無根據的或不準確的分級標準劃定刊物等級,并進而以此判定其所刊載的論文水平的高低,作為科技人員評定職稱的依據,會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影響。

我們認為:雖然期刊分級的難度和工作量都很大,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科技部有很多困難,一些質疑期刊分級的學者的某些觀點也不缺乏真知灼見,但是,當他們面對廣大基層單位的實際需求時就顯得十分蒼白,以至于根本沒有說服力。畢竟,客觀需要才是硬道理。社會發展的歷史也表明:真正能產生廣泛影響、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成果,大都是旨在滿足現實需求、最能捕捉并解決現實中的重大問題的。因此,探究旨在改變當前混沌狀況、妥善解決當前面臨的難題,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卓有成效地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不僅必要而且也是時代賦予的責任。此問題在近十年間的探討并無多大進展,反映了管理嚴重滯后社會實踐的現實。目前,迫切需要對這一問題制定相應的原則和切實可行的措施,積極推進學術期刊的級別劃分。由于期刊的分級目前還是一個處在熱研中的題目,開展這方面研究的人員、機構多,又各自為政,而不同的評價目的、評價體系產生了眾多的評價結果,況且,從評定組織程序上來說,對于如此重大和復雜問題的解決,一個課題組和有限范圍內專業人員的研究和鑒定,其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這項工作的開展,政府適度干預、權威機構介入,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國特色的國情下,為確保其權威性和科學性,很有必要。

本文希望通過對目前期刊分級的總結和評述,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鑒;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由于研究角度不同給政策制定部門帶來的困擾和誤導,為今后的政策建設提供更多的實證依據。同時,也為科研學術主管部門和基層單位人事部門解決當前面對的、現實的成果認定問題提供思路,對學術評價和科研管理起到一定的實際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范軍.試論期刊刊名的虛與實.出版科學,2001(4):32-34.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234.

[3] 學術期刊的級別如何確定――新聞出版總署報紙期刊出版司關于學術期刊有關問題的答復.[2010-07-21].

.

[4] 戴立春,吳瑞芳.略論科技期刊的分級.編輯學,2000,12(3):143-145.

[5] 傅旭東.學術評價與學術期刊分級.科技與出版,2005(6):26-27.

[6] 尹玉吉.關于學術期刊分級問題的全方位考察.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9(2):75-85.

[7] 張琳. 當前學術評價機制對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影響.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11):122-125.

[8] 邱均平,李愛群,周明華,等 .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的特色、做法與結果分析.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64-69.

[9] 劉貴富.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對中文期刊的分級研究.中國高教研究,2007(5):60-62.

[10] 蔡麗珠,汪若潔.試論我國科技期刊的級別及其影響.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2) :137-140.

[11] 國家期刊獎評獎委員會公告.新聞出版報,1999-12-03.

[12] 宋梅.關于期刊分級的理論與實踐.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94-95.

[13] 關于公布2004年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評比結果的通知.[2010-07-21].dost.moe.省略/.

[14] 關于公布“首屆中國高校精品•優秀•特色科技期刊”評比結果的通知.[2010-07-21].dost.moe.省略/.

[15] 關于公布“第二屆中國高校精品•優秀•特色科技期刊”評比結果的通知.[2008-11-28].dost.moe.省略/

[16] 李力民,翁貞林.期刊“級別”問題與對策.編輯之友,2002(6):44-45.

[17] 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0-07-21].省略.

[18]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文獻計量學研究室.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2010-07-21].sdb.csdl.省略/cscd.jsp.

[20]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目錄.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

[21] 陳圖文,余順得,王淑華.論期刊等級的劃分標準與論文質量的考核.情報雜志,2001(11):73-74.

[22] 邱均平,李愛群,舒明全.中國學術期刊分類分等級評價的實證研究. 中國出版,2009(4):38-42.

[23] 于鳴鏑.試論期刊等級.晉圖學刊,1996(2):36-39.

[24] 汪繼南,張麗霞.論期刊等級劃分.情報資料工作,2001(4):54-57.

[25] 尹玉吉,李金梅.關于學術期刊分級的兩個問題.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85-86.

[26] 崔國平.也談學術期刊的分級問題.編輯學報,2000(1):41-42.

[27] 何俊,蔡蓉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如何評出的.中國出版,2009(7):19-24.

[28] 錢榮貴.“核心期刊”與期刊評價.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

[29] 李力民,翁貞林. 期刊“級別”問題與對策. 編輯之友,2002(6):44-45.

[30] 梁緒敏,尹玉吉.論我國學術期刊的分級.科技與出版,2008(11):59-61.

[31] 國家科委科技信息司期刊管理處.科技期刊無級別之分.健康報,1994-02-01.

[32] 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關于學術期刊有關問題的答復.中國新聞出版報,2002-10-01.

[作者簡介] 吳紅光,男,1961年生,副教授,館長,16篇。

王林霞,女,1982年生,館員。

左秀林,女,1987年生,助理館員。

篇8

目前,林地質量價值觀有了多方位新突破。例如林地的經營條件[10]質量,市場區位[11]質量,綜合質量[12],地價[13]質量,景觀質量[14,15]等,出現了相關研究。

截至目前,已經研究過的林地質量種類有:林地的生產力質量,土壤肥力質量,立地質量,經營條件質量,市場區位質量,綜合質量,地價質量等。因此,林地質量有廣義概念與狹義概念之區別。狹義林地質量是上述林地質量種類中的任意一種,廣義林地質量截至目前尚無定論。

毫無疑問,林地質量等級劃分只能是相對意義上的概念。一是林地質量等級劃分的目的相對性,二是林地質量等級標準的相對性,三是林地質量等級劃分應用的相對性。為進一步說明,特概述于下:

1 林地各類質量等級劃分概述

1.1 林地生產力質量等級劃分

林地的生產力,是指林地地段內可以適合生長某些森林植被的能力。其質量等級劃分方法有兩種,一是定性指標法,二是定量指標法。林地生產力質量等級劃分的定性指標法,主要是指示植物劃分法[16,17]。這種方法極其古老原始,可適合未被破壞的原始森林植被地段的林地生產力質量等級劃分,并且簡便易行;一般情況下,由于人們不科學的森林經營活動,原始森林植被基本上都已被破壞而不復存在,所以現在這種方法未被廣泛應用。林地生產力質量等級劃分的定量指標法,主要是以某種優勢植物的平均或單位面積的年生物收獲量作為尺度來衡量林地生產力質量的等級[18,19]。這種方法只適用于經營某種植物為特定目的林地生產力質量等級劃分,而不能作為所有植物的共同尺度,更不能說明林地生產力質量的本質特征[20]。

1.2 林地土壤肥力質量等級劃分

為反映林地生產力質量的本質特征,并作為衡量所有植物生長的共同尺度,林地土壤肥力質量等級劃分的各種方法相繼問世。這些方法的共同點是:對森林植被生長與土壤肥力因子之間的關系[7,21,22]進行長期觀測與試驗,然后進行數據處理,最后得出比較符合科學的論斷。

土壤肥力的本質因子為土壤生態因子的無相態:水、肥、氣、熱等[23]。土壤肥力的表現因子為土壤環境因子的有相態:土壤發育母質、土壤厚度、土壤腐殖質等[23]。

土壤的無相態通過土壤的有相態作為載體而影響植物生長,為定量反映這種內在聯系,通常有以下方法:層次分析法[24]、正交設計法[25,26]、多元線性回歸分析[27]等。

1.3 森林立地質量等級劃分

不同地區具有相同林地土壤肥力質量的地段,同種林木常常生長不一樣,這說明林地土壤肥力并不是影響林木生長環境因子的全部。立地條件含有林木生長所有的環境因子,包括大氣候、小氣候、微氣候、地形地勢、土壤條件等。

“立地因子是一種有形的外在表相,不能直接影響植物生長發育,只能通過影響生態因子而對植物生長發育起間接作用。直接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是生態因子的無相態(人不可感覺到的形體,只能借助儀器測量),包括氣候生態因子(光、熱、水、氣)和土壤生態因子(土壤肥力、土壤膠體),但是這種無相態只能通過有相態(即立地因子,人可以感覺到的形體,包括地理位置、地貌、土壤母質、腐殖質、土厚等)存在而發揮作用,有相態的本質就是這種無相態。顯而易見,沒有離開立地因子而存在的生態因子,沒有不含有生態因子而存在的立地因子;生態因子是立地因子的本質特征,立地因子是生態因子存在的形式。”[23]

立地因子的無相態通過立地因子的有相態作為載體而影響植物生長,與土壤的無相態通過土壤的有相態作為載體而影響植物生長具有類似的層次性。因此前述的林地土壤肥力質量等級劃分方法都可以運用于立地質量等級劃分,只不過是立地因子范圍更廣,層次結構更復雜[23]。

1.4 林地經營條件質量等級劃分

林地生產力、林地土壤肥力和森林立地質量都屬于林地的自然屬性范疇,林地經營條件則屬于林地的社會經濟屬性范疇。林地經營條件為人們在林地內從事生產經濟活動時需要的基本設施及環境條件,包括水電供給設施、道路通達條件和相隔居民區距離等。林地經營條件質量等級屬于模糊集合,可運用模糊數學[28]求解。1.5 林地市場區位質量等級劃分

林地的市場區位質量等級也屬于林地的社會經濟屬性范疇。林地的市場區位質量,系指林地區域內市場發育的程度。依據廖什(A.Losch)的市場區位理論[29]和《湖北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省級區劃專題研究》[30],我們認為,劃分林地的市場區位質量等級,應當考慮的主要因素有社會因素、經濟因素與行政因素。

林地市場區位質量等級劃分方法主要有模糊聚類評判法[31]、土地級別類比法[32]和專家評判法等[33]。

1.6 林地綜合質量等級劃分

林地綜合質量包括至少4個層面的林地質量綜合,即林地的市場區位質量、經營條件質量、林地的自然屬性質量與生態區位等級等[34,12,10]。其中林地的自然屬性質量,最好以林地的立地質量作代表。

因此,林地綜合質量等級劃分,必須在林地市場區位質量等級劃分、林地經營條件質量等級劃分和森林立地質量等級劃分的基礎上進行。劃分林地綜合質量等級的主要方法為模糊數學[34]。

1.7 林地地價質量等級劃分

林地地價是一個交換價值范疇,它反映了可交易的貨幣數量關系[32]。因交易目的不同,林地地價可分為所有權價值,使用權價值和其他權利價值。按形成方式可分為市場交易價值與評估價值。通常林地地價質量等級劃分中的林地地價,系指林地所有權價值的評估價值[32]。

劃分林地地價質量等級的主要方法為模糊數學,一般將林地的基準地價[32]作為模糊綜合評價指標。

2 林地質量等級劃分研究展望

隨著森林對全球氣候變暖與環境惡化緩解作用的日益明顯,人們對森林與人類的關系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林地質量分級的研究展現了如下三大趨勢。

2.1 林地質量價值觀突變

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人們不僅需要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生活,而且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文明生活。當代的林地質量價值觀不僅與林地的物質產品有關,而且與林地能否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有關。林地的旅游觀光價值[35,36]、生物多樣性價值[37]等森林生態文明[38,39]價值觀的不斷發掘,極大地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勢必開創林地質量價值觀的新紀元。

2.2 林地質量調查劃分單位進一步多元化

傳統林地調查劃分最小單位是小班,最大的小班面積不得超過20hm2[40]。這種以林地的物質產品經營為目的而定義的小班顯然不能作為以生物多樣性價值、旅游觀光價值等為目的林地質量劃分的最小單位。因此,我國林地保護利用區劃中有了主體功能區、功能分區等高級林地劃分單位[10]。顯而易見,能滿足森林生態文明價值觀要求的林地質量調查劃分最小單位――各類“林地功能小班”,如果加以恰當定義,可能刷新或替代傳統的林地小班定義。

2.3 林地質量評價向高技術方向發展

林地質量價值觀方向的突變決定了林地質量評價高技術的發展方向。由于現代林地經營多目標性的不斷發展,林地質量評價的內容也越來越復雜化,傳統的林地質量劃分方法、手段和技術難以滿足這種要求。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作為林地各類質量劃分的統一方法。通常情況下,作為多目標經營的林地質量劃分是采用多方法的組合。例如,在《運用模糊數學劃分中國林地綜合質量等級》中就多次將層次分析法與多重復合蘊涵模糊數學方法進行組合運用[34]。在大量獲取林地質量劃分數據方面,近年來有用遙感數據替代森林連續清查數據的傾向[6]。

3 小結

(1)林地質量至少有7個不同層次。不同地塊的林地質量只能在同一層次與同一標準內才可能進行比較。此外,使用不同標準劃分的林地質量等級之間亦無法進行比較。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亚洲国产综合网址 |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深喉 | 亚洲综合色婷婷六月在线图片 | 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天堂中文 | 中国日本亚洲综合久久久 | 中文天堂最新中文字幕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