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的概念和意義8篇

時間:2023-08-01 09:22:5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海綿城市的概念和意義,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海綿城市的概念和意義

篇1

關鍵詞:海綿城市;生態選擇;園林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9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1016302

1 引言

近年來,我國部分城市出現雨季內澇的情況頻頻發生,由此引發了關于傳統城市給排水系統建設的熱烈討論。海綿城市逐步成為我國相關行業內的前沿思想和熱門話題。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時提到了“海綿城市”,他指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4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在工作中提出了海綿型城市設想。2014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貫徹在講話中涉及到會議精神,證實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2014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以及水利部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1]。

2 海綿城市的概念意義

眾所周知,海綿有其獨特的物理特性。借助其獨特的物理特性來形容城市的某種功能,就出現了海綿城市一詞。海綿城市強調建立一個完善的“海綿體”城市,使水在城市中的運動和遷移實現“自然化”,以便有效緩解雨季城市內澇的壓力、提高雨水資源利用化水平、減弱河流污染、調節城市微氣候以及改善城市生態景觀等,最終實現城市水循環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2]。國外對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澳大利亞,用來比喻鄉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以及城市對鄉村人口的吸附效應[3,4]。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一書中,對海綿城市的概念做了如下定義: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當有需要時又可以釋水,從而具有良好的“彈性”來應對自然災害和適應環境變化[5]。

海綿城市也有著深層的意義:①具有彈性的海綿城市有著應對自然災害的思想,在面對干旱或洪澇時,能夠發揮其韌度來適應各種水環境危機;②海綿城市的開發中,前后的水文特征要求保持不變,這主要是通過降低影響的開發思想和技術來實現的;③海綿城市對雨水資源以及水環境有著綜合管理的可持續思想,要求城市儲存雨水,在急需的時候加以利用,從而保護水生態環境[1]。

3 海綿城市建設的方案編制

3.1 要收集材料做相關分析

海綿城市的建設與當地區域特征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地形、流域、水文、水質、地質等基礎情況,結合土壤、降水、蒸發量等規劃建設數據,來綜合分析當地年降雨量與平均徑流總量控制率之間的關系。

3.2 確定建設目標

在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建設需求,從人民生活、社會發展、經濟條件等因素入手,確定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根據建設的難易程度做長期規劃。

3.3 制定海綿城市建設的具體方案

從當地水流域治理入手,調整優化水系,利用水利工程綜合治理小流域,最終實現整體流域的控制。在對海綿城市進行分區建設的過程中,要結合植被、河流分布、土壤等情況進行重點問題突破性解決,對每個分區制定出具體的規劃指引方案,綜合利用多種措施來建設海綿城市的道路、綠地以及水系。

3.4 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方案進行優化

科學合理的對海綿城市進行指標評價,考慮經濟、科學、量化原則,及時調整方案,計算水文、水力時要充分考慮低影響開發設施的規模??傊^不能死搬硬套發達國家建設模式,應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條件進行綜合規劃建設[6]。

4 海綿城市理論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海綿城市在規劃設計中,主要朝著削減徑流污染、緩解雨洪壓力、提高雨水利用、改善城市景觀等目標進行。城市在開發建設中,很可能對水質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控制降雨的徑流可以適當提高水質改善污染狀況。在園林規劃設計中,按照海綿城市規劃理論來建設,可以提高防洪要求,提升防洪能力,降低建設成本,簡化管理難度。

景觀設計與低影響開發結合起來,可以充分發揮海綿城市理論在園林設計中的作用。在公園規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景觀生態結構布局。具體包括土壤、水質、河流等基本狀況,保護現有生物物種,考慮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適當進行當地河道采砂、農田開發等,力求生態環境保持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尊重自然,運用“基質――斑塊――廊道”等景觀結構分析方法,來對整個園林設計進行生態學層次上的把握,將公園生態與城市生態一體化建設,以做到可持續發展[2]。

5 海綿城市建設的生態選擇

海綿城市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生態基礎建設。具體來講,典型的下凹式綠地生態設計模式、綠地植物的生態選擇、綠地土壤生態系統的選擇、降低空氣粉塵的生態選擇、透水硬化地面的生態選擇都是必須詳細考慮到位的理論建設基礎[7]。

對城市雨水綜合利用,可以達到最大限度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城市綠地在設計規劃過程中要做到分散性,也就是要分布在不同區域進行雨水接收,避免生態系統受損。綠地植物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較強的忍耐力,因此在選擇物種過程中,要考慮盡量選取耐鹽堿、耐干旱、耐淹耐濕的種類,并因地制宜的考慮當地土壤、氣候、水文以及管理等綜合條件,提高綠地的集雨時間和能力,從而提升生態空間的利用度。綠地土壤生態系統的適當選擇,為綠地生態系統充分發揮作用奠定了基礎。土壤是一個擁有巨大空隙的海綿體,具有強大的吸附和滲透能力,土壤較好的持水能力可以保證植物充分的吸收水分,最終做到調節綠地生態系統的平衡,進一步做到凈化水源、改善空氣以及改善環境等重要作用。土壤是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活動場所,為分解者提供充足的養分和有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還發揮著巨大的殺菌、拮抗等作用,這些都對城市居民的生活有著重要作用。透水硬化面作為城市建設中的鋪裝,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各地的建設中,尤其吸水性較好的透水磚,可以較快吸收雨水,方便市民出行,但過量應用,會減少自然土地,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潛在危險。因此要做到適量發展,避免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6 結語

海綿城市的應用仍處在發展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海綿城市理論與體系,仍然任重而道遠[8]。要從海綿城市概念的引入,到結合園林設計、引入碳排放測算、分區進行測評獎罰制度以及海綿城市建設的智慧化等多方面進行努力,以加快推動海綿城市理論體系的整體化發展,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楊 陽,林廣思.海綿城市概念與思想[J].南方建筑,2015(3):59~64.

[2]唐正偉.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運用初探[J].綠色人居,2016(2):30~31.

[3]Neil Argent,Fran Rolley,Jim Walmsley.The Sponge City Hypothesis:does it hold water[J].Australian Geograhper,2008,39(2):109~130.

[4]T Budge.Sponge cities and small towns:a new economic partnership[C]∥M.Rogers,D.R.Jones.The changing nature of Australia’s country towns.Ballarat:Victorian Universities Regional Research Network Press,2006:38~52.

[5]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與水系統構建(試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號)[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4.

[6]崔廣柏,張其成,湛忠宇,等.海綿城市建設研究進展與若干問題探討[J].水資源保護,2016,32(2):1~4.

篇2

【關鍵詞】:園林植物景觀;海綿城市;建設;應用

海d城市是一種城市設計理念,主要是要求城市在面對自然災害或者環境變化時,能夠維持城市范圍內的旱澇平衡[1]。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在洪澇和干旱災害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雨水充沛的情況下,能發揮出吸水、滲水和儲水功能,當發生干旱時,將這些吸收的水分進行充分的釋放。這種設計理念在不打破生態原則的基礎上,有效的將人工和自然途徑相結合,不僅充分的利用了雨水資源,而且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1、建設海綿城市的理念與意義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就像海綿一樣能夠吸水,也成為水彈性城市。海綿城市用通俗的化來說就是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在城市各個地方用吸水材料作為海綿體進行城市建設和規劃,這些材料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比如草地、樹林、泥地或者湖泊等。平時不會影響市民的正常休閑,在暴雨來臨時,就發揮出其特性,將雨水囤積,避免發生洪水或者內澇,大大減少城市積水的幾率。這些囤積的水在干旱時可以通過澆花、洗車等方式進行釋放,充分利用,緩解水資源緊張的局面。海綿城市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排水管道以及鋼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使天然水系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利用,大幅減少了政府對水環境污染的治理費用,大大降低了因內澇給城市帶來巨大損失,這在很大程度上給城市的經濟帶來了良好的效益。

2、海綿城市中園林景觀設計的技術原則

海綿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中要以保護生態環境及資源為前提,將土地浪費及生態環境破壞情況最小化,實現土地資源優化及生態利益最大化。在處理排水管道與不可下滲地面時,要保證最大程度的實現水平衡,根據場地特征進行科學利用,充分保障自然水的暢通。為了使徑流中所含的物質有充足的預處理過程,就要嚴格的控制排出和增長通過時間。根據小規模場地中設置分布式過濾、阻留等工程設施提供徑流的過濾和儲藏[2]。

3、園林景觀植物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3.1凈化空氣,降沉降噪

園林景觀植物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源,只有植物才能通過光合作用,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中。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和貯存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出大量的氧氣,維持了自然界的碳、氧平衡。同時,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這既可以增加空氣濕度,增加降水,又能降低空氣溫度。園林景觀植物規模大,結構復雜,穩定性好,起到了良好的防塵、防風的作用,而且降低了城市中各種生產和汽車等制造的噪音。

3.2實現低影響開發

通過對雨水的滲透、儲藏、調節和傳輸同能實現低影響開發,使徑流污染、徑流峰值和徑流總量得到了嚴格有效的控制。要想切實落實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和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就必須以生態優先和規劃引領為基礎,重新對城市空間進行認識和利用,提升城市規劃和各職能部門間的相互配合。對影響城市水生態的明愛區域要限制開發,有效的保護,同時根據低影響開發的理念,對新開發或者需要改造的城區進行規劃和建設。綠地水體、屋頂綠化、下沉式綠地及生態鋪裝是實現低影響開發園林景觀常用的手法。

3.3 凈化水質,保持生態平衡

水生態基礎建設是海綿城市構建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污水的處理又關系著水生態的基礎建設[3]。在傳統的污水治理中,通常是采用構建單一的灰色基礎設施,但是這些基礎設施往往由于功能單一而無法完全解決復雜的水污染問題。通過管道將城市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中,這就對水質造成了二次污染。綠色的基礎設施完全對立于過去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通過建設園林景觀植物對污水進行凈化,對凈化水質、防洪、氣候調節及保護生態壞境及五中多樣性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濕地中的應用,濕地植物不僅能吸收水中的富營養物,而且能有效的抑制有害藻類的繁殖,凈化水源,充分保持水中的生物平衡。

3.4 補充地下水,防止洪澇等自然災害

濕地不單能提高物種的多樣性,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而且還是方便儲存的良好場所。傳統的思維和做法是直接將其排放到河流中,并沒有充分利用水資源的循環系統。不透水的鋪裝應用使土地蓄水能力逐漸降低,導致徑流系數增大,從而形成洪澇災害。園林景觀植物的應用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合理解決超標徑流系統,通過與城市雨水灌渠系統的相互配合嚴格控制水流。園林景觀植物的葉脈及根均有一定的儲水功能,通過在道路兩旁建設生態滯留地,利用海綿城市的特性,在雨量大的情況下進行吸水、儲水,降低徑流系數,在干旱的天氣通過蒸騰作用將吸收的水分釋放出來,補充地下水以調節城市氣候,降低熱島效應。除此之外,園林景觀植物的根系對土地具有一定的固定作用,避免了水土流失和土質疏松,也降低了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情況。

結語

海綿城市作為強調以生態方式收納雨水的雨水管理概念,是傳統排水防澇系統的加強和優化。在現代城市生態問題日益加劇、日漸突出的當下,海綿城市的建設迫在眉睫。海綿城市的建設涉及范圍廣,因此需要采取綜合性的解決方案。海綿城市的構建遵循自然規律,將改善城市生態的規劃理念與園林景觀植物的設計相結合,打造出了既科學有效又外表美觀的綠色基礎設施,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促進了文化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們要提高對海綿城市的認識度,并大力支持海綿城市的建設,使我們的生存環境變得更美好。

篇3

關鍵詞:海綿城市,生態環境,水資源,建設理念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719/14-1279/tu.2016.04.106

0引言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就是像海綿一樣的城市,下雨時吸水,干旱時放水,自主調節城市干濕度。較為官方正式的海綿城市概念是指全新的城市雨澇管理概念,是城市適應環境變化、應對雨澇災害的一種城市建設方式。其機理是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干旱時將存蓄的水釋放、利用。現如今國家已將這一理念在一些城市試行,以期取得良好成效。相關專家學者也已深入探討、研究、踐行這一設想模式。

1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提出

1.1適應現代化的城市建設

現代化的城市建設,高樓林立、柏油馬路四通八達,使城市綠地面積逐漸減少,滲水能力嚴重下降,越來越多的雨水資源流入城市下水道,浪費水資源。而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正是針對這一情況,更多地利用城市中的江河湖泊、綠地植被,甚至一些新研發的蜂窩型大孔滲水地磚來吸收滲透大自然的雨水,防止城市病———由降水的不確定性引起的旱澇災害的發生。

1.2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平衡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汽車尾氣的排放、工業污水的排放,城市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作為城市的一員、海綿城市的建設者,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刻不容緩。而海綿城市建設正是通過建設水系濕地、綠地廣場、城市道路、地塊內部消化等方式來發揮其作用,而這些措施便于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平衡。

1.3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

之前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公益廣告———大自然的最后一滴水將是人的眼淚,可見水資源對于人類的重要意義。以往的城市模式,雨水多數是通過井蓋等雨水收集設施流入城市下水管道,干凈清澈的大自然之水直接流入地下雨水管無疑是對珍貴水資源的最大浪費。更重要的是,對于一些沿海城市受季風影響,夏季強降水甚至臺風、風暴很容易引發城市內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對當地經濟乃至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所以建設海綿城市有利于充分利用水資源,減輕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損失。基于上面提到的三種情況,海綿城市的建設必將對緩解城市“旱澇”災害,減輕城市熱島效應,促進城市化進程起到巨大作用。

2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中的關鍵技術

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日益成熟但是涉及到實際技術水平與效果仍需時間的檢驗,其關鍵技術主要包括:水系濕地、綠地廣場、城市道路、地塊內部消化等四個方面,以下做詳細介紹。

2.1水系濕地

水系濕地作為城市的凈化器對城市環境保護、氣候調節、生態平衡有著重要作用。水系是流域內所有江河湖泊等各種水體組成的水網系統,其調節蓄水作用與河流長度、流向、水系狀況與流域范圍、支流數量及其形態、河網形狀密度等有直接關系。而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等形成的沼澤地等帶有靜止或流動水體的淺水區域,與海洋、森林共同構成全球三大生態系統,由此可見其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興建人工湖,無論是公園還是小區,建設形狀造型優美,水質清涼的人工湖或者人工環水水帶用來凈化環境,增強城市蓄水排水能力。筆者認為相關部門的濕地水系建設經驗日趨豐富,關于試點城市的濕地水系建設其技術較為成熟,但要注意重建設的同時更要重管理,充分發揮自然與人工水系濕地的蓄水、補水、凈水作用,建設海綿城市,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旱澇災害,造福城市居民。

2.2綠地廣場

綠地是城市規劃中的專業術語,全稱為城市綠地,是指城市專門為改善生態、保護環境,為居民提供的游憩場地和美化景觀所用的綠地。綠地廣場實則為城市中的街心花園,其中植被眾多,利用光合作用有效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為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做出重大貢獻。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許多城市建設街心花園、廣場綠地等基礎設施,在美化環境,服務群眾的同時,也起到了強大的涵養水源的功能,下雨時吸水,干旱時蒸發放水。近年來,城市建設利用公園綠地作為“蓄水池”,由繁茂的植被吸收涵養城市降水中的多余水分,再經陽光照射植被中水分蒸發,形成小水珠在天空凝結成云,最終降落城市,實現生態水循環。為建設新興海綿城市,綠地廣場的建設也迫在眉睫,植被的種植與培養依靠城市中有經驗的園林工作者。值得一提的是,新型蜂窩狀滲水地磚的出現,使城市公園小路既擺脫了雨雪天氣泥土道路的泥濘不堪,又快速有效將雨水通過地磚滲透到地磚下的泥土中,蓄存水分,在城市綠地中的小路可以大量利用這種材料來實現綠地的海綿作用。

2.3城市道路

交通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城市的興衰,四通八達的城市道路交通使商業交往更為便利,這勢必會帶動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F如今城市道路越建越寬廣、越建越氣派、越建越堅實,但是不可忽視的是這些道路并不滲水,甚至嚴重阻礙雨水的排泄,造成城市內澇。因此城市道路在建設中應該注意完善下水道系統,牢固井蓋安全,充分利用透水透氣材料建設城市交通道路,減少旱澇災害,真正實現海綿城市的建設。我所生活的城市近年來就開始大力提倡完善城市下水管道系統,建立完善的小水管道體系,減少城市內澇,充分利用雨水,緩解城市用水緊張等問題。

2.4地塊內部

作為城市建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地塊內部的規劃在海綿城市的建設與實行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地塊規劃應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每一部分用地。若建設海綿城市,就要注重綠化、園林、濕地、湖泊等方面的建設,因此在建設過程中,在保證城市正常有序運行的基礎上應把此部分作為重點建設對象,實現對海綿城市的合理規劃。比如,城市里要合理規劃土地使用情況,分配好建筑用地、綠化用地、濕地湖泊在城市中所占的比重,合理規劃才能更好地發揮涵養水源的作用,真正使城市發展得更為美好。

3結語

海綿城市是隨著時展變化所產生的新興的城市形態,也是新型城市理念,其發展順應保護自然、維持生態平衡的發展觀念,在未來將會進行更廣泛地推廣。無論是水系濕地還是綠地廣場,亦或是城市道路、地塊內部規劃,這些都是海綿城市應具備的硬件設施。我們要做的就是掌握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利用海綿城市建設政策,更好地為城市居民服務,為人民造福,建設我們獨一無二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參考文獻:

[1]杜雨欣.全國性657城中有300多屬嚴重缺水或缺水城市[N].新華社,2014-05-18.

篇4

【關鍵詞】海綿城市理念;市政給排水設計;應用實踐

1引言

海綿城市效應的重要內容是通過對城市有關設施開展綜合改造,如同海綿一般,吸附大量的雨水資源,進而改善城市用水難的現狀,同時,減少城市內澇,提升城市對自然災害的抵御和應對能力。加強對海綿城市的研究和應用,對于新時期的城市創新發展有著非常突出的借鑒意義。海綿城市效應能夠通過人工干預與疏導,優化自然資源利用,為市政給排水減輕壓力而節省的水資源,可在綠化、灌溉、衛生等諸多領域顯現應用價值,促進城市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維護城市健康有序運轉。市政給排水系統的設計者應該加強對海綿城市理念的研究與分析,認清這種理論和思想的重要意義,并把其中借鑒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到給排水工程建設當中,為水資源開發利用提供支持。

2海綿城市概述

海綿城市理念在現代城市的改革發展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城市現代化和創新性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理念,重點是對城市雨水進行科學管理,對于水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加強洪澇災害防控,從而有效滿足新時代建設要求。海綿城市主要借助滲、蓄、凈等處理方法,形成完善科學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強化對水資源的彈性管理,改進和優化城市給排水系統,并且為整個系統的良性運轉提供優良的資源儲備。海綿城市表現出非常鮮明的生態環保特性,可以為城市的生態建設提供支持,也可以助推城市轉型升級,為城市的戰略性經營與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尤其是轉變了傳統城市給排水設計方面的滯后觀念,實現自動化儲水和出水,運用了雨水花園下沉綠地、植草溝等設施,收集和排放豐富的雨水資源,對道路與綠化系統進行改進,緩解城市發展過程當中出現的內澇和干旱等問題,減少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當中花費的成本,順利實現對資源的科學調控,為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梢哉f海綿城市既是一種先進的城市,建設理念又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當中的理想狀態,能夠為目前的城市建設提供創新發展的思路,也可以在新時期創造更加豐富的城市發展成果。

3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應用的意義

海綿城市理念是城市化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這種科學化的思想觀念對于當前的城市給排水系統設計來說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正確認識海綿城市與市政給排水設計結合的意義,可以為未來的給排水工程運轉提供創新思路??傮w來說,海綿城市理念應用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第一,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基礎資源就是水資源,這一點毋庸置疑,且在大量實踐當中得到了驗證。就目前而言,在全世界水資源都表現出非常短缺的現實情況,所以關注并且解決好水資源方面的問題,成為目前城市發展建設時要完成的首要任務。在以往的城市建設以及市政給排水設計當中,對雨水資源的重視程度并不高,也沒有做好對這類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利用,最終出現了雨水資源利用不足,甚至是嚴重浪費的情況。海綿城市理念的產生,讓城市發展對雨水資源的重視度大幅度提高,在市政給排水建設當中推動對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特別是通過對給排水系統進行創新設計來提高城市整體的蓄水水平,運用科學技術方法重新利用雨水資源,改善資源短缺的現狀。與此同時,改善城市整體的給排水功能,可以不必局限在傳統的給水和排水管道方面,可以建立一個自然給排水系統,確保城市的穩定安全運轉,發揮自然給排水系統的運行優勢。第二,改善內澇內旱問題。對海綿城市理念進行學習和滲透,能夠幫助城市化解目前存在的內澇和內旱現象。在目前的城市發展當中,雨季內澇明顯是非常顯著的特征,特別是在我國的南方城市,降雨表現得非常集中,假如城市自身市政給排水系統無法發揮應有功能,就會出現嚴重內澇災害,危及城市群眾的生產生活。除此以外,海綿城市理念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的干旱問題,尤其是能夠對雨季時收集的雨水資源進行恰當處理,待干旱時順利調取和使用,確保城市整體功能的提高,也為城市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保障。第三,減少城市水污染,維護城市環境。生產活動會不可避免地影響自然生態環境,特別是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下,人們因為過度關注經濟發展,反而忽略了環境保護,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效益的提升,這無疑為城市環境帶來了嚴重污染,自然也為水環境帶來了不良影響,不僅造成水資源浪費,還為后續發展帶來了極大阻礙。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能夠對當前的城市環境進行改善,有效減少人類生產生活對自然生態的不良影響,保證居民的生產生活質量。值得一提的是,海綿城市理念和市政給排水設計的結合,能夠大大增強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改善水體環境,為城市迎來可持續發展局面提供支撐。

4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應用的原則

海綿城市是一種科學化和現代化的城市管理思想,可以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性提供有力支持,也能夠助推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在如今的城市建設與實際的工程規劃當中,可以把海綿理念作為指導思想,融入海綿吸水功效,積極吸納地表水,補充地下水,強化疏通效果,防止內澇內旱等極端問題的出現。當然海綿城市還能夠促進淡水資源循環利用,為如今的生態恢復事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海綿城市和市政給排水設計相結合,是提高市政給排水工程建設質量的重要方法,但在實際的系統設計當中,應該遵循正確的原則,把握內在規律。第一,防澇原則。在目前的城市化發展當中,有很多給排水設施比較老舊,無法正常發揮作用,因此,出現了明顯的積水、洪澇等問題,這無疑為市政給排水系統正常運行效果帶來了消極影響。面對這種情況,設計者需要在實際設計活動當中貫徹防澇原則,提高洪澇防范和應對能力。在城市建設中排除積水是非常關鍵的,既可以確保給排水系統的設計質量,也可以在此基礎之上回收水資源,減少資源浪費,改善水資源緊缺的現狀。第二,節約原則。節約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備受推崇的文化觀念,當然這種節約原則也適合用于市政給排水設計當中。設計者應該認清資源節約的重要意義,在系統設計和動態優化當中,都要始終堅持節約準則,避免對原有管路進行修改,而是立足原有基礎展開科學化設計,注意水資源的回收再利用。第三,尊重自然原則。想要切實推動城市的長效發展,就必須把環境建設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城市的整體發展。市政給排水設計,應該始終秉持尊重和順應自然的原則,牢牢把握自然規律,如果違背自然發展規律,不僅無法完成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保護,還會傷害大自然,最終限制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尊重自然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也是設計者在給排水系統設置環節應有的觀念,為實現生態平衡和城市健康發展提供新思路。

5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5.1路基排水設計

市政道路是一個非常復雜而又完整的系統,路基是整個體系當中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會對道路結構穩定性帶來極大的影響。在路基的設計過程中,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科學有效的排水設計,可以大大延長道路使用壽命,減少雨水積壓所帶來的坍塌陷落等風險,這也是市政給排水設計當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在路基排水系統的設計過程中,首先應該做好全方位的準備工作,針對現場環境做好全方位調研,掌握本地降水量、氣候條件及其規律,檢測好路基土質,為下一步的計劃和系統設計打下基礎;其次需要秉持提高路基排水與透水性能的準則,科學設計路基工程建設方案,著重對填補技術進行優化,嚴把填補材料質量關卡,選用透水性強的材料,加強對新型材料的使用,確保路基結構平穩。

5.2人行道設計

人行道會給市政給排水設計帶來重大影響,尤其是會影響到整個系統功能的發揮,所以應該將人行道的合理設計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結合工程施工建設的要求,改善和提高市政給排水系統功能,徹底變革以往落后的人行道設計思想,用海綿城市理念推動設計創新。設計者應該對城市地形情況進行綜合考量,恰當選取科學材料,設計人行道給排水系統,著重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例如,新型排水系統設計需要隨地形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做好科學化的密度分布。西高東低的城市需要確保設計的給排水系統順應這樣的地形趨勢,呈現樣態分布特征。東高西低的城市,當然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和地形趨勢保持一致。在人行道給排水系統設計中,要注意對新材料的使用,選擇性能好、經濟安全以及可再生的材料,確保雨水滲透有效性,提高雨水資源的收集效果,并為后續利用打基礎。

5.3車行道設計

車行道的設計也是不容小覷的,想要綜合提高市政給排水系統的設計效果,也要特別關注車行道設計和海綿城市理念的結合。事實上人行道和車行道在實際設計當中是比較相似的,設計人員需要結合施工現狀,做好科學把控,提高整體給排水能力。全面研究車行道使用的特殊性,明確在道路當中車輛行駛速度相對較快,所以設計者需要結合施工現狀確定出相應的密度,維護路面平穩,減少行車中的風險。海綿城市理念要求在車行道給排水系統設計中應該運用優質材料,完善排水功能,改進以往設計當中排水構筑物密度不足的問題。另外,設計者應該考慮到路面應該具備防滑性,盡可能在路面鋪設當中運用性能優質的防滑材料,在確保車行道基礎功能的同時增強給排水效果。

5.4綠化帶設計

綠化帶的設計應該對海綿城市理論進行有效借鑒,因為綠化帶設計也是城市給排水設計當中不可忽視的內容,而且對設計的要求非常嚴格。在綠化帶的設計中要特別注意:第一,有效收集雨水資源。在設計活動當中應該把海綿城市思想理念作為指導,堅持水資源循環利用的行動準則,科學設計和提高雨水收集功能,重點做好綠化帶材料和綠化帶高度等方面的恰當設計。通常,綠化帶的高度應該設置為15~20cm,同時,要注意超過區域內土壤高度。第二,加強水質過濾。為滿足水質過濾要求,一般情況下會利用種植土設置砂石層等方法,確保雨水的過濾效果,提高水質。第三,對排水功能進行優化提升,結合綠化帶的布局情況,設計好排水裝置和設施,恰當設置高度、位置,便于雨水排放,防止雨水資源過度積壓影響植被正常生長。

5.5附屬設施設計

附屬設施是市政給排水設計當中極易被忽略的一部分,但附屬設施的實際設計效果會為系統的應用功能發揮帶來極大的影響。為優化整體的系統設計,應該針對周圍情況做好調研,明確設計指標要求,并在標準指導之下,把控好附屬設施的設計質量,改進施工方法,落實海綿城市理念。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綠地銜接部分的合理設計,更新思想觀念,運用多元化策略,確保排水功能的發揮效果,例如,運用雨水分流、下沉式綠地等設計方法。除此以外,設計者還可以在銜接部分布置雨水花園,利用好豐富的雨水資源。為提高附屬設施的吸水效果,應該以草植溝替代混凝土材料的使用。

6結語

市政給排水系統在城市的整體運營發展當中提供了優質的基礎條件,但是隨著城市發展水平的提高,對于市政給排水系統的應用要求也大幅度提高,傳統落后的市政給排水系統設置方法也表現出明顯缺陷。為促進城市創新發展,滿足市政給排水系統建設的要求,優化市政系統的運轉效益,對海綿城市理念進行吸收借鑒顯得非常重要。結合海綿城市理念的要求,市政給排水系統設計者要加大城市雨水的管理與利用力度,運用有效處理方法,形成一個全新而又完整的水資源循環管理系統,優化資源儲備,體現生態環保要求,助推城市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陳梓君.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的運用[J].住宅與房地產,2020(12):104.

【2】張海彬.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磚瓦,2020(5):84+86.

【3】薛健.淺析市政給排水設計中對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J].綠色環保建材,2019(10):73-74.

【4】鹿方亮.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智能城市,2020,6(10):29-30.

【5】陳龍.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20(33):83+86.

【6】武秀偉.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的運用[J].建材與裝飾,2019(31):84-85.

【7】王海.海綿城市理念在山地市政道路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住宅設施,2020(3):42+61.

篇5

關鍵詞:海綿城市;建設;問題;對策

城市建設經過數年的發展,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在享受城市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不斷提升城市的發展質量和生態水平。近年來,隨著降水的增多,城市內澇愈發嚴重,我國城市不得不面對水災,為了應對這種局面,我們要建設海綿城市,緩解城市的內澇,提升城市的生存環境。但海綿城市建設畢竟才剛剛起步,人們對海綿城市的建設還不夠了解,因此,在建設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提出應對對策是至關重要的,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為我國的城市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1海綿城市的內涵和作用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是指城市在面對環境的變化和大量雨水所帶來的自然災害時,能夠像海綿一樣具有一定的彈性,當城市的地面徑流豐富時,地面能通過吸水、滲水、凈水把這些水資源合理有效的儲存起來,當城市水資源缺乏時,能把水資源釋放出來,加以利用,滿足城市生態系統對水資源的合理應用,既緩解了城市的內澇,又有效保障了水資源的供給,合理有效地使城市的生態發展得以平衡。我們建設海綿城市的作用主要有幾點:第一,緩解了城市的內澇問題,海綿城市最初建設的理念是解決城市降水過多的問題為出發點,我們要改變單純靠市政排水管道和泵站排水的現狀,要更好地依靠城市生態系統存儲,排放降水,合理利用人為調節和生態調節兩方面來緩解城市的內澇問題。第二,形成良好的水循環系統,保持城市的水土,不僅有效緩解了城市的內澇,也能解決我國水資源不足、水質惡化的問題,為城市建立良好的水循環系統。第三,改善城市的綠化和自然景觀,在建設海綿城市時,要對道路及居住的小區道路進行合理分割,加大綠地的使用面積,在道路上采用透水式鋪裝的辦法,增加城市內部的水循環系統。此外,海綿城市的建設也會增加濕地、公園的建設,為城市增添美麗的自然景觀。

2海綿城市建設中出現的問題

2.1綠色海綿體的數量很少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開發商為了賺取更多的利益,不舍得在土地上開發公共綠地,建設園林景觀,這就使得樓房越來越多,而綠化園林幾乎沒有,街區瀝青路蔓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如果城市在多雨季節,就會發生內澇,沒有可以吸收多余水分的綠色植被,導致海綿城市中最基本的滲水功能得不到實現。

2.2海綿城市建設缺少國家政策法規支持

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今年我國提出的一個新的城市建設目標,只是在一部分城市進行實施和試點,還沒有實現全國海綿城市的統一要求。我國土地遼闊,跨度很大,每座城市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自然條件也不一樣,政府提出的關于建設海綿城市的法規政策需要一點點推行和完善,不斷總結和歸納海綿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如果沒有國家政策法規的支持,海綿城市建設就沒有標準的硬性規定,還會因為無法可依出現管理的混亂,這樣使得城市建設也會受到影響。

2.3人民群眾對于海綿城市缺乏一定的認識

在遇到降雨或是內澇等自然災害時,人們的普遍想法是如何把雨水加快排出去,不影響人們正常的生活,卻意識不到如果把這些雨水存儲起來會變成一種可以利用的水資源。政府部門依照上級的安排積極建設海綿城市,卻沒有讓老百姓了解建設海綿城市的重要意義,這不利于創建海綿城市。

2.4科研水平和技術較為落后

在國外,海綿城市的建設是比較常見的城市規劃,且國外有建設海綿城市的一系列規劃,我國的海綿城市建設比較晚,在該領域的技術又相對落后,沒有相關的理論知識指導,一直是政府在不斷摸索和研究,因此,我們要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學習它們先進的建設思想,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更好地建設城市。政府部門對建設海綿城市的投入資金有限,這也對海綿城市的發展建設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3解決海綿城市建設問題的對策

3.1種植大量的綠色植物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加快,城市的土地大都被開發商占用,可用的綠地過少,我們要想使城市更好的發展,就要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政府應減少城區樓盤的建設,不斷增加城市綠色植物的種植。可以在馬路上合理加大樹木的種植,擴大綠化帶面積,盡可能多創建帶有大量植被的公園和風景區,盡量減少不透水的瀝青路面,只有這樣才能在城市一旦發生雨水較大或是城市內澇時,城市里的大量植被可以滲透吸收雨水,把這些雨水吸收起來,進行水資源的再利用。如果城市的綠化不能利用,我們還可以進行屋頂的綠化,這也是我們推行綠化建設的關鍵,它能夠起到很好的蓄存雨水的作用,生態環保,節能減排,可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我們要大力推行,實現更好的綠化建設。

3.2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

我國政府在建設海綿城市的同時,要有章可循,要出臺相關的法規政策引導海綿城市的建立,使海綿城市的建立能夠比較正規化。政府要加強監管力度,出臺硬性的法律法規,使各個城市都能按照規章政策創建海綿城市,最終把創建海綿城市當成終極目標,更好地實現城市化建設。政府要鼓勵海綿城市的建立,緩解我國部分城市缺水的現狀,讓水資源能夠很好的得以循環利用。

3.3做好宣傳,讓群眾更好地認識海綿城市

人們習慣了城市發展的最初模式,思想上比較保守,這阻礙了我國的城市化建設,群眾對于海綿城市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到底什么是海綿城市,它有什么作用,它的實現到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新的改變,這些問題人們還不是很了解,政府應安排專業的人員進行講解和宣傳,讓百姓充分了解海綿城市的定義、意義和作用。政府在宣傳時,要讓人們了解水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性,這對發展海綿城市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有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和理解,海綿城市的建立才會更加快速實現。

3.4提高我國科研水平,加大資金投入

我國海綿城市的建立還處于初級階段,還要不斷學習和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政府在認識到海綿城市重要性的同時,要給予大力支持,在資金方面,要投入一定的研究資金,培養更多的專業人員學習先進的經驗和技術,做好人才儲備。海綿城市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的努力。

4結語

海綿城市的建立從長遠來看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是為子孫后代造福的好事,想要建設這種新的城市體系,就要更好地了解海綿城市。海綿城市的建立是城市發展的機遇,也是挑戰,我們要迎難而上,做好各項工作,處理好水資源的循環合理利用,人們要從思想上轉變,國家要給予一定的財力、物力支持,社會各方相互配合,才能實現海綿城市的建立。

參考文獻:

[1]周建國.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2]仇保興.海綿城市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建設科技,2015,(18):11-18.

篇6

關鍵詞:海綿城市;雨洪管理;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 哥本哈根暴雨管理

1 引言

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 LID)孕育于西方發達國家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雨洪管理實踐中,美國馬里蘭州喬治王子郡的環境資源部在 1990年首次提出了在源頭對徑流進行控制的LID[1],LID 是近年城市雨洪管理方面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隨著低影響開發理念的發展以及我國城市地下水過度開采、水資源緊缺、水質污染、城市內澇、雨水資源流失等一系列復雜的雨水問題,破壞水資源循環體系,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我國逐漸關注雨水資源的管理、開發、利用,于2014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

2 海綿城市理論

2.1 海綿城市的概念

海綿城市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中對其有界定: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2]。海綿城市的建設時刻以生態環境為優先考慮因素,將城市綠地、景觀設計與人工雨水控制利用措施結合,在確保城市雨水安全的情況下,把城市綠地和河道中的雨水收集、雨水滲透和雨水凈化達到最大化,實現雨水的資源化和環境資源的保護,保護城市的水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環境。

2.2 海綿城市的本質

海綿城市的本質目標是城市建設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城市:可以“彈性適應”環境改變,同時能夠保持原有的水循環和生態環境。海綿城市的理念發端于自然生態的水循環過程,優先利用自然生態手段,通過生態處理的方法對土壤、綠地、生態水景等雨水,進行自然下滲、存蓄、凈化和回用,轉變原有的城市建設發展模式和與大規模的灰色建設理念,將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全面統籌協調發展。

2.2.1 生態性

自然界中的河流、湖泊、濕地等生態體系使之盡量維持在城市建設開發前的自然狀態,達到地塊開發前后水文條件不變的要求,實現低影響開發的目標。海綿城市的多項雨水設施如綠地、土壤滲透、屋頂綠化、生態水景都具有綠色生態的屬性,對維護城市生態平衡,維護國家和地區的水生態安全,保持城市生態多樣性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打造的不僅是一塊“城市海綿”,更是一塊“綠色海綿”。因此,自然生態是海綿城市的一大特征。

2.2.2 彈性

彈性是海綿城市的一個本質特征。所謂彈性,主要針對的是將所有降雨量均勻、大面積地收集到城市的每個角落中,通過多種雨水調蓄收集手段,應對不同降雨量的天氣。強降雨時啟用所有的調節容積,弱降雨時只啟用普通調蓄設施,具有良好的“彈性”[3]。當強降雨來臨時,海綿體起到了一定的緩沖作用,降低了災害的破壞性,將雨水均勻地收集到城市中。同時,城市需要水資源時,又可將收集的雨水釋放加以利用,因此彈性與釋放相呼應,是海綿城市的主要特征。

2.2.3 低影響開發模式(離散式)

海綿城市強調了分散式的源頭控制的特征。改變原有的集中收集污水及雨水、集中處理、集中回用等集中式模式。龐大的管網、大型處理廠都難以應對暴雨帶來的災害,目前很多城市仍然是這樣的現狀才會出現“城市看?!钡木跋?。海綿城市就是要求雨水分散地收集在城市中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城市海綿體中,不僅能有效降低暴雨災害的損失,同時補充地下水。因此,海綿城市是從原先雨水集中后直排到分散式蓄留的一種理念的轉變,是低影響的開發模式。

3 海綿城市的雨洪管理規劃

城市海綿體具有吸收雨水的功能,形式多種多樣,存在于城市的每個角落。海綿城市規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所涉及方面和達成的目標是復雜多樣的,不能依靠單一的學科知識或理論體系完成,因此是一項綜合復雜系統的工程。建設海綿城市不僅需要園林相關的規劃設計,還需要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更涉及到城市市政建設設施的規劃和實施。

3.1 綜合規劃

城市的水生態循環系統是一個整體,單一的規劃或按小區域進行設計無法形成安全的、完整的水生態系統。因此,海綿城市的雨洪管理規劃不僅需要水利專業的專業技術,還需要其他相關專業相互配合,包括園林、城市規劃及環境工程專業等。雨洪管理系統不再是單一方面的排水管網、處理設施等專業內容,而是包括城市中的水體、道路、建筑、綠地、場地等多方面系統相結合。它們在海綿城市建設體系中相互協調共同作用,所以建設海綿城市體系必須全面綜合的規劃,連接各個專業及學科,對城市的水生態系統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出對策,從而解決城市水資源缺乏以及暴雨時的城市內澇和水質污染等多方面雨水問題。

3.2 控制徑流的源頭及污染

在源頭處控制徑流的產生和污染是實現海綿城市的關鍵措施。通過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在降雨時收集雨水,例如城市中的綠地、場地、道路、建筑屋頂、滲透地面的源頭處,使用多種措施來過濾、處理、儲存雨水。充分利用土壤和植物對雨水的滲透、吸收作用以控制和處理徑流,從而消減城市的排水問題。盡量維持場地與開發前的水文特征相同,降低硬質鋪裝面積,保護場地內的開放空間,緩解暴雨時雨水地表徑流帶來的排水壓力,并確保能夠下滲補給地下水資源。同時,將場地雨洪管理技術設施與景觀設計相結合,提高滲透效率,既發揮景觀的生態功能,又改善生態環境。

篇7

關鍵詞:海綿工程;活化傳統;自然生態;文化生態;地域文化;城市景觀

通過分析海綿工程建設的路徑、城市歷史的傳統特點與城市文化環境的個性,提出城市景觀建設中應著重體現文化生態化、自然生態原則,建立生態環境基礎上自然可親的城市景觀。通過文化精神“物化”形態表現對傳統文化的空間繼承,即景觀空間內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的融合。海綿工程建設與“活化”傳統交融共生,連結城市文脈的連續性和“原真性”,使文化貫串城市景觀的每個角落[1]。

一、城市海綿工程體系

(一)海綿城市思潮的出現

城市生態問題是一重大課題,水生態問題的涌現成為城市發展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1]?;赝覈鴤鹘y城市建設系統在應對洪澇災害、水安全、雨水再生等問題面前存在不足[2],傳統的排水系統無法跟隨時代的發展。90年代初見圖1,英國首先提出可持續性城市排水系統,隨后“低影響開發”的概念在美國馬里蘭州一座縣城提出并開始實施,經時展,2009年深圳市政府引進國際上的雨水綜合利用理念,并開展示范區;2014年中國房屋建設出臺海綿工程相關建設指南中提出,在當今優化生態文明建設、城市建設轉型的背景下,提出“海綿城市”的理論,指出城市“冷漠的”基礎設施的構建需要得到改變,使得“海綿城市”的提出成為城市景觀設計一重大的轉折點。存、自然凈化為特征的環保生態學中的景觀觀點,是一種“水生態景觀格局”[2]?!八鷳B景觀格局”主張主體去順應自然,布局結構能在一定環境下生存與延續。我國正在應對著多種“水”危機,例如水資源污染、水源欠缺、城市內澇、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棲息地損失等,這些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的問題,這些綜合性水問題并非是某一部門職能管理下所能解決的問題,需要跨界性的對問題進行周全的解決[3]?!昂>d城市”的根基理念是在城市降水時,經由城市綠地系統、排水系統等發揮城市吸納、蓄滲、釋放雨水的作用,緩解城市雨水問題,再利用雨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其主旨就是要維持土地開發前后的水文特征根基不變,同時與城市管網的對接,城市流域水系的連通,保障城市防洪排澇安全[4];通過雨水在蓄水池的蓄滯,補充地下水,提高城市水資源存儲量,緩解城市用水壓力見圖2,對提高城市除雨洪排澇災能力與城市水系統良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二)海綿工程建設現狀

海綿工程建設是在城市“水問題”的背景下,對城市、人與水的關系進行重新審閱。在人與自然協調相處即“天人合一”的哲學生態價值觀下重新建立人與城市系統的新價值觀[5]。經大量調研發現,現存大多海綿工程建設僅以簡單的排水系統組成,缺少文化與藝術的介入,傳統意義上他是通過對綠地系統、道路系統、開放空間等各設計要素的優化,如使用透水鋪裝見圖3、綠色屋頂見圖4、下沉式綠地見圖5、生態植被滯留帶、雨水花園見圖6等常用設計改造方法達到對場地雨水系統的優化設計和管理,并實現城市水遷移的自由、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的基本目標。景觀空間是與這些系統模式僅僅相連,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與文化的融合是海綿工程與景觀空間的設計是必須要考慮的,所以應將傳統文化元素設計納入海綿工程景觀空間設計整個模式中,從系統性、文化性、地域性、生態性等角度出發促進城市海綿工程與景觀設計的優化。

(三)海綿工程建設以城市景觀為載體

海綿城市建設不僅是一種城市雨洪技術建設,更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的關系的回歸[5]?!昂>d”是一個實際存在的概念,它所對應的是景觀物質形態的存在,城市景觀應具備一定的海綿城市構建。海綿基礎的建設依托于城市景觀,兩者的交融對景觀空間設計及城市空間形態有立異性的影響。根據時代的發展,我們發現以景觀為載體的海綿設施是一個具有生命的系統,是綜合、系統、可持續的基礎設施,不是單向功能的設計,還是可以連接城市歷史記憶的載體。海綿城市的打造應基于尊重自然規律并且尊敬文化生態系統的理念,在改造和建設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護城市原有文化生態系統,區別于城市傳統“冷漠的”基礎設施,使海綿工程景觀建設生于自然融于自然,“自然巧妙宛若天成”,營造新的空間秩序,帶給人新的景觀感觸與感知。

二、城市景觀空間活化概念與路徑

(一)城市景觀空間活化

“活化”本是生物化學反應中的專有名詞,當下對“活化”的理解,是借用其原本含義,將城市景觀空間賦予文化意義,“激活”城市傳統文化,重新組成新的空間場域。并通過一定的外界條件,使客觀存在與“人”產生反應,從而完成活化的過程,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城市景觀發生碰撞[6]。“活化”運用歷史形態要素,“屏棄塵雜、吐故納新”,運用城市地域文化、歷史傳統、民俗文化、肌理紋樣與手工藝元素等象征符號的引發聯想,將歷史形態元素抽象化、意象化運用到景觀設計中,達到文化的傳承與延續[7]。

(二)空間活化路徑

1.城市空間情境與意象重塑并提升空間原生感:城市景觀空間情境和空間意象是空間組成的重要內容,城市景觀空間情境與意象的再生依托于城市原生文化歷史和民俗傳統的延續。空間情境與意象又是景觀各個功能組合在一起的框架基礎,不同的歷史文化、性質的城市景觀空間情境與意象的表達是不同的,并且是一個長期動態發展的過程。空間原生感是城市意象的歷史、生態、文化及社會科學等價值的反應,是精神內涵與物質形態的綜合。將傳統文化進行“活化”,重新構建景觀空間的結構形態與景觀物質形態,是為城市空間情境與意象重塑注入新的生命力的前提,是提升城市空間原生感的基礎。2.城市時代印記的延續地方感的留存: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印記,城市歷史造就城市文脈,城市文明營造城市獨特的形象地方感與城市傳統文化的內涵。一個城市文化的活化是將城市所具有的歷史文化的印記植入城市空間之中[7]。城市傳統的遺留通過一定的“活化”,將人的情感與物質形態融合在一起,將空間與時間的遺留重塑城市空間形態中是延續城市地方感的手段。城市地方感是城市文脈與城市形象認知的關鍵,凱文·林奇在其《城市·意象》書中提出通過“發現地方”來強化人們對地方的歷史文化特性的空間認知,通過文化歸屬感、品牌文化、城市安全感、認同感等感知要素尋找城市具有地方感的歷史文化。通過城市文化與時代印記的延續打造景觀空間,喚醒人們在空間內部強烈的地方感知,加強城市歷史文化的歸屬感。

三、海綿工程景觀“活化”空間建構

“活化”空間建構需要主動“破圈”,將城市文化帶入景觀設計中與海綿工程結合,為文化的再生找到強有力的空間傳播形態。城市景觀是城市文化形象的表達與價值的傳導,是展露城市文脈、歷史、文化與情感的表現?,F代海綿工程基礎設施與城市景觀的建設,需要區別于傳統灰色城市設施建設,實施“活化傳統與生態景觀”相結合,在追求自然生態的基礎加入文化生態,提升城市文化價值,同時也承擔起城市文化精神的重新塑造,成為與城市文化空間、時間、歷史連接交流的有效手段。

(一)新舊融合傳統精神空間“物化”

圖7新舊融合是景觀活化空間的重要契機點,“新”指的是現代技術即海綿工程的介入,“舊”指的是城市傳統即城市的故事、內容、意義與形式的整合,城市文化是提升城市形象與象征性的主要元素。傳統文化融入海綿景觀建構中,是聯動歷史與空間、自然與空間關系的途徑。在海綿工程景觀的建構基礎上,城市文化融入到景觀物質空間中,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路徑與場景,通過將地方文化精神場域和精神意象物化的方式建立對城市歷史的認識。城市傳統屬于文化生態的范疇,結合景觀與海綿工程建設,城市文化的表達需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并于城市景觀空間要深度融合,如圖8通過整體概括、元素提取、簡化重組等方法將文化精神轉化成“物化”景觀空間形態,增強城市的地方感。以城市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城市海綿景觀建設,是自然、技術與歷史在空間上融合、發生、傳播的過程,是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的衍生,是一個整體的系統,這也成為城市形成傳統文化普及、提高城市文化認知程度的基礎,是傳統文化活化傳承以及城市歷史記憶的載體。以圖圖9“漁網”元素景觀小品設施為例,在海綿工程建設下,設計者利用本土文化優勢,傳承城市地域文化,以本土文化為主要景觀要素,在原有的傳統漁民生活民俗文化基礎上使用捕魚工具漁網元素對景觀小品設施進行設計,如圖10,將漁網的網格形狀元素提取,夸張簡化,元素重復疊加,并進行元素重組,通過漁文化意向的元素融合模式再現場地的文化特性,將這種文化植入于城市景觀空間設計中,展現了城市精神和歷史獨特的印記[8]。城市空間形態是城市過去、現在、未來的聯絡再現,不同城市歷史的精神價值,呈現不同的空間形態。從古至今遺留下的城市傳統是可以通過藝術活化的途徑再現于城市景觀空間中的?,F代城市景觀空間形態既強調自然生態的建設,又重視文化生態的融入[9],城市自身所具有的傳統精神文化需要活化的繼承與延續,對城市所留存的大量傳統文化遺產進行活態化地傳承,有利于延續城市文化的本質。在海綿工程生態技術的前提下,通過新材料、新形式等進行創意性轉化,使其能夠以現代的方式延續生命[10]。進行改造和開發的過程中,空間形態結合街巷、廣場以及建筑小品等,通過變形、拼接、錯位、打破、重構等元素轉化方法,如圖11,使傳統元素空間再現,同時,將精神文化與物質性的景觀設施相結合,如通過雕塑、彩繪、壁畫、蠟像等藝術形態,以景觀場景的形式展現出來,增強城市景觀空間的領域感與層次感,形成變化多樣的組合空間,串聯出有序的新型景觀文化空間。

(二)生態與文化空間秩序格局融合

城市景觀本有的空間形態和秩序需要實現生態與文化系統的良性循環,城市肌理與生態特征是城市景觀空間形成是重要元素。海綿工程下景觀空間秩序需要從生態空間秩序與文化空間秩序兩種格局進行提升,生態空間秩序與文化空間秩序也是文化生態下及景觀空間秩序活化傳統基礎與前提。生態空間秩序需要將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巧妙地引入空間結構并與景觀聯系,同時強調自然生態格局,延續城市自然原真性空間形態,利用“海綿”技術實現城市空間生態空間秩序的優化;文化空間秩序是對城市文化的景觀活化,需要對整個城市景觀空間進行梳理、提煉,融入文化精神的元素結構進行空間上的重組,使之形成新的點、線、面相結合的文化空間秩序,文化空間秩序的提升重新梳理了城市景觀空間的形態結構以及秩序,兩者融合為城市海綿生態空間原生秩序注入新的空間組織。

四、海綿工程+“活化傳統”空間建構——以濕地景觀空間融入膠東海洋文化為例

1.提取民俗文化塑造海洋元素空間:提取還海洋文化元素見圖12,通過大量的文化調研,將傳統的漁村、祭海、民間藝術等海洋文化嫁接現代城市的特征,使濕地景觀空間的形態塑造立足于地域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探尋歷史與現代的平衡和相連,將文化生態與自然文化有機結合。如圖13結合膠東地域文化符號,利用創新的設計手法,以剪紙文化為靈感來源,提取貝殼珊瑚等海洋生物形態,使用打破、變形、重構、再現等設計方式重新融入新區的景觀空間內,構建空間尺度適宜的景觀生態板塊、生態廊道與生態機制。打造以膠東半島文化為主題的濕地景觀空間形態,使膠東地域文化得以活化傳承,空間中運用海洋生物珊瑚貝殼元素融入空間設計中,以貝殼的弧形成含珠之勢,把珊瑚貝的形態、造型等元素提取進行重塑,景觀藝術裝置的鏤空折線形態是對剪紙文化進行了簡約、抽象的藝術化勾勒,整體造型寓意深刻,將海洋文化元素放大夸張,并使用現代材料將其“物化”融入空間,將海洋與空間串聯。2.“活化”空間融合生態海綿工程場地基底:膠東海洋文化主題景觀空間一方面映射了城市的發展歷史與印記面貌;另一方面又包括了內在的物質文化景觀以及非物質文化景觀。地域文化的兩面性組合形成城市歷史,同時也是城市歷史積淀的產物。但融入現代城市的地域文化不再僅是單純的文化含義,還應擁有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內涵,因此我們在景觀塑造的時候,我們要合理運用適宜的科學技術去尋找一個具體的整合途徑,例如與海綿工程的結合,就是一種新的改動及創新[11]。如圖15此景觀空間的塑造在基于膠東半島海洋文化的文化傳承中,挖掘原有的空間特色和青島膠東文化的基礎上,營造文化與技術融合的景觀,充分利用原場地肌理與特征重塑場地整體關系,打造生態海綿工程基底,如下圖剖面圖所示,通過滲水、蓄水、排水等生態技術模式建造新型濕地場地基底。

結語

篇8

Abstract: The city wetland patches have the ability of self-repai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city landscape restoration. Based on discussion of Sponge City, and Elastic Restoration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the wetland patches restoration in Dounan district of Dianchi Lak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wetland elasticity landscape patches,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lasticity landscape patch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nd propos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about reorganization of landscape patches, water network repairing, etc. It is aimed to find the entry poi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with the landscape toughness development and sponge city, in order to build more way to get a solution to restore elasticity and toughness of the city.

關鍵詞: 景觀斑塊;彈性修復;海綿城市;濕地

Key words: landscape patches;elastic restoration;sponge city;wetland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20-0181-04

1 背景

城市景觀是自然與人力在不同條件相互作用的產物。一個城市長期生產力、繁榮度和宜居性,從根本上由城市的可持續性(承載能力)和彈性(應對能力)決定。[1]我國以農業立國,在歷史長河中,城市被良田所圍繞,對于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隨著經濟發展,昔日城市中的綠地斑塊如農田、濕地、林地等被各類建筑、道路、廣場等人工斑塊所代替。城市化地表斑塊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不透水斑塊取代了透水良好的自然斑塊,自然水過程受到影響,城市環境惡化失去原有彈性,導致城市生態系統嚴重退化[2]。

過度開發使得城市景觀破碎化,許多涵養水源的綠色彈性空間相繼消失,城市綠網破壞,河流、湖泊等水體受到污染甚至斷流。如此矛盾的局面正需要城市規劃師在城市規劃中找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鍵點,建設具有良好生態基礎設施系統的城市[3],保護好城市的彈性景觀斑塊,通過綠色、藍色以及灰色廊道的連接形成生態屏障,組建城市韌性(抵抗災害的能力),從而創造彈性宜居的城市環境。

2 相關概念辨析

城市過度發展,生態環境變化,水土流失、洪澇災害等“城市病”被廣泛關注,傳統觀念中被認為是廢棄物的雨水,也被重新審視,[4]人們逐漸意識到雨水作為一種可循環資源,影響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關系城市的生態健康狀況,塑造城市的景觀斑塊,組織城市的緩沖空間。城市綠色緩沖空間往往是城市彈性斑塊的有機構成體,反作用于城市景觀及生態系統,確保了城市的物、能平衡與資源的良性循環。(如圖1)

2.1 海綿城市與彈性景觀

海綿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韌性”與“回彈”能力,有效保護和修復城市水生態,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涵養城市水資源,復興城市水文化[5]。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發生。西方國家對雨水的利用由來已久,形成了最佳管理實踐(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簡稱BMPs)、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水敏型城市設計(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簡稱WSUD)、綠色(雨洪)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簡稱GI)等措施。這些都是海綿城市(Sponge City)雨水管理的重要理論基礎。(如表1)。

彈性景觀(Resilient Landscapes)是城市中用于抵抗自然災害,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韌性空間,強調基于人工參與的同時注重自然生態系統自我修復的能力。合理設計城市的彈性景觀斑塊,將不同功能的生態空間與雨水管理、生物棲息、公共休閑和審美需求相結合,連接城市“綠色”和“藍色”斑塊,為城市生態環境搭建起重要的生態保障屏障。城市濕地斑塊構成城市景觀,組織城市能源循環,如“海綿”一般,在應對城市生態失衡與自然災難時,為城市生物提供安全庇護港,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證城市景觀的穩定與持續發展。

2.2 濕地斑塊與彈性修復

濕地斑塊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城市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多種生態服務功能,被認為是陸地生態系統的最佳利用方式。[10]國內許多學者認為,濕地(Wetland)是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是一種復雜的生態系統。城市濕地(Urban Wetland)是指位于城市中,由水文、地貌、植物、動物等要素構成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防洪、污水凈化和氣候調節等特定功能的一種水陸生態系統。[11-12]濕地斑塊對城市的建設貢獻主要在于連接了城市(人工斑塊)與水域(自然斑塊),形成了半自然半人工的中間過渡地帶,是重要的城市水陸樞紐與彈性緩沖空間,是城市與自然間的天然屏障,具有以下的生態學意義:

2.2.1 疏導水流,涵養水源

對于城市,濕地斑塊無疑是良好的水流“儲藏器”,隨著城市無序擴張,河渠硬化,防浪堤高筑屢見不鮮。城市給、排水不暢,下雨時地表徑流增大,形成快速排水模式,水資源難以保存。[13]城市污水處理不當,水體受到污染,濕地斑塊支離破碎,蓄水能力嚴重不足,導致城市土地河流的水源安全問題。

2.2.2 凈化水體,形成良性水網

濕地的植物,在長期自然演替過程中,對水體中的污染物有著一定的過濾、吸附和降解作用?!耙跃G養水”的生態支持模式[14],在其自身生態承載力允許條件下,會促進水循環,形成良性水網絡。在城市生態環境中,許多濕地斑塊以及綠地斑塊被河流廊道等聯系成綠網,對城市水流起到層層凈化的作用,形成天然依水而生的緩沖空間。

2.2.3 可持續發展,形成城市綜合“海綿體”

可持續發展,需要可持續經濟,首要就是對環境的低影響開發,低成本維護,低干擾管理,讓城市可以自由的呼吸,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是城市中水的資源化,從而進行景觀的彈性組織與資源循環利用。[15]水流的循環利用帶來的是能流的循環持續,既促進了城市的物質、能量循環,又可以調節城市的自然環境。[16]

將濕地的彈性修復融入城市建設中,恢復景觀斑塊在應對城市問題中的穩定作用,從廣義的角度理解海綿城市理論,發揮城市綠河流濕地等水陸交界面對雨水的吸納、緩解作用,充分發揮城市綠地斑塊對自然災害的預防和緩解的能力,采用融、滯、消、散等措施,建設具有自然緩解、自然容納、自然重構的城市綜合“海綿體”(如圖2)。[17]

總體來說,濕地的彈性修復設計,需要城市在防御自然災難時做到以下4方面內容:

①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及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形成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屏障和緩沖空間;②調節城市旱澇的基礎上,加強綠地應對災害的能力;③以城市綠色空間涵養水源,從而調節城市生態,減少自然災害;④形成綠色彈性景觀斑塊,化對抗為共生,使城市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提升。

3 城市的彈性景觀――濕地斑塊修復設計

3.1 研究區概況

云南滇池是城市發展中與湖爭地,導致城市生態破壞的例子。1950年-1970年隨著“圍湖造田”運動,滇池先后萎縮近30km2水域。1990年“防浪堤”建造工程的啟動,阻斷水陸能量交流,沿湖濕地斑塊嚴重破壞,城市生態系統失穩,蓄水、凈水能力下降,自然災害頻發,昆明城市人居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研究區位于滇池湖岸東側水陸交接處,北緯24°53′11″-24°53′34″,東經102°46′4″-102°46′30″,面積約24hm2,是斗南片區城市空間與滇池水域空間最后的生態屏障。研究區全年平均降雨789.6mm,有旱、雨季之分,降雨量集中于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6%-90%。隨著斗南片區發展,城市生活生產廢水肆意排放,導致滇池水體富營養化,維持該地區生態平衡的彈性景觀――濕地斑塊,在“造田”運動中消失殆盡,植被減少,生物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研究區主要面臨以下城市問題(如圖3):

①濕地退化,蓄水困難,內澇嚴重,交通受限。研究區較為平坦,在雨季后存在內澇問題,主要道路被雨水淹沒,嚴重影響區域交通。濕地斑塊退化,場地無法儲存雨水,造成二次污染。

②水體富營養,水陸交接面硬化,生態失穩。作為水陸媒介的駁岸系統有著重要的生態學作用。研究區均為水泥駁岸,阻隔水陸物質能量傳遞,造成濕地景觀斑塊彈性缺失,水體富營養化嚴重。

③水體分離,排水困難,濕地斑塊缺乏彈性。研究區水體分離,水網不聯通,不能引導排水,造成雨季水體倒灌,植被受損,動物生境破壞,濕地斑塊彈性不足,應對措施不夠,無法達到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與穩定。

3.2 彈性修復設計與措施

彈性修復,即在分析場地存在的主要城市問題基礎上,運用生態設計、柔性恢復等方式進行場地各個景觀斑塊的修復和重建設計,以較低影響,增強其景觀與生態系統應對生態擾動、人類活動及自然災害時自我修復與重回穩定的能力。

通過對景觀斑塊的研究比較,依據研究區獨特的水文、地理氣候等條件,進行濕地生態系統的韌性修復,形成城市中良好的彈性景觀斑塊。尊重場地原有景觀記憶,延續場地景觀斑塊的演變脈絡,減少對場地的破壞。通過水體網絡的重構組織場地綠地斑塊的修復與更新引導場地產業的轉型達到濕地景觀斑塊的韌性修復,做到低成本修復、少管理維護和弱生態破壞,營造良性、有序的城市景觀過渡帶。柔化城市邊界,促進水陸生態系統物、能循環,形成依托于滇池周邊城市的彈性濕地景觀斑塊。(如圖4)基于對水陸交接帶濕地斑塊修復設計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3.2.1 整合地形,構建濕地骨架,通過水網聯通形成彈性蓄水空間

在原有肌理基礎上,根據場地降水、污染物種類等影響因素,利用研究區原有魚塘,緩和邊形成曲線水陸界面,增加水岸邊長,創造供濕地鳥類等生物生存的小環境。增加觀賞度的同時活化了水岸,使水、陸之間的物質、能量傳遞界面增長。

梳理地形,將研究區低洼內澇地塊整理開發形成“濕地泡”,設置長淹沒區、半淹沒區域、偶爾淹沒區域,與邊界原有魚塘鏈接形成凈化網絡,恢復濕地斑塊的生態功能,創造動植物的生活生境,形成應對雨水的彈性空間。

3.2.2 軟化駁岸,路網修復,形成多級式水體凈化模式

進行水循環交流,將防浪堤岸進行適度開口,形成沿堤內流濕地泡,在防浪堤外增加立體綠化,形成水陸生態廊道,解決水泥堤岸高筑的生態隔離問題,同時也阻止雨水倒灌造成的堤頂路塌方,路網斷裂。運用廠區拆卸廢料加工形成空中景觀高架系統,為濕地恢復提供空間,借鑒海綿城市理論形成水網凈化系統,通過過濾池、氧化池、潛流濕地凈化泡、表流濕地凈化泡、末端強化池等多級式水體凈化池,形成彈性可淹沒區,收納雨水,在必要時業區轉型后的花卉大棚澆灌使用。

3.2.3 更新地塊產業,借鑒海綿城市等理論,形成水循環系統及景觀修復機制

海綿城市是關于水循環的智慧,城市濕地作為彈性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城市綠地斑塊的緩沖空間,為城市的生態健康及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在研究區中依據不同條件,設置雨水的儲存裝置利用自然集水槽與大棚集水設施,從源頭留住雨水。

通過產業更新,在溫室大棚區通過立體綠化、無土栽培等技術栽植花卉、中草藥等植物。防止澆灌廢料中氮、磷等物質流入場地水系統,抬高廠區地平面在其底部形成1m的水槽用于收集雨水與澆灌用水,應用生態、物理等水處理方法,由濕地泡凈化后排入研究區水網系統,既能夠保證水體的自然循環,又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濕地、湖泊的水體安全。在濕地內部形成完整水循環系統,從而完成濕地斑塊的景觀修復,達到城市水陸交界帶的柔性回歸。

3.3 小結

對滇池斗南片區濕地斑塊的修復研究,通過梳理研究區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找到濕地斑塊恢復的切入點,重構濕地斑塊水網,以海綿城市理論研究入手,形成水循環系統網絡,組織濕地斑塊的柔性恢復,為動植物生存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將研究區融入城市環境,尊重場地記憶,促使產業轉型,把斗南片區的經濟支柱產業――花卉貿易與地塊產業銜接,形成特色鮮明集聚科研與生態旅游為一體的城市彈性斑塊,達到水陸交接面濕地與城市發展的和諧,使城市中的景觀斑塊得到彈性修復,韌性重構及景觀更新。

4 結語

城市發展對自然的掠奪造成綠地斑塊支離破碎,水生態惡化、生物生境缺失,城市失去彈性和應對災害的韌性。海綿城市理念對城市建設帶來了健康發展的契機,為僵硬的城市加入地下和地上水系統的互動[18]。城市中的彈性景觀空間、綠地斑塊等在應對自然災害時扮演著城市保衛者的角色。濕地作為城市景觀斑塊的一員,人們更應該意識到保護城市彈性空間與水環境安全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城市彈性空間的景觀修復研究中應該站在建設廣義的“城市海綿體”水循環的角度上,對綠地斑塊進行組織與重構,尊重場地精神,保證場地內部與外部生態循環的自我穩定。

濕地斑塊是城市水岸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提供城市中動物生存的必要環境。對城市濕地景觀斑塊的修復研究,既能對城市景觀斑塊的彈性進行重構,也能對城市的水安全、水循環和水環境進行恢復,達到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穩定與長久發展。濕地景觀是海綿城市組成的一個重要環節,斑塊間的連接性十分重要。單一的濕地僅僅是城市眾多彈性景觀斑塊中的一員,對水循環、水網絡的影響有限,需要在城市規劃與設計中考慮綠色生態斑塊、藍色水體斑塊與灰色基礎設施斑塊的連通性,通過韌性修復與設計形成統一的綜合網絡,才能使彈性斑塊在城市的資源循環及應對自然災害中達到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托尼黃,王健斌.生態型景觀,水敏型城市設計和綠色基礎設施[J].中國園林,2014(04):20-24.

[2]Grimm,N.B., Faeth,S.H., Golubiewski, N.E., etal. 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J]. Science,2008(319): 756-760.

[3]俞孔堅,張媛,劉云千.生態基礎設施先行:武漢五里界生態城設計案例探析[J].規劃師,2012(10):26-29.

[4]劉頌,章亭亭.西方國家可持續雨水系統設計的技術進展及啟示[J].中國園林,2010(08):44-48.

[5]車生泉,謝長坤,陳丹,等.海綿城市理論與技術發展沿革及構建途徑[J].中國園林,2015(06):11-15.

[6]沃夫岡?F?蓋格,陳立欣,張保利,等.海綿城市和低影響開發技術――愿景與傳統[J].景觀設學,2015(02):10-21.

[7]Lloyd ,S. 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in the Australian Context[R]. CRC For Catchment Hydrology, 2001.

[8]吳偉,付喜娥.綠色基礎設施概念及其研究進展綜述[J].國際城市規劃,2009(05):67-71.

[9]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建設科技,2015(01):11-18.

[10]曹新向,翟秋敏,郭志永.城市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保護[J].水土保持研究,2005(01):145-148.

[11]王建華,呂憲國.城市濕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國城市濕地保護[J].生態學雜志,2007(04):555-560.

[12]仇保興.城市濕地公園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意義[J].中國園林,2006(05):5-8.

[13]劉濱誼,張德順,劉暉,戴睿.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園林,2013(03):6-10.

[14]洪菊華,宋文靜.遼河生態恢復規劃與實踐研究――以沈陽市遼河干流生態恢復規劃為例[J].價值工程,2016(07):24-27.

[15]王春曉,林廣思.城市綠色雨水基礎設施規劃和實施 以美國費城為例[J].風景園林,2015(05):25-30.

[16]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堅.城市濕地的生態功能[J].城市問題,2003(03):9-12.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国产 | 欧美日韩激情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a∨电影天堂 | 午夜免费啪视频在线观看区 | 日本特级婬片免费 | 麻豆精选在线播放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