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方式8篇

時間:2023-05-26 08:53:2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wǎng)為您精選了8篇課堂教學的方式,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課堂教學的方式

篇1

作為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借助多種評價方式來引領學生快樂地學習,從而把他們帶入瑰麗的知識殿堂,下面就此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1)教師點評。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同一類型的語言評價不是很滿意,于是我因人而異,對評價對象的不同需求,從學習效果、學習態(tài)度、學生信心等各方面進行評價。對優(yōu)秀學生,我多給予啟迪。因為這部分學生已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對他們的評價,不能停留在所學課本知識的層次上,要選擇獨特視角,開闊學生視野,激發(fā)深入探究的欲望。如“像你這樣學,特別好,不但理解,還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班上中等生,我誠摯地欣賞。兒童尤其天生喜歡鼓勵和贊美。評價時,我用了鼓勵和贊美的語言評價,讓這些孩子處于一種積極亢奮的狀態(tài),這時,他們會努力向優(yōu)秀的學生靠攏。如“這句話你讀得太好了,請你再給大家讀一遍吧!”“老師為你的出色表現(xiàn)感到自豪。”對于差生,我熱切地激勵。這部分學生通常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及主動學習意識等各方面存在問題,他們共同特點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勵。因此我細心地從他們身上發(fā)現(xiàn)他們自身的優(yōu)點,進行評價;發(fā)現(xiàn)閃光點,打消他們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如“很佩服你的勇氣,讓我們再聽聽其他同學的回答,好嗎?”“你可能因為緊張答錯了,平靜一下心緒,你一定會答對的,對嗎?”課堂上我關注每一個學生,把愛心、耐心、信心貫穿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用溫情的語言評價,適時給一個嘗試成功的學生以鼓舞,使每個學生都體會到喜悅,產生樂于求知,積極向上的情感。

(2)學生自評。自我評價是學生根據(jù)學習的目標和要求,通過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開展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控、自我提高的過程。當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開展自我評價時,將不斷反思自我,調整自我,超越自我。如我在教學完《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時(即周瑜用造箭來陷害諸葛亮的一句話),在組織學生體會人物的品質、性格特點之后就組織學生開展了自讀自評的練習,先指名學生讀完課文中這句話,再要求學生對其朗讀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說出了自身在朗讀這句話時所存在的不足:我讀諸葛亮很容易讀出他的胸有成竹、鎮(zhèn)靜自若,但讀周瑜卻讀不出他的陰險、狡詐。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而這樣的效果自然比通過他人指點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時不難看出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反省意識也有好處。

(3)學生互評。在教學中,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一般是相互結合的。生生互評的意義是在于促使學生在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中,發(fā)展交往合作的學習能力,開展主動、有效的互動學習,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目前,教師對學生互評、特別是學生自評放得不開,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和敢于負責、善于欣賞、樂于分享的態(tài)度,并教給學生互評的方法,經常性開展互評活動。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在起步階段費事費力,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如果長期訓練,由扶到放,學生會逐步變得愿評、能評、善評。比如,同樣是上面的例子,在進行完學生自評這一環(huán)節(jié)后,教師又引導其他學生對其進行評價,因此有學生便說:“我也這樣看,你讀周瑜的口氣太平淡,沒有讀出他一步一步引誘諸葛亮當時的緊張、喜悅。可以讀快一點……”這樣,不僅學生的朗讀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逐步提升自我。這樣的自評、互評,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4)師生互評。師生互評指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一起就某個問題進行互相評價,以期達到師生平等的課堂氛圍。使用這種評價方法,學生評老師這方面則比較巧妙,這種形式往往是教師為了達到促使學生讀書深思的目的,提出相對應的觀點組織辨析或以示范朗讀為目的,引導學生領悟朗讀的藝術和技巧。我在教授《頤和園》一課時,運用表演讓學生加深課文理解,清楚作者的游覽順序,毫無疑問,一開始肯定會出現(xiàn)一些小錯誤,這時我先讓學生進行評價,然后我加以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我說“老師也來試試看,同學們看有沒有要修改的地方。”師生共同進行評價、點評,真正做到了課堂上的師生平等。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聽的很仔細,參與也很積極,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篇2

【關鍵詞】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 課前預習 氣氛營造 小組合作交流 激情展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083-02

夢想是每個學生所憧憬的,和成績毫無關系,教師要給學生的夢想插上翅膀,而不是扼殺在搖籃里,讓每一個學生愿學、樂學,這就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建立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它能給學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任意地翱翔。

一 什么是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

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是以主體教育思想為指導,在老師的引導下,以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教學過程為特點,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質量整體提高為目標,教與學有機結合、同步發(fā)展的教學實踐活動。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和學習,意味著對教育方法從教師“滿堂灌”向最大限度的學生參與轉變,是鼓勵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強調死記硬背的教育方法。主體參與是現(xiàn)代課堂教學的重要特點。沒有主體參與就談不上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研究學生的主體參與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展了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了學生的主體人格,充分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使課堂真正成為展示學生生命價值的綠洲。

二 為什么使用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

原來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只要求學生無條件地執(zhí)行教師的指令,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尊重。在教學中一味地采用“填鴨式”灌輸,包辦代替,以為向學生傳授的知識越多學生就懂得越多,致使學生不善于獨立思考。課堂教學中材、統(tǒng)一要求、統(tǒng)一進度,但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吃不了”,導致教學結果兩極分化。課堂教學目標統(tǒng)一、單一,一律是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目標缺乏針對性、層次性、多元性,忽視了學生的差異和個性發(fā)展。

在原來的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發(fā)揮,積極性不高,所以教學效果不理想,有的學生連基礎知識都不會,還有的厭學,甚至產生輟學的傾向,這與九年義務教育的主旨完全不符。

傳統(tǒng)教學的課堂氣氛往往是嚴肅的、沉悶的,壓抑了學生天真、活潑的天性,課堂活力大大降低。課堂中有了生命的活力,學生才能在愉快的氣氛中受到教育,并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需要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課堂再也不是只重結果,而轉為了重過程的課堂教學,主體參與是使教學充滿活力的關鍵,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學會形成多邊的教學交流。

三 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采取的方式

1.課前預習

初讀課文,解決字詞,把不認識的生字,不理解的生詞圈點勾畫出來,查有關資料自行解決;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課文大意,理清課文的思路;重點讀課文,提出有關問題,可用圈點批注的方式寫到書上,并寫出自己的理解與體會,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積極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

2.氣氛營造

營造一種愉悅的氣氛,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研討情緒,為學生進入主體參與學習做好情感上的準備。氛圍的形成需師生共同努力,方法多種多樣,如朗讀競賽、多媒體教學、播放與課文有關的音樂、表演課本劇、出示新穎板書等,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文章進行選擇。

3.小組合作、交流

在預習中遇到疑難問題交給小組討論,為了便于討論,提高討論的效果,需事先將學生的座位搭配好,把思維敏捷、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分散到各個小組,起帶頭作用。在分組討論中老師巡視各組并參與他們的討論,適當啟發(fā)、點撥、反問、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對小組討論還不能解決的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老師應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明辨是非,尋找結論,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概括、總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較難的問題,基礎差的學生可不用掌握。

4.提供展示機會

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領悟到的內容,拓展到的精彩片段,充滿激情地展示給大家,表明自己學習課文之后確實收獲不少,是每個學生內心的沖動,所以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們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在展示中強化記憶,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如學習基礎知識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歸納概括的能力、口頭表達的能力,以此來增強自信,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們的各種潛能都能得到發(fā)揮。

四 全體參與型課堂的教學效果

面向全體學生,實行因材施教原則,針對學生接受能力、認識能力的不同,共性和個織,我們從共性出發(fā)提出統(tǒng)一要求,又從個性出發(f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使大多數(shù)學生成績有所提高。學生面貌發(fā)生變化。大部分學生變“不學”為“愛學”,變“厭學”為“喜學”,變“學不會”為“會學”,學習氣氛濃厚,學習狀態(tài)有所好轉,課堂教學逐步走向正軌。

篇3

關鍵詞:課堂教學;任務;過渡

要提高課堂效率,優(yōu)化課堂流程,就必須重視各個教學任務的過渡設計,一個好的過渡設計,能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上面的教學內容既能有所總結,有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教學任務,讓學生的思維聯(lián)想到了下面的內容,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根據(jù)自身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了以下幾種過渡方法。

一、教學任務的過渡方法

1.小結式過渡

小結式過渡首先是對前面的學習內容進行一個歸納總結,以此來引出下面要完成的任務,這樣既能幫助學生來回憶上面學學習內容,又能延續(xù)到更加廣泛的領域,會起到一種綱舉目張的作用。

例如, 在教學牛津英語7A Unit6 Reading中,講的是The fashion show, 這篇文章主要是通過舉行這樣一次時裝秀號召學生為希望工程募捐,在處理完本課的教學任務后,向學生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how?引導學生對這次時裝秀進行總結和評價,通過上面的這個問題,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有的學生這樣回答:It’s meaningful, we should help the poor.學生在思考的時候,自然引入了本課的主旨,讓學生自己來思考怎樣去幫助那些貧困地區(qū)的孩子,以滲透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2.轉折式過渡

教師引入與教學任務相反的信息,讓學生感到內容的反差而驚訝,從而產生疑惑或好奇的心理,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容易被激發(fā)。

牛津英語8A Unit4 Reading中講的是大熊貓,在學生學習了大熊貓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之后,通過問題If you are a panda, what will you say to humans?引導學生來回答,該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有了個大轉彎,一些學生先是感到很驚訝,很快地把自己想到了一只熊貓,說出了很多心里話,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自然的過渡到下文中的教學內容。

3.懸念式過渡

可以根據(jù)課文的內容設置懸念,可運用圖片、視頻、實物等方式,如牛津英語7B Unit4 Reading講的是‘The ghost in the park’,在復習完第一課時的內容后,讓學生看了一個與之相關的視頻,在一個花園里傳來了陣陣低語,這時有點學生感到非常的害怕,問了這樣一個問題:Is there a ghost in the park?這時學生非常好奇,有的認為是人發(fā)出的聲音,有的認為是風聲,然后順勢跟學生說,Millie and Amy heard the whisper last night, read their story and find out what it is.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了下面的教學任務,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

4.練習式過渡

在完成上面的教學任務后,設計一個相關的練習,形式可以多樣,選擇、改錯、游戲、閱讀、視聽等都可以選擇,通過練習而引出下面的教學任務,既考查了學生掌握的情況,又“無痕”地引出了下面的學習任務。

牛津英語7B Unit2 Grammar,學習的是定冠詞the的用法,在學生學生充分了解的the的用法后,將本班的一個同學課前預習情況投影到了屏幕上,讓本班的學生來幫助他發(fā)現(xiàn)錯誤,糾正錯誤的地方,讓后對全班的同學說:All of you are helpful, Sandy also need help in his diary, do you want to help him? 學生興趣很高地投入到下面的任務。

5.銜接式過渡

這種過渡貫穿于教學任務之間,我常常采層層遞進的提問式的話語,將教學任務中的各個知識點鏈接起來。這種過渡方式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恰當?shù)你暯舆^渡能將教學內容層層深入,符合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易于理解接受,使教學任務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達到激發(fā)學生興趣,誘發(fā)學習欲望,勾通師生間的信息傳遞,又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產生“躍而獲之”的念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結

做好英語課堂教學任務的過渡,就是要讓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渾然一體,不出現(xiàn)斷層,以上幾種過渡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的,兩個教學任務之間的過渡可能同時出現(xiàn)幾種過渡方法,但不管哪種方法,都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在備課中須做好“備學生”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妨把自己就假想為本班的一名學生,換位思考,往往能設計出更巧妙的過渡方法,使英語課堂環(huán)環(huán)相扣,流暢自如。只要我們設計得合理、巧妙,課堂教學就可以精益求精。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小學;教學;數(shù)學

一、引導學習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有兩個重要點:一是學習教材的選取;二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學習。小學生年紀較小,在數(shù)學的學習上沒有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引導,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數(shù)學知識,對于一些有規(guī)律可循的知識,我們選擇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學習。如,在小學數(shù)學中對正方體、長方體進行面積計算時,首先讓學生先準備好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對自己所使用的書桌進行計算,當學生用紙片把書桌擺滿時,他們會猜想長方體的面積是否等于長乘以寬,這時教師就對小學生進行下一步的引導,讓學生對書桌的面積進行計算。通過這樣的引導使學生更好地銘記數(shù)學公式,同時也為以后的數(shù)學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樣的引導方式,可以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去理解數(shù)學知識,然后教師再對其進行講解,有助于學生鞏固消化新學的知識。

二、引導實踐

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同樣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最主要的部分,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提倡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去做,在實踐中進行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數(shù)學。例如,可讓學生對所在的教室進行面積計算,讓學生利用米尺來對教室進行實際的測量,將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并要求學生將所得的實際面積用平面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圖中標出實際的距離和圖上距離,教師也可進一步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和表現(xiàn)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進行測、畫、算,在實踐中想問題,在解決問題時領悟數(shù)學,這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以舊帶新

以舊知識帶領新知識,這是小學數(shù)學教師常用的方法,巧妙地以舊帶新,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為新知識進行鋪墊,讓新舊知識有一個很好的銜接,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某班共有40人,男生占全班總人數(shù)的3/5,對于這樣一個信息,教師可對小學生進行提問:(1)本班男生人數(shù)是多少?(2)女生占本班總人數(shù)的比例?(3)女生人數(shù)是多少?根據(jù)這三個問題向學生進行提問,前兩個問題涉及已學過的內容,相對較簡單,而第三個問題是教師為新知識的學習引入的問題,為新知識的講解做鋪墊,這樣既能達到對舊知識的鞏固,同時又能與新知識有一個銜接,更好地形成了新舊知識的和諧統(tǒng)一。

四、激發(fā)興趣

對于小學生數(shù)學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我們要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1.與生活進行實際的聯(lián)系

數(shù)學雖然具有抽象性,但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小學生對于數(shù)學的學習還處于啟蒙階段,沒有一套完整的學習方式方法,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我們應該結合生活實際對數(shù)學進行講解。在實際的生活中與數(shù)學有關系的例子隨處可見,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更好地理解教材,并結合生活對小學生進行講解,激發(fā)學生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興趣的源泉還在于運用知識,在于體會到智慧能夠統(tǒng)帥事實和現(xiàn)象。”在對數(shù)學的學習中,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數(shù)學的價值,感受其中的樂趣,并對小學數(shù)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2.創(chuàng)造條件

對于數(shù)學的學習,很多小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覺得數(shù)學知識難理解,很多數(shù)學題捉摸不透,還有就是開始學習時,沒有打好數(shù)學基礎。C·索洛維契克曾說過:“凡是我們能做好的事情,我們就喜歡它;凡是我們做不好的事情我們就不喜歡

它。”很顯然小學生對于數(shù)學學習,如果學不好就不會喜歡,更不會產生興趣。成功的喜悅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的,小學生也不例外,成功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會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習興趣。對于小學數(shù)學的學習,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學生能夠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就應該給予相應的表揚和獎勵。其次,具體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數(shù)學學習興趣的前提是學會學習,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課后的復習等工作,教給學生操作的方式、討論的方法等。最后,引導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當學生問題回答錯誤時,教師不應對其進行批評,而是應耐心地講解,為其進行搭橋鋪路,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到答案。這樣會使學生有成功的感覺,自己是通過自身的努力找到其問題的解決方法的,從而增加自信心。

3.給予積極的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當學生在解題中遇到

困難時,教師應給予幫助,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對學習充滿信心,而不會感到無助、無能。學生如果能夠在教師的呵護下成長,并給予信任和好評,學生容易形成積極樂觀、自信、好學的學習心態(tài)與態(tài)度。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

綜上所述,想要實現(xiàn)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優(yōu)化教學,教師一定要優(yōu)化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高效地進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終達到預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金英.試論數(shù)學中的游戲教學[J].語數(shù)外學習:數(shù)學教育,2012(11).

篇5

一、復習導入法

使用這種方法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以新舊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為紐帶引入新課,使新舊知識緊密結合。這樣可以用以舊帶新的方法,使學生更容易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如對高中英語教材中的language study這一部分的處理,因為這一部分主要學習基本的語法知識,以復習的形式導入新內容,不但可使學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可系統(tǒng)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二、自我介紹導入法

這種導入法既可由教師也可由學生做自我介紹引入新課,不僅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教師和學生相互了解,同時又可以巧妙地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我在處理教材中的對話部分時常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更容易學習和掌握對話的教學要求。并可利用所學內容運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他們說的能力。如:我通過自我介紹讓學生了解我的興趣、愛好及情況。導入新課的學習,比如在教授SEFC Book 1A Lesson One時通過自我介紹導入新課,讓學生了解我。我又通過讓學生作自我介紹的方式了解學生,這樣可以使課文的學習和對學生的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也就馬上掌握并運用所學的內容。再如,讓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做自我介紹的方式導入SEFC Book 1A中的Lesson 17,Lesson 29等課文。即讓來自農村的學生介紹他們的父母親種農作物的方法,讓城里的學生介紹他們的父母種花的方法來導入課文,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本課中所授的內容和要求。

三、利用學生熟知的事物導入法

這種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為學習新課的內容作鋪墊,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教授SEFC Book 1A中 的unit 17 Earthquakes 時,請學生回憶5.12汶川大地震時的情景,并說出他們在地震時在干什么及當時的感受等導入SEFC Book 1A 中的Lesson 25的學習,啟發(fā)他們在本單元將學習有關地震的文章,這樣能引起學生對本單元學習的欲望,并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再如通過三峽工程建設中的移民、文物古跡的搬遷或挽救等情況的介紹導入SEFC Book 1A 中unit 23 Rescuing the temple 內容的學習,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為進一步掌握好本單元的內容做好了準備。

四、成語、諺語及名人名言導入法

適當了解一些成語、諺語有助于了解西方的風土人情,如學習SEFC Book 1A 中的unit 13 Healthy Eating 時可采用成語、諺語的導入方法,其步驟如下:

T:Do you want to be strong and healthy?

Ss:Yes ,of course.

T:Do you know the saying“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Ss:Not sure .

T:All right. I will explain it to you. This saying means if you want to be healthy, it is better to eat some food everyday because fruit is rich in fiber and low in sugar and fat.

Ss:Is fruit a healthy diet?

T:Yes.We Chinese people often eat fruit and vegetables but the westeners dont . Now which diet is more healthy, the Chinese diet or the western diet?

Ss:The Chinese diet, of course.

通過諺語巧妙地揭示了本單元的中心意義,既熟悉了西方文化,又達到了教學目的,可謂一舉兩得。

五、音樂或歌曲導入法

一首歌或一段優(yōu)美的音樂不但能夠很快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情緒高漲,而且還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較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如教授高中英語教材 Book 1A 中unit 11 時,可用John Denver 或其他美國歌曲導入本單元的內容學習。教授SEFC Book 2B 中unit 21 Music 時可用播放多種音樂片段,如輕音樂、古典音樂、搖滾音樂、民間音樂或流行音樂等,讓學生識別不同的音樂形式來導入新課,使學生很容易理解這一單元中得的課文結構及內容,掌握所學內容。

六 、問題或數(shù)字導入法

高中英語教材中的一些人物介紹的文章或類似的課文,如 Abraham lincoln,Albert Einstein,Charlie Chaplin,Captain Cook ,Karl Marx, Madame Curie等課文均可利用時間或數(shù)字的形式導入。利用文中的一些數(shù)字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的興趣或速度,快速了解或掌握文中的主要事件或內容。以Albert Einstein 一課為例,利用下列數(shù)字導入課文,讓學生根據(jù)這些數(shù)字理出Albert Einstein的簡介:1879,1893,17,1905.1915,1918,1921,1933,1000,1500,1940,1955,76等。

篇6

Francoise Grellet在《英語閱讀教學》一書中寫道:“閱讀是為了得到樂趣,為了獲得信息,不應該只是為了學習語法、詞匯。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獲取新的知識,提高認識水平,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話應該有四層意思,即通過閱讀使閱讀者獲得“快樂、信息、學得語言知識、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從英語教師的視角解讀這段文字認為如果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快樂和信息”,那么指導學生閱讀的方式應該主要是泛讀;如果是為了“獲取語言知識、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指導學生閱讀的方式應該主要以精讀為主,尤其是對二語學得者來說。

由于工作的原因,筆者聽了很多的試教課,比賽課,探究課等。其中90%的課都是英語閱讀課。反思這些課堂設計,筆者感覺當下的課堂英語閱讀教學似乎陷入了如下的怪圈:首先,整體閱讀。漂亮的PPT或動人的視頻導入—Fast reading回答幾個問題—Careful reading再追加幾項閱讀理解題理解—偶爾長難句分析。整體閱讀的過程就是做題目對答案這么簡單,而且受時間限制,對每個環(huán)節(jié),師生只有共同“趕場”,才能在匆忙中做完教師設計的閱讀題目。不知從何時起英語閱讀教學過多地從考試的角度來設計課堂活動,閱讀課變成了常態(tài)的閱讀考試訓練課,問題沒有層次性,既不泛也不精,師生就閱讀文本根本缺乏深層次的交流。其次,語言知識學習。教研組內的公開課、各類賽課中基本聽不到英語語言知識的授課。平時的語言知識授課中,教師一般講幾個單詞、短語、語法或幾個長難句罷了。對閱讀語篇承載的語言知識的教學比重越來越少,講或不講的主要依據(jù)是高考考還是不考,而非學后致用。

近年來,筆者在不斷反思當下英語閱讀的課堂教學,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對于二語學習者而言,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對文本閱讀教學的方式到底是精讀還是泛讀?改革之前似乎是偏向精讀,但也不完全像,改革的這些年里,對文本閱讀教學的方式變成了不精也不泛。

2012年10月筆者參加了第六屆全國高中英語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那四天里我最渴望聽的課是有關語言知識點的授課,可惜幾十節(jié)課中,絕大多數(shù)是淺層次的閱讀語篇整體理解課,和少量的語法復習課,卻沒有一節(jié)涉及英語語言知識教學的新課。所幸的是收獲了清華大學崔剛教授專家講座《閱讀的層次與課堂教學》,也堅定了筆者的反思結論:對于二語學習者而言,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對文本閱讀教學的方式應該是精讀。精讀教學才是幫助英語教師走出當下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怪圈”的良策。

說到精讀,我們有必要重溫一下什么是精讀?所謂精讀即指學習者精細地閱讀文本,以語言知識為主,注重輸入教學,以掌握語言的內在規(guī)律為目的一種閱讀方式。Tickoo(2003:30—31)認為,精讀是全班學生使用一段文字以探求語言或語義細節(jié),在這一活動中,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語法和文本結構方面,還要聚焦文本的表面和深處意義。那么英語精讀課堂教學應該包含那些內容呢?根據(jù)Tickoo的界定它應該涵蓋以下十四個方面的內容:

(1)識別英語字母和拼寫模式;

(2)不同長度的語塊保留在短期的記憶里;

(3)依據(jù)不同目的以一定的速讀閱讀文本;

(4)識別核心詞,從語序中理解含義;

(5)識別詞性、時態(tài)、語法等;

(6)認識某種含義可以多種語法形式表達;

(7)識別語篇銜接手段、分清從句關系;

(8)識別修辭手法;

(9)識別文本的交際功能;

(10)利用背景知識理解上下文;

(11)理解文本所表達的事件、思想的來龍去脈、主旨大意等;

(12)區(qū)分字面和引申含義;

(13)發(fā)現(xiàn)文本中蘊含的文化特色和信息;

(14)發(fā)展和利用一系列閱讀策略來解讀文本。

崔剛教授認為精讀教學包含三個層次:

(1)思想層次:能體會隱含信息、形成評價與判斷、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形成批判性的思維能力、進行人文與品德教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2)信息層次:事實與細節(jié)、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語篇結構;

(3)語言層次:詞匯、語音、句式、語法, 等等。

精讀教學被賦予了如此豐富的學習知識內容。試想我們每個教師在課堂上依據(jù)不同文本的特點,精心設計,把精讀的內容逐一落到實處,不就實現(xiàn)了高中英語教學的各項目標了嗎?雖然精讀向來是對大學英語專業(yè)學生的閱讀教學而言的,但在筆者的潛意識當中一直在努力將精讀運用于閱讀教學課堂中。筆者認為,高中英語教師在進行閱讀文本精讀教學時,應該根據(jù)文本的不同體裁和題材,考慮精讀教學理應完成的教學目標,擬定好系統(tǒng)的教學計劃;不同學段應該有不同的主要學習任務。關于閱讀文本的語言知識教學,筆者接下來與各位讀者分享幾個語言知識設計案例。

案例設計背景

一年前結合我們進行的省級重點研究課題“中學英語寫作教學中詞塊理論的應用研究”,筆者展開了用詞塊理論探究閱讀文本語言知識的有效教學路徑, 并提出了“賞析觀察語言寫作之妙處,在運用的過程中習得語言”的語言知識教學思路。語言知識的教學是多途徑的,以詞塊為單位進行英語語言知識教學是我們課題研究的的途徑之一。語言學家Lewis認為人們在建構語句時,會使用一些預先編制好的詞塊。“詞塊”(lexical chunks),是指語言使用中形成的慣例化的語言構塊,具有很高的重現(xiàn)率,在語言交際時,作為預制組塊可以整體快速提取使用。它具有較為穩(wěn)定的語法結構、穩(wěn)定的搭配意義和特定的語用環(huán)境,融合了語法、語義和語境的優(yōu)勢,有助于語言產出的流利性和選詞的地道性。

在探索“賞析觀察語言寫作之妙處,在運用中習得語言”的語言知識教學途徑過程中,筆者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習興趣提升,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學以致用,特別是學生能將學到的詞塊靈活地運用 到寫作之中。他們在用中學,在用中掌握所學的語言知識。在2014年的高考中,我任教班級的侯若溪同學高考英語中獲得滿分的好成績。

此語言知識教學途徑的操作流程如下:學生朗讀或默讀閱讀文本→標出自己喜歡的、具有生活氣息的、說寫能用得著的詞塊→同伴或小組交流分享彼此的“勝利成果”→尋找教師列出的詞塊→校對答案復習鞏固→教師圍繞精讀所涵蓋的內容,結合文本的特點,有所側重地進行講解→多樣化鞏固練習。對于學生能找到的、會用的詞塊教師不必再講,課堂上不再“趕場”,重視的是學生每堂課有所收獲。詞塊理論是筆者語言知識教學的指南,賞析的視野、探索觀察是學生習得語言知識的途徑;針對性強、階梯推進的各類練習或比賽是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的橋梁。

以下是筆者基于閱讀文本,依據(jù)精讀的內涵,運用詞塊理論,對M10U2 Reading——Population movement in the USA 的部分語言知識教學設計,在此與讀者分享。

Module 10 Unit 1 Reading

搭配類                       Lexical chunks

正在發(fā)展,移動中         on the move

60及60以上的老人     people aged 60

and over

是……的家園              be home to

占據(jù),構成,起草           make up

是有名的……              be known as

言之有理                    make sense

最近進行的調查顯示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conduct-

ed recently

學生的四分鐘微型寫作作品鑒賞: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conducted recently, women are more brilliant than men. However, men make up almost all of the important positions, leaving young women aged 20 and older having few opportunities. As a result, the worldwide women rights campaign is on the move. Denmark, known as the world’s most justice country, became home to the women rights campaign. We believe the complete equality will come true some day.

授課流程:左圖PPT展示中文→學生在語篇中尋得→大聲朗讀→展示英文詞塊→回憶中文→4分鐘微型寫作→作品鑒賞→口頭操練:短文或故事接龍(每人講兩句,但必須用到剛學到的一個詞塊)

句子框架類: Lexical chunks

人們對于為什么……給出了許多不同的理由。有些人……, 而有些人……。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

… give many reasons for …. Some …, while some others …. The one thing that is clear, however, is that….

文本原文再現(xiàn):

Young mobile adults give many different reasons for swapping their home town for big cities. Some are looking for a good job, while some others seek exciting and fun things to do. The one thing that is clear, however, is that young people are speaking with one voice: "To the cities!"

句子框架類: Lexical chunks

學生仿寫作品賞析:

People give many reasons for taking some exercise regularly. Some hold that it can make them feel refreshed, while others believe that it can greatly increase the work efficiency. The one thing that is clear, however, is that taking exercise can help keep your body in good state.

授課流程:

PPT展示中文框架類詞塊→ 學生探尋詞塊出處 → 學生朗讀挑戰(zhàn)記憶 → 語言賞析 → 學生建構框架英語詞塊→ 4分鐘學生獨自運用該詞塊寫作(兩位學生將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四人小組,互相賞析彼此的作品→全班鑒賞黑板上的作品

Let's think:

Where can we use the following lexical chunks?

1.In fac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survey conducted recently, Florida is home to the largest population of people aged 65 and older.

2.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boom in population movements, an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urvey, 12.5% of the population moves ever year.

授課流程: PPT呈現(xiàn)上面的詞塊1 → 學生觀察尋找類似詞塊2 → 句型鑒賞改寫 →個人仿寫 → 同伴作品互賞 → 建構調查類描寫寫作詞塊→鞏固練習

賞析并要求學生深層理解從句與主句間的邏輯關系;建構此類框架類詞塊并學會使用。

原句1:Most agree, however, that they like the climate in Florida, which, apart from a few hurricanes, is warmer than in other places. (L14)

Question: What does Edna mean?

參考答案:Edna believes most people agree except for occasional hurricanes, Florida is the warmest place and therefore, the most comfortable place for the older Americans.

授課流程:PPT展示句子 → 學生激情朗讀 → 學生回答思考題 → 答案賞析 → 建構框架類英語詞塊 → 學生仿寫 → 學生作品賞

課后作業(yè)

Directions:  Write a short passage on whatever you like with the lexical chunks listed below.

⒈ be on the move,  people aged ___ and over,  be home to,  make up,  be known as according to ,  make sense,   adapt to,

⒉…, so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

⒊… give many reasons for …. Some …, while some others…. The one thing that is clear, however, is that…

結語

外語教學的內涵是外語教育工作者借鑒人類學習外語的經驗,教給學生如何學會外語的方法。英語精讀教學以語篇分析為基礎,引導學生將詞匯,語法的學習和用不同語言所體現(xiàn)的文化觀點與整個語 篇賞析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語言并在深層次上把握文章的整體與內涵、提高欣賞趣味。基于國情來看,筆者看好課堂閱讀教學中實施精讀教學。停下“趕場”的腳步,落實好精讀的內容吧。新一輪的英語教學改革即將拉開大幕,英語教學到底怎么改?會改成什么樣?當下大家都在翹首以盼,但筆者想無論怎么改,與時俱進是必要的,但是堅守傳統(tǒng)的精粹也同樣是必要的。

篇7

論文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教師應當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和諧、生動有趣、富有活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質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培養(yǎng)他們的主動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學生被動學習是傳統(tǒng)數(shù)學課堂教學弊端之一,教學中教師采用灌輸性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積極性得不到發(fā)揮,從而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教學效果極低。《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自主、探究、合作”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必須轉變教學方式,努力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展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一、減少教師講解,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常常用反復解說來代替學生的自主思考,使學生失去思考的機會,把自己置于課堂的中心,關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視的是學生的參與,教師壟斷了課堂的話語權,把學生置于失語的境地。教師生怕學生沒有聽明白,沒有聽懂,對知識一講再講,怎么會讓學生不厭惡學習呢?這樣的話,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學生的實踐能力如何培養(yǎng)呢?其實,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的能力只有在學習實踐中才能得到發(fā)展,我們教師要改變對學生不敢放手的心態(tài),要敢于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大膽地說,讓學生暢所欲言。不要擔心教學時間不夠,教學任務完不成,因為對于學生來說,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鼓勵,比學會某一知識更重要、更快樂。 

比如,我在教“兩位數(shù)除三位數(shù)的除法”267÷21=( )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我先讓學生回憶除數(shù)為20的時候是用幾去試商的,再引導學生思考,現(xiàn)在除數(shù)變成了21還能不能再用1去試商呢?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思考,把自己心中的疑問說出來,再鼓勵學生去計算。學生通過計算后,有學生回答其實和除數(shù)是20的時候基本一樣算的,從而掌握除數(shù)不是整十數(shù)的除法的計算。 

二、鼓勵學生手腦結合,感受探索樂趣 

教師要努力將數(shù)學教學知識,尤其是不容易物化的應用題教學、計算教學、設計成可以看得見,可以實踐的活動,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動口、動手、動腦,主動參與數(shù)學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形成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促進個性的發(fā)展。 

比如,四年級下冊的“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都大于第三邊”這課,如果就讓學生聽老師說并記住,對于他們來說是很難理解的,更不會運用。因此,我是分兩步設計的: 

第一步:讓學生拿出擺三角形的小棒,3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4根,他們任意選擇三根小棒來擺三角形。把擺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尺寸記下來,再任意選擇兩根小棒加一加,和第三根小棒相比較,哪組的尺寸長。 

第二步:給學生一組分別是2厘米、2厘米、5厘米的小棒,使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看看學生能不能擺出一個三角形。剛開始很多學生不相信,都使勁地擺,可是擺來擺去還是擺不成三角形,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個道理。 

學生積極“做”起來了,就會動腦、動口、動手,使思維得到發(fā)展。讓我感到吃驚的是在擺三角形的過程中,突然有學生提出:兩邊加起來與第三邊相等的時候能不能擺成三角形?對于這個問題我也沒有思考過,于是我順勢引導學生擺擺看。通過實驗,學生知道了兩邊加起來與第三邊相等的時候是不能擺成三角形的。 

通過“做”,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對知識真正得到了理解,深深地把知識印在了腦海中。 

三、引導學生猜想,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我們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猜想,讓所學的知識產生強大的魅力,讓這個魅力來吸引學生,激發(fā)出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猜想,學生們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對不對,扣住他們的心弦,讓他們進入到最好的學習狀態(tài)。根據(jù)教師故意設置的這個懸念,再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探究,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當他們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他們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時候,可以想象,學生們當時的激動時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他們感受到學習知識原來是這么的有趣,成功可以帶來這么的快樂,這樣學生們會更加熱情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比如,我在教學“百分數(shù)的意義”這一課時,為了引發(fā)學生猜想,我這樣設計: 

我先出示學生已經學習的知識“分數(shù)”,讓他們讀讀,說出幾個分數(shù),并說一說分數(shù)的意義,學生們很快就完成了。接著,我在分數(shù)的前面加上一個“百”字,再讓學生讀一讀,并提問:誰來說一個百分數(shù)啊?這時,學生愣住了,因為他們還沒有學過百分數(shù),根本不知道百分數(shù)是怎么樣的。根據(jù)心理學的觀點,學生的認知遇到了沖突,他們就會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從而形成問題與思維發(fā)展的生長點。因此,我說:“你們認為百分數(shù)應該是怎么樣的啊?”學生們有的認為“分母是100的分數(shù)就是百分數(shù)”,有的認為“分子是100的分數(shù)就是百分數(shù)”,有的認為“可能會有其他的寫法”不管怎樣,他們已經進行了猜想,并非常想知道百分數(shù)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數(shù),他們的主動要求學習知識的熱情得到了空前的高漲。 

總之,學生是充滿靈性的,在新課程的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教師要運用智慧,調動全部的激情,使自己從 “傳授者”變?yōu)椤把芯空摺薄Un堂中注意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氣氛,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學習的主動權。我們要努力引導學生大大膽探究知識,和學生共同經歷快樂的數(shù)學課堂,享受數(shù)學學習的奇妙與樂趣,讓學生在主動探究的學習生活中煥發(fā)出新的生命。 

【參考書目】: 

①《小學數(shù)學教師》2009.5 2009.9 2010.72010.9 

篇8

論文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教師應當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和諧、生動有趣、富有活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質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培養(yǎng)他們的主動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學生被動學習是傳統(tǒng)數(shù)學課堂教學弊端之一,教學中教師采用灌輸性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積極性得不到發(fā)揮,從而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教學效果極低。《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自主、探究、合作”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必須轉變教學方式,努力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展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一、減少教師講解,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常常用反復解說來代替學生的自主思考,使學生失去思考的機會,把自己置于課堂的中心,關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視的是學生的參與,教師壟斷了課堂的話語權,把學生置于失語的境地。教師生怕學生沒有聽明白,沒有聽懂,對知識一講再講,怎么會讓學生不厭惡學習呢?這樣的話,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學生的實踐能力如何培養(yǎng)呢?其實,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的能力只有在學習實踐中才能得到發(fā)展,我們教師要改變對學生不敢放手的心態(tài),要敢于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大膽地說,讓學生暢所欲言。不要擔心教學時間不夠,教學任務完不成,因為對于學生來說,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鼓勵,比學會某一知識更重要、更快樂。

比如,我在教“兩位數(shù)除三位數(shù)的除法”267÷21=( )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我先讓學生回憶除數(shù)為20的時候是用幾去試商的,再引導學生思考,現(xiàn)在除數(shù)變成了21還能不能再用1去試商呢?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思考,把自己心中的疑問說出來,再鼓勵學生去計算。學生通過計算后,有學生回答其實和除數(shù)是20的時候基本一樣算的,從而掌握除數(shù)不是整十數(shù)的除法的計算。

二、鼓勵學生手腦結合,感受探索樂趣

教師要努力將數(shù)學教學知識,尤其是不容易物化的應用題教學、計算教學、設計成可以看得見,可以實踐的活動,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動口、動手、動腦,主動參與數(shù)學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形成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促進個性的發(fā)展。

比如,四年級下冊的“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都大于第三邊”這課,如果就讓學生聽老師說并記住,對于他們來說是很難理解的,更不會運用。因此,我是分兩步設計的:

第一步:讓學生拿出擺三角形的小棒,3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4根,他們任意選擇三根小棒來擺三角形。把擺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尺寸記下來,再任意選擇兩根小棒加一加,和第三根小棒相比較,哪組的尺寸長。

第二步:給學生一組分別是2厘米、2厘米、5厘米的小棒,使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看看學生能不能擺出一個三角形。剛開始很多學生不相信,都使勁地擺,可是擺來擺去還是擺不成三角形,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個道理。

學生積極“做”起來了,就會動腦、動口、動手,使思維得到發(fā)展。讓我感到吃驚的是在擺三角形的過程中,突然有學生提出:兩邊加起來與第三邊相等的時候能不能擺成三角形?對于這個問題我也沒有思考過,于是我順勢引導學生擺擺看。通過實驗,學生知道了兩邊加起來與第三邊相等的時候是不能擺成三角形的。 轉貼于

通過“做”,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對知識真正得到了理解,深深地把知識印在了腦海中。

三、引導學生猜想,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我們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猜想,讓所學的知識產生強大的魅力,讓這個魅力來吸引學生,激發(fā)出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猜想,學生們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對不對,扣住他們的心弦,讓他們進入到最好的學習狀態(tài)。根據(jù)教師故意設置的這個懸念,再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探究,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當他們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他們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時候,可以想象,學生們當時的激動時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他們感受到學習知識原來是這么的有趣,成功可以帶來這么的快樂,這樣學生們會更加熱情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比如,我在教學“百分數(shù)的意義”這一課時,為了引發(fā)學生猜想,我這樣設計:

我先出示學生已經學習的知識“分數(shù)”,讓他們讀讀,說出幾個分數(shù),并說一說分數(shù)的意義,學生們很快就完成了。接著,我在分數(shù)的前面加上一個“百”字,再讓學生讀一讀,并提問:誰來說一個百分數(shù)啊?這時,學生愣住了,因為他們還沒有學過百分數(shù),根本不知道百分數(shù)是怎么樣的。根據(jù)心理學的觀點,學生的認知遇到了沖突,他們就會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從而形成問題與思維發(fā)展的生長點。因此,我說:“你們認為百分數(shù)應該是怎么樣的啊?”學生們有的認為“分母是100的分數(shù)就是百分數(shù)”,有的認為“分子是100的分數(shù)就是百分數(shù)”,有的認為“可能會有其他的寫法”不管怎樣,他們已經進行了猜想,并非常想知道百分數(shù)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數(shù),他們的主動要求學習知識的熱情得到了空前的高漲。

總之,學生是充滿靈性的,在新課程的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教師要運用智慧,調動全部的激情,使自己從 “傳授者”變?yōu)椤把芯空摺薄Un堂中注意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氣氛,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學習的主動權。我們要努力引導學生大大膽探究知識,和學生共同經歷快樂的數(shù)學課堂,享受數(shù)學學習的奇妙與樂趣,讓學生在主動探究的學習生活中煥發(fā)出新的生命。

【參考書目】:

①《小學數(shù)學教師》2009.5 2009.9 2010.72010.9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亚洲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一区 | 日本最新免费二区 | 久久综合丝袜国产 |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 | 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资源 | 久久99国产精品婷婷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