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論文8篇

時間:2023-03-17 17:59:5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民族舞蹈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民族舞蹈論文

篇1

通過對少兒進行舞蹈教育,可以使少兒得到德、智、體、美全方面的發展,少兒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通過艱苦的基本功訓練,可以增強少兒肢體的柔韌性、靈活性、力度,同時也需要得到大腦的配合使身體更加協調,更具美感,能夠跟隨音樂的韻律和節奏,有利于培養少兒的表演欲望,增強少兒的自信心和想像力。不僅能夠提高少兒的身體素質,磨煉少兒的毅力,還有利于培養少兒的創新能力。

2、少兒民族舞蹈教學原則

在進行少兒民族舞蹈教學時要了解少兒的心理特征,能夠做到順應童趣,最終達到啟發童心的目的。首先,少兒的上進心較強,可以通過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以培養他們的進取意識;少兒雖然理解力弱、注意力差但記憶力很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每個動作的講解要細,并一步步地示范,并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去教學;同時,少兒雖然模仿力極強而且好學但也很貪玩,所以在教學過程教師會吸引少兒的注意力,可以運用玩中帶學,學中有玩的教學方法調動少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對于一些新的、難的動作一定要有耐心,只有符合童趣才能讓少兒將動作技術、要領牢牢記住。

3、少兒民族舞蹈教學方法

篇2

(1)在幼兒園相關活動版塊融入民族舞蹈文化。

在這一環節中,主要幫助孩子們進一步了解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及風俗習慣等等,提高孩子們的知識面,為少數民族舞蹈教學打下良好基礎。以傣族孔雀舞為例,傣族以孔雀舞最為聞名,孔雀舞主要以對孔雀的擬態為主,孔雀在傣族人民的心中是勤勞、善良和幸福生活的吉祥鳥,因而在傣族人的生活中,常常與孔雀一起,歡快的起舞。又以壯族對山歌時的舞蹈為例,壯族人對生活充滿向往,一邊歡快的對歌,一邊奔放的進行舞蹈,壯族由狩獵到農耕生活的進步,以及壯族豐富的民族文化,都在壯族舞蹈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此外,還有維吾爾族、佤族等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其舞蹈都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情,充滿了民族文化氣息。少數民族舞蹈手工區:這一區域主要由幼兒園的日常手工課環節演變而來。在這一環節中,通過舞蹈老師引導孩子們收集少數民族樂器、風俗照片、舞蹈服飾資料等眾多方面,通過孩子們對少數民族音樂和舞蹈知識的充分了解,進一步制作相應的少數民族舞蹈服裝和視頻。同樣以傣族的孔雀舞為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孩子們制作漂亮精美的孔雀頭飾,還有孔雀裙子等,結合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促進孩子們學習少數民族舞蹈時的成就感。又以維吾爾族的民族舞蹈為例,可以引導孩子們制作簡單的維吾爾族方帽,還有常見的維吾爾族小馬甲等等,以男生小朋友和女生小朋友一組的方式,學習舞蹈《掀起了你的蓋頭來》。

(2)加強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互動,提高民族舞蹈樂趣。

家長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另外一名重要老師,因而在幼兒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想要充分融合少數民族舞蹈,必須要加強家長和孩子們之間的互動,可以在幼兒園舞蹈教學過程中,引導家長的參與,促進家長和孩子們之間的互動,從而結合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充分提高教學質量??梢酝ㄟ^設置半個月一次親子互動日的方式,以家長帶著孩子共同進行少數民族舞蹈的學習表演,少數民族舞蹈服飾的制作等方法,營造良好的親子互動氛圍的同時,也創造了良好的少數民族舞蹈教學環境,提高了幼兒學習少數民族舞蹈的積極性。此外,還可以選取部分在民族文化博物館、藝術團等地方工作的家長,為其他家長和孩子們介紹相關少數民族舞蹈的風俗文化、風土人情等具體內容,并帶領臺下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學習表演少數民族舞蹈,從而提高孩子們對少數民族舞蹈的認知。總而言之,需要促進家長對少數民族舞蹈教學重要性的認知,從而贏得家長的充分支持,幼兒園和家庭兩方協作,為孩子們提供愉快的少數民族舞蹈學習氛圍。

2在實際的幼兒舞蹈教學中融合少數民族舞蹈時應注意的內容

少數民族舞蹈的種類較多,需要根據幼兒園舞蹈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篩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孩子們的接受能力,盡可能先選取代表性的少數民族舞蹈進行教學活動,結合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從而為少數民族舞蹈教學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還應當選擇特點較為明顯,簡單易記的舞蹈音樂,如維吾爾族的《掀起了你的蓋頭來》,傣族《孔雀舞》等等代表性音樂,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除以上兩個方面之外,還應當選擇題材較為多樣化的音樂,從而保證孩子們在體驗不同少數民族舞蹈的同時,豐富對少數民族舞蹈的情感,提高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

3結束語

篇3

我國民族舞蹈藝術有其自身的發展和傳播歷史,在人類藝術發展的長河中有著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它對人類的重要作用,才有了其傳播的需求。在民族舞蹈藝術傳播過程中,體現了我國各民族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族舞蹈藝術把具有時尚性的元素和具有歷史性的藝術進行有效結合,使民族舞蹈在傳播過程中發揚光大。

1.1民族舞蹈藝術起源

只有了解了起源,才能對我國民族舞蹈藝術的背景和歷史進行研究,民族舞蹈藝術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一起生活,共同勞動,產生了簡單的勞動生活舞蹈,跳躍、奔跑,甚至可以模仿動物們的動作,后來的孔雀舞,龍舞,獅子舞等都是通過模擬動物在自然界的生活情態,之后經過不斷的演變,抽象具體,最后形成各種舞蹈??梢哉f舞蹈來源于生活和自然,又不斷的加工創作,才有了后來的各種舞蹈的出現。隨著人類的發展,各民族舞蹈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間也形成了差異化,體現了民俗性和地域性。舞蹈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中,融合了各民族的經濟、文化和歷史,成為了一種藝術。

1.2我國民族舞蹈藝術的特征

中華民族是一個積聚多民族的家庭,由于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審美觀等的差別,各民族舞也具有民俗性、區域性、流派性的特點。東北秧歌的幽默、熱情;蒙古舞的熱情奔放和穩健有力;南方舞蹈的陰柔細膩,都體現了民間舞蹈由于地域和民族等差異,形成了多樣形式,百花齊放。演繹著各民族的生活和民族心理,營造不同的氛圍。同時我國民族舞還具有情節完整、形象鮮明、肢體語言豐富的特點,民族舞蹈很多都來自于民間的故事,把故事完整的用舞蹈表現出來,具有完整的情節。民族舞源于生活中的故事,也融合了故事里面的真情,用肢體動作和舞者的情緒,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頌民族的優秀文化。通過肢體這種“無聲語言”,比有聲語言更有感染力和意境,讓觀眾更深刻領悟民族舞蹈的情懷。

1.3民族舞歷史傳播

我國民族舞蹈藝術經歷過一段悠久發展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內容也隨著發生著變化。從最初民族舞蹈是表達人民內心喜怒哀樂被多數人所認識并接受,成為娛樂群眾自己的活動,經過世世代代的相傳,慢慢形成了對生活具有一定影響的藝術形態,并成為比較普遍的文化現象。由于地域不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具有相對獨立的舞蹈體系。所以最初的傳播,是隨著民俗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的。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追求已經從物質生活轉變為精神生活,人們對于思想上也不再是單一的追求,而是追求多元化的享受。當民族間的接觸越來越多,舞蹈藝術交流使得更具有時展的特色。

2我國民族舞蹈藝術傳播手段

我國民族舞藝術傳播在早期就有多種方式,通過表演,圖畫,文字等傳播。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文明的發展,各種新的傳播方式出現,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傳播的廣度和速度極大加強。特別是多種傳播方式相互配合,報紙、電視和網絡等,達到前所未有的傳播效果。

2.1我國民族舞傳播方式

民族舞的傳播,可以以面對面的直接傳播方式,這種方式在我國民族舞的歷史長河中,是最主流的傳播方式,對面教授,也可以通過圖畫和文字來指導。另一種傳播方式是將舞蹈通過中介傳出去,利用紙張和圖畫等,也可以借助印刷書刊圖片的方式。尤其對于間接傳播方式的發展,最初的圖畫記錄的傳播,沒有直接傳播產生的效果好,但是也給部分沒有機會親臨現場看舞蹈的人以極大的滿足。為了更直觀的體驗舞蹈帶來的美感和刺激,電子產品的出現,變間接到直接的感官效果,現場直播的電視和互聯網欣賞到民族舞提高了審美層次。

2.2新舊媒體的傳播對比

在近年來電視舞蹈的產生和發展得到不斷的重視,整體電視舞蹈的制作質量和水平也不斷的提升。尤其一些電視節目專門推出民族舞節目,是電視的傳播美和舞蹈的藝術美融合于一體的,廣受觀眾稱贊。在電視舞蹈的制作上,除了從形體上對電視觀眾的信息傳遞,而且借助舞蹈動作以及表情等符號向觀眾傳遞舞蹈的感情,讓民族舞表演更具有渲染力。從傳播美學的角度來看,電視媒體實現其傳播藝術美,與觀眾進行互動傳播成為新的手段,把電視機前的觀眾調動起來,讓觀眾從收視活動中走出來,不再冷漠在電視機前,而是用真誠的情感全身心地參與到舞蹈之中。表演結束后,可以讓電視觀眾通過短信、互聯網或者電話等方式對滿意的作品進行評價等,對表演中的不足提出意見,提升了民族舞電視傳播的質量。我國民族舞藝術與電視的結合之后,和互聯網的聯合又迎來了我國民族舞藝術的傳播新空間,我國民族舞藝術的存在形式也隨之改變了。我國民族舞藝術網上傳播是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藝術大背景下強有力的支持。網絡對我國民族舞藝術的普及與發展起到了其他媒體所不能替代的推動作用。

篇4

〔關鍵詞〕 民族民間舞蹈 傳承 發展 舞蹈價值

一、民間舞蹈的現狀和特征

作為民族文化傳播的最佳載體,民族民間舞蹈將人類的觀念、希望及精神世界進行了有機的整合,轉換成為形態語言,已經形成了既定的風格形式,薪火相傳,并奇跡般地被保留下來。漫長的人類生命歷程當中,舞蹈文化不斷的發展會推動世界繼續前進,這是一種可以尋根可以觀貌的傳承軌跡(陳明.《試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傳承》[J].大眾文藝,2009(15):112-113)。在絢麗多彩變幻多端的舞蹈世界中,民間舞蹈自成一派,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舞蹈,同時兼具自娛性、民族性、傳承性以及群眾性等特質。

1 、自娛性。自娛性是民間舞蹈一個比較突出的性質特點。自娛性是人們“自我表現”及“本能沖動”的潛意識表達,人們在舞蹈的表現上將精神自由作為主要核心對象,舞者在表演時聽從自己的內心,可以在內心愉悅且讓觀眾也內心舒爽的情景下進行藝術交流,從而使民族更具備凝聚力。彝族村寨坐落在四川的大涼山,那里載歌載舞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篝火讓整個山寨顯得溫暖,盡管沒有任何的背景音樂,彝族的人們也會在篝火旁圍成一圈愉悅的舞蹈,節奏歡快的舞蹈伴隨著他們的歌聲和獨有的樂器演奏,歡聚在一起。在那里沒有年齡的限制,即便年過八旬,身板以無法再站直,依舊可以載歌載舞,樹枝樹葉都可以成為舞蹈的道具。一聲聲的叫喊中表現的熱情,可以將觀者帶入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當中,那精神中透著熱情奔放、自娛自樂和對自由的向往。

2 、民族性。民族性是民間舞蹈的特性。基于文化審美的角度考量,首先民族性要建立在體現民族風俗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礎上;其次要在舞蹈中展現民族的思維方式、文化審美、氣質以及魅族的性格特征等等,從服飾到動作,從節奏到妝容無一不體現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由于是自身的存在、形態以及環境所表現出舞蹈特色,每個民族的舞蹈都獨具風韻。

3 、傳承性。舞蹈文化在人類世界之所以可以經久不衰,主要就是因為舞蹈具備傳承的特質。在傳承的過程中人類文化的生存及發展得以保留,無論歷史的變革還是民族之間的融合都不會改變(沈健.《關于民間舞蹈繼承與發展的探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4):53-54),作為民間文化的優良載體民間舞蹈的傳承性在歷史的各個階段都得以發揮作用。經歷了歷史的積淀,民族舞蹈的精髓還是以特有的方式被傳承和保留下來。多元化的文化總會跟隨人類的腳步不斷前行,不管是現代還是在多年前的古代,這樣的傳承卻也真實的包容了歷史的軌跡、記錄了人類的文明史,民族民間舞蹈的薪火相傳都被沉淀留存。

4 、群眾性。民族民間舞蹈是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反映了民族生活、勞作以及整體的精神面貌。民族舞蹈有著樸實無華、真情實感、韻律優雅及風格鮮明的特征,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方面。它起源于民間,植根于群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地孕育發展,在人民群眾和民間藝人的創造中,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被傳承和保留。民族民間舞蹈更貼切的對人民經典生活及形象進行了展示,展現了地區性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共同的審美情趣、風俗禮儀以及道德觀念,是整個民族精神風貌的體現,最終以多彩的形式和風貌在民間廣為流傳。

二、 民間舞蹈的傳承與創新

1 、繼承――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發展之基礎。在民族舞蹈的創作歷史中,舞蹈在細節上是不斷變化的,但是有些元素是不可變更的。當代的文化十分繁復,多元化對經典不斷沖擊,作為舞蹈的創作者應有理性對舞蹈的編排進行思考,順應社會發展求新求異的同時,保持對于民族文化“本心”的守護。一個好的民族民間舞蹈創作,不管是怎么樣進行重新的編排,都要以當地的民俗文化特色為基礎,不能違背最基礎的民族習俗和特色(儲曉蓉.《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價值體現與發掘》[J].藝術時尚(下旬刊),2014(3):170-172)。在這一點上體現差異化表現不同。

讓人看一眼就難以忘懷的作品往往是立足于時代的,在此基礎上不失扎根于民間的理念和文化內涵。以為追逐特立獨行難免會讓作品停留在最膚淺的表面,沒有內在的核心思想??斩吹钠礈愒炀偷木褪墙黄鹜魄脟W眾取寵的作品。沒有進行深刻推敲的作品,沒有深厚歷史背景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猶如雞肋,食之無味。創作出來的作品空洞、虛偽沒有研究價值和生命力。

2、 創新――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發展之動力。民族舞蹈是在時間和空間共同作用下,存留的極具文化感和傳承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歷史不斷推進的今天,民間舞蹈不應該拘泥于固有的表現形式,應該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盡心創新,傳統的基礎上再創作。民族民間舞蹈一直處于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階段,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的發展和再創造,從服飾到動作到提煉、神韻都需要在結合傳統文化基礎的前提下進行變化,完成傳統與變化的有機結合。被時代賦予了感情和思想的作品更能得到觀眾的認同,這樣的變化更具有文化價值,這是“時代特征”與“個人風采”的結合。對民族舞蹈的文化和創作進行分析,全方位的對藝術展現形式進行透視,舞蹈的編舞者一定要在對傳統民間舞蹈文化進行認識和再分析的基礎之上,研究當代的審美及未來舞蹈的發展,需要緊盯民族特性,對作品的內容及形式進行細節分析,讓民族文化與文化相結合。

三、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方向

世代傳承的民間舞蹈文化,社會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舞蹈藝術也在不斷的自我完善(費仁英.《論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J].大眾文藝,2014(20):1),民族的富強為各民族的文化創造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在物質和經濟都有一定基礎的前提下,為藝術開拓了寬廣大陸,這些條件無一不使民間舞蹈得到充分的發展。

1 、通俗文化方向。通俗性特征中沒有對娛樂性或者演繹性進行具體區分,自娛自樂的舞蹈更能反映出表演者的內心世界,擁有一定的舞蹈基礎,可以進行舞蹈的再創作。隨著個人對舞蹈的理解和表達,創作出來的舞蹈是通俗的,是不會脫離民族文化的。

2 、精英文化方向。演繹性舞蹈在高雅的基調上更添觀賞價值,對舞者的舞技要求相對較高,在汲取了民間舞蹈精髓的同時,還要不斷提煉動作,挖掘舞蹈表述的民族精神,也是“學院派”舞蹈發展傳承的理念。一個富于時代感情的作品是會結合民歌或者史詩的思想進行構建的,所以未來的民族民間舞蹈祝福會向精英文化方向發展。

3、 民族舞蹈的現代價值。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民族舞蹈與世界文化進行了高頻率的交流互動。現階段我國的民間民族舞蹈也面臨著與時俱進的考驗。面向世界和現代化,跟著藝術的節奏與腳步,緊密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表達我國人民對未來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是民族舞蹈的現代價值。

S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對美的追求對藝術的欣賞水平更是水漲船高,中國的民間舞蹈作為眾多藝術中的一種,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洗滌,以全新的面貌呈現于廣大的觀眾眼前。舞蹈的編排到演繹,都透出濃郁的民族特色,在繼承與傳承方面有緊跟時代腳步。不難認識到,現在民間舞蹈是在各地各族人民的勞作、心愿共同作用下留下的文化瑰寶,雅俗共賞強身健體,是中國文化藝術群體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藝術形式,應當被重視,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下去。

參考文獻:

[1] 烏日娜.民族舞蹈創作中的主體理念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學 2013

[2] 李樂,楊杰鋒,鄧越.民族學研究方法與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創作[J]. 大眾文藝. 2014(10)

[3] 蘇忠.論當代中國民間舞蹈創作中的審美價值取向[J].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1(02)

篇5

民族民間舞蹈是指產生并流傳于民間、以當地的民族文化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舞蹈形式。受到當地的環境、當地文化傳統、當地生活方式、當地風俗習慣、當地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響,民間民族舞蹈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文化。以我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通常以民間文化特征為依據,而課程的設置,一般是通過不同教學模式來進行強化。學術對民族民間舞蹈的理解一般都只在表面,只是對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以及舞蹈技巧加以記憶,這是因為學術的舞蹈水平參差不齊,某些教師教學也只是通過示范的形式,讓學生們進行模仿與練習,這就忽略了學生舞蹈素養培養與文化理論的拓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到的只有動作外表,缺乏內在的感情,再加上受現代舞蹈的沖擊,導致了多數學生跳舞的風格、情緒都是一樣的,讓人看起來沒有新意,沒有特色,導致了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質量水平不高。民族民間舞蹈是我國舞蹈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它的教學質量好壞情況,影響著我國民族文化發展方向。民族民間舞蹈是我國舞蹈文化傳承的分支,在其舞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拓展傳承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內涵,不僅僅是要教給學生關于舞蹈的技巧,傳授舞蹈形態,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生活積淀和文化理解,來領悟舞蹈所表達的情感以及舞蹈的真諦。

二、當前我國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錯位

民間民族舞蹈,是我國各族人民日常生活與勞動的剪影,它扎根于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反映社會群眾的情感,并由群眾自發創造和組織的舞蹈形式,是有著深厚積淀的民族文化。在教學中,教師沒有重視民族民間舞蹈在舞蹈理論上的教學意義,卻一味偏重于技巧教學,導致了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目標的錯位。在一般的舞蹈教學中,常常以同一動態方式為基準,循序漸進地讓學生進行練習,教學的過程呈直線式遞進上升,從而使學生的身體能呈現出同一種鮮明風格,這與中國民族舞蹈教學截然不同,例如古典舞的提、沉、沖、靠、含、腆、移、擰最終呈現的是一種動態的風格。而民族民間舞則是呈現多個民族的舞蹈風格,它包含漢、蒙、朝、藏、維等不同民族的舞蹈,使習舞者的姿體能體現出絢麗多彩的舞蹈風格,從而增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過,仍有部分教師未能深入了解民族民間舞蹈所蘊含的各種文化內涵,在教學過程中,未讓學生感受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更體現不出生動的形象,從而降低了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質量。

(二)教材建設不合理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合體,它具有流傳廣泛、風格迥異的文化特征,這種文化的集合體蘊涵了中國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態。民間舞蹈教學的基本工具就是可以體現教學內容的教材,它是舞蹈系學生獲得民族民間舞蹈專業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舞蹈教師能否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墒窃诿褡迕耖g舞蹈專業化教育的這些年里,教材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內容一直未有太多的改變。但民族民間舞蹈的教材要能夠突出地域特色,注重民族傳統文化,也是導致民族民間舞蹈教材普遍存在著老、窄、缺的問題,它應著重于包容舞蹈中能夠反映本民族典型心態的動態語匯,并且突出那些能夠體現本民族精神氣概的風格韻律,此乃民族民間舞蹈的精華所在。如今的民族民間舞蹈在編排教材過程中沒有注重本土民族舞蹈的教學內容,未能根據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將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舞蹈在民族、民俗、民間文化上進行系統地研究、整理和提煉后,編寫出一批有時代特征、體現民族舞蹈內涵的新教材,這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中的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三)教學方法太單一

由于民族民間舞蹈形式有著鮮明的本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其主體風格和基本特征已經被絕大多數舞蹈院校采用,卻沒有將民族學和歷史學、藝術學等相關學科所結合,因此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固定沒有創新,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呈現出單調的動態的傳授,例如有些課只教動作和舞姿、節拍、律動,不求技能和內在的感覺、樂感的培養、不求風格等。這種教學方法只注重了舞蹈課的實踐性,但是忽視了教學創造性,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隨著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課堂教學廣泛引入多媒體教學,雖然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可實際教學中由于缺乏的相應資料,互動性不強,這種教學手段沒有得到很好的運用。

三、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樹立民族文化的教育觀念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民族民間舞蹈就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豐厚的文化遺產其中之一。在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里,我們每一個民族都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色,形成了自身獨具魅力的舞蹈藝術,這使我們的民族民間舞蹈格外的徇麗多彩。因此教師在教授民族民間的舞蹈課程中,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廣泛收集民族民間音樂及舞蹈錄像資料,將民族民間舞蹈與本民族對應的民間文化相融合,讓學生充分領悟舞蹈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如在學習苗族舞蹈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們了解到我國南方地區多山地,而山地民族生活在山谷之間,因長期的勞作生活便形成了一順邊的動作和體態,故苗族舞蹈的表現中,學生在學習“踩鼓”動作時,身體就是一順邊的擺動。只有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民族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學習舞蹈。學習舞蹈和表演舞蹈的目的在于一種情感的表達與文化的傳承,都有責任和義務將這種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下去,這是舞蹈藝術的本質特征所在。因為這不僅代表了這個民族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風情、民族審美等特征,而且讓我們通過藝術的方式來進行認知。同時,在全球化的今天,要想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毫無疑問民族民間舞蹈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因此在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起民族文化責任意識,從而激發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信心滿懷地將舞蹈藝術傳承下去,這是我國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關鍵。

(二)合理編制教材

教材作為教學的載體,它承載了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內容。舞蹈教材的建設與使用,將直接影響到所培養人才的質量。當代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的教材要強調文化傳承,講究規范系統,以建設科學規范的舞蹈教材。民族民間舞蹈教材編制中應注意兩個方面,應該分為科學規范了的民族民間舞蹈和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兩部分,規范了的民族舞蹈要求對民族民間舞蹈的素材加以選擇和提煉,并準確地把握民族文化的內容,傳達出民族的性格、氣質、精神和風骨,而原生態的民族舞蹈表現出無拘無束和個人的強烈情緒的宣泄。故教材的編寫應該在現有的民族民間舞蹈素材的基礎上,利用挖掘、整理、提煉等方法,充分搜集民間舞蹈資料,了解整個社會和學生的需求以及當今國內外相應學科的最新理論、觀點、動態和方法,編制出既反映民族民間特色精神,又緊密結合現代教育特點的實用性民間舞蹈教學教材,進而提高學生的舞蹈表現力和舞蹈視野。

(三)教學方法多元化

篇6

學前教育畢竟把不同與其他階段的教育活動,其面對的大多數3~7歲的幼兒和兒童,學生群體的特性要求學前教育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做出相應的改變,使其特征獨具。具體來說,學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的教學特征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教學內容定位于初具階段。由于學前教育接受群體的特殊性,學生并沒有成熟的接受機制和反應機制,對于舞蹈內容的理解和接受并不能在藝術水平層面上達到較高的水平,因此學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活動往往需要針對學生心理文化特點選擇相適應的內容。常常選取各民族最著名、流傳度最高的舞蹈曲目。二是教學目標不在于盲目追求學生舞蹈水平和藝術水準的提高,而在于學生審美感受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民族民間舞蹈本質上是一種形而上的精神產品,其對于人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人們在感受、學習和實際的舞蹈過程中所感受到的藝術氣息來完成對人的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因此學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立足于學生對舞蹈藝術氣息的感受和反應。三是對學前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的教學成果采取多樣性的衡量標準,不單單以學生舞蹈水平的提高為基準。既然民族民間舞蹈對人的促進和提高作用主要體現在精神方面,那么就不應該用顯性化的規定標準去衡量這種教學活動的成功性。所以,學前教育活動對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效果的評價多以學生在教學互動中的藝術接受能力、審美體驗能力以及審美創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為標準。

二、多角度透視下學前教育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意義

在前文的論述過程中,已經對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及其必要性進行了簡單的說說明和涉及,此處將從民間民族舞蹈的內容、形式等多個不同角度對其意義和價值進行整體的透視和說明。一是從學前教育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的內容來看,其教育活動盡可能結合學生本身的年齡特征來選取內容適宜的民族民間舞蹈曲目,保證學生能夠對舞蹈內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體驗。保證教學活動意義和價值形成的可能性。學生在對舞蹈內容進行個人的審美體驗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對自身審美感受能力的鍛煉和提高的過程。這種提高過程是個人化,也是無形的,它借助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讓舞蹈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氣息和美學理念直接進入學生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成為一種類似集體無意識的存在,對學生審美感受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提供強大的助力。二是學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常常需要學生來模仿舞蹈動作,做出形體上的藝術反應和模仿動作。這種形體的動作和模仿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身體素質,在長期的舞蹈過程中塑造優美的身形,同時能夠通過這些舞蹈動作的模仿來幫助學生形成肌肉記憶,讓舞蹈本身的藝術氣息和優雅的動作姿態內化成學生自身的一種素質,在無形中陶冶學生的藝術氣息,淬煉出學生整體上的藝術氣質。三是學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能夠借助舞蹈和藝術的熏陶力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內容,幫助學生通過舞蹈學習和藝術修養形成對“真”“善”“美”等內容的基本認識,藉此實現對幼兒心理文化結構的完善和優化。學前教育活動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文化結構,培育完善的人格,同時增強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對外界事物有正確而完整的接受體系和反應機制。四是學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能夠借助舞蹈中的音樂內容、繪畫內容以及舞臺設計等內容,幫助學生提高音樂、繪畫等方面的能力和素養。幫助學生在學習模仿舞蹈的同時,同時接收舞蹈中的音樂元素和繪畫元素,在將之內化為文化心理結構組論學前教育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必要性成部分的同時發揮自身創作力和想象力,模仿其中的唱腔或者繪畫,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藝術素養和藝術創新能力。五是學前教育中的民間民族舞蹈教學能夠發揮民間民族舞蹈的本身特性提高幼兒的審美創造能力。如果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只是民間民族舞蹈意義和價值的初級體現,那么對幼兒審美創造能力的提高就是其意義和價值的深度體現。民間民族舞蹈本身大量運用藝術的象征手法和留白手法,營造出虛幻而美妙的藝術空間,幼兒在學習民族舞蹈的過程中,往往能夠在感受其藝術渲染力的同時發揮自身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藝術空間的填補和勾勒,這一階段就是學生審美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的階段。

三、結語

篇7

關鍵詞:民族舞蹈、文化、傳承發展、建議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著非常深厚的民族舞蹈傳統和豐富的民族舞蹈文化資源。在我國的56個民族中,每個民族的地方特色不同,風俗習慣不同,舞蹈形式也有著很大的差異。但它們都是對本民族人民的性格、氣質、氣概、物質文化、精神信仰甚至生存狀態的最好的、最直觀的表現,在中國美學史上,民族舞蹈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且現已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中國必須要做好民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工作。

一、我國民族舞蹈文化的發展特征

1、民族舞蹈文化的發展具有群眾性、娛樂性和繼承性

自古以來,民族舞蹈都是在本族人民群體化的自我審美中不斷發展完善的,它從最初的個人感情的表達逐漸發展成為群眾集體創作的成果,同時慢慢成為勞動人民謳歌現實、自我娛樂的主要方式,在娛樂中接受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陶冶,所以我國民族舞蹈的發展必然具有很大的群眾性和娛樂性。另外,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手段就是民族舞蹈,民族舞蹈的發展更是民族文化積淀的結果,在新的時代,民族舞蹈文化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所以民族文化的又一發展特征就是民族舞蹈的繼承性。

2、我國民族舞蹈文化的發展具有感彩

豐富的民族舞蹈文化可以讓人民從實實在在的身體感受升華到精神世界的感情投入,也就將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這就導致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具有濃重的感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廣大人民的舞蹈自娛活動也越來越豐富,舞蹈作為宗教禮儀、節日慶典、勞動豐收等風俗習慣的主要慶祝形式,已融入了眾多人民的感情依賴,這也是千百年來民族舞蹈文化不斷發展、長流不息的主要原因。

3、我國民族舞蹈文化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受世界多元化的發展,我國現今的民族舞蹈文化正經受著國外藝術和市場經濟發展的沖擊,不斷的發展、變異、更新和完善,逐漸向更高的精神層次的表現轉變?,F在的民族舞蹈已成為人們消遣娛樂的一種生活方式,比如民族舞蹈已走向夜總會或者歌舞廳,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接觸它的機會;有些民族舞蹈經過改編后已成為人們強身健體的一種運動方式。由于現在民族舞蹈比賽的盛行,舞蹈藝術家們也對民族舞進行適當的改編和創作,努力提升民族舞蹈的藝術表現力和精神層次的追求,使民族舞蹈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民族舞蹈文化正從“俗”向著“雅”的方向發展,這標志著民族舞蹈文化的審美境界在向著全新的層次發展,終將會以飽含民族特色及個性的姿勢走向世界。

二、中國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意識

在全球化趨勢日漸明顯的今天,民族舞蹈的創作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編導在對民族舞蹈進行編排設計時,要始終保持冷靜的思考力,明白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要不受各種流行舞蹈的影響,讓民族舞蹈能夠體現出民族文化的特色。真正優秀的民族舞蹈作品無論怎樣變化,作品的編排都會尊重當地民族的文化習俗,更不會隨意打破民族禁忌,違反民族規定。舞蹈中融合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突顯出民族特征,彰顯出當地民族獨立存在的文化價值,對此,舞蹈的編排設計上應該求異而不求同。好的舞蹈作品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它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理念,發展能夠扎根于民間,立足于時代。

作為空間和時間共存的藝術,舞蹈具有文化傳播及傳承的個性特點。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民族舞蹈應該具有長遠發展的眼光?,F今民族舞蹈文化正不斷地融合外來元素,處于一個多變和發展的階段,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民族舞蹈的創作需要用發展、創新的眼光來看待,還需要把堅持傳統和現代意識有效的結合起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韻律、民族風格、民族特色以及民族的審美意識、審美觀念等都是民族舞蹈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在進行民族舞蹈創作時,必須要真正理解民族舞蹈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以現代的審美理念、前瞻的意識、發展的眼光和研究的態度,緊緊抓住民族文化的特征,認真分析作品內容形式與文化發展的關系,通過深厚的民族文化,追求更深層次的文化底韻。

三、中國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

民族舞蹈的創作不能片面強調堅守傳統,舞蹈的創作要迎合時代的發展,一味地注重民族傳統的融入只會阻礙民族舞蹈的發展。我們需要用科學、發展、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對民族舞蹈,更要以學習、繼承的態度來對待它,保證在保留民族傳統的同時,加入符合時展的內容,從而促進民族舞蹈文化的不斷發展和壯大。

1、倡導民族舞蹈的自然傳承方式:這種方式是比較原始的一種傳授方式,傳授人沒有專門的記錄方法,只能一招一式地通過身體的示范,言傳身授。因為現在各種新的文化爭相涌入人們的視野,人們對傳統文化和物質世界的認識發生了變化,所以他們更喜歡新的接受事物的方式,傳統的授藝方式也就失去了原來的吸引力。

2、引導人們在娛樂性活動中傳承民族舞蹈文化:在節日慶典或者慶祝豐收的時候,舞蹈是人們主要的自娛方式。這種娛樂性的舞蹈不需要有專門的人去教,人們跳的次數多了自然而然就會掌握。這種舞蹈方式沒有固定的形式,存在有自編自演的情況,所以能夠更快的接受和融入外來事物,再加上自身民族元素的混合,民族舞蹈文化就逐漸的豐富并傳承下去。

四、中國民族舞蹈文化的發展建議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民族舞蹈文化也代代相傳,為其以后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國民族舞蹈文化具體可以向以下兩個方向發展:1、通俗文化方向。民族舞蹈文化帶有很強的群眾性和娛樂性,這決定了民族舞蹈自身具有通俗的特征。“民族舞蹈大家跳”也逐漸成為民族舞蹈發展的重要助力,所以促進民族舞蹈文化向通俗文化方向發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2、精英文化方向。這種舞蹈要求技藝要美觀、表演要高雅,從舞蹈中能夠體現出民族精神和時代特點。要把民歌、史詩中存在的思想和主題融入到民族舞蹈中,用現代的方式表現出舞蹈家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

面對世界舞蹈文化的頻繁交流,舞蹈藝術創作要體現出當代中國人民的現實生活,符合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節奏,把舞蹈的主題與人們群眾的思想感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要把民族舞蹈與現代流行舞蹈區別開來,認真挖掘民族舞蹈文化的內涵;把民族特色、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審美情趣融到民族舞蹈之中,在人們欣賞舞蹈的同時傳播了民族特有文化;采取民族舞蹈健身的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舞蹈中來,保證民族文化能夠傳承下去。

綜上所述,把我國的民族舞蹈文化發揚光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任重而道遠,既需要民族舞蹈工作者的激情投入,也需要大眾的積極參與。我們要明白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性,認真研究民族舞蹈文化的本質和內涵,在傳承和發展的同時,不但要堅定立場,保留有一定的傳統民族特色,還應具有開放精神,積極融入新的時代元素,做到傳承與創新并存,創造出一種貼近時代精神,體現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舞蹈文化。(作者單位: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

參考文獻

[1]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傳承中的作用[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6,(4).

[2]紀蘭慰,邱久榮.少數民族舞蹈在中華舞蹈史中的歷史地位[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9

篇8

(一)歷史文化影響

秦漢與唐宋兩個朝代的精華與理念把中國歷史文化推向了頂峰,實際上漢文化于當時的發展并不拘于詩、書、樂、畫,該時期更是民間舞蹈創造與進步的飛躍期。唐、宋兩代,漢文化廣泛吸收少數民族舞蹈精華,使漢族舞蹈藝術在歷史上達到了難以逾越的高度,宮廷樂府與舞蹈的興盛,使民間舞蹈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性。明代,文學崛起,“通俗文學”時代到來,推動了民間文化的快速進步,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在元宵節以及各種廟會中得以展現與共享;與此同時,燦爛的傳統文化也在漢族民間舞蹈中得以繼承與發揚。

(二)地域文化影響

漢族是我國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民族。不同的地理區域會給其范圍內的民族奠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我國的農業文明與西方工業文明不同,長期自給自足的社會狀態使我國民族文化內容相對穩定,在文化特點當中,凸顯出只有適應并符合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存活條件,該文化才能在其范圍內得到鞏固和發展的特點。因此我國漢族舞蹈文化形成較早,且帶有較為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我國古代文化在流傳上是沿水域而行的,因此即便同一種舞蹈形式也會被覆以不同的地域特色。大體上,我國漢族呈現出四種文化類型:鄒魯文化、荊楚文化、三晉文化、燕齊文化。而在漢族民間舞蹈中,南方注重唱腔和體態,歌舞儀表相并重,風格秀美小家,多青睞于絲竹管弦等輕柔的樂器,表達作品的情感內容也相對細膩;相比之下,北方更注重舞姿和技巧,氣勢恢宏壯觀,風格粗獷豪放,在情感表達上灑脫不羈,對鼓吹樂器十分注重。

(三)影響

漢族不論在經濟或是藝術上都以農業為主,但其更是個注重理論、崇尚倫理結合的民族,這就致使了漢族在民間文化藝術當中縱貫融合著的元素。古代的中國,歷代都擁有對神佛的信仰,人們遵循自然規律,推崇神傳文化,獨具一格發展成神韻盎然的歷史文化特色。人們以舞蹈內容表達祈求豐年的期盼和對神明的敬仰,而后逐漸發展為表達對生活、情感的抒發和對生命美好的無限向往。

在我國古代,佛、道兩大家被人們稱之為“正教”,歷朝歷代有人信仰,而民間舞蹈中一部分所要表達的,恰恰是人們最貼近現實的生活內容。因此,一些舞蹈作品表達的是宗教故事,例如“呂洞賓戲牡丹”“十八羅漢斗大鵬”等等。在一些宗教活動與祭祀節日當中,舞蹈也逐漸成為了弘揚教義和慶祝節日必不可少的文藝形式。

二、漢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特色

(一)漢語文化

同樣為漢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漢族民間舞蹈藝術中,漢語恰到好處的應用突出顯出畫龍點睛的韻味。精辟而獨具作用的短語多用于對舞蹈作品命名,例如“鯉魚躍龍門”“開門大吉”“高粱紅”等等,甚至包括一些諺語與俗語,該類詞匯帶有多彩的民間文化特點,從而使舞蹈更加傳神而富有承傳性。漢語與舞蹈在形式上的相融,不僅使漢語更加靈動,與此同時也賦予了民間舞蹈藝術更深的內涵。

(二)歌舞并重

充分融合著豐富漢文化的漢族民間舞蹈,其另一個藝術特色為———歌舞并重。至今廣為流傳的秧歌、花燈、大頭娃娃舞、紅綢舞、花鼓等等都是漢族“載歌載舞”舞蹈形式的完美演繹。漢族人在舞蹈藝術表現形式中對道具的青睞不亞于其他任何一個民族。秧歌中的扇子手絹、高蹺、旱船,獅子舞中的獅頭、繡球,以及竹馬、大頭娃娃等等,靈活鮮明的道具都被融合在舞蹈當中,成為舞蹈內涵的重要藝術表現手法。漢族民間舞蹈吸取了多民族的文曲精華,服飾漂亮美觀,道具生動形象,富有突出的表現力,具有豐富的表演性和藝術效果。

(/,!/三)托物情結

在漢族民間舞蹈中,通常借某種象征吉祥、美好的事物來寄托對生命、自然、生活的向往。這些事物可以是如意神獸———雄獅、龍、鳳、麒麟,也可以是吉祥靜物———牡丹、如意、翠璧等臻品。該類事物皆與漢族文化完美融合———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牡丹報春等等,飽含漢族人民對富貴和樂、生命綿長的渴求與期盼,這其中滿載著漢族傳統的審美觀念,以及積極樂觀、淳樸靈氣在漢族民間舞蹈文化中不俗的展現。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日本女子下部视频午夜 |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 亚洲免费爽视频在线 | 香蕉97超级碰碰碰免费公开 | 亚洲欧美伊人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