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9:5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患者安全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急診危重患者經過急診科搶救、復蘇、早期處理后,因診斷與治療的需要,常需轉至檢查科室、手術室或病房,途中雖然只有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對患者病情不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安全隱患,如嘔吐物致呼吸道梗阻,突然心跳呼吸驟停,靜脈輸液管路、氣管插管等各種管道脫出,氧氣供給不足,內臟二次出血等。有文獻報道,院內轉運能增加重癥患者的并發癥,轉運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的危險[1]。因此,成功轉運對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傷殘率有著積極的意義。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第148醫院急診科共對156例危重患者實施院內轉運。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本組156例中男92例、女64例,年齡3~76歲,顱腦損傷患者32例,腦血管意外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胸腹部外傷21例,刀砍傷患者8例,急性中毒11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慢性支氣管炎、呼吸衰竭患者26例,其中院內轉運需要機械通氣支持者26例,需2個通路以上靜脈輸液者48例,15例在轉運過程中病情加重,1例在轉運過程中突發呼吸心搏驟停,4例在手術臺上呼吸心搏驟停,2例在入院后1h內死亡。
2轉運的目的
進行CT、X線片、急診手術以及運送到病房進一步治療。
3轉運的要求
3.1轉運前正確評估病情急診護士與主管醫生一起充分評估轉運的可行性,評估內容包括患者的生命體征、呼吸道管理、用藥情況、途中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等。如果患者在轉運前生命體征不平穩,而又必須轉運的情況下,應有主管醫生同往,并做好充分準備,如急救藥品、儀器等。醫護人員應將轉運途中的風險告知家屬,征得家屬理解并簽字同意,才能實施轉運。
3.2轉運人員的要求負責轉運的護士應有較強的責任心,準確的判斷力,并具有獨立工作和應急處理問題的能力,若患者生命體征不平穩,轉運途中至少需要2名陪同人員,要求主管醫生同往。
3.3轉運前充分準備和預處理出科前由護士測量生命體征,做好患者的詳細交接班,了解患者的病情,轉運前10min電話通知相關科室并交待需要的特殊準備,如呼吸機、監護儀、吸痰器等,確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準備。檢查各種管道是否通暢,各連接是否緊密,并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扭曲滑脫,清空尿袋,檢查各種轉運中應用儀器蓄電池情況,保證電量充足。轉運前清除患者氣道內分泌物,呼吸困難或血氧飽和度較低患者預先氣管插管,保持氣道通暢,備好人工呼吸氣囊和便攜式呼吸機。妥善約束煩躁患者,適當適用鎮靜劑。輸液時最好選用靜脈留置針。便攜式氧氣瓶給氧,并檢查氧氣裝置是否通暢。盡量避免使用氧氣枕供氧,因氧氣枕的氧濃度與氧流量難以估計。根據不同的病種及病情輕重,選擇合適的轉運工具,最好以整床轉運,避免因搬運造成管道脫出,甚至加重病情。護士在轉運準備過程中,保持有條不紊,動作熟練,并實施心理護理,使患者及家屬有安全感,安靜地配合治療和護理[2]。
3.4轉運途中的護理轉運時抬起床欄或采用約束帶交叉固定,保持安全合適的轉運,意識障礙的患者采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轉運中避免劇烈震蕩,保持頭部在前,上下坡時保持頭高位,注意觀察患者胸廓起伏、神志、面色、有無躁動、氣管插管與呼吸器的連接是否完好,各種引流管避免脫管、堵管,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情況,做好應急處理,生命體征異常及時處理,轉運途中突然出現呼吸心搏驟停,立即就地搶救,同時呼叫附近醫務人員協助,做好轉運中記錄,記錄內容包括患者的各項監測指標數值、意識活動狀態、檢查或治療期間情況及轉運過程中發生意外的救治等。
3.5轉運到目的地的護理到達目的地,護送人員與病房護士一起將患者搬至病床,做好交接,交接內容采用專門設計的轉運記錄卡,交接內容包括:基本信息、病情、檢查項目、化驗項目、過敏試驗結果、輸入藥物情況、各種管道在位情況、傷口情況、應用止血帶情況、皮膚情況以及各種術前準備等,雙方科室交接人員簽名。
4小結
危重患者的院內轉運,轉運前的正確評估,采取恰當的保護措施是安全轉運的保證。做好人員、器材、藥品的充分準備,轉運途中保持監護與搶救措施不間斷,對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做好應對措施,可降低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風險性和傷殘性,為明確診斷,得到更有效的救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眼科住院患者;安全管理;防護
安全管理是指為保證患者身心健康,對各種不安因素進行有效控制[1]。安全是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備條件,是減少質量缺陷,提高護理水平的關鍵環節,是控制和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發生醫療糾紛和事故的客觀需要[2]。由于眼科患者視力障礙,在住院期間發生跌倒、誤食、暗室內碰傷等安全問題的幾率比一般患者高,故而我們組織全科護理人員對可能發生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總結采取人文關懷以及安全防護,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影響眼科住院患者安全危險因素分析
1.1跌倒眼科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地面光滑、潮濕、有果皮,病房內設施多,過道障礙物,俯臥時間過長等均可使患者站立不穩而跌倒。據報道,有患者因術后臥床時間長,在慌忙起身接電話時跌倒,導致顱底骨骨折[3]。
1.2誤食眼科患者因視力障礙發生誤食屢見不鮮,特別是老年性白內障患者。另外,因糖尿病引起眼底出血,激發白內障或青光眼的患者,誤食后會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給術后帶來不利因素。
1.3暗室內碰傷暗室是眼科檢查的特殊環境,眼部許多精細檢查都要通過裂隙燈、檢眼鏡在暗室內進行。為有利于檢查,暗室內光線較暗,加上患者對環境陌生以及視力障礙,沒有適應暗室環境就接受檢查,很容易碰傷,引起醫療糾紛。
1.4墜床眼科患者因視力障礙回避險境的反應比較遲鈍,易發生墜床。
1.5告知行為不規范,健康宣教工作不細致護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患者及家屬自愿的接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減少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從而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健康宣教不細致或不恰當,會給病人帶來不穩定的心理負擔,甚至導致治療失敗,給醫院帶來負面影響,如因眼內惰性氣體在高空中急劇膨脹可引起高眼壓等并發癥,故玻璃體切割聯合C3F8氣體注入的患者應禁止坐飛機;玻璃體切割聯合硅油填充術的患者,術后應該注意俯臥的姿勢,在保持俯臥的同時,胸部不能長時間壓迫,以防靜脈回流障礙使頭部供血不足,引起視神經缺血,導致視力下降。若健康宣教沒有告知患者,將會給患者帶來安全隱患問題。
2安全防護措施
2.1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是護理安全的保證,安全教育應在落實上下功夫,找出相關不安全因素,制定防范措施,加強薄弱環節的管理,強化護士的安全意識,提高安全工作的預防性和預見性。組織全科護士學習相關的疾病知識,提高法律意識,從職業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規范眼科護士的護理行為,確保各項規章制度落到實處,使護士認識到遵守規章制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提高護士的自覺性,消除隱患,防患于未然。我們考慮到眼科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的特殊性,要求護士必須向患者和家屬進行安全教育,使患者和家屬掌握安全防范的措施。
2.2進行風險評估患者入院后護士及時進行入院評估,評估內容除一般情況、護理體查、心理社會評估外,重點評估患者的生活處理能力,根據評估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險因素,針對患者個體存在的危險因素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護理計劃,通過提出預見性護理措施,指導護士有重點地對患者進行觀察及護理,從而使護理人員處于主動地位。
2.3我們對手術后和俯臥時間長的患者提醒其做到3個30s,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30s后再站立,站立30s后再行走,以防跌倒。
2.3.1保持周圍環境的安全(1)病房用防滑PVC木地板,在拖地板時要求擰干拖把,并用干布立即擦干,保持每塊地板清潔干燥。病房和通道內簡化設施,走廊、廁所設有扶手。單間廁所門口加防滑墊,最大可能地減少患者滑倒。(2)患者的用物整齊地放在患者易取之處,醫療器械和電線需卷放好,以免散放在地上絆倒患者。(3)針對老年患者視物不清,囑其上廁所時可按呼叫器,由護士給予幫助,呼喚器應放置患者觸手可及的位置。2.3.2囑患者穿防滑鞋,衣褲寬松舒適。
2.3.3性低血壓是老年人暈厥和昏倒的重要危險因素[4]向高危患者及家屬提供有關低血壓的相關信息,使他們了解發生性低血壓的原因,如何預防以及一旦出現性低血壓的癥狀該如何處理。對存在危險因素的患者,護士應指導其分幾步緩慢起床:在起床前,先取半臥位,再在床上坐幾分鐘,再扶床頭柜,拐杖等緩慢站起。囑咐患者一旦出現眩暈、視物模糊時應立即坐下或躺下。
2.4防誤食對于視力極差的老年患者,均應由護工或家屬喂飯,每喂一口都要用餐具或食物接觸一下老人的嘴,然后再將食物送進口中;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的老年患者每餐均應由護士檢查后方可食用,以免飲食不當影響治療效果,再者喂飯的時候盡量讓患者取坐位或半臥位。
2.5防暗室撞傷為避免患者在暗室內碰傷,我們將暗室的儀器和物品放置簡潔、合理,在患者手術前先帶其到暗室,熟悉暗室的設施及檢查時要擺放的位置,適應暗室的環境,責任護士與患者一起熟悉病房及暗室的線路,讓患者有安全感,對雙眼視力障礙及80歲以上的老年人,均在患者一覽表上用紅色小三角標志區別,使各班護士做到心中有數,進行重點護理。并安排護士在暗室內攙扶患者,有效地幫助醫生完成檢查,在攙扶患者的時候,我們與患者面對面,護士的雙手拉起患者的雙手,患者向前走,護士退行,這樣患者不再有踩空的感覺,到檢查臺前先讓患者扶住凳子再協助其坐穩;然后一手扶住患者的頭后,另一手扶住前額,慢慢向前移,平穩地將下巴放在支架上,前額貼緊額頭架,檢查時囑其不要變動頭位和,以免儀器碰傷。
2.6防墜床為防止老年人或兒童發生墜床,我院專門把我科70張床更換為帶護檔的可調試的自動床。同時要求加強夜班護士的夜查房,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2.7加強眼科健康教育為落實健康教育,我們請各專業醫生講解疾病的特點及注意事項,并選派護士外出進修學習,要求護士在患者入院3天內講解有關疾病知識,每個責任組有一名護士進行健康宣教,護士長對入院3天以上的患者就健康教育知曉率進行檢查,并把此項檢查以優、中、差納入護士量化考核中,直接與獎金和年終考評掛鉤,每月召開一次公休座談會,傾聽患者對醫療護理及病區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見,及時改進工作,對潛在的安全隱患妥善處理,從而保證了護理安全。
3小結
影響眼科患者住院期間的安全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們必須采取積極措施對各種不安全因素進行有效的檢測,為患者創造一個安全的就醫環境。這也是我們護理管理中的一項重點工作,是避免發生醫療糾紛和事故的客觀需要,同時能夠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史自強,馬永詳,胡浩波,等.醫院管理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238.
2左月燃,對加強護理安全管理的認識和思考.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191-19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100例癲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患者5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3~60歲,平均40.2歲,病程3~28年,平均15.2年。觀察組患者中,男20例,女30例,年齡2~59歲,平均38.2歲,病程1~25年,平均13.2年。兩組患者人數、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癲癇患者在住院期間通過常規護理措施進行臨床護理,主要包括照顧患者的日常生活,采取相應措施預防癲癇患者出現其他并發癥的情況。
1.2.2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安全管理,在住院期間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加強護理人員安全管理。護理人員必須參加醫院及科室安全教育培訓,并對醫療事故處罰條例、跌倒墜床應急預案、護士管理辦法及癲癇病房各種護理常規、各種制度、流程進行考核,提高護理人員服務意識,重視癲癇患者的安全問題,對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確保護理安全。②癲癇患者住院環境的安全管理:醫護人員應該為患者營造相對安全的環境,為患者提供相對方便的公共設施。家屬在探視患者時應該限制人數,避免過于嘈雜的環境使患者的病情加重。另外,應該確保患者病房內有著相對柔和的光線,病房合理布置盡可能地清除病房內的障礙物。病床兩側有床檔、腳輪有剎車固定,將患者重要的物品放置在隨手可以觸摸的地方,教會患者使用呼喚鈴。將警示牌放于病床較為顯著的位置,如“謹防摔倒”、“小心燙傷”“防導管脫落”等,對躁動患者采用防護用具,對避免發生意外有著非常明顯的作用。③重視心理護理以及健康安全知識宣教等方面的工作:醫護人員在癲癇患者的治療期間應該對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情緒進行有效改善,確保患者的心理狀態能夠得到良好的維持。告知患者加重病情或者誘發的因素,讓患者全面配合診療活動。④發作時的安全護理:醫護人員在癲癇患者疾病發作時,應該把患者的頭部偏向一側,且將衣領松開,倘若患者出現咬傷舌頭的情況,則應該在牙齦位置填充物品。給予面罩吸氧,患者在肢體抽搐的情況下時,不能通過強行的方式進行按壓,防止出現骨折的情況。另外,為防止患者自傷,在告知家屬的情況下使用約束帶。采用地西泮藥物給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治療時,應該確保滴注速度緩慢。對患者皮膚的顏色以及尿量進行細致的觀察,避免出現腎功能受損等嚴重情況。
2結果
2.1兩組患者轉歸效果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住院期間通過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后,均獲得一定的效果。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發生不良事件的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通過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后,對比兩組患者出現不良事件的概率,詳見表2。
3討論
由于癲癇患者受到各環節、較大心理壓力等方面的影響,有著較多的發病原因,造成發病的原因主要有過度換氣、感情沖動、疲勞、發熱等方面。一旦患者癲癇病情發作時,則會造成大腦意識有一定障礙,有著較高的肌肉張力,四肢關節出現僵硬的情況,很容易發生窒息、咬傷、摔傷以及墜床等不良事件。本次選擇觀察組的癲癇患者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將安全管理措施通過臨床路徑措施實施在患者的住院期間,根據對患者在住院期間可能會出現的不良事件,對危險因素進行詳細且客觀的評估,構建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時采取保護性的護理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干預,促進醫護人員以及患者的信息傳遞以及交流得到明顯增強[2]。另外,應該及時向陪住人員以及家屬宣傳安全管理措施,對患者病情轉歸有重要作用,促進患者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使護理人員以及患者溝通得到有效增進。采用安全管理措施實施在癲癇患者住院期間,不僅能夠促進護理質量得到有效提高,還能夠給癲癇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人身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6月收治的患者728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21例,女307例;年齡8個月~80歲,平均(43.2±3.2)歲。選取2013年7—12月收治的患者812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472例,女340例;年齡7個月~78歲,平均(44.9±4.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為制定安全管理方案做準備,常規護理管理,期間遵循患者同意基礎上詳細記錄相關指標。
1.2.2觀察組
準備工作:(1)選取醫護人員10名,召開關于患者安全管理內容的小組討論會議,據相關文獻、以往經驗,由院長牽頭制定會議章程,鼓勵各抒己見,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進行1、2、3輪會議,第1輪會議收集意見建議;第2輪對以上建議進行審定,對合理性、可行性進行分析評估;第3輪,確定應該采納的意見,并就意見的重要性進行評估。(2)完善醫院可以改善的硬件設施、技術,盡力彌補不足,對無法立即改進而需加強監控的危險源記錄在案,并與其他建議整合成冊,刊印,務必使醫護人員通讀。(3)成立患者安全管理小組,由責任護士領銜,落實患者安全管理,在患者入院時,掌握患者基本情況,主要內容為年齡、病情、陪護情況、住址等,分析、評估可能存在的風險,如患者可能罹患重癥,而醫院治療條件有限,應做好中轉準備;在接受診斷、治療期間,分析不可預知的風險因素,如在靜脈滴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過敏反應。基層醫院老年人靜脈給藥出現過敏反應與不良反應的風險較高,應提高合理用藥水平;部分患者可能需住院治療,應加強夜間管理等;許多患者出院時需帶藥離院,或自行轉診,應詳細交代醫囑,囑咐按要求服藥,或轉診時詳細闡明在該院接受診斷、治療情況。
1.3觀察指標
制定相同的判定標準,采用無責上報制度,對觀察指標進行判定:(1)可能或確診的不良反應(靜脈給藥不良反應、口服給藥不良反應、其他方式給藥不良反應,院內給藥不良反應、院外給藥不良反應);(2)護理不良事件(意外事件如跌倒,護理差錯如針刺傷、嚴重并發癥、醫患糾紛等);(3)中轉率,中轉患者中轉時間,中轉患者在本院明確診斷后轉診率;(4)患者滿意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不良反應例次率比較
對照組口服給藥不良反應、院內給藥不良反應、院外給藥不良反應及合計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兩組中轉情況與滿意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滿意率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中轉時間為(24.2±10.9)h,觀察組中轉時間為(13.3±8.9)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1.1分類定點放置的重要性腦外急診患者多,需護士密切觀察病情的一級患者多,工作計劃性時常被打亂,時常面對著應急的處理,對規范用藥、高風險藥、搶救用藥、備用藥的定點分類放置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極大地方便護士的操作,減少用藥的差錯。
1.2根據藥物使用中不同的風險度,加注不同標識負責收藥的辦公護士在清點藥物時應在高風險藥物的盒子上用紅色筆注明藥物的名稱,以提示使用藥物的護士加強注意,護士在為病人使用此類藥物時要懸掛科內專門制作的“特殊藥物”標識并告之患者陪護。
1.3限量按要求儲存,及時補充,嚴格交班對可能給患者造成不良損害的高風險藥物,應根據病區的情況定量存儲,對使用情況進行登記,嚴格交班,及時補充,對要求避光(硝普鈉等)、低溫(胰島素,肝素鈉等)保存的藥物應按藥物說明書的要求執行,以免影響藥物的用藥效果,從而保證用藥質量和安全。
2嚴格核心制度的落實
2.1查對制度的執行在臨床管理實踐中,認真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可以有效防范和減少用藥的差錯發生。
2.2交接班制度的到位我們規定了不僅應重視白班早晨責任護士、護士長與夜班護士的交接,也應重視其他各班的交接班質量。護士長不定時到病區抽查夜班護士的交接班情況,并及時給予指導,不僅重視病情的交接,對特殊用藥患者的穿刺部位、用藥名稱、劑量都要準確交接,要求加強巡視,及時觀察到異常,給予妥善處理。
3加強靜脈治療小組成員的職責,分享經驗教訓
我科有2位高年資的護士為全院靜脈治療小組的成員,每月靜脈治療小組會召開一次會議,對全院靜脈藥物治療中出現的問題作出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我們要求這2位成員應及時傳達靜脈治療小組會議精神,指導科室成員在靜脈用藥中出現不良事件的處理,使患者的損害程度降至最低。
4營造安全文化,加強防范意識
4.1加強安全意識的教育,強化用藥安全責任護士長每月應組織科內護理人員學習與護理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把用藥安全與全院的醫療護理安全緊密結合,將用藥安全納入護理目標管理,對薄弱環節、重點人群應特別關注,通過教育,使大家明確:用藥安全,我之責任。
4.2認識用藥風險,鼓勵藥物不良事件報告
4.2.1識別風險,共同參與神經外科患者由于其專業的特點,患者靜脈用藥的長期性、多樣性、高風險藥物的常規使用、患者表達能力的喪失等因素導致了用藥過程中潛在的風險,護士應予以識別,不僅提醒自己重視,也應履行好對患者及陪護的告知義務,讓患者也參與用藥的安全注意。
4.2.2鼓勵用藥不良事件的報告,促進靜脈用藥的安全應完善用藥不良事件無障礙自愿上報系統,建立無懲罰性的文化環境,對護士而言,可以正視用藥過程中的不良事件,不會因為害怕受到懲罰而采取隱瞞不報態度,從而能及時上報用藥不良事件,管理者將上報信息進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從中吸取教訓,引以為戒,防治同類不良事件再次發生,促進靜脈用藥的安全。
5正確選用靜脈用藥穿刺工具
為了減少靜脈用藥過程中的風險,應盡量少用頭皮鋼針,選擇靜脈留置針、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必要時使用中心靜脈導管,對靜脈用藥時間將超過一個月的患者大力推行使用PICC,以防止藥物外滲可能給患者造成的痛苦和損害。
6合理安排人員,建立預警機制,保證靜脈用藥的安全
6.1有效利用人力資源護士長應有效利用有限的人員,充分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和熱情,人員搭配合理,各班人員崗位責任明確,薄弱時段增加人力,彈性排班,有效保證靜脈用藥的安全。
6.2建立預警機制護士長應通過多渠道的教育提高護士對靜脈用藥安全重要性的認識,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來規范護士的行為,對發生用藥不良事件報告程序給予公示,讓每位護士了解到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靜脈用藥不良事件的發生是難免的,一旦發生,應正確面對,積極處理,從而真正做到有效防范,保證神經外科靜脈用藥的質量和安全。
參考文獻
[1]郭穎,徐連文,馮麗芳,齊宏亮.高警訊藥物在內科系統的安全管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4):310-311.
1.1研究對象:選擇105例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ICU實施護理安全管理的機械通氣的患者作為觀察組,男51例,女54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82歲,平均(54.67±13.29)歲;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實施呼吸機常規護理的98例機械通氣的患者作為對照組,男50例,女48例;年齡最小4歲,最大85歲,平均(55.12±14.03)歲。兩組年齡、性別構成、APACHEII評分、原發病、營養狀況等一般資料兩組分布均衡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實施呼吸機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下列安全護理管理。
1.2.1充分加強護士的呼吸機操作技術培訓:呼吸道護理措施、呼吸機報警意義及故障排除方法、呼吸機模式及參數設置、呼吸機管道安裝等。
1.2.2注意對呼吸機性能的檢測:作為常用的急救設備,呼吸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使用前檢測非常重要,備用呼吸機備有模擬肺,使用前先連接模擬肺試機,檢查呼吸機及管道性能,并在每臺呼吸機上粘貼醒目的“使用呼吸機時請備好簡易呼吸器”的警示。
1.3對護士的教學培訓加強:有計劃有目標地組織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呼吸機工作原理、呼吸模式、參數,各種模式的優缺點,呼吸機報警或異常時的原因分析及處理,每臺呼吸機的標準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上機患者護理、觀察指標和記錄的內容,意外風險的防范與處理等,并將每臺機的標準操作流程、注意事項、監護指標等打印成卡片,懸掛在機上,以便提醒。平時在日常工作中護士長隨機提問相關內容,以鞏固和加強記憶。
1.4護士長對人員及呼吸機管理方面加大力度:護理管理者合理使用人力資源,適當分配工作量,建立每臺呼吸機檔案資料,實施專人管理。
1.5病房環境需不斷改進:病室通風不夠可引起病房空氣污濁,增加院內感染的機會,且易增加患者對護理的投訴,病室人多、病床之間距離小,不利于患者隱私,且易引起患者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舒適感,落實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強病區的清潔和消毒,每日做好病區環境、物品、醫務人員手的細菌學監測工作,病房定時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室溫保持在24~26℃,濕度為50%~60%,限制探視人員,家屬探視時更換清潔的隔離衣,戴好帽子、口罩、鞋套。感染與非感染患者分開,特殊感染患者單獨安置。
1.6觀察指標:①護理糾紛發生率。②呼吸機應用時間;③住ICU時間。④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滿意程度。
1.7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軟件處理數據,進行t和卡方檢驗,檢驗水準a=0.05。
2結果
觀察組護理糾紛發生率0.00%、呼吸機應用時間(8.11±2.09)d、住ICU(12.56±3.78)d,低于對照組的5.10%、(11.45±3.45)d、(16.45±4.12)d;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滿意99.05%,高于對照組的92.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論文關鍵詞:初產婦,心理分析,護理
產婦臨產時會產生一些心理上的變化,而臨產時產婦的心理狀態及正確護理對產婦順利分娩,產后母體恢復及母乳喂養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分娩雖然是生理現象,但對于產婦卻是一種持久而強烈的應激源。分娩應激即可產生生理上的應激,同時也可以產生精神心理上的應激。產婦精神心理因素能夠影響機體內部的平衡、適應力和健康。本文就初產婦臨產時的心理狀態及相應的護理措施作一簡要的分析概述。
1 心理狀態分析
1.1 待產期
1.1.1 恐懼心理 自懷孕到分娩這段時間里,她們經常從同事、同學、親朋好友及書本等處接受到有關妊娠、分娩的信息,而這些人往往將個人的經歷加以渲染、夸大,對分娩這一必然過程產生一種無法抗拒的恐懼感,常常感到害怕、恐懼和緊張,加之對醫院環境不熟悉,更加重了這種感覺。部分年齡較大者認為自己年齡偏大會難產,而一些高危孕婦(巨大兒、骨盆畸形等)需手術結束分娩者,因為對手術不了解,懼怕麻藥會對胎兒及個人產生不良影響,另有部分初產婦因對胎兒性別的企盼(多見于獨生子或純女戶家庭)以及懼怕胎兒畸形等,導致初產婦產生緊張、恐懼心理[1]。
1.1.2 焦慮心理 產婦入院后都希望盡快分娩,早日出院,但因個體差異,胎位、胎兒大小、精神緊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初產婦到預產期時無臨產征象,就會認為到期不分娩是一種異常現象,從而產生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如擔心胎兒是否有問題,自己分娩是否會不正常等。還有部分經濟困難者,害怕不及時分娩會增加經濟負擔,因而產生緊張、焦慮、不安等復雜心理。
1.2 臨產期
1.2.1 煩躁心理 初產婦臨產時由于劇烈陣痛,加之疼痛卻有增無減,會覺得這段時間漫長無邊。尤其是進入待產室后,身邊無家人陪伴護理論文護理論文,產婦易出現煩躁不安的心理,常常表現為大喊大叫、哭鬧,不由自主的寒戰、出冷汗等,容易產生不安全感。
1.2.1 怨恨心理 臨產時的劇烈疼痛,會讓產婦難以忍受,將這種疼痛怪罪于腹中的胎兒,企望能盡快處理掉胎兒或期望醫護人員或家屬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或緩解這種疼痛,而這種愿望一旦無法實現,就會認為家人及醫護人員對她痛苦置之不理,而產生怨恨心理論文下載小論文。
1.3 分娩期
1.3.1 害羞心理 分娩期因產婦此時宮口已開全,疼痛感稍有緩解,但是因抬頭下降,墜脹感明顯,產生便意,此時需要用腹壓和肛提肌的力量,但是產婦往往因為懼怕大便(害羞)而不敢用全力,導致產程延長。
1.3.2 無助心理 第一產程較長時間的疼痛,會使產婦消耗很大的體力,到第二產程時,助產人員要求產婦配合盡可能地向下屏氣,而體能不足而出現疲乏無力,不能很好地配合,有時受到助產人員的呵斥或責備等,產婦往往會有筋疲力盡的感覺,產生孤獨無助的心理。
2 護理措施
2.1 待產期 首先對新入院產婦,護士要熱情接待,態度要和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周圍環境、病室的設施及住院的各項制度,減輕或消除其緊張情緒。其次向患者講解分娩的一些知識及注意事項,使產婦對分娩這一生理過程有一正確的認識。讓產婦及家屬適當了解一些治療方案及護理措施,在進行護理操作前向患者耐心細致的說明,使產婦有所了解,主動配合,在進行操作時做到輕、細、穩。在進行交談時,要使用文雅和氣、通俗易懂的語言,態度要親切、和藹,使患者對你產生信任,使其精神、情緒都得以放松,保持平靜的心理狀態,從而平靜地過渡到臨產期。
2.2 臨產期 臨產后患者常常有較強的不適感和疼痛感,甚至有些體質較差或痛覺敏感者更是覺得難以忍受,因而心情煩躁,大喊大叫,并產生恐懼、孤獨感,甚至怨恨情緒。在此期首先護士要有強烈的同情心,不能對患者的哭鬧、喊叫等行為責罵或者是熟視無睹,漠然置之,應針對其恐懼心理進行安慰及心理開導,消除其恐懼心理。其次有意識地與患者多交流,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同時給予一些生活上的幫助,使患者能用自身的意志克制自己的行為,對部分極度煩躁、恐懼的患者,可酌情讓家人陪伴,使患者獲得一種安全感,必要時可使用一些鎮靜劑,幫助患者休息,同時給予安慰,體貼和鼓勵的語言和行為引導護理論文護理論文,使患者感到受到了尊重、關心和重視,以保持良好的心境,保證充沛的精力,順利分娩。
2.3 分娩期 分娩期因宮口已開全,疼痛感相對減弱,而下墜感和憋脹感增加,并伴有便意,此時護士應耐心安慰,告知有便意是正常現象,不必緊張,也不必要害羞,在應該用力時大膽地向下屏氣,并告知胎兒在產道時間過長的危害性,講解分娩時的呼吸技術和軀體放松技術,并詢問是否口干,是否需要喝水等,盡可能滿足產婦的正當要求,在宮縮間歇期可告訴產婦全身放松休息,適當地應用表揚、鼓勵的語言,幫助初產婦解除畏懼、害羞、無助心理,使其放松心情,配合助產人員安全分娩。
3 小結
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以減輕產婦的各種心理反應程度。在整個產程中要熱情接待孕婦,關心孕婦,做好孕產婦正常分娩知識的宣傳,講解影響分娩的各種因素,充分了解孕婦各方面的情況,多安慰、多鼓勵,消除其陌生、恐懼、不安全感,從而減少產后出血,縮短產程,降低孕產婦及圍產兒死亡率,保證母嬰平安。
【參考文獻】
[1]張麗芳,包翠榮.待產婦心理狀況調查分析及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2007,15(2):66.
關鍵詞:子宮內膜脫落治療 殘留脫膜 臨床觀察
1引言
利用藥物幫助患者流產可以減小患者的痛苦,且其過程也更安全、高效、簡單、副作用少,因此這種方法一直是流產的主選方法。但是在后期研究中發現,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流產很容易出現少量脫膜殘留同時女性陰道也會淋漓流血。本文即是通過實驗的方式就子宮內膜脫落治療—人工周期療法在去除少量脫膜殘留上的治療效果進行的數據分析和比照,在研究分析了人工周期療法及清宮術之間的治療效果后發現人工周期方法與清宮術有一樣的治療效果,且人工周期的安全性更高。下面筆者就先從本次論文選取的實驗對象的資料入手開始本次論文的分析。
2資料和方法
2.1一般資料
本論文采取的是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在某院就診停經35天到40天并自愿進行藥物流產的患者,患者在流產半個月后其陰道仍然出現少量流血的狀況,經醫院超聲檢查發現,患者宮腔中殘留著少量脫膜,殘留面積約為2c 。因為害怕清宮術,有120例患者自愿進行保守治療。本次論文中以施行人工周期治療法進行治療的患者圍觀察組,在相同外界影響因素下施行清宮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
2.2診斷依據
利用彩超進行檢查確認發現正常宮內妊娠停經小于49天,患者在進行藥流后半個月陰道仍然出現淋漓流血同時經超聲復查現實患者宮腔內部有超強回聲,可知宮腔內部仍有脫膜殘留,且殘留面積約為2c 。
2.3治療方法分析
本次論文主要是以施行人工周期療法的患者為觀察組,以施行清宮術的患者為對照組進行的宮內膜殘留去除的方法效果比照。具體方法為:(1)人工周期療法(觀察組),每天口服一片補佳樂,持續服用21天,最后十天加服黃體酮,患者停藥3到7天后,患者有月經來潮,等患者月經干凈后再為患者進行彩超復查;(2)對照組,為患者進行常規性的清宮術并在術后進行彩超復查。在治療過程中,兩組的患者年齡、停經天數以及宮內脫膜殘留比較都沒有明顯差異。
2.4兩組的療效判定和觀察:(1)利用復查B超檢查觀察患者宮腔內異常回聲是否已經消失;(2)治愈標準:經治療,患者的陰道停止流血,且復查B超宮腔內并無任何殘留物。
3結果
本次論文主要是希望通過實驗比較法分析出利用人工周期療法為患者去除子宮內脫膜的成效。從藥物流產后宮腔少量脫膜殘留保守治療及清宮術的效果比較發現,兩組之間的治療效果比較結果很明顯,觀察組在進行了人工周期療法治療后復查B超,患者宮腔內異常回聲消失的達總患者的93.81%,同時對照組在進行手術后的治療效果與觀察組的比照并沒有顯著意義(P>0.05)。
4討論
藥物流產是目前醫院流產中痛苦較小、且安全、方便、副反應少的被廣泛肯定的一種流產方法。但是這種流產方法存在的弊端是患者在實施藥流后,子宮內會出現少量脫膜殘留同時其引導內也會出現淋漓流血。對于這種藥流產生是負面影響,醫院傳統的方法是采用清宮術進行殘留脫膜的去除,但是這種方法主要是使用機械在宮腔內進行去膜操作,因此很容易損傷患者的子宮內膜甚至是肌層,同時若患者的陰道流血時間過長再進行清宮術很有可能引起感染,從而引起子宮內膜炎、盆腔炎甚至引發不孕不育。這樣不僅增加了術后并發癥的幾率同時也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采取一種更安全、無痛苦的方法為患者進行藥流后去子宮內脫膜殘留也成為了一個比較讓社會關注的話題。人工周期療法是一種較保守且較安全的治療方法,本論文中通過將人工周期療法與清宮術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發現兩者都能夠促使殘留脫膜和子宮內膜共同發生脫落,并達到要求的治療目的。利用人工周期療法進行治療不僅取得了很好的治療小姑同時還避免了同清宮術一樣引發的并發癥。由此可見,人工周期療法是一種安全性強、無痛苦的藥物治療藥流后子宮脫膜殘留的比較好的一種方法,值得在現今醫學臨床治療中進行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董馨琨.關于人工周期療法治療藥流后少量蛻膜殘留效果觀察.《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26期
[2]薛紅敏,呂宏英.凝固刀行子宮內膜消融術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118例臨床分析.《山西醫藥雜志》.200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