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理念的鄉村水環境景觀優化

時間:2022-11-22 10:41:2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低碳理念的鄉村水環境景觀優化,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低碳理念的鄉村水環境景觀優化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鄉村旅游得到蓬勃發展,水環境景觀作為鄉村重要的景觀要素,其建設的力度也隨之加大。然而社會對鄉村低碳化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尚不充分,在鄉村生態和低碳化建設上的投入較少[2]。多數鄉村采用粗放化的建設模式,鄉村水環境建設“高碳化”現象層出不窮。當前鄉村水環境建設通常采用將河流“裁彎取直”的方法,硬質駁岸覆蓋了河岸植被,河流綠色生境的“碳匯”功能不斷降低[3],造成了運輸、建設過程中的高碳排放[4],與原本追求“低碳化”的自然鄉村生境建設背道而馳。本文立足于低碳理念,以漳州市霞郭村水環境景觀為例,挖掘其自然景觀資源和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從水環境生態修復、濱水景觀提升兩個方面提出優化策略。

1基于低碳理念的鄉村水環境相關概念解析

1.1低碳景觀

低碳指減少生產和生活中的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4]。運用于風景園林學科中,指在規劃設計、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與日常管理以及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為特征的景觀[5]。低碳景觀比普通景觀更環保,是一種節約資源、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的景觀。

1.2鄉村水環境景觀

水環境指以水為生命循環過程所產生的聚落及環境范圍[6]。鄉村水環境包括鄉村內部及毗鄰的河流、江湖、池塘以及溝渠。鄉村水環境對村落景觀在生產、生活、娛樂、精神、審美5個方面產生作用[7],影響著村落的選址、形態、產業、經濟,也與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習俗文化息息相關。

2低碳理念下的鄉村水環境景觀設計策略

2.1構建河流生態廊道,提升鄉村碳匯能力

鄉村擁有的豐富的綠色自然資源,能發揮很好的碳匯作用,因此鄉村景觀設計應側重自然調節,盡量降低人工干預,尊重當地原有的山水格局,重塑人類活動導致的破碎化的生態環境。首先要保障河道、河岸緩沖帶等自然生態廊道具有連續性和完整性。河流自凈能力的強弱是由河流沿岸植被帶的寬度和長度共同決定的,河岸帶在規模上要能為兩岸生物種群提供足夠的生境和通道以及不間斷的河岸植被廊道[8]。河岸帶最適寬度沒有固定的數值,可以視功能需要、場地條件而定(見表1)。其次,恢復河岸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并在植物結構上形成喬—灌—草多物種組成的復層群落,將植物的固碳及產氧能力發揮至最大程度[14]。落葉植物的碳匯能力較常綠植物更強;喬木冠幅較大,與灌木相比碳匯能力更勝[15],因此在植物景觀的設計上需更多考慮喬木和落葉植物。

2.2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建設管理成本

要提高鄉村用地的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避免耕地和養殖用地等人工空間無序蔓延,否則不僅導致自然生態空間不斷退縮,還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保留原有農田、養殖塘、果園等肌理,在此基礎上整合布局不合理和閑置的用地空間[16],從而有效提高鄉村用地效率,避免不必要的碳排放,實現低碳環境建設。保持當地農業生產方式,科學引導鄉村產業使用環保材料以低造價、高效率的方式去進行綠色可持續的農業生產[17]。濱河空間建設應因地制宜地使用當地獲取途徑便捷的鄉土材料,如青石板,或選擇透水鋪裝、植草磚這類環保材料,增加濱水道路的透水性。盡量保留原有植被,植物配置可根據功能需求,采用適地適樹原則,盡可能選擇鄉土樹種,或者選擇適應粗放管理的植物物種,以降低鄉村水環境的建設管理成本。

2.3挖掘當地特色文化,增強地域認同感

鄉村一般保留了當地傳統文化風貌,充滿了獨特的地域性。充分挖掘并將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景觀建設中能使之與村民產生共鳴,喚起其對村莊的感情,從而自發地去維護乃至參與到鄉村景觀建設中來。收集村莊中的地磚、瓦片、石磨、石板等廢棄材料再利用,將這些材料創造性地重構成景觀,不但能降低運輸成本和工程造價,也能最直觀地體現當地鄉土風情,更好地與當地鄉村風貌相融合。在借鑒當地文化的同時,還要注重精煉創新,緊跟時代審美,體現當代核心價值觀,這樣才能讓鄉村文化展現最持久的生命力。

3霞郭村概況及水環境現狀問題

霞郭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地處入海口平原,擁有肥沃的土壤,為村莊內小西紅柿、水稻、西藍花種植業提供了良好的土地基礎。村莊四周河道縱橫,數條河流穿村、穿田而過,村民的日常生活、農田收成等都與河水密不可分。村莊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大量保存較完整的閩南傳統建筑,許多游客慕名而來。霞郭村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條件,地域特色濃厚,因此在設計中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來打造低碳水環境景觀。但其水環境問題也相當突出,具體有以下幾點:種植養殖活動破壞水質,田、塘空間無序擴張。霞郭村有大片農田及蝦塘,隨著時間推移,由于大量投入化肥、餌料糞便沉淀導致村落整體水環境水質惡化,對種植業、養殖業均造成負面影響。由于缺乏合理管理,當農田、蝦塘不能再支持耕作、養殖后,這些田、塘便被廢棄、閑置,人們繼續開墾新的田、塘,如此惡性循環,占用了大面積的綠色生態空間。河道空間不斷被擠壓,濱水景觀較差。村莊疏于對河道的管理,村民建設用地通過填埋、攔截、圍堵不斷侵占河道自然環境。河道親水性差,大片硬質垂直駁岸拉大了人與水面的距離,割裂了村民與水的聯系。村莊內河道建設以快速排污行洪作為主要功能,并不重視濱水景觀的營造。植被覆蓋率低,植物雜亂無章。河道旁缺乏綠地空間,自然駁岸雜草叢生。沒有喬木提供蔭蔽,夏季陽光直接照射河流及駁岸,炎熱難耐。且高溫導致水藻繁殖旺盛,消耗水中氧氣,造成魚蝦死亡,加劇了水質的富營養化。而河岸的植被結構單一,部分河段為人工硬質駁岸,河流凈化、攔截污染物的生態服務功能相當有限。

4基于低碳理念的鄉村水環境設計策略

4.1水環境生態修復

4.1.1退塘還林還濕

將蝦塘進行統一整合,拆除廢棄蝦塘,沿河部分改造為濕地,栽種水生喬木(如水杉),豐富喬灌地被層次,營造林地、濕地、河流等多樣化生態棲息地。通過退塘還林還濕,增加喬木覆蓋度、水體面積和綠化面積,不僅能達到降溫增濕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局部小氣候,緩解當地夏季高溫難耐的情況,還能通過增加綠地及綠化面積提升對碳的吸收。

4.1.2構建生態灌溉體系

依托場地中大量搭建于蝦塘之上的大棚,將其改造為蝦菜共生大棚(見圖1、圖2)。養殖用水直接與灌溉用水連接,抽取養殖塘內的養殖用水流入兩側蔬菜栽培管道,經由栽培基質及植物根系過濾后,返回養殖水體,形成“灌溉———凈化———養殖”的水循環體系。蝦塘用水中的營養物質起到肥料的作用,而蔬菜的植物根系又能幫助凈化蝦賴以生存的水體。該措施在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不僅能增加蔬菜產量,還能減少化肥及水塘消毒藥品的投放量,從而達到降低碳排放的效果。

4.1.3豐富和完善植物群落

在河岸形成“沉水—挺水—濕生—陸生”的濱水植物層次。根據漳州當地的氣候環境選擇適合的植物:沉水植物選擇金魚藻、苦草,適應能力較強;挺水植物選擇紫芋、慈姑、黃菖蒲等;濕生植物要兼具美觀和適應力,如風車草、美人蕉、花葉蘆竹、蘆葦等;陸生植物選擇鳳凰木、香樟、三角梅、紅花檵木、柳樹等。有研究表明,春夏秋三季喬—灌—草組合的降溫增濕效果最強[18],因此還要注意構建喬—灌—草的復層結構。考慮到霞郭村水質主要受農作物肥料等化學物質影響,在由農田流至河道的水渠與河道相交處增設人工微型濕地,種植根系發達又兼具良好凈化效果的水生植物,如蒲草、蘆葦、慈姑等,利用植物根系攔截污染物。

4.2濱水景觀提升

4.2.1河道改造

將原河道進行整合,截流村民自行開挖以及不必要的小型河道,形成“主河道—次河道—支流”的模式,集中匯水,減少水量流失。清淤疏浚,拆除沿河違章攔截物,保證河道暢通、水流通暢。重塑河道形態,將硬化的駁岸重新軟化,還原河流蜿蜒曲折的自然形態,完善河流生態鏈,提升河流的自凈能力。

4.2.2駁岸改造

針對現狀場地中存在的4種類型駁岸,分別提出改造方案如下(見圖3):自然駁岸。自然駁岸具有天然的生態優勢,缺點是坡岸結構穩定性較差,易受洪水侵蝕。設計采取較少人工干預,后退濱河游憩道路,盡可能降低人類游憩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干擾。在岸坡種植深根性植物,既可豐富河岸植被群落,又能利用植物根系抓土達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同時,在岸坡注樁可以進一步加固河岸。古厝群旁駁岸。該區域河道毗鄰古厝群,游客聚集量較大,濱河游憩空間景觀可以作為村莊對外展現當地文化特色的重要平臺。設計提取了閩南古厝傳統元素紅磚及青石板作為景觀設計元素,回收村莊中廢棄的建設材料作為濱河道路鋪裝材料,使濱河空間與古樸的建筑群相互呼應,同時節省了材料的運輸成本。陡崖式硬質駁岸。將原硬質垂直駁岸后退,為自然生境留出空間,打造人工濕地。人工濕地自然彎曲的邊緣緩和了直線型岸線的僵硬性,也起到減緩水流速和凈化污染物質的作用。同時拓寬的河道能提升行洪排澇能力,加強了強降雨及臺風天氣時村落的水環境安全性。臨建筑式硬質駁岸。河道緊鄰建筑,駁岸改造空間受到限制。將原本的垂直硬質駁岸改為自然砌石駁岸,砌石間的縫隙可為微生物及魚類提供棲息地,有利于維持河流生態平衡,鞏固水生態系統化學循環的基礎結構。同時增設生態浮島,加大對水中污染物的過濾力度。

5結語

營造低碳環境是當前城鄉建設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趨勢。打造宜居、美觀、可持續的鄉村水環境景觀,需要綜合考慮水與農田、產業、林地、居民日常生活的聯系,從水安全、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等角度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重視恢復和營造自然生境和植物群落,提升碳匯能力;提倡使用環保材料,降低建設中的碳排放量;挖掘地域文化屬性,展現鄉村特色風貌。貫徹落實低碳鄉村景觀建設,還需加大鄉村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科學引導村民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才能讓鄉村景觀在新時代得到更好的發展。

作者:王梓帆 高曉镕  魏一 倪夢靜 謝祥財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推薦期刊
友情鏈接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好吊妞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强行 | 亚洲顶级片在线免费播放 | 在线a免费v网站 | 亚洲欧洲日本欧美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热线 | 视频区国产欧美国产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