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里本草圖經對中藥毒性的認識研究

時間:2022-11-18 11:34:2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中醫里本草圖經對中藥毒性的認識研究,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中醫里本草圖經對中藥毒性的認識研究

《本草圖經》是一部承前啟后、集中反映北宋本草發展及民間用藥的重要官修本草著作,對于中藥鑒定、品種考證、藥理毒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既往關于《本草圖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術思想分析、本草考證、藥材基源鑒定、產地變遷分析、藥圖比對、亡佚文獻溯源等,尚無全面分析與梳理該書關于藥物毒性的認識及論述。近年來,關于中藥的藥物毒性和用藥安全日益成為社會及行業關注的熱點問題。除了可以從現代中藥藥理毒理學角度去探討認識中藥毒性,還可以從《本草圖經》等經典中醫古籍文獻中去尋找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啟示和思路,另辟蹊徑,推陳出新,對于學術發展不無裨益。

1《本草圖經》概要

《本草圖經》是于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由北宋政府組織成立的、校正醫書局官員蘇頌編撰的官修本草著作。原書已佚,其佚文可見于南宋本草巨著《證類本草》3種傳本中。據尚志鈞《本草圖經》輯佚本前言統計,本書載藥814種,其中有642種藥附藥圖,共933幅[1]前言2。宋仁宗敕令校正醫書局組織編寫《嘉祐本草》,掌禹錫、蘇頌、張洞提議仿唐本《藥圖》和《圖經》,向全國征集藥材標本和藥圖,收集編撰繪制而成《本草圖經》,作為《嘉祐本草》的補充?!侗静輬D經》全書20卷,包括礦物藥即玉石3卷,植物藥草部6卷、木部4卷、果部1卷、米部1卷,動物藥禽獸部1卷、蟲魚2卷,本經外草1卷,本經外木蔓類1卷?!侗静輬D經》目錄分類基本仿《嘉祐本草》而成,與之不同的是,不設有名未用類,而是增加了本經外草和本經外木蔓類各1卷,大量新增藥物見于這兩類。《本草圖經》是本草史上第二次以全國藥物普查資料為基礎,補充了大量文獻資料,能夠集中反映北宋本草發展實際情況的實用性本草著作,其對藥物毒性的認識值得探討。

2藥物毒性記載與體現

《本草圖經》是在《嘉祐本草》編撰過程中提議編撰的以圖為重的本草著作,除了將藥物按自然屬性分類外,還仿《神農本草經》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對藥物進行了三品分類。對2種分類法綜合運用,從藥名、產地、藥物形態、采收加工、藥物特性、功效主治、方藥舉例等方面全面論述。其中植物藥還繪制了植物形態圖。

2.1三品分類法對藥物毒性的體現

正如《本草圖經?序》所說:“藥有上中下品,皆用《本經》為次第?!盵2]3三品分類法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其分類思想主要是:上藥“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藥“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下藥“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2]6(《神農本草經》已亡佚,佚文見于《證類本草》)。即依據藥物功效、用量和毒性進行分類。以草部為例,草部載藥251種,其中,上品藥71種,除個別品種鑒定尚不明確或今不常用者,如防葵、白蒿、馬先蒿、千歲蘽、杜若等,其余多為常用無毒草本植物藥,以補虛、解表、清熱、利濕、理氣、止血類中藥為主,如天門冬、麥冬、黃精、遠志、人參、甘草、羌活、獨活、龍膽、防風、茵陳蒿等,藥性相對比較溫和。個別藥如細辛,《本草圖經》繼承前代本草著作,未指出其毒副作用[2]174。至南宋陳承《本草別說》才提出,“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2]174。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雖未指明其毒性,但將用量限定在1~3g[3]240。再如蛇床子,2020年版《中國藥典》明確指出有小毒[3]328。地不容,《本草圖經》及后世本草著作均未見其毒性記載,唯清代蘭茂《滇南本草》見本藥“有毒”“小毒”的記載[4]62,歷版《中國藥典》未收載此藥。草部中品藥97種,有毒藥物及藥物偏性較之上品有所增加,以補血、祛風濕、清熱、涼血、解表、溫里、化痰止咳平喘、補虛類中藥為主,如當歸、秦艽、黃芩、大青葉、玄參、芍藥、麻黃、葛根、貝母、栝樓等,清解之力增強,補益作用稍弱于上品。其中有毒藥物,如石龍芮品種描述不清,王家葵認為,“《圖經》所附兗州石龍芮藥圖仍接近毛茛科石龍芮”[5],毛茛科石龍芮有毒,含原白頭翁腦和白頭翁素等有毒成分[6]。通草(木通、通脫木)在宋時存在品種考證不清而混用的情況,郝近大據《本草圖經》所繪海州通草、解州通草、興元府通草及通脫木4幅藥圖,對宋代木通品種加以考證,認為其中不包括具有毒副作用的馬兜鈴科關木通[7]。葈耳即蒼耳,2020年版《中國藥典》明確記載蒼耳子有毒[3]169。草部下品藥83種,偏性更大,有毒藥物較之上品、中品更多,以瀉下、化痰止咳平喘、溫里、清解、涌吐、利濕退黃、祛風濕類中藥為主,如大黃、甘遂、商陸、旋覆花、半夏、天南星、附子、貫眾、射干、連翹、白頭翁、夏枯草、常山、虎杖、威靈仙等,藥性峻烈攻伐,草部下品上卷有甘遂、芫花、澤漆[8]、大戟、藜蘆、側子、烏頭、天雄、附子、羊躑躅(鬧羊花)[9]226、茵芋[10]、鳶尾[11]438、貫眾、半夏、由跋(虎掌)[9]270、莨菪子(天仙子)、蜀漆、常山18種有毒、大毒之品,遠高于草部上品和中品??梢姡侗静輬D經》藥物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對于毒性的歸納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2.2各藥部分對藥物毒性的體現

《本草圖經》對各藥毒性的記載并不多,全書僅有28種有明確的藥物毒性記載,占全部載藥的3.44%。分別是玉石部的硇砂,草部的栝樓、艾葉、翦草、大黃、芫花、馬鞭草、續隨子,木部的沉香、欒荊、楝實、木天蓼,果部的芋、菘菜,米部的小麥,禽獸部的羖羊角、豚卵,及外草類10種,外木蔓類1種。記錄方式各有不同。第一,《本草圖經》對部分藥物毒性研究十分詳細。如對硇砂毒性的記載,“此本攻積聚之物,熱而有毒,多食腐壞人腸胃,生用又能化人心為血,固非平居可餌者”[2]125。認為硇砂無論入藥還是生用都有很強的毒性,可以腐蝕人體消化系統,與現代研究基本相符。硇砂被載入1963年版《中國藥典》,咸、苦、辛溫,有毒,用于消積軟堅、破瘀去翳[12]。現代研究認為,其毒性靶部位可能是消化、呼吸或中樞神經系統。硇砂主要成分為氯化銨,過量使用可導致高氯性酸血癥。另外,肝臟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將氨離子轉化為尿素,從而發生氨中毒,應禁用白硇砂[13]。硇砂因其毒副作用,1963年版《中國藥典》后不再收載。又如對艾葉毒性的記載,“然亦有毒,其毒發,則熱氣沖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瘡出血者,誠不可妄服也”[2]244,基本符合現代研究艾葉具有臨床過敏反應、中樞神經系統毒副反應、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的記載[14-16]。而2020年版《中國藥典》也記載艾葉辛、苦,溫,有小毒[3]91。《本草圖經》首次指出草部續隨子的毒性和用量,“下水最速,然有毒損人,不可過多”[2]323。明清以后習稱續隨子為千金子,《本草綱目》明確其性味辛溫,有毒,2020年版《中國藥典》沿襲了這一記載,并規定用量為1~2g[3]36。以上都是蘇頌《本草圖經》提出的有別于前人的有關藥物毒性的獨到認識。第二,《本草圖經》將毒性作為藥物性味加以簡單描述。如翦草“味苦平,有毒”[2]274,這一記載與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記載截然相反,有學者認為這是蘇頌《本草圖經》對翦草認識的一大進步[17],結合《本草圖經》所繪的潤州翦草藥圖,考證其當為金粟蘭科植物銀線草ChloranthusjaponicusSieb.。對馬鞭草也有明確的性味及毒性記載,“味甘、苦,微寒,有小毒”[2]314。雖然2020年版《中國藥典》認為馬鞭草苦涼無毒[3]53,但也有現代研究認為馬鞭草毒性很低,有擬副交感作用[18],因而《本草圖經》關于馬鞭草毒性的記載與現代研究相符。第三,《本草圖經》延續了前代本草關于藥物毒性的記載。如栝樓,《本草圖經》延續了《名醫別錄》“鹵地生者有毒”[2]218的記載,后世未見對此觀點的進一步研究。又如芫花,蘇氏援引《雷公炮炙論》稱芫花“苦,有毒”,并進一步總結其副作用“久服令人泄”[2]428。2020年版《中國藥典》明確記載芫花有毒,且醋芫花研末吞服,一次0.6~0.9g,外用適量[3]166。木部沉香條繼承《新修本草》對于偽品毒性的記載,“又有一種,葉亦相類;高五、六尺,生高原地;四月開花,正紫,亦名檀。根如葛,主瘡疥,殺蟲,有小毒也”[2]363。還有《新修本草》關于楝實即川楝子的記載,“雄者根赤,無子,有大毒;雌者根白,有子,微毒”[2]407。川楝子有小毒的記載后世公認,但雌雄毒性有差異的論述目前尚未得到證實[11]99。此外尚有木天蓼、欒荊等有毒記載,均是對前代本草毒性記載的延續和傳承。另外,《本草圖經》繼承前代本草“小麥性寒,作面則溫而有毒”[2]592的記載,似不符合千百年來國人以面為主食的習性。在《食療本草》(原書已亡佚,佚文見于《證類本草》)等書中對此有明確解釋,“面有熱毒者,為多是陳黦之色,又為磨中石末在內,所以有毒”[2]593,可見所謂小麥有毒,指的是存放過久霉變或者磨制過程中摻入雜質所致,也是有其科學依據的。

2.3外草及外木蔓類藥物毒性記載

外草類和外木蔓類是《本草圖經》特有的分類方式,共計101種中藥,主要是較之《嘉祐本草》新增于《本草圖經》的藥物,多為今已不常用中藥。經統計,其中有明確毒性記載的中藥有11種:外草類的佛甲草、石莧、見腫消、九牛草、布里草、地茄子、石蒜、蕁麻、山姜、馬腸根,及外木蔓類的天仙藤,其中外草類藥除蕁麻、馬腸根記載大毒、有毒外,其余均為小毒和微毒。關于有毒記載的馬腸根,其藥物應用及研究均十分稀少,這里不再贅述。蕁麻有學者考證為蕁麻科植物蕁麻UrticafissaE.Pritz.及其同屬近緣植物。作為藥物,首載于《本草圖經》,后世本草較少將其入藥。小毒和微毒藥物如佛甲草,雖歷代本草延續《本草圖經》有微毒的記載,但后世多沒有具體毒性反應的描述,唯《得配本草》有“(敷瘡毒)已潰者勿用”[19]的記錄。又如石蒜,歷代本草對石蒜均沿襲《本草圖經》記載其為小毒,現代研究則認為,“石蒜毒性較大,故除取催吐救急(石蒜堿有強力的催吐作用)作用外,一般少內服,多外用。石蒜堿接觸皮膚后即紅腫發癢,進入呼吸道會引起鼻出血,操作時應注意。體虛、無實邪及素有嘔惡的患者忌服”[20]。再如天仙藤,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AristolochiadebilisSieb.etZucc.或北馬兜鈴AristolochiacontortaBge.的干燥地上部分,2015年版《中國藥典》載其“含馬兜鈴酸,可引起腎臟損害等不良反應;兒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婦、嬰幼兒及腎功能不全者禁用”[21]。由此可見,《本草圖經》外草及外木蔓類對藥物毒性的記載可以借鑒。

3小結

《本草圖經》對于藥物毒性的認識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第一,傳承《神農本草經》之三品分類法對藥物毒性的認識。雖然這種傳統的分類法較為粗糙,但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古人對中藥主要治療作用和功效的把握?,F代學者將《神農本草經》載藥與原衛生部于2002年公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衛法監發〔2002〕51號)收錄藥物進行比較,以2010年版《中國藥典》為劑量參照標準,通過量化分析,認為《神農本草經》三品分類法對藥物分類時,充分考慮了藥物的藥性、毒性、藥效等,三品分類原則為臨床合理用量提供了有益的指導[22]。第二,傳承自前代本草對藥物毒性的記載和《本草圖經》新發現的藥物毒性認識。全書載藥814種,有明確毒性記載的藥物僅有28種,和現代中藥藥理學精細明確的毒理研究相比,《本草圖經》對于藥物毒性的認識顯然處于起步階段。然而全書對有毒中藥的記載,見于《嘉祐本草》不載之外草類和外木蔓類的就有11種之多,占全部毒性藥物記載的39.29%,體現了《本草圖經》對于新增民間地方用藥安全性和毒性的審慎考量。尤其對一些外草類藥物毒性的研究,后世本草基本沿用《本草圖經》的記載,因而本書在后世醫家關于藥物毒性研究方面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侯酉娟 李辰 劉燕君 李莎莎 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推薦期刊
友情鏈接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色鬼777久久免费观看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精品不卡 | 夜鲁夜鲁夜鲁很鲁在线视频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