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7 14:41:5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淺談中西方教育差異,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差異 文化意識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English learners卻對其含義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并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并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 W.E.L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濟”,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語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枚舉。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促進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學習中的“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code)、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云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
對于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le)、狐貍的狡猾(sl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征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見面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國人則說“Hello”);人們接受禮物時表達自己態度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不會當著送禮物人的面看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會當面撤開禮物并高興地向人家連聲稱謝“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運用體態語的差異(如中國人召喚他人走近時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內連續彎曲的手勢,這種手勢在英語中是在使喚小動物走近時用的;召喚他人走近外國人使用四指彎曲食指向內勾動的手勢,而這種手勢在漢語中則是極富挑釁性的)。
三、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教詞匯“professional”時,告訴學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會引起天壤之別的聯想意義:“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
1. 產生中西方教育方式差異的原因
1.1思維方式的異同
中國人喜歡站在生命的更高處思考問題,跳出現實,重視對生命的思考,在對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界之間,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的關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邏輯思維或者理性思維;中國人屬于抽象思維或者感性思維。而西方人更注重于從物質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證問題的本源。
1.2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異同
中國人更看重集體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國家利益,主張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往往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富于愛國和獻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如果連個體利益都無法保障,更談何集體利益。正是這樣的思想認識,最終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
1.3科學觀的異同
中國人更相信先人的經驗和權威,相信古人甚至超過相信今人,迷信權威,缺乏創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視實踐和理論,富于探險精神,倡導理性思維。通過正規的學院式教育對科學成果進行普及和推廣,極大的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也最終建立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2. 中西方教育方式差異的表現
2.1教育理念的差異
中國歷來重視傳統的教育,古代就運用科舉考試制度,通過考試選拔官員,考生需要閱讀背誦大量的復習資料,掌握理解大量的知識,教師總是要求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金榜題名。今天的中國教育,仍然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枷鎖。我們都是按照家長的要求來規定孩子的教育,沒有注重孩子的內心需求,家長們總會說:“為了你們的明天,今天的你們要付出一些代價。”學校的老師實行“題海戰術”,一遍一遍地講,不厭其煩。中國學校的課外活動有限,認為應該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大量機械重復的作業和練習,大量枯燥無味靠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忽視了每個學生的個人特點和興趣愛好,也完全忽視了每門課程自身的特色。在這種教育體制的長期熏陶下,學生會不會找到學習中的樂趣,而完全當成是一種任務在完成。中國在教育體制中以知識目標為基礎,強調于知識掌握的系統性和規范性,把“社會定向”作為價值基礎的核心,以讓學生升入名牌學校、成為名人為最主要的目標。在教育中突出強調學生成績,對道德、習慣、協作等品質缺少評價辦法,學習好的學生“一俊遮百丑”。教師以找缺點為主要評價方法,其最常用的話就是是“你不行,你還需努力”。
西方的教育以權威的“實用主義”理論為指導,強調的是實用人才的培養,以主流的社會認可、職業發展成就,作為教育的目標。西方文化尊重孩子的個性,教育在千方百計考慮如何適合孩子的個性發展。在外國的一些學校,他們很多課都可以自由選擇,家庭作業不會很多,他們認為:孩子現在就是需要玩的。學生每天不僅僅是學習文化課的基礎知識,學校更注重安排大量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和社會實踐等項目,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校的老師還會帶孩子們做一些社區服務,為將來更好的融入社會打下基礎。西方的教育把“個人定向”作為價值基礎的核心,強調“適合就是最好的”。西方的教育重點是培養個性的教育,以挖掘人的優點為主要目的,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把愛國、奉獻、協助等方面表現作為學生重要的表現加以評價,而文化知識的得分知識之是占綜合評價的一部分。教師對學生用的最多的話就是“你是最好的”。
2.2課程設置的差異
在中國,課程設置的特點在于整齊統一化。學校有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教學進度表,學校是哪天開學,哪天放假,都是從教育主管部門得到的具體指示和安排。教師的日常教學,是把自己所負責的那部分知識,完整無缺地裝進學生的大腦。評價教師水平的主要標準,是學生參加各種考試時的成績。這些成績會反饋給學校、家長,督促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把教科書上需要考試的知識更有效率地灌輸給學生。也正是這種現象而造成了許多學生厭學,一味枯燥的學習而沒有時間來進行放松的課外活動。
和中國完全不同,西方的中小學沒有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也沒有全國統一的教材。每個學校所開課程及課程難度是由學校及任課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確定。西方從基礎教育開始在課程設置上就顯得十分靈活,富有個性,達到的標準各不相同。從小學開始就實行選修和必修的課程,實行其學分制。必修課的難度不是很高,但鼓勵提高效率,例如,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可以到另一所初中去學習課程,這樣就節約出大量的時間來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學科,或者在某一個學科上有更多的精力來深造。西方學校均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選修課的內容,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室、體育、音樂、美術等藝術場所,都為全天開放,這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2.3教育方法和評價的差異
中國的教育方法為傳授式,以課堂為中心, 以課程為中心, 以考試為目的封閉式教學, 是一種“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教育的評價機制采用百分制,在基礎教育中以滿分為最好,這種評價機制顯得有些滯后。比如一個所有任課教師公認的好學生,平時成績再好,老師的評價再高,但只要在升學考試時發揮失常,那怕差一分,也不會被好的學校錄取。這種教育方法對學生來說,只要是升學考試需要的科目,各科都是重點,一科也不能少。對于升學考試中不需要考試的內容,則全部不是重點,可以不被了解。為了避免升學考試中可能出現的失誤,再優秀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平時也會要求他們努力努力再努力,勤奮勤奮更勤奮。只有把所有需要考試的教材背得滾瓜爛熟,只有對教材上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可能的得分點全部了如指掌。只有對考試中可能出現的大多數試題不用思考也能馬上寫出答案的學生,才不會在升學考試中出現失誤。
西方是以學生為中心, 以活動為中心, 以教師為主導, 因材施教, 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能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的氣氛,通過學生互動,師生互動,民主的討論來培養孩子的獨立、創新精神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據了解美國的高中開設“批判性思維課”,鼓勵學生有批判性的思維。老師布置的作業多是開放式的以個性論文為主,沒有機械的作業,修養的是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活動。此外,學校的老師還會帶孩子們做一些社區服務,為將來更好的融入社會打下基礎。西方國家一些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參與當家理財,學會一些推銷、與顧客溝通的能力等經營之道。實踐使他們深知錢來之不易,從而養成了精打細算、勤儉度日的習慣。英國一住在約克郡的兄弟倆,在其父職業的影響下,獨立地成立了洗車公司。哥倆干活認真,取費低廉。寧可多走路也去價格較低的商場買工具、車蠟、洗滌劑等,以降低成本,贏得顧客。
2.4家庭教育的差異
中國的家庭教育的方式為傳統的、封閉式的家庭教育,也帶有一些溺愛的教育,過度保護孩子。目的是著眼于孩子將來有出息、有個好職業,一生能在順境中度過。在中國父母的眼里,只有上好的大學才有好的未來,學歷越高本領就越大。就算是大學,也不是自由獨立的,做什么都是父母安排。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翅膀”下長大,總覺得只有這樣才是對孩子的人生負責。在這種教育方式的影響下,中國的兒童、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業上不亞于西方,但普遍表現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識,依賴性強,做事被動,膽怯;缺乏適應環境和應變能力,不懂得恰當交往的技巧,人際關系差,在外缺乏社會責任感。
但西方是放手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謂放手,即從孩子生下來,父母就設法給他們創造自我鍛煉的機會條件。目的是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創造精神以及能力加上知識的雙向型人才,認為孩子只有快樂就好西方家長更注重自由與平等相處,從小就尊重孩子,重視給孩子的個人自。父母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父母從小就讓孩子認識勞動的價值,因此他們從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償服務。父母注重孩子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他們要學習的是生存的辦法,是一種謀生的道路,是對人生有用的本領。父母至始至終都是以孩子的獨立生存和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為主體。美國的孩子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舉一個例子,中國的家長在生活上以“包辦代替”包攬孩子衣、食、住、行,怕孩子臟著、累著而不讓他們沾家務勞動。歐美等國的兒童、少年,從小就從事送報、打工等勞動,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可能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他們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因此,西方的兒童具有很強的自立能力。他們18歲開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讀的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補助自身的消費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讀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同時,他們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的頭腦和適應社會環境的本事。由于從小的艱苦磨煉,西方國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難的毅力;遇事鎮定沉著,能與周圍人們和諧相處,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這些素質和技能,為將來走向社會謀職、就業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佛教建筑 宗教教堂 白馬寺 米蘭大教堂
一、白馬寺和米蘭大教堂簡介
(一)白馬寺
白馬寺位于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雄偉、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初創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正式創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
白馬寺原建筑規模極為雄偉, 歷代又曾多次重修, 但因屢經戰亂, 數度興衰, 古建筑所剩不多。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 為長方形院落, 保留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 占地約4 萬平方米。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和毗盧殿坐落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 兩旁偏殿則互相對稱。每座大殿都有造像, 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
(二)米蘭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是意大利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是僅次于梵蒂岡的圣彼得教堂和西班牙的塞維利亞教堂的歐洲第三大教堂。坐落于米蘭市中心的大教堂廣場,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塔尖最高處達108.5米。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
米蘭大教堂始建于公元1386年,一直到1897年才正式宣告竣工。在它長達500 年的修建過程中,其設計者和建造者不僅有自意大利本土各地的人,還有來自法國、德國等國的建筑大師。這座建筑物匯集了多種建筑藝術風格,將古羅馬建筑藝術、巴洛克建筑藝術等完美的融合在哥特式的建筑風格之中。整個建筑均采用大理石覆面,被馬克·吐溫稱贊為“大理石的詩”;而多達135個的哥特式大理石小尖塔使得它成為世界上尖塔最多的教堂之一,又有“大理石的森林”之稱。
二、二者之間的差異
(一)建筑物所在地點
中國佛教寺廟與西方教堂在建造的地點和環境選擇上有些許不同:
1、中國的寺廟一般遠離城市, 有的偏安市郊一隅,如白馬寺; 有的隱匿名山深處, 如峨眉山萬年寺, 九華山開山寺等; 還有的漂泊海上, 如普陀山普濟禪寺;西方的教堂多矗立于城中或城邊, 例如科隆大教堂、米蘭大教堂、紅場、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等。
2、中國的寺廟如白馬寺多為林木掩映, 環境怡人,常常是耳聞古剎鐘聲,眼見山間煙霧飄蕩; 西方的教堂如米蘭大教堂則更多的成為城市的地標, 提升整個城市的建筑形象。
(二)建筑所用材料與裝飾色彩的差異
1、從建筑所用材料上來看:
白馬寺,大多用土和木等材料, 以木材來作房屋的主要構架, 榫卯安裝, 梁架承重, 屬于木結構系統, 防腐性能差, 易著火, 故多損毀于戰火; 米蘭大教堂以精選磚石為主要材料,采用圍柱式結構, 墻柱承重, 屬于磚石結構系統,堅固穩定而且耐火。
2、從裝飾色彩來看:
白馬寺的木制構件需要油漆保護, 色彩以紅、黃為主色調, 再配以藍、綠色琉璃瓦作屋頂, 絢麗奪目;米蘭大教堂所用大理石材料, 色彩以白、灰、米黃為主, 樸素淡雅, 但內部裝飾鮮艷異常, 很好地營造出宗教氛圍。
3、空間布局不同
(1)白馬寺:平面延展的院落結構
白馬寺建筑組群包括宗教活動、生活供應、前導和游覽四個部分; 布局形式由外到內基本為香道———影壁或牌樓———山門———前殿———后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等。沿著這條南北縱深軸線形成一系列類似“四合院”式的院落, 平面鋪展。整個寺廟通過院落的組合來達到各類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 空間組織十分嚴密, 并注重各單體建筑之間的起承轉合。
(2)米蘭大教堂:向上擴展、豎直疊加的體型
米蘭大教堂的內部保持了巴西利卡的特點,拉丁十字式的平面(圖5),長148 m,寬61.5 m,采用了廣廳式(vast basilican)布局,在中殿兩邊各設置兩個側廊,形成所謂的“三重中廳”的平面布局。廣泛使用柱廊和門窗, 增加透明度, 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筑, 以突出建筑的實體形象。教堂的主要部分是中廳, 縱軸的盡端稱為后堂, 往往是半圓形穹頂的。建筑頂部以刺破青天之尖塔裝飾之, 自下而上如高樓大廈般結實, 厚重雄偉, 給人以震撼的視覺沖擊。
(三)內部陳設與裝飾
佛像是白馬寺各殿內部主要陳設,白馬寺以佛祖釋迦牟尼為主,。在主供佛像身旁, 依殿空間大小, 還立有四大天王、金剛, 十八羅漢等大小不同的佛像。殿外擺有大小不一的香爐, 殿內佛像前置有香案,香案前為蒲團, 均為香客進貢跪拜祈愿之用。
米蘭大教堂的四壁和穹頂皆繪有壁畫,并且殿內有大祭壇,供奉著米蘭大教主的遺體。大廳里整齊擺放著數十排長椅, 供教徒唱詩懺悔, 四周可見圣母塑像。顯眼處高懸著十字架和耶穌雕像。較之寺廟的簡樸, 教堂內部藝術家們的畫作、各類壁飾加之五彩窗玻體現著富麗堂皇, 美侖美奐。
三、總結
東西方國家文化的差異、的不同、所處社會環境差異使得中國佛教建筑與西方的教堂的建筑風格迥然不同。
參考文獻:
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在大學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正在從工業經濟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邁進,它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的高等教育,也正在強烈地呼喚著我國大學實現新的文化覺醒。為了全面開創我國大學改革創新的新局面,為了促進我國大學實現新的文化覺醒,發揮大學在發展中國先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對我國大學文化問題進行新的更深入的研究。大學文化無形的熏陶作用,是提高大學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是實現大學文化使命的重要途徑。
本文在目前積極探索大學文化建設大潮的背景下,透過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文化視角,分析總結出了中國在大學文化建設過程中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我們大學文化建設不斷前進,在世界舞臺上引領風尚。
一、教育文化差異
由于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發展過程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呈現出巨大的差異,不同的文化心理孕育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
(一)教育目的的不同
我國由于高考指揮棒的作用,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獲得知識得到高學分和優異成績。教育的主旋律即用統一的內容、同樣的方法,單一的評價機制培養著一批又一批近乎一樣的學生。西方教育大都從小開始培養人的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的自由。但也缺乏綜合思考能力的培養,重視個體的創新,常忽略個體對已有知識的積累。這體現在:中國教育重群體,西方教育重個體;中國教育重持久穩定,西方教育重變革創新;中國教育重權威,西方教育重平等。
(二)學校教育文化差異
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應試教育,雖然目前推行的素質教育呼聲很高,可是我認為中國的教育體制不改革,真正的素質教育在中國很難推行。這來自于多方面的原因,真正做到使中國的孩子德智體的全面發展是很難得,沒有想象力,缺乏主見和創造力。高等教育需要的不僅僅是牢固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大膽創造的精神,高等教育科研水平一直落后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學生們太缺乏自己的主見和想法,習慣于跟著別人的思路去思考問題,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西方國家的學生則注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在學校里充滿了競爭,只有經過一次次篩選、淘汰,最后留下的學生才能順利畢業。
(三)學生在個性發展和社會化方面的不同
中國教育水平的等級化考評制度使得中國學生花費了所有精力而忽視了發展自己的個性。學生容易在學習上得到滿足,缺乏好奇心和創造力來取得更高的成績和開拓視野。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個體主義,西方國家的學生無論在家庭還是學校中,都處于非常自由、平等、受尊重的地位,這使得他們的個性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能力培養等方面發展較好。
二、西方大學文化的特點
深入研究西方大學文化的特點,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大學文化的精髓與內涵,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創造出面向未來、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的大學文化。總體上看,西方大學文化具有以下鮮明特點:
(一)以人為本、尊重個性
西方大學有較好的人文傳統,一方面體現在對美、正義、和諧、智慧等人文精神終極目標的尊崇,另一方面在教育理念上強調個性化,尊重人的價值。著名教育學家洪堡認為,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充分發展個人的一切能力和個性,使之成為意識到自己尊嚴的、有教養的、獨立自由的公民。國外大學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培養并鼓勵大學生自重,自治,由此提高其能力和意識,在尊重學生個人選擇的前提下,為學生個性自由全面發展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務,努力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好的教育。
(二)開放創新、交叉融合
樹立國際眼光,重視多元文化,是西方大學文化的又一特點。在美國的大學里,各種膚色的人群,形態多異的裝束,各種不同的語言交匯在一起,不同的思維方式、多元的師生構成、國際性的文化背景,各種文化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融合,成為大學校園一道多彩的風景線。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德盧斯分校副校長曾表示,“希望留學生把我們的大學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使我們的大學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的整體中去”。正是這種國際眼光,使西方大學在開放交流中愈加生機勃發。
三、當代中國大學文化建設策略
他山之時,可以攻玉。當前面臨社會主義事業賦予的神圣使命和重要任務,大學的改革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而大學文化建設也被賦予了重要地位。加強大學文化建設,要以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的現狀為基礎,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審視國外大學文化建設的鮮明特點,借鑒先進經驗,是大學文化建設應走的一條正確道路。
(一)立足與本國傳統文化
作為華夏兒女,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包含了無限深邃和魅力無窮的精華, 每一位炎黃子孫都為其寶貴品格和恒久價值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作為新世紀當代大學生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有一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動力。中國大學必須充分認識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努力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愛的文化要求我們的教師要尊重,理解和信任學生,要努力是學生有在校如在家的感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維持大學良好氛圍的基礎,只有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才能傳遞學科文化知識,為大學生成才作努力。
(二)堅持揚棄創新
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西方先進大學文化理念,開放眼界,用智慧的、深刻的眼光去理性思考。我們深知在探索大學文化建設道路上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所以我們要邊學邊做,著眼于青年一代的成長,面對國內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培養青年多方面技能,增強他們的抗打擊能力,以應對競爭激烈的社會。
總之,發展是大學永恒的主題,高校要想在新時期有所作為,取得更大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樹立正確的大學文化觀。并以此為指導,立足自身實際,在不斷總結探索提煉的基礎上,積極培養具有時代特色的大學精神,建設富有個性特色的大學文化,并且不斷創新,從而提升中國大學文化的整體水平,不斷推動高等教育和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穩定有序健康的向前發展。
四、結語
>> 從美國勵志電影看中西方人生觀\價值觀差異 中西方人性觀初探 淺析中西方人交往中的跨文化交際因素 淺談中西方人物畫中的變形主義 中西方人名的文化蘊涵管窺 從《諸神之戰》看中西方人神關系的差異 中西方人士目睹的日軍暴行 西方人本主義思潮與青年職工的價值觀教育 從《消失的地平線》中西方人的形象建構看西方的東方主義情節 西方人眼里的中西體制新認識 淺談中西方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異同 16\17世紀中西方人物畫差異 西方人的薺菜 西方人的誠信 西方人的眼光 西方人的迷惑 西方人的委婉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教育 中西方教育價值觀的差異――對校訓的分析與思考 西方人的會客習俗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1.
[3]林語堂.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6卷)[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4][德]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5]河上公.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華書局,1993.
[6]王一川.意義的瞬間生成[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8.
[7]劉再復.《紅樓夢》的哲學要點[EB/OL]. .
[8]高月琴.教育需要過程中的幸福[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6):7-9.
關鍵詞:中西方;繪畫色彩;差異
0 引言
色彩是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達繪畫思想的重要工具,是藝術語言的重要因素。色彩于繪畫而言,就如同表情對于表演一樣重要,能夠更好地傳遞作者的情感、思想。同時,繪畫中色彩的使用也能夠搭建起一座畫家和觀眾之間的橋梁,使得兩者能夠跨越地域、甚至時空進行溝通。同時,色彩具有象征性、表現性的特點,色彩的這些特點能夠增強繪畫的表現力,使得越來越多的觀眾能夠通過色彩窺見作者的內心,從而實現兩者之間的溝通、交流。但是,受到文化、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西方繪畫對色彩應用有較大的差異。
1 中西繪畫色彩在文化上的差異
由于歷史發展、風俗習慣的差異使得中西方賦予相同的顏色以不同的意義。這也就導致了中西繪畫色彩的差異。
紅色在中西方文化中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在中國,紅色被賦予了喜慶、成功的內涵。在中國的傳統婚禮中新郎、新娘都會身著紅色的喜服,床上鋪設紅色的被褥、屋內燃燒紅色的蠟燭,這些都是一對新人幸福生活的象征,也是對新人未來生活的祝福。同時,紅色還被應用在傳統佳節、文人登科等諸多喜慶、圓滿的場合,由此也能夠看出紅色在中國所代表的內涵。而在西方,紅色則被賦予了殘酷、血腥、災禍等內涵。在西方的斗牛文化中紅色是用來激怒斗牛的,因此紅色在西方被賦予了比較消極的內涵。黃色也是中西內涵差異較大的色彩之一。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黃色是皇權的象征,代表著高貴、榮耀等內涵,但是,黃色在西方的內涵則是恰恰相反,黃色不僅與權利沒有絲毫關系,還被認為具有卑劣、等內涵。
2 中西繪畫色彩表現形式的差異
在繪畫藝術發展的過程中,繪畫色彩觀念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繪畫藝術出現伊始,中西方的色彩觀念并沒有較大的區別,都是借助簡單的顏色來進行繪畫。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顏料的稀缺。由于技術限制,當時的顏色類型比較少,這也就使得畫家形成了單調的色彩觀,使得當時中西方的繪畫都出現色彩單一、醒目等特點。
但是,二者在表現形式上也有所不同。在繪畫藝術出現伊始,中國的繪畫在色彩運用上更加簡練。對已經發現的巖畫或者陶器繪畫進行觀察可以發現,繪畫大多展現了一些抽象的事物,并且大多數的繪畫都是平面的,而西方的繪畫則恰恰想法,其在色彩運用上比中方繪畫更加豐富,且繪畫傾向于立體感。到了其秦漢時期,我國的繪畫色彩逐漸豐富起來,但是并沒有出現表現形式的變化,還是平面化為主。在色彩應用上則是通過色彩的鋪陳,從而形成一種美感;而西方繪畫則在這一時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分野,一部分畫家比較傾向于裝飾性的色彩,而另一部分畫家則傾向于再現性的色彩。
時間推移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這一階段我國在繪畫的過程中對于色彩的應用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開始向再現性發展。在《洛神賦》中色彩的運用就比較熟練,通過色彩的名都變化來使人物、景色變得更加真實。而這一時期的西方繪畫在進行顏色使用的過程中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與滅亡,繪畫的社會功能發生變化,此時繪畫已經宗教統治的工具。通過繪畫向人們展現出上帝的光環和天國的美好,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繪畫色彩的功能,西方的教堂往往被裝飾的富麗堂皇。
在唐宋時期,繪畫的色彩應用趨向于兩種發展方向。一種花鳥畫、春綠山水畫為代表的,另一種是一文人畫為代表的。這一時期,繪畫的色彩應用開始向清淡轉變。文人更推崇用墨色的變化來展現蒼茫天地、世間萬物,因此,這一時期的畫作極少設色,也是從此時起,中國的繪畫開始傾向于一種精神的表達與寄托。而此時的西方繪畫,受文藝復興的影響,再次向再現性轉變,作品也更加的飽滿、鮮艷。
3 中西方繪畫色彩運用上的差異
中西方在進行繪畫的過程中色彩運用具有一定的差異中國畫的典型代表就是水墨畫,也就是用墨代替顏色,通過濃墨、淡墨等不同類型的墨色的運用,從而將空間、光感表現出來,雖然沒有五顏六色的顏色,但是卻承載了作者的思想。在進行墨色運用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色度、飽和度的控制從而對作品的光線進行控制,而西方繪畫更注重對色彩的運用,通過色彩的運用從而更好地表現光、空間等,從而是最終的作品非常的逼真。西方繪畫的一個典型代表就是油畫,油畫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調組成的,通過光線和色調的組合,從而能夠將每一個細節都細致的描繪出來,給人以真實的感受。光的具體表現就是色彩,通過色彩的應用能夠更好地完成繪畫,使得繪畫充滿生機和情感。例如,印象派在運用色彩的過程中就逐漸形成了主動性的運用色彩的意識。為了能夠更好地完成作品,會對事物的色彩進行認真的觀察,從而能夠獲得正確的主觀認識,并在繪畫的過程中將正確的主觀認識表現出來;同時,他們注重光線的應用,認為光線的不同表現方式能夠達到不同的效果。
4 中西方繪畫在色彩的感受上的差異
中國畫大多都是水墨畫,都是通過墨色的調整來獲得變化的,而西方則與之不同,西方的繪畫以優化為主,主要是通過立體感、明暗透視等來進行表現。
我國繪畫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濃墨淡彩,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和繪畫所用的采用有關系,中國畫一般以墨作為繪畫的材料,將墨進行研磨、稀釋從而達到想要的效果。而西方在進行繪畫的過程中看重的是色塊厚重。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和其所用的油畫顏料有一定的聯系,這也就使得西方繪畫顏色更加濃郁、奔放。
5 結語
不同的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都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風格各異的文化,而繪畫風格只不過是其中一種。中西方繪畫色彩差異的形成與其文化差異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考慮中西方繪畫色彩差異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對中西方繪畫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中國畫更加意境和思想的展現,對于事物的具體形態卻沒有太多的追求,而西方的繪畫則要求形似,追求逼真的效果。同時,中國畫的主要創作手段是用線條來表現一個個人、一座座山以及其他所有的事物,而西方畫則與之不同,西方畫更重視光和色的應用,通過光和色的變化,從而能夠更好地完成繪畫任務。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中西方繪畫之間也開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旅程,通過兩者之間的相互學習,一定能夠促進繪畫藝術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宇克偉.淺談中西方繪畫色彩差異[J].藝術研究,2009(07).
[2] 孫海燕.淺談中西方繪畫差異[J].大眾文藝,2010(12).
[3] 馬小勇.中西方繪畫色彩之比較[J].美術教育研究,2016(02).
[4] 董亮亮.淺談中西方繪畫之典型線質和色彩運用對我創作的影響[D].西安美術學院,2015.
[5] 曾誠.色彩與中國新文學問題[D].江西師范大學,2012.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國際商務文化意識
商務英語作為一門用于國際商務環境中應用的專門用途英語,是大學階段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工商管理、國際貿易等商科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其內容包括商務環境下的各個場景。商務英語教學的目的不應僅僅是教會學生某一商務情景下的英文詞匯、表達方式等語言技能,而更應注重提高學生在未來職場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即教會他們如何與英語國家的人進行成功的溝通交流,讓學生了解外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等,導入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國際商務文化意識,使學生在未來的國際商務交際活動中避免文化沖突,成功交際。
一、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1.生活方式的差異
西方人在生活上講究舒適,即便是出差也會盡量保持如在家般的生活質量,另外對住宅的安全如高層消防問題非常重視。而相比較而言,中國人出行則盡量簡單,能湊合就湊合。在住宅的防盜上下功夫大,在消防安全上則重視不夠。
那么在商務活動中,比如在幫客人預訂酒店時,就應注意在規格相當的基礎上選取環境較好,遠離市區,相對安靜的酒店,最好是那種酒店外還有小花園,從房間的窗戶看出去有好的風景的房間。如在海邊的話,面朝大海的海景房,在內陸的話,選取俯瞰公園,小樹林等的房間,一定不可訂俯瞰繁忙的吵鬧的街道的酒店。
如有的項目外國員工會在中國當地呆相當長商務一段時間,需要租房住時,一定注意住房的安全問題。如果住高層的房子,除了要選取24小時安保的社區外,應在住所內給配置滅火毯、消防面罩、滅火器,醫藥包等,并在客人入住的時候將火警報警器的位置告知。
2.飲食文化的差異
商務宴請是一項重要的商務活動,宴請融洽的氛圍中對雙方的溝通更有利,同時也是表達熱情好客禮尚往來所必需的。充分注意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差異對成功的宴請至關重要。
如西方人不喜歡那種啃骨頭的肉類,感覺既不文雅也很殘忍。因此在點菜時像鳳爪、豬蹄、鴨頸之類我們國內比較喜歡的菜不可以點,魚類也是,最好是點那種沒有不用吐魚刺的魚片。另海鮮或很辣的川菜,應事先問明客人是否可以吃。
另外餐桌上不可給對方夾菜,勸酒,讓對方隨意即可。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注意時間的掌握。在國內很多人習慣邊吃邊談事情,一頓飯經常吃上好幾個小時。在西方人看來,吃飯就是吃飯,氛圍應輕松享受,聊聊天,談談風土人情,開開玩笑,吃飽了就結束,不拖拉。
3.風俗習慣和禮儀習慣的差異
在商務活動中要了解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和禮儀等,在交際中才不至于失禮。比如在贈送禮物時,無論禮物大小一定要包裝好。收取禮物時,西方人習慣當面拆開并致謝,與我們的習慣不同。又比如在穿著方面,雖然歐美人平時講究舒適,喜歡穿牛仔褲和T恤,但在正式的場合,都很注意穿正裝,男士一般穿深色特別是黑色的西裝,女士則穿根據場合不同穿套裝或晚裝。而在國內現在人們衣著越來越注重休閑,甚至在正式的場合也穿著休閑衣,筆者曾見一次商務接待中,外方人員全部正裝,而中方大多穿休閑衣,甚至有好幾個都穿的是戶外運動系列的運動衣,從衣著上難免失禮。
在對待隱私方面,西方人非常注重自己的隱私,因此在商務交際中不可提及家人、工資、年齡等敏感話題,可聊一聊運動賽事、天氣、娛樂、旅游度假等。打電話時,在我們國內,很多人在電話中會問對方:“在哪呀?在干什么呢?”,表示關心,或者是對話的開始,雙方都理解。但在與歐美人通電話時,如果問“Where are you?”或“What are you doing?”對方會感覺非常奇怪,有窺探別人隱私之嫌。
4.思維方式的差異
西方人思維方式比較直接,守時,工作細致,認真,制定好的規則會嚴格遵守,講究工作效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下人的思維方式也完全不同。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工作中才能互相理解,順利合作。比如筆者曾聽到一個外企的中國行政人員說班車問題,非常不理解,班車按規定是15分鐘發一次,從辦公室發往施工現場,循環發車。但有時發車時根本就沒人,也就是空發一趟,因此中國員工認為沒人時就應停發,避免資源浪費。但外方主管不這么認為,他認為,班車每15分鐘發一趟的目的就是為了員工在辦公區和施工現場之間往來方便的,即使無人,也照發。要是無人就停發,那間隔的時間就不再是準的15分鐘了,有可能就是半個小時,間隔時間不固定了,這樣往返兩地之間的人員就無法估算時間坐車,有可能會等很久才能坐上車,這樣就會耽誤他們的時間并隨之帶來一連串的延誤,甚至會出現事故,因此即便是空車也要嚴格的每15分鐘發一趟。這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典型案例。
5.、政治立場的差異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下的宗教、政治都有巨大的差異。這一點學生都能理解,在商務英語交際中,盡量避免談論政治、宗教之類的敏感話題,更不必大談特談國內的政策等,因為對方也不會理解也不感興趣,對交際無益。可談談所在地區的近期的發展,悠久的歷史,標志性的旅游景點等等。
二、商務英語教學中國際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
1.在商務英語的課堂教學中加大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重
在每一單元的主題下,都應結合教學目標,補充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內容。比如:在商務電話單元中,應導入中西方電話禮儀的差異。如商務電話,打電話的時間,應在白天工作時間打,不可在周末或是晚上對方下班后,除非是有緊急的事,就算有緊急的事也應先為在非工作時間打擾別人而致歉。因為在西方人看來下班的時間就屬于自己的個人時間了。再比如在機場接機單元中,應介紹接機、拿行李、訂酒店等細節方面的中西方差異,以便將來學生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可以正確應對。
2.以案例的形式闡述中西方文化差異
商務英語教學中,導入中西方文化差異時采取案例的形式。來自外企的文化沖突的真實案例生動有趣,更便于學生理解,使他們在以后的職場交際中成功避免發生類似問題。但收集案例對教師來說要求很高,教師不僅應自己非常熟悉西方文化,還應到外企掛職,才能接觸到鮮活的文化沖突的案例,用于教學。
3.視頻的應用
現在有很多流行的美劇和電影,里面有很多片段和情節帶有明顯的文化特征,并且語言都是最鮮活,時下最流行的,將這樣的片段選取后用于課堂,視頻的資料形象、直接,教師可做必要解釋,指出此處文化差異的點,學生在理解文化差異的同時,也訓練了聽力和口語,了解了目前某個英語國家流行的詞語和說法。
三、結語
明確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對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至關重要。商務英語的教學中應注重文化差異的導入,培養學生的國際商務文化意識,使其在將來的職場中避免文化沖突,成功參與商務活動。
參考文獻:
[1]梁爽.中西文化差異與商務英語教學[J].經貿實務,2011,10.
[2]李培.看中西方文化差異談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5.
[3]段學蓮.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J].中國科技信息,2008,03.
一、課題的選擇:中西方文化習俗的差異
1.客觀條件
(1)英語課程標準將“學習文化知識和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能力”寫入了“課程內容和目標”。與現行的教學大綱相比,這一顯著差異標志著我國外語教育及教學思想的重大轉軌。這是一個方向性的進步,是外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證。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
(2)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語言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和體現形式。語言的交際時刻受到文化規則的制約。成功的交際除了良好的語言結構知識外,隱含在該語言結構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背景知識也不可忽略。
2.師生狀況
課題成員為高一年級學生共20人,他們有一定的英語基礎,有要學好英語的愿望。指導教師多年從事英語教學和教研工作,有豐富的經驗和廣博的中西方文化知識,能為學生提供有關的資料和必要的指導。
基于“興趣性原則”“需要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和“科學性原則”并結合高一學生年齡特點、師生的基本狀況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經課題小組全體成員論證后選定此題。
顯然,此課題的選擇基本上符合上述原則。
二、課題方案設計及實施
確定課題后,小組全體師生開始討論制訂活動方案。決定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為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并結合中學教材的內容討論確定了五個子課題:
1.對他人恭維與致謝的答語的差異
2.節日的差異
3.飲食習慣的差異
4.中西方姓名的差異
5.其他方面的差異
結合學校課時安排確定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活動階段。經過充分的討論,課題組一致認為方法可以多樣,關鍵要有助于課題。研究活動階段主要分為:
1.選題與準備(時間為兩個星期)
2.資料收集與整理(時間為六個星期)
3.研究與交流(時間為八個星期)
4.成果展示與總結評比(時間為三個星期)
在此基礎上,學生以自愿為原則分成五個課題小組,每個小組再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個子課題。然后便開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學生借助多種渠道,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如圖書館、資料室、上網、親戚、朋友、老師等)來獲得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學習。學習的空間由單一的校內延伸到了校外。這種“研究”不同于一般性的科學研究,而是更加注重“研究”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帶來的樂趣,使枯燥的語言在實踐的運用中活了起來。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感到英語作為一種工具是多么重要本文由收集整理,提高了學生對英語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培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了他們學好英語的愿望,明確了學好英語的動機,提高了英語學習的效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并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主要責任。關注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呈現及其有益的價值
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主要以學生論文、體會或教師的論文、公開課等形式得以呈現。研究性學習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本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實施是順應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它的價值主要表現在它是一種主體式、體驗式、活動化的學習形式,符合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要求。
1.主體性
就是在教學中弘揚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己設計研究課題,自己組織實施,自動完成研究任務形成結論并呈現成果。通
轉貼于
過信息、資料的收集、整理、分類,小組討論,分享資料信息到最終形成自己的研究報告這一實踐活動,學生學著去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并從中享受學習語言的樂趣。由于此課題和現實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連,它使語言學習在實踐中活了起來。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忱大大高漲,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體驗式
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使他們的學習空間從課堂延伸到了社會。在研究的過程中接觸到了許多真實的、靈活的語言,得到了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如,有些學生為了收集資料上網給外國朋友發英文e—mail,有的和外國朋友做筆友,有的和外籍教師交談,有的查看歷史、地理書籍,了解、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有這些都可以說是學習體驗。
3.活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