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5 10:42:5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經濟學的相關知識,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論文關鍵詞:中職教育;經濟管理;就業導向
自高校擴招以來,本專科招生人數由1999年的159.68萬人飛漲至2009年的629萬人。在數量龐大的本專科乃至碩士就業隊伍中,中職生的就業競爭力愈發微弱,中職教育學校的地位也顯得更為尷尬了。
一、中職教育面臨的現狀
(一)中職教育發展的機遇
在中國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的過程中,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招生人數的增加,2010年全國中職招生人數與普高持平,約830萬人;教育投入擴大,基礎建設實現突破式進展,自2003年以來53億元的中央財政投入完善了中職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1.2萬名中職骨干教師的國家級培訓計劃;家庭經濟貧困資助政策體系的建立健全解決了學生學習的后顧之憂,僅2007年財政助學金經費就達90億元,資助面高達90%。近幾年,各級政府正努力實現職教攻堅計劃。
(二)中職教育面臨的困境
在部分中職學校占據地利、人和取得良好發展的情況下,更多的職校面臨著危及生存發展的困境,這有政策、社會認知的因素,也有學校自身教學思維束縛的因素。
首先,普遍存在同級不同等的社會認知。各地政府和群眾看重重點初高中甚至普通初高中,在資金投入、政策扶持、思想認同上呈“重普輕職”的傾向,以致硬件設施的更新完善無法滿足教學需求。
其次,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的脫節。中職教育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的職業教育,培養適應市場一線需求的初中級技術型、技能型應用人才。而實訓設備的短缺成為制約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培養中的“短板”,更有甚者,部分私立職校熱衷于短訓,以贏利為目的,使職業教育變味成混文憑的地方。
再次,高質量就業難度大。職業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就業,而事實上,2009年大學生畢業人數610萬,就業率87.4%,殘酷的人才市場競爭使大學生就業預期下挫至歷史最低點,“零工資”的現象屢有發生。這種情況下,中職畢業生能否被企事業單位錄用,就業質量能否保持并提升,都是中職教育能否繼續存在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二、中職經濟管理課程改革中的就業導向問題
中職教育作為培養合格“社會人”的職業教育學校,2000年教育部印發展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將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作為中職教育培養的目標。
(一)立足綜合素質培養,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模塊
1.構建職業綜合性、項目化課程。職業教育與普通中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區別在于其“職業性”特征。職業教育的一切教學都要從職業性特征出發,圍繞市場對中低層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強化就業導向和能力本位的教育定位。在經濟管理的課程教學中具體體現為理論教學應融合并服從于實踐,經濟管理課程教學要從“課本基礎型”向“應用型”轉變。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加強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同時也要注意借鑒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如項目化教學等,將教學目標細化滲透到日常教學和課后實踐中去,引導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科學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方法。
2.教材選擇切合實際。目前,中職教學多采用面向21世紀中等專業學校系列教材,教材的編排符合當前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性人才的培養要求,但無疑書本知識的更新遠不能滿足現實發展的需要,同時教材更側重于對學生理論素養的培養,不符合中職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的實際水平和就業方向的要求,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評析的匱乏使課本更缺乏時代感和時效性。因此,中職經濟管理教材的選擇要從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有選擇性地使用甚至編發教學資料或教材,側重于學生未來就業領域中的經濟管理應用能力培養。
3.強化就業導向,將職業資格證考試列入教學計劃。經濟管理應用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局限于口號式的宣傳,最重要的是將職業應用能力的培養轉化為實際教學目標。針對于社會人才招聘中對應聘人員就業資格的需求,中職教育在經濟管理教學方面可適當根據學生的就業方向開設不同的職業資格證考試培訓課程,將職業資格證考試列入教學計劃,將專業教學大綱與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有效銜接起來,在督促學生技能訓練、圓滿結業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還完成相應的職業資格考試,實踐證明、雙證甚至多證在手,切實提升中職畢業生工作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二)走產學相結合道路,實現技能型人才的高質量就業如前文所言,職業教育的根本性特征是“職業性”,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其核心內容。產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早已在高專高職院校中推行多年,部分中職學校的半工半讀也是這種模式的演化,在實際教學中可能會出現“主次不分”的情況。在總結他校教學經驗得失的情況下,注意保持學生理論性、實踐性環節的平衡,走產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鍛煉培養學生崗位適應性和就業競爭力、成為合格“職業人”的有效方法。經濟管理課程是人文學科,但與工科一樣,必要的實踐教學是使畢業生具備與高職高專、乃至本科生一樣的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經濟管理課程的實踐不能再以單純的模擬實踐為主,要通過實際工作崗位的真實磨練,使學生切身體驗到工作的復雜性、真實性,最大程度使學生完成從學校到社會工作的“零過渡”。
具體而言,第一,加大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投入。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依賴于政府、社會、學校乃至家庭的全面長期的合作努力,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社會的關注、學校對人才“出口”環節的重視都是實踐性教學由學校走向社會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努力實現初中級專門性崗位人員的定點培養。通過校、企聯系的加強,實現專業師資、實訓設備的更新流動,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硬件需求。這一目標的實現依賴于本校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和所設專業適應性的加強。通過對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力度的加強,實現校、企將長期穩固的人才供求合作關系的形成,使學生在企業成長、在企業發展,在使校外實習基地在獲取大量具備實踐經驗、對企業熟悉有感情的員工的同時,也使畢業生就業渠道得到更大程度的擴展。
(三)就業能力考核辦法多元化
考核是手段不是目標,對學生就業能力的考核是為針對學生個體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進行有針對性和整體性的糾正彌補。
1.基礎知識理解與應用能力考評。經濟管理教學模式的改革,體現在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實際操作技能的掌握和企業對實習生應用能力的認可程度上。這就要求成績考核從傳統的卷面測試向應用能力的全面評價轉變,強調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的“齊抓共管”,擺脫應試學習模式的束縛。尤其對參與經濟管理實踐教學的學生,企業對學生經濟管理技能和工作表現的評價應占據更高的比例。
2.就業能力綜合評價。中職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知識和素質能力健全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才是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學生就業素質的考核不應僅僅包括經濟管理的專業技能掌握,語言表達與團隊協作能力、職業道德素養、得體的社交禮儀等職業綜合素質的表現同樣是就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需要重視加強素質教育評價,將就業能力綜合評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充分發揮其導向和激勵作用。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公平理論
作者簡介:楊揚、朱蘭,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教師。
中圖分類號:D92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14)03-183-02
職業倦怠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職業倦怠最早由弗洛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他認為職業倦怠是一種最容易在助人行業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的癥狀豍。隨后瑪沙奇等人把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做出反應而產生的心理綜合癥稱為職業倦怠。豎
眾所周知,輔導員是高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是當代大學建設和諧校園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隨著高校學生擴招、規模不斷擴大以及輔導員職業的特殊內涵,輔導員職業倦怠現象日益凸顯。
當前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主要表現在三個維度上。一,情緒衰竭——工作熱情逐漸下降。許多輔導員剛剛從學生時代走向工作崗位,干勁十足,精力旺盛,充滿激情,主動性很強。但工作幾年后就逐漸缺少主動性、缺乏活力、表現為呆板和惰性;二,去人格化——工作態度逐漸消極冷漠。不少輔導員在工作初期有著較強的成功信念,狂熱地投入工作,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使他們逐漸對工作對象和環境采取冷漠、忽視的態度,對工作敷衍了事。三,工作成就感逐漸下滑。據調研和訪談顯示,大多輔導員在工作一段時間后,逐漸傾向于消極地評價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體驗和成就體驗的下降,認為工作不但不能發揮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無味的繁瑣事務。
一、輔導員職業倦怠體現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從微觀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現象體現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西方經濟學家認為,隨著消費商品數量的增加,人們從消費中得到的總效用在開始的時候不斷增加,逐漸達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漸減少。但是,即使在總效用增加的時候,其增量也在逐漸減少,故邊際效用趨于下降,并在總效用達到最大之后成為負數,也即對某種物品的消費超過一定量后,不但不能增加消費者的滿足和享受,反而會引起痛苦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豏。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感的產生完全符合上述規律。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輔導員經驗逐漸成熟,從工作中得到的總效用(主要指精神上的成就感、滿足感)在開始的時候不斷增加,逐漸達到最大,然后又逐漸減少。但是,即使在總效用增加的時候,其增量也在逐漸減少,故邊際效用趨于下降,并在總效用達到最大之后成為負數,也即對輔導員崗位工作超過一定的時間后(工作經驗已較為豐富),不但不能增加輔導員工作的滿足和享受,反而會引起厭惡的感覺。
圖1輔導員工作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可用數學語言表達。設商品的效用函數為:
則邊際效用函數為:
隨著消費商品數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圍內,,表示增加或減少,也相應增加或減少,故與呈同方向變化,但到一定階段,再增加商品消費時,,也即,與的變化方向相反。再從邊際效用變化率看,,表示隨著的數量遞增,邊際效用本身相應遞減,即與的符號相反,故其比值小于零。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可表達為:
效用函數的一階導數,即邊際效用大于零表示隨著增加,總效用也相應增加;效用函數的二階導數小于零則表示隨著的增加,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圖1反映的是輔導員工作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二、輔導員工作邊際效用遞減的主要原因
邊際效用遞減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人的欲望雖然多種多樣,永無止境,但由于生理等因素的限制,就每個具體的欲望滿足來說則是有限的。最初欲望最大,因而消費第一單位商品時得到的滿足也最大,隨著商品消費的增加,欲望也隨之減少,從而感覺上的滿足程度遞減,以致當要滿足的欲望消失時還增加消費的話,反而會引起討厭的感覺。二是設想物品有多種多樣的用途,并且各種用途的重要程度不同,人們總會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地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故后一單位的物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滿足或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單位。豐
因此,輔導員工作邊際效用遞減的原因,從心理層面來看,由于社會角色的轉變以及工作上的新鮮感,輔導員剛開始工作時想要獲得成績的欲望最大,因而在最初階段的工作得到的滿足感也最大,但是隨著工作時間的增加,不斷重復同樣的較為繁瑣的事務性工作內容,其欲望隨之減少,從而感覺上的滿足程度遞減,直至對工作產生倦怠感。此外,輔導員的工作本質是育人工作,而學生的發展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很難在短時間內反映出輔導員的工作效果和成績,這也會使得輔導員對工作的滿足感不斷降低,對工作產生倦怠。
三、解決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建議
圖2
通過有效的激勵對策可以解決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激勵同樣存在邊際效用遞減。所謂激勵邊際效用遞減,即隨著激勵量的增加,輔導員從激勵中得到的總效用在開始的時候不斷增加,逐漸達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漸減少。但是,即使在總效用增加的時候,其激勵效用增量也在逐漸減少,故邊際效用趨于下降,也就是說增加相同單位的激勵量,產生的激勵效果會逐漸遞減。激勵邊際效用遞減見圖2。
由于激勵存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因此,為有效解決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現象,建議:
1.物質激勵要適度,并與精神激勵相互結合
激勵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表明,隨著(物質)激勵量的增加到一定程度,其邊際效用會呈遞減趨勢,這說明物質激勵的作用是有限的,學校在對輔導員實施物質激勵時應適度。過強、過頻的激勵雖然會使得輔導員主觀感受較為滿足,但是這不僅會提高激勵成本,更會產生激勵邊際效用遞減,難以達到理想的激勵效果。此外,相對于物質激勵而言,精神激勵屬于更高層次的激勵,是物質激勵產生邊際效用遞減時的有益補充。因此,高校應采取多種多樣的精神激勵形式對輔導員進行激勵。
2.注重運用公平理論,體現激勵公平
輔導員能否受到有效的激勵,不僅取決于激勵的絕對值,更取決于與社會比較、與周圍同事比較以及與自己過去比較的相對值。因此,對輔導員的激勵應注重運用亞當斯的公平理論。當前,從橫向比較來看,輔導員不僅與在校外工作的同等學歷人士相比收入較低,而且與專任教師相比收入也較低,更重要的是職業認同度較低;從縱向比較來看,輔導員收入增長速度較慢。這些都會使輔導員產生不公平之感,從而造成職業倦怠的現象。所以,高校應切實提高輔導員的職業地位與待遇,使得他們感受到重視和公平,能夠安心、積極地投入本職工作。
3.應適時進行需求調查和分析,注重按需激勵
根據輔導員的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工作經驗等特點,學校應適時進行需求調查和分析,充分了解輔導員在某個發展階段的主導需求,有針對性地采取激勵措施。按照馬斯洛五層次需求理論,受教育程度較高、有一定工作經驗的輔導員其自我實現的需求更為強烈。因此,高校所采取的激勵措施應該越來越體現出滿足輔導員成就感、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
[關鍵詞] 脊髓型頸椎病;頸椎外傷;Shikani喉鏡;纖維支氣管鏡
[中圖分類號] R6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8(a)-0072-03
頸髓損傷的患者頸部活動受限,對氣管內插管技術的要求較高[1]。纖維支氣管鏡引導氣管插管適應于各種困難氣管插管,但纖支鏡價格昂貴,且要求操作者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術,需對操作者進行一定操作技能培訓,在一般醫院難以普及。Shikani可視喉鏡(seeing optical stylet,SOS)是一種高清晰的纖維光導可塑性內窺鏡,研究證實,SOS具有不增加全麻下頸椎手術患者心血管系統的反應程度,其操作時間短等優勢,現已廣泛應用于頸椎疾病的手術[2-3]。本研究旨在探討SOS與纖支鏡引導氣管插管對頸椎疾病患者血流動力學及應激反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醫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選擇2009年1月~2013年1月擇期行頸椎手術的脊髓型頸椎病及頸椎外傷患者共60例,均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呼吸道梗阻、竇緩或病竇綜合征、房室傳導阻滯、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和有精神病史及藥物過敏史患者。全部患者隨機均分為Shikani喉鏡引導氣管插管組(S組)和纖支鏡引導氣管插管組(F組)各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所有患者麻醉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入室后開放靜脈通路,氣管插管前滴注乳酸林格氏液10 mL/kg。常規監測血壓(BP)、心率(HR)、呼吸頻率(RR)和血氧飽和度(SpO2),經面罩吸氧5 L/min。于10 min內靜脈泵入Dex(艾貝寧,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負荷量1 μg/kg,繼以Dex 1.0 μg/(kg·h)維持至適宜鎮靜深度時(警覺與鎮靜OAA/S評分為2~4分)。所有患者均以2%利多卡因5 mL通過自制的10 cm多孔硬膜外導管經口分次行口鼻咽喉部噴霧表面麻醉,隨后2%利多卡因3 mL經環甲膜穿刺行氣管內表麻,氣管插管前均單次靜脈注射芬太尼1 μg/kg。用麻黃素收縮鼻黏膜。最后在固定頭頸部功能位下,兩組分別用Shikani喉鏡經口和纖支鏡經鼻引導清醒氣管插管,成功后連接麻醉機呼吸通路維持自主呼吸5 min以記錄觀測參數,繼以常規靜吸復合麻醉維持至術畢拔管。
1.3 觀察指標
插管時間指從喉鏡置入口腔開始,到氣管導管成功放入氣管內為止的時間[4]。記錄兩組的1次插管、2次插管、3次插管成功例數,插管失敗例數以及失敗原因。氣管插管失敗指進行3次以上的氣管插管操作或氣管插管操作時間持續10 min以上未成功者。觀察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插管后5 min(T4)的平均動脈壓(MAP)、HR、SpO2變化,記錄插管過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2.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獨立樣本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各時點平均動脈壓、心率指標及SpO2變化情況
兩組T1~T4不同時點SpO2均未見明顯變化,且兩組間比較,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T4時點MAP、HR均低于T3時點,F組T3時點MAP、HR水平高于T2時點,F組T2時點MAP、HR水平高于T1時點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兩組各時點各應激指標比較
S組各麻醉時點腎上腺素(E)、去甲腎上腺素(NE)、皮質醇與F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F組T4時點E水平較T2時點明顯降低,且明顯低于S組T4時點,F組T3、T4時刻皮質醇水平均高于T2時刻,且分別高于S組同時間點,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3 兩組插管成功情況及并發癥比較
S組插管成功率達100.0%,明顯高于F組(80.0%),且S組插管時間明顯短于F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均無聲音嘶啞、牙齒松動,F組出現咽喉痛3例,心律失常2例,F組并發癥明顯多于S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3 討論
頸椎疾病如脊髓型頸椎病及頸椎外傷等造成脊髓壓迫,引起心血管功能代償能力減弱,迷走神經張力增加,心動過緩甚至心跳驟停。頸椎手術麻醉往往選擇氣管內插管全麻方式。平時氣管插管總會將頸椎盡量向后伸展,對脊頸髓受壓、創傷后頸椎不穩的患者而言這種插管技術無疑會加大頸椎移位,由此可引起或加重頸髓的損傷。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因此在氣管插管操作中最大限度保持頸椎穩定,避免頸椎移位引起頸髓進一步受傷,是麻醉的關鍵[5-8]。視可尼喉鏡(seeing stylet)是一種光導纖維硬鏡,適用于可視下引導氣管插管、困難氣道插管。在頸椎手術頸部固定的情況下,通過目鏡直接尋找聲門,將氣管導管送入氣管[9]。視可尼喉鏡管徑較小,對張口度和頭部后仰度基本沒有要求。從口角置入,沿口咽弧度直視下尋找聲門,同時還可以通過頸部的光點判斷導管尖端位置,成功率極高[10]。同時視可尼喉鏡氣管插管不需要使用普通喉鏡,減少了咽喉部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氣管插管對血流動力學影響[11]。本組研究結果證實了上述觀點,兩組T4時點MAP、HR均低于T3時點,F組T3時點MAP、HR水平高于T2時點,F組T2時點MAP、HR水平高于T1時點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F組T4時點E水平較T2時點明顯降低,且明顯低于S組T4時點,F組T3、T4時刻皮質醇水平均高于T2時刻,且分別高于S組同時間點,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S組插管成功率達100%,明顯高于F組,S組插管時間明顯短于F組,兩組均無聲音嘶啞、牙齒松動,S組并發癥明顯少于S組(P < 0.05)。與張群英等[12]報道的觀點是相符的。
綜上所述,Shikani喉鏡對頸椎病患者血流動力學影響小,且無明顯應激反應,可以提高插管成功率,縮短插管時間,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杭燕南,莊心良,蔣豪,等.當代麻醉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32-633.
[2] 周旭,常庚申.Shikani可視喉鏡在頸椎手術氣管內插管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09,18(3):201-202.
[3] Turkstra TP,Pelz DM,Shaikh AA,et,al. Cervical spine motion:a fluoroscopic comparison of Shikani Opitcal Stylet VS Macintosh larynscope [J]. Can J Anaesth,2007,54(6):441-447.
[4] 何荷番,劉煒烽,翁培清,等.頸椎手術患者采用Glide scope視頻喉鏡輔助纖維支氣管鏡引導經鼻氣管插管臨床研究[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11,45(3):221-223.
[5] 林獻中,高友光,林財珠,等.光導纖維支氣管鏡氣管插管在頸椎手術患者的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9,25(12):1060-1061.
[6] 薛鵬,張亞娜.視可尼喉鏡在頸椎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17):4527-4528.
[7] 韋寧仙,嚴俊,張富均.視可尼喉鏡氣管插管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J].江蘇醫藥,2008,34(8):842-843.
[8] 李勝華,王長社,路銘.視可尼喉鏡在困難氣管插管的應用[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0,30(2):121-123.
[9] 吳一霄,甘林光,陳駿萍.視可尼喉鏡在頸椎手術中氣管插管中的應用[J].現代實用醫學,2012,24(2):157-158.
[10] Turkstra TP,Pelz DM,Shaikh A,et al. Comparison of shikani optical style to macintosh laryngoscope for intubation of patients with potential cervical spine injur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fluoros copic trial [J].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Anesthesiology,2006,18(4):327-328.
[11] 戴洪.視可尼可視喉鏡引導氣管插管在頸椎外傷手術中的運用觀察[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0,(4):153-154.
【關鍵詞】 螺旋ct;頸部血管;ct血 管成像。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16-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artery diseases
guo ying-yu, yu qing-tai.
department of ct, songyang city oilfield general hospital, 138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16-slice apiral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artery diseases. methods all 34 cases with suspected as carotid or vertebral diseases underwent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examination using 16-silce spiral ct. the original imaging data were inputted and disposed with varies imaging processing software on the workstation,to quantified evaluate the luminal stenosis of cervical arteries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results all 34 cases included 29 carotid atherosclerosis,10 mlid luminal stenosis, 12 moderate luminal stenosis, 5 severe luminal stenosis,2 segmental occlusion;15 calcified plaque,10 noncalcified plaque,9 mixed plaque ;the total ct value ranged from 20-1140hu,and the ct value of calcified plaque ranged from 220-1140hu,the ct value of noncalcified plaque ranged from 20-73hu; hese 7 positive findings included 1 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 abnomal origin,2 carotid artery aneurysm and 4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conclusion 16-slice spiral ct is good of time and density resolusion, combined later with 3d imaging processing on the workstation,it can directly display the shape of cervical artery,evaluate the percent of luminal stenosis and the stability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o cta is an accurate modality in making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artery diseases.
[key word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ervical artery ;ct angiography
螺旋ct的問世,使ct采集容積數據成為可能,隨著16層螺旋ct的推廣應用,時間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有很大提高,聯合三維重建技術等多種圖像后處理功能,使頸部ct血管成像有了新的突破,能準確評價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及斑塊的穩定性。筆者對34例患者行頸部ct血管成像(cta),進一步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
材料與方法
34例患者均來自我院2007年12月—2008年10月間行頸部ct血管成像檢查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26-64歲,平均年齡52歲。掃描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16層螺旋ct機進行檢查,掃描范圍從主動脈弓至外耳孔水平,從足側向頭側順血流方向掃描,采用非離子型造影劑優維顯(300mgi/ml),注射速率3.5-4ml/s,延遲時間18-20s;掃描參數:電壓120-140kv,管電流320ma,球管旋轉時間0.6s,層厚0.625mm,重建間隔0.625mm。將掃描的原始圖像傳到工作站進行多種后處理,主要進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積重建(vr)、血管分析(ava)等后處理,選擇最佳質量圖像用于管腔評價。
結 果
34例患者均獲得高質量的ct圖像,共顯示68支頸動脈及椎動脈,其中,頸動脈粥樣硬化者29例,管腔輕度狹窄者10例,中度狹窄者12例,重度狹窄者5例,節段閉塞者2例;鈣化斑塊15例,非鈣化斑塊10例,混合斑塊9例;ct值范圍20-1140hu,其中鈣化斑塊ct值220-1140hu,非鈣化斑塊ct值20-73hu;左側頸總動脈起源異常者1例;頸動脈體瘤2例;椎動脈狹窄者4例。
討 論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病,死亡率高。顱外段頸動脈疾病,尤其是頸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是缺血性腦病發作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夠及早發現頸動脈狹窄,適時地施行內膜切除術或介入手術可顯著降低缺血性腦病的發病率。16層螺旋ct血管成像以其快速、無創的特點在檢出顱外段頸動脈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1.頸動脈狹窄或閉塞樣病變
頸動脈狹窄或閉塞樣病變是導致腦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常見于頸動脈分叉處血管。傳統的血管造影是診斷的金標準,但研究發現與傳統血管造影相關的危險性等于或大于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危險性,而且可能高估血管的狹窄程度,對偏心性狹窄或不規則的狹窄因顯示野的限制難以最佳評價。cta評價頸動脈狹窄的敏感度為88%-100%;評價嚴重狹窄的敏感度及特異度均達100%。cta還較dsa容易發現血管腔內的不規則及潰瘍。cta與mra及us對照研究發現,cta可以準確量化血管的狹窄與阻塞,mra易于高估狹窄程度;cta在區別高度狹窄及閉塞方面優于us。各種后處理技術各有優勢,vr技術顯示所有容積數據,能直觀、準確顯示血管的空間結構;mpr中的曲面重建技術可以對感興趣區血管勾勒出單一的血管行徑,可以對血管的狹窄程度進行準確的量化。
2.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評價
以往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越嚴重,管腔狹窄越明顯,越容易形成血栓導致缺血性腦卒中。近年研究表明,頸動脈狹窄程度并非腦卒中的主要誘發因素,而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定性與腦卒中密切相關。cta可以在顯示頸動脈形態的同時,清楚顯示腔內的粥樣硬化斑塊,通過對斑塊ct值的測量,對斑塊穩定性進行初步評估。不穩定性斑塊為非均質性斑塊,富含脂質及壞死物質,稱“軟斑塊”,是發生缺血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之一。穩定性斑塊以纖維化、鈣化為主,又稱“硬斑塊”,主要由纖維組織構成,病理基礎以增生的中膜平滑肌細胞和細胞外基質為主。非鈣化斑塊通常為不穩定斑塊,引起狹窄需要盡快治療;鈣化斑塊也就是硬斑塊相對穩定,引起的重度狹窄可選擇內膜切除術或血管內支架術。準確判斷粥樣硬化的部位、范圍及性質直接關系到對預后的判斷及治療方式的選擇。cta可以明確分辨各種斑塊,為臨床選擇治療方式提供準確依據。
3.椎動脈病變
mr血管成像和dsa能顯示椎動脈的全長,但無法觀察鈣化及骨骼結構,所以有不能發現椎動脈走行異常、骨質增生對血管壓迫等缺點。三維頸部cta能清晰顯示椎動脈走行全程,同時顯示與椎骨的解剖關系,能為椎動脈病變提供重要診斷資料。由于椎動脈主要供應小腦的血供,因此椎動脈狹窄的檢出有相當重要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由于有良好的空間分辨率,螺旋掃描和計算機后處理技術相結合,聯合應用vr、mip、cpr等后處理技術,避免血管的相互重疊。cta一次注藥,可以同時顯示頸動脈及椎動脈,在臨床應用中有明顯的優勢;同時ava血管分析軟件可以將普通mpr迂曲血管圖像顯示的在同一平面上,旋轉不同角度,便于觀察管腔形態;可以直觀顯示血管腔有無狹窄及有無斑塊形成,準確評價管腔的狹窄程度及斑塊的性質,為臨床提供可靠的治療方案和有價值的診斷信息,相信隨著多層螺旋ct的不斷發展應用,頸部血管成像還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閻鐘鈺 王振常 劉中林 . 1 6層螺旋ct頸部血管成像的初步臨床應用[j]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7.13(6):413—418
2. 羅健君,李曉兵,許建銘等 mr對比增強三維血管成像對頭頸部動脈病變的診斷,中國ct和mri雜志[j] 2006,4(2)
3. 楊亞英,張龍江,宋光義. 多層螺旋ct頸部血管成像[j]放射學實踐,2004.19(10):764-766
4. 魯曉燕 張挽時 徐家興. 顱外頸動脈狹窄影像學研究進展[j] 國外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 .2001.24(1):32-34
5. 包顏明,張龍江,沈進,等.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的臨床應用[j].放射學實踐,2003,l8(2):137—141
6. willinsky ra,taylor sm,terbrugge k,et a1.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of the cerebral angiography: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2899 procedur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radiology,2003,227:522—528.
[關鍵詞]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氨甲環酸;靜脈滴注;局部應用
[中圖分類號] R68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4(c)-015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and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 in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primary un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e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who received primary un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East Branch of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chosen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travenous group, topical group and blank group, with 7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intravenous group received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20 mg/kg Tranexamic Acid; the topical group received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3 g Tranexamic Acid; the blank group received 50 mL normal saline into articular cavity. The conditions of hemoglobin, haematocrit, maximum hemoglobin loss, volume of total drainage, volume of total blood loss, hidden blood loss, rate of blood transfusion, the largest area of subcutaneous ecchymosis, incidence of thrombus of lower extremity vein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after opera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hemoglobin and haematocrit after operation for 1, 3, 7 days of the three groups had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 among which, the hemoglobin and haematocrit of intravenou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opical group and blank group (P < 0.01 or P < 0.05), the hemoglobin and haematocrit of topic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blank group (P < 0.01). The maximum hemoglobin loss, volume of total drainage, volume of total blood loss, hidden blood loss, rate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the largest area of subcutaneous ecchymosis of the three groups had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 among which, the levels of indexes above in the intravenou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opical group and blank group (P < 0.01 or P < 0.05), the levels of indexes above in the topic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blank group (P < 0.01).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asymptomatic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opera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 > 0.05). There were no infection, renal failure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in the three groups.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intravenous and topical applic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blood loss of patients with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t perioperative period, decrease the rates of blood transfusion, without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phlebothrombosi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and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applic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is superior to topical application, so it is suggested that intravenous applic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should be used in preference.
[Key words]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ranexamic Acid; Intravenous drip; Topical application
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圍術期的失血問題,一直是近年來骨科醫生研究的熱點。為更好地控制圍術期失血,國內外學者開始在TKA圍術期應用氨甲環酸控制失血。目前的大多數研究提示,靜脈及關節內注射氨甲環酸均可以減少TKA術后失血,但是,對于兩種應用方式的效果、安全性還存在一定的爭議[1-2]。為此,本研究設計了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以期更加全面地評價靜脈及關節內注射氨甲環酸對TKA患者圍術期失血量控制的效果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區(以下簡稱“我院”)骨科初次行單側TKA手術的骨關節炎患者21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9例,女141例;左膝94例,右膝116例;年齡57~81歲,平均(66.74±6.42)歲。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三組:靜脈組、局部組、空白組,每組70例。本研究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手術均由同一組醫師完成,所選用的假體均為固定平臺假體(Depuy PFC假體,美國強生公司)。手術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全程使用止血帶,切口采用髕旁內側入路,分別置換脛骨平臺、股骨髁及髕骨。術后夾閉引流管2 h,放置引流管48 h。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國骨科大手術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指南》[3]要求,術后應用利伐沙班2周。靜脈組在手術結束放松止血帶前30 min,將氨甲環酸(廣州白云山天心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7021993)按照20 mg/kg稀釋于100 mL生理鹽水后靜滴,同時經引流管注入50 mL生理鹽水;局部組在手術結束放松止血帶前將氨甲環酸3 g溶解于50 mL生理鹽水中通過引流管注入關節腔;空白組手術結束放松止血帶前將50 mL生理鹽水通過引流管注入關節腔。
1.3 觀察指標
術后血紅蛋白及引流情況:記錄術后總引流量,術前及術后1、3、7 d查血常規記錄血紅蛋白含量、血細胞比容。以術后最低血紅蛋白值計算最大血紅蛋白丟失量,以術后最低血細胞比容計算總失血量。
輸血率、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及皮下瘀斑面積:輸血標準:血紅蛋白值小于70 g/L時輸注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血紅蛋白值在70~90 g/L之間時,根據患者的情況由主管醫師決定是否輸血。術后7 d行雙下肢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判斷有無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術后門診隨訪有無癥狀性靜脈血栓栓塞(VTE)及肺栓塞發生,直至術后半年。參考燒傷面積估算法確定皮下瘀斑面積,以患者五指并攏,一個掌面相當于體表面積1%的標準評估,于術后7 d測試并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R×C列聯表檢驗,兩兩比較采用χ2分割法,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基線資料比較
所有入組患者均順利完成隨訪及數據收集,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身高、體重、體重指數及手術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 三組手術前后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比較
三組患者術前血紅蛋白及血細胞比容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靜脈組術后1、3、7 d血紅蛋白含量及血細胞比容顯著高于局部組和空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或P < 0.05);局部組術后1、3、7 d血紅蛋白含量及血細胞比容顯著高于空白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2。
2.3 三組最大血紅蛋白丟失量、總引流量、隱性失血量、總失血量、輸血率、皮下瘀斑面積及術后并發癥比較
三組術后最大血紅蛋白丟失量、總引流量、隱性失血量、總失血量、輸血率及皮下瘀斑面積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其中靜脈組顯著低于局部組及空白組(P < 0.01或P < 0.05),局部組顯著低于空白組(P < 0.01)。見表3。術后7 d無癥狀性VTE的發生例數分別為靜脈組1例、局部組2例、空白組1例,三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術后6個月內未發現有肺栓塞及明顯癥狀性VTE情況,三組術后均未發現感染、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
3 討論
TKA作為各種膝關節疾病的終極治療手段,已經成為目前關節外科最為常用的手術方式之一。手術創傷及術中止血帶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術后失血的發生。Barwell等[4]一項針對324例TKA患者的研究顯示,單側TKA術后的失血量在340~1500 mL之間。Sehat等[5]研究則提示,TKA術后平均總失血量為1474 mL。圍術期失血過多必然會導致輸血率增加,由此帶來的潛在輸血風險、血源緊張、治療費用增加等成為困擾關節外科醫生的難題。因此,如何有效地減少圍術期失血成為目前TKA研究領域的熱點。
氨甲環酸是一種臨床常用的抗纖溶藥物,由于其與纖溶酶或纖溶酶原上纖維蛋白親和部位的賴氨酸結合區有高度親和力,故能競爭性抑制纖維蛋白溶解酶原與纖維蛋白的結合,阻斷纖溶酶原的激活過程,從而發揮止血的效果。大量的隨機對照研究結果提示,局部及靜脈應用氨甲環酸可以減少TKA術后出血量,降低輸血率[6-7]。盡管大多數學者認為,TKA圍術期應用氨甲環酸可以達到減少失血及輸血的效果,然而對于氨甲環酸的應用劑量、應用途徑及不同途徑應用的效果還存在爭議。Cid等[8]的一項Meta分析曾指出,如果術中氨甲環酸的使用量低于2 g,則起到減低術后患者血紅蛋白最大下降值的效果,并不能有效減低輸血率,如果期望減低輸血率,則需要應用更大劑量的氨甲環酸。然而,2013年Panteli等[9]的Meta分析則顯示,無論采用15~35 mg/kg氨甲環酸還是采用135~150 mg/kg氨甲環酸均能有效降低術后總失血量,減少輸血率及輸血量。Whiting等[10]對不同劑量氨甲環酸進行靜脈注射后的血藥濃度和維持時間進行了研究,結果提示,20 mg/kg的劑量是靜脈應用氨甲環酸的最適合劑量。筆者認為,20 mg/kg的氨甲環酸靜脈應用后不僅能夠迅速達到有效血藥濃度,而且可以維持這種有效血藥濃度直至術后8 h,基本涵蓋了術后纖維蛋白溶解亢進時間。對于TKA術中局部應用氨甲環酸,目前應用的劑量主要有1.5 g及3.0 g兩種劑量。Jang等[11]研究提示3.0 g組減少術后失血的效果顯著優于1.5 g組,故此作者認為局部應用3.0 g氨甲環酸為最佳選擇。
對于靜脈及局部應用氨甲環酸的臨床效果是否有區別,目前的研究結果爭議較大,Sarzaeem等[12]針對200例初次單側TKA患者的一項隨機對照的前瞻性研究證實,靜脈應用500 mg組的血紅蛋白最大下降值及輸血率均顯著低于局部應用1.5 g組及局部應用3.0 g組;然而,Patel等[13]的研究則發現,10 mg/kg氨甲環酸靜脈應用組術后血紅蛋白的下降程度、總引流量及輸血率與局部應用2.0 g組并無明顯差異。由于各項研究采用的氨甲環酸質量、使用劑量、使用次數的不同,因此依據目前文獻比較局部與靜脈應用氨甲環酸的臨床效果存在一定困難。本研究采用了目前最常用的靜脈應用20 mg/kg與局部應用3.0 g兩種方案進行比較,結果提示,靜脈應用20 mg/kg氨甲環酸后血紅蛋白的減低程度、總失血量、輸血率均顯著低于局部應用3.0 g組,而兩組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未見明顯差異,因此推薦優先選擇靜脈應用20 mg/kg氨甲環酸。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局部應用3.0 g氨甲環酸后血藥濃度低于靜脈應用20 mg/kg[14]。
對于應用氨甲環酸的安全性,已經被多項臨床研究證實。2014年Poeran等[15]的一項大樣本回顧性隊列研究涵蓋了美國510家醫院的872 416例關節置換患者。研究結果提示,圍術期應用氨甲環酸對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腎衰、心肌梗死、腦血管事件及住院期間死亡率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并無顯著不利影響。本研究中三組患者術后無癥狀性VTE的發生率未見顯著差異,提示靜脈和局部應用氨甲環酸并未增加術后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此外,三組患者均未發現有癥狀性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腎功能衰竭及肺栓塞等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局部應用3 g氨甲環酸及靜脈應用20 mg/kg氨甲環酸均能有效減少TKA圍術期失血量,減低輸血率。相比較而言,靜脈應用20 mg/kg氨甲環酸的效果更佳,因此推薦在TKA圍術期優先選用20 mg/kg氨甲環酸靜脈注射以減少出血。
[參考文獻]
[1] Sabatini L,Atzori F. Topical intra-articular and intravenous tranexamic acid to reduce blood loss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Ann Transl Med,2015,3(Suppl 1):3978-3981.
[2] Roy SP,Tanki UF,Dutta A,et al. Efficacy of intra-articular tranexamic acid in blood loss reduction following primary un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 plasty [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2,20(12):2494-2501.
[3] 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中國骨科大手術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指南[J].中華骨科雜志,2009,29(6):602-604.
[4] Barwell J,Anderson G,Hassan A,et al. The effects of early tourniquet release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study [J]. J Bone Joint Surg Br,1997,79(2):265-268.
[5] Sehat KR,Evans R,Newman JH. How much blood is really lost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orrect blood loss mana-gement should take hidden loss into account [J]. Knee,2000,7(3):151-155.
[6] Ponnusamy KE,Kim TJ,Khanuja HS. Peri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s in orthopaedic surgery [J]. J Bone Joint Surg Am,2014,96(21):1836-1844.
[7] Gandhi R,Evans HM,Mahomed SR,et al. Tranexamic acid and the reduction of blood loss in total knee and hip arthr-oplasty:a meta-analysis [J]. BMC Res Notes,2013,6:184-185.
[8] Cid J,Lozano M. Tranexamic acid reduces allogeneic red cell transfusions in patients under go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results of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 Transfusion,2005,45(8):1302-1307.
[9] Panteli M,Papakostidis C,Dahabreh Z,et al. Topical tran-examic acid in total knee replacement: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Knee,2013,20(5):300-309.
[10] Whiting DR,Sierra RJ. Efficacy of combined use of intr-aarticular and intravenous tranexamic aci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Ann Transl Med,2015,3(Suppl 1):2305-2309.
[11] Jang B,Kao M,Bohm MT,et al.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 to reduce blood los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J Orthop Surg(Hong Kong),2014,22(2):146-149.
[12] Sarzaeem MM,Razi M,Kazemian G,et al. Comparing efficacy of three methods of tranexamic acid administration in reducing hemoglobin drop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JArthroplasty,2014,29(8):1521-1524.
[13] Patel JN,Spanyer JM,Smith LS,et al. Comparison of intr-avenous versus topical tranexamic aci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J]. J Arthro-plasty,2014,29(8):1528-1531.
[14] Henry DA,Carless PA,Moxey AJ,et al. Anti-fibrinolytic use for minimising perioperative 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 [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16(3):1858-1886.
【關鍵詞】 高職 連鎖經營管理 實踐 教學
一、創新高職連鎖經營管理實踐教學的現實意義
連鎖經營管理專業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專業,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但人才供需的矛盾卻非常突出。據我們對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人才需求市場調研發現,很多企業反映,人才缺乏,最缺的是中基層管理人才。而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要成為中基層管理人才,所需過渡的時間較長。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就是,剛畢業的學生缺乏實踐經驗。高職教育追求的目標是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零距離”,要實現培養目標,僅靠學校的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大量的社會實踐教學,突出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特色。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的建設已進入有組織的自覺發展階段,實踐教學環節的研究和探索正在豐富、擴展著高等職業教育的方法體系。從現有的研究來看,主要聚焦在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實踐教學的體系構成、實踐教學的方法探討、實踐平臺的構建等四個方面。
雖然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已經普遍認識到了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必要性,但無論是在理論探討還是在實踐應用方面,現有的嘗試都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從體系完整性的角度來看,現有文獻的研究是支離的、局部的,在困擾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發展的實戰型教材、實踐創新、產學研結合等方面少有作為;從方法論的角度而言,現有文獻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規范性的表述,缺乏實證調研和數據支撐;從運用價值來看,現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構想階段,迫切需要開發有效的實施手段與實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適合連鎖經營管理特色和我國實際的實踐教學體系仍是任重道遠。
二、高職連鎖經營管理實踐教學新思路
近年來,全社會創業氛圍日漸濃厚,創業環境逐步優化,大學生創業意識也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在創業需求與日俱增的背景下,高職院校連鎖經營管理實踐教學可以參考以下思路進行必要的調整。
高職教育推崇的是在“專才”基礎之上的“通才”教育培養模式,因此基于創業導向的高職院校連鎖經營管理實踐教學創新設計的第一步應根據社會的需求、院校的資源和學生的興趣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向。第二步則應該是走訪處于該創業方向下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和企業,了解其創業的過程以及所遇到的困難,特別是創業過程中具體的工作崗位和工作內容。第三步主要是對第二步的調研素材進行分析、提煉和整理,總結出從事該創業方向的人員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第四步是最重要的一步,這一步主要是根據創業人員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來設計教學內容和實訓項目,最終按照教學內容和實訓項目的內在邏輯和彼此的關聯性來整合為特定的教學課程或教學模塊。這樣的教學設計思路和以往的教學設計思路最大的不同在于由下至上逆向生成,最后確定的是教學課程或教學模塊,而非先定課程再來進行教學,徹底的顛覆了過去以課程為綱的設計思路。根據對武漢商業服務學院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學生創業情況的調研發現,由于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主要培養具有較強連鎖企業門店運作管理能力、連鎖企業各崗位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因此學生在創業時打算通過連鎖門店的開設來發展自身的規模同時結合自身的興趣選擇網上開店等。
三、高職連鎖經營管理實踐教學的模式創新
1、項目導向任務驅動
傳統的教學模式習慣與純理論講授或者是部門理論+上機實訓的教學模式,隨著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可以將所需的教學內容以若干個實訓項目組合,每一個項目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工作任務,圍繞這個工作任務通過教學和訓練,幫助學生掌握開展特定工作所具備的能力。
2、工學交替頂崗實習
院校應加強與行業、企業的聯系,給更多學生提供接觸企業、接觸社會的機會。例如,對于網絡推廣這個實訓項目,可以鼓勵學生承接企業的網絡兼職推廣工作,采用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來進行,讓學生將企業的工作任務與學校的實訓任務結合起來,這樣的效果絕對是事半功倍。另外,還可以在三年級至少安排半年以上的實習時間,采用頂崗實習的模式讓學生真正走入企業,在工作中進一步學習。
3、建生產性室訓基地
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是學生由虛崗向實崗轉移、知識向技能轉化的重要環節。例如,武漢商業服務學院與武商量販有限公司合作建設的校園合作店(校園超市)就是很典型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學生在完成部分專業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以后,被安排到實習超市一線操作崗位進行頂崗實習,學生在一段時間內能夠快速熟悉具體的工作流程,理解現實的工作情境,掌握必備的技能要求,明確未來的崗位目標,培養良好的工作態度。
積極探索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
4、導師制創業工作室
學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聘請行業、企業能工巧匠或管理專家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從事課堂教學或者校外頂崗實習指導等。兼職教師可以采取一對一的形式將自己優秀的技能與崇高的品質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指導學生。同時鼓勵在校老師進行企業掛職鍛煉,通過不斷學習,造就更多“雙師型”導師來強化學校師資建設。
四、高職連鎖經營管理實踐教學的內容創新
1、模擬實驗打基礎
在初期的實踐教學活動中可以借助已有的模擬教學軟件來為學生打基礎,模擬教學軟件結構相對簡單、操作流程相對簡化,不存在真實平臺全真商務活動的交易風險,對于剛剛接觸專業學習的學生而言是比較易于實現的,這樣教學內容的設計也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由淺入深的規律。例如,可以安排學生先使用網上銀行的模擬系統來熟悉網上銀行的相關操作。
2、全真實驗促提高
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單純的模擬實驗已經不能再滿足教學的需要,因此教學內容采用全真實驗勢在必行。全真實驗需要教師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對于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在實施過程中注意對學生的管理,引導學生按照既定的教學目標來組織教學。例如,可以安排學生在淘寶網上去開設一個真實的個人網店,但應對學生的操作進行引導。
3、創業項目提能力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業務能力后,可以采用分小組的形式,以創業項目的方式來進行實踐教學。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指引學生從創業項目可行性分析開始,到創業方案的完成,將前期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訓練,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例如,可以鼓勵學生參加挑戰杯、“三創賽”等連鎖經營管理創業競賽,以賽促學往往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4、崗訓嵌合練技能
連鎖經營在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上對于人才提出了比傳統流通業更高、更專業的要求。從經營規劃制訂、人事管理培訓、投資風險預判、選點布置、物流配送、財務、會計、保險、法律事務等宏觀管理,到每家店鋪的商品陳列、顧客人流路線、加工、包裝、保管、分揀、促銷策劃等微觀操作,都需要十分專業的知識。這些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必須在工作崗位上反復訓練、不斷操作才能形成。為充分體現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加強學生對教學過程真實性的體驗,要通過實訓軟件中虛擬崗位訓練、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習超市)頂崗實習、校外實訓基地(連鎖企業)崗位工作三個方面的交替融合,尤其要實施校企深度聯動,使教學的課堂情境與企業的工作情境一致,才能實現在崗位上習能練技的目的。
五、高職連鎖經營管理實踐教學的方法創新
1、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以來自于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為訓練項目,將工作技能融合于具體的教學項目中,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技能,因此項目教學法在高職連鎖經營管理實踐教學的應用應該進一步加強。例如,連鎖經營管理的核心技能主要是收銀、理貨、信息綜合、網點開發、商品陳列、商品檢驗、商品采購、物流配送、商品促銷等。在課堂教學中,將實踐教學項目化、模塊化,有目的、有系統、有層次地進行教學。
2、游戲教學法
創業活動不僅僅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更需要堅韌的意志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因此,可以考慮在創業素質的培養上,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適當的采用游戲教學法,安排諸如團隊建設、人際溝通、人際協作等素質拓展訓練,在游戲的過程中讓學生感悟創業的艱辛,從而培養其吃苦耐勞的品質。
3、理實一體教學法
理實一體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通過打破理論課、實訓課的界限,將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融于一體,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培養。教學可以直接安排在真實性強的實訓場所,師生雙方邊教、邊學、邊做,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直觀和抽象交錯出現,沒有固定的先實后理或先理后實模式,而是理中有實,實中有理。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六、高職連鎖經營管理實踐教學的考核創新
1、考核方式多元化
轉變過去以閉卷筆試為主的考核評價方式,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對于連鎖經營管理實踐教學而言,可以更多的考慮采用上機的方式進行,提交電子版的作業、作品來取代卷面考試。創業人才通常還需要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因此部分課程還可以考慮口式的方式進行。歸根結底,考試目的旨在通過考核方式的變化來引導學生重視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2、考核內容實戰化
“背多分”式的考試在很多高職院校依然存在,特別是在經濟管理類專業尤為嚴重。有些學生認為期末考試就靠考前突擊背誦,背的多考試的分數就高,而這樣的考試直接導致學生的高分低能,究其原因還是和考核內容書本化、機械化密切相關。因此,高職院校考核內容改革刻不容緩,應該引入結合具體情境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務、工作能力、操作技能的實戰化考核內容,通過考核內容的轉變來促進學生日常的學習。
3、企業考核與院校考核相結合
在工學交替和頂崗實習的環節中,可以采用企業考核與院校考核相結合的模式,讓學生重視在企業的活動,使其強化實訓實習的各個環節。從校內到校外,從虛擬崗位到實際崗位,讓學生通過漸進式的做中學、學中做,實際體驗逐步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案,最終形成職業能力,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
(注:基金項目:武漢市市屬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階段性成果之一。(編號:2010109)。)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文件.
[2] 王曉蘭:高職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探索[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以筆者所在院校電子商務專業為藍本
孫艷楠 長春職業技術學院 130000
眾所周知, 2010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專門提到大學生就業問題,要求要把大學生就業作為當年工作的重點。在此之后的若干年,幾乎每一年的大學生就業都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最難就業季”“更難就業季”不絕于耳,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而基于中外合作辦學的高職類院校由于其辦學特殊性,就業問題也得到了極大關注。部分學界人士認為中外合作辦學類高職院校依托于良好的辦學環境、豐富的外方資源,在培養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其就業應好于普通同類院校。但是據筆者這些年的觀察及中外合作類院校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來看, 此觀點過于盲目樂觀。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非但沒有好于普通同類院校,更有略低趨勢,追其原因與此類院校的辦學定位脫離市場需求實際有不可推卸之原因。因此, 中外合作類高職院校更應著重解決畢業生畢業與就業之間的雙重矛盾,加強就業預警機制的建設,已然成為研究此類院校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確保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筆者借助所在院校電子商務專業為藍本,分析導致中外合作辦學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以及如何建立市場需求和高校辦學定位相結合的就業預警機制。
1 導致中外合作類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縱觀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的發展,筆者認為中外合作辦學的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依然短缺,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結構設置不合理等因素都造成了畢業生質量的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中外合作辦學高職院校的學科、專業結構設置,不符合本區域市場需求
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首先要考慮本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所培養人才應著力于為本地區經濟發展提供高技能人才。目前部分高職院校陷入“功利”圈中,不顧本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盲目招生,盲目開展國際合作辦學,造成原本稀缺的教育資源無謂浪費。其主要表現在經濟、管理等偏文科的專業比例過高,造成同類型高校專業設置中同化現象嚴重,偏離了高職院校最初的辦學定位。
1.2 人才培養模式的確立與本地區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不相適應
首先,中外合作類高職院校過于依賴外方資源,以外方提供的專業課程設置為基礎,缺乏對本地區經濟發展的調研,導致了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不分明,課程設置不合理等現象。其次,中外合作類高職院校不能很好的適應我國技術創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行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依然沿襲傳統的偏重于理論知識灌輸的培養模式,教育資源的缺乏,又使同類院校獨立建立實訓基地能力有限,致使部分學生的實際操作應用能力以及適應性較差,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外向型高層次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3 不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
大多數中外合作類高職院校未能做到結合市場需求、企業要求,依然以方式方法落后且單一的考試作為衡量人才標準,難以真正衡量出一個學生的真實水平,容易產生應試能力強而實際應用能力低的現象。同時采用單一考核方式也導致了學生的學習只拘泥于書本知識、局限于課堂上的學習,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精神和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難以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
1.4 教師隊伍建設的不完善也導致了畢業生質量的下降
目前大多數中外合作類高職院校雖然在教學理念、課程設置等方面能夠借助外方資源,但是很難吸收國外的管理模式,教師隊伍缺乏穩定性,兼職教師比例過大,對兼職教師缺乏系統培訓和監管, 脫離所在院校對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的討論,導致教師隊伍一定程度上無法深入理解中外合作辦學定位與市場需求相關聯的內涵,無法將中外合作辦學高職院校與市場對學生的要求一并灌輸到課堂實際;部分同類院校人浮于事,不能尊重中外合作辦學特色、鼓勵卓越,多年工作只局限于校內,缺乏企業兼職經歷,還由于高等教育資源的短缺,本應多出去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理念的出國交流機會也非常有限,致使部分教師缺乏活力和創造性,對中外文化的融會貫通,使之適應本地市場的能力有限,也就無法培養出高質量的畢業生。
2 建立市場需求與高校辦學定位有機結合的就業市場預警機制
2.1 加強對區域市場調研,明確地區發展優勢產業
中外合作辦學的高職院校應堅持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學院推薦就業、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 的就業工作機制, 在辦學初期充分考慮市場需求,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特點設立辦學目標、專業類別和人才培養模式。辦學過程中,隨時掌握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調整信息,加強與兄弟院校的聯系合作,了解同類型院校的發展戰略、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最新信息,以外方資源為支撐,取其精華,通過對就業狀況調控和監測,對專業設置、招生計劃等方面進行科學有效調整,確保制定的辦學目標不脫離市場,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
2.2 以目標市場用工需求為起點,搞好辦學定位
中外合作辦學的高職院校應在外方提供的專業設置基礎上,深入進行市場研究和科學預測,找準自己的目標市場,以目標市場的用工要求為起點,做好專業規劃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高校還要根據中外合作辦學特色,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結合已有畢業生就業狀況、自身擅長領域及學科發展目標最終確定其辦學定位。以定位創品牌、樹優勢,切實提高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以培養熟練掌握一門外語的外向型高技能人才為己任,為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2.3 建立畢業生就業動態預警系統
中外合作類高職院校必須依據自身辦學特點,建立高效、靈敏的就業信息動態預警系統,以準確、及時的獲取有利于高校發展的各類信息資源,并整合獲得資源,在調研就業信息、校內外招聘會和就業信息匯總等基礎上,及時建立具有中外合作辦學特色的用人單位信息數據庫, 保證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畢業生在就業時能充分了解就業供求趨勢、就業區域分布,科學有效的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同時將獲得的信息資源共享,為用人單位提供可靠的人才供給信息。以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作為人才評價之根本,通過“就業——專業——招生” 的聯動機制,將就業狀況與專業設置、招生計劃相掛鉤,通過對專業發展規劃、招生計劃以及人才評價等工作的評估,對就業前景不好、不適應社會發展和就業市場需求的專業進行調整,構建科學合理的專業體系。除此之外,所有任課教師要參與到動態預警系統的建設中來,不拘泥于教學,通過走訪企業、深入調研,了解崗位對人才的具體要求,開展大規模的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 培養教師隊伍的責任感,最終建立具備市場發展眼光的完備的教師隊伍。
關鍵詞:概率論;數理統計;計量經濟學;教學設計
從1998年教育部把計量經濟學列入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計量經濟學已經成為現代高校經管專業必不可少的核心課程[1],它和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一起構成了中國經濟管理類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理論課程[2]。近20年來計量經濟學課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在中國大多數經濟與管理相關的專業的教學大綱中,計量經濟學作為本科公共必修基礎課,一般都要求學生已經修完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前期課程。事實上計量經濟學的基礎知識主要來自于概率論和數理統計,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研究過程與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是一致的,先設定模型,然后通過樣本抽樣,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3]。
在計量經濟學實際教學中發現,許多同學對統計學中基本概念掌握得很好,依然無法理解計量經濟學的內容。主要的原因是已有的計量經濟學教材缺乏引導學生從概率論和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銜接。由于學生在學習這兩門課的過程中,缺失了知識點的過渡和遷移,常常用孤立和割裂的視角來看待計量經濟學的內容,這無疑提高了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困難程度。學生不知道將已有的數學知識與計量經濟學相互結合,形成完整的邏輯體系。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將論述從概率論和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過程中出現的知識點相互割裂的主要問題,闡述造成學生理解困難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法。
一、從概率論與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出現的教學問題
雖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已經學過計量經濟學的基礎課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但學生在計量經濟學學習的過程中,面臨的巨大挑戰是如何將已有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知識和計量經濟學中的知識點相串聯。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許多計量經濟學中的重要知識點,在概率統計中只是簡略的介紹,甚至一帶而過,并未引起學生的重視。第二,許多計量經濟學的教材常常忽視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知識點,這可能是由于在歐美的計量經濟學課程,并不要求學生前期修過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所以中國在引進的國外的計量經濟學教材后,也沒有在課程上復習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為了具體說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本文以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大綱中最主要的教學內容:經典線性回歸的最佳線性無偏性質和違反基本假設造成的后果兩個重要的知識章節作為案例說明。
(一)經典線性回歸估計的最佳線性無偏性
經典線性回歸估計的最佳線性無偏性是小樣本理論下的普通線性回歸的最重要的性質,大多數本科計量經濟學教材最前面的2-3章都是介紹這一內容,例如國內最常用的教材李子奈的教材《計量經濟學》[4]和國外的伍德里奇的教材《計量經濟學導論:現代觀點》[5]等。學生對這一內容的理解程度也將直接影響到計量經濟學的后續學習。然而對于學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同學來說,雖然他們學過隨機變量的數字特征,包括期望和方差,還有n階原點距以及n階中心距的內容。但他們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課程中并沒有接觸過無偏性和有效性的概念,事實上,就計量經濟學的本質來說。無偏性就是用一階中心距來計算,有效性則用二階中心矩來衡量。而這兩個概念在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課程中都已經學過,但如果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不特別加以說明,學生很難意識到兩者之間的聯系。學生難以理解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在數理統計課程中,關于中心矩的介紹很簡略,許多學生可能并沒有意識到其在計量經濟學中的重要性,而計量經濟學教材中往往忽視對概率統計的中心矩的介紹,導致學生采取一種割裂的視角,無法建立一個統一的思維框架。
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常常遇見許多同學難以理解為什么要用最優線性無偏性來衡量最小二乘法的優劣?因為大多數計量經濟學教材往往直接介紹最小二乘法種種優良性質,在同學們不熟悉無偏性和有效性與中心矩之間關系的前提下,直接引入這兩個概念往往顯得突兀,學生在學完了線性最小二乘法的最優線性無偏性之后,仍然會產生為什么要用這兩個指標來衡量的疑問。更合理的方法是,可以在介紹最小二乘法的內容之前,先介紹均方誤差的概念來引入無偏性和最小方差兩個概念,這與數理統計中如何衡量參數估計的性質等內容部分是一脈相承的,學生如果學過了數理統計學,就很容易理解均方誤差的概念。關于這種過渡知識的介紹,已有計量經濟學教材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改進,例如陳強著的計量經濟學教材[6~7],與許多其他的計量經濟學教材不同,他并不是在計量經濟學教材中直接介紹最小二乘法具有最優線性無偏性的性質。而是在還沒有引入最小二乘法之前,先介紹了如何評價參數估計的優劣,即介紹均方誤差的方法,均方誤差可以進一步分解成方差和偏差平方之和。偏差平方等于零就是無偏性的證明,方差最小就是有效性的證明,這種分解方法可以直觀的表示為什么線性回歸的最小二乘法估計會得到最佳線性無偏的優良性質。因為這種對參數估計優劣的評價是通用于所有的參數估計,而不僅僅是對最小二乘法。同學在理解了評價參數估計的方法之后,就不會再對最小二乘法最優線性無偏性的證明過程感到難以理解了,這有助于同學們理解如何從數理統計過渡到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
(二)違反基本假設對最優線性無偏性的影響
當違反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假設時,其最優線性無偏性會如何受到影響?許多同學常常依靠背誦的方法記住違反了每一條假設產生的后果,正如已有研究中所指出的[8]。這會導致學生混淆違反不同基本假設與產生后果之間的關系。古典線性回歸模型是基于以下四條假設而得出的最優線性無偏的優良性質,第一,線性假定;第二,嚴格的外生性;第三,不存在嚴格多重共線性;第四,球形擾動項。事實上,在對于無偏性的證明當中,并沒有用到第三條和第四條假定。第一條假定可以通過設定線性方程的形式來保證實現,一般我們可以假設其滿足。所以,影響無偏性最重要的假定是第二條嚴格外生性。第二條假設也是最容易違反的,而且直觀上并不能看出是否違反了第二條假設,也很難使用計量的統計方法來檢測第二條假設是否被違反。事實上我們所有關于線性回歸方程內生性的討論,都是基于違反的嚴格外生性的假定而展開的。只有違反第二條假設,最終的估計才是有偏的,而違反第三條和第四條假設,并不會對估計結果的無偏性產生影響。在教學中發現,許多同學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他們常常認為違反多重共線性或者球形擾動項的假設都會影響無偏性的估計。以至于他們認為所有變量之間不可以存在任何相關性,或者認為不可以存在異方差和自相關,否則他們認為會導致估計結果有偏,這都是錯誤的觀念。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沒有理解在推導無偏性中所使用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的相關知識。這里所需要期望的概念,同學們在數理統計中已經學過,但是另一個重要的知識點——迭代期望定律,在本科生概率論和數理統計課程中一般并不會介紹,如果在推導普通最小二乘回歸的無偏性之前,先介紹迭代期望定理,則可以讓同學們很容易理解整個推導過程,從而理解得到無偏性所需要的假設,并可以推導出違反不同假設對最優線性無偏產生的影響。二、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相結合的教學改進方案
上述介紹的從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這些是高校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常出現的現象。結合教學實踐和相關教學研究,筆者提出以下改進的方法和建議。
總體而言,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推薦多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對于一些非常新的概念和知識點,先讓同學分組討論,由此可以了解他們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并且讓同學們嘗試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推導出計量經濟學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知道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缺口,同時能夠很好的將計量經濟學的新知識和他們的知識儲備相連接,幫助學生從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知識點過渡到計量經濟學的知識點,建立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計量經濟學教材的選擇
在計量經濟學教材的選擇方面,最好選用計量經濟學教材在介紹最小二乘法內容之前,先復習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雖然有些教材將這部分知識放到了附錄部分,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對這一部分基礎知識的介紹。所以更合適的方法是先介紹完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知識,比如,最重要的知識點包括條件概率、條件分布、數字特征,迭代期望定理,隨機變量的性質、假設檢驗、統計推斷、大數定理和中心極限定理、隨機過程等。讓同學們在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能夠回憶起已經學過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基礎知識。尤其對學生后期進一步學習最小二乘法的性質的數學推導過程和性質非常有幫助。
(二)課堂教學的改進方案
在課堂教學方面可以采用“學生分組討論+教師講解+課后習題演練”三者相結合的方法,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重視教師的講解和課后的習題演練。而忽視學生的分組討論,雖然學生分組討論在學生較多的時候很難開展,尤其是在總學時有限的情況下。但是,如果在課堂上給出五分鐘,讓同學們能夠自行討論,并反饋他們對于計量經濟學推導過程的理解,將有助于老師掌握學生真實的基礎知識,尤其在不知道他們掌握了哪些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一味的介紹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往往無法在他們已有知識庫和新的知識之間建立很好的鏈接。造成學生在理解計量經濟學的推導過程中采用孤立的視角,無法跟他們之前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知識點形成有效的聯系,最終無法建立更加統一的知識框架和體系。
(三)教學大綱的優化方案
對于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現有的教材在不同教學知識點的安排上并不十分合理。應該根據學生掌握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情況,提出更合理的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大綱。比如,從目前國內比較流行的計量經濟學教材來看,往往會花很多筆墨來介紹小樣本理論的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推導過程和相關性質,尤其是在違反了不同假設之后所導致的不同后果。許多教材都會介紹當擾動項存在異方差和自相關時,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并提出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法。但在計量經濟學的實際應用當中,這兩種違反假設產生的后果并不十分嚴重,在使用計量軟件進行回歸處理的方法非常簡單。這與實際教學中所花費的學時不相符。另外,在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教學中,往往會花很多時間來介紹多重共線性對于回歸結果產生的影響,但在實際應用當中,我們并不經常討論多重共線性的問題,除非是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因為當建立回歸的模型時,我們就會考慮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盡量避免使用多重共線性很嚴重的變量。而不是通過后期的測量多重共線性的方法來刪除相關變量,因為如果該變量納入到回歸方程中,一般情況下我們首先應考慮其理論意義,而不是為了降低多重共線性將其刪除,如果刪除一個相關的變量,則有可能會因為刪除一個重要的控制變量,導致最終的回歸結果產生偏誤,最終反而得不償失。
上述內容越來越被計量經濟學的研究者所認識到,目前,計量經濟學正發生可信性革命性[9]。傳統的計量經濟學教材需要在相關的教學內容上做進一步的調整,以適應計量經濟學的不斷發展和變化[10]。所以對于在一些理論上推導復雜,但是實際應用中簡單的相關知識,應當在教學中多介紹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來推導模型,并說明推導過程中違背假設所導致的后果以及實際處理方法,如果學生能夠運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來理解不同的假設條件下的推導過程,將對他們在實踐中處理各種計量經濟學的相關問題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