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5 10:09:0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文學的特征,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網絡文學 特征
當代社會是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網絡成為人類繼廣播和影視之后最具大眾性的文化媒體。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式,作為當代文學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已經成為當代社會關注度很高的一個話題。隨著網絡文學的發展,其呈現出不同的顯著特征,本文對其以下幾個顯著的特征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論述。
一、網絡文學的內涵
網絡文學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而產生的。關于“什么是網絡文學”,從其誕生之日起,人們對它的看法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綜合眾多已有的關于網絡文學的概念,筆者認為,所謂網絡文學,就是指在互聯網上發表,以互聯網為依托、以網民為接受對象,具有網絡技術特征和網絡文化特征的文學。
二、網絡文學的特征分析
(一)自由性
網絡文學與其他文學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的自由性,即它是完全自由自在的活動,具體表現為創作的自由、發表的自由、傳播的自由、接受的自由、作者與讀者互動的自由等。
創作的自由。人人皆有參與的自由,都可以平等自由地在網絡空間進行創作,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創作時間、創作空間、創作內容和創作方式。寫什么、如何寫,不受任何寫作規范的限制,無需顧及刊物、編輯的思想傾向、審美趣味與大眾的趣味,無需顧及出版社的意愿和市場的需求,完全可以放松自己的思維神經,按照自己的喜好敲打敲打鍵盤,移動移動鼠標,充分張揚個性、激揚文字,創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的文學作品。[1]
發表的自由。網絡文學寫作不受傳統出版商和編輯等社會角色的嚴格制約,不必經過復雜的投稿、審稿、編輯、校對、印刷、出版和銷售等一系列眾多繁縟的中間環節,只要輕輕點擊鼠標把自己寫就的水平不一的作品上傳到網站,就表明作品已發表成功。在哪個網站或哪個網頁發表,沒人限制,無需顧及任何人的情緒,不存在發表的障礙。
傳播的自由。網絡作品一經發表,一眨眼的工夫就能被世界任何地方的讀者所看到,而不受出版商以及編輯的影響和約束。
接受的自由。從接受角度來看,作品一旦上傳,讀者就可以在任何有網絡的地方點擊、閱讀、鑒賞與交流、批評與再創作,無需通過購買或者借閱才能閱讀文學作品,享有了充分的閱讀和評論自由。
作者與讀者互動的自由,即雙向互動交流的跟帖和回帖的自由,使作者在第一時間得到讀者反饋的意見并即時予以接受,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讀者文學鑒賞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而對作品進行必要的再修改,使之不斷地趨于完美,實現了作者與讀者互動的自由。
(二)大眾性
網絡文學的大眾性,即網絡文學成為眾人能欣賞的大眾化文學形式,網民在網絡文學面前人人平等,具體表現在作者的大眾化、內容的平民化、傳播的網絡化、審美品味的世界化和文學批評的大眾化。
作者的大眾化,即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都可以成為作者,作者即民眾、民眾即作者。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的作者群極為龐大、發表容量極為龐大,可以說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作者,真正實現了文學創作的大眾化。因為它的創作不需要經過專業編輯的嚴格篩選,只需要作者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術,一個點擊就可以輕松地在網絡上發表。
內容的平民化。由于網絡文學作者的大眾化,因此,網絡文學能夠反映出當下最廣大人民生活的全貌,其題材集中于愛情、都市、奇幻和武俠,內容平民化,更貼近生活,最大限度地涵蓋了政府官員、公司白領、藝術家、大學生、暴發戶、下崗職工等眾多群體的普通生活。[2]
審美品味的世界化。網絡文學決定著它的語言具有規范性,世界上不同膚色的人,使用同一種語言進行交流,消除了狹隘的地域觀念和種族歧視,傳統的地域風格將漸趨淡化,而個體風格則越來越明顯,寫作行為越來越個體化。在網絡文學的世界里,人們更關心的是作品的個體風格,除了語言之外,還包括網頁的設計、版式的安排、插圖的藝術等等,而不再是每一特定語種的風格。
文學批評的大眾化。在傳統文學狀態下,有專業文學批評家,而在網絡文學狀態下,每一個讀者同時是作者,也是批評家,真正實現文學活動的大眾化,是一種真正大眾參與的行為。
(三)娛樂性
傳統的文學創作重視文學的審美意義和功利意義,而輕視文學的娛樂功能,即注重深入剖析人性的深度和意義,實現某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追求藝術的創新和完美;而網絡文學作為一種以網絡為依托的文學形式,最大限度地追求身心的愉悅和。網絡文學之所以在短期內取得如此的繁榮,正是由其娛樂性的特征催發的。
網絡文學的娛樂性表現在由于不受時空、版面、編輯個人喜好的限制,絕大部分的網絡更樂意在網上即興地、無拘無束地發表言論,從而達到身心愉悅、自娛的目的。
網絡文學的娛樂化特性表現在文學語言的標新立異上,它忽視標點符號的使用,編造數量較多的新詞,大量使用數字符號字母、外來語。通過諧音、縮略、繪形等方式制造出來的網絡語言真是直觀醒目、千奇百怪、生動幽默、快速直率,讓人嘆為觀止,很容易被廣大民眾所接受,甚至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3]
網絡文學的娛樂性還表現在多媒體科技和超文本式樣的運用上,在網文中藝術的排版和構圖,再配上一些令人逗笑的音樂、圖片、字體、符號等,既使網絡們的情感得到自由的宣泄,又使網絡讀者從中獲得愉悅、,減少閱讀疲勞和作品審美疲勞,增強了審美娛樂性。
關鍵詞:國別文學;特征;影響
從國別文學的定義來講,國別文學是指按國家這樣的政治概念相區別的文學,即人類寫作的國家邊界。例如,中國文學,英國文學,法國文學,美國文學等。從定義可看出,國別文學的基本特征首先應為國家性。
對于一部文學作品,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研究,比較文學、翻譯學等等,從國別文學的角度,是著重研究一部作品的以一個國家為根基的發展史,從第一版本、起源版本到最終版本,從傳統的傳承到歷史的轉變,在文學中凸顯出一個國家政治概念,強調權利、經濟、技術等等的地緣感,從文本出發,使讀者感受到較為強烈的國家感,并產生對自己國家的認同感。
要探討國別,首要要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 國家是怎么產生的。
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恩格斯曾強調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 “獲得了鎮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其他代表理論神權論、暴力論和契約論。
第二, 世界格局是怎么產生的。
世界格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各國力量對比的變化,相互制約達到平衡國際關系狀態。一戰后,凡──華體系形成,二戰后,雅爾塔體系形成,現今是多級“一超(美國)多強”(歐盟、日本、俄國、中國)局面。
第三, 世界格局、國家對文學的影響。
首先不得不說,文學作品包括題材、主題、情節,指作家為現實生活所感動,根據對生活的審美體驗,通過頭腦的加工改造,以語言為材料創造出藝術形象,形成可供讀者欣賞的文學作品,所以世界格局、各個國家的變化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是巨大的而深刻的。
與國別文學并立,有世界文學、比較文學、總體文學。他們相互區別并緊密聯系。我們可以對比出,一個國家可能由多個民族,但是國別文學強調的是以一國為界限研究本國的文學,它可能是多民族的;他強調本國文學自己發展的特征與情況,注重一脈相承;它注重在知人論世,從背景中汲取有益的材料促進研究的深入;它不僅僅是理論化的,它注重具體案例的分析研討。
國別文學研究中,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摻雜國家主義感情和種族理論,在研究任何一部文學作品時,“任何客觀的分析都要區別研究是作者的祖籍問題及出處和背景等社會問題, 還是景色的實際影響問題及文學傳統和流行式樣等問?!眎第二個問題是,有些研究是運用了比較的方法,但并不屬于比較文學的“跨文學”研究,仍是國別文學研究,例如李白和杜甫詩歌研究。
國別文學對促進本國文學的研究,保持一國之內文學獨特的個性具有深遠影響。并希望通過比較來豐富和弘揚國別文學的特性,從而增進世界文學的交流與溝通。
東西比較文學差異原因:
一為學術傳統;
二為文化背景,思維方式不同,導致對文本的文學體驗、認知模式不同;
三為比較文學評價衡量的準繩是以西方為中心,在話語權相對不平等的局面下,要求中國比較文學要以文本語言、結構等為針,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線,將中國文學納入全球語境之中,在比較中,在比較中理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四為由于中國文學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且國內各民族之間、國外無論是印度、還是西方都有很長的交流歷史,這為民族文學的比較提供更廣闊的可研究空間和更高的價值。
在歷數差異的同時,我們不得不說,中外比較文學都注重民族文學之間、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與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比較,從而探討具有共同的規律性的東西,以及困惑人類的相關問題——生與死,愛與恨、認同與排斥,以及人與自然等等。
作為一種嶄新的文學樣式,短信文學因獨特的文本特征和內在品質,呈現出審美的虛擬性、大眾性、交互性、娛樂性等多元審美特征,進而激發了文學新活力,促進了文學新的發展。
【關鍵詞】 短信文學;虛擬性;大眾性;交互性;娛樂性
The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Message Literature
Abstract:Be one kind of brand-new literature form, short message literature because of whose unique version characteristic and inherent quality, multivariate appreciation of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uppositional, masses, interactive nature, entertainment displaying appreciation, have aroused the new vigour of literature then, have promoted new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Key words:the short message literature, virtual, populace,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人類文明的進程,依次經歷了口頭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網絡傳播和手機傳播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自1992年世界第一條手機短信在英國第二代無線網絡上發送成功以來,手機已經成為繼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之后迅速崛起的“第五媒體”??v觀歷史的發展,傳播媒介的演變總會引起文學樣式的變革。短信文學即是一種突破了紙介質傳播局限,“以手機為傳播媒介,以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為目的,以短小精悍為文本樣式,以情意綿綿、幽默詼諧的哲理意蘊為文本風格,體裁多樣,具有真正文學品質和文學欣賞的一種新型文學”。①
雖然短信文學只有短短幾年的發展歷程,但學術界對這一新型文學樣式的研究卻極為重視。不少學人從短信文學的定義、文學合法性、文學特征、文化意義等角度作出了許多富有見識的探討和闡釋。但當短信文學逐漸被接受并進入我們的欣賞視野時,它的審美特征也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下面筆者試就短信文學的審美特征作一粗淺的分析。
一、審美虛擬性
尼葛洛龐蒂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說到,我們已進入了一個藝術表現方式得以更生動更具參與性的時代,我們將有機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傳播和體驗豐富的感官司信號。短信文學就是電子科技裝備的語言藝術新品種,以數字通信網絡作支持,以多媒體高速傳輸系統為載體來創作、傳播、存儲和閱讀的全新文學樣式,所以短信文學作品是一種虛擬性的存在,它注重文本營構的虛擬世界對生活世界的真實表達。藝術家可以利用這種“虛假的真實”和“真實的虛幻”進行充分的藝術虛構、藝術想象,充分發揮審美創造的潛能,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和審美效果。
短信文學首先是藝術,而不只是一種技術產品,它是技術與藝術的審美化統一。作為一種精神產品,短信文學與傳統文學一樣,都是人類進行情感交流和生命體驗的一種方式。藝術的世界都是虛擬的,但手機通信的虛擬又不同于傳統文學中的“藝術真實”,這是一種對客觀的、物理的現實存在形態的真實仿擬,在這個數碼技術和個性化色彩相融合的虛擬審美空間里,每一個欣賞者可以感受到有別于紙質媒介線性閱讀的多重審美體驗。
短信文學打破了作者與讀者的傳統角色模式。在傳統的文學理論中,作家與讀者是有著鮮明的界限和角色特征的。作家是文學創作的主體,我們所談的創作活動和創作理論,都是針對作家而言的,作家在文學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是文學創作的一方。讀者是文學鑒賞的主體,是接受的一方。文學鑒賞是一種群眾性的廣泛的精神享受活動。在傳統文學活動中,兩者的角色有著鮮明的差別,是不可混淆的,這是由傳統文學所包含的“作者一讀者”模式所決定的。讀者即使有再大的創造性,作者的主體地位也很難動搖。而短信文學則力求打破這種作者與讀者之間主動傳播與被動接受的傳統模式,它消解了這種線性規律,使作者與讀者的界限變得相對模糊起來。在手機上,作者與讀者互動往返,讀者進入一個可以高度參與、自由發揮和即興創造的空間,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寫,哪怕是只言片語,不用擔心退稿或拒發;而作者可以在手機上創作的過程中,隨時收到讀者的反應。這本質上是不同的呈現方式之間的對話,這種方式除了讓人能隨時隨地的即興創作,還能讓人隨時隨地的接收,它講究通過快速瞄上一眼而博得會心一笑或有所領悟。短信文學的審美風味因此更別具一格,如果變成紙質文學其文本或許沒有什么變化,但外在的活潑靈動和因時因地的情趣卻喪失殆盡了。
總之,與傳統文學的沉靜與思索相比,由于受手機傳輸技術的限制,短小精悍的短信文學或許在藝術性靈、審美情懷、詩學深度等價值特性方面都不可能達到與傳統文學同樣的高度。欣賞者也只有在淺俗的內容、簡短的形式和毫不費力地接受中,逐漸鈍化了想象力,取消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和思維獨立性,滋長了他們一味追求娛樂消遣的欲望。誠如馬爾庫塞所說的,技術的解放力轉而成了自由的枷鎖。②
然而,在強調感性舒張的現代社會,由科技所精心營造的文學的虛擬空間無疑更加契合了人們審美體驗的需要。
二、審美大眾性
據信息產業部的有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超過4億手機用戶,是世界上擁有手機用戶最多的國家,而且短信數量占世界的50%。2004年7月中國移動與國內著名人文刊物《天涯》雜志、國內著名的人文網站海南在線“天涯社區”聯合舉辦了首屆“全球通”短信文學大賽,參賽者遍布全國的31個省、市、自治區,人群包括學者、作家、政府官員、大學生、企業老板、打工者等等。在這里沒有等級秩序和社會階層的高下之分,正如評委格非所言,今天的文學創作已經不再是一種權力,任何人,只要你有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有權力創作。所以,隨著手機的普及,短信文學也擁有越來越大的魅力。短信文學的創作者也總是千方百計讓作品雅俗共賞,擴大受眾面。在內容上,愛情、祝福、問候、感謝、道謙、離別、勵志等主題應有盡有;在文本樣式上,或敘事或抒情,或對話或獨自,或格言或諺語,或順口溜或古詩詞;在修辭手法上,大量運用諷刺、諧音、夸張、比喻、擬人、對偶、借代、排比、雙關、頂真等,對創作者可以隨心所欲,盡情抒寫心靈體驗;接受者也無須去思索作品的微言大義,閱讀只是感受文學帶給你的感覺,于是,在手中瀏覽這種無負擔、無壓力的輕松閱讀便給他們提供了許多愉悅的審美體驗。
透過短信文學鮮明的大眾化的特點,我們依稀聽到了后現代主義的聲音在當下中國的回響:“熱衷于游戲,努力擺脫官方的一切約束和規范,在自由、怪誕、戲謔、輕松中放縱地享受狂歡節文化是大眾文化的一貫追求,在文學創作上,大眾文化主張創作的游戲性、反深度模式,倡導無深度性、扁平化、平而化的創作。”③在手機上大眾不單是消費者,也成為文學的創作者,其結果是短信文學打通了俗和雅的兩個世界——大眾文化特點,使它從一開始就自覺遠離錯綜復雜的社會政治內容,盡量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對流行文化元素的借鑒吸收,又使它精細、雅致、時尚兼備。這種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的蹂合,正是它能同時贏得不同社會階層人們喜愛的原因之一。
大眾化的創作者,大眾化的接受者,共同構建了一個自由平等的理想王國,其中無拘無束地交流袒露著大眾化的審美追求。同時,審慎又是必要的,短信文學的審美大眾性特征使它有時難免流于粗俗、下流,所以,創作者應把握好大眾化的審美取向,使短信文學“通俗但不庸俗,風流但不下流”。
轉貼于
三、審美交互性
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一部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只有在讀者的欣賞中,才有可能得到比較完美的實現。短信文學的創作和欣賞是雙向的、交互性的。這種獨特的審美方式帶給創作者和接受者一種新鮮的審美體驗,使他們在一個虛擬的時空里,經歷著一次次意蘊豐厚的人生體驗。而這種體驗是蘊涵著復雜情感的心靈顫動,是一種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對話與交流。短信文學結束了傳統文學認同過去的時間美學,而開辟出在線空間上的動感審美。在交互式的審美空間里,讀者與作家的身份已經模糊化了。每一個讀者都可以自由地表達真實的想法,發表獨到的見解,甚至根據自己的愛好修改、補充作品,創造出適宜自己審美經驗和審美情趣的新文本。例如大學校園里有一男生發出了這么一條短信文學作品:“徜徉校園小路/偶見一女回顧/嘔吐,嘔吐/從此低頭走路?!边@條短信一經發出,便發生了一系列鏈條式的反應,一女生看后便回應了一條:“徜徉校園小道/偶遇一男側顧/嘔吐,嘔吐/從此閉目走路”。接著還有“昨夜飲酒過度/醉臥情人之路/嘔吐,嘔吐/驚起鴛鴦無數”。此外還有許多與上面主旨不盡相同的戲仿“如夢令”多條,形成一種眾聲喧嘩的場面。一人創作一條短信而引發多人互動創作,這是短信文學引人入勝的地方。你的短信一經發出,立馬便可能得到讀者反饋,或褒或貶,一針見血,不留情面。短信利用手機,可完成一對一、一對多或多對多的短信接龍。有時也可利用眾多短信的智慧來完成一部短信文學作品,這些都是短信文學創作與欣賞實時互動的跨文化跨語言傳播的特點。
這是閱讀傳統文學作品的讀者無法獲得的動感審美享受。創作者可以在手機上把自己對作品的感想、解說、議論等表達出來,提供給審美接受者,而審美接受者也可參與短信的原創作,同創作者一起進一步補充、豐富、完善文本,可以改變作品的主題思想、結構形式、情節安排、人物命運、發展趨勢等等,從而產生濃厚的審美興趣,同時讓短信文學充滿生命活力。
審美交互性雖然使讀者獲得參與短信文本不斷建構的機會,但這種參與已不再是“解碼”或理解意義,而是一種娛樂,傳統文學作品的純粹詩意和韻味在這種交互創作中也很難尋覓。這種獨特的審美體驗或許恰好彌補了讀者把玩鑒賞印刷文學時的缺撼吧!
四、審美娛樂性
尼葛洛龐蒂說:“大眾傳媒將被重新定義為發送和接收個人信息與娛樂的系統”④。
從審美創造主體來看,短信文學作品大多通過調侃生活、嘲弄經典、營造時尚等方式,其內容大多是平凡的欲望、瑣碎的抒情、偏激的言論、淺薄的思考。自娛自樂,自由開放,無拘無束,表達自身體驗,宣泄個性情感。各種樣式和風格也全憑作者自出心裁,因此,另類的構思和鮮明的生活氣息,給普通讀者提供了一個走進文學殿堂的廣闊空間。在這種大眾化的創作和欣賞中,創作者只是體驗“我手寫我心”的生存,而讀者也只是“我眼讀我心”地去體驗,閱讀就是感受文字帶給你的快樂。短信們常常以諧趣幽默、充滿個性、明白如話的語言,以明快的節奏和一目了然的結構來建構文本作品。而接受者大多希望在有限的時間里,宣泄情緒,放松身心,獲得一種令自己愉悅的審美。例如大眾對醫院不滿的普遍情緒,在短信文學中是這樣表達的:“醫院四花:排隊掛號,頭昏眼花;醫生診斷,天女散花;藥品收費,霧里看花;久治不愈,藥費白花。還有許多嘲弄別人的短信文學,讓人在被嘲弄時又忍俊不禁,如:“狼來了,豬窩里亂成一團,豬媽媽安排‘大豬快去堵門!二豬去堵窗!’當看到小豬時, 豬媽媽來火了,大叫‘老三,不要看短信啦!你肉多,出去把狼引開’”……
短信文學用率真、感性、碎片式的聲音解構了審美領域中既有的話語權威,帶給進入這個虛擬審美空間的人們最簡單的娛樂式審美體驗。
但是,短信文學一味追求文學游戲而避文學深刻的學理意義,以游戲動機代替審美動機,缺乏傳統文學應有的莊重、崇高、深遂,少了一份為文學創作審美價值的追求,這也是其致命的弱點之一。
另外,短信文學借助手機的無線通訊與隨身攜帶的方便突破了傳統文學在地域、時間等多方面的限制,及時生動準確地反映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具有審美的時效性、便捷性、技術性等多元審美特征。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媒體革命帶來的短信文學,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在這樣一個強調速度、效率、變化、互動的年代,這種新的文學樣式能夠“滿足人類生命追求的精神需要”,⑤擁有其獨特的多元審美體驗,也必將激發文學新活力,推動文學新的發展。倘若短信文學僅僅停留在媒介傳播時尚文化消費的意義上,一味追求時尚性、娛樂性和庸俗性,而缺乏一種博大和深刻,不能以自身的詩性魅力來抒發人類的審美情懷,將會導致工具理性對藝術人文精神的泯滅。
所以,短信文學要不斷地拓展新的審美視域,自覺地調整審美價值取向,追求更高的審美境界。
注 釋:
[1]李 存.試論“短信文學”[J].文藝評論.2005(1)26
[2]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重慶出版社,1988年版,134
[3]葉從容.論短信文學的基本特征[J].廣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4)25
1、明確的教育目的,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是與學前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
2、內容上的知識性,幼兒文學是以形象化的藝術手法,介紹幼兒所不知道的大千世界;
3、藝術的趣味性和吸引性,主要是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兒童易接受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達到吸引兒童在游戲性的教育中增長知識和技能的目的。
(來源:文章屋網 )
1.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塑造
小說是古代文學中一種常見的作品形式,在小說中對于古代文學特質的體現,主要是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在小說中有三要素,即人物、情節、環境,通過三要素的有機結合,便形成了一個個鮮明的任務形象。我國的四大名著可謂是古典文學中小說作品的經典巨作。如《水滸傳》中描寫了一百零八個梁山好漢,每一個人物的個性都十分鮮明,而《水滸傳》的成功也正因為如此,其不僅塑造了很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同時也抓住了小說創作的根本,這也充分體現出了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規律。在小說作品中,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要素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通過人物的活動帶動情節的發展,而情節的發展又能夠對人物的塑造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人物與情節的發展都需要依靠環境這一現實的基礎,所以可以說,三要素之間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塑造出一個符合環境而且具有個性的人物形象。事實上,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依靠情節取勝的作品有很多,如《封神演義》、《三俠五義》等,但是這部分作品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似乎并沒有獲得太大的成就,而如《水滸傳》《紅樓夢》這幾部作品卻將人物與情節和環境三者之間進行有效的結合,所以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因此,有人認為古典小說重情節、輕人物的思想顯然是片面的,而且與我國古典小說創造的實際情況是相違背的。對于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實際上也是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方面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巧妙的外部條件,如《三國演義》中“煮酒論英雄”這一幕,劉備利用恰巧而至的雷聲來掩飾自己失涼落筋的真正原因,這里為劉備的韜晦性格的塑造奠定了一定的鋪墊作用;另一方面對于人物的性格塑造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如《紅樓夢》中對于大觀園的描述時,作者用了“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竹影參差,苔痕濃淡”的瀟湘館象征著林黛玉孤傲、素雅的品格,“冷香習習,蘅芷清芬,奇草仙藤,蘭風蕙露”的蘅蕪苑象征著薛寶釵冷漠,等等,類似的描寫在書中數不勝數。另外,在古典文學作品中也利用環境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如《紅樓夢》中對于四大家族的介紹實際上是當時社會環境的寫照,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賈雨村,必然會形成扭曲的人格。
2.古代戲曲作品中的怨譜
古代文學中的戲曲作品,主要是借助文學藝術形式揭示社會矛盾,可以說,一部成功的戲曲作品就是一個濃縮的社會環境。在古典戲曲中具有喜劇和悲劇兼美的特性,而其中以悲劇的怨譜最能體現古代文學戲曲的特質。在西方國家的文學和文藝領域中,悲劇被認為是戲劇的最高境界,通常用主人公事業甚至生命的毀滅來表達永不磨滅的精神作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戲劇作品在表達悲劇的形式上,一般分為兩類:第一是利用忠奸善惡的沖突所產生的道德悲劇警醒世人,如《趙氏孤兒》、《精忠旗》等;另一種則是通過被壓迫的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與社會壓迫勢力的沖突來表達,如《竇娥冤》、《牡丹亭》等。在悲劇的創作方面,有三個基本的要素:悲劇人物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沖突的不可調節性、被毀滅者的價值。如《竇娥冤》中竇娥的種種不幸,可以將其前二十年的悲慘經歷視為命運的悲劇,但是此后的悲劇就是由社會環境造成的悲劇,面對黑暗社會的壓迫,竇娥無力反抗,她不得不救婆婆,更是在臨死前發了三個誓愿,這也充分表達了她既無奈又絕望的悲憤情感。是誰吞噬了這個弱女子,我想,答案是很明確的。結束語:中國古代文學是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文學發展階段,而漢語最具有優美意境的語言,從中國古代文學特質的研究中可以發現,正是由于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在古代文學的詩詞歌賦中自然地流露出千回百轉的情感,這也正是古代文學的特質所在。隨著文學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對于古代文學的研究將更加全面和徹底,這對于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作者:王云云單位:中直管理局北戴河服務局
漯河有線電視臺從2003年開始了電視散文的創作,《沙澧情韻》欄目應運而生,筆者結合創作實踐,就電視文學的一些美學特征及同期聲的魅力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音詩畫的交響。電視散文的形式美是受觀眾喜愛的基本原因。無論是對自然山水的禮贊、對人間真情的歌頌,還是對歷史遺跡的感懷,觀眾總能從亦真亦幻的畫面、雋永的語言和舒緩曼妙的音樂的交相輝映中,進入某種物我交融的意境,感受博大的人文精神。其實欣賞電視散文,從形式美上說是欣賞音詩畫的交響。
音詩畫本是三門獨立的藝術,三者意境相通,但無論哪一種藝術都既有其優勢又有其局限。畫面塑造的形象具體可感,但單純的一幅畫又往往難以讓人理解物象的延展性意義和它的深層內涵;詩表現的形象空靈、深邃、意蘊悠長,許多用畫刻意表現的情感、風骨只需一兩句詩就把它點化了,可單純的詩畢竟又會因缺少義理的憑借,或者欣賞者文學素養的限制而影響其審美效果;音樂表現的形象常常令人陶醉,但用音樂來表現具象是不現實的,可它的非語義性和表現性,又使它在表演藝術和像電視這樣的綜合藝術的許多領域,成為不可或缺的情感催化劑。但是要把這三種藝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中創造出新的藝術,就不能不對這三種藝術各自的特點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以便揚長避短、合而為一,通過綜合運思,實現音詩畫的交響。音詩畫的融合,最難處理的是詩與畫的關系。電視的先天優勢是記錄實在的影像,而散文表現的許多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這一實一虛怎樣融合?作者認為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兩者融合才和諧。
電視散文本來就是詩與畫的延伸,二者的創作規律是相通的。除了勾連情節必不可少的敘事性語言外,電視散文的創作,應盡可能避免對事物表象的直接描摹,努力挖掘事物的深層內涵,表現由聯想牽出的意向,才能實現與畫面語言的呼應與自然對接;電視畫面的拍攝,除了展示客觀環境必不可少的場景外,也只有盡量摒棄對具象原生態的實錄,轉向對隱含意蘊的虛像的創造,實現與文字元素的“虛里接”,才能使兩者水融,共同營造開啟情感閥門的意境。如作者的山水吟《在水一方》――石漫灘水庫掠影曾經獲得本臺組織的風光片大賽優秀作品獎。
石漫灘水庫的美景許多電視媒體都拍過,把它作為融山水于一體的美景名勝來贊美,而《在水一方》的創作卻融入了作者和攝像記者敏銳的美感感知力,從石漫灘水庫山水系列的表象中,體悟到了“農家山水的本真”,畫面中薄霧里的雞鳴、農家裊裊的炊煙、湖面蕩舟的漁人等多個場景,使得《在水一方》具有了濃郁的農家山水特性,聲畫效果產生的豐富聯想,引導觀眾思緒超出屏幕之外的天地,讓人浮想聯翩,超出文字解說之外的聯想。這種本真的審美價值和蘊涵的人文精神在本片中顯現得淋漓盡致,從而也使得本片回味悠長。
同期聲的完美運用。電視詩歌散文是各種藝術表現手段的有機組合:有字幕――作者的文稿,有解說詞――詩歌散文的朗誦,有畫面――自然景觀、作者的行動、生活場景,有同期聲――使觀眾身臨其境,有音樂――抒發更深層次的情感。這種表現手法的組合,構成了電視詩歌散文的豐富多彩、意蘊深遠。在越來越多的電視詩歌散文作品中,同期聲成為其聲音的主題構成。大量同期聲的運用,使以敘述為主題的電視詩歌散文呈現出鮮明的紀實風格。
同期聲使電視散文具有感染力。在電視詩歌散文作品中,運用好同期聲能打破音畫對位的單一模式,增強電視詩歌散文的現場感和感染力,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真實感,增添了表情達意的效果。在抒情寫意的片子中,同期聲的運用使得人們對事物的感受更加細膩。由于片子加入了未加修飾的同期聲,就引起了作品聲畫內部的變化,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狀態,產生了新的電視聲畫的整合機制,從而更加自然、更加本質地表現出生活的原態。如在電視散文《用愛傾聽》的創作中,我們通過運用同期聲和大量的現場聲來表現片中的真摯情感。該片通過細膩的手法講述了一個收養聾啞女童并努力使她接受教育的感人故事,歌頌了一對沒有血緣關系的母女間平凡真摯的愛。但片中通過同期聲的巧妙運用,透過聾啞女童稚嫩的臉龐以及呀呀的學語聲來展現。慈愛的母親一遍遍一聲聲,不厭其煩的手勢、話語昭示了一位母親偉大的愛。當聾啞女童的一句“媽媽”脫口而出時,流淚的豈止這位母親,同期聲的魅力也同時打動了觀眾的心。這畫龍點睛的同期聲和母女間的普通生活場景現場聲無疑是片中的重點和亮點。通過聲音的敘述、畫面的描寫,使電視散文的聲音和畫面達到了“聲畫”一體的效果,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同期聲增強了電視散文的敘事功能。電視散文大多采用幕后解說,敘述時間的發展過程、描述人物內心活動、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揭示事件蘊涵的意義。而隨著同期聲在電視散文中的大量運用,不僅改變了電視散文以解說為主的狀況,同時也帶來了電視散文中紀實語言的革命。在有些電視散文作品中同期聲的使用,部分甚至全部承擔了電視散文中的敘事功能。在電視散文《過年》中,大量運用小鎮父女做年夜飯、舞龍舞獅和小鎮的戲臺表現家鄉過年的熱鬧情景,從而表現了家鄉古老的年俗和濃濃的鄉情,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敘事效果。
電視文學中音詩畫的完美結合,使電視文學具有了美學特征,合理運用同期聲的敘事功能在增強電視文學作品的真實感與生動感,增強事件對觀眾的吸引力和觀眾對事件的參與感等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筆者期待著更多的電視從業人員對電視文學作品中的美學特征及同期聲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廣泛的運用。
關鍵詞: 網絡文學; 特征; 復雜性; 模糊性
進入新世紀, 我國正在空前地邁向一個信息時代。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 IC) 公布的統計報告, 到2002年底, 我國上網用戶人數突破六千萬大關, 網民總量居世界第二。從2002 年我國信息消費市場發展狀況來看, 我國信息消費繼續呈現活躍、旺盛的增長勢頭; 網民的整體素質結構更趨優化, 網民的行為更趨于理性化。
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生事物, 依托它的母體——計算機網絡正朝著前方發展著。但是, 它正像新出生的嬰兒一樣, 充滿著希望的同時, 也有著潺弱的一面。我想, 只有理性分析網絡文學的現狀, 找尋其本質特征, 才能使其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一、網絡文學概念綜述
對網絡文學的探尋是從上世紀末開始的, 目前關于網絡文學的準確定義問題仍然存在劇烈論爭, 綜合起來, 有以下幾種看法。
有人認為, 網絡文學其實是網絡化了的文學, 它存活于電腦網絡, 離開了網絡媒體, 網絡文學就會失去其精髓, 甚至不復存在?!罢嬲昧司W絡的特點, 與之密不可分的文學, 我們不妨稱之為網絡化的文學。這樣的文學如果印刷出版, 即喪失了部分創作, 要完整地欣賞它, 只能在網上?!庇械纳踔琳J為只有在網上寫作并使用網絡符碼, 才能算真正的網絡文學。比如古清生在《哪有網絡原創文學——想起來說》中提出: 網絡原創文學首先必須是在線寫作; 其次, 必須是文學, 要有文學的構成要素和審美功能, 起碼網絡新聞和新聞綜述不是文學; 第三, 網絡原創文學還需要有網絡寫作的特征, 如工業化革命之后的文學產生的變異, 工具的變遷, 是使寫作人寫作或者說社會心態總的嬗變的基礎, 它應該出現特別鮮明的網絡人文符碼, 或曰信息等等。
有人認為, 網絡文學具有“新寫實主義”風格, 網絡文學作品內容更貼近人們的內心世界。上海作家陳村認為:“網絡文學創作其實與卡拉O K 差不多, 能給人以牛刀小試的機會。”網絡文學對內心的表達更為直接率真, 不矯情。
有人認為, 網絡文學從屬于文學, 它與傳統文學一樣,它必須融合作家才情和靈氣, 必須具有文學欣賞價值。從維熙在《網絡文學評獎有感》一文中就提出:“??因為網絡文學還是個新生的嬰兒。??不是任何網上文字都能往文學這個器皿里裝的, 他必需具備紙上作家的才情和秉賦, 這是世界任何地域都有的文學標尺?!?/p>
有人還從表現形式和內容風格方面, 概括出網絡文學的特征。比如網蟲笨貍認為網絡文學的主要特點應是它的自由靈動和生動幽默。而方舟子把網絡文學稱為“流放文學”, 因為它在內容上具有流放文學的特點: 懷舊與感受, 回憶過去的酸甜苦辣生活或在異鄉的感受。
著名網絡文學作家李尋歡認為,“網人在網絡上發表的供網人閱讀的文學”, 具體包含三層意思: 首先, 網絡文學的主體必須是“網人”, 即網絡的使用者; 其次: 網絡文學的傳播渠道(或者說主要的傳播渠道) 必須是網絡; 第三; 從作者的創作動機來說, 必須是為網上受眾寫作的。他給網絡文學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即“網絡文學的父親是網絡, 母親是文學”。
中南大學教授歐陽友權認為,“網絡文學是網絡時代的文學, 也是網上的文學”, 由于網絡文學是網絡時代的文學,它的技術因素比歷史上任何一種文學都要多, 這不僅容易出現“只見網絡沒有文學”的現象, 而且還容易在文學觀念上叛逃應有的審美設定, 寬容乃至助長技術主義和工具理性, 以技術審美化替代藝術審美性, 導致文學的“非藝術化”和“非審美性”。
綜上所述, 關于網絡文學的概念, 不外乎三種。第一種利用網絡多媒體大量收藏、吸納傳統的文學作品, 比如大量的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收藏站點; 第二種是利用網絡的多媒體
和W EB 交互作用而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 只存在于網絡, 其代表有聯手小說、多媒體劇本等形式。第三種, 就是以傳統的創作手法而只為網絡創作的作品, 這類東西最多, 也最能成為網絡文學的代表。第一種看法主要從內容上說, 顯然過于“狹窄”了; 第二種看法又過于寬泛, 以為所有在網上的“文字”都能成為網絡文學, 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網絡文字”。其實, 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流行于世, 是與這一時代的先進科學技術的出現分不開的, 因而, 我們覺得, 關于網絡文學的定義, 至少與以下三個方面有關: 網絡文學的創作者必須是“網人”, 作品的流通、傳閱形式必須依賴網絡技術, 網絡文學的創作必須符合文學樣式, 即它的創作工具是計算機而非紙筆, 它的欣賞是在網上而不是書本, 它的收藏形式是電腦硬、軟盤而不是書架書櫥。
二、網絡文學的特征
網絡文學源于民間, 是一種由民間自發形成而逐漸發展的。從這一點來看, 網絡文學的創作是自由的, 是個人自由的寫作, 是個人真實情感的流露, 而非功利的寫作, 網絡文學的創作又否認權威, 它不相信權威,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權利; 同時它從創作到欣賞、收藏都是在網上進行的。因此我們在探析網絡文學特點時, 把它與傳統文學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 這樣它的特征就越發明顯了。
1. 網絡創作的自由性。傳統文學依托文字來塑造人物形象, 讀者通過閱讀文字符號進行藝術的想像和再創造, 它借助書籍進行文學傳遞和傳承的, 因而, 它要求文學創作必須嚴格按照特定的文學范式。網絡文學則借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文學形象的塑造, 創作者不受任何的文學范式約束, 這里既沒有苛刻的編輯眼光, 也沒有輿論的強求, 只要擁有一臺電腦和一條細繩(寬帶) , 無論你從事何種職業, 無論你住在哪里, 只要你熱愛文學, 你完全可以從事創作。在這里, 沒有質量的優劣, 沒有性別與年齡的差異, 也沒有任何種族與民族的不同, 只要一腔熱情, 你可以在這里自由揮灑、激揚文字。
2. 作品內容的情感化、個性化。網絡文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個性鮮明。所有人上網都想取得一鳴驚人的效果, 他們心理很清楚, 只有不茍同他人或模仿別人, 才有好的效果, 這樣網絡文學風格就異彩紛呈起來。由于網絡這一媒體的特殊性, 網絡在寫作時心靈會自由一些, 只要愿意, 網絡可以獨立自由地面對探索之路, 無拘無束地走下去。每個人盡可以選擇自己最為喜歡的表達方式, 即可以為獨抒心中之情; 可以放縱野性的情感; 可以慢悠悠地踱著方步; 可以如脫韁野馬馳騁狂奔; 在這里, 網絡們可以盡情釋放出自己的靈魂與元氣。當今這樣的世界, 殘酷的競爭, 人與人之間很難進行面對面的溝通, 于是被壓抑的內心無處申訴。計算機網絡剛好給現代人填補了這個空缺, 網絡文學就成了他們最好的最
自由的表達展現自我的方式, 內心化、情感化也就成了網絡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了。
3.流動、多樣的藝術形態。電腦網絡上充滿了信息流運動, 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存在靜止不變的固化信息。網絡文學也總是處于流動的狀態, 其表現形態呈現為一種靈活多變的格局。網絡又給各種文學愛好者提供廣闊的個人才華施展空間, 不同的“創作者”不僅可以自由抒寫自己的內心世界, 又可以廣泛選擇藝術表現形式, 因此, 傳統的、現代的諸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表達手法應有盡有, 網絡文學修辭藝術如反諷、戲謔、戲擬等盡顯紛呈。
4. 全息開放的結構模式。傳統文學作品的結構是封閉的, 它們自我架構、彼此無關。讀者在閱讀時, 無法調動另一部作品的信息, 更不能將后者的信息納入到時下閱讀的作品結構中來。而網絡文學作品中的超文本卻超越了個別作品的局限, 使眾多文本互聯為一個大文本結構系統。讀者在閱讀時, 可以調動所有相關信息, 并為己所用, 可以激活某一構想的引申部分。網絡文學的超文本結構增強人們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想像, 有助于拓寬思路, 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 但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欣賞的深度。
5. 美學欣賞的互動性。傳統文學作品的美學欣賞, 往往是單向度的。讀者雖然具有充分的藝術想像和創造空間,但對另一極即作者和作品, 無法進行溝通和施加影響, 不能改變原創作品的形態。而網絡文學的欣賞卻是雙向度的, 它能在不同程度上實現美學欣賞的交互性。作者可以在網絡上對自己作品進行解說, 回答讀者的提問, 并提供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創作動機。讀者也可以直接參與作品的創作, 改變作品的主題思想、情節結構、人物命運和事件結局。網絡真正的魅力在于互動性, 互動讓人們對作品、主題、趨勢和當中的想法產生興趣, 同時延展了作品生命, 使其不斷進化,維持使用者的參與程度。
6.作品信息的資源共享和傳遞的即時性。電腦網絡的重要價值, 就在于信息資源的共享。作者可以從網絡上得到回報, 即作品的影響力和聲譽度。網絡超越了時空, 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省卻了多少發表的“關卡”, 即時、不加修飾地表現了“作者的原意”。
三、網絡文學的發展亟待規范
與互聯網迅猛發展相一致, 以網絡為平臺的網絡原創文學也有著令人吃驚的發展速度。各種各樣的文學網站或網絡文學頻道猶如雨后春筍一般映入人們的視野。信息時代的來臨為網絡原創文學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 使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同時也給讀者提供廣闊自由的閱讀空間。
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交流方式。文學傳播方式的變革成為網絡文學迅速發展壯大的契機。網絡使人們可以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 隨心所欲進行文學創作, 也造成了網絡原創文學在水平和質量上參差不齊, 著名評論家陳思和用" 藏污納垢" 一詞是最好的概括。當然, 我們不能否認網絡原創文學作品中的精品存在, 而且隨著網絡創作隊伍的不斷擴大及其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 網絡文學將成為文學發展中不可忽略的力量?;诖耍?我們覺得, 對于網絡文學應給予寬容與嚴格并存的價值評判。
1. 網絡的寫作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網絡文學是新時期的產物, 它伴隨著多媒體的出現而產生, 許多創作者是網絡的愛好者而不是專業作家, 它的文學還較為膚淺。網絡文學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 還應假以時日, 還必須等待對民間的培養與扶持, 同時, 對于網絡文學, 還應寬容理性, 還應有更多高水平作家熱心自覺參與其中。像陳村、王朔、張辛欣等作家, 不僅參與進來了, 還建立自己的網站, 發表作品和看法, 與讀者、創作者進行對話交流。這些, 無疑對網絡文學的發展與進步都是有益和有利的。
2. 創作者的版權、著作權有待保護。傳統文學的著作者、版權都很好地得到保護, 網絡文學就顯得薄弱。特別是網絡作者的署名權, 就難以得到應有的保護。網絡文學有不受時空、地域的限制, 本來是好事, 但是如果不能徹底解決網上剽竊、抄襲的問題, 創作者的權利不能有效得到保護,那么, 網絡文學的發展將會是紙上談兵。
3. 文學品味的導向有待關注。網絡文學的內容較為隨意, 它主要是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世界, 其語言不像傳統文學那樣幾經推敲, 而是隨想隨打的, 有的是創作者的發泄物, 沒頭沒尾, 無病, 言之無物。正確的導向, 個人品味的提高, 有助于網絡文學的發展??傊?, 網絡文學的出現, 是對傳統文學理論和批評的挑戰。從網絡文學的興起和發展歷史來看, 網絡文學的體裁種類和藝術樣式, 網絡文學的獨特創作手法, 網絡文學的美學欣賞方法和方式, 網絡文學的批評理論和批評標準, 網絡文學的傳播手段和途徑, 網絡文學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等等, 都需要我們協作攻關。我們決不能沿用傳統的文學評判標準,用傳統的條條框框, 去限制、束縛它的發展。
雖然現在電腦網絡上還存在著許多無序的現象, 如黑客、黃色信息、電腦病毒、電腦刑事犯罪、電子郵件炸彈等等。作為一種嶄新的文學形態, 網絡文學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向我們展示出無限寬廣的發展前景。只要我們給予一個寬容的發展空間, 給一個合理的評判環境, 網絡文學最終將從現在的無序狀態走向有序系統, 從而展示出一個五彩斑斕的網絡文學新世界來。
到了全國少工委的嘉獎, 當獎杯在學生面前高高舉起時, 學生沸騰了。學生對科學的追求與探索情感空前高漲。
四.鼓勵學生閱讀優秀科學書籍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學生閱讀科學書籍, 可以豐富自己的科學知識, 培養自己的科學興趣??茖W書籍有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科技知識書籍, 以傳播科技知識為主要內容; 二是科學家的故事。學生大量閱讀科技知識書籍, 能夠豐富自己的科技知識。學生的知識豐富了, 在與別人的交流中, 在平時的學習中,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都會嘗試到成功的喜悅, 從而增強對科學的情感。如有一名學生閱讀了有關天文學的知識書籍, 在學習宇宙知識的課上, 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問題, 受到了學生和老師的夸獎, 該名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從而增強了學習科學的興趣。在科技組《保護森林保護未來》的活動中, 學生就是靠大量閱讀有關環境保護的書籍, 掌握了許多有關森林的知識, 在訪問鄉林業員時,提出了許多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問題, 受到了鄉林業員的贊揚, 增強了學生搞好活動的信心和興趣。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大量行為都要通過模仿榜樣的行為即通過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而獲得, 而這種觀察學習主要是靠榜樣的影響來實現的??茖W家常常是孩子們崇拜的偶像, 讓學生閱讀科學家的故事, 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是難以想像的。科學家們成長的經歷, 對待科學研究
的嚴謹態度以及為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 都足以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進行科學創造的決心。我在每學期的教學中都要安排一至二課時為學生朗讀科學家的故事書, 如《愛迪生的故事》、《科學的發明發現》等, 同時幫助學生從學校圖書室借閱這方面的書籍, 以此激勵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科學的情感。閱讀科學家的故事書籍是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 樹立遠大理想的最好途徑。
五、發揮學生合作學習中的帶動作用
合作是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 學生在合作中的相互學習是任何學習方式代替不了的, 學生在學習中的相互啟發與相互帶動可以促進學生科學興趣的發展。我在教學活動中除了重視同班學科、同年級學生的合作學習外, 還特別重視學生中的以大帶小合作學習。以大帶小的合作學習就是在開展活動時, 將低年級學生安排到高年級學生一起,讓高年級學生一邊活動一邊成為低年級學生的老師, 這樣的結果不僅使低年級的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了培養, 而且還
一、國外英語文學的特征
1.注重人物的內涵和心靈美的描寫。不同于中國漢語文學對人物的描寫集其寵愛于一身的特點,即在中國文學中正面的主角一定是善良的、美麗的,沒有缺點,在國外英語文學中更注重對人物全面的層次描寫,正面的人物也可以是長得不漂亮的,也可以有缺點,以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為例。文中對jane的塑造是立體的,她長得并不漂亮,沒有地位沒有財富,身世凄慘,成長坎坷,感情路也不平坦,但她對人生、對挫折有著自己的看法,從未妥協。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可以佐證:if godhad gifred me with some beauty andmuchwealth.i shouldhavemadeit ashard for you to leave me asitisnowformeto leave you.i amnottalking to younow through the medium of custom.convenionalties,nor even ofmortal flesh……還有一段是jane和羅切斯特的對話,“你以為我貧窮、低微、不美、渺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和你有樣多的靈魂,一樣充實的心”。這段描寫也寫出了女主角的一種戀愛觀,即在不偏離道德傳統的基礎上追求平等基礎上的愛情與婚姻。 本文由收集整理
2.受作者本身影響很大。文學不是主觀憑空創作的,但或多或少會受到作者價值觀念和所處時代背景的影響。文中上一節已經講過《簡愛》的寫作背景,在此不予重述。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gone with the wind》中的寫作背景是南北戰爭,是因為作者小時候就很喜歡聽有關美國南北戰爭的故事,同樣作者以《飄》命名,寓意南方的奢華被北軍洗劫一空,一切隨風飄去,充滿了女性的獨特視角和傷感,以及對南方的同情,這是因為作者是一個地道的南方人,她生長的城市亞特蘭大正是南北戰爭中南方軍隊最后的據守防線。
3.注重文字的推敲和語言的和諧。外國英語文學雖然不像中國古文詩歌一樣要求押韻,平仄相宜,但也注重對文字的推敲。以一首小詩為例,“iquarreled with my brother,i do not knowwhat about.one thing led to another andsome how we fell out.the start of it wasslight,the end of it was strong,he saidhe was right i knew he was wrong.”這是一首英語入門的小詩,如果對詩進行仔細的拆分不難得出結論,以每兩小句為一節,結尾單詞形成押韻,如brother發音與another發音的元音部分等等,需要讀者好好揣摩。這首小詩中還運用了排比的手法,此外,在英語詩歌中還包括雙生、疊韻等表現手法。詩歌只是文學中僅小的一部分,以管窺豹,可見一斑。
4.生動豐富的人物形象。國外英語文學題材多樣,有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百年孤獨》,有荒誕派小說《甲殼蟲》,有意識流小說《墻上的斑點》等等,但無論題材的多樣性還是取材的廣泛性,文學創作的重點更多地突破了單一的傳奇式個人英雄主義,著重于不同社會層面形形的人物。
二、運用這些文學特征的意義
1.反映歷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樣以《簡愛》為例,文中所寫的背景并不是空穴來風,正是基于當時英國社會女性地位低下,對男人服從,沒有思想的背景,作者化名為男性寫出了廣大女性對于舊觀念、就制度的抵制,渴望婚姻的平等與幸福,給千萬婦女以精神上和思想道德上的指引。
2.尊重歷史,認識更透徹。文學是對生活的藝術化加工,在文學中能反映生活也能為更好地生活提供參考。正因如此,文學才有了傳承和學習的意義。以著名短篇小說家莫泊桑的《漂亮朋友》為例,對小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不啻杜洛瓦的卑鄙手段,有的人對那些愿意與他為伍的上流太太小姐同情等等。但是,首先小說立意深遠,重在通過小人物暴露當時社會新聞界的黑幕,莫泊桑在巴爾扎克《幻滅》的基礎上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