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0 16:44:2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新生兒的喂養與護理,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340例產婦均為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產婦。將這些產婦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有160例產婦,其平均年齡為(27.4±2.4)歲,其中有67例經陰道分娩的產婦,有93例經剖宮產分娩的產婦,其住院天數為(5.5±2.3)天,其新生兒的體重為(3.4±1.2)g,其新生兒的胎齡為(40.1±1.3)周。觀察組有180例產婦,其平均年齡為(27.5±2.6)歲,其中有74例經陰道分娩的產婦,有106例經剖宮產分娩的產婦,其住院天數為(5.8±2.6)天,其新生兒的體重為(3.3±1.5)g,其新生兒的胎齡為(40.3±1.5)周。兩組產婦的年齡、分娩方式、產后住院天數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為對照組產婦的新生兒采用母嬰分離的方式進行常規護理,由護理人員對其新生兒進行體溫、呼吸監測、更換尿布、測量體重、洗澡、臀部護理及喂養等操作,不要求產婦或其家屬參與對新生兒的護理。為觀察組產婦的新生兒采取母嬰同室的形式進行護理,將其與新生兒安排在同一病房,在為其新生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要求產婦或其家屬共同完成所有的護理操作,以提高產婦護理新生兒的能力。護理人員應通過發放資料、現場講解等方法對產婦及其家屬講解護理新生兒的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并促使產婦盡早開奶,以提高其新生兒的母乳喂養率。在產婦為其新生兒更換尿布、進行沐浴、臍部護理及臀部護理時,護士從旁進行指導,糾正其錯誤的做法。若產婦發生乳汁分泌不足、扁平等情況,護理人員應為其進行關于母乳喂養的健康教育,并列舉一些為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獲得理想效果的案例,讓其認識到為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增強其進行母乳喂養的信心。若產婦出現緊張、不安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幫助其更快地完成母親角色的轉換。在產婦及其家屬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期間,應囑其密切觀察新生兒的體溫、呼吸及體重的變化,以免發生意外情況。
1.3評價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兩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的能力、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及對母親角色的適應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分析兩組產婦發生緊張情緒的程度,將其緊張情緒分為“不緊張”、“輕度緊張”及“重度緊張”。將兩組產婦對母親角色的適應性分為“適應”和“不適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對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對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以(例,%)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與對照組產婦相比,觀察組產婦發生緊張情緒的程度較低,護理新生兒的能力、對母親角色的適應性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較高,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關鍵詞:新生兒護理;母嬰皮膚接觸;早期
新生兒在分娩后會有體溫降低的現象出現,并且對于母乳的喂養也會有不成功現象的出現,因此這個時候新生兒的護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曾有調查研究發現,對于新生兒進行早期母嬰皮膚的接觸能夠有效防止新生兒出現低體溫的現象,同時可以提高首次進行母乳喂養的成功率,然而對于母嬰皮膚的接觸應控制在較為合理的時間內[1]。本文通過對母嬰進行早期皮膚接觸對于新生兒的體溫以及首次母乳喂養成功率產生的影響進行探討,以促進母嬰早期皮膚接觸可以科學合理的在臨床得以推廣和應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婦產科進行分娩的孕婦中隨機抽取92例,孕婦均產下單胎兒。將產婦以及新生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類。產婦的平均年齡為29.6歲,其中獲得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產婦有61例。約有82%的產婦曾經參加過過于母乳喂養活動的訓練,并且是非常支持用母乳進行喂養的。產婦的平均產次為1.4次,平均孕次為1.9次。將兩組中產婦一般資料里所有的指標進行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新生兒中,85%的新生兒沒有出現宮內窘迫的現象,73%的新生兒在出生之前沒有出現胎膜早破的現象。新生兒的平均胎齡是278.6天,平均體重是3371.6克,平均體溫為35.4℃。將所有新生兒的體征進行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于對照組中新生兒的護理 對新生兒實行常規性的護理。在其出生之后對呼吸道進行清理工作,斷臍帶并進行消毒和包扎。把新生兒放于輻射臺,溫度為28℃—30℃,使用溫水輕輕洗掉新生兒身上的血跡,并且用嬰兒的潤膚油擦掉胎脂,為新生兒注入維生素k1[2],并且按腳印,測量體重與身高,最后用嬰兒的毯子將嬰兒包裹好,將其放于嬰兒車里。
1.2.2 對觀察組中的新生兒進行護理 對于觀察組的新生兒,則除了常規護理之外,還要增加一些干預性的措施,這些措施要在產婦同意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產婦分娩之前要幫助產婦將內衣脫掉,在分娩之后產婦要以較為舒適輕松的仰臥姿勢將上衣解開。而新生兒經常規護理之后要,以俯臥的姿勢放于產婦敞開的胸前,將室內的溫度調成28℃左右。將新生兒的頭放于產婦的中間,臉則偏向于一側。新生兒的后背要覆蓋著嬰兒的毯子,與此同時,引導著產婦使用一只手將嬰兒的臀部托住,另一只手則要放在嬰兒的后背上以保護其安全。產婦與新生兒進行皮膚接觸的時間大約要持續一小時。在進行接觸的過程中,要多鼓勵產婦同新生兒進行一定的交流,包括對嬰兒輕聲的說話,呼喚新生兒的名字,撫摸以及親吻新生兒的頭部。后背等等。
1.3 療效標準
1.3.1 對新生兒的體溫進行觀察 對兩組新生兒在不同的時間段里的腋窩體溫進行測量和記錄。
1.3.2 對新生兒進行喂養的情況進行觀察 對新生兒首次進行母乳喂養的具體狀況進行評估,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個為護士或者產婦將新生兒包起來進行喂奶的時候新生兒的狀態怎么樣;第二個為新生兒接觸到產房的時候具體表現怎么樣;第三個是新生兒對于母乳進行吮吸的情況;第四個為新生兒對進行含接的具體姿勢與方法如何。進行評估時,每一項的最高分數為三分,最低分數為零分,總分若是大于八分則表示母乳進行喂養的情況為成功。
1.3.3 對嬰兒開始進行母乳喂養的時間以及整個吮吸持續的時間進行觀察和記錄。
1.4 統計學分析 對于本文所得的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檢驗,以P
2.結果
由表3得知,觀察組中首次進行母乳喂養的成功率是94.44%,明顯優于對照組中的55.00%,兩組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由此次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在對新生兒的護理過程中增加母嬰早期皮膚接觸的環節可以有效的提升新生兒的體溫,優化母乳喂養的情況,提升首次母乳喂養的成功率,值得在臨床中大力的推廣。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生兒;家庭護理
1 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本次研究隨機選擇了XX地區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出生的新生兒40例,這40例新生兒中男孩有25例,女孩有15例,都是出生7-28天的新生兒。并且選擇的新生兒并沒有其他軀體疾病。
1.2方法及結果
1.2.1方法
針對40例新生兒的家庭護理,醫院分派了專門的護理人員一對一上門對產婦進行講解,如新生兒需要的環境和保暖處理,新生兒的正確喂養方式,新生兒皮膚、臀部、眼部、臍部等身體部位的正確護理,以及針對新生兒發燒發熱等的正確護理方式。
1.2.2結果
通過專業護理人員上門對產婦進行新生兒家庭護理的專業講解和示范,40例新生兒的母親都能正確掌握有關家庭護理措施,不用護理人員在旁指導也能獨立完成正確的家庭護理措施。這樣,40例新生兒都得到了良好的家庭護理,都能健康成長。
2 家庭護理措施
2.1 新生兒的環境及保暖護理
很多產婦誕下新生兒后都喜歡將門窗緊密,避免吹風,但這對新生兒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門窗緊閉導致新生兒接收不到新鮮的空氣以及充足的光照,阻礙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正確的護理應該是定時開門窗透風,但切忌對流風,室內要保持干凈整潔和清凈,盡量避免室內人員走動過多。新生兒的衣服盡量要選取保暖性好和輕松柔軟的,新生兒所處的室內溫度要控制在22-24度左右,在洗澡、換尿布等過程中也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新生兒受涼。
2.2 新生兒的喂養護理
母體在喂養新生兒的時候必須掌握正確的喂養方式,不論是坐位喂養、坐位環抱式喂養還是臥位喂養,母體都要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喂養時的正確姿勢就是將拇指放在的上方,四指放在的下方,托住整個,且頭跟兩肩要稍微向前,將新生兒面向,確保新生兒的嘴跟母體的是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當新生兒嘴巴張開的時候,母體要迅速把跟大部分乳暈送往新生兒的嘴里,注意不能堵住新生兒的鼻孔。
當母體母乳不足的時候,還是應該多跟新生兒進行皮膚接觸,讓新生兒含接,刺激母體乳汁的分泌。在喂養母乳的過程中不能隨意使用其它乳代品,但可以給新生兒補充一定量的牛乳(牛乳需要稀釋到四倍),等到母體有充足的母乳后就可以不用牛乳。每次喂養牛乳必須在母乳喂養之后,避免新生兒吃牛乳吃飽后就不吃母乳了。此外,喂養完成后還應該把新生兒直抱起來輕輕拍背,可以有效避免嘔吐。
2.3 新生兒的身體部位護理
2.3.1皮膚護理
新生兒的皮膚要保持干凈,每天都應該洗澡換衣(注意做好保暖措施),特別是腋窩、頭頸、會陰等部位的皮膚。便后要用溫水清洗新生兒的臀部,并用軟布將水擦干,涂油保護。此外,要及時剪除新生兒的指甲,避免劃傷自身。
2.3.2臀部護理
要給新生兒選用尺寸合適的尿布,并且及時更換尿布,避免出現尿布疹。尿布過緊很容易滋生各種細菌,尿布太松又不能起到作用。在更換新尿布之前應該暫停幾分鐘,然后在新生兒的臀部上擦上護臀膏,接著再換新的尿布。新生兒的皮膚很嫩、表皮很薄,易出現脫落,所以在擦拭其臀部的時候要用十分柔軟的布。
2.3.3臍部護理
新生兒的臍帶殘端通常在其出生后3-7天就會脫落,在脫落之前要確保臍帶殘端的干凈和干燥,避免沾濕和污染[1]。新生兒洗完澡之后可以用酒精輕擦臍帶根部以及周圍。跟臍帶接觸的衣物要確保柔軟、清潔、干燥,要尤為注意不能受到新生兒大小便的影響。一旦臍帶周圍又膿性分泌物或是皮膚紅腫,就要及時從醫院就診。
2.3.4眼睛護理
新生兒在出生的時候由于產道中受到細菌感染或是部分鼻淚管遭到堵塞都可能導致結膜炎,這個時候就要帶新生兒去醫院,由醫生給新生兒診治后再滴入相應的眼藥水。此外,新生兒的毛巾、被褥、枕巾都要確保干凈,并要跟家庭其他毛巾等隔開。
2.4 有針對性的新生兒護理
2.4.1溢奶和嘔吐的護理
新生兒的嘔吐可能是生理性的,通常來說,正常、健康的新生兒媒體那都可能有1-2次的嘔吐情況,但也可能是因為消化道梗阻或是消化功能紊亂導致嘔吐。此外,母體喂奶不正確,如喂奶過快、喂奶量過多或是不足、喂奶的時候讓新生兒吸入了空氣、喂奶前新生兒長時間哭鬧等,都可能導致新生兒嘔吐和溢奶,這個時候及時更改錯誤的喂養方式即可。如果新生兒嘔吐的時間多,嘔吐的時候還有腹脹、發熱等情況,就有可能是胃食道感染、幽門痙攣等疾病。這種情況母體在喂養之后就需要抬高新生兒的頭部,并且少吃多餐。
2.4.2黃疸護理
通常來說,足月出生的新生兒在2-3天后就會出現輕度或是中度的黃疸,4-6天后黃疸達到高峰期,7-14天后黃疸就會消退[2]。在這個過程中不會有其他癥狀,輕度黃疸的新生兒,可以口服含量為10%的葡萄糖注射液,如果比較嚴重的就要考慮黃疸是否上升到病理層次,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果是生理性的黃疸新生兒不會有什么不舒服,所以不用過于緊張,但如果饑餓、便秘等就可能加重生理性黃疸。建議新生兒要多曬太陽,并盡可能把皮膚露出來,可以有效加快黃疸消退的速度。此外,新生兒也可以多有用,促進腸蠕動,便于排出胎便。
2.4.3發熱和腹瀉的護理
首先要找到新生兒發熱的原因,如果是因為疾病導致的發熱就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果是因為保暖過度等導致的發熱,就可以多給新生兒喂水、松包。新生兒腹瀉要觀察大便的顏色、量、次數等,如果是黏液膿性的大便,就要及時送醫院就診。此外,如果新生兒出現高熱情況,就需要采取以下護理措施:一是,體溫在38度以下通常不用做任何處理,如果溫度達到38-39度左右就需要打開新生兒的襁褓,讓新生兒皮膚散熱達到降溫的目的,或是用冷水袋達到降溫目的;二是,溫度達到39度以上,就需要準備濃度為75%的酒精兌一半的水,用紗布蘸著擦拭新生兒的腋下、四肢、頸部等處,達到退燒的目的;三是,新生兒發熱的時候要避免吃退熱藥物,避免導致出血狀況,可以使用物理方式降溫,新生兒的體溫降下來之后,就要及時撤除降溫措施,最好每隔兩小時就給新生兒喂5-10毫升的白開水。
綜上所述,新生兒正確的家庭護理是十分重要的,產婦必須要掌握正確的家庭護理措施,才能確保新生兒有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為此,不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產的產婦,都要及時請教專業護理人員或是醫師,學習并掌握正確的家庭護理措施,避免在家庭護理過程中對新生兒護理不當導致各種疾病。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早產兒;腸內營養;護理對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1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450-01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和預后效果成為了目前臨床醫學上的研究熱點。由于早產兒的體質較差,出生后需要更加全面的護理,而且對營養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加強對早產兒的腸內營養護理能夠給早產兒提供合理的營養支持,儲存能量,加強抵抗力,保證早產兒的營養需求,同時也是保證早產兒能能夠穩定生長的基本的物質基礎。如果早產兒的營養支持得不到保證,則可能會引起早產兒的營養不均衡,影響成長速度,甚至會帶來一系列的嚴重的并發癥,影響早產兒的生活質量[1]。因此,通過給予早產兒全面的腸內營養護理,對于早產兒的存活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我院在近兩年收治的34例早產兒進行腸內營養護理研究,研究內容豐富,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在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34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所有早產兒的胎齡均在34周以內。在34例早產兒中,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胎齡均在26周-34周,平均胎齡29.6周。所有早產兒出生時體重為1400g-2100g,平均體重1840g。
1.2 方法 根據早產兒的體質情況,制定了合理的早產兒腸內營養護理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內容:
1.2.1 加奶護理 對于出生后存活下來的早產兒,如果病情較輕且比較穩定,則在出生后12小時內給予鼻胃管間歇推注腸內營養支持;如果早產兒的病情較重或者病情不夠穩定,則需要推遲喂養時間,在出生后24小時-48小時內喂養。喂養物以母乳為主,以配方奶為輔,根據不同的早產兒的胎齡和體重靈活調整喂養方案[2]。對于體重小于1600g的早產兒,首次喂養2ml,每隔2-3小時喂養一次,逐次增加1ml,每日所喂養的總奶量為18ml;對于體重在1600g-2100g之間的早產兒,首次喂養5ml,每隔1-2小時喂養一次,逐次增加2ml,每日的總奶量為36ml。連續喂養一周,觀察早產兒在此期間是否有腹脹、奶液潴留等并發癥出現,如果出現,及時的采取治療措施;如果未出現,則在以后的喂養中,可以逐漸增加喂奶量,直至150ml。
1.2.2 喂奶耐受性觀察 在喂養期間,注意觀察早產兒的奶液潴留情況。在每次喂奶前,采用注射器抽吸的方法,檢查新生兒的胃部是否有殘留的奶液,如果潴留的奶液少于喂養量的一半,則對新生兒的喂養無影響,保持正常的喂養量和喂養次數;如果潴留的奶液量多于喂養量的一半,則應當適當的減少每次的喂養量,或者減少喂養次數[3]。同時,在檢查奶液潴留情況時,注意觀察新生兒的血液變化情況、腹脹情況,如果出現異常情況,則應立即停止喂奶,并采取相應措施。連續幾次觀察新生兒的腹圍變化,如果腹圍有大幅度增加(超過1.5cm),應當減少喂奶量,并采用溫鹽水灌腸保證新生兒的排便正常[4]。在喂奶過程中,隨時觀察新生兒的血糖、血液、腹脹、體重變化。
1.2.3 護理 對于所有的早產兒,均應采取“鳥巢式”保護,通過模擬宮內環境,增加其安全感,加快適應外界環境的速度。新生兒的主要是以俯臥位,隔段時間與仰臥位交替。在俯臥位下,不僅能夠減少胃內奶液潴留,減少腹脹和嘔吐的發生次數,還有助于提高新生兒的睡眠質量和睡眠時間,增加體重,能夠使新生兒的呼吸更加平穩,心率更加整齊,提高血氧飽和度,能夠促進新生兒的呼吸系統的發育。此外,為了避免胃食管反流,應該采取頭高腳低的,適當的將頭部抬高30°左右,使新生兒呼吸更加順暢。新生兒的睡眠時間較長,避免長時間處于一個,通常情況下每隔4小時需要更換一次。
1.2.4 胃管管理護理 早產兒由于需要長期的腸內營養護理,在早期的喂養過程中,大多采用胃管喂養,因此,要特別注意胃管的管理和護理。由于新生兒的不自覺性常常會導致胃管需要反復插入,無形中增加了胃管感染的機會,因此,有效地措施是采用具有彈性的膠布將胃管固定于新生兒的鼻唇溝處,避免胃管被拉出引起感染。在每次使用完圍觀后,都要使用溫開水逐次清理新生兒的口腔和使用過的胃管,保持清潔[5]。尤其是醫護人員,應該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規范進行操作,每次操作結束后將使用過的胃管進行消毒、滅菌處理,而且在使用過程中將胃管置于相應的擱架上,避免放置在床單上被污染。
1.2.5 腹部按摩 給新生兒喂奶后30分鐘后給新生兒進行腹部按摩,具體做法是手指并攏,用掌心部位輕輕觸摸新生兒的腹部,以肚臍為中心,在四周緩慢進行順時針按摩,運動應保持勻速,動作盡量輕柔,連續按摩10分鐘左右。腹部按摩不僅能夠刺激新生兒的腸道激素分泌,加快腸道蠕動,幫助新生兒快速消化食物,對于新生兒胃腸功能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結 果
在所研究的34例早產兒中,在一周內拔管正常哺乳的有18例,2周內的有12例,3周捏2例,死亡2例,存活率94.12%,死亡率5.88%。所有存活的新生兒體重在逐漸增加,在出院時已處在正常體重范圍內。經檢測,新生兒的血液、血糖都正常,未出現并發癥,早產兒的平均住院天數為16d。死亡的2例早產兒由于肺出血和血管內凝血導致。
3 討 論
由于早產兒的器官功能和身體素質都較差,因此,需要在出生后給予更加細心地護理。其中對早產兒的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是提高早產兒存活率的重要手段之一[6]。在給早產兒喂養的過程中,優先選擇母乳,這是由于母乳含有很多新生兒所需的營養物質和氨基酸,能夠促進新生兒的器官發育,增強抵抗力,避免并發癥的發生,促使各項機能早日恢復到正常的狀態。在喂奶過程中,注意觀察新生兒的胃內奶液的潴留量,避免引起腹脹,并靈活的調整喂奶量和喂奶次數。此外,還需要注意新生兒的,通常采用頭高腳低的俯臥位或者仰臥位,在采用胃管進行喂養的階段,注意胃管的清潔和消毒、滅菌,采用規范的操作方法,降低胃管被感染的概率,尤其是醫護人員,更加注意與新生兒接觸的雙手、皮膚的清潔。再配合以適當的腹部按摩,加快新生兒的消化系統的建立,保證每日的喂奶量和排泄量正常。通過制定合理、科學的早產兒腸內營養護理策略,保證早產兒的營養支持,促進早產兒穩定成長。
參考文獻
[1] 陳湘紅,楊春柳.腸內聯合腸外營養治療早產兒的療效觀察[J].醫學臨床研究.2011,6(17):347.
[2] 馬云紅,黃潔.早期護理干預對早產兒胃腸功能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1,2(3):236.
[3] 孫云.早產兒胃腸內喂養的護理進展[J].護理管理雜志,2011,5(8):126.
[4] 陳林.早產兒早期微量喂養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8(16):167.
關鍵詞:綜合護理干預;母乳喂養;初產婦;泌乳;
母乳,尤其是初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生長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等利于新生兒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的物質,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是嬰兒最安全、最適宜、最符合其生長發育需要的食物[1]。另外,母乳喂養對減少產婦產后惡露、促進子宮復舊、增進母嬰感情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初產婦自身獨特的特征,如產后身體不適、社會角色驟然改變引起的心理變化及缺乏喂養經驗等,對乳汁的分泌及母乳喂養的行為均產生較大的影響,產后早期母乳喂養率較低[2]。為提高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率,增強產婦對母乳喂養認識程度,筆者對我院近年收治的部分初產婦行產前、產后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現將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94例分娩前7d入院待產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20~34歲,平均年齡(25.49±6.27)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為(39.06±1.84)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59例,剖宮產35例;文化程度:本科及其以上學歷13例,大專37例,高中28例,初中及其以下學歷16例;出生后1min新生兒Apgar評分8~10分。排除發育異常、嚴重妊娠疾病及哺乳禁忌癥等病例。將所有病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各47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分娩方式、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產前、產后綜合護理干預。
1.2綜合護理干預措施
①產前評估 產前了解并評估產婦身體狀態、心理狀態、條件及對母乳喂養態度等因素,并根據患者個人情況制定針對性較強的詳細護理計劃。
②健康宣教 產前根據患者情況選取多樣形式對產婦及家屬進行母乳喂養宣教:包括母乳喂養的優勢、母乳喂養相關知識和技巧、孕期保健知識、護理方法等。產后根據產婦母乳喂養具體情況,糾正其哺乳的錯誤姿勢等。
③心理干預 入院后護理人員與產婦及家屬積極接觸,了解其認識誤區及心理障礙情況。根據產婦及家屬具體情況,進行一對一心理干預和疏導,糾正其錯誤心理,積極鼓勵和安慰產婦,幫助產婦樹立母乳喂養的信心,并在與家屬共同鼓勵、支持產婦積極調整心態,適應社會角色的轉換。通過心理護理干預,使產婦在產前即產后保持良好的積極的心態,促進乳汁提前分泌。對于產后應用藥物產婦更應加強心理疏導、干預,使之正確認識藥物的使用并幫助其正確哺乳[3]。
④護理 新生兒出生后30min內便使之與母體接觸并含吮,促進新生兒早吸吮、產婦早泌乳及早期母乳喂養的成功,而后新生兒每2h吸吮一次,以強化其吸吮反射,促進乳汁分泌并增加乳汁分泌量。產后早期對產婦進行護理,熱敷并沿乳腺管走形方向進行按摩疏通,每日2次。對于異常的產婦,應增強其母乳喂養信心,并加強護理,如凹陷或扁平者應將牽拉出并鞏固立乳反射及泌乳反射;過小者可使用加乳貼,在哺乳過程中逐漸撤掉乳貼,直至新生兒可成功吸吮;過大者則應堅持喂養,哺乳前用刺激新生兒吸吮。
⑤并發癥干預 產婦產后易出現漲奶、皸裂及乳腺炎等并發癥。因而,產后應鼓勵產婦堅持喂養,加強產婦正確喂養方法及擠奶方法指導,指導其早期進行母乳喂養,喂養過程中勤哺乳,雙側交替喂養,若產婦出現漲奶,則先喂養新生兒讓漲奶一側。
1.3泌乳量判斷標準
奶量除可滿足新生兒哺乳需要外,可剩余者為泌乳量足;奶量恰可滿足新生兒哺乳需要,無剩余者為泌乳量中;奶量不能滿足新生兒哺乳需要者為泌乳量少;標準手法擠壓乳汁無乳汁溢出者為無泌乳。
1.4統計學處理
本組所得統計數據均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2.1兩組新生兒喂養情況比較
研究組母乳喂養39例,人工喂養2例,混合喂養6例,母乳喂養率為82.98%;對照組母乳喂養24例,母乳喂養率51.06%。研究組母乳喂養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14.852,P=0.0120.05)。兩組新生兒喂養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喂養情況比較[n(%)]
2.2兩組產婦泌乳時間及泌乳量比較
研究組平均泌乳時間為產后(35.41±7.63)h,對照組平均泌乳時間為(54.92±10.15)h。在泌乳量上,研究組泌乳量足及泌乳量中者分別有36例和6例,5例泌乳量少;對照組泌乳量足及泌乳量中者共20例,27例泌乳量少。研究組泌乳時間及泌乳量與對照組差異性顯著(t=21.068,P=0.007;χ2=11.741,P=0.01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產婦泌乳時間及泌乳量比較[n(%)]
3討論
研究認為,母乳喂養不僅可滿足新生兒營養需要,而且在其出生后9個月內與嬰兒智力發育密切相關,還對培養新生兒社會情感意識具有重要意義[4]。但產婦,尤其是初產婦,對母乳喂養認識不足、產后疲勞疼痛、缺乏相關經驗和知識、不能快速適應角色轉變等原因,不能盡早正確進行母乳喂養[5]。本研究中,通過對初產婦進行產前評估制定詳細護理計劃、健康宣教、心理干預、產后護理及并發癥干預等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諸多可能影響產婦母乳喂養的因素予以干預,改善初產婦母乳喂養行為,促進其盡早泌乳、盡早母乳喂養,提高新生兒母乳喂養率。對于部分行剖宮產初產婦,因產后疼痛明顯,易出現焦慮緊張、憂郁等不良情緒反應,抑制催產素的分泌,而使產后乳汁分泌時間延遲且乳汁分泌量減少,因而,行剖宮產初產婦術后除加強心理疏導干預外,必要時還需鎮痛治療。另外,護理除前述干預措施外,及時疏通乳腺管對產婦護理及新生兒吸吮具有重要意義。有些產婦由于乳腺管堵塞可導致乳汁分泌不良、腫脹、相對縮短,導致新生兒吸吮困難,產婦脹痛。具體方法為護理人員將拇指、食指放置于患側乳暈兩側,其余三指扶托,拇指和食指以適度力量將內乳汁擠出。
參考文獻:
[1] 陳小霞.護理干預對新生兒早期母乳喂養的影響[J].中國優生優育,2013,19(7):592-593.
[2] 孫卓.護理干預對剖宮產術后母乳喂養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7):750.
[3] 李盛平.護理干預對提高剖宮產術后母乳喂養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5):92-93.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 重慶市墊江縣 408300
【摘 要】目的:分析反饋式健康宣教在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4 年6 月-2014 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 例母嬰同室產后產婦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給予反饋式健康宣教,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宣教,對比分析兩組產婦健康宣教效果。結果:觀察組產婦新生兒護理良好率、母乳喂養良好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護理滿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反饋式健康宣教在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 反饋式健康宣教;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
反饋式健康宣教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產婦新生兒護理能力、母乳喂養能力,促進其產后恢復。為了研究反饋式健康宣教在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我院選取收治的110 例母嬰同室產后產婦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反饋式健康宣教與常規健康宣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 年6 月-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母嬰同室產后產婦110 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5 例。觀察組最大年齡38 歲, 最小年齡22 歲, 平均(27.5±2.8)歲;自然分娩38 例,剖宮產17 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5 例,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者20 例,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30 例。對照組最大年齡37 歲,最小年齡22 歲,平均(27.8±2.6)歲;自然分娩35 例,剖宮產20 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4 例,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者22例,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29 例。兩組研究對象均無合并急慢性疾病、妊娠合并癥、母嬰喂養禁忌癥;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產婦年齡、分娩方式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根據統計學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比較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宣教,主要包括口頭宣教產后恢復注意事項、新生兒常規護理、母乳喂養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內容。觀察組給予反饋式健康宣教,具體內容如下:
(1)產婦產后恢復。詳細向產婦講解緩解產后疼痛的方措施、自行排尿的重要性、促排尿方法、下床活動注意事項等,并教導產婦如何自我檢查產后惡露排出情況。
(2)新生兒護理知識。護理人員親自示范并同時指導產婦實施更換嬰兒服、更換尿布以及臍帶消毒、撫觸等四項新生兒常規護理內容;并教導產婦如何正確觀察新生兒面色、黃疸情況、溢奶情況、排便及肚臍變化情況。
(3)母乳喂養方面。積極向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并教導產婦哺乳喂養的正確方法、產后乳房護理等內容。
(4)出院后健康宣教。叮囑產婦產后恢復注意事項,保證居住環境溫濕度適宜、飲食均衡;判斷產褥期體溫、惡露異常現象,加強會陰清潔。
1.3 觀察指標[1]
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新生兒護理情況、母乳喂養情況及護理滿意度。
(1)新生兒護理情況。產婦能夠獨立完成上述至少三項新生兒常規護理,并掌握判斷新生兒情況的方法,可視為良好;
不滿足上述指標者,可視為一般。
(2)產婦能夠獨立哺乳,且未出現破潰、漲奶,或出現輕度漲奶、破潰,可視為良好;有嚴重漲奶現象出現,可視為一般。
(3)護理滿意度。采用兩端為0mm與100mm 的游離標尺進行測量。0 表示不滿意,100 表示非常滿意。滿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觀察數據選用spss19.0 統計軟件處理,其中計量資料用( )表示,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 檢驗,P<0.05 為差異,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新生兒護理情況、母乳喂養情況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護理優良率為92.7%
(51/55 例),母乳喂養優良率為94.5%(52/55例);對照組新生兒護理優良率為72.7%
(40/55 例),母乳喂養優良率為69.1%(38/55例)。觀察組新生兒護理優良率、母乳喂養優良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5.1±2.9)分,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70.2±3.3)分,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建立母嬰同室病房對于產后產婦具有積極作用,不僅能夠促進新生兒與母親的交流,也有助于幫助產婦盡快轉變角色,接受母親這一新身份;同時還有利于整個家庭盡快適應新生兒的到來。但對于產褥期產婦來說,其生理與社會角色發生了巨大改變,并且由于缺乏產后衛生保健知識以及新生兒喂養知識,因此易導致產婦出現嚴重心理問題,影響產后恢復[2]。
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觀察組新生兒護理優良率、母乳喂養優良率均比對照組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給予母嬰同室產婦產后反饋式健康宣教,可顯著改善其相關健康知識掌握水平,提高其新生兒護理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促進產婦社會角色的轉變,有利于產后產婦恢復。并且實施反饋式健康宣教還可有效提高產婦護理滿意度,有利于醫院整體護理水平提升,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玉紅, 張良, 張瑞青. 反饋式健康宣教在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中的應用[J]. 臨床合理用藥,2012,5(11):119-119.
方法 選擇130例剖宮產正常足月新生兒,按出生順序隨機分為干預組(65例)和對照組(65例),兩組新生兒均進行母乳喂養,常規護理,干預組在母乳充足前按需添加配方奶,結合撫觸、游泳護理,直至出院。每日經皮測黃疸指數值,并觀察記錄新生兒第一次排胎便時間及轉黃時間。結果 干預組新生兒黃疸指數低于對照組(P
【關鍵詞】 新生兒黃疸;早期喂養;游泳;撫觸;護理干預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3-0282-02中圖分
類號:R 722.170.47文獻標識碼:A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癥狀,為減少病理性黃疸的發生率,避免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提高新生兒的生存質量,筆者對65例擇期剖宮產足月正常新生兒進行早期綜合護理干預,以觀察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將2005年3月-2006年10月在我院擇期剖宮產出生的130例足月正常新生兒,根據出生順序,單號為干預組(65例),雙號為對照組(65例),出生體重2.5-4.0 kg,Apgar’s評分≥8分,男嬰69例,女嬰61例,外觀無畸形,母親年齡21-33歲,無妊娠并發癥和合并癥。兩組性別、體重、胎齡、Apgar’s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均進行早接觸、早吸吮,實行母乳喂養、母嬰同室、按需哺乳,常規新生兒護理。干預組新生兒在每次充分吸吮母乳后按需喂配方奶,直至母親乳量充足,并增加游泳和撫觸護理。游泳護理:新生兒出生4小時后即進行游泳,新生兒臍部貼防水護臍貼,選擇專為嬰兒游泳設計和生產的游泳圈和游泳池,室溫調節在26-28℃,水溫控制在38-41℃,每日2次,每次10-15 min。游泳過程分為被動游泳(護士在旁協助新生兒伸展肢體)和嬰兒自主游泳。撫觸護理:新生兒出生后第一天采用美國強生公司推廣的撫觸手法,進行全身撫觸,每日2次,每次10-15
作者簡介:羅琳雪(1966-),女,廣西田東縣人,主管護師。 min,哺乳后1 h或游泳后進行。撫觸與游泳護理均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護理人員進行操作。
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新生兒第一次排胎便的時間、胎便轉黃時間、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濃度動態變化。膽紅素測定采用日本經皮美能達JM-103經皮黃疸測量儀,每天上午洗澡后由經過培訓的兒科醫生專人負責測定,部位在新生兒前額正中右眉上方0.5-1 cm處,緊貼皮膚垂直測定3次,取平均值并做記錄。
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11.0軟件統計,對結果進行t檢驗。
結果
1.兩組新生兒第一次排胎便時間與胎便轉黃時間比較 干預組新生兒第一次排胎便時間及胎便轉黃時間均較對照組提前,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顯著性意義(P
2.兩組新生兒出生后6天內經皮測定黃疸指數值比較 干預組新生兒第2-6天黃疸指數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討論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2-3天出現,4-5天達高峰,1-2周逐漸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只需增加喂養量及喂養次數便可減輕生理性黃疸的程度,減少病理性黃疸的發生,但創建愛嬰醫院以來,母乳喂養率明顯上升,隨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也明顯升高。秦學玲等報道[1],臨床上即便是實施早吸吮、勤喂哺,產后48 h乳汁不足者仍占19.81%以上,因此早期乳量不足可能是病理性黃疸原因之一。一般正常新生兒多在出生后10-12 h內初次排出胎便,出生后3-4 d開始排黃便,如果早期乳汁不足,喂養次數減少,腸蠕動減慢,胎便排盡時間延長,可致膽紅素的腸肝循環負荷增加,增加膽紅素的重吸收。膽紅素水平升高,造成新生兒膽紅素在生理性黃疸的基礎上異常增加[2],我們觀察發現,干預組采用在母乳充足前添加配方奶,增加早期攝入量,每次添加均在新生兒充分有效地吸吮母乳后進行,不但能讓新生兒獲得初乳的高營養和攝入足夠蛋白質和能量,而且可快捷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加快胎糞排出。觀察結果表明,干預組新生兒第一次排胎便的時間及胎便轉黃時間明顯比對照組提早,差異有高度顯著性意義(P<0.01),從而降低了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
據報道[3,4],新生兒游泳與撫觸有助于降低新生兒黃疸,因為水溫具有擴張皮膚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進新生兒全身新陳代謝,且游泳過程活動消耗能量增多,消耗了一定體力,促進食量增多,促進腸蠕動,有利于糞便以及結合膽紅素的及早排出,減少小腸對膽紅素的重吸收,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降低新生兒黃疸指數。撫觸能使交感神經緊張度增加,刺激胃泌素和胰島素分泌,增加消化和吸收功能,中醫認為[5],急摩為瀉,通過摩腹,快速推下七節骨,且能健脾和胃,行滯消食,通過撫觸,新生兒食欲增加,從而加速正常菌群生長,促進尿膽原生成增多,未結合膽紅素生成減少,減少新生兒膽紅素腸肝循環,膽汁分泌增多,膽紅素排泄增多,也達到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的目的。我們的觀察也證實,隨著護理干預的實施,在同一時間段干預組黃疸指數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早期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確實能夠降低新生兒黃疸的程度,減少病理性黃疸的發生,值得推廣應用。
1.1一般資料
將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人住我院產科分娩的342例產婦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71例,年齡21一37歲,平均年齡(27.5士2.5)歲,孕周37一41周;對照組171例,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28.5士2.5)歲,孕周36~41周;所以產婦均為初產婦,無妊娠合并癥及其他精神或軀體疾病;兩組患者年齡、孕周、產次、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較沒有明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1.2護理方法
1.2.1傳統護理模式:包括每日對新生兒進行沐浴、臍帶消毒、新生兒撫觸等;并集中對產婦進行哺乳及新生兒護理知識宣教;將新生兒帶到治療室預防接種。
1.2.2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產婦人住母嬰同室病房,在產床旁邊設新生兒床,便于產婦隨時哺乳和觀察新生兒;保持室溫在22一24e,相對濕度50%一60%,在病房內為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撫觸時,將室溫調高至26~28e;對產婦進行一對一的哺乳及新生兒護理知識教育,并現場操作示范,講解內容包括新生兒哺乳方式及次數,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撫觸護理的注意事項,新生兒預防接種,產婦護理方法、產后營養及產褥期常見疾病的處理等,并詳細介紹新生兒的保暖方法、輔食添加、吐奶打隔護理、晚間哭鬧的護理。對產婦進行強化訓練,直至其基本掌握。
1.3觀察指標
護理滿意度。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所有產婦進行調查,包括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知識宣講等方面,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º母乳喂養率。根據新生兒是否吮吸母乳來判斷,分為母乳喂養和奶粉喂養。»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包括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臀部護理、撫觸護理等的掌握情況,分為掌握,部分掌握,不掌握。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臨床資料輸人計算機,采用SPSS17.O統計分析軟件包。計量資料屬正態分布的采用(貢士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呱2檢驗,尸<位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125例,較滿意39例,不滿意7例,滿意率為95.9%;對照組滿意117例,較滿意犯例,不滿意22例,滿意率為87.13%;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產婦母乳喂養率比較
觀察組母乳喂養158例,占924%;對照組母乳喂養144例,占84.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兩組產婦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比較
觀察組掌握139例,部分掌握22例,不掌握10例,掌握率94.巧%;對照組掌握1巧例,部分掌握31例,不掌握25例,掌握率85.3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產科護理的一種新型模式
符合廣大產婦及新生兒的生理心理需求,是回歸自然的家庭溫馨護理,優勢明顯。母嬰床旁護理可提高護理滿意度。母嬰床旁護理將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全面了解產婦及新生兒的各項情況,增強以人為本的觀念,實施優質服務;將傳統的母嬰分開護理模式變為母嬰床旁護理,減少了護患溝通的隔閡,使護理更具連貫性,使產婦可以直接感受到護理人員對母嬰的重視和愛護,體現人性化服務特點,對護理人員產生信任和依賴,融洽了護患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9%,對照組為87.13%,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º實施母嬰床旁護理可提高醫療護理安全。母嬰床旁護理,減少了因新生兒帶離護理的差錯事故,從而減少了醫患糾紛,保證了醫療護理的安全。»母嬰床旁護理提高了母乳喂養率。母嬰床旁護理由護理人員一對一進行喂養知識及方法的培訓,使產婦能夠更快學會和適應母乳喂養,提高了母乳喂養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母乳喂養率為924%,對照組為84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母嬰床旁護理有利于產婦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和新生兒護理技能。母嬰床旁護理不僅重視知識的宣教,還強調各項護理技能的掌握,通過一對一當面的講解及演示,將所需物品和過程清晰地呈現在產婦面前,并親自示范,便于護患間交流,及時解決疑問,強化產婦的理論基礎,合理進行產褥期的衛生保健。床旁護理通過分階段、有計劃的健康教育,避免產婦一次性宣教太多而無法接受,從而提升宣教效果。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掌握率94.巧%,對照組為85.3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2母嬰床旁護理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