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心理治療8篇

時間:2023-10-15 10:06:4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精神病人心理治療,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臨床表明,精神病患者康復期實施有效的認知心理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性。本文旨在分析對康復期精神病患者實施認知心理治療的遠期效果,特收集我院的80例康復期精神病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的80例康復期精神病患者,本組患者均經ICD-10診斷標準[1]和CCMD-3診斷標準[2]確診,急性期治療后PANSS減分率超過百分之五十或總分低于百分之六十、BPRS減分超過百分之五十,本組患者均無軀體嚴重疾病,在接受本次治療過程中有一名以上的監護人員實施監護,本次研究均獲得患者和監護人的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患者的干預方式將其分為認知心理治療組(40例)與普通知識宣教組(40例),認知心理治療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18歲-42歲,平均年齡(28.65±10.14)歲,其中有10例為情感障礙,30例精神分裂癥;普通知識宣教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17歲-43歲,平均年齡(29.13±10.22)歲,其中有11例為情感障礙,29例精神分裂癥。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普通知識宣教組患者僅進行一般的精神衛生知識宣教,認知心理治療組患者則在普通知識宣教組的基礎上加強認知心理治療,具體措施為:首先是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詳細的精神衛生知識宣教,為其講解病情發生發展、治療方法、認知心理治療的重要性等知識,并根據實際情況,調動患者家屬聯合醫院資源為患者建立家庭社會支持系統,使患者能夠得到更多來自家庭、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為患者營造良好的恢復環境;同時為患者進行各種生存技能訓練,包括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溝通等;在開展認知心理治療過程中應循序漸進,比如治療初期主要了解患者的困惑、不良情緒等,并告知患者以上問題是由于錯誤認知、信念導致,然后要使患者充分認知到對自己不良情緒和行為等結果患者本身是有責任的,再次是幫助患者糾正或放棄不合理信念,最后是通過學習建立正確的觀念以及接受理性的生活哲理,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基礎,掌握治療技巧,積極通過引導、鼓勵等方式得到患者依從性。

1.3效果判定標準

對患者實施為期兩年的隨訪,觀察患者治療后不同時間的陽性癥狀評分、陰性癥狀評分、社會功能缺陷評分以及復發率和再次住院率、再就業率情況[3]。其中,陽性癥狀評分、陰性癥狀評分主要采用陰性和陽性癥狀量表(PANSS) [4]進行,社會功能缺陷評分主要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查量表(SDSS) [5]進行。

1.4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8.0統計軟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檢驗統計計數資料,使用(x±s)表示本實驗的計量資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認知心理治療組患者治療后不同時間的陽性癥狀評分、陰性癥狀評分、社會功能缺陷評分均明顯優于普通知識宣教組(P

篇2

發作期的心理治療和心理護理

臨床上多數病人出現明顯的思維障礙,自知力缺乏,生活能力下降,有些病人出現興奮、躁動、傷人,毀物、自殺、自傷、或木僵、不語、滴水不進,此期病人完全處于精神障礙發作期,把自己封閉在自我意識當中,不想接受治療,對這些病人除了應用精神科藥物治療和其他輔治療外,還要分析了解病人在病前所遇到的精神刺激。

首先要想辦法接近病人,關心體貼病人。在病人整個住院治療過程中,既要尊重病人的人格,包括病人的隱私,避免一切惡性刺激,盡快消除或減輕病人的消極情緒和反常行為,使他們從自我封閉的小圈子里走出來。對病人提出的一些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要求,應及時恰當地給予解決或解釋。同時醫務人員還應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語言,來消除病人的緊張心理和逆反心理以及對醫院的恐懼心理,使他們充分體會到醫院的溫暖。

在住院的病人中,發作期的護理工作復雜而艱難,需要我們醫務人員既要有豐富的臨床知識和心理學知識,運用心理學理論,充分發揮心理護理在精神科治療中的作用,同時還要有耐心、細心、責任心,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這樣護理工作就好做了,并為下一期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有的人認為這一期的病人思維障礙及其他精神狀況較重,治療、護理不配合,心理工作不好開展,但如果為此放松這一期的心理治療,就會給后期工作的開展帶來很大的麻煩。

恢復期的心理治療和心理護理

經過服藥治療和心理治療后,精神癥狀明顯緩解,病人有一定的自知力和分析力,此時病人的病情進入恢復期。

恢復期的病人絕大多數還在住院治療,但這時的病人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緩解,精神癥狀基本消除,自知力開始恢復,這一階段的病人除了給予抗精神病藥物維持治療外,此時病人的心理活動較為復雜,因此,對恢復期的病人更要加強心理護理,解除心理障礙。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開展各種工娛治療和心理治療。

因此時病人自知力開始恢復,對自身現狀已能認識,他們除了積極配合治療外,對自己的出院以后問題考慮最多,因此這時的心理壓力較大。首先他們面臨一個出院回到社會的問題,怕因患過精神病而受到歧視;怕出院后精神癥狀復發再次住院;怕智力不能恢復如初;擔心自己的工作能力下降;領導會另眼相看;怕完成不了工作或怕自己找不到工作;如果是學生怕同學知道而受到嘲笑或學校了解病情后而令其停學;已婚的病人怕影響家庭生活;怕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而引起下降導致婚姻破裂;未婚的病人擔心找不到對象或因自己曾患過精神病而告吹;沒有經濟來源的病人怕自己久病欠債而無力償還如此等等,使他們背上沉重的精神負擔,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信心。

此時是住院的病人,病情能否盡快康復,在臨床上除了藥物維持治療外,針對他們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進行分析,采取各種各樣的形式,施行有效地心理指導,使他們解除心理障礙,鞏固療效,穩定情緒,建立信心,對預防病情復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另外,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也很重要,可以組織病人到康復科參加各種工娛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和讀書,讀報,學習使其認識到自己與正常人沒有區別,充分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提高對疾病的認識,成為有益于社會或減少社會負擔的人。

開展工娛治療活動:工娛治療活動,是在護士的指導下,安排病人進行文藝活動、體育活動、手工藝活動等等。相應的我院康復科有音體活動室,可讓病人唱歌跳舞。有乒乓球室,體育活動室,可以組織病人每日做操,通過這些有意識的活動改變病人的注意力,使病人的大腦皮層興奮點轉移,從而減少病人的緊張焦慮情緒。根據病情的不同,可以分為鎮靜性工療,振奮性工療,一般性工療。在病人一旦熟悉了某項操作而開始展示出厭煩情緒時,即應考慮更換項目。通過各種不同的活動,豐富他們的住院生活,盡快營造一個與外界相同的和諧修養環境,以利于病人出院后很快適應社會環境。

心理治療:有些病人的心理負擔牽扯到個人隱私問題,不愿意讓別人知道, 這時護理人員應采取一對一的心理治療,對一般心理問題以及病情相同的一組病人,要進行集體心理治療,把病人組織起來,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講解一些精神科醫學知識,使他們對疾病有一些充分的理解和認識,掌握一些防止疾病復發的一些知識和護理。

治療期的心理治療及護理:指導病人及家屬,在出院前期實施心理治療和護理。如果上期治療得當,心理護理工作跟上,就會使更多的病人病情穩定,思維及行為基本恢復正常,生活能自理,能參加工娛活動。這時病人應該出院進入社會。此期病人在心理上又進入一個好發期。他們初入社會病情剛愈,情感較脆弱,情緒易波動,易受外界的影響。如果外部環境較差,就容易使病人重遭挫折,精神再度崩潰,使前一段的治療功虧一簣。所以說只有良好的醫療環境,對精神病人的康復還遠遠不夠,外部環境的好壞,對患者的精神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病人出院后,要靠家屬的作用讓病人堅持長期服藥維持治療。醫護人員要與病人及家屬經常保持聯系,了解病情,指導用藥,或囑咐病人到醫院復查。

篇3

[關健詞]人性化;心理護理;精神病;治療

人性化護理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最優質的服務,極大推動了護理事業的發展,真正把“以患者為中心”推向了“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發展軌道[1]。我院于2008年9月~2010年2月對住院接受治療的外傷性精神病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并與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進行了臨床護理效果比較,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8年9月~2010年2月選擇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療的外傷性精神病患者58例,其中男31例,女27例;

年齡19~72歲,平均年齡(43.1±12.3)歲。按照隨機數字法將5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9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病情等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基礎護理及精神科專科護理,而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人性化護理。由2名從事精神科多年的臨床主治醫師和心理醫師進行評定,評定者不參加人性化護理服務的獨自評定,且對患者是否接受人性化護理服務均盲。采用陰性癥狀評定量表(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NS)、住院病人護士觀察量表(nurses,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30,NOSIE-30),分別于入組時(入院2周)及入院8周時進行評定[2]。

1.3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結果

2.1 SANS評分由表1可知研究組的SANS評分在人性化護理前后有明顯變化,且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患者2周末與8周末后SANS評分對比(分,)

因子 研究組(n=29) 對照組(n=29)

2周末 8周末 2周末 8周末

情感淡漠 8.71±1.25 6.35±2.31ab 8.78±1.24 7.45±1.66

思維貧乏 12.03±1.43 9.41±1.21ab 12.45±1.23 12.32±2.32

意志減退 9.88±1.56 8.23±1.32ab 10.01±1.45 9.89±1.47

注意障礙 11.87±1.33 9.44±1.02ab 11.23±1.45 11.45±2.41

興趣缺乏 10.44±1.56 8.64±1.43ab 10.14±1.24 9.67±1.78

注:與本組2周末比較,aP

與對照組8周末比較,bP

2.2 NOSIE-30評分由表2可知研究組的NOSIE-30評分在人性化護理前后有明顯變化,且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兩組患者2周末與8周末后NOSIE-30評分對比(分,)

因子 研究組(n=29) 對照組(n=29)

2周末 8周末 2周末 8周末

積極因素 33.27±11.33 59.46±10.02cd 39.23±10.45 33.42±12.01

消極因素 72.44±6.26 30.46±9.11cd 73.10±11.22 71.87±13.32

注:與本組2周末比較,cP

與對照組8周末比較,dP

3討論

人性化護理將“以疾病為中心”的傳統護理模式變為“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模式。而這種人文關懷集中體現了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權利和要求、人格和尊嚴的關心和關注。人性化護理不僅只表現在護士優雅的舉止,整潔的儀表,輕盈的動作,給人以美感,更重要的是人性化護理能體現護士對患者的真情實意,針對不同的患者,及時提供不同的人性化護理,使患者在短時間內身心恢復到最佳狀態,實行人性化護理,是護理學的又一發展。

本文對收治的精神科住院患者實施了以下幾點人性化心理護理:①身心照護,積極溝通,提高家屬參與的積極性。家屬是患者最親近的人,在治療中如能共同參與治療決定,用更多的時間陪伴患者,這樣可消除她們的孤獨感,使她們積極地配合治療,尤其是配偶,給予細心呵護。在生活上適當地給予更多關心和照顧,根據患者的身體功能水平,多安排一些集體活動,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有利于增加患者之間的了解和互助[3]。②因人而異,制定個性化護理。了解每一位患者的職業、宗教文化背景、家庭、配偶及個人生活境遇等,熟悉每一位患者疾病的程度、治療方案、具體治療方法、藥物的使用、心理狀態,其治療、預后等因素,在掌握全面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根據不同患者及其家屬的職業、社會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及時給予明確的解釋和說明,同進或超前的測知她們將要可能出現的心理變化和心理規律,有針對性的解除她們心理上的障礙。人性化護理在維系精神病患者的良好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方面也起著積極的作用;情感支持幫助患者克服孤獨感和無助感;生活關懷滿足了患者的生理需要;文化護理幫助患者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行為準則和生活態度。本研究結果表明,人性化護理服務符合以人為本的現代護理理念,能夠有效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的改善,恢復和改善社會功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護理方法。

參考文獻:

[1]雷志娟.人性化護理在精神科護理中的作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6):109-110.

篇4

〔關鍵詞〕恢復期精神病;心理需求;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74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6019-(2010)04-50-02

精神病人恢復期的護理可分為住院期間的護理和出院后的護理?;謴推诘淖o理主要是針對于病人在恢復期各方面的心理需求及形態而進行的。

1恢復期精神病人在院間的心理需求及護理

1.1尊重和發揮病人積極參加治療的主動權由于藥物的影響,有的病人會出現各種藥物反應,當意識清晰的病人敘述不適,且反復糾纏醫護人員尋求幫助時,我們千萬不要認為他們是無理取鬧,他們有權提出疑問要求解答,護理人員應高度重視其“呼聲”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1.2愛護病人,禮貌地對待他們是護理上的精髓恢復期精神病人在這個時期對外界事物所產生的反應極為敏感,若這時有病人主動向你打招呼,應以禮相待。決不可冷淡對方,更應避免不良言行刺激病人,否則會傷害病人的自尊心。甚至導致病人自卑心理,使病情惡化。醫護人員的一言一行,病人常不加分析地將有關信息與自身疾病聯系起來,正確的暗示可使病人由消極因素變為積極因素,反面的暗示則可使病人自我意識紊亂甚至喪失生活信心。要尊重他們的人格,給予他們性格上和生活習慣的尊重,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并用來治療效果好的一些生活事例激勵他們,多用社會和家庭的美好前景去啟發病人戰勝疾病。

1.3要加強巡視,嚴密及時作好心理護理恢復期精神病人自知力基本上已恢復,都盼望早日回家,但許多病人因回家心切而家人又長時間未接出院,這時病人情緒波動很大,有的病人又感到緊張、焦慮,認為家人不要他了,自己可能一輩子要住在醫院里,因而變得郁郁寡歡,情緒低落,對住院不安心,甚至還產生自殺及逃跑的念頭。其中還有些病人因對自己犯病時的表現感到羞愧,怕以后被人鄙視,感到絕望因而以又亂猜想引起病情再一次復發。這時期的患者由于接近出院,但由于又過多的考慮個人、家庭、婚姻等多方面的問題,常感到前途渺茫,內心痛苦,產生悲觀失望情緒,導致消極自殺觀念。由于這時病人心理狀態與他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護理人員應善于觀察,主動接近病人,通過與病人的交談,從表情及行為中可以體會到他們的心境,初步掌握病人病態性格上的掩飾性,及時疏導,關心與同情,誘導并啟發病人努力傾訴內心痛苦,對極想回家的病人要保護其期待心理,婉言相商,誠懇解釋。對企圖自殺和外逃的病人除加強巡視外,更應加強心理護理,清楚地告訴他們精神病與其它疾病一樣都是可以治好的,消除病人模糊的焦慮感,使之感到醫護人員能夠為他們分擔痛苦,使之感到心理上的安慰,安心住院,特別是病人即將采取自殺的關鍵時刻,醫護人員的幫助會起到挽救病人生命的作用??傊?護理人員因針對不同的情況靈活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證病人情緒的相對穩定。

1.4向病人家屬作好出院前的宣教工作,指導病人出院后的注意事項。

篇5

人們常說“自己最了解自己”,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一個人心里有什么想法,做過什么事,不說出來一般別人不知道,只有自己最清楚。但是,自己的想法、行為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正確,就不一定都能認識和了解了。

例如,一個人患了精神病,有許多不符合事實的想法和古怪的行為,但其本人在治愈前是不會認識到自己的言行是病態的,因為他們失去了自知力。許多強迫性神經癥的病人強迫自己做出一些重復的動作,例如反復長時間洗手、反復鎖門等。他們在道理上也認識到不必如此,但有一種很強的力量在驅使自己非這樣做不可。這種力量是從哪里來的呢?病人在心理治療前是不知道的,也沒有自知力。

事實上,即使沒有明顯心理疾病的人或健康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人際關系中出現矛盾和沖突或心情不暢時,大多數人不能正確、合理地評價自己的言行。例如兩個陌生人在公共汽車上因互相擠了一下就可能打罵起來,各講各的理,難解難分。如果都能正確地評價自己的所作所為,就不一定會爭吵起來,情緒也不至激動了。在日常生活中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有的人老說別人有某些缺點,如“不誠實”、“拍馬屁”等,卻不知自己恰恰有這些作風。由此看來,不論是精神病人、輕微心理疾病的病人或健康人都不能完全認識和了解自己。所以,缺乏自知之明是人類普遍存在的特性之一,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

心理治療為了恢復自知之明

許多精神病人,尤其是最常見的偏執型精神分裂癥病人,盡管他們的外表行為可能并不十分錯亂,但有許多病態想法,如認為有人在設圈套陷害他、旁敲側擊地諷刺他,甚至竊聽他的講話等,他們往往堅信是真的。因此,要想用正常人的邏輯說服他們改正這些不符合實際的想法是徒勞的。如果醫生用藥物或其他的方法給他們治療,病情好轉時,病人便會認識到他們病中的想法和行動是屬于病態的,好似從夢中醒來一樣,這時就可以認為病人有了自知力。醫生常以自知力恢復的完整程度來判斷精神病病情的好轉程度。

心理治療使神經癥病人得到自知之明

有些心理疾病如強迫性神經癥,藥物治療效果不大,可以采用心理治療。其目的就是幫助病人自己找出驅使他們做強迫行動的力量。有一位36歲的女病人,4年前第三次妊娠做人工流產時,在候診室里看到其他病人從手術室出來時口流涎液,表情痛苦,她手術后回家不久,就覺得自己雙手和身上不干凈,便反復洗手洗澡,但仍覺得沒有洗干凈。此后逐漸加重,以至洗一次澡要花十余小時。由于多次使用肥皂,以致手背皮膚出現皸裂。自己也覺得這樣做不正常,既影響了生活,又影響了工作,但不知為什么總是覺得自己身上沒洗干凈,似乎有一種很強的無法抗拒的驅動力促使她這樣做。在心理治療中,病人在醫生指導下慢慢回憶起一件久已忘掉的經歷。大約在她4歲時的一個夏天,一次在炕上玩耍時不小心跌下來,掉在哥哥姐姐養的蠶筐里,結果許多被壓死的蠶粘在身上。她非??謶?,幾天都沒有睡好覺。在她敘述了這個經歷后,領悟到自己身上并不臟,怕臟的恐懼和驅使自己反復洗的驅動力是幼年時的精神創傷所形成的,此時才真正醒悟過來。以后要洗的愿望就不再那么強烈。心理治療雖然花了不少時間,一旦找到了那個以前不可理解的驅動力的來源,癥狀就很快減輕以至消失。

心理咨詢可提高或增加自知之明

許多人雖沒有什么嚴重疾病,但常常會有種種煩惱和傷腦筋的問題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詢醫生。他們常常把煩惱的原因歸罪于外界和其他人,這時如果僅僅鼓勵、安慰他們,表面上也會使這些人宣泄了郁悶,感覺心情舒暢一些,但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有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則會注意到求助者的談話和行為,從中發現他們是在哪些方面缺乏自知,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想法和感情,從提高他們的自知力著手逐漸引導他們達到人格成熟。美國心理咨詢家M?E?卡萬那曾說過,必須使求助者認識到心理咨詢是無法改變他們的外在環境的,而要問他們:“你能在認識上和行為上做出哪些改變以幫助你減輕自己的困難?”這樣才能觸及到求助者的自知力問題。

篇6

【關鍵詞】 精神病恢復期;心理治療

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患精神疾病的人數也較前增多,而精神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已經不是問題,治愈率也較前增高,但精神病的復發率也高,特別是在恢復期精神病的復發率更為明顯,所以控制恢復期的復發是治療精神疾病的不開缺少的環節。

精神疾病的主要生物學因素大致是遺傳、環境、感染、軀體疾病等致病因素導致的大腦神經發生紊亂,但其共同的臨床特點都為心理行為和情緒異常。

心理治療是指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運用專業的心理學技術,通過語言和非語言溝通,達到解除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或者是行為障礙的目的,改善患者心理環境,增強患者對環境的適應力,最終實現康復目的過程。心理干預治療貫穿了整個精神疾病的治療過程。精神病恢復期的患者更需要心理治療的介入,有研究顯示,精神病恢復期患者焦慮癥發生率為35.0%,抑郁癥狀發生率為46.6%[1]??刂拼祟惏Y狀的發生,是恢復期治療的重要任務。

精神患者在正規治療2周~2個月后,患者的精神癥狀逐漸減輕,甚至消除,各種認知能力開始逐漸恢復正常,這時,他們逐漸回歸社會,參與現實。但現實中的很多問題又開始困擾著他們,固有的認知模式使他們內心矛盾重重,各種心理反應不斷出現。這時,如果只用藥物維持治療,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恢復,將會導致患者的病情復發。因此,在精神病恢復期的治療不但要繼續服藥物鞏固治療外,還要充分考慮患者的心理和社會功能的恢復,應將生物治療轉變為以心理治療為核心的“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并成為精神病恢復期的主要治療手段[2]。

本研究從31例精神病恢復期患者的心理治療的案例入手,具體分析精神病恢復期心理治療的過程,形成對精神病恢復期患者的心理狀態、心理治療策略以及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資料是選取主要在吉林市精神病院、吉林市中醫院神經科等醫院接收的精神病恢復期的35例患者,全部患者均為接受半年以上心理治療的精神病恢復期患者,這些患者中有32人是出院后主動選擇心理治療,全部案例皆獲得了家庭的積極配合。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在16~35歲之間,病因表現上,精神分裂癥4例,情感22例,心因性精神障礙9例,平均病程(2.9±5)年。這些康復期患者中,大專以上5例,學生24例,其他6例。恢復期標準主要依據南京精神科學術會議擬定的療效評定標準,即精神癥狀基本消除,病情穩定,排除因精神疾病本身所致的一些情緒因素,已具備自知力或部分自知力。

1.2 方法

1.2.1 面談法 與精神病恢復期的患者、家屬及精神科醫生進行了標準化訪談,了解患者的主要發病病因、病程、治療經歷,尤其是這些患者在恢復期的主要壓力和問題以及目前的社會適應狀況、生活質量和情緒反應狀態。

1.2.2 臨床總結 對每個患者的治療狀況、具體應用方法及成效表現進行具體的臨床總結。

1.2.3 統計和評估 采用心理癥狀自評量表對35例病例進行測評,并與全國常模成人組進行對比,分析這組案例在接受了心理治療后的心理健康水平。

2 結果

2.1 通過訪談發現,精神病患者在恢復期后,其認知功能得到恢復,但其在現實當中仍有很多矛盾和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認為自己病情好轉,對繼續服用藥物持懷疑的態度;第二,對因藥物引起的副反應的擔心,害怕長期的服藥;第三,既想參加社會現實,又擔心自己能力不足,社會適應性低、無生存能力,無法面對現實的殘酷;害怕面對過去的環境和熟人,又害怕孤獨寂寞。擔心社會和家庭的接納度;同時,表現為強烈的自卑、焦慮、抑郁甚至一定程度的敵對。

2.2 研究發現,心理醫生在進行心理治療時,主要關注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技術的培養、情緒的調整和訓練,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幾乎所有的成功的康復案例都有家庭的積極配合和參與。其方法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小組干預治療:主要利用集體的形式和氛圍來改變個體的不良認知模式。②情緒調整訓練:利用放松療法、脫敏療法、情緒疏導等行為主義療法進行情緒訓練,使患者面對情緒不穩時能夠積極求助或者自助,避免情緒的失控。③社會交往技能訓練:采用團體心理訓練、心理劇等方法,通過真實情景演練,加強對群體關系的積極理解,進一步的嘗試如何尋求支持,如何與他人交談、合作,掌握常用的社會交往策略并能有效應用,從而樹立信心和勇氣,敢于面對困境并能有效化解。④家庭心理治療:即通過改善家庭環境和人際關系來進行的心理治療。改進家庭心理功能,實現對精神病恢復期患者的全面心理保健。

2.3 數據分析結果 經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定結果顯示:各因子分及陽性項目數與全國常模比較精神病恢復期患者的恢復狀況良好,其抑郁、焦慮、恐懼、敵對4項的因子分與成人心理健康的全國常模比較接近,心理健康水平達到了全國成人心理健康的常模水平,說明這些患者已經具有正常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治療療效顯著。

3 討論

研究表明,心理治療對精神病恢復期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且效果是顯著的。這些案例說明心理治療對防止精神病復發是有效的[3]。家庭在精神病恢復期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訪談和心理治療結果發現,在本項研究中,所有患者的家庭成員都很支持,積極參與配合心理醫生的安排,甚至學習治療方法,充當心理治療師的角色。研究中還發現,精神病人仍然或多或少的受到社會的歧視,使精神病恢復期的患者承擔社會角色和義務的愿望受阻,心理壓力增大,極易導致精神病的復發。藥物治療仍然是精神病康復期必要的治療手段。

此外,在本研究的樣本中,青年期人數略多,而青年人具有青春期發育引發的情感激烈等特點,發病時間較短,復發次數較少,配合有效地心理干預治療后,效果更加明顯。

參 考 文 獻

[1] 李秀珍,閆淑玲,宋淑玲. 精神病患者康復期的心理分析和護理.牡丹江醫學院院報,1997,18(4):6465.

篇7

心理護理系指護理人員運用醫學心理知識,以科學態度、恰當方法、美好語言對病人的精神痛苦、心理顧慮、思想負擔、疑難問題進行疏導。用啟發、誘導、說服、解釋、安慰、勸解及調整環境等方法,幫助病人擺脫困難。由于精神病人的異常行為常被人誤解,受人歧視,在社會和家庭得不到尊重和理解,加之疾病折磨,病人精神痛苦,心理矛盾比較激烈,??蓪е伦詺⒒騻恕P睦碜o理任務艱巨。要為病人排除緊張、恐懼、憂傷、憤怒及消極情緒,使他們心情愉快,堅持治療,樹立信心,戰勝疾病。鼓起勇氣,面對現實,重新走向新生活。

2、護理

(1)在進行心理護理時,首先應儀表端莊、態度和藹、言語溫和,動作文靜、沉穩,給病人以親切感和安全感。使病人愿意與護士交往,并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逐步取得病人信任,為進一步開展心理護理打好基礎。

(2)要了解病人主要病史。對不同身份、職務的病人應一視同仁,平等相待。要尊重病人,為病人解除痛苦。對暴露出的各種心理矛盾,應給予足夠重視,不得歧視。要綜合分析,善始善終給予解決。護理人員的行為是無聲的治療。生硬或冷淡的護理態度,不僅使相別病人產生煩感,對周圍病人心理也是一惡性刺激,護理道德的敗壞絕不會取得心理治療的成功。

(3)要針對疾病不同特點進行護理。某些重性精神病患者無自知力,常拒絕住院和治療。此時要耐心勸解病人暫住下來做系統檢查,向病人講解精神衛生的重要意義,使病人能接受治療要求,安心住院?;加猩窠浌倌馨Y和焦慮癥的病人,常糾纏工作人員,述說內心憂傷向軀體不適,對自身疾病焦慮不安。要向病人宣傳疾病知識,解除思想負擔,可根據病人病情及文化程度,就主要心理矛盾個別交談。語氣要肯定,觀點要明確,使病人有一定收獲,爭取再次談話時達到預期目的,以使病人得到安慰。增進信心,緩解憂傷情緒。

(4)針對治療不同時期的心理問題開展護理

①新入院病人我是被哄騙、強迫而來,心中憤憤不平。入院后又增加了對環境的陌生、恐懼感,也有的懼怕治療等,心理上有不安全感。病人離開親人,需要關懷和溫暖,需要得到愛護與尊重,希望能有好的醫療環境和護理。此時要熱情誠懇的接待病人,幫助病人盡快熟悉醫院環境,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和友誼,逐步打消各種顧慮,滿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②病人進入緩解期,開始對疾病過程進行回憶。病人常為發病時的病態行為(如丟失錢財,毀壞貴重物品,傷害親人等)后悔莫及,悲痛欲絕,展示前程,心灰意冷。此時要關心理解病人,誘導病人分析有利前景,珍惜治療成果,正確對待過去,重新開創未來,創造美好的新生活。新晨

篇8

壓力源是指凡是能夠對身體施加影響而促發機體產生壓力的因素均稱為壓力源。機體在壓力源的刺激下出現一系列以交感神經興奮性的改變表現為血糖,血壓升高,心跳加快,肌肉緊張度增加。而機體面臨不斷的壓力會產生一些共同的癥狀和體征,如全身不適,體重下降,疲乏,倦怡,疼痛,失眠,腸胃功能紊亂等。而精神科護士要面對的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常面臨著危重,突發,多變的情況,持續多方面的壓力源危害著護士的健康,認識常見的壓力源,對其進行干預,能緩解,減輕壓力源產生的危害,保護護士的身心健康。

1. 精神科護士常見的心理壓力源

1.1社會的偏見

雖然國家衛生部門不斷的呼吁提高護士地位,但長期以往的‘大醫生,小護士’意識

在很大一部分人心中是根深蒂固,認為護士是伺候人的活,病人來看病,主要是醫生的功勞,而護士所付出的微不足道,病人出院總是對主治醫師表示感謝,而對護士的辛勞付出漠而不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護士的專業認同感,和積極性。

1.2職業壓力大

精神病人的暴力因素,抑郁病人的自殺自傷,與家屬的交往技巧,極易加重心理負荷,導致心身疲憊。

1.3人員少,工作繁重

如我院的封閉式病房,除剛入院及病情較危重的病人留有家屬,多數家屬因病人住院時間長,經濟緊張,工作時間長,家中無人照看而不能進行陪護,故住院精神病人的生活護理,如洗漱,更換衣服,整理床單元,理發,修剪指甲,洗頭洗澡,喂飯,等均需護士督促,或者親自操作。當患者出現沖動傷人,自殺自傷時,護士還要及時采取保護措施,當患者出現外逃時,護理人員常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尋找。這要求護士有高度的責任心才能勝任。

1.4競爭壓力大,深造機會少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醫學模式的改變,社會對護理要求越來越高,走出校門的護士們仍需不斷學習新知識,否則將有面臨被淘汰的危機,從而加重心理壓力,而有些醫院管理者,“重醫輕護”。與同年資的醫生或其他專業人員相比,護士晉升機會少,工資收入低,外出學習機會微乎其微,使護理人員逐漸喪失工作熱情。導致心理不平衡。

1.5性別特征

護理隊伍以女性為主,她們在家承擔家務勞動,自身求學等重負,在醫院工作繁重,人員配備不足,長常會感到精力不濟, 心理壓力大。

1.6三班倒工作制

精神科護士實行輪流值三班制度,夜班護士在人員少,患者多的情況下需要較高的警覺性。生活作息無規律性,節假日不能按時節休。家中老人,孩子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顧,一些護士患有睡眠障礙,胃腸疾病,這些極易造成工作與家庭的沖突。

2.精神科護士心理壓力的干預

長期持久的心理壓力如不及時進行調控,就會導致不良的生理,心理反應,故針對壓力源的干預極為重要。

2.1社會的支持

提升社會對護士的關愛能緩解護士心理壓力,醫院領導,同事,家人,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鑄造良好的從業氛圍,能緩沖不良心理反應。如碰到憤怒,緊張,焦慮心理刺激時,可以向朋友,領導,家人傾述,減輕心理壓力。

2.2建立減壓機構, 如建立情緒宣泄室。

當護士遇到突發事件,情緒波動難以控制時,可利用專門的宣泄器械進行發泄。也可以找到專業的心理治療師進行心理調控或安撫,從而減輕心理壓力。

2.3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充分利用休息,公休假期,培養興趣愛好。

如練書法,聽音樂,旅游等來緩沖身心疲憊。塑造樂觀,開朗的性格提高心理防御機制

2.4采取心理防御機制,轉移不良情緒。

日常工作中,應用心理防御機制,消除內心的焦慮,面對一些不公平待遇時,不防發揮阿Q精神,來緩解思想壓力,擺平心態。

總之,精神科護士面對的是精神病人,工作風險大。心理壓力持續處于高水平,對護士的心身健康和工作質量都會造成影響,通過干預手段調控,可減輕或消除心理壓力,提高護理質量,保證精神科護士身心健康。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日本特黄特黄刺激大片免费 | 亚洲另类在线欧美制服 | 五月婷日韩中文字幕中文字幕 | 日本一区二区三不卡高清区免费 | 色资源网站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