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會治理的重要性8篇

時間:2023-10-11 09:58:2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市域社會治理的重要性,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市域社會治理的重要性

篇1

在縣域治理制度層次中,每一個層次的具體操作功能與地位均存在著相應的差異。基于制度經濟學的視角來看,以縱向層次劃分,縣域治理的制度可以分為制度的策劃與制度的實施環境。制度的實施環境是外在影響因素,而制度的策劃則是其內在影響條件。針對區域經濟發展與治理而言,較高層的制度體系為國家層次的宏觀法律規定,中等層次的制度層面則包括省級、縣級的規則標準,這些較為宏觀層面的制度層次在廣義上將其定義為制度環境。在縣域治理的范疇中,其中組織內部設置的規則、程序及其他治理措施則是屬于制度策劃的內容。外在的制度環境從宏觀上確定了縣域經濟活動治理的方向與范圍,其結構體系則決定了其實施結構,它為縣域治理的活動提供了規則制約基礎。制度環境是決定其縣域治理結構實施的可靠性與效率的關鍵。

二、縣域經濟發展的制度動力因素分析

人的實際工作動力,行為準備均與制度有著緊密的聯系,制度安排的不同同樣也會產生不同的激勵與約束效果,影響著人的行為活動。就縣域治理而言,縣域內部政府的管理措施的制定、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安排、個人的消費規劃等活動按照具體制度執行是決定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整個社會市場內部人們的活動行為安排是否符合制度規則的標準,對制度是否存在價值認同感,是創造縣域內部良好制度規范的基礎。一個良好的制度導向是決定廣泛社會群體生產、生活具體價值的關鍵。若社會組成的廣泛民眾能夠對制度產生依賴,預見遵照及維護制度秩序的光明未來,便能與其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將個人行為活動的作用擴大到社會層面,便能夠成為縣域內部經濟發展的有效動力。因此,制度是實現個人進步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媒介。另外,縣域內部制度的制定還必須與其實際情況做到和諧統一,與其具體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達到整體一致。制度具有其相對的實效性,然而社會是處于不斷變化與發展的過程中,若相關的社會制度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則必然會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阻礙。因此,必須深化對制度的創新與改革。基于新制度主義的角度來說,制度的創新與變革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假定各縣域內部的資源量是一定的,其經濟發展的動力則主要是決定于其社會制度的更新及其區域內部整體結構系統的調整。然而制度的創新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大部分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社會群體,社會群眾具有強大的創造性。將其與結構治理動力比較而言,制度創新的動力是一種較為高效的動力,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制度的改革與創新能夠刺激縣域內部的經濟活動,從而實現其經濟的發展,是其強大的動力。從我國制度創新的具體實踐而言,現已有部分地區在制度更新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其價值觀念的更新、規則章程的變革安排、整體操作機制的調整與創新等。制度的能夠為縣域內部經濟的發展創造有效的制度媒介,為社會市場上廣泛的競爭主體與人員活動提供相應的限制及激勵條例,能夠優化縣域資源的配置,進而提高其競爭能力,推動經濟的發展。然而,針對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狀況而言,目前的制度環境雖然出現了較大的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已深入確立,然而傳統的計劃經濟理念依然對其制度的規劃產生著根深蒂固的影響。人們并沒有意識到新的制度環境下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從而導致傳統的制度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制度的動力層次包括三個因素,其中價值觀念是其核心影響因素,它是影響整個制度體系制定與落實的關鍵。因此,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轉變傳統計劃經濟的觀念體系,將當前經濟發展的體制及其他機制的革新與變化作為其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據。跟隨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重視發揮市場內部經濟主體的競爭積極性,促成系統內部的資源整合,對管理體制實施整治與更新,關注其服務作用,從而有效發揮制度創新的動力作用,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結束語

篇2

關鍵詞:生態清潔型小流域;重要生態功能;生態敏感性;時空優化;漁洞水庫

1 概述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江河湖泊水體污染、生態系統不斷退化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對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理念充分體現了流域系統性治理特點,其提倡以水源保護為核心,以流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治污與生態修復相結合,通過調整人類活動和布局,建立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流域生態系統,使流域內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1]。基于這一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全新的治理理念,進一步開展流域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及脆弱區的評價識別,并結合污染源構成及分布特征調查,提出“分區、分期、分級”的時空優化對策,將對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工程的優化布設和實施時序提供技術參考。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昭通漁洞水庫徑流區環境狀況的系統調查,通過開展流域生態系統敏感性、生態功能重要性評價,運用GIS技術將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重點污染分布區進行空間疊加分析,以流域水環境保護為核心,結合漁洞水庫徑流區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需要,提出漁洞水庫徑流區“分區、分期、分級”的時空優化策略。

3 研究內容

3.1 研究區概況

漁洞水庫徑流區位于昭通市昭陽區西北部,徑流區面積709.06km2。受喜馬拉雅山運動強烈影響,徑流區地質構造較為復雜。在地質上地層發育較全,從古生代到新生代均有出露。地質以玄武巖分布最廣,庫區內有少量石灰巖出露,受水系發育影響,河谷深切,溝壑縱橫交錯,受河流、沖溝的切割,徑流區地形地貌復雜多樣,面積分別占流域總面積的28.1%、26.0%、22.1%、17.0%。徑流區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立體氣候特征十分明顯,降水集中在5~10月,多年平均最大一日降水量50~75mm。受山脈不規則分布影響,據現場踏勘統計,有小松樹河、瓜寨河、黑魯河、鐵廠河等30余條大小河流匯入徑流區。徑流區植物區系屬“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中的“滇中高原小區”,區內有種子植物98科,299屬、約521種,現存植被以人工植被為主,占流域總面積的54.52%,自然植被則以暖溫性針葉林、暖性落葉闊葉林、暖溫性灌叢灌草叢為主。漁洞水庫徑流區水土流失面積為410.46km2,占流域面積的57.89%,主要以中度侵蝕和輕度侵蝕為主。

從行政區劃看,漁洞水庫徑流區涉及昭通市昭陽區、魯甸縣、永善縣的9個鄉鎮、33個行政村,主要以農業人口為主,徑流區土地利用類型51.35%為耕地,約30.18%為有林地,徑流區林業用地面積過少,與水源保護區基本要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2013年漁洞水庫水質類別為Ⅳ類。對比漁洞水庫保護目標(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主要超標因子是總氮和總磷,水庫在運行初期為Ⅱ類水質,1999年水質類別為Ⅳ類, 2000年后趨于穩定,近十年來,水質在Ⅲ-Ⅳ類水質之間波動。[2]

3.2 研究區重要生態保護區識別

3.2.1 漁洞水庫徑流區重要生態功能區識別

針對漁洞水庫徑流區生態環境狀況分析,其生態功能重要性評價因子包括包括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養功能。

(1)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評價

評價方法:采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模型法,開展土壤保持功能評價。

模型結構:Ac=Ap-Ar=R×K×L×S×(1-C)[3]

式中:Ac為土壤保持量,Ap為潛在土壤侵蝕量,Ar為實際土壤侵蝕量,R為降水因子,K為土壤侵蝕因子,LS為地形因子,C為植被覆蓋因子。

根據土壤流失通用方程,求出R、K、LS、C、P因子的柵格圖層,然后在ARCGIS平臺下通過圖像乘積運算得到土壤保持量柵格圖層,采用GIS軟件Quantile(分位數)功能進行分類(Classified),共分為四級,即極為重要、較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并賦予分類屬性值,得出漁洞水庫徑流區土壤保持重要性評價空間分布矢量圖。

通過GIS空間分析,漁洞水庫徑流區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極高的區域主要分布在魯甸縣龍樹鎮、新街鎮及水磨鎮東部山區,涉及木瓜沖、梨園沙溝、沈家溝、公家溝、瓦窯沙溝、黑嚕小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極高的區域主要呈現植被覆蓋率較低、坡度較陡,土壤侵蝕性強的特點,是徑流區產生水土流失污染較大的區域,這些區域是流域重要的水土保持強化區,生態空間管控中應根據重要性程度采取分類分級的保護策略。

(2)水源涵養功能重要性評價

評價方法:降水和蒸散的水量分解模型法:

WY=P-ET

式中:WY為地表總產水量,作為水源涵養服務能力的代用指標;P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ET為蒸散量,PET為多年平均潛在蒸發量;ω為下墊面(土地覆蓋)影響系數,依據土地利用類型取值(表1)。該方法采用了高度概化的地表覆蓋因子,因此,需要對評價結果做不確定性分析和參數敏感性分析,以確保結果的可靠性。

基于降水和蒸散的水量分解模型法求出P多年平均年降水量、ET蒸散量,柵格圖層,然后在ARCGIS平臺下通過圖像乘積運算得到地表產水量的柵格圖層,采用GIS軟件Quantile(分位數)功能進行分類(Classified),共分為四級,即極為重要、較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并賦予分類屬性值后,得出水源涵養功能重要性評價空間分布矢量圖。

通過GIS空間分析,漁洞水庫徑流區水源涵養功能重要性極高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昭陽區蘇甲鄉,涉及瓜寨村、布初村等;魯甸縣新街鎮的轉山包、新街村、酒房村;龍樹鎮的照壁、新樂;水磨鎮的新棚村、鐵廠村等。水源涵養功能重要性較高的區域土壤條件好,植被覆蓋度高,坡度較為平緩,具有較強的水源涵養功能,但由于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張與生產生活的干擾,對水源涵養功能產生影響。

(3)生態功能重要性綜合評價。本研究生態功能重要性是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養功能單要素評價的綜合函數,采用加權求和的方法,計算最終湖泊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綜合評價指數,運用GIS Quantile(分位數)功能進行分級,并賦予分類屬性值后,得出漁洞水庫徑流區土生態功能重要性評價分區空間分布矢量圖。經統計分析,漁洞水庫徑流區重要生態功能區面積為129.39km2,其中較重要的區域面積為116.36km2,主要分布在大山包鄉、水磨鎮、新街鄉;極為重要的區域面積為13.03km2,主要分布在龍樹鄉、蘇甲鄉。綜合評價結果為極高和較高等級的區域即為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優先和重點防控的區域。

3.2.2 漁洞水庫徑流區生態水土流失敏感性評價

評價方法:選取降水侵蝕力、土壤可蝕性、坡度坡長和地表植被覆蓋等評價指標,并根據徑流區的實際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對分級評價標準作相應的調整。將反映各因素對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單因子分布圖,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乘積運算,公式如下:

式中:SSi為i空間單元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數,評價因子包括降雨侵蝕力(Ri)、土壤可蝕性(Ki)、坡長坡度(LSi)、地表植被覆蓋(Ci)。不同評價因子對應的敏感性等級值見表2。

根據水土敏感性評價模型計算,評價結果按表2進行分級并通過GIS進行空間分析賦值,得到漁洞水庫徑流區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布圖。

漁洞水庫徑流區土壤敏感性總體水平較高,統計結果具體為:土壤侵蝕不敏感性面積占總面積的42.11%,一般敏感面積占18.59%,較敏感面積占30.81%,高度敏感面積占8.49%。

3.2.3 漁洞水庫徑流區污染分布

根據污染源調查,漁洞水庫整個徑流經濟區以種植業為主,農業農村面源是徑流區的主要污染類型。從各個污染物來看:COD的主要來源是人畜糞便、水土流失和生活垃圾,主要分布在龍樹鎮,占入庫總量的26%,其次是水磨鎮;TN的主要來源是農田化肥流失、人畜糞便、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水磨鎮、占入庫總量的24%;TP的主要來源是人畜糞便、水土流失、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主要分布在龍樹鎮和水磨鎮,均占入庫總量的24%;氨氮的主要來源是人畜糞便、農田固廢和生活垃圾,主要分布在龍樹鎮,占入庫總量的25%。總體來看,徑流區上游的龍樹鎮、水磨鎮和新街鎮產生的污染負荷是整個徑流區主要污染分布區域。

3.2.4 重要生態保護區和污染防控區綜合分析

漁洞水庫徑流區重要生態保護分區將基于重要生態功能區及生態敏感區的識別,采用綜合函數進行評價,即生態保護重要性用V表示:

其中:V1為生態功能重要性,V2為生態脆弱及敏感性。

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等級劃分分級標準見表3。

根據公式(1)及生態保護重要性評級等級劃分標準,采用GIS空間分析技術,將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結果落實到漁洞水庫徑流區空間地塊。

經統計分析,漁洞水庫徑流區重要的生態保護區面積為168.31km2,其中較重要的區域面積為148.67km2,占徑流區面積的20.94%,極重要的區域面積為19.64km2,占徑流區面積的2.77%。從空間布局來看,徑流區重要的生態保護區主要分布在龍樹鄉、新街鄉、水磨鎮、大山包鄉、蘇甲鄉。結合徑流區污染分布情況,龍樹鄉、水磨鎮、新街鄉、蘇甲鄉同時是徑流區主要污染源分布區。通過綜合評價,漁洞徑流區內的龍樹鎮、新街鎮、水磨鎮、蘇甲鄉是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的重點優先建設區,此外基于單要素評價中的土壤保持、水源涵養、水土流失敏感的重點分布區將是集中進行專項水土流失治理、生態涵養建設的針對性區域。(詳見圖1和表4)

3.3 研究區生態建設時空優化對策

漁洞水庫徑流區生態功能重要性、生態敏感性以及生態保護重要性綜合評價等級的劃分與分布結果為徑流區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進行時空優化布置提供了技術支撐,本研究依據漁洞水庫徑流區具體到地塊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評價結果,以徑流區小流域為單元,提出“分期、分區、分級”的綜合治理策略,分為兩期生態建設時空策略建議:

(1)I期

建設區域:I期生態建設主要針對評價等級為極重要或極敏感,同時為徑流區重要污染源分布區。根據識別,布設I期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工程的區域為龍樹鄉塘房、照壁、新樂村村區域內的木瓜沖小流域、石龍河小流域、梨園沙溝小流域、沈家溝小流域、公家溝小流域;水磨鎮水磨村、黑嚕村的瓦窯沙溝小流域、黑嚕小河小流域;新街鎮的李家河、母豬溪小流域;蘇甲鄉坪地營大木橋河流域;大山包鎮車路村、大寨子雨霏村坡耕地區域;水庫樞紐工程和水庫正常蓄水位(黃海高程1985米)沿地表外延100米庫濱敏感區。

環境問題:農業生產生活較集中,人為活動頻繁,流域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問題突出,由于缺乏整體系統性規劃,已有治理工程布局分散,治理效果不顯著。

治理策略:以水土流失治理為重點,強化河道整治與水源涵養,采取水利工程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治理方案,通過攔沙壩建設工程、河道清淤清雜工程、河堤加固生態建設工程、谷坊建設工程布設改善河道的水力侵蝕影響,進一步減少泥沙入庫量。經測算60.27km2水土流失高度敏感區中分布有基本農田、坡耕地、荒山區、灌木林新幼林區,通過實施中低產田改造、退耕還林及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態修復措施的實施,將有效減少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積,進一步改善水土流失狀況,其中位于水土流失敏感區的基本農田應加強治水、培肥綜合改造,通過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保土能力,進一步減少農田面源污染。其中大山包車路村、大寨子根據當地的生態條件,實施退耕還草工程。在水庫100米庫濱敏感區修建物理和生物隔離設施,形成以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合理配植的方式構成一道復合型的生態屏障,防止人畜活動對水源保護和管理的干擾,攔截污染物直接進入水體,保障飲水安全。

(2)II期

建設區域:II期生態建設主要針對評價等級為較重要或較敏感,同時為徑流區主要污染源分布區。根據識別,布設II期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工程的區域為蘇甲鄉瓜寨河流域、居樂河流域、布初河流域、魚壩河流域;新街鎮新街小河流域、酒房小河流域;水磨鎮關山小河流域、鐵廠小河流域、納黑租流域。

環境問題: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耕地為主,坡耕地廣泛分布,農業生產生活集中,人為活動頻繁,流域生態環境脆弱,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問題突出。

治理策略:以水源涵養林生態維護與建設為主,強化水土流失治理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污染防治。水源涵養林生態維護與建設主要通過因地制宜、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宜林荒山的綠化造林、退耕還林還草以及全面禁封、適地造樹、低質林改造等,提高徑流區森林覆蓋率,增強徑流區水源涵養能力,減少徑流區水土流失面積;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布局,改變現有農業廣種薄收模式,通過推廣科學施肥,實現減污不減收;進一步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采用水利工程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治理方案,通過實施水土保持、河道綜合整治與河口濕地建設等系列工程,全面控制流域內中強度侵蝕區水土流失、減少入湖河道泥沙含量、削減污染物入庫量。

4 結束語

(1)本研究中重要生態保護區的識別,主要基于重要生態功能評價和生態敏感性評價,采用簡單綜合函數模型進行綜合判別,模型函數權重的確定主要根據專家經驗判斷,存在主觀認識的偏差。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區域多年歷史數據為樣本,采用相關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系統理論等數理統計方法,輔以專家經驗判斷確定模型函數,進一步減小研究量化結果與現實世界的偏差。

(2)本研究評價標準分級主要采用GIS軟件Quantile(分位數)功能進行簡單分類分級,其目的主要為初步識別分區分級的差異性,其客觀性與科學性需要在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甄別確定。

(3)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基于GIS技術的生態系統評估模型快速發展,例如InVest模型、ARIES模型、MIMES模型等,這些模型采用多層級設計,可以對生態系統進行多尺度、多情境的綜合評價,在今后研究中方法學上可進一步擴充和深入,提高評估的精準性,為區域生態建設規劃提供更為精細的技術參考。

參考文獻

[1]祁生林,韓富貴,楊軍,等.北京市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理論與技術措施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10(3):18-20.

篇3

關鍵詞:新區域主義;區域發展

20 世紀末,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新的勞動分工在世界范圍蔓延,區域一體化成為全球發展的趨勢。“新區域主義”(New regionalism,NR)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西方學者分析、解決當前區域問題的重要框架。目前我國正處在城市化高速發展階段,一些城市發展已經初步形成區域化發展模式,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在區域一體化大潮下,通過借鑒“新區域主義”的理論實踐經驗,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新區域主義理論概述

1.1 區域主義的發展及新區域主義理論溯源

區域主義(Regionalism)是伴隨著歐美城市工業化迅速發展和城市問題日益惡化而、產生的,其理論及實踐在 100 多年的發展中幾經興衰,由最初的政府、經濟構建手段逐漸向空間結構、經濟發展、權利結構、社會動力機制、區域治理模式、社會凝聚力等更寬泛的領域展開。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區域主義逐漸形成了“外向型、兼容型、復合型”等新特點,為區別于此前的區域主義,學者們稱之為“新區域主義”

1.2 新區域主義的核心內容

新區域主義以區域及其功能、區域化、區域治理及區域規劃等為研究課題,新區域主義的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

1.2.1多種含義的區域空間

從功能角度看,區域有多種物質性和功能性定義,從二維的平面地域逐漸擴展到廣義的空間概念并具有某個或多個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社會功能。從尺度角度看,區域的范圍包括了全球-國家-區域-次區域-市鎮多個層次。從組成因素角度看,區域是以一定的地理界線為基礎們根據某個或者多個特定的經濟、社會、政治關系方面的多種因素進行構建;是協調社會經濟生活的最先進形式和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是經濟、文化、政治組織的回歸。

1.2.2多層治理的決策方式

在治理理論和網絡理論的指導下,新區域主義突破了舊區域主義自上而下、依靠傳統力量均衡維持區域秩序的觀點,提倡一種多層治理的決策方式。“多層”是指不同層級權力組織,包括各級政府組織及各類非政府組織參與其中,并且其相互關系不再是一種垂直的命令與服從關系,而是平等與協商關系。“治理”是指從單一的政府行為轉變為多元公共治理行為,這意味著政府不再是決策過程中的惟一主角,各種非政府利益群體在決策過程中的力量和作用得到了大大的增強。

1.2.3多方參與的協調合作機制

新區域主義的多元參與者及多層決策方式決定了多邊談判制度和協作治理理念在該理論中的重要性。地方層面的行政轄區、政府機構、營利組織及非營利組織之間存在的普遍相互依賴關系已經為人們廣泛認識,這就意味著一個城市的發展和管理不可避免地將臨近或相關城市作為決策考慮因素之一。新區域主義積極倡導區域或次區域的整體觀念和合作觀念。鼓勵多元化的區域決策參與者,不斷培養強烈的區域集體認同和組織認同,通過不同形式、功能的協調合作機制消除分裂隔閡,加快區域一體化。

1.2.4多重價值目標的綜合平衡

新區域主義的發展是為了應對全球化和資源危機大背景下城市發展面臨的競爭與挑戰。在對產業集群、區域分工、全球價值鏈等經濟發展和競爭能力分析的同時,新區域主義更傾向調和“經濟效率、社會公平、環境友好、文化融合”等多重價值目標,強調經濟與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并形成了更加均衡的、可持續的綜合協調的區域發展觀。

1.3 新區域主義與舊區域主義的差別

新區域主義明顯區別于舊區域主義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1.3.1 區域治理方式。舊區域主義采用的是自上而下政府對次級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的管理,而新區域則引入治理的結構體系,提倡各層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以“協助、聯合、網絡、伙伴關系”共同實現區域治理,避免了復雜的科層結構及其弊端。

1.3.2 區域成員行為。舊區域主義下,區域成員由于科層制的限制,其行為大多是被動地完成相應的責任和義務,而新區域主義下,各個成員在一直的利益引導下,相互信任充分協調,主動實現分工與合作。

1.3.3 區域對外開發程度。舊區域主義十分重視區域范圍的界定,側重區域內合作而對外卻有較強的封閉性。而新區域主義在進一步加深區域內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及制度等多方面合作的同時,關注開放視野下更全面、更多元、更深層次的區域間合作。

1.3.4 區域化內容。舊區域主義對區域化前提要求(包括地理位置臨近,文化傳統相似)苛刻,實質內容少,一些限制隔閡并沒有消除。而新區域主義區域化前提要求相對較少,并注意實現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豐富協作,使得區域化、反區域化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2 新區域主義對我國區域發展的指導意義

2.1 發展目標

目前,我國的區域規劃偏重于區域產業發展、空間結構、基礎設施布局等方面,而對生態環境、社會進步、文化保護以及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視程度還有所欠缺,區域成員相互合作也相應較少或者流于表面,這一現象是規劃目標偏經濟性物質性所致。新區域主義強調經濟與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密不可分,調和“經濟效率、社會公平、環境友好、文化融合”等多重價值的發展目標,以及更加均衡的、可持續的綜合協調的區域發展觀,促使我們反思當前多數區域規劃的發展目標。為此,需要借鑒區域生態學、區域經濟學、區域社會學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盡快建立我國現階段適度的區域協調發展目標評價體系、指標控制體系,并且加強發展階段、發展時序、動力機制的研究。同時,給予“弱勢政府”在區域發展中更多的機遇和優惠,促使區域內部更加均衡地發展也應該成為未來區域發展的目標之一。

2.2 政策支撐體系

在我國,政府作為規劃編制實施的主體,其治理方式和決策方法都會對規劃本身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區域規劃中,由于規劃對象跨越多個行政區,建立高效有力的政策支撐體系成為區域規劃的難點和創新點。能否突破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形成一種基于相互利益而形成的包括各級政府、非政府組織在內的、面向整個區域的、更加開放靈活的治理體系,為更好地實現區域多元均衡的發展目標提供堅實的政策基礎成為規劃制定過程中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亟待研究的議題。

[1]俞順洪.”新區域主義”研究.2008

鄭先武.”新區域主義”的核心特征.2007

篇4

[關鍵詞]精準治理;特色小鎮;創建路徑 文章編號:2095-4085(2017)05-0068-02

精準治理,是目前國家針對小鎮建設所提出的一項新的治理模式,要求在明確治理目標的基礎上,借助群眾的力量對治理過程進行監督與評估,以充分體現小鎮特色,提高國內小鎮發展水平。

1精準治理視角下的特色小鎮構建原則

精準治理視角下特色小鎮的構建,應堅持多元化、網絡化、本土化以及精細化的原則:(1)統一化原則:傳統的小鎮建設,通常以政府為主導來完成,群眾無法參與其中,因此小鎮的構建結果,也往往達不到群眾的要求。精準治理視角下特色小鎮的構建,應本著統一化的原則來實現,應使群眾、政府以及相關技術人員,能夠組成一個整體,進一步提高小鎮的建設水平。(2)網絡化原則:在社會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群參與小鎮建設的途徑不斷增加,在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應堅持網絡化原則,使群眾能夠通過網絡平臺,將自己的意見反饋給政府,確保小鎮建設結果,能夠與群眾要求更加符合,提高小鎮建設的科學性。(3)本土化原則:不同城市的不同小鎮均具有不同的特點,小鎮建設應在應用精準治理模式的前提下,堅持本土化原則,構建特色小鎮,使小鎮的特色得到充分體現,使其文化得到弘揚。(4)精細化原則:應在確定治理目標的基礎上,將各個目標詳細體現。例如:針對改善小鎮環境質量的治理目標,應細化為提高小鎮街道清潔度、優化小鎮給排水系統、治理小鎮河流污染等。堅持精細化原則對小鎮加以治理,構建特色小鎮,是確保治理效果能夠達到最好的關鍵。

2精準治理視角下的特色小鎮及其創建路徑

2.1招商引資

小鎮一般處于城鄉結合部以及新城新區位置,與城市相比,小鎮勞動力更加低廉,環境相對更好,但缺陷在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考慮上述問題,應將特色小鎮的創建目標,確定為“發揮小鎮優勢,吸引城市創業型以及小型企業,解決小鎮居民就業,提高小鎮經濟發展水平”。應通過對互聯網的應用,招商消息,以小鎮優勢――勞動力低廉,吸引小型以及創業型企業進入到小鎮中,滿足小鎮居民的就業需求,同時,提高小鎮的發展活力,增加GDP,提高小鎮經濟實力。

2.2本土化建設

小鎮在土地、資源以及人力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招商引資能夠為小鎮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提供保證,但很難體現小鎮的特色。對此,小鎮應充分分析自身的資源以及氣候等方面的特點,使“特色小鎮”得以構建。例如,可以將在農業果樹栽培方面具有較強優勢的小鎮的治理以及創建目標,確定為“構建農業小鎮”。首先,政府應通過網絡收集人民意見,確保能夠了解小鎮每一個區域人民種植果樹的種類,確定果實成熟的季節以及大致產量。其次,政府應向小鎮居民宣傳構建農業小鎮的重要性以及優勢,吸引果農投資。最后,在投資者的監督下,由政府組織構建“農業產業園”,將各種類型的果樹,種植在產業園中,產業園對外開放,吸引城市人民來到產業園中體驗果實采摘等小鎮居民的生活。提高小鎮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小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一條現代化的道路,同時使小鎮的特色得以體現。

2.3多元化發展

充分利用小鎮特色是提高小鎮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構建特色小鎮最為直接的途徑,但如長期依賴自身特色,必定會導致小鎮的發展呈現單一性過強的局面。農業的發展對氣候依賴過強,在氣候對農業發展不利的年份,小鎮的經濟必將遭到重大打擊。考慮上述問題,還應將小鎮的治理以及創建目標確定為“提高小鎮工業化水平,發展多元化經濟”。政府應通過網絡,統計當前小鎮居民的數量以及待就業居民數量,以此為基礎,在小鎮內部發展工業,使工業企業能夠有效消化小鎮內部剩余勞動力,在解決小鎮居民勞動力過剩問題的基礎上,為小鎮經濟發展以及價值體現提供保證。需注意的是,工業企業的引進對小鎮環境的影響較大,對此,鎮政府應提高對環境治理問題的重視度,在引進工業企業的同時,對其資質進行嚴格考察,同時,借助人民的力量,對企業進行監督,在發現企業廢水與廢氣排放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同時,對其進行嚴厲處理。

3特色小鎮建設前景

在精準治理模式的要求下,目前我國特色小鎮的建設,已經初現成果,但受發展經驗不足等因素的影響,特色小鎮的創建,仍存在一定問題。在未來,應將相應問題的解決作為重點,進一步提高特色小鎮創建水平。

3.1人才問題及解決方法

大數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各高校專業人才進入社會后,就業區域一般以北上廣等大城市為主,人才不足的問題,在特色小鎮的構建過程中顯著存在。對此,政府應提出相應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加入到特色小鎮的構建中,在工資水平以及其他方面提出福利政策,為特色小鎮的構建提供人才支持,確保精準治理模式能夠更好實現。

3.2居民消費理念問題及解決方法

與城市相比,小鎮居民消費理念相對落后,消費力不高,貨幣流動量少,對小鎮經濟活躍程度的提升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對此,鎮政府首先應通過降價策略吸引小鎮居民購買各類產品,增強小鎮內部消化能力,在逐漸改變居民消費理念的同時提升價格,逐漸提高小鎮居民消費水平。此外,小鎮外部消費力不足也會對特色小鎮的構建以及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造成阻礙,政府應加強宣傳及營銷,使核心城市居民加深對小鎮特色的了解,提高小鎮的吸引力,將外部消費者更多的吸引到小鎮中來,使小鎮的特色廣為人知,為特色小鎮的構建提供保證。

3.3文化問題及解決方法

居民文化水平低,本身對營銷以及各類產業了解程度低,工作類型以體力勞動為主,對于特色小鎮的構建以及精準治理效果會產生一定影響。政府應加強宣傳,提高居民對提升文化水平重要性的認識程度,同時聯合農業以及工業等領域的專業人員,每周組織居民進行培訓,針對有關專業知識進行講解。例如,以果樹種植為特色的小鎮,應邀請農業領域的專家為居民組織培訓大會,針對果樹的栽培技術、增產增收技術以及營銷方法等向居民進行宣傳,提高特色小鎮構建的科學性水平,促使小鎮“提高經濟效益、體現小鎮特色”等精準治理目標的有效實現。

篇5

關鍵詞:生態環境 ;污水處理; 防洪

Abstract: Urban zoology to change development road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town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reative planning and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 Huadian city Hongshilizi town overall planning " as an exampl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plan into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in the design and the depth of scientific planning, special planning.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wage treatment; flood control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一城鎮生態環境現狀

紅石砬子鎮是吉林省經濟“十強鎮” ,2009年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旅游局命名為首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全鎮人口6.79萬人,轄區面積1296.9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87.10%,水域面積289平方公里。域內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白山湖、紅石湖、松花湖坐落其境內,有“三湖連珠”之美,更有“森林水鄉”之譽。“三湖”中的水資源是吉林省、黑龍江省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的主要來源。

近年來由于地區工業的快速發展、森林的過度采伐,使這里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三湖”水質下降,所以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就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據此吉林省政府于2011年下撥專項資金,用來制定《紅石砬子鎮總體規劃》 。“總體規劃”中指出了“三湖”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總體規劃”設計不但要以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經濟建設為著力點,而且要以創建生態家園為導向,突出生態安全對城鄉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有效指導紅石砬子鎮經濟健康發展。

二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思想

《樺甸市紅石砬子鎮總體規劃》在遵循《吉林省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的基礎上,以松花江水系為紐帶,堅決實施環境保護,確保生態安全,推動“三湖”水資源的科學保護。“總體規劃”設計是以污水處理、生態環境恢復、居民點防洪為設計重點,著力突出“三湖”水源保護的重要性和森林資源保護的科學性,以達到優化生態環境、創建文明社會、建設美好家園的目的,使紅石砬子鎮在規劃期內形成沿江、沿鐵路、沿主要公路的綠色經濟走廊,使生態環境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樺甸市紅石砬子鎮總體規劃》將保護生態環境,創建生態家園,打造特色景觀旅游名鎮作為經濟建設的總綱領,強調保護歷史遺跡,挖掘地域文化,突顯生態環境的對經濟的引領作用,并將創建生態環境、優化“三湖”水源作為規劃方案的主要切入點。“總體規劃”不但要遵照城市美學、生態美學、環境美學以及旅游美學的要求,突顯“森林水鄉” 的自然特點,符合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且更要符合生態安全、確保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需求。“總體規劃”注重城市形象與風格的塑造,保護 “森林水鄉”的自然風貌和景觀特色,延續和傳承松花江上的黑土地文化。

三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規劃

由于紅石砬子鎮自然環境復雜脆弱,區域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生態安全仍面臨嚴峻挑戰,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總體規劃”提出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目標要分三個階段:近期(2011-2015年)的主要目標是著力解決重點地區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問題,使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部分地區環境質量明顯好轉。中期(2016-2020年)的主要目標是鞏固已有治理成果,生態治理范圍穩步擴大,環境污染防治力度進一步加大,使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區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達到全面建成建康社會的環境要求。遠期(2021-2030年)目標是自然生態系統趨于良性循環,城鄉環境清潔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由于紅石砬子鎮位于松花江 “三湖”兩岸的臺地之上,極容易受到洪水和泥石流的威脅。1995年、2010年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兩次沖毀了防洪大堤,淹沒了城鄉低洼地區,造成巨大財產損失,所以《樺甸市紅石砬子鎮總體規劃》要緊緊圍繞區域生態安全建設而進行設計:

1、生態環境恢復規劃

“生態環境恢復規劃” 詳細制定了生態環境恢復方案,生態環境恢復是以“三湖”區域內退耕還林、退耕還水、治理水土流失為主,依據“總體規劃”分以下三個時期:

近期規劃(2011-2015年):“三湖”區域內退耕還林1500公頃,退耕還水15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200公頃。中期規劃(2016-2020年):“三湖”區域內退耕還林增加1000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100公頃。遠期規劃(2021-2030年):“三湖”區域內退耕還林增加500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50公頃。

2、污水處理規劃

“污水處理規劃”詳細制定了污水處理方案,近期2011年至2013年完成臨江污水處理廠、紅石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工程,兩個工程現已進入工程施工階段,2014年完成白山污水處理建設工程。工程項目采用國內先進工藝,要求出水水質從國家一級B標準提高到國家一級A標準。

污水處理工程的投入使用,將對提高“三湖”飲用水源質量,保護“三湖”生態平衡,減輕環境污染、拓展區域經濟發展空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3、防洪規劃

“規劃”詳細制定了防洪方案,研究比較各種合理可行的防洪措施,并對規劃修建的各類防洪工程的條件與作用進行估算分析,組成若干有代表性的防洪方案,包括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并對其中的主要防洪工程進行工程可行性研究,提出工程技術經濟指標,并根據設計流量擬定河道寬度、堤壩標高與縱斷面形式等。“防洪規劃”是按穩定水勢利于行洪、防凌的要求,擬定防洪路線,確定護岸、堵汊、分水、疏浚、河道展寬、河道裁彎的工程地點。“分洪與泄洪工程”要對超過防護河段安全泄量的洪水,因地制宜確定分洪區域和行洪區域,根據國家防洪標準,科學控制洪水來源與泄洪量,擬定水庫防洪限制水位、防洪蓄水位、防洪庫容及其防洪調度方案等,并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在防洪調度中,既要考慮發揮各部門的綜合職能,又要考慮防洪人員的安全,建全防洪安全措施,以達到洪災損失最小和社會效益最大的目的。

結束語:

紅石砬子鎮是長白山下松花江流域的“重點旅游名鎮” ,美麗的松花江從鎮域中部穿過,轄“三湖”和國家級——紅石國家森林公園,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樺甸市紅石砬子鎮總體規劃》主動與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相對接,在“長吉圖發展規劃”的指導下研究城鎮的發展和建設,形成了總體架構科學嚴謹、論述嚴謹合理、依據連貫通透,規劃內容豐富深入、條理清晰通暢的設計風格。《樺甸市紅石砬子鎮總體規劃》正在付諸實施,紅石砬子鎮的經濟必將得到良性循環發展。

參考文獻:

[1]屠鳳娜.生態文明視野中的生態城市規劃建設 [J].未來與發展,2011(4)

篇6

召開城區河道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市委副書記、市長在會上強調,各地各部門要總結經驗,各司其職,真抓實干,堅持不懈推進城河治理工作,以城河水環境的持續改善造福于民。

為改善城區河道生態環境,從2008年開始,我市啟動實施了引水環通、河道疏浚、污水管網鋪設、污染源整治、河道兩岸違章整治等城河治理五大工程。三年來,完成了姚江引水工程,累計調水1000余萬方補充城區,曹娥江引水工程全面完工;疏浚城區河道76條、86公里;鋪設中心城區截污管網28條、21公里;拆除河道兩岸違章建筑194戶、1.86萬平方米;“五小”行業等污染源整治扎實推進,總體上城河水環境得到逐步改善。

在充分肯定了城河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后指出,城河治理雖然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進展,但是三年行動計劃目標尚未全面完成,特別是截污納管、雨污分流和污水處理率較低,城河水質還遠未達標;同時治水長效機制和工作創新探索不夠,管理缺位現象亟待改進;城河治理工作同市民愿望和建設一流幸福家園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各地各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從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宜居品質的高度出發,切實增強做好城河治理工作重要性、長期性的認識,全面總結前三年城河治理工作經驗,堅持不懈、扎實有效地推進城河治理工作,盡快改善城河水環境,造福廣大市民。

強調,要按照鞏固基礎、深化機制、拓展提升的總體思路,繼續下大力氣抓好下階段城河治理工作。要深化完善城河治理工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細化明確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的工作責任和年度任務,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創新工作機制,根據區域職責分工,建立“河長制”,形成“一河一長、條塊結合、分片包干”的管理責任體系;強化公共財政投入保障,建立有效的工作督查考核機制,確保城河治理工作扎實有序推進。要加快推進四灶浦拓疏工程、漾山路江綜合整治和截污納管等重點工程建設,確保早建成早投用;完善水體流動方案,不斷加大調水頻率,促進水體有序流動。要嚴格環境執法,加強區域性工業污染、“五小”行業等污染源綜合整治,防止污水偷排和違章搭建反彈。要加強宣傳發動,增強全社會的環境責任意識,引導廣大市民積極參與護水公益活動,共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城鄉水環境。

篇7

廣大的公民是環境問題的直接承受者,出于對自身環境利益的追求,他們往往會有意識地發現環境問題,并加以影響,控制環境污染等不利影響。公眾的廣泛參與和社會團體的真正介入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對于環境問題而言,僅僅有市場調節和政府干預是完全不夠的。在如今社會,政府單純地強制管理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應該明白,加強公眾參與不僅僅是實現環境民主的要求,實際上,公眾的參與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

因此政府必須明白公眾參與環境的重要性與意義,從而成為個人和企業積極參與環境管理的或者響應政府號召的倡導者。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公眾參與機制,《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國家環保總局出臺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也對公眾參與的某些方面做了一些規定。但是我國的公眾參與機制遠未健全。企業仍然是大氣污染的重要源頭,解決這個問題單靠政府憑借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是不夠的,還必須充分調動企業自身進行環境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加強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公眾參與程度,貫徹公眾參與原則,更好地促進我國環境事業的發展,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保障公民和企業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環保非政府組織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視的。在政策上,政府應該給予環保非政府組織良好的發展條件。第一要消除對非政府組織的壓抑,取消過多的限制條件。明確非政府組織的產生條件,簡化產生程序;第二要有針對性的完善相關法律政策,一方面是要為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制定法律規范和行為標準,另一方面是要以法律形式確定其地位來保障非政府組織的健康發展;第三要采取多種措施來解決資金問題,加大政府資金投入,鼓勵非政府組織完善自身建設、樹立良好形象來吸引捐款投資等都是可以考慮的手段。

二、政府應成為環境治理區域合作的積極推進者

篇8

關鍵詞:生態功能分區 治理模式 寧夏河段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9-0033-02

河流不僅在水利方面起到防洪減災、供水興利的作用,而且在社會和生態環境方面還是沿河地區人群與生物集結的場所及人文歷史發展的載體,影響著整個區域的發展和進步。傳統的河道治理模式往往只考慮行洪、灌溉等功能的發揮,隨著十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觀念的更新,河道的生態功能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建設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水邊環境”、“在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系統健康之間尋找平衡”以及“河流生態建設”等成為新時期的治河理念。

本文從河流生態功能分區的角度出發,兼顧河流的資源、環境及生態功能,對黃河寧夏河段河道綜合治理模式進行探索。

一、區域概況

黃河干流自寧夏中衛縣南長灘翠柳溝入境,至石嘴山市惠農區頭道坎麻黃溝出境(右岸平羅縣陶樂鎮都思兔河),穿越中衛、吳忠、銀川、石嘴山4個地級市的10個市縣(區),全長397km,流域面積5萬km2。黃河兩岸是寧夏社會經濟發展的精華所在,沿黃經濟區的國土面積為2.87萬km2,占全區總面積的43.2%,聚集了全區60%的人口(城鎮人口占81.5%)和80%以上的產業,創造了寧夏90%的GDP和財政收入,在寧夏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黃河寧夏河段屬黃河上游下段,全河段由峽谷段、庫區段和平原段三部分組成,其中峽谷段由黑山峽峽谷和石嘴山峽谷組成,總長86.1km;庫區段為青銅峽水庫及回水區段,自中寧縣棗園至青銅峽水利樞紐,全長44.1km;平原段總長266.74km,為沖積性平原河道。

二、河道生態功能分區

1.河道生態功能

河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包括自然功能和社會功能[1]。自然功能包括水文功能、地質功能和生態功能[2];社會功能包括水利、資源、人文景觀、休閑娛樂、場所及形象功能等。一條健康的河流既要滿足河流周邊生態環境的要求,同時還要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的合理需求[3]。河道各項功能得以充分發揮的重要條件是河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河道生態功能是河道各項功能的基礎。根據生態學理論,生態功能是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三大基本功能[4]。河道生態系統具有棲息地、過濾作用、屏蔽作用、通道作用、源匯等方面的功能(河道的生態功能主要表現在棲息

黃河寧夏河段位于黃河上游下段,是黃河生態廊道內極為重要的一段,保證了生態廊道在上下游之間的貫通,其上承黃土高原西部農業生態區,下啟內蒙古高原草原生態區,是二者之間的連通走廊。因此,寧夏黃河的生態作用就是黃河流域的生態廊道,也是寧夏全區內最重要的生態廊道。生態廊道把各個斑塊中的生態系統串聯溝通起來,促進物質、能量、信息、物種的流動,既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平衡與進化,又實現了棲息地、通道、屏障和過濾、源匯等方面的功能。

2.黃河寧夏河道生態功能分區

2008年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了《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根據生態系統的自然屬性和所具有的主導服務功能類型,將全國劃分為生態調節、產品提供與人居保障3類,216個生態功能一級區,依據生態功能重要性劃分為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農產品提供、林產品提供、大都市群和重點城鎮群等生態功能二級區。

2011年國務院批復《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2011-2030年》[8]。水功能區劃分為兩級體系,一級水功能區分四類,即保護區、保留區、開發利用區、緩沖區。二級區劃在一級區劃的開發利用區內,細化水域使用功能類型及功能排序,協調不同用水行業間的關系,劃分為飲用水源區、工業用水區、農業用水區、漁業用水區、景觀娛樂用水區、過渡區、排污控制區七類。

根據《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和《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2011-2030年》的成果,兼顧河道功能的完整發揮,將黃河寧夏河段劃分為4個功能分區,即生態保護區、開發利用區、生態緩沖區和生態過渡區。其中生態保護區和開發利用區是河道主要的核心生態功能區,生態緩沖區和生態過渡區是將核心生態功能區聯系起來的生態廊道。

2.1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是指對流域生態安全、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保護、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及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保護等至關重要而禁止開發利用的區域。寧夏河段的生態保護區主要是指河道內的濕地生態保護區,以現狀黃河灘地上大面積連續性的天然植被分布區為基礎,劃定生態保護區,利用其本身優厚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加強生態保護工作,擴大棲息地面積,提高生物多樣性,使之成為整個區域內野生動植物的種源地、避難所和遷徙中繼站。黃河寧夏段現狀灘地上大面積連續性的天然植被分布區及其相鄰河道等生態系統保護較好的地區劃為生態系統保護區。

2.2開發利用區。黃河寧夏河段的開發利用區是指河勢基本穩定,無特殊生態保護要求或特定功能要求,開發利用活動對河勢穩定、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及河流健康影響較小的區域,主要是指城市河段。根據各地城市發展規劃,河道所涉及的城市河段包括中衛、中寧、青銅峽古鎮、吳忠、靈武、銀川興慶區6處。

2.3生態緩沖區。生態緩沖區[9]位于生態保護區和其它區域之間,將外來影響限制在生態保護區之外,同時連接破碎化生境,起到生態緩沖和社會緩沖的目的。對生態保護區內生態系統不會產生負面影響的前提下,該區域內可以開展一定的科研活動;生態緩沖區的主要作用是減輕外界人為活動對生態系統保護區帶來的負面影響,保護河道生態系統不受外部干擾的強烈沖擊。

2.4生態過渡區。生態過渡區是為開發利用區和生態修復區順利銜接而設置的區域,該區內允許開展各種實驗性經濟活動,這些活動要與當地社會經濟條件相適應,維護河流系統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并且應當是可持續的。

三、河道綜合治理模式

1.基本原則

河道綜合治理是指在河道規劃、設計、施工中綜合考慮工程設計和生態功能要求,利用生態學原理和生態水利工程學的技術手段,在人工干預下能充分發揮河道生態系統的自組織、自設計、自我恢復能力,最終將河道建設成為生態化河道。

根據黃河寧夏河道生態功能分區,考慮河流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功能的完整性,不同分區在治理側重點和具體目標上存在差別。河道綜合治理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

1.1在保證安全行洪前提下,統籌兼顧生態環境的改善、自然性和河道親水性等多個目標的實現;增加河道沿岸公共設施建設,提高河道周邊土地利用價值。

1.2杜絕未經處理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內,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水體環境質量的提高。

1.3堅持生態化治理的原則,實現人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

1.4注重河道自然景觀與人文景相結合,維護歷史文脈的延續性。

1.5堅持“點、線、面”相協調的原則。使城區河道像自然河流一樣,形成穩定、豐富的生態體系,保護和維持生物多樣性。

2.生態保護區

生態保護區的治理應側重于保護,主要是維持其重要的生態價值和自然現狀。在生態系統保護區內部,現存保留較好的珍稀植物分布區、典型生態系統分布區、野生動物主要棲息地、產卵場、撫育場、覓食場,是生態保護的核心區。核心區是野生動植物的高度集中區,不僅關系到當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而且對維持大區域內的生物種群規模結構與動態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核心區內生態敏感度高,是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了給生態保護區內生存的珍稀寶貴的野生物提供棲息地,通過植被結構來實現棲息地的多樣性(水平和豎向),栽植不同高度的植被形成錯落有致的植被層,為魚類等水生生物提供食物來源。對該區域進行生態保護治理時可以應用河道治理的孔隙理論,即在河道治理中,使用適當質地和結構的材料,人為的創造適合生物生存的空間環境,保證在河道治理中,不破壞其生態系統的自然屬性,更進一步的創造條件,促進其發展,使河道成為保護和恢復其原始生態功能的空間。

3.開發利用區

開發利用區采用融合“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水經濟”五位一體的河流生態系統建設模式,構建良性的城市河流生態系統。

黃河寧夏城市河段的特點是人類活動頻繁,己有大規模的河道建設和開發利用設施,生物棲息地多樣性缺乏,人為沖擊強度大。針對該段的特點,我們將其劃分為開發利用區,并且提出“防洪保安,面向經濟發展,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集防洪、生態和經濟效益為一體”的綜合治理模式。

首先要建立控制性骨干工程,達到河段的設計防洪標準;在此基礎上,以河流為軸心,科學規劃城市建設與發展總體布局,努力打造現代化城市,進行灘地整理、綠化美化工程,建設河濱公園,為市民的游憩娛樂創造條件;然后,通過改變設計思路,采用生物防護措施努力為河流生物營造適宜的生存空間,。在濱河公園里,也可以通過設置自然景觀區、歷史文化遺跡區和濕地生態保護區等措施進行生境修復。

4.生態緩沖區和過渡區

生態緩沖區位于生態保護區和其它區域之間,目的是將外來影響限制在生態保護區之外,同時連接破碎化生境,起到生態緩沖和社會緩沖的目的。

生態過渡區是為開發利用區和生態保護區順利銜接而設置的區域,該區域要有一定的規模和長度。區域內可以植樹造林,進行林副業生產和一些實驗性經濟活動,并且要與當地的社會經濟條件相適應。

四、結語

在生態功能分區的基礎上,實現河道的生態化治理和建設,是現階段及將來河道建設的新要求和發展趨勢,預示著我國水利工程建設向“生態水利”階段發展。因此,開展河流綜合治理,探索綜合治理模式,完善生態化河道的內涵,研究生態化河道的建設標準及模式,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在今后的河道治理過程中,應將治理工程寓于生態環境建設的興利之中,以人水和諧的方式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充分考慮河流多方面的功能,最終實現生態化河道的建設。

參考文獻

[1]石瑞花,許士國.河流功能綜合評估方法及其應用[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10,(50)1:131-16.

[2]錢正英,陳家琦,馮杰.人與河流和諧發展[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4(1):1-5.

[3]文伏波,韓其為,許炯心.河流健康的定義與內涵[J].水科學進展,2007,18(1):140-150.

[4] ODUM E. Fundamentals of ecology [M]. Philadelphia: Saunders, 1971.

[5] The Federal Interagency Stream Restoration Working Group. Stream Corridor Restoration: Principles, Processes and Practices[M]. USDA, 1999.

[6] Craig J, Hollis A. Stream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Methods in Stream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R]. Environmental Laboratory US Army Waterways Experiment Station, 1999.

[7]杜強,王東勝. 河道的生態功能及水文過程的生態效應[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5,3(4):287-290.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日本一二区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欧美激情在线一区 | 偷拍精品久久91 | 亚洲日本成本人动漫 | 亚洲日韩欧在线观看 | 天天噜噜噜在线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