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6 09:01:1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生物學的研究方法,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 我國高中階段生物教學存在的缺陷
(一)教學效率較低
在高中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整體教學質量相對較低,因為高中生物課程本身涉及的內容較初中時期,已經變得更廣了,內容上更加豐富,知識也更偏向于微小生物周期等的研究,并且知識點相應也增加了很多。如果單純按照教學目標和課本內容依次講解,對于學生的理解是有一定難度的。根據生物課程的特征來說,內容交叉相關的也很多,另外生物課程本身的抽象性,給教師和學生都帶來了一定難度,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需結合一定的教學方法以促進教學。
(二)重視課程進度,忽視教學本質
對于現階段而言,教育行業在我國的社會地位也是很高的。對于高中教育階段更是教育的重要階段。所以對于教師來說,對生物教學課程的安排相對來說相對緊湊,往往按照教學重點順序進行授課,從而忽略了生物課程的學習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除了對重點知識的學習,還應加強生物基礎知識的學習,并且在實體課堂中構建適宜的學習氛圍和教學方法,以促進后期生物的學習。對于高中生物的教學本質不只是讓學生掌握生物圈的發展進程,更是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通過生物的基本概念的學習,了解生物課程中知識點的內涵,從而繼續后期的學習。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學方法的引入
(一)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的含義
生物概念教學法指的是在生物教學中以生物課本的基本概念知識為基礎來進行生物知識的擴展學習。生物概念是生物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概念體現的是對自然界以至整個生物界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物體或者生命體的集合。生物概念的出現也體現了生物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的偉大成果。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的引入背景
根據2011年修改后的《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要求的,課程標準要求課程要凸顯科學本質,需加強并重視概念知識的學習,在課標內容標準中篩選并呈現了50個重要概念。這也體現了生物概念學習的重要性。在現今,高中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深入學習也帶動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對生物概念教學的引入也是提高生物教學效率的必然發展要求。
三、高中階段生物概念教學的相關研究
(一)高中階段生物概念教學的教學關鍵點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為加強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理解能力則需加強概念教學。但是在生物的教育過程中,涉及的知識點很多,所以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需注意以下關鍵點。
1.相似名詞概念的區分
高中生物中相似名詞的內容和知識點很多。例如,“囊胚”與“胚囊”的區分,從概念上來區分,囊胚是指在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受精卵通過有絲分裂,細胞增多,而形成空腔的球狀胚,則為囊胚;而胚囊是由植物的胚珠大孢子母細胞通過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形成的。所以需通過實質概念進行區分,否則會造成知識的混雜。又如,“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的區別,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質可以透過,而另一些物質不能透過的多孔性薄膜(如動物的膀胱膜,腸衣、玻璃紙等)。它只能讓小分子物質透過,而大分子物質則不能透過,透過的依據是分子或離子的大小。不具有選擇性,不是生物膜。選擇透過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生物膜。所以概念間的關系是有關聯也有差異的。
2.教師的適宜講解
在實體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重要的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學生應多思、多辯才能取得相應教學目標。在生物課程中也是如此,將概念教學的引入時,教師作為引路人,應先讓學生初步理解,然后教師為輔進行教學溝通,要避免教師全盤講解而使學生失去興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并強調基礎概念的重要性,以便促進后期生物教學。
(二)高中階段生物概念教學引入的意義
生物概念是對事物的觀察和實驗后總結出來的科學性的結論,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概念教學,生物概念教學是生物學的基礎,學生只有對概念有了正確的理解才能夠牢固的掌握知識,才能夠了解到概念的本質,概念需要學生在思維的不斷升華中去慢慢理解。因此,高中階段生物的教學模式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課堂教學;第二種是多媒體課堂;第三種是實驗教學。不同方式的教學都是為了加強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生物基礎概念的學習使學生能在不同的教學氛圍中迅速掌握知識點。
關鍵詞: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方法改革
作者簡介:魏雅冬(1978-),女,黑龍江綏化人,綏化學院農業與水利工程學院,講師。(黑龍江 綏化 152061)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編號:HGJXHB2110235)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5-0142-0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世紀之交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支新生力量,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人才培養的主力軍。由于這些高校大都處于中心城市以外的地級城市,所以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的目標、類型、服務面向都以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主。綏化市是農業大市,學校辦學定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基調,而應用型人才培養,尤其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離不開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極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形式之一,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的重要手段。通過實驗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接受理論知識,同時鞏固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領域中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微生物學實驗是微生物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高素質、高質量具有創新能力的綜合性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因此,許多高校都在致力于實驗教學的改革研究中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筆者在幾年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實踐中也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課程的性質
微生物學實驗是微生物學基礎理論課的配套課程,與理論課密不可分,是綏化學院食品與制藥工程學院生物制藥專業必修實驗課。它是一門實驗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加深理解微生物學基礎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
1.傳統教學方法和實驗內容使學生缺乏實驗興趣
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主要以講述式教學為主,實驗內容基本是驗證性的,實驗內容之間幾乎都是獨立的。教師依照教材對基本理論進行驗證,加之部分學生課前不做預習,課上缺乏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這樣導致學生缺乏實驗興趣。
2.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能培養脫節,學生動手能力差,教師缺乏實踐經驗
雖然現在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課程體系改革又增設了許多新課程,但實驗教學未能跟得上,學生只能在實驗課上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幾年的實踐教學中發現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不過關,實驗習慣差,設計思維和分析能力不強,或者不會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結果出現了理論與實踐不能緊密結合的現象。
由于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師資力量不足,教師忙于理論教學,沒有時間和精力參加生產實踐等都可能導致教師實驗能力得不到提高,這樣也會影響實驗教學效果。這些現象嚴重影響了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所以實驗課教學的改革是非常迫切的。
三、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的基本過程
1.改革實驗預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要做好一個實驗,預習是非常重要的。預習能力的培養是進行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若事先沒有充分的預習準備,實驗效果也不會很好,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了。以往的實驗教學中檢查學生的實驗預習情況主要以預習報告為主,再根據報告的質量給學生一個實驗預習情況的評價。筆者在課上發現學生雖然寫了預習報告,但是對于本次實驗,從目的、原理到操作及注意事項等理解得不透徹。基于這個問題,改革從最基本的板書做起,實驗課之前只把本次課的目的、原理、材料、步驟及注意事項等標題寫上,然后以提問或啟發的方式讓學生回答,以便檢查學生對本次實驗的預習情況,根據回答問題情況給出一個預習評價,這樣通過提問的方式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改革實驗準備
微生物學實驗的準備工作量大,有時為了準備一次實驗,往往要花費幾倍于實驗課的時間。為了節省時間,以往的實驗準備工作都是由實驗老師來完成的。看起來是節約了學生的時間,實際上不利于學生的培養。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實驗的準備工作。針對每一次實驗課所需實驗用品都分別讓學生來準備,包括玻璃器皿的洗滌、試劑的配制、培養基的制備及高壓蒸汽滅菌等。這樣不但能減輕實驗教師的負擔,更重要的是能夠增加學生鍛煉動手能力的機會,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生的實驗積極性,更讓他們能夠珍惜每一次實驗機會,同時也提高了實驗效果。
3.轉變學生的實驗態度
以往的實驗教學中,學生都認為實驗課最后都能通過。在本次教學改革的上學期有一個學生就沒得到學分,因為實驗態度不端正,認為只要來到課堂就有實驗成績。基于這個問題,課上筆者重點強調課上的實驗態度問題,來到課堂就一定要動手操作。微生物學實驗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是學生以前沒有或很少接觸到的,特別是無菌操作技術,因為這個基本操作貫穿于整門實驗課的始終。所以在實驗課上反復強調實驗課的態度,因為態度決定學生的成績,這樣教學改革的學期期末所有學生都順利通過了,而且成績可嘉。
4.改革實驗報告評價重點,側重實驗結果分析
實驗報告是對整個實驗情況的匯總和記錄。微生物學實驗報告的內容包括實驗目的、原理、操作步驟、實驗結果與分析和思考題。通過實驗報告的書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的基本原理、實驗現象,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實驗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以往的教學中發現,總是有少數幾個同學的報告有雷同的現象,主要是思考題雷同現象嚴重。尤其是“微生物數目的測定”這次實驗,對于這種現象實驗報告一律不給分數。為了提高學生的報告質量,報告的重點放在結果分析和思考題上,對不理想的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去分析失敗的可能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對于理想的結果要加以分析。思考題的回答要各抒己見,不得雷同。而且最終報告的成績平均分要在20分以上才能取得學分,這樣做能培養學生通過實驗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真正從實驗中得到了收獲和提高。
5.改革考核成績評定
為了更加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實驗素養,筆者改革了期末實驗成績的評定方式。在以往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學生的成績評定都在于每次的實驗課,總分為100分,內容包括出勤、預習情況、實驗操作、實驗報告和衛生,然后取平均值,這樣總會有個別學生濫竽充數。基于這個問題,實驗課成績評定增加了期末考核這一環節,分值占15%~20%,考核的內容包括筆試和操作。筆試是統一的題目,操作是涉及很多操作內容,以題簽的形式讓學生隨便抽取,內容基本涵蓋了整門課程的基本操作。這樣可以檢驗學生的基本操作是否過關,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6.改革課程內容
以往的微生物實驗多數都是以驗證性實驗類型為主,這樣的內容不適于發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所以筆者在這學期的實驗課內容上增加了綜合設計性實驗的比例,比如讓學生從土壤中分離大腸桿菌、根瘤菌及酵母菌等,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可以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利用不同的培養基配方和培養條件等,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改革評價
1.課后評價
每一次實驗課結束后都會找學生代表詢問本次實驗課的收獲及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一學期下來學生的實驗興趣濃厚了,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提升了,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
2.學期評價
實施實驗教學改革前后,針對學生對實驗課的滿意率進行了調查。教改前學生對實驗課的滿意率平均為80%,教改后滿意率提高到94%,學生滿意率有了明顯的提高。多數學生反映實驗課上老師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了,所以他們對實驗課也更加重視了,主動性提高了,實踐動手能力也增強了。
以上是筆者在幾年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作出的探索與實踐。通過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讓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動手,既增強了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又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對培養學生良好的素質有重要意義,也適應了新世紀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更能適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今后還將繼續探索、調整、改進以進一步推動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塑造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周童,陳德春,曲占慶.改革實驗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8(6):66-68.
構建一個高效的學習空間和對學生學習有利的課堂氛圍。高中生物學習困難,知識點不容易掌握,學習內容比較散亂,并且過于抽象,
所以在整體成績中是比較關鍵的一科,所以,研究好高中生物教學的引導方案是對學生整體成績質的提高和飛躍,更是對學生深入了解
課堂內容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習方法;高效課堂;如何開展;
一、分析高中生物課堂的現狀以及成因
(一)高中生物課堂關于教師教學的現狀
現在的高中生物課堂教育現狀不是讓人特別滿意,往往會出現很多本不應該存在的問題,譬如老師講課只是為了完成課堂教學大綱任務才講,而不是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有的放矢,有理有據的傳輸課堂內容。很難打造出高效的學習課堂氛圍,常常出現照本宣科,以完成當日授課任務為主,把教材當作是講課的道具,不夠用心,不太注意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也不太去考慮積極的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以最適合的角度和形式完成課業狀況,忽視了課堂的魅力,不夠吸引學生有限的注意力,而是承擔起完成最基本的授課內容就草草了事。這種現狀令人對高中生物教學的前景十分擔憂。
教師是教學課堂的指導者,也是領路人,所以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質量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學習的完成情況,教師的授課深度和授課能力也直接對學生吸收的程度以及對于課堂產生的興趣產生重大影響。
(二)高中生物課堂關于學生學習的現狀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否能正確理解課堂內容,能消化多少以及消化的程度,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學生是否端正學習態度,是否把學習放在了首位,以及能不能完成課上的任務,課下積極練習,有效的處理當日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習效率。但是現在的學生有一半以上都比較自由散漫,在家都是獨生子女,習慣了嬌生慣養,對自己的未來很少有比較長遠的打算和考慮,所以,認為學習只是一個過程,不太把生活的重點放在學習上,也很少在乎學習的效率,不太考慮學習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更談不上聯系實際充分的利用時間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更多的學生不會利用自己的時間,不懂得更好的把握自己的理解能力,開發智力,在最大程度上為課堂吸收程度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心理上不是很重視自己對學業的完成情況,尤其是高中生物比較難并且抽象的學科,常常反映出不愛學的狀態,讓高中生物教學變得越來越難以完成。
二、高中生物課堂效率如何進行提高的具體方法
(一)高中生物教學的研究方式
如果想有效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學水平,首先做好課程的跨越工作,讓學生在一種思維理念上成功轉向另一種研究方式,做好銜接工作是教師首要任務。
譬如,在研究病毒與細胞結構的時候,高中生物表現的的抽象思維豐富,思考過程過于復雜,教學多數與實際沒有緊密的聯系,并且沒有直觀的依托,只能依靠想象來完成教學過程,或者是電腦課件,給學生一個起碼的理解思路,無法按照正常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思維解決問題,分析實驗內容。所以教師在深度和廣度上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讓學生在研究課題的時候有的放矢,這對學生在整體上對課程的把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對生物實驗進行分析的時候,盡量不要從實驗的角度出發,而是從生物教學模型考慮,客觀實際但是卻超出一般邏輯思維的方式,培養生物教學特有的分析方式。
(二)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培養學生對高中生物的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只有讓學生對高中生物充滿興趣才能真正意義上把這個較難的科目充分了解,積極學習課堂內容,完成教學大綱要求。因為興趣是一個人學習的動力和前提,只有對所學的東西產生興趣,并且慢慢變成愛好,才能在根本上推動學生對高中生物的學習,其實興趣隨時都存在,只是在隨著課程難度的增加,慢慢的會被削弱,由于高中生物的研究課題更加深入,更加高難,所以學生的興趣就漸漸變得所剩無幾了,于是就有必要在學生的角度是降低一些興趣的要求,慢慢深化自己的思維體系,完善自己對高中生物學習的決心和信心,不斷追求,不斷努力,以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并且讓自己變得更加有毅力,有恒心,在根本上解決學生對高中生物的排斥心理和恐懼感。
(三)合理的誘導和啟發對培養學生對高中生物邏輯思維的作用
在教學期間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啟發,有時候效果會比生澀的講述課堂內容有效很多倍,而且合理的誘導學生,讓學生養成正確的思維理念與適合高中生物教學的思維方式是對日后的教學非常有幫助的。
而且這種啟發式教育不僅僅可以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有幫助,而且在課后記憶也有著十分顯著的成效,這種理解的方式可以很長時間都對學習的內容有深刻的記憶,在考試的時候也比較擅長應用,因為這種學習不是簡單的記錄了機械的記憶,而是在自己的理解范圍內充分的調動大腦的積極性,更適合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對于這種比較晦澀的科目,教師可以選擇鼓勵學生相互探討,靈活的處理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程度。當學生之間的探討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然會較為深入的理解教學內容,這時候學生直接因為尋求正確答案時候的爭論,在課堂分析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充分的理解習題要求,熟知每一個已知條件,對每一個步驟都了如指掌,并且擁有自己的觀點,相互之間為了爭論最終的結果,早已對課題的過程分析的十分詳細,而且自己在哪一點上出現問題,在哪一個環節失去了對分析的掌握,大家都已經基本上有數了,再經過教師的稍加指點,就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且這種問題學生由于自身參與的成分較多,對此類問題的記憶也比較深刻,消化吸收的程度也比較完整。
三、結語
綜上所述,現在高中生物教學課堂呈現出的問題還有多,而且都是由于長時間的不理想學習狀態以及方式養成的,如果想重新培養合理的教學方案必須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來分析課堂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最佳辦法,內外兼修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成績。高中生物教學方法的探究是整個高中教學的重點,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生物成績。
參考文獻 :
[1]郭斌.新課程改革所需的教學方法與教師的個體性[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
關鍵詞 高中生物 學習方法 研究
一、溫故知新,做好預習工作
據調查發現,高中生遇到生僻的問題經常會出現焦慮的癥狀,如果是遇到熟知的問題或者遇到過的事情,即使不能及時解決也不會出現焦慮的癥狀。如果學生熟知學習的新課內容就會感覺輕松,更容易理解,由此可見,預習在高中生物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要想實現有效的自主學習,預習勢在必行。在高中生物具體的預習過程中,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新知識,學生要結合以往的知識進行有效的鏈接,形成一定的知識框架,做到知識的有效遷移;在預習后,學生要結合一定的生物例題,去解決相關的問題;另外,還要學會總結,總結前后知識的聯系和做題方法的聯系。老師對預習工作也要加以重視,進行一定的檢查和驗收工作,并進行一定的獎懲,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和欲望。如在學習《細胞膜——系統的邊界》,讓學生預習回答問題:簡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進行用哺乳動物紅細胞制備細胞膜的實驗,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認同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于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然后可以按照導學案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
1.細胞作為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它的邊界就是 。
2.哺乳動物在發育成熟過程中,紅細胞的 逐漸退化,并從細胞中排出,為能攜帶氧的 騰出空間。
二、理解課堂知識,實現高效自主學習
要想達到高效的自主課堂學習效果,必須做好課堂學習,只有理解課堂內容才能學以致用,熟知和領會到生物知識的重要性。在教師講授過程中,學生一定要專心聽講,一是,仔細看生物老師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勢;二是,要全神貫注地聽老師的提問、點撥、歸納以及同學的發言;三是,要積極思考、聯想;四是,要踴躍發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應發問,敢于質疑。在課堂學習中,不要一味的去聽老師講解,要主動參與,與生物教師形成互動和雙向交流。對于課堂知識,要盡量隨堂消化,不懂就問,針對比較難的題目,一定要迎難而上,不可自暴自棄,故意避開不懂的知識,只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知識才能實現有效的自主學習。
三、學練結合,做好相關聯系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側重于對生物知識的傳授和學習,而相關練習則是側重于對知識的消化與鞏固。實現有效的自主學習,必須結合實際,多加練習。對于高中生來說,課堂知識能否有效利用于現實問題的解決之中是檢驗題目課堂學習效果的試金石。做好相關的練習可以檢驗題目對生物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以鍛煉題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使生物學習的知識能聯系實際,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加深題目對知識的印象和記憶。在學習《細胞的癌變》的時候,可以結合實際,聯系習題,如找出預防呼吸道感染的措施,學生可以結合實際和相關的知識,了解到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在打噴嚏、咳嗽或清理鼻子后要洗手;保持空氣流通;避免前往人多擠迫及空氣流通不佳的地方;若出現呼吸系統受感染征狀,立即求醫;若呼吸系統受感染,應戴上口罩,減低疾病傳播的機會。
四、善于總結,掌握一定的記憶方法
對于高中生物來說,生物知識比較繁雜,概念性的知識比較多,并且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同學會感到比較難記憶難,并且容易忘記。因此,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學會總結,掌握一些記憶的竅門。在學習中注意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培養記憶能力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做到理解記憶,只有理解了知識,領會到了它的真正內涵,我們才會記憶深刻。其次,做到趣味記憶,為了提高記憶效果,可以采取適合自己的趣味記憶方法,如順口溜記憶、諧音記憶、分組記憶和相同點記憶等等。對于個別應用不多、暫時不好理解的知識,可以采取機械記憶。如聯系實際記憶法,氧氣療法驅除蛔蟲記蛔蟲的異化作用方式是厭氧型。
五、擴充課外知識
為了拓展知識視野、歸納知識內容、提高解題技巧和掌握解題方法,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適當的課外學習和課外閱讀時十分必要的。在部分課外閱讀刊物中,設有學法指導、知識歸納、概念辨析、解題技巧、章節訓練、競賽輔導、趣味生物、及科技動態等欄目,是教與學的良師益友,值得一讀。另外,翻看一些科學雜志刊物,看些有關于生物知識的書籍,影視作品等都有助于高中生物的學習。一個知識面寬泛的人,在學習和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就會事半功倍,對于高中生物的學習也是一樣,掌握一些生物課外常識也會促進高中生物的學習,在高中生自主學習的時候才會實現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有機結合,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達到既定的培養和學習目標。
六、獨立完成生物作業
自主學習需要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不斷得到深化,新的教育理念占據中學課堂,對于高中生物學習,實行減負增效,所以高中生物作業不是很多,但一些實踐性的活動作業和讀一讀,說一說的口頭作業還是比較多的,請家長們和老師們不要輕視這些口頭作業。對于高中生來說,這些口頭作業是對他們當天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提高,有益于提高生物知識的應用能力。這就要求各位家長和老師陪學生完成口頭作業,看學生做實踐操作,以逐步培養他們良好的作業習慣。在校的作業老師給予督促,在家的作業就要求家長配合,從坐姿到書寫都應從平時開始嚴格要求。再次強調認真讀題審題,增加課外閱讀,現在的生物習題形式靈活多樣,同一題目的表達方式會有很多種,有些學生在老師和家長在讀題時,能輕松的完成題目,但是在考試過程中,由于是要求自己讀題,基礎知識牢固與否直接導致了成績的高低。所以就要求家長能夠注意讓孩子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培養孩子愛動腦,勤于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對于他們以后的成長可以說是受益無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啟發式教學方法;應用
啟發式教學中結合多種先進的教學理念,能夠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給予學生不同的幫助,對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有著重要作用。啟發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能夠使學生在掌握生物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因此,需要教師積極研究這一教學方法,有效運用,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一 、高中生物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原則
1.自主學習原則
傳統課堂上,主要采用的是教師向學生單向傳遞知識的方法,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較少,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過程中,應注意堅持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則,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到充分發揮。
2.獨立思考原則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只注重將所用知識講透,一味向學生灌輸教師的思想觀念,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而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3.舉一反三原則
生物學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1]。高中生物教學不僅僅要教授學生理論上的生物知識,還要指導學生如何在生活中運用生物知識。因此,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運用也應堅持舉一反三的原則,指引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做到知識的靈活運用,學會舉一反三,提升創新能力。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策略
1.教學語言生動有趣
高中生物理科性較強。若是教師運用相對沉悶的語言進行講解,則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需要教師在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根據學生年齡段特點和愛好等,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準備一些寓言故事或是生活中的實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點,并以此作為啟發,引導學生發現更多生活中生物知識。
再例如在講解“生物有氧呼吸”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將有氧呼吸比喻成人類的呼吸,使學生對生物有氧呼吸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
2.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技術成為了重要的教學輔助工具,并被廣泛運用于各學科的教學中。高中生物啟發式教學中,應積極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簡單化,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在講解“神經元單位”這一知識點時,學生對神經元溝通連接傳導興奮的方式很難理解。其實,課本中明確寫有突觸間隙之間的神經遞質是傳導興奮的介質。但是學生僅依靠書本上的內容,依然無法對其運作過程進行充分理解。在此情況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以神經元傳導過程為內容的動畫視頻,使抽象的知識更為具體,在幫助學生理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
3.運用實驗啟發學生自主意識
在啟發式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積極運用實驗,對學生的自主學習一事進行啟發。例如在講解“植物細胞結構”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到實驗室進行實驗,為學生提供顯微鏡、植物玻片等所需設備,并向學生講解實驗步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課本知識進行樣本觀察,并判斷自己觀察的樣本名稱,對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深入了解。實驗能夠使學生自己動手進行知識的探究,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加深所學知識印象,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提升學習效率。
再例如教師在講解“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兩盆天竺葵放在教室,分別澆灌清水和濃鹽水,讓學生觀察其生長過程中的異同,使學生在實踐觀察中更好的了解植物對水分吸收利用的相關知識,吸引學生興趣,增強自主學習意識。
4.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新課標要求,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建立平等自由師生關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運用啟發式教學的同時,應保證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環境。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認真傾聽學生的問題和回答,無論學生回答是否正確,都應給予正面的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提升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在課后,教師也應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課堂中還未理解的問題,幫助學生及時解答,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接觸,使學生感受到與教師平等的地位,減少約束感,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是啟發式教學的目的得以真正實現。
三、結論
啟發式教學方法對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有著重要作用,高中生物教師在運用這一教學方法時,應深入研究,采用合理的應用方法,利用生動的教學語言、教學實驗、多媒體技術等輔助教學,并與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使啟發式教學方法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實現提升學生生物知識水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紅雷.試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7(21):68-69
【關鍵詞】 系統生物學; 證候; 中醫現代化; 蛋白質組學
Abstract: Systems biology is a new science of the 21st century, which resembl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study method and design. Adoption of systems biology approach would do much help for 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CM syndrom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ts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such as genomics, proteomics and metabonomics, provide powerful tools for th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CM syndrome and the function of herbal compound recipe. Compared with other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such as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metabonomics method is more direct and more concise, especially for providing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TCM therapy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kidney diseases.
Keywords: systems biology; syndrome complex; moderniz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teomics
21世紀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面臨新的挑戰。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和后基因組時代的到來,生命科學發生了本質的飛躍,為中醫藥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應運而生的系統生物學與中醫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謀而合,為復雜的中醫證候學說和方藥體系研究帶來了希望。中醫中藥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理論體系,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具有深刻影響。然而古老樸素的中醫學長期以直觀方法作為認識的主要手段,缺乏還原的分析方法,無法采集準確、客觀且能夠反映中醫藥最本質特點的定性定量指標,是制約中醫藥發展和中醫中藥國際化的瓶頸問題。
中醫學有兩大特點:一是整體觀,強調人與自然界之間的聯系,和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各臟腑器官之間在生理和病理狀態下相互關聯;二是辨證論治,由此產生“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等思想。中醫學對疾病的認識注意到整體和個別以及共性和個性的特點,從動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由此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然而,中醫學這些精華,目前還沒有用現代科學的語言加以詮釋,并不能被西方所接受。系統生物學的理想就是要得到一個盡可能接近真正生物系統的理論模型,這些模型不僅可以模擬生物系統的行為,而且可以用來預測該系統受到干擾后未來的行為[1]。系統生物學體現了一種整合的思想以及傳統生物學向“大生物學”過渡的一種趨勢,是研究從“組成”到“功能”的升華[2]。這與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和治療疾病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處。系統生物學的誕生給中醫學研究帶來了希望,將有助于揭示中醫學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思想的科學內涵。
1 系統生物學將促進中醫藥學的發展
系統生物學(systems biology),又譯為“系統集成生物學”或“系統綜合生物學”,是近年來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科學界關注的又一個研究熱點。2003年9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開設了20年來該院第一個新系,關注的焦點就是系統生物學[3]。2005年6月,中國科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合作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基于理論科學和實驗研究的系統生物學系,將生物學、數學和工程學整合起來融入醫學研究領域。隨著功能基因組時代的到來,系統生物學已成為醫學研究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工具[4]。它的技術平臺為組學,包括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相互作用組學、表型組學和計算機生物學等[5]。
1.1 系統生物學有助于揭示中醫證候的科學內涵 目前中醫證候研究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開辟一條新的途徑,這一途徑應既能符合“實體結構”原則,揭示證這一病理產物的物質實體,又能遵循“功能模擬”原則,探索其外在和潛在的表現規律[6]。近年來系統生物學及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我們從多學科、多視角進一步認識中醫證的本質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學基礎和技術條件。通過基因組學研究,建立不同證候類型的基因變異及基因表達差異譜和功能基因調控網絡;再通過不同證候類型的差異蛋白質組學和關鍵的功能蛋白質的鑒定及定量研究,結合中醫理論,則有可能從多個層次闡明中醫辨證論治的科學內涵,同時也可能發現與證候相對應的特異性基因和功能蛋白標志物,為臨床辨證提供客觀依據。
例如,王米渠等[7]用基因芯片方法研究中醫寒證患者,發現寒證的基因表達譜有顯著差異,在59條差異表達基因中,絕大多數與代謝(能量代謝、蛋白質代謝等)有關,說明寒證患者的代謝網絡有別于常人,使寒證診斷客觀化、現代化成為可能。Chen等[8]采用代謝組學研究發現,腎陽虛模型動物的代謝網絡明顯偏離正常動物,而用溫陽中藥干預后,模型動物的代謝譜回歸至正常范圍,呈現網絡修復的結果。
1.2 系統生物學有助于開展中藥現代化研究 中藥作為一個復合體系,多是配方使用,作用靶點多,涉及多個基因和細胞,從整體上調節人體的平衡和內環境的穩定。中藥既需要研究單味藥及復方中各化學成分的理化性質及生物活性,又需要研究化學成分間的反應規律及對人體的影響。西方醫學對中藥復方的研究方法往往是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拆方試驗,最終找出作用明確的活性成分,這樣并不能反映中醫藥學君、臣、佐、使的配伍規律。因此,中藥要想繼續保持強大的生命力,既不能囿于“整體觀”而拒絕發展,也不能僅停留在提取、提純有效成分的水平上,而應該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借助現代生物醫學的先進研究方法,上升到對中藥系統性的研究,建立一個全新的與現代學科同質的理論體系[9]。
系統生物學不同于以還原論為基礎的生物學,僅關心個別的基因或蛋白質,抹煞各部分之間及部分與整體之間的作用和聯系;也不同于控制論,僅研究輸入與輸出,而是在以往分子生物學提供的大量基因、蛋白質等系統構成信息的基礎上將單個生物分子放在整體中加以研究[10],并以了解整體層次的功能為最終目的。系統生物學的方法學和相關技術有助于提高中藥復方研究的整體水平,揭示復方治病機制,從而為真正了解經典復方中各藥配伍應用的精髓提供可能的方法和可利用的技術平臺。近年來在生命科學領域快速發展起來一系列先進技術與手段,如基因表達連續分析法、基因芯片、蛋白質芯片與生物質譜、雙向電泳、多維色譜/質譜聯用、生物信息學與計算機技術等,為現階段在系統生物學水平(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上開展中藥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操作平臺。
2 蛋白質組學為明確中醫證候的本質和中藥復方的作用提供了實驗方法
中醫證候有4個特點。(1)整體性:主張天人合一,是對多因素的整體綜合,追求陰陽平衡與協調;(2)時空性:隨時間、狀態和環境等因素發生變化,是機體即時性功能狀態的反映,具有動態的概念;(3)傳變性:相關證型間可以相互影響,并按照一定規律發生傳變,表明證候復雜的相互關系;(4)個體差異性:同病異證和異病同證體現了機體先天稟賦及功能狀態對各種環境和精神因素等的反應性,是多樣性的基礎。中醫證候的這些特點可能牽扯到多種蛋白從含量到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因此用以往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逐個尋找分析證候相關蛋白質不僅費時費力,也使系統地理解證候本質成為空中樓閣。此外,中藥成分復雜,不管是單味藥還是復方,都是一個復雜的化學體系,藥物的各個成分分別結合到自己的作用靶點發揮作用,使本來已經非常復雜的藥理作用機制研究更加難以實施。運用以往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逐個分析蛋白質,無法從整體角度綜合全面地考慮問題,因此無法解釋藥物與藥物之間以及藥物與多系統和多靶點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蛋白質組是指由一個基因組以及一種生物、組織或細胞表達的全部蛋白質[11],蛋白質組學是對某一研究對象所有蛋白質進行系統地鑒定、定量及功能研究的科學[12]。蛋白質組學主要包括3個部分:表達蛋白質組學、結構蛋白質組學和功能蛋白質組學[1315]。表達蛋白質組學是指特定的細胞、組織或生物所產生全部蛋白質的鑒定。結構蛋白質組學是指對上述全部蛋白質精確三維結構的測定。功能蛋白質組學的任務是闡明上述全部蛋白質所形成的類似于電路的功能網絡。蛋白質組學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同時系統地分析大量蛋白質,這恰恰是中醫藥研究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利用功能蛋白質組學技術和策略,分析中醫證侯及經單味藥或復方藥處理過的組織、細胞或體液表達的蛋白質組,并比較治療前后蛋白質組的表達差異、蛋白質功能結構及相互作用的變化,系統地對證候本質和中藥的多環節、多靶點調整作用機制進行研究,最終揭示證候的物質基礎和中藥單方及復方的作用機制和配伍規律。
3 代謝組學為中醫藥防治腎臟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代謝組學作為一門新興的技術,是通過考察生物體系受刺激或擾動(某個特定的基因變異或環境變化)后,所有低分子量代謝產物隨時空變化的情況,來研究生物體系代謝途徑的一種方法[16]。代謝組學整體系統的研究策略與中醫藥理論思想不謀而合,是從事中醫藥復雜理論體系研究的理想手段。因為,代謝組學研究的是反映機體狀況的分子集合與其功能之間的關系,所有影響機體健康的因素均可反映在代謝組中,基因、環境、營養、藥物(外源物)和時間(年齡)最終通過代謝組對表達施加影響,即代謝組學具有明顯的整體反應性的特點。因此,我們認為代謝組學作為后基因組時代新的研究方法,最適合于中醫中藥多靶點、多系統的整體研究,最有可能反映中醫證候“內實外虛”的本質特征。
在證候的研究上,引入代謝組學的平臺技術也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代謝組學與中醫學在許多方面有相似的屬性。代謝組學研究通過對某一病證相關特定組分的共性加以分析、判斷,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病變過程及機體內物質的代謝途徑和代謝狀況;同時,代謝組學還有助于早期發現疾病生物標志物而達到輔助臨床診斷的目的。它能夠通過檢測不同時間患者的尿液或血液,對這些由疾病引起的代謝產物的響應進行分析,即代謝物組的分析。其準確性依賴于儀器的性能,可以提高診治的科學性和定量化水平[17],最有可能揭示中醫證候的本質。
代謝組學研究中藥復方對腎病的治療作用有其獨特的優點。代謝組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各種生物體液,如尿液和血液等[18]。腎臟作為一個水液代謝器官,主要具有濾過、調節和稀釋濃縮功能。對生物體液的研究,最有可能反映腎臟的生理病理特點。由于腎臟在人體代謝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腎臟疾病的代謝改變常常是很明顯的[19]。系統地研究腎臟疾病發病過程中代謝物的變化,從中找出有代表性的標記物,通過代謝途徑追溯更深層次的病理生理改變,將有助于更好地認識疾病,達到早期診斷和治療的目的。相對于傳統的診斷手法來說,代謝物的微小改變能夠更加敏感地反映疾病的早期改變,而相對于基因組學以及蛋白質組學等分子生物學手段來說,代謝組學更加直接、快速和簡便。因此,我們相信代謝組學將有助于闡明“病、癥、證”結構系統的內部結構,理解其內涵;為規范證的診斷標準,探索證候的動態內涵和演變規律以及揭示證與疾病療效的相關性提供科學依據。
4 總結
系統生物學是生命科學中的一個新興領域,代表21世紀生物醫學的未來,在醫藥方面的應用具有無限的潛力,將對基礎醫學、臨床研究及藥物研發等產生重要影響。中醫藥的研究若能與系統生物學相結合,將有可能從系統的角度詮釋中醫證候學的本質及中醫藥多靶點、平衡調理和標本兼治的治病機制和分子機制,為中醫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Ideker T, Galitski T, Hood L. A new approach to decoding life: systems biology. Annu Rev Genomics Hum Genet. 2001; 2: 343372.
2 Poon AC, Ferrell JE Jr. Systems biology. A clock with a flip switch. Science. 2007; 318(5851): 757758.
3 Pennisi E. Systems biology. Tracing life's circuitry. Science. 2003; 302(5651): 16461649.
4 Chen Z. Systems biology—the core dynamic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for the 21st century. Shi Jie Ke Xue. 2005; (3): 26. Chinese.
陳竺. 系統生物學——21世紀醫學和生物學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世界科學. 2005; (3): 26.
5 Yang SL. The progress of systems biology. Zhongguo Ke Xue Yuan Yuan Kan. 2004; 19(1): 313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楊勝利. 系統生物學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4; 19(1): 3134.
6 Yu ZY, Du J. Proteome and study on the essential of TCM syndromes.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4; 24(9): 844846.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余宗陽, 杜建. 蛋白質組學與中醫證實質研究.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4; 24(9): 844846.
7 Wang MQ, Feng R,Yan SL, et al. Analytic research on the macroscopic effect of 5 cases of cold zheng and 59 gene microarrays. Zhejiang Zhong Yi Xue Yuan Xue Bao. 2003; 27(6): 6063.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王米渠, 馮韌, 嚴石林, 等. 5例寒證的宏觀療效及基因表達譜芯片分析研究. 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2003; 27(6): 6063.
8 Chen MJ, Zhao LP, Jia W. Metabolomic study on the biochemical profiles of a hydrocortisoneinduced animal model. J Proteome Res. 2005; 4(6): 23912396.
9 Zhai XX, Guo CG. Establishment of systematic theory of holistic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1998; 22(2): 104106. Chinese.
翟曉翔, 國承鋼. 建立中藥整體功效系統理論.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1998; 22(2): 104106.
10 Perlman ZE, Mitchison TJ, Mayer TU. Highcontent screening and profiling of drug activity in an automated centrosomeduplication assay. Chembiochem. 2005; 6(1): 145151.
11 HumpherySmith I, Cordwell SJ, Blackstock WP. Proteome research: complementarity and limit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RNA and DNA worlds. Electrophoresis. 1997; 18(8): 12171242.
12 Peng J, Gygi SP. Proteomics: the move to mixtures. J Mass Spectrom. 2001; 36(10): 10831091.
13 Aggarwal K, Lee KH.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as a foundation for systems biology. Brief Funct Genomic Proteomic. 2003; 2(3): 175184.
14 Schmid MB. Structural proteomics: the potential of highthroughput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Trends Microbiol. 2002; 10(10 Suppl): 2731.
15 Patterson SD, Aebersold RH. Proteomics: the first decade and beyond. Nat Genet. 2003; 33 Suppl: 311323.
16 Nicholson JK, Connelly J, Lindon JC, et al. Metabonomics: a platform for studying drug toxicity and gene function. Nat Rev Drug Discov. 2002; 1(2): 153161.
17 Jia W, Jiang J, Liu P, et al. Application of metabonomics in complicated theory system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 2006; 31(8): 62162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賈偉, 蔣健, 劉平, 等. 代謝組學在中醫藥復雜理論體系研究中的應用. 中國中藥雜志. 2006; 31(8): 621624.
體驗式教學方法是以發現學習為主的一種教學方式,應掌握的教材基本知識必須由學生自我發現,關注學生參與教學的深度。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凸顯了學生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體驗式教學法的涵義
體驗式教學可以從“體驗”和“體驗式教學”兩方面進行理解。體驗是一項通過親自實踐獲得的心理活動,并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感悟情感。包括行為體驗和內心體驗兩方面含義。體驗式教學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或體驗,依靠自己的情感、直覺、悟性等進行直觀的感受、體會及感悟,進而去認識、發現與創造知識的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模式的運用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重陶冶學生情操與升華情感,同時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綜合實踐能力。
2體驗式教學法在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1)創設情境促進學生體驗與感知。老師依據教學目標創設教學情境,即是教學工作過程中的起始階段,又是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定向環節。調動學習動機是體驗式學習的啟動階段,在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過程中,動機起到激活、指向、指向和強化或維持的作用。從生物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來創設情境,將抽象的生物知識融入實際的“生活化”問題情境中,使枯燥的專業知識變得形象生動,使學生理解運用起來更容易。比如可以通過“腌咸菜”或“涼拌黃瓜”等實例講解滲透作用;以捕魚期和禁漁期為例講解種群的數量變化。
(2)巧設質疑促進體驗。通常來說學生會有這種心理傾向,對各種生命現象及其運動規律比較感興趣,期望通過研究分析揭示生命現象本質。要考慮學生基礎知識實際掌握情況,主動的設計出趣味性十足且帶有疑問性的問題,在教學中適時地創設懸念,經常為學生設置展示情境,在情境中給予學生一定刺激,將以往積累的知識經驗加以“活化”,通過與特定情境相聯系形成體驗。以激烈運動體驗為例,進行快速運動為何會喘息困難且心跳加快,血液內氧氣、二氧化碳及pH在運動中的變化趨勢,ATP的形成方式,運動后腰酸腿疼是怎么回事,問題教學法要十分注重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知識,進而找到“發現問題”的方法。
(3)分析問題促進感悟。生物學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學生通過大量的實驗、科技活動以及研究性學習進行體驗。在體驗過程中要正確、規范地操作實驗,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認真記錄實驗數據,取得準確實驗結論,并將其運用到新知識的教學中。以講解“植物組織培養”為例,某些課外活動小組實驗失敗,教師需要發動并鼓勵學生找出原因并加以解決,各實驗小組進行分析要從實驗設備,環境條件、原料、培養時間等影響因素入手,不斷嘗試、積極改進,提高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不畏艱苦、精益求精的科研品質。學生通過實驗得到的研究成果,加深了對植物組織培養過程的理解。
(4)討論交流解決問題。體驗內化階段作為體驗式學習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指的是通過教師個人工作反思、同化與順應教學方法,把親身經歷中對事物和知識的感知轉化成個人的行為或觀念。課堂教學十分關注“合作學習”這一理念,體現了現代教育思想。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課堂上的體驗得到內化,理解更加到位,使問題得以解決。課堂上教師要營造寬松和諧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使師生雙方的關系建立在相互對話共同參與的基礎上,在對知識的理解達到一定深度的前提下,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大膽求異;引導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針對其他學生的感悟,表達不同意見和見解,并從別人言論中獲得啟示,形成新理念、新觀點,通過合作互動解決存在的問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可以互相釋疑解難,大膽辯論,對于研究的對象或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分析、比較、聯想與總結,進而通過討論交流鞏固認知,使問題得到解決,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進步。
(5)即時評價適宜拓展。在課堂中讓學生得到成功體驗,形成正效應,可有效提高自信心,激發求知興趣、增強學習自覺性,使學生積極解決問題、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增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巧妙創設情境與體驗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得到個體體驗,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參與,給每位學生以成功的機會。老師應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積極回答問題,勇于表達個人見解,對學生獲得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鼓勵與表揚,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快樂學習。
3體驗式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1)從現實生活中獲取教學資源。老師應從現實生活中選取教學素材。在課堂學習中,讓學生從學習要求和個體體驗出發,主動去發現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最大限度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解釋或解決。
(2)加強活動促進學生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法,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個體體驗、個體培養及個體優化。
(3)營造超越傳統的課堂。體驗式教學重視把學生的生活世界、個人知識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使學生從生活走向課堂,從課堂走向社會。教師應重視創造學生同社會、地區、自然、文化接觸的機會,讓學生對有價值的和美好的事物有切身的感受。
關鍵詞:教學方法;高中生物;多元化
在教育改革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緊跟時展的潮流,因此,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方式,為此,教師要主動去適應這種新的改革變化,摒棄傳統中單一的教學思維,培養學生多元化的思維能力,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大力挖掘探究性教學方式的可能性,同時注重學生對生物學習興趣的培養,采用多媒體與課堂銜接的教學模式,轉變傳統的單一評價教育模式,樹立多種視角的學習評價模式,從而建立起有效的學習評估模式,引導學生成為一個具備多元化視角和獨立思考的全能型人才。
一、興趣教學激起學生學習的樂趣
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受到了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往往只注重書本知識卻忽視了自身知識素養的養成,其書本知識的內容也不適應現代教學內容,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造成學生對生物課堂教學提不起興趣,造成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隨著興趣教學的提出,便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所謂興趣教學,就是教師在授課時注重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細胞的呼吸”內容時,教師可以從書本上的彩色插圖出發,以學生周圍的事物為例,老師可以問:“為什么剛吃了一口的蘋果放一會就會變色,而且蘋果還會縮水?”“為什么蘿卜放上幾天就會變成空心的了?”這些問題可以很好地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根據學生具體的實際情況去引領學生走向興趣教學,問題的提出要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科學的發問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習興趣,有助于打破課堂間沉悶的教學氣氛,利于活躍課堂間的氣氛,同時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又如,“為什么班上學生既有單眼皮又有雙眼皮之分?是不是父母都是雙眼皮生下來的就是雙眼皮?”通過圍繞這些富于生機的話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利用一些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激起學生的樂趣。
二、探究式教學的開展,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在當前的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可以充分挖掘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探究性學習中注重實驗性探究活動,在實驗性探究中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養成,通過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科的本質,從實驗中養成一種嚴謹的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在實驗中體驗到學習生物的興趣。教師則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分組學習,提出一些探究性問題,學生小組之間通過組員之間的交流、討論、共享來進行話題的研究,教師引導學生解決探究性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些最為基礎的生物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帶領學生觀看生物類的實驗,在觀摩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鍛煉自己動手的能力和思考能力,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觸及生物學知識的本質,更好地理解生物實驗目的,比如,在淀粉酶對于蔗糖的水解實驗中,只有通過實驗的探索和驗證達到實驗的目的,通過實驗試劑對于蔗糖的反應,實驗現象可以更為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實驗結果的變化可以很好地驗證學生是否理解實驗的含義,對于生物知識的領悟是否到位。實驗性的探究學習,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
三、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系統的理解
現在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發揮著獨有的優勢,正是由于多媒體的聲音、圖像等方面擁有與板書教學中不可替代的優勢,如果教學方法僅僅只是停留在板書教學,那么對于學生接受知識也不是很理想的,同樣的,對于教師而言,板書教學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很呆板的,而且生物教學中的一些教學內容是無法用板書寫出來的,
僅僅靠教師口中的講述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只有多媒體教學才能讓書本中一些難以講述的內容借助多媒體的畫面、聲音、影像傳達出來,例如,教師在講述動植物的生活習性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出來,明了直觀地介紹動植物一年四季的生理變化和生活上特有的習性,這樣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眼界,還可以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老師講解時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培養學生洞察生活的能力以及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不斷改變教學策略,提高學生自身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習慣,要注重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采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零距離走進生物學的世界,為高中生的全面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宏,徐斌艷.基于有效教學理論的教師專業化發展[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8(02).
[2]段雪蓮.以評價促發展:新課程背景下對生物教學評價的思考[J].教育革新,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