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病人護理措施8篇

時間:2023-08-06 09:01:0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發熱病人護理措施,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發熱病人護理措施

篇1

【摘要】目的:通過對高熱病員護理的探討制定相關的護理措施。方法:經過密切觀察病員體溫變化,給予正確的物理降溫,飲食護理,提供安全舒適的病室環境。結果:對高熱病員進行正確的物理降溫及生活護理,讓病員能更快更好的康復。

【關鍵詞】 體溫過高 物理降溫 護理

發熱是由于各種原因使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上移,產熱增加或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體溫超過39攝氏度稱高熱。

1.資料:我科主要是以收治血液病人為主的科室,病人常因機體抵抗能力下降,感染等因素致體溫超過37.5攝氏度以上,發熱病員伴有頭昏,頭痛,畏寒,寒戰,咽痛等不適,或持續高熱造成病員焦慮,煩躁不安等,在通過冰枕降溫,保暖等一系列對癥處理和精心護理,都治療好轉出院。

2.護理 2.1發熱病員每4小時測體溫1次,繪制于體溫單上,同時觀察病員面色、神志、呼吸、脈搏、血壓等一些伴隨癥狀。待體溫恢復正常3天后,逐漸減少每日測量2次。

2.2 降溫:過高溫度會破壞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并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危害,因此持續高熱在38.5攝氏度以上應采用物理降溫,物理降溫后半小時復測體溫,并繪制在體溫單上。伴出血者禁止酒精擦浴,以防局部血管擴張進一步加重出血。

2.2.1 溫水擦浴:用低于病人皮膚溫度的溫水,一般為32—34攝氏度,一般擦浴部位為四肢,頸部,背部,擦至掖窩,腹股溝,腘窩等血管豐富處,停留時間稍長,以助散熱。全部擦浴時間約20分鐘左右。

2.2.2 酒精擦浴:此法能使局部血管擴張,并利用酒精的蒸發作用帶走熱量,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用作物理降溫的酒精濃度為30%左右,具體配制方法為:95%的酒精100毫升加涼水200毫升。在待擦浴的部位下面鋪上干凈的厚毛巾,其余部位需要上床單。開始擦浴時,先上肢后下肢,一側擦完再換另一側,最后擦腰背部。一般每側肢體擦5分鐘,全部擦畢約30分鐘,擦浴結束后,用干毛巾將全身擦干,出汗多者應及時更換衣褲,讓病人感到涼爽和舒適。酒精擦浴時應注意動作輕柔,讓被擦皮膚稍微發紅為度。擦浴時酒精不要太多,薄薄的擦一層即可,這比擦很多酒精更易帶走熱量。擦浴過程中應注意觀察病人,如出現體溫驟降,寒戰,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等,應立即停止擦浴,并蓋上被子保暖,喝一點糖水。降溫勿過急過度,一般降至38.5攝氏度左右即可。不要擦腹部,以免腹部受刺激后產生疼痛與腹瀉。皮膚有皮疹,出血點的人禁止酒精擦浴。

2.2.3冰枕或冰袋降溫:一般用于前額,必要是可用冰鹽水灌腸或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并于降溫措施半小時后測量體溫一次。降溫后注意觀察體溫驟降,引起虛脫和急性循環障礙。如脈搏快而細弱,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四肢發冷給予吸氧保暖。

2.2.4禁擦部位:枕后,耳廓,陰囊處,心前區,腹部,足底,這些部位對冷的刺激較敏感。冷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心率減慢,腹瀉等不良反應。對昏迷,感覺異常,年老體弱的病員尤其要注意燙傷或凍傷,擦浴過程中要注意給病人保暖,擦浴完畢后應給病人更換衣褲。

2.3 飲食護理:注意營養,加強水分的補充,可進食易消化吸收的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食物,以滿足機體熱量的需要。飯菜盡量做可口一些,令病人有食欲感,可少食多餐,鼓勵病員多飲水。每天2500—3000毫升,必要是按醫囑靜脈補充液體,還應鼓勵病員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2.4 口腔護理:持續高熱病人口腔粘膜干燥,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粘膜糜爛,應于晨起睡前飯后協助病員漱口,口腔干裂者應涂植物油,甘油或唇膏保護。

2.5 皮膚護理:高熱病員在退熱過程中出汗較多應及時擦干汗液更換衣被,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但要防止受涼,長期高熱臥床者應防止壓瘡。

2.6病室環境宜安靜,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各種護理應集中,避免干擾病員休息。

2.7安全護理:高熱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當高熱患者伴有躁動不安,譫妄應注意防止墜床,舌咬傷,可給予床擋保護,必要時給予約束帶固定患者,松緊要適宜。

2.8心理護理:對高熱患者應經常巡視病房,關心患者,耐心聽取,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還應注意患者的心理反應。同時做好健康教育,如教會患者測量體溫,如何進行物理降溫。

小結發熱的各個階段由于出現的臨床癥狀不同,患者有寒顫,面色蒼白,頭痛,出汗等不適,尤其是持續高熱的患者{住院時間較長或經濟負擔較重}可使其情緒緊張,恐懼。我們應加倍關愛病人,注意其心理反應,指導病人或家屬給予正確的物理降溫方法,并創造安全舒適的病室環境,使病員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基礎護理學

篇2

發熱是惡性腫瘤病人常見臨床癥狀,據報道,惡性腫瘤病例發熱占60.1%,其中47.4%病人的發熱直接與惡性腫瘤有關。而惡性腫瘤病人病程中發熱,大多數為合并感染引起。因此,對惡性腫瘤病人住院期間發熱的觀察以及發熱的原因鑒別,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降低腫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

1 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10月內科收治的惡性腫瘤病人215例,其中體溫38℃,持續10天以上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齡5-88歲,平均57歲。對本組病人觀察熱型、熱程及周圍血象及糞便檢查,部分病人做咽拭子、胸腹水培養。經抗生素治療后,體溫恢復正常者38例;經抗腫瘤治療后,體溫恢復正常者15例,占26%;經多種治療,體溫仍不降者5例。

2 發熱原因

2.1 合并感染 惡性腫瘤病人發熱約2/3由感染引起,且大多數病例伴有白細胞減少。腫瘤病人容易發生感染的原因:①腫瘤本身引起水腫、糜爛、潰瘍、壞死、壓迫及梗阻,可損傷皮膚黏膜屏障,使細菌容易侵入。②化療、放療引起白細胞減少。白細胞數降至1.5×109/L,發生感染的危險性可高達100%。③腫瘤病人體液免疫及粒細胞免疫均受抑制,容易被細菌、霉菌、病毒所侵犯。④檢查與治療操作,如氣管插管、內窺鏡檢查、靜脈導管置入或導尿等無菌操作達不到要求時,往往造成細菌入侵的機會。

2.2 腫瘤熱 幾乎所有的腫瘤均可引起發熱,臨床上以惡性淋巴瘤、白血病、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結腸癌更易引起發熱。腫瘤發熱的機理:①迅速增長的腫瘤組織發生壞死。②癌細胞釋放致熱源。③腫瘤毒素及其產物、壞死組織被體內吸收。④炎性刺激引起腫瘤內白細胞浸潤。⑤長期消耗、代謝旺盛,基礎體溫提高。

3 臨床特點

3.1 合并感染是惡性腫瘤病人發熱的最主要原因,其中肺炎最常見,約占40%-50%。其他較常見的有毒血癥、敗血癥、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膽道感染、軟組織感染及組織膿腫等。惡性腫瘤病人在病程中伴有發熱,且易反復發作,經治療后,持續2周以上的長期發熱者較少見。

3.2 發熱的致病菌為革蘭氏陽性球菌者較常見,約占41.5%-50%,革蘭氏陽性桿菌者次之,約占23.9%-25%。其他為L型菌及霉菌,L型菌是由于長期使用大劑量破壞細菌的抗生素。細菌失去細胞壁仍可存活繁殖,其病力、毒力雖減弱,但肌體抵抗力下降時則可引起感染。

4 護理

4.1 生命體征的觀察 護士的業務水平和責任心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安危,對于腫瘤發熱病人病情的觀察十分重要,認真分析病人發熱的熱型及發熱的原因,及時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的變化。對于腫瘤發熱病人應每天測量4次,待體溫恢復正常后,改為每天1次。如體溫超過39℃,應給予物理降溫,必要時給予消炎痛25mg口服,物理降溫半小時后應測量1次體溫。

4.2 水分及營養的補充 由于惡性腫瘤發熱病人屬晚期腫瘤病人,體質較差,發熱時基礎代謝更高,熱量消耗大,水分丟失多,應鼓勵病人多飲水,并注意營養物質的補充。在飲食上,應給以細軟、易消化的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糖和低脂肪的飲食。使用大量水化的抗腫瘤藥物,如順鉑、環磷酰胺,則督促其大量飲水,以利于化療藥物降解產物的稀釋和排泄,減少對泌尿系統的損傷。對于發熱時間較長的病人應及時從靜脈輸入抗生素,并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物質,如5%葡萄糖鹽、林格、脂肪乳等。同時,應保證發熱病人的充分休息,以減少能量的消耗。

4.3 口腔護理 長期發熱的病人多有口腔黏膜干燥,加之維生素缺乏和全身抵抗力減弱,容易引起口腔炎及黏膜潰瘍。故應在晨起、睡前和飯后協助病人漱口。口唇干燥者應涂甘油或植物油。口腔黏膜有潰瘍者,如為真菌感染,可用斯皮仁諾加開塞露思密達涂口腔。

4.4 皮膚護理 退熱期病人由于大量出汗,應防止病人著涼,發生感冒,同時應注意皮膚清潔,及時給患者更換汗濕的衣服及保持被單、床單的干燥整潔。長期發熱臥床不起的病人應經常協助病人更換,定時按摩骨隆突受壓部位,防止褥瘡的發生。

篇3

發熱是由于致熱原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或體溫調節中樞機體功能障礙等原因導致機體的產熱增加而散熱減少,導致體溫調節超過正常范圍,在西醫學界我們根據臨床癥狀將其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在中醫學中的病癥中分為:外感熱病和內傷雜病兩種;西醫講究對癥處理,而中醫則提倡對因治療。正確利用中西醫技術既對癥又對因,又將中醫國粹推向了國際社會。

1 資料與方法

1.2 病例分析 原因為過渡勞累,并且冷熱交替太快,飲食失調至脾胃虛寒,中氣不足,陰火內生,或脾虛不能化生陰血,陰血虧虛,無以斂陽而引發高熱,病因機理是氣血陰陽虧虛,臟腑功能失調,應給予治療通腑瀉下。

1.3 用藥以對因治療方案及原理 根據上述病癥選用藿香正氣液,施以拔罐,刮痧,按摩針刺,加以心理治療和飲食調理。藿香正氣液的成分為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蘇葉等,其功效是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作用原理是:藿香有解熱發汗的功效,并能增強食欲和消化機能,并對胃腸有解痙防腐之功效,白術有利尿的功效。

1.4 拔罐技術 是借助燃燒熱力排出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于中脘、神闕、關元等穴位。中脘穴位于胸骨劍突尖與臍連線之間的中點,主要治療:腹脹、腹痛、嘔吐、便秘、哮喘、正好解決病例的一些癥狀。神闕穴位于臍窩處。主要治療:水腫、腹痛、中風、不省人事,即昏迷。關元穴位于臍下三寸,主要治療是:腹痛、痢疾、尿頻、產后腹痛、神經衰弱等。有輔的治療作用。還有一方法是沿脊柱兩側督脈拔罐,每次15分鐘,每天一次至數次,每次錯開前次的部位為好。

1.6 按摩技術 也是達到上述的功效,但應注意動作要領,動作靈活,壓力要均勻,頻率要適度,要保證持久,柔和,有力,均勻。方法很多,在這一病例中我主張用推法和揉法,效果不錯也很對癥,供醫學界借鑒,推法方法如下以掌根、大魚際、小魚際三者為著力點,作直線平行移動。

1.7 針刺技術 需有醫生來操作完成,針刺內關,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操作中要掌握無菌操作技術。同時給與開塞露通便,因高熱體溫未降,大便干結,基于體質虛弱不宜用瀉藥,只能局部用藥達到同樣效果,效果顯著。

2 護理措施

在治療過程中加強心理護理,避免情緒過度緊張而發生暈針現象,囑患者放松情緒,在操作中放一些柔和的音樂來分散治療,如發生暈針可先停針,讓患者靜臥,給予糖水,未能緩解還可采用西醫急救技術,尤其在體溫升高時病人會有恐懼、不安等心理,應安慰病人多關心病人,耐心解答病人的問題,盡量滿足病人的需要。

2.1 加強飲食護理 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少食油膩、煎炸類食物,且不宜大補,避免過度冷硬食物減少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等粗纖維食物,利于通便通氣,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勵少量多餐。

2.2 室內環境 要安靜、清潔、舒適、安撫病人、避免煩躁。

2.3 加強病人的皮膚護理 病人大量出汗后,應勤換衣褲給與干凈透氣好的衣物。

2.4 加強口腔護理 發熱病人唾液分泌減少,口腔內食物殘渣易于發酵,容易引起細菌繁殖,并且由于抵抗力低下,易引起口腔潰瘍,炎癥,口腔異味等。可影響患者食欲和與他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應加強口腔護理.鼓勵多飲水,每日飲用2500-3000毫升為宜,以補充消耗的水分。

2.5 拔罐后的護理 拔罐起罐后被吸附的部位涂上拔罐潤膚劑,防止干裂刺痛。年老體弱者拔罐時應保暖,避免暴漏,病人皮膚應干燥,在半小時內避免溫水擦浴,此時毛細血管擴張,出汗,溫水擦浴后是皮膚毛細血管收縮,寒氣逼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勵患者多飲水,以補充津液,增強活血通絡,托毒外透的功效,避免脫水,如有皮膚破損,因按西醫無菌技術操作規程要求來消毒和護理破損處。

篇4

【關鍵詞】 森林腦炎;高熱;護理

森林腦炎(簡稱森腦)是一種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體即森林腦炎病毒,在我國東北其主要媒介為森林蜱(俗稱草爬子)[1]。森林腦炎主要是蜱叮咬后經血、淋巴道傳播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高熱是森腦病人急性期最早的表現及共同的特征,也是主要癥狀之一,因此對森腦高熱病人進行正確有效的護理至關重要。現將2005年4月~2008年7月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業中心醫院住院治療的56例森腦高熱病人(體溫≥41℃)的護理措施進行歸納總結。具體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56例病人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12~70歲,平均年齡42歲。病人均有明確的蜱叮咬史,化驗室檢查森腦抗體均陽性。急性期體溫均在41℃以上。經過護理人員正確精心地觀察與護理,其中49例病人1周內體溫降至38℃以下,熱程明顯縮短,疾病轉歸較快。

2護理措施

2.1降溫措施應用退熱藥物萘普生0.275 g加入0.9%氯化鈉100 mL中2次/d靜點。每次用藥后隨即給予溫酒精擦浴降溫,并配合在病人足底使用熱水袋。酒精溫度最好在40℃~50℃之間。因為溫酒精揮發快,又可刺激皮膚毛細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加,使體溫下降。溫酒精略高于皮膚溫度,不會因冷刺激引起病人不適。另外,足底加放熱水袋,可避免酒精揮發過程中引起寒顫,病人易于接受。

2.2積極改善病室環境室內要通風,通風時應避免對流風直接吹到病人身上,病室要力求安靜整潔,床距應在1.5 m以上,設床擋。因為森腦病人起病急,病情變化較快,有足夠的空間才能為及時搶救安裝所需的器械提供有利條件。室內定期消毒,保持衛生,防止用具污染及患者的交叉感染,這對氣管切開的病人尤為重要。室溫要適宜,控制在20℃~25℃之間,有利于高熱病人降溫要求。

2.3密切觀察病情醫護人員要密切觀察病人的全身情況,要隨時掌握各項生命體征及意識、瞳孔的變化,嚴格記錄出入量,液體、熱量供給等情況,以便及早發現病情變化,及時采取必要、有效的措施。因森腦病人病情進展快,體溫常突然升高,輕癥患者很快可以發展成重癥,故應嚴格按時測體溫,至少1次/h。病情不穩定者,每1~2 h測1次。由于物理降溫及意識的影響,最好測肛溫比較可靠。

2.4飲食護理鼓勵患者多飲水,給予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進食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發熱期間,可根據具體情況給予清涼果汁和流質飲食,也可給予冰糕之類的冷飲。要注意熱量、水分、鹽、維生素的供給。大多數病人因體溫升高,全身乏力、倦怠、不愿進食,護理人員應耐心勸慰,鼓勵進食。對不能進食的意識障礙病人可鼻飼飲食,但要注意總入量應有一定的限制,總入量應稍低于出量,一般約1 500~2 000 mL/d。

2.5皮膚護理皮膚清潔可使汗腺及皮脂腺的分泌物排泄通暢,促進血液循環[1]。患者多汗應經常擦洗。對意識障礙的病人要注意褥瘡的預防與護理,要經常更換,局部受壓處給予按摩,還可給予氣圈、棉圈等柔軟襯墊。

2.6口腔護理對清醒的病人要解釋清楚以取得合作,可讓病人多喝水,定期漱口。對昏迷、意識不清的患者給予2次/d口腔護理。嘴唇干裂者應涂油。

2.7心理護理病人及家屬因缺乏森腦疾病的有關知識,會產生緊張、恐懼心理,心理負擔很重。對此,我們要用親切、和藹的態度與語言向患者及家屬耐心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耐心解答所提出的問題,使其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病人及家屬能積極配合治療。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腎綜合征;出血熱;治療;護理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n a patient with tertiary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overlapping

CHEN Fang-ju.

TCM Hospital of Jiangxia District,Wuhan 430200,China

[Abstract]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is very popular in Jiangxia of WuHan city but the cured patients who appear tertiary overlapping is rare.Once our hospital rceived and cured a patient of hemorrhagic fever tertiary overlapping whose condition was very severes.With the nurses and doctors’ careful observation,the nursing and orderly,the patient safely,finally cured and left hospital.

[Key words] nephrotic syndrome;hemorrhagic fever;treatment;nursing

流行性出血熱(簡稱出血熱)病因復雜,病情易變且多危急,常因休克導致死亡,三期重疊病死率更高。我院護理人員在搶救過程中,抓住主要矛盾,挽回病人生命,現將出血熱三期重疊患者治療護理過程試做如下具體分析。

1 病例介紹

患者,男,61歲,由于不慎食用老鼠爬過的食物,出現類似感冒癥狀,當地赤腳醫生以“流感”治療4日,主要口服A.P.C和靜脈滴注慶大霉素等。轉入我院時,已出現發熱、低血壓休克,次日又合并少尿甚至無尿,三期重疊使患者生命危在旦夕。

在三期重疊病情十分嚴重的情況下,醫護人員冷靜分析,認為解決低血壓休克是使患者渡過三期的關鍵。于是護士積極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嚴密觀察血壓變化,并根據休克血壓遵醫囑及時補充液體,待病人安全渡過休克關。

2 討論

2.1 三期重疊的觀察及注意事項

2.1.1 對血壓與脈搏的監測 該病人入院時已經進入低血壓休克期,需每30~60min測血壓及脈搏1次。測血壓時袖帶下緣應距肘關節中線2~3cm,且松緊適宜。過松過緊都會影響血壓的變化,嚴防將袖帶纏繞在肘正中線上。放氣時要緩慢均勻,測血壓時要注意收縮壓、舒張壓和脈壓差以及血壓聲調強弱的變化。當所測得的血壓數值與上次不符時應重測1次,以確保準確無誤。在重測量之前,應將血壓計內空氣排盡,同時要記錄脈搏次數,注意脈搏強弱與頻率的變化,并認真在護理記錄單做好記錄。

2.1.2 發熱期的降溫處理 病人已進入低血壓休克、少尿期,但發熱未退。此時,降溫措施應適當選擇物理降溫(注意:若皮下黏膜出血時,不宜采用酒精擦浴),或不需降溫,待電解質補足后,發熱就會自行消退。切忌濫用強退熱藥,以防造成大量出汗,導致血容量不足而加速低血壓休克的發生。

2.1.3 少尿及無尿期的觀察 該病人無尿期在三期重疊中渡過4天,血壓穩定后無尿期又延長5天,共9天無尿。隨著無尿期的延長,病人中毒癥狀也愈加嚴重,此時護理人員在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的情況下,認真記錄24h出入量,根據出入量決定補液量,以達到穩定內平衡和熱量平衡的目的。在間斷大劑量應用強利尿劑時應密切觀察用藥效果,嚴格控制滴數,防止加速腎功能衰竭。

2.1.4 對出血熱患者精神狀況的觀察與護理 做好心理護理。出血熱病人往往精神緊張,思想負擔重。我院收治的這位病人就認為自己年老體弱,無法渡過難關。因此,思想混亂,寢食不安,常導致病情發生變化。護理人員則給予體貼安慰,耐心解釋,精心護理,使病人放下思想包袱,配合治療。

2.2 對出血熱三期重疊的護理

2.2.1 正確補液 在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或無尿期)同時出現的情況下,護理人員尤其要認真負責,準確記錄24h尿量。從解決低血壓休克這一主要矛盾著手,迅速輸入平衡鹽液。在輸平衡鹽液的同時,認真觀察血壓,并注意輸液速度,待血壓升起時,立即減慢滴速來維持。有的醫生因病人處于低血壓休克和無尿狀態而不敢補液,僅用升壓藥來維持,這樣易造成血壓不穩定,達不到糾正血壓的目的。根據筆者臨床觀察,單純用升壓藥不能糾正血壓,必須在補充血容量的前提下才能糾正低血壓休克。然后再采取腸道排毒的方法,每日給病人大黃、芒硝各10g代茶飲導瀉來減輕病人中毒癥狀,同時準備好各種抗休克藥物,由專人守護,切忌搬動病人。

2.2.2 基礎護理 給予O2吸入,注意保暖。用熱水袋時要注意觀察皮膚變化,以防燙傷,應用導瀉劑時,保持床單清潔,勤洗勤換,防止褥瘡的發生。

2.2.3 心理護理 給病人以精神上的鼓勵、心理上的溝通,掌握病人心理上的動態進行護理。

2.2.4 口腔護理 由于出血熱病人口腔黏膜出血、潰瘍,機體抵抗力下降,易造成口腔感染,護士必須認真做好口腔護理,根據口腔感染情況,合理選用口腔消毒液。

2.2.5 注意保護血管 力求“一針見血”。拔針時,應用無菌棉球按壓3~5min,防止皮下瘀血,隨時觀察藥液是否外滲。如有外滲,應立即用2%普魯卡因封閉和50%硫酸鎂濕敷,以防皮膚壞死。

篇6

【關鍵詞】 流行性出血熱;并發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035-01

流行性出血熱是腎病綜合征出血熱的一種,是一種由漢坦病毒引發的疾病[1]。臨床上以發熱、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為主要表現[2]。流行性出血熱臨床表現差異大、變化多端,易誤診、漏診。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中心對流行性出血熱患者進行了積極的預防,并加強了其并發癥的護理措施,現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流行性出血熱17例,均為男性,年齡25~56歲,平均45歲;住院時間17~65天;發病季節:春季8例,秋季9例。

1.2 結果 本組17例患者中,輕型7例無并發癥,中型5例其中1例并發上消化道出血,重型5例中,分別并發肺炎3例,急性心力衰竭伴急衰竭1例,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1例。臨床上經過抗炎、抗休克、血液透析、支持治療,本組17例均痊愈出院。

2 預防措施

2.1滅鼠和防鼠 滅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關鍵,在流行地區要大力組織群眾,在規定的時間內同時進行滅鼠。滅鼠時機應選擇在本病流行高峰(5~6月和10~12月)前進行。春季應著重滅家鼠,初冬應著重滅野鼠。目前常用的有機械法和毒餌法等,機械法可用鼠夾、鼠籠等捕殺鼠類。毒餌法主要用鼠類愛吃的食物作誘餌,按一定比例摻入滅鼠藥制成毒餌,投放在鼠洞或鼠經常出沒的地方。滅家鼠常用的有敵鼠鈉、殺鼠靈,滅野鼠的有磷化鋅、毒鼠磷、萬敵鼠鈉、氯敵鼠等。毒餌法滅鼠收效高,但缺點是使用不慎可引起人、畜中毒,故在田野投放毒餌的3天內應派人看守,3天后應將多余的毒餌收回銷毀。家庭中在晚上入睡前安放毒餌、白天收回。因鼠類的繁殖能力極強,所以滅鼠工作應持之以恒,略有放松,即前功盡棄。在滅鼠為主的前提下,同時作好防鼠工作。床鋪不靠墻,睡高鋪,屋外挖防鼠溝,防止鼠進入屋內和院內。新建和改建住宅時,要安裝防鼠設施。

2.2滅螨、防螨 要保持屋內清潔、通風和干燥,經常用滴滴畏等有機磷殺蟲劑噴灑滅螨。清除室內外草堆。

2.3加強食品衛生 做好食品衛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類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飯菜必須加熱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2.4做好消毒工作 對發熱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動物尸體及其排泄物等,均應進行消毒處理,防止污染環境。

2.5注意個人防護 在疫區不直接用手接觸鼠類及其排泄物,不坐臥草堆,勞動時防止皮膚破傷,破傷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時,要穿襪子,扎緊褲腿、袖口,以防螨類叮咬。

3 并發癥護理

3.1 心理支持 流行性出血熱患者病情來勢兇猛,發病急,患者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護士有效的健康宣教,能使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知識,正確認識病情。加強與患者溝通,介紹預后良好的同病病例,并要求家屬亦給予患者以心理支持,調整患者心態。本組17例患者情緒穩定,積極支持配合治療護理,無因心理問題加重病情。

3.2 發熱護理 發熱期間囑咐病人臥床休息,定時監測體溫,同時加強營養,補充水分及維生素。對于高熱病人,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冰敷為宜,慎用退熱藥,根據病情適當補液。本組17例病程前1周均有不等程度發熱,體溫呈弛張熱型,經過治療與護理,體溫均降至正常范圍。

3.3 疼痛護理 7例均有三痛癥狀(頭痛、眼眶痛和腰痛)。護理人員操作時動作輕柔,并保持病室安靜,安置舒適床單位,必要時根據醫囑給予鎮靜劑。

3.4 抗休克護理 護理人員根據本病病理變化,重視病情觀察,低血壓休克是常見并發癥,定時做好血壓監測及病情動態觀察。本組17例中,其中1例老年患者當時神志清,患者無不適主訴,但血壓監測為零。當即給予平臥、吸氧,并通知醫生采取相應措施,應用血管活性藥,立即輸血漿擴充血容量,經積極搶救,患者病情穩定,心電監護正常指標范圍。

3.5 做好出入量記錄及血生化指標監測 本組17例中,3例重癥患者,病理分期很明顯,少尿期間甚至24 h無尿,此時加強進出量統計,對于治療方案很重要。根據病情均進行血液透析治療,透析前后血生化的監測,及時糾正酸堿平衡及電解質平衡,嚴格控制進量,嚴格控制含鉀高的食品及藥物。同時,在多尿期間,本組17例24 h尿量均超過3000 ml,此時應加強監測及時補鉀,以口服為主,加強營養支持,補充足夠的血容量,給予輸血漿、白蛋白,并根據體重、出入量、個體差異,適當調整治療方案。

3.6 加強恢復期的護理 護理人員往往在患者病情較重時警惕性較高,待患者病情穩定相應的病情觀察也會疏漏。而流行性出血熱患者因病程較長、病情較重、疾病對各臟器造成損害較廣泛,給病人造成機體消耗較多,故恢復期患者身體虛弱,護理疏忽往往會釀成錯誤。本組17例中,其中1例患者恢復期出現暈倒(下床活動時),經護理人員及時發現避免了意外。此類病人因臥床時間長,起床活動心切,故護理人員事先做好健康宣教,讓病人知道疾病恢復需要一個過程,曉之以理,使病人理解與接受。逐步增加活動量,以利于患者順利康復。

4 結論

臨床護理流行性出血熱病人,護理人員應該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時掌握病情動態。根據醫囑配合治療,嚴密監測各項化驗指標,積極防止并發癥發生,促進疾病痊愈,使病人早日恢復健康。總之,減少流行性出血熱并發癥發生,關鍵是早治療,以減輕其病理演變。而護理人員的臨床護理經驗、操作技術和高度的責任心是在早期發現病情變化和預防并發癥發生措施中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腎綜合征出血熱 漢坦病毒 低血壓休克

腎綜合征出血熱又稱流行性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屬病毒引起的以嚙齒類動物為主要傳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人群對本病普遍易感,一年四季均可發病。發熱、出血、球結膜水腫、休克、蛋白尿及急性腎功衰竭等為其特征性臨床表現;典型病人的病程呈五期經過,依次為: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復期,重癥病人可有二期或三期重疊現象,病情發展變化快。目前本病尚無特異性病原治療,采取綜合療法、預防性治療。2008年1月到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出血熱病人37例,經過積極治療和及時、有效的護理,均痊愈出院。現將我們對出血熱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8年1月到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出血熱病人37例;男29例、女8例;年齡19-61歲,平均45歲;農民26例、城鎮居民8例、野外作業人員3例;輕型2例、中型27例、重型8例;住院23-45天,平均31天;經過治療護理,全部康復出院。

2 護理

2.1發熱期

2.1.1高熱病人應以物理降溫為主,可給予頭部冷敷或大血管處放置冰袋,但不宜行酒精擦浴,以免加重小血管損傷,物理降溫的同時要注意保暖。忌用大劑量發汗退熱劑,以防血容量進一步下降。

2.1.2臥床休息至多尿后期,給予熱量充足(不少于900卡/日)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對因惡心嘔吐而難以進食者,應靜脈滴注含電解質的葡萄糖溶液,以提供熱量,補充電解質和能量消耗,對抗外滲,預防低血容量,減少腎臟損害。

2.1.3發熱期病人出現頭痛、眼眶痛、腰痛,稱為三痛。應囑病人絕對臥床休息,注意觀察疼痛的部位和性質,給病人擺好舒適,以減輕疼痛。必要時按醫囑給予止痛劑。避免按摩腎區疼痛部位,以免發生腎破裂出血。

2.1.4密切觀察體溫、脈搏、血壓、脈壓差、神志、尿量及末梢循環情況。一般每4小時測體溫、脈搏、血壓一次,詳細記錄24小時出入液量。尤其在發熱末期體溫下降時,應特別警惕低血壓休克出現。注意觀察皮膚出血情況及嘔吐物、排泄物的量、顏色和性質,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做好搶救護理工作。

2.2低血壓休克期

2.2.1病人取平臥位,切忌搬動,注意保暖,必要時給氧,供給足夠熱量。準備與抗休克有關的藥物及器械,做好搶救準備工作。保持病房安靜舒適,做好病人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安慰,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2.2密切觀察病情,每15-30分鐘測血壓一次,并注意病人的脈壓差、神志、呼吸、心率、尿量、面色和末梢循環狀況,準確記錄出入量及嘔吐物、排泄物的情況。

2.2.3擴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根本療法,強調早期、快速、適量。休克早期進行擴容治療,補液量少而擴容效果好;快速補充有效血容量可使功能性細胞外液恢復,矯正組織灌注量,維持血壓;適量補液可防止加重心臟負擔。

因此,應建立良好的靜脈通路,保證早期、快速、適量輸液,遵醫囑及時、準確輸入液體和擴容藥物。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時應密切觀察血壓變化并做好記錄,根據血壓及時調整藥物滴速,勿致血壓過高或過低。

2.3少尿期

2.3.1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液量,注意尿量、尿的顏色和性質,及時留取標本送驗。嚴格控制輸液量及輸液速度,量出為入,24小時補液量應按計劃分配輸入,預防急性肺水腫及心衰的發生。

2.3.2少尿期應給予低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多吃富含維生素B、C、K的食物,少吃鉀鹽豐富的食物。氮質血癥消失后可逐漸增加蛋白質和含鉀豐富的食物。

2.3.3少尿期的主要表現是尿毒癥、酸中毒和水電解質紊亂,嚴重者可出現高血容量綜合癥,甚至使出血加重。因此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患者意識狀態、消化道癥狀、出血傾向和呼吸的改變,密切觀察可能發生的尿毒癥、高血鉀、高血容量綜合癥、心功能衰竭、肺水腫、腦水腫、出血及繼發感染等并發癥,并做好相應護理。明顯的氮質血癥、高血鉀、高血容量綜合癥患者,可應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透析期間按透析常規進行護理。

2.4多尿期

2.4.1仔細做好出入液量的記錄和相關化驗檢查,盡量鼓勵病人進食進水,飲食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半流質和含鉀食物,量出為入,不能進食者可靜脈補液,保持水電解質平衡,謹防脫水而發生繼發性休克。

2.4.2防止繼發感染。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多尿期病人易發生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因此需注意口腔衛生和泌尿道衛生,必要時做室內空氣消毒,忌用腎毒性藥物。

2.4.3指導患者逐步增加活動量,但應避免勞累。切勿麻痹大意,防止意外發生。

2.5恢復期 經多尿期后患者尿量逐漸恢復至每日2000毫升左右,腎臟濃縮功能好轉,精神、食欲基本恢復,但少數患者可遺留高血壓、腎功能障礙、心急勞損和垂體功能減退等癥狀,因此應囑患者注意休息,一般1-3個月,補充營養,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和運動。定期復查營養狀況、血壓、腎濃縮功能等,并采取相應措施。

2.6健康教育 積極推廣接種出血熱疫苗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野外作業人員要注意保護皮膚、防止損傷,避免接觸螨、鼠及其排泄物,積極開展防鼠滅鼠及防螨滅螨工作。

3 小結

腎綜合征出血熱起病急、病情重、復雜多變、并發癥多,臨床治療護理要求較高。需要醫護密切配合,熟練掌握病程各期特點,勤巡視、勤觀察,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采取針對性有效措施,促進病人康復。

篇8

關鍵詞:傳染病發熱癥狀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12-0170-03

傳染病患者發熱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機體散熱減少或產熱增多或者說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所致。臨床上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傳染病的發熱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傷寒、手足口病、細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質炎,急性傳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腦炎、腎綜合征出血熱等。現對傳染科病患者常見的發熱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我院近3年來收治的傳染病患者發熱癥狀護理作一回顧性總結。

1臨床資料

我科3年來共收治2400例傳染病患者,男1810例,女590例,年齡6~53歲。其中傷寒57例,占2.37%,手足口病421例,占17.54%,肝炎307例,占12.97%,其他1615例,占67.29%。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問題,經過我們積極的發熱癥狀護理,患者均能以良好的發熱癥狀狀態接受治療。

發熱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機體散熱減少或產熱增多或者說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所致。臨床上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傳染病的發熱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傷寒、手足口病、細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質炎,急性傳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腦炎、腎綜合征出血熱等。

2 護理評估

傾聽患者的主訴,詢問發熱開始的時間、程度、持續時間及其規律性,評估熱型。

2.1 發熱的一般伴隨癥狀

如不適的皮膚溫度、頭痛、抽搐、全身肌肉酸痛、昏睡、虛弱、食欲不振、口渴、口唇干裂、皮膚干燥、頰面潮紅、出汗增加或冒汗、寒戰、皮膚起雞皮疙瘩、尿量減少且色濃、脈搏快,呼吸急促等。生命體征:包括目前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心率及其變化的規律性。精神狀態:如躁動不安、昏昏欲睡、意識混亂的程度。皮膚與血液循環狀態:如皮膚的完整性,皮膚有無疹子、皮膚的彈性、濕度、溫度顏色等。

2.2 發熱的相關因素

最近有無過度疲勞的情況,最近有無接近傳染病患者,有無過度暴露于太陽下,是否授受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最近所處環境的衛生、溫度、空氣如何。是否服用某些藥物,如抗腫瘤藥、免疫抑制劑、抗生素、利尿劑、中樞神經抑制劑、抗抑郁藥、血管收縮劑等。以及服藥的間隔時間的最近服藥時間,老年人由于生理變化的特殊性及各種疾病的影響,體溫更易變化,因此,需評估他們的室內溫度,居住環境,活動程度,對天氣冷熱的反應及疾病史,以判斷他們是否體溫調節失常。有無創傷,如外傷感染、手術。最近的飲食清潔度。既往有無白細胞減少。最近是否喝過烈酒或咖啡樣飲料。

3護理措施

3.1 飲食與液體的攝取

向病人解釋發熱是一種消耗性疾病,一方面代謝增加,使各使營養素大量消耗,如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另一方面,由于交感神經興奮,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影響消化吸收,因此,宜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飲食,并注意進食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病人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故應依其飲食愛好提供美味可口的飲食,并囑其少量多餐,以增進食欲。指導患者了解攝取充足液體的重要性。除非有腎臟疾病或心臟疾病的限制。否則應保證每日入水量在300ml左右,防止脫水并促進毒素和代謝產物的排出,同時向患者解釋不要等到口渴時才喝水的原因。對不能進食者,應給予靜脈輸液或鼻飼指導病人在天熱或運動或增加液體的攝取,防止中暑。若病人有脫水現象,應監測出入水量,并維持出入量的平衡。

3.2 觀察發熱的癥狀和體溫的變化

讓病人了解發熱的早期現象,如皮膚發紅、頭痛、疲勞、食欲不振等。監測生命體征,定時測體溫,一般每日4次,高熱時 4h一次,行降溫處理,半小時后再測一次,直至退熱后3d,同時注意呼吸、脈搏、血壓的變化。測量患者的攝入量和出量。如尿量、體重,了解體液平衡情況,監測病人血尿檢驗報告值,如白細胞計數、電解質等。

3.3 穿著與舒適方面

評估病人是否穿著過多或被蓋過于暖和,指導其正確穿衣或蓋被,以利散熱。病人寒戰時宜給予保暖,預防感冒。注意調節宜溫和環境。適宜的室溫可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體溫上升期,由于寒戰,室溫應稍高些。環境應舒適、安靜,避免噪音,直射光線,污染空氣與知覺的刺激。

3.4 注意休息

發熱時由于代謝增加,消耗多、進食少,故體質虛弱。休息可使代謝維持在最低的水平。高熱者應絕對臥床休息,低熱者可酌情減少活動。

3.5 口腔護理

發熱病人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干燥,口腔內食物殘渣利于細菌繁殖,同時由于維生素的缺乏水機體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的潰瘍,故應協助病人晨起、餐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并減輕口腔干裂、口干、口臭等現象。

3.6 皮膚護理

高熱病人在退熱后往往大量出汗,故應隨時擦汗,更換汗濕的衣物、被套、床單,防止受涼,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對應長期臥床者,還應協助翻身,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3.7 及時給予病人降溫

一般體溫超過39℃以上時才給予物理降溫,包括面部冷敷全身冷療。物理降溫無效時,還可采用藥物降溫法,并應嚴格掌握藥物的適應證及注意事項。

4特殊人群發熱的護理

一般小兒發熱的護理:肛溫在38℃~38.5℃,則減少被蓋,多喝開水,使用冰枕;肛溫在38.6℃~39.5℃,則給予解熱鎮痛劑,較小幼兒給栓劑;肛溫在39.5℃以上,則給予溫水擦浴,對3~4 歲兒童效果最佳。一般老年人發熱的護理,使用冰袋快速降溫,向病人宣教保健知識,如注意保暖,避免受涼,預防感冒;天熱時不過度活動;穿淡色、質量通風的衣服;吃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飲食;補充液體;熱時使用冷氣或電扇;居住環境通風良好;同時,應讓病人了解發熱的危險性,癥狀預防及處理方法等。

5結論

傳染病的發熱并非寄生物成分或其產物直接刺激引起,而是通過后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產生的脊質―內源性致熱原所引起,導致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調定點升高,體溫調定點如同一標尺,如體溫調定點升高,而實際體溫低于此點,則病人出現寒戰、發抖,血管收縮,以此使體溫升高來適應該調定點。當實際體溫高于此點時,導致出汗,血管擴張,喜冷飲或用其他措施促使體溫下降以符合該固定點,發熱是傳染病的突出癥狀,也是許多傳染病的共同特點,各種傳染病的發熱時間長短不同,程度不同,熱型也各具特征,對傳染病的鑒別診斷與治療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護理評估中要注意觀察。

參考文獻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 | 在线午夜精品自拍小视频 | 亚洲无线码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yw | 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