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09:19:0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藝術審美的理解,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當代藝術;認知多元化;審美走向
21世紀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認知多元化和審美多元化的時代,在過去,藝術代表的是至高無上的一種追求,是一種靈魂上和心靈上的享受,藝術之所以能夠成為藝術就是因為能夠真正懂得欣賞的人才能夠理解這其中的精髓。但是當代社會對于藝術的審美卻發生了新的變化,崇尚流行性、標新立異和表面化,這反映出當代社會新一代人內心的浮躁和不確定性。
一、藝術與審美的概念
(一)藝術的概念
藝術從出現的那天開始就不再是兩個字組成的詞,通過分解兩個詞的意思可以得出,“藝”字當屬于人們所表現出來的才藝和才能,而“術”字所包含的意思就是技術和技巧。隨著人類社會和世界的不斷發展慢慢就演化成了人們對于美的欣賞和理解。
(二)審美的概念
審美從字面上理解的意思就是對美的看法,聯系著人類與社會的情感關系,是把自己的喜好和對是非的評判標準灌注其中,對創造美的人給予的一種感情上的認可和回應。
二、當代藝術的審美現狀及發展走向
(一)崇尚流行性的大眾審美
大眾審美與審美的大眾化是兩個根本不同概念,大眾審美指的是流行性的審美,在短暫時間內具有一定的消費價值,但是大眾審美過時的也比較快,過了流行的時間就會變得一文不值;審美的大眾化指的是能夠被大眾所理解的美,但不是為了消費而生。
1.偏向于消費型藝術。消費型的藝術單純為了消費而生,例如很多知名的畫家舉辦各種畫展就是榱稅炎約旱囊帳醣湎鄭這就是為了消費而生的藝術。消費型的藝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迎合某一個階段的大眾品味,而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在大眾品味之后,從目前比較低俗的流行歌曲、消費型藝術品、惡俗的書刊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消費型藝術的身影。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大眾的藝術審美已經在消費型方向上越走越遠,而且越走越深。
2.流行化審美趨勢嚴重。當代藝術審美的走向中流行化審美趨勢比較嚴重,也就是說對于藝術作品的感知能力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很大,流行文化相對于經典文化來說是短暫存在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快餐形式的藝術欣賞,過了這個審美的流行時代藝術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但是偏偏目前大眾對藝術的審美方向越來越趨向于流行化的審美,只要是流行的藝術作品什么都是好的,哪怕在藝術水平上沒有達到應有的價值高度,但是還是被大眾炒賣出天價藝術作品來,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藝術審美走向。
(二)藝術審美畸形現象普遍
1.標新立異受到歡迎。當前社會上的中堅力量是80后和90后的年輕人,他們在審美上的訴求是非主流,也就是標新立異的藝術感覺,所以當下的藝術審美走向中標新立異的藝術更受到年輕一代人的歡迎。標新立異的藝術指的就是在思想上很新奇一般人所不能夠理解或者一般人根本就無法體驗到的一種藝術,屬于一種新生代追求的藝術形式,也有可能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審美趨勢,但是過于標榜標新立異和與眾不同就顯得個人審美畸形化,世界上的藝術有其本身的規律和價值,標新立異并不代表藝術上的造詣,這與藝術本身是相悖而言的,是一種畸形的審美走向。
2.藝術審美流于表面化。藝術是一種處于靈魂之上的精神,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美就可以稱之為藝術,也不是一時流行的畫風或者歌曲就是藝術,真正的藝術是靈魂深處的烙印,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欣賞上去的。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很多人都想在藝術上擁有一定的造詣,包括藝術品收藏和藝術事業的從業者,這就造成了藝術審美表面化現象嚴重的情況,認為只要是美的就是藝術,把藝術欣賞審美當成是表面上的美,忽視了其內在蘊含的深意。
(三)片面追求哲學意義上的藝術審美
世界上任何一個領域都是有關系的,不可以割裂開來存在同樣藝術和哲學也是這樣的,從哲學領域來看藝術有著很高的思辨及思考價值。但是到了當代社會藝術和哲學的關系被曲解的很嚴重,很多藝術家都把自己作品極盡哲學化,把具體的美轉化成抽象的圖畫,但是美是有很多種的,這種片面追求哲學的藝術審美讓大眾很難懂得其中的含義,甚至根本看不懂所謂的藝術。如果藝術家都讓自己的作品成為哲學意義上的藝術,那么美是不是沒有區別了呢?每一位藝術家都應該有自己的表現方式而不是趨同于哲學,而且抽象的藝術也不是多數人所能夠理解的。
三、當代審美現狀及走向出現的原因
(一)思想普遍浮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遷人們的思維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當初物質貧瘠年代的樸實無華到現在追求物質生活忽視精神生活,很多人的思想都變得越來越浮躁了。而這種浮躁的思想也同樣影響了人們對藝術的審美,都開始追求自己不能理解的東西,把對藝術的審美追求當成炫耀的資本。
(二)社會主體人員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我國的社會主流人員結構從2000年左右開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時期80后走向了社會開始工作成為社會中的主體人員,而80后的一代與之前人們的思想有著根本上的不同。他們生長在一個物質社會之中,習慣以金錢的價值來衡量藝術的價值,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消費型藝術已經開始正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審美走向畸形的方向是不可避免的。
(三)受到西方審美的影響過重
1.西方文化的優勢被過度放大。在藝術領域中國和西方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這是因為中西方本身對藝術的理解就不相同而且文化上也有著根本的差別。但是藝術上不存在好壞和優劣之分,只是思想和主旨的不同而已,在西方文化大量進入國內之后很多人開始認為外來的就是好的,外來的藝術在造詣上就一定是超過國內的,而且直到現在為止受到西方審美影響過重導致的畸形思想依然存在,西方文化的優勢被過度放大。
2.中國傳統文化被遺忘。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藝術審美觀點,這是與民族文化關聯程度較深的,而在對藝術的審美上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的現狀主要是因為我國的傳統文化思想被遺忘大家開始競相追逐西方文化中對美的看法時也把國內最傳統的東西丟棄了。所以才會出現審美走向的偏差,才會致使藝術審美變成了利益和消費。
當代藝術的審美走向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從根本上說是社會原因和人們的思想原因造成的,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審美觀念自然會有所不同,當代藝術審美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是急需解決也是必須解決的。
【參考文獻】
[1]周建萍.“美是生活”與“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由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學理論想起[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5).
[2]劉悅笛,許中云.當代“審美泛化”的全息結構――從“審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審美化”[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
[3]卡斯騰?哈瑞斯,曾譽銘.藝術終結了嗎[J].江海學刊,2007(04).
[關鍵詞]美術教學;審美情趣;實施美育
[作者簡介]李亮萍(1981-),女,江西信豐人,信豐縣第二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美術教學。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實施審美教育,使學生逐步形成審美感受、審美知覺、審美情趣、審美觀念等,培養學生觀察美、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那么,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怎樣來達到實施美育的目的呢?
一、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實施美育的兩個途徑
在高中美術教學實踐中,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主要途徑和重要手段:一個是在觀摩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進行,另一個是在學生實踐“表現美”的過程中進行。兩個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1.運用對美術作品及自然美、社會生活美的鑒賞達到實施美育的目的。學生通過觀摩并結合教師的講述鑒賞美術作品,即美的構思、美的構圖及美的形象、色彩與情調,使學生從中體會審美對象的中心思想與藝術性,讓學生通過藝術的、自然的、社會的、生活中的觀摩、感知和理解來感悟美。其中有雄偉壯觀的高山大河,如信豐縣境內的油山、金盆山、桃江河、西江河等;絢麗多姿的旖旎風光,如百里臍橙帶、花園早春、谷山積翠,桃水拖藍等,這一切都孕含著大自然的美麗可愛,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描繪大自然,謳歌大自然,正確地引導學生感受、欣賞、理解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使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相處。與此同時,再引導學生去發揮他們在建筑、藝術、哲學、歷史、科學、心理等多學科方面積淀下來的美學因素,使學生漸漸地站在美學的高度審視自然與社會之美,從而讓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美學藝術的熏陶。
2.通過學生的美術作品展示及教師對美術作品的講評來實施審美教育。在學生的作業中通過眼、腦、手協調一致的科學訓練,升華審美和知覺,進而發現美的規律,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要給予學生心情發揮和調動藝術個性的機會,鼓勵他們用自己特有的敏銳視覺進行觀察來發現美。用個性化的記憶、思考、分析、想象、感悟在腦海中的意象,盡心盡力發揮學生的藝術感染力和想象力,使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在美術創作中,按照美的規律性,塑造美的形象,讓學生在發現與創作中,不斷獲得藝術的享受和美的教育。
二、在高中美術教育中實施美育的三個層次
在繁雜而豐富的美育內容和多變而具體的美的形式中,教師需列出符合學生認識過程的美育序列,即美育過程的三個層次:了解美的知識、掌握美的技能和創造美的形象,使美育實施于高中美術教育的全過程。
1.學習美的知識,就是鞏固和發展學生的基礎美感,并通過視覺、聽覺產生美感心理的認識階段。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視覺藝術的認識和初步理解,提高他們對美術學科的濃厚興趣。
學習美的知識,就是教師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美術,為什么要學美術,怎樣來學美術等問題。教師要學生熟悉各種美術作品的分類方法,各種美術技能技巧的要求,主要特征和基本原理,認識美術與美育的關系以及美術對我們文化素質的影響,理解藝術美與自然美引起的美感心理反應等。
關鍵詞:中國生活審美。
中圖分類號:B834.3 文獻標識碼:A
簡單說來,所謂“日常生活審美化”, 就是直接將“審美的態度”引進現實生活,在技術和市場強大的沖擊下,美學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型:一方面是審美媒介的更新,一方面是審美向日常生活的擴散。原本處于中心地位的純文學、純藝術,在今天的審美實踐中越來越邊緣化。許多學者說這是一種審美泛化現象。由此可見,“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其實就是當代中國社會的“審美事實”也即“審美現實”。
一、中國出現“日常生活審美化”是客觀事實
“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話題是英國學者邁克·費瑟斯通于1988年4月在新奧爾良的“大眾文化協會大會”上講演時明確提出來的,他的立論的依據是波德里亞的“消費社會”,從消費社會的角度去探討日常生活審美化。認為藝術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另外,消費社會通過影像再生產著人們的欲望,消解了實在和影像之間的差別。[1] 那么,就日常生活來看,在中國以電視和網絡為典型表征的文化形態已經成型。滾滾而來的電視劇在悉心揣摩中國大眾的消費性想象,電視廣告美侖美奐,在突現商品審美價值的同時反仆為主。網絡上游戲和文化產品的銷售正日益看好,購物中心、街心公園、主題公園、美容院,這一切都在不遺余力地悉心打造日常生活的消費文化審美新理念。即便普通大眾對花園豪宅、香車美人的也不再顯得陌生。我們今日方興未艾的美女經濟,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按照時興的說法是,“與西方社會相似,當今中國的社會文化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生活革命:日常生活審美化以及審美活動日常生活化,它對于傳統文學藝術與審美活動最大的沖擊是消解了審美/文藝活動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審美與藝術活動不再是少數精英階層的專利,也不再局限在音樂廳、美術館、博物館等傳統的審美活動場所,它借助現代傳媒,如電腦、手機、廣播、電視、電影、雜志、報刊、音像制品等,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空間”[2],使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遭遇”著、體驗著一種審美化的傾向,如建筑的裝修、環境的綠化、家居的布置顏色的搭配,以及城市廣場、購物中心、超級市場、街心花園的美化等等。不管我們是否承認,審美活動在今天確已超出了所謂純藝術純文學的范圍,滲透到了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把都市的、工業的和自然的環境整個兒改造成一個超級的審美世界。”[3]面對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的“審美世界”,中國學術界普遍借用“日常生活審美化”這個術語來概括人們的日常生活現象。顯然,“日常生活審美化”作為一種美學現象,在我們時代確實存在著,這是不爭的事實。
二、“日常生活審美化”體現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學觀——“生活是美”
俄國著名的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在他的《生活與美學》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命題。原文說“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里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4]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看來,美是一個無所不包的東西,這個東西只能是生活。首先是社會生活。當然,社會生活因時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因而審美的內容也會隨之變化。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人普遍認為:美好的生活,就是吃得飽穿得暖,穿衣打扮以暖為標準,幾乎不考慮色彩、風格;吃以飽為目的,色、香、味、營養那是富人的事;住房以“能住”為追求綜旨,尋常百姓根本不會考慮“裝飾”。但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中國人開始關注美,他們通過追求衣、食、住、行的美化而把審美活動引入“日常生活”中了。你看:滿大街的時裝屋、美食城,滿街跑的寶馬奔馳,溫馨優雅的公寓房,歐式情調的庭院別墅,還有滿眼清新亮麗的廣告等等,顯示著一種無往不在的蓬勃生機,高雅的生活色調,這些無不表明“藝術審美在一定程度上已進入日常生活了”。現實生活是最美的,他們應該成為審美的對象。走進電影院、音樂廳去欣賞藝術,這是一種審美活動。以前,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是一種類似于奢侈地生活。現在,人們可以不用去電影院而在家里就可以欣賞到電影藝術,不用去昂貴的音樂廳也可以享受著音樂帶來的美好幸福,家庭影院、卡啦OK漸漸步入尋常百姓家了。這應該正是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的“藝術的主要作用是再現生活中引人興趣的一切事物:說明生活,對生活現象下判斷。”
三、“日常生活審美化”是中國人自由與進步的顯現。
如前所述,“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討論首先起源于西方,正式為之命名的是英國社會學家費瑟斯通,全面的理論闡述則是集中在德國學者沃爾夫岡•韋爾施的《重構美學》和美國學者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實用主義美學》兩部著作中。“日常生活審美化”產生的一個重要背景是西方社會在進入后工業社會(或者消費社會)以后,物質生產的極大豐富。這種“物質生產的極大豐富”并非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認為的人人吃飽穿暖,而是一種物質生活豐富到“充溢”的程度,就像美國藝術家沃霍爾有名的復制品藝術《湯罐頭》一樣,滿坑滿谷的都是排山倒海而來的“物”——商品。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于人的內在精神所產生的影響在于:這樣一些鮮活的、充滿質感的“物”,事實上在不斷地以一種充分符號化的形式涌入人的內在心靈世界中,重新整合著人的精神世界,與之相比,藝術就遜色多了——藝術,尤其是高尚藝術,總是一種在有無之間的精神靈光——于是發生的情況必然就是:人們從自己能夠體驗到的心靈感受出發,開始質問那種藝術高高在上,物質卑居在下的局面:捉摸不到,面目模糊的“藝術”,怎么能夠比觸手可及,巧笑倩兮的“物”可以占據更高的位置呢?于是自然產生了一種將“物”拔高向“藝術”的欲求,“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理論的產生,就是這種真實的欲求的回應。
西方人對于“美是生活”的理解,就是把生命放置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在西方思想中存在重視“美的生活”的傳統。在他們看來,生命的快樂是根本,他們對于生活的理解就在于重視財富積累與權利的獲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的精神生活的發展長期處于畸形狀態,結果,美的精神生活的發展嚴重阻礙了美的物質生活的發展,這就導致中國審美文化建設長期處于變異狀態,即只有富裕階層的物質生活審美建設和精神生活審美建設,沒有貧窮階級的審美建設,因為他們必須為溫飽而打拼。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所以,人們越來越頻繁地提出美的要求,他們通過追求衣、食、住、行的美化而把自己以及周圍環境變得具有藝術性。他們直接將審美的態度引進現實生活。“在大眾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靈’無所不在——外套和內衣、桌椅和床具、電話和電視、手機和計算機、住宅和汽車、霓虹燈和廣告牌,無不顯示出審美泛化的力量……就連人的身體也難逃大眾化審美設計的捕捉,從美發、美容、美甲再到美體都是如此。可見,在當代文化中,審美消費可以實現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美的消費品。”[5]為此,許多中國研究者認為中國社會的日常生活已經進入“審美化”,它與城市規劃、購物中心、街心花園、超級市場、咖啡廳、健身房、時裝、廣告等聯系在一起,
美的生活的基礎在于:民族與人民共同對美的理解、想象與追求。在有了對美的理解與追求之后,就必須發展物質財富來充實和完善美,也就是說,要建設美,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創造美。美不是先天的,美需要理解,更需要建設,“美的建設”離不開人民心靈想像與自由理解。美的物質文化生活的創造,要優先于美的精神生活創造。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我們過份強調美的精神生活創造,結果,由于美的物質文化生活的落后,導致美的精神生活創造也發生了畸變。
事實證明,在不同的階段,人們對美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對美的優化理解需要社會與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之后才能完成,只有在文明生活中,才能形成對人的生存的尊重,形成對自然價值的高度尊重。“美的生活”是自由想像的結果,也是自由文化政治制度作用的結果,因為只有在自由的狀態中,人們的想像力和審美力才能得到自由地解放。美是生命與文明的自由象征,這既是對美的要求,也是對美的歷史評價。生活最初都是以實用為目的,但是,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社會生活必須追求“美的優化”,而不能停留在簡單低級的生活狀態之中。[6]今天,中國人的生活形式,生活追求,我們的現代城市建設,越來越體現出美的自由的精神生活,理解“美是生活”就是要給自由、寧靜、自然、人性的恢復以更大的思想空間與文化空間。對于“多維的”“日常存在的”的人類來說,對自身理想生活境遇的追求一直是個亙古綿今的主題。柏拉圖的“理想國”,陶淵的“桃花源”都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詩意的棲居”地。在現代中國,“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似乎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理想追求。有的研究者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了消費社會,藝術已經作為商品進入了消費。審美當然也就不是個別階層的人的活動,而成為大眾理解現實感受現實的一個更廣泛生動的媒介。”[7]
文藝美學的重要目標,就是要讓人能夠很好地欣賞“美的藝術”和“美的自然”,它不應有過多的思想束縛;與此同時,文藝美學,需要從感性具體的藝術上升到生命與靈性的高度進行體味,即讓感性具體的豐富的藝術體驗與生命的內在精神快樂獲得高度的一致。如果說中國社會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目標是艱巨,那么中國文藝理論界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研究同樣是任重而道遠!但至少“日常生活審美化”是事實,它代表了中國人自由和進步的步伐。
注釋:
[1]邁克·費瑟斯.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譯林出版社,2000,P95—99.
[2]陶東風.日常生活審美化及新文化媒介人的興起[J].文藝爭鳴,2003,(6).[3]沃爾夫岡·韋爾施,陸揚等譯.重構美學[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34-35頁
[4] 車爾尼雪夫斯基著,譯:《生活與美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6頁
[5]劉悅笛.日常生活審美化與審美日常生活化——試論“生活美學”何以可能[J].哲學研究,2005(1).
[6]李詠吟:《文藝美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260頁。
[7]王美艷.論日常生活的審美化[J].株州工學院學報,2005,P82.
參考文獻:
[1]艾秀梅.“日常生活審美化”考辨[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P37.
[2]李詠吟:《文藝美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260頁
[3]陸揚:《論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與現代化,2004.03
[4] 轉引自文化研究網第20期,黃應全:《“日常生活審美化”與中西不同的“美學泛化”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326-02
審美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審美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利于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當前小學美術教學關注的焦點,因此,探索培養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策略具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鑒于此,筆者對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進行探討。
1.感受生活中的美
青山綠水、旭日斜陽、藍天白云、奇花異草……自然界絢麗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的人和事都是我們獲取表象的豐富源泉,我們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觀賞大自然和接觸生活,讓他們從中體會到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美,讓學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藝術上的美都來源于生活。在欣賞自然界中,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環境中,對學生的審美培養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注重課堂教學中傳授"美"的知識
在小學美術教學課堂中,教師要向學生講授、傳播"美"的知識,培養學生"美"的思想和理念,逐步形成一種觀念和標準。教師在講解繪畫作品時,可以用線條、色彩、大小、長短等空間感以及質感等來引導學生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才算美,讓他們開始認識"美"、理解"美"。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造型設計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將自己所理解的美充分的表現出來,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此外還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欣賞一些作品,讓學生能從更深層的角度去理解美,體會美,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3.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激發審美興趣
美術史一門視覺藝術,教師在教學初始要以視覺入手,進行藝術原理的講解,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要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引導他們觀察大自然,體會自然中的美好。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們可以用直觀的教學器材,教學模型,以及示范作品等來幫助學生去觀察美,漸漸培養他們感知美、表現美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例如在面具教學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觀察,說說這是誰的表情,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生對此有了興趣,情緒高漲,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得到提升。
4.鑒賞名家作品,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
由于大部分美術作品都是由點、線、面、色彩以及肌理構成,畫面上體現了節奏感和韻律感,這些會由于不同的人視覺而產生不同的影響,使得人們產生不同的聯想。學生的審美角度會隨著實際經驗和想法的不同而不同。學生通過鑒賞形成審美經驗,通過大量的美術作品鑒賞,使得學生理解了美與丑,在這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審美感,提升了感受美和理解美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名家作品稱得上完全藝術品,它不但傳播著美術知識,而是審美教育的教材,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這些美術作品,看到它們所反映的自然美、形象美、社會美和思想美,體會和理解藝術創作過程中表現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的審美理想,通過詮釋美,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使的學生形成審美能力。此外,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把握和領悟形象整體,使學生樂于審美,促使學生在心靈上達到共鳴,真正領悟美的東西,使得學生審美鑒別和審美評價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5.實施審美教育、掌握科學的方法是關鍵
美術教學實施審美教育的一般方法,應努力體現審美過程的獨特規律,并使兩者有機結合同步進行,就是說,在一般由對實物的觀察、理解、直到表現這三個相互聯系的基本階段組成的美術教學過程中,與審美過程中的感知美、感受美、創造美這三個環節相互并溶,同時展開,以適應教學過程的一般法則,反映審美過程的自身規律,完成美術學科教學目標要求。教學的實施辦法為:在第一階段教學中,將觀察與審美、感知相結合。此刻,不但讓學生對事物的形、色、結構、比例等進行理智的觀察,更要觀察事物所呈現的美,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情感促進觀察活動的深化發展,使他們對事物獲得更為清晰、鮮明且更為完美的印象。在教學的第二階段,將理解與審美體驗相結合,這時讓學生思考、分析事物形式、內容外,還需對形式與內容的美進行體察、聯想以濺起情感的浪花來達到理性認識,從而使學生更加完整地知覺與把握事物并產生再現美的欲望。第三階段,把練習與審美相結合。此刻,不但要學生畫事物的形,更要鼓勵他們把獲得的美感融于筆端,借助所畫形象來表達對美的感受,以增強畫面的藝術感染力,提高作品的審美價值。這樣把審美教育活動貫穿并有機溶化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不僅可以避免教學之中的審美教育活動出現枝節瑣碎、雜亂的狀況,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促進這一能力的整體構建;還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創造出美的作品來。這種結合觀察分析而展開的審美活動,通過對作品不同審美層次的感知、體驗和領悟,使學生在由美塑真、由真及美的過程中,心靈得以陶冶,情感得以升華,最后讓學生帶著美的余香練習表現技法,并鼓勵他們運用所學技能,大膽自由地進行構思、設計、表現自己心中的圖景。使他們把學到的美的知識、技能轉化為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
6.組織小學生進行作品評價活動
一、引入情境,熏陶情感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在情景中產生情感,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從而進入審美過程,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走進課堂,教師有了更多的方式來設置場景,但現代信息技術僅是一個輔助工具,我們不能單純地依靠它來輔助教學,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如教學掛圖,設置音樂場景,甚或是教師自己的個人素養,比如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情深意切的歌唱,逼真入微的表演等。
該如何引入情境呢?具體說來,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法:
(一)解讀畫面
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作者用濃墨重彩描繪了陰晴兩幅“八百里洞庭”的優美、壯美的圖景,同時又融入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感情,可謂“情隨景移,情景交融”。教學中,教師通過播放兩種不同情緒節奏的樂曲引導學生對文中兩種畫面的剖析,層層引導學生“入境”,這樣學生不僅能感受到洞庭湖的浩淼壯闊的美,還能觸感的共鳴,感悟到作者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以天下為已任”的博襟,從而感知美的真諦和實質。
(二)介紹背景
如同志的《沁園春?雪》,開頭第一句即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與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里,作者登高遠望,視野之開闊,詩人選擇的觀察點很高很高,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下闋縱論歷史人物,有情有理,極有氣魄。如果教學中不能讓學生“入境”入情,不結合時代背景理解當時中國革命蓬勃發展、“打出一片新天地”的v史環境,就很難深入體會一代偉人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宏偉抱負和豪氣沖天的革命激情。
(三)調動想象
如講授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時,筆者一邊配樂朗讀,一邊讓學生閉上眼睛跟隨作者的描繪去想象春天爛漫的鮮花,嫩綠的小草,柔和的春風,綿綿的細雨……這些美好物象的展示使得課文中的文學形象化為了直接可感的藝術形象,很快把學生帶進了大自然和諧的旋律和神奇美妙的意境之中,讓學生看到了一個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春天,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愉悅。
二、挖掘聯系,思維遷移
初中語文新教材所選課文大多均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文學性、藝術性都很高,且內容包羅萬象,除了文學本身,更涉及音樂、戲劇、繪畫、建筑……當我們敞開心靈面對時,將會深感美不勝收!教學中要注意挖掘和聯系,進行藝術思維的遷移,培養學生體驗美、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逐步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蘇州園林》一文,設計者和匠師們根據他們的藝術情趣和對美的藝術追求,將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煉,從而創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園林。文中無論對園林的布局、建筑上的匠心獨運的組配、景致的映襯層次,或是園林的色彩描寫,無不體現著美,渲染著美。“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是園林總的特征,也是文章美的精髓。如果僅求弄通文章說明了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來說明,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文字上來看一幅畫,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觀察點,去捕捉美的所在,理解蘇州園林“絕不講究對稱”、“胸中有丘壑”、“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藝術之美,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并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從而發揮文字的育美功能,達到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目的。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中這樣的文章還很多,不少課文還涉及了建筑美學、音樂美學、戲劇美學、社會美學等。
三、深入體味,審美理解
在品味語言中構建充實而高尚的精神世界,是語文審美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閱讀教學應回歸語言審美,應引領學生從文字的表層走進文字的內里,品詞嚼句,體會文本的語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在領略其語言美的同時,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得到靈智的省悟,從而逐步形成正確的心理結構和獲得審美鑒賞的能力。
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抓住“大”、“孤”、“直”、“長”、“圓”等詞語反復推敲、咀嚼、品味。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邊塞那空曠、高遠、雄渾和靜穆之美,體會到了作者浸染在字里行間的藝術意境和審美情感,從而達到了使學生真正理解詩句內涵、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的目的。
【關鍵詞】聲樂教學 審美能力 表現力
一、聲樂專業學生審美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審美能力是一種高度綜合的心理素質,是一種從聲樂藝術中意識并提煉出美的能力,其包括對音樂的基本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及創造力等,這也是聲樂藝術再表現的基礎。可見,審美能力對聲樂專業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學除了要傳授基本的演唱技法,根據學生自身特點找到其演唱天賦并著重培養,同時也要注重全體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就是審美能力應當是聲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且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音樂表現力與感知力,是音樂演唱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
二、聲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途徑
著名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曾經提出“音樂的本質在于情感的反應”的理論,也就是說與其將音樂看作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將其看作是一種情感體驗,是一種審美過程,聲樂教學是一種審美體驗的有效方式。
(一)借助外界因素來營造
學生上課需要在教室內完成,因此音樂教師就成了學生的音樂殿堂,而優雅、整體的環境勢必會給師生帶來一種健康向上的心理感受,從而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意識,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學生在緊張的文化課之后邁進教師的瞬間就會被這種優雅且富有藝術氛圍的環境所感染,身心得到愉悅的同時提高審美能力。
(二)借助教學內容來創造
聲樂教學本身就是一種關于美的教學,而教室所做的便是通過優美的題材、方式、旋律、節奏等逐步展現給學生,引導他們在音樂的學習中尋找美感,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理解力與感知力,培養他們發現美的能力。
(三)借助欣賞鑒賞來塑造
聲樂課程離不開鑒賞與欣賞課程的支撐,這種欣賞鑒賞包括名家、名曲、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等。聲樂是一種發聲的藝術,其直覺的感染力與沖擊力很大,因此對名家、名作的欣賞,讓學生敬仰;對教師的現場表演欣賞,讓學生共鳴;學生間的互相欣賞,讓其互相學習。這些都是提高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四)借助鼓勵啟發來深化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審美能力將逐步提高,而這個時候就需要給學生充足的自我表達空間,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把握美、表現美、抒發美,并且積極的贊揚與鼓勵這種行為。當學生的情感表達或理解受阻的時候,教師需要循序漸進地加以啟發引導。
三、聲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
上文提到了聲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途徑,而詳細的培養策略便是在此途徑的基礎上分階段進行。
(一)審美興趣的培養為基礎
在教學中,審美的主體是學生,而教師的教學過程與音樂活動是學生的審美對象,聲樂藝術的審美是一個不斷探討、深入、創造的過程,同時還需要不斷地反思。一曲優秀的音樂作品不僅僅是為了描述一種生活狀態,還具有一種特殊的審美意向,比如中國的很多古典曲目都采用了寫景詠物、借物抒情的方式,同時其中還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或離愁、或喜悅、或報國。聲樂藝術是一種有聲的藝術,表現方式與其他美學意象不同,因其在創作的內涵及教學的過程中,都會讓學生形成一種直觀的美學意識,而以這種直觀的美學意識為基點,可以上升為一種理性的思辨力,而教師需要做的便是去指導學生將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階段,這就需要教師有良好的藝術修養,對美學、哲學等理論及聲樂藝術的作品表現力都有一定的理解;同時還需要教師有一定的教學功底,如流暢清晰的語言,親切和藹的態度等。而以上都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助力,成為培養他們審美意識的手段,在培養其審美興趣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按照聲樂作品的特點、藝術家的思想情感,通過多角度剖析、講述與表現,從而讓學生對聲樂作品有一個完整的藝術理解與印象,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審美情感的培養為進階
音樂不僅僅是為了表達一種思想,更是人類情感的載體,而音樂的靈魂也正是這種情感。對學生的聲樂教育同樣要注重情感的培養,要引導其深入到生活中去,并實踐感受藝術情景,激發與創作者的共鳴,達到忘我的境界,完成物我交融的情感體驗。聲樂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去感知聲樂作品,感受其包含的美學形式與意境,同時將這種感受與自己的感情相融合,培養出自己獨特的審美情感,做出審美判斷。以愛國類歌曲為例,《歌唱祖國》不是一些單純的長度相等的主歌與副歌的排列組合,而是用鏗鏘有力的感性形式表現一種深刻的理性內涵;在《我的祖國》中,用委婉的曲調表現一種對祖國深深的愛。審美心理的重要特征是聲樂的情感性,只有我們感知到美的情感體驗,才能產生對美的熱愛之情,同時才能進行美的創造。
(三)審美創造力的培養為目的
聲樂的美育教學不是一種單純的被動接受過程,而是需要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需要他們的豐富想象力配合,創造性的感知與理解這種美,最終創造更多美的樣式。首先,需要學生在融入自己理解的基礎上感知聲樂的各種形式美感與神韻,同時和自己的情緒體驗結合,充分調動起想象力;其次,鼓勵學生積極創作審美意象,同時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讓他們通過樂曲選擇顯現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或者再創作;再次,聲樂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技巧,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與水平;最后,聲樂教學應當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與性別、年齡等區別對待,根據其不同審美心理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結語
在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至關重要。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同時也能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辨析能力,為之后的聲樂表演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與智力支持。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聲樂教師將這種能力的培養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并且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以點帶面,全面提升聲樂專業學生的審美及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全重點圍繞藝術設計造型這一出發點,致力于提升藝術設計從業人員的專業審美價值觀和藝術創造力,書中全面介紹了造型的基礎知識構成和美學認知的原則和方法。該書始終圍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思路進行講解,為當前藝術設計教學從業者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和示范,在全書所有的章節中均有理論知識點在實際創作過程中的應用案例,啟發讀者思考和觀察,培養在生活中尋找藝術設計造型的案例,感知美學藝術特色的特點。在美學視角下的排版編輯、配色等方面的內容深化,有力地佐證了造型設計離不開美學的專業性分析和判斷。同時,該書意在幫助讀者構建一個全面的美學造型觀,借助全書中大量實例和范本,營造了一種美學氛圍下的藝術設計造型理念,真正理解造型的美學價值,領會藝術設計理念,全書也是藝術設計發展過程中與美學思維相互融合的佳作之一,從真正意義上打開了藝術設計美學理念的學術大門,為讀者提供了學習和領會造型藝術美的空間及平臺。
在我國古代早有“意象造型”一說,指的就是在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融入其自身的生命力、彰顯其美學特性,在創作初期對審美的思想進行美化,從而寄情于物,將心中所想、思中所念的美學藝術和精神特質體現在設計的整個過程中,使之與客觀事物介于“似與不似之間”。
美學是設計的靈魂,是指在任何的設計理念中都必須經過美學思維的過濾,無論是產品的設計過程還是銷售策略,都要圍繞人們的美學需求進行調整和實施。美學視角下的藝術設計造型理論與方法研究是當前的熱門話題,藝術造型通過美學的設計理念進行搭配和構造,可以實現既具有視覺美感又風格迥異的藝術形態,無論是產品的設計造型還是建筑等實體項目的構建,借助美學的組織形態和設計理念,可以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更好地貫穿美學思想,實現人們對美學追求過程中的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藝術設計的美學觀念中要求造型在構思和設計的過程中講求形態和材料的統一,觀念和風格的統一,是真正將工程技術和美學藝術融為一體的新形式。實際上,任何的產品造型都不能只單純地考量內在的質量,還需要注重產品的外在美感。實際上美學既是質量均衡的標尺,也是造型合理的客觀要求。任何產品的開發和設計都必須綜合考慮美學因素,在設計和包裝的過程中,合理地包裝美學的內涵價值,可以有效地提升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豐富產品的形態和品牌。
關鍵詞:職業學校 美術教學 審美教育 創新思維能力
青少年時期是人全面學習,并在各個方面全面走向成熟的階段,因此人們在這個階段所受到的教育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他們人生的發展。然而,由于在如今的職業學校中,學習氛圍自由懶散,學生對潮流時尚的追求也沒有絲毫選擇性,他們的審美能力相對較低。因此,職業學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著力培養學生的感受力
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美好,而是缺少善于發現美的眼睛。這句至理名言,雖然充滿了哲學性,卻也用最樸實無華的辭藻將精妙娓娓道來。在現實的生活中,美是多彩多樣、浩瀚無垠的,它不需要你刻意去尋找,只要留意,用心去感受,便不難發現美的存在。
這一道理,也同樣適應于職業學校美術專業的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認真觀察生活中值得思考和反思的細微變化,試著從中發現美的存在,感受美的本質。因此,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教學中,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貼近大自然、貼近生活的機會,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去體驗和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色彩變幻,細致體會和認識美的不同存在形式,讓自己隨著生活經歷的日益豐富,逐漸豐滿自己對審美的感受力。
二、著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人的想象力,是一種美妙的、能夠無限擴展的、沒有邊界的大腦思維能力,但卻不是完全虛無縹緲的獨立存在,而是建立在腦海中豐富多彩的實際形象基礎上,并對之進行創新性的藝術加工或是對因此產生靈感的捕捉。在審美的過程中,這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心理活動。難以想象,如果完全沒有想象力,人類又該如何進行美術創作和對美的鑒賞呢?既然想象力對于美術的創作如此重要。那么,該如何對學生進行美術審美想象力的培養呢?
首先,要讓學生逐漸積累生活經驗,豐富體驗,從大自然中去感悟美的存在,要對自然、生活和生命充滿熱愛。在現代社會中,博物館和美術館,分別是人類歷史積淀和藝術展現的最重要的地方,因而,必須組織學生不定期的前往參觀。通過歷史人文對人心靈的震撼,藝術作品對人靈魂的熏陶,逐漸加深學生對其中蘊藏的藝術語言符號的記憶和理解,從內心深處接受美的教育。逐年累月,長此以往,當積累的深度到了,心中美的素材多了,學生便會不由自主的在具體的藝術作品中加以體現,并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藝術品位,更加準確地了解具體審美對象的美學特點,也就更利于想象力的合理發揮。
其次,要讓學生不斷強化自己的記憶能力。人,若失去了記憶力,那他也將失去進行創作的基礎,更不用說進行美術的創作和想象力的培養了。在美術的創作過程中,創作者需要將日常生活中真實事物的幻象用記憶的方式儲存在腦海里。因為記憶是一種既真實具備實際事物全部特點,又僅僅是想象的虛無的存在形式。當學生在實際創作中進行美術創作時,就需要不斷翻閱腦海中大量的生活記憶,從這些歷歷在目的生動形象中尋找自己創作的靈感和方向。記憶越深刻,腦海中儲存的事物也就越形象,想象力也就越豐富。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力
審美,不僅僅依靠人直觀的感官感受,更需要加以科學理論的知識輔佐。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力,需要通過讓學生逐漸接受藝術作品中已然存在的普遍審美觀以及具體的審美表現,并學會從中獲得豐富多彩的對世間萬物的美術審美經驗。與自己尚不成熟的審美觀比較,試著站在全新的視角,從不同的立場去思考和感受生活。
理解力,通常表現為人對具體事物形成的主觀評價。在職業學校美術專業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鑒賞和分析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入到作品的藝術表現中,在意識上去體會和感受,最大限度地領悟其表現出的藝術感染力和吸引力,以及把握體會藝術共鳴的感覺。同時,也要對藝術作品進行科學、理智的分析,以及冷靜的思考,從而正確地理解該藝術作品所表現的內容以及其深度的內涵。在幫助學生養成審美理解力的同時,教師也要督促學生建立科學的、健康的美術審美理念,正確分辨美學上的美與丑,自覺地對丑陋的美學加以排除,去感受真正美學的熏陶,進一步增強對審美的理解力。
四、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在職業學校美術專業的教學中,審美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傳授和培養學生觀賞美以及鑒賞美的專業能力,還必須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創造力,增強其審美的意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努力提高學生對美術專業課程的興趣。在教學之前,教師要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備好充分的教學資料。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摒棄固有的教學模式,因人而異,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不做統一要求,適時地調節具體的教學進度,科學合理的設置講課環節。要靈活地為學生設計討論及動手課題,預留可供學生想象的空間,發揮其創造力。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職業學校美術專業的教學中,應該高度重視學生的審美教育,努力提高其美學審美能力,盡可能地健全和完善學生的審美思維結構,逐步增強其審美的綜合素養。教師是教育學生、傳授美術專業知識的引導者,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將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鄭欲曉.論基礎美術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J].美術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