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預防8篇

時間:2023-07-09 08:25:04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精神病的預防,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精神病的預防

篇1

中圖分類號:R7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305-01

在我們醫療實踐中,大部分病人對自己的疾病抵觸情緒強烈,否認有病,拒絕治療,其實一般的精神疾病中只有少數急性發作病人需要住院治療,只要能正確面對,做好相應的預防工作,不用住院治療,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 按時服藥

指導監護人對患者進行護理和照顧,并妥善保管好病人的藥物,一定要按照醫生的囑咐按時按量地堅持服藥,決不能擅自增減藥物劑量,更不能隨意停藥。告知監護人及患者所服用的藥物作用,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副反應和相應的護理措施。定期到精神疾病專科醫院或精神防治中心復查,聽取醫生的指導。

2 充足睡眠

睡眠是保護大腦、恢復精力、恢復體力、維護健康的基礎。而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受幻覺和妄想的支配,精神狀況常處在興奮、躁動、緊張、焦慮、恐懼、憂郁之中,所以需要更多的睡眠來加以調節,使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恢復平衡,從而加速疾病癥狀的緩解或消失。

3 正確認識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大部分只是大腦功能的暫時紊亂引起的,腦實質并無損害,只要堅持治療,是能夠治愈的。此外,這里需要家庭和單位、社會正確對待患者,對周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也使患者能夠得到社會的理解和幫助,并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4 生活規律

合理科學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工作、勞動、娛樂、休息時間。

4.1 按時起床,勞逸結合,多到戶外進行鍛煉或體育活動,保證大腦有充足的氧供應,也可轉移患者對疾病的過分關注,減輕病態體驗,緩解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促進新陳代謝和神經機能的恢復。

4.2 不要看情節緊張、恐怖、驚險的小說、電影、電視等,不要過多的思慮,減少大腦不必要的負擔。

4.3 禁煙戒酒,煙酒不僅刺激神經系統,增加大腦的興奮過程,還會降低或破壞抗精神病類藥物的藥效,因此要戒掉煙酒。

5 樹立正確人生觀

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改善認知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還可獲得一定的經濟報酬,既減輕家屬和社會的經濟負擔,同時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增強適應能力,更能消除患者可能帶來的社會安定方面的問題。

5.1 在養病過程中要努力克服自己的古怪脾氣和孤僻、易怒、怯懦、任性等不良性格。樹立樂觀主義精神,要心胸開闊,靠自己去調整心理狀態。多聽優美悅耳的音樂和歌曲,可以幫助消除憂愁和煩惱,并可緩解焦慮和緊張情緒。

6 觀察和記錄病情

患者在休養過程中,如突然出現的頭疼、頭昏、多夢、失眠、心煩意亂、敏感多疑、愛發脾氣、記憶力不好,工作效率下降,無故哭笑、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或幻聽、幻視等異常現象,應及時到精神病院或精神衛生防治中心檢查,以便及時治療。同時指導家屬監護期間發現病情的變化和病情記錄。

篇2

關鍵詞:精神因素 冠心病 防治與康復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53-01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迫血管腔狹窄或閉塞,使心肌缺血缺氧甚至部分心肌產生壞死的心臟狀態。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危害最大的心臟病,是目前中國成人心臟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趨勢。

我國古代就對本病有了深刻的認識,將其命名為“胸痹”。《內經》的《靈樞?五邪》篇曾指出:“邪在心,則病心痛。”《靈樞?厥論》篇還說:“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這種真心痛講的就是胸痹的重證,相當于醫學的“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老體虛等因素有關。

其中情志失調即精神因素對冠心病的防治與康復有著重要的影響。可見,我國古代就已對冠心病的誘發因素有了明確認識。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精神因素不僅對冠心病的發生有促進作用,而且,對心絞痛,心梗,心源性驟死等冠心病的急性發作也有促發或觸發作用。此外,冠心病患者在發生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或者在治療前夕或治療過程中,甚至在出院后的康復時期,還會并發焦慮等一系列精神并發癥,這些精神并發癥又會反過來加重或再次觸發心絞痛和急性心梗。

生活中,什么能成為引起冠心病急性發作的精神因素?

這因人而異,即主要取決于個人對一些常見精神刺激現象的脆弱性以及對某些事情后果估計的不同而不同。

據證明,心絞痛患者受到精神刺激時,不僅容易發生焦慮或抑郁,而且肉體上也容易出現多種新癥狀。此外,據測定,心絞痛患者的疼痛閾在發病前很早就已降低,即容易出現疼痛感。據觀察,生活中觸發或加重心絞痛的精神因素是很多的,例如焦慮,恐懼,憤怒,狂歡等等。

生活中的精神刺激與驟死之間的因果關系,不僅在民間早已流傳,而且在各種書刊中時有報道。

據有關資料顯示,誘發因素加上近期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會導致精神生理上的創傷,這種創傷以介導因素的形式存在。它會進而加重冠心病的病情或隨時觸發心源性驟死。引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驟死的因素很多。其中常見的有喪偶,失愛(人或物),焦慮,恐懼,狂歡,恫嚇,懼怕手術等。所以,對已經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來說,要預防心絞痛,心肌梗塞和心源性驟死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嚴重并發癥的急性發作,就得避免接觸上述各種不利的精神刺激。

從行為或態度的角度來看,要全面認識患者對其冠心病的反應情況,最好還得從患者入院前,住院期間和出院后恢復期間對其冠心病的情緒反應說起。

1 患者入院前夕對其冠心病急性發作的態度

此期患者態度可分為兩種:即在癥狀明顯之前,持輕視態度。癥狀明顯之后,又會出現恐慌。據統計,從癥狀開始出現到就診,期間平均每人耽誤四至五個小時以上,60%的心源性驟死中都發生在這一期間。通過觀察,只要縮短就診時間,50%的冠心病患者都能避免死亡的發生。為此,急需在社會上,特別是對高險性患者及其周圍人員,進行冠心病就診常識的教育。

2 患者入院時和住院期間對其冠心病及其治療的態度

2.1 患者對其冠心病的精神反應。

2.1.1 客觀地承認并正確對待自身疾病,并在整個恢復期采取謹慎態度。

2.1.2 伴或不伴精神變態或精神抑郁的過分依賴態度或行為,即配合不主動。

2.1.3 縮小或否認其冠心病的嚴重性,即有意或無意采取輕視態度。

2.1.4 用其冠心病來對付或刁難醫護人員或周圍其他人員。

其中,最可取的是第一種心理和行為,最危險的是第三種心理或態度,此種心理常被稱作“否定”心理,除否定心理外,輕視心理對其冠心病的康復也極為不利。

2.2 患者對其冠心病治療的精神反應。目前,治療冠心病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種,①內科冠心病特護室治療;②植入心臟起搏器;③外科心臟手術。心臟手術后,25%-50%的患者出現精神并發癥,主要表現為以下四種:精神綜合征:①譫妄;②幻覺;③偏執型精神病;④合并不同程度抑郁的混合型鐘情性精神綜合征。

2.3 患者對換床和出院通知的精神反應。患者病情穩定后,轉入普通病房,對少數的精神患者來說,會引起嚴重焦慮,因為失去了特護室的安全感,但大多數患者卻把換床視作好轉的象征,有利于病情較好的方向發展。在院內恢復期間,絕大多數患者變得樂觀,但準備出院時,有的患者變得過度興奮或激動,或者由于路途活動量大的原因,往往出現心源性驟死的惡性后果,故應特別注意預防。

3 患者出院后對其冠心病的精神反應和行為

據觀察,院外恢復期的主要精神并發癥為抑郁。這種抑郁在類型上屬于反應性的,其促發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失愛(包括人和物);②失去獨立生活能力;③活動和工作受限;④失去周圍人的尊重;⑤喪失技藝;⑥擔心冠心病復發及由此引起的心源性驟死。

除以上促發因素外,心肌梗塞患者運動耐量低下時,還會出現其他一些體力上的并發癥,這些并發癥有加重抑郁的傾向。總之抑郁癥狀輕微時,可視作一種正常反應;但嚴重時,卻實屬一種極為不利的或病態的精神反應。

故在急性心梗的整個恢復期,特別是在梗塞后抑郁高峰期內應特別注意這方面的護理。

在冠心病患者的精神治療中,重要的是通過以上介紹明確什么時候會出現什么樣的精神并發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采取相應的精神護理措施。同時還應向患者說明精神護理在冠心病防治和康復中的重要作用。

可見,在冠心病的防治與康復過程中,精神治療與其它內外科治療手段是同等重要的。有時,在患者預后的康復過程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希望通過以上的介紹引起廣大醫護人員及患者的高度重視。珍愛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篇3

1制定健康教育計劃

由理論基礎扎實、溝通能力強的1名主治醫師和3名主管護師組成健康教育團隊,與觀察組患者共同制定個性化健康教育手冊,醫師以負責教育相關疾病知識、心理治療及引導患者互動為主,護士則以患者的行為康復訓練和一般衛生知識、飲食、運動、情緒調節及人際交往5個方面的內容為教育重點。每周3次,每次1~2h,并要求患者寫日記及時反饋教育效果。對照組不作特殊安排,采用傳統的健康教育模式,即以講解授課、黑板報等形式向患者宣教疾病的病因、治療、預防復發等知識。

2對觀察組患者實施互動式健康教育

第1周:專職護士為入組患者建立健康檔案,與患者建立平等互助的醫護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組織觀察組患者相互幫助,相互交流建立友誼,通過簡單的工娛療如打球、打牌、下棋、讀書等活動放松患者心情,提高興趣,緩解患者的身心疲勞,讓患者正確理解和對待自己的疾病。第2周、第3周、第4周、第5周:隨著患者情緒、睡眠的改善,其依從性漸漸增強,患者愿意與周圍人進行交流。期間,每天上下午各安排1h時間與康復科工娛療護士一起將患者帶至本院康復中心(設有小賣部、羽毛球場、藍球場、手工室和畫室)進行康復指導。上午9:00參與健康知識講座:內容包括精神疾病防治基本知識;應對藥物副反應的有效方法和堅持服藥的重要性;精神疾病與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的關系,飲食、情緒與健康的關系;如何正確發泄和控制情緒;家庭和生活指導;學習與工作指導等。將各種內容分段授課,并在講座過程中進行互動,讓每個患者參與發言,醫生護士及時點評患者的觀點和論述,一方面鍛煉患者的語言表達和社交能力,另一方面促進患者對各項健康知識的掌握。下午14:00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安排不同的文體娛樂活動,如球類、棋類、編織等手工作業,或參與書法、繪畫、猜謎、及欣賞音樂、觀看電影電視等。同時,根據患者病情和興趣安排戶外勞動并發給勞動報酬,如給院內花草樹木澆水,為食堂摘菜、洗菜,每天安排1h勞動時間;每周1次為食堂包餛飩、水餃,讓患者都能品嘗他們的勞動成果,激發患者自我實現的滿足感;每天讓患者自評活動前后情緒的變化,寫日記描述自己的內心感受,護士跟蹤記錄。第6周、第7周、第8周:著重發揮患者的互動作用并配合行為康復訓練。利用工休座談會讓患者暢談自己所關心的健康問題和需求,相互交流。由醫護人員分析每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生活習慣,加深患者認識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對精神疾病的影響,適時給予精神鼓勵,使患者在討論中得到啟發和樹立信心。安排勞動技能訓練,如根據不同年齡段和文化層次及生活環境訓練患者求職能力,開展遇到應急事件如何求助的方法等內容的訓練,增強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使患者在行為康復訓練中完成健康教育,促進病情康復。

3效果評定

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情況評分和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分別于互動式健康教育模式實施前和實施后第8周末進行評定。①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情況評分:采用自行設計健康教育效果評分表測量,內容為精神分裂癥、情感障礙等疾病的病因、治療護理方法,藥物副作用及應對方法等相關知識,包括10個方面的內容,每項分“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3個答案,分別計3分、2分和1分,總分為3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對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情況越好;②采用自制問卷調查患者健康理念是否形成,從而按照形成健康理念的人數和被調查總人數的比率計算健康教育理念形成率;③用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評定患者心理社會功能,包括患者的個人整結、社會能力、社會興趣、激惹、抑郁、退縮和精神病性表現。

二、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資料輸入計算機,用SPSS10.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討論

精神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之一,藥物治療是主要手段,而如何提高患者對維持治療的依從性是促進康復的關鍵。眾多研究表明,有效的健康教育能顯著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改善精神病性癥狀,減少病情復發,利于康復。本研究結果支持以上研究結論,NOSIE量表評分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患者精神病性癥狀明顯改善。

互動式健康教育的的優勢是教育過程中進行互動,改變了傳統教育方式的單一刻板。讓患者參與制定符合自己特點的健康教育計劃,利于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從而使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患者之間通過相互交流,增強學習信心,彌補了一般健康教育方法枯燥乏味易忘卻的不足。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8周訓練,觀察組患者在健康教育知識掌握和健康理念形成方面都明顯好于對照組。

互動式健康教育融合了技能訓練,使患者有組織地進行訓練,有利于促進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和行為方式,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病情全面康復。近年來,國內多項研究都表明,技能訓練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等患者的精神病性癥狀,提高認知功能和生活技能。本研究結果也驗證了文獻報道結論。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知識的同時結合康復技能訓練能有效提高長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康復。

篇4

【關鍵詞】 精神病人;自殺;防范

【中圖分類號】 R395.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7-8517(2009)24-0055-01

精神病人的自殺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見的死亡原因,據國內有關文獻報道,因各種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殺占自殺原因的第二位【 1】。有資料顯示,精神病人自殺死亡率達 6.0%【 2】。因此,分析住院精神病人自殺的原因,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以提高醫療護理安全,減少醫療糾紛。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998年 8月~2009年 8月在我院住院發生自殺行為,均符合 CCMD3診斷標準。其中男性 51例,女性 32例;精神分裂癥 53例,抑郁癥 21例,其他 9例;年齡 18~65歲,平均年齡 41.5歲;文化程度大專以上 17例,中學 36例,小學 28例,文盲 2例,其中自殺未遂 75例,自殺死亡 8例。

1.2方法 采用回顧性的調查分析,對發生自殺行為的方式進行分析。(見表 1)

2 結果

2.1自殺行為撞墻最多 以男性病人常見,占自殺行為的 42%,該行為具有突發性,時間多發生在白天。

2.2 自殺行為中自縊也多 占自殺行為的 24%,死亡率高,該行為多為有計劃的活動,時間多發生在夜間,工作人員少,精力不足時。

2.3溺水 3例,均為病人逃出院外,跳河所致, 2例死亡。

2.4跳樓 2例, 1例沖破治療室防護網墜樓導致重傷,另 1例為外出活動跳樓導致死亡。

3 討論

在精神科,自殺是最危險的癥狀之一,如未及時發現,將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本研究發現,男性自殺行為高于女性,而且以撞墻最為常見。自縊死亡人數最多,占死亡總數的 62.5%,時間 85%發生于夜間。自殺原因以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所致最多,其次為焦慮、抑郁等情感,恢復期病人缺少家庭、社會的支持以及藥物副反應等都可導致自殺行為。如何防范精神病人自殺,提高護理質量,是我們精神科一項重要任務。

4 防范措施

4.1樹立愛崗敬業的思想,充分調動起工作積極性 熱愛本職工作教育,樹立為為精神病患者服務的觀念。

4.2 加強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識,杜絕安全隱患 護理管理者應加強安全教育,使護理人員從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識,主動去執行安全管理制度。

4.3 加強專科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能力 有計劃有步驟的地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業務學習,特別是剛入精神科工作的護士,使其掌握各種疾病的特點、發展規律、護理要點及自殺發生的規律,識別自殺的前驅表現,并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4.4加強安全管理,嚴格執行各項安全管理制度 做好入院、外出返院、探視時危險物品的收檢,嚴禁刀、剪、繩索、打火機、藥品等危險品帶入病區。

4.5 做好心理護理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自殺前有一些先兆表現,如情緒低落、行為孤僻、少言少動、進食少、失眠等表現。在工作中要仔細觀察,多與患者交談,及時掌握患者的精神癥狀、心理活動及情緒變化,才能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護理。

4.6 觀察用藥后的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加藥過快或藥量過大,使病人一時難以接受這種負擔過重的藥物反應,而產生輕生的念頭。有的護士缺乏經驗,對病情不夠了解,未及時觀察到病人的藥物副反應,導致病人發生自殺行為的發生。

4.7 動員和利用社會支持系統 長期反復多次住院病人,缺少家庭的關心,受到社會的歧視,我們要動員家人及朋友來探視,特別是節假日,給予病人鼓勵,以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對生活的希望,以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精神病;分區;防治;康復;發展與現狀

眾所周知,精神病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疾病,它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包括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全球有4.5億人患有神經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負擔的近11%。在前10位造成功能殘缺的疾病中有5個屬于精神障礙。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目前已超過總疾病負擔的1/5,在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約占疾病總負擔20%[ 1 ]。估計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1/4。高發的心理問題與精神疾病, 給社會經濟造成的危害不斷加大, 已成為影響中國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1 世界精神疾病分區防治、康復的發展與現狀

1.1 法國精神病分區治療

1.1.1 法國的分區[2]治療的發展歷史:法國的精神病服務組織開始于1838年。真正開放病房是到1920年才首次出現。雖然1960年政府首次對分區治療的概念進行了提議,但是這個建議直至1975年才被通過,而經過1985年和1991年的補充才正式將精神病患者再適應社會作為補充目標。

1.1.2 分區治療現狀:包括3種不同形式的防治分區:普通成人、兒童及少年、司法精神病。這些不同的分區作用就在于當急診需要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能夠按照成人和兒童的差別來進行收住,每個分區包括不同的干預措施,在治療方面更是將成人與兒童分開,提供最合適的治療舉措。

1.1.3 分區治療取得的成就:分區治療有著法律條款的保護,法國這一強有力的舉措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肯定,除了有大量的精神病醫生及護士進行支援以外,同時還有社會各界認識來幫助患者獲得重新進入社會的條件。最重要的是在分區治療的過程中他們的醫療經費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政府和社會給予了大力的支持,確保了患者能夠得到免費的治療,這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

1.2 美國社區精神醫學的發展和現狀

美國精神病疾患社區的設置包括心理學、軀體治療、志愿者以及對應的精神科醫生和護士組成,以社區為單位成立的治療組中至少包括10名以上的成員,每個成員都有自己所負責的具體項目,組員之間的良好溝通確保了能夠盡快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組中成員除了要接受專門的訓練外還同時必須保證有著豐富的社會經驗,能夠和患者之間順利的交流,確保患者能夠生活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中,而治療組成員則在與患者的接觸過程中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癥狀及社會功能等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1.3 香港社區精神醫學的現狀

香港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系統也包括多個組成部分,如社會康復服務、外展服務及中途宿舍等。社會康復服務的工作范圍遍布整個香港,要求每個護理人員要分管大約50名患者,而患者主要經由精神科醫生或家屬介紹、申請而來。其工作任務主要是利用社會資源來提供治療護理以及相關知識的宣傳。

1.4 世界精神疾病康復的概況

WHO新的健康概念對于健康的定義[3]不僅僅是沒有生病還應包括生物-心理-社會-精神上的健康而協調性發展。1977年美國聯絡精神病專家G.Lengle順應時代要求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4]。新醫學模式在美國、加拿大、法國、香港等地已有多年歷史,如美國將黑人移民集中居住,防止抑郁癥的發生。香港的精神康復中心有庇護工廠、日間會所、康復協會、會心小戒酒協會等。社區服務長期制,陪同患者康復訓練,指導患者擇業、面試、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恢復。總的來說,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對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療階段到康復階段的過度,目前的重點在于患者與社會的重新接軌,建立良好的診療模式,為精神病診療提供了正確的前進方向。

2 我國精神疾病防治的發展與現狀

2.1 我國精神疾病患病情況

目前我國的精神病患者總數已經超過了1億大關,發病率超過7%,在疾病治療方面的最大負擔[5]。21世紀初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內地精神病患者總人數為1600萬人,而近年來部分地區也進行了精神障礙流行病學的調查,而做的較好的是浙江和河北兩省,從調查結果來看,當前包括精神分裂在內的精神病障礙患者患病率為0.5%,這個數值與全球調查結果相近,但在精神障礙的總患病率中來看僅僅只是少部分。從細化分析來看,我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為抑郁癥的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其次為酒精濫用的物質使用障礙,這兩種疾病的患病率分別為8.6%和3.0%,這個數值高于全球統計值的7.3%和2.0%,這說明我國在某些精神障礙患病率方面并不低,是對于精神衛生工作的一個巨大挑戰[6]。

2.2 精神心理學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概況

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在醫療衛生事業的各個方面都卓有成效,在治療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的效果也越來越得到肯定,已經成為了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在臨床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7]。中西醫結合辨證分型的方式能夠有效的對患者的狀況作出診斷,而且中藥治療的同時合并應用精神藥物比單純應用精神藥物的效果要好得多。羅和春教授牽頭所提出的針灸治療方案在治療抑郁癥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這個治療措施大大縮短了療程,減少了藥物成癮性,得到了全社會的肯定。

2.3 我國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的發展與現狀

在1958年全國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會議開展之后我國開始了正式對精神疾病治療工作的確立[8]。會議制定建立精神疾病防治機構,提出了對于重型精神病的防治管理是工作的重點,要做好預防、早發現、早治療。1986年第二次全國精神衛生工作會議促進了精神衛生工作的進一步發展,七五規劃中明確了以社區為中心開展精神衛生工作的目標。而從近年來的文獻來看[9-10],精神分裂癥的發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在我國許多地區仍缺乏有效的精神衛生服務,導致精神分裂患者肇事事件屢有發生,因此必須重視這方面的防治工作。目前精神病尚無法根治,必須采用藥物干預、心理干預、家庭干預、行為干預等若干方法進行綜合治療,這些程序在社區中是可以開展的,而國外的先進事跡也已經為我們提供了明確的道路,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個案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在不久的將來在精神衛生服務工作方面會有更大的成就。

參考文獻

[1] 季衛東, 周國權, 黃佩蓉等 發展中國社區精神衛生服務體系的思考[J]. 中國衛生資源 , 2011, 14 (4) :245-247

[2] 嚴和.法國精神病分區治療概況介紹[J]. 上海精神醫學,2007,19(2):127

[3] 宋修珍,孔臨萍,燕 炯等. 國外社區精神醫學的發展及現狀[J]衛生軟科學 2004,18(3) :134-135

[4] 龔信夫.從整體醫學與生命發育觀來看內觀治療療效[J] .上海精神醫學,2005,17(6):369

[5] 彭純清 劉建恒 羅和春. 新醫學模式在社區醫療及精神康復中的應用[J] . 中國臨床康復,2006 10(38) :117

[6] 杜舒寧,王健.我國農村精神衛生服務供給、利用情況分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1, 28(4):284

[7] 陳戎. 精神心理學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概況及科研思路[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3年第6 卷增刊:181-182

[8] 李東蘭 .我國重性精神疾病社區干預的研究進展[J]. 實用預防醫學,2011,18(12) :2445-2446

篇6

關鍵詞 術后精神障礙 預防 護理

術后精神障礙(POP)是指術前無精神異常的患者,術后出現大腦功能活動紊亂,導致認識、情感、行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活動障礙[1]。又分為術后意識障礙(CD)[2],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DCD)[3],術后反應性精神病(RP)[4]。術后精神障礙的發生率國內外報道差別很大,本組病人總發病率為12.9%,其中60~69歲占總發病人數的21.5%,70~79歲占總發病人數的32.3%,80~88歲占總發病人數的46.2%。70歲以上的占總發病人數的78.5%。

以上數據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明顯增加,70歲以上患者占相當大比率。

資料與方法

我科2005年11月~2006年10月間收治62例癌癥術后患者,出現精神障礙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齡42~88歲。其原發病為直腸癌5例,胃癌1例,結腸癌2例。

本組患者一經發現精神障礙,密切觀察,以語言交流方式了解患者的定向力,思維、記憶、感知、行為及環境辨認等能力,并作記錄,除1例患者死亡外,其余7例患者經精心治療護理,17~25天痊愈。本組患者術前均無遺傳性精神病史及發作史。

精神障礙表現:①譫妄型:譫妄型精神病反應是一種急性精神混亂狀態,特點是突然發病,持續數小時或數天,失去定向力,反應遲鈍,伴有興奮躁動譫妄、幻聽、幻視、妄想、錯亂、大吵大鬧、胡言亂語,不配合治療,不聽勸阻,醫患難于溝通。②抑郁型:抑郁型精神病反應常在患者有致命性疾病或病程遷延不愈的患者中發生。表現為悲傷、抑郁、反應遲鈍、表情淡漠、煩惱失落感,對人、事失去興趣及睡眠障礙。

誘發精神疾病癥狀因素:①手術前后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對手術的疑慮、術后出現病情反復,惡性腫瘤患者,普遍出于對手術的擔心,醫護人員由于各種原因不便或未能正確及時向患者講明病情,反而使患者疑惑,出現錯誤認識,導致負性應激反應。②術后各種影響腦部代謝的因素:術中失血、手術創傷、術中物的應用、離子紊亂、術后疼痛不適、感染發熱、低氧血癥、營養失調,均可導致腦組織氧供/氧耗失調、代謝紊亂、腦組織水腫、腦細胞缺氧,誘發精神癥狀。

預防及護理

加強心理護理,提高病人對應激的認識水平。

理論方面,探討人的心理現象的行為表現以及個性心理特征形成、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

應用方面,則是研究這些原理和規律用于不同的情境和領域,用以解決各種實際的心理問題。

惡性腫瘤逐漸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僅次于心臟病、腦血管病,人們普遍將“癌癥”的概念與“逐漸走向死亡的過程”聯系在一起,所以,當一個人在身上發現腫塊時,可能首先想到癌癥,并引起恐懼。

患者及其家屬談“癌”色變,表現為患者與家屬、醫患之間都極力相互隱瞞、猜測,久之會致患者抑郁,所以要提高病人對應激的認識水平。

在工作中,細心觀察病人的心理動態,并了解和滿足病人的合理需要,尤其是手術前,多數病人有精神緊張、焦慮、夜間失眠等情感反應。這些情感反應可增加麻醉及手術上的風險,誘發或加重術后精神功能異常。因此,要與病人進行有效溝通,達到護患雙方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以精湛而嫻熟的護理技術和自己的言行去調動病人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消除或減輕其消極情緒,有助于疾病康復的良好心理活動,減少由于精神因素導致的精神障礙,從而達到預防出現精神障礙。

積極治療原發病:手術對機體功能是一個重大的損傷,患者術后回病房后,立即向麻醉手術醫生問明術中情況,妥善固定好各種引流管及導聯線,給予充分氧療,積極控制感染、補充能量,糾正并維護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并給予止痛治療,早期消除可誘發精神癥狀的因素。

不同類型精神障礙的處理:對嚴重興奮躁動的患者視軀體情況不同,可給予鎮靜安神類藥物,如安定10mg,癥狀較重者可加用氯丙嗪25~50mg,或氟哌啶醇2.5mg,并觀察效果。

同時,要注意防止病人將各種引流管及輸液管拔出,適當約束,但不可強行捆綁。對出現抑郁反應的病人,要努力幫助病人解決抑郁情緒。要準確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氣質和心理特點,注意他們不多的言語涵義,主動關心和體貼他們,某些生活不便處要細心照顧,使他們意識到既然已順利渡過手術關,就要爭取早日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 Abildstrom H, Rasmussen LS, Rentowl P, et al. Cognitive dysfunction 1-2 years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in the elderly. ISPOCD group. International study of Post-Operative Dysfunction.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0,44(10):1246-1251

2 Winawer N. Postoperative delirium. Med Clin North Am, 2001,85(5):1229-1239

篇7

關鍵詞:精神病住院患者、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單、設計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R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6-223-01

醫療護理風險是一種職業風險,就是從事醫療護理服務的職業,具有一定的發生頻率并由該職業者承擔的危險[1]。我院是一所精神病專科醫院,護理的對象是患有各種精神疾病的患者,精神病患者受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的影響,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沖動傷人、毀物、外逃、自殺等不安全事件發生,為了有效的預防和減少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我院自2011年7月起,自行設計并使用了精神病住院患者護理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單,有效的防范了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現報告如下:

1表格的設計:見表樣

注:1.評估項目內容用文字描述,按嚴重程度標明低、中、高度,并注明癥狀及相關因素,沒有寫無。每周評估一次。2.護理措施: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做好心理護理。②嚴格執行安全管理制度,嚴格交接班。③加強護患溝通,滿足患者合理需求。④加強巡視,使其24小時在工作人員的視線范圍內活動。⑤指導患者發泄憤怒的方式,無法自控時,給予保護性約束。⑥服藥時做到發藥到手、看服到肚、不服不走。⑦做好飲食護理,對吞咽困難、拒食、暴食的患者,專人守護進食。⑧對意識不清、體質虛弱、年老等患者,做好防跌倒護理。⑨對保護性約束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等患者做好防壓瘡護理。(如無包涵,請文字說明)

2表格的應用:

2.1組織學習,提高認識:先由護理部組織護士長討論學習,認可后,科護士長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護理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單的設計、應用及填寫方法。通過學習,全體護理人員統一了思想,認識到使用精神病住院患者護理風險及防范記錄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使用對象:所有住院治療、護理級別為一、二、三級的精神病患者。

2.3眉欄部分填寫:常規填寫病區、姓名、性別、年齡、診斷、入院時間、住院號,填寫完整,不空項。

2.4表格部分填寫:①風險欄:新入院的患者由主班進行評估,按評估情況在相應的評估項目內容欄中標明低、中、高度,沒有填寫無,同時將風險評估程度標識在護理級別牌上,以便指導各班護士對病人進行重點護理。②護理措施欄:在表格下方列舉了發生風險采取的護理措施,用數字記錄執行了的護理措施,如數字序號未列舉的護理措施用簡單語言描述。③書寫頻率:一、二級護理患者由責任護士每周評估一次,三級護理患者由責任護士兩周評估一次。④評價欄:由責任護士在對患者進行一次評估時,同時對上次的評估情況進行效果評價。

2.5表格管理。風險評估單護士評估完畢后夾入病歷中,方便查閱。病人出院后將此表取出由科內保管。

3效果

3.1精神病住院患者護理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單的設計與應用,讓護士對新入院的患者有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問題做到心中有數,重點交接班,尤其是中班、夜班,值班人少的情況下,有利于對其進行重點護理。

3.2精神病住院患者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單的使用降低了護理不安全事件的發生。醫療安全是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入院的患者,由主班護士評估后,對存在風險的患者標識在護理級別牌上,便于護士重點對其進行觀察,及時發現問題,立即采取措施,有效的制止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3.3責任護士每周進行風險評估一次,對患者存在的不安全狀態有一個全面動態地觀察,正確采取護理措施,減少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3.4有效指導護士工作的重點,節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力,減小護理工作強度。

3.5精神病住院患者護理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單的設計,是按2010年衛生部啟動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的要求,取消不必要的護理文件書寫,簡化護理文書,鼓勵醫院結合實際,采用表格化護理的情況下設計與應用的,書寫簡單,減少了護士的書寫量,將更多的時間還給患者。

綜上所述,精神病住院患者護理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單的設計科學,經臨床應用,切實可行,能直觀反映患者可能存在的風險,指出護理工作的重點,減少不安全事件的發生,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蔡學聯.護理實務風險管理[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3:176-181.

篇8

【關鍵詞】社區精神病病人;管理與防治;社會問題

本文資料源自本院近10年來收治的由市政法部門批準經公安人員移送的嚴重影響社會秩序且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病人。現將管理與防治結果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37例收治對象為1996年4月~2005年4月由市政法部門交辦的嚴重影響社會治安且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患者,全部病例臨床檢查與觀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其中男35例,女2例,年齡28~51歲者34例,余3例具體年齡不詳。

1.2方法

1.2.1藥物治療入院后根據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及理化檢查結果與飲食情況選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藥物,因對病人的家庭情況及以前是否有過重大疾病、是否有藥物過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選用藥物時盡量選用副作用小、發生過敏幾率低的精神藥物。從小劑量開始,如氯丙嗪從12.5mg開始,在病人無任何副作用的情況下再逐步加大治療量。因藥物劑量過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緒時則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療量,以使病人處于鎮靜狀態,達到減輕躁動情緒、避免意外發生的目的。

1.2.2心理治療經藥物治療1~3個月后,當病人情緒基本穩定且能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時,與病人進行溝通。首先向其講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復,重返社會,與家人團聚。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與醫生配合,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礎上逐步詢問病人的家庭情況,是否有工作單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齡、學歷、住址和婚姻狀況等。根據收集到的有關資料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治療,最終達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動敘述自己的內心體驗與要求,這就是心理治療的目的所在。

1.2.3工娛療法當病人陽性癥狀完全消失,情緒穩定,生活基本自理的基礎上,對病人進行工療與娛療訓練。首先讓病人學會整理個人衛生和集體衛生,此后讓其從學習簡單的手工勞動到較復雜的勞動技能,如擇菜、洗菜、切土豆絲等,在此同時根據病人愛好與特長讓患者參加工娛療活動,從聽音樂到學習不同的樂器,以及學習打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發揮病人的潛在能力。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后鼓勵病人多參加集體活動,從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達到完全康復的目的。

二、結果

2.1療效評估經過6~8個月的住院治療,經我院與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及病人家屬多次溝通聯系,痊愈出院19例(其中本市17例,外埠2例),已聯系到病人單位且其單位同意補辦住院手續的8例(其中3例痊愈,5例顯效),已治愈或基本治愈但無出院條件(屬三無人員)的9例,1例因合并軀體病在住院期間死亡。

2.2效益評估

2.2.1社會效益本資料中的37例病人在入院前表現有不同程度的沖動、毀物、影響交通、赤身露體、致人傷亡或殘暴異性,給一方治安和人民群眾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這些病人入院后不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療,而且為社會治安秩序的穩定與建設祥和快樂、團結奮進的社區做出了難以用金錢衡量的貢獻。

2.2.2經濟收入概況本文中37例病人除8例病人單位同意補辦入院手續并原則同意補交一定數額的住院費用外,其余29例病人不是三無人員就是家庭無經濟能力承擔病人的住院費用,本院實際收費僅占病人應繳納費用的十分之一。

三、討論

本文資料顯示與全國各地的有關報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給醫療單位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經濟負擔,對政府交辦的收容治療任務理當堅決執行,可長期下去難以負重。就我國的國情而言,這些病人也難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費用。像這樣的精神病人日趨增多,已經影響了社會的穩定,給社會、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精神病人造成的傷人事件已屢見不鮮,精神病患者對社會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區管理與防治已成為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如何解決本文中述及的這類精神病病人的社區管理與治療,就全國而言目前還沒有可借鑒的經驗。筆者認為以下措施是否可行,僅供政府、社會團體及同仁參考。一是衛生主管部門盡快草擬精神衛生法草案以供國家權力機關審定,草案中應規定精神病人的親屬所承擔的義務與權利,以及違背了應承擔義務的職責;二是政府牽頭,集公安、民政、財政、衛生等職能部門共同負責這類病人的社區管理與治療的費用;三是在社區內成立精神衛生休養站,經過專業培訓的社區門診所的醫生或護士負責治療,由轄區民警負責對精神病患者進行法制教育,由社區的街道辦事處負責安排力所能及的手工活,這樣在保持病人勞動技能的同時又能給患者一定的報酬;四是是否在精神衛生法中明文規定所有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全體人民群眾每年上繳一定數額的經費,由衛生、民政部門共同負責這筆費用的支出。在經費保障的基礎上才能保證三無病人及經濟貧困的精神病人得到及時的治療。

【參考文獻】

1王永梅,劉敏.精神病患者對社會危害的調查分析.臨床精神病醫學雜志,2004,6(14):7.

2朱文軼.精神病人的社會困境.三聯生活周刊(京),2002,3:15.

3郝偉,江開達.精神病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9-240.

4馬惠霞.中國影響心理健康的個體因素研究綜述.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3):214.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免费 | 亚洲第一福利天堂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亚洲综合丝袜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日本韩国不卡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