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的現狀與思考8篇

時間:2023-07-04 09:27:4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農民工的現狀與思考,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農民工的現狀與思考

篇1

>> 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關于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探討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現狀研究 淺析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 淺析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途徑 淺析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策略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探析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探討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途徑探討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芻議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路徑探討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探析 對當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存在問題的分析 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現狀\障礙與促進對策 新生代農民工本土市民化的就業問題分析 阻礙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融入的困境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③鄭傳貴.農民工政治參與的邊緣性[J].理論前沿,2004(5).

④何朝森.農民工調查報告[J].中國經濟報告,2011(3).

參考文獻:

[1]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課題組.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N].工人日報,2010-06-21.

[2]鄭傳貴.農民工政治參與的邊緣性[J].理論前沿,2004(5).

[3]何朝森.農民工調查報告[J].中國經濟報告,2011(3).

[4]楊春華.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0(4).

[5]韓雪.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初探[D].碩士論文,2011.

篇2

>> 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土地承包權退出意愿探析 城鎮化進程中農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機制構建 貴州省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 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 重慶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 廊坊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 城鎮化歷史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的制約因素研究 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遷移流動與市民化研究 西安市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的路徑選擇研究 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礙及解決對策 淺議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的觀念變遷 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現狀調查與思考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現狀調查 新時期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研究 推動青年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研究 農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機制研究 新型城鎮化中農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及成本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職業教育與培訓現狀 農地承包權退出機制構建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楚德江.就業地落戶: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現實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13,(3).

[4]蔣彥鑫.我國將全面放開小城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J].政府法制,2013,(22).

[5]郭熙保.市民化過程中的土地退出問題與制度改革的思路[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10).

[6]丁關良.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式之內涵界定[J].中州學刊,2014,(8).

[7]許雄奇,杜鵑.我國農村隱性失業的現狀[J].經濟論壇,2003,(6).

[8]楚德江.我國農地承包權退出機制的困境與政策選擇[J].農村經濟,2011,(2).

[9]黃貽芳,鐘漲寶.城鎮化進程中農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機制構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10]蘭萍.關于《農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產權經濟分析[J].農村經濟,2003,(8).

[11]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于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意見的通知[EB/OL].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60065.

[12]成會玲.對我國農民工融入城市問題的探討[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1).

[13]魏亞男,宋帥官.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機制[J].農業經濟,2014,(5).

[14]總理強調:土地增值要讓農民分享[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01/20/c_122609753htm.

[15]袁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形式之法理分析[J].河北法學,2011,(8).

[16]文貫中.土地制度必須允許農民有退出自由[J].社會觀察,2008,(11).

篇3

>> 建立健全農民工勞動權益法治保障機制 略論農民工群體的勞動權益保障 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現狀研究 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之SA8000思路 簡論農民工文化權益保障機制的完善 論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與勞動法律的完善 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與法律規制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需求及對策研究 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問題的研究綜述 城市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問題調查研究 城鎮化進程中女性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問題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問題研究 淺析我國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相關問題 當前我國農民工勞動權益的保障問題探討 法治視角下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研究 勞務派遣與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 論農民工勞動權益的法律救濟 農民工就業中勞動權益問題研究 建筑業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 農民工的勞動權益問題解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趙國鴻.論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0.

[3]霍科.農民工權益的法律維護[J].法制與經濟,2009(219):14.

[4]楊福忠,蘭建勇,竇竹君.試論農民工權益保障所面臨的法律問題和對策[J].工會理論與實踐,2004(4):35.

[5]陶正丹.淺析勞動力市場制度對農民工的影響[J].青年科學,2009(11):284.

[6]李曉春.農民工權益保護的長效機制建構[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2):136-139.

[7][8]曹向利.農民工工資的保障機制研究[J].法制與經濟,2008(185):138.

[9]王本維.推進集體協商維護職工權益[J].人力資源管理,2006(6):48-49.

[10]裴小梅.論如何完善農民工的法律援助服務――兼論農民工法律援助的律師服務模式[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6(4):82-85.

[11]丁勝如.農民工權益保障機制的缺失和健全――健談工會組織的維權途徑[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04(3):9-14.

[12]戴相如.農民工權益保障的缺失及對策探討[J].職教與經濟研究,2008(6):35-36.

[13]劉海蓉,周維珩.農民工在訴訟中的困境及對策[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9(46):36.

篇4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 返城農民工 就業 生活 調查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8-049-03

一、引言

2008年,我國約有2.3億農民工,其中外出人員約有1.3億。受金融危機影響,約有2000萬農民工失業,農民工成為公認的受金融危機影響最為嚴重的群體。在此情況下,城市中的農民工的就業和生活現狀引發了一系列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我們分別在2009年6月和2010年3月對南京返城農民工進行了兩次調查,以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為主要方式,以期對比研究金融危機對南京返城農民工就業和生活現狀在不同時期的影響。

本次調查對象包括在業和待業群體,在業和待業農民工比例基本維持在1∶1,男女比例為2∶1。主要選取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區域,分別為南京江寧經濟開發區、安德門勞工市場和棲霞區勞動大廈。兩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每期400份問卷。第一期回收352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306份。第二期回收345份,其中有效問卷297份。兩次調查的問卷有效率在87%左右。

本次調查前,我們基于大量文獻提出假設:金融危機對農民工影響甚為嚴重,一年后情況將會有所好轉;但是,基于實地調查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一年后金融危機對農民工就業和生活現狀并沒有得到好轉,反而有更加嚴重的趨向。這與目前大家認為的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逐漸減弱的觀點并不相符?;诖它c,我們也提出改進農民工就業和生活現狀的建議和策略。

二、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

農民工問題,這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因此對于文獻搜索,我們也是以國內的研究為主。另外,學術界對于農民工的概念界定也是眾說紛紜,以下我們選取了幾種主流的看法:

中國農民工維權網對農民工的定義是指具有農村戶口而在城鎮務工的勞動者,它兼有農民與工人的雙重身份。社科院專家李培林對“流動民工”作了如下界定:在地域上從農村向城市、從欠發達地區向較發達地區的流動;在職業上從農業向非農產業的流動;在階層上從低收入階層向比其高的職業收入階層流動。

結合以上說法,基于本次調查研究的地點和調查對象,我們所指的農民工是指不具有南京城市戶口,同時具有以下特點的群體:一是在第二、第三產業中務工的農民;二是擁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而以在城鎮務工所得為主要謀生手段及生活來源;三是工作生活居所不穩定具有流動性,其生活工作居住總是隨著務工場所的變化而改變。

對于金融危機對返城農民工就業和生活現狀影響的觀點也有很多,我們認為主流的為以下三位專家的觀點:危朝安(2009)說: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蔓延擴散,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內也是。我們國家農業農村經濟受很大影響,尤其是農民工就業。西南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徐小梅(2009)則認為:外需市場大幅度萎縮,出口下降,直接影響到我國外向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存。而這些企業正是農民工最集中的地方,因而大量農民工被迫提前回鄉謀求出路。劉開明(2009)在《工會理論研究》中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受打擊最大的是中國的出口制造業,而承受最大痛苦的則是數千萬的失業農民工。

綜上所述:金融危機對農民工就業及生活影響較大,使找工作難,返鄉潮增大,留城農民工工作和生活條件變差。

三、數據分析

我們利用EXCEL軟件對一期回收的306份和二期回收的297份有效問卷進行了數據分析,主要是從性別、年齡和學歷角度來進行分析;通過4個指標在兩期調查中的變化來體現金融危機在不同時期對農民工就業維度和生活維度這兩個維度的不同影響。這4個指標分別是:找工作難度,對現在工作的滿意程度,工作時間變化,目前最擔心的問題。以下是對這4個指標在兩個時期數據變化的具體分析:

1.2009年以來找工作難度分析。

從性別角度分析,在下半期的調查中,女性被調查者的情況有所好轉,上半期中有50%的女性被調查者認為找工作困難了,下半期中只有30%的女性被調查者認為找工作困難了。

從年齡角度來分析,各個年齡段的被調查者認為找工作難度基本不變的比例均有上升。

2.對現在工作的滿意程度的分析。

從年齡角度分析,農民工對工作的滿意程度有顯著變化,下半期調查的不滿意程度相對于上半期明顯增加。年齡越大,對工作滿意程度越低。

從文化程度角度分析,滿意程度基本不變,農民工學歷越低,對現有工作越不滿意,大專以上農民工對現有工作的滿意度最高。

3.2009年以來工作時間變化的分析。

從性別的角度分析,相對于上半年,認為工作時間變多的男性調查者比例增大,認為工作時間基本不變的女性比例大幅增加。

從年齡的角度分析,30歲以下的被調查者中,多數人認為工作時間基本不變,而30歲以上的被調查者中,多數人認為工作時間變長。

從學歷的角度分析,初中及以下學歷的農民工中,多數人認為工作時間變多,中專及以上學歷的農民工,多數人認為工作時間基本不變。低學歷的農民工從事技術含量偏低的體力勞動的可能性更大,在金融危機下,失去工作的風險更大,因此他們選擇增加工作時間作為企業繼續雇傭其的交換條件。

4.對目前最擔心的問題的分析。

從年齡角度分析,最明顯的一個現象是相對于上半年的調查,各個年齡段對于拿不到工資的擔心均有大幅上升。從文化程度的角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調查者最擔心的是失業找不到工作;不同學歷的被調查在前后兩期的對比中,對于拿不到工資的擔心均顯著上升。

四、結論、建議和展望

通過上述數據的分析,我們從總體上得出一個結論:金融危機對農民工的影響仍然沒有減弱,對農民工的負面影響依然存在,并且導致了更為嚴重的現象。這體現在以下方面:(1)下半期調查數據顯示,農民工的找工作難度增大。(2)下半期調查中,農民工失業時間增長。(3)下半期調查中,農民工對技術的關注度增大,且對技術關注度的增量與學歷成正比例關系。(4)下半期調查中,年齡較小農民工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持續性較大。(5)相比于上半期的調查,農民工對工資問題的關注度顯著增加。

五、解決策略

1.加大公共工程建設,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政府在從安居工程、醫療文教、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到鐵路、公路等交通工程建設,到災后重建,以及對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持等,都將直接為農民工增創大量的就業機會,可以為農民工就業帶來新的契機。

2.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實現返鄉農民工創業可以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農民工在鄉自主創業后,可以減少外出農民工的數量。對于返鄉農民工創業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如創業積極性不高,創業資金不足,創業環境差、抵御風險的能力不強等問題,政府應提出相應的舉措,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

3.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對于農民工的需求量十分大,擴大內需,加快服務業的發展,不僅可以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還可以很好地解決我國農民工就業的問題。

4.完善農民工擇業服務機制,加大中介結構的監管力度。政府方面,加大農民外出務工就業指導和服務力度,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以此來完善農民工擇業服務機制,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促進農村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的農民工通過中介機構的廣告來獲得工作。但是,根據很多農民工朋友反映,中介機構貼在墻上的廣告幾年來就沒變化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民營企業私自延長工時或是降低工資,這些變化并沒有在廣告上體現,致使許多農民工上當受騙,對工作的滿意度也大幅下降。正是政府部門對于中介機構的疏于監管,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才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必須對農民工的擇業服務機制進行整改,才能有效解決農民工就業難的問題。

5.設置更多的農民工技術培訓機構,提高農民工的勞動技能。調查發現,現在的農民工普遍技術含量不高,且他們對于技術的重視度在逐漸提高,非常希望能夠參加一些技術的培訓。但在工作初期,農民工多半沒有金錢和條件去尋找私人技術培訓機構進行技術培訓,因而輸出地、輸入地政府和企業都要加大投入,大規模開展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免費農民工技能培訓,幫助農民工由純粹的勞動力輸出向技術輸出轉變。

可以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開展電視或報紙的技術宣講專欄、編印創業知識讀本、開辟創業技術咨詢熱線、分類定期組織現場參觀等方法及途徑,來提高農民工的技能。

6.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為在外打工的農民工解決后顧之憂。對農民工的工傷保險進行更大程度的覆蓋,加強職業病防治和農民工健康服務,將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以公辦學校為主、以輸入地為主解決好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關心農村留守兒童。

六、展望

當然,由于種種原因,本次調查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選取了南京的返城農民工作為調查對象。對于金融危機對其他地方農民工就業和生活的影響,我們將納入進一步討論的課題中。實地調查中,我們深刻地了解到金融危機對南京返城農民工就業和生活現狀影響的嚴重性,期望我們的成果能為社會解決農民工問題提供一份參考。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級課外研學項目支持,項目編號:200917)

參考文獻:

1.農民工概念的理性思考.詹玲.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2.徐小梅.金融危機下農民工返鄉的原因、影響及解決對策.消費導刊,2009(4)

3.吳文婧.金融危機下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思考.商場現代化,2009(5)

4.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民工就業形勢、對策和建議[R].2009.2

5.張巧玲.農業部副部長:金融危機對農業的影響在繼續.科學時報, 2009.3.13

篇5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問題;思考

有關數據顯示。我國進城農民工的數量已經超過2億。在2億農民工的背后,有大概7000多萬他們的子女。除去5800多萬的留守兒童,其實有1400多萬是屬于跟隨父母在他鄉的搬遷子女。因此,解決好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一、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現狀

(一)農民工子弟學校問題現狀。農民工子弟學校被人們稱為“棚戶學?!?。很多這類的學校連基本的教學條件都不具備。

1、學校的地位問題。很多農民工學校是由私人出資設立的,多數學校連基本的教學條件都不具備。因此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它的存在屬于非法地位。

2、學校的教學設施問題。在這方面,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校舍緊張。校舍場地全部由辦學者自行解決,學校經費來源來源于學生學費,招生對象又是低收入階層。政府也不對它進行補貼,在經費上的不足,就決定了學校的教學設施嚴重滯后的問題。

3、學校的管理者及教師的問題。學校的管理比較紊亂,管理職責沒有具體的明確的分工。基本職能由校長包攬,教師教學與管理基本分離。有的管理者既無教學經歷又無管理經歷,師資比較雜亂。

(二)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現狀。進城農民工在對其子女的教育的態度、方法等,與城市居民比較,有很大的不同。農民工在對其子女的教育表現出了多方面的問題。

1、農民工家長對于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很多農民工家庭對于子女的教育方法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重言傳,輕身教。二是家長對于子女的教育不講究方法。

2、農民工家長與子女缺少溝通。在生活上,農民工工作忙碌,很少有時間能陪同自己的子女外出活動。農民工很少與子女進行溝通。另外,農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質比較低,在其子女的學業上提供不了多大幫助。

二、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原因分析

(一)政府政策方面

1、我國的戶籍制度。我國實行城市和農村兩種不同的戶籍制度,控制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涌入。戶籍制度依然對農民身份、就業、教育等方面起著限制作用。

2、政府對農村教育投入不足。政府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存在嚴重不足。在農村義務教育的辦學經費上很少,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滯后。長期以來,國家的教育經費傾向城市,對于農村的義務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

3、現行教育制度的制約。我國的義務教育體制始終堅持“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而戶籍是享受義務教育的主要依據,實施義務教育所需經費和基本建設投資都是有地方財政撥款。農民工子女所居地與戶籍是分開的,使得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與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方式發生矛盾。

(二)農民工自身方面

1、農民工屬于低收入階層,難以承擔高額的城市教育費用。大多農民工家庭收入低,根本無力承擔高額的學校費用。另外,他們的思想觀念上也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一些農民工認為孩子讀書無用,于是便不讓子女入學,而是跟隨自己到城市打工。

2、農民工受到他人歧視。農民工自身素質較低,很容易將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帶入城市。另外,由于,農民工在城市務工一般找的工作都是又苦又累的工作,從而成為了城市人歧視的對象。這樣使得他們的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歧視。

3、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接受教育的途徑方面。進城農民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還是選擇農民工子弟學校,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這里,主要從農民工子弟學校建設方面來談。

(1)公辦學校容納量有限。由于我國教學資源的緊缺,公辦學校都是按照學校區域內常住人口的數量設置班級容量,并沒有為流動人口設置預留容量。因此,在一些農民工較為集中的區域內,民辦學校的出現是必然的。

(2)農民工子弟學校發展緩慢。當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涌入一個城市,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子女要在當地入學。使得地方財政面臨巨大的壓力。再加上地方財政一般都傾向于扶持重點學校,疏于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經費投入,使得農民工子弟學校無論是在師資、硬件設施、還是在辦學條件的改善都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三、解決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改革戶籍制度和義務教育體制。筆者個人認為要想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難的問題,最根本的措施還是要進行戶籍制度的改革。貿然取消戶籍制度,畢竟還是不現實的。我們只能逐步對戶籍制度進行改革。通過對戶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對農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限制。

(二)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吸引本地入學??梢酝ㄟ^撥款或者政策上向農村、欠發達地傾斜,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增加教育機會,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爭取吸引一部分農民工子女到本地入學就讀。

(三)加大公辦學校的投資力度。我們可以適當放寬條件,保證農民工人學的廣度。國家應加大對公辦學校的投資力度,大力發展公辦學校。

(四)加快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建設。農民工子弟學校是特定時期內的必然產物,它的存在應該是暫時的。它起著過渡的作用。國家應該規定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標準,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給予合法身份以及一些優惠措施,同時加強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監督和管理。

(五)注重解決法規與政策之間的矛盾。農民工劉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且有義務為農民工子女提供義務教育的機會。流入地政府要制定進城農民工接受義務教育的收費標準,可以采取減免相關費用、免費提供教科書,幫助進城農民工子女就學入讀。

(六)全社會共同努力,幫助農民工子女消除自卑心理。面對現實生活,農民工子女可以感受到與城市居民的子女的差距,兩者之間產生了一條鴻溝。筆者認為,要讓農民工子女真正的融入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幫助他們消除自身的自卑心理。

篇6

[關鍵詞] 農民工;養老保險;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F26 [文獻標識碼] B

據統計目前全國有2.53億農民工,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有1.59億。近五年來,全國城市農民工數量以每年300萬的速度遞增,農民工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群體。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它已成為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部分。然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特別是農民工的養老保險,農民工問題關系著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對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對促進我國城市化進程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的現狀分析

(一)農民工參保與保障意識薄弱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后路”思想,農民工一般文化水平不高,思想單純,覺得不管怎樣自己都還有一份土地,實在不行回老家養老,缺乏參保意識;二是生存就業壓力大,大部分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企業、建筑業等高危行業,工資收入不高,既要保證自己的城市生活又要供養全家,而且加上用工空間大和求職競爭激烈的不均衡,有時農民工不得不放棄法定權利、降低標準屈從與用人企業的苛刻條件;三是缺乏法律意識,農民工進城務工,不懂法,缺乏對國家有關法律政策的了解,加上維權意識淡薄,大多數人因為怕惹麻煩,怕花錢,對用工單位的不簽勞動合同、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等不合法侵權行為,常常是忍耐態度。這些原因都加大了養老保險制度推行的難度。

(二)農民工參保率低

根據下圖數據顯示,全國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的總參保率少于15%,東部地區如大連的農民工的參保率也僅為16%左右,而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參保率都在10%以下。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資料顯示: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民工占整體農民工的14.3%,既沒有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民工還有1億多人。鄭功成教授在主持有關“農民工問題與社會保護”的調查中,被訪問的農民工養老保險的參保率也僅為23.4%而已。這一數據是來自北京、蘇州等經濟發達并且是我國對農民工養老保險政策進行單獨設計最早的城市??上攵渌鞘械霓r民工參保率了。參保率低是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的一個主要表現,也是養老保險政策和農民工對養老保險需求的不對等的表現。

(三)農民工退保率高

雖然《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自2010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新的《辦法》規定“不得退保”。但在新《辦法》實施之前,許多農民工卻紛紛選擇“退?!薄钲谏绫V行慕y計,2008年,近500萬人參保,但到年底退保人數達80多萬人,2009年,參保人數達494萬人,同樣到年底退保多達2萬多人。據相關部門數據統計,2009年3月,已有97萬農民工退保。農民工大量出現退?,F象表明我們社會的養老保險制度有許多問題要解決,還有待完善,農民工退保既損害了其自身的權益,同時也挫傷了用人單位為農民工投保參保的積極性。

(四)農民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續接難

農民工的特點就是總量大、流動性強、工作周期不定,不僅表現在城市之間、城鄉之間,還表現在職業與單位之間,而養老保險的特點就是連續性。農民工在流動過程中,一是面臨著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上不統一的問題,還面臨賬戶轉移操作上的技術問題;二是社會保險制度和城鄉保險制度還不能兼容;三是相關部門的管理手段與技術不成熟,手續繁瑣;四是轉出地和轉入地政府對農民工有不同的考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農民工的養老保險關系順利轉移帶來不少困難。

二、完善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對策

(一)提高農民工的社會養老保險意識,增強其重要性宣傳

由于農民工群體的特殊性,普遍文化素質不高,針對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意識薄弱的問題,政府應從開展相關宣傳與教育出發,消除農民工對養老保險存在的疑慮,擴大宣傳養老保險相關知識,同時消除企業認為為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費用是增加企業負擔的錯誤觀點,只有加強農民工和用人單位參加養老保險的主動性,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農民工群體才會更加主動的參與養老保險。

(二)增加財政投入,建立合理的繳費基數

由于農民工的“市民”和“農民”特殊的雙重身份,加上農民工是社會轉型期的產物,所以政府對其養老保險所負擔的財政責任具有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對農民工的養老保險要進行適當補貼,還要給那些主動為本企業員工繳納社會養老保險的企業、單位予以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同時,在繳費基數和繳費水平上,降低農民工繳費“門檻”,不僅要考慮農民工實際經濟承受能力,還要與現行相關制度相符。關于農民工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除了政府財政投入、用人單位和農民工繳費外,還應該開辟籌集渠道的新方向,例如引入保險公司進入農民工保險市場。

(三)進一步加強立法,做好制度保障

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都離不開完善的法律保證做其堅強的后盾。這也是眾多發達國家關于建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所得出的寶貴經驗?,F今,我國各地區陸續出臺了許多關于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的相關法規和政策文件,但立法層次與程度還是達不到實際的需求,仍沒有一部全國統一的關于農民工養老保險的權威法律。就農民工群體自身特殊的特點,應該進行分層分類管理,將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的社會養老保險以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區分開,摸索出一條適合農民工的養老保險模式。另外,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使戶籍制度不再是阻礙農民工參保的障礙,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參保,從而根本改善退保率。只有農民工自身覺得他們是被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市民”,真正的享受到社會養老保險待遇,農民工才會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居”的制度保障。

(四)建立適合農民工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續接機制

在現今各地差異事實存在的情況下,加強轉移續接機制建設被認為是完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持續推進的一項重要保障性舉措。建立符合實際情況的轉移續接機制,一是實行農民工個人賬戶實賬運行,社會保險權益隨人轉移,退休時根據全國的統一規定支付養老保險金。二是對經常中斷就業的農民工的社保記錄進行保留,參保繳費憑證相當于農民工養老保險權益的“存折”,無論期間就業中斷時間多長,等回城工作參保之后繼續累積計算。三是鑒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應該立足于現實,重點加強地區間社會保險的協調機制建設,無論是社會保險機構之間,還是參保人員信息管理上的協調,以及參保繳費結算方面的協調。四是規定統一的繳費基數、繳費年限、享受待遇條件,使農民工不用再考慮流動范圍,可以實現更加靈活的關系轉移續接。五是加強信息化建設,已建立地、市一級社會保險關系信息庫為基礎,逐步實現省市間、地市間的聯網與信息共享,使相關部門能更加靈活、快捷、準確地為農民工提供服務。

如何才能有效又徹底解決現今農民工群體的養老保險問題,真正做到無后顧之憂,對建設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來說仍然是一個未解的重大課題,還需要繼續進行研究、探索和指導,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建成真正適合農民工的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的并且有中國特色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

[參 考 文 獻]

[1]李亞鴿.關于農民工養老保險的思考[J].中央財經大學保險評論,2011

[2]何英.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學習與思考,2012(3)

[3]張春雨,李亮.農民工社會保障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社會學研究,2012(6)

[4]陳桐,林婷婷.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現狀及完善對策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22)

[5]肖云建.淺談農民工養老保險的現狀及解決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2(3)

篇7

關鍵詞 返鄉農民工 角色 角色認知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共出現過三次較大規模的農民工回流高峰,且每次回流規模呈遞增趨勢。現階段大量農民工返鄉,一方面緩解了城市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農民工返鄉加重了農業的就業壓力。更重要的是,農民工回到家鄉后社會角色的失調,有可能演變成心理疾病,導致過激行為,滋事生非,宣泄對社會的不滿,從而不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返鄉農民工進行綜述:

1 關于返鄉農民工的研究

返鄉農民工,在社會流動層面屬于農民工回流現象。在回流原因的研究方面,西方學者進行多角度的理論概括,主要體現在:劉易斯的勞動力轉移理論、拉尼斯?費景漢的勞動力轉移模型、喬根森的勞動力轉移理論、舒爾茨關于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收益理論、托達羅的發展中國家城鄉人口轉移的托達羅模型、E?G?雷文斯的人口轉移的推拉理論以及新轉移經濟理論。在眾多理論中,中國學者在分析農民工回流問題時較多的認可人口轉移的推拉理論以及托達羅的發展中國家城鄉人口轉移的托達羅模型。除此之外,中國學者也對“農民工回流”這一特殊現象成因,結合中國國情進行了分析。在宏觀方面,研究者主要從農民工所面對的社會結構因素,社會制度、產業和區域發展政策和城鄉收入差距等角度展開研究;在微觀方面,研究者主要從農民工的家庭結構、社會網絡、人力資本、經濟理性和主體失范等角度展開研究(王志浩,2007)。

在回流現狀分析方面,主要體現在回流過程和回流后的現狀上,而以國內學者研究為主?;亓鬟^程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回流類型和回流特點上,從回流類型來看,有學者從回流成因的角度分析,認為主要包括四種類型,即自然返鄉型、就業失敗型、疲勞厭倦型和個人發展型(趙菲菲和王永發,2006)。從回流特點來看,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源方面:在數量上初具規模,并且愈演愈烈,形成一股“回流潮”;在質量上呈現優勢,平均年齡、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外出勞動力(李曉亮和申覃,2005)。在已有的研究中,回流后的現狀主要研究回流農民工創業問題、回流后的鄉村適應性、回流后的人力資源開發與新農村建設之間的關系、回流后的思想狀況以及回流后的日常生活。其中,回流農民工的創業問題是研究的重點。

2 農民工的角色研究

2.1 角色概念和理論

角色概念自從被美國社會學家米德(G?Mead)首次應用于社會學以來,經過社會學家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已經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社會角色理論(陳衛平,1994)。功能角色理論認為“角色”是為設定和解釋穩定社會體系中占有社會地位的人的共同而規范性的期待。象征互動角色理論認為角色可以反映規范、態度、脈絡要求、協商以及正如行為者所了解的進化的情境定義。組織角色理論認為與認同的社會位置相一致,由規范性期待所產生,反映非正式群體的壓力。而認知角色理論研究的重點在于角色期待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其注意力一項集中于在產生期待的社會條件、衡量期待的技術以及期待對社會行為所產生的影響(B.J.Biddle,1986)。研究角色理論的文章浩如煙海,但是這些研究正如J?H?特納所指出:角色理論只是提供了對期望、自我、角色扮演能力與角色扮演如何對這些分析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分類的一個方法,概念的運用只限于不同的現象分類。

2.2 農民工角色認知

社會對農民具有較為明確的角色期待,而對于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所給予的角色期待更多。“農民工”是先于社會期望而問世的非正式角色,是社會轉型期的“新生事物”,它會隨著社會期望的逐漸清晰而發展為社會所認可的正式角色(班娟,2007)。從已有的研究來看,關于農民工的角色認知研究主要是分析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下的角色認知狀況。學者揭光釗、廖皇朱(2008)認為農民工在環境變化過程中接受來自區域文化、制度文化、職業文化、身份文化四方面的文化沖突,影響農民工的角色認知。另外,有些學者在城市化、市民化的背景下,對農民工的角色轉化進行了思考,重點是轉化的阻礙因素的探究。農民工社會角色轉變就是由農民轉變為市民,在轉變的過程中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資格市民化”;另一方面是是“素質市民化”(馬雪松,2007)。從市民化的阻礙角度來看,劉傳江教授指出廣大的農民工要實現生存職業、社會身份、自身素質和意識行為層面上的市民化,需要穿越障礙更多、韌性更強的“隱性戶籍墻”。針對這些阻礙因素,不同學者也構建了支持農民工市民化的社會支持系統。李良進、風笑天(2003)提出建立一個以政府為主導,以企事業單位為基礎,以街道、社會為紐帶,以血緣、地緣等初級關系為依托的農民工社會支持系統是比較理想的選擇模式。

3 研究述評

返鄉農民工是中國社會化進程中的特有現象,當前關于返鄉農民工的研究,不同的學者在西方學者研究的回流理論基礎上,結合中國自身的實踐情況探析農民工返鄉成因、返鄉呈現的特點和返鄉后的路徑選擇,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社會學、經濟學、人口學等多角度分析。這些研究的側重點更多是在市民化、城市化的背景下進行的研究,所做的研究更多的是討論農民工返鄉對市民化、城市化的影響等。而很少的從農村建設、農民培養的角度,特別是從新農村建設、新型農民培養的視角研究農民工返鄉現象。同時,關于農民工的角色認知,在城市化和市民化的背景下,學者較多的關注農民工在由農村到城市環境轉變過程中的角色認知,而對于經歷環境由城市到農村轉變的角色認知情況,社會給予的關注較少。

參考文獻

[1] 班娟.農民工社會角色置換現狀及困境分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3):38-40.

[2] 陳衛平.角色認知的概念與功能初探[J].社會科學研究,1994(1):106-111.

[3] J?H?特納.社會學理論結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361-370.

[4] 揭光釗,廖皇朱.文化沖突視角下農民工的角色認同[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2):345-346.

[5] 李良進,風笑天.試論城市[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12-16.

[6] 李曉亮,申覃.回流民工:農村寶貴的人力資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5(11):16-17.

[7] 馬雪松.論農民工社會角色的轉變[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29-33.

[8] 王志浩.中國農民工流動行為研究[博士論文].武漢: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2008.

[9] 趙菲菲,王永發.農民工雙向流動對農村工業化進程的影響[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443-445.

[10]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06-107.

篇8

>>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調查分析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調查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質量提升的困境與突圍 河北省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問題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質量調查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價值觀調查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生涯阻礙調查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常州舉措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政府責任與協調機制 淺論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政府職責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困境及制度障礙分析 關于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分析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市場化思考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對策探討 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生活質量調查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培訓初探 職業教育對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能力影響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ILO.Decentwork: 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J].Geneva, 1999(6).

[3]林竹.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質量調查――基于江蘇省735份調查問卷[J].開發研究,2012(6):54-57.

[4]陳浩,楊曉軍.農民工就業培訓調查分析[J].人口學刊,2009(2):33-36.

[5][8][13]張國鋒.從政策角度構建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和諧環境[J].農業經濟,2011(4):90-91.

[6]高建麗,張同全.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能力量化評價體系的構建[J].西北人口,2013(2):99-104.

[7]李娟.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觀調查――以浙中地區為例[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58-62.

[9][10]吳濟慧.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的職業教育策略[J].成人教育,2010(19):18-22.

[11]凌子山,李招忠.農民工職業培訓與政府責任[J].經濟導刊,2010(4):24-25.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亚洲中文字幕一美不卡 | 最新国产v亚洲v欧美v专区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三级中文字 | 婷婷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 先锋影音欧美在线 | 亚洲天堂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