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09:21:4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初中音樂教學質量分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然而,目前的教師專業培養中,較少關注教師之間的個性差異、技能差異、理念差異,較少遵循以“師”為本的理念,沒有從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大多以教齡為依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層次、不同范圍、不同形式的培養,無法為廣大教師提供更多平臺,創造更多機會,創設更好環境。此外,由于教師水平的參差不齊,由一所學校單獨進行的教師專業培訓無法很好地借助區域內其他學校的優質師資、培養條件,實現區域內優質師資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近幾年來,海鹽縣教育局教研室清晰認識教師培養的形勢,以高度的責任感、積極的創新精神,以提高培養對象的專業綜合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優化、充實、提高”為指導方針,遵循目標驅動性、層次遞進性、實踐可行性和評價激勵性等原則,構建教師區域性分層培養模式,追求“整體、均衡、優質”,力圖通過上位的管理機制,打破單純以學校或學科為單位的各自為政的格局,按照不同層次的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實現跨學段、跨學校的優勢整合,有意識地為各個層面的教師提供最佳指導,并督促其沿著適合自身特點、能力和素養發展的路徑、方向以持續發展,從而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在具體運作中,海鹽縣教育局教研室把教師分成三個層面,落實培養任務。第一個層面,教師全員培訓。按學科、學段,分別對全縣教師進行全員培訓,提升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科研能力的水平,并將培訓效果、效率和效益轉化為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推動力,使之盡快滿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教師素質的要求。第二個層面,青年骨干教師培養。以主題式、師徒結對式為主,幫助青年教師開闊眼界,轉換視角,提高理論水平,改善專業知識技能,掌握科研方法,形成一個教學能力強、業務水平高的科研型青年教師群體。第三個層面,名優教師再提升培養。組織名優教師(特別是特級教師培養人選)參與高層次研訓,促使他們不斷超越自我,突破專業發展“高原期”,成為具有崇高精神力量、精深專業知識、扎實教學功底、精湛研究水平、較強引領能力、強烈合作意識的名師。這三個層面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始終處于動態、遞進的發展過程中,鼓勵教師從低層面向高層面躍進。
一、教師區域性分層培養的策略推進
(一)形成區域性教師分層培養的組織框架
1.找準教師培養的基點
海鹽教研室精心設計調查問卷,真切了解教師專業培訓的實際需求,為建構“區域性分層培養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針對“你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最大困惑”,45%的被調查者依次認為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理念和行為轉變”“教學設計”“課堂效率”“優秀率和合格率的提高”“和諧的課堂氛圍和師生關系”。又如在“培訓建議”中,教師普遍希望培訓者要了解受訓群體的個性特征,要由淺入深,先易后難,多加強理論應用性培訓,多加強研討互動,最好采用一對一的輔助方式。
2.優化培訓資源的合理配備
以往的教師培訓,很多培訓部門一廂情愿地用“拉郎配”的方式,使教師處于被動的“專業化”狀態,“合作”也蒼白無力,容易形成虛假的“克隆現象”。因此,海鹽教研室積極倡導建立在學科基礎之上的自主、開放、滾動、和諧的“緊密合作型結對制”,采取“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等配制形式,打破學科、單位、地區之間的壁壘,讓優秀教師與不同的受訓教師,實現優質資源價值的最大化。這個多向的、滾動的、交叉的體系,有利于形成廣泛的教師學習與科研團體,激發更多的創造性思維,生成更多的創造性策略,形成教學技能的多樣化。
(二)構建教師區域性分層培養的基本模式
基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海鹽教研室在問卷調查、下校調研,掌握豐富的第一手師資狀況的基礎上,不再單純采用以教齡為依據、以學校為單位的校本培訓模式,而是根據教師已有的認知水平、教育經驗和發展需求,實現區域性、分層次、動態化的培訓模式。
1.師徒帶教模式
青年教師和非本校、本地區的優秀教師“師徒結對”,采用合作研究、案例研究、隨堂研究、網絡(博客)研究等方式,通過傳、幫、帶增強專業切磋,合作協調,促進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在2012年的“師徒結對”活動中,師徒雙方簽訂“結對協議”,明確結對周期、雙方職責(包括理論學習、個人專業發展規劃、課題研究、課堂教學、論文撰寫等)。每學期末召開“師徒結對”工作經驗交流會,并督導考核,對優秀指導教師與受導教師給予嘉獎。
2.團隊互助模式
以較大群體為著眼點,加強教研共同體、學科中心組、學科基地等團隊建設,通過基于課程標準、教學理論的觀課反思、專題研討等,對教學實際問題和共同關注的教學內容進行多元化研究,分享智慧,共同發展。到目前為止,海鹽縣共組建了24個學科基地,分別以一所優勢學校為龍頭,建立學科基地網站,實行捆綁式考核。在這個共同體中,來自不同學校的成員群策群力,交流分享教育智慧,實現均衡發展,整體優化。
3.導師引領模式
借助教研員工作室、名師工作室進行運作,組合一批相對固定的學科教師,在教研員(名師)指導下,進行診斷分析與行為跟進,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獲取新的教育信息和教學策略。2012年,韓耀強主任成立了工作室,定期開展高層次的高中物理教學研究,培育專題項目,幫助成員打造鮮明的教學風格,擴大成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引領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工作室甚至對各位成員定出量化指標,如每年在省級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上發表本專業論文不少于2篇,至少承擔1次縣級及以上的公開課或專題講座;每2年主持一項市級及以上課題并獲得市級及以上獎項。
4.主題研究模式
人員組成比較靈活,多根據教學需要,圍繞某一主題開展研討,使參與的教師進一步明確方向,逐漸介入課程建設與實施,解決教學問題,獲取教學策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有效學習。海鹽縣小班化教學研究共同體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這一共同體由七所學校組成,每次活動,把“小班化教學”這一大主題分解為“合作學習”“導學案”“教師干預策略”等小主題,按照“收集、學習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小主題設計課堂實踐問題診斷反饋與跟進”的基本流程操作,使每一個輪回、每一個環節都緊扣主題,彰顯研究的深層意義。
5.骨干先導模式
由本土(或外聘)專家對骨干教師進行高位的先導培訓,包括教研活動預設、教研活動監管、教學質量分析、課題主持等,使之在區域培訓、校本研訓中發揮核心作用,有效實施管理與指導,提升教師的群體水平,打造優秀教研品牌。這幾年,海鹽教研室既發揮本土專家盧明、朱益群、邱月亮等的引領作用,也牢牢依托嘉興教育學院、浙江省教研室、華東師范大學等高品質的科研單位,邀請朱建人、魏林明、梁旭、方張松、胡惠閔等專家作專題報告,極大地開拓了教師的視野,傳遞了教育的智慧。
(三)發掘教師區域性分層培養的運行策略
1.目標導向,過程管理
個人發展規劃是實現教師自主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抓手。海鹽縣教研室要求各受訓教師依據自身發展需要,合理規劃個人發展目標(包括基礎性目標、發展性目標與個性化目標),制訂出體現操作性和遞進性的階段目標與階段措施,體現適切性、個性化。同時,加強教師踐行個人發展規劃的過程管理,使之呈現小步遞進、逐步提升的發展軌跡,并通過教師自評、考核認定等方式,評定發展目標的達成度,適時調整下一階段的目標與措施。具體操作如下:
(1)自我設計。以一學年為單位,從課堂教學、實踐運用、教育科研、交流互動等方面入手,明確具體指標及相應策略,努力以量化與質化互為表里的方式呈現。(2)導師磋商。導師從更為廣闊的視野、更為頂層的界面、更為長遠的前景、更為科學的前瞻,誠懇地與培養對象協商,幫助他們補充、調整與完善。(3)共同考量。由導師和培養對象一起,督查個人規劃的執行,及時糾正錯誤,找到改進策略。
2.分層推進,整體優化
(1)學科教師常規培訓。首先是請進來、走出去。請進來,就是圍繞某一問題,邀請外校、外共同體、外地專家名師或學科中心指導小組,對受訓教師進行專項指導。走出去,就是以區域為單位,與優秀學校搞好橫向聯誼,分期分批派教師外出學習,與名師建立長期、穩固的聯系,隨時溝通信息、交流技藝。其次是組織培訓班,聽講座,看課例,從研究教學對象到教師應具有的素質,從運用教學方法到課堂教學的節奏和容量等,引領教師理論指導實踐,為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奠定基礎。再次是集體備課、對比研討,就某一課的教學任務,以區域為單位,集體備課。之后,深入分析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形成共識,為進一步促進教學改革構建理性框架。特別要遵循“個人鉆研―集體研討―課后反思”的流程進行操作,個人鉆研是基礎,集體研討是核心,課后反思是關鍵。第四是成立區域共同體。由于各校發展不平衡,海鹽縣教研室本著“均衡發展”的理念,讓部分優秀學校(包括學科基地)與薄弱學校結成教學研究共同體,促進薄弱學校良性健康發展。主要分三級聯動:一是校本培訓,這是區域培訓的基礎;二是片區培訓,以教研共同體為單位,借鑒同質學校的培養經驗,取長補短,獲得基于學校自身個性的再發展;三是全縣培訓,更多地探究具有指導性的區域培訓的理論模型、實戰框架。
(2)青年骨干教師培訓。首先是成立學科培訓班,由教研室和教師進修學校統一管理,分層培訓,分類指導。成立培訓班,不是簡單地把青年教師組織在一起,安排時間,搞搞講座,或者聽幾節課就算完成任務,而是在個人專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建立學員成長檔案。其次是跟蹤培訓,促進個體提高。一方面,發揮優秀骨干教師的輻射引領作用,帶青年教師“上路”;另一方面,選出部分重點對象,采取分科包干的辦法,進行重點打造。具體方式如下:隨機聽課―課后診斷―策略跟進―課堂教學再實踐―課后診斷―再提煉教學思路。這樣反復歷練,不斷促進其盡快成長。
(3)名優教師培訓。首先,組織名優教師參加高端培訓,如海鹽縣特級教師培養人選培訓班、嘉興市學科帶頭人培訓班、嘉興市名師培訓班、浙江省名師名校長培訓班等,使他們在更高的層面上審視自身的教學行為,形成鮮明的教學風格。其次,開展“提高教學效率”等專項研究。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以學校為單位;第二步,以教學研究共同體為單位;第三步,以全縣為單位。這三步中,根據名優教師的特長,重點對亟須解決的問題作出正確診斷,進行小專題研究。再次,建立以“教師成長的搖籃、資源輻射的中心”為主旨的教研員工作室,如“小小”高中物理教研工作室、特級教師朱益群工作室,形成以“濃厚學習力、縝密研究力、和諧向心力”的文化管理境界為發展愿景的組織,形成“專家引領―同伴診斷―自我反思―共同提升”的成長模式,使工作室成員逐步走上教學藝術之路,完成從“教書匠”到“教育專家”的蛻變。
3.按需定培,彰顯個性
只有適合教師需求的教師培訓才是最有效的。海鹽教研室根據不同教師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探討優化培訓要求及內容,體現“關注共性、凸現個性”的原則。教師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需求和特點。因而,通過教研網、學科基地網、浙江省教師培訓管理平臺等載體,提前把“培訓菜單”掛出來,任由一線教師自主選擇,這就為教師參加培訓提供了充分的空間與平臺,滿足了不同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確保培訓工作與課程改革的同步推進,確保各層面教師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每年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四)完善區域性教師分層培養的評價體系
1.細化指標,完善自測
以教師“前測”能力為起點,分層制訂發展目標。每名培養對象根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結果,自我制訂具體的評分標準,并通過評分標準的構建,促進自身專業成長。在這一過程中,海鹽縣教研室和導師予以科學指導,及時修正難以達成的目標或不能超越的目標,使發展目標都能得以順利實現。
2.階段評估,審視進展
以學年為單位,以診斷解惑為主要目的,進行一年一次的階段性達標度評估。為了更好地激勵教師自主參與、主動發展,確保每名教師高質量地完成師訓任務,在師訓過程中切實提高專業能力,海鹽縣教研室制訂了教學實踐能力、教育教學科研能力學分認定表,每項認定表都有具體的評價項目和分值。
3.注重實踐,強調過程
對教師的評價,不僅注重結果,更注重教師發展的過程。海鹽縣教研室將培養、培訓的評價貫穿于教師日常的教學行為中,以課程為載體,以實踐為重點,采用以“評價―改進―再評價―再改進”為目標的評價方法,促進教師行為轉變。同時,注重創設寬松的氛圍,鼓勵教師反思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疑惑,與他們一起分析、探索和討論,在肯定優勢的同時,也能誠懇地提出不足,一起尋找改進教學實踐的方法,提高反思能力。此外,激勵教師勇于實踐,設計有效提問,進行有效回應,進而在一次次實踐、探討、反思的過程中提升專業水平。
4.選擇方法,呈現激勵
海鹽縣教研室深知如今對教師的評價不應是一種“背靠背”的考核,而應選擇合理有效的評價方式,不斷完善激勵機制,為此,同行評價、自我評價、導師評價、組織評價相結合是行之有效的辦法。自我評價,即通過自我評價反思,幫助教師了解自己的成績與特長,激發教師的成就感,幫助教師確立自我發展的新目標和未來專業發展方向,這是教師自主發展、自我轉變的良好途徑。同行評價,主要指同學科、同年級的教師對執教者、教材及學生學習情況作出教學價值的判斷,便于執教教師不斷反思、總結,從他人的教學得失中汲取經驗。導師評價,由導師對培養對象作出全方位、全過程、綜合性的評價。組織評價,即教研室、培養對象所在學校對教師工作實質作出評價,注重過程,突現個體差異。
二、教師區域性分層培養實踐的成效
實踐證明,教師區域性分層培養是適合海鹽縣教師需要、促進海鹽縣教師專業發展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促進了不同教師的自主發展
區域性分層培養基本滿足了不同層次教師的個性化需求,教師教育理念得以轉變,教學行為得以優化,教學效益得以彰顯:有利于教師獲得情感上的愉悅和理性上的升華;有利于教師準確自我定位,激發向高一層次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有利于濃厚教師自主發展的意識,迅速促進專業成長(青年骨干教師專業思想更加牢固,專業素養更加優良;名優教師教學技藝更加嫻熟,專業風格更加彰顯;教師群體更加優化,教學上的城鄉差異逐漸消除)。如韓耀強主任指導的王建峰老師獲得華東六省一市物理專業委員會“優質課”展評一等獎,自己也在年會“教研與校本教研”專題論壇中作“聚焦真實主題,下放話語權”主題發言;又如信息技術教研員丁光明指導的鐘戰華老師參加在遼寧大連舉行的全國初中信息技術優質課評比活動并獲得了一等獎。到目前為止,海鹽縣共有在職浙江省特級教師5人;嘉興市名教師25人,占全市的12.82%;嘉興市學科帶頭人35人,占全市的11.95%。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已經初步打造成型。
(二)推動了海鹽縣教育的持續發展
在深化和完善校本教研、區域教研和網絡教研三大教學研究共同體聯動機制的基礎上,區域性分層培養的推進,使各個層次的教師都可以在這一工作網絡中找到自己的坐標和行動方向。通過不懈努力,各所學校(幼兒園)師資水平、發展狀態都趨于均衡、優良,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隊伍逐漸成型,并自下而上形成了一種通暢有效的執行力和比學趕幫超、創先爭優的精氣神。從學校來說,如元濟高級中學高中語文學科基地連續五年被評為嘉興市一等獎,海鹽高級中學獲得嘉興市高中音樂學科基地市二等獎(非高考學科第一名)。在強有力的師資推動下,海鹽縣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中教育都呈現持續高位發展的態勢。2012年,海鹽縣中考總分平均分穩居嘉興市第一,超出嘉興市平均分22.66分;全市144所初中學校,校總分平均分前36名中海鹽縣占7所。2013年,全市前72所學校中海鹽有8所,前36所學校中海鹽有5所。2012年高考,410名學生上一本分數線,文理一本上線率為17.13%,比全市平均高出3.5個百分點。2013年高考,499名學生上一本線,文理一本上線率為17.68%,繼續保持嘉興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