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2 09:11:0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古代詩歌特點,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摘 要:杜甫是我國唐朝現實主義詩歌派的代表,其作品充滿對現實的諷刺,對社會現實的殘酷,通過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其生平著作堅持以社會寫實為主,一抒發個人情感為輔,反應當時社會的黑暗和殘酷。本文從多角度分析詩人杜甫詩歌中的現實主義特點,從了解杜甫的生平經歷入手,全面分析杜甫詩人詩歌中的現實主義特色。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讀者能更好地掌握和了解杜甫詩歌現實主義特點,并且了解當時唐朝社會發展形勢,從歷史角度學習詩歌中的精華,傳承文化知識。
關鍵詞: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特點
詩歌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國古代詩人智慧的集體結晶,值得我國學習和繼承發揚。尤其是我國唐朝時期,詩歌創作的高峰期,出現很多著名的詩歌創作人。當時唐朝有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人,同時還有以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以社會現實為寫作題材,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對現實殘酷的不滿,通過詩歌的形式抒發出來,使得詩歌中蘊含著自己的獨特魅力,值得我國學習和研究。
一、杜甫詩歌創作歷史背景分析
(一)社會背景
杜甫生在我國唐朝時期,他出生的時期正是我國盛世唐朝由盛變為衰的過程,在唐朝安史之亂后,人們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杜甫也是背井離鄉,到處避難。在這種社會形式下,作者一生的閱歷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使得其一生所見所感十分豐富,而杜甫本人又是一個比較容易感傷的詩人。所以,在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下,詩人杜甫經過精神上的斗爭,創作了一系列的現實主義詩歌。這些詩歌在當時被人們廣為傳誦,直至今日,人們在次翻讀杜甫的詩歌依然能有一種感同深受的感覺。這就是杜甫詩歌創作的精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因此,我們研究和學習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特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必須要全面學習杜甫詩歌中的現實主義特色,發揚民族文化精髓。
(二)個人經歷
杜甫是我國唐朝著名詩人,被世人們稱為“詩圣”,但是由于杜甫出生的朝代和青年時期經歷的社會變動情況,導致詩人一生都處于一種顛沛流離的生活環境中,這導致詩人深切的感受到社會動蕩不安的殘酷和社會上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和事情。因此,詩人才會從戎抒發自己心中的不滿,并且結合自己游離在各國之間的人生經歷,杜甫堅持要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寫出來,希望通過自己的詩歌語言能警醒當朝為官的土豪紳士們,希望他們能將他們的力量用來幫助社會上的勞苦大眾,進而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但是由于杜甫生活的現實環境與他個人意識完全不相同,導致其人生生涯中所見到和所感受到都是現實社會的殘酷和人們的無情。在這種情況下,杜甫將生平的遭遇通過詩歌傳達出來,用以警醒世人和抒發自己心中的郁結,也正是他所生存時代環境,造就杜甫一生堅持現實主義創作的詩歌風格,詩歌中都是真實的社會現象,無不透露著對社會現實的諷刺。
二、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特點
(一)社會寫實為主
現實主義的最大特點就是堅持從社會實際出發,全面分析現實社會的黑暗,并且對自己滿心的報復感到很強烈的失落感和無奈感。如在杜甫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有這樣幾句詩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鳴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幾句詩歌是被世人傳誦的絕句,其中表達詩人對社會上貧窮人們生活和富人生活之間的反差感到極大的不滿,詩歌表達的意識就是如果自己能有豪宅,一定會給天下貧窮的百姓遮風擋雨,而不是只顧自己享樂。詩歌中一種寧肯自己委屈受罪也不愿意廣大社會勞苦百姓受罪,這種思想中表達了詩人高尚的節操,同時也反應了當時社會的殘忍和不公平,君王和土豪們不顧廣大勞苦群眾的生存,只懂得自己享受,這種現象激起杜甫的不滿之情。在憤慨的情況下,奮筆疾書寫下這首流傳與世的千古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詩歌經過千年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仍在被人們牢記在心中,現在讀起來依然能感受到當時杜甫的無奈和憤慨。杜甫的這句詩歌使得
(二)抒發感情堅持理想的特色
杜甫的現實主義主要是由于其自己的理想和報復沒有施展之地,才最終導致其走向現實主義的詩歌創作道路,其中蘊含著理想主義和獻身精神。如在杜甫《奉增韋左丞相文》中有提到“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句詩詞表達詩人希望君王能賢明,能大治天下,讓百姓過上舒服的日子。說明杜甫具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希望能為天下事做點貢獻,他擁有高尚的情操,兼顧國家大事以及體恤民生和民情的理想,但是事與愿違,在杜甫生活的時代,唐朝君主越來越混勻,不顧朝事、貪戀美色,最終導致安史之亂,唐朝社會越來越動蕩。同時還有杜甫的《同元使君春陵行》中“致君唐虞際,淳樸憶大庭。”,這句話表達詩人憂民憂國的心情,并且對國家忠心耿耿的高尚品質,作者喜歡通過詩歌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毫不吝嗇的詩歌言語,犀利的詩歌語言,使得人們在朗讀杜甫詩歌時,也能有一種激情澎湃和憤世嫉俗的感覺。
(三)詩歌多樣化的表現手法
詩歌表現手法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詩歌語言、結構以及手法上面,其詩歌寫作中的表現手法多樣多彩,他將自身經歷和心中所想,通過想象力創作出具有特色的詩歌篇章,成為一代經典。如《讀少陵集》中“少年莫漫輕吟詠,五十方能讀杜詩……淋漓墨汁皆崢嶸”,這句詩歌中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并且在詩歌中添加了對稱以及頂針等表現手法。不僅讀起來更加具有詩歌的節奏感,同時還能讓讀者有一種好奇心理,與愿意挖掘詩歌中的寓意和內涵。還有在杜甫《古柏行》一詩中有一句這樣的話“霜皮溜雨十麗,黛色參天二干尺”,這句詩詞中運用了明顯的夸張手法。
(四)鮮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特色就是源于現實,但是又高于現實,詩歌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來自與生活中見到的人和事,但是作者能通過想象和描述,將人物更加鮮明化和生動化。如在杜甫詩歌《可惜》中有這么一句詩詞“寬心應是灑,譴興臭過詩。”這句詩詞明確表達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之情,以興磊詩,凡是亂離之感,不平之鳴,個人遭遇及人民的痛苦生活感受等,隨有所觸即為詩。從杜甫詩歌中最能感受到的是作者對現實的諷刺,而不是堅持一種浪漫主義的基調,這種現實主義詩歌特色,是我國詩歌流派中的一種主流代表,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結束語
研究和學習我國唐朝著名詩人杜甫的詩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其詩歌在唐朝時期曾經風靡一時,并且知道今天都是國民學習和膜拜的對象。杜甫堅持社會寫實,他生平詩歌創作全部堅持以社會寫實為主,進而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杜甫的現實主義的特點就是其詩歌創作極具真實性和感染力,能讓讀者與杜甫產生一種強烈的共鳴,進而影響他人的思想和行為意識。不僅如此,杜甫詩歌語言上也很犀利和尖酸刻薄,直接將顯示的黑暗描寫出來,讓世人更加清醒的認識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以求得思想上的解放。(作者單位:商丘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曉蓉.明末清初的杜甫詩意圖研究[D].上海大學:美術學(美術理論研究),2010
[2] 吳天虎.淺議杜甫詩歌的藝術特點[J].課程教育研究,2012(15)
[3] 張珂.杜甫詩歌“以記為詩”的藝術特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08
其次,查閱古代文論資料進一步感受曹操作品的藝術風格。
再次,查閱曹操的生平資料,聯系曹操生活的時代、曹操的生平思想,深入理解曹操詩歌古直悲涼的基本內涵。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曹操政治家的身份使得他有關注民生的天然情懷,因此他的詩多寫漢末動蕩的社會現實、民生的苦難、自己渴慕人才及自己的雄心壯志。曹操本人不喜浮華,語言多不修飾,喜用四言、樂府體,因此顯得古直。由此可見,在曹操作品的分析中,通過文獻檢索法,檢索與曹操有關的所有資料,在研究其文學作品的時候,通過文學與文論結合的方法,進一步明確曹操詩歌的基本特點,之后又通過文史結合的方法,聯系曹操的生平思想、時代文學思潮深入理解曹操詩歌特點的內涵與成因。
最后,與同時代的其他作家進行比較。如曹操與曹丕、曹植的比較能進一步凸顯他的詩歌特色。以曹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都有共同點:文學風格都有慷慨悲涼的時代特征。但是也有不同: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有英雄氣;曹丕的詩偏娟婉約,有文人氣;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有才子氣。這與他們的作品內容、生平思想密不可分。
(二)古代文獻課上的訓練
如上所述,撰寫古代文學碩士畢業論文,搜集文獻資料是不可缺少的步驟,其中有電子文獻的搜索,也有紙質文獻的搜索。古代文獻教師在講述文獻課時,有理論講述,也有課堂實踐。
比如教師以“歐陽修的詞”為題進行課堂練習,就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圖書館,查閱館藏目錄,指導學生寫歐陽修的詞的版本源流,辨別歐陽修詞集的最佳版本,為撰寫歐陽修詞準備了最核心、最基本的研究資料。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查閱作者生平資料與有關文集,指導學生寫交游考,為理解作者的思想與部分作品內涵打下基礎。
如上所說,除了紙質文獻還有電子文獻,指導學生查閱電子文獻也是必要的。
(三)古代文論課上的訓練
古代文學的研究離不開古代文論的輔助,因此教師在古代文論課上培養學生的古代文學寫作技巧也是必要的。古代文論課上有關宏觀的文學觀點、文學思潮體現對于具體的文學研究有一定意義,但有關文章寫作構思的方法更值得借鑒。《文心雕龍》在論寫作方法和技巧時提出“三準”的原則:
凡思緒初發,辭采苦雜,心非權衡,勢必輕重。是以草創鴻筆,先標三準:履端為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于中,則酌事以取類,歸余于終,則撮辭以舉要。然后舒華布實,獻替節文,繩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圓合,條貫統序。
設情:是指根據所表現的情志來安排確定通篇的體制。酌事取類:指根據所要體現的事物來選取有關的材料。撮辭舉要:運用精要的語言樹立文骨。“三準”確定后,再敷設文采,運用駢偶、比喻、夸張等手段做文章。
在古代文論的講析中可以以碩士畢業論文為例。如碩士畢業論文的題目是《論柳宗元的貶謫詩》,根據設情的原則,引導學生根據文章題目判斷文章所要體現的內容,并得出其體制是學術論文,明白學術論文的特點。其次就是酌事取類,啟發學生根據題目,用討論的方法搜集有關的資料,得出結論搜集的有關資料,包括柳宗元詩的研究現狀、柳宗元的貶謫詩、柳宗元的生平資料、柳宗元詩歌的古今文論評價、柳宗元風格相近的詩人詩歌資料等。最后就是措辭舉要,明確使學生知道措辭舉要就是列提綱。
通過這個例子的講解,學生不但理解了什么是“三準”,還初步理解了碩士畢業論文的體制特點、資料搜集的方法、列提綱與運用材料佐證論點的方法,對于碩士畢業論文寫作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課堂教學有重點突出、難點分散的特點,這同樣可以運用到論文中。論文也是高校教學的一個重點與難點。如果把這個難點集中到四年級解決,無形之中增加了論文的寫作難度。因此,建議在碩士畢業論文寫作之前,撰寫學期論文。其方式是按照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進程,學期末布置需要撰寫的學期論文。
第一學期學生剛剛接觸古代文學,能力有限,可以布置單篇篇目,讓學生圍繞有關作家的作品、某類文學體裁或某個作品集的特點分析作品,進行鑒賞。如以《山鬼》為例,分析屈原《九歌》的藝術特色。這類題目一般是就篇章而談篇章,不涉及其他資料的引用與論證。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基本的篇章分析能力。
第二學期仍然是單篇篇目分析的練習,只不過在原有的基礎上讓學生搜集有關該篇目的評析、論證資料,并學會在分析單篇篇目時,綜合利用這些材料并對之加以簡單的評價。如以《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為例,分析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要求學生在分析單篇的基礎上,搜集關于該篇的所有資料,甄別之后,并加以利用以論證杜甫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第三學期就是命題論文。這種命題論文一般給出明確的角度,讓學生圍繞命題,搜集與命題有關的所有資料,運用各種方法有效地論證論文觀點。如“論歐陽修對南唐詞的接受”,引導學生搜集有關南唐詞風的資料、歐陽修學習南唐詞風的資料、接受美學資料等,使學生能運用各種方法有效地論證文章觀點。
一、提倡多讀
誦讀強調遍數多,這也是古詩歌誦讀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南宋朱熹說:“讀之,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葉圣陶說:“吟誦的時候,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課程標準》強調古代詩歌的啟蒙教育應突出誦讀性,在反復的誦讀實踐中模仿、嘗試誦讀方法的不同變化,去積累誦讀的經驗。所以,我在小學語文古代詩歌教學中重點要求學生學會誦讀,讓學生把誦讀看成是一種樂趣和享受,而不是一種累贅和負擔,通過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誦讀來感悟詩意。
二、注重方法
朱自清曾經說過:“熟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所以,教師要指導好學生怎樣進行誦讀,即誦讀的基本表現形式。強調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暢、有感情地去誦讀課文,讓學生放聲讀。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詩歌特點予以指導,使學生明白讀的要求和目的,表達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注重停頓、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之間的微妙關系,要能分辨語氣的輕重;使聲音有緩急,合乎原文意思的發展。
三、升華美感
關鍵詞:小學 古詩 誦讀 教學
誦讀是我國古代語文學習的優良傳統,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學工作者應充分重視這一方法的運用。
一、誦讀是對小學生詩歌啟蒙教育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最早的詩歌是人們口頭吟唱的,詩歌中的音樂因素和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有著更為積極的意義。音樂性是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征。音樂美又被稱為韻律美、聲韻美,表現為押韻、平仄、句數、字數、停頓節奏、雙聲、疊韻、疊字等語音特征的有規律的反復所形成的聽覺上的審美感受。
二、誦讀的作用是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語言和韻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20世紀30年代初,夏丐尊等專家說:“讀,原是很重要的,從前的人讀書,大多不習文法,不重解釋,只知在讀上用死工夫。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后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近來學生們大家雖說在學校里“讀書”或“念書”,其實讀和念的時候很少,一般學生只做到“看”而已。我認為語言學科,不該只用眼和心,須于眼和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讀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
蕭滌非說:“律詩本是一種具有音樂性的詩體,詩人完成一首律詩,往往不是用筆寫出來的而是用口吟出來的。對于一首律詩特別是象《秋興八首》這樣的七律的鑒賞,更需要下一點吟詠的工夫。這倒不是單純為了欣賞詩的音節的鏗鏘,而是為了通過抑揚亢墮的音節來更好地感受作者那種沉雄勃郁的心情。前人評《秋興八首》謂‘渾渾吟諷,佳趣當自得之’”這雖然是針對律詩的特點而言,其實何嘗不可以看作誦讀古代詩歌的共同特色。這種方法似笨拙,實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到自己的腦海中,一輩子也磨洗不掉。因而才可能對它們耳熟能詳,而理解得十分透徹。
三、展開誦讀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詩歌特點予以指導
首先,誦讀強調實踐性,注重讀的過程,遍數多是其基本要求。課程標準從“過程和方法”的維度出發,強調古代詩歌的啟蒙教育應突出實踐性,在反復的誦讀實踐中模仿、嘗試誦讀方法的不同變化,再積累誦讀的經驗。這個過程不同于以會背為目標的檢測。南宋朱熹說:“讀之,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葉圣陶說:“吟誦的時候,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所以他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一遍地讀來入調,一遍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
其次,誦讀還要強調誦讀的目的性。誦讀的基本表現形式是朗讀。“用普通話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列在了每個學段閱讀目標的第一條。朗讀是指放聲讀。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詩歌特點予以指導,使學生明白讀的目的和要求,表達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注重對具體讀法的指導,注重停頓、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之間的微妙關系,即課程標準所說的“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一些專家對此也有一些精辟的論述。如朱自清認為,“熟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在朗讀時,“要能分辨語氣的輕重;使聲音有緩急,合于原文意思的發展。”這些論述是有指導意義的。
再次,誦讀的訓練要注意層次性和多樣性。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隨著理解領悟能力的增強,學生的誦讀技巧會越來越高,老師必須根據這些特點確定不同學段的誦讀的不同要求和訓練方法;組織課堂的誦讀實踐要適應學生的趣味,采取多種訓練方法給學生示范和引導。
總之,誦讀是和情感體驗、語言積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指反復多遍,最終爛熟于心的讀。學生吟誦詩歌,抑揚頓挫,韻味無窮,有意識地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音律的美,詩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和感染。與朗讀相比,誦讀更強調個人體驗,更強調內化。誦讀是古代詩歌啟蒙教育的貫穿始終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曾祥芹,《閱讀技法系統》,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135
[2]程廷祚,《詩論十五》,道光丁酉年刻本《青溪文集》卷二
[3]黃仲蘇,《朗誦法》,上海,上海開明書店,1936.126
[4]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119
[5]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64
[6]夏丐尊,《葉圣陶.文心》,上海,上海開明書店,1948(再版,107
[7]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論著選評》,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909
關鍵詞:詩歌教學 目標 切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10-0030-02
作者簡介:李平貴(1977―),湖南長沙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長沙市優秀班主任、優秀語文教研工作者、鄧志剛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長沙市岳麓實驗中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
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當前詩歌教學較普遍存在目標模糊不清、教法老套、找不好切入點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認真進行反思,認為應該關注以下兩大方面:
一、明確目標,綱舉目張
高中詩歌教學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具體到每首詩重點教什么?筆者認為教高中詩歌時,教師要知道《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詩歌教學的要求除課程目標和單元目標外,還要求學生擁有完備的詩歌知識儲備、較高的誦讀水平和賞析能力。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課程目標和單元目標的聯系與區別:課程目標是從宏觀角度提出的,是詩歌教學之“綱”;單元目標是從微觀角度提出的,是詩歌教學之“目”。“綱舉”方能“目張”!作為教師,在教學詩歌之前一定要認真鉆研課程目標和單元目標,在此基礎上再結合具體學情制定相應的課時目標。目標明確,綱舉目張,胸中有成竹,揮灑方自如。
下面結合筆者在選修課程中的詩歌教學實踐加以解說:
《課程標準》“課程目標”部分對于選修課程中的詩歌教學提出了以下目標:
1.對鑒賞詩歌有濃厚的興趣,樂于拓寬文學欣賞的眼界,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
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現代的觀念和歷史發展的觀點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3.背誦一定數量的我國古代詩文名篇,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為形成傳統文化的底蘊打下扎實基礎。
4.學習鑒賞詩歌的有關知識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的不同藝術特性,注意從多個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5.嘗試進行詩歌創作,樂于展示創作成果、交流創作體會。
作為老師,心中一定要牢記這些宏觀的課程目標,在具體教學中,要認真去落實具體的單元目標,在此基礎上再結合具體學情制定相應的課時目標。
選修課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之都”部分就分別提出了不同的單元目標。三個單元都有李白的詩,但在教學時應該有所側重,區別對待。
第一單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重點學習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內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的意蘊美和情感美。教《行路難(其一)》時,就要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要對李白的人生經歷、政治理想以及寫作這首詩時的心境作全面而深入的探究,才能充分理解此詩。
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重點學習通過把握古典詩歌中的意象,發揮想象,體會、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教《夢游天姥吟留別》時,就要依據單元要求重點賞析夢游一段,引導學生借助聯想和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
第三單元“因聲求氣,吟歌詩韻”,重在把握中國古典詩歌的聲律特點,學習有感情地吟詠、誦讀作品,在古典詩歌音樂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蘊含的情感。教《將進酒》時,就要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要讓學生先掌握詩歌節拍、用韻等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掌握詩中句式的長短變化、韻腳轉換的疏密,更要引導學生細心揣摩詩中詞句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緒的變化,融入自己的感情,聲情并茂地朗讀、吟詠,這樣才能更好地體會詩人借著酒興,淋漓盡致抒發出來的憤激之情。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可能只用一種方法教學,但還是要側重單元目標進行教學。
二、找好切點,拋磚引玉
詩歌教學定好目標后,還需要找好切入點。詩歌教學的切入點不太易找,但找不好會讓詩歌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切入點要根據課堂不同的需要來恰當地選擇。課前導入、課中突破、課后拓展,目的不同,選擇的切點也有所不同。下面以杜甫的《蜀相》為例具體分析。
在導入《蜀相》一詩時,既可以由評價諸葛亮的對聯或成語導入,也可以由易中天的“品三國”導入,還可以從初中所學的《出師表》導入。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學生知道《蜀相》一詩是憑吊諸葛亮的。在課堂中突破單元目標和本詩難點時,要根據單元目標來確立切入點,本詩處于“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一章,那么我們就要引導學生思考詩人杜甫為何在眾多英雄之中獨獨鐘情于諸葛亮,弄清寫作目的。在突破時可以如此切入:詩人明明是在憑吊武侯祠,為什么不直接以“游武侯祠”為題而以“蜀相”為題?從此處切入,再聯系杜甫的生平遭遇,最后引導學生從結句中“英雄”二字切入,就能讓學生明白杜甫為何會對諸葛亮這樣一個悲劇英雄產生共鳴,就能明白杜甫的情感為何是深沉和悲傷的。
切入點也要根據詩詞本身的特點來恰當地選擇。
例如《歸園田居》就可以從標題中最能夠引人思考的字眼入手分析,抓住題目中的“歸”字,以問引思,依次設問: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然后再層層釋疑,就能夠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情感了。
《書憤》一詩就要緊扣標題中的“憤” 字,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跌宕起伏的復雜感情。首聯在激憤中懷有豪情壯志;頷聯沉痛傷感;尾聯在悲愴之中又抱有期待,表明詩人至死不忘恢復中原的愿望。全詩著重寫自己的“憤”,寫得大氣磅礴,全詩基調雖是寫壯志未酬帶來的悲憤,但并不是絕望。這樣切入,就可以讓學生明白:詩歌表面是寫自己無用武之地的“憤”,實質上是表達作者對國家深沉不渝的愛。
分析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時若能抓住承上啟下的過渡性語句,就很容易理清詞的脈絡層次。詞中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一句既承上又啟下,“江山如畫”照應前面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寫壯闊之景;“一時多少豪杰”既回應了“千古風流人物”,又引出“遙想公瑾當年”,點懷古之題,抒豪邁之情。鑒賞時把握住了這一點,對詩詞的脈絡層次就理清楚了,從而能快速地掌握詩的內容與結構,便于背誦。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須得法。“法”從學習中來!從摸索中來!從反思中來!身為教師,一定要養成勤奮學習、反復摸索、勤于反思的習慣,才能不斷提高、不斷進步、不斷成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 小學 古詩誦讀 教學
誦讀是我國古代語文學習的優良傳統,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學工作者應充分重視這一方法的運用。
一、誦讀是對小學生詩歌啟蒙教育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最早的詩歌是人們口頭吟唱的,詩歌中的音樂因素和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有著更為積極的意義。音樂性是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征。音樂美又被稱為韻律美、聲韻美,表現為押韻、平仄、句數、字數、停頓節奏、雙聲、疊韻、疊字等語音特征的有規律的反復所形成的聽覺上的審美感受。
周振甫在《論誦讀》中總結了誦讀的種種好處,他說:“讀時分輕重緩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應,足以幫助對文章的了解,領會到作者寫作時的情緒;懂得音節和情緒的關系,到寫作時,自會采取適宜的音響節奏來表達胸中的情意。”清代程廷祚認為:“古者之于詩,有誦有歌,誦可以盡人而學,歌不可以盡人而能也。”近人黃仲蘇認為:“誦就字義言,則為讀之而有音節者……”朱光潛說:“歌重音樂的節奏而誦重語言的節奏。”綜合各家的理解,我認為誦讀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反復地讀,熟練到脫口而出,自然成誦。方智范分析到:“誦讀是我國語文教育優秀傳統中一種有益于積累、有效提高語文能力的好方法,應當適當提倡。誦讀是反復朗讀、自然成誦,尤其適用于優秀詩文等聲情并茂的作品。誦讀比簡單的朗讀更有助于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誦那樣具有表演性。這一方法有助于積累素材、培養語感、體驗品位、情感投入,達到語文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目的。”
二、誦讀的作用是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語言和韻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20世紀30年代初,夏丐尊等專家說:“讀,原是很重要的,從前的人讀書,大多不習文法,不重解釋,只知在讀上用死工夫。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后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近來學生們大家雖說在學校里“讀書”或“念書”,其實讀和念的時候很少,一般學生只做到“看”而已。我認為語言學科,不該只用眼和心,須于眼和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讀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
蕭滌非說:“律詩本是一種具有音樂性的詩體,詩人完成一首律詩,往往不是用筆寫出來的而是用口吟出來的。對于一首律詩特別是象《秋興八首》這樣的七律的鑒賞,更需要下一點吟詠的工夫。這倒不是單純為了欣賞詩的音節的鏗鏘,而是為了通過抑揚亢墮的音節來更好地感受作者那種沉雄勃郁的心情。前人評《秋興八首》謂‘渾渾吟諷,佳趣當自得之’”這雖然是針對律詩的特點而言,其實何嘗不可以看作誦讀古代詩歌的共同特色。這種方法似笨拙,實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到自己的腦海中,一輩子也磨洗不掉。因而才可能對它們耳熟能詳,而理解得十分透徹。
三、展開誦讀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詩歌特點予以指導
首先,誦讀強調實踐性,注重讀的過程,遍數多是其基本要求。課程標準從“過程和方法”的維度出發,強調古代詩歌的啟蒙教育應突出實踐性,在反復的誦讀實踐中模仿、嘗試誦讀方法的不同變化,再積累誦讀的經驗。這個過程不同于以會背為目標的檢測。南宋朱熹說:“讀之,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葉圣陶說:“吟誦的時候,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所以他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一遍地讀來入調,一遍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
其次,誦讀還要強調誦讀的目的性。誦讀的基本表現形式是朗讀。“用普通話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列在了每個學段閱讀目標的第一條。朗讀是指放聲讀。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詩歌特點予以指導,使學生明白讀的目的和要求,表達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注重對具體讀法的指導,注重停頓、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之間的微妙關系,即課程標準所說的“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一些專家對此也有一些精辟的論述。如朱自清認為,“熟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在朗讀時,“要能分辨語氣的輕重;使聲音有緩急,合于原文意思的發展。”這些論述是有指導意義的。
再次,誦讀的訓練要注意層次性和多樣性。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隨著理解領悟能力的增強,學生的誦讀技巧會越來越高,老師必須根據這些特點確定學段的誦讀的不同要求和訓練方法;組織課堂的誦讀實踐要適應學生的趣味,采取多種訓練方法給學生示范和引導。
總之,誦讀是和情感體驗、語言積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指反復多遍,最終爛熟于心的讀。學生吟誦詩歌,抑揚頓挫,韻味無窮,有意識地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音律的美,詩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參考文獻:
[1]曾祥芹,《閱讀技法系統》,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135
[2]程廷祚,《詩論十五》,道光丁酉年刻本《青溪文集》卷二
[3]黃仲蘇,《朗誦法》,上海,上海開明書店,1936.126
他們帶著歷史的深邃與遼遠,用或豪邁或溫婉,或輕靈或厚重,或清淡或濃麗的筆觸,書寫了一章又一章特立獨行的詩篇,唱響了一闋又一闋此起彼伏的天籟。
在他們的筆下,有馳騁疆場的恢宏,有月夜徘徊的靜謐,有泛舟湖畔的閑適,有攀登山岳的奮勇。他們為春花秋月的燦爛舉杯暢飲,亦為殘荷落日的凄冷嘆息踟躕。宏圖大志的昂揚,白首失意的悲嘆,仕途坎坷的落寞,報國無門的悲憤,愛情逝去的遺恨,四海漂泊的辛酸,都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筆墨記錄著詩性生命的豐富人生。
讀這本書,我們會隨陶淵明粗衣布鞋,采一朵南山的,荷鋤晚歸;隨詩仙李白天馬行空,上攬明月下游大江;隨詩圣杜甫去鄉間走一遭,看兵荒馬亂中的悲慘民生,聽一聽破碎山河的驚心鳥鳴;隨白居易聽一曲琵琶吟,感受人世的蒼涼;與王維去不惹塵埃的山林里看桂花靜靜飄落;去感慨李后主從皇帝到囚徒的無限情懷;和蘇軾一起持竹仗著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用放達書寫人生;和辛棄疾一起金戈鐵馬,把欄桿拍遍;靜觀易安居士的終古凝眉,與她一起解讀愛情,把嘗人間的悲歡離合;枕著八旬老翁陸游的北定中原之思入睡,圓一場九州統一夢。
詩是淡的,然語淡而味不薄,所以我們能讀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超越塵俗的閑逸。
詩是濃的,濃情,濃怨,纏綿悱惻,動人心魄;亦如李煜、易安詞字字飄雪,句句含淚,似積滿了雨的云。
詩是廣闊的,遼闊的平野,浩蕩的江水……李白的飄逸、蘇軾的大氣、辛棄疾的胸襟都躍然紙上。
休說古人泛舟湖心,漫步河灘,撫琴飲酒賦詩的閑適已然落伍;休說寫詩讀詩背詩的人無用無能無利益;休說流行音樂、時尚雜志、金錢權力比詩歌更給力。一個沒有詩歌的國度將是一個缺乏人文關懷、缺乏人文內涵、缺少生活情趣的國度;一個沒有詩歌的民族是缺少幻想和希望的。一個有詩的國度,是一個具有人文素養的國度;一個有詩的國度,是一個擁有情意、熱愛生活的國度。一個讀詩的人,有著一顆靈秀聰慧的心,也必將用詩性的眼光來解讀世界、審視人生。
我們于浩瀚的詩詞評論中,節選文質兼美、通俗易懂的人物散文,將十大詩人的生平經歷、詩歌特點娓娓道來,以幫助讀者了解詩人背后的故事;收錄各種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詩篇,并配以權威的點評,以幫助讀者解讀詩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又精選每位詩人的優秀作品,以擴大讀者的閱讀面,增強讀者的詩歌解讀能力。總之,我們以文學的筆觸描寫詩人,以詩學的眼光解讀詩歌,以美的素養培養一顆顆愛詩的心。
(一)知識與能力
文藝隨筆的閱讀理解及比喻
(二)過程與方法
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點和結構方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2.明確古典詩歌的特征,提高對我國古典詩歌的審美能力。
學習重點: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方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2.學習用比喻說理的論證方法。
學習難點:
理解課文中關于詩歌特征等問題的獨特論述,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談中國詩》是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屬于文藝隨筆。本單元的課文多為論述式、闡發式的,有一個核心議題,更具有議論化的特點,學習本課時一定要把握作者縝密的構思,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歸納文章的要點,理解文章的重點難點。解讀本課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個還原作者思路的過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點,找出了重點難點問題,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本課主要采用閱讀法、探究法、討論法等。本課教學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在初中、高一階段。已學習過一定量的議論文,掌握了閱讀議論文的一般方法。教學時,要充分挖掘、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舊知識,實現知識的遷移、應用。
學習流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中國詩歌,源遠流長。有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詩經》,有浪漫主義詩歌的鼻祖《離騷》;有漢樂府的雙壁《木蘭詩》《孔雀東南飛》,也有文人五言詩的冠冕《古詩十九首》;有“唐詩”,有“宋詞”,也有“元曲”。然而當這些詩歌走進我們的生活時,大家是否想過他們的特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錢鐘書先生的《談中國詩》,了解中國詩的特征。
(板書:談中國詩 錢鐘書)
(二)作者介紹
錢鐘書,字默存,號槐聚,現代文學家,被譽為“文學大家”。作品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小說《圍城》詩論《談藝錄》。
(三)整體感知
自讀課文后用原文填空,梳理文脈,抓中國詩的特征。
1.從詩的發展史上看,中國最好的( ),產生遠在最完美的( )之后,其精髓和峰極出現得異常之早。
2.詩的外在形式上,艾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國詩是( )。長詩也只是( )。
3.從詩的表達方式上,用一位中國詩人的話說,(“ ”)也就是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歌的特征。中國詩里也會用所謂“何處是”的公式,如( )。
4.中國詩的筆力( )、詞氣( )。我們也有( )的詩。
5.在內容上,中國詩跟西洋詩無甚差異:中國( )特別多,( )幾乎沒有。中國詩里有所謂( )品質,西洋詩里也有所謂( )成分。
(四)合作探究
1.作者談詩歌的特征,用了許多精妙的比喻,顯示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喜歡的比喻,說說他們的含義和表達作用。
示例: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
明確:早熟指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里出現得異常之早。早衰指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對比,從詩歌發展的角度,簡要的說明中國詩的藝術特征和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
2.自主探究(學生有可能自主探究的比喻句)
(1)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的聰明。?
(2)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腳,腳也形成了鞋子;詩體也許正是詩心的產物,適配詩心的需要。
(3)我愿意換個說法,說這是一種懷孕的靜默。
(4)有種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兒,你們叫它“北京狗”,我們叫它“西洋狗”,《紅樓夢》的“西洋花點子哈巴狗兒”。這只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該磨快牙齒,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總結:比喻——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生動,化腐朽為神奇。
(五)延伸拓展
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選話題,另寫兩句話,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句式與示例相同。(6分)
人生如一首詩,應該多一些悠揚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
人生如一幅畫,應該多一些亮麗的著色,少一些灰暗的點染;
2.課外作業
了解了中國詩的特征,你怎樣看作者的觀點,課后請寫300字的隨筆。
(六)結束語
當我們輕輕合上文章,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不由使我們驚嘆,感謝他們給我們留下了一筆燦爛輝煌的文化遺產。我國的古代詩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