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組織教學8篇

時間:2023-06-04 08:38:5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課堂組織教學,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課堂組織教學

篇1

英語課堂教學課堂活動激活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低效狀況

當下的英語教學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溫吞水。由于一般普通中學缺乏必要的英語語境,學生從小學開始學英語,學了十多年還是不能流暢地用于交流。教學母語以外的英語,必須盡可能地讓學生接觸英語,使用英語,浸潤在英語語境里才能快速掌握英語。當下的英語教學仍然脫離不了“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做不到以人為本,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導,學生用機械、單一的死記硬背來學習英語,造成“啞巴”英語的現狀。

二、組織課堂活動激活英語課堂教學之實踐

(一)課前5分鐘演講激“活”學生思維

一場音樂會,精彩的前湊是一曲吸引人們觀看的重要部分,一堂課的開場白恰如一曲的前湊,吸引學生的興趣,進入到上課的氛圍中,因此,課前的5分鐘演講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課前5分鐘的演講,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演講內容,讓他們利用這5分鐘展示他們自己喜歡的作品。在這5分鐘的演講里,學生們運用所學過的詞組和句子用英語來講述小故事、諺語和身邊發生的小事件等,以輕松的心情、活躍的思維進入英語課堂的學習。

一次,我們組織學生們去進行環保宣傳活動。活動結束后,要求以此為主題進行討論。一個上午下來,學生既疲倦又興奮,并且,對看到的亂扔煙頭、亂穿馬路、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很是憤怒,課堂討論的時候紛紛發言,既使學生們受到了環保教育,又提升了學生們聽、說的實際能力,學到了新的詞匯。

(二)課堂講故事激發學生求知欲

初中生正處于由兒童向少年的轉型期,好奇心強仍然是他們的性格特點。而講故事是他們非常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對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有著獨特的魅力。在課堂教學中適當使用講故事,使用的是大量的詞匯、活潑的語言、甜美的聲音、豐富的表情和有趣的肢體語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獲得新的詞匯,逼真的語言環境,真切的語境感受。課堂教學中,把文本內容和講故事運用起來后,我想,如果能讓學生也能參與進來,那豈不是效果更好?為此,我設計了小組合作進行故事接龍比賽的活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比如,學習who、where、when、what時,我把學生分成4人一組,將who、where、when、what 四個部分讓每個學生各承擔一個,分頭用自己承擔的那部分內容寫成句子,然后組合起來,造出很有趣的句子。例

S1:Liu Xiang?S2:swimsS3:in the kitchenS4:every Sunday

然后組合起來就成為一句:Liu Xiang swims in the kitchen every Sunday.

接龍活動每組分人數可以不限定,由一個學生先說第一句話,后一個學生根據前面那句話的意思接著往下編,我還要求一個學生和下一個學生之間不得停頓,速度不能太慢,這樣一來,學生們越編越有興趣,既學習了詞匯、句子,又加深了學生對這些句子的印象,令他們不會忘記。例

A: If I get up late,I’ll be late for class.

B: If I’m late for class,my teacher will be angry.

C: If my teacher is angry….

(三)教師自編順口溜,提高學生聽說能力

英語語言富于節奏感,動聽的語音語調對學生有著一定的吸引力,學生讀起來有樂感。因此,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別出心裁,把那些枯燥的、不易記住但詞和詞之間有關聯的詞語編成朗朗上口的順口溜或小詩,教師或充滿激情、或詼諧幽默的朗誦、豐富的表情、幽默的語言、大方得體的舉止,都能使學生對所學的單詞、詞語印象深刻,那些枯燥、晦澀的詞語都不攻而破,讓學生牢牢記住,在歡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們的聽、說能力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比如,在學習名詞的復數時,先讓學生巧記以-o結尾加-es的詞:

A.兩人兩菜(hero,negro,potato,tomato)

B.一句話Negroes and heroes like to eat potatoes and tomatoes(黑人和英雄喜歡吃土豆和西紅柿。)

C.有生命的加es,無生命的加-s.

再讓學生巧記f(e)結尾的名詞復數:f(e)ves(wife,knife,wolf,thief,shelf,leaf.)

編成順口溜:

妻子持刀去宰狼,小偷嚇得發了慌;躲在架后保己命,半片樹葉遮目光。

編順口溜雖然對教師的個人素養要求很高,但卻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一課堂活動使艱澀的英語文本內容變得簡單易記、生動形象,印象深刻。課堂上,教師生動、夸張、聲情并茂的表演,使學生在輕松、歡快的學習氛圍中學會知識,從而產生積極向上,快樂愉悅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久而久之,學生們自己也會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去編口訣,寫順口溜來強化單詞、詞語的聽說能力。

(四)格言警句鼓勵學生勤奮學習

在漢語文章中通常會引用格言、警句,以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理論支撐。英語文章中,同樣會引用格言、警句,精辟深邃的格言、警句是前人的經驗總結,凝聚了前人先輩的智慧,啟迪后輩,陶冶情操,激勵上進。因此,英語教學中加強格言警句的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英文素養,激勵學生努力勤學。

例如,學習單詞“time”時,我引用了這幾個警句:Time is money(時間是金錢).Time is life(時間是生命).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歲月不待人).既讓學生記住了time這個單詞的用法,又對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刻苦勤學的教育。為了擴大學生對英語的知識面,我還利用休息時間收集了有關時間的諺語,配合英文詩“I try”和“Do my best”,使學生認識時間的寶貴。

(五)玩游戲激發學生好奇心

玩游戲是孩子們最樂意的一件事,初中生正處于由兒童轉為少年時期,玩游戲他們同樣喜歡。在游戲中,學生們學習熱情高漲,思維活躍,興致勃勃。因此,教學過程設計幾個課堂小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邊玩邊學,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寓教于樂。

比如,猜身上的五官部位是孩童時經常玩的小游戲,教學eye、nose、ear、mouth、hand、face等單詞時,我和學生們一起做起了“Touch your head”的游戲。游戲開始,教師先說Touch your nose.學生邊聽邊點自己的鼻子。同樣,老師說ear、eye、mouth、hand、face時,學生點自己的五官,為增加游戲樂趣,我設計了小組比賽,并且加大了游戲的難度,當學生聽到“Polly says,Touch your ears”時,學生才可以用手摸自己的耳朵,小組違規最少者得勝。由學生自愿輪流當發令官,相互競猜。生動夸張的游戲,點燃了學生的快樂情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六)創設表演語境,提高學生運用能力

由于英語不是母語,學生們接觸不到真實的英語語言交流的語境,學習英語只能靠自己硬背。為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創造更多的英語場景,讓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看到文本中描述的情景,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單詞、詞語所包含的意思。也因如此,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根據英語的這些特點,利用、挖掘教材,利用生活中的實物來創設英語語境,讓英語學習貼近生活,讓生活走進英語課堂。我把課文中涉及的角色分別讓學生扮演,在角色表演中增強了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birthday”這個主題時,我結合學生所學過的內容,分成At home、In the supermarket、At a birthday party幾個系統的場景,讓學生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后在課堂進行表演。學生在表演中復習了有關food、drink、fruit、color、number等單詞,對句型“How much are they?”“When is your birthday?”熟練掌握了,最后,在Happy birthday的歌聲中結束整堂課的教學。在學生們意猶味盡的回味中,既鞏固了學生所學詞匯,又拓展了語言內容,提高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三、結束語

作為英語老師,把握“講在必要處,練在活動中”,讓學生盡可能“活動”起來,在活動中發掘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在活動中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創設了一個直觀形象的語境,調動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英語課堂成為了教師與學生進行語言交流的重要場所。

參考文獻:

[1]胡春洞.英語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夏惠賢.當代中小學教學模式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關鍵詞:教師 課堂 教學 組織

學校以教學為主,教師主要通過教學來完成自己的任務。要提高教學質量,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固然重要,但事實證明,教師光憑專業知識雄厚往往還不足以順利而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這就要求教師還必須認真研究教學規律,掌握教學方法,講究講課藝術。這里就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有關問題,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教師要善于組織一堂課的開端

一堂課的良好開端為教師教學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有利條件。有經臉的教師總是巧妙而成功地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組織教學的手段或措施,使上課一開始學生就有安定的秩序、積極的思維狀態和良好的聽課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開始講課,老師的講授才能“箭無虛發”。

1、教師用“感情”組織教學。當學生接連上了幾節課精力已感疲倦,注意力容易分散,有些學生甚至無精打彩時,老師切不可也無精打彩地去上課。否則老師的講課便成了“催眠曲”。這時老師要以振奮的精神、充沛的感情、激昂的語調開講,往往會刺激學生的興趣,鼓舞學生的情結,打起學生的精神,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有“欲罷不能”之感。教師感情的波瀾起伏會使學生心智激蕩,學生由“無精打彩”會慢慢變得“精神煥發”起來。實際上教與學的過程就是一種師生“感情”互相交流的過程。

2、用“前言”、“導語”、“故事”或“例子”組織教學。把學生的情緒先行穩定下來,注意力吸引過來,積極性調動起來,再開“正文”。但要注意這些“名堂”的運用一定要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密切聯系,或閘明學習目的,或激發學習興趣,必須深思熟慮認真選取,切不可順手拈來,信口開河,扯得太遠不著邊際。

二、組織教學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一堂課的良好開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師如何把組織教學的工作貫穿到一節課的全過程中去,使整堂課進行得活躍而不浮泛、嚴密而不倡促、踏實而不板滯。教師應機智而巧妙地“駕馭”課堂教學的方向使教學活動井井有條、系統連貫而有節奏地進行。

1、用教師的語言藝術組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始終起著組織學生注意力、喚起學生興趣的重要作用。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師無論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傳授文化科學知識,都是借助于語言來實現的。所以要提高教學效果就必須在語言上下苦功夫,努力練好說話的本領。

2、教師要以運用語言的技巧聲調的變化來組織教學。教師不但要注意掌握語言藝術,還要努力研究運用語言的技巧,要恰到好處地運用語言聲調的輕重緩急、高低快慢、抑揚頓挫,以造成教學過程的節奏感和課堂氣氛的波瀾起伏,使學生的智力“沸騰”起來。切不可單一死板、平鋪直敘。當講到教材重點、難點或關鍵之處時,教師的語言應該放慢,語氣應該加重,抑揚鮮明、頓挫有致,一板一眼,詞清句實。即所謂“用重錘子敲”以引起學生注意,加深理解鞏固記憶;當課堂秩序出現混亂時,你不妨有意變換聲壓低嗓門,采取聲緩而語重的方式講課。這對學生是個“新異刺激”,能引起學生的“好奇”,使其注意力迅速組織到新授內容上來。

3、運用學生的注意規律組織教學。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所以大凡課堂上注意聽講的學生,一般來說便能較好地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相反那些課堂上不注意聽講,思想“開小差”的學生往往得到的只是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學習成績較差。因此教師能否正確組織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全神貫注”的聽講,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

三、教師要善于組織一堂課的結束

課堂教學的結束也像課堂教學的開始一樣重要,是衡量老師教學藝術水平的標志之一。因為一堂課的成功不僅有賴于良好的課堂開端,講課過程有聲有色地進行,而且還要看教師是否園滿地完成了全部教學計劃,課堂教學結束得是否合理和恰到好處,該堂課的教學是否獲得了好的“收成”。因此課堂教學的組織工作千萬不可“虎頭蛇尾”,有始無終草率從事。

1、課堂教學要按時結束。不可提前,亦不可“拖堂”。沒有按時結束或由于某種原因而在凌亂中結束的課堂教學會大大損害課堂教學的價值,降低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的準時結束必須建立在老師的周密計劃,精心組織,認真講解教材,充分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最大限度提高教學效果的基礎之上。那種“死卡”時間為準時而準時的機械做法是毫無實際意義的。

2、通過課外作業布置,組織好課堂教學。課外作業是一種復習和鞏固,也是一種使用。它是運用學過的理論、公式或概念來解決具體問題的教學上不可忽視的環節。

3、用“留問法”組織好課堂教學的結尾。教師要講究課堂教學結束的藝術,要給學生留下“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含蓄結尾,使學生展開豐富想象力以進入知識的“新天地”;或采取“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方式以“燃”起學生對下面新教材的求知欲望;或前瞻后顧妙手點撥,使這節課的結束成為下節課的開端,架起溝通新課題的“橋梁”。一節課的結束大有考究,只要我們認真研究,深入體會,靈活運用,不斷實踐,定會有所幫助逐步提高的。

組織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僅指教學形式的組織,更重要的是指教學內容的組織,使課堂講授的知識都在緊密聯系的順序中進行,并要逐漸地將新的理論和新的事實與學生頭腦中已經掌握的知識建立起科學體系的鏈條,環環緊扣,不使一環松懈或脫落。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多方面著手,深思熟慮,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諸如板書的科學設計、實驗演示的合理安排、當課堂教學內容的復習和鞏固等等,都應在考慮之列,并認真研究、周密計劃、具體落實。只有課堂教學組織得好,提高教學效果才能有所保證。

篇3

[關鍵詞]先聲奪人的課堂導語、省時高效的課堂設計和激情飛揚的精彩結尾。

我們做老師的,都愿意聽名師講課,聽好教師講課,聽完后常常是余興未消,意猶未盡,然后會在自己的課堂上嘗試、模仿,可是,我們總是達不到我們想要的目標,原因在哪里呢?課堂教學的形式是可以移值、模仿、復制的,但是,名師們最本質的東西我們沒有學到手,那就是他們的組織教學能力,這就是我今天想說的組織教學的軟實力,這種看似很軟的能力才是課堂教學中取勝的通行證。

組織教學換言之也叫“駕馭課堂的能力”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基本功,當然了,教態、語言、板書、運用教具的能力,我們90%的老師們都能駕輕就熟,不在話下,可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有這樣的發現,有的老師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強,板書設計與寫字質量不是很多,運用教學具的手段也很一般,但是其教學效果卻并不差,有的成績還相當好,也很受學生愛戴和家長歡迎,那么他們贏在何處?贏在課堂教學組織能力強。

在聽課中看到我們常用的組織教學的方法是口令法,如:“一、二、三,快坐好。”目光注視法、語言表達法、停頓呼吸法,有時也有“懲罰”法。“剛才老師說的什么內容,你復述一下”,或者“××先站起來”這些方法都是維持嚴密的課堂學習秩序的有效法寶,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對于“身在曹營心在漢”以及課堂中告狀的學生,就很不明顯,怎樣使我們課堂更有吸引力呢?我想從三方面和大家交流。

一、先聲奪人的課堂導語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有了興趣,學習就有了動力,有經驗的老師比較注重新課的導入,精美的課堂導語,能使學生對這堂課一見鐘情,有先聲奪人之效,像一塊磁鐵一樣牢之抓住學生的魄,喚起他們的求知欲,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維,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去,那么我們的老師就要做一塊強有力的吸鐵石,每節課都要整理好自己的儀容,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使用好自己的教學語言,舉止優美的動作,得體整潔的服飾,都是組織教學必要的條件。

二、省時高效的課堂設計

馬卡連柯說:“教育需要的不是很多時間,而是如何合理利用很少的時間”。在課堂設計時我們應該考慮好以下幾個因素:

微笑面對學生

聲情并茂的語言

激發學生興趣

合理分配時間

調節課堂氣氛

吸引學生注意力

機敏處理偶發事件

確保課堂的

放開學生的手腳

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

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名師的課,好教師的課,他們在一節課中,話語不多,但給學生創造“說”的機會,而只在適當的時候,自然詼諧的點拔,使課堂活躍并充滿生機。

三、激情飛揚的精彩結尾

我們很多時候往往忽略課堂的結尾,認為下課就下課了,沒什么需要準備的,我們的課堂大多是虎頭、豬肚、蛇尾巴,明代文學家謝榛說的好:“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如余。”好的結課如曲終時留下裊裊不盡的余音,繞梁三日的回味。

總之,組織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而多樣的工作,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說著容易,干著難,教學成績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高超的課堂教學來體現的,所以說從教案設計到課堂引入,到精妙組織課堂教學,以及如何啟發引導學生到精彩的結語都需要我們下番硬功夫,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使我們的課堂常教常新。

[參考文獻]

篇4

由于體育課大都在室外進行,組織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種干擾,激發學生興趣,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組織教學,才可能使學生從心理和物質上作好充分準備,從而保證體育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因此,組織好教學是上好體育課的關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使教學成為一個動態的統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采取一定的組織教學形式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從而實現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目的。然而,教無定法,任何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都是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而變化的。怎樣抓好小學體育課的組織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體育課是通過身體的各種練習,使體力活動與思維活動緊密結合,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課的特點,行之有效地組織教學。

抓好體育課堂常規的組織教學。體育課堂常規是規范體育課的必要條件。教師必須嚴格認真,堅持不懈地抓好體育課堂常規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隊集合、服裝、精神狀態、禮貌行為、組織紀律、學生守則、場地器材的布置與收拾等常規訓練與教育。在教學中,教師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使學生變成自覺行動,以保證體育課的順利進。

抓好體育課各階段的組織教學。體育教學過程是由開始、準備、基本、結束四個部分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學內容和學生情緒各不相同,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地組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忌出現先緊后松、龍頭蛇尾的不良現象。上課前,教師要組織學生布置好場地器材等,為上課作好準備;上課開始時的組織教學特別重要,教師要抓住學生大都還處在課間休息活動的興奮狀態中的特點,采用趣味游戲,學生的情緒極易松懈,此時教師的組織教學更不能忽視,應采用一些調節情緒和恢復體力的放松性練習,保持學生興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時作好課堂的小結。如何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自覺地參與學習呢?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指對學生活動所具有的愛好和追求的心理傾向,它帶有鮮明的感彩。濃厚的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大腦處于高度興奮,造成獲取知識、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態。可見,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前提。如何使課堂教學興趣化呢?

1、導入課堂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它好比一場戲劇的序幕,要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求知欲,誘發出最佳的心理狀態,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創設最佳的教學情。我在導入課堂時(課的開始準備部分),無論從場地的布置、學生活動的隊形、活動的內容以及組織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時內容,因地制宜的為學生創設一種富有激情、新穎的外界條件。有時的場地采肜的是多方位、或半園形的、梯隊形的、五角形的、馬蹄形的、梅花形的等不同常規的場境設計,給學生一種好奇、新穎的感覺。熱身活動時,有時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運動,通過教師的引導,師生一起一會兒自由練習、一會兒小組結伴練習;有時安排在音樂的伴奏下,師生一起自編自舞、或模仿各種動跳躍的隨樂活動和無拘無束的唱游等。這種組織方式既給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誘發了學生的練習激情,達到熱身的效果,又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為課能順利進入運動技能狀態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

2、新授教學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授教學是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重要過程。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這個過程。為達到此目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的啟發、引導,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正確的思維,輕松地接受新知識。在新課教學中,要改變班級只是作為制約學生課堂行為的一種“靜態的集體背景”而存在的現象,使班級、小組等學生集體成為幫助學生學習的一種“動態的集體力量”。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不要急于講解新授知識的動作要領,而是要創設教學情景,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讓學生進行自學積極地思維,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教師則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邊整理、邊刪改、邊示范、邊講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確的動作要領,使學生在充滿熱烈探討的交談氣氛中和積極參與思維的過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識的內容。如我在新授“前滾翻”內容時,場地安排是把墊子擺設在斜面上,在帶著學生來到布置好的場地前時,用直問與曲問相結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進入學習角色;問題有:墊子的用處?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這時學生便圍繞著教師的問題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教師則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再用重問與輕問相互交替的方法,來抓住重點、引出關鍵問題,使學生能分清主次;最后教師再運用近問與遠問的相互配合,把知識和技能進行縱向連貫。

二、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課堂教學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學會”知識,而且要指導學生“會學”知識,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就能快地獲取知識,更透徹地理解知識,從而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信心,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

1、教給學生自覺學習的方法

育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要把體育教學單一的理解為只是直接為增強學生體質服務,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自覺學習、自覺鍛煉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和“自練通行,自學得之”的目的。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要因地制宣的組織學習材料,使教材中的圖案,文字表達方式能夠符合各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性,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明確原理。掌握方法。如我在教學中很注重對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文的工作,根據不同的看做提出不同的要求:低段年級的學生應從明意開始,會用完整的話表達內容的要求、簡易的做法等。中段年級學生應學會觀圖明意,并能對文字部分做到讀中有思、思中有意;能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邊讀邊議,逐步認識結論。高段年級學生要求按照教師提供的自學提綱進行獨立思考,經過質疑問難,得出結論。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促使他們在課前去主動了解課文知識、思考課文內容、探討知識疑點等,經過質疑問難,得出結論。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促使他們在課前去主動了解課文知識、思考課文內容、探討知識疑點等。

篇5

在生本課堂教學中,秩序井然是有效教學的基礎。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就非常強調課堂秩序的管理,他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課堂組織能力首先要達到的目標就是管理課堂秩序。正常的課堂秩序,不僅可以保證教學的有效進行,而且還可能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要達到這一目標,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關注每個學生的表現

尤其要關注后進學生的表現,生本教育體系理念認為,兒童有學習天性,而學習天性的自由展現,必然帶來真正的學習熱情和驚人的學習效率。“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在于人是一個可以激勵的系統。”如果一個人有了成功的表現,有受到激勵,就會邁向更大的成功。在生本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調控者,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設情境,為學生的好學創造條件,因而學生在討論學習中老師的“你說得真棒!”、“你的發言實在精彩!”、“你好聰明呀!”之類的激勵性的話語,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他們因受到精神上的鼓舞,潛在的學習能力也相應地得到挖掘,學習活動中自然就會競爭展現,人人爭取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此時,他們的思維被激活了,思維發生了碰撞,即刻就產生了智慧的火花,學生的學習理所當然就產生了令你意想不到的極快的進步。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那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探索和理論都會變成泡影。”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和動力,是進行教育的有利因素,對鼓舞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智能都是有用的。當一個人對某種學科發生疑問時,就會使各種器官和大腦處于最活躍的狀態,總是積極主動,心情愉快的進行學習,而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本課堂教學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的期待心理,也能夠積極的運用無意注意資源輔助教學。我們應該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自己的計劃,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內容,適當把教學進度放慢點兒,安排多些時間給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保持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生本教育就是一種理念而已,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永遠是一個與時代同行的話題,不能總是奉行“拿來主義”。課堂僅僅是一種形式而已,課堂教學不管怎么改革,都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堅持“一切為了學生,高度重視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理念,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育機智

篇6

一、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傳統應試教育觀念下的教學是圍繞考試展開的.教師的教學觀念也是從讓學生考出好成績出發的.這就直接導致了課堂教學的唯本主義.教師以教材作為指揮棒.按部就班.一字不差地傳授給學生.成了知識的傳聲筒.根本不需要去研究如何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牢記知識,完成作業.抓住考試點,正確對答就萬事大吉了.就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效果。這種觀念對于學生來說就是誤人子弟。學生的學習活動變得被動、機械、死板,毫無興趣可言:學生沒有自我建構知識的能力,高分低能,過分依賴教師和教材.缺乏學習的能力現代教育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受體.而是活生生的個體,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的探究者。教師不再包攬學生的一切,要學會放開。教學上不再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教師要發揮“拋磚引玉”的作用.做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或牽手者這就需要教師去組織教學.抓好教學的切入點.教給學生如何去學習.完成從“授人以魚”者到“授人以漁”者的角色轉變一堂好的語文課.不是看教師教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學了多少.學會了多少。教師能指點一條路,學生可循此探索思考:教師能給予一點啟示.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識:教師能引導學生歸納一些方法,學生可以舉一反三地去實踐運用.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獲取無窮無盡的知識之“魚”.這是他們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人性的關懷.要讓學生從主觀上改變對學習的看法.有著對學習的渴求和向往.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切實使學習成為學生主動的事情.學習的情感是積極的如果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師的任何教育措施都難起作用。

二、寫作教學

語文教學離不開寫作.寫作對學生識字寫字、用詞造句、選材構思、思維邏輯等綜合訓練.最能集中地反映出學生的語文水平。可以說寫作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小學語文教學可是縱觀我們的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小學生都害怕作文.一聽到寫作文就頭疼.有的說沒東西可寫,有的不知道從何下手.有的字數不夠等等.這都是語文教師寫作教學面臨的問題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上作文,提高寫作的能力是寫作教學的關鍵。

1.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寫作需要學生把觀察到的事物流露在筆端.是在觀察時觸動內心的共鳴要用學生獨特的視角寫出個性.這才是我們的學生作文需要的因此.平時要引導學生用心觀察.讓學生通過寫日記的形式.把自己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事情記下來。學生要用觀察的眼睛.用心體悟,反復琢磨,提高感悟能力。比如,讓學生觀察植物的成長,從出土、發芽、灌溉、長大、開花、結果,讓學生仔細全面地去觀察成長過程.進一步讓學生深思.自己的成長學習過程也需要不斷努力。

2.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語文課標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寫作教學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價值。讓學生寫自己熟悉的生活.這樣才有話寫.才能寫得好.讓學生感覺“有米下鍋”

3.看圖作文看圖作文.是起步作文.一直貫穿于小學階段作文訓練的始終,是培養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看圖作文要求學生圍繞圖的中心表達.準確而有層次地寫清楚圖的內容。首先.讓學生仔細看清楚圖畫.確定圖文要表達的主要內容,確定寫作的中心。其次.對圖畫的局部進行觀察和分析.抓住重點和細節再次.進行深入的構思和想象,挖掘素材,豐富表達。

三、閱讀教學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一個人的語文閱讀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他對這些知識的理解.也決定了他如何去運用這些接觸的知識一句話.沒有好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也就是一紙空文.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課堂教學。

1.指導朗讀朗讀是眼、耳、口等多種感官與大腦共同參與的較為復雜的認知活動.朗讀訓練溝通著聽說讀寫,連接著知情意行。讓學生充分地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和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更陶冶了他們的情操。朗讀要讀出感情,去感受作者描寫的意境.進一步理解:泛讀指導,在學生朗讀前.或者當學生讀得不合適的時候,起到啟發的作用;借助多媒體,由于學生認知有限,生活閱歷淺,對于課文中涉及的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的內容.不能很好地投入我們可以運用錄像這種聲形并茂的信息載體.讓學生進入形象的世界.使他們身臨其境.激起他們的朗讀興趣:借助音樂.小學生對音樂感興趣.聲音能引起他們的聯想.并使他們陶醉其中。

2.閱讀方法①閱讀過程不是割裂開的個體.離不開思維、動筆。比如.學生把不懂的地方畫出來、寫下來;把文中的優美詞句段篇進行積累.并要勤背誦;要學會思考只有邊讀邊思考,才能內化讀過的知識②閱讀形式包括預習讀、粗讀、詳讀、研讀、按順序讀、分部閱讀等。③進行課外閱讀。學生接觸課本中沒有的書籍,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領域教師可以推薦健康的兒童讀物,比如:寓言、聽話、科普讀物、四大名著、少兒報刊等。④圖文解讀小學生課外讀物大都圖文結合.教師可堅持引導學生從看圖到讀文如指導學生看封面和書名.講講書中可能寫些什么事圖畫能幫助兒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當眾講出主要內容,這樣才能把聽、說、寫緊密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

篇7

一、課前組織教學

事前做好充分準備是保證順利完成教學工作的前提。課前準備除備好課之外,還應要求學生課前備好書籍用品,幫助學生做好上課的思想準備。當學生進行課前準備時,就會想到要學習什么課程,應準備哪些用品,老師將提問哪些問題,這樣才有助于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二、課中組織教學

1.儀表端莊,教態自然

教師的衣著服飾也是一種勢語言,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服飾及顏色能對周圍人產生影響。鮮艷明麗的服裝,能使人感到活潑、可親;質樸大方的著裝使人產生莊重、嚴肅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講究衣著,于樸素大方中體現出高雅的情趣,于整潔得體中露出豐富的內涵,給學生以質樸美的熏陶和感染。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能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能為學生創設愉悅的氛圍,增進學生的課題意識,啟動學生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參與欲,從而使課堂教學順利地進入最佳態勢。比如教《瀑布》一詩中“好象疊疊的浪涌上岸灘”一句,先啟發學生說說是否在電影、電視里見過疊疊浪涌上岸灘的情景,這種聲音是怎樣的,讓學生模仿聲音,學生進而認識到“疊疊”的意思是這一聲還沒有完,下一聲又起來,氣勢很猛。然后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模仿“疊疊的浪涌上岸灘”的聲音,以體會其氣勢很猛。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體會著朗讀,其教學效果很好。再如教學《瀑布》第二節中的兩句話:“這般景象沒法比喻,千丈青山村著一道白銀”,這兩句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即:一看到瀑布,作者被那大瀑布的景象驚呆了,在教學中,應提示學生,并通過朗讀把作者那種驚嘆、贊美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

3.教法多變,生動活潑

教學方法與組織教學雖然是兩個不同概念,但二者關系密切。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靈活巧妙的教學方法本身就是組織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要根據教材的性質和學生特點,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4.站立行走,活動適當

上課時,教師站立的位置和活動范圍要符合教學要求。在講解示范時,要注意站立的位置和活動范圍,應當讓全班學生能聽清楚自已的講解,看清自己的示范動作,不要遮住板書,不要走動頻繁或幅度過大。為了引起學生注意,增加莊重和嚴肅的氣氛,教師應面對學生,并與學生保持一定距離。如講到那些富有詩意、情趣很濃的內容或為了喚起學生的情趣,教師可到學生中間,這樣就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倍感親切,從而促進師生關系的融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表情與眼神相結合

教師表情是調節和影響學生情緒情感的重要手段。馬卡連柯曾指出:“凡是不善于摹仿,不能運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者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教師,都不會成為良好的教師。”教師開朗、和藹的表情,會給學生如沐春風之感,為教學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在講課中,教師的臉部表情要因人、因時、因材而張馳結合。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教師可微笑著點點頭,以示肯定和鼓勵。回答問題有困難時,教師也要一反常態,不責備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有味,他們的思維才能處于活躍、興奮狀態,才能聽得進,記得全。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交流信息、傳遞感的工具。心理學家也認為眼睛可以表達無聲的語言,眼神里有豐富的詞匯,往往比有聲語言更富感染力。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以眼傳神,把喜怒哀樂、褒貶揚抑和愛憎親疏的不同感彩,以眼神表達出來。教師還要養成捕捉學生眼神的習慣。作為教師,要練就一副敏銳的眼睛,通過“窗戶”洞悉學生心靈的秘密,敏捷捕捉它們在課堂上的瞬息變化,適時適量地播撒智慧的種子,開啟求知的欲望。

6.注意教學信息反饋

教師在課堂上要隨時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表情和動態。學生的面部表情就象一個“晴雨表”,它可以告訴我們講課的效果:聽懂時往往微笑;不注意聽是凝視。沒有聽懂時有點側目、鎖眉或發呆,這時應及時把課停下來,要求學生集中一下精神;或提出一些問題,要求學生回答;或變換講課方式,使課堂生動活潑。

三、課后組織教學

篇8

一、教師課前準備充分,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個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必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那么,科學的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通俗的講,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應該合理得安排一節課的信息量。對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要進行區分,由于不同級的思維發展水平不一樣,因此相應的教學進度也要區別對待。

其次,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也要有所區分,這樣能夠避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從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二、巧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新知識前,教師應有意創設生動、愉悅的意境,揭示知識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在創設情境上,教師可以把故事、游戲引入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前,可安排這樣的情境:“小紅、小蘭兩人吃一個蛋糕,每個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數學該如何表示呢?”學生們會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出教學內容,帶學生們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中常見的、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也就是說,將數學“生活化”。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也能把數學學習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當然,在教師提出問題后,也要注意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教學中讓學生思考、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設計好問題,激發思維,針對學生思考中的問題給以有的放矢的指導。

三、引導動手操作,主動建構知識。

小學生還具有好動的特點,而這恰好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的好契機。皮亞杰認為:“兒童智慧的鮮花是開放在手指尖上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生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確,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學生只有通過自己親手做一做,才能把外顯的動作過程與內隱的思維活動緊密聯系起來,把蒙朧的想法轉化為實在的行動,在親身體驗中獲得真切、可信的數學知識,而且理解深入、印象深刻。

如“數學實驗”,數學實驗活動對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探索規律,培養空間觀念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學習“圓錐的體積”,為學生準備若干組圓柱和圓錐體學具,如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底高都不等和等底又等高,組織學生做盛水實驗,通過實驗,使學生發現,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的體積才有聯系,并且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有了這一實驗基礎,圓錐體積公式的概括就水到渠成。

四、活化活用教材,激發創新潛能。

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立足于這一出發點,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所以,教學中我們要活化教材,變“以本為本”為“學生為本”,一切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鑒于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個性,我們除了保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天性外,還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所選的教學內容不僅有現實意義,還要富有挑戰性,信息的呈現形式多樣而且可選擇,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答案不唯一。只有當學生的思維呈多極與多元狀態時,學生才會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如學完《百分數應用題》后,出示:“開發區要修一條長500米的公路,前3天修了計劃的20%,照這樣的速度,修完這條公路還要多少天?”這道題包含了豐富的信息,留給了學生一個盡情擴展奇思妙想的空間,學生可以選擇全部信息來解題,也可以選擇部分信息探求出富有個性化的解題策略,在這尋找策略的過程中學生必將獲得豐富的發展體驗,開啟思維創新的閘門,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展。

五、重視課后與課堂的緊密銜接性

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是系統性強,前后聯系密切。課后復習能夠給學生以總結、探索、發展的空間,這樣不僅能鞏固和發展課堂所獲得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伊人麻豆影院青草国产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色 |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AV在线免费观看 | 性色大全视频在线看 | 有码视频一伊香蕉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