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護理操作方法8篇

時間:2023-05-17 09:56:2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口腔護理操作方法,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關鍵詞 碳酸氫鈉 制霉菌素 交替使用 口腔真菌感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139

Abstrac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gargling with sodium bicarbonate solution and nystatin liquid alternately in ICU patients to prevent oral fungal infections.Methods:12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60 cases)and control group(60 cases),Alternating with sodium bicarbonate solution and nystatin for oral care in experimental group,gargling with compound chlorhexidine mouthrinse solution for oral care in control group,Gram stain and fungal culture to seeking Fungi with Throat swab in patients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e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indicators.Result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Sodium bicarbonate solution;Nystatin liquid;Gargling alternately;oral fungal infection

資料與方法

2007~2009年收治重癥監護室患者120例,采用床號單復數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60例,平均年齡61.2歲。對照組60例,平均年齡62.8歲。兩組患者治療前口腔黏膜正常,臨床上沒有真菌感染的癥狀,真菌涂片陰性。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情況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實驗組采用碳酸氫鈉與制霉菌素液交替進行口腔護理的方法。①碳酸氫鈉與制霉菌素液的配制:取碳酸氫鈉片劑(0.3g/片)及制霉菌素片劑(50萬U/片)各5片,研成粉末,分別加入0.9%的氯化鈉注射液100ml中,搖勻備用。②口腔護理方法:對照組用傳統方法于9:00、15:00、21:00用口泰液進行口腔護理。實驗組在相同時段用碳酸氫鈉和制霉菌素液交替行口腔護理。具體操作方法:9:00時昏迷患者及經口氣管插管者,頭偏向右側,頜下墊治療巾,置彎盤,必要時注滿kuff氣囊,備好吸痰管。左側甲護士固定好氣管插管位置,右側乙護士用彎血管鉗先夾取碳酸氫鈉液棉球擦洗患者口唇、牙齒、頰部、舌苔及上顎后,用左手固定氣管插管;由甲護士用30ml無菌注射器抽吸碳酸氫鈉液從患者左口角上朝向口腔的各個方位及面注入沖洗口腔,乙護士用右手持吸引管從患者右口角下吸出沖洗液,邊注邊吸,然后同法用制霉菌素液進行口腔護理。于第2次15:00時則先用制霉菌素液后用碳酸氫鈉液,第3次21:00時又更換藥液使用的順序同法進行,依次類推。每次執行操作后均在護理執行單上標示清楚。清醒合作患者于相同時間前后顛倒兩種藥液使用的先后順序含漱30~40秒吐出,反復2次即可。

評價方法:在操作中觀察患者口腔有無異味,口腔黏膜及舌面有無白色附著物等真菌感染的發生。護理前先測定患者口腔pH值及口腔咽拭子真菌培養,護理后第5天、第7天、第11天分別進行口腔咽拭子真菌培養。

統計學方法:采用X2檢驗,P

結 果

實驗組1例(1.7%)發生口腔真菌感染,對照組7例(11.7%)口腔黏膜或舌苔涂片找到真菌,其中5例口腔內出現散在的乳白色斑點、斑片狀假膜,不易拭去,2例出現口腔黏膜充血。在相同時段,實驗組真菌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兩組口腔真菌感染發生率有統計學意義(P

討 論

ICU患者容易發生口腔真菌感染的原因:①環境因素:ICU患者因高熱、昏迷、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行機械通氣,不能經口進食,咳嗽、吞咽受限,生理機能喪失,抵抗力降低,口腔自凈作用減弱,口腔的唾液分泌減少,口腔干裂,黏膜損傷,而且因口腔分泌物不能下咽,存留在口腔內正好成為真菌生長繁殖良好的培養基[1],從而為真菌感染創造了有利條件。②患者因素:口腔是一個以厭氧菌為主的雜菌環境,一般革蘭陰性、陽性球菌、桿菌都可寄生其內,正常狀態下,各菌群間能保持生態平衡。ICU患者基礎病多、復雜,病程長,院外用藥不規范,病情危重、變化快、并發癥多以及長期臥床,機體抵抗力差,更增加了感染的機會。③抗生素使用:臨床上為救治患者大劑量使用各種廣譜抗生素、脫水藥、糖皮質激素及抗凝藥等,其后果是敏感菌被抑制、殺滅,而對其不敏感的真菌則大量繁殖,易造成口腔真菌感染[2]。

碳酸氫鈉與制霉菌素液聯合應用,交替進行危重患者的口腔護理,不僅可用于口腔局部感染的預防,還可用于霉菌感染的治療,是強有力的輔助治療手段。避免了全身用藥時出現的胃腸道反應和肝功能損害,也避免了霉菌感染后使用其他抗真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和帶來的經濟負擔。且用量少,價格便宜,操作方法簡單、易行。因此,碳酸氫鈉與制霉菌素液交替進行口腔護理可作為ICU危重患者常規口腔護理液,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口腔 護理 進展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53-02

口腔是人體最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也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的重要途徑之一。臨床口腔護理在所有的基礎護理中顯得尤為重要,對一些危重患者,特別是出現了氣管插管、長期鼻飼、氣道開放等情況下都是非常容易導致各種病癥,口腔護理已日益引起許多學者的重視。臨床表明,保持口腔清潔、加強口腔護理是預防口腔并發癥和肺部感染的重要護理措施之一。近年來隨著學者的不斷重視和深入研究,已經在新的護理理念、方法和護理工具上取得了新的進展,現將臨床口腔護理的現狀和進展研究綜述如下。

1 對傳統口腔護理的新認識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對自身的認識也開始不斷地清晰起來,對于口腔的護理也越來越精細化。在早先的時候我們只是在追求簡單的口腔清潔,而現在我們已經擺脫了簡單的預防口腔疾病,開始積極的走向發展,從整體上來理解口腔的作用,以口腔帶動全身的健康,提高康復治療患者生活質量。李瑞琴,王娟[1]甚至《護理程序在口腔護理中的應用》認為21世紀是講求生命質量的一個時代,“口腔健康”是其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們必須維持口腔清潔,這也是口腔護理新的理念。新的理念認為清除患者的牙菌斑是口腔護理的重要目的之一。她們在自己的研究中認為高質量的口腔護理不僅僅是為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更是為了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有的研究者[2]開始積極的關注護理程序在口腔護理中的應用,她們結合自己的多年經驗,開始摒棄了傳統的機械執行醫囑的被動工作模式,開始積極的實踐一種主動調控的過程,過程是一個全面評估、科學決策、系統實施、客觀評價的過程。

鄭玲等[3]將口腔護理和整體護理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選擇、調整口腔護理液及護理方法,運用整體護理觀指導口腔護理。她認為口腔護理實施中最重要的就是關注患者的感受,口腔護理的全過程就應該由護士負責,護士必須從一個動態的效果進行評估,只有這樣才能夠堅持以患者為本。

還有的研究者積極的探索出了新的口腔護理理論,運用循證思維指導口腔護理[4]。研究認為口腔的護理應該根須患者的實際,明確技術標準,選擇適宜的器械、設備和藥物,可以模仿口腔的生理清潔功能,使口腔護理干預達到高度的個體化。目前中國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和實踐相脫離的,到底怎么結合呢?他們認為運用循證思維的方式,可以重新認識口腔護理,這點西方已經走在了我們前面。

2 口腔護理的方法探究

近年來很多的研究者已經開始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進行探索,他們有的自己創造了紗球擦拭法、咀嚼法、喉鏡協助法等等,都是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前的時候我們都是采用棉球進行口腔的護理,而近來龍羽玲等人[5]采用紗球代替棉球,為了驗證效果,他們在實踐中進行了效果的對比。他們發現紗球較棉球能更有效清除牙面上的菌斑、軟垢。他們對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紗球有著棉球無法替代優勢,它表面是非常的粗糙的,移動的時候可以輕而易舉的刮除牙面上的附著物,而且紗球的組織結構比較有力,中間有空,能起到很好的清潔效果。

李麗婷[6]在自己的實驗中發現喉鏡協助口腔護理后是非常好的。喉鏡起到多種器具如壓舌板、開口器等結合的作用,她的方法大概是讓患者躺下,觀察者則是手持喉鏡鏡片朝下將工具插入到口腔,按常規清洗下側口腔。與此同時觀察口腔內的組織,遇到痰液的時候先將痰液吸盡。

咀嚼法也是李麗婷[7]的發明,對一些胃腸手術后患者的口腔護理,她的做法是用咀嚼口香糖的辦法進行口腔護理,方法既簡單又見效果,可以預防真菌感染,預防口腔并發癥。咀嚼口香糖早、中、晚各1次,遇到比較干燥的情況可以多多進行,目的就是要直到患者排氣為止。經過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對于口腔護理工具的研究

隨著技術的發展,口腔的護理工具也越來越新穎化、精致化,很多人研究者正是從這個角度入手,從自己的身邊尋找最簡便的護理工具。

李天雅等人[8]在自己的研究中總結了一種一次性清潔刷,這也是一種專利制作的新穎黏膜及皮膚清潔材料。這種工具,主要有兩部分構成,主體部分是長方形、表面呈鋸齒狀的海綿體組成,每一塊海綿體有5個清潔面,都是經過了環氧乙烷消毒的。另一部分則是一根白色細長圓形棒。很多使用者紛紛認為操作簡單、節約開支,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于杰[9]等人也推出了市場上的三面牙刷,但是是在做了調整之后的,先是將三個面遠離柄部的一半分別去毛,中央挖凹槽,將棉球固定端放入凹槽內,其具有安全高效、基本無痛苦、省時省力的優點。

目前的市場上還有電動牙刷和聲波震動牙刷,這些都是最新的科技產品。電動牙刷體積小,做工細,刷頭采用獨特的實用新型專利T形傳動電動牙刷頭,左右各60°勻速擺動,不會損傷牙齦。劉敏等[10]采用電動牙刷時還結合氧化電位水沖洗法,這樣使用起來效果更加的明顯。聲波震動牙刷采用類似磁懸浮的原理,主要依靠的是聲波震動產生合適的刷力和頻率,其聲波震動牙刷產生3100次/min的震動,這樣則是明顯的優于其他電動牙刷,對于兒童患者來說,無疑能夠提高依從性。

綜上所述,近年來對口腔護理的研究,更注重個體化及操作方法的多樣化,但如何更有效、更安全地做好口腔護理,仍將是臨床研究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李瑞琴,王娟.護理程序在口腔護理中的應用[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0,12(4)

[2]史宗道,羅勇,何瑤等.口腔護理文獻的系統評價[J].上海護理,2011(3)

篇3

關鍵詞:護理專業;教案;教學設計

教案是教師備課階段,為了上課而準備的關于學習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的一種構思和設計,是體現教師對于為上好一堂課所做的準備工作。對于醫學護理專業的教師而言,大學教育沒有教授如何書寫教案和做好教學設計。因此,寫教案和做教學設計對于剛剛參加工作的醫學教師而言,是陌生和艱難的。而醫學護理專業課程和普通文化基礎課又不同,醫學護理課程涉及到大量的需要學生操作的實驗課程。下面,筆者會以“口腔護理”的教學為例,介紹一下理論—實驗一體化教案和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一堂課應該掌握、熟悉、了解的知識和掌握的能力,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這部分內容學生需要達到的知識目標是掌握常用漱口溶液的使用方法和作用;能力目標是掌握特殊患者口腔護理的方法,熟悉患者口腔衛生、自理能力和對口腔衛生保健知識的了解程度的評估方法,了解一般患者的口腔衛生指導,義齒的清潔與護理。情感目標是注意人文關懷,具有愛傷觀念,尊重并且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二、教學方法

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問答法、讀書指導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方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講述的形式向學生傳遞知識。問答法又叫做討論法,通過教師拋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方式,得出結論。讀書指導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的知識,自我總結和分析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教學方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示范教學的方式,把具體的操作流程直觀的展示給學生。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操作練習,從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教師上課時一般會結合教學內容同時選擇多種教學方法組織課堂。“口腔護理”這部分內容是理論—實驗一體化教學,因此可以選擇講授法、問答法、演示法和練習法4種教學方式并用。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一堂課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內容,在整節課中,最關鍵的、最重要的內容。而教學難點是一堂課中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掌握的內容。當教學重點難以理解和掌握時,教學重點也會成為教學難點。“口腔護理”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重點是特殊患者的口腔護理的操作方法。口腔護理這項操作是基本的護理技術,是每一個護理專業的學生都應該掌握的操作技術,也是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的操作,因此口腔護理的操作方法是本次課的重點內容。教學難點是常用漱口溶液的選擇。因為涉及的漱口液種類繁多,作用和原理不同,配置方法和濃度也都不同,所以學生記憶起來會非常困難,還容易把不同種類漱口液的作用混淆。因此漱口液的選擇是本次課的教學難點。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上課的基本流程,包括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作業布置和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導入有復習導入、游戲導入、故事導入、直接導入、問題導入、懸念導入、經驗導入等方式,以“口腔護理”教學為例,可以用案例導入的方式,插入一個病例,如“患者,女45歲,不慎從高處墜落,經醫院診斷為高位截癱,如何為該患者進行口腔衛生的清潔護理工作?”這樣可以迅速提起學生的學習勁頭和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病歷內容需要書寫在教案中。講授新課環節,教師可以先講授理論的部分用問答法和討論法讓學生自我討論什么是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什么是正確的刷牙方法,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選擇口腔清潔用具,比如吃肉的時候塞牙了應該怎么辦,用牙簽還是用牙線更好等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常用漱口液的選擇上,教師可以采用講授法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對這部分中間進行講解。比如在教案中插入案例,教案中的案例一定要簡單明了,并且需要教師把參考答案也一并補充在教案中。在一般患者的口腔護理環節,教師可以通過演示的方式,向學生示范對一般患者如何進行口腔護理,因為這部分內容簡單容易掌握,所以不用讓學生進行練習操作。接下來教師進行特殊患者的口腔護理操作,實驗操作的教案要求教師把每一個步驟都詳細記錄,并提前在腦海中進行模擬操作,避免上課期間漏掉重要的步驟。在操作中盡量把動作慢下來,讓學生看清每一步的操作,并讓學生做好記錄。演示完成后是學生的練習環節,學生采用分組練習法,要求每個小組的組長從實驗老師處領取口腔護理操作的無菌物品。教師需要始終在實驗室進行指導操作,對于掌握不好的學生,教師應該為該學生再次示教。操作練習后,教師應請學生進行回示,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對本次課的重難點進行梳理和小結。在作業布置環節,教師應把具體的作業書寫在教案當中,比如1%~3%的過氧化氫漱口液是什么作用?再比如在為特殊患者進行口腔護理時,操作的順序是什么?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上的重難點內容。板書的書寫要求:采用“三區”書寫法,即將一塊黑板縱向分為三區,一區為主板書區,書寫主要框架、大標題;二區為副板書,對一區內容進行填充;三區為每一個小問題又有哪些相關內容。一區為保留區,二區、三區為可擦寫區[1]。

五、教學反思

講課完畢后,需要對課堂內容進行總結分析和記錄。把學生掌握情況進行記錄,以吸取經驗。比如筆者在進行“一般患者的口腔護理操作”環節,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發現這個問題后,及時記錄在教案中,再上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就可以采用別的教學方式比如視頻教學法讓學生觀看這部分操作。這就是教學反思的意義。

書寫詳細教案和對課程進行教學設計有助于醫學護理專業課青年教師更快地熟悉教學流程,也使醫學護理專業課青年教師更快地成長為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教師。這樣,他們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醫學生,為祖國的醫學護理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4

方法:選擇2011年1月—2012年8月南京江北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住院患者共115例,經口氣管插管患者的口腔護理操作方法,觀察口臭、潰瘍、感染、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情況。

結果:發生口臭2例,口腔真菌感染3例,口腔潰瘍1例,總有效109例,總有效率達94.8%。

結論:口腔護理能減少口臭、潰瘍、感染的發生率。

關鍵詞:經口氣管插管口腔護理口腔炎癥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43-01

臨床搶救危重患者通常進行經口氣管插管建立人工氣道,經口氣管插管患者的口腔黏膜干燥,唾液減少,口腔分泌物增加,且無法進行潄口、咳痰等自主行為,自凈作用減弱,同時這類患者機體免疫力低下,口腔黏膜的局部糜爛潰瘍,容易發生細菌繁殖。另外,口腔內細菌下移也可引起呼吸機相關肺炎等情況。因此,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減少和預防口腔感染、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具有重要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院神經外科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115例患者行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男68例,女47例,年齡14—80歲,平均52.9歲。患者在行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前沒有任何口腔疾病或肺部感染。插管的時間為2-30天左右。

1.2方法。先沖洗+后擦拭+再沖洗法:口腔護理這一操作需要有兩名護士共同配合完成。清醒患者做好解釋工作,確保患者能夠密切配合。將患者頭抬高15—30度,頭偏一側,充分吸凈氣道和口腔的分泌物,檢查氣管插管的氣囊有無漏氣,保持氣囊壓力在25—30mmHg[1],記錄插管至門齒的刻度,取下固定插管和牙墊的系帶及膠布,一名護士妥善固定氣管插管和患者的頭部,取出牙墊,檢查口腔,觀察舌苔及口腔黏膜有無異常,然后用50ml注射器抽取適量0.05%洗必泰或1%-3%雙氧水,沿病人上側口角緩緩注入,從不同方向對患者牙面、頰部、舌面、咽部進行沖洗;另一名護士,用無菌吸痰管在口腔低處吸引,邊沖邊洗,反復多次進行至沖洗液澄清為止;再用0.05%洗必泰棉球或1%-3%雙氧水棉球按傳統的口腔護理方法清潔口腔及附著在氣管插管上的分泌物,做完一側的口腔護理后將氣管插管移至清潔側,同法完成對側操作;最后用0.05%洗必泰液或1%-3%雙氧水邊沖洗邊吸引口腔。操作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有無缺氧、嗆咳、嘔吐,尤其是呼吸及血氧飽和度變化。操作時可用手電照明觀察口腔粘膜情況,取分泌物做細菌培養。患者口腔護理完畢,洗凈牙墊,更換膠布及系帶,確認插管深度后固定氣管插管。操作前后記錄有無潰瘍、口臭、口腔炎癥及皰疹等并發癥[2]。所有的患者都每日進行4次口腔護理,時間為9∶00,15∶00,21∶00,3∶00進行。每次口腔護理結束后,未固定前,檢查口腔內污垢和分泌物殘余情況,評判其清潔度,每天上午口腔護理前檢查有無口臭、潰瘍、口腔炎癥及皰疹等,并作好記錄。①口腔清潔標準:口腔內無殘渣,氣管插管及牙墊周圍無附著物,固定氣管插管及牙墊的膠布清潔。②口腔炎的標準:口腔粘膜出現充血、水腫、糜爛或潰瘍及霉菌斑。③從插管的當日開始評價至第七天。④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標準:VAP臨床診斷標準:根據患者X線胸片、臨床表現進行判斷是否發生VAP。⑤咽拭子培養結果評價:每例患者均于口腔護理七天結束后立即進行咽拭子培養,觀察培養結果,評價有無細菌生長。

2結果

通過對115例經口腔氣管插管患者采取的口腔護理,及時清理口腔分泌物,保證口腔清潔,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本組病例拔除氣管插管后發生口臭2例(1.7%),口腔真菌感染3例(2.6%),口腔潰瘍1例(0.9%),總有效109例,總有效率達94.8%。

3討論

3.1患者經口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病情危重、機體免疫力明顯低下,生理紊亂不能開口進食,口腔自潔作用減弱,同時口腔分泌物增加,易引起口臭、潰瘍、異味等癥狀。

3.2根據口腔pH值測定及細菌培養結果,選擇合適的口腔護理液,加之有效的口腔護理方法,可達到阻止細菌生長繁殖的目的,既減少口腔疾病及感染發生,又增加口腔粘膜有效的殺菌作用。

3.3對行氣管插管的患者應特別加強口腔護理。傳統的生理鹽水口腔沖洗法只能清潔口腔而不能有效除菌,使用口腔護理液進行沖洗可有效去除黏附在口腔牙縫內的異物和細菌,降低口臭、潰瘍、異味發生率,避免VAP的發生。

參考文獻

篇5

重癥腦血管意外的病人,常伴有吞咽功能受損,往往需要插胃管進食藥物或流質,從而引起唾液的生成與分泌減少,出現口腔黏膜干燥,有利于細菌的生長。臨床上常用生理鹽水作為漱口溶液,對口腔有臭味的腦血管病人,常用1%~3%過氧化氫作為漱口溶液,但效果不明顯,不能很好的消除口腔異味,使用起來也不夠方便。為此,我科室于2006年1月~2007年6月通過臨床分析研究與實踐,發現0.5%甲硝唑注射液作為漱口液,可保持口腔清潔、濕潤,對消除口腔異味有非常顯著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90例重癥腦血管意外病人和口腔有異味的腦血管病人中,男60例,女30例,年齡39~86歲,平均57.6歲。將90例隨機分成兩組,每組4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觀察組用0.5%甲硝唑溶液作為口腔護理漱口液,對照組用1%~3%過氧化氫溶液作為口腔護理漱口液(先用1%~3%過氧化氫溶液擦洗,再用生理鹽水洗凈)。兩組操作均按護理操作技術常規進行,口腔護理2次/日。

1.2.2 判斷標準:口腔護理3天后無異味為顯效;有輕度異味為有效;仍有異味為無效。

1.2.3 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采用Ridit分析。

2 結果

兩組病人口腔護理效果比較,見表1。

表1顯示,觀察組口腔護理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

3 討論

口腔厭氧菌種類和數量繁多,甲硝唑是一種有效的抗厭氧菌藥物,其濃度(5 000 ?滋g/ml)遠遠超過了對厭氧菌的最底濃度(8 ?滋g/ml)對厭氧菌有強大的殺滅作用,且不易產生耐藥性,毒性低,不良反應小,能有效消滅炎性反應[1]。而且甲硝唑溶液滲透力強,容易進入到組織和體液中,能透過血腦屏障,在唾液中達到有效治療濃度且用藥方便。有研究報道[2],用0.5%甲硝唑溶液清洗口腔,對口腔潰瘍、口臭和牙齦出血的有效率達97.8%,明顯優于3%過氧化氫溶液的77.8%。而且0.5%甲硝唑溶液價格經濟,效果顯著,病人及家屬容易接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呂小紅.甲硝唑液霧化吸入治療化療后口腔潰瘍療效觀察[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10):42.

篇6

【關鍵詞】 頜骨骨折;口腔護理;復位固定術;細菌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1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127-01

在外科中頜骨骨折是比較常見的,其發病主要是由外力直接作用引起的,常見的致病原因有車禍、墜落、撞擊等。頜骨是人體進行咀嚼等功能的重要骨性支架,骨折后不進行有效治療不僅會導致面部畸形,而且會發生咬合錯亂,影響患者日常進食、說話等。手術對治療頜骨骨折效果較好,但是要提高手術的治愈率,必須重視術后的口腔護理[1]。我院對79例頜骨骨折復位固定術后患者實施了有效的口腔護理,提高了治愈率,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在2010年6月——2012年10月共收治各類頜骨骨折患者79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4例;年齡在6-67歲,平均年齡(34.7±2.4)歲;致傷原因:工傷23例,交通事故35例,毆打傷11例,摔傷10例;骨折類型:開放性骨折24例,封閉性骨折55例;骨折部位:下頜骨正中骨折12例,上頜骨骨折6例,下頜骨角部骨折22例,下頜多發性骨折21例,頦孔區骨折14例,上下頜聯合骨折4例;骨折復位固定術:單純內固定13例,單純頜間牽引固定12例,內固定加單頜結扎固定22例,內固定加頜間結扎23例,頜間固定加上頜骨與顱骨9例。固定時間1-6周。

1.2 口腔護理方法 具體步驟如下:①提高患者配合度。在進行口腔處理之前應向患者介紹操作方法,患者保持半臥位,頭偏向一側,在患者頸下圍好治療用的圍巾。②使用口鏡打開患者口角,用手電照明,觀察患者口腔,看有無異常現象,如出現異常要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在操作中要注意力道不能過大。防止創口再次裂開,影響患者愈合情況。③針對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口腔漱洗方法。對于單純內固定患者要采用漱口液進行漱口,每日進行4次,護理人員要讓患者掌握正確的漱口方法,將漱口液含在口中,鼓動唇部和兩頰,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讓漱口液能夠到達口腔的各個部分,實現徹底的清潔。對頜間結扎固定患者主要采用沖洗方法,沖洗時患者保持半臥位,用注射器接頭皮針,將針頭去掉,然后用生理鹽水按照從左到右、從上而下的順序進行沖洗,邊沖洗表抽吸,直到患者口腔清潔為止[2-3]。在沖洗中要對患者口內的情況認真觀察,必要時要報告主管醫生做出調整。對頜間牽引患者在口腔護理中要采用裝有自制針頭的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對頰部、牙間隙、齦溝等進行加壓沖洗。在口腔清漱洗中要特別注意一些無法配合患者的護理,要避免誤吸。④對存在口腔潰瘍的患者可以采用雙氧水對潰瘍部進行清洗。為了防止患者口角破裂、潰爛,可以在上面涂抹紅白霉素軟膏[4-5]。⑤并發癥預防:在護理中操作器械不能深入口腔內部,避免刺激咽反射;對吞咽困難的患者,在口腔護理中頭要保持低位,且偏向一側,確保能將口腔中的分泌物徹底清除。在口腔護理操作中動作輕柔,避免傷口出血。

2 結果

本組79例患者經過有效的治療和口腔護理,治愈71例,出院時患者的咬合功能恢復正常,治愈率為89.9%。另外8例患者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創口感染,創口感染者均為開放性骨折患者,其中2例為骨折缺損,另外4例患者為牙源性感染,后期將患牙拔除清創后愈合。

3 討論

頜骨骨折對患者的影響較大,治療頜骨骨折當前較為常見的是頜骨骨折復位固定術。在手術之后,患者張口受限,為了防止創口裂開,患者較少進行進食、說話、咀嚼、吞咽等活動,患者身體水分和營養不能得到補充,使得患者唾液分泌過少,降低了口腔的自潔能力,口腔內的食物殘渣難以清除,細菌滋生,導致口腔感染出現,影響到手術效果[6]。

全面的口腔護理能夠減少口腔細菌滋生,對保持口腔清潔,防止口腔感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口腔護理中使用棉球擦拭口腔,其抗感染作用相對較好,但是對于頜間結扎患者來說,牙弓夾板、鋼絲等對清潔有一定的阻礙,清潔效果降低。而采用漱洗方式進行口腔護理,能夠使漱洗液到達口腔的各個部分,有效清除死角細菌。頜骨骨折手術中患者采用的手術復位固定方式不同,在口腔護理中需要注意護理重點,看是選擇含漱,還是選擇沖洗,一切以提高口腔清潔舒適為主。本組研究中對不同手術固定形式的患者采用了不同的口腔清潔方式,在79例患者中有71例患者痊愈,另外6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經過后期治療也基本痊愈,治療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 陳苗.口腔沖洗在頜骨骨折術后護理中的應用[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6):402-403.

[2] 林紅,閻麗芝,孫玉芳.下頜骨骨折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包頭醫學,2009,33(3):169-170.

[3] 管華,張紅梅,鄧婕.改良口腔沖洗法在頜骨骨折患者口腔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0):21-22.

[4] 方春輝,高齡一.頜骨骨折術后頜間結扎患者口腔護理方法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3,11(7):483-484.

篇7

氣管插管等機械通氣已成為重癥監護室患者搶救和治療的基本措施,在緊急情況下一般首選經口氣管插管[1]。經口氣管插管的患者一般病情較重,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運動減弱或消失,口腔自潔作用和局部黏膜抵抗力減弱,促使細菌及牙菌斑在口腔內大量繁殖和定植[2]。臨床研究表明此類患者口腔護理難度大,傳統的棉球擦拭口腔護理法不能徹底的清潔口腔,容易發生口臭、口腔感染等并發癥,從而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大大升高[3]。我科針對此類患者研究探索采用自制的改良沖吸式牙刷進行口腔護理,臨床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3月1日在我院ICU經口氣管插管患者100例。按照患者住院號尾數的奇偶進行分組,尾數為奇數的為研究組,尾數為偶數的為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齡16-79歲,平均年齡(54.2±2.5歲)。入選標準:①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時間均在3天以上;②無慢性炎癥性疾病及晚期慢性消耗性疾病者;③告知患者或家屬取得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①煩躁或不能配合者;②無牙齒、有口腔感染、潰瘍、創傷者;③有嚴重出血傾向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種、病情、氣管插管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口腔護理每日4次,操作中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準備好用物至床旁,首先根據病情抬高床頭30°-45°,用氣囊測壓器監測氣囊壓力在25-30cmH2O,以保證氣囊與氣管壁密封,檢查插管導管外露長度,充分吸凈人工氣道及口腔內分泌物,頭偏向一側,頜下鋪治療巾。

1.2.1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口腔護理包(棉球)進行口腔護理。由2名護士共同協作,一名護士固定患者頭部及插管導管,另一名護士使用鑷子和血管鉗,分別夾取用口腔護理液濕潤的棉球,按照口腔護理技術常規進行操作,直至口腔清潔為止,整理用物。

1.2.2 研究組采用改良沖吸式牙刷進行口腔護理。由1名護士完成操作。用物準備:①兒童專用軟毛牙刷,用剪刀進行局部修剪;②三通延長管用剪刀修剪與牙刷相等長度,并在三通延長管上修剪2~3個側孔;③負壓吸引裝置;④50ml一次性注射器;⑤溫開水、牙膏或口腔護理液。操作方法:將三通延長管用膠布固定與牙刷上;用5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溫開水或口腔護理液連接三通閥一端;將三通閥的另一端與負壓吸引裝置連接,整體連接完畢,打開負壓吸引先試沖-吸效果,確保沖-吸效果良好。操作者左手固定插管導管,右手持改良沖吸式牙刷,調節三通閥至沖洗端,緩慢沖入口腔護理液約10ml,立即調節三通閥至負壓吸引端,吸盡口腔護理液;將三通閥調節至關閉狀態,不帶負壓順牙縫進行刷洗牙齒內、外側面及口腔內各部位(包括上顎、左右頜面部、舌面、舌底等)。如此反復沖-吸-刷直至口腔清潔干凈為止;操作后將改良沖吸式牙刷清洗晾干備用,專人專用。

1.3 觀察指標和方法

1.3.1 口腔異味評價方法:采用鼻聞法檢測口臭值(OS)131。檢查者與受試者面對面,距離約10M,檢查者感覺口臭程度:0為沒有口臭;1為口臭幾乎聞不到;2為口臭很輕但能清楚聞到;3為中等程度口臭;4為強烈的口臭;5為惡臭。把每個患者的測量結果取平均數,0-2為無明顯口腔異味,3-5為有口腔異味。

1.3.2 口腔感染:口腔黏膜出現紅斑、水腫、糜爛、潰瘍等。

1.3.3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根據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2013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診斷標準[4]。

1.3.4 牙菌斑測定:牙菌斑指數(PLI)根據菌斑量分為4級。0為齦緣區無菌斑;1為視診無菌斑,但用探針可在游離齦區及鄰近區刮出薄層菌斑;2為齦袋內、游離齦區或鄰近牙面可見中等堆積量的軟性沉積物;3為齦袋內或游離齦區及鄰近牙面有大量軟性沉積物。分別于第一次口腔護理前以及第3天后第一次口腔護理后進行,并記錄相關指數。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雙人雙錄入,運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在同等治療情況下,對照組發生3級及以上口腔異味9例,占18%,口腔感染7例,占14%,VAP10例,占20%;研究組發生3級及以上口腔異味4例,占8%,口腔感染3例,占6%,VAP5例,占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改良沖吸式牙刷進行口腔護理能明顯減少口腔異味,降低口腔感染及CVP的發生率,效果優于傳統的棉球擦拭法。

2.2兩組患者口腔護理前后進行牙菌斑指數測定比較,研究組菌斑指數測定優于對照組。

3.討論

口腔護理為ICU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基礎護理操作,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醫療保健過程中的人文關懷要求日意增加[5]。國內主要采用傳統棉球擦拭法進行口腔護理,難以對牙間隙、牙菌斑等做徹底清潔,所使用的血管鉗易損傷牙齦,更甚者有棉球遺落口腔,危害患者生命。本試驗中采用的改良沖吸式牙刷進行口腔護理,能深入清除牙縫中的異物,齒齦槽內的軟垢,不僅解決了傳統棉球清潔不徹底的問題,還具有以下的優點。

3.1 本試驗中采用的牙刷為兒童專用軟毛牙刷,刷頭小、毛軟、輕巧,可在病人口腔內靈活刷洗,能較好地貼近牙齒的各個部位,不易損傷牙齦;在一定程度上還避免了傳統棉球反復刺激患者口咽部而引起的惡心、嗆咳等。

3.2 刷牙是人類進行口腔清潔最常用而普通的方法,同時也是預防口腔感染最有效的方法[6],且刷牙更貼近患者日常的生活習慣,舒適度好,患者容易接受。經口氣管插管的患者,由于插管導管和牙墊使口腔不能完全閉合,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處于干燥狀態,沖洗液對患者口腔黏膜起到清潔、濕潤的作用,也給患者帶來清爽舒適的感受。

3.3 牙菌斑是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的重要致病來源,其具有很強的粘附性,不易徹底清除。棉球呈圓鈍形,且無粘附作用,不易帶出牙菌斑。而改良沖吸式牙刷通過機械性刷洗,被刷洗出來的牙菌斑隨著反復的沖-吸被帶出口腔,大大降低了因牙菌斑而導致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

3.4 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患者,采用傳統棉球擦拭法進行口腔護理時,要求操作者雙手分工,分別使用鑷子及血管鉗夾取棉球及擰干棉球,鑷子與血管鉗之間不得接觸,更換棉球次數頻繁,整個操作必須由2名護士共同協作完成,用時較長。而采用改良沖吸式牙刷進行口腔護理,一般單人操作即可。_吸式牙刷直接與沖洗液和負壓吸引裝置連接,操作者右手直接調節三通閥走向即可完成沖-吸切換。方法方便快捷,安全有效。操作后,沖吸式牙刷裝置清洗晾干備用,專人專用,避免浪費。通過對護士人力成本、操作時間及材料成本進行核算,沖吸式牙刷省時、省力,更有優勢。

4.小結

對ICU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采用改良沖吸式牙刷進行口腔護理,操作簡便易行,彌補了傳統棉球擦拭口腔護理法的不足,有效的預防口腔并發癥的發生,降低了CVP的發生率,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患者的舒適度,縮短護士的操作時間,節約材料成本,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提高社會效益,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7.

[2] 鄧潔,鄭修霞,宮玉花.經口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8):623-625.

[3] 蔣玉梅,蔣玉英,肖巧云.為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實施口腔護理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探討[J].護理研究,2013,21(1):55-56.

[4]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診斷、預防和治療指南(2013)[J].中華內科雜志,2013,52(6):524.

篇8

【摘要】本文從空腔護理的重要性出發,分析了常用的口腔護理方法,包括棉球擦拭法,沖洗法,刷牙法以及含漱法等,并在此基礎上著重講解了經口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方法。

【關鍵詞】口腔護理,棉球擦拭,含漱,沖洗

1 引言

口腔護理是基礎護理技術操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疾病的手段之一,它能提高人工氣道病人咳嗽反射的敏感性,而經口氣管插管病人的口腔護理一直是棘手的護理問題。近年來很多臨床護理工作者都在探討這個問題,但一直未得到安全有效被廣大護理工作者一致認可的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常用的口腔護理方法,包括棉球擦拭法,沖洗法,刷牙法以及含漱法等,并在此基礎上著重講解了經口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方法。

2 常用的口腔護理方法

作者通過多年工作經驗,并結合相關資料總結了四種常用的口腔護理方法:棉球擦拭法,沖洗法,刷牙法以及含漱法。

2.1 棉球擦拭法:擦拭法是國內傳統的口腔護理方法,即用相應的口腔護理液濕潤棉球后,按一定的先后順序清潔濕潤口唇、牙齒各面、頰部、舌及硬腭。近年來有許多報道在傳統擦拭法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進。如將棉球擦洗改為紗球擦洗,結果表明紗球較棉球能更有效清除牙面上的菌斑及軟垢。其他改進方法還有長棉簽擦拭法、手指纏繞紗布擦拭法等。擦拭法適用于昏迷、不合作的患者,但傳統的操作方法存在視野不清晰、開口困難等缺點。國外護士在危重癥病房經常使用一次性棉頭拭子、海綿刷擦拭為患者清潔、濕潤口腔。研究證明,擦拭法能有效去除菌斑,但存在清洗范圍小、壓力不足等缺點,當口腔分泌物、污物較多時難以擦拭干凈,建議在口腔護理前先行吸引或結合沖洗法進行口腔護理。

2.2 沖洗法 :沖洗法是用注射器或注洗器抽取生理鹽水或其他口腔護理液,從不同方向對患者牙面,頰部,舌面,咽部,硬腭進行緩慢沖洗,邊注邊用吸引塑料接管將口腔內液體吸凈。沖洗法對經口氣管插管患者進行口腔護理時,口腔護理效果優于傳統擦拭法且操作時間短,對插管患者進行口腔護理時,必須結合口腔擦拭或使用牙刷用具才能有效去除菌斑。

2.3 刷牙法:牙刷是正常人保持口腔衛生的常用工具,也是去除牙菌斑,刺激黏膜最有效的用具之一。國外調查顯示,ICU病房護士使用牙刷為81.6%的非插管患者和38.9%的插管患者提供口腔護理國內近年也有學者對牙刷用具在口腔護理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意識清醒的患者取半臥位或坐位,在護士,護理員指導或協助下讓患者自行用牙膏刷牙,刷牙前后用清水漱口,與常規棉球擦拭護理組相比,其口腔清新率更高,咽喉干痛發生率更少。有學者建議在為經口氣管插管患者進行口腔護理時使用兒童牙刷較為方便,能有效去除菌斑,提高口腔護理質量。

2.4 含漱法:含漱法適用于無意識障礙的患者,頻繁漱口能夠使口腔濕潤,清除大塊殘渣和分泌物,減少牙菌斑,含漱的動作還有利于口腔周圍肌肉的運動,能促進口腔的自潔作用。含漱的方法用舌頭上下,左右,前后反復的攪拌,每日含漱>5次,每次含漱>3min。使用不同的含漱液進行含漱可達到不同的目的。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含漱液及含漱頻次,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口腔并發癥的發生。

3 經口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方法

在經口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方法上,國內報道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口腔沖洗法優于口腔擦洗法,另一種觀點則相反,認為口腔擦洗法優于口腔沖洗法。國外近期報道,護士人員大多傾向于口腔沖洗法,用泡沫棉簽為病人進行口腔護理,但由于泡沫棉簽不能發揮擦洗的作用,無法將危重病人牙齒上寄植的牙菌斑移除,是一種無效的護理操作,病人將受到潛在的致命性醫院感染的侵襲,因此許多研究仍建議護士每天至少為病人進行口腔擦洗一次。

在口腔護理的頻次上,國內意見不一,有建議每四小時一次,也有人建議一天兩次,國外調查顯示72%的護士回答為非氣管插入病人的口腔護理采用一天兩到三次,而對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的次數一天五次,或者更多。對ICU病人,進行口腔潤濕一小時兩到四次,可以緩解黏膜干燥,口腔護理的次數每天至少三次。

分析國內外有關經口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的文獻,所選用的藥液最常用的洗必泰雖然在預防心臟外科病人的呼吸道感染方面有效,但對其他病種病人的效果尚缺乏系統研究。在方法上,國外研究發現單純的口腔沖洗,無法有效地去除病人的牙菌斑,只有通過口腔擦洗才能有效地去除牙菌斑,建議每天至少為病人進行口腔擦洗一次,另一方面國內研究發現單純的口腔擦洗也無法對口咽區等特殊部位進行徹底的清潔,可見對難以擦洗的部位進行口腔沖洗是非常必要的。在口腔護理的頻次上,已查閱到的數據是護理人員根據臨床觀察、臨床經驗總結出的結論。至于經口氣管插管病人何時開始口腔護理目前沒有報道。

4 總結

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體的途經之一,口腔的溫度、濕度和食物殘渣最適于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病人由于機體抵抗力低下,飲水、進食減少,常可為口腔內微生物大量繁殖創造條件,從而易引起口腔炎,使口腔發臭,影響食欲及消化功能,甚至由于感染導致腮腺炎,中耳炎等并發癥的發生。所以口腔衛生對人體健康關系密切。

對經口氣管插管的危重病人而言,目前尚需通過嚴謹的臨床對照研究來確定最為理想的口腔護理方案,包括口腔護理的藥液、過程、方法、頻次等;同時也需通過研究闡明口腔護理措施對病人預后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金鳳,陶穎芝,姜萍,吳后男. 口腔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07) .

[2] 譚少屏,葉妙紅,梁燕娜,譚玉玲,梁潔平,許瑞香. 沖洗法在經口行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12) .

[3] 朱杰. 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方法的研究[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08) .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天天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点击进入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不卡一区 | 一级特黄大片在线播放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