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效應論文8篇

時間:2023-03-22 17:35:0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經濟效應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經濟效應論文

篇1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經濟負面效應

2005年7月21號,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對匯率制度進行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走高,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首次突破7.0大關,升到6.9920。

一、人民幣升值的起因

從形成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國際背景來看,日本和西方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直接理由就是我國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日本經濟自從上世紀80年代的泡沫經濟破滅以來,已連續十幾年的低迷和衰退。在2001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人民幣幣值被低估的問題,并稱因為我國的出口產品和日本相競爭,造成了日本經濟困難。2002年12月,日本財務省黑田東彥、鹽川正十郎等官員先后公開指稱,我國在向世界輸出“通貨緊縮”,并將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責任歸咎于我國,要求人民幣升值。2003年7月的亞歐財長會議上,日本鼓動歐美、亞洲的一些國家開始附和日本人的“倡導”。

從2004年下半年至今,歐元區經濟一直疲弱不振。為了緩解經濟增長壓力,歐洲也加大了對人民幣的施壓力度。歐洲人認為,我國所謂的“盯住美元”政策(即1美元兌換8.28元人民幣的固定匯率),意味著歐元過度地承擔了美元疲軟帶來的全球經濟調整后果。

2004年6月19日,在美國最大的工商業團體——美國制造業協會的牽頭下,“健全美元聯盟”決定力促政府動用“301條款”來迫使人民幣升值。2005年4月6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舒梅爾—格拉漢姆”提案。該提案聲稱,我國政府在6個月內將人民幣升值,否則我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將面臨高達27.5%的懲罰性關稅。美國財政部宣稱,要在2005年10月15日左右的下半年年度報告中,將我國明確列入匯率操縱的名單之列,這使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更傾向于提早進行。

美國壓迫人民幣升值除了經濟原因外,還有深遠的政治考慮,即防范我國迅速崛起所帶來的影響。我國經濟的崛起,意味著原有經濟格局下的利益分配正在發生變化,使得西方一些國家對我國產生了防范和敵視心理。

近幾年,由于我國出口迅猛擴張,2007年我國貿易順差擴大到2622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47.7%。持續的貿易順差使我國和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接連不斷,多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還造成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增加。因此,2005年7月21日,隨著我國政府關于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措施的出臺,其匯率將參考一籃子貨幣來確定。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產生的負面效應

1.抑制出口,增加進口

近幾年來,我國貿易出口不僅保持較快增長,而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基本穩定在20%左右,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出口行業主要有紡織、服裝、化工,電子機械制造業等,這些行業對人民幣匯率的變化非常敏感。人民幣升值后,我國出口企業成本相應提高,引發出口產品價格上揚,原有出口優勢逐步喪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削弱,進而導致出口利潤空間的萎縮,不利于出口的持續擴大。尤其嚴重影響那些以低價格取勝、科技含量較低的產品出口。如:紡織服裝業附加值低,出口價格彈性較低,降價空間很小,主要以價格為競爭手段,是受影響最大的行業。

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進口商品相對以往價格便宜,將會增加我國貿易進口,影響國內產品的需求,對略有緩解的通貨緊縮又形成新的壓力。部分商品尤其是奢侈品消費會被進口替代,分流部分國內消費人群,最終導致貨物貿易順差逐步縮小。由此會引發一國減少國民收入的乘數效應,使我國的國民收入減少。

2.影響外國對我國的直接投資

據我國商務部數據表明,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一直維持在400億美元以下的水平,近兩年增勢更猛。據海關統計,截止2007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12549.28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57.73%。數據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國經濟的發展是同出口和外國直接投資密不可分的。

人民幣升值,外商在我國的投資成本,如:投資建廠購置設備、人力資本的成本提升,對投資規模和本地化進程受到影響。其次,外商投資企業的各類產品和服務中有相當部分是面向國際市場,人民幣升值給這此企業的產品走向海外市場受影響。再者,人民幣升值,將造成國際投機資金大量流入我國,增加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可能導致直接投資的減少和生產基地的轉移。因此,人民幣升值將導致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不利于引進外資,并加速資本外流,減少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3.導致國內就業壓力加大

人民幣升值嚴重打擊勞動密集性企業的出口,進一步加大就業壓力。目前,我國新增就業機會主要依靠出口和外國對華的直接投資,人民幣升值將抑制出口,擴大進口,出口企業和外貿生產企業將會陷于困境。人民幣升值還會導致我國非貿易品如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從而減弱國內需求,給就業市場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人民幣升值不僅會使外資流入減少,同時也將刺激我國的海外投資,迫使我國的企業向海外進行產業轉移,促使國內一些制造業萎縮,減少我國的就業機會,增加我國的失業率。

4.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人民幣一旦升值,迫使央行在外匯市場上大量買進外匯,從而使以外匯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礎貨幣相應增加,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人民幣升值導致購買力提高,從而加重通貨緊縮,這會影響我國培育和刺激內需政策的效應。另外,人民幣的升值,財政赤字增加,影響貨幣政策的穩定。尤其是對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的國家,大量短期資本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資本市場的逐利行為,容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給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5.引發房地產大漲,推動股市上揚

人民幣升值,房地產業受到投資者的青睞,投資者能獲得與升值幅度相應的收益。人民幣升值,外資的投機性需求進一步被激發,外資大量、快速地進入房地產市場,對房價上漲形成較大的壓力,導致我國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受到挑戰。

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不斷加強,上千億美元的游資涌入我國,這些資金正在尋找投資機會,只要股票市場基本面轉好,這些資金將大規模轉向股市,從而推動股市的上漲。巨額資金進入股市和房市,會促使股價、房價上漲,從而出現泡沫經濟。

三、對策與建議

1.重新定位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相關政策

要解決人民幣升值產生的負面效應,就必須對包括外貿政策、外資政策、產業政策在內的宏觀經濟相關戰略和政策進行調整,統籌內需和外需。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政策的控制和引導作用,通過分析及定位我國經濟結構中最為脆弱的環節,實施一系列針對性措施與政策,減小我國經濟可能受到的負面影響。在政策上扶持產品出口企業,在WTO協議允許的范圍內,給予相關產品出口補貼或者提高出口退稅額,縮小國內外市場產品價格的差距,恢復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減少國際市場的受損額。調整外資稅收政策,提高外資利用水平,促進對外貿易的平衡發展,減少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摩擦,化解人民幣升值壓力。

2.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增強出口企業國際競爭力

出口企業以人民幣升值為契機,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優化出口產品的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強成本控制,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行生產技術的改造,以市場化為主要手段實現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使企業逐步走向國際化。建立能夠有效運轉的產品銷售系統,減少流通環節的費用,形成低成本的出口競爭優勢。

3.提高貨幣政策調控水平,通過金融手段規避外匯變動風險

央行應積極研究資產結構調整方案,盤活某些類別資產的流動性,恢復資產結構的彈性。在外匯收入和支出方面建立平衡關系,培育人民幣遠期和期貨交易市場,大力發展匯率風險規避工具。目前,在國際金融領域,各種衍生證券交易、貨幣互換、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外匯市場掉期交易、遠期和約等金融工具十分常見和流行。我國金融業要精心制定自身管理風險和承擔風險的策略,要不斷提高金融產品的創新能力和定價能力,在競爭環境中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在金融創新和改進服務的同時,金融機構也能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密切關注預期變化,加強預期指導,使我國經濟可以更平衡、穩定和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撲:人民幣均衡匯率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2]王偉旭曾秋根:人民幣匯率的變革選擇[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

篇2

(一)尺度效應在決定事物的性質中最重要的標準是事物規模,這一過程是對尺度效應的有效定義,它影響著事物之間運行的規律變化。增量財產權是為了增加其利潤及財富,忽視自身的一些消費需求,因此其產量以及產能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成,并且此量累積到規定程度,則事物性質會開始發生變化,從而促進了尺度效應所產生的作用。同時尺度效應所產生的作用中最為明顯的表現是規模效應。規模效應包括了多個方面,即生產、消費、產品等。隨著我國大型企業越來越多,其生產規模也急劇加大,就生產規模而言,可將生產的效益提高,對成本進行降低,但如果生產的某一個環節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所產生的影響及后果不大規模的。同時也會導致消費以及產品的規模效應等出現放大效應的問題。因此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對人類的經濟生活有著重大的影響。

(二)乘數效應乘數的表現形式在于乘數原理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對于乘數在經濟活動中的運用,其不同變量發生改變時會產生同一個連鎖反應,同時某一個變量受到影響,其他的相關變量則會出現成倍的變化。而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則出現了增量財產權,它的運行特征具有動態以及擴張性,并且在經濟生活中表現出狂熱的利潤性質,增量財產權中的變量均受到影響,其變量出現成倍,具有連鎖的反應,因此體現出經濟生活作用中的乘數效應。獨立的經濟法主體行為對其他的經濟法主體、社會成員的權限及其義務、社會以及國家的經濟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從而形成放大效應。目前隨著我國虛擬經濟進一步的發展,資本出現了較強的流動性,且由于乘數效應的出現,導致了經濟法主體行為額放大效應尤為明顯。

(三)社會分工合作隨著增量財產權時代的來臨。大部份企業生產產品目的均發生轉變,由滿足生產者生活需求消費轉變為獲取利益的目的。因此企業必須將各項生產的效益提升,對分工合作進行深入的實施。從微觀的角度看,我國的中小大型企業將產品分成很多個環節進行生產,如某一個環節出現生產的問題,則會導致之前的工作完全報廢,而后面的環節也無法繼續操作,從而會整個生產的各個環節造成無效的后果。而站在宏觀角度進行分析,其各個不同企業之間也具有緊密的關系,這種關系均體現出分工合作;而相同企業鏈之間的企業,其出現的牽一企業將整個企業的相關局勢進行整頓。由此可見,社會化的分工進入深化階段,其與之前的社會分工具有顯著的差異。它促進了各個經濟法主體行為之間,以企業為根本的關系更加緊密,且相互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聯系,不再是獨立以及割裂的,同時任何的經濟法主體行為都會不同程度的對其他一些經濟主體造成一定的影響。這種社會分工合作是根據勞動力對其生產利益結合的方式,雖然將生產的效益不同程度的進行了提升,出現了累積效應。但同時造成了經濟法主體行為不同程度的對其他一些經濟主體的影響有所加大,導致出現的多種負面以及正面的影響程度均超過自身能力的控制范圍,有時會出現以無數倍的能量向外界傳播,因此導致放大效應的出現。同時由于我國科技信息以及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導致這種放大效應更加快速的展開。

二、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對經濟法的影響主要在基礎理論以及集體制度方面

(一)社會本位思想經濟法基礎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本位思想,可將社會本位思想簡單解釋為社會的公共利益均受到法律的保護,經濟法主體行為對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隨著現代工業的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人類對市場的各種環境均出現了相互依賴的現象,并且個人要借助并依賴他人的條件來對自身的經濟行為進行仔細選擇,同時他人對經濟行為的選擇也要依靠個人所作的選擇。因此促進了不同的經濟法主體之間的關系的變化,其利益之間的結合以及相互之間的影響力非常緊密,社會公共的利益均會受到單個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的影響。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的出現導致人類對自身利益顧及的同時還要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密切的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理論傳統的企業法理論中的企業其實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體。將股東所得的利益實行最大化性質,是其最終目的。本著對股東負責人的態度,其實是因為股東是一個經濟組織及實現利益的工具。但是隨著現代工業市場化不斷的發展,作為經濟法中的主體,企業經濟法行為中的放大效應急劇加大,企業中的個人行為影響著其他不同層次的社會人員。對于這種情況的出現,必須將企業堅持的行為以及對股東所得的利益進行整合。

(二)對經濟法具體制度的影響隨時工業市場經濟的發展,美國、法國、日本等多個發達工業的國家都相繼制定了產品召回制度。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是對這一制度進行推動的主要因素。召回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將一些有問題的產品及時的召回,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出現。同時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可通過召回制度進及時的阻斷。而從有效的對社會的經濟秩序以及人們的利益進行維護。

三、結語

篇3

留學生經濟學論文:經濟增長效應 The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簡單的經濟學解釋說,有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每一個經濟體都應該尋求實現。這些措施包括充分就業、價格穩定、收支平衡和經濟增長。然而,世界經濟的排名這些目標之前,自己,這取決于這種經濟發展水平。 例如,顯而易見的是,尼日利亞中央銀行在過去的時間內投資的穩定價格水平的政策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一個增長可以增加和減少失業的手段之一。換句話說,對就業水平等宏觀經濟目標之間的增加是一個重要的目標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失業和未充分利用的資源導致了貧困率上升。   Nigeria is an economy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policies which are aimed at correcting adverse conditions limiting its growth and possibly its survival as a nation. Some of these policies however lack good form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This is evident even in current policies of power transformati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ncouragement and other past plans and programmes of the government.   Simple economics explains that there are certain macroeconomic objectives that every economy should seek to achieve. These include full employment, price stability, balance of payment equilibrium an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es of the world however rank these objectives prior to themselves, depending o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uch economy.   For exampl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Central Bank of Nigeria had in time past invested its policy measures on stabilizing the price level. This to a large extent is described has one of the means by which growth can be increased and unemployment reduced. In other words, the goal of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among other macroeconomic objectives is an important one in many developing nations where unemployment and under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as led to rising rate of poverty.   Given that there are several visions and continuous establishment of agencies and parastatals within the Nigerian economy more than other nations of the world, the achievement of impressive growth and acceptable employment level remains in prospect. High rate of unemployment, unimpressive growth rates and poverty among other miseries of the populace, are the order of the day.   Facts gotten from publications for the Nigerian economy as analyzed by Adebayo and Ogunrinola, 2006 and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0(NBS), shows a high rate of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for instance,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was 12% in March 2005; it rose to 19.7% in March 2009 while the rate of underemployment was around 19% in 1998.   This rate of unemployment can be considered high based o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Nigerian economy as at that time. As a matter of emphasis, among the youths in the 15-24 age brackets,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was observed to be over 40% according to the 2010 edition of the Labour Force Sample Survey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study of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ir respective determinants. As explained in 2001 by Fofana N. F. in his work,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te d'Ivoire: An Analysis of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the issue of real output and employment growth in developing nations is a requirement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a more equitable income distribution. This means that other economic indices are tied to the basics of employment and factors affecting it.   In the light of the above therefore, Adebayo and Ogunrinola, 2006; Oladeji, 1994; Omotor and Gbosi 2006 explained that many studies on Nigeria's employment situation have been devoted to unemployment and its determinants and/or its impacts on economic growth. These studies mostly conclude on the nature of employment and may also suggest reasons and solutions to the curse of unemployment.   Oni, 2006; Patterson et al 2006 also opined that "Though from a quick look at the Nigerian data on employment level and real GDP, it appears that the recent economic growth trends and patterns have been insufficient to make any appreciable impact o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but this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investigated empirically in the literature".   It is thus needful to find out categorically the causal effect between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available data collected by various data gathering establishments.   STATEMENT OF RESEARCH PROBLEM 研究問題陳述 The major problem identified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is that of these increases in these economic growth indicators, unemployment has really been a major cause for concern. Policies and policy target to curb unemployment have really not been working and various labor market laws and policy have not really worked.   In macroeconomics analysis growth has been described to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various economic principles this has been proven. Of such principle is the okun's law which states that has the economy grows by say 3%,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to reduce by 1% and vice versa. But the reverse has been the case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The economy in recent times has been experiencing growth but the level of unemploy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both among the youth and among working class adults.   The various theoretical literatures read shows that the nexus between the employment rate and the level of growth as stated in the paragraph above is a positive one, contradicting the Okun's law. This stated fact is shown by the recent figures on both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ates of economic growth for 2010 to December, 2012 are as follows: 7.76% to 6.99% respectively and those of unemployment from 2010 to 2012 are as follows: 19.7% to 23.9% respectively (Source: tradingeconomics.com/ Nigeria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se growth figures shown above tell us about the break from the norm that the Nigerian economy is passing through. But in a normal economy the increased level of growth is supposed to boost the level of income, level of investment, level of consumption and savings and eventually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But the reverse has been the case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the employment generation rate keeps falling, the unemployment rate keeps rising and the growth rate has to some extent increased consistently with minimal fluctuations.   The problem that this research wishes to deal with has to do in details with the nature and dynamics of this growth; what has influenced it overtime? Why has it that this increased growth ha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ate of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finally how these increases in growth can be exploited to get maximum growth in employment generation rate.   RESEARCH QUESTION 研究問題 Thus, given the above problems,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What are the major relationships betwee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rates o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how wide is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economic objectives?   How is this gap going to be reduced?   Which is the best macroeconomic model and strategy to adopt to curb unemployment Nigeria?   RESEARCH OBJECTIVES 研究目標 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whether employment increases or unemploymen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economic growth rate.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are:   To model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n Nigeria with respect to its effect on employment rates and policy.   To examine the role of various policy regimes in busting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also policies to increase the rate employment in the economy.   To review the various types of employment and the employment strategies with respect to various job types and how it has affected growth.   To show various trends in the data of both economic growth and unemployment, look at the various gap analysis and then model ways of reducing the gaps identified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To provi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RESEARCH HYPOTHESES 研究假設 The research aims at testing the following hypotheses:   Hypothesis 1 Ho: αi=0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rates.

  Ha: αi‰  0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rates.   Hypothesis 2 Ho : αi=0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employment.   Ha : αi‰  0 There is significant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employment.   JUSTIFICATION OF THE STUDY 研究的正當性 Many occurrences about the fluctuations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unemployment as influenced researchers in recent times to study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growth rate on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in the Nigeria econom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Nigerian econom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hence the ne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is two concepts since it has been stated in various literature that both economic indicator has very high influence on other economic variables like the exchange rates stability, price stability etc. Various studies from the review of theoretical literature, has shown that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growing likewise the rate of growth in the economy. This prompted the study to further advance th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latter on the former and also to know more about the impending issues which have also been mentioned in other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OF THE CHAPTERS 各章組織 This projec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study, the statement of the research problem,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is the review of related concept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while chapter three present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Chapter four ispresentation of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result. Finally, chapter five presents the summary,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 Other miscellaneous details are presented in the appendix.   SCOPE OF THE STUDY 研究范圍 This research work describes why, how and if there is a major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n the Nigerian economy. This also will examine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curbing unemployment through various policies from 1990 till date.   SECTION 2 CONCEPTUAL LITERATURE 文獻概念 ECONOMIC GROWTH 經濟增長 Economic growth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growth in real GDP.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in a particular country in an accounting period excluding income from abroad. This growth rate is always measured in real terms which are described as inflation adjusted terms.

篇4

中國要在本世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解決好經濟增長與就業這兩個重要問題。一方面,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高度重視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另外,我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就業問題始終是國家關注的一件大事,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對外投資創造的各種效應來增加就業機會、解決就業問題。于是,下文擬從促進經濟增長與就業兩方面來探討對外投資的經濟效應。

1.經濟增長效應

(1)生產要素配置效應。生產要素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源泉,而我國生產要素結構比例嚴重失衡,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于是,必須通過國際交換,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為此,對外投資將發揮重要作用,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更好地利用國外自然資源。中國是一個自然資源比較短缺的國家,耕地和水,石油天然氣、森林、橡膠、銅鐵礦、等重要資源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別是石油天然氣則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戰略稀缺資源,現在已經在大比例地進口,有人估算到2010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將接近或超過50%(江小娟,2004),這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我們不能完全依賴進口,因為它受到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通過對外投資參與國際資源開發,與那些資源豐富但缺少開發能力的國家合作,并且擁有對稀缺資源的股份,以保證我國重要資源供給的長期安全性。②更好地利用國外先進技術。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綜合技術實力還是比較低的,人均技術水平也急待提高。到目前為止,我國利用國外技術資源的主要方式是引進資金與技術,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發展壯大,僅憑國外引進已遠遠不夠,對外投資可通過兩種方式來利用國外技術資源。一種是國內有實力的大企業到海外人力資源密集的地方設立研發中心或者設計中心,這不僅可以利用和發展原有的技術優勢,還能夠保持和尋求新的技術優勢(馬亞明等,2003)。另一種是到海外收購或兼并有核心技術的國外企業,通過利用已有的核心技術、顧客資源和品牌優勢,我們可以提高技術效率和技術競爭優勢,從而縮短時間、降低風險,迅速獲取經濟效益(李蕊,2003)。③獲得更多國外資本。中國對外投資極大地拓寬了利用國外資本的渠道,因為它不僅增加了我國的外匯收入,而且從東道國或國際金融市場上籌措到大量資金,由于實現了資本積累,從而突破了企業發展的資本瓶頸,結果企業可以擴大經營規模、優化資本結構、促進技術升級,實現企業良性發展。

(2)產業結構優化效應

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經濟工作的重點,由于我國還未實現工業化、信息化與現代化,加上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我們必須抓住對外開放的契機利用對外投資來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①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與升級。現在國內有相當一部分產業生產能力過剩,經濟效益不好,企業發展滯緩,這主要是因為國內商品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失衡所致,并非完全歸因與產品的質量、層次與水平。其實傳統產業的大部分產品適應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的市場需求。通過對外投資,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這些生產能力,將使這些資產繼續發揮作用、促進國內結構調整,減輕國內企業困境。②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面對世界科技的迅猛發展,一國的綜合國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技發展水平,而高新技術則是其集中體現。然而,高新技術產業需要大量的技術開發投入,許多生產項目需要巨額投資,如果小批量生產,不能彌補前期的大量投資,企業就不會有投資的積極性。我國國內市場雖然容量巨大,但相對于一些高新技術產品,國內需求不足,必須以全球市場為目標,才能進行大規模生產和經營。因此,通過對外投資到國外市場與對手一起競爭將加速我國企業的技術進步,與此同時,國外企業的技術擴散也為我們高新技術發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2.就業效應

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后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對外投資則是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一條主要途徑。它對就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兩方面:一是刺激效應,二是置換效應。前者是指對外投資導致國內就業增加,后者則是指國內就業被國外替代造成就業減少。對外投資主要通過增長出口來刺激就業,它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已越來越明顯,它的作用機制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企業的跨國經營特別是對外投資辦廠首先會帶來資本品的出口,從而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出口,這必然會給國內就業產生拉動作用;第二、對外投資中的境外加工貿易中,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大多是從國內進口,增加了對國內產品的需求,關聯產業的就業需求增加;第三、企業在對外投資的過程中,國際化競爭力增強,加深了對國際市場的了解,擴大了本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從而會拉動對母公司產品的出口,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就業;第四、我國對外投資多以制造業為主,相對而言,服務業的發展比較滯后,而在國外投資的競爭壓力將會提高我國的服務水平,由于服務業大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增加就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伴隨對外投資規模的逐漸擴大,將對我國就業產生積極影響。

就對外投資的置換效應而言,目前在我國的作用效果并不明顯。因為對外投資對就業置換效應的強弱與母國對外投資的動因有密切關系,發達國家對外投資的一個重要動因是尋求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而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原因是帶動出口和更好的利用國外資源,使生產要素配置更趨合理,再加上我國本身所具有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在長期內不會改變,這決定了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中不會舍近求遠,而會充分利用這個比較優勢。所以對外投資對我國就業的置換效應很小。總之,對外投資不會減少國內的就業需求,相反會因為對出口的帶動和服務業的刺激而擴大關聯行業的就業需求,所以對外投資有明顯的就業正效應。

二、目前中國對外投資存在的問題

1.宏觀規劃和管理不夠完善

由于國家及政府鼓勵和支持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到國外投資,所以許多不具備條件的企業也急于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但它們在企業制度、技術能力、人力資源、品牌優勢等方面均未達到進行國際經營的實力。政府在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規方面還存在諸多不健全之處,同時對企業到國外投資的資格認定、業績評估、過程管理等方面也還有許多不完善,造成了對外投資的企業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企業未達到對外投資的預期目標。

2.企業規模普遍較小

雖然我國對外投資企業的規模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與國外企業相比差距仍很大,在競爭中常常處于劣勢。企業的投資規模偏小直接限制了規模經濟的形成和市場競爭力的有效發揮;另外工作人員少,大多數企業只有幾人或十幾人,很少有幾十人的,致使他們難以進行有效的分工與協作,導致企業很難沿著正常軌道順利發展。

3.技術研發能力薄弱

由于我國對外投資企業的規模較小,資本相對稀缺,用于技術研究與開發的資金并不充裕,特別是對外投資主體多以資源開發和貿易性開發投資為主,它們缺少技術創新的動力與壓力,另者,我們對海外企業人才的培養也不夠重視,缺乏高素質的技術與管理人才,結果我國對外投資行業的核心技術、創新水平、國產化程度并不高,核心技術仍來自于國外,自身沒有升級換代的能力,這意味著要受制于人,且在市場形式變化時沒有回旋余地。

4.企業管理水平偏低

由于中國企業在國外投資的歷史不長,經驗不多,所以對海外投資的管理存在許多不足。首先,中國對外投資的大部分企業都是國有企業,它們在人事管理中往往缺乏一套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及人員變換機制,多數民營企業也存在相同的問題;其次,對企業財務管理不規范、不嚴格,缺乏一套科學有效的風險控制制度;再次,企業投資決策欠妥。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缺乏足夠市場調研,對市場需求和產品規模論證不夠,投資企業的產品存在著市場需求較小或生產規模不經濟問題,對重大事項的定奪缺乏影響力,在選擇合作伙伴方面經驗不足;最后,對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往往存在著經營者謀取私利而損害企業利益的行為。

三、促進中國對外投資良性發展的對策

1.加強政府宏觀規劃和管理,為企業對外投資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要防止“定指標”“下計劃”式的發展方式,避免盲目發展、一哄而上,政府要做到真正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力和長期發展潛力為目的,講求實效;同時政府要簡化審批手續,完善登記制度,加強對企業海外投資項目的監管

2.制定和完善促進企業對外投資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

盡管我國已經出臺了許多規章制度來規范對外投資企業的行為,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由于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穩定性和國外投資狀況的不確定性,我國的企業還面臨著來自諸多方面的風險。國家應鼓勵支持國內有實力的各種投資主體開展對外投資,并在企業融資、稅費負擔、權益保護等方面給予配套支持;另外要為企業提供風險分擔機制,形成境外投資風險保障機制,鼓勵企業前去投資。

3.加強企業自身建設,積極推進企業改革

要實現對外投資的健康快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且急迫的是提高企業自身素質,從根本上增進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具體而言,要至少作好以下幾項工作:其一、以現代企業制度為標準強化企業制度建設,形成企業多方利益主體的制衡機制,借鑒世界著名跨國公司的經驗,逐漸改進完善企業制度;其二、加大企業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力度,將自我技術創新同技術模仿改進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其三、形成人才選拔、任用、轉換、培訓等一整套良性循環機制,使我國在同國外公司的競爭中始終保持人才優勢。

參考文獻:

[1]Dunning,John.H.TheselectedessaysofJohn.Dunning[M].EdwardElgar.2002

[2]潘岳主編:中國對外投資發展戰略[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3]江小涓:吸引外資、對外投資和中國的全面小康目標[J]國際貿易問題,2004,(1)

[4]馬亞明等:技術優勢與對外直接投資:技術擴散的分析框架[J]南開經濟研究,2003,(4)

[5]李蕊:跨國并購的技術尋求動因解析[J]世界經濟,2003,(2)

篇5

(一)尺度效應

在決定事物的性質中最重要的標準是事物規模,這一過程是對尺度效應的有效定義,它影響著事物之間運行的規律變化。增量財產權是為了增加其利潤及財富,忽視自身的一些消費需求,因此其產量以及產能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成,并且此量累積到規定程度,則事物性質會開始發生變化,從而促進了尺度效應所產生的作用。同時尺度效應所產生的作用中最為明顯的表現是規模效應。規模效應包括了多個方面,即生產、消費、產品等。隨著我國大型企業越來越多,其生產規模也急劇加大,就生產規模而言,可將生產的效益提高,對成本進行降低,但如果生產的某一個環節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所產生的影響及后果不大規模的。同時也會導致消費以及產品的規模效應等出現放大效應的問題。因此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對人類的經濟生活有著重大的影響。

(二)乘數效應

乘數的表現形式在于乘數原理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對于乘數在經濟活動中的運用,其不同變量發生改變時會產生同一個連鎖反應,同時某一個變量受到影響,其他的相關變量則會出現成倍的變化。而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則出現了增量財產權,它的運行特征具有動態以及擴張性,并且在經濟生活中表現出狂熱的利潤性質,增量財產權中的變量均受到影響,其變量出現成倍,具有連鎖的反應,因此體現出經濟生活作用中的乘數效應。獨立的經濟法主體行為對其他的經濟法主體、社會成員的權限及其義務、社會以及國家的經濟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從而形成放大效應。目前隨著我國虛擬經濟進一步的發展,資本出現了較強的流動性,且由于乘數效應的出現,導致了經濟法主體行為額放大效應尤為明顯。

(三)社會分工合作

隨著增量財產權時代的來臨。大部份企業生產產品目的均發生轉變,由滿足生產者生活需求消費轉變為獲取利益的目的。因此企業必須將各項生產的效益提升,對分工合作進行深入的實施。從微觀的角度看,我國的中小大型企業將產品分成很多個環節進行生產,如某一個環節出現生產的問題,則會導致之前的工作完全報廢,而后面的環節也無法繼續操作,從而會整個生產的各個環節造成無效的后果。而站在宏觀角度進行分析,其各個不同企業之間也具有緊密的關系,這種關系均體現出分工合作;而相同企業鏈之間的企業,其出現的牽一企業將整個企業的相關局勢進行整頓。由此可見,社會化的分工進入深化階段,其與之前的社會分工具有顯著的差異。它促進了各個經濟法主體行為之間,以企業為根本的關系更加緊密,且相互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聯系,不再是獨立以及割裂的,同時任何的經濟法主體行為都會不同程度的對其他一些經濟主體造成一定的影響。這種社會分工合作是根據勞動力對其生產利益結合的方式,雖然將生產的效益不同程度的進行了提升,出現了累積效應。但同時造成了經濟法主體行為不同程度的對其他一些經濟主體的影響有所加大,導致出現的多種負面以及正面的影響程度均超過自身能力的控制范圍,有時會出現以無數倍的能量向外界傳播,因此導致放大效應的出現。同時由于我國科技信息以及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導致這種放大效應更加快速的展開。

二、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對經濟法的影響主要在基礎理論以及集體制度方面

(一)對經濟法基礎理論的影響

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不僅對經濟法基礎理論的形成具有影響,同時對其未來的發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1.社會本位思想

經濟法基礎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本位思想,可將社會本位思想簡單解釋為社會的公共利益均受到法律的保護,經濟法主體行為對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隨著現代工業的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人類對市場的各種環境均出現了相互依賴的現象,并且個人要借助并依賴他人的條件來對自身的經濟行為進行仔細選擇,同時他人對經濟行為的選擇也要依靠個人所作的選擇。因此促進了不同的經濟法主體之間的關系的變化,其利益之間的結合以及相互之間的影響力非常緊密,社會公共的利益均會受到單個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的影響。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的出現導致人類對自身利益顧及的同時還要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密切的重視。

2.企業的社會責任理論

傳統的企業法理論中的企業其實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體。將股東所得的利益實行最大化性質,是其最終目的。本著對股東負責人的態度,其實是因為股東是一個經濟組織及實現利益的工具。但是隨著現代工業市場化不斷的發展,作為經濟法中的主體,企業經濟法行為中的放大效應急劇加大,企業中的個人行為影響著其他不同層次的社會人員。對于這種情況的出現,必須將企業堅持的行為以及對股東所得的利益進行整合。

(二)對經濟法具體制度的影響

篇6

通過對網路經濟正效應、旅游營銷等相關概念的梳理,進一步探尋二者的關系。網絡經濟與旅游營銷是一種正相關的關系:在這個網絡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旅游營銷憑借網絡便捷、快速、靈活的優勢,可以不斷擴大自身市場份額,進而向海外市場延伸,因為在進行信息交換與傳輸的過程中,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方式不受地域空間的制約,信息量存儲空間巨大,在網絡平臺進行營銷旅游產品與服務的時間靈活自由,在網絡經濟環境下,旅游營銷發展越來越趨向于全球性、互動性。反之,在實踐應用中,旅游營銷策略的進一步發展與轉換,又可以驅動網絡平臺硬件與服務的創新升級,從而,兩者進入一個良性健康的發展循環軌道,以期促進我國旅游業網絡營銷的常態化發展。

二、網絡經濟正效應下旅游營銷構成要素的相關子系統

1.品牌管理子系統

品牌管理網絡數字系統可作為旅游營銷企業進行旅游品牌精細化管理的有效工具,通過該系統可以使客戶對旅游企業的產品、服務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并有效組織和管理品牌信息資源及品牌建設情況,作出及時的反饋。在此基礎上,實現旅游品牌動態信息的調查與,實現與客戶進行實施對接與有效聚合,從而達到樹立企業的旅游從業品牌形象,品牌意識,從而產生品牌效應,建立客戶的品牌忠誠度。

2.營銷溝通及銷售子系統

網絡銷售子系統主要是通過網站、電子郵件、搜索引擎,以及微信、微博、快捷網址、APP應用程序等新興自媒體平臺,在系統中設置產品介紹、訂單支付、物流跟蹤、售后服務等不同模塊。通過互聯網進行旅游營銷,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數字平臺與客戶的交互性、直接性、實時性和全球性的特點。在發揮網絡在旅營銷中的功能時,可以通過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讓消費者充分了解旅游產品、服務的相關信息,進而展開數據調查與分析,了解消費者的實時意向與心理因素,有針對性的服務到人,從而設計出符合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的旅游產品與服務。

3.客戶關系管理子系統

旅游業是典型的以口碑為主吸引客戶方式的服務型行業,數字智慧旅游,開啟了旅游方式的大時代。網絡客戶關系管理子系統,是利用信息科學技術,實現旅游市場在營銷、銷售、服務、市場等方面實現自動化,在該技術中,對客戶基本數據予以統計及跟蹤分析、及時跟進客戶訂單的去向、并且予以分類管理,對顧客的反饋意見進行及時回饋,形成良性的雙向互動。客戶關系管理子系統在深入研究旅游消費者市場份額及發展形式、進一步獲取客戶服務的基礎上,對客戶提供滿意、周到的服務,以提高客戶滿意度、忠誠度。在相關數據及各系統的支撐下,使整個業務流程趨于自動化智能化。網絡關系管理子系統可以界定為一種軟件技術,但更是一種理念。

4.績效評價子系統

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牢牢的與績效掛鉤。績效,是組織在一定的時間內可進行測量的預期結果,結合個人和團體在過去工作中的能力,指導其不斷完善。它包括個人績效和組織績效兩個方面。績效評價子系統通過一套指標體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對開展數字網絡從事旅游營銷的企業從多個方面(包括營銷理念、營銷策略與收益、客戶服務等)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從而為企業決策提供相關的依據。

5.數據庫及輔助平臺

旅游營銷在網絡數字處理方面,要做好數據庫技術基礎、支持平臺與管理。數據庫及輔助平臺的作用,就是為旅游電子商務系統創造一個安全、穩定、開放的良好環境。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旅游營銷數字網絡的構建要進一步融合到智慧城市、大數據等前沿技術之中,從而使旅游營銷逐步進入數據化時代。

三、網絡經濟正效應下旅游營銷的現實困境

1.運用網絡進行旅游營銷在認識方面比較薄弱

網絡經濟影響之廣、之深,是很多旅游營銷從業者始料未及的,絕大部分旅游網絡營銷決策部門與經營對旅游網絡營銷的現狀與前景認識不足,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主要表現在,盡管旅游企業構建了網絡營銷的相關網站,但是很多時候是形式大于內容,沒有予以充分運營與利用,消息陳舊并長時間未進行更新,甚至一些旅游企業都沒有自己的網絡營銷平臺,缺乏相當的網絡營銷體系、管理制度與長期的戰略規劃。進而大大制約了旅游業的長遠發展。當人們意識到網絡經濟的影響時,又選擇急促面對或盲目轉型,對網絡經濟缺乏科學理性的認知。

2.旅游營銷在網絡交互平臺建設方面不夠完善

由于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數據處理等方面存在地區的差異性,以及部分地區網絡基礎設施比較滯后,可能一些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在旅游網絡營銷方面欠發達,受到硬件的限制。在網絡平臺設計方面,缺乏個性化和交互的機制,影響了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旅游營銷的影響力,最終導致網站硬環境無法滿足消費者需要,以及網絡安全問題導致客戶的信任度,導致旅游營銷的發展。

3.旅游網絡營銷提供的服務滯后,營銷方式單一

其一,旅游業不同于工業生產的流水線產業鏈,而是一個網絡矩陣。傳統旅游營銷方式,吃、住、行、游、購、娛六個因素的供應和服務都是通過旅行社拆分組合后,提供給游客。旅游業最需要企業提供服務,現有旅游產品總體數量與需求基本匹配,嚴重失衡的是服務體系特別是旅游公共服務能力滯后于市場需求。其二,大部分旅游企業網絡營銷方式與策略單一、營銷手段效果不佳。大部分網絡營銷缺少和著名旅游景點的相關門戶網站的鏈接,與知名搜索引擎的對接也不夠充分導致網絡營銷績效。網絡旅游營銷方面,缺乏既懂網絡電子商務知識又蘊涵豐富的旅游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知識體系相對單一,缺乏綜合判斷,制約了行業發展。

四、網絡經濟正效應下高端旅游營銷的路徑選擇

2015年2月,《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底增加5672萬人。移動端應用成為主力軍,手機端即時通信使用保持穩步增長趨勢。本文從厘清網絡經濟正效應與旅游營銷等相關概念,到梳理網絡經濟正效應下旅游營銷的相關子系統與現實困境,從而探析依托網絡經濟創新旅游營銷發展的新路徑,使之進入一個更高更快的發展態勢。創新路徑就是要創造性轉化固有的思路,創新性發展營銷的策略。通過發揮網絡在信息和資源方面互惠分享,不僅降低溝通成本,還必將創造旅游業新的價值,高端旅游營銷必將走出先行先試的第一步。

1.樹立旅游網絡營銷新思路是前提路徑首先,高端旅游從業者要樹立全球化的視域。從全球化視野的平均水平來看,旅游產業占GDP的比例是10%,而中國旅游業占比為5%,僅為全球的一半。中國旅游業

還有巨大的增值與發展空間,可以預見,旅游行業會迎來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進入21世紀,網絡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特別是近兩年,新媒體發展態勢強盛,以WEB3.0為代表的新媒體是各類媒介形式的聚合體,以新媒體為代表的網絡媒體已經作為成為“最令人振奮的傳播手段。”信息傳輸的樞紐和終端。其次,旅游業應該因勢利導,順應發展大趨勢,利用互聯網拓寬行業營銷思路,主動融入到全球化的大背景。旅游業的傳播力決定其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傳播手段先進與否直接決定了傳播能力的高低與旅游營銷公司文化理念的打造。

2.優化旅游營銷的網絡平臺是關鍵路徑

其一,重新構筑主要客源的線上全球營銷渠道,完善旅游產品庫建設,借助互聯網產生的大數據,拓寬網絡營銷手段,搭建與高端客戶的溝通平臺,做好高端客戶旅游的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通過線上方式與傳統方式的結合,擴大客戶群。其二,高端旅游營銷企業首先是要充分進行網站資源的整合,避免重復建設,發揮組合拳優勢,利用網絡的強大優勢向縱深延伸,實現規模化效應,突出旅游產品整體競爭力。加強企業網絡平臺與銀行、航空公司、游輪公司的對接,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電子支付手段,降低成本,保證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

3.創新旅游網絡營銷的方式是核心路徑

第一,旅游高端營銷網上平臺,應從傳統網站到新媒體轉換,以微博、微信、app(應用程序)為代表的新媒體,具有實時性、互動性、成本低、主動性等特點,滿足旅游消費者的差異性要求。移動智能手機已經進入3G甚至部分進入4G時代,已經成為人們在旅行中的“必備品”,因此,其對于推廣高端旅游營銷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大力融入海外社交媒體。在facebook、Twitter、Llinkedin等海外社交媒體上設立高端旅游業的官方主頁,增強其活躍度。搜索引擎是旅游信息的重要信息渠道。針對各國消費者不同的搜索習慣,對各國主要搜索引擎進行把握,從而有針對性的投放關鍵詞,引向旅游產品預訂界面等具有重要價值意義。其三,加大旅游營銷資金在網絡建設方面的投入比例,運用網絡數字平臺,特別是新媒體開拓高端旅游的國際傳播和營銷平臺,創新營銷方式與策略。

4.拓寬網絡旅游營銷的其他有效渠道是優化路徑

第一,在網絡經濟正效應下,旅游營銷成為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互聯網相關知識、旅游專業知識以及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的立體化的綜合體,從而培養自己的復合型從業人才,是旅游營銷業,特別是高端旅游營銷業的人才基礎。第二,網絡正效應下,高端旅游業在營銷手段和方式上面,以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為保障。與相關限度結合起來。第三,對于性價比高的產品消費者是有原始需求的,高端旅游業可以推廣網上社區,培養穩定的客戶,讓消費者擁有自主選擇權,服務商可以通過批量化的采購推出成批次的單一產品,從而實現高端旅游的規模化發展。

五、結束語

篇7

從形成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國際背景來看,日本和西方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直接理由就是我國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日本經濟自從上世紀80年代的泡沫經濟破滅以來,已連續十幾年的低迷和衰退。在2001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人民幣幣值被低估的問題,并稱因為我國的出口產品和日本相競爭,造成了日本經濟困難。2002年12月,日本財務省黑田東彥、鹽川正十郎等官員先后公開指稱,我國在向世界輸出“通貨緊縮”,并將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責任歸咎于我國,要求人民幣升值。2003年7月的亞歐財長會議上,日本鼓動歐美、亞洲的一些國家開始附和日本人的“倡導”。

從2004年下半年至今,歐元區經濟一直疲弱不振。為了緩解經濟增長壓力,歐洲也加大了對人民幣的施壓力度。歐洲人認為,我國所謂的“盯住美元”政策(即1美元兌換8.28元人民幣的固定匯率),意味著歐元過度地承擔了美元疲軟帶來的全球經濟調整后果。

2004年6月19日,在美國最大的工商業團體——美國制造業協會的牽頭下,“健全美元聯盟”決定力促政府動用“301條款”來迫使人民幣升值。2005年4月6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舒梅爾—格拉漢姆”提案。該提案聲稱,我國政府在6個月內將人民幣升值,否則我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將面臨高達27.5%的懲罰性關稅。美國財政部宣稱,要在2005年10月15日左右的下半年年度報告中,將我國明確列入匯率操縱的名單之列,這使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更傾向于提早進行。

美國壓迫人民幣升值除了經濟原因外,還有深遠的政治考慮,即防范我國迅速崛起所帶來的影響。我國經濟的崛起,意味著原有經濟格局下的利益分配正在發生變化,使得西方一些國家對我國產生了防范和敵視心理。

近幾年,由于我國出口迅猛擴張,2007年我國貿易順差擴大到2622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47.7%。持續的貿易順差使我國和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接連不斷,多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還造成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增加。因此,2005年7月21日,隨著我國政府關于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措施的出臺,其匯率將參考一籃子貨幣來確定。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產生的負面效應

1.抑制出口,增加進口

近幾年來,我國貿易出口不僅保持較快增長,而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基本穩定在20%左右,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出口行業主要有紡織、服裝、化工,電子機械制造業等,這些行業對人民幣匯率的變化非常敏感。人民幣升值后,我國出口企業成本相應提高,引發出口產品價格上揚,原有出口優勢逐步喪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削弱,進而導致出口利潤空間的萎縮,不利于出口的持續擴大。尤其嚴重影響那些以低價格取勝、科技含量較低的產品出口。如:紡織服裝業附加值低,出口價格彈性較低,降價空間很小,主要以價格為競爭手段,是受影響最大的行業。

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進口商品相對以往價格便宜,將會增加我國貿易進口,影響國內產品的需求,對略有緩解的通貨緊縮又形成新的壓力。部分商品尤其是奢侈品消費會被進口替代,分流部分國內消費人群,最終導致貨物貿易順差逐步縮小。由此會引發一國減少國民收入的乘數效應,使我國的國民收入減少。

2.影響外國對我國的直接投資

據我國商務部數據表明,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一直維持在400億美元以下的水平,近兩年增勢更猛。據海關統計,截止2007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12549.28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57.73%。數據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國經濟的發展是同出口和外國直接投資密不可分的。

人民幣升值,外商在我國的投資成本,如:投資建廠購置設備、人力資本的成本提升,對投資規模和本地化進程受到影響。其次,外商投資企業的各類產品和服務中有相當部分是面向國際市場,人民幣升值給這此企業的產品走向海外市場受影響。再者,人民幣升值,將造成國際投機資金大量流入我國,增加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可能導致直接投資的減少和生產基地的轉移。因此,人民幣升值將導致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不利于引進外資,并加速資本外流,減少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

3.導致國內就業壓力加大

人民幣升值嚴重打擊勞動密集性企業的出口,進一步加大就業壓力。目前,我國新增就業機會主要依靠出口和外國對華的直接投資,人民幣升值將抑制出口,擴大進口,出口企業和外貿生產企業將會陷于困境。人民幣升值還會導致我國非貿易品如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從而減弱國內需求,給就業市場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人民幣升值不僅會使外資流入減少,同時也將刺激我國的海外投資,迫使我國的企業向海外進行產業轉移,促使國內一些制造業萎縮,減少我國的就業機會,增加我國的失業率。

4.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人民幣一旦升值,迫使央行在外匯市場上大量買進外匯,從而使以外匯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礎貨幣相應增加,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人民幣升值導致購買力提高,從而加重通貨緊縮,這會影響我國培育和刺激內需政策的效應。另外,人民幣的升值,財政赤字增加,影響貨幣政策的穩定。尤其是對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的國家,大量短期資本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資本市場的逐利行為,容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給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5.引發房地產大漲,推動股市上揚

人民幣升值,房地產業受到投資者的青睞,投資者能獲得與升值幅度相應的收益。人民幣升值,外資的投機性需求進一步被激發,外資大量、快速地進入房地產市場,對房價上漲形成較大的壓力,導致我國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受到挑戰。

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不斷加強,上千億美元的游資涌入我國,這些資金正在尋找投資機會,只要股票市場基本面轉好,這些資金將大規模轉向股市,從而推動股市的上漲。巨額資金進入股市和房市,會促使股價、房價上漲,從而出現泡沫經濟。

三、對策與建議

1.重新定位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相關政策

要解決人民幣升值產生的負面效應,就必須對包括外貿政策、外資政策、產業政策在內的宏觀經濟相關戰略和政策進行調整,統籌內需和外需。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政策的控制和引導作用,通過分析及定位我國經濟結構中最為脆弱的環節,實施一系列針對性措施與政策,減小我國經濟可能受到的負面影響。在政策上扶持產品出口企業,在WTO協議允許的范圍內,給予相關產品出口補貼或者提高出口退稅額,縮小國內外市場產品價格的差距,恢復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減少國際市場的受損額。調整外資稅收政策,提高外資利用水平,促進對外貿易的平衡發展,減少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摩擦,化解人民幣升值壓力。

2.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增強出口企業國際競爭力

出口企業以人民幣升值為契機,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優化出口產品的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強成本控制,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行生產技術的改造,以市場化為主要手段實現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使企業逐步走向國際化。建立能夠有效運轉的產品銷售系統,減少流通環節的費用,形成低成本的出口競爭優勢。

3.提高貨幣政策調控水平,通過金融手段規避外匯變動風險

央行應積極研究資產結構調整方案,盤活某些類別資產的流動性,恢復資產結構的彈性。在外匯收入和支出方面建立平衡關系,培育人民幣遠期和期貨交易市場,大力發展匯率風險規避工具。目前,在國際金融領域,各種衍生證券交易、貨幣互換、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外匯市場掉期交易、遠期和約等金融工具十分常見和流行。我國金融業要精心制定自身管理風險和承擔風險的策略,要不斷提高金融產品的創新能力和定價能力,在競爭環境中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在金融創新和改進服務的同時,金融機構也能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密切關注預期變化,加強預期指導,使我國經濟可以更平衡、穩定和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撲:人民幣均衡匯率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2]王偉旭曾秋根:人民幣匯率的變革選擇[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

[3]夏斌:多視角看人民幣匯率問題[J].金融廣角,2004(3)

[4]林毅夫:關于人民幣匯率問題的思考與政策建議[J].世界經濟,2007(3)

篇8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經濟負面效應

2005年7月21號,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對匯率制度進行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走高,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首次突破7.0大關,升到6.9920。

一、人民幣升值的起因

從形成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國際背景來看,日本和西方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直接理由就是我國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日本經濟自從上世紀80年代的泡沫經濟破滅以來,已連續十幾年的低迷和衰退。在2001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人民幣幣值被低估的問題,并稱因為我國的出口產品和日本相競爭,造成了日本經濟困難。2002年12月,日本財務省黑田東彥、鹽川正十郎等官員先后公開指稱,我國在向世界輸出“通貨緊縮”,并將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責任歸咎于我國,要求人民幣升值。2003年7月的亞歐財長會議上,日本鼓動歐美、亞洲的一些國家開始附和日本人的“倡導”。

從2004年下半年至今,歐元區經濟一直疲弱不振。為了緩解經濟增長壓力,歐洲也加大了對人民幣的施壓力度。歐洲人認為,我國所謂的“盯住美元”政策(即1美元兌換8.28元人民幣的固定匯率),意味著歐元過度地承擔了美元疲軟帶來的全球經濟調整后果。

2004年6月19日,在美國最大的工商業團體——美國制造業協會的牽頭下,“健全美元聯盟”決定力促政府動用“301條款”來迫使人民幣升值。2005年4月6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舒梅爾—格拉漢姆”提案。該提案聲稱,我國政府在6個月內將人民幣升值,否則我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將面臨高達27.5%的懲罰性關稅。美國財政部宣稱,要在2005年10月15日左右的下半年年度報告中,將我國明確列入匯率操縱的名單之列,這使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更傾向于提早進行。

美國壓迫人民幣升值除了經濟原因外,還有深遠的政治考慮,即防范我國迅速崛起所帶來的影響。我國經濟的崛起,意味著原有經濟格局下的利益分配正在發生變化,使得西方一些國家對我國產生了防范和敵視心理。

近幾年,由于我國出口迅猛擴張,2007年我國貿易順差擴大到2622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47.7%。持續的貿易順差使我國和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接連不斷,多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還造成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增加。因此,2005年7月21日,隨著我國政府關于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措施的出臺,其匯率將參考一籃子貨幣來確定。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產生的負面效應

1.抑制出口,增加進口

近幾年來,我國貿易出口不僅保持較快增長,而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基本穩定在20%左右,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出口行業主要有紡織、服裝、化工,電子機械制造業等,這些行業對人民幣匯率的變化非常敏感。人民幣升值后,我國出口企業成本相應提高,引發出口產品價格上揚,原有出口優勢逐步喪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削弱,進而導致出口利潤空間的萎縮,不利于出口的持續擴大。尤其嚴重影響那些以低價格取勝、科技含量較低的產品出口。如:紡織服裝業附加值低,出口價格彈性較低,降價空間很小,主要以價格為競爭手段,是受影響最大的行業。

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進口商品相對以往價格便宜,將會增加我國貿易進口,影響國內產品的需求,對略有緩解的通貨緊縮又形成新的壓力。部分商品尤其是奢侈品消費會被進口替代,分流部分國內消費人群,最終導致貨物貿易順差逐步縮小。由此會引發一國減少國民收入的乘數效應,使我國的國民收入減少。

2.影響外國對我國的直接投資

據我國商務部數據表明,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一直維持在400億美元以下的水平,近兩年增勢更猛。據海關統計,截止2007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12549.28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57.73%。數據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國經濟的發展是同出口和外國直接投資密不可分的。

人民幣升值,外商在我國的投資成本,如:投資建廠購置設備、人力資本的成本提升,對投資規模和本地化進程受到影響。其次,外商投資企業的各類產品和服務中有相當部分是面向國際市場,人民幣升值給這此企業的產品走向海外市場受影響。再者,人民幣升值,將造成國際投機資金大量流入我國,增加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可能導致直接投資的減少和生產基地的轉移。因此,人民幣升值將導致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不利于引進外資,并加速資本外流,減少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3.導致國內就業壓力加大

人民幣升值嚴重打擊勞動密集性企業的出口,進一步加大就業壓力。目前,我國新增就業機會主要依靠出口和外國對華的直接投資,人民幣升值將抑制出口,擴大進口,出口企業和外貿生產企業將會陷于困境。人民幣升值還會導致我國非貿易品如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從而減弱國內需求,給就業市場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人民幣升值不僅會使外資流入減少,同時也將刺激我國的海外投資,迫使我國的企業向海外進行產業轉移,促使國內一些制造業萎縮,減少我國的就業機會,增加我國的失業率。

4.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人民幣一旦升值,迫使央行在外匯市場上大量買進外匯,從而使以外匯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礎貨幣相應增加,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人民幣升值導致購買力提高,從而加重通貨緊縮,這會影響我國培育和刺激內需政策的效應。另外,人民幣的升值,財政赤字增加,影響貨幣政策的穩定。尤其是對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的國家,大量短期資本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資本市場的逐利行為,容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給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5.引發房地產大漲,推動股市上揚

人民幣升值,房地產業受到投資者的青睞,投資者能獲得與升值幅度相應的收益。人民幣升值,外資的投機性需求進一步被激發,外資大量、快速地進入房地產市場,對房價上漲形成較大的壓力,導致我國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受到挑戰。

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不斷加強,上千億美元的游資涌入我國,這些資金正在尋找投資機會,只要股票市場基本面轉好,這些資金將大規模轉向股市,從而推動股市的上漲。巨額資金進入股市和房市,會促使股價、房價上漲,從而出現泡沫經濟。

三、對策與建議

1.重新定位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相關政策

要解決人民幣升值產生的負面效應,就必須對包括外貿政策、外資政策、產業政策在內的宏觀經濟相關戰略和政策進行調整,統籌內需和外需。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政策的控制和引導作用,通過分析及定位我國經濟結構中最為脆弱的環節,實施一系列針對性措施與政策,減小我國經濟可能受到的負面影響。在政策上扶持產品出口企業,在WTO協議允許的范圍內,給予相關產品出口補貼或者提高出口退稅額,縮小國內外市場產品價格的差距,恢復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減少國際市場的受損額。調整外資稅收政策,提高外資利用水平,促進對外貿易的平衡發展,減少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摩擦,化解人民幣升值壓力。

2.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增強出口企業國際競爭力

出口企業以人民幣升值為契機,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優化出口產品的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強成本控制,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行生產技術的改造,以市場化為主要手段實現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使企業逐步走向國際化。建立能夠有效運轉的產品銷售系統,減少流通環節的費用,形成低成本的出口競爭優勢。

3.提高貨幣政策調控水平,通過金融手段規避外匯變動風險

央行應積極研究資產結構調整方案,盤活某些類別資產的流動性,恢復資產結構的彈性。在外匯收入和支出方面建立平衡關系,培育人民幣遠期和期貨交易市場,大力發展匯率風險規避工具。目前,在國際金融領域,各種衍生證券交易、貨幣互換、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外匯市場掉期交易、遠期和約等金融工具十分常見和流行。我國金融業要精心制定自身管理風險和承擔風險的策略,要不斷提高金融產品的創新能力和定價能力,在競爭環境中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在金融創新和改進服務的同時,金融機構也能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密切關注預期變化,加強預期指導,使我國經濟可以更平衡、穩定和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撲:人民幣均衡匯率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2]王偉旭曾秋根:人民幣匯率的變革選擇[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最新国产亚洲精品免费va在线 |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 免费观看国产v片在线 | 亚洲中文日韩欧美v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亚洲九九视频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