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6:2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醫院感染管理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1.1環境管理
本科現為層流病房,空氣質量指標達10萬級。科室環境布局結構合理,設置獨立重癥監護室,早產兒室,藍光治療室,恢復室,負壓隔離室。配備治療室,配奶室,入院處置室,沐浴游泳中心等。并嚴格控制探視人員,由于在病房外家屬可以通過視頻看到患兒在病房情況,因此每周只有周二3點~4點時間段家屬可分批進入病房外走廊探視患兒,減少人員流動對空氣的污染。重視病室內地面、物體表面及治療用物的清潔消毒。對各醫療儀器、溫箱嚴格遵守消毒流程。呼吸機使用的管道為一次性,與新生兒接觸的所有衣物,被單均先消毒清洗后高壓蒸汽滅菌。保證患兒周圍環境安全。
1.2人員管理
醫務工作人員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及考核,提高醫務人員醫院感染控制意識,自覺遵守各項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到人人參與醫院感染控制。特別加強對手衛生環節的控制。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是切斷醫院感染傳播途徑的關鍵因素。
2探視家屬
探視前對家屬進行消毒隔離預防知識的宣教,嚴格探視前消毒隔離準備工作,更換探視服,戴帽子及口罩、穿鞋套。探視中由護理工作人員全程陪同,督促家屬遵守消毒隔離制度。生活護理的精細環節喂奶的管理獨立的配奶間,墻面貼有配奶流程圖,所有配方奶均遵循現配現用的原則,使用一次性奶瓶,配奶用具一用一消毒,嚴格遵守配奶制度及流程,抓住配奶的每一個環節,確保配奶安全。沐浴護理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患兒需每日沐浴。沐浴更衣時注意頸下、腹股溝等皮膚皺褶處有無破損。新生兒沐浴均為一次性用物。注意保持臍部干燥。新生兒洗澡池為電子恒溫控制,避免因水溫過熱致患兒燙傷或因水溫過涼致患兒感冒。洗浴時由上至下按順序清洗,避免將水誤入耳鼻和口腔內,以防止中耳炎和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洗浴池采用一次性浴套,一用一更換?;純焊鼡Q衣物均經過先清洗后高壓蒸汽滅菌消毒處理。排泄護理尿濕后及時用柔軟吸水性強的尿布更換,排便后用溫水洗凈局部,并注意觀察有無紅臀,預防皮炎或皮膚感染。醫院感染控制基礎護理精細環節管理眼部護理保持新生兒眼部清潔,每天用生理鹽水輕輕擦拭眼分泌物,必要時滴眼藥水或涂眼藥膏預防眼結膜炎??谇蛔o理每天對患兒的口腔進行檢查,每日用0.9%的生理鹽水清潔口腔2次,動作輕柔防止損傷口腔黏膜。臍部護理臍部用雙氧水、絡合碘消毒創面后,用滅菌敷料或無菌臍包覆蓋,繃帶包扎尿濕后及時更換,預防新生兒臍炎。呼吸道管理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監護的患兒大多數是需要吸氧的,患兒使用的吸氧裝置為一次性一體式的,72h更換一次,避免消毒重復使用?;純旱念^部應高于肩部,并將頭側轉,這樣既保持了呼吸道的通暢,又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避免分泌物排出不暢而引起肺部的感染。治療管理注射、采血、輸液、輸血、靜脈留置針、PICC封管等操作時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防止導管性感染,敗血癥等醫院感染發生。
3討論
1.1方法本次研究中醫院感染病例判定標準均參考實驗室檢測結果以及醫院感染控制科記錄,制定表格統一收集感染患者個體情況并準確填寫。采取強化護理管理的具體措施如下:①構建層級式強化護理管理體制,建立三級護理質量控制體系。首先由護理部主任牽頭、各科室護士長參與組建醫院感染控制委員會,同時在下屬各科室設置感染控制監控人員,確保分級管理、明確分工、職責分明,切實落實感染控制責任;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各科室感染防控工作,考查防控制度落實情況。②組織科室人員參與感染控制知識培訓,并擴大培訓人員范圍,培訓內容涉及無菌操作規程、微生物知識、手部衛生清潔以及無菌物品管理、崗位操作規程等。③確立詳細、規范的無菌技術管理與實施細則,并確保操作流程規范化,針對術后醫療垃圾處理也應確立分類細則,并實時監督各項制度執行情況,有效約束護理工作,通過制度規范來強化護理管理,從而確保護理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能夠自覺遵循操作規程,提高工作責任心,改善個人業務水平,提升個人職業修養,從而有效預控醫院感染事件。④重視細節部分的強化管理,切實落實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做好物品以及環境清潔消毒工作;嚴格執行洗手操作規程;在操作過程中嚴格遵循無菌規程,堅持一人一用一滅菌的無菌物品應用原則[3];同病種患者應集中歸類安置,對于特殊感染者或者感染原因未明者應予以有效隔離,對于易感染人群如新生兒、老人等應予以有效的保護性隔離;醫務人員應做好自身感染防護措施;積極開展健康知識宣教[4]。
1.2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感染發生率并作統計學分析,感染診斷標準參考衛生部(現衛計委)2001年制定的《院內感染分類診斷標準》[5]。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80例患者中,泌尿系統感染、胃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軟組織感染、皮膚感染以及手術切口感染例數明顯更少,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在院內感染病例中約有30%~50%與護理管理以及護理操作相關。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護理工作人員未能充分認識醫院感染的危險,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心理應對不足,缺乏必要的防控意識以及工作責任心,有較大幾率出現隔離防護不充分、用具消毒不完全以及醫療器械使用不規范等現象,因此導致交叉感染以及醫院感染。②未明確管理細則,缺乏監控力度,導致護理工作存在較多問題和漏洞,醫院感染率也隨之升高[9]。③未完全隔離特殊感染以及未明原因的感染病例,或易感染人群保護不到位,導致醫院感染率進一步升高。
1.1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隨著醫院的成立和發展,醫院感染隨之而來。因此,醫院一定要對感染進行監控,認識其重要性。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醫院感染時有發生,護理工作是對醫院感染進行控制的重要環節之一。護理管理和感染控制是同時存在、同時進行的,兩者相互協助,感染控制是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醫院的感染進行控制時,護理工作至關重要,如在進行消毒、病房護理、患者日常護理等過程中,經常會產生感染。因此,這些都離不開護理管理,其對醫院感染有著監控的作用。在對醫院感染進行預防和控制的過程中,護理人員的工作水平會直接影響到整個醫院感染控制的效果,護理部門對感染的源頭進行控制和消除。
1.2建立制度
護理部門監控醫院感染時,采取三級監管護理方式,主要由護士長、組長、進行控制感染的護士組成,這樣能夠確保醫院在實施感染控制時能夠更快捷、更直接。護理部門的所有護理人員都成為了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主要人員,其很好地落實了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工作,同時也促進了護理質量水平的提升。每個科室和病房都會安排一個專門負責控制感染的護士,其職責是:對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的制度進行管理,一旦發生醫院感染等問題,需要進行及時的上報和處理。
1.3培訓制度
醫院感染是一個專業的學科知識,護士在學校學習的護理知識只是醫院感染的一部分,而且其學習的只是理論上的知識,并沒有付諸實踐。所以,對醫院的護士進行醫院感染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的培訓至關重要。除此之外,還要對新上崗的護士進行崗前培訓,加強其對醫院感染控制知識的掌握。培訓可以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但在培訓過后需進行相應考核。制定有關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知識操作手冊,對流程和操作進行規范化管理,讓護理人員在對醫院感染進行預防和控制時更加規范和高效。
1.4標準預防
醫院感染的預防標準是由20世紀90年代美國CDC所提出,醫院感染主要是由患者體內排出的血液和排泄物所導致,其主要特點是具有傳播性和感染性。對已經感染的患者要進行隔離,避免患者傳染護理人員、護理人員傳染患者的連鎖反應。采取的隔離方法主要是根據所傳播的疾病進行相應有效的隔離,隔離方式主要包括接觸隔離、空氣隔離、微粒隔離等。以上隔離方式不僅能夠有效地預防各種疾病的傳播,也能對患者和護理人員進行相應的保護。在護理工作中實施標準預防,是控制疾病在病房和醫院進行傳播的有效措施,更是提早地預防未知疾病的一種有效方式。在SARS流行病初期,筆者所在醫院3個病區的患者都感染了SARS。但是,在確診患者感染SARS并對其進行治療和轉院的過程中,未造成SARS的再次擴散和傳播,也未發生護理人員感染SARS的情況。在這次SARS流行病感染的控制中,筆者所在醫院順利實施了標準預防措施。除此之外,應該意識到在全院病區中實施標準預防措施的重要性。
2感染控制中護理的職能運用
2.1制定相關的標準制度
護理部門應與控制科共同制定感染控制的標準,預防醫院感染傳播、預防尿路感染,使用醫學設備,制定相關預防和護理措施實施的標準,并且還要強調在進入感染隔離區時的準備工作,比如說更換醫用服裝、洗手等。對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沒有相關標準制度的工作,需要及時地向上級反映,盡快完善標準制度,這樣才能讓護理人員在任何工作中都做到規范、標準,這也是預防各種疾病發生的非常有效的辦法。
2.2崗位制度明確
要把醫用感染預防和控制的工作落實到每一個崗位上去,明確每個崗位,每個護士的職責。筆者所在醫院根據《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品管理辦法》嚴格規范護理人員對醫藥廢物的處理和操作流程。必須對醫藥廢物進行明確的分類,每天必須由專門負責人員對醫藥廢物進行數目清點和封存,并且進行詳細的記錄,簽字確認,避免胡亂丟棄醫藥廢物的現象,避免造成大規模病毒的傳染。
2.3對重點環節進行加強
在對醫院感染進行控制和預防時,把重心放在手術室、消毒供應中心、產科、新生兒病房、ICU病房、老年科、血透室以及患者家屬區等,這些人群是醫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也是醫院感染的傳播體、擴散體,所以筆者所在醫院嚴格地按照規章制度限制探訪人數和探視時間,定期進行消毒等預防措施,避免發生醫院感染的傳播和擴散。除此之外,把病區發生感染疾病傳播和擴散等事件規范到日常的護理工作當中,護理部門與感染控制科相互配合,對醫院出現的突發事件和不穩定因素進行快速、有效的消除,對醫院感染的傳播和擴散進行有效的預防。
2.4對醫院感染進行網絡監控
對醫院感染進行實時的監測,是對醫院感染進行預防和控制最為關鍵的環節。為了能得到更快、更準確的監測結果,科學的監測方式是對醫院感染控制和預防最好的方法。進行定期的考察和考評,在日常的工作中嚴格監督護理部門,監督其在進行消毒和隔離以及其它的工作時是否按照筆者所在醫院的規章制度進行操作;不定期地對醫務人員的醫療用品進行檢查,對需要重點預防和控制的科室進行實時監控,并且采取相關有效的措施進行感染的預防。筆者所在醫院多年來一直在使用HIS的網絡系統工程,在此系統上又設計了相關軟件,對全院重點觀察的患者進行實時電腦監控,并且用電能網絡收集相關有用的資料,對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采取全程監控,以便及時發現突發的感染情況,并且對感染實施有效的預防和控制以及其它急救措施,從而達到對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減少患者和醫務人員的感染發病率。
2.5完善監督管理
筆者所在醫院將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工作作為評定護理人員工作質量好壞的重要標準。關于醫院感染的情況,都有相應的報告管理制度,比如,患者發熱情況的報告制度、特殊細菌感染的報告制度、輸液不良反應的報告制度等。筆者所在醫院每個月都會對各個科室的監測報告結果與科室的護理報告進行校對,發現未及時報告或者未報告等現象,嚴格按照醫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進行相應的處罰。此外,實行與個人業績量化考核掛鉤,這樣加強了筆者所在醫院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和素質,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使得醫院感染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控制。
3討論
1.1加強醫德教育,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做到管理變化,對醫護人員進行醫德教育和預防口腔科院內感染的宣傳教育,重點培訓質控醫生、質控護士及從事口腔科工作的醫護人員,舉辦專題講座和學習班,進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消毒隔離知識、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防護等相關知識培訓。通過多渠道、多層次、集中與分散培訓相結合的方法,宣傳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科室醫護人員牢固樹立起質量第一,患者至上的思想,促進了科室全員自覺參加到感染管理工作中來。
1.2各項規章制度是實行科室管理的基礎,是醫務人員的行動規范與準則,為保證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落到實處,且卓有成效,我科相繼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如:口腔科感染管理制度、口腔科感染管理監測制度、口腔科消毒隔離制度、口腔科醫療廢物管理制度等,口腔感染管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要求醫生在診療過程中必須遵循標準預防的原則,嚴格執行各項管理制度,要做到一人一口杯一巾,每接觸一個病人要更換手套并嚴格洗手。診療器械必須達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滅菌。制定治療器械清洗、消毒與滅菌程序,根據口腔科易感因素如醫源性傳播途徑、診療器械傳播途徑、診療環境傳播途徑等,要求必須配備足量的治療器械,確保使用后的診療器械清洗、消毒、滅菌及保養等環節的效果。
1.3制定保潔、醫療廢物制度,要求治療區內的各物體表面、墻體、治療臺面等每日做一次終末消毒,地面采用濕式清掃,每日1-2次。如被血液、體液污染,及時用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劑拖地或噴灑地面。用紫外線空氣消毒,每日兩次。醫療廢物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和我院制定的《醫療廢物管理制度及處置流程》執行分類收集,集中無害化處理。
1.4規范布局,按診療區、候診區、器械清洗間、消毒間、無菌物品存放間設置。
1.5定期監測,每月對無菌物品、消毒劑、醫務人員、空氣進行生物監測,監測結果符合《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標準。
2體會
2.1口腔感染性疾病:隨著口腔科衛生知識在社會人群的普及,口腔診療過程中危險因素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為了提高醫療質量和減少醫療糾紛,提供安全滿意的就診環境,加強管理力度,監督診療操作規程,是預防醫院感染,確保就診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
2.2臨床治療過程中,根據口腔科專業特點和易感因素,在患者、醫務人員、環境、消毒程序、器械設備等方面,制定有針對性的控制感染管理制度,切斷潛在的口腔感染誘發因素,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途徑。
2.3口腔器械消毒問題,為了使器械達到消毒、滅菌要求,必須配備必要的清洗、消毒設備,嚴格規范口腔科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程序,采用切實有效的消毒方法,減少外源性感染,這是預防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必不可缺的硬件條件。
2.4觀念問題,首先要加強醫院領導的重視,只有領導認識到口腔科醫院感染的重要性,才會將口腔科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到保證醫療質量,加強職業道德的高度,才能使消毒設備、醫療器械、環境布局等方面得到落實。綜上所述可見:(1)控制口腔感染,是一個連貫的、系統的、多方面參考的工作,盡管難度很大,但只要認真、負責、嚴謹地工作,就會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好,把口腔交叉感染的幾率降到最低點。(2)控制好醫務人員手的衛生是控制醫院感染率的重要環節,而加強醫務人員洗手管理是重要環節的措施之一。在臨床工作中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醫務人員培訓,提高醫院感染控制意識,加強對洗手重要性的認識,工作中養成戴手套或洗手的習慣,有效切斷傳播途徑,從而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
幾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口腔科感染管理的關鍵就是要使醫護人中樹立牢固的防范意識,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抓好各環節的消毒、滅菌、隔離工作,使管理更科學、更規范,口腔感染管理才能取得優異成績。
1.1方法
2013年1月起對MDRO實施精細化管理,實行多學科協作機制,明確各部門職責并完善管理監測流程,要求微生物室檢測到MDRO后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醫院感染管理科根據自行設計的“MDRO調查表”對目標性監測的病例進行病歷調查和床旁調查。數據主要來源于電子病歷系統和醫院感染管理系統,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基本情況、分離病原體、是否開接觸隔離醫囑、是否為醫院感染、是否上報等情況。同時,醫院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連續兩年在全院范圍內進行了手衛生依從性調查,在醫務人員不知情的前提下,按照統一設計的表格和觀察方法,根據統一的要求和定義,觀察醫務人員手衛生執行情況。比較2012年和2013年(精細化管理前后)MDRO醫院感染情況。
1.2統計分析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MDRO醫院感染情況
2013年共分離MDRO191株,其中醫院感染70株,占36.65%,低于2012年的48.44%(62/1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MDRO醫院感染報告率和接觸隔離執行率
2013年醫院感染報告率和接觸隔離執行率分別為80.00%、70.16%,高于2012年的32.25%、28.1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2.3手衛生依從率
2013年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率為75.86%,高于2012年的44.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1.1醫院感染管理信息化系統的開發為了提高醫院感染管理的效率,實現前瞻性的醫院感染監測和暴發流行的預警管理,中心決定開發一套適合我中心實際情況和客觀需求的醫院感染管理信息化系統(IMSHI),在長達兩年半的調研、設計、論證與招標等一系列工作后,選擇了專業化的信息軟件公司進駐,根據中心運作特點和醫院感染要求設置各類模塊接口,2013年7月醫院感染上報等模塊逐步投入使用。IMSHI的上線基本上替代了醫院感染管理中的紙質材料,醫師上報醫院感染病例只需登錄系統的臨床醫師端口進行簡單操作即可。系統能按照預先設定的預警條件發現疑似醫院感染病例,形成醫院感染患者預警列表,點擊列表中的患者條目,便能詳細瀏覽該患者的醫院感染相關因素的信息,例如抗菌藥物和導管留置醫囑、體溫、常規檢驗、病原體檢查、病程記錄、手術信息、特殊檢查報告、轉床記錄、住院記錄和感染記錄,見圖1。臨床醫師根據這些信息填報電子醫院感染病例上報卡見圖2。填寫時只需要進行簡單的勾選,然后提交即可,這樣加快了醫師處理醫院感染病例上報的效率。
1.2IMSHI手機短信及消息提醒功能的開發醫院感染上報模塊的上線雖然極大方便了臨床醫師的上報工作,但由于日常醫療工作及科研任務繁重,經常忽視醫院感染上報;同時,通常臨床醫師不會主動打開醫院感染管理信息化系統進行瀏覽查看。對此,先后開發了手機短信提醒功能(SMSalerts)及電腦桌面“消息提醒”。
1.3IMSHI上線后配套管理的完善為改善臨床醫師醫院感染上報依從性的目標初步擬定了以下的管理干預措施:(1)充分發揮各臨床科室控感醫師、護士的效能:各臨床科室原已設立控制感染醫師、護士各1名,除負責一般醫護工作外,還負責協助科室領導管理科內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2)通知全院臨床醫師醫院感染信息提醒必須7d內處理,超期按病例漏報處理,扣該科醫院感染管理績效分數;同時在發送干預信息時附加該類提醒,加強臨床醫師對醫院感染上報的關注度。(3)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員定期下病房考察,遲遲未報的醫院感染疑似患者的情況,與主管醫師溝通,了解其不上報的原因,使醫院感染管理科與臨床醫師在醫院感染的診斷和處理上形成共識、和諧協作。(4)完善醫院感染管理績效考核制度,使之更加具體化。(5)向院領導建議設立醫院感染管理績效獎,通過權責具體、獎罰分明的制度改進及人性化的制度落實,與醫院感染管理信息化平臺相互配合,有效提高了防治中心臨床醫師醫院感染病例上報的依從性及其他醫院感染事務的管理效能。
2結果
本中心IMSHI系統于2013年7月份開始逐步上線使用,選取2013年9月-2014年2月醫院感染管理數據作為改進后的數據,以2012年9月-2013年2月醫院感染管理數據作為改進前數據進行同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1健全感染管理組織
由于醫務人員在地震中傷亡較大,醫院及時調整了感染管理委員會和院感科組成人員,充實感染管理力量。院長親自擔任感染管理科主任,落實了專門工作人員,多次派人參加省、市舉辦的醫院感染知識培訓。為普及感染管理技能,增強感染管理意識,院感科根據各級各類人員知識水平、職能性質差異,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手段,組織學習了《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醫療廢物處理條例》等有關知識,使大家充分認識到醫院感染管理重要性,進而積極參與到醫院感染工作中來。
2制定感染管理制度
醫院感染治理是保障醫療安全、提高醫療質量的重要內容,必須以科學制度作保障。根據《醫院感染治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和《醫療廢物治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醫院及時制定了《醫院感染治理制度》、《消毒隔離制度》、《醫院感染發病率監測制度》、《環境衛生學監測制度》、《一次性醫療用品治理制度》、《法定傳染病登記報告制度》、《醫療廢物治理工作制度》以及各科室和重點部門的消毒隔離制度等。使醫務人員在工作中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同時,院感科人員認真督促各科人員嚴格按制度辦事,加強平時檢查督促,每季度開展一次質量大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及時反饋通報,使各科室相互借鑒和提高。
3做好空氣、物表和醫務人員手的監測
由于我院地處邊遠貧困山區,經濟十分困難,沒有專門的檢測場地和設施。地震前,空氣、物表、醫務人員手的監測由縣疾控中心每年進行兩次,平時的質量檢查只能以肉眼判斷。地震后,縣疾控中心同樣遭到毀滅性破壞,空氣、物表、醫務人員手的監測主要依靠院感科人員督促各科室認真開展日常清潔、消毒工作,定期進行周圍環境的消毒、殺菌,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努力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
4切實加強重點部門醫院感染管理
重點部門是醫院感染控制的核心,在充分發揮科主任、護士長管理職能的同時,對重點部門制定具體措施。有關重點科室對落實消毒隔離措施都作了細化分工,做到日有安排、周有重點,專項專管,落實到人,安排到時。對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改進意見,并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制定整改措施,基本保證了重點部門醫院感染監控質量。
4.1門診部的醫院感染管理
門診是醫院的窗口,直接承擔著來院就診者的診斷治療任務,具有患者流量大、病情各異等顯著特點。就診者所患基礎病、體質、年齡、就診目的都各有不同。因此,醫院設立了門診醫生工作區域,并單獨設立發熱門診。鑒于板房數量有限,人員配備缺乏,急診科沒有分列單設,把門診與急診合建在一起,門診醫生同時負責急診接送任務,所有的搶救、治療工作都在住院部進行。門診的感染問題主要有:門診急診分診能力差,工作區域劃分不嚴格,有交叉感染的潛在危險。同時,由于板房面積小,除了醫生的診斷桌椅、檢查床之外,所??臻g狹小,很多科室都沒有流動水洗手設施,公共洗手設施離診室都有一定距離,這給各科室人員的日常手清潔增加了難度。但各科室人員仍然堅持日常清潔和消毒,堅持每日通風。
4.2手術室的醫院感染管理
由于在板房搭建過程中,沒有按手術室要求進行建造,手術室是在住宿用板房基礎上進行改造而成,將3間活動板房分別改造成手術間、無菌物品存放間、打包間、洗手間、工作人員休息間。手術間與無菌物品存放間采取紫外線、臭氧、乳酸相結合的空氣消毒方式,室內保持清潔、衛生、無塵、無污染,接送患者平車保持清潔,使用一次性大單,一人一換,手刷一人一用一滅菌,拖洗工具分室使用,標識明確,使用后洗凈、消毒、洗凈、晾干,所有手術人員均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盡量確保手術安全。雖然改造后的板房可以進行手術,但仍面臨著不少感染問題:患者的出入通道不能嚴格分開,手術室區域與周圍環境比較接近,板房隔音、隔熱效果差,人流、物流在手術室外不斷通過,環境較嘈雜,外界灰塵污染也較嚴重,這給手術室的日常保潔增加了難度。只有一個手術間,在連臺手術與急診手術等多臺手術時可能存在共享沖突。
4.3供應室的醫院感染管理
供應室是醫院的解毒、供應中心,感染管理是醫院感染管理的重中之重,供應室工作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臨床服務質量。我院供應室共有3名工作人員,1名主管護師,2名護師。有工作人員值班室1間,無菌物品存放室1間,高壓滅菌室1間,一次性物品存放間,有下排氣高壓滅菌蒸鍋一臺,另有兩臺小型蒸鍋,保證了全院的滅菌物品供應。嚴格登記制度,所有質量監測、效果監測、工作流程均登記備案,消毒員持證上崗,滅菌合格物品有明顯標識和有效期,專室專柜存放,確保在有效期內使用。一次性用品嚴格購進、使用、管理制度,對捐贈的一次性用品建立專用捐贈賬冊,嚴格使用管理。存在主要感染問題:供應室處在板房區內,不能相對獨立設置,布局欠合理,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生活辦公區劃分不嚴格。由于板房數量受限,沒有回收、清洗、打包間,不能在供應室進行清潔、去污處理,各科室的器械、物品仍由使用科室自行處理,這樣就存在分散作業、清洗不夠徹底、管理難度大等感染問題。
4.4治療室的醫院感染管理
地震后,由于板房數量和條件所限,對各科治療室進行適當整合,內科、外科、門診各護理單元合署上班,治療室、辦公室、值班室共用。在現有的治療室內,配備了空調、流動水洗手設施、無菌物品存放柜。每日清潔治療室,地面濕式清掃,每日用紫外線消毒,保持空氣清潔,碘潔、酒精密閉存放,容器每周滅菌2次,工作人員衣帽整潔,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確保無菌配藥、注射安全。存在主要感染問題:由于全部整合,人員較復雜,管理難度大,加之各科室病員病情不一樣、醫生用藥習慣不一樣,給治療處置增加了難度,治療工作量大,人員流動也相對較大,潛在空氣污染、使用后物品清潔消毒不夠徹底等問題。
4.5醫療廢物處理
醫療廢棄物規范化管理是基層醫院普遍面臨的難題,作為地震災區更是難上加難。醫療廢棄物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不僅污染環境而且傳播疾病。醫院工作人員每天接觸大量的醫療廢物,如各種污染的針頭、紗布、管路等,是傳播艾滋病、肝炎病毒的重要途徑。醫院板房全部按照住房標準搭建,每間20平米,廢水都采取屋邊溝排放。對一般的居民來說,可能不存在多少問題。因醫院工作的特殊性,在這樣條件下醫院的消毒隔離、醫療廢物處理成了難題。針對醫院實際,要求各科室在出科之前必須進行一次性醫療用品的消毒、毀形,醫療廢物用黃色塑料袋分袋分類包裝,指定專人定時回收,每兩天用車輛運送至垃圾場焚燒、深埋。雖然也盡量采取措施,但仍然存在著運送過程中密閉措施不太好、焚燒不夠徹底等情況。特別是醫院污水基本無法處理,科室較為分散,各科室廢水直接從屋邊溝排放,難以集中收集或進行消毒處理,致使醫療廢物、污水處理不徹底,有各種細菌、病毒向外擴散的潛在威脅。
4.6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管理
主要有: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低、培訓教育不夠、管理制度不嚴、缺乏手衛生知識、對交叉感染的認知不足、醫院洗手設施配備不全等。如有些醫務人員洗手方法不正確、揉搓時間短,范圍小,力度不夠,常漏洗拇指、指尖和指縫,洗手后不擦干就開始操作,還有的洗手后用工作服擦手造成再次污染。有些認為只要不接觸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手就是清潔的,還有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的錯誤認識。手從同一患者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潔部位前都有可能造成手部污染。醫護人員在接觸單一患者后,洗手率較高,但在查房、做晨間護理、檢查不同患者之間常忽視了洗手,而且在接觸患者前洗手率低于接觸患者后的洗手率,這說明醫護人員自我保護意識較強,而對手衛生造成患者間交叉感染重視不足。用擦手毛巾不能做到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重復使用導致毛巾潮濕,有利于細菌生長導致擦手后再次污染。使用一次性紙巾擦手或使用手烘干器的醫護人員手表面細菌培養的合格率明顯高于擦手毛巾。洗手液應盡量使用密封容器盛裝,一次性使用的。若需反復盛裝,應有專人負責對洗手液容器進行嚴格的清洗消毒,定時更換洗手液,定期檢查洗手環境及洗手液的質量是否達到標準。
2醫院感染管理措施
手衛生標準:Ⅰ、Ⅱ類≤5cfu/cm2、Ⅲ類<10cfu/cm2、Ⅳ類≤15cfu/cm2,均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3]。定期監測手部帶菌情況,同時還要進行手衛生效果的細菌監測并記錄。醫院感染管理應納入到醫院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醫院感染管理責任制,制定并落實醫院感染管理的規章制度和工作規范,嚴格執行有關技術操作規范和工作標準,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建立醫院感染管理機構,即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科、各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三級組織。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負責制定本醫院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規章制度,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并監督實施,解決手衛生管理工作中的問題,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規章制度落實情況并進行檢查和指導,臨床科室感染監控小組具體負責本科室醫務人員手衛生工作落實的具體情況。
3加強手衛生知識培訓
要認真學習衛生部(現衛計委)的《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院機構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等,使醫務人員充分地認識到不良的手衛生是引起醫院感染的主要因素。通過定期舉辦手衛生知識講座、現場操作演示、發放便于攜帶的宣傳小冊子等多種形式對醫務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手衛生知識,熟練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指征和時間等。定期進行手衛生檢查,對手衛生操作存在的問題進行記錄并提出整改意見,在洗手池上方張貼“七步洗手法”示意圖,使醫務人員養成正確洗手的良好習慣。
4正確使用手套
在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之前,要戴手套,戴手套前后要洗手,這樣不僅可以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又可保護醫務人員自己,同時也可減少對患者造成交叉感染的幾率[4]。在檢查不同患者之間或給同一患者進行清潔操作和非清潔操作之間都應更換手套,還要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劑擦手。一次性手套只能一次性使用,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手套雖然有屏障功能,但不能保證絕對沒有穿透性。
5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