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0:5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會計目標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對現行會計目標理論的簡要評價
無論是“受托責任觀”,還是“決策有用觀”,它們都是對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情況下會計具體目標的闡述。由于它們以一定的環境為前提,相對于這一環境,它們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也正是因為它們僅僅以一定的環境為前提,而未從會計環境的歷史發展歷
程的角度進行考察,故它們都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受托責任觀”所依托的兩權分離,其擁有財產所有權的所有者與擁有財產經營權的經營者是確定的。在這種環境中,委托方和受托方都關注著受托資源的保值與增值,甚至委托方還可以向受托方提出管理受托資源的具體要求①。一旦受托方未能完成既定的受托責任,委托方可以更換受托方。“受托責任觀”形象地描繪了委托方和受托方的權貢關系及其會計在認定受托責任履行情況中的作用。因此,受托責任學派認為,“會計的目標就是有效地反映資源受托人的受托責任及其履行情況”②。筆者認為,反映受托責任及其履行情況是會計的一項重要的具體目標,但這項具體目標并不能包含會計的所有目標,其原因在于:(1)從廣義上講,受托責任的確無處不在。但是,與會計相關的僅僅是基于財產所有權上的受托責任。會計可以反映企業對所有者、債權人的受托責任,但職工對企業的受托責任、下級對上級的受托責任,往往并不是通過會計來反映的。雖然兩權分離之前的獨資企業、合伙企業也存在著受托責任,但這種受托責任往往反映為所有者與雇員之間的關系,而在財產所有權上,所有者與經營者合一不存在受托責任關系,會計的存在并不是為
了反映所有者與雇員之間的受托責任,而是為更好管理企業服務。在現代社會中,所有者和經營者合一的企業仍普遍存在,它們仍是“受托責任觀”最好的反證。(2)“受托責任觀”所依托的兩權分離,必須具備明確的受托方和委托方。只有這樣,委托方才能根據受
托責任履行情況決定是否對該受托方繼續予以委托。而在市場經濟中,證券市場已成為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機制,是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途徑。廣大證券持有者是上市公司所擁有資源的委托方,但他們卻具有流動性的特點,即委托方的具體人員時刻都處在變化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受托方可以說是確定的,而委托方則是不確定的。同時,潛在投資者與企業經營者在財產所有權上并不存在受托責任關系,而他們也是會計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之一??梢姡笆芡胸熑斡^”并不適合作為通過證券市場籌集資金的企業之會計目標。(3)“受托責任觀”所認為的財務報表的目標是反映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實際上強調的是會計為企業外部使用者服務。但是,自從會計產生以來,為企業內部服務一直是會計的重要職責,即使在現在,管理會計仍與財務會計并駕齊驅。顯然,會計的這一重要目標已被“受托責任觀”所忽略。
“決策有用觀”所依托的兩權分離,是以資本市場為媒介的。在這種環境下,股東和債權人雖仍參考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但是,他們同時關注著資本市場的平均風險和報酬水平及其所投資企業的可能風險與報酬。此時,會計已不僅僅反映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而反映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和機會也是它的一個重要內容,其目的便是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更值得肯定的是,它完美的解答了潛在投資者對會計信息使用的問題,他們不需要了解受托責任履行情況,而是利用信息作出投資決策。然而,“決策有用觀”僅僅以這特殊的歷史環境為基點,其局限性的存在也是必然的。這種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會計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很多,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有關部門、職工團體與個人以及其它利益關聯者。因決策需要而利用會計信息,最貼切地說明了投資者、債權人的目的;至于政府中的部分部門、職工團體與個人和其它利費關聯者,政府將會計信息作為進行宏觀調控決策的依據,職工團體與個人將會計信息作為去留決策的依據,其它利益關聯者以會計信息作為可否繼續保持某種經濟關系的決策依據。但是,對稅務部門來說,他們利用會計信息,并不需要作出任何決策,而是僅僅以此為據對企?到姓魎啊O勻?,“决策有用观≥參不适合又q庖幌質?。?)“決策有用觀”同“受托責任觀”一樣,注重會計信息為企業外部使用者服務,而忽視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服務。當然,會計信息是企業管理部門作出決策的重要依據,從這一點上看,“決策有用觀”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值得注意的是,決策僅僅是企業管理的一個環節,它還包括預測、分析、控制等內容,為企業管理決策服務并不能代替會計為企業管理服務??梢?,企業管理部門利用會計信息不僅僅是為了決策,會計也不僅僅只是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3)即使企業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和企業經營者都是為了決策而使用會計信息,但由于決策內容的差異,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也迥然不同,不僅外部使用者與企業經營者的會計信息需求不同,而且不同外部使用者的會計信息需求的差異也很大。從這一點上看,“決策有用觀”的作用不如“受托責任觀”,因為不同會計信息使用者評價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標準上基本一致,無非是資產的保值增值等,由此,我們認為,用“決策有用”概括在內容上具有很大差異的會計信息需求,并不具有任何意義。
二、會計目標理論的重構
“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都形象地描述了某種環境定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具有特定需求情況下的會計目標,但它們卻未能概括會計的所有目標,其真正原因在于它們未能從整體上考察會計目標,試圖以某一具體會計目標來代替整體目標。通過上述考察,我們認為,會計目標具有兩個層次:基本會計目標和具體會計目標。處于不同歷史時期的會計,其基本會計目標是一致的,而具體會計目標則因歷史環境的變化而不相同,因會計主體的不同而發生差異;基本會計目標適合于所有歷史環境下的所有會計信息使用者,而具體會計目標則僅僅適合某一環境下的某一具體會計信息使用者。事實上,我們對會計目標的認識,是從會計的具體目標開始的,只有通過具體目標的分析研究,才能最終抽象出具有共同性的特質。
(一)具體會計目標。具體會計目標是會計在特定歷史環境下針對具體的信息使用者時所具有的,它直接體現了會計在這一歷史環境下所具有的職能。當然,會計目標應在會計職能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因為我們對會計職能的認識,工是通過對具體會計目標及其在現實中的可行性的考察而獲得,一旦某項具體會計目標可行,便可以認為會計具有與該項具體會計目標相對應的職能,否則,即不具有這項職能。
在單式簿記時代,人類社會處于自然經濟發展階段,生產的目的主要是自給自足,而非交換。單式簿記作為會計發展的最初形式,對政府來說,是要借助它核算其財政收支狀況及其結果,為貫徹“量人為出”的財政原則服務;對民間商業與手工業來說,則要通過它來核算收支,以便在收支相抵中求得收大于支這一所企望的結果。因此,這一時期的會計,其目標是要為政府與民間商業及手工業核算收支,滿足它們對各自收支狀況及其結果的信息需求,故古代數學家從記帳、算帳、報帳、用帳與服務相結合的角度,對會計作出了“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的結論。可見,這一時期的會計目標決定了會計具有核算的職能,也僅僅具有核算職能。
隨著12-15世紀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以及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萌芽的出現,會計逐漸由單式簿記發展階段進展到復式簿記發展階段,簿記學的產生則以1494年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帕喬利(LucaPacjoIo)的《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的發表為標志。盧卡·帕喬利在談及經商必備的條件時說:“……應該使用借貸記帳法,因為借貸記帳法是記述經商活動的最有效的方法。這對商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沒有系統的記錄而僅憑商人的記憶,那將不勝其煩,也會遇到困難,以致無法從事經營。”⑤而德國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歌德(Goethe)則對復式簿記給予更高的評價,認為它是“人類智慧的絕妙創造之一,每個精明的商人從事經營活動都必須利用它”⑥姆。會計的這種發展,亦源于會計具體目標的變化。這一時期的商業對會計的要求,已不僅僅是核算收支了??疾飚敃r的會計環境和會計實務,可以發現會計的具體目標可概括為:(1)為商人提供其所擁有的所有財產和所進行的交易及其損益的信息;(2)為經濟往來各方提供債權、債務方面的信息。無論是對財產、交易的反映,還是對債權、債務的記錄,會計都是為商人管理商業經營活動服務的,從而顯示出會?頻墓芾碇澳堋R艙腔峒乒芾碇澳艿姆⒒櫻猜贗瓿閃肆醬缶嚀迥勘輳峒品僥萇釷萇倘嗣塹暮悶饋?nbsp;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所進行的產業革命,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并引起了生產組織和經營形式的重大變革。自此,人類社會進入到機器大工業時代。在此期間,股份有限公司已成為企業的最基本經營組織形式。在這類公司里,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發生分
離,這種情況也相應引起了這一歷史時期具體會計目標的變化:(1)為所有者提供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評價經營者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2)為公司經營者提供經營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特別是成本管理;(3)為債權人提供公司償債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從這些
具體目標中可以看出,在會計管理職能得到進一步加強的同時,會計的反映與評價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職能也得到了加強。
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委托與受托關系不僅進一步復雜化,并且處于不斷變化過程之中。此時,會計除實現上述目標外,還為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及其它利益關系人提供各種不同的信息。其后,正是在這些具體會計目標的引導下,會計在理論、方法和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并最終確立了“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相對獨立的地位。
上述可見,處于不同歷史環境下的會計,具有不同的具體會計目標。當然,處于同一歷史環境下的不同會計主體的會計,其具體目標也不同,如獨資企業、合伙企業與股份有限公司的會計,其具體會計目標顯然存在差異。
(二)基本會計目標。具體會計目標因會計主體、歷史環境等的不同而產生差異。但在這具體表現形式的背后,存在著相同的特性。這種特性便是基本會計目標——“滿足會計信息需求”。對于基本會計目標“滿足會計信息需求”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滿足會計信息需求是會計信息系統的價值所在。會計,作為一種信息系統,是一種開放式系統,它通過與環境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換,不斷對系統要素的運行進行控制,最終產生出符合需要的會計信息。因此,會計信息的需求是會計信息系統運行的前提條件,也是運行的基本依據。滿足了這些需求,也正是體現了會計信息系統的價值。當然,需求不同,會計信息系統的運行也不一樣,產生的會計信息自然也不相同。
2、會計信息是會計所要滿足需求的信息類型。會計信息系統到底應提供怎樣的信息,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它決定著會計信息系統的功能發揮。美國會計學會(AAA)1964年的《基本會計理論說明書》(ASOBAT)開篇便把確定會計領域,建立可據以判斷會計信息的標準作為研究對象。然而,該說明書只把“相關性”、“可驗證性”、“公正不偏性”、“可定量性”等四項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作為衡量會計信息的標準,并簡單地把會計定義為“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夠作出有根據的判斷和決策而確認、計量和傳遞經濟信息的程序”。⑦而并沒有真正回答具有怎樣內容的信息才是會計信息這個關鍵性問題。事實上,會計信息的內容因具體會計目標和具體會計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單式簿記時代:有關收支的信息即是這一時代的會計信息在復式簿記時代,所有與財產、交易、債權、債務及損益相關的信息是這一時代的會計信息;到了股份有限公司出現以后,所有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與企業經營管理相關的信息,都可劃歸會計信息之列。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會計信息與以往有所不同。單式簿記與復式簿記時代的會計信息,由于它只是為了反映已經發生的收支、資產、負債、損益等情況,無?鬯俏呋故峭獠渴褂謎咚褂?,它峨H且恢擲沸孕畔ⅰ4τ詮煞縈邢薰臼貝幕峒疲笠低獠咳慫峁┑男畔?,也仍是一謹S沸孕畔?,因为股东近冚以铺m凼芡性鶉溫男星榭觶ㄈ私鲆私夤鏡鼻暗某フ芰ΑH歡?,处诱N蒲Ч芾碓碩畈⒄怪械墓煞縈邢薰鏡木咼牽釕罡械攪絲刂瞥殺鏡謀匾?,他们要求会计灾@峁├沸畔⒌耐?,粧飒提供面向未来的信息凇氨曜汲殺盡閉庖幻獎蝗嗣僑賢埃汛嬖謐擰霸ぜ瞥殺盡?、◇a蘭瞥殺盡?、“预测硽⒈M?、“预藨C殺盡?、◇a婊殺盡鋇讓剩揮謾氨曜汲殺凈峒浦浮叭儆腉,查特·哈里森(G·ChanerHarrson)則主張進行科學的事前成本計算??梢姡@一時期的會計信息已不僅僅是歷史信息,它已包括未來信息。當然,那時的未來信息還僅局限于為企業管理,者所使用,只是到了證券市場高度發達的時代,會計信息的內容才進一步得到擴展,這時會計信息除包括歷史信息外,對投資者來說,還包括所有與證券價格相關的信息。因此,這一時期的會計,無論給企業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還是企此經營者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既包括歷史信息,又包括未來信息。
3、會計信息的供給取決于會計信息的需求。會計信息需求是會計信息系統運行的依據,作為會計信息系統重要環節的報告,也是由會計信息需求所決定的。至于隨時滿足會計信息需求,盡可能地發揮會計信息系統的作用,在會計信息需求主體比較少,所要求的會計信息的內容比較簡單的情況下,可以講它還是比較容易達到的。但在證券市場高度發達的時代,會計信息使用者很多,很不固定,且需求多樣化,這種情況下若要隨時滿足這樣的需求,便有可能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因此,為使會計信息最大可能地滿足需求和節約成本,證券市場下規范會計信息的披露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會計目標由基本會計目標和具體會計目標構成;具體會計目標因歷史環境的不同而存在差異,而在這些差異的背后,存在著共性,它就是會計基本目標——滿足會計信息需求。
注釋:
①Ijiri,Yuji,Theoryofaccountingmeasuremnt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1975
②R.G.布朗、K。S約翰斯頓著:《巴其阿勒會計論》,林志軍、李若山等譯,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1988年版。
③我國會計學家楊時展教授發展了這一理論,認為會計的原本目的在于控制企業的經濟活動,完成企業的受托責任,而不僅僅是反映受托責任。
④郭道楊:《會計發展史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⑥Niswonger,R.P.E.Fess,AccountingPrinciples1977,轉引自葛家澍主編《會計學導論》,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1988年6月第1版。
理論建構的過程是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邏輯過程,是將最簡單、最普通的、內容比較貧乏的抽象規定作為該門學科的理論出發點,然后,使這些最一般的定義和原理在整個敘述過程中不斷深化和豐富,同時又以越來越具體的內容加以充實,直到這門科學的研究對象得到完整的闡述為止。理論建構的關鍵是邏輯起點的確定,確定了邏輯起點,便開始了以邏輯為中介、抽象范疇對立統一的辯證運動過程。這個抽象范疇不斷向具體范疇的上升過程,表現為后一個概念是前一個概念的綜合和發展,是在前一個范疇規定的基礎上,再補充上新的規定,因而是一個豐富化、全面化的過程,是一個比一個范疇更具體的過程。
邏輯起點,是指展開某種邏輯體系賴以推理、論證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疇。它能推動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發展,具有結構的張力的推衍的能力。它對該學科其它理論要素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整個理論體系的構建起著決定性作用。而作為會計理論體系構建的邏輯的起點應該具備的條件是:(1)邏輯起點必須具有可知性;(2)邏輯起點必須能夠聯系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3)邏輯起點必須能夠連接會計系統和會計環境;(4)邏輯起點能夠推理論證其他理論范疇。
1文獻回顧
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的理論是會計界在現代會計理論體系問題上討論最多、爭議比較大的熱點和難點,存在諸多觀點,至今未達成共識。主要觀點有以下幾種:會計假設起點論、會計目標起點論、會計本質起點論、會計對象起點論、會計職能起點論、會計目的起點論、會計動因起點論、會計環境起點論、會計環境與會計目標相結合起點論。
(一)會計假設起點論
它認為會計研究只有以會計假設為起點,現代會計理論體系才具有邏輯嚴密性和客觀性,會計實務才能在一定的規范下得以展開。其邏輯體系是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程度、會計方法、會計要素、財務報告。至今比較統一的會計假設是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及貨幣計量假設。
張昌仁提出,會計假設是以大量會計事實和慣例為基礎所做出的合理推斷,是規范會計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和基礎。會計假設盡管在現代會計理論體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現代會計理論體系的前提條件和制約因素。而丁庭選認為:會計假設并不是最本源的范疇,同會計假設不能自然而然地推導出所有的會計準則;以此為邏輯起點,現代會計理論體系,其內部缺乏嚴格的邏輯關系,并不能構成一個邏輯嚴密、內容完整的理論框架體系。會計假設不能作為現代會計的邏輯出發點,而只能作為前提概念。從70年代開始,西方會計理論的研究起點開始轉向會計目標。
(二)會計目標起點論
會計目標是會計所要達到的境地。在美國會計學會制定的《基本會計理論說明書》中列出了四大會計目標:(1)對有限資源使用作出決策,包括識別重要的決策領域,并確定目標方向;(2)有效地管理的控制資源;(3)記錄與報告資源的受托責任;(4)有利于履行社會職能和社會控制。其邏輯體系是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要素、會計準則、會計實務。我國從80年代以來就開始對會計目標起點論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我國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以會計目標為出發點也有一定的不足,有很大的主觀性,目標是一種假定,目前無法加以證實,缺乏客觀依據。也有這樣的問題:是針對現代財務會計理論體系而提出的,而現代財務會計理論體系不一定適用于整個現代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王海龍、寧玉臣指出,西方目標起點論是信息系統理論體系,強調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提供對業務和經濟決策有用的信息,旨在建立以公認會計原則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而現階段我國會計目標起點論可以說是經濟效益理論體系,把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會計目標。
(三)會計本質起點論
該觀點認為:會計本質對其他會計理論要素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整個現代會計理論體系的構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邏輯關系是會計性質、職能和目標、會計假設和會計原則、會計方法體系等。張兆國主張以會計本質為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的。他認為,在會計學上,會計理論研究所提示的最終成果,是關于會計實踐的根本性質,即會計本質。這一觀點從20世紀50年代流行我國,并在會計研究實踐中得到了廣泛運用。持反對意見的學者認為:這種觀點的提出是建立在對我國會計實踐研究的基礎上,不是建立在對西方會計理論借鑒的基礎上;會計本質只是會計理論的研究前提,而不是研究的起點。會計本質是脫離會計實踐的,更談不上反映會計實踐的需求同時作用于會計實踐。
(四)會計對象起點論
會計對象是會計的客體,是會計反映的控制內容。李映照、陳妮娜認為:會計對象是會計理論要素中最本源的抽象范疇,它來自客觀環境,反映于會計系統中,決定了現代會計理論體系的內容,是推理論證其他抽象范疇的基礎。勞秦漢指出,理論體系是研究對象自身邏輯的科學反映,因而會計對象(價值)質的特征(時空性)和量的特性決定著所有的會計理論,是構成會計理論體系最本源的范疇。而吳聯生否認將會計對象作為邏輯起點,他認為會計對象作為聯結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紐帶,其高度的抽象性無法在實務上給予具體、清楚地反映。與此同時,吳水澎指出,會計對象到底要分成幾個會計要素才適當,這要受制于會計目標,服從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不是會計對象決定會計目標,而是會計要素是受制于與會計目標的,不同的會計目標會產生不同的會計要素,會計對象不是“起點式”的會計理論范疇,不能作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邏輯起點。(五)會計環境起點論
環境是指周圍的條件,環境決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時間、地點等環境所決定的。無論會計本質、會計對象還是會計目標,都是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環境下,人們對會計現象的一種認識,有什么樣的會計環境,就必然有什么樣的會計理論。謝德仁在認為,會計環境是會計內環境與會計外環境有機的總和。會計內環境決定了會計的本質,從而決定了會計的職能,進一步決定著會計程序與方法;會計外環境決定了會計目標,從而決定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進一步影響著會計程序與方法。因此,會計本質、職能與會計目標,最終統一在人類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統一在特定時空條件下。也有學者認為會計環境本身并不屬于會計理論體系,因為環境是面對整個社會系統而言的,對會計系統并沒有特殊的針對性。會計環境不能將自身與會計系統結合起來,更不能聯系會計實踐與會計理論,也無法推導出其他理論范疇。因此,會計環境雖然對會計系統非常重要,但并不能將其作為邏輯起點研究和構建會計準則理論框架,只能說它是會計概念框架的背景。
(六)雙起點理論,是許多學者在研究單一要素邏輯起點中得不到較為滿意的答案時,轉而創新性的提出雙起點論。主要有:(1)會計基本假設與會計目標。蘇新龍認為,環境對會計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從客觀上來看,環境對會計理論與方法的影響表現在對會計的基本假設上;從主觀上看環境對會計的影響表現在信息使用者對會計的要求,即會計目標。因此,會計的起點理論應是會計基本假設與會計目標。(2)會計環境與會計目標。楊月梅認為,會計環境與會計目標相結合作為會計理論的邏輯起點,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3)會計環境與會計本質。李先富認為,把會計環境和會計本質作為研究起點,更能解釋環境變化所帶來的一系列會計理論創新問題。(4)會計環境與會計動因。牛彥秀認為,會計環境和會計動因反映會計實踐活動的內容,為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但不少學者反對雙起點論,認為這種觀點違背了人類認識論的科學性中包含的(邏輯起點的單一性和初始性)。潘立生、姚祿仕指出,多重會計核心理論不可取,會計核心理論只能有一項,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會計理論體系邏輯一致性,會計準則制定及評價更為明確可行,確保會計政策選擇標準的一貫性。
通過上述文獻回顧,我們可以看出:會計假設起點論和會計目標起點論是西文在研究財務現代會計理論體系時提出的,并最終以會計目標起點論為西方流行觀點。會計本質起點論、會計對象起點論是我國會計界的首創,而會計環境起點論、雙邏輯起點論以至多起點論是中外觀點結合的產物。
2結論
東財會計學院的牛彥秀在《論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一文中,將會計理論體系分為純理論范疇和應用范疇兩方面。會計本質位于理論范疇的最高層次,會計目標則為應用范疇的最高層次。
借用此會計理論,筆者認為我國與西方從會計邏輯起點的分析角度看,西方注重會計假設、會計目標邏輯起點;而中國則更多的關注會計本質、會計對象,甚至雙邏輯起點的研究。筆者認為這與中西方邏輯思維有著必然的聯系。
科學的邏輯起點的確定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包含復雜整體的一切矛盾胚芽的細胞形態作為邏輯起點,即以構成認識對象最簡單的元素作為出發點;另一種是以理論體系的最基本命題作為邏輯起點,作為邏輯起點的基本命題決定、影響其他命題和結論的產生與發展。如果說會計本質、會計對象是構成會計認識對象最簡單的元素之一,則會計假設、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的兩個基本命題。中國傳統思維是前一種邏輯起點形式居多,而西方邏輯思維主要是以理論體系中最基本命題作為邏輯起點形式。
中國新會計準則的頒布,主要借鑒西方會計概念框而制定出來的,而西方會計概念框架也是以會計目標為邏輯起點,故筆者認為,我國現代會計理論應該以會計目標為邏輯起點,也并非把會計準則或會計概論框架等同于現代會計理論,但會計準則或會計概念框架是現代會計理論應用領域的核心理論。
關鍵詞:會計目標;受托責任觀;決策有用觀;會計計量屬性
會計目標是關于會計系統所應達到境界的抽象范疇,它是溝通會計系統與會計環境的橋梁,是連接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紐帶。會計系統圍繞會計目標發揮作用,會計目標引導會計系統運行。因而,會計目標理論研究是會計理論研究與會計實務發展中的重要內容。本文主要從2006年財政部頒布的新準則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會計目標的定義出發,分析了新準則下會計目標對會計要素計量屬性產生的影響。
一、對有關會計目標觀點的簡要評析
人們對會計目標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曾出現過多種關于會計目標的提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說服力的兩種觀點就是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受托責任觀認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資源所有者如實反映資源受托者的受托責任和履行情況,即對受托資源的管理和使用情況,財務報告應主要反映企業歷史的、客觀的信息,即主要強調信息的可靠性,在這種觀念下,資產計量傾向于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這種觀點的局限性表現在:受托責任學派強調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的整體完整性,認為只有完善的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才能確保會計實務的正確性,但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內容復雜,保證兩者的完善性這一提法比較抽象,一旦實務中出現問題,則難以確定問題的根源,造成眾說紛紜、難以統一的局面;在會計處理上,由于受托責任學派強調客觀性勝于相關性,因此要求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在會計信息方面,受托責任學派很少會顧及到資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這一思想,會計人員往往難以體會潛在投資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漸喪失完善會計信息的積極性,也難以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的目標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決策的會計信息,它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有用性。從會計確認方面來看,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認人員在會計上不僅應確認實際已發生的經濟事項,還要確認那些雖然尚未發生但對企業已有影響的經濟事項,以滿足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從會計計量方面來看,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報表應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動態變化,在會計計量上主張以歷史成本為主,并鼓勵在物價變動情況下多種計量屬性的并行;在會計報表方面,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報表應盡量全面提供對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由于會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樣性,因此,在會計報表上強調對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及現金流量表一視同仁,不存在對某種會計報表的特殊偏好。這種觀點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一是決策有用觀產生和存在背景是存在比較發達的資本市場。二是財務報告反映的局限性。決策有用觀下的財務報告只是反映企業有關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以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而忽視責任和環保收益等非財務信息。三是決策概念外延過窄。決策僅僅是管理過程的一個環節,管理具體包括預測、決策、計劃、控制、檢查、考核和等程序。一些外部信息使用者并沒有履行決策職能,僅僅履行監督管理職能,如政府部門利用信息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
二、新準則下的會計目標定位
2006年2月我國財政部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會計目標做出了明確規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边@是我國第一次明確提出會計目標的概念,體現了其權威性。其所規定的會計目標是雙重的,兼顧了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這定義彌補了1992年制定的基本準則中有關規定的不足之處,與國際會計準則中對財務會計目標的定位一致,體現了我國財務會計既重視決策有用又重視受托責任的雙重目標。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有經濟(企業)在全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并且我國的上市公司中多數是國有企業,這就必然要求在進行財務會計目標的選擇時,要考慮到對企業管理層受托經營的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情況進行必要的監督,以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這一目標對我國來講必不可少;與國際趨同是此次會計準則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而國際上現在廣泛采用“決策有用觀”,所以我國新準則也同時采納此觀點。其優點在于:會計目標能滿足投資者、債權人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會計目標關注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會計目標關注現金流量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性的預估。
三、新準則下的會計目標對會計要素計量屬性的影響
會計計量是為了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于財務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計量屬性反映的是會計要素金額的確定基礎。1992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會計要素計量屬性,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能夠真實可靠地反映企業經營過程中的信息,便于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實施有效的監督,采用這一計量屬性是由于當時的會計目標決定的,在企業利害關系人比較少,委托合約比較清楚,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容易評價的時期,歷史計量屬性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
而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會計要素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會計要素的計量屬性從單一的歷史成本到包括公允價值在內的多元化的計量屬性,是因為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股權日益分散,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多樣性,包括股東、債權人、企業員工、顧客、供應商、行業協會、政府機構、公眾利益團體、研究者和準則制定者、審計師、管理層以及與企業經營相關的群體,正是復雜多樣的會計信息使用者,使得委托關系難以明確,或者明確的成本太高,但是委托的實質關系仍然存在。這時確立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不僅適應了新的環境,而且使得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取信息的成本比較低,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在新的環境下做出正確的經濟和生產經營決策,有利于整個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隨著我國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來越多的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產品在交易所掛牌上市,使得這類金融資產的交易已經形成了較為活躍的市場,具備了引入公允價值的條件,從而對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更加有用,也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
但是考慮到我國現階段資本市場發展的不成熟,基本準則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在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的情況下,允許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計量屬性。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論文摘要:知識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對教育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國會計教育的目標和模式伴隨知識經濟的崛起也必將進行變革。文章從會計教學方式、教學組織、課程設置、考試改革等方面對會計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議。
會計教育是人類傳授、延續和發展會計學文化知識的手段和方法,對會計教育的目標、對象、內容、方法以及組織管理方式等按照一定特征進行的整體描述即為會計教育模式。會計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一方面必須突出會計學科的特征,反映會計學的內在規律性;另一方面又必須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體現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文試從會計教育的目標和模式兩方面對我國會計教育加以探討。
一、新經濟時代我國會計教育的目標定位
(一)知識經濟對會計教育的影響
知識經濟中的“知識”已不再是傳統的知識量多少的概念,而主要是指利用知識的能力,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等。知識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對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知識經濟的崛起,傳統經濟賴以發展的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有形資源,將逐步被知識取而代之。知識勞動者將取代體力勞動者成為社會勞動力的主體,知識勞動者需要具有堅實的知識基礎、廣博的知識領域和熟練的動手能力,這些知識和技能都需要通過正規教育培養才能獲得。教育已經上升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首要地位,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隨著知識勞動中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含量越來越高,專業性的要求越來越強,以及對開拓性、創造性和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教育與學習就顯得更為重要。
在知識經濟形態中,知識、智力等無形資產的投人起決定性作用,其經濟的增長主要靠知識、智力的拉動。這種經濟形態對會計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第一,知識產品、信息科學技術中的衛星通訊、網絡技術、多媒體等信息產品使得資產表現為無形化,而這種無形化,增加了會計確認的難度,如人力資源的確認等;同時,知識經濟的無形化也增加了會計計量的難度,主要表現為資產計量和收益計量方面的難度;第二,知識經濟的無形化對會計控制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識經濟形成后,會計控制的客體發生了變化,由部分有形資產轉移到無形資產,而無形資產如人力資源的控制要比其他有形資產的控制難度大得多,企業無形資源的轉移不僅意味著企業資產的減少,而且還可能導致商業秘密的丟失,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第三,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品的生產周期明顯縮短,產品壽命周期短,換代頻繁,加大了企業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因此,加強會計風險管理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第四,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科學技術的“舊新月異”,會計環境的復雜多變,經濟活動的靈活多變,會計理論和方法的不斷創新,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畢業后會被報廢,必須通過自學等途徑獲取新的知識。另外由于各單位實際情況不同,會計專業學生要適應不同單位的特殊情況,必須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而這一能力是建立在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基礎之上的。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不斷汲取新的知識,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
(二)新經濟時代我國會計教育的目標定位
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促使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根本在于大力開發人力資本,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個堅實的“人”的基礎。只有把勞動者培養成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才能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知識經濟時代,數字信息網絡化、知識信息資本化、科學技術產業化將成為這一新興社會的時代特征,并成為推動該經濟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主要力量。以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技術革命是當今人類歷史上最具震撼力的革新,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徹底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模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的生產方式。變革,使得會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變革,對高素質會計人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變革,使得大學會計教育必須革新教育目標和教育模式,以培養適應時代的會計人才。
信息技術進步給企業管理模式和會計流程帶來革新,利用信息技術的前沿成果,進行會計模式創新,使會計向管理型轉化,并能結合管理模式的變化對新技術環境中的內部控制不斷創新是當今會計人員的責任。因此,大學會計教育目標定位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確立具有前瞻性、層次性和可操作性的會計教育目標,培養具有堅實的基本素質和專業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和心理、身體素質,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管理型會計人才,是新經濟時代會計教育的目標。
二、新經濟時代我國會計教育模式的確立
新經濟時代會計教育模式是目標導向模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的自學能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一步推動我國會計教育改革。
(一)積極進行會計考試改革,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會計考試內容和方式體現了學校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有效的考試模式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具體如下:
第一,會計考核方式的改革。主導思想是進一步加大平時考核力度,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有機結合。增加平時成績考核的分量和難度,而不僅僅依靠期末考試,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平時學習的積累。平時成績可與多樣的教學方式相結合,增加那些能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內容。
第二,會計考試內容的改革??荚噧热菪枰舍槍唧w問題、獨立知識點的考核向綜合性、系統性問題考核發展,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將參考教材、資料的內容納人期末考試范圍,而不是僅局限于一本教科書甚至于教師劃的重點。
考試模式的改革不僅對學生提出了較高要求,更關鍵的是對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挑戰,如能否設計出適應學生水平的綜合性題目,能否對學生正確引導、開闊學生思路,能否對學生的綜合性作業予以恰當點評等。這就要求教師有扎實的理論功底,系統的知識體系,較強的總體把握和分析能力,并能及時加以更新。
(二)引入靈活多樣的會計教學方式
要進一步轉變會計教學觀念,從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課堂講授可以配合我們一直倡導的互動式、啟發式教學。
會計課堂教學要逐步從偏重講具體細節中解脫出來,避免講得太多太細,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注重講授理解知識要點的思路和整體把握知識的技巧。同時,要求學生通過大量參考書、資料的閱讀和分析,大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根據課程特點和需要,適當引人一些課堂演講、討論的方式。教師可以布置綜合性作業,學生課下充分準備,獨立或分工合作完成,并進行課堂演講、研討,教師最后集中點評。
(三)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教學計劃要能體現社會對會計人才知識和能力的新要求。正像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提出的示范性課程表里所要求的三種知識,即一般知識、通用商科知識和會計知識。并通過教學使學生具備像美國會計公司提出的應具備的三種能力,即交際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際關系能力??s小專業課程的比例,提高基礎課程、選修課程的比例,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強化對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
(四)大力提高會計教師的科研能力
教師既要會講課,還要有研究成果來支持教學,兩者都不能少??蒲胁粌H可以加快教師的知識更新,還可促使教師對于專業問題的深人理解和思考。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鼓勵教師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教師的科研能力,為承擔級別較高的課題打下基礎。對于可以承攬課題的教師學??梢圆扇」膭钫叽偈顾麄儙悠渌處熞黄鹱稣n題,增加教師學術交流、對外聯絡的機會,進而拓寬承攬課題的渠道。同時,也可以鼓勵教師加強與國外合作院校和其它院校教師的科研交流與合作。
(五)進一步提高現有基礎設施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的加大投人,近年我國高等院校的電腦普及程度也在逐年增加,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改善。目前,各院校都在積極探索如何應用校園網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但實踐較好的學校為數不多。主要受兩方面制約:一是網絡上與教學有關的資源較少,具體到會計教學領域就更少了;二是學生沒有足夠動力應用網絡。因此,擴充網絡資源,拓展網絡功能非常必要。
[關鍵詞]內部會計控制目標構造機理層次劃分及其設計
會計控制是控制主體意志的體現,即控制主體通過各種措施將自己的目標、要求、期望傳達給被控制者,以規范和指導其行為。廣義的會計控制既包括“會計控制”,又包括“對會計的控制”。“會計控制”是指通過會計工作和利用會計信息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進行的指揮、調節、約束和促進等活動,以使企業實現效益最大化目標;“對會計的控制”則是指對會計工作及其質量所進行的控制,它是對控制者所進行的一種再控制。對于所有者來說,最關心的是投入資本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即實現資本保值、增值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有效的會計控制作保證。而現代企業制度下的企業產權關系、治理結構中管理權責安排結構及企業經濟管理要求的多樣性是構造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基本理論,在確定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基本目標的基礎上,應當按照公司治理結構層次和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的內容層次對企業內部控制具體目標進行層次劃分及其設計,以便于具體貫徹落實實施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要求。
實行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是企業管理科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正確合理地構造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特別是按照公司治理結構中權責關系及內部會計控制目標的內容進行分層設計,則是實現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一、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的構造
現代企業制度其實質是指以企業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相分離、經營管理權和監督權相制衡為主的各種權利互相制約、相互依存的一種企業管理制度安排。在這個多元利益主體結構中,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既包括“會計控制”,又包括“對會計的控制”,從財政部《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第五條“單位負責人對單位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實施負責”等規定來看,也顯然包括“對會計的控制”。企業不同利害關系者對企業的權力和經濟利益要求及其所承擔責任的不同,實施會計控制的目的也就不同,因此,企業內部權責結構決定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當然,我們在研究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各種目標的差異時,并不否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總體目標具相同之處,即加強企業內部經濟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這是企業利害關系各方之利益的共同所在,因此,它是協調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各具體目標不對等、不一致甚至相互對立和矛盾的基本點和根本依據。
在現代企業利害關系群體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企業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兩大集團。按照這一原理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可以分為所有者目標和經營管理者目標兩大目標群。企業所有者最關心的是其投入企業資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要求實現其資本保值、增值目標,他們期望獲得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據此客觀評價企業的經營成果、正確估價企業的財務狀況以便進行正確的投資決策,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有效的、高質量的會計控制作保證。因此,企業所有者內部會計控制的主要目標是規范企業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真實、完整、相關、及時的會計住處是所有者了解,查證委托經營者是否誠實、可靠,是否盡職盡責的基本依據,所有者通過會計信息可以及時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通過對企業信息的分析能夠了解掌握其資本的安全性、收益性和對企業長遠發展的影響因素,從而實施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及經營管理者的必要干預和控制。企業經營管理者最關心的是如何加強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全面履行其受托經營責任,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確保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企業經營者要實現這些目標,沒有會計控制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企業經營管理者實施對會計的控制并通過會計控制所要達到的目標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現代經濟管理要求的內部管理組織結構,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執行機構和監督機制,確保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建立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強化風險管理;確保企業各項業務活動的健康運行;堵塞漏洞、“消除隱患,防止并及時發現糾正各種欺詐,舞弊行為”,保護企業財產的安全完整;及時向企業所有者提供為企業所有者接受的財務報告及其它會計信息,以解脫其受托責任。
二、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按公司治理結構層次劃分及其設計
按照企業治理結構原理,上述企業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內部會計控制目標,還應具體劃分為股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財會經理、內部審計等若干層次具體的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股東作為企業資本的出資者和股份的持有人享有所有權和股東權,在內部會計控制上擁有審查財務賬簿和股東大會決議以及監督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最高法定權利機關,享有決議權、聽取報告權和查核權,股東大會可以查核董事會所造具的財務會計報告,查核監事對這些財務會計報告及賬冊審核后所提出的報告??梢?,股東及股東會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企業管理當局提供真實、完整、有用的會計報告及其它會計信息,監督管理當局的經營管理行為,做出正確的投資及管理決策。董事會對內管理公司事務、對外代表公司同第三者進行交易活動的法定必備的業務執行機關,對業務執行起決策作用,它接受股東的委托,負責公司的戰略和資產經營,監督和制約經營主要決策,董事及董事會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主要是保證計劃、投資方案、財務決策方案、利潤分配方案等的科學公平合理、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合理、制定高效可行的公司基本管理制度等。企業經理人員由董事會委托,是企業的人,具體負責企業經營管理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協助董事會制定企業戰略并負責具體實施,如制定企業長短期計劃;制定、建議并實施企業財務總戰略;制定并實施有關企業預算和管理控制程序,確保企業管理者能夠掌握正確信息,以明確目標、做出決策、監督績效;具體管理企業的勞動人事、生產經營、市場營銷以及財務事項。從此不難看出,企業經理的內部會計控制目標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現代經營管理要求的內部經營管理組織機構;建立經營風險控制系統;堵塞漏洞、消除隱患、保護企業財產安全完整;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及時提供會計信息;確保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內部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等。監事由公司創立會或股東大會選任并對股東大會負責,它是對董事和經理班子行使監督職能的機關或個人;監事會是對董事會、董事和經理人員等管理人員行使監督職能的機關,其主要職權是對公司普通業務的監察和財務會計監察,因此,監事及監事會實施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對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日常經營管理活動及行為、財務會計工作及會計資料實施監督,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完整,確保股東及股東大會目標的實現。因此類推,企業會計人員及會計機構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主要目標是認真實施會計監督、履行自身職責(在正常的、不違規的前提下)對財務負責人負責。
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內容和方式,在我國內部審計主要是對所在單位的主要負責人負責,對企業總經理或董事會負責,內部審計的主要目標是對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單位內部的各項規定的落實的執行情況,了解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促進單位領導及時改進工作,完善制度。在我國內部審計的機制上,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內部審計身份及目標的定位問題,即為誰服務為誰負責?世界多數國家公司的監督控機制,主要有單軌制和雙軌制兩種。而我國是采用雙軌制的國家,其股份有限公司機構設置主要有股東會、董事會和監察人(即監事會)三者,其內部審計設置是隸屬于股東會的,這樣能夠形成互相制約、相互聯系的嚴密內控系統,即股東會通過監事會對董事會實施內控,董事會通過內部審計對總經理及其它管理者實施內控。
此外還需要指出的是,會計監督寓于會計核算之中,因此,明確企業內部會計機構及會計人員的內部控制具體目標也是十分重要的,按照分權制約原則,企業內部會計機構及會計人員應對企業會計負責人負責,對企業所發生的日常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實施內部會計控制。按照社會審計的基本職責來看,聘請、委托注冊會計師的權利及有關事項應由企業監事會負責,以保證和社會審計發揮維持社會經濟秩序和促進強化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職能的作用。
按照約束與激勵原理,在確定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約束目標的同時,明確激勵目標也是內部會計控制的必要內容。確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激勵目標的基本原則應是約束與激勵相一致,即誰約束誰激勵。例如:在美國股份公司治理結構中,設置提名委員會和報酬委員會,分別負責提出企業各級管理人員任免和報酬方案,報請董事會研究確定。我覺得這種做法,便是很好地做到了約束與激勵機制的協調、一致。更大地提高了員工的積極性,使生產效率出現快速增長。
三、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按其內容層次劃分及其設計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按其內容層次來劃分大致如下會計資料真實完整、會計信息及時有用、內控制制度科學合理、查錯防弊及時準確、財產安全完整、業務活動健康運行、風險控制系統有效、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管理效率真實高效、國家法規貫徹執行、職業道德完善升華等。這些內部控制目標呈相互聯系、相互儲存了的遞進層次關系,通常表現為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和條件。
1.會計資料真實完整既是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目標,又是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會計正是通過真實完整的會計資料的記錄、匯總、報告等手段實現其對企業經管責任落實、對企業財產及經濟業務活動進行監督管理職能的。從大的方面講,會計工作與業務經辦活動是兩項不相容職務的工作,會計是對業務活動進行控制的基本方式和手段,這是會計存在并取得發展的最基本的動因。美國會計史學家邁克爾•查特菲爾德在其《會計思想史》著作中指出:私人財富的積累導致了委托責任會計的產生。這種會計不僅應保護物質財產的安全,而且應證明管理這些財產的人是否適當地履行了他們的職責。調查受托者的誠實性和可靠性的需要,使內部控制成為所有古代簿記制度的主要特征。這充分說明了會計及會計資料與內部控制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了會計及會計資料的內部控制本質。
2.會計信息及時有用是在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及前述各個目標實現的基礎上,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應進一步達到的基本目標之一。所謂“信息”是指有用的消息及相關資料,會計信息是指對企業利害關系者進行管理及經營決策有用的會計資料,從內部控制的層次內部來看,會計資料真實完整主要是單位負責人、會計部門及人員的基本內控職責,會計資料能否進一步成為會計信息這主要是股東、股東會、監事會的內控職責,也就是說會計資料是否有用,要根據使用者的目的和標準來判斷,所以《會計法》將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作為其基本立法宗旨之一,并明確單位負責人對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負責是科學合理的。從上我們不難看出:加強會計控制,拓寬對會計控制的認識,是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思路之一。加強會計控制,首先需要優化會計控制的環境。具體地講,就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設計出一套使經營者在獲利的條件下又受到相應的約束,以保障所有者權益的機制。激勵與約束的有效結合,將使經營者行為與所有者目標得以最大程度的實現,加強對經營者的約束,所有者可以利用業績評價,或通過董事會利用公司章程規定經營者的權限范圍,還可以派出監事會直接監督其權,以維護所有者權益;對經營者的激勵可以嘗試推選年薪制與股票期權計劃,使經營者與股東利益相結合,達到利潤最大化。另外,為了充分發揮會計控制的作用,應改變現行會計管理體制,由所有者委派財務總監,領導會計機構對所有者負責,會計人員對財務總監負責。公司業務運行則由經營者全權負責,財務總監與經營者相互配合相互監督,從而使所有者與經營者達到激勵相容。財務總監制的會計管理體制下,會計控制的范圍不僅僅是賬、證、表的相互核對,還應包括業務流程的標準化設計與控制;業務處理過程不相容職務的控制;事后復核與分析控制;財產清查核對控制等,從而維護所有者權益,使會計提供的信息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
3.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實施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首要的基本內控目標,包括約束制度和激勵制度兩個基本部分,企業應按照《會計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規章制度,包括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及其以下各基層管理和業務經管部門及人員的內控權限、職責義務范圍、履行方法及其獎懲內容、辦法等各項內部都應以科學合理的制度形式固定下來,尤其是各部門及經辦人員的內控目標及具體內容應具體詳盡、科學合理適當。
4.查錯防弊及時準確是實施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目標之一,應是企業內部各管理階層、各管理部門的會計控制目標,但是各管理階層及管理部門的具體查錯防弊的具體目標、具體方法及措施卻是不盡相同的,如對貨幣資金收支和保管業務過程中的查錯防弊,應有財會部門協助企業管理當局制定相應的授權批準程序、辦理貨幣資金業務的不相容崗位必需分離。相關機構及人員應當相互制約、加強款項收付的稽核等相關的規章制度,各資金使用部門應嚴格遵守授權與批準程序及權限范圍的規定,會計部門及人員應嚴格履行審查監督職責。
5.保證財產安全完整,既是財產經管和使用部門及人員的內控目標,又是財會部門的內控職責,還是企業出資者及管理當局的內部會計控制目標。因為,從會計基本原理來看,企業資產的安全完整包含著資本的安全完整,資產是資本賴以存在的自然狀態,資產還是對企業未來經濟效益有用的經濟資源,實現資本保值增值也有賴于資產的安全完整,它要求企業會計在穩健等會計原則基礎上遵循會計職業道德,在盡可能防范和抵御未來資產風險的基礎上,從事會計核算及監督工作,在制定各項投資及其它經營決策時要充分考慮投資及其它決策的風險因素。可見,財產安全完整既是自然物質和權力形態的安全完整,更是財產價值形態的安全完整,因此,財產安全完整是企業各部門的共同內控目標的職責。
6.促進并保證企業業務活動健康運行是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目標之一。所謂業務活動健康運行應是指各項業務活動內容合理合法、符合企業整體業務目標和效益大于成本原則,業務風險在可預見的控制范圍之內,開辦業務活動的手段與方法科學正當、無違法違紀行為,業務活動效果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效益性和前瞻性,業務活動運行程序明確順暢、快捷、高效率,業務經辦部門及人員責任心強、積極性高等的運行狀態,可見,業務活動健康運行這一內控目標涵蓋了具體的控制目標。
7.風險控制系統有效目標的主要內容應包括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種類內容、風險程序、風險發生及其防范部門、風險評估機制健全,防范規避風險措施得當,風險信息反饋靈敏準確,防范風險能夠令行禁止,防范風險的獎懲制度嚴明等等。
8.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是指除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之外的其它各項企業管理制度應健全完善、實施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除督促企業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以外,還應督促企業建立健全與內控制度協調一致的企業內部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并確保這些規章制度貫徹執行。
9.管理效率真實高效這一目標一方面要求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保證真實反映企業管理效率情況,另一方面要求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能過于繁瑣,不講效率,同時又要保持適度的控制與被控制者之間的博弈空間,以便不斷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一、金融工具準則的特點
從銀行的角度分析,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點:
1.改變對資產和負債的分類標準。相比舊的企業會計準則、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按期限劃分資產、負債類別的做法,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將資產和負債按其金融屬性分為金融資產和非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和非金融負債;對金融資產按持有的意圖和能力不同進一步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四大類;對金融負債也按持有的意圖不同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包括交易性金融負債和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兩大類。
2.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舊的企業會計準則、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主要是以歷史成本計量,反映的是資產和負債過去的價值。金融工具準則對金融工具的初始確認和計量、后續計量、期末估價、減值測試等都是以公允價值為標準的。企業如開展套期保值業務可以選擇使用套期會計方法,但需要符合嚴格的條件。對公允價值套期、現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經營凈投資套期等區分運用套期會計方法處理,即在相同會計期間將套期工具和被套期工具公允價值變動的抵消結果記入當期損益??梢哉J為,套期會計也是將公允價值作為計量標準的。
3.將金融衍生工具納入表內核算。因為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未來性質的特點,其初始投資為零或者很少,幾乎無歷史成本;又因金融衍生工具的價格波動很大,歷史成本難以追蹤其市場價值變動情況。因此,按照傳統會計所遵循的“歷史性”原則,難以在表內確認。金融工具準則規定,商業銀行應將金融衍生工具隱含的各種合同權利或合同義務確認為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已經證券化的信貸資產及其他不滿足終止確認條件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納入表內核算??梢哉J為,企業將金融衍生工具納入表內核算并按公允價值計量,相關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所有者權益,是金融工具準則的核心內容。
4.改變了對金融資產減值準備的確認和計量。目前,商業銀行主要是在銀監會要求的信貸和非信貸五級分類撥備比率基礎之上,部分考慮資產未來可收回金額(未貼現)作為計提資產減值的依據。金融工具準則規定,除交易性金融資產外,其他金融資產均應在期末采用個案基準和組合基準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公允價值或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確認和計量資產減值損失,減值損失一經確認不得隨意轉回。
5.強調金融工具會計信息的披露。舊的企業會計準則、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要求在會計報告附注中披露金融工具的風險頭寸,而且相關規定很少。金融工具準則規范的金融工具披露更加全面、詳細。新準則規定的金融工具披露不僅是對表內列報的補充,而且還包括了一些具有獨立價值的戰略性和政策性的重要信息,主要包括與銀行業務息息相關的風險數據披露(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與金融工具相關的重要會計政策、套期關系和風險管理策略、不符合終止確認條件的金融資產轉移、與確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有關的公允價值,不同類別金融資產重分類等信息。
二、銀行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是會計系統能夠期望達到的預期目的或境界。它是指導準則制定的基礎,更是評價會計準則制定和執行情況的衡量標準。
目前,理論界對銀行會計目標主要持兩種觀點: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
受托責任觀認為:會計應該為資源的所有者,甚至是為所有的委托人提供經營者履行受托責任情況的信息,會計目標在于認定和解除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間的委托責任。會計信息質量方面要求客觀性,在會計確認時只確認企業實際已發生的經濟事實,從而在會計計量上采用歷史成本,以反映客觀性和可驗證性。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前,國家是唯一的所有者,銀行的所有權結構長期保持穩定,銀行的考核機制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這就決定了國有銀行的會計目標是向國家報告銀行管理者受托管理銀行資產的責任。只要編制會計報表所依據的會計準則和會計系統整體有用,受托經管的責任也就被可靠地反映,銀行會計的目標就得以實現。
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的基本目標是為了現實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的信息使用者(如監管者等)提供決策有用的財務信息,幫助他們進行經濟決策。決策有用性會計目標的確立使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能夠以合理的成本獲得自己所需的信息,然后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在會計確認方面不僅需要確認那些已經發生的經濟事項,還要確認那些尚未發生但對企業已有影響的事項,因此在會計計量上不僅采用歷史成本,還要采用非歷史成本(比如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股改后的國有商業銀行和為數眾多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面對著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必須更大程度地將會計目標定位在決策有用性上。
目前,我國銀行已全面對外開放。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我國商業銀行的會計目標定位為: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銀行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銀行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
銀行會計的目標在于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會計信息的有用性表現在注重經濟決策有用的同時兼顧反映受托經管責任。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出臺反映了會計目標的內在要求。
三、金融工具準則如何體現商業銀行會計目標
金融工具準則從以下方面體現了商業銀行會計目標:
1.資產和負債分類方法的改變,能夠充分反映商業銀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能力,真實地反映商業銀行的收益和權益變化狀況,有助于報表使用者對商業銀行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風險管理作出有效判斷。比如,銀行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是為了近期內出售,在保持流動性需求的前提下追逐更高的盈利性,而交易性金融負債是適應銀行主動性負債管理的需要。二者的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所引起的公允價值的變化計入銀行當期損益。又如,銀行對持有至到期的投資,其持有意圖是為了在到期日獲得更高的投資收益。由于其存續期間的未實現利得和損失最終將在到期日實現,為避免由于采用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而導致的存續期間收益或權益的非代表性波動,應對持有至到期的投資按實際利率法采用攤余成本進行后續計量。而對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仍采用公允價值進行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但兩次計量的差異計入銀行的所有者權益項目??梢哉J為,在不改變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數量的前提下,僅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采取不同的歸類方式,就可以產生不同的收益和權益變化的結果。同時,商業銀行將金融衍生工具納入表內核算,使得資產負債表的內容更加豐富,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
2.金融工具準則之所以在金融工具中能大膽地引入公允價值,主要因為近年來我國金融創新業務大量出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一些企業特別是金融企業的經濟活動。由于公允價值是人們對未來不確定性所達成的共識,公允價值反映了市場在考慮了利率、風險因素后對未來凈現金流量現值的估計,采用公允價值對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類的證券投資等進行初始和后續計量,將銀行潛在的損益予以顯化,這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評估其對銀行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增強了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同時,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還有利于將金融衍生工具從表外移入表內核算,更客觀地反映與金融衍生工具相關的風險以及對銀行損益的影響。
3.金融資產的減值均采用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即資產減值準備的金額是金融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金融資產攤余成本的差額。其中,可收回金額通過金融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按原實際利率(而非名義利率)貼現確定,并考慮了相關擔保物的價值。相對于五級分類的比例法,這種科學、客觀的減值測試方法,不僅可約束商業銀行資產規模的非理性擴張,而且更能反映銀行貸款等金融資產的真實價值,有利于股份制改革過程中商業銀行更準確地把握金融資產減值可能造成的損失,更好地揭示銀行受托資源的使用情況。
4.金融工具的表內列報與表外披露一樣重要。金融工具列報準則要求企業對金融工具的風險信息披露更加全面、詳細。而且還要求在財務會計報告中將金融衍生工具區分為交易類和套期工具類,充分揭示衍生工具的性質、合同金額或名義金額;衍生工具的到期日、失效日或合同執行日;衍生工具的期末公允價值等信息。這有利于報表使用者及時、充分反映銀行的金融工具,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業務所隱含的各種風險,有助于報表使用者就金融工具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影響的重要程度作出合理評價,進而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
綜上所述,金融工具準則能夠提供增進理解資產負債表內和表外金融工具對銀行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重要性信息,幫助評價與這些金融工具相關的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和可能面臨的風險,使商業銀行會計目標在偏重經濟決策的有用性的同時,也能反映管理當局受托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的會計信息。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
2.財政部,《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3.李榮林,《金融工具會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關鍵詞】會計目標;受托責任觀;決策有用觀;直接目標;終極目標
1.研究會計目標的意義
目標是指行為想要達到的境地和標準。會計目標,亦稱會計目的,是指會計行為活動(會計實踐活動)所期望達到的境地和標準。有了會計目標,就為會計實踐活動指明了方向。
會計目標是20世紀60年代后逐漸流行起來的會計概念。盡管在20世紀30年代人們在研究會計原則時,涉及到了對會計目標的一些論述。但第一個將會計目標作為獨立范疇加以研究的是美國著名會計學家斯朵伯斯,1953年他在其博士論文中有如下結論:公司財務報表應重視的是包括債權人在內的短期和長期投資人的信息需求,如果同意將提供對投資人決策有用的信息視為會計的首要目標的話,接著應完成的任務是確定為滿足這種目標所需的信息種類和提供這些信息的可能性。1966年美國會計學會出版的《論會計基本理論》一文中,首次明確地將會計定義為一個信息系統,這對會計目標的研究,特別是為“決策有用學派”提供了理論基礎。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會計目標的研究引起各國會計界的普遍重視。
我國重視會計目標的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后的事。我國著名會計學家楊紀琬教授主編的1998年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會計手冊》一書中,在“會計基本概念釋義”部分,還未列出會計目標的概念。張為國教授在1991年出版的《會計目的與會計改革》一書的前言中寫道:“會計目的是會計實踐活動所期望達到的境地或結果。它總是具有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特征。會計目的所明確表述的,是會計應向誰提供信息,為何提供信息,提供什么樣的信息,以及以何種方式提供這些信息?!保◤垶閲?,1991)??梢姇嬆繕酥辽僖鞔_或回答3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會計應向誰提供信息,即誰是會計信息使用者;二是會計提供什么樣的信息,即使用者需要哪些會計信息;三是以何種方式提供這些信息,即會計如何提供這些信息。只有這3個問題得到較好的明確,才能形成較完善的會計目標理論。
研究會計目標,有利于我們學習理解發達國家現代會計觀念和現代會計理論體系,有利于推動我國會計理論建設。我國對會計職能的研究比較早也比較廣。會計職能是會計本質的具體化,是先于人們認識的客觀存在。而會計目標是會計實踐活動所期望達到的境地或結果。前者是一種客觀存在,后者是一種主觀要求。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前,只研究會計職能而未研究會計目標。因此,研究會計目標可以將會計客觀存在的功能與會計實踐的主觀要求結合起來。再者,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社會經濟環境也發生了巨變。在新形勢下,研究會計目標,有助于更新和豐富會計理論體系。
2.西方國家會計目標不同觀點述評
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會計界關于會計目標,形成了兩個最流行的代表性觀點:受托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即“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
2.1 受托責任學派(受托責任觀)
受托責任學派認為,財務會計報表的目的是反映受托者對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即為考評企業管理當局(受托者)管理資源的責任和績效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按照受托責任觀,會計信息的提供主要立足于過去,以經營業績為主。
受托責任早期是用來表示中世紀莊園的管家責任,其含義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有多種表述。一種表述是:受托責任是指管家(資源的管理者)對主人(資源的所有者)所承擔的、有效管理主人所托付資源的責任。第二種表述是:管理者有效地管理受托資源保值、增值的責任。美國會計學家井尻雄土將受托責任進一步發展,認為:“受托責任的關系可因憲法、法律、合同、組織的規則、風俗習慣、甚至口頭口約而產生?!f我們今天的社會是構建在一個巨大的受托責任網絡上,毫不過分?!?/p>
如果將受托責任作為會計學的概念理解,一般包括以下含義:①資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資源;②作為資源的受托方,承擔了如實地向資源的委托方報告其受托責任的履行過程和結果的義務;③作為資源受托方的企業管理當局,還負有重要的社會責任。
受托責任必須要有明確的委托、受托關系存在。在商品經濟社會,社會資源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受托責任建立的基礎。只要存在兩權分離,就存在受托責任。
受托責任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井尻雄士。20世紀70年代,在《財務報告目的論文集》中收錄了理查德?M?西爾特和井尻雄士《財務報告目的的理論框架》的論文。他們認為,財務報表的目的可分為四個層次:基本目的;總目的;操作性目的;指示性目的。兩位教授認為,財務報表的目的,是確保經管責任。1982年,在哈佛大學企業管理學院組織的一次討論會上,井尻雄士代表受托責任學派與決策有用學派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2.2 決策有用學派(決策有用觀)
決策有用學派認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的就是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對他們的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決策有用觀,以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求為導向,會計信息的提供既立足于過去,又注重于未來。因為過去的事項是預測決策的基礎,而未來事項的預測性信息與決策最相關。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1978年11月發表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1號《企業編制財務報告的目的》,比較全面地描述了決策有用觀。該文件明確提出:“編制財務報告這件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提供于作出企業和經濟決策有用的信息。所謂決策,就是在進行企業和經濟活動中,對于稀缺資財的各種備選用途,作出合理的選擇。”并且用較多的篇幅描述了環境對各種目的的影響,認為“編制財務報告的目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些目的受財務報告所處的經濟、法律、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還受財務報告所能提供信息的特征和局限性的影響。”并且將決策有用的信息概括為:“關于企業現金流動的信息和經營業績及資源變動的信息。”
決策有用觀產生的背景:①美國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②各種產品和勞務的生產和推銷,常常要經歷許多漫長的、連續的、錯綜復雜的過程,需要占用大量的資本,因此,資本的所有權與經營權通常是分離的;③美國的大部分生產活動是在投資者所擁有的企業里進行的,包括許多大型公司,它們在國內或跨國市場上進行購銷并籌措資金;④企業不僅從金融機構和小型的個人集團為其生產和推銷活動籌集資本,而且還通過發行權益性證券和債務性證券在社會上公開籌資;⑤在美國,生產資財一般是私人所有,而非政府所有;⑥廣泛地為管理人員、投資者以及與個別企業有利害關系的人士所使用的經濟統計和其他經濟信息,政府又是一個重要來源;⑦提供信息和使用信息的人們常常認為,獨立審計師的意見,足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或可以置信的程度。此外,美國會計學會1966年提出的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的觀念,無疑是決策有用學派的理論基礎或思想根源。
決策有用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特魯布拉德委員會”的首領羅伯特?M?特魯布拉德,在他的領導下,1973年10月提出了題為《財務報表的目的》的研究報告,在報告中總結出12個財務報表的目的,其中目的之一就是財務報表的基本目的是提供有助于作出經濟決策的信息。
美國會計學會前會長,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概念體系項目參與者索羅門斯,也是決策有用觀的倡導者。他在與受托責任觀的辯論時明確指出,明確經管責任的最主要內容是業績評估,而業績評估旨在為決策提供依據,所以,決策和經管責任是互為關聯的會計目的。實際上,可以把會計確定經管責任的作用看作從屬于決策作用,它構成會計決策的一部分。
2.3 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的評析
從許多文獻資料不難看出,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只不過是人們對財務報告目的的兩種不同的主觀認識,不存在根本性的對立。
兩者的相同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兩者產生的基礎是相同的。特別是在相同的社會經濟環境下,兩種觀點的客觀認識基礎是一致的,即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兩權分離為其基本外部環境。其次,兩種觀點對財務報告的內容結構、方法和手段并無特別不同的要求,僅僅是側重點的差別。
兩種觀點的差別,幾乎全是主觀認識造成的。其差別之一是,兩者對財務報告目的的不同理解。受托責任觀不考慮受托者如何理解、利用這些信息,去制定什么決策;決策有用觀在選擇所提供的信息時,考慮了信息使用者可能的決策。差別之二是,兩者對所提供信息的側重點不同。受托責任觀認為,最有效地反映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信息是關于經營業績的信息,財務報告應以反映經營業績及其評估為重心;決策有用觀認為,對信息使用者所要作出的決策來說,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信息是財務報告的重心,受托責任觀強調信息的“客觀性”,而決策有用觀則強調信息的“有用性”。差別之三是,兩者產生的思想淵源不同。受托責任觀的思想淵源是中世紀的委托與受托觀念;而決策有用觀的思想淵源是20世紀60年代的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的觀點。
3.我國會計目標研究述評
我國對會計目標的研究,是在發達國家的影響下展開的。我國會計界關于會計目標的論述主要有:(1)“會計目標,即會計工作的目標。會計的基本目標是資金運動過程中的各項信息?!保ㄖ靻⒚?,1988)。(2)“財務會計的目標主要是向所有者、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社會公眾提供財務信息。我們認為,將會計目標區分為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是必要的,因為它把管理的一般性和會計管理的特殊性有機的結合起來,既反映了整個管理的要求,又反映了會計管理的特點,在理論上有助于吸收管理活動派和信息系統派的優點,建立起我國會計管理目標理論。”(毛伯林,趙德武,1990)。(3)“會計目標分為直接目的和終極目的。會計的直接目的可概括為:為投資者、債權人等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在經濟決策中有用的財務會計信息。會計終極目標與直接目標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認識會計的終極目標,必須與會計的本質、定義、職能等問題聯系起來。基于上述分析,會計的終極目標是提高經濟效益?!保ㄩ惖掠?,1993)。(4)“當前我國財務的主要目標,應定位在向委托人報告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上?!保ǜ鸺忆?,劉峰,1998)。(5)“綜上所述,會計的基本目標是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會計的具體目標是:向國家、企業外部有關各方、企業內部提供有助于進行宏觀經濟管理、投資決策、信貸決策,加強內部經營管理所必需的、以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但不管其具體目標是什么,會計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程德興,魏文君,2007)。
筆者認為,上述五種觀點都吸收了發達國家會計目標的研究成果,同時,都不同程度地關注了我國的國情。
4.現代會計目標重構
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決定了我國的現實社會經濟環境與美國“決策有用觀”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在市場經濟發育完善程度上,在市場經濟配套要素的整合上,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這樣一種現實狀況,決定我們一方面要吸收“決策有用觀”和“受托責任觀”對我國適用的內容,更為重要的一方面應根據我國會計工作實際,提出有利于深化會計改革的會計目標。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主張,我國會計目標應分為直接目標和終極目標。會計的直接目標是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在經濟決策中有用的會計信息。會計的終極目標是提高經濟效益,這是任何經濟管理活動的共同目標。
筆者主張這種觀點的理由:①這種觀點反映了會計目標的層次性。這種層次性是以會計目標客觀上存在多樣性為基礎的。②這種認識從不同層面整合了“信息系統論”和“管理活動論”。③這一概括涵蓋了會計工作兩項最普遍的要求。任何企業的會計工作都要進行日常會計資料的處理,定期編制財務報告,不論是持什么觀點,不論是如何理解這些信息,會計工作程序和結果是相同的,即為一種普遍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一切管理最終都是為了提高經濟效益,會計工作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會計工作的目標與企業管理的目標應具有一致性。④這一觀點揭示了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的突出矛盾。提高經濟效益既是我國會計工作的普遍要求,也是我國企業存在的突出問題。⑤將提高經濟效益作為會計的終極目標,能夠與我國會計界關于會計與經濟效益關系的研究成果呼應并協調。⑥我國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目前還明確存在委托與受托關系,如用受托責任觀解釋其會計目標是具有針對性的。但是,將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終極目標,一不否認所有者委托與經營管理者受托的關系,二不淡化受托責任的履行,而是強化了受托責任的核心: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葛家澍,劉峰.會計大典?會計理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
[2]張為國.會計目的與會計改革[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
[3]閻德玉.會計理論比較與評析[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4]朱啟明.淺談會計目標[J].福建會計,1988(1).
[5]毛伯林,趙德武.中國會計管理模式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0.
[6]葛家澍,劉峰.會計大典?會計理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
所謂會計理論結構是指由具有內在聯系的一系列要素組成的概念體系。包括會計在內的任何學科,都需要有一個理論或者叫理論結構,借以建立統一的邏輯體系。因此在研究會計理論結構時,就必須明確會計理論的構成要素和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系。而首先要解決的便是邏輯起點的確定或選擇的問題,邏輯起點選擇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該理論結構的嚴密性與科學性。
1、會計理論結構邏輯起點必須具備的條件所謂邏輯起點,從哲學的角度講是指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全過程出發點的概念、范疇或判斷。而在理論研究中則是指理論構建中起決定作用,任何其他概念必須以它為基礎和依據的概念。它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1 會計理論結構邏輯起點必須具有可知性。研究事物首先而且必須要了解該種事物的現象,才能從現象中去發現本質,這就要求所要研究的事物要具有可知性。因此作為會計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就更需要具備自身的可知性。如果作為邏輯起點本身就很模糊,那么由其推導出的其他概念也必然是模糊的,這樣的理論結構是經不起實踐的檢驗的。
1?2 會計理論結構邏輯起點在結構中起決定作用,能夠對其他概念進行推理論證。在會計理論結構中,有很多構成要素,而這些要素概念是能夠通過邏輯起點推理論證的。這個推理過程要經得起論證,否則這種結構就是不嚴密的,導致會計理論的模糊及混亂,從而不能發揮會計理論的指導和預測作用。
1?3 會計理論邏輯起點必須能夠聯系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任何理論都是從實踐中,又過來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檢驗、發展、完善。只有和實踐緊密聯系的理論才是能經得過檢驗的有用的理論,那么怎么樣會計理論才能與會計實踐很好的聯系、結合起來呢?這要通過會計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它是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而會計理論來源于會計實踐,只有緊密聯系會計實踐和會計理論的邏輯起點才能擔當這一重任。
1?4 會計理論結構邏輯起點應反映研究事物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存在決定認識,認識具有反作用。人們去研究事物,發現規律,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人們研究會計實踐,建立會計理論,是為了更好指導會計實踐,實現自己的目的。因此在選擇邏輯起點時,一方面要反映研究事物的客觀存在性或可知性,另一方面也要表達人們的主觀愿望。
2、目前存在的幾種會計結構邏輯起點論。會計理論產生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現代會計理論探索也已經歷七八十年,雖然對會計理論的探索研討有豐富的成果,但到目前對于會計理論結構問題,會計界仍未形成一個統一的看法。對會計理論結構的探討分歧點主要在于對邏輯起點的選擇。目前按邏輯起點的選擇可以將會計結構理論分為幾種:
2?1 以會計假設為邏輯起點構建會計理論結構。會計假設起點論最早由美國著名會計學家W?A?佩頓于1922年在《會計理論》一書提出。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會計假設是會計人員對那些未經確切認識或無法直接論證的現象,根據客觀的正常情況或趨勢做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斷。因此會計假設是進行演繹的前提條件,應在會計假設的基礎上,研究會計職能、會計目標、會計準則、會計概念等。會計假設是進行會計研究的前提條件,但并不表明它是推理的邏輯起點。在會計結構諸要素中,會計假設并不起決定作用,其他諸要素也不以它為基礎,如會計假設并不決定會計目標,相反它受會計對象和會計目標的影響、制約。因此,會計假設只能是構建會計理論的一個基石,將它作為邏輯論證的起點,顯得有些勉強。
2?2 以會計本質為邏輯起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點構建會計理論結構。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會計研究首先要解決會計的本質問題,會計理論首先要回答會計是什么的問題,這是對會計的根本認識。我國傳統會計理論研究是以會計本質作為邏輯起點的,進而研究會計對象、會計職能、會計屬性、會計任務、會計方法等。不同學派之間的爭議大都源于對會計本質的不同認識和表述,這種獨特的理論構建的起點和研究方式造就了我國獨特的會計理論結構。在我國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這種研究有著積極的作用,促進了我國會計理論的發展。然而把會計本質作為會計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有很大的局限性。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看,會計本質屬于純理性的范疇,是揭示會計深層次的規律。以此作為邏輯起點易使會計理論脫離實際,使其失去與外部經濟環境的密切聯系并且有本末倒置之嫌。因為在構建會計結構理論時,應該是由各會計理論要素研究分析中抽象出會計本質,而不應該是首先由會計本質來推導其他要素概念。事實上,會計本質是會計理論的核心,是理論反映的內在必然聯系,對會計本質的研究,應貫穿于會計理論研究的始終,揭示會計本質是會計理論研究的目的和任務。
2?3 以會計環境作為邏輯起點構建會計理論結構。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只有將會計環境作為會計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對不同的會計環境的分析,才能確立正確的會計目標,然后根據不同的會計目標制定出與會計目標相對應的會計假設、會計原則、及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等。以會計環境作為會計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系統論的觀點,系統無處不在,每個系統都要受到更大系統的制約。對每個系統而言,由于處在其他系統的包圍之中,就形成了系統的環境。會計系統是社會經濟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的運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因此,應把會計理論研究的視野擴展到會計系統以外的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環境中去。然而,把會計放在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環境中去,并不意味著會計環境是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因為環境是指存在于系統之外的對研究系統有影響作用的一切系統的總和。研究會計離不開會計環境,但是,會計環境并不是會計本身,它并不是構成會計理論結構的要素。
2?4 以會計目標為邏輯起點構建會計理論結構。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結構是以目標作為研究起點,用于指導所有項目的研究,并作為整個概念結構的基礎。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任何研究領域的起點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確定它的目標,因此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并以此為基點構建會計理論結構的基本思路為: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基本概念—會計準則。這種觀點認為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
結構的最高層次,是決定會計假設、會計原則和會計技術的基礎。后幾種結構要素都是從不同角度來保證會計目標的實現。這種觀點是目前較為流行的觀點。按照不同的目標又分為決策有用學派和經營責任學派。會計目標起點論的優點是能夠把外部環境與會計系統有機的協調起來,能使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踐緊密起來,彌補本質起點論的不足,因此目前為我國多數學者認同。但從會計目標來看,它是人們對會計工作達到的要求和期望,顯然是主觀的東西。拋開客觀的研究事物,以一個主觀的目標作為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仍然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并且雖然它可以決定會計準則的制定,(因為會計準則正是為了實現會計目標而制定的規則,也是主觀意志的結果)但是它并不能決定會計對象。如果為避免這種質疑,而將會計對象剔除出會計理論結構更是不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