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學習計劃8篇

時間:2023-03-06 16:01:1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法學學習計劃,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法學學習計劃

篇1

【關鍵詞】:化學化學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相關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8

初三是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主要階段,很多的化學家以及化學相關工作者都是在初中階段培養的化學學習興趣,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初三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興趣是一種變相的學習動力,學生在剛剛開始學習化學時,對化學課程會產生好奇心,引發一定的興趣去學習,但是這個熱情是短暫的,到最后就會有一些學生對化學產生枯燥乏味的思想,成績也會隨著興趣的消失而下降,對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把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作為重要目標,依據化學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興趣心理特征展開教學,優化化學學習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 利用化學實驗激發學生興趣

化學實驗在化學的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學生在經過了很多理論上的學習之后會對化學實驗產生非常濃厚的興趣,教師在演示化學實驗的時候要盡量做到簡明和規范,同時要的提出問題讓學生們解答,避免由于學生對實驗的顧慮心理致使興趣流失現象的發生,在實驗過程中,要盡量滿足學生的求知要求,并讓學生通過親身體會實踐的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教學多元化,激發創新精神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讓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后才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 創新導入新課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化學課程的開展能否產生作用,導入新課的方式十分重要,好的方式能夠成功的把學生的思想集中到課堂上來,可以利用故事、問答以及實驗等等方式,例如在進行初三化學課題《氧氣的性質》時,可以先講述一些有氧氣的相關故事如“著火時如果開窗就會加大火勢”等,并指出氧氣在故事中是一種什么樣的角色,進而回到課程當中講述氧氣,這樣就能夠很自然的把它引入到所學課程當中。

(二) 利用巧問引思來激發興趣

在教學課堂中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的求知欲望是創新的源泉,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的精神。對于問題的提出要選擇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熱情的問題,例如在講述了二氧化碳的相關性質課程后提出“主人帶小狗去山洞里游玩,在山洞里小狗先暈倒了,為什么?”,這個問題相對于問“二氧化碳的性質有哪些”就顯得更加有趣生動,同時活躍了課堂上的氣氛,學生會積極的回答問題,并想要知道答案是什么,加強了學生們的求知欲望。

(三) 課程結束后讓學生作出總結

在化學課程結束后,改變由老師作總結的教學方法,換用學生自己來總結,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加強對知識的記憶,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 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的重要特征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能夠有效的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進行思考,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在進行二氧化碳教學的課程前,通知學生上課時要帶著汽水,學生就會很好奇為什么上課的時候可以帶飲料?好奇心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上課開始后對于“汽水的性質”學生們就會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接下來的課程內容,老師提出相關的思考問題讓同學們自己去探究和思考,最后的得出自己研究的結論,并闡述自己的觀點,改變老師的引導地位,讓學生自己做主。這樣做能夠有效的增加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 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

化學是一門復雜的學科,它其中包含的理論知識是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傳遞給學生的,同時也會加大學生學習的難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多媒體信息教學集成了豐富多彩的視頻圖像,可以學生激發的興趣,應用到化學教學當中同樣有效,利用學生對網絡的興趣,學習過程中結合對視頻圖像的綜合應用,再配上老師的講解,就能夠大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理論和實踐是相互統一的,通過理論實踐的結合,可以進一步的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理論中的化學歷史,化學歷史是非常有趣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相關的化學史料融入到說要講的課程當中,讓學生逐漸萌發化學研究的欲望,增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利用化學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中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把化學故事加入到教學課程中,故事能夠很容易的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吸引學生對其進行思考,從而促使學生把注意力投放到學習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六、 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學生如果在課外進行化學讀物的閱讀,除了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夠使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更加的穩定,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相關問題時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就會使學生的自信心受到抨擊,進而減弱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當培養學生閱讀化學書本的良好習慣,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指導,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化學問題。

七、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三化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進行學生興趣的培養,促使學生產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和動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達到化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萬瑛.淺談初三化學課程資源中學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0,(8):230-231.

[2]高菁.淺談初三化學教學如何緩解兩極分化[J].教育界,2009,(1):176-178.

[3]劉伯文.淺談初三化學教學中的"快樂"策略[J].成功(教育版),2007,(1):68.

篇2

關鍵詞: 參與教學 任務驅動 問題意識 個別參與 化學學習

傳統課堂教學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標的“封閉式”課堂教學,主要采用“講授式”教學模式。盡管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傳授系統化知識和控制教學進程,但不利于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會難以集中注意力,并產生厭學情緒,課堂教學效果會越來越差。如何改進傳統教學模式,更好地適應時代需求?國外教育界有句名言:告訴我,我會忘記;演示給我,我會理解;讓我參與,我將學會。據此,若在教學中創造一種讓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環境,恰當運用任務驅動、情景提問、小組討論、質疑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參與解決一些問題,則必將大大強化教學效果。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在這種參與教學模式中,若采用學生主動學習模式則費時費力,且組織不當易出現課堂秩序混亂等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保證教學質量,對教學環節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

一、首課目標定位

每學期和每章的第一堂課是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課程內容細化成可以操作的翔實目標,使學生產生明確的心理定位,了解章節的基本輪廓,知道學什么和學習要達到的結果,從而奠定本學期或本章的基調。

一方面,在學期初的第一節課通過“緒論”講述,運用科學家有趣的典故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介紹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化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古代的煉金術、煉丹術,近代的拉瓦錫、道爾頓等,用科學家的人格魅力及科學的精神感染學生。在引用化學史料時,要注意以下問題:①選取與學科基本知識密切相關的化學史料;②注重史料本身的真實性和科學性,不能任意添加或編造。例如介紹化學史上“最貴的實驗”,講述英國化學家戴維和其助手法拉第由于受到貴族公爵的嘲弄,決定戲弄其一番,他們在強烈的陽光下用放大鏡聚焦,使一顆價值連城的鉆石在眾目睽睽之下消失,公爵打賭失敗而后悔莫及。學生定會聽得如癡如醉,仿佛身臨其境,深深感受到科學的偉大與實用。

另一方面,每個章節的第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提出要解決的一些新概念、新理論,交代好學生學習的具體目標及所采取的學習方式,尤其講清楚學生的參與方式,如查閱資料、口頭提問、小組討論、提交小結等,明確學生如何學習本課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之有的放矢地學習。教學目的的引入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乙醇》首堂課可以從生活化引出問題:①列舉生活中的各種酒類;②酒精在人體內是如何代謝的?③交警吹氣查酒駕的原理是什么?④酒精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⑤假酒為什么使人中毒?通過這些貼近生活的問題設計采用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討論的方式,引出乙醇的結構與性質這個最核心的問題,不僅可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課堂主動參與的意識

實踐表明,一般情況下人們為保持心理平衡,需維持自己的觀念和信念的一致,當出現與原有觀念或信念不一致的地方,就產生認知沖突,問題意識便油然而生,人們就會力求改變自己的觀念以使認知協調。在化學教學中,可以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從而迫切地想學習新知識,消除存在的困惑,這樣從學生的“最近區”實施教學,會使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課堂教學效率定會提高。

1.生活化引出問題

例如在“過氧化鈉的化學性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疑:水可以滅火,你相信水可以生火嗎?有沒有同學見到過水可以起火?學生對這種違背生活常理的設問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接著教師和學生配合演示實驗:把少量過氧化鈉用適量的棉花包住,放在石棉網上,讓一個學生在棉花團上部滴加少量水,過一會兒棉花團猛烈燃燒,整個過程緊張而刺激,學生立即對這種現象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教師可以立即展開高效的教學活動,引出過氧化鈉的化學性質,這樣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心靈沖擊大,課堂氣氛沉悶。

2.對比歸納解決問題

每個人有自己固有的認知結構,碰到新知識時,新舊知識相互作用,有效的學習應使舊知識最大限度地遷移到新的學習中,同時將新知識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所學的新知識才比較鞏固。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身邊最熟悉的現象入手,展開對比探究,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如教學蛋白質時,可以讓學生參與對比研究毛線和腈綸線的鑒別方法――灼燒,燃燒時有燒焦羽毛氣味且燃燒后剩余灰用手搓,能變粉末的是毛線;燃燒時有黑煙,余灰呈現硬結的是腈綸;在教學淀粉、纖維素后,可以讓學生參與對比研究“真假粉絲”,把粉絲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燃燒,能夠點燃的粉絲摻雜有機物,食用后對身體有害;未摻假的粉絲點燃只會產生氣泡。又如在講述原子核外電子分布時,前23號元素介紹完后,讓學生寫一下第24號元素和第29號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排布式,大多數學生會按原有認知結構寫成3d■S■、3d■S■,這時給出正確答案3d■S■、3d■■S■,學生就會產生新舊知識的聯系、對比,產生為什么這樣寫的疑問,然后引導學生在小組中運用討論、自學等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歸納出規則。如此學生參與、對比、實驗、歸納的教學既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增強學生的辨別能力,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很有用。

三、任務驅動參與問題

任務驅動的課堂具有“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它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普通化學課程中,有機化學知識點比較分散,信息量大,涵蓋面較廣,按部就班的教學任務往往使學生不得要領,收獲不大,而有選擇地應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強化教學效果,培養學生高層次的學習能力。比如有機化學中“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可以選擇生產和生活中有廣泛應用的乳酸作為探究對象,讓學生在一節課內設計出流程實現對乳酸組成和結構的探究。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查閱資料、教師點撥、小組討論、質疑、歸納、投影演示的方式確定出幾條不同的設計流程,最后教師歸納出最佳路線,投影出讓學生對照:

這種任務型的自主學習方式,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組織能力,引導學生從被動地“讓我學”轉變成主動地“我要學”。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了解科學研究的艱辛和快樂,在小組討論中體會主動探究學習的樂趣,在設計流程的過程中培養團隊精神。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化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養成課后個別參與習慣

學在不同條件的個人身上所得到的只能是參差不齊的發展水平,學生本身的差異導致學習成績的不同。教師要做到課堂教學公平,除充分尊重每個學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利和發展機會外,還應區別對待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特別是對學習積極性不高和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進行個別質疑,針對性地給予幫助和輔導,一方面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另一方面給他們加壓,消除惰性,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個別參與通常在課后輔導時進行,根據掌握的實際情況,每次由2―5名學生參與,向他們提出問題,進行面對面的討論交流,使他們在輕松、活潑、互助的氛圍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此外,在解決學科問題的同時,可以涉及學生的思想和心理,打開他們的心結,消除他們的畏難心緒,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例如化學必修1中碰到的“物質的量”被認為是高中學生分化的第一道分水嶺,許多學生在學習了物質的量以后就放棄化學,因此使每個學生都達到教學基本要求顯得特別重要。在教學實踐中,采用設計成卡片的形式按順序如下:

①1molH■SO■的質量為?搖?搖?搖 ?搖?搖?搖克。

②2molH■SO■的摩爾質量為?搖 ?搖?搖?搖?搖?搖克?摩爾■。

③1molH■SO■中的分子數為?搖?搖?搖?搖?搖?搖個,氧原子數為?搖?搖 ?搖?搖?搖?搖個。

④3.6gH■O的物質的量為?搖?搖?搖?搖 ?搖?搖摩爾。

⑤原子數為6.02×10■■個的O■,分子數為個,質量為?搖?搖?搖?搖 ?搖?搖克。

⑥含有3.01×10■■個OH■的NaOH固體的質量為克。

⑦含1.204×10■■個氫原子數的CH■,其質量為克。

⑧N、n、m之間的轉化公式為:?搖?搖?搖?搖 ?搖?搖。

篇3

關鍵詞 自主學習 激發興趣 前提條件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58

Develop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Chemistry

JIN Doulong

(Jilin Longtan District Bowen School, Jilin, Jilin 132021)

Abstract Afte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chemistry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hinking reflect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It is suggested that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hemistry and scientific methods, to promote students' theory and practice, leap from perceptual knowledge to rational knowledge. Therefor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actice make it has the vitality and the vigor, not only to improve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more important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so as to effectively ac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hemistry and learning of the equivalent results are obtained.

Key words autonomous learning; stimulate interest; prerequisite

1 建立“以人為本”的師生間平等、民主關系,對提高化學教育教學起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對“教”與“學”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已逐步滲透到實際的教學活動當中。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學校和老師的教育和培養。從事實上來看,教師的“教”就是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服務性活動,當“教”與“學”的關系等效時,才能達到實施讓學生全面得到發展的教育教學目的。

從平等的角度而言,教師是學生當中平等的首席學生,是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得到發展的最佳伙伴。但由于學生受社會、家庭、學校等方方面面教育環境的負面影響,認為教師始終是教師,學生始終是學生,心理上始終殘留著與教師間難以像朋友間那樣相互溝通、交流的觀念。若要改善師生間的關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也是自己最好的學習和生活的伙伴,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的基礎上,教師除了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水平和職業素養、不斷吸取新生事物、教改創新精神等之外,還要學會尊重學生,通過與學生“平起平坐”交流情感的渠道多方面了解學生的心聲和成長的需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因人制宜”地研究、探索,建立起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間平等、民主的關系,對改善師生間的關系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實進行教育教學活動中,最難的是如何激發后進生的學習動力。所以,多關注和改善弱勢群體健康成長的關鍵環節,激發更多的學生在學習當中能夠自發地產生創新欲望,開發潛在的創新才能及充分地發揮輻射作用,帶動個別學生從弱勢群體中擺脫出來,不斷地使個別學生增強自信心擺脫困境,從而有效地實施和推動面向全體學生的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的教學活動。

就化學學科特征而言,它的研究對象是物質,是一門比較抽象的以實驗為中心的學科。學生對無處不在的自然現象和蘊涵著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豐富素材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所以引導學生認識和探究及了解身邊的化學物質變化的規律性,是實施化學教學的重要的啟蒙教育內容。實驗課活動對學生來說特別有誘惑力,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這是因為實驗課是學生親自體驗直接參與操作且能夠充分展現自我能力的學習空間。這也是師生之間架起最好的情感橋梁和建立及改善師生間平等、民主關系的最佳渠道之一。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做實驗時,即使學生在實驗操作不當而出現失敗或不理想時,一定要耐心地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找出其原因,讓他們做實驗直到實驗成功為止。這種教師對學生一絲不茍的負責精神,往往很容易感染學生。這樣的互動式教與學,有力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充分掌握實驗技能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充分認識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逐漸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動式的自主學習習慣,有效地推動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活動。

2 重視自發式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推動化學教育教學的前提條件

在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不僅是重視學習結果,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針對素質教育和化學學科特征,引導學生養成自發式學習習慣,是有效激活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因此,重視實施自發性學習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氛圍,能夠更有效地發散學生的思維而使其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對實施教學活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就化學反應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分子之間的碰撞都是有效的,當分子只有“有效碰撞”時才能發生化學反應。有些分子是幾乎不需要“活化能”也能發生化學反應,而有些分子卻需要“活化能”一經引發才能夠促使有效碰撞發生顯著反應。例如,像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的反應等是瞬間發生反應,其活化能接近于零,幾乎不需要活化能;而氫氣的燃燒是在點燃條件下才能夠自發進行反應的。也就是說,活化能的作用在于使反應物活化,從而啟動反應或改變反應速率。學生也是一樣,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自發地進行學習的。教學的方向是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的宗旨是要讓更多的學生發生“有效碰撞”。因此,教師要在全面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要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能夠自發進行的“活化能”,幫助和帶動個別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并自發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之中,最終達到“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與學的等效教學目的。

自發性學習的整個內容、方式、行為表現等是在“給定的一定條件下”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某一規定時間內調動全體學生自主探究,通過活動體驗等形式來獲取直接經驗、模仿和再現教材理論知識并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學習活動。比如,在學習初中化學“質量守恒定律”時,為了更好地輻射到全體學生,教師按照“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收集資料和理論依據、提出假說、實驗驗證假說、得出結論、交流討論”思路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即:

(1)要明確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找出參加反應物質量總和X與生成物質量總和Y間的關系。

(2)收集資料和理論依據。

①3g碳與8g氧完全反應后,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②3g碳與10g氧完全反應后,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理論依據: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原子個數、原子質量不變。

(3)推出假說。

以碳與氧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碳為例,其關如圖1所示:

從圖1來看,從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分析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原子個數、原子質量等有什么變化?理論上質量守恒定律內容是否成立?

通過上述理論依據,參加反應物質量總和X與生成物質量總和Y之間的關系有三種可能性:①X>Y;②X

(4)實驗論證假說。

針對實驗論證假說過程,引導學生探究以下幾個問題:

a.在實驗前,考慮所推出的假說內容:即反應前后物質質量的變化情況;

b.在實驗論證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的變化情況;

c.出現問題或發現問題時,應作出合理的解釋說明。

通過上述“2”的理論依據,進行以下實驗來進一步論證假說。

(5)得出結論。(利用下面兩個實驗進一步論證假說,進行互動交流討論)

(6)交流討論:對各實驗小組的結果進行點評后,讓每個學生參與以下幾個方面的討論討論活動。

a.解釋鎂的燃燒中得出X>Y結論的原因;若要使X= Y,請你加以說明采取什么樣的措施?

b.解釋CuSO4溶液與NaOH溶液反應中得出X= Y的結論的原因。

結論:參加反應物質量總和X=生成物質量總和Y。也就說是質量定恒定律內容成立。

另外,在初學配平化學方程式時,讓很多學生感到比較棘手。采用傳統的“整數法”和“觀察法”來配平有些化學方程式會帶來一定的困難而很容易讓學生陷入困境,于是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去分母配平法”教學方法后,發現非常符合眾多學生心理,既能讓學生好理解又能讓學生靈活地運用。體現激活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很多,只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且具有可行性,就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自主地投入學習活動中。

3 重視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來彌補化學教育教學中的薄弱面,是提高化學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舉措

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和學校教育環境,重視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學生感興趣、勤于動手的體驗式開放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某些意義上可以彌補化學教育教學中的薄弱面。凡是有利于基礎教育改革和推進平等教育的,都可以說是教育資源。比如,課程資源、自然生態資源、網絡資源、人力資源等等,這些資源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比較容易接受的,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篇4

【關鍵詞】小學英語; 語法教學;激發興趣

小學英語語法的動詞時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它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小學英語動詞時態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使小學生能夠在英語語言學習和交際中正確使用動詞,并在其他詞語的幫助配合下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行為、感情或傳遞某種信息。

小學英語動詞時態學習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小學英語動詞時態的學習是學好英語語言知識的關鍵。第二、學好小學英語動詞時態,有助于小學生在語言交際中更好地與別人交流思想和溝通感情。第三、有助于小學生更好地理解別人的話語和思想;有助于促進和帶動英語的全面學習與提高。所以英語動詞的教學應該以時態教學為突破口。因此,為了有效地達到這一目標,本人根據小學高年級英語語法知識薄弱以及小學英語課堂以教學活動為中心的特點,在實踐和反思的基礎上歸納以下幾點優化小學英語動詞時態教學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原則。

一、創設真實的語境,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

真實的語境可以促進對語言的理解。在行動研究的熱身環節“He is listening to music”就用了音樂渲染情景調動了學生的情感。讓學生來理解本單元的教學重點難點--現在進行時態的句子結構,在漢語中“某人在某地做某事”,而英語中要表達成“某人做某事在某地”。 因為“who、what、where”正是人物、動作和地點三要素,組成了進行時態句子結構。

第一次行動研究拓展操練環節中的看圖說句子是用語言描述情景。此外,還有通過實物呈現情景,通過圖畫描繪情景和通過活動體驗情景等,通過情景,給學生大量輸入包含有某個語法規則的語言,讓學生對語法規則有一個全面的感性認識,為學生積極地自主建構語言的形式和意義打下基礎。如指導學生用替換法配對人稱和“be”動詞,然后試著造句 生:“I am a student . You are a student. He is a student. They are teachers.”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把抽象的教學難點“人稱和數的變化”,通過直觀的教具方式讓學生理解一些固定搭配,聽說讀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鼓勵學生小組活動,互相監督有無搭配錯誤,通過反復的機械操練,為今后的正確讀寫打下基礎。教具也能說話,因為在語法課堂上教具能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這包括學生之間的對話,師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學生對實物、圖片等教具的感知,從而提高自己的聽說能力。

二、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規則

多樣化的操練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語言的習得。對新的語法知識,操練可以分為兩部分:機械操練和意義操練。機械操練要求達到模仿語音、語調和認讀新單詞、新句型的目的。而意義操練階段,可以利用教學圖片、卡片、簡筆畫,配以聲音和肢體語言來創設情景,比如玩游戲和扮演腳本。在這一過程中盡量讓學生從掌握單詞到學會用句子表達完整的意義,學生通過聽別人的對話來復習鞏固語法規則,教師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多樣化的機會嘗試使用語言規則表達思想。另外,教師要注意利用語法的生成性,讓學生用有限的語法規則表達無限的句子。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內化語法規則,使學生對語法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筆者再引導他們找出v-ing之鞏固操練環節有三個活動。

活動1:開火車。讓5位學生輪流上講臺表演做動作,每做一個動作,我問全班“What is He/She doing? ”,全班回答“He/She is…” 開始時,全班學生不知道問他們什么,我重復了兩遍,并用手示指向做動作的學生他們才明白“What is He/She doing?”的意思。接著以小組開火車的形式練習這句型。

活動2:兩人一組,一問一答,其中一個做動作,當全班問:“What are you doing”時,另一個同學猜“ I am……”猜對時,全班再重復他的話。這個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讓學生在對話中感受現在進行時的一些句法結構,學生都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并都能描述他人正在做的動作。

活動3:歸納現在進行時句子的構成規律。我先讓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有v-ing形式的句子,并利用幻燈片演示圖片內容在黑板上,然后找幾位同學說出每句話的意思,接著劃出“am”、“is”、“are”三個詞,問他們這是什么類型的詞。有個別同學知道這是be動詞,之后再要求他們觀察be動詞前面的詞,他們能總結出am跟I,is跟第三人稱單數,are跟you和復數,再次提醒他們看be動詞前面的主語,他們能說出這些詞表示人或者事物,這就是句子的主語。學生知道了be動詞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主語,當被問到be動詞后是什么時,他們都說后面有時是一件事情,作賓語,表示(做)什么,這樣他們就總結出了現在進行時的構成:主語+be+v-ing+賓語。接著讓他們把黑板的句子套入這個結構,找出相應的部分。學生能把主語、be動詞、現在分詞找出來。

拓展操練環節有一個活動:說一說。讓學生利用黑板上現在進行時的句式,結合課件的內容圖片,并讓學生看圖說句子,讓全班一起描述圖片時,在我的引導下他們似乎都能說出完整的句子,但是當要求個別學生說句子時,尤其是基礎差的學生只能說出句子的某個部分,以前學過的很多單詞都基本忘記了,像“play game、watch TV、fly a kite”等,這阻礙了學生表達英語的流利性,給他們造成對發言失去信心,基礎差的學生連套用句子的意識都不會,被提問時一站起來就說“不懂”。

三、培養學生注重語法形式和規則,正確表達語言

學習任務包括聽、說、讀、寫和聽力練習,它促使師生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交流并激發有益的互動反饋的基礎。例如在聽講故事活動中,我給學生布置聽并寫下關鍵信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后來學生基本能順利輸出信息,并能復述整個故事。又如我利用課件展示一張圖片,圖片里有一支鋼筆、幾本書、一個書桌、幾張椅子等物品,讓學生利用“there is/are…”這一句型來表達圖里有什么,使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后順利輸出語言。這類型的任務指向有意義的交流,把注意與輸出結合,讓學生在理解語法知識后完成語言輸出型任務。如果學生發現自己表達不出想要表達的內容,會重新關注語言形式,追求更高的準確度。這樣學生感到學有所獲,并學以致用,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束語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語法能幫助實現交際目的的基礎。要想真正地掌握和利用英語語言,就必須掌握基本的英語語法知識,所以小學英語語法的學習是必要的,學習英語語法的最終目的是有效地運用。本人結合新教學理念,在小學語法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知、理解和運用語言規律,如何在教學中兼顧語言的形式與意義,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規律,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本人所教的班級是一個大班,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學以致用,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加強。

參考文獻:

[1] 姚敦敏.論怎樣開展和搞好英語動詞時態教學[J].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篇5

興趣;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4—0084—01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了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現行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安排了一系列實驗和科學探究活動。這些實驗和科學探究活動的安排,充分體現了“做科學”的科研理念,即通過實驗不僅使學生獲得化學知識,提高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但在農村中學,由于學校的經費緊張,教學設施、教學條件欠缺,實驗儀器、實驗藥品非常缺乏,要開展化學探究性學習并取得好的效果,是非常困難的。這種狀況既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針對這種狀況,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我發動學生,自己動手創造條件進行相關實驗,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例如,在學完《物質的分類》的內容后,我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作為實驗器材的替代品來嘗試完成“丁達爾效應”(當光束通過膠體時可以看到一條光亮的“通路”)這一實驗。

我啟發學生找一次性塑料杯作容器,準備豆漿(膠體)、雞蛋白溶液(膠體)、綠礬溶液(花卉市場有售)、食鹽溶液、泥水等液體;再找一個紙盒,在垂直方向打兩個孔,作為觀察室;找一個手電筒或者激光筆作光源。準備工作結束之后開始動手做實驗,學生們將準備好的膠體、溶液、濁液、紙盒、光源等一一擺放好。當我問道哪位同學觀察到了丁達爾效應時,一些學生興奮地說他們看到了,但讓他們重新操作進行觀察時,我發現他們實際上并未看到丁達爾效應——一條光亮的“通路”。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對“一束光”、“一條光亮的通路”的理解出現了偏差,一些學生誤將聚光手電筒當作了激光筆(對“激光”的特性不了解);許多學生將紙盒上入射光的孔打得太大,手電筒直接在比較大的孔處散射,以致于形不成一束光,而是將溶液或者膠體整個照得透亮,最終導致無法看到一條光亮的“通路”。二是一部分學生的雞蛋白膠體中沒有將蛋黃分離,呈懸濁液狀態,有些學生的蛋白液中加入的水太少,呈渾濁的凝膠狀;這些不規范的操作,導致學生實驗得不到預期的實驗效果。

針對以上問題,我讓學生們將紙盒上光線的入射孔改小,使手電筒與小孔保持一定距離,以便形成一束光,重新配制蛋白液膠體,再讓他們仔細觀察,真正理解“一條光亮的通路”的含義。

篇6

一、協調師生情感是培養學習興趣的基礎

教師和學生的情感對教學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對某科教師的情感和興趣,可以直接遷移到該科的學習上來。因此,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防止和消除情感上的隔閡,使學生能“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深入到學生中去,進行思想和感情交流,關愛學生,尊重學生,放下架子,主動與學生交談,學生就會愛護教師、尊敬教師。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必須具有寬廣的胸懷,對學生的個性及精神世界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這種信任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更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誠的信任。這樣,教師用實際行動為楷模,才會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

二、發揮主體作用是培養學習興趣的有力手段

讓學生在教學中扮演主角,是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課堂教學要切實落實主體性原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使兩者得到和諧與統一。教師的主導性就是要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根據不同學習階段、不同課型,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如采用以舊引新、用實驗結果或事實引路、講化學史和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等方式,為學生創設學習、獲取新知識的情景,誘導學生進入自覺學習的狀態,并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及時和恰當地給予指點和引導,相信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實驗等手段一定能獲得新知,使他們消除思想顧慮,樹立必勝的信心,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教師不包辦代替。在學習理論性較強難理解的內容時,教師不要一上來就講,應讓學生自己先思考,看能否通過自學來解決;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有針對性地重點講解,啟發點撥,如此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難點問題還可以設置成自學提綱,讓學生分層突破。在習題課講評上,要注重采取巧妙引導激活學生的思路,把“講懂”變成學生“想懂”。特別注意一般不要把現成答案奉送給學生;不能只注重習題的正確解法,而忽視解題思路的引導;要多講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巧解巧算等。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這種讓學生“跳一跳”才夠得著的教學原則,使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歡樂。

三、發揮實驗作用是培養學生興趣的又一重要手段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不同于其他學科的顯著特點是存在著豐富的有趣化學現象。因此,重視化學實驗,讓學生把學到的化學知識與實驗事實進行生動的結合,體驗到認識的樂趣,是培養和發展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我在授課時,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將學生的注意力及時吸引到所要觀察的關鍵現象上來,深入分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在實驗課堂上要創造條件,增加學生親自動手的實驗機會。學生通過獨立實驗,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另外,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自行設計實驗,通過直觀有趣的實驗現象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活潑有趣。

四、運用現代化媒體能激活學習興趣

現代化媒體以其獨立的教學手段進入中學教學的領域,其教學方式有動靜結合、視聽結合等特點,可進行快速的信息處理和圖象傳輸,同時還配有悅耳的音樂和圖象描繪,這必然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激發求知的欲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有關“電子云”的教學,可利用計算機設計一幅三維空間畫面,模擬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有關環境污染的教學,可利用錄像,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增強環保意識。這樣既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利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和課堂表演藝術能誘發學習興趣

課堂上一個語言準確、形象生動、幽默風趣,語調抑揚頓挫、精神飽滿、感情充沛的教師,往往會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使學生精神振奮,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很快投入到探索情景中去。教師要隨機應變,注意身體語言的發揮,巧妙地運用幽默、夸張、比喻等手段,使課堂氣氛活躍,有時恰當的詼諧比正當的說教要好得多。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肯定的微笑,一個及時的鼓勵和表揚,都會使學生感情得以升華,學習興趣快速高漲起來。

六、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化學現象能發展學習興趣

化學與社會關系極為密切,學生身邊存在許多化學現象,而很多學生對這些現象熟視無睹。當學生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些現象時,往往引以為豪,感到滿足,這種滿足會使他們產生極大的興趣,充分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聯系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引導學生去分析,使學生邊學邊揭開生活中的一個個謎,從而產生極大的喜悅,轉化為強大的求知欲。例如,讓他們解釋“雷雨可發莊稼”的道理,“鐵器生銹”的原理,“塑料老化”的疑團等,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對這些身邊現象的分析和解釋,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促進了知識的遷移。

篇7

實踐證明教師通過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豐富多變的學習情景,可使無形的“情”和有形的“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從而增強了學習的針對性,也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從而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利用實驗多角度創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直接興趣

教師要根據化學學科具有化學實驗這個特性,盡可能多的創設教學情景,通過大量化學實驗的演示、參與、操作,從而使學生對化學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由“趣”激“疑”,由“疑”導“想”,由“想”得“知”,大大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因此教師在具體操作中,可通過增加演示實驗,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家庭自制小實驗等多種方式來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在真實的化學世界中,感受到真正的興趣。如化學中講解碘的性質時,可穿插一個小故事:曾在獄中用米湯給魯迅先生寫過密信,你們知道魯迅先生是如何觀看的嗎?隨即教師出示一張預先用米湯寫過字的白紙,讓學生觀察晾干的白紙,看不出任何字跡。當最后老師用毛筆蘸取碘酒,輕輕的涂到白紙上,馬上“珍惜今天,把握明天”幾個藍色大字呈現出來,使學生興奮不己。

二、利用化學史、化學家故事,創設教學情景,進行學習化學的目的性教育

在化學教學中,許多內容涉及到化學史及化學家的故事,這些內容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培養興趣。例:在有關“化學材料”的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展示我國古代的石器、瓷器、青銅器、鐵器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已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具有了高超的生產工藝,從而喚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也為自覺學習化學知識奠定了情感基礎。另外,如在“金屬與金屬礦物”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大量數據、圖表告訴學生,由于我國解放前化學工業水平的落后,連鐵釘、煤油等基本物品都需大量依賴進口,從而激勵學生要學好化學知識,將來報效祖國。此外,教師還可經常向學生介紹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化學家們的成功事跡,讓這些科學巨匠們身上所具有的種種寶貴品質去深深感染學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發起學生探求化學世界奧秘的興趣和愿望。這方面的素材是很多的。如教師可介紹著名化學家居里夫人,講述她不怕危險不畏艱辛數十年如一日研究放射性元素,最終碩果累累,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還可以講述她身居國外卻念念不忘祖國的愛國之情。此外,教師還可以舉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瑞典化學家諾貝爾、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我國化學家侯德榜等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與激勵。

總之,通過化學史、化學家故事創設教學情景,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化學學科的重要性,使學生把學好化學與遠大理想聯系起來,與祖國的需要聯系起來,從而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間接興趣。

三、聯系自然、社會和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它的許多內容都與我們周圍世界緊密相連。通過化學與自然、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來創設問題情景,可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引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使學生感到化學離生活很近,學化學很有用。因此教學中教師可介紹世界上一些環境污染的重大事件,如1984年的印度博帕爾毒氣滲漏事件、2000年歐洲蒂薩河化學污染事件等,并可組織學生觀看一些關于環境污染的影像和圖片資料,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自然界中一些千變萬化的現象如“溶洞奇景”、“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等。還可介紹學生身邊的水質污染、煤氣泄漏等化學現象。同時還可以跟學生介紹一些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小常識,如“冰箱除臭”、“熱水瓶除垢”、“鐵制品防銹”等。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并利用已學知識展開有針對性的討論,從而既提升了興趣,又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在講礦物燃料和水資源時,可組織學生辯論“常用的幾種燃料中,哪一種最理想”、“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凈化水質”等。同時教師還可有意識的聯系實際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學習主題,如“調查當地燃料的來源和使用情況,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議”、“調查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在生活中的應用”、“調查當地的水資源污染情況,提出一些治理意見”等。通過這些調查活動,學生的興趣會變的更持久更內化。

四、利用直觀教具和現代電化教學媒體創設情景

利用直觀的教具及影、像、聲、動畫綜合呈現的現代電教媒體來創設情景,可突破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積極有效地向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間接經驗,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能以積極活躍的態度參與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如我們講到水電解產生氫氣與氧氣時,可將該過程制成Flash課件。用一大球表示一個氧原子,用一小球表示一個氫原子,用一大球和二小球構成的V形表示一個水分子,用二個小球并肩構成的“小雙球”表示一個氫氣分子,用二個大球并肩構成的“大雙球”表示一個氧氣分子,然后演示水分子分解出原子,原子重新構成分子,整個過程一目了然,學生反映非常熱烈。在我們教材中許多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內容及一些復雜晦澀的內容,我們都可以用這種多媒體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如催化劑的性質、干冰的生產和使用、鐵的冶煉等,這樣不僅分化了難點,更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信心。當然,我們在用多媒體進行創設情景時,也應注意不能出現一些科學性的錯誤,應確保給學生一個完整正確的學習情景。

總之,良好的學習情景,能最有效的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活動才能卓有成效的進行,我們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學會通過各種手段創設出良好的學習情景,從而激發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帥保國等.論問題式學習中的“問題”[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篇8

一、巧妙引入誘發興趣

懸念是對一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答案時的焦慮心理,它是學生對新知識盼望的興趣來源。在教學中抓住學生好奇心理和認識規律,結合化學特點,設置懸念,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如在緒言的教學中,我首先提出,“同學們知道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嗎?火箭為什么可以上天?水分解后生成什么?”等問題。先設置一連串的懸念,并告訴學生這些問題在我們今后的化學學習中均可以得到答案,并講一些生活中的化學應用,展示有關化學發展史,使他們感受到化學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同時感受到化學世界的神奇,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欲望和興趣,向往學習化學。如在教《分子》一節時,教師可先在黑板上寫下“50+50=?”,學生回答“100”,教師卻寫上“50+50≠100”。學生個個都疑惑不解,接著教師讓一個學生分別量取50ml水和50ml酒精,然后由學生把50ml水與5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觀察到總體積小于100ml。此時學生心中矛盾更加激化,教師抓住機會:“為什么呢?欲知其中奧秘,讓我們來共同學習<分子>”。這樣的引入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激發了學習“分子”的興趣。另外,也可根據實際,講一些與化學知識有關的故事、名人軼事、發現史等,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以實驗為基礎誘導、探究、激發興趣

用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化學教育的重要任務,根據化學教育的特點,我的體會是以實驗為依據,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實驗、觀察、討論)。同時進一步探索新知識,教師的作用是誘導、啟發,讓學生動手、動腦進行探究,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感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在元素周期律性質實驗中,如比較同期元素從左到右性質遞變情況,以鈉、鎂、鋁為例,又如比較同主族元素性質的實驗,從上到下,元素性質遞變情況,以鉀、鈉、為例等。由學生自己做實驗,通過學生對現象觀察、分析自己再得出結論。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態度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化學趣味實驗以其簡單的操作、有趣的現象、鮮明的特點對學生產生極大的興奮力,它在化學第二課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并取得極大的成功。趣味實驗作為實驗教學的一部分,在課堂教學中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曾在教學中給學生做過《魔棒點燈》這樣的實驗:取少量高錳酸鉀晶體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錳酸鉀上滴2、3滴濃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觸酒精燈的燈芯,酒精燈立刻就被點著了。不管課內課外,趣味實驗都能激發學生的熱情,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教師應盡量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趣味實驗,引導學生創新,使學生在實驗中感受到化學的無窮魅力和樂趣,智力得到很好的開發。教學效果很好。

三、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應試教育逐漸過渡到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的更新教育觀念,認識到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必要性。多媒體輔助教學結束了一本書,一支粉筆和一張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它能根據教學的需要將教學內容實現大小、遠近、動靜、快慢、虛實,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的相互轉化,形象生動的再現事物發展的過程,它能使圖、文、聲、色綜合作用于學生大腦,形象鮮明的表象,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采用,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知識和實際現象聯系起來,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化學概念,激發它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使得化學知識易于理解和掌握。至于演示實驗,可以在仿真實驗里模擬化學實驗。

總之,多媒體輔助教學,對于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和激發學生興趣應該是理想的教學手段。

四、適時檢測,體驗成功

教師可在適當時候,進行單元測驗,章節測驗,知識點測驗等,題目難易要適中,通過測驗,可檢查教師的教及學生學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體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學習化學的興趣保持長盛不衰。

五、課堂教學,學生為本

新課程十分注重“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這就要求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員參與。因此,教師要從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轉變為課堂的指導者。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1)凡是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就不要由教師給出。(2)凡是能讓學生說出的教師就不說。(3)凡是學生能理解的題教師就不答。(4)教師要服從與學生,允許學生提出不同想法,不要求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教師相同。(5)進度要服從與效果,當學生進行研究、討論、思考而占用較多時間時,不要為趕進度而打斷學生思路。(6)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共同探討每個問題。(7)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課堂教學中只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展現自我的機會,獲得成就感,從而獲得學習化學的激情。

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造師生的心理相容氛圍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午夜福利中午字幕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精品 | 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 | 亚洲成在人线久久综合 |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自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