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產業分析8篇

時間:2023-12-14 14:55:0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海洋經濟產業分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海洋經濟產業分析

篇1

關鍵詞: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產業結構優化;SWOT

中圖分類號:F427.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06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4-12-02

國際海洋經濟理論認為,當前陸地資源已經出現危機,而海洋資源卻沒有充分開發,未來必將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新空間。為此,各主要發達國家早在二戰后就開始了對海洋經濟的研究,甚至出現對海洋資源的爭奪。盡管我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海洋經濟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2011年年初,國務院已正式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承載著我國海洋資源與海洋經濟大開發的國家使命。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管理體制、資金與技術等原因,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出現諸如產業結構不合理、海洋環境污染嚴重、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沒有形成規模、海洋開發戰略缺乏系統性等問題,嚴重影響著國家海洋戰略的實施。為此,本文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為例,運用SWOT方法,對其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海洋產業結構優化的政策建議。

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現狀

1、山東海洋經濟發展歷程

山東省政府于2003年開始建設以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為主體的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海上山東”建設穩步推進。2004年,制定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半島城市群起到了明顯的帶動作用,生產總量占全省的64%,經濟增長貢獻率64.8%。2005年,山東半島城市群已成為全國最密集的城市和產業集聚區之一。2009年,山東省出臺了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指導意見。2010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實現生產總值18724.9億元。傳統海洋產業全面復蘇,海洋服務業較快增長,新興海洋產業高速發展。2011年,山東省海洋經濟健康發展。其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實現生產總值21395.1億元。 “海上山東”的發展輪廓已初具規模。《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也是形成“一核、兩極、三帶、三組團”總體開發框架的關鍵。藍色經濟區規劃主體區范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沾化2個沿海縣所屬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6.4萬平方公里。

2、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結構演進形態分析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海洋產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2年之前,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一、二、三產業,此為原始階段,海洋只是滿足生產、生活的基本需求。第2階段為2003年到2005年,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一、三、二產業,此為初級階段。當時海洋產業的發展以海洋漁業、海洋鹽業等傳統產業作為重點,同時帶動了旅游業、海洋公共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階段為2006年至今,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二、三、一產業,此為中級階段。這說明當資金和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山東半島海洋產業發展的重點轉移到海洋礦產業及海洋化工業等海洋第二產業,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經濟進入了快速工業化發展階段。而高級階段的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三、二、一產業,在這一階段,傳統的海洋產業利用高新技術實現升級,新興海洋產業規模擴大,海洋第三產業成為海洋經濟支柱產業。現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并未達到此高度。

二、SWOT模型分析

SWOT模型分析法,是通過相關調研和數據分析,將研究對象的內部優勢因素(Strengths)、劣勢因素(Weaknesses)、外部機會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脅因素(Threats)進行深度挖掘,然后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將各種因素匹配組合,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制定行動計劃。

1、優勢分析(Strengths)

(1)地理區位條件優越。山東半島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獨厚的對外開放條件。

(2)海洋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山東是國家海洋科技創新的核心基地,集中了全國50%以上的海洋科技人員,國家和省屬涉海科研、教學事業單位近60所,省部級海洋重點實驗室29個,成為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優質勞動力富集地帶。

(3)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山東省內有9條沿海高速公路,位列全國第一;民用航空事業快速發展,交通便利;沿海港口密集,擁有24個國家一類港口。山東半島地區已經形成了高速公路、鐵路、港口中、航空為主體的發達的交通網絡體系。

(4)自然資源豐富。據國家海洋信息中心選擇灘涂、淺海、港址、鹽田、旅游和砂礦等六種資源對沿海各省市進行豐度指數評價,山東位居第一,表明山東海洋資源具有顯著的綜合優勢。

(5)投資環境優越。山東省半島藍色經濟區創建了多個高新技術開發區,并按照國際慣例簡化手續,使服務更加便捷、高效,是外資企業理想的投資園地。

2、劣勢分析(Weakness)

篇2

關鍵詞:海洋產業 大連區域經濟 層次分析法

一、引言

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是大連未來諸多發展戰略中的核心戰略之一,確立和實施好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升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了進一步分析海洋經濟對大連區域經濟的發展影響,有必要分析海洋產業對大連總體區域經濟的貢獻度大小。

二、海洋產業對大連區域經濟貢獻度分析

(一)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利用AHP法繪出層次結構圖如圖2-1所示。

(二)構造各層次的判斷矩陣并檢驗其一致性

判斷矩陣是表示本層所有因素針對上一層某一個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的比較。元素aij用Santy的1-9標度方法給出。

A層次對于O層次的相對權重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其中 W為權向量,W=(0.5,0.5)表明A1和A2兩個因素對上層目標的相對重要性相同。

以此類推,可以得到四個層次的判斷矩陣及其權向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

(三)層次總排序

層次總排序數據如表2-1和表2-2所示:

表3-1 B-C總排序表(C對B的組合權重)

CI=0.0218,RI=0.74,CR=0.02946

表2-2 C-D總排序表(D對C的組合權重)

CI=0.049,RI=1.12,CR=0.04375

由結果可見,港口運輸業對城市的發展起最主要作用。這是因為:港口運輸業對國民經濟貢獻率較高,是大連港口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

三、結論

運用層次分析法,得到大連海洋產業對地區經濟發展貢獻度的最優排序依次為:港口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漁業、造船業、鹽業。重要程度依次為:0.333、0.206、0.330、0.085、0.044。港口運輸業凸顯出外向型經濟在地區經濟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王棣華,于婷.淺談大連海洋經濟的發展[J].大連干部學刊,2009.(12)

篇3

關鍵詞:海洋產業;競爭;能力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1-0-02

一、海洋產業競爭力研究綜述

海洋產業競爭力是指某國或某一地區海洋產業相對于他國或地區在人才、資本、國際化水平、制度因素、科技水平以及生產效率、滿足市場需求、持續獲利等方面所體現的競爭能力,體現的是海洋產業的投入產出水平在市場競爭中的比較關系。

目前,國內外關于海洋產業競爭力的研究較少,且研究領域有所不同。國外學者在海洋經濟領域主要集中于海洋產業發展模式的研究上,尤其是對海洋漁業、海洋運輸業、海洋油氣業等特定產業的評價分析。國內學者對海洋產業競爭力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鮮有定量分析。其中,殷克東、王曉玲(2010年)利用解釋結構模型方法設計構建了中國海洋產業競爭力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熵值法、灰色關聯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和Kendall一致性檢驗方法,設計構建了中國海洋產業競爭力的“四維一體”的聯合決策理論測度模型。王圣、張燕歌為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聚集和創新力四個方面構建了8個二級指標的山東省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體系。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

海洋產業競爭力不僅取決于海洋產業的現實競爭力和潛在競爭力,還取決于海洋產業的競爭動力和競爭環境。本文在借鑒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海洋產業的產業特征,按照評價數據的可獲得性、完整性、代表性等指標選取原則,從產業競爭力的評價研究入手,對我國沿海11省市海洋產業的實際情況進行系統分析,將海洋產業競爭力影響要素概括為海洋產業實力、海洋人力資本、海洋產出能力、海洋運輸能力、海洋科技研發能力五個方面,并選取了20個二級指標,組成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1.海洋產業實力。指海洋投入產出的綜合能力,是海洋產業競爭力的直接體現。海洋產業實力可以用海洋生產總值這一指標來衡量。

2.海洋人力資本。指從事海洋生產活動的各種人力資源,是海洋產業競爭的動力源泉,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及投入可以使海洋產業獲得更高的競爭優勢。海洋人力資本可以用涉海就業總人數這一指標來衡量。

3.海洋產出能力。指生產各種海洋產品的綜合能力,代表了海洋產出水平。海洋產出能力可以用海洋捕撈產量、海水養殖產量、原油產量、天然氣產量、海洋礦業產量、海洋化工產品產量六個指標來衡量。

4.海洋運輸能力。指海洋貨物運輸和旅客運輸的綜合能力,代表了海洋產業的承載能力。海洋運輸能力可以用海洋貨物運輸量、貨物周轉量、海洋旅客運輸量、旅客周轉量、貨物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六個指標來衡量。

5.海洋科技研發能力。指海洋科技的投入產出水平,反映了海洋產業的科技實力。海洋科技研發能力可以用海洋科研機構數、海洋科研機構從業人員、海洋科研機構經費收入總額、海洋科研機構專利申請數、海洋科研機構專利授權數、海洋科研機構擁有發明專利數六個指標來衡量。

三、競爭力綜合測度與評價

1.一級指標的測度

按照評價指標體系中所確立的20個二級指標,分別選取《2010年中國海洋統計年鑒》中的相關數據,采用綜合加權求和法(權重采用專家賦權法獲得),對海洋產業實力、海洋人力資本、海洋產出能力、海洋運輸能力、海洋科技研發能力五大類在全國11個沿海省市進行測度排序,其結果如下表:

表1 一級指標測度結果

2.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測度

在獲得一級指標得分后,運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計算,通過對指標的降維處理,按公共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超過85%的原則提取3個主因子。第一個主因子上具有較高負荷的評價指標有:海洋產業實力、海洋人力資本、海洋產出能力,這些指標從投入和產出兩個方面反映了海洋產業水平,因此,把第一主因子定義為海洋投入產出因子F1;第二、三個主因子上具有較高負荷的評價指標分別是海洋科技研發能力和海洋運輸能力,因此,把第二、三個主因子分別命名為海洋科研狀況因子和海洋運輸狀況因子。

這3個主因子較全面地反映了海洋產業的信息特征,在進行正交旋轉后由回歸法計算出因子得分,根據各主因子的特征根得出各主因子的權重wi ( wi =λi/ Σλi ),其中λi為第i個主因子對應的特征根(i = 1, 2, 3),可以構造旅游產業競爭力的綜合評價模型:

Z = w1 F1 + w2 F2 + w3 F3 = 0.483 F1 + 0.306F2 + 0.211F3

其中Fi是各個因子得分矩陣,其值如表2中的Fi所示。利用該模型,可計算出沿海11省市海洋產業競爭力得分(Z值),詳見表2。

表2 我國11沿海省市海洋產業競爭力得分及排名

3.競爭力比較分析

對我國11個沿海省市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測度并分類后,可以看出,廣東、山東兩省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力,構成第一集團;浙江、上海、遼寧、福建、天津、江蘇六省市競爭力相對較弱,代表了我國區域海洋產業的平均水平,構成第二集團;河北、海南、廣西三省競爭力最弱,構成第三集團。第一集團兩省GDP排名在11省市中位居前三;第三集團中海南、廣西兩省GDP排名在11省市中位居最后兩位;而第二集團中,除江蘇省外,其余五省市海洋產業競爭力排名與GDP排名基本相符。因此,我們認為海洋產業競爭力與區域經濟總體發展水平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

從各因子得分看,廣東、山東和福建在公因子1上的排名最高,在公因子3上的排名相對較低;上海和遼寧在公因子2上的排名較高,在公因子1上的排名相對較低;浙江、天津、海南在公因子3上的排名較高,在公因子2上的排名相對較低;江蘇在公因子2上的排名較高,在公因子3上的排名最低;河北和廣西在三個公因子上的排名均較為靠后。可見,海洋產業綜合競爭力位于第一集團的省份在公因子1上的得分較高,海洋投入產出因子成為其優勢因子;第三集團的省份在公因子3上的得分較低,海洋運輸狀況因子成為其劣勢因子;而第二集團省市的優劣勢因子則分布在不同主因子上。通過分析,各省市海洋產業優勢因子與劣勢因子不盡相同。因此,保持優勢和積極因素、提升弱勢和消極因素,成為推動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平衡發展的“兩個抓手”。

四、提升區域海洋產業競爭力的對策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共識,各沿海省市在未來區域發展中,應著重從以下兩方面入手,提升海洋產業綜合競爭力。

1.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和物流基地建設,增強海洋運輸能力

一是,加快專業化碼頭及港口配套設施建設,適應臨港產業開發及腹地中轉需要,進一步提升港口服務能力和競爭力。二是,構建區域性物流基地,建設集中轉、物流、倉儲、來料加工、拼裝、交易、疏運于一體的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在港口后方建立物流集散、貨物儲存、分類配送、信息管理、增值服務、市場交易、增值服務功能多元化的中轉配送基地,使港口功能能夠適應區域物流網絡節點和集裝箱多式聯運的需求。

2.推進人才隊伍和產學研機制建設,提升海洋科研能力

一方面,要不斷優化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建立人才引進專項資金和高端人才項目資金,重點引進高層次的海洋專業人才;同時,加強人才培養,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以重點學科、重大項目、重點產業的實施和管理為載體,培養適應海洋產業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強海洋產學研機制建設,推動科研機構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力爭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應用前景廣闊、具備產業化基礎的科技成果,迎合市場對科技的需要,努力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洋,豐愛平,劉大海,馬琳娜.基于聚類分析的山東半島沿海城市海洋產業競爭力研[J].海洋經濟.

[2]王圣,張燕歌.山東海洋產業競爭力評估體系的構建[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1.

[3]殷克東,王曉玲.中國海洋產業究爭力評價的聯舍決策測度模型[J].經濟研究參考,2010.

[4]于謹凱,李寶星.我國海洋產業市場績效評價及改進研究――基于Rabah―Ami模型、SCP范式的解釋[J].產業經濟研究,2007(02).

[5]孫瑛,殷克東,等.海洋產業結構動態優化調整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04).

篇4

【關鍵詞】灰色關聯度 海洋產業 產業關聯度 海洋三次產業

一、海洋產業發展情況

海洋產業是指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而形成的各種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總和,即:人類利用海洋資源和海洋空間所進行的各類生產和服務活動,或人類在海洋及以海洋資源為對象的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活動。

改革開放后,中國海洋經濟迅速發展,90年代進入了一個大發展階段,海洋經濟總量年均增長一直保持在兩位數,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超過23%,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一倍以上。按照最新的《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中國海洋經濟已形成 29個產業,它們是海洋水產、濱海旅游、海洋交通運輸等。“十二五”規劃指出海洋經濟將成為持續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

本文利用灰色理論與方法對中國海洋主要產業發展進行關聯度分析,選取2001-2006年的數據,將前12類海洋產業全部納入分析中,其中海洋電力和海水利用合并為一個產業,即海洋電力與海水利用業。

二、灰色關聯分析原理與方法

設有m個時間序列,即:

……,t=1,2,…,N

N為各序列的長度即數據個數,m個序列代表 m個因素。

另設時間序列:

,t=1,2,…,N

該時間序列稱為母序列,而上述 m個時間序列稱為子序列。關聯度是子序列和母序列關聯性大小的度量,其計算方法和步驟如下:

第一步,原始數據變換。各因素的量綱一般不相同,而且有時數值的數量級相差懸殊。采用均值化變換,即先分別求出各個序列的平均值,再用平均值去除對應序列中的各個原始數據。

第二步,計算關聯系數 經數據變換的母序列記為{X(t)},子序列記為{Xi(t)},母序列與子序列的關聯系數可由下式計算:

式中 ρ 稱為分辨系數,一般取0.1 ~0.5,本文分析中取0.5。

第三步,計算關聯度。母序列與子序列的關聯度以這兩個比較序列各個時刻的關聯系數之平均值計算,即:

第四步,排關聯序。將 m個子序列對同一母序列的關聯度按著大小順序排列,組成關聯序,記為{X},直接反映各個子序列對于母序列的優劣關系。

三、中國主要海洋產業灰色關聯分析

(一)海洋產業總產值與各海洋產業灰色關聯分析

選定2001-2006 年海洋產業總產值為母序列,以各主要海洋產業的產值作為比較序列,按上述灰色關聯分析的步驟進行分析(表1)。

表1 2001-2006年中國海洋產業產值 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2002-2006年中國海洋年鑒和文獻

計算,得出結果:關聯系數:

G(0,1)=0.81306,G(0,2)=0.71684,G(0,3)=0.70861,G(0,4)=0.69531,G(0,5)=0.73508,G(0,6)=0.67463,G(0,7)=0.55331,G(0,8)=0.60966,G(0,9)=0.51313, G(0,10)=0.53238, G(0,11)=0.42013

關聯序:X1> X5> X2> X3> X4> X6> X8> X7> X10> X9> X11

從結果看,11 個海洋產業與海洋總產值的關聯度由高到低依次為海洋水產、沿海造船、濱海旅游、海洋交通運輸、海洋電力與海洋水利、海上油氣、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藥物、海洋鹽業和海濱砂礦。

(二)海洋產業總產值與海洋三次產業灰色關聯分析

選定 2001-2006 年海洋產業總產值為母序列,以第一 、二、三海洋產業的產值作為比較序列,按上述步驟進行關聯分析(表2)

表22001-2006年中國海洋三次產業之比 單位:億元

計算,得出結果:關聯系數:

G(0,1)==0.72099,G(0,2)=0.65253,G(0,3)=0.86470

關聯序:X3 >X1 >X2

從分析結果看,海洋產業總產值與三次產業的關聯度第一位是第三產業,其次是第一產業,最后是第二產業。

從中國海洋三次產業結構來看,2001年海洋三產之比為 31.2:17.2 :51.6,2006 年海洋三產之比卻變為14.0 :42.0 :44.0,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為 14.0%,由原來的第二位下降為第三位,第二產業的比重由 17.2%上升為 42.0% 。從灰色關聯分析結果看,雖然第一產業的關聯度仍然大于第二產業,但第二產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而第一產業比重卻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從新興海洋產業發展來看,根據海洋產業灰色關聯分析,若按照與海洋總產值關聯度高低進行排序,依次為濱海旅游第三、 海洋電力與海水利用第五、海上油氣第六、海洋化工第七、海洋工程建筑第八、海洋藥物第九。這說明新興海洋產業的發展有力地帶動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

四、中國主要海洋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一)中國主要海洋產業發展的問題

我國海洋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大海洋產業結構仍不盡合理,區域海洋經濟發展還不平衡,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尚未形成規模,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依然較低,海洋經濟發展受海洋災害影響仍然較大。

(二)應對中國主要海洋產業發展問題的對策建議

1.加大對傳統海洋產業的改造力度

要從調整這些傳統海洋產業的內部結構入手,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對這些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產品檔次,以科技帶動海洋產業,增強對發展海洋經濟的貢獻能力,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2.培育壯大新興海洋產業

根據我國沿海各地區的特點積極扶持,實現海洋新興產業健康發展。針對沿海旅游業要逐步擴大其服務范圍,進行海陸結合,在海岸地帶和島嶼上建立多功能綜合性旅游區;針對海洋油氣產業,重視對老油田的技術改造,加快大型油氣田的勘探開發,積極發展上游產品,開拓下游產品,提高海洋石油產業的整體效益和抗風險能力。

3.積極培育未來海洋產業

海洋未來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已經形成一個群體,產業發展前景看好。積極支持海洋未來產業的發展,加快產學研結合的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進程,引進國內外高級人才;實施產品帶動戰略,選擇一批重點項目,開發技術先進、效益高、出口創匯能力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支柱產品,培育出海洋產業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白福臣.中國海洋產業灰色關聯及發展前景[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01).

[2]吳凱等.海洋產業結構優化與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6(6).

篇5

競爭力是指與此同類對象比較相互競爭的能力。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與競爭力相關的包括城市競爭力、國家競爭力、產業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區域經濟競爭力等。目前研究競爭力的文章大多以美國經濟學家邁克•波特提出的鉆石模型為依據。國家競爭力理論也被稱為波特的鉆石理論。波特的鉆石理論分析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為什么會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波特認為,決定一個國家的某種產業競爭力有4個因素,分別為:①生產要素,包括天然資源、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知識資源和基礎設施;②需求條件,主要是本國市場的需求;③相關產業和輔助產業,主要指這些產業和相關上游產業是否有國際競爭力;④企業的戰略、企業結構和競爭對手。關于競爭力,直觀的理解可定義為競爭主體之間在爭奪一個或多個競爭對象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海洋經濟競爭力是指不同研究對象包括區域層面、省份或者國家層面對比中突出的海洋經濟方面的競爭能力。在不同階段海洋經濟競爭力有不同的表現。在海洋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以海洋經濟產品成本作為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海洋經濟競爭力強弱主要取決于因資源稟賦或其他生產要素而構成的成本優勢。在海洋經濟的發展階段,海洋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海洋技術的應用與創新作為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到現今,資源稟賦的優勢、技術的優勢、經濟資源和要素分工協作所構成的體系,以及制度所營造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潛能發揮環境的共同協同,成為海洋經濟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2海洋經濟競爭力影響因素

影響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因素是多樣的,包括海洋資源稟賦、技術進步、海洋科技人才、區域經濟、政府制度文化、政策環境等。根據波特鉆石模型的理論,結合海洋經濟的自身特點和實際,將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為技術影響力、資源影響力、市場影響力、經濟實力影響力和政策制度影響力。不同影響力的共同作用能夠對海洋經濟競爭力產生根本性和結構性的變化。技術影響力主要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分析現有科學技術水平、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和進行技術創新的組織制度。政策制度影響力主要從海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制度文化等方面展現。

2.1技術影響力

在世界沿海國家大力支持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經濟強國的今天,海洋競爭的本質已從海洋資源的競爭,轉變為海洋技術的競爭。據有關專家統計,發達國家科學技術進步因素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已達到80%左右。正是隨著海洋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及應用,推動了新興海洋產業的形成和壯大,促使海洋產業從傳統海洋經濟階段向知識海洋經濟階段的轉變。例如浙江省的海洋礦業、海洋電力業、海洋工程業均是在21世紀才起步發展起來的。同時,高科技的應用使海洋產業中的傳統產業得到了不斷改造,由于海洋生物、機電一體化、新材料開發、環境工程和資源管理等技術在苗種培育、生產和管理過程中的開發應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方式發生戰略性改變,形成了海水增養殖和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在高新技術支撐下發展的海洋服務業必將迅速成為新的海洋經濟支柱產業。沿海國家或地區海洋科學技術的競爭,歸結到底還是海洋高科技人才的競爭。海洋科技人才的年齡構成、身體素質、思想觀念、科學和技術素養等,直接影響著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形成。海洋科學技術發明及技術創新應用都必須以人才為載體,而能夠真正培育海洋科技人才進行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就要有完善的、協同的組織制度作為培育科技人才的搖籃。技術影響力是提升海洋經濟競爭力的核心因素,而這種影響需要在現有科學技術水平下,通過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的組織制度共同協同才能實現。

2.2資源影響力

海洋擁有豐富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水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間資源和海洋景觀資源。正是基于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產生了海洋漁業、海洋鹽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傳統海洋產業。而隨著海洋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就需更深層次,由此產生了海洋油氣業、海洋旅游業、海洋生物醫藥業等新興海洋產業以及海洋科研教育服務業。隨著經濟全球化,沿海地區對海洋資源的直接依賴程度不斷減弱,但是海洋資源仍然是海洋經濟競爭力形成與提升的根本。一個地區或國家海洋資源的豐裕程度是決定著海洋經濟競爭力提升的空間容量和基礎的關鍵。

2.3市場影響力

在經濟層面上,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強弱直接反應在市場需求上。競爭力所反映出的是比較優勢。若某一海洋產業在區域之間或國家直接的比較中地位最高,則社會對該區域的海洋資源及其產品和服務需求就最大,其所在的市場份額就高,市場占有率有就大,則表示該區域的海洋經濟產業具有相對競爭優勢。而一個沿海國家或地區在海洋經濟體系中所處的海洋地理位置、周邊國家和地區格局等也影響區域市場的容量。隨著交通信息業的迅猛發展,區位的影響逐漸弱化,但優越的區位可以提高海洋資源流向的影響力。市場影響力最終反映出海洋資源及其產業和服務的市場占有率,反映出該海洋產業可持續的競爭力,是海洋經濟競爭力提升的動力和源泉。

2.4經濟實力影響力

一個沿海國家或地區自身的經濟實力對該國家或地區在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影響非常重要。沿海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決定著該區域在海洋經濟領域的投融資能力,這種能力主要通過資本的投入來體現。無論是海洋人才的培養、海洋產業的技術研發與創新、海洋產業固定資產的投資都需要大量資本的投入。沒有資本的投入,海洋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海洋科學技術研發都無從談起。因此,一個沿海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是該區域海洋經濟競爭力提升的基礎和準備。

2.5政策制度影響力

一個沿海國家的海洋戰略和政策能夠對海洋經濟發展的基本格局產生最直接的影響。一個地區能夠在國家的海洋戰略和政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本地區的海洋資源,制定適宜的財政、貨幣和產業政策,把資本投入海洋科技研發、海洋科技人才培養引進等項目上,促進主導海洋產業群的形成,從而提高海洋經濟競爭力。海洋企業在國家和地區海洋發展戰略政策的引導下,制定企業發展方向,結合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提供有競爭力的海洋產品與服務。適宜的政策制度最終會優化海洋資源配置,建立鼓勵海洋科技人才進行技術研發創新的制度,最終影響海洋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因此,一個沿海國家或地區的政策制度是該區域海洋經濟競爭力可持續提升的根本。技術、資源、市場、資本都需要政策制度的引導,才能實現優化配置,并發揮出最大的效用。

3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

隨著海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海洋經濟理論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海洋經濟競爭力的評價研究是對海洋經濟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探討。要構建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體系,首先要確定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反映經濟競爭力的指標通常由經濟總量及增長、經濟結構優化、經濟效益提高3個方面來體現。經濟總量及增長主要從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財政收入來衡量,既要選取總量指標,又要選取人均指標,總量指標與區域大小有關,但可反映一個區域的總體實力;人均指標與區域大小無關,可消除因為區域大小不同而帶來的影響,反映該區域人均的經濟水平。而經濟結構的研究重點應當是第三產業。海洋經濟競爭力就是利用一系列指標,通過使用一定的數學方法進行科學整理,得出的能全面反映海洋經濟基礎、海洋經濟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的綜合性指標。海洋經濟競爭力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海洋經濟競爭力包括海洋經濟、海洋資源、海洋環境、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海洋科技等諸多子系統競爭力之總和。狹義的海洋經濟競爭力則僅僅指除去海洋科技、海洋環境、社會發展、區域經濟等因子之后的海洋經濟實力與海洋經濟的資源推動力,它主要體現在所有海洋產業和海洋相關產業的經濟競爭力之總和上。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經濟競爭力主要指狹義的海洋經濟競爭力。根據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以及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性,設定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4個方面,分別為海洋經濟總量、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海洋經濟結構和海洋經濟推動力4個要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海洋經濟競爭力是由這4個要素綜合分析評價。每個要素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反映一國或一個地區的海洋經濟狀況。

(1)海洋經濟總量是反映海洋經濟水平和動態的宏觀數量指標,評價海洋經濟總量的指標主要包括海洋經濟總產值、海洋經濟增加值、海洋經濟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海洋經濟總量是從宏觀層面定量反映一國或一個地區海洋經濟綜合實力的強弱。這些指標有共同的特性,即數值越大越能體現海洋經濟競爭力的高低。當然海洋經濟總量不是孤立的,其受到海洋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也是各個海洋產業發展水平的匯總。而海洋經濟推動力則直接決定著潛在的海洋經濟總量水平。另外,單一的海洋經濟總量在體現海洋經濟競爭力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為經濟總量指標一般是絕對數,盡管一個小國或地區的海洋經濟總量水平比不上一個大國或地區,但其海洋經濟競爭力的相對指標并不一定比大國或地區弱。所以在應用海洋經濟總量分析海洋經濟競爭力時要充分考慮其相對水平。

(2)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是從各個產業的圍觀角度對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定量描述。主要海洋產業指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海洋電力、海洋船舶業、海水利用業等。這些海洋產業基本包括了海洋經濟的各個主導產業,一國或一個地區的海洋經濟競爭力主要看其主導產業的發展水平。海洋貨物運輸量、海洋產業生產總值、海洋漁業收入、旅游總收入、旅游外匯收入等指標可以較好反映主要海洋產業發展狀況。各個海洋產業的具體發展水平指標能很好地體現一國或一個地區海洋經濟內部具體實力狀況,能反映其海洋經濟的優勢產業和劣勢產業,對海洋經濟競爭力是一個具體的微觀描述。

(3)經濟結構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海洋經濟結構是海洋部門的經濟結構,海洋經濟結構和海洋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海洋經濟結構也是海洋經濟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體現。海洋經濟結構是從質的角度對海洋經濟的一個描述。標志著海洋產業由傳統的海洋產業向現代海洋產業的轉變。海洋產業結構水平、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產業增加總值的比重、海洋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占海洋產業從業總人數的比重等指標較好地反映海洋經濟結構的狀況。海洋經濟結構與海洋經濟總量是緊密相連的,產業結構的演進會促進經濟總量的增長,經濟總量的增長也會促進產業結構的加速演變。

(4)海洋經濟推動力是海洋經濟發展的潛力因素與重要推動力。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海洋資源要素,鹽田生產面積、海水養殖面積等能夠較好地反映海洋資源要素的狀況;另一個是各種經濟要素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主要有科技、固定資產投資、人力資本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等,其中海洋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海洋產業人均總產值等指標能夠較好地反映經濟要素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海洋經濟推動力一方面決定著未來的海洋產業經濟產出和海洋經濟結構的調整,也代表著一國或一個地區海洋經濟潛在的實力。綜上所述,海洋經濟總量、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海洋經濟結構和海洋經濟推動力4類要素都是海洋經濟綜合實力的體現,四者相互聯系,共同形成了海洋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4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模型的構建

篇6

1.2競爭力與海洋經濟競爭力的概念

競爭力是指與此同類對象比較相互競爭的能力。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與競爭力相關的包括城市競爭力、國家競爭力、產業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區域經濟競爭力等。目前研究競爭力的文章大多以美國經濟學家邁克•波特提出的鉆石模型為依據。國家競爭力理論也被稱為波特的鉆石理論。波特的鉆石理論分析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為什么會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波特認為,決定一個國家的某種產業競爭力有4個因素,分別為:①生產要素,包括天然資源、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知識資源和基礎設施;②需求條件,主要是本國市場的需求;③相關產業和輔助產業,主要指這些產業和相關上游產業是否有國際競爭力;④企業的戰略、企業結構和競爭對手。關于競爭力,直觀的理解可定義為競爭主體之間在爭奪一個或多個競爭對象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海洋經濟競爭力是指不同研究對象包括區域層面、省份或者國家層面對比中突出的海洋經濟方面的競爭能力。在不同階段海洋經濟競爭力有不同的表現。在海洋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以海洋經濟產品成本作為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海洋經濟競爭力強弱主要取決于因資源稟賦或其他生產要素而構成的成本優勢。在海洋經濟的發展階段,海洋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海洋技術的應用與創新作為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到現今,資源稟賦的優勢、技術的優勢、經濟資源和要素分工協作所構成的體系,以及制度所營造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潛能發揮環境的共同協同,成為海洋經濟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2海洋經濟競爭力影響因素

影響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因素是多樣的,包括海洋資源稟賦、技術進步、海洋科技人才、區域經濟、政府制度文化、政策環境等。根據波特鉆石模型的理論,結合海洋經濟的自身特點和實際,將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為技術影響力、資源影響力、市場影響力、經濟實力影響力和政策制度影響力。不同影響力的共同作用能夠對海洋經濟競爭力產生根本性和結構性的變化。技術影響力主要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分析現有科學技術水平、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和進行技術創新的組織制度。政策制度影響力主要從海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制度文化等方面展現。

2.1技術影響力

在世界沿海國家大力支持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經濟強國的今天,海洋競爭的本質已從海洋資源的競爭,轉變為海洋技術的競爭。據有關專家統計,發達國家科學技術進步因素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已達到80%左右。正是隨著海洋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及應用,推動了新興海洋產業的形成和壯大,促使海洋產業從傳統海洋經濟階段向知識海洋經濟階段的轉變。例如浙江省的海洋礦業、海洋電力業、海洋工程業均是在21世紀才起步發展起來的。同時,高科技的應用使海洋產業中的傳統產業得到了不斷改造,由于海洋生物、機電一體化、新材料開發、環境工程和資源管理等技術在苗種培育、生產和管理過程中的開發應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方式發生戰略性改變,形成了海水增養殖和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在高新技術支撐下發展的海洋服務業必將迅速成為新的海洋經濟支柱產業。沿海國家或地區海洋科學技術的競爭,歸結到底還是海洋高科技人才的競爭。海洋科技人才的年齡構成、身體素質、思想觀念、科學和技術素養等,直接影響著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形成。海洋科學技術發明及技術創新應用都必須以人才為載體,而能夠真正培育海洋科技人才進行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就要有完善的、協同的組織制度作為培育科技人才的搖籃。技術影響力是提升海洋經濟競爭力的核心因素,而這種影響需要在現有科學技術水平下,通過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的組織制度共同協同才能實現。

2.2資源影響力

海洋擁有豐富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水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間資源和海洋景觀資源。正是基于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產生了海洋漁業、海洋鹽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傳統海洋產業。而隨著海洋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就需更深層次,由此產生了海洋油氣業、海洋旅游業、海洋生物醫藥業等新興海洋產業以及海洋科研教育服務業。隨著經濟全球化,沿海地區對海洋資源的直接依賴程度不斷減弱,但是海洋資源仍然是海洋經濟競爭力形成與提升的根本。一個地區或國家海洋資源的豐裕程度是決定著海洋經濟競爭力提升的空間容量和基礎的關鍵。

2.3市場影響力

在經濟層面上,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強弱直接反應在市場需求上。競爭力所反映出的是比較優勢。若某一海洋產業在區域之間或國家直接的比較中地位最高,則社會對該區域的海洋資源及其產品和服務需求就最大,其所在的市場份額就高,市場占有率有就大,則表示該區域的海洋經濟產業具有相對競爭優勢。而一個沿海國家或地區在海洋經濟體系中所處的海洋地理位置、周邊國家和地區格局等也影響區域市場的容量。隨著交通信息業的迅猛發展,區位的影響逐漸弱化,但優越的區位可以提高海洋資源流向的影響力。市場影響力最終反映出海洋資源及其產業和服務的市場占有率,反映出該海洋產業可持續的競爭力,是海洋經濟競爭力提升的動力和源泉。

2.4經濟實力影響力

一個沿海國家或地區自身的經濟實力對該國家或地區在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影響非常重要。沿海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決定著該區域在海洋經濟領域的投融資能力,這種能力主要通過資本的投入來體現[4]。無論是海洋人才的培養、海洋產業的技術研發與創新、海洋產業固定資產的投資都需要大量資本的投入。沒有資本的投入,海洋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海洋科學技術研發都無從談起。因此,一個沿海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是該區域海洋經濟競爭力提升的基礎和準備。

2.5政策制度影響力

一個沿海國家的海洋戰略和政策能夠對海洋經濟發展的基本格局產生最直接的影響。一個地區能夠在國家的海洋戰略和政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本地區的海洋資源,制定適宜的財政、貨幣和產業政策,把資本投入海洋科技研發、海洋科技人才培養引進等項目上,促進主導海洋產業群的形成,從而提高海洋經濟競爭力。海洋企業在國家和地區海洋發展戰略政策的引導下,制定企業發展方向,結合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提供有競爭力的海洋產品與服務。適宜的政策制度最終會優化海洋資源配置,建立鼓勵海洋科技人才進行技術研發創新的制度,最終影響海洋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因此,一個沿海國家或地區的政策制度是該區域海洋經濟競爭力可持續提升的根本。技術、資源、市場、資本都需要政策制度的引導,才能實現優化配置,并發揮出最大的效用。

3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

隨著海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海洋經濟理論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海洋經濟競爭力的評價研究是對海洋經濟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探討。要構建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體系,首先要確定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反映經濟競爭力的指標通常由經濟總量及增長、經濟結構優化、經濟效益提高3個方面來體現。經濟總量及增長主要從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財政收入來衡量,既要選取總量指標,又要選取人均指標,總量指標與區域大小有關,但可反映一個區域的總體實力;人均指標與區域大小無關,可消除因為區域大小不同而帶來的影響,反映該區域人均的經濟水平。而經濟結構的研究重點應當是第三產業。海洋經濟競爭力就是利用一系列指標,通過使用一定的數學方法進行科學整理,得出的能全面反映海洋經濟基礎、海洋經濟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的綜合性指標。海洋經濟競爭力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海洋經濟競爭力包括海洋經濟、海洋資源、海洋環境、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海洋科技等諸多子系統競爭力之總和。狹義的海洋經濟競爭力則僅僅指除去海洋科技、海洋環境、社會發展、區域經濟等因子之后的海洋經濟實力與海洋經濟的資源推動力,它主要體現在所有海洋產業和海洋相關產業的經濟競爭力之總和上。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經濟競爭力主要指狹義的海洋經濟競爭力。根據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以及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性,設定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4個方面,分別為海洋經濟總量、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海洋經濟結構和海洋經濟推動力4個要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海洋經濟競爭力是由這4個要素綜合分析評價。每個要素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反映一國或一個地區的海洋經濟狀況。

(1)海洋經濟總量是反映海洋經濟水平和動態的宏觀數量指標,評價海洋經濟總量的指標主要包括海洋經濟總產值、海洋經濟增加值、海洋經濟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海洋經濟總量是從宏觀層面定量反映一國或一個地區海洋經濟綜合實力的強弱。這些指標有共同的特性,即數值越大越能體現海洋經濟競爭力的高低。當然海洋經濟總量不是孤立的,其受到海洋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也是各個海洋產業發展水平的匯總。而海洋經濟推動力則直接決定著潛在的海洋經濟總量水平。另外,單一的海洋經濟總量在體現海洋經濟競爭力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為經濟總量指標一般是絕對數,盡管一個小國或地區的海洋經濟總量水平比不上一個大國或地區,但其海洋經濟競爭力的相對指標并不一定比大國或地區弱。所以在應用海洋經濟總量分析海洋經濟競爭力時要充分考慮其相對水平。

(2)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是從各個產業的圍觀角度對海洋經濟競爭力的定量描述。主要海洋產業指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海洋電力、海洋船舶業、海水利用業等。這些海洋產業基本包括了海洋經濟的各個主導產業,一國或一個地區的海洋經濟競爭力主要看其主導產業的發展水平。海洋貨物運輸量、海洋產業生產總值、海洋漁業收入、旅游總收入、旅游外匯收入等指標可以較好反映主要海洋產業發展狀況。各個海洋產業的具體發展水平指標能很好地體現一國或一個地區海洋經濟內部具體實力狀況[6],能反映其海洋經濟的優勢產業和劣勢產業,對海洋經濟競爭力是一個具體的微觀描述。

(3)經濟結構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海洋經濟結構是海洋部門的經濟結構,海洋經濟結構和海洋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海洋經濟結構也是海洋經濟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體現。海洋經濟結構是從質的角度對海洋經濟的一個描述。標志著海洋產業由傳統的海洋產業向現代海洋產業的轉變。海洋產業結構水平、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產業增加總值的比重、海洋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占海洋產業從業總人數的比重等指標較好地反映海洋經濟結構的狀況。海洋經濟結構與海洋經濟總量是緊密相連的,產業結構的演進會促進經濟總量的增長,經濟總量的增長也會促進產業結構的加速演變。

(4)海洋經濟推動力是海洋經濟發展的潛力因素與重要推動力。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海洋資源要素,鹽田生產面積、海水養殖面積等能夠較好地反映海洋資源要素的狀況;另一個是各種經濟要素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主要有科技、固定資產投資、人力資本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等,其中海洋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海洋產業人均總產值等指標能夠較好地反映經濟要素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海洋經濟推動力一方面決定著未來的海洋產業經濟產出和海洋經濟結構的調整,也代表著一國或一個地區海洋經濟潛在的實力。綜上所述,海洋經濟總量、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海洋經濟結構和海洋經濟推動力4類要素都是海洋經濟綜合實力的體現,四者相互聯系,共同形成了海洋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4海洋經濟競爭力評價模型的構建

篇7

究三大海灣地區的海洋經濟規模總量和海洋產業關聯效應的差異,運用多種預測模型預測未

來十年三大海灣間地區海洋經濟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和貢獻的差異。結果顯示:三大海灣空

間地區海洋經濟差異呈現先增大后減小趨勢,2007年后呈現協調優化發展趨勢;濱海旅游

業、海洋交通運輸和海洋油氣業、海洋交通運輸和海洋漁業分別對應遼東灣、渤海灣、萊州

灣三大經濟區的拉動效應較大,形成各具區域特色的重要優勢海洋產業;據模型預測結果分析,

到2015年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地區海洋經濟比

重將分別達到34%、21%、25%;萊州灣、渤海灣的海洋經濟直接貢獻率分別平均以2%和1%的速度遞增,而遼東灣則平均以0.1%的速度遞減,到2020年遼東灣、渤海灣、

萊州灣的海洋經濟直接貢獻率將分別為36%、29%、46%。

關鍵詞 海灣空間;海洋經濟;產業關聯效應;差異分析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2-0170-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28

環渤海經濟區是我國目前沿海地區三大經濟區之一,是我國北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也是我國重要的海洋經濟區。渤海內有三個主要海灣,即: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由于海洋地理構成、自然資源賦存、科學技術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歷史發展基礎等不同,海灣地區的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如何均衡協調發展渤海內三大海灣的區域海洋經濟越來越受到關注。目前,有關海洋經濟差異的研究多以省際為空間尺度,對海洋產業地域系統及三次產業結構的空間演變進行分析[1-3],少數學者從產業集聚空間變動的角度進行了一些差異性研究[4- 5]。本文以海灣地理完整性為研究邊界,研究分析遼東灣(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秦皇島)、渤海灣(唐山、天津、滄州、濱州、東營)、萊州灣(東營、濰坊、煙臺)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的總量規模、海洋產業關聯效應以及對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并進行差異性對比分析,為制定區域性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與管理提供分析方法和決策參考。數據以所收集的海洋統計報表為準,跨海灣城市數據近似以大陸岸線比例系數分割處理。

1 海洋經濟規模總量差異

2001-2008年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地區海洋生產總值(Gross Ocean Product,GOP)發展速度比較快(圖1),平均年遞增率2791%,相比各海灣地區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平均遞年增率19%,GOP的增速均超過GDP的增速,海洋經濟成為三大海灣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的基底與增長速度的不同,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各異,差異較為顯著,為分析差異演變過程,引入泰爾指數法和變差系數法[6],泰爾指數和變差指數都是一個熵指數,反映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程度,熵指數越大,表示經濟發展的地區間差距越大,其計算公式分別為:

泰爾指數:T=∑ni=1Xi∑ni=1X×lnXiX

變差系數:V=

∑ni=1(X-X)2n

X

式中:Xi為各海灣海洋經濟總產值,X為渤海海洋經濟平均值。

通過計算,結果(圖2)顯示:2001-2008年間,三大海灣海洋經濟差異呈現先增大后減小趨勢,2003-2007年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差異較大,以2005年為界,可以將海洋經濟差異演變劃分兩個階段:一是,2001-2005年三大海灣地區間海洋經濟差異逐漸增大,主要受首都大經濟圈、京津冀城市圈的快速發展對渤海灣地區推動作用,促進渤海灣地區海洋經濟發展,拉大了與其他海灣地區的差距,迎來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期;2004-2005年渤海灣地區進一步受天津濱海新區建設影響,差異急劇擴大。二是,2006年受遼寧沿海經濟帶、山東半島城市群對遼東灣、萊州灣的推動作用,差異急劇縮減;2007年后小幅度縮減,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進入均衡發展趨勢期。

環渤海經濟區是我國目前沿海地區三大經濟區之一,是我國北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也是我國重要的海洋經濟區。渤海內有三個主要海灣,即: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由于海洋地理構成、自然資源賦存、科學技術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歷史發展基礎等不同,海灣地區的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如何均衡協調發展渤海內三大海灣的區域海洋經濟越來越受到關注。目前,有關海洋經濟差異的研究多以省際為空間尺度,對海洋產業地域系統及三次產業結構的空間演變進行分析[1-3],少數學者從產業集聚空間變動的角度進行了一些差異性研究[4- 5]。本文以海灣地理完整性為研究邊界,研究分析遼東灣(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秦皇島)、渤海灣(唐山、天津、滄州、濱州、東營)、萊州灣(東營、濰坊、煙臺)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的總量規模、海洋產業關聯效應以及對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并進行差異性對比分析,為制定區域性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與管理提供分析方法和決策參考。數據以所收集的海洋統計報表為準,跨海灣城市數據近似以大陸岸線比例系數分割處理。

1 海洋經濟規模總量差異

2001-2008年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地區海洋生產總值(Gross Ocean Product,GOP)發展速度比較快(圖1),平均年遞增率2791%,相比各海灣地區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平均遞年增率19%,GOP的增速均超過GDP的增速,海洋經濟成為三大海灣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的基底與增長速度的不同,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各異,差異較為顯著,為分析差異演變過程,引入泰爾指數法和變差系數法[6],泰爾指數和變差指數都是一個熵指數,反映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程度,熵指數越大,表示經濟發展的地區間差距越大,其計算公式分別為:

泰爾指數:T=∑ni=1Xi∑ni=1X×lnXiX

變差系數:V=

∑ni=1(X-X)2n

X

式中:Xi為各海灣海洋經濟總產值,X為渤海海洋經濟平均值。

通過計算,結果(圖2)顯示:2001-2008年間,三大海灣海洋經濟差異呈現先增大后減小趨勢,2003-2007年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差異較大,以2005年為界,可以將海洋經濟差異演變劃分兩個階段:一是,2001-2005年三大海灣地區間海洋經濟差異逐漸增大,主要受首都大經濟圈、京津冀城市圈的快速發展對渤海灣地區推動作用,促進渤海灣地區海洋經濟發展,拉大了與其他海灣地區的差距,迎來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期;2004-2005年渤海灣地區進一步受天津濱海新區建設影響,差異急劇擴大。二是,2006年受遼寧沿海經濟帶、山東半島城市群對遼東灣、萊州灣的推動作用,差異急劇縮減;2007年后小幅度縮減,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進入均衡發展趨勢期。

圖1 2001-2008年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生產總值變動

Fig1 Changes of gross ocean product of three bays, 2001-2008

圖2 2001-2008年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差異

Fig2 Difference of marine economic changes of three bays, 2001-2008

方春洪等:基于海灣空間的海洋經濟差異分析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2年 第2期

2 海洋產業關聯效應差異

海洋經濟規模總量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產業發展程度及其關聯效應的不同。海洋產業關聯效應是指以灰色關聯理論為基礎,通過具體測算海洋產業要素與區域經濟要素之間的相關程度來分析海洋產業與區域經濟的關聯關系[7]。灰色關聯分析模型研究對象是兩個系統或是系統的兩個因素(原始因子和比較因子)隨時間變化時其方向和速度的關聯系數,關聯系數的大小體現了原始因子受比較因子的影響強弱,運用其對GDP與各海洋產業間時間序列的相對變化進行計算和比較。關聯系數計算公式:

ε0j(t)=Δmin+ΔmaxΔ0 j(t)+σΔmax

(t=1,2…,n)

式中, Δ0j(t)=X0(t)-Xj(t)為母序列與子序列之間的絕對差值;

Δmax=maxj maxiΔ0 j(t)

為母序列與子序列之間最大絕對差值,是系統整體性關聯空間的反映;Δmin= minjminiΔ0 j(t)為母序列與子序列之間的最小絕對差值;σ為分辨率,取σ=0.1。

通過2001-2008年數據均值化處理代入模型運算后,結果(表1)顯示:遼東灣地區對GDP拉動效應較大的海洋產業依次有濱海旅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漁業;渤海灣地區對GDP拉動效應較大的海洋產業依次有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油氣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水綜合利用與電力業;萊州灣地區對GDP拉動效應較大的海洋產業有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海洋化工業、濱海旅游業、海洋油氣業。由此可見,渤海內三大海灣地區各自依據海洋資源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產業格局。

遼東灣地區濱海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關聯系數為0616 22,濱海旅游業產值在海洋經濟中比重較高,遼東灣旅游資源豐富,擁有秦皇島、大連等國內知名旅游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游客,對遼東灣地區的“食、宿、行、游、購、娛”的帶動作用較明顯;遼東灣地區海洋船舶工業發展較好,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系數為0508 44,2008年遼寧船舶工業總產值31324億元,居全國船舶工業第三位,以大連船舶重工集團為龍頭形成的船舶產業集群,極大豐富了海陸產業聯動的產業鏈條,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渤海灣地區海洋交通運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關聯系數為0836 32,天津港、京唐港、黃驊等大港集中分布,2008年渤海灣海洋交通運輸業產值85億元,渤海灣是京津冀經濟區的核心區,也是對外貿易往來的重要出口之一;海洋油氣業對渤海灣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關聯系數為0726 35,海洋油氣業是渤海灣地區的重要海洋產業,2008年天津市海洋原油產量1 55715萬t,居全國首位,同時天津是全國石油與天然氣產業基地。

萊州灣地區海洋漁業、海洋化工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關聯系數分別為0745 01和0716 92。海洋漁業是萊州灣地區傳統優勢產業,2008年漁業產值達19779億元,產業發展成熟且上下游關聯性強,隨著養殖技術不斷升級,其產業效益和產業帶動作用也不斷提高,海洋化工業是萊州灣地區重要支柱產業,濰坊市屬于全國海洋化工基地之一,2008年濰坊海洋化工業產值223.7億元;海洋交通運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關聯系數0.778 03,但受港址資源建設條件限制,港口規模不足,是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同時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地區的海洋三次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性也有所不同。分別將各海灣地區2001-2008年海洋三次產業產值和地區GDP歷史數據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2)顯示:遼東灣和萊州灣兩地GDP發展均與海洋三次產業密切相關,相關系數在09以上,海洋三次產業的發展推動了GDP的增長;渤海灣地區GDP與海洋第二、三產業密切相關,尤其是海洋第二產業推動了GDP的增長,而海洋第一產業對其推動作用不明顯,相關系數不到06。相關性分析結果與各海洋產業關聯效應系數基本一致,從側面證實海洋產業關聯效應的合理性。

3 海洋經濟發展貢獻差異

隨著沿海地區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海洋經濟日益成為地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2008年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占當地GDP比重逐漸上升,其中遼東灣地區比重高于渤海灣、萊州灣兩地區,由1708%上升到3282%。為了更好把握未來海洋經濟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采用二次曲線擬合法、一元回歸、冪函數、灰色理論(GM(1,1))模型同時結合各地“十二五”規劃[8-11]分別對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與區域經濟總值進行綜合均值預測,計算出三大海灣地區海洋經濟發展貢獻度(見表3)。

擬合預測結果(見圖3)顯示:未來十年萊州灣地區GOP占GDP比重上升趨勢更加強

烈,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有力推動下,將進入海洋經濟騰飛階段,到2015年和2020年比

重將分別達到25%、31%;渤海灣地區海洋資源開發強度高,“十二五”期間天津市將大力發

展海洋新興產業,推動海洋經濟發展,預計到2015年和2020年渤海灣地區海洋經濟產值分

篇8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山東青島266100)

摘要:運用偏離份額模型,以全國為參考大區,分析了1993-2012年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份額分量N、競爭力偏離分量P、結構偏離分量D。研究結果表明,藍區海洋漁業仍處于結構演進的“一、二、三”起步階段:第一產業比重穩步下降,但其中海洋捕撈所占比重依然過大;第二產業比重逐步提高,但產業內部結構存在調整空間;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缺乏競爭力。根據上述問題,建議通過堅持“以養為主”方針,優化海洋捕撈生產結構,加快發展水產品后續深度加工工業,穩步推進第三產業發展,最終實現海洋漁業產業結構優化。

關鍵詞 :偏離份額模型;產業結構演進;海洋漁業

1產業結構演進理論綜述

1.1海洋產業結構研究進展

國外學者主要對海洋產業進行了分類,探討研究了海洋漁業、海洋礦砂業、濱海旅游業等具體海洋產業的發展[1]。對捕鯨業與海洋生態旅游業、國際貿易、海洋捕撈等相關產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2],對海洋礦砂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并對海洋礦砂的開采實行管理[3],認為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評估了海洋能源產業[4]。

我國較晚研究海洋產業結構理論,國家海洋局于1981年同中國社科院在北京召開了海洋經濟座談會,提出了關于開展海洋經濟問題的研究的決定[5]。對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運用“三軸圖”法進行分析,認為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雖然與區域產業結構演變的基本規律有些差異,但基本上遵循了第一二三產業演變這一規律[6];對我國海洋產業運用多種統計方法進行現狀描述與趨勢分析,研究發現“三、二、一”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7];運用層次-賦值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對海洋主導產業的選擇進行了研究[8-9];運用Weaver-Thomas布局優化模型、D-S證據理論對海洋產業發展進行分析,對優化海洋產業布局提出對策建議[10-11]。

1.2偏離份額分析研究綜述

偏離-份額模型(SSM,Shift-ShareMethod)是在選定時間范圍和背景區域內,將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作為參考,把某個區域經濟總量的變動分解為三個量,分別是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通過分析三個分量說明該區域產業部門結構是否優化,評價該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大小,確定調整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及方向。美國經濟學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首先提出該模型,E·S·鄧恩、埃德加·胡佛和Dunn[12](1960)等學者進一步進行完善,廣泛應用于研究經濟增長、區域產業結構等領域;提出了偏離份額分析的空間模型,研究了區域之間的空間相互作用[13]。

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引入偏離-份額分析法,《區域經濟學》較早引入了該方法的使用[14];在《區域分析與規劃》中詳盡闡述了其計算過程[15];對產業發展運用偏離份額分析的傳統模型和空間拓展模型進行比較,分析其動態變化及演進趨勢[16-17];采用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對地區間區域經濟增長差異進行了實證分析[18-19]。

2產業結構演進的偏離份額模型分析

由偏離份額分析法可知,某區域的經濟增長(G)可以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全國份額分量(N)、結構偏離分量(P)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

份額分量(N):

N=∑y0iR(1-1)

——N代表標準區域平均增長效率,即以參考區域海洋漁業產值增長率為標準,研究區域各部門所能實現的增長份額;y0i表示該研究區域中第i產業的基期產值;R表示參考區域海洋漁業產值增長率。

結構偏離分量(P):

P=∑y0iR0i-∑y0iR=∑y0i(Ri-R)(1-2)

——P表示區域部門比重與參考區域相應部門比重存在差距所引起的相對于參考區域部門該區域部門增長產生的偏差;Ri表示參考區域第i產業的增長率。

競爭力偏離分量(D):

D=∑y0ir0i-∑y0iRi=∑y0i(ri-Ri)(1-3)

——D表示研究區域部門以不同于參考區域相應部門增長速度發展所引起的偏差;ri代表研究區域海洋漁業第i產業的實際增長率。

以上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G=N+P+D=∑y0iR+∑y0i(Ri-R)+∑y0i(ri-Ri)(1-4)

PD為總偏離分量,反映研究區域第i產業部門總的增長優勢:

PD=P+D=∑y0i(Ri-R)+∑y0i(ri-Ri)(1-5)

同樣研究區域經濟增長率(Gr)也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地區增長份額(R)、產業結構份額(R*-R)和競爭力份額(Gr-R*)。用公式表示如下:

Gr=R+(R*-R)+(Gr-R*)(1-6)

——Gr代表研究區域經濟增長率;R*表示以參考區域產業增長率為基準該研究區域所得到的假定地區增長率(R*=∑y0i(Ri+1)/∑y0i-1)。

若研究區域以快速增長型產業為主,則R*-R>0;反之,則R*-R<0;若研究區域競爭力水平高于標準區域水平,則Gr-R*>0;反之,則Gr-R*<0。

相對增長率L、結構效果系數w和區域競爭系數u:

——Y0i、Yti分別為標準區域第i產業基期與末期產值;k0i、kti分別為研究區域第i產業占標準區域相應產業比重。

若L>1,則區域增長快于全國;若w>1,說明該研究區域中增長快、朝陽的部門所占比重大,該研究區域總體經濟結構比較合理;若u>1,說明該研究區域各產業部門具有快速的增長勢頭,競爭能力非常強。

3基于偏離份額模型的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演進實證分析

3.1數據來源

根據SSM模型的計算需要,計算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各產業的地區增長份額、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和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選擇全國的海洋漁業產業發展作為參考區域,以1993-2012年的海洋漁業三次產業2發展數據作為分析的數據來源。本文原始數據來自《中國漁業統計年鑒》(1993-2012)。

3.2偏離份額模型的應用——以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為例

根據SSM分析法計算需求,山東半島藍區研究區間為20個分時段,每個研究區間為該產業結構每年的變化程度。以上年的產業數據為基期數據,以本年的產業數據為末期數據。

3.2.1各個產業SSM的時間序列分析

3.2.1.1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一次產業部門偏離份額分析圖1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一次產業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次產業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①份額分量分析

第一次產業的份額分量在各個時間段中的數值較大,呈現“W”型的變化,以20~130之間為波動幅度。份額分量自2008年開始持續增長,從33.60918516增長到2012年的128.7788761,漲幅達到3倍。表明山東半島藍區作為中國的海洋大省,在海洋漁業經濟發展中,第一次產業作為傳統優勢產業占比大,所帶來的份額分量也相應比較大。

②偏離份額分量分析

第一次產業研究的19組數據中,有11組數據的結構偏離分量呈現負值,其余8組數據數值也均接近0,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中第一次產業占比太大,遠遠超過第一次產業在全國海洋漁業產業結構所占比例。遵守《關于“十二五”期間進一步加強漁船管理控制海洋捕撈強度的通知》3,嚴格實施海洋捕撈漁船數量和功率總量控制制度,將漁船總捕撈能力控制在與資源相協調的水平。

③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

2002年以前第一次產業的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在0上下波動,2002年以后數據呈現上下波動趨勢,但在2010年后呈現快速發展狀態,說明相對于全國水平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一次產業的增長速度比較高,表明山東半島藍區產業競爭力比較強。“九五”之后,山東半島藍區作為海洋經濟區的重要發展區域,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確立海水養殖業在海洋漁業中的重要地位,產量大幅增長,競爭力有所提升。

3.2.1.2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二次產業部門偏離份額分析圖2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二次產業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二次產業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①份額分量分析

第二次產業部門份額分量均大于0,2008年出現下降趨勢,原因是全球范圍的經濟危機,使水產品出口受到較大影響,但總體處于增長趨勢,表明本部門屬于全國性的增長部門。要加大科研水平的提高,使海洋水產品加工向系列化、多樣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②結構偏離份額分量分析

結構偏離分量的19組數據中有15組為正值,在2008年以后呈現“W”型的波動,最小值為-48.57349285,最大值為20.06006077,總體波動范圍不大。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二次產業的產業結構基本合理,但仍存在調整空間。銷售市場中水產品精深加工產品所占比重低,沒有充分發揮水產品在經濟發展中的價值。

③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

第二次產業的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變化區間相對較多,呈現劇烈波動,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基本全是負值。表明第二次產業的相對發展速度比較低,相對于全國競爭優勢不明顯。目前山東水產品出口產品單一,對國際市場變化反應緩慢,出口產品結構有待于改進和優化,而且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漁藥、漁用飼料缺乏生產、經營、使用全過程的統一監管,競爭力不強。

3.2.1.3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三次產業部門偏離份額分析圖3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三次產業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三次產業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①份額分量分析

第三次產業部門的份額分量都均大于0,呈現增長的趨勢,但在一些年份數值低于結構偏離分量。在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中,第三次產業是一種新興產業,發展遲緩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相對于一二次產業處于劣勢地位。

②結構偏離份額分量分析

第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分量在2007年以前基本在0以上波動,從2009年開始大幅下降,說明產業結構處于不合理狀態。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三次產業發展不足,各地發展休閑漁業等相關產業結構趨同,沒有形成各地特色,應該加大對第三次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推進休閑漁業發展。

③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

第三次產業的偏離份額分量整體數據不穩定,波動比較大,全時段共出現了11次負值,并且在2008年以后呈現快速下降狀態,由正值變為負值。說明第三次產業相對于其他產業發展速度比較低,沒有形成競爭優勢。

3.2.2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整體產業結構分析圖4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產業結構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3.2.2.1份額分量分析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份額分量變化最大,處于上升趨勢,2008年出現下降趨勢主要是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但仍然為正值,說明相對于全國海洋漁業,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經濟發展狀況良好。要按照《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要求,穩步推進漁業發展各項工作,使山東半島藍區漁業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3.2.2.2結構偏離份額分量分析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在1993-2012年產業結構偏離分量數據變化很小,最大值是2002-2003年的13?26461026,最小值是2008-2009年的-14?7094,19組結構偏離分量數據均在0上下徘徊,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產業結構基本合理,但是在發展海洋漁業的過程中,過于重視對于第一產業的發展,而降低了對于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重視程度,加工業以及服務業一直發展緩慢。

3.2.2.3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在1993-2012年產業結構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變化不穩定,19組研究數據中12組為負值,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整體競爭力比較差,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力優勢。

依據偏離-份額分析法和公式(1-4),可以得到1993-2012年間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增長量:

2415.90億元=2857.25億元+(-301.82億元)+(-139.53億元)

1993-2012年間,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總量增長了2415.90億元,其中2857.25億元為份額分量增長量,-301.82億元為結構偏離分量增長量,-139.53億元為競爭力偏離分量。結果表明,1993-2012年間,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由于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造成了-441.35億元的經濟損失,因此需進一步完善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

利用公式(1-7)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結構效果指數和區域競爭效果指數進行計算得出:

w=0.90,u=0.95

結合結構偏離分量和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數據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總的結構效果和競爭能力進行分析判斷:1993-2012年,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結構效果指數w<1、結構偏離分量為-301.82億元,說明相對于1993年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區域產業結構效益下降,第一次產業部門所占比重過大,需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競爭效果指數u<1、競爭力偏離分量為-441.35億元,說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各產業部門總的增長勢頭不足,沒有形成強的競爭力。

3.3結果分析

根據三次產業產值比重可知,三次產業比值由1993年的“70∶20∶10”轉變為“39∶32∶29”,結合三次產業的偏離份額結果分析,影響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三次產業發展的因素有:(1)“海上山東”戰略的實施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提出,使海水養殖取得新的突破,并且遠洋漁業迅速崛起,減輕了近海海域的壓力,但是山東半島藍區在發展海洋漁業過程中過于重視第一產業的發展;(2)中央提出的放開水產品價格和放開經營體制的“兩個放開”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水產品加工的發展,但是主要以低價值凍魚和冰鮮魚類等低附加值產品為主,限制了第二產業的繼續增長;(3)第三次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并且投資休閑漁業具有很高的風險性,投資機構只有能夠確保盈利時才會投入資金,尤其是經濟危機后,危機意識更強。

國外在發展海洋漁業初期,利用海洋固有資源,以海洋捕撈業為主導產業,處于結構演進的“一、二、三”起步階段;隨著漁業資源的衰退,國家對保護生態資源的意識日益提高,頒布了一系列限制捕撈、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同時采取優惠政策,促進海水養殖業的發展,使海洋漁業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發生調整,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優質水產品深加工提高檔次,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處于結構演進的“二、一、三”階段;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需求逐漸增多,休閑漁業作為娛樂生活開始發展起來,同時嚴格執行各種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措施,進一步減少捕撈量,發展到結構演進的“二、三、一”階段;今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業的日益發達,海洋館、漁業博物館、漁業節慶活動等促進休閑漁業發展的活動日益增多,將會發展到結構演進的“三、二、一”高級階段。

綜上可知,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處于結構演進的“一、二、三”起步階段,第一產業由于發展基礎好,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優勢,但是內部產業結構不合理一直存在且越發嚴重,不利于區域經濟的增長;第二產業比重日益增加,產業結構發展愈加合理,但競爭力優勢不明顯,競爭力不斷下降,處于明顯的不利位置;第三產業發展起步晚,基礎薄弱,在2003年以后比重開始上升,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但競爭力相對于全國來說很差,產業關聯帶動作用不突出。

4結論與建議

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雖經過了一系列調整,但仍然處于結構演進的起步階段,呈現“一、二、三”的產業結構。從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出發,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應該夯實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尤其是第二產業的發展基礎,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最終達到的“三、二、一”的產業結構。

今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發展重點應放在以下幾個方面:(1)優化海洋捕撈生產結構。積極發展遠洋捕撈,控制近海捕撈,通過限定和壓縮海洋捕撈量,實現近海捕撈產量零增長。(2)堅持“以養為主”方針。開拓海水養殖面積,大力推進淺海地區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斷改善海水養殖品種,不僅要穩定傳統養殖品種的養殖,而且要加速海珍品的養殖。(3)加快發展水產品后續深度加工工業,提高競爭力。加快水產品內部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在海洋漁業第一產業為依托的基礎上,堅持以保鮮保活和精深加工為發展方向,增加附加值,提高產品競爭力。(4)穩步推進第三產業發展。大力推進包括漁業技術推廣、質量檢測等體系在內的適合海洋漁業發展需要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并且充分利用環渤海的區位優勢,發展海上旅游垂釣、郵輪旅游為內容的休閑漁業,以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良性結合。

參考文獻:

[1]

黃盛.區域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研究——以環渤海地區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13(10):24-28

[2]GuillermoE.Herrera,PorterHoagland.Commercialwhaling,tourism,andboycotts:Aneconomicperspective[J].MarinePolicy,2006,30(3):261-269

[3]Dong-OhCho.Challengesto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arinesandinKorea[J].Ocean&CoastalManagement,2006,49(1-2):1-21

[4]NicolaiLovdal,FrankNeumann.Internationalizationasastrategytoovercomeindustrybarriers—Anassessmentofthemarineenergyindustry[J].EnergyPolicy,2011,39(3):1093-1100.

[5]開展海洋經濟問題的研究——海洋經濟座談會紀要[J].經濟研究,1981(08):35-40

[6]于海楠,于謹凱,劉曙光.基于“三軸圖”法的中國海洋產業結構演進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25(4):71-76

[7]寧凌,胡婷,滕達.中國海洋產業結構演變趨勢及升級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7):67-75

[8]邵桂蘭,楊志坤,于謹凱,等.山東半島藍區海洋優勢產業選擇及戰略定位研究[J].東岳論叢,2012(7):008

[9]李平龍,胡求光.浙江省海洋戰略性主導產業的選擇及其價值鏈延伸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11):103-109

[10]于謹凱,于海楠,劉曙光.我國海洋經濟區產業布局模型及評價體系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08(2):60-67.

[11]孫才志,楊羽頔,鄒瑋.海洋經濟調整優化背景下的環渤海海洋產業布局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10):83-95

[12]DunnES.AStatisticalandanalyticaltechniqueforRegionalAnalysis[J].PapersinRegionalscience,1960(1):97-112

[13]NazzaraS.SpatialStructureandTaxonomyofDecompositioninShift-ShareAnalysis[J].GrowthandChange,2004(4):476-490

[14]周起業,劉再興.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9:56-59

[15]崔功豪,魏清泉,劉科偉.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4-72

[16]吳繼英,趙喜倉.偏離-份額分析法空間模型及其應用[J].統計研究,2009,26(4):73-79

[17]洪世鍵.空間依賴性與地區工業發展:基于空間偏離-份額分析模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9):59-64

[18]李國平,周晨,劉源.基于偏離-份額法的產業結構變動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分析——以陜西省11市(區)為例[J].人文雜志,2012(3):53-60

[19]韓國珍.甘肅省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實證分析——基于動態偏離份額法[J].西北人口,2013(1):126-128

AnalysisonMarineFishery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

of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

—BasedonShift-shareMethod

YUJinkai,ZHUXiaosu

(EconomicsCollegeof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Shandong266100)

Abstract:BasedonShift-shareMethod,thispaperanalysesthethreeindicators-regionalgrowthshare、industrialstructureshareandregionalshift-shareoftheMarinefisheryindustryfromtoin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withChinaasthereferencedistrict.Theresultsshowthatitisstillinthe“primary、secondary、tertiary”startingstageofits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theproportionoftheprimaryindustryinMarinefisheryindustryinShandongProvincedeclinessteadily,buttheproportionofmarinefishingindustryinitremainshigh;Thoughtheproportionofthesecondaryindustrygraduallyincreases,thereismuchroomforadjustingtheinternalstructure;Thetertiaryindustrydevelopsslowlyandislackofcompetitiveness.Basedontheproblemsreferred,thereareseveralmeasurestooptimizetheindustrialstructureofMarinefishery:Adheretothe“Mariculture-based”policy;OptimizethestructureofMarinefishingindustry;Developtheadvancedprocessingindustryofaquaticproducts;Improvethedevelopmentofthetertiaryindustry.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日韩欧美a∨中文字幕 | 伊人大杳焦在久久综合网 | 久久精品视频21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