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7 10:19:4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慢性病的防治措施,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利什曼??;原蟲?。痪C合防治措施;人畜共患
1 人畜感染現狀
1.1人的感染現狀
四川省黑水縣為犬源型利什曼原蟲病流行區,2005~2011年共有56例病人確診為利什曼原蟲病患者。
1.2 犬的感染現狀
2009年5月,山東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與黑水縣畜牧獸醫局在黑水縣境內的該病流行區的石碉樓鄉、瓦缽鄉、知木林鄉、色爾古鄉4個鄉隨機選取93戶共105只家犬的耳部靜脈血液進行了檢測,其中有32只家犬為陽性反應,陽性檢出率為30.47%。2010年9月,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與黑水縣畜牧獸醫局在黑水縣境內的該病流行區的瓦缽鄉、知木林鄉、色爾古鄉3個鄉隨機選取76戶共76只家犬的后肢靜脈血液進行了檢測,其中有20只家犬為陽性反應,陽性檢出率為26.3%。由此可見,四川省黑水縣該病流行區存在大量的利什曼原蟲無癥狀感染家犬。
2 臨床癥狀
病犬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頓、消瘦、脫毛和衰弱(俗稱癩皮狗),多數為無臨床癥狀的隱性患犬。
3 綜合防治措施
3.1 檢測措施
在該病的流行區,定期對農牧戶飼養的家犬進行利什曼原蟲病的血清檢測,掌握家犬感染動態,為采取撲殺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3.2 撲殺措施
根據對家犬的血清檢測結果,對具有陽性反應的家犬采取撲殺措施,并作無害化處理。
3.3 宣傳措施
通過廣播電視和進村入戶等多種宣傳形式,大力宣傳該病的危害性,努力提高農牧民對本病的認識程度和自我保護意識,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為少養犬或不養犬奠定基礎。
3.4 環衛整治措施
按照人畜分離,單獨建圈,糞便歸廁的原則,改廁改圈。結合新農村建設,強化環境衛生潔凈意識,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減少環境污染。定期或不定期對畜禽圈舍、廁所及人居環境進行消毒。
3.5 阻斷傳播途徑措施
該病主要由體小多毛的吸血昆蟲白蛉叮咬人和家犬傳播,為此,應根據白蛉的生活史采取適時翻挖房前屋后的土壤,堆砌發酵畜禽糞便及墊草,噴灑殺蟲劑,安裝紗窗門,使用蚊帳等措施阻斷或殺滅各期幼蟲及成蟲,從而截斷傳播媒介。
3.6 資金保障措施
各級政府應把檢測該病和防制該病所需的費用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之列,確保資金來源。
關鍵詞:社區 慢性病檔案 建立 管理
中圖分類號:G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a)-0249-01
社區慢性病檔案是社區一些特定的人群的病歷資料組成的系統化文件,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檔案,它是全科醫療實踐、質量評價、教學科研、防治疾病的需要,是社區衛生服務的科研和教學的理想資料來源。社區慢性病防治的最大困難是人力資源匱乏,發揮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作用,建立慢性病檔案,有利于促使慢性病朝著有序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1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檔案的意義
1.1 慢性病檔案管理可提高醫療質量
慢性病檔案可以提高全科醫生的醫療決策水平和服務質量,也可以作為處理醫療糾紛的法律依據,是有效評價醫療質量的需要。
1.2 慢性病檔案建立和管理有利于社區醫生實施防治
通過對慢性病患者進行長期的照顧、管理和指導,能增加發現現存的危害健康的因素的機會,從而更有效的為社區人民服務。通過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檔案,對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和健康行為進行宣傳,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
1.3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檔案是醫療實踐的需要
全科醫生的治療方法和臨床策略依據的就是醫療問題的性質、服務方式、自身職責、服務范圍以及擁有的資源狀況,慢性病檔案是醫療特殊環境下的特殊產物,要求全科醫生通過了解建檔對象的背景,正確鑒定患者提出的問題和表現的臨床癥狀,在了解過程中作出詳細資料記載,這些資料都是醫生作出正確臨床決策的依據。
1.4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檔案有利于完善社區“六位一體”的功能,“六位一體”是指社區集保健、預防、健康教育、醫療、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康復六位為一體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體系
在檔案的建立和管理中,對慢性病實行一體化的防治措施,充分體現了“六位一體”對社區、家庭、個人服務的內涵,服務于疾病的防治,體現了“六位一體”的功能。
1.5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檔案是全科醫生教學科研的需要
慢性病檔案可以作為防治疾病、促進社區健康的重要依據,也可以通過對患者背景資料和心理、生理等問題的記錄發揮檔案的邏輯性、連續性和完整性,有利于提高全科醫生處理患者和臨床思維的能力,是全科醫生教學科研的需要。
2 社區慢性病檔案的建立
2.1 通過日常的門診服務建檔
因為社區衛生服務站“六位一體”的醫療服務,慢性病患者在服務對象中較多,在為這些人服務的時候,通過了解患者本身和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對符合慢性病建檔的人員進行建檔,可減少財力、物力、人力的投入,也可減輕社區服務人員的工作壓力,通過不斷發現新的對象,建立新的慢性病檔案。
2.2 通過基線調查建檔
社區衛生服務站一般要對居民進行基線調查,了解區域、社區、家庭、個人的基本情況,這時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較大,因此,可通過此項工作對慢性病建檔,完善以后的工作。通過對社區家庭的基線調查,一經發現有慢性病的家庭成員,要立即建立慢性病檔案,這時建立的慢性病檔案一般較為全面,真實性也較高。
2.3 通過宣傳健康教育活動建檔
社區衛生服務站要經常性的開展健康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健康講座,向居民傳授健康的理念和行為。通過社區中的健康專題講座提高人民對健康的關注程度,提高慢性病患者建檔的自覺性,當一個社區的慢性病患者主動要求建檔時,該社區慢性病的建檔率就會大大提高。
2.4 通過上門服務、巡診建檔
社區衛生服務站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開展出診、巡診、義診、上門服務,發現新的慢性病患者,進行建檔。這種建檔途徑拓展了慢性病管理空間,夸大了慢性病建檔的范圍,能有效提高慢性病的管理率。
3 社區慢性病檔案的管理
在建立了社區慢性病檔案以后,要對慢性病檔案進行管理,掌握資料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明確管理的檔案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中的作用。
3.1 社區慢性病檔案的管理內容
慢性病檔案管理內容要在有表格式內容的基礎上,對患者慢性病的發生、發展情況進行管理,分析、評估其疾病,找出危險因素,提出預防措施,指導患者用藥。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表格式內容。(2)慢性病的現狀。(3)慢性病的評估。(4)對疾病指導用藥。(5)防治和干預措施的制定。
3.2 社區慢性病檔案的管理要求
要根據地點、工作環境、人員、管理對象等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但總的來說,要實行動態化管理,形成對檔案建用歸建的循環;實行分類建冊管理,根據疾病的種類分類登記;實行規范化管理,各項內容要規范,提高衛生服務的質量,為社區篩查、社區診斷、健康教育提供決策依據。
3.3 完善慢性病檔案管理體系
社區可成立慢性病管理小組,負責本社區的慢性病的管理工作,使慢性病有人策劃,有人落實,有人監管,小組通過分工合作協調發展,完善慢性病檔案管理服務體系。
在社區開展慢性病檔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可有效的利用社區衛生服務部的人力資源,滿足慢性病患者的需求,推動進一步開展慢性病檔案管理工作,改變慢性病檔案管理困難的限制,擴大慢性病的管理率,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更有利于慢性病的管理。因此,應加強對社區慢性病檔案的建立和管理。
參考文獻
[1] 韓方群,馬迎華,丁素琴,等.北京大學醫學部社區生活方式抽樣調[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5).
一、慢性病管理存在的問題
1、社區內人員自我保健意識薄弱,對慢性病危害性認識不到位,特別是青年、中年人,對自我保健意識的缺乏,對慢性病認識不足,導致社區大部分人員對慢性病將會給人們未來健康帶來的危害認識不足,使得日常自我保健意識薄弱,社區人員自我保健意識不高,對慢性病危害性認識不到位,使得社區慢性病防控工作開展難以實行。其次社區用于慢性病防治資金不足。目前社區慢性病防控工作所需經費完全靠國家、政府,等上級部門撥款維持,而每年國家對社區慢性病防控工作撥款不足,這部分資金被用于針對幾種主要慢性病與導致慢性病危險因素的管理與干預,資金渠道的缺失,使得社區慢性病防控工作舉步維艱。同時社區對慢性病管理的信息系統不完善,雖然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使用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網絡直報信息系統,但對系統使用及利用率不高,這一問題也嚴重制約社區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
2、人員配置不足嚴重制約著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鶎訌氖侣」芾淼膶I人員少,且兼職過多而承擔的工作任務繁重。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現狀多為,“一人多職,一人多能”,多數工作人員兼顧老年人管理、負責居民建檔、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慢病管理、死因監測工作等。人員嚴重不足,制約著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工作人員最低每人負責0.2萬人口監測管理工作,而有些地區每名工作人員最高負責3.8萬人口的監測管理工 作。同時由于人員隊伍不穩定,導致培訓難度加到,經驗豐富人員不足,總體專業技能素質不高,這些問題都制約著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而這一問題則嚴重影響著對患者指導工作的準確性及實際工作中的實效性。
3、各級醫療機構在慢性病人管理上的雙向轉診制度不完善,未建立良好的運作機制,導致上下級醫療機構銜接、責任不明確,影響者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對策
1、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當設置慢性病防治知識宣傳欄,介紹慢性病的危害性,介紹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定期進行信息更新。對社區內固定居住人員進行慢性病防治知識普及,發放關于慢性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手冊,重點介紹慢性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建立社區內居民的良好生活習慣,有效控制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開設咨詢點,為患者解答慢性病如何防控,如何防治,定期舉行慢性病相關知識講座,提倡社區居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社區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2、建立完善的上下級醫院轉診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上下級定點醫院轉診制度,建立專職機構,負責連接上級醫療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雙向轉診。同時規范管理,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明確轉診條件,建立系統的轉診程序,根據社區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社區實際情況的操作辦法,做到可操性強,雙向轉診。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小病社區防控,大病醫院治療,康復社區調養。
3、做好技能培訓。首先應當做好公衛人員慢病管理流程及工作思路建立的培訓。加強公衛人員及臨床人員慢性病診斷、治療、隨訪等基礎工作的技能培訓,加強健康體檢相關基礎技能的培訓。應有上級條件較好且經驗豐富的醫療機構對下級醫療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加強基礎技能與隨訪管理技能的培訓。
1.1人群死因順位及死因構成改變,使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明顯增加1996年死因統計城市人群主要慢性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心臟病)死亡占總死亡比例達60.31%,農村達44.51%。由可見,80年代后我國城市人群慢性病死亡占據了總死亡的一半以上(1984年占64.89%,1996年占60.31%),成為引起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1.280年代以來我國主要慢性病死亡人數、發病人數呈上升趨勢,由此帶來慢性病死亡率、發病率增加從、、、可以看出80年代后,我國主要慢性病(腦血管病、冠心病、惡性腫瘤、糖尿病)死亡率、死亡人數在城市及農村均逐漸增加。1995年有374萬人死于上述慢性病,與1985年相比增加了98萬人,凈增長35.5%。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冠心病事件較冠心病范圍廣,包括確診的急性心肌梗塞、可疑心肌梗塞、慢性冠心病死亡、冠心病猝死。從、可以看出,我國城市人群腦卒中、冠心病事件的發病呈逐漸上升趨勢。慢性病病程長,治愈率低,復發率高,造成病人不斷累積,加之發病率增加,使得患病人數增加,患病率上升。從、可以看出,與1986年相比,1993年我國心臟病患病率增長了24.1%,腦血管病患病率增長了87.5%,糖尿病患病率增長了185.8%。惡性腫瘤由于病死率高,病程相對較短,患病率增長不大。1986年~1993年8年間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糖尿病患病人數共計增加了1456萬人,年均增長182萬人,使居民對衛生服務的需求和利用上升,成為醫藥費用增長的關鍵因素。
1.3我國慢性病發病率、死亡率、患病率增加,與一些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持續上升有關研究表明,糖尿病既是導致人群死亡的原因,又是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例如糖尿病患者患腎功能衰竭的機會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7倍,導致患者眼睛致盲的機會比非患者高25倍。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的另一個危險因素。80年代以后高血壓在我國上升速度也很驚人(見)。據調查,從1959年~1979年的20年間,我國高血壓現患病人平均每年增加140萬,而1980年~1991年的12年間,高血壓現患病人平均每年增加320萬人。
2我國主要慢性病發病率上升、患病人數增加,帶來居民對衛生服務需求增長和衛生服務利用上升,成為衛生費用過快增長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時采取措施預防和控制慢性病,將對我國國民經濟造成影響。
慢性病患病率升高導致了城鄉居民衛生服務的利用增加,我國城市及縣醫院中因患慢性病住院病人占全部住院病人的比例呈上升趨勢。1996年城市醫院中患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住院病人的比例較1990年上升了31.6%,縣級醫院上升了31.1%。城鄉居民對衛生服務利用的增加、人口老齡化、疾病構成的變化和醫療高新技術的應用,帶來了醫療費用上漲過快,其速度超過了國民經濟和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北京醫科大學陳育德教授分析了全國2000多所衛生部門綜合醫院病人醫療費用發現:1995年平均每一門診病人醫療費用由1988年的7.5元上漲到39.9元,平均年增長27%;平均每一出院病人住院費用由327元上漲到1668元,平均年增長近26.2%。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年均10%~11%),年增長超過15%。醫療費用的過快上漲,加大了國家、企業和個人的負擔。1986年至1992年間公費、勞保醫療費用年增長率超過25%,人均增長18%,而同期國家財政收入年增長率為10%,居民實際收入年增長率為6%。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城市衛生資源配置適應疾病模式轉變研究報告》結果表明,慢性病醫療費用上升主要與慢性病例人均治療費用增加和患病率上升有關,占92.27%,人口數量增加等其他因素僅占7.73%。該研究測算,1994年全國慢性病的治療費用為418.817億元,同年全國衛生總費用為1448億元,慢性病治療費用占衛生總費用的28.9%。按照目前慢性病治療費用年均遞增17.72%的速度,預計到2000年慢性病治療費用將高達1215.691億元。由于慢性病治療費用的增加將推動衛生總費用快速攀升,研究推測,如不對慢性病進行有效預防和控制,到2000年衛生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將由1994年的3.22%提高到4.05%,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24%,遠遠高于目前任何一個國家的衛生總費用占GDP比例,可能對宏觀經濟形成重壓。
3建議
3.1我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已刻不容緩。各級政府、全社會應提高對慢性病防治工作緊迫性和重要性的認識,盡快落實防治措施,及早開展慢性病防治工作。
【關鍵詞】社區糖尿病患者;慢性病管理;血糖控制;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965-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社區糖尿病患者86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47例,年齡范圍54歲~79歲,平均年齡63.4±3.7歲。將86例社區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無明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觀察組給予社區慢性病管理,對照組給予常規社區健康管理干預措施。對觀察組43例糖尿病患者給予慢性病管理,可以通過建立詳細的健康檔案、對患者給予具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心理輔導等方面來實現社區糖尿病規范化管理[1]。
1.2.1加強家庭保健員的培訓
由取得衛生局慢性病規范化管理培訓合格證的醫務人員對家庭保健員進行有效的培訓,使其掌握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對糖果尿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進而正確有效地指導糖尿病患者,引導家庭成員共同創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1.2.2組建健康志愿者隊伍
社區還要組建一支健康志愿者隊伍,對這些志愿者進行專業的培訓,使其具備協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入戶隨訪工作的能力,為社區糖尿病患者提供更舒適、有效的健康服務。
1.2.3飲食與鍛煉指導
對飲食習慣不合理、肥胖、缺乏體育鍛煉的患者,可以發放能量檢測儀,指導患者進行科學的飲食與運動。鼓勵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飲食,飯后進行適量運動,堅持每天鍛煉身體。
1.2.4在社區進行大范圍的糖尿病知識宣傳
通過網絡及宣傳手冊來宣傳如何預防與防治糖尿病,為患者詳細講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正確并客觀地宣傳糖尿病的疾病原理及防止措施,引導人們走出對糖尿病認識的誤區,通過問卷調查來了解社區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對糖尿病的疑問,設置一個問答板來解答大部分社區居民對糖尿病存在的疑問及列出預防與防治糖尿病的措施。
1.3療效評定標準
研究患者在進行干預前后抽取空腹靜脈血,測定HbAlc(糖化血紅蛋白)、FPG(空腹血糖)及2hPG(餐后2h的血糖)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通過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FPG(空腹血糖)、HbAlc(糖化血紅蛋白)及2hPG(餐后2h的血糖)在實施干預前后的變化情況,可以看出觀察組的各個指標在干預后有明顯的改善(P
3 討論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糖尿病患病率增長速度最多的國家之一,所以加強我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與防護工作勢在必行。慢性病作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還會對患者及社會造成一些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同時還會對患者及國家的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失,給我國的衛生資源帶來一定的負擔。糖尿病作為慢性疾病中對人們生活及身體健康有嚴重負面影響的常見疾病,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積極完善慢性病管理服務,提高患者的信任及認可度,通過慢性病管理能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進行有效的控制[2]。
通過對家庭保健員進行糖尿病專業知識的培訓,加強家庭保健員對糖尿病的正確認識 ,充分發揮家庭保健員的能動作用,提高社區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從而有效地引導糖尿病患者與家庭成員共創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于已經確診的糖尿病患者,社區醫務人員每年都要對患者進行適量的面對面的隨訪服務,規范使用糖尿病患者的隨訪服務記錄表。與此同時,社區還要組建健康志愿者協會,加強志愿者關于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原理的培訓,協助入戶隨訪工作的進行[3]。然而,慢性病管理對社區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響作用的發揮還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健康檔案的使用率并不高,沒有跟上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腳步來進行慢性病管理,社區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水平有限,距離社區糖尿病患者的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在社區宣傳糖尿病的預防與防治措施,發揮慢性病管理對社區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響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盧銀侃.健康教育干預對社區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5(17):39-41
1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 來自天津市慢性非傳染病發病監測管理系統,調取2010 年河北區慢性非傳染病發病監測數據。
1.2 方法 利用慢性非傳染病發病監測管理系統,由各級醫療機構填寫天津市非傳染病發病新發病例報告卡,逐項審核,匯總輸機。
1.3統計方法 利用Excel 2003進行率的計算,利用SPSS 16.0進行 χ2檢驗。檢驗水準 α=0.05。
2結果
2.1人口情況 2010 年全區平均人口為 632 606 人,其中男性為 318 839 人,女性為 313 767 人,性比值為1.02。60 歲以上老年人有 195 476 人,占總人口的30.90%,65 歲以上老年人有 128 784 人,占總人口的20.36%,目前已進入老齡化。
2.2 2010 年河北區 8 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情況由表1、表2可見,2010年河北區8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總發病數 15 760 例,發病率為 2 491.28/10 萬;其中男性發病 9 485 例,發病率為 2 974.87/10 萬;女性發病6 275例,發病率為 1 999.89/10 萬。發病順位依次為傷害、腦卒中、腫瘤、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精神疾病、肝硬化。順位男女略有不同,男、女發病率前 3 位均為傷害、腦卒中、腫瘤。男性與女性相比,除腫瘤發病率男性略低于女性外,傷害、腦卒中、冠心病、高血壓、精神疾病、肝硬化、糖尿病發病率均高于女性,尤其是傷害、冠心病、肝硬化發病率遠遠高于女性。
關鍵詞老年人慢性病危險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97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以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為代表的一組疾病,具有病程長、病因復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1]。有調查顯示,我國慢性病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80.9%上升到2010年的86.5%,數量將近1600萬人[2]。本文的目的就是了解60歲以上老人慢性病危險因素,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為針對老年人慢性病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有效開展,提出合理建議。
資料與方法
采用多階段分層系統抽樣的方法,根據本地區的經濟情況將克拉瑪依市分成三個片區市區、白堿灘區、烏爾禾農牧區三類地區;按照三類地區的人口比例將總樣本量分配到三類地區,從中抽取350人納入調查。其中男200例,女150例;年齡60~81歲,平均66.85±12.45歲;學歷:中學及以下文化190人,高中文化100人,大專44人,本科及以上文化16人。
調查方法:采用本院調查表對本組患者進行調查,調查表包括患者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婚姻、曾患疾病類型、飲酒行為、吸煙行為、體重等條目。本次調查發放調查問卷350份,收回有效問卷350份,回收有效率100.0%。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建立數據庫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單因素采用秩和檢驗等,多因素采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P<0.05代表差異有顯著性。
結果
慢性病情況:經過調查,350人發現慢性病患者300人,發病率85.7%,其中高血壓182人,糖尿病65人,高血脂40例,其他13人。
單因素分析:本文單因素分析篩選有意義的變量為吸煙、飲酒、有慢性疾病史和超體重。見表1。
多因素分析:以單因素分析有顯著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多重線性回歸分析顯示飲酒、慢性疾病史與超體重為主要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討論
隨著我國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斷上升,慢性病的衛生服務需求和昂貴的醫療費用已成為沉重的家庭和社會負擔[3]。長期不健康的膳食結構,吸煙,缺乏體力活動,過度飲酒等是導致慢性病的主要行為和生活方式危險因素[4]。本地區老年慢性病相關危險因素流行水平較高,主要表現在居民普遍缺乏慢性病防治知識,吸煙飲酒率高,蔬菜水果攝入不足,這就導致了本地區居民超重及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的患病率處于較高水平。本文結果顯示,單因素分析篩選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飲酒、有慢性疾病史和超體重。多重線性回歸分析顯示飲酒、慢性疾病史與超體重為主要危險因素(P<0.05)。
在預防干預中,首先本地區應建立良好的健康保健機制,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繼續做好每年一次的健康查體工作,普及健康知識,以病種劃分健康教育人群,系統地進行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建立完善的跟蹤服務系統,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干預[5]。指導和促進居民掌握科學的飲食方法,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如鉀離子和葉酸等,因此多食蔬菜、水果除了能夠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外,還能夠降低患慢性病的危險因素。
總之,本地區老年人慢性病的發病率比較高,多為高血壓,主要危險因素為飲酒、慢性疾病史與超體重,為此要根據不同上述危險因素進行合理的干預。
參考文獻
1胡建平,饒克勤,錢軍程,等.中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經濟負擔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5(3):189-193.
2馬冠生,孔靈芝.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九-2002行為和生活方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23-224.
3韓永云,孫立文,熊邦潔,等.大連市農村社區健康促進模式探討[J].中國健康教育雜志,2009,15(12):32-34.
一、 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農村三級網底建設:
我鄉的三級衛生網底非常薄弱,今年在“衛生事業發展年”的推動下。我鄉在轉珠和慶云村建成兩個基本合格衛生室。
三、預防保健工作:
(一)、計劃免疫工作: (二)、婦幼保健工作:
1、孕產婦系統管理工作: 2、貧困孕產婦救助工作: 3、兒童系統管理工作:
今年我院對全鄉范圍內0—7歲兒童進行了系統管理87人,系統管理率7.57%,同時進行營養評價,并有針對性的營養干預。
4、孕產婦住院分娩工作:
大力宣傳住院分娩的好處和貧困孕產婦救助政策,進村入戶動員孕產婦住院分娩,我鄉有新出生兒童108人,其中住院分娩41人( xx年01月01日至11月30日止)。住院分娩率 37.96%。
(三)、瘧疾防治:
加強了主動偵察力度,今年我鄉內未發現瘧疾陽性病倒,共完成任務血檢614張,完成了全年任務556張的110.43 %,并能及時編報血檢報表。
(四)、結核病控制工作:
借結核病控制項目契機,在全鄉范圍內做好結核病人的調查管理工作,做好疑似病人痰檢及轉診工作,我院共向縣疾控中心轉診結核凝似病倒7人,其中有1例痰檢陽性病例,已得到免費藥物治療。
(五)、慢性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
大力宣傳慢性病和地方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刊出4期關于慢性病和地方病健康教育期刊。使廣大人民群眾了解慢性病和地方病的危害性及應對措施。
(六)、傳染病防治工作:
1、疫情管理工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疫情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規相關條款規定。我院已建立了網絡疫情直報系統,并指定專人負責。我院共發現乙類傳染病33例,上報33例,沒有出現瞞報漏報現象。
2、急性傳染病防治工作:
以霍亂、傷寒、sars、afp、麻疹、新生兒破傷風、瘧疾等法定傳染病為重點進行監測。實行零病例報告制度。開設呼吸道傳染病門診,4月16日~10月31日開設腸道傳染病門診。加強主動偵察力度,共下村巡回144次,沒有發現傳染病爆發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