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的影響8篇

時間:2023-11-19 16:08:0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次貸危機的影響,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次貸危機的影響

篇1

關鍵詞: 次貸危機,實際沖擊,資本市場,進口品價格,輸入型通脹,金融運行

前不久,聯合國全球經濟監測部的洪祝平表示,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經濟衰退將通過貿易、金融和能源、農產品在內的商品市場三個渠道對包括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金磚四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產生影響。對中國來說,由于美國是亞洲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出口地,出口在中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比較大,因此美國經濟衰退、消費疲軟將對中國出口產生影響。但對金融領域而言,印度可能遭受的沖擊最大,言外之意是中國金融領域受到沖擊的可能性會小很多。同樣,央行行長周小川4月12日在華盛頓參加國際會議時也表示,從目前來看,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比原來預期的要小。其實,這也是許多人的觀點。那么,這次被羅杰斯稱為信貸史上“最大泡沫”的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領域究竟有何影響?影響有多大?未來趨勢又是如何呢?

一、起初人們對于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的判斷普遍比較樂觀

此次美國次貸危機,是由美聯儲頻頻降息、商業銀行放松貸款條件、消費者低成本炒房共同引發的,實際上孕育時間至少持續了四五年,不過直到去年上半年以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出現財務困難為標志,危機才真正開始顯露。次貸危機發生已經有一年多,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次貸危機已經引起美國經濟金融動蕩,甚至放緩了世界經濟增長的步伐。

(一)次貸危機不會導致美國經濟衰退

但在次貸危機剛發生時,人們對次貸危機的嚴重性認識普遍不足,預期比較樂觀。比如,當初(2007年8月)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說,由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市場動蕩會使美國經濟增長減緩。但他相信,美國經濟和市場是強健的,足以消化金融市場動蕩造成的損失,從而可以避免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弗朗索瓦·布吉尼翁(2007年9月)更加樂觀,他表示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將在幾個月后結束,對美國整體經濟的影響不會太大。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克里絲廷·福布斯也對次貸危機的影響表現了較為積極的態度,認為次貸危機如同為美國經濟打開了一個缺口,雖然存在消極影響,但不至于動搖美國經濟的全局。并且近幾年美國企業界整體表現不錯,盈利大幅增加,有助于美國經濟繼續保持增長。

同樣,國內學者譚雅玲(2007年8月)也持有相同的觀點,她認為雖然次貸問題表現得比較嚴重,并且成為國際市場上的一個焦點話題。但美國房地產市場出現的問題是低端客戶的問題,對美國房地產大勢影響有限,不大可能導致美國經濟或金融出現實質性的改變或動蕩,目前國際市場對它的過度關注更多的是一種炒作,次貸危機的影響在相當程度上被過度夸大了。

當然,也有學者分析指出了美國次貸危機可能會引起美國房地產業的進一步衰退。因為次貸的違約率上升,抵押房屋被拋售,增加房屋市場供給,降低市場價格,減少新建房屋的投入,房屋市場收入減少帶來的消費市場萎縮,投資和消費減少帶來的總需求的大幅下滑和美國經濟增長下滑,經濟不景氣對進口商品需求下降,使得全球對美國的商品出口受到影響,動態均衡的第一個環節可能被打破。

(二)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特別是金融影響有限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表示,由于中國經濟增長強勁,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對中國影響有限。花旗銀行經濟學家黃益平也表示,次貸危機對中國沒有直接影響。同樣,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鄭京平8月19日認為,美國次級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人民銀行的易綱當時(8月)也認為,引起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但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不大,因為目前我國銀行業整體信貸資產質量還是比較好的。北大教授林毅夫甚至說,次貸危機對中國幾乎沒有任何直接的影響。

與此相反,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次貸危機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李向陽研究員(2007年底)就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和經濟放緩會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從貿易來說,美國經濟如果降低1個百分點,中國出口的增長率將會下降6個百分點,所以通過貿易這個渠道毫無疑問會產生重大影響。但通過金融領域的影響反而沒那么明顯,因為中國的金融機構開放的步伐比較慢,所以還沒有分享到當初美國人搞房地產抵押貸款發行的各種各樣的有價債券帶來的好處。至于對中國金融領域的影響,許多人的觀點是影響有限。以中國股市(2007年8月)為例,分析認為由于發展階段不同,中國股市受全球及美國股市的影響并不大,甚至存在“背離”現象:美國經濟增長目前已跌落至五年以來的最低谷,而中國經濟的增速卻達到了三年以來的最高值;美國股市7月以來連續暴跌,而中國股市卻連創新高。

可見,在次貸危機發生后不久的幾個月里,大多數人持有比較樂觀的觀點,認為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進而對世界經濟影響有限,對中國經濟和金融運行的影響就更加微弱。

二、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的實際沖擊遠超出人們的預期

不過,回顧一年來次貸危機所造成的影響,大多數經濟指標均超出人們的預想。首當其沖,美國經濟2007年全年僅增長了2.2%,為2002年以來最低(第四季度甚至僅增長0.6%),而今年一季度增長可能為零甚至為負,全年最樂觀的估計也在2%左右;歐盟預計增長2%,遠低于去年預測的2.4%的水平;最新預測,日本2008財年增長可能在1.1%,比2月份預測值又低了0.6個百分點。另外,全球股市普遭重創,半年內,道瓊斯工業指數(DJI)下跌15%、日經指數(OSA)、和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SES跌幅均在20%左右。毫無疑問,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金融已經造成了實質性危害。同樣,在此次浩劫過程中,中國也難幸免,美國次貸危機不僅對中國貿易而且對中國金融也已經產生了實質性沖擊。

(一)資本市場受到嚴重沖擊,股市大幅下挫

2007年,中國股票市場一路走高,1月末上證指數只有2786點,到8月23日,短短半年多的時間,上證指數就突破5000點大關,10月15日又站上了6000點的歷史高位,10月16日達到6124點,再創歷史新高。但此后,股指一路走低,截止到2008年4月11日,上證指數為3493點,下跌2500多點,跌幅超過40%,是今年以來全球跌幅最大的證券市場。我們認為,在本次大調整中,至少有40%與美國次貸危機、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有關,即至少有1000點跌幅與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有關。隨著股指的大幅下挫,滬深股市總市值也急劇縮水。2007年11月5日,隨著中國石油的上市,滬深股市總市值一度達到33.6萬億元,但隨著股指一路下滑,目前兩市總市值約為23萬億元,縮水10萬億元,蒸發速度之快為世界罕見。半年來,大陸股指巨幅下挫,一舉推翻了此前有人認為的“中國股市受全球及美國股市影響并不大,甚至存在背離現象”的觀點,讓社會各界深切感受到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大陸資本市場的影響。實際上,有研究表明,2003年以后中國大陸股市與世界股市關聯度已經達到了60%左右。

(二)外匯儲備急劇增加,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

受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影響,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不斷上升。在次貸危機不斷擴散的過程中,美國不斷采取降息、注資、財政補貼等多種方式防止經濟衰退,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劇了全球的流動性問題。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掛,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更是無法阻擋國際熱錢流入中國的步伐,使中國再次成為國際資本保值增值的避風港。實際情況是,目前中國大陸一年期存款利率為4.14%,遠高于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2.25%,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上升,僅一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就上漲了4.2%,很多人預計今年的漲幅在10%左右,這樣即使不做任何投資,國際資本只要把錢轉移到中國存進銀行,就能得到穩定的(低風險)高回報(收益10%以上)。

篇2

次貸危機對國際經濟的影響試論

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它源于美國,是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振蕩引起的風暴。次貸即“次級按揭貸款”,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是隨著住房市場的繁榮而興旺起來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

1 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在美國信用是申請貸款的先決條件。依據信用的高低,放貸機構對借款人區別對待,“次”是與“高”、“優”相對應的,指信用較低的借款人,從而形成兩個層次的市場。達不到申請優惠貸款條件的借款人,只能在次級市場尋求貸款。由于次級貸款的利率高于優惠貸款利率,受利益驅使,放貸機構在放貸時不按規定要求借款人預付定金,不認真核實借款人的收入狀況,次級市場一旦出現問題就迅速影響抵押貸款市場,繼而向金融市場和經濟基本面蔓延。

2 次貸危機對國際經濟的影響

1次貸危機導致美國貿易進口萎縮

次貸危機釀成全球危機的渠道之一是國際貿易,美國經濟下滑和市場疲軟將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影響全球經濟。

2導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

全球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全球資本主義的經濟擴張所導致的生產過剩,而虛擬資本經濟的瘋狂擴張是導致本輪經濟周期拐點出現的主要原因。虛擬經濟的瘋狂擴張導致了周期性繁榮頂點的過早到來,虛擬經濟資金鏈的斷裂是這次金融危機的直接誘因。

3極易導致全球經濟的隱憂——滯脹

篇3

[關鍵詞]次貸;次貸危機;抵押貸款;金融;國際經濟

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它源于美國,是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振蕩引起的風暴。次貸即“次級按揭貸款”,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是隨著住房市場的繁榮而興旺起來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

1 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在美國信用是申請貸款的先決條件。依據信用的高低,放貸機構對借款人區別對待,“次”是與“高”、“優”相對應的,指信用較低的借款人,從而形成兩個層次的市場。達不到申請優惠貸款條件的借款人,只能在次級市場尋求貸款。由于次級貸款的利率高于優惠貸款利率,受利益驅使,放貸機構在放貸時不按規定要求借款人預付定金,不認真核實借款人的收入狀況,次級市場一旦出現問題就迅速影響抵押貸款市場,繼而向金融市場和經濟基本面蔓延。

2 次貸危機對國際經濟的影響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必然會對世界很多國家產生經濟方面的影響。摩根大通分析師指出,此次全球信貸危機,很可能會在未來10年時間里繼續影響市場,因為美國次貸還貸的高峰期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因此現在所暴露出來的次貸損失,只是世界金融體系總體損失的一小部分,次貸危機并未觸底。

1次貸危機導致美國貿易進口萎縮

次貸危機釀成全球危機的渠道之一是國際貿易,美國經濟下滑和市場疲軟將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影響全球經濟。

美國是全球最重要的進口市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將會降低美國的進口需求,這將導致其他國家出口減緩,進而影響到這些國家的GDP增長。以我國為例,2007年,由于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同時,由于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于勞動力的供給,增加了社會的就業壓力。

2導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

全球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全球資本主義的經濟擴張所導致的生產過剩,而虛擬資本經濟的瘋狂擴張是導致本輪經濟周期拐點出現的主要原因。虛擬經濟的瘋狂擴張導致了周期性繁榮頂點的過早到來,虛擬經濟資金鏈的斷裂是這次金融危機的直接誘因。

篇4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影響;啟示

中圖分類號:F8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2-0099-02

1 次貸危機的生成

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住房抵押貸款市場上信用等級較低的借款人申請獲得貸款。從事次級抵押貸款的公司接受借款人的貸款申請后,與投資銀行一起將次級抵押貸款打包成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出售給投資銀行以轉移風險;投資銀行與抵押貸款公司簽署協議,要求抵押貸款公司在個人貸款者拖欠還貸的情況下,回購抵押貸款。投資銀行再將抵押貸款進一步打包成擔保債務憑證CDO出售給保險基金、養老基金或者對沖基金等投資者。銀行還會購買一些信用違約互換合約,即購買一種對抗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的“保險”,來進一步分散自己的風險。2001-2005年,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也得到迅猛發展,到2006年第四季度,次級抵押貸款在美國住房抵押貸款中的比重達到15%左右。

然而好景不長,聯邦利率的上升刺破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潛伏已久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險終于爆發。

2 次貸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探析

(1)美聯儲的連續加息及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是危機發生的主要原因。

自2004年6月后,美聯儲的利率政策發生逆轉,經過連續17次調高基準利率,直接刺破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由于次級抵押貸款是金融機構貸給那些信用等級較差或償付能力較弱的購房者,貸款利率較一般抵押貸款至少高出2至3個百分點,很多次級抵押貸款市的借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違約率增大。隨著房地產價格的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通過抵押獲得再融資。在以上兩因素的影響下,導致購房者預期貸款支付總額高于住房價值,從而在逆向選擇的驅動下,違約率自然上升。因此,美國的基準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是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波的根本原因。

(2)法律約束、監管機制、信用評級體系等制度的缺陷對危機的產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次級抵押貸款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創新產品,本身就蘊藏著潛在的風險,在其產生和發展過程中,法律約束和監管機制以及信用評級體系的缺失是導致次貸市場發生風暴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信用評價體系也在此次風波中擔任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過去評級機構部不向發行人收取費用,而如今這些評級機構一直從發行人那里收取信用評級費,然后再告訴投資者它們給發行人發行的債券何種等級,有價證券的發行增加了信用評級機構的收入。在市場繁榮時期,信用評級機構為了承攬更多的業務通過提高信用評級的方式來獲取客戶,這意味著信用評級機構主觀上降低了信用評級的標準。此外,由于證券化產品過于復雜,很多機構投資者對證品的定價缺乏深入了解,完全依賴產品的信用評級進行投資決策。證券化高的信用評級導致機構投資者的非理性追捧,最終導致信用風險的累積。

(3)次貸危機實質上也是證券化、金融衍生品的濫用的產物。

次貸風暴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散和蔓延的重要原因就是證券化,衍生品等金融創新工具使得風險從房地產市場傳導到金融機構,再到全球金融體系。從次貸危機中我們看到,證券化能像加工高質量的債務那樣輕易地加工低質量的債務,金融工程師用抵押貸款證券化制造出投資級債券,許多低收入且信用差的購房者構成未開發的世界(即次級債市場)成為全球貨幣經理創造投資級債券的原材料。高杠桿比率的對沖基金和MBS、CDO、CDS、SW等金融工具的介入,使次級市場開始變得繁榮。創新象是一把雙刃劍:新的金融衍生品使銀行的風險得以分散,讓更有能力的投行和各種基金來分擔;但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風險,當次貸市場最終發生顛覆時,終于產生米諾骨牌效應引起眾多銀行和金融機構的連鎖性損失,從而引致整個金融體系的混亂。

3 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3.1 國際金融機構損失慘重,國際股市暴跌

2007年8月,法國巴黎銀行公開宣布卷入風波中的,這是美國次貸風波對歐洲銀行業影響開始的標志。隨后2007年9月英國北巖銀行發生了擠兌事件。德國工業銀行(IKB)于2007年8月宣布由于投資美國次級抵押貸款而蒙受巨大損失。德意志銀行于2007年10月宣布第三季度稅前利潤較上年同期下滑逾20%。瑞士銀行宣布由于在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投資失誤,降至61.7億瑞士法郎,當季減記資產42億瑞士法郎。2007年財年前三個季度,日本三菱日連,瑞穗,三井住友,住友信托,理索納和中央三井集團這6大集團遭受與美國次貸相關的損失高達5291億日元。隨著次貸風險的逐步顯現,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經濟體銀行業均受到了嚴重沖擊,致使全球經濟尤其是發達經濟增長有所放緩。由于次級貸款危機的爆發,同時對股市造成了巨大沖擊。歐洲三大股市和亞太區多數股市和拉美股市均出現連續下挫,加上金融機構的損失逐漸公布,每次信息披露都對全球股市造成巨大影響引起了全球股市大震蕩。在歐洲,2007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三周時間里法國巴黎CAC40指數下跌了13%,英國富時100指數下跌11.7%,德國法蘭克福DAX指數下跌9%。截止2008年1月22日,歐洲部分指標符合典型的熊市的技術標準。日本股市則在2007年經歷了四次大幅度下跌。

3.2 外匯市場波動劇烈,房地產市場低迷

自2007年美國次貸風波爆發以來,美元在第三季度進入加速貶值階段,并在第四季度中期進入超跌狀態,使得歐元兌美國匯率一路上揚,并于2007年11月26日攀升至全年峰值1.4873,創下歷史新高。隨著次貸風波的爆發,日元迅速走強,美元的貶值使得日元等低值貨幣迅速升值,使得大規模平倉行為發生,貨幣市場出現劇烈震動,不少交易者損失慘重。

在歐洲銀行業由于遭受損失后,歐洲各國的房地產市場也逐漸出現低迷。2007年8月中旬,英國倫敦房價首次下跌,隨后從9月份開始,英國房價開始全面降價,英國的房地產市場開始進入衰退,隨著房價暴跌的恐懼的蔓延,歐洲其他的國家的房地產市場也開始下跌,尤其是西班牙和愛爾蘭,這兩個國家是歐洲房地產泡沫最大的兩個國家。

3.3 全球流動性緊縮,各國央行紛紛注資

危機發生后,突然性流動性緊縮成為國際金融市場安全的主要威脅。當貸款者違約率提高時,MBS債券評級下降,CDO值縮水,對沖基金等投資機構的投資面臨打水漂的可能,流動性問題也就由此生了。面對全球流動性緊縮的問題,各國央行紛紛開始注資,美聯儲注資3890,5億美元,

歐洲各國央行注資6641.5億美元,日本注資467.7億美元,澳大利亞注資151.4億美元,加拿大注資43.7億美元。美,日,歐等各國銀行的注資增強了流動性,穩定了市場信心。

4 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4.1 次貸危機對銀行業的影響

從各銀行披露的數據來看,我國目前有中行、工行、建行三大商業銀行因投資美國住房抵押次級債而受到影響。但是由于中國銀行業投資美國次貸的比重不多,相比其他國際金融機構,美國次貸風波對中國銀行業的直接影響還不大。

但是由于美聯儲多次大幅度降息以及美元的加速貶值,中國商業銀行的外幣資產預期收益率將出現大幅度降低,而曾經收益率較高的美元資產現在成為拖累中國銀行業整體凈息差的一大因素。與此同時,美元的加速貶值,致使境外業務利潤占比較高的中資銀行受到較大的影響。

4.2 次貸風波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隨著美國次貸風波的負面影響不斷擴大,再加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屢創新高,不僅導致中國對美國出口貿易增速有所下降,而且導致中國整體出口增速出現大幅度放緩,貿易順差銳減。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幅自去年就開始逐漸下滑,2007年一季度中國對美出口同比增幅是20.4%。二季度縮減到15.6%;2007年7月次貸危機爆發后,三季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同比增幅僅為12.4%,四季度再縮減到10.8%。而到了今年2月份,我國對美出口更出現5.2%的負增長。由于中國對出口(特別是對美國出口)的依賴程度較高,美國次貸危機將會通過降低美國國內消費需求影響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在國內消費乏力的情況下,我國就會出現產能過剩和供給過度問題,我國政府就會采取更加嚴厲的宏觀調控措施限制產能,并容易導致通貨緊縮,出口不振將增加就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壓力。

篇5

一、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1 、外部需求減少,中國經濟增長將放緩。

在我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凈出口對 GDP 的貢獻超過 1/3 ,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由于次貸危機影響導致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增大,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部需求拉力將減弱,直接影響我國出口;同時外需減弱會間接影響我國投資,加上較長時間以來國家加強了對投資信貸增長的控制,拉動經濟增長的另一架馬車——投資也會受到影響。自去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連續三季回落,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 (GDP) 同比增長 10.6% ,為 2006 年 10 月以來最低,外貿順差同比下降 10.2% 。另一方面,人民幣相對于歐元貶值,短期內有利于我國擴大歐洲市場出口,但由于在我國出口總額中,對美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 20% 以上, 2005-2007 年我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占全部貿易順差的比重分別為 112% 、 81% 和 62% 。 2007 年凈出口拉動中國經濟 2.7 個百分點,其中對美貿易順差拉動中國經濟增長 1.7 個百分點。在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中,美國經濟衰退必將從整體上抑制我國外貿出口增長。從就業方面看,目前外貿領域企業的就業人數超過 8000 萬人,其中,加工貿易領域就業近 4000 萬人。據人民銀行測算,美國經濟每降低 1 個百分點中國出口的增長將會下降約 6 個百分點。在外貿依存度較高,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尚未根本轉變的情況下,外需放緩雖然有利于我國經濟降溫,但也可能引起經濟較大波動和失業增加,不利于經濟平穩運行。

2 、通脹的國際傳導壓力增加,物價調控難度加大。

隨著次貸危機不斷加深和危機效應的不斷擴大,為了解決次級債帶來的銀行流動性匱乏問題,穩定金融市場,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進一步實施寬松貨幣政策, 2008 年已連續 3 次降息,這一方面使得美元匯率出現持續貶值,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商品價格不斷上升。另一方面隨著歐盟、日本等國貨幣政策的松動,必將進一步強化全球資金流動性過剩問題。在全球能源短缺、糧食危機嚴重的背景下,國際資金大量涌入糧食、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后,推動有關商品價格大幅度上漲。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更為緊密,國際物價的上漲必將進一步加大國內通脹壓力。特別是我國是資源產品進口大國,尤其是石油價格上漲,將會增加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原料、動力生產成本與運輸成本,進而推動物價總水平上漲。據國家信息中心預測,國際能源價格每提高 1 個百分點,將導致中國的 CPI 上漲 0.1 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CPI )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PPI )分別同比增長 8% 和 6.9% ,國際輸入型通脹壓力依然較大,進一步增加了我國物價調控的難度。 3 、人民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大,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減弱。

受次貸危機影響,各主要經濟體出于刺激自身經濟發展和產業保護,將加大對從中國進口產品的控制,貿易磨擦不斷增加,特別是由于人民幣對歐元的持續貶值,歐元區要求人民幣升值呼聲越來越高,進一步助推了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同時,由于我國受次貸危機影響相對較小,正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資市場之一,國際資本出于尋求市場安全性的動機,熱錢流入中國的傾向進一步加大。另外,隨著美國持續降息政策的實施,中美利率倒掛和利差的不斷拉大,再加上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資本的逐利性必然加劇熱錢的流入,在我國現行的有管理的彈性匯率制度下,最終造成事實上的人民幣升值,從而削弱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篇6

【關鍵詞】次貸危機 金融機構

為了促進國內房地產業發展,鼓勵公眾按揭置房,美國通過金融機構發行了次級債券。由于美國房地產與金融之間的互動,隨著2006年底開始的房地產市場價格下滑,美國次級債問題開始暴露,并逐步演化成了次貸危機。從2007年下半年次級債問題開始爆發到今年2月份的金融機構巨額虧損,嚴重打擊了美國的金融機構。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行業影響正在逐步顯現,分析其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對我國當前經濟狀況的改善有深遠的意義。

一、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

1、給投資于此的銀行帶來損失

如果以中國銀行2007年上半年公布的各項等級次級債占比(AAA級占75.38%,AA級占21.70%,A級占2.92%),以及2007年上半年發行的AAA、AA和A級次級債的跌幅來粗略估計,中國銀行持有的次級債賬面浮動虧損將達到28.1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209億元,而其2007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為454.74億元。

三季報披露,中國銀行為MBS和CDO共提取了4.73億美元(前者為1.86億美元,后者為2.87億美元)準備金;與此同時,中國銀行針對所持債券公允價值變動計提了3.21億美元的估值儲備。上述兩項準備金合計7.94億美元,占中國銀行所持全部債券79.47億美元總規模的10%。而按照上述推算,中資銀行持有的次級債浮動虧損額將遠遠高于此前提取的準備金,如果浮虧成為現實,勢必對中資銀行造成巨大的沖擊。

2、使我國金融市場的風險加大

進入2008年以來,歐美以及亞太股市普遍表現不佳,這和美國次貸危機的不斷加深密切相關。在美林等爆出巨額虧損,進而引發歐美及亞太股市暴跌之后,由此形成的沖擊是沒有完全開放的中國資本市場所難以抵擋的。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股市和金融市場中的流動性也會產生影響:一是受次債危機影響,歐美投機性資金會對中國等新興市場的投資風險進行重估,放棄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取向,撤資回國,以緩解流動性和融資危機;二是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市場成為國際游資安全的避風港。例如,由于中國經濟持續向好、投資回報率高、美國降息、人民幣加息及人民幣持續升值等因素,會進一步降低投機中國資產的資金成本,由此會加速熱錢流入。從2005年至今,流入中國的熱錢超過了1萬億美元,而且規模還在持續擴大,這樣就會對沖央行抑制流動性過剩的效果,并進一步推高中國股市和房市價格,資產泡沫化和通貨膨脹形勢會日趨嚴重,為更大的金融危機埋下了隱患。

二、次貸危機對我國匯率制度和貨幣政策的影響

中國的匯率制度會受到挑戰。美國次貸危機會導致美國經濟和美元下滑,必然也會對主要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匯率產生影響。當前,中國外貿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中美貿易順差在2007年達到1633.2億美元,人民幣與美元利差擴大,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壓力逐步加大,熱錢流入加快及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加大,使得中國處于加息和不加息兩難境地。同樣,在內外部壓力下,我們必須在急速升值和穩步小幅升值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這對中國的貨幣政策和匯率制度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三、次貸危機對我國進出口企業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有可能通過外貿渠道對中國的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由于中國對出口(特別是對美國出口)的依賴程度較高,美國次貸危機將會通過降低美國國內消費需求影響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在國內消費乏力的情況下,我國就會出現產能過剩和供給過度問題,我國政府就會采取更加嚴厲的宏觀調控措施限制產能,并容易導致通貨緊縮,出口不振將增加就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壓力。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續下跌導致了國際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以加工貿易為特點的中國企業會構成極大壓力。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和經濟宏觀增長的影響將會逐步顯現。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幅自去年就開始逐漸下滑,2007年一季度中國對美出口同比增幅是20.4%,二季度縮減到15.6%;2007年7月次貸危機爆發后,三季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同比增幅僅為12.4%,四季度再縮減到10.8%。而到了今年2月份,我國對美出口更出現5.2%的負增長。據中國商務部4月10日的數據,受美國市場影響,今年一季度中國出口增長21.4%,比去年同期下降6.4個百分點。

四、次貸危機對我國房地產業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房地產信貸風險是一個很好的預警。由于我國土地出讓制度不夠完善,開發商拿地的成本大大提高,最后將這部分成本轉嫁到老百姓身上,再加上投機炒作成風,我國房價不斷上揚,又因通脹壓力迫使央行持續升息,這一情況類似于次債危機爆發前的美國市場。我國房地產信貸沒有信用分級和風險定價,假按揭和假收入資產證明并不少。在國外普遍流行用借款人完稅證明作為個人收入證明的時候,我國銀行仍普遍用個人收入證明來審核其償債能力。如果借款人從律師事務所或者從單位開出假的工資收入證明到銀行進行按揭貸款,這種貸款的潛在風險是相當大的。另外,我國信貸資產沒有證券化,房地產信貸風險情況不明且風險相對集中在銀行體系內。我國房地產開發融資渠道單一, 股權融資有限,主要靠銀行信貸。商業銀行和房地產企業的市場選擇行為促成了目前房地產業與金融業的高依存度,也意味著風險的不可避免性。隨著央行近年來連續多次加息,我國住房按揭貸款正步入違約高風險期,商業銀行必須及早采取措施控制按揭貸款和房地產項目商業貸款風險。

五、我國應采取的對策

1、謹慎提高利率的政策

如果我國提高利率不夠謹慎,可能造成的后果首先是刺破房地產泡沫導致金融危機。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先后6次上調存貸款利率,其中五年期以上貸款的基準利率由6.84%上調至7.83%;此外還在2007年先后10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將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標準由9%上調至14.5%,創下20多年來的新高。繼續提高利率有可能使房貸難以還清,地產泡沫被刺破的同時,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其次是不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從今年以來披露的一系列經濟數據看,由于勞動力市場逐步繃緊,進口大宗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信貸成本上升,供給能力開始釋放以及全球經濟增長有所放緩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利潤增長率開始顯著放慢,顯示經濟擴張已經進入最后階段,最終轉入下降過程即使目前尚未開始,也應該為時不遠。如果繼續提高利率,對企業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獲取利潤的空間更為狹小,不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而謹慎提高利率的政策首先是有利于國際資本的套利,導致熱錢流入。根據央行和海關總署4月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我國貿易順差為414.2億美元,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為274.14億美元,兩者之和為688億美元,但同期外匯儲備新增額卻達到1539億美元,所以約有850億美元找不到出處。熱錢青睞中國,主要是因為目前人民幣年基準利率比美元要高出約2個百分點以上,加上人民幣升值加快,外資進入中國每年能夠獲得穩定的預期收益。

2、推進匯率機制的改革

由于中美貨幣政策的反向運行,擴大的利差使熱錢加速流入中國,人民幣將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所以推進匯率機制的改革,加快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為各行業創造應對利率、匯率風險的避險工具變得更為迫切。中國需要提前防范資本外逃對經濟帶來的沖擊,中國的通貨膨脹很高,貨幣本來應該貶值,但現在處于升值不斷加劇的狀態,這是一種扭曲的價格,一旦資金撤離,人民幣會急劇貶值,國內股市和樓市資金也會面臨資本外逃的沖擊。我們要謹慎放開資本賬戶,切實加強外匯監管,降低外部的不確定性。

3、刺激內需,穩定增長

次貸危機帶來的美國市場蕭條會導致進口需求減少,但由于包括出口在內的需求總量在中國已經過熱,外部需求的減緩事實上在偶然間幫助釋放這些過熱壓力。出口的減緩也有助于拓展我國包括投資在內的國內需求空間。刺激內需可行的思路是:加快新農村建設,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加快服務業發展步伐,擴大社會就業;加快災后重建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使經濟穩定增長,避免受到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造成經濟的大起大落。

4、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控制房地產市場風險

(1)進行房地產信貸信用分級和風險定價。強化對房地產信貸風險的管理,嚴格制定和執行按揭貸款政策,加大對房地產信貸的調整力度,抑制過度的投機需求。面對當前快速增長的房地產價格,應從銀行信貸入手,要緊縮信貸閥門,嚴格房地產信貸制度,并將房貸信用分級,進行風險定價,按照信用級別放貸,合理調控房地產市場。

(2)推進資產證券化,增加融資渠道。通過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可以為資本市場提供投資風險小、現金收入穩定的新型投資品種和融資工具。因此,實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有利于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在提高銀行資產流動性的同時,還可以將集中在銀行的風險轉移、分散給投資傾向不一樣的投資者,從而使銀行的操作風險轉移到其他機構手中。資產證券化也有利于完善中央銀行的宏觀金融調控。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完善和住房抵押二級市場的擴大,央行通過在金融市場買賣住房抵押貸款債券,擴大了交易對象、加大了操作力度,從而可以在廣度、深度上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進行適時調節,進而有效調節貨幣供應量。

(3)中國的土地出讓制度極為不完善,政府在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出了招拍掛制度以確定合理的土地價格。雖然杜絕了官員謀取私利的行為,卻產生了地方政府為提高政績而抬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行為。所以應該盡快尋找有效手段調控房地產市場。建議監管當局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產市場的問題,也就是從源頭上解決房價上漲的問題,提高土地管理機關、房地產交易管理機關的透明度,完善土地出讓制度,減少商業腐敗等,這樣才能從制度上保證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范肖燕:房地產市場過熱與金融風險[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1).

[2] 王愛儉:人民幣匯率與房地產價格的關聯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7(6).

[3] 易憲容:中國房地產市場過熱與風險預警[J].財貿經濟,2005(5).

篇7

關鍵詞:次貸危機;系統性風險;審慎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265(2008)09-0011-04

一、引言

次貸危機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從2006年末至2007年春,若干抵押貸款專業機構崩潰。第二階段,從2007年春至2007年夏季,主要證券公司下設對沖基金的崩盤觸發短期資金市場流動性危機。第三階段,從2007年秋季至今,歐美主要銀行賬戶出現大量次債相關損失,導致流動性危機演變為影響全球的系統性金融危機。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次級房貸異常違約情況所引起的惡性連鎖效應,是通過一批具有系統性重要地位的超級銀行機構向外傳遞擴散的。而同時,這些機構又是危機的受害者。目前,危機本身對國際銀行業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若干機構的最初預期 ,為數不少的大型國際銀行機構的問題至今仍在向縱深發展,有的機構被推向破產的邊緣,全球性信貸緊縮正在向經濟的其它部門擴散,但不幸的是,現在還看不到危機終止的跡象(Bernake,2008.8.29)。因此,研究這場危機對國際銀行機構的影響,對于深入認識本次危機演變的特點和前景具有現實意義。

二、資產損失

貸款違約時商業銀行最容易受到傷害。源于信用惡化、資產變賣的損失增加與收入減少,對銀行資產負債表形成嚴峻考驗。根據IMF對次級貸款相關損失的分析估計,考慮房價下跌和抵押貸款拖欠率上升導致優級貸款惡化因素,美國住宅抵押貸款及相關證券總損失大約5650億美元;計入其他類別貸款,以及與商業不動產,消費信貸和公司債務相關的證券發行將增加潛在損失至9450億美元。截至目前,美國貸款、相關證券損失與全球銀行可能損失如表1所列:

由表1可見,銀行類機構包含貸款與證券損失合計4400-5100億美元②,約占損失總額的50%。其余損失由保險公司,退休基金,貨幣市場資金,對沖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機構投資者分擔。全球銀行承擔的各類貸款損失達1000-1300億美元,占全部貸款損失44-58%。證券損失近貸款損失的3倍,約3400-3800億美元,占金融機構全部證券損失的47-53%。以上表明,銀行損失已遠不限于次級抵押貸款,不僅各類別貸款均已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失,而且損失額度和比重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次級貸款損失。在證券損失中金額和占比最高者均為ABS CDO,表明CDO受次級貸款違約影響最深。

從損失承擔的區域分布看,作為次級危機的肇源地,美國銀行機構貸款與相關證券損失總額約1500億美元,居全球首位;其次是歐洲,損失總額約1200億美元;亞洲居尾,損失總額100多億美元。在各洲損失中,亞洲無次級貸款損失;而在歐美的損失中,卻非次級貸款損失最大,最大比例為ABS-CDOs。由此可見CDO的殺傷力。全球銀行承擔損失的類別結構與地區分布如圖1所示③。

盡管次貸危機對銀行業的影響將是全行業的,相關減計商業銀行也比較普遍,但最主要還是大銀行的問題。2007年6月,以美國第五大銀行貝爾斯登管理的兩只對沖基金破產為開端,次級抵押貸款風險向以此為基礎發行的證券持有人擴散,并引發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瑞士、荷蘭、澳大利亞、日本等國一系列機構投資者受損的事件,若干國際大行也相繼陷入泥沼。目前,次級貸款損失具有系統性重要地位的國際大行幾乎鮮有避免。以美國花旗集團407億美元損失為首,瑞銀集團、英國諾森羅克、匯豐銀行、 德意志銀行、法國農業信貸銀行、日本瑞穗金融集團、蘇格蘭皇家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近20家家大行均有上百億至幾十億美元的損失。截至2008年2月部分全球大型銀行損失如表2所示。

信用市場相關損失對銀行股票與債券的影響巨大。2008年3月全球性銀行資本市值下降了7200億美元。而美國商業銀行按揭貸款敞口占可盈利資產的63%以上。面對席卷全美的住房拍賣和次級債劣質資產影響的深度擴散,銀行風險頭寸暴露仍將對銀行資本和資產減記增加進一步的壓力。而且,如果杠桿繼續收縮,包括專業債券承保公司損失相關風險還將上升④,反饋到銀行體系,造成進一步的影響。

三、或有負債:表外特別實體與資產擔保票據

OBSE (Off-balance special entity,表外特別實體)包括商業票據管道(Conduits)、(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結構化投資工具)和類SIV(SIVlites)⑤。

就與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關系而言,商業票據管道、SIV和類SIV之間的區別并不重要。通常情況下,OBSE為銀行設立的單獨的公司。銀行設置OBSE的目的是繞過風險資本測試并賺取表外收益。OBSE與銀行一樣從事相似的短借長貸活動,但卻沒有類似的資本標準和監管要求。OBSE的債務不用列入銀行資產負債表――債務由OBSE承擔,銀行借此回避資本―儲備義務。如果OBSE只是與專業市場參與者而不同一般公眾進行交易,銀行也不負責其財務狀況。因此,這種表外安排,可以釋放部分銀行資本轉作其他用途。銀行作為OBSE發起人和主辦方還可收取設立費和管理費用。

一般地,OBSE以低利率在貨幣市場融資,包括發行商業票據,借入短期資金,再投資于收益率較高的抵押貸款證券及其它資產擔保證券,以獲取利差收益賺取利潤,并償付OBSE債券持有人。為增加所發行債券――ABCP(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資產擔保商業票據)和資本債券(capital note)――對投資者的吸引力,OBSE一般采用信用增級方法來吸收損失,提升債信。信用增級的形式包括超額抵押、第三方信用擔保和信用保險。為保證票據的到期償付,銀行也提供流動性支持。銀行主辦的SIV結構通常包含一個364天期限的流動性便利,大多ABCP項目均有銀行100%的流動性便利承諾。

傳統上,OBSE資產包括貸款和信用卡應收款,而最近兩年越來越集中于缺乏流動性的產品,包括抵押貸款產品和CDO(擔保債務證券)。而其負債則主要為短期票據,大多數期限在35天左右。截至2007年3月末,各類管道公司估計ABCP市場債務總額1.4萬億美元。由于信用緊縮,市場對商業票據等短期資產的投資需求干涸,OBSE資產價格陡降。2007年美國ABCP價格暴跌如圖2所示。

雖然形式上OBSE表外載體銀行不承擔直接的債務責任,然而,由于信譽風險或其他因素,特別是當OBSE資金周轉發生困難時,作為信用增級與流動性便利的主要提供者,銀行實際上難脫干系。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在投資者不愿票據展期條件下,即期償付動輒數十億美元的抵押債券并非易事。如果這些實體被迫清盤,對OBSE的集體兌付將演化為一場大規模的變相銀行擠兌。面對OBSE銀行要么聽任不管,讓其破產倒閉;或是將OBSE列入報表。作為前者,銀行顯然無法承受潛在損失難以估量的信譽風險。因此,銀行比較可行的選擇只能是承接OBSE的問題資產和債務。美歐前15大銀行所主辦的ABCP項目所包含的或有負債如圖3、4所示。

四、資本與信貸能力

資本可以大致定義為公司資產減去負債后為股東留下的價值。對于金融機構而言,資本的測算至關重要,因為資本代表銀行的融資能力,并顯示有多少“緩沖墊”吸收實際與潛在的損失。如果銀行缺乏足夠的資本,很容易受傷,只能削減股息增加資本水平,或是募集新股。在不利市況下,這將在銀行體系中產生連帶效應,使更多的銀行受到波及。按照目前趨勢,若干大型機構信用評級將被調降⑥,信用環境惡化及監管規則的變化對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和資本比率壓力還將大幅度上升。

資本損失的狀況,華爾街大行的情形最為典型。美聯儲數據顯示,2007年8至12月,華爾街大型銀行以凈資產表示的資本已減少400億美元,而高盛預計到2008年底美國銀行業還將面臨480億美元的壞賬撥備。這種情況以前從未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發生過,問題非常嚴重。8家華爾街大行的自有資本與資產比率估計變化如圖5所示。

全球主要大型金融機構的資本比率,在損失未經最終確定前很難準確估計。問題是現在還看不到信貸緊縮走出低谷的跡象。銀行仍可以感覺信貸緊縮的影響,除巨大的預期抵押貸款損失外,消費貸款業務可能還有更多不良貸款。風險管理的不確定損失和清理問題的負擔和費用,還將付出更多的代價。到目前為止,銀行已報告約2300億美元的損失和資產減計。因此,銀行需重建資產負債表,集資或削減資產,以應付危機壓力。

大型機構資本如此急劇地縮減,將使信貸環境進一步惡化。雖然并非全部損失都由銀行承擔,但巨額損失無疑將耗盡銀行據以發放新貸款的資本儲備。據高盛公司估計,貸款收縮的乘數效應影響可能放大10倍。即使按金融機構報告損失的約2000億美元資本損失計算,按10倍比率銀行信貸將削減2萬億美元。如果高盛預期的信貸消減在一年內發生,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2到4年的信貸下降將導致“非常緩慢的增長”。如果按IMF估計損失計算,國際大型銀行機構信貸緊縮前景更難預期。

五、結束語

次貸危機對國際大型銀行的影響是全方位和結構性的,相當時期內銀行的資產、負債、資本與信貸能力均將面臨巨大的調整壓力。警示的意義在于:

1. 在現代新型信用媒介過程中,盡管銀行信用風險可能已經創新結構向外轉移,但當本源資產出現問題時,對應結構產品價格的大幅下跌將對銀行報表帶來全面沖擊。預防沖擊的根本性手段只能是制定并執行嚴格的信用標準。

2. 新的工具或結構也會掩蓋表外或或有負債。結果是似乎已經分散的風險可能以各種形式返回銀行資產負債表。信譽風險將迫使銀行內生消化法律上獨立實體的損失。

3. 銀行不受約束的創新業務模式,可以削弱如降低利率促進信貸條件正常化等通常被證明非常有效的貨幣政策效率,使儲蓄的有效金融中介功能持續受阻,導致信貸緊縮更廣泛縱深發展。

鑒于國際大型銀行在全球金融市場的系統重要性,其業務流程和產品服務的透明度及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有改進的必要,一個具有有效約束力的外部監管機制也是必要的。全面加強大型銀行機構風險的謹慎管理是當代金融體系穩健運行的關鍵所在。

注:

①本文以國際大型銀行為研究對象。國際大型銀行,指相較于其它零售銀行和大型金融公司,主要從事工商貸款投資組合,公司財務,交易和配售,擁有全球化的經營和批發的銀行。如花旗銀行、摩根大通銀行、瑞銀集團、匯豐銀行、德意志銀行、日本瑞穗金融集團等都是屬于此類的銀行。

②損失金額包含表外融資載體( SIV(特別投資載體)和CONDUITS(管道公司))可能損失在內。

③歐洲商業銀行持有規模可觀的MBS和CDO等復雜結構產品并面臨與結構投資工具(SIV)相關損失的風險。

④ IMF估計目前保險公司市值損失1050- 1300億美元,保險公司向銀行傳遞的潛在風險是600-900億美元。1月31日全球最大的債券保險企業MBIA公布,2007年第四季度23億美元的創紀錄虧損。同日,標準普爾宣布下調對5340億美元次貸證券及債務抵押債券(CDO)的評級。

⑤商業票據管道與SIV資產負債表結構有所不同。在資金來源方,SIV通常發行不同期限主要是較長期限的債券。而在資產方,SIV的結構通常包括比管道更復雜,更可交易的資產。另外,SIV的杠桿比率也較管道高。

⑥根據惠譽評級,去年10月以來30多家美國銀行已被降降,評級下調的壓力2008年其余時間依然存在。

參考文獻:

[1]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8,“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Containing Systemic Risks and Restoring Financial Soundness (Washington, April).

[2]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2008,Internatio-

-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s.

[3]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2007,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Financial Market Turbulenc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Policies (Washington,Octo-

篇8

關鍵詞:次貸危機;混業經營;金融監管;信用評級;公允價值

中圖分類號:F83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08)06-0014-04

美國次貸危機自2007年初爆發后,迅速演變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它必將對美國乃至全世界經濟金融制度的變革產生重要影響。下面簡要分析次貸危機對金融制度、金融監管、信用評級以及會計制度可能產生的影響。

一、將推動金融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發展

人們稱這次美國次貸危機標志著獨立投資銀行時代的結束。在當前金融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的環境下,分業經營的劣勢難以扭轉。次貸危機將加速金融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的發展。

現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是1929~1933年大蕭條后,在《格拉斯一斯蒂格爾法案》的要求下,以摩根銀行拆分為經營商業銀行業務的JP摩根和經營投資銀行業務的摩根斯坦利為標志形成的。該法案奠定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的基礎。然而,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金融創新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金融機構利用實質性的混業經營手法來規避分業監管的手段越來越豐富,混業經營的趨勢也日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為保持金融業競爭力,美國1999年頒布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該法案的頒布象征著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的復歸,一些商業銀行進入原屬投資銀行的業務領域。從那時起,資金實力遠遠落后于商業銀行的獨立投資銀行是否會被吞并或被邊緣化就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但獨立投資銀行并沒有立即消失,繼續在華爾街呼風喚雨。然而歷史趨勢不可阻擋,2008年,在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注冊成為金融控股公司、美林和貝爾斯登被商業銀行收購、雷曼宣布破產后,獨立投資銀行終于成為了歷史,全能銀行正式占據統治地位。

全能銀行的興起對還未完成向全能銀行轉型的傳統商業銀行提出了挑戰。(1)從美國國內金融市場的情況看,傳統商業銀行在許多業務領域已經面臨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嚴峻挑戰,傳統銀行業務在整個金融資產中所占的市場份額多年來一直在不斷地減少;相反,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投資銀行、共同基金及一些大型企業集團所屬的金融性公司等金融機構所占的市場份額則在逐步增加。這種情況再加上金融創新、技術進步、計算機的普及和“金融脫媒”現象蔓延等,使得商業銀行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優勢不斷喪失。而全能銀行興起后,競爭更加激烈,傳統商業銀行將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2)分業經營模式的初衷是為了減少金融風險,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金融業競爭不斷加劇,商業銀行卻同于傳統業務以至競爭力日趨低下,同時,商業銀行的資產經營也喪失了靈活性,難以利用證券市場實行資產的分散經營以有效規避風險,反而影響了商業銀行的安全性,資產不斷惡化,利潤持續衰減,倒閉現象逐漸增多。(3)傳統商業銀行無法為企業提供全面的一攬子金融服務,如證券承銷、并購重組和資產管理等業務。企業必須為不同的金融需要與不同的金融機構交往,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效率,不利于經濟的發展。

全能銀行模式本身具有傳統商業銀行模式所缺乏的某些優點。第一,混業經營模式增強了商業銀行對金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從業務開發看,全能銀行的多元化經營為銀行的金融產品創建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從而極大地增強了商業銀行對金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同時全能銀行由于采取了“超市”經營方式,大大降低了服務成本。第二,從提供金融服務的角度看,全能銀行通過其內部機構之間的業務交叉,提高了服務效率,特別是針對中小客戶時,成本降低更為明顯。全能銀行可以通過綜合化經營來降低風險、提高收益,從而減少周期波動對經營的影響。其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均大大超過傳統商業銀行。

對于轉型中的商業銀行而言,如何跟上金融發展的趨勢,在推進混業經營、拓寬盈利渠道、發揮不同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的同時,不斷提高風險控制和風險防范的能力,讓創新與銀行本身的風險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成為目前面臨的主要任務。

二、將促使金融監管體制的變革

次貸危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金融混業經營與分業監管的矛盾。在美國重開金融混業經營之后,原來的分業監管格局并未打破,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監管體系彼此分割,出現監管漏洞,從而不能充分識別和控制資產證券化的風險,最終釀成次貸危機。針對這種情況,次貸危機爆發后各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將出現根本性的變化,現存的分業監管體系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但如何在現代金融環境下,實施有效的混業監管,以及如何加強國際監管合作,仍將是一段時間內各國監管機構面對的主要挑戰。

次貸危機爆發后,針對監管中出現的漏洞,美聯儲(FED)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宣布達成信息共享協議。根據協議,FED和SEC將共享有關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現金狀況、交易狀況、資本負債率、金融資源和危機管理體系等信息。雙方將在反洗錢、銀行經紀活動、銀行和投資公司金融交易結算等領域展開合作。此外,兩家監管機構還同意每年至少舉行4次會談,來辨別討論并分享與銀行相關的規章制度及監管問題。至此美聯儲把投資銀行納入其監管范圍。

2008年3月31日美國財長保爾森公布了《金融監管改革藍圖》,指明了次貸危機后美國金融監管的發展方向。《金融監管改革藍圖》的本質是將美國政府的金融監管權利重新整合,將現有的7家聯邦監管機構精簡為3家。美聯儲的監管職能將顯著擴充,監管范圍由商業銀行擴展到投資銀行、經紀公司和對沖基金。新設立的“審慎金融監管機構”將目前的貨幣監管局(OCC)與儲蓄機構監管局(OTS)包括進來,對受聯邦擔保的金融機構實施監管。新設立的“商業運營監管機構”將目前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合二為一,負責監管金融機構的商業運營以及保障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三、對信用評級領域的深刻反思

次貸危機開始后,標普、穆迪、惠譽等評級機構備受質疑,評級機構在次貸危機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由于債務抵押債券(CDO)等產品結構復雜,投資者評估其所購證券風險的成本很高,只能依靠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來進行投資決策。評級的公平、公正和公開就變得極其重要。

首先,評級公司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作用成為關注的焦點。在債券發行的過程中,需要評級機構為廣大投資者提供借款人全面、及時、可信的信用風險信息。而評級機構在進行信用評級的同時為承銷商提供債券結構化設計服務,對次級債券的分層、信用增級等提供建議,收取咨詢費用。存在的利益沖突會影響評級機構獨立公正的評級立場,因而評級機

構傾向于低估次貸產品風險,給出偏高的信用級別,使投資者無法準確判斷債券風險。這與安然、世通公司倒閉時,被廣為詬病的會計師事務所為審計對象同時提供管理咨詢服務的情形非常類似。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一些對高風險次貸金融產品進行信用評級的工作人員竟然直接參與評級費用的商談,評級越高越利于債券銷售,評級費用也越高,因此評級機構無法保證評級的獨立性和公正性。穆迪、標準普爾及惠譽等國際知名評級機構均系統性地低估了所有CDO產品的信用風險,給出了偏高的信用評級。

其次,過分依賴復雜且未必可靠的數學模型定量分析,成為人們指責的另一問題。信用評級機構在進行信用評級時使用的主要方法是首先根據信用的形成要素進行定性分析,必要時配合定量計算。在一般企業債券發行的評級中,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行業地位等定性因素權重超過60%,而企業盈利預期、違約概率等基于數學模型定量分析權重不到40%;在結構簡單的MBS、ABS的發行中,對借款人定性分析權重大約在20%,定量分析權重為80%;而對CDO產品,評級幾乎完全依賴數學模型的定量分析,對借款人的定性分析幾乎不被考慮。無論是穆迪公司使用的三代二項式(Binomial Method)評級法,還是標準普爾和惠譽建立在蒙特卡羅模擬法基礎上的評級方法,都把需要對借款人信用風險進行定性分析的次級貸款,在經過結構化后,僅僅依靠歷史違約數據和估計的違約相關性等數量分析方法來進行評級。導致了一個無固定收入居民的房屋抵押貸款在經過一系列證券化、結構化后,竟然與可口可樂公司的債券同是AAA的信用級別。

最后,在次貸危機開始后,評級機構的反應遲鈍,沒有及時向投資者揭示可能存在的風險,一旦投資者發現在CDO市場中惟一可以依賴的評級公司在現實中也不可靠后,市場信心立刻崩潰。而在風險顯現時,幅度過大的調整對市場信心造成進一步沖擊。另外,在沒有預警信息的情況下,三大評級機構在短時間內對大量的次貸產品降低信用級別,投資者因債券級別下降無法滿足相關要求而低價拋售或不得不補充超額的流動性,使流動性進一步趨緊,市場預期加速惡化。這又促使評級機構采取進一步的降級措施,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針對評級機構受到的廣泛質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2008年4月22日在美國參議院作證時稱近期將出臺新規定,明確提出要對信用評級機構強化監管,詳細闡述了可靠、透明和競爭三方面的舉措。預計評級機構將在利益沖突、評級方法、評級程序、信息披露等方面發生較大變化。具體措施包括:禁止信用評級機構向債券發行商提供咨詢服務;改變目前的評級收費模式;增加評級模型透明度(美國2006年9月29日出臺的信用評級法案“The Rating Agency Act”規定評級模型作為商業機密受到保護);在評級指標中對一般企業債券和結構性產品進行區分等。另一方面,監管機構亦要求結構產品承銷商提供更多的相關產品信息,市場投資者未來將不會僅僅依賴信用評級公司的評級就做出投資決定;并準備為評級市場引入更多競爭者,打破目前標普、穆迪、惠譽的壟斷格局。同時,各評級機構也在進行主動調整,通過強化公司治理增強評級流程的完整性,積極處理潛在的利益沖突問題;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強化制度執行力;聘請外部公司定期對合規性和治理流程進行獨立性評估等手段恢復市場對評級機構的信心。

四、對公允價值的會計方法產生重大影響

就像安然公司的倒閉引發人們對會計準則的深入討論,最后導致《薩班斯法案》出臺一樣,此次次貸危機中諸多金融機構的接連倒下也引發了人們對現行會計準則的深入探討。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已定于2008年10月2日召開特別會議,就次貸危機中引起全球廣泛關注的公允價值會計和資產負債表外會計進行討論。其中公允價值被認為是此次次貸危機中引起眾多金融機構流動性迅速枯竭的重要原因。

根據美國公認的一般會計準則(U.S.GAAP)和國際金融報告標準(IFRS)關于金融資產價值處理的規定,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可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可出售資產、持有至到期資產三類,其中交易型金融資產須按照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可出售資產也須按公允價值計量并將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表,只有持有到期型金融資產才能夠以成本計入資產負債表。也就是說,交易型金融資產和可出售金融資產的計量全部采用公允價值法。而投資銀行大量持有的結構產品,應視為交易型和可出售型,須按照公允價值核算而不能按購入成本計入結構產品投資。

正是這兩類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影響了投資銀行抗御和化解風險的能力。一旦市場走軟,相關金融資產價格下降時,按照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投資銀行就要按不同的資產屬性減少所有者權益或沖減利潤。這將影響金融機構的盈利水平和資本充足率水平,為減少減計帶來的不利影響,投資銀行勢必又會加大有關資產的拋售力度,市場即陷入了“交易價格下跌――核減權益――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必須繼續核減權益”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諸多投資銀行因無法解決流動性不足和資本充足率不足問題而。

如何在市場劇烈震蕩的條件下,采用適當的方法對資產價值準確計量,同時減少管理層的道德風險,維護投資者的利益是一個急需全球會計行業探討的問題。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亚洲日本好爽视频在线 | 一级a爱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第一页 日韩午夜午码高清福利片 中文字幕第一区第二区 |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 | 午夜自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 | 一级少妇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