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6 10:33:2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平臺經濟分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當前中國的家具企業對于擁有自主的設計力量有很強的期待,對于舉辦設計競賽培植本土的原創家具設計也有很強的動力,因此設計競賽就成了高校家具專業學生很好的練兵平臺。家具設計競賽平臺對于學生與企業實現了雙贏,一方面企業在這樣的競賽中獲得了很多靈感,有的可以轉化為實際的作品,成為公司的產品,增加公司效益與競爭力;另一方面培育了人才,為企業的長久發展提供動力。而對于學生來說,家具設計競賽這個平臺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那就是雖然對具體生產、制作細節不熟悉,但是也擺脫了實際生產的條條框框的限制,思維活躍,創造力強,可以為企業提供鮮活的創意與靈感。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一些競賽進行仔細研究,針對這些研究成果有針對性地參與比賽,得到鍛煉。
2首先從國際家具設計的平臺來看
2.1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設計大獎:德國“iF獎”、德國“紅點獎”與美國“IDEA獎”
2.1.1紅點獎
是國際公認的設計獎項之一,由“reddotproductdesign”產品設計獎、“reddotcommunicationdesign”傳播設計獎及“reddotdesignconcept”設計概念獎三大獎組成。設計概念將在其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反映未來發展趨勢,引導設計潮流的獎項。因此參賽作品具有一流的、顛覆性的設計概念是獲獎的重要方面,同時外觀的時尚、美觀,當前技術條件下的可實現性,以及人機工學性、趣味性、易于操作、成本控制等都是紅點產品概念獎評選的重要內容。
2.1.2iF獎
該獎項與紅點獎都經常被稱為“設計界的奧斯卡獎”,是國際首屈一指的設計大賽。iF有專門針對學生而設置的概念獎,包括產品、材料與交互三個方面,并且是免交參賽費參加,這些對于學生參賽來講都是利好消息。iF獎的最重要關注點還是是否有出類拔萃的創新,這個創新有沒有在產品上被很好地表達出來以及這個創新的可實現性。同時iF獎具有明確的十條評選標準,那就是產品創意程度、質量高低、考慮的精細程度以及可實現性、功能性、實用性、材料應用、產品的穩定性、安全性、全球性以及社會責任的表達等??芍^面面俱到,但是在做這樣的比賽時,我們可能做不到十全十美,重點就是我們在這個評選標準中有特別突出的一項或者幾項,特別是在創意表達方面。因此,作為學生來講,思維相對活躍,受到的局限小一些,在創意方面具有優勢,可以首先從創意方面入手,爭取在這方面取得突破,然后再適當考慮產品的社會責任、功能等要素,才能最大程度提升得獎的概率。
2.1.3IDEA獎
IDEA為學生提供專門的分類,學生作品只能提交學生組,避免了不公平的競爭,有利于發揮不同設計群體各自的優勢。如果上一年提交的作品沒有贏得相關獎項的話,今年有符合條件的項目還可以重復參加。同時IDEA也給出了七大評分標準,它們分別是設計的創新性、對用戶的價值、有利于社會和環境、符合生態學原理、符合現代審美趣味、可用性與可靠性、內部因素與方式。三大設計競賽都最為關注創意,都有專門針對學生的概念設計,也都包含家具設計方面的內容,為家具設計學生提供了國際化的交流平臺。
2.2旭川的國際家具設計大賽是在日本著名木家具中心—旭川舉辦的國際家具設計大賽[IFDA]
自1990年開始每三年舉辦一次,該項賽事被認為是世界最負盛名的設計大賽之一。該項設計大賽的評審標準首先強調的是設計的原創性,同時高品質、美感以及是否可以批量生產和銷售、反映出社會的需要和進步等都是評選的重要標準。所有參賽作品要求制作1∶1比例的實物產品。來自日本以及家具設計強國丹麥、芬蘭的國際評審委員會將從全部參賽中評選出8個得獎的作品和21個最終入圍作品。
3國內家具設計競賽平臺
1)廣東家具協會主辦的系列家具設計大賽,該系列大賽是目前國內涵蓋項目最多,得到最多企業支持,安排獎項也最多的設計賽事。主要包括的設計賽事有澳門國際荷花杯酒店家具設計大賽、中泰龍設計大賽、麗江杯設計大賽、健威杯、三鄉杯、百利杯、紅古軒杯等賽事。澳門國際荷花杯酒店家具設計大賽是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一個,該項比賽一般會設定一個主題,如2010年的設計主題是“中國風”,2011年的設計主題是“新古典主義”,2012年的設計主題是“亞洲風情”。通過這些主題的設定我們可以推測其大致出發點就是非常希望融入文化元素,設計成具有濃郁文化氣息、地域特色的現代高級家具,非常希望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家具設計結合起來,以此來滿足不斷涌入的大陸游客的需要,讓他們有親切的感覺。并希望將亞洲的獨特地域文化與家具設計結合,以此來吸引來自全球的游客。分析了這些因素后再進行設計的時候就會有的放矢。其他幾個項目的賽事也都有明確的主題,如中泰龍杯側重辦公家具的設計、三鄉杯與紅古軒杯側重傳統古典家具的設計、健威杯主要是板式家具的設計、麗江杯主要針對的是公共座椅的設計,學生可以針對自己感興趣、所擅長的展開設計。該系列賽事得到眾多企業支持,因為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山寨”之路已經行不通了,代工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活也不再想繼續了,意識到本土的原創設計必須受到重視,以此慢慢培育人才,為企業的長遠發展與產業升級打下基礎。
2)名家具設計大賽,該項賽事也是開創時間比較早,比較有影響力的一項設計賽事,每年都有一定的設計主題,從往年的獲獎作品來看,設計風格比較自由,概念設計相對較多,是一項非常適合學生參與的賽事。
3)此外還有“龍”家具創意設計大賽以及一些大學與企業合作組織的設計大賽。
4綜述
關鍵詞: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縣域經濟;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05004703
1引言
近幾年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建立問題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尤其是江西省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所帶來的政策支持更是激起了湖南省關于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總體而言,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區域內經濟發展并不均衡,既有望城區這樣的經濟實力強縣,也有安化、平江等貧困縣??h域經濟作為社會經濟功能完善的基本單元,準確的評價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內縣域經濟發展的狀況,對于促進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區域內縣市區經濟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是繼長株潭城市城市群之后湖南省又一增長極,其社會經濟發展對湖南省的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本文側重于從縣域經濟的經濟競爭力評價分析出發,通過因子分析與聚類分析對區域內的縣市區的經濟競爭力進行評價、分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建議。
2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3.5結果評價
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各縣區綜合競爭力及單項因子競爭力的情況,得分越高表明該項競爭力越強,反之則競爭力越弱。經過評價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望城區不論是在單個因子上的競爭力還是綜合競爭力都處于第一位,望城區作為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中的一個部分,但是由于其靠近長沙市區,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均有其他縣區所無法比擬的優勢,2011年望城區的人均GDP為62293元,是最低的安化縣的5倍,由于位于長沙市,其在第三產業、工業發展方面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是整個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內經濟競爭力最強的地區。除去望城區外,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內的中心城區在經濟的綜合發展水平和產業競爭力上處于前列,有的市區由于主要突出服務業的發展,且區域范圍規模較小,因而在產業競爭力和產業規模上與周邊的縣相比略有不足。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出,不論是單項競爭力還是綜合競爭力,排在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市轄區或者縣級市,這也反映出了縣域內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現象。
從第一項因子來看,即縣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來看,其即反映了縣區經濟發展的綜合水平,也反映出了縣區內發展的富裕程度。就第一項因子得分情況來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望城區、云溪區、武陵區、岳陽樓區及汨羅市,云溪區、武陵區及岳陽樓區均是所在地級市的中心城區,而望城區因是長沙市下屬區,汨羅市屬于縣級市,且是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其綜合經濟實力在湖南省亦位居前列。總體上來看,中心區域的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與富裕程度要遠遠地走在周邊縣域的前列。
第二項因子主要反映的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競爭力,從得分情況來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望城區、汨羅市、武陵區、鼎城區、澧縣。中心城區如武陵區與鼎城區,作為常德市的中心城區,在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基礎和政策上與一般縣區相比具有較大的優勢,產業競爭力較強。汨羅市作為國家循環經濟發展的試點城市,將再生資源產業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形成了中南地區再生資源交易規模最大的市場,經濟競爭力大為提升,在中部百強縣中排在第86位。澧縣是湖南省的工業強縣,工業基礎和基礎設施良好,積極承接來自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出口加工業已形成一定的基礎,綜合經濟實力與周邊縣相比具有較大的優勢。
第三項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區域內的居民生活質量水平。從表4中我們看出,居民的生活質量水平并不完全與經濟發展的綜合水平或產業競爭力相掛鉤,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望城區、平江縣、安化縣、桃源縣與澧縣。望城區、澧縣的綜合競爭力較強,其在這一因子上的得分也較高,經濟發展的成果也惠及到居民的生活。
4基于聚類分析的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縣域經濟類型劃分
運用SPSS17.0對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內的25個縣區的指標樣本的三個主成分因子進行聚類分析,將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內的縣區聚為四類,聚類的結果如下。
第一類:望城區,其是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內經濟競爭力最強的縣區,不論是單項競爭力還是綜合經濟競爭力均位于第一位。因靠近長沙市,擁有良好的市場、區位條件,工業經濟發展實力雄厚,基礎設施完善,是國家百強縣市之一,綜合經濟競爭力在湖南省亦位居前列。
第二類:汨羅市、郝山區。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汨羅市與郝山區在三個單項因子上的的得分均為正數,且單項因子競爭力均位于前十位,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競爭力較強、人民生活水平較高,我們可以將這兩個城市歸結為協調發展類型,經濟競爭力較強,發展的潛力較大。
第三類:云溪區、武陵區、岳陽樓區,這三個區綜合競爭力得分均位于前十位,其中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富裕程度也均位于前列,但是其第三項因子得分偏低,如云溪區,其在第三項因子的得分上處于最后一名,武陵區排在第二十位,岳陽樓區排在第二十二位,即反映在居民生活水平質量上的得分偏低。雖然綜合發展水平和產業競爭力較強,但是人民生活水平質量上存在缺陷,發展的成果并沒有很好地惠及人民。
第四類:津市市、石門縣、臨澧縣、鼎城區、澧縣、桃源縣、沅江市、資陽區、臨湘市、君山區、桃江縣、安鄉縣、安化縣、岳陽縣、平江縣、漢壽縣、南縣、湘陰縣、華容縣等。這類縣區經濟競爭力一般,這類縣區大部分城市化水平較低,市場化程度不高,產業結構有待調整,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沒有凸顯出自己的特色來。
5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縣域經濟競爭力提升的對策分析
5.1因地制宜,凸顯特色產業的發展
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總體來說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區域內特色經濟發展不夠明顯,縣區間產業結構同構現象嚴重,產業布局大同小異,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因而在今后的發展進程中,要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做好縣域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避免短期的盲目而動。依據自身的資源稟賦情況,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重點培育區域內的優勢產業。在凸顯特色產業的同時,應將綠色發展放在重要的地位,充分利用綠色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把綠色經濟作為走向市場的最佳切入點,并圍繞綠色經濟的發展形成縣域經濟特色。
5.2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進程
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與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階段,部分地區已進入到了工業化發展的中后期階段,從湖南省層面上來看,湖南省正在整體推進“四化兩型”社會建設,這對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內縣域經濟的發展來說也是個契機。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明清以來,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一說,可見農業地位的重要性。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大力培育現代農業企業,加快區域內農業大縣的農業資源開發。工業化是縣域經濟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工業的發展能夠較快地增加地方財稅收入,支持其他產業的發展,繁榮整個縣域經濟。而城市化進程與工業化進程是相互促進的,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的發展既可以推動工業的發展,也可以轉移剩余的農村勞動力。三個進程同步推進,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5.3重點培育產業集群,增強產業競爭力
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內除了工業強縣及中心城區外,總體產業競爭力較弱,且產業同構現象嚴重,面對來自外界的競爭力,應該加強產業園區建設,依托園區經濟的發展,支撐縣域經濟集群發展。要依據自身的工業基礎和產業特點,建立符合自身實情的特色產業體系,避免區域間的惡性競爭,增強區域產業發展的聯動性與協調性,明確產業定位,突出重點產業。選取具有自身比較優勢的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加快產業集群建設,增強產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金輝,錢焱,苗壯.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6,(10).
[2]湖南省統計局.湖南省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3]馮一平,何有世,王鵬.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J].商業時代,2010,(05).
文中根據額濟納旗農田水利規劃報告書,并借鑒其他專家學者現有研究成果,從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三個方面綜合分析工程成本和預期效益,并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分析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參照工程建設可行性評價標準,評定工程建設可行性。工程項目的經濟計算期為2010年到2020年,基準年采用2010年。將工程基礎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后,根據相應的能值轉換率或能值貨幣比,能值量化工程每年的生態經濟成本及效益(表1)。
農田水利工程的能值分析
能值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H.T.Odum提出的,是綜合分析生態經濟系統各種能量流的轉換機理,并定量研究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及其相互關系的重要理論[4]。農田水利工程的能值評價,是依照生態經濟學原理,從整體觀和系統論出發,以能值為量綱統一量化工程項目的生態經濟成本和效益,分析工程建設能值成本效益比,依據工程建設評價標準,得出工程項目是否可行的結論,進而為工程項目的投資決策提供評定依據。農田水利工程關系到區域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及生態系統的平衡,其工程建設的生態經濟成本包括經濟成本、社會成本和生態環境成本[5]。其經濟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設運行中消耗的社會經濟財富,如石、沙、鋼材、水泥等[5];社會成本指工程項目對社會造成的不利影響及損害,如移民和占用耕地等[7];生態環境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設運行中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及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如水土流失等[8]。農田水利工程的生態經濟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主要表現為糧食產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除澇工程的效益主要指在采取工程措施后減少的農產品損失)[2],;社會效益指在保障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安定和諧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增加就業和提高收入等[9]生態效益主要表現為對周圍生態環境的改善,如改善局地小氣候,凈化空氣、補給地下水等[10]。能值評價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可行性步驟如下:(1)全面分析農田水利工程的生態經濟成本和效益。首先對工程的生態經濟成本和效益進行全面分析:1)按物質來源將農田水利工程在建設運行過程的生態經濟成本劃分為三類:一類是社會性投入(社會成本),包括管理維修費、安裝工程費等人力勞務費[11];二類是自然資源投資(生態成本),如太陽能、風能、雨能、表土流失等環境資源;三類是經濟反饋能值投入(經濟成本),包括水泥、鋼材、機械設備等工業投資。2)根據工程建設目的及主要建設用途,并結合工程自身特點,分析工程對周圍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其及作用對象,將工程效益進行區分歸類:一類是社會效益,如科學教育研究、增加就業等;一類是經濟效益,如糧食增產、灌溉用水收入等;另一類是生態效益,如調節水分、改善局部小氣候等。(2)工程生態經濟成本與效益的能值計算。太陽能是萬物之源,實際應用中通常將各種生態流統一為太陽能值,即單位物質或能量形成過程中所包含的太陽能值量[12]。根據相應的能值轉換率或能值貨幣比通過式(1)對工程系統中各種能量流、物質流、貨幣流等具有不同度量尺度的生態流進行統一。能值轉換率是指形成每單位物質或能量所含有的另一種能量之量[12]。能值貨幣比是全年總能值使用量與該年度國民生產總值的比值,即單位貨幣相當的能值量,反映了系統貨幣的實際購買能力[13]。EM=τ×E(1)式中:EM為單位物質、貨幣形成所包含的太陽能值,sej;τ為物質、貨幣能值轉換率或能值貨幣比率,sej/$(sej/J);E為物質所具有的能量或貨幣價值,J($)。(3)計算農田水利工程能值產投比。根據式(2)計算工程能值產投比。能值效益成本比[6,14]不受人類支付意愿和通貨膨脹的影響,可用以衡量水利工程生態經濟效率,實際應用中常根據其大小作為評價工程建設可行性的依據。一般認為當EmCBR大于1時,則該工程建設具有可行性;等于1時,該工程滿足工程建設最低要求;小于1時,則不建議該工程的建設和運行。EmCBR=B+RVC(2)式中:EmCBR為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B為工程生態經濟產出能值,sej;C為工程生態經濟投入能值,sej;RV為工程剩余能值,sej。
結果與分析
根據能值理論,計算額濟納旗灌域內小型農田灌溉工程建設及運行期間生態經濟成本投入及生態經濟效益的能值價值(表1)。據表1,對工程生態經濟成本及生態經濟效益結構組成比例和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值情況進行分析(表2)。由表1和表2可知,額濟納旗小型農田灌溉工程生態經濟成本中,經濟成本最高、社會成本次之,生態環境成本最少,分別占總成本的61.48%、33.38%和5.13%,說明工程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作用較小,經濟投入占主導,其中主要表現為礫石消耗,相應的能值價值為2.60E+18sej;工程生態經濟效益中,經濟效益最為顯著、生態環境效益次之、社會收益較少,分別占總效益的56.54%、27.89%和15.58%,說明工程收益的主要表現方式是經濟效益,表現形式為棉花產量的增加。由表2可知,工程的經濟效益成本能值比為5.26,社會效益成本比為2.67,生態環境效益成本為31.12,生態經濟效益成本比為5.72,各比值均遠大于1,說明工程在經濟、生態和社會各方面均滿足工程建設可行性要求。另外,工程的生態環境效益成本比最大,說明該項目區生態環境具有較大的改善潛力。綜合分析,額濟納旗小型農田灌溉工程建設和運行期間,除了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還可大力促進社會發展,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尤其是節約水資源方面,工程節水價值尤為突出,這對于水資源極度短缺的西北干旱區更顯重要。總之,從生態經濟評價角度進行分析,額濟納旗小型農田灌溉工程具有較強的建設可行性。
討論
用傳統經濟評價方法分析額濟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建設可行性。工程年均投資482.5萬元,項目效益主要表現為糧經增產值984.6萬元、節省灌溉投資51萬元、減少能源消耗投資46.58萬元及省工效益56萬元,工程經濟效益成本比為2.36,大于1。兩種分析方法結果雖存有一定差異,但評價結果較一致,均表明額濟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具有較強的建設可行性。經濟方法雖然能夠從經濟學角度簡單直接地衡量出工程建設可行性,但論證內容不夠全面,對不能用貨幣進行衡量的環境影響(如水資源消耗等)及社會效益(如科學研究價值等),不能完全納入工程建設可行性分析過程中。能值分析方法在全面認識工程建設的生態經濟影響基礎上,將自然環境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進行統一衡量并比較各子系統的能量提供,進而能夠更完整的反映出工程建設可行性。
關鍵詞: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體會
脛骨平臺骨折所波及的膝關節是全身最大、結構最復雜的關節。其骨的正常解剖形態是膝關節穩定的基礎,所以脛骨平臺骨折的手術治療需要精確的解剖復位,可靠的內固定以及早期功能鍛煉。因而,脛骨內側平臺骨折的手術治療與診斷引起了膝關節創傷外科方面的醫學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6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患者年齡為21~65歲,平均年齡為42.5歲;以患者的脛骨平臺骨折情況符合Ruedi-Allgower 分型Ⅱ型、Ⅲ型為標準將患者納入本研究患例,其中左側骨折患者37例,右側骨折患者53例。致傷原因包括車禍,墜落傷,運動傷,重物砸傷。開放性骨折34例,閉合性骨折56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以及臨床癥狀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給予治療組患者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1]。具體方法如下:手術之前對患者進行傳統的跟骨牽引,盡量將移位骨片恢復到原來位置,等到創面的腫脹消下去以后再準備進行手術。手術之前,先對患者進行麻醉,讓患者仰臥,使用連續性硬膜外阻滯麻醉方法。麻醉完畢以后,第一步先切開創面,對腓骨骨折的骨頭進行復位工作,成功后將其固定,這樣可以使小腿的長度恢復。接下來在踝關節脛骨前內側行切開一道5cm最有的切口,順著骨干的方向對骨膜進行剝離,此后對患者骨折端的旋轉移位進行復位以及對重疊移位進行復位,脛骨骨折進行復位,通過C型臂透視觀察手術復位結果成功,接下來可以使用克氏針暫時將鎖定鋼板固定于脛骨上。用實現準備好形狀的鎖定鋼板植入放置在脛骨表面,讓整個鎖定鋼板完全順著脛骨前內側骨皮質貼服下來,并檢查其和骨干完全順合良好,用幾枚克氏針暫時固定。然后透視觀察其鋼板位置正確,復位結果滿意。在手術創面下暴露出螺孔,在骨折鋼板的合適位置將數枚鎖定螺釘一一擰入。術后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的發生。
給予對照組患者脛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療[2]。具體方法如下:手術之前,先對患者進行麻醉,讓患者仰臥,使用連續性硬膜外阻滯麻醉方法。麻醉完畢以后,第一步先切開創面,對腓骨骨折的骨頭進行復位工作,成功后將其固定,根據骨折情況選擇相應材料,對患者裝上外部單臂外固定支架,調整兩個固定架切口處的長度。術后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的發生。
2結果
經過治療和隨訪,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后如下。對照組患者共有10名患者發生術后并發癥,治療組患者有3例發生術后并發癥,大多情況為感染,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各種類型的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措施不同,關于其最佳治療方案現在也還沒有定論[3],這種骨折涉及關節面,復雜性脛骨近端骨折現在仍然是臨床骨科中治療難題之一,尤其是合并關節內骨折以及干骺端粉碎性骨折的,相對于其他類型的骨折,這類骨折創傷較重、并發癥多、診治發雜,其治療方案仍然有待于我們繼續探索改進。
為使脛骨平臺骨折手術達到比較好的療效,需注意治療目標,強調為獲得正常的力線,穩定的關節,完整的關節面,以及軟組織愈合良好,功能范圍的活動,不繼發退行性骨關節炎。手術過程中應對上述問題引起充分的關注。
對不同的患者根據其具體情況采用個性化治療,合理選擇切口位置、內固定方法,注意術后感染等情況的發生,關節面的成功恢復,損傷骨骼的準確復位都對手術成功與否以及患者的恢復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臨床醫學工作者應對手術切口位置、內固定方法、術后感染、關節面恢復、損傷骨骼復位以及患者術后療養有足夠的重視,從而保證手術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患者痛苦。
參考文獻:
[1]張帆,羅曉東,葉茂,等.創傷關節鏡下手術治療脛骨后側平臺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2,9(24):33-34.
關鍵詞:額濟納;包氣帶;植物;土壤;生態環境
1.植被生長環境條件
額濟納平原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因素有氣候、包氣帶土壤水分條件、包氣帶土壤巖性和含鹽量、水文及水文地質條件,以及一些其他因素。
1.1氣候因素
額濟納平原深居內陸腹地,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夏季酷熱,冬季嚴寒,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溫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38.2mm,年內降水量60%~70%集中在七至九月,一次降雨在10mm以上者甚少,多年平均蒸發量3653mm,是降水量的95.6倍左右,多年平均氣溫為8.2℃,最高為42.2℃,最低為-36.4℃,年均絕對濕度為4.2mb,相對濕度32%~35%。風大沙多,年均風速4.2m/s,最大風速15.0m/s,這種極端干旱的氣候條件,對植物的生長非常不利,植物生長所需水份主要靠黑河中游來水的灌溉和地下水兩方面,降雨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微乎其微,風沙的強烈吹蝕,使土壤中植物根系,造成植物吸收水份困難;風沙同時也埋壓植物,使其難以正常生長。
1.2包氣帶土壤水分條件
地下水面以上,巖石孔隙中沒有充滿水,包含有空氣,稱為包氣帶。在包氣帶中,水分以支持毛細水、懸掛毛細水、孔角毛細水及結合水的形式存在,包氣帶水直接影響著植物的生長和其他生態環境,實際上真正能夠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只有毛細水。根據野外采樣測定包氣帶土壤含水量分析,以及在不同類型植物和無植被的荒漠戈壁區所進行的土壤水基質勢專門觀測結果,額濟納平原區包氣帶水分具有如下特征。1.2.1包氣帶水分在不同地貌單元上存在著顯著差異,一般情況下沿河細土地帶與古日乃湖盆洼地中,土壤含水量較高,為1.69%~20.43%,戈壁地帶含水量很低,一般小于3%,沙丘含水量最低,一般小于1%。1.2.2不同的土壤巖性,其水分狀況也存在很大差別,在地表以下2.0m的土層范圍內,土壤平均含水量:中粗砂、砂礫石為0.30%~3.00%,細砂、粉細砂為0.5%~20%,粘性土為3%~20.43%。1.2.3相同的土壤,包氣帶水分垂向上的變化規律呈現由上到下漸增的趨勢,接近潛水位時,含水量趨于飽和狀態;沿河邊包氣帶土壤在接受河水入滲補給量時,其含水量呈現上下大,中間小的形式。1.2.4在植物根系主要發育深度段,土壤含水量的大小隨植物生長季節而變化,其含水量的歷時變化規律是:5~8月份,含水量由大到小再到大,一般8月底含水量達到一年內的最小值,9~10月份含水量又向增大的方向變化。1.2.5包氣帶土壤含水量的分布與土壤的組合特征有關,巖性結構單一的均質剖面中,從潛水面到地表,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的變化是相對連續的,在巖性相差較大的非均質剖面中,在巖性變化的地方,含水量也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包氣帶水分條件好壞直接影響著植被生長狀況和分布。從野外調查統計得知,生長好的植被一般都分布在接受河水補給或灌溉比較容易的沿河細土地帶和部分湖盆洼地中,這些地區的包氣帶只要河流來水,均能得到較充足河水補給,同時,沿河地帶地下水位埋深較淺,蒸發作用強烈,地下水能源源不斷地補充包氣帶,所以包氣帶含水量較高,植物生長也較好,如額濟納旗縣城以東,八道橋以西,吉日格郎圖蘇木與蘇古淖蘇木之間植被生長良好,是工作區植被生長最好的地區,老中幼各齡喬灌木都生長良好。但在賽汗桃來以北的西河沿河細土地帶尤其是河流西岸,這一帶由于經常得不到河水灌溉,包氣帶土壤含水量遠低于東河,植被生長狀況普遍較差,地面草場稀疏干枯,甚至死亡。賽汗桃來以西的西戈壁,兩河之間的中戈壁以及東戈壁,包氣帶含水量很低,只有零星分布耐旱植物,如梭梭、麻黃等生長在戈壁洼地中。
1.3包氣帶巖性
額濟納平原區土壤母質組成為沖洪積、湖積和風積的松散物質,物質來源除風積沙及山前洪積物外,均由黑河從南部搬運而來,形成的土壤多為缺乏有機質而富含鹽分的含礫荒漠砂質土、灰棕漠土及鹽化草甸土等。平原南部以及平原北部國境線一帶,地下水多深藏于砂礫石土中,缺少水分,不宜于植物生長;平原區中北部水位淺藏,地表礫石厚度薄,下部多為疏松的細砂、亞砂土,結構松散,較易于保存水分,有利于植物生長;沿河細土地帶與湖盆細土地帶,水位淺藏,土層由亞粘土、亞砂、粉細砂及細砂等細顆粒物質組成,結構松散,土質較肥沃,為植物生長發育的良好場所。1.3.1不同的植物類型具有不同的生長土壤胡楊一般生長在沿河細土地帶,紅柳、芨芨草等多生長在沿河細土地帶與湖積平原地帶中,巖性主要為亞砂土;白刺、駱駝刺生長在地下水位淺埋的鹽漬化土壤中;梭梭、沙楊棗等生長在砂質、砂壤、砂礫質和礫質物質組成的廣大戈壁平原上;土質疏松的沙丘上主要生長梭梭、紅砂河米等植物。1.3.2包氣帶的巖性組合特征與植物生長密切相關在地下水位相同的情況下,植物生長狀況主要取決于包氣帶的巖性及其組合特征。(1)由潛水面到地表,包氣帶巖性組合為砂性土——粘性土的剖面,在地下水位埋深一定的情況下,土壤的含水量相對較高。這種剖面的巖性組合特征較為單一,土壤含水量的變化相對不大,有利于植物的生長。(2)由潛水面到地表,包氣帶巖性組合為砂性土——粘性土——砂性土——粘性土的剖面,在地下水位埋深4.0m的情況下,位于地表以下0.8m~1.5m的砂層,其下粘性土的含水量為15%,而其上的粘土層含水量僅為7%,這樣的巖性組合,其土壤含水量的分布不利于植物的生長,所以該剖面所在地段的紅柳生長就差。(3)由潛水面到地表,包氣帶巖性組合為粘性土——砂性土或砂礫石的剖面,其上部粗顆粒地層的含水量一般都很小,植物難以生長。位于額濟納旗縣城以西4km處的荒漠戈壁中的剖面,地表以下砂礫石層厚度為1m,其下為0.6m厚的粘土,當水位埋深為3m時,砂礫石中的含水量<5%,而其他剖面相同深度內的土壤含水量都在10%以上,這就是此剖面段不生長植被的原因。廣大的戈壁灘上,其包氣帶巖性組合基本上都是這種類型,所以大部分戈壁上一般不生長植被。
1.4包氣帶土壤鹽分
包氣帶土壤鹽分的組成及含量對植物的生長起著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在植物生長發育狀態上表現出來,不同的植物耐鹽堿的程度也有差異,某一種植物必然生長在其適宜的鹽分范圍的土壤中(見表1),當土壤中的含鹽量超過該范圍時,該種植物就會枯萎、死亡,而被另一種適宜該鹽分含量的植物所代替。
1.5水文及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
額濟納河在工作區內流程約240km,由南向北在三角洲上又分為19支,向下徑流。額濟納河每年一般來水兩次,分為冬水期和洪水期,河流年徑流量呈逐年減少趨勢(見表2)。地表水在時空分布上的不均勻性,造成河水對地下水的入滲補給顯得極不穩定,而且時間短暫,在植物生長最需要水分的季節(3月~7月)都沒有河水。地表水的這種來水特征,使得平原綠洲區植物的生長發育所需水分主要依靠地下水來維持。然而,地表水(包括灌溉水)的入滲是本區地下水(包括包氣帶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所以歸根到底,地表逕流的變化對本區植物生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前已述及,植物的生長是靠包氣帶土壤供給水分的,包氣帶水分條件的好壞主要取決于水分的補給狀況,在沿河綠洲和湖盆綠洲地帶,包氣帶水分主要為季節性河流的入滲補給和地下水的毛細補給;廣大的戈壁平原與沙丘地帶,則主要是凝結水的補給。由于本區植物主要是吸收利用包氣帶中的毛細水維持其生長,至于毛細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則主要取決于地下水位的埋藏深度和植物根系的下潛深度,當植物根系深度能夠到達毛細水上升高度的范圍,則植物可通過吸收毛細水的持續補給而正常生長,如果植物根系深度達不到毛細水上升高度的范圍時,植物根系就得不到足夠的水分而出現枯萎,甚至死亡。據調查,工作區80%的植被都生長在水位埋深<5.0m的地帶。
1.6其他因素
影響植被生長發育的其他因素包括人為因素、蟲害等。1.6.1人為因素人為因素的破壞主要表現在過渡載畜、樵采、濫伐、采挖藥材四個方面。工作區,牧民樵采喬灌木做燃料,伐取喬木修房、圍欄、砌井;采挖藥材,破壞梭梭根部,致使梭梭根部干枯;部分地區過渡載畜,致使胡楊、紅柳、梭梭林幼苗被吞食,造成更新后繼乏苗,成片林木變為荒灘。1.6.2蟲害氣候干旱缺水導致本區蟲災泛濫,胡楊天幕毛蟲(象鼻蟲)、檉柳條葉甲(金花早),是危害最嚴重的害蟲。綜上所述,影響本區植被生長發育的因素很多,氣候的極度干旱,河流來水量的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土壤干旱化,是植被衰退的根本原因,而人為破壞,蟲害等是加速植被退化的重要影響因素。
2.土壤鹽漬化與土地旱化、沙化
2.1土壤鹽漬化
工作區土壤鹽漬化主要發生在一些徑流不暢的由細粒土組成的湖盆洼地中,如古日乃盆地與嘎順淖爾湖盆等大型湖盆,以及一些小型洼地,這些湖盆洼地地下水的共同特征是,水位埋深淺,徑流不暢或徑流受阻,在強烈的蒸發作用影響下,地下水通過毛細上升蒸發,鹽分累積于土壤層中,便導致土壤的鹽漬化。土壤含鹽量的大小與地下水位埋深、包氣帶巖性、地下徑流條件的關系密切,在遠離河岸和湖盆洼地的戈壁地帶以及河流的上游,由于潛水埋深大,巖性較粗,地下徑流較強,往往不發生鹽漬化,在沿河的細土地帶,由于地表水將土壤中的鹽分溶解并淋洗到地下水中排走,一般只發生輕微的鹽漬化。
2.2土地旱化
土地旱化的最直接原因是河流來水量的減少導致區域性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包氣帶土壤處于極度干燥狀態。
2.3土地沙化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是在 總結 、借鑒前人的有關fdi直接投資環境評價方法的基礎上,對福建省的臺商投資環境進行評價。通過評價構成投資環境的各主要因素,對福建省 交通 郵電基礎設施、勞動力狀況、產業結構狀況、進出口總額、外商累計直接投資總額、地區生產總值等方面對臺商直接投資環境進行了綜合評價研究,根據評價結果提出優化福建省臺商投資環境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區域 經濟 的持續發展。
臺商投資作為我省境外資金的主要來源,臺資企業在福建的投資效率普遍較高, 經濟效益表現較好, 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而且帶來了有益的經濟影響,增強當地的經濟實力,增加當地就業機會;臺商在福建投資不僅帶來了有形的資產設備, 更重要的還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 促進了當地企業員工經濟觀念的變化。對福建的經濟產生正向直接的拉動作用,促進福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但目前,臺商投資逐漸北移,福建原有的“五緣”優勢在消失,且受經濟腹地、產業鏈和高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限制臺商投資大量減少,對福建的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海西經濟區”這一對臺經濟戰略就是為了防止福建的邊緣化而提出的,因此對福建的臺商投資環境進行評價對完善福建臺商投資環境進一步吸引臺資促進福建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臺商大陸投資發展態勢
1.1臺商大陸投資發展態勢
臺商在大陸的投資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到目前為止,已經基本形成華南(珠江三角洲、福建閩東南)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灣等臺商相對集中的區域。
從上世紀80年代福建開啟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先機以來, 臺灣 對大陸的投資就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從閩東南沿海向全國擴張。福建、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憑借與港臺在 地理 位置上的先天優越性率先承接了第一波臺商投資熱潮。由于臺商在早期投資大陸中,帶有明顯的試探性,加之時逢臺灣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階段,勞動密集型產業尋找對外投資的出路,因此,在福建閩東南和廣東珠三角投資形式主要是“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投資主體以中小企業為主。 進入90年代,隨著兩岸關系的逐步緩和與大陸大開發、大 市場 、大發展態勢的形成,臺商投資迅速北上,投資領域也趨于多樣化,廣東、福建的對臺優勢逐漸弱化。
以上海浦東為中心,包括江蘇、浙江在內的長三角基于雄厚的經濟基礎,眾多的人才與科技資源,以及廣闊的內外市場驅動,承接了第二波臺商投資大陸的熱潮。從1994年起,臺商對上海與江蘇省的投資金額連續三年超過對廣東省的投資。依臺灣當局最新 統計 ,2003年1月-10 月,臺商對江蘇(包括上海市)、廣東與浙江投資金額分別占投資總額的64.4%,27.4%,7.9%,合計占了對大陸投資總額的81.8%。目前,這個區域的臺資企業正在進一步向高科技產業、 金融 、 保險 、 證券 、電訊以及倉儲、航運等第三產業發展。另外山東半島、京津唐由于各城市間距離近互動效應好,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豐富的 文化 底蘊、科技資源和良好的產業基礎,整個渤海灣地區成為臺商矚目的投資新天地。臺商在該區域的投資主要從 農業 、紡織、食品到 機械 加工、化工、 建筑 、建材、機電汽車、 電子 以及第三產業,投資領域十分廣闊,發展潛力巨大。華東內陸的江西、中西部的重慶與成都等地也逐漸成為臺商投資的熱點地區[1]。
1.2福建臺商投資態勢
臺灣作為我省吸收境外資金的第二大來源地,自1981年第一家臺資企業在我省詔安縣落戶,在90 年代得到迅速發展, 其間臺資規模波動較大。1995年以前臺商的投資屬于隱蔽、單項、小規模的,之后的臺商投資受兩岸關系的發展,來閩投資的數量增加,投資金額增多,投資規模變大、對大陸投資產業結構逐漸多元化,投資產業層次不斷提高,初期以制鞋、紡織、基本金屬等傳統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第二波投資則以消費性電子產品、化工、 運輸 工具、建材水泥、食品飲料等產業為主,第三波投資則以電子信息、半導體、精密機械等資本與技術密集行業為主導[2]。
臺商在福建省的投資主要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熬盼濉逼陂g臺資在福建的單項投資規模約為230萬美元,比上海、江蘇的平均投資規模小。截至1999年底,福建省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臺資企業家有205家,3000萬—1億美元的有11家,1億美元以上的有12家;而臺灣在大陸最大的投資項目落戶蘇州新區,1999年新投入蘇州的臺資企業平均項目規模達5000萬美元,蘇州市目前擁有352個投資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臺資企業,有91家臺灣百大企業和 上市公司 在蘇州投資,而在福建省投資的臺灣百大企業和上市公司只有35家。臺商在福建省的投資領域主要是集中在服裝、鞋帽、食品加工、玩具、塑膠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以及電子產業中的一些低技術領域,如電子零配件等,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投資項目較少;而到上海和江蘇投資的臺灣大型知名企業和 跨國公司 不斷增加,在產業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電子資訊業、機械設備、汽車等技術含量高的新興行業,臺商在上海投資已擴展到金融、商業、貿易、公用事業,科技領域,2000年出現了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第三波潮流。但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流向上海、江蘇等長三角地區,投向福建的企業很少。
福建由于受經濟腹地、產業鏈和高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對臺優勢正在逐漸減弱,實際吸引臺資能力呈下降的趨勢。福建省臺商投資的實際金額占全國臺商實際投資比重不斷下降。2000年據統計,在第三波臺資中,88%的臺資投向蘇、滬、粵,其中江蘇省新批臺商投資項目719個,協議臺資金額32.76億美元,實際到資1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8.85%、155.44%和60%,而福建省實際到資只有4.89億美元,只要江蘇的31.1%,為近幾年的最低點??傊陙砼_商在福建的投資比重不斷下滑,且與上海、江蘇等地相比,技術含量較低,而且臺商投資戰略由投機型、追求短期資本高回報率轉向市場導向型投資,臺商投資戰略的轉變使得市場容量日益成為臺資區位選擇的關鍵因素,這使福建省對臺的招商引資面臨嚴峻的考驗[3]。
2福建臺商 投資 環境 主要因素分析
投資決策 往往取決于對投資環境的評價。對投資環境進行評價是引進外資的基礎工作。由于目前對投資環境的綜合評價還沒有一套公認完善的指標體系,本文依據構成投資環境因素及其作用的大小,依次對福建的 交通 郵電基礎設施、勞動力狀況、產業結構狀況、累計外商投資總額、進出口總額、地區生產總值等影響投資環境主要因素進行分析綜合評價。
2.1交通郵電基礎設施
交通郵電基礎設施是 經濟 發展的基礎,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是否有后勁最關鍵的就是這項指標。福建已初步形成以公路 運輸 為主體,公路、鐵路、水路、航空全面發展的立體綜合交通新格局。鐵路、公路、內河航運的運輸線路里程從2002年0.538%到2006年0.556%福建省的運輸里程在逐年的增加但增長的幅度較小,占全國的比重低; 2005年鐵路的客運量總計1486萬人占全國比重1.286%、旅客周轉量總計87.90億人公里占到全國的1.450%,2006年鐵路的客運量總計1730萬人占全國比重1.377%、旅客周轉量總計98.60億人公里占1.489%;2005年公路的客運量總計52452萬人占全國比重為3.114%、旅客周轉量總計309.99億人公里占全國3.337%,2006年公路的客運量總計55713萬人2.995%、旅客周轉量總計335.28億人公里占全國的3.331%;公路與鐵路的客運量總計、旅客周轉量總計總數在逐漸增多但在全國的比重比前幾年下降(表1),表明我省的鐵路及公路運輸增長速度低。另外福建的貨運量總計、貨運周轉量與全國比較占全國的比重不高,我省的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建設仍還不足,雖然每年的全省總量在上升但整體的建設速度和強度比不上全國的平均基礎設施建設,造成臺商投資環境總質量的下降。福建大型深水港岸線總長47公里,沿海港口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54個,可到達國內所有港口,已開辟國際航線160多條,大型深水港口有廈門灣、福州港、湄洲灣及三都澳港等,廈門、福州兩個港口位居全國十大港口行列。。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每年都有增長但占全國百分比較低,應該充分利用福建的港口優勢提高福建的基礎設施建設。
福建電網與國家華東電網相聯, 電力 供應充裕,2006年電力裝機容量2205萬千瓦,充沛的電力資源使福建成為中國的電力輸出省份之一。在建的大型火電項目有:福建lng總體項目(莆田、晉江、廈門燃氣電廠)、龍巖坑口、泉州南埔、寧德大唐、華能三期、福州可門、福州江陰、漳州后石電廠三期、廈門嵩嶼電廠二期等;水電項目有:尤溪街面電站、寧德洪口電站、仙游抽水蓄能等;擬建的核電項目有:福建核電站一期;火電項目有:羅源火電廠[4]。以上項目仍在建設中要使福建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福建還需要大力度的進行建設。
福建郵電 通信 處于全國領先地位,2006年,全省城鄉電話交換機容量達1925.82萬門,長途電話達249.66.2萬次,全省所有城鄉實現了國際國內電話直撥,城鄉電話年末戶數、移動電話年末戶數和郵電業務總量分別達1485.53萬戶、1538.91萬戶和633.304億元。數據通信業務高速發展, 計算機 互聯網用戶迅速增加。
指標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①運輸線路長度占全國比重
鐵路營業里程比重 0.202 0.201 0.198 0.214 0.211
公路里程比重 0.032 0.030 0.030 0.174 0.025
內河航道里程比重 0.304 0.319 0.321 0.321 0.320
②客運量總計比重
鐵路 1.369 1.457 1.403 1.286 1.377
公路 3.157 3.106 3.131 3.114 2.995
水運 3.440 4.124 4.711 1.870 5.207
③旅客周轉量總計比重
鐵路 1.542 1.563 1.493 1.450 1.489
公路 3.163 3.335 3.275 3.337 3.331
水運 1.260 1.759 1.991 2.050 2.038
④貨運量總計比重
鐵路 1.393 1.450 1.502 1.337 1.265
公路 2.152 2.059 2.077 2.055 1.792
水運 3.490 4.001 4.038 4.192 4.359
⑤貨物周轉量比重
鐵路 1.085 1.127 1.136 0.974 0.919
公路 2.860 2.726 2.756 2.741 2.731
水運 1.682 2.908 2.329 2.284 2.586
⑥沿海港口主要吞吐量比重 6.122 6.213 6.435 6.696 ——
⑦郵電業務總量(億元) 257.49 318.24 426.76 519.75 633.04
占全國比重 4.521 4.533 4.394 4.321 4.131
表1:福建交通郵電基礎設施占全國的比重 單位:%
表格數據來源:
2.2勞動力狀況
目前福建省的勞動力按三次產業分全 社會 從業人員構成。2001年從業人員構成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45.71%、25.09%、29.20%;此后從2002年至2005年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構成逐漸降低,2004年降到40.18%,2005年比2001年少了8.11%為37.60%降低的幅度較大,第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構成則是逐年增加尤其是第二產業增長的速度比三產快,到2005年第二產業的人員構成已經從2001年的25.09%增到了31.16%增長了6.07%;第三產業增長較穩定從2001年到2005年共增長了2.04%。由此可以看出,福建的勞動力結構還屬于一般水平,第二、三產業所占的勞動力數量還多這與勞動力的素質不高有直接的關系。
在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勞動力素質及結構在 經濟 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它已經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決定因素,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當今社會的經濟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從這個觀點來看, 教育 的地位是越來越突出。我們可以把勞動力作為現實的生產力,而把教育看成是對未來生產力的 投資 。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教育水平和國民素質得到了較大提高,全省擁有高等院校66所每年為社會輸送7萬多名大學畢業生;建立起2個國家級高校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省級高新區,1個國家級軟件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達307家。盡管如此,福建省的總體勞動力素質還是遠遠滯后于經濟發展,勞動力素質較低,缺乏高層次的人才,這使得臺商在福建的投資以中小企業為主,主要從事鞋帽、服裝、食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2000年以來,由于 臺灣 島內經濟形勢惡化,臺灣企業特別是 電子 行業紛紛轉向大陸,臺商大陸投資掀起了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第三次浪潮。然而,在這第三次投資浪潮里,88%的臺資投向蘇、滬、粵地區,福建省的實際到的資金卻只有江蘇省的31.1%,為近年來的最低點,這都是由于福建的勞動力素質不高所引起的,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不高導致福建省在經濟實力上與臺商大項目的互補性不強,影響了 跨國公司 、大財團的進入。
2.3產業結構狀況
福建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提出了以“調高、調大、調優、調外”為目標,進一步強化優化第一產業,鞏固和發展基礎 工業 ,加快協調發展第三產業,逐步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優勢產業結構方針,三次產業結構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22.2%下降到2005年的12.8%,增長速度轉為平穩,但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由42.1%上升到48.7%;第二產業高速增長,比重回升達到 歷史 最高水平;第三產業比重近幾年變化不大保持在38.5%(圖1),持續穩定發展。
福建省產業結構從近幾年看已有所改善,國民經濟總量增長從主要由第一二產業帶動轉化為主要由第二三產業帶動,但還不夠合理仍需要不斷改進。第二產業比重雖有上升但主要是以鞋帽、服裝、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冶金、 機械 、能源( 電力 、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學、 建筑 材料 等重化工業少,輕重工業比重不合理;第三產業還沒有成為福建的主導產業,且高新技術產業不發達所占比重不高,還不能滿足當前臺商投資要求,仍需要不斷的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發展配套的關聯產業、集群產業增加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比重,增加對臺資的吸引力。
圖1:產業結構狀況(數據來源福建 統計 年鑒)
2.4累計外商投資總額
2001年以來,福建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占全國的比重總體趨勢是緩慢遞增,維持在百分之八點多, 2002年有所下降為8.06%,2003年又逐步回升到9.24%;外商總投資項目從2002年的1825 個增加到2004年的2277個,2005年與2006年有點下降但累計全年的 合同 投資金額與實際投資金額是逐漸增多,2005年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855655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22984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占全國比重10.32%,一、二月份投資總額千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比去年同期增長12%。到2006年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1080190萬美元,比05年增長了224535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18489萬美元比05年增長了95505萬美元(按歷史可比口徑)。
從2003年至2006年(按報表口徑),福建外商投資總項目數共8701個,累計合同金額3087592萬美元。其中,以中外合資企業方式進行的投資所占比重為11.55%;以中外合作企業方式進行的投資所占比重為1.88%;以外商獨資企業方式進行的投資所占的比重為85.91%;以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方式進行的投資所占比重為0.67%。累計統計數據表明,外商在中國的投資主要以外商獨資和中外合資方式進行,以外商獨資方式比重較大,中外合資方式次之,中外合作方式和外商股份制方式的比重相對較低(表2)。以此來看福建可以在外商投資金額的利用方式上進行改革,合理采用新的用資方式促進福建經濟的協調發展,創造更好的投資 環境 。
表2:外資利用方式(按報表口徑) 單位:萬美元
年份 總項目 合同金額 中外合資企業 中外合作企業 外資獨資企業 外商投資股份制
數(個) 項目數 金額 項目數 金額 項目數 金額 項目數 金額
2003 2274 477321 330 63373 18 6168 1922 403697 4 4083
2004 2277 537299 318 48124 16 3247 1942 477771 1 8157
2005 1988 595715 301 77223 24 20319 1663 496142 0 2031
2006 2162 782908 385 87666 10 15165 1764 678390 3 1687
合計 8701 2393243 1334 276386 68 44899 7291 2056000 8 15958
累計金額所占的百分比 11.55% 1.88% 85.91% 0.67%
2.5進出口總額
福建對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貿易形勢好。美國、歐盟、日本、東盟、香港位列出口 市場 前五位;“ 臺灣 ”、東盟、日本、美國、韓國位列進口市場前五位。其中,從“臺灣”進口52.2億美元,增長23.6%。其中,紡織服裝出口較快增長,共出口66.3億美元,增長29.2%;農產品(商務部口徑)出口24.6億美元,增長13.6%。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幅小,農產品進口增幅較大[5]。
福建出口總額自2001年的139.22億美元增長至2005年的348.42億美元,增幅2.5倍左右,但是所占的全國比重卻由5.23%下降至4.57%;同樣的,福建的進口總額從2001年的87.04億美元增長至2005年的95.69億美元,所占比重也由3.57%降至2.97%(表3),說明福建產品進出口總額增長速度滯后于全國產品進出口增長速度。還應加大福建的產品進出口率,增強福建 經濟 的外向度,促進福建的招商引資工作的順利進行。
據福州海關 統計 ,2007年1-11月福建省外貿進出口總值超過去年全年進出口總值,達67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8%。其中,出口449.3億美元,增長21.3%;進口221.6億美元,增長14%。其中,11月份進出口值創 歷史 新高,達70.7億美元,增長24.9%,其中出口46.9億美元,增長24.6%;進口23.8億美元,增長25.5%[5]。
外商 投資 企業是福建省外貿進出口主力軍,但福建省外商投資企業相對集中于it產業等,大型企業數量、產業鏈配套與珠三角與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存在客觀差距,出口的大項機電產品主要集中液晶顯示器、電腦等it產品,一旦國際市場it產品出現波動,將對福建省進出口影響較大,且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增幅相對較低,整體外貿形勢的穩定性有待加強。
表3:福建進出口總額以及占全國比重 單位:億美元
年份 福建進口總額 全國進口總額 比重 福建出口總額 全國出口總額 比重
2001 87.04 2435.5 3.57% 139.22 2661.0 5.23%
2002 110.28 2951.7 3.74% 173.71 3256.0 5.34%
2003 141.94 4127.6 3.44% 211.32 4382.3 4.82%
2004 181.32 5612.3 3.23% 293.95 5933.2 4.95%
2005 195.69 6599.5 2.97% 348.42 7619.5 4.57%
2.6地區生產總值
福建的地區生產總值總體處于增長狀態。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一產業從2001年的651.11億元到2005年增長到831.08增長幅度不大;第二產業從2001年的1803.50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3200.26億元是2001年的1.77倍,增長速度迅速,2001年到2004年的增長幅度大致保持在300億元左右,處于穩定增長狀態;第三產業從2001年的1618.24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2537.59億元是2001年的1.57倍,增長速度較為迅速。
福建省經濟一直在高速成長之中。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66.40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7501.63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21152元(圖2),增長速度較快居全國前列。2006年福建gdp達7501.63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3.4%,比全國平均增長速度高出約2.7個百分點;人均gdp達21152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2.7%[4]。2007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60.14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5662元; 財政 總收入1284.27億元;全 社會 固定資產投資4321.74億元;進出口總額744.58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6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5元。
圖2:福建省人均生產總值[4]
3基于海西福建臺商 投資 環境 優化思路
海峽西岸 經濟 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 臺灣 ,鄰近港澳,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連內陸,涵蓋周邊地區,具有自身特點、獨特優勢、輻射集聚、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福建與臺灣的產業對接、經濟融合,著力先行先試,將使這一區域的獨特優勢更加凸顯[6]。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否能成為福建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具有重要意義。
3.1福建投資環境優化措施
根據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基本態勢和格局,在未來城市群和區域發展中,不斷優化福建臺商投資環境可采取的措施。福州、廈門、泉州、漳州作為福建對臺招商引資的第一層面,可以通過吸收利用外資,重點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拓寬國際 市場 以及加快基礎設施和公用工程建設等方面邁進。我們將著力發揮福州省會城市服務全省的重心和輻射作用、廈門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龍頭和示范作用、泉州創業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發揮莆田、寧德拓展一線的骨干作用[6],
抓住港口、高速公路等 交通 設施不斷改善的有利時機,利用外資重點加強水產品養殖加工、輕工食品、臨海 工業 、 農業 產業化、、特色 旅游 業和為第一層面產業鏈發展配套的項目;發揮三明、南平、龍巖縱深推進的前鋒作用,要利用外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聯結與沿海通道,吸引外資發展 電子 信息業,開辟農業開放引資的成片示范區,發揮我省 地理 、氣候的氣勢,引進優質高效的農、林、牧、漁業,促進我省農業生產的改造提高。以科技研究、技術服務業的大力引進,適應我省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升級換代,促進資源轉化,努力成為我省較具實力的開放腹地,壯大閩東北一翼和閩西南一翼,促進連片繁榮發展。
再分析臺商投資中所體現的群體投資特點,一方面,這種集群性的投資使同產業鏈的臺資企業之間在協調運作上非常順暢,產業鏈運轉非常的高效;另一方面,臺資企業之間這種密切的關系帶有某種封閉運轉的特性,除了創造一些就業和 稅收 之外,對當地經濟的輻射與擴散效應較小;而如果盲目地引進產業鏈上全部環節的投資,除了會出現重復建設之外,也極易造成投資飽和,形成惡性競爭[7]。因而,面對臺資企業的這種特性,在吸引臺商投資時可以采取區別對待的作法和引導政策。對于本區域內發展水平不高,產業鏈比較脆弱的行業地區,如南平、三明、龍巖、莆田、寧德等可以采取吸引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臺資企業形成產業群落或集群的做法,對臺商投資企業予以行業性的投資優惠政策。而對于發展已經比較成熟,產業鏈比較完善的行業及地區像福州廈門泉州漳州等,在需要利用外資及其技術、 管理 經驗以加強產業鏈上某一環節時,則可以考慮實施項目管理,對來投資的企業進行個別管理和提供投資政策優惠。
3.2福建臺商投資軟環境優化思路
多年的對外開放時間證明,營造一流的投資環境是政府的責任與義務。
①清理并大幅度減少政府 行政 性審批,加快政府職能的轉換。可以采取簡化外商投資審批程序簡化,縮短審批時間,提高辦事效率;對外商投資 金融 、 保險 、交通 運輸 、電信、商業、外貿、衛生、 教育 、 法律 咨詢等外商投資重點產業中的限制類項目,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國家頒布出臺的相關管理規定的要求,主動介入,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積極推進項目進展;對外商投資重點產業的重點項目,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和全過程服務機制,審批、審核部門要做到先期介入認真會審,簡化手續加快辦理,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為臺資企業提供更完善的服務,加強與臺商的交流,及時主動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多為臺胞辦好事辦實事,擴大“零地招商”效應,促使臺資企業不斷增資擴產,上規模、上效益,使臺商在福建地區得到更好的回報[8]。
②以放松或取消進入限制為重點,營造國內各類合法經濟主體公平競爭的環境。對某些特殊要求的領域,可以提出相應的資金、技術、信用等方面的進入條件,但這些條件應適用于所有的潛在進入者。
③培養各類專業人才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要求。與廣東、江蘇的省市比較,福建人才總量少,結構不合理,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較弱。從福建的實際出發,根據經濟 社會 發展的需要來改變與社會市場不相適應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與經濟發展計劃、對外經濟貿易管理和人事勞動管理等部門的密切配合,積極地對院校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作出 指導 。促進福建 文化 教育事業的發展及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完善技術產權政策,鼓勵和支持 人力 資本參與分配[9]。
④鼓勵外商投資重點產業項目向開發區聚集。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開發區作為吸納外商投資重點產業的重要載體作用,對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布局合理、開發實績好和開發前景廣闊的開發區,在用地、資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重點扶持。為鼓勵外商投資重點產業和關聯企業項目入區發展,開發區及有關部門要制定具體的引導政策和靈活措施,增強對外商的吸引力。在項目用地方面,優先滿足其用地需要,并在地價等方面予以優惠;在環境評價方面,外商可自行選擇有相應資質的機構進行評估,環保部門應簡化手續,縮短審批時限;在社會綜合環境方面,有條件的開發區可實行“封閉管理、開放營運”,積極進行統一綜合執法試點;在規范稅外收費方面,有條件的開發區可實行“零費區”的試點。
進一步為臺商來閩直接投資創造投資軟環境,除了完善有關法規和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外,還可以根據閩臺的 歷史 淵源和現實發展,繼續加大臺資企業來閩投資的鼓勵力度。如爭取符合條件的臺資 銀行 來閩設立代表處以至營業性機構,以鼓勵臺灣企業來閩投資;繼續擴大辦好臺商投資區,積極而有指導地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為企業提供豐富的優質勞力,如爭取符合條件的臺資銀行來閩設立代表處以至營業性機構,以鼓勵臺灣企業來閩投資;繼續擴大辦好臺商投資區,并借鑒廣東東莞、江蘇昆山的經驗,在臺商投資區建立臺商子弟中小學校;借鑒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經驗,設立為外商投資企業提供有償的崗位技能培訓的專門機構等[10]。
4結語
總之福建 經濟 要發展外商 投資 環境 要改善就要努力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過去單純的吸引資金向更注重引進先進的技術、現代化的 管理 和優秀的人才轉變;二是從過去注意引進加 工業 向引進高技術轉變;三是從只注重工業方面利用外資向更多的發展服務貿易領域的合資轉變。鼓勵臺商把資金投向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基礎設施、環保產業、 教育 產業和出口創匯產業;積極引導外資投向傳統產業及老工業基地的技術改造;投向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促進我省產業結構的升級[11]。
參考文獻
[1] 單玉麗.臺資在大陸的區域布局[j].對外開放,2004,12
[2] sy瀝青.福建概況[eb/ol].2007-03-24
[3] 林春回,胡日東.福建省利用臺資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亞太經濟,2002,02
[4] 福建國際投資促進網.福建優勢[eb/ol]./2008-5-14
[5] 許雪毅.1-11月福建進出口超670億美元 同比增18.8%[eb/ol]./2007-12-13
[6] 黃小晶.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又好又快發展[eb/ol].tu.p.cn/2007-03-08
[7] 張傳國.臺商大陸投資的產業集聚問題[j ]. 臺灣 研究集刊,2005(3):528
[8] 集美優化投資環境 全力辦好臺商投資區[eb/ol]./2007-11-26
[9] 賴小瓊,李欣.改善福建投資軟環境的對策思考[j].博士論壇,2002,11
關鍵詞:動靜態;評價;節電工程
The use of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s of energy-saving renovation project
Fang xiumei
Abstract: From the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energy-saving renovation project economic evaluation.
Keywords: dynamic and static; evaluation; energy-saving projects
一、引言
現行的煤礦節電改造工程經濟評價比較單一,最終可行性較差。評價應從技術和經濟的角度綜合進行。本著技術成熟、投資經濟效益好為原則,通過綜合評價后,對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的節電技術改造工程才能上馬。初期投資太高,經濟上不合理,條件又受限制的不宜采用。以此評價或比較,確定最佳方案。
二、動靜態評價的基本內容
節電工程進行經濟性評價或比較時,考慮資金的時間因素時,這就分為了靜態和動態分析法兩類。前者不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卻客觀存在,表現為資金隨時間的增值能力,也就是利率,會影響到評價的正確性。但簡單易行,投資和效益影響較小的工程項目適用。而動態分析法則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經濟分析比較時,對實施全過程中有關資金款項都應考慮時間價值(按資金的時間價值規律,把資金和效益折算到同一基準年,再計算各項指標),然后評價或比較方案的經濟性。為簡便計算,常把項目完工年或使用壽命的末年作為基準年。
三、動靜態經濟評價法
1、靜態分析法
企業對技術方案進行經濟性評價或比較時,常用靜態分析法(投資回收期法、靜態差額投資回收期法和年計算費用法等)。
1投資回收期法。它是以節能投資項目的全部凈收益抵償全部
投資所需的時間pt表示,即 Ci-Co)t = 0,式中:(Ci-Co)t―
第t年現金流入量Ci與現金流出量Co之差(萬元);Pt―投資回收期(年)。該法適用節電項目投資的經濟性評價。Pt小于基準投資回收期Pc時,即Pt≤Pc時,項目基本可接受。
2靜態差額投資回收期法(抵償年限法,追加投資償還年限法),定義為:對比方案投資差額與年運行成本節約額之比。即Pa=(I2-I1)/(C1-C2)。式中:Pa―靜態差額投資回收期(年);I1、I2―第一、二方案總投資(萬元),且I2>I1;C1、C2―方案一、二年運行費用(萬元/年),且C1>C2。當Pa<Pc(基準投資回收期),則說明方案二所增加的投資可在規定抵償年限內償還,故方案二優于方案一。Pc尚未作統一規定,取值3、5、7年都有。一般5年左右為宜。適用兩個方案間的比較。
3年計算費用法。設各方案在基準投資回收期Pc內總費用以G∑表示,I為總投資,C為年運行費用,則有:G∑ = I+PcC。除以Pc,得在規定的抵償年限內各方案每年的平均計算費用,以G表示則有:G=G∑/Pc=I/Pc+C(萬元/年)。
此靜態年計算費用分析法可用于多個方案比較,G最小的即為最經濟。三個方案中總投資和年運行費用I、C值已知,若取Pc=7年,可算G值。若G3<G2<G1,說明方案三最優。
2、動態分析法
用動態分析法考慮到資金的時間價值規律,故現在的投資或效益(即現值)和其將來值是不相等的。假設現在的投資或效益(即現值)為 PV元,投資年利率(貸款年利率)為i(%),按復利計算,t年末的將來值F便為F=PV(1+i)t。
由投資現值、年利率,按復利計算,可算出第10、30年末的將來值。相反要把將來值折算成現值(即折現),或把將來發生的一切經濟活動拿到現在考慮。即折現計算,把t年末的將來值折算成現值PV,即逆運算:PV=F/(1+i)t。根據利率i,可求得10年末、30年末的折成現值。
此分析比較常引用現值系數f這一概念(定義從1到t年,每年1元錢的現值的相加總和值),即f=1/(1+i)+1/(1+i)2 +•••+1/(1+i)t。為簡便,將兩邊乘以(1+i),則有(1+i)f=1+1/(1+i)+1/(1+i)2+•••+1/(1+i)t-1。上兩式相減,并整理可得(該現值系數f又稱現值因子或償還因子)f=[(1+i)t-1]/[ i(1+i)t]。
節電等技術改造方案經濟性評價或比較時,常用凈現值法、內部回收率法、總費用現值法及最小年費用法幾種。
1凈現值法。指節能投資項目等技術方案在計算期m+n(建設期年限m與經濟使用期年限n之和)年內發生的全部收入與支出的差值,按一個預定的利率i逐年分別折現為項目開始年的現值(稱凈現值NPV),NPV=(Ci-Co)t •(1+i)-t。式中:NPV―凈現值(萬元);m+n―計算期(建設期m與經濟使用期n之和),年; i―年利率或折現率(%);(ci-co)t―第t年的現金流入量Ci與現金流出量co之差,萬元。凈現值NPV>0時,說明收入大于支出,經濟效果好,方案可取。該法適用于節電項目投資經濟評價。
2內部回收率法(又稱內部利潤法或內部收益率法),它指節電投資項目在計算期m+n年內凈現值NPV等于零時的內部回收率(內部利潤率或內部收益率)IRR的值,NPV= (Ci-Co)t •(1+IRR)-t= 0,其中:IRR―內部回收率(%)。 現以IRR值與規定的年利率或折現率i相比較,若IRR≥i,說明項目經濟合理。多方案比較,IRR值越大越好。
3總費用現值法。指設備的總投資和經濟使用期的運行費用均按照資金的時間價值規律折算到經濟運行期第一年的總費用PVT。當多個方案比較時,總費用現值PVT最小者為最可取方案。PVT=IZ+CPV;Iz =It(1+i)m-t;Cpv = Ct(1+i)m-t + Ct[1/(1+i)t-m]。式中:Iz―折算到運行第一年的設備總投資(萬元);m―施工年限(a);It―第t年的設備投資(萬元);Cpv―運行費用(電費、維修費和管理費等)現值,萬元;Ct―第t年的年運行費(萬元); t―從工程開工算起的年限(年);n―經濟運行期(年)。
當年施工、竣工,并投產項目。第式可寫成Iz=It=I。,若在經濟運行期內每年運行費用是等額的,且均等于C。二式又可簡化為Cpv=Cf。求f時,式中的t應以經濟運行期n代替。這兩種可改寫為:PVT=I+Cf 。式中符號的意義與前式相同。
現用總費用現值法比較前三個方案。設項目當年完工并投產,且每年的運行費均為等值(設年利率、設備經濟運行期已知),f = [(1+i)t -1]/[i(1+i) t]。再計算PVT值,出現PVT3<PVT2<PVT1,說明第三方案最經濟,與前述靜態年計算費用法的結論相同。
4最小年費用法。節電投資項目方案從開始施工到結束年的所有投資,用規定的年利率折算到基準年,把它平均分攤到項目經濟運行期的每一年,再與年運行費用相加(年費用)。各方案相比較,年費用最小的為最經濟方案,故稱最小年費用法。公式可由總費用現值法各項除以現值系數f得出,即NF=PVT/f=(Iz+Cpv)f⇒min。式中:NF―一年費用;其余符號的意義同前。
當年施工、完工與投產項目,IZ=I;若在經濟運行期內每年的運行費均相等,則Cpv=Cf ,在上述情況下,又可改寫為:NF=I/f+C。顯然,最小年費用法和總費用現值法是一致的,不論采用哪種方法,計算的結論應相同。
四、結語
節電技術改造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必須要技術先進、運行可靠,關鍵還有經濟性的全面分析比較和評價,保障其合理性。對小型改造項目,可直接采用靜態投資回收期法,反之宜采用動態總費用折算現值法。
參考文獻
1、吳水澎等.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與啟示.會計研究.2000,5.
關鍵詞:網絡經濟;網絡產品;客戶滿意度;測評;動態分析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2)05-0141-04
Dynamic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 Network Economic Environment
TU Zhishou
(School of Management,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
Abstract: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network products’ uniqu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builds up dynamic analysis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in the network economic environment for by using AHP,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the Markov method.
Key words: network economy; network products; customer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dynamic analysis
1 引言
隨著計算機網絡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一種全新的網絡經濟模式應運而生了。網絡經濟是一種全球化、信息化經濟,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同時,在網絡經濟環境下消費者更具有可選擇性,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使得市場快速多變??蛻艋?、小批量、多品種、快速交貨的生產要求不斷增加,各種新技術的涌現和應用更加劇了市場的快速變化。網絡經濟是借助于網絡產品來運作的,[網絡產品不同于傳統的實物產品而普遍具有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的特征。
2 網絡經濟相關理論
網絡經濟是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以IT技術為基礎,以知識和信息為核心,以網絡為載體,以電子商務為表現形式,以第三方為保障,實現信息、資金、物質的流動,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1]。網絡企業和網絡產品是網絡經濟環境下主要的經濟表現形式,與傳統的企業和產品相比具有特有的經濟特性。
2.1 網絡企業及其特點
網絡企業是綜合利用了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及通訊技術等手段,對傳統企業的組織結構、業務流程、管理思想進行了全面改組和重構而形成的一種新型企業組織形態,是一種智能的、虛擬的、金球化的、計算機控制下的復合性企業,是一種動態的、快速學習型企業,具有以下特征[2]:
(1)全球化。網絡經濟是全天候運作的經濟,也一種是全球化經濟,基于網絡的經濟活動把空間和時間因素的制約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個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強了。網絡企業主要通過電子郵件方式與供應商、商、顧客及合作伙伴進行聯系,其經營范圍是全球性的,其資本、管理、人才和各項資源都來自世界各地。
(2)敏捷性。由于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的廣泛使用,企業能夠以極快的速度對發生的事件做出反應。通過網絡可以快速識別新的產品需求,把產品推向市場,實施新服務,滿足顧客需求,控制庫存和分銷等。[網絡企業依靠反應迅速、自我適應和調整能力強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
(3)虛擬化。虛擬是網絡企業最大的特點,是指一個企業或多個企業以資源為核心,為實行特定的企業戰略目標,依靠信息,通過一種網絡式的聯盟,實現資源的最佳組合和企業的快速發展。虛擬企業由于僅保留企業中關鍵的功能和職能部門,而將其他的功能和職能部門虛設或省略,借助靈活的運營機制可以降低市場風險,充分利用資源。
(4)靈活性。網絡企業是不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動態組合,通過這種組合使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除了上述特點外,網絡企業還具有知識性、智能化、學習型組織等特點。
2.2 網絡產品及其特點
網絡經濟是借助于網絡產品來運作的,網絡產品是由網絡節點和網絡連線交織而成,包括構成網絡的硬件和軟件產品及其服務。網絡產品與傳統的實物產品相比有著其特有的屬性[3]:
(1)網絡外部性
網絡具有極強的外部性和正反饋性,網絡消費者越多,網絡的價值越大,網絡需求也就越大。在網絡經濟時代,網絡產品或服務的網絡價值比其自身的價值更加重要。根據梅特卡夫法則,網絡產品的價值與聯網的消費者數的平方成正比,每一個新上網的消費者都因為別人的聯網而獲得了更多的信息交流機會。
(2)易變性及公共物品性
由于網絡產品主要是由比特[注:比特是信息單位,由英文bit音譯而來。]
組成,其制造商在售后會失去對產品真實性的控制,即消費者在購買了網絡產品后,可以對其進行修改、組合等,從而改變產品的原樣,使得按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來制定產品成為可能。同時,網絡產品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可以同時被多個人使用而不會影響其他人的利益。
(3)經驗性及信任性
網絡產品是一種經驗產品,在使用之前,消費者很難判斷其真正價值,只有在使用過或服務后消費者才知道他們的性質,質量好壞。同時,網絡產品又是一種信任產品,消費者在使用網絡產品時可能缺乏相關的知識而導致消費者即使在使用過該產品后也無法判斷其質量的好壞。因此,消費者必須依賴外部和個人信息才能更好地了解網絡產品的質量。
(4)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性
網絡產品是以知識為主要的生產要素,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多個技術人員的協作,因此網絡產品通常具有一次性高成本投入、低成本多復制的特性。高固定成本和低邊際成本的成本結構使網絡產品追求高產量,網絡產品的產量越多,其平均成本就越低。
(5)鎖定性
在網絡經濟時代,當從一種品牌的技術轉移到另一種品牌的成本非常高時,消費者就面臨鎖定。當消費者最初選擇了某種網絡產品,[并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行學習、實踐,并達到相當熟悉的程度,此時即使他面對一個可能更好的網絡產品,也不會輕易地接受,這就是所謂的“消費者鎖定效應”。
3 網絡經濟環境下客戶滿意度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網絡經濟環境下,產品的種類繁多,客戶的可選性很大,企業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如何才能留住老客戶、挖掘潛在新客戶,是網絡經濟環境下企業所面臨的又必須解決的問題,歸根到底就是要如何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在網絡經濟環境下,要設計客戶完全滿意的產品是很難的,因為客戶的需求變化大,在網絡產品的生存周期中,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維護和升級。網絡產品的客戶滿意度主觀性強,帶有客戶的偏好,同時,客戶的需求差異性大,提高客戶對這些滿意度驅動要素的感知,從而可以提高客戶的滿意度,最終提高網絡企業的效益。
3.1 網絡經濟環境下客戶滿意度測評的意義
通過客戶滿意度指標體系的建立與評價,可以確定客戶和市場的需求、期望和偏好,建立良好的客戶關系,從而可以贏得和保留老客戶,增強客戶的忠誠度,吸引潛在新客戶,開拓新的商機。同時,還可以測評網絡企業過去與現在經營管理水平的變化,分析競爭對手與本企業之間的差距,了解客戶的想法,發掘客戶的潛在需求,明確客戶的需求與期望;檢測企業的期望,以達到客戶滿意和提高客戶滿意度,有利于制定新的質量或服務改進措施,以及新的經營發展戰略與目標;明確企業在今后應該做什么,是否應該轉變經營戰略或經營方向,使之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可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企業盈利能力;可以幫助網絡企業提高整體績效和能力,引導企業追求卓越績效,提高產品、服務和經營質量,增強競爭優勢,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企業的所有者、消費者、生產者、供應方和社會增加價值,有利于網絡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2 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作為網絡產品而言,一般都能完成客戶所需的任務,而且網絡產品的功能基本都能達到要求,但是用戶在使用中,常常提的問題是不符合工作習慣,或者是用戶界面不友好,使用幫助不完善,或者是由于誤操作帶來的異常表示不滿。所以網絡產品的滿意度指標體系主要應包括這些主觀評價因素。同時,建立客戶滿意度指標體系時,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則?!坝煽蛻魜泶_定測評指標體系”是設定測評指標體系最基本的要求。要準確地把握需求,選擇客戶認為最為關心的測評指標。
(2)系統性原則??蛻魸M意度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各指標之間應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與評價對象和目標相適應;應該選擇代表性強的指標。
(3)充分反映網絡產品特性的原則。網絡產品是一個技術含量高,具有網絡外部性、公共物品性、經驗性、易變性、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以及贏者通吃等特點。在建立網絡經濟環境下客戶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時,就必須充分反映網絡產品及網絡企業的這些特點。
(4)可測控的原則。滿意度測評會使客戶產生新的期望,促使企業采取改進措施。但如果企業在某一領域無條件或無能力采取行動加以改進,則應暫不采用這方面的測評指標。同時,指標體系應符合客觀實際,客戶滿意度測評的結果是一個量化值,因此設定的測評指標必須易于統計,便于操作。
此外,設定測評指標時還需要考慮競爭者的特性。
3.3 網絡客戶滿意度概念模型
網絡產品是通過客戶對其質量、服務及企業品牌形象感知,形成價值感知,價值感知則進一步形成客戶的滿意度,再由客戶的滿意度進一步產生客戶抱怨和客戶忠誠度??蛻舯г箷е驴蛻袅魇?,客戶忠誠會留住老客戶、發展新客戶。網絡經濟環境下客戶滿意度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3.4 網絡客戶滿意度指標體系的建立
客戶滿意度是衡量產品的多維屬性滿足用戶需求的一個綜合指標。在網絡經濟環境下,客戶滿意度是指客戶使用某種網絡產品后,感到需求滿足的一種狀態,客戶滿意度的強弱本身是一個模糊性概念,主觀性較強,而影響客戶滿意度的因素又是多維的,概括起來集中反映在網絡產品質量(V1)、服務質量(V2)及網絡企業品牌形象(V3)等方面。由于客戶期望、客戶對質量的感知、客戶對價值的感知、客戶滿意度、抱怨及忠誠均為模糊變量,都不能直接測評,需要對這些模糊變量進行逐級展開,直到形成一系列可以直接測評的指標,這些逐級展開的測評指標構成了客戶滿意度測評指標體系。根據客戶滿意度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及網絡產品特性,可建立網絡經濟環境下客戶滿意度指標體系層次結構圖,如圖2所示。
根據網絡產品的特性,屬于網絡產品質量感知的指標有:
用戶界面(V11)是客戶接觸網絡產品的主要途徑,一個良好的用戶界面會使客戶對網絡產品充滿好感;使用效率(V12)是網絡產品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高效率的網絡產品才能得到用戶的認同感;安全穩定性(V13)是指產品在持續操作時間內出錯的概率,一個不穩定的產品是不會得到用戶的滿意評價的;個性化(V14)是指用戶在操作時的方便性,對用戶是否友好;價格因素(V15)是客戶根據產品特性所判斷的“物有所值”的程度。
屬于服務質量感知的指標有:兼容性(V21)是指網絡產品可從某一環境轉移到另一環境的能力,在不同產品間的兼容會使用戶對兼容性好的產品滿意度高;易維護性(V22)是指能夠被理解、校正、適應及增強功能的容易程度,用戶的需求會不斷變更,能否根據用戶要求做出快速維護也是讓客戶更滿意的方法之一;升級服務(V23)是使網絡產品能更好滿足需求的一種方法,升級會給網絡企業帶來新的利潤,但客戶對升級的投資也有自身的考慮,太大的投資會讓客戶不滿意;文檔資料(V24)是網絡產品很重要的一部分,用戶對網絡產品不理解的地方全通過文檔來了解,所以好的文檔可以使用戶快速明白網絡產品操作方法和正常的操作步驟。
企業品牌形象感知有:企業經營理念(V31)、企業文化(V32)、企業價值觀(V33)及企業信用(V34)等。
4 客戶滿意度動態分析評價模型的構建
在網絡經濟環境下,影響客戶滿意度的因素很多,評價客戶滿意度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作,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利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可以測評出各指標的權重及客戶滿意度的現狀, 然后再采用馬爾柯夫預測法可以動態分析出客戶滿意度的變化趨勢。
4.1 評價集的確定
在滿意度測評過程中,指標體系中的各指標需要量化才能進行比較和評估。同時,客戶滿意是一種心理狀態,具有主觀判斷性。從心理學的角度,可將客戶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很不滿意五等級,用向量表示為:G={G1,G2…G5}對每個指標提供5個等級,對每個等級賦以分值,如表1所示。
在進行結果處理時,對不同用戶的評分結果乘以不同權值,因為網絡產品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產品,有相當一部分網絡產品需要用戶有一定的基礎知識。當然權值的設定要根據具體的網絡產品來定義,不同的網絡產品權值不同。
4.2 權重集的確定
在網絡經濟環境下,影響客戶滿意度的因素是多維的,但各因素對客戶滿意度的影響程度又是各不相同的。在客戶滿意度測評時,必須確定各因素的相對重要程度,并對其進行定量化,得出各因素在指標體系中的權重。可采用層次分析(AHP)法來確定出客戶滿意度指標體系的權重集[4]。
根據模糊數學中最大隸屬度原理可知客戶對網絡產品的滿意度等級為:
mi=max(M)
因此,客戶的滿意度等級為Gi。
4.4 客戶滿意度的變化趨勢分析
在網絡經濟環境下,可變因素很多,客戶對網絡產品的認識和使用,以及網絡企業對其服務質量的轉變都將會影響客戶滿意度的改變,可能會從滿意轉變為不滿意、由不滿意變為非常滿意。根據網絡產品和網絡客戶的特性,及相關資料整理可得網絡產品客戶滿意度測評等級轉移概率表(如表2所示)。這種變化通常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可以運用馬爾可夫預測法動態分析其變化趨勢。
馬爾可夫預測法是根據當前狀況預測將來各個時期變動狀況的一種預測方法。當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時,存在著轉移概率,并且這種轉移概率可以依據其緊接的前一種狀態推算出來,與該系統的原始狀態和此次轉移前的過程無關[6]。因此,運用馬爾可夫預測法,離不開轉移概率和轉移概率的矩陣,由轉移概率組成的矩陣就是轉移概率矩陣。設時間t之后評價指標Vij評價的客戶從等級Gk轉移到等級Gt的概率為Pijt,可得到Vi在時間t之后的模糊轉移矩陣為:
4.5 客戶滿意度動態分析評價模型的管理啟示
該模型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充分運用了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以及馬爾柯夫預測法,建立了網絡經濟環境下客戶滿意度動態分析評價模型。該模型既能測評到當前客戶對某網絡產品滿意度的現狀,又能動態地分析并預測出客戶對某網絡產品滿意度的變化趨勢,這符合網絡經濟環境下企業和網絡產品的特點。通過該模型的運用,可以讓網絡企業及時發現所生產的網絡產品存在的問題和所具有的優勢,同時還可以預知將會影響網絡產品客戶滿意度的因素,這樣網絡企業就可以及時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改進服務方式、重視企業品牌形象,從而可以不斷提升網絡產品的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進而可達到留住老客戶、挖掘新客戶的目的。
5 結論與啟示
綜合上述建立的客戶滿意度指標體系(圖1)和網絡產品客戶滿意度測評表(表1),并進行在線問卷調查,統計其調查結果,結合層次分析法可確定出各指標的權重,并利用客戶滿意度模糊綜合分析可推算出當前網絡經濟環境下客戶滿意度的等級。在此基礎上根據網絡產品客戶滿意度測評等級轉移概率表(表2)和馬爾可夫預測法可得知下一個時間段的客戶滿意度等級。該模型具有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特點,既能測評出某時刻客戶滿意度現狀,又能動態地預測網絡產品下個時刻客戶滿意度,對網絡經濟環境下企業經營決策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薜偉賢. 網絡經濟效應及測評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9).
[2]張繼肖. 網絡企業管理[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1).
[3]張帆,劉新梅.網絡產品、信息產品、知識產品和數字產品的特征比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8).
[4]李立莉,葉柏青. 滿意度測評指標體系建立及評價模型[J].交通技術與經濟,2005(3).
[5]連漪,王加燦.市場競爭下顧客滿意度測評模型的應用研究探討[J].江蘇商論,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