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經濟的關系8篇

時間:2023-10-11 10:03:3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文化和經濟的關系,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文化和經濟的關系

篇1

關鍵詞:發行;文化;價值;經濟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1

一、圖書發行中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存在的問題

在圖書的發行過程中,強調文化價值固然是好事,而忽視了經濟價值到頭來也丟掉了文化價值,目前存在兩種觀念,一是過于強調圖書發行的文化價值,二是過于強調圖書發行的經濟價值。

(一)圖書發行文化價值高于經濟價值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圖書擔當著承載文化、傳遞知識、推進文明發展等社會功能,所以,圖書的文化價值是第一位的,出版社是文化產業部門,文化建設是其首要任務,文化品位是其立足的基點,文化產品是其生存的條件,強調出版社的社會責任固然是好事,但是出版社改制后,絕大多數出版社是要自負盈虧的,如果沒有經濟價值,出版社將難以為繼。

圖書發行只強調文化價值,是對自己的定位不清,認識模糊,還是老觀念。出版社已經邁進了企業的門檻,腦袋還留在事業的觀念中,這樣是不利于出版社的發展的。圖書發行成功的最好標準就是要實現圖書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最佳結合。在當前的經濟大潮中,一些出版社和發行商,只是為了利益而出書,大肆宣揚負面的內容,夸大其詞,就是為了博得讀者的好感,吸引讀者的注意,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像在書名上標新立異,制造噱頭,以博眼球,內容上更是不敢茍同。特別是一些明星出書熱,文筆一般,甚至他人捉刀,字數不夠,用圖片、相片湊數。

(二)圖書發行經濟價值高于文化價值

出版社轉企改制后,要“自負盈虧”,要積極地適應市場、融入市場。在圖書發行中一些出版社就過于關注經濟價值,重視發行利潤。但過于重視經濟價值往往會忽視了文化價值,有些少兒圖書過于注重經濟價值,就忽視了少兒書籍應該給孩子傳遞知識和智慧,應該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審美的愉悅和思想的啟迪,應該培養孩子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在文學類圖書中,書名夸張、噱頭驚人、內容低級,這種書賣得火,利潤可觀,卻忽視了對青少年的毒害;一些書宣揚封建迷信、看相、算命,卻打著科普類圖書的噱頭,一些政治類圖書歪曲正確的倫理觀、世界觀、價值觀,過于宣傳西方的自由思潮。這些現象的出現,都是沖著“一切向錢看”的經濟效益而來的,而忽視了文化價值,從而給社會的安定,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惡劣的影響,是過于追求經濟價值而忽視文化價值的結果。

二、正確認識圖書發行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圖書雖然也是商品,但是它不同于一般商品,圖書發行要以取得經濟價值為目的,但萬萬不可忽視了文化價值,忘記了圖書所承載的文化使命。經濟價值是出版社生存的基礎,立足的前提,沒有實現經濟價值的圖書發行是失敗的發行,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實現雙豐收,才是圖書發行的成功。

(一)文化價值是圖書的“安身立命”所在

出版社是文化產業部門,文化建設是其首要任務,文化品位是其立足的基點,文化產品是其生存的條件,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書籍的功勞,如果只注重經濟利益,書籍的銅臭味太重,對文化,對人類危害巨大。

在圖書的發行中,一定要重視文化價值,沒有文化價值的圖書不是好圖書,不管你制造多大的噱頭搞宣傳,最終是很難實現經濟利潤的,沒有文化價值的圖書就像沒有靈魂的軀體,就沒了內涵,沒了靈氣,干巴巴的,讀起來味同嚼蠟,沒滋沒味。文化價值是圖書的“安身立命”所在,在圖書發行中,首先要確定其文化價值,書籍有了靈魂,有了血肉,讀者才愿意看,愿意買,在具有文化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其經濟價值。圖書發行中,必須把文化價值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滿足廣大讀者的文化需求。提高圖書發行的社會價值,向廣大讀者奉獻更多更好的優秀圖書,是擺在每一個圖書發行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二)經濟價值是出版社生存的基礎

出版社編寫、出版圖書,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取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圖書銷售不出去,出版社將無法生存,所以追求經濟利益是出版社出版、發行圖書的目的。當前出版社改企已經完成,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取得經濟利潤是其存在的基礎,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要滿足員工的需求,這一切都需要有資金。出版社也只有在資金充盈的前提下,才能出更多的書,出更好的書,才能給社會創造更大的文化價值。一本好書不僅僅是具有社會價值的,只有實現了經濟價值,才實現了書籍的雙重價值,兩者不是對立,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果把兩者割裂開來,到頭來什么價值都無法實現。

三、圖書發行應追求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統一

當前圖書不再是單純的精神文化產品,而是特殊的商品,出版業不能單純講求經濟價值,圖書發行也要兼具文化價值。只注重經濟價值而忽視文化價值,圖書就失去了其本質所在,只注重文化價值而不顧經濟價值,出版社就可能會虧損,庫存積壓,讀者看不到,也就失去了其經濟價值,所以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是統一的。在兩者的關系中,文化價值是圖書發行的前提,經濟價值是圖書發行的基礎,兩者之間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經濟價值要以文化價值為前提,它不能離開更不能違背這個前提,而文化價值在總體上要以經濟價值為基礎,失去了這個基礎,經濟價值就難以實現。

一些好的圖書,往往是兩者兼具的,頹廢的、消極的圖書可能一時暢銷,但是經不住時間的考驗,有的圖書可能暫時沒有好的經濟價值,但其文化價值會使他具有長久的生命力,經受得時間的檢驗,具有很好的發行前景,時間的長河會使他流傳久遠,也實現了其經濟價值。圖書發行應追求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統一,為讀者提供方便,為自己創造了利潤,這樣既能取得可觀的經濟價值,同時也實現了圖書的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于翠玲.從媒介歷史看書籍的文化價值[M].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篇2

[關鍵詞]:地域文化;濱河

地域文化元素是一個地方區別于其他地方的重要標志,具有一定的文化的延續性。如陜西的“窯洞”、河南的“地坑院”、福建的“土樓”、內蒙古的“蒙古包”等均顯現了當地的民風民俗。著名景觀設計師夏建統先生認為,“每一片土地都有屬于他們自己的文化,每一片土地都應該有屬于他們自己的景觀”[1]。

縱觀古今中外,河流是一座城市發展興衰的重要因素,是地域文化的連接者與傳播者。在生產力欠發達時期,人口的遷徙與河流改道密不可分,因濱河地帶交通便利,生活成本低,人員流動性大,五湖四海的文化都會在此聚集,易形成以地區聚居為代表的獨特地域文化,例如“碼頭文化”、“漕運文化”、“棒棒兒文化”等,這些文化的形成就是因為河流的聚集效應所產生的。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自然的無限度索取,地域文化符號逐漸消失或變成記憶。所以城市濱河地帶的獨特文化--濱河景觀的設計與修復便成了保留與傳承地域文化的當務之急。

1、物質層面的地域文化元素提取策略

在提取物質文化元素前,必須對當地的整體概況有一個充分了解,需要梳理清楚當地的氣候、地形、肌理形態等相關要素,并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料如當地的地方志等,將這些文化元素排列開嗎,后期根據項目實際按需要使用。

在濱河景觀設計中,與河流相關的元素是必須要出現的,例如水車、水閘、水壩、碼頭、船舶等。一些水利設施在完成使用壽命后并未完全拆除,仍有設備基座或者小型水閘予以保留,一些碼頭在廢棄后仍然存在一定的利用價值。這些與河流相關的設施就是很好的地域文化元素符號,尤其在北方地區,一些廢棄水利設施,如果將其重新規劃利用,將會發揮非常好的景觀效果。例如蘭州的水車博覽園,就有很好的景觀效果。

由于河流的形態多為線性分布的,以及受制因素較多(防洪規范、泄洪閘口)所以與城市的中軸線等城市格局線條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因此在濱河景觀設計中城市的格局對濱河景觀的影響想多較小,當然如果城市的格局識別性很強,在濱河景觀中也可以適當的運用。

鄉土植物是當地固有的植物種類,鄉土植物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元素之一,“可對人類科學發展與歷史景觀保護起承載、支持、美化作用。[2]”在濱河景觀設計中,濱水植物與鄉土植物的搭配亦是一大亮點。

黑格爾曾說“建筑是與象征藝術形式相對應的,它最適宜于實現象征藝術的原則,因為建筑一般只能用外在環境中的東西去按時移植到它里面去的意義。”提到小橋流水人們就會想到江南,提到四合院人們就會想到北京,可見建筑是一個地區區別于另一個地區的一大要素。在濱河區域中,沿河分布的建筑或多或少在功能性上都有河流有一定的關聯性,這些關聯性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元素,沿河分布的建筑在總體形制上與本地區相同,但是在一些節上又有所不同。同時建筑自身的建造特點和建筑材料經過藝術創造加工后可作為景觀小品在項目中展示。

2、非物質層面的地域文化元素提取策略

相對于物質層面的地域文元素,非物質層面的地域文化元素更加抽象,我們對非物質文化元素的提取更多的來自于我們自己對該區域的感性認識。

在濱河景觀設計中主要將以下幾種非物質地域文化元素作為設計實體來表達,歷史名人、歷史典故、藝術、詩詞歌賦、等,這些地域文化元素的表現需要通過后期的園區管理得以展現,由此可見,非物質地域文化元素想要完美的展現出來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以及技術創新。在3D打印、虛擬現實等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非物質層面的地域文化元素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現,也會給參觀者全新的體驗。

我國的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誕生了很多與河流相關的詩詞,這些詩詞多是觸景生情之做,這些詩詞可以為我們濱河設計提供一個良好的歷史環境還原。詩詞歌賦用于景觀中的形式多樣,常見的有雕塑、詩詞景墻等具體應用形式,除了詩詞外,與日常生活更相關的順口溜、歇后語等也是我們可以利用重要元素。

3、石川河閻良段景觀設計分析

2012年西安提出“八水潤長安”的總體規劃,2103年的中央城鎮化會議上提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石川河綜合整治在此背景下展開。

石川河閻良段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分別是:山東移民文化、河流水利遺址、特色鄉土植物等。場地的總體規劃以石川河的特色――鵝卵石為創意目標,通過引入水系、架構生態綠網、營造水利休閑科教園地、溯源閻良記憶幾大板塊,力求將石川河建設成傳承閻良航天人精神,展示石川河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主題濱河公園。

在場地設計中,重點針對山東移民文化移民和水利遺址做文章,通過對山東移民文化的分析,確定了山東民居、山東秋千、山東移民歷史主題景墻為主要景觀元素的設計目標;場地現狀存在三處上世紀50年代的水利設施遺址,這些遺址見證了石川河的歷史,是周圍百姓生活的重要參與者,可以說是當代石川河之魂,因此針對這一遺跡,我們在設計中采取了保留原址,修復展現的設計策略,在具體設計過程中參考了大明宮遺址公園的設計,以現代的鋼結構復原主體框架,并以耐候鋼板的自身色彩屬性來表達對歷史的紀念,同時該水利遺址保護設計還兼具景觀塔的功能,使前來參觀游玩的游客,全方位的感受石川河厚重的歷史,感受石川河在中國水利歷史的重要地位。

場地的生態設計方面,我們提出了保持現狀植物,增補鄉土樹種的原則,由于石川河當地盛產相棗樹,在歷史上曾經沿河兩岸密布萬畝棗林,所以我們在保護場地內的現狀棗林外還增設了棗林采摘園、棗木秋千園等有濃烈地域文化特征的場地,使石川河的地域文化在整個場地中得以展現。

4、結語

綜上所述,在濱河景觀設計的背景下,要做有地域特色的濱河景觀,就需要我們深入的挖掘分析場地內的物質與非物質元素,只有將二者結合在一起,才能打造出有內涵有文化的濱河景觀。

[參考文獻]:

篇3

本文闡述了傳統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作用,探討了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元素的途徑與方法。指出要加強地域性文化傳承;增強傳統元素與色彩的運用;提高傳統文化意境的運用水平。

【關鍵詞】

傳統文化;城市景觀;設計;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世代相傳的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風俗、文化、藝術、制度、技術等等一個外延很廣的概念。從靜態上看,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封建社會不同時期的文化總和;從動態上看它還包括從過去傳承下來的至今還存活于我們內心深處發揮影響的那些習慣、倫理、方法和文化心理。

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運用在城市景觀設計中,便是本文擬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傳統文化的運用可以提高景觀設計的檔次

景觀設計指對包括家庭住宅院落,城市的街道、休閑廣場、活動公園、橋梁、河流、綠色用地等區域的規劃與設計。使之形成科學美觀的辦公區、居住區、工業區、商業區等。

中國古代早已形成了觀點深刻、獨具特色的景觀設計理論,并創造出了數不勝數的經典案例,如大唐芙蓉園、圓明園、蘇州園林等。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直接影響了古代景觀設計理念。諸如儒家的“禮制思想”,我們拋開等級觀念不說,其中的“中和”思想就對景觀設計有很大影響。具體來說就是保持中正仁和無不及無不過的謙謙君子之風。體現在景觀設計上就是在進行城市景觀設計時要與本地文化、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在莊重而不失情趣的設計風格之中體現一種寧靜優雅的含蓄之美。道家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更是在古代景觀設計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且獨具特色,將獨具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運用于景觀設計中,能將往昔的輝煌照進當下的現實之中,從而激起久違的民族自豪感與美好的記憶。能使中國的景觀設計變得與眾不同,使中國的景觀設計擁有自己的獨特品格。

二、如何在景觀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元素

傳承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中國經過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園林的形式與內容頗為繁雜。傳承問題在園林中指的是文化的傳承(地域性會有很多不同的文化)、意境的傳承(中國講“禪”,在園林中運用較多)、傳統美德的傳承(比如大樹旁是小樹,尊老愛幼)、中國藝術的傳承(講究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等。

1、地域性文化傳承

在崇尚人文精神回歸的今天,常聽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發展史,我們民族的美是獨有的,但美是沒有國界的,所以我們民族的美也是世界的美。我們要善于在古典風格中體味現代生活的味道,要在現在景觀設計中找尋傳統文化的影子,尋找我們或許遺失的美好,從而創造景觀的獨特品質。例如浙江杭州西湖文化廣場,縱覽整個廣場,我們會發現它是以杭州特有的西湖文化、古塔文化和運河文化為建筑背景,并巧妙的結合了現代文明的瑰麗意象,出色的體現出了秀外慧中的吳越文化本質。再如陜西西安的大雁塔北廣場的景觀設計,整個廣場由水景音樂噴泉、園林景觀、休閑文化長廊和旅游商貿設施等組成。廣場以大雁塔為中軸分為三大部分,中間為音樂噴泉,左右兩側分別為“唐詩園林區”、“法相花壇區”、“禪修林樹區”等景觀,南端設置“水景落瀑”、“觀景平臺”等景觀。將一系列諸如中國結、唐詩雕塑、戲曲臉譜、開元通寶、剪紙等陜西傳統文化元素穿插其間。從容地烘托出了本地的文化特色。

2、傳統元素與色彩的運用

我國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里,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元素得到了世界范圍內設計師的青睞,其中有諸如中國書法、中國結、國畫 、篆刻印章、京劇臉譜、觀音手、龍鳳紋樣、祥云圖案、太極圖等這些寓意深刻的民族圖案。許多設計師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景觀設計中,不僅表達出了中華民族深刻的文化內涵,而且向世界介紹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并很好的起到了本民族文化傳承的作用,同時又使景觀設計的品格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例如,將祥云圖案和龍鳳紋樣等元素通過雕刻或手繪的手法裝飾橋梁欄桿或空白墻壁,能將文化中寓意的祈福與祝愿的美好意愿傳達給民眾,使民眾內心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與文化歸屬感。

景觀的色彩是景觀表情定位的首要元素,在城市建設、景觀設計方面,對于色彩的運用也是多樣的。比如明朝以后,在故都北京,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住在紅墻黃瓦的建筑中,百姓的建筑只能是青磚青瓦。但在雕梁畫柱方面,色彩的使用也是十分豐富的。民間建筑多為黑瓦白墻。將傳統色彩運用到景觀設計中,能有效地營造景觀的表情。

3、傳統文化意境的運用

設計結合自然,中國古代建筑園林設計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力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對今天的城市景觀設計仍有現實意義。

中國古典園林營造豐富意境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劃分景區和空間、以及“借景”的辦法。在空間布局方面,通常使用風景開合、空間對比等手法。在借景方面,《園冶》一書中,總結為五種方法,即“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利用具有濃厚民族風格的建筑物,如亭、臺、樓、閣、廊、榭、軒、舫、館、橋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表現園景的不同情趣。還可運用一些諸如引導與暗示、藏與露、滲透與層次、疊石觀水等藝術手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景觀空間意韻。還會吸取其他藝術領域的優點,比如詩詞、山水畫等,將其“中和”的思想融入景觀設計中,巧妙地將自然與建筑物融為一體。實現寫意與寫實、自由與規整和諧統一的效果。例如,奧運森林公園以及中心區景觀規劃設計就是巧妙地運用了傳統的陰陽哲學,依據方位設計了3個景觀區,分別代表“歷史”“現在”與“未來”。并充分吸取了中國古代庭院建筑中門的設計理念,結合現代設計手法在公園的起點方位將奧運五環標志設計成了大門,并巧妙構思了起點和終點,每個空間的設計無不很好的展現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精神。

篇4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知識管理;競爭優勢

一、引言

全球化經濟時代面對千變萬化的環境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逐步認識到其競爭優勢的基礎是它們所擁有的知識,知識地位的變化凸顯了知識管理在企業戰略中的重要性。在快速變化的戰略環境下,對知識資源開發、管理、運用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價值。目前,知識管理已成為企業界最熱門的管理變革之一,但是很多企業的知識管理績效卻不盡如人意。據有關資料表明,只有6%的企業認為自己從知識管理活動中獲得巨大收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許多企業對于知識管理的認識含糊不清,已有的知識管理理論更多地偏重對技術解決方案、企業知識特征及知識創新的研究,缺乏對如何通過知識管理構建企業的核心能力的研究。為此,本文將以培育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知識管理與企業核心競爭力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通過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等有關問題。

二、知識管理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

多年以來,對企業能力理論的研究表明,企業核心能力的本質是企業特有的知識資源,隱藏在企業能力背后并決定企業競爭優勢的是企業掌握的知識。Prahalad和Hamell早在1990年就已經明確指出:“核心能力是組織的積累性的學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集成的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無論是“生產技能”、“技術流派”、還是“積累性學識”,都是“知識”的一種。Teece等人(1997)則認為:“企業通過學習和知識積累等不斷培養新的核心能力的動態能力,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可見,企業的核心能力是一個動態的知識系統,企業知識的競爭力和對知識管理的能力是企業的競爭優勢能夠長久保持的關鍵。本文將從最能體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特征的企業文化力、學習力與創新力等方面來探討知識管理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互動關系。

1.知識管理有助于企業文化力的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靜態看是一種實力、一種結果;從動態看是一種行動、一種過程,是企業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水融、相輔相承發揮作用的過程。文化是以價值標準、行為習慣為核心的概念,是人類能力高度發展的標志。文化以其獨特性為人類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特殊的競爭資源。企業文化是企業在其生產經營活動中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價值觀、行為規范和慣例的總和。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和精華,沒有文化的企業是沒有凝聚力和競爭力的。幾乎所有推行知識管理的企業都認為知識管理不只是簡單的信息技術的應用,而是建立在全組織范圍內、滲透于組織每一方面的學習型文化。企業文化建設與塑造的實踐證明,沒有知識的獲取——處理——傳遞——應用過程,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而沒有良好的企業文化,企業也就不可能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

2.知識管理有助于企業形成持續的學習能力。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要求企業應該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和知識型組織,在不斷修煉中增加企業的專用性資產、隱性的不可模仿性知識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圣吉認為:“當世界更息息相關、復雜多變時,學習的能力也更要增強”。他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引用殼牌石油公司企劃主任德格的話說:“惟一持久的競爭優勢,或許是具有的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更快的能力。”因此,組織學習,創建學習型組織,通過不斷學習、團隊學習和系統學習,使企業的運行處在動態變化之中,對活化企業的內部資源,適應環境的變化,培育核心能力,創造持續競爭優勢具有決定性意義。企業學習力的形成離不開知識的積累、開發與共享,通過知識管理可以使企業形成持續的學習能力。

3.知識管理有助于企業創新力的提升。知識經濟的生命力和靈魂在于創新,創新是企業保持長久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企業的創新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增加知識總量,實現企業目標的創造性活動,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等。通過知識管理可以構建企業的知識庫,為創新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在知識共享,特別是隱性知識共享的過程中,交流思想,引發創意;鼓勵和培育新思想、新方法,最大限度地把企業員工聚集到獻計獻策和通力合作的活動中來,共同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培養和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

三、強化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知識管理對于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發展有著深刻和積極的作用,但從國內外眾多企業的實踐運作來看,分散、盲目、零亂的知識管理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企業只有以核心競爭力為中心進行知識管理,才能真正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1.依靠知識管理為企業創造價值。企業只有適應、滿足顧客對價值的需求,才能生存和發展;只有比競爭對手創造更多的價值,才能創造競爭優勢,這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的核心內容。實踐中大多數企業一般通過降低產品和服務的成本或通過差異產品和服務來創造價值,而忽視依靠知識管理為企業創造價值。那么知識管理如何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或為企業增加收入?企業可以通過加快知識在企業內部的共享和流動為企業創造價值。知識交流和知識共享的好處是通過降低知識獲取的成本來降低產品或服務的成本,因而能夠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收入。企業的知識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可被編碼的知識,其特點是容易交流和轉移。與顯性知識相比,隱性知識是直覺性的和不能被明確表述出來的知識,如企業員工的技術專長、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層的領導能力和洞察能力等。在沒有知識攜帶者(認知主體)參與的情況下,這類知識很難被交流、理解和共享。所以,企業要通過各種方法,加快企業成員之間知識的交流與共享,成功實現知識的轉化,不斷將隱性知識轉變為顯性知識,將個人知識轉變為組織知識,進而將知識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為企業創造價值和競爭優勢。

2.注重稀有性知識的識別與創造。許多企業都善于積累和創造知識,但如果許多相互競爭的企業擁有同樣的知識,則這樣的知識不能為其中的任何一個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相互競爭的企業擁有同質的、有價值的知識,最多能保證企業在競爭中不至于處于劣勢。所以,如果企業擁有的知識能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則這樣的知識必須是企業特有的、獨特的、有價值的知識。許多企業已經發展出了獲取知識的文化,但沒有發展出知識交流與共享的文化和制度保證,由于知識通常被視為權力的象征,員工所掌握的知識不能在企業擴散和轉移,企業不能利用知識的獨特價值。如果企業要提高生產率,增強競爭優勢,就必須要發展出具有獨特的、企業所特有的知識,并且能夠利用這些獨特的知識為企業創造價值和競爭優勢。因此企業必須能夠識別出對自己最重要的和最有價值的、真正稀有的知識。

3.塑造難以模仿的知識共享型企業文化。成功的知識管理需要企業塑造一個知識共享型的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在企業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積累形成的,深深印上企業特殊組成、特殊經歷的烙印,其他企業難以模仿。因此,有價值的、特有的知識在短期可以為企業帶來利潤,但如果其它企業可以模仿這些知識,那么這些稀有的知識不再能夠為企業創造獨特的競爭優勢,企業必須發展和培育出難以模仿的資源,即獨特的知識共享型企業文化。每一個企業都有一個獨特的企業文化,這個企業文化是其它競爭者難以模仿的,因此,可以為企業提供持續競爭優勢。

4.實施以企業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管理戰略。實施知識管理并將之納入企業戰略管理,企業需要系統的、有機的知識觀,其中實施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管理戰略,如企業技術創新、組織結構創新、戰略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等,將為知識管理戰略的實施提供可靠的保障。技術創新能力是核心能力的基礎,而企業的技術創新及其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許許多多因素對企業創新的過程、機制、模式、政策和績效有影響。因此,在技術和市場劇烈動蕩的環境下,企業只有以技術創新為核心,著力發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全面創新管理,才能快速穩健地提升核心能力。

5.重視知識型團隊和知識型員工的管理。核心能力的人才載體主要是高素質企業家、技術頂尖人才、管理頂尖人才、營銷頂尖人才、工程技術骨干。企業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個體智力資本、團隊智力資本、組織資本的競爭,因此企業要制定并執行一系列吸引、培育、發展和凝聚人才,特別是頂尖人才的策略。特別是要制定和執行環境戰略、成長戰略、支持戰略、關系戰略、補償戰略、并通過文化整合,以留住優秀人才。同時,企業要建立有效的組織學習機制,加強知識型團隊和知識型員工的管理,以提高企業的人力資本競爭力和增強組織資本。

四、結語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知識已日益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利用、整合和創新知識是培育企業核心能力的關鍵。研究表明,將企業管理的重點轉向知識管理,就是要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中心,通過以知識為核心的管理,很好地促進企業內部知識的流通,增加企業內部知識的存量與價值,充分發揮企業員工的潛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企業個體成員與整個組織的能力,從而達到培育和提升企業核心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毛武興,閆同柱等.我國企業核心能力的培育與提高:戰略、路徑與案例.科研管理,2004(2).

2.余光勝.企業知識理論導向下的知識管理研究新進展.研究與發展管理,2005,(3).

3.喻金田.企業的知識構成、測評及管理探討.研究與發展管理,2002,(6).

4.王能元,霍國慶等.企業知識創新的戰略目標及模式分析.圖書情報工作,2005,(2).

篇5

[關鍵詞] 文化經濟發展負相關性自成邏輯

長期以來,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將文化與經濟割裂開來,認為文化與經濟就像兩條道上跑的車。事實上,文化與經濟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文化與經濟的辯證關系以促進其更好地發展,便成了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突出問題。

一、文化為經濟增長與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價值導向和現代人力資源

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三大系統中,文化起著導向作用,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有理性的精神支撐和價值導航。這種理性的精神支撐就是社會先進的文化,這種先進的文化反映現代工業文明精神,滿足人們物質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人們的主體意識和思想文化素質,同時也提升人們的價值觀念。今天,文化已經滲透到現代經濟活動的一切過程和環節。特別是普遍文化認同在減少和克服由于文化差異帶來的貿易沖突和經濟摩擦方面,以及在適應貿易環境和投資環境方面,都具有其他系統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能夠起到其他系統所起不到的獨特作用。

經濟發展的基礎是人力資源,尤其是在當代經濟全球化體系中,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對高水平人力資源的倚重就顯得更為突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被稱之為第三世界經濟的“奇跡”,盡管“奇跡”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結果,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新加坡在建國之初就確立了“教育立國”、“科技興國”的發展戰略,建立了一個多元文化相輔相成的良性結構,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文化力”。當我們把目光轉向國內,也不難發現這一現象,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往往也是區域生產力水平較高或區域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

文化對經濟的重要性遠不是文化在經濟領域、經濟活動中的現實作用,更重要的是文化對經濟還具有久遠而深刻的意義。可以預見,未來世界的競爭不僅是經濟優勢的競爭,更是文化優勢的競爭。

二、文化的發展有賴于經濟的發展

在文化和經濟彼此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為文化提供賴以生存、發展和進步的物質基礎和保障。

當我們從經濟對文化發展的作用的視角來看,一方面,經濟為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提供物質基礎和豐富的創作源泉。另一方面,經濟為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提供動力和流通市場。經濟對文化的需求是促進文化發展和進步的動力,恩格斯就曾說過,生產發展的需要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勝過十所大學。在經濟的刺激作用下,文化內部產生強大的驅動力以促進其自身的發展和進步。同時,由于文化藝術具有多方面的審美價值為人們所需要,而當這種需求量逐漸增大時,必然會使其物化成為產品,從而轉化為商品價值,并由市場的供求關系形成價格,這樣,文化就以商品形式在市場上流通。文化產品正是在這一流通過程中實現其價值,并為其自身的再生產積累資金以實現自我發展。顯然,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文化建設的發展規模” 。

正是因為經濟對文化發展和進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們完全有理由說,文化發展的根本在于經濟。經濟發達,以此為基礎的文化就會處于相對強勢的地位;相反,經濟落后,以此為基礎的文化就會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我們只有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變更我們的經濟基礎,傳統文化才能夠戰勝強勢的西方文化。因此,現代化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是經濟現代化,只有在經濟現代化的基礎上,我們才可以構建政治現代化,上層建筑現代化,從而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強勢文化。

毫無疑問,正是因為經濟對文化的作用是直接的,并且,這種直接作用的存在為人們所普遍接受,所以人們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首先關注的必然是經濟的發展,并且堅定地認為,只有經濟繁榮,才能促進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三、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負相關性

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來看,文化和經濟總是彼此聯系、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然而,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并不總是這樣,有的時候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甚至成負相關性,即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并不“自成邏輯”。

我們注意到,文化發達,與之并存的經濟有可能非常落后。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文化優勢等同于生產力優勢、經濟優勢。因為文化作為一種潛在形態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變為經濟優勢還需要通過許多中介和環節。

同時,經濟的發展確實能夠促進文化的發展,然而,就像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一樣,經濟發展對文化的影響除了正面的效應之外,也有一些負面的效應。例如“快餐”式的文化使人們的文化鑒賞水平逐漸下降。應當看到,經濟發展在促進文化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客觀上也制約其擴大的內容和質量。

經濟發展的自成邏輯并不能證明文化發展的自成邏輯,正如生產力是由低向高漸次發展卻并不意味著文化也是由低向高漸次發展一樣。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非自成邏輯性,也即負相關性,正是說明了兩者關系的復雜性,也就是說,文化繁榮并不意味著經濟繁榮,同樣,經濟發達也并不意味這文化發達。

綜上分析,為了更好地促進社會的發展,我們必須正確地看待作為人類文明發展兩大車輪的文化與經濟的關系,這就是,一方面,文化與經濟雖然其發展各具自己的規律和特點,但是它們彼此依存,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的密切關系是毋庸置疑的,即經濟對文化具有基礎性作用,文化對經濟具有導向性作用,二者具有互動效應,并在相互作用中發展。另一方面,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非自成邏輯性要求我們在制定社會發展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到文化與經濟關系的復雜性,以促進社會快速、有序和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陶一桃:經濟文化論[M].冶金工業出版社,2001

[2]程恩富等:文化經濟學通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篇6

關鍵詞:吉林省;服務業發展;經濟增長;協整分析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56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9-125-03

一、引言

隨著〔2001〕98號文件的,我國城市“退二進三”政策開始逐步實施。服務業的發展逐漸成為拉動一國經濟增長,增強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力量,成為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報告中,在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方面,強調要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因此,正確認識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對于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進一步促進經濟的增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于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這一問題,國內外很多學者對其作了研究。從國外學者的研究現狀來看,Cohen和Zysman(1987)主張服務業依賴于其他產業活動,認為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被動的作用。[1]Summers(1985)運用1975年34個國家的數據,計算了6個服務業部門與GDP的關系,并以人均GDP為自變量、服務業支出為因變量建立回歸模型,結果表明二者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2]Clemes(2002)研究了從1965-1994年服務業的發展對東南亞國家經濟增長的貢獻,并認為服務業的發展可以提高資源配置率和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3]

國內學者對服務業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也大多基于實證分析的角度。魏鋒、曹中(2007)基于東、中、西部的面板數據對我國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三個地區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有差異的。[4]王治、王耀中(2009)利用1978-2007年行業數據對中國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作了實證研究,認為由于服務業的復雜性和異質性,不同服務行業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是不同的。[5]曾國平(2010)根據我國1952-2007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對城市化水平、服務業發展和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服務業和經濟增長之間是相互促進的,城市化水平對經濟增長作用并不明顯。[6]

目前,吉林省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11937.8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151.26億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9個百分點,對全省經濟的貢獻率為34.8%。因此,對吉林省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進行實證研究對于明確二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促進全省經濟的平穩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利用2000-2012年吉林省第三產業增加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時間序列數據通過平穩性檢驗、協整分析、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的構建對吉林省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二者具有長期均衡穩定的關系,長期來看,服務業的發展與經濟增長具有雙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最后,從優先發展生產業、加快信息服務公共平臺建設、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突出發展吉林特色服務業著手來加快服務業的發展進而促進全省經濟的增長。

二、吉林省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選取與處理

本文選取了2000-2012年吉林省服務業增加值(SRV)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時間序列數據,[7]為了消除物價水平變動對SRV和GDP的影響,以1994年為基期進行指數平減,生成實際的服務業增加值(RSRV)和實際的國內生產總值(RGDP)。同時為了避免時間序列數據存在異方差,在不改變原協整關系的情況下,將數據取自然對數,分別用LNRSRV和LNRGDP表示。采用雙對數模型對服務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模型的回歸與檢驗均利用Eviews5.0計量軟件來完成。

(二)平穩性檢驗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服務業增加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時間序列數據,通常是非平穩的,直接進行回歸分析可能會出現“偽”回歸,因此需要先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如果LNRSRV和LNRGDP這兩個變量是非平穩的時間序列數據,那么再對他們差分后的序列進行檢驗看是否平穩。在各變量為平穩的序列的前提下,他們的線性組合也是平穩的,變量間才存在協整關系。運用Eviews5.0軟件所做的ADF檢驗的結果如下表1所示。

由以上表1可以看出,在α=0.01的顯著性水平下,LNRSRV和LNRGDP的二階差分的ADF統計量均小于臨界值,從而LNRSRV和LNRGDP均為二階平穩序列,即為I(2)序列,由此說明,服務業增加值和國內生產總值可能存在長期均衡穩定關系,進一步對其進行協整檢驗。

(三)協整關系檢驗

20世紀80年代由恩格爾和格蘭杰首次提出了協整理論,該理論用來檢驗兩個或多個時間序列之間是否具有長期均衡穩定關系。基本理論思想為:即使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是非平穩的,但是他們的某個線性組合卻是平穩的,那么這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就存在著長期均衡穩定關系。[8]本文運用Engel和Granger提出的E-G兩步檢驗法對吉林省服務業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協整檢驗。

首先,利用Eviews5.0計量軟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計協整回歸模型:

LNRGDP=-0.1466+0.9909LNRSRV

t = (-0.9832) (42.5068)

然后,對殘差e進行單位根檢驗,看其是否為平穩性序列。以下表2為e的單位根ADF檢驗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殘差e的ADF值為-1.9431,其絕對值大于10%水平下的臨界值-1.6029的絕對值,所以拒絕存在單位根的零假設,說明殘差e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為平穩序列,因此,吉林省服務業增加值和國內生產總值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從而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長期均衡穩定關系。

(四)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通過以上協整關系檢驗得出了吉林省服務業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穩定的關系,二者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究竟是服務業的發展變化引起了經濟增長的變化,還是經濟增長的變化引起了服務業的發展,或者二者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的作用,還需要對此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的實質是檢驗一個變量的滯后變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變量方程中。一個變量如果受到其他變量的滯后影響,則稱他們具有Granger因果關系。[8]由于不同的滯后期二者之間的Granger因果關系不同,本文采用滯后1、2期對LNRSRV和LNRGDP做了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由以上表3可以看出,當滯后階數為1時,服務業發展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但經濟增長卻不是服務業發展的格蘭杰原因;當滯后階數為2時,服務業發展和經濟增長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也即長期來看,不僅經濟的增長會促進服務業的發展而且服務業的發展也會帶動經濟的增長,二者具有雙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

(五)誤差修正模型(ECM)

通過對LNRSRV和LNRGDP兩個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協整關系檢驗以及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得知二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穩定關系且長期內二者相互格蘭杰因果原因,為了度量二者之間的短期偏離,將誤差修正項作為解釋變量加入模型來研究模型的短期動態和長期調整特征。利用Eviews5.0建立的回歸結果如下:

由此,誤差修正模型為:

在上述誤差修正模型中,誤差修正項的系數為-0.5586,符合反向修正機制,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狀態時,將以55.86%的力度拉回到均衡狀態。服務業的短期波動將導致經濟增長的同向變化,服務業增加值每增長1%引起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48%。模型的系數均通過檢驗,且DW約等于2,說明該模型能夠很好的解釋吉林省服務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短期波動和長期均衡穩定的關系。

三、結論以及促進吉林省服務業發展的路徑

本文通過對吉林省2000-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與國內生產總值在消除物價水平影響之后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得知LNRSRV和LNRGDP均為二階單整平穩序列,進一步對序列進行E-G兩步法協整檢驗的結果表明,服務業發展和經濟增長二者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穩定關系;由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的結果可知,滯后期為2的情況下,服務業發展和經濟增長具有雙向的格蘭杰因果關系,不僅經濟增長促進服務業的發展,而且服務業的發展也會促進經濟的增長,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因此,吉林省政府應該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來促進服務業的發展進而帶動經濟的長久持續增長。

吉林省研究制定的《加快推進服務業跨越發展的若干政策》,在市場準入、財政、稅費、土地、金融、集聚區等方面實現了重要突破。當前,吉林省服務業重點領域發展勢頭良好,文化產業改革發展力度加大,吉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吉林省東北亞文化創意科技園被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但是,服務業總體規模尚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然偏低,而且服務業集聚力較弱,生產業發展滯后。鑒于此,吉林省將著力優化服務業結構,推進服務產業集聚,加快服務業向集群、特色、現代方向轉變。

首先,優先發展生產業。吉林省依托其自身產業優勢、資源稟賦和消費市場需求,沿主要交通干線和節點城鎮,布局建設現代物流業重大項目,積極發展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石化、農副產品加工、生物醫藥、輕工紡織等大宗商品的產業物流。

其次,重點發展電信服務、互聯網服務,加快信息服務公共平臺建設,以長春、吉林為重點,推進信息產業園區建設,吸引高端信息產業落戶該省產業園區,擴大信息服務產業規模。

再次,加快金融創新步伐,大力發展銀行、證券、保險、擔保、租賃業等,積極培育股權投資基金、網絡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務業,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

最后,突出發展吉林特色服務業。發揮長白山品牌和鮮明的東北地理氣候、科教文化、民俗風情等旅游文化資源優勢,打造旅游精品路線,加快旅游產品開發,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文化體系建設,促進娛樂演出業發展繁榮,推動文化產業升級。[9]

參考文獻:

[1] Cohen.S,Zysman.J,Manufacturing Matters:The Myth of the Post-industrial Economy,New York:Basic Books.1987.

[2] Summers.R,Servi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 manned,Managing the Services Economy:Prospects and Problem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3] Clemes.M,Services and Economy Growth in ASEAN Economies,ASEAN Economic Bulleth,Thursday,August1.2002.

[4] 魏鋒、曹中.我國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研究:基于東、中、西部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07,(02):44-46.

[5] 王治、王耀中.中國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1978-2007行業數據的經驗證據[J].產業經濟研究,2009,(05):30-37.

[6] 曾國平、袁孝科.中國城市化水平、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0,(08):9-14.

[7]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2012.吉林省統計局.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1].2012,(03).

[8] 孫敬水.計量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320-380.

篇7

關鍵詞:文化產業;經濟增長;影響;實證

文化產業是以滿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基礎,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作為支撐,將文化創意和經濟產業全面結合的產業類型,其在擁有文化屬性和精神價值的同時,能夠為我國總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有益支持,在兼具知識密集屬性和價值導向的同時為經濟增長貢獻著一份力量。要想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證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就需要明確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明確兩者關系之后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

一、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在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多個產業復興發展,逐步由孱弱發展壯大,為國家財政總收入創造著巨大價值。其中,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代表,逐步成為拉動消費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新的亮點,推動了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由以出口導向、生產制造為核心向倚重內需導向和消費服務的轉型,加速了消費結構由基礎物質消費向精神文化消費的轉變。文化產業滿足了百姓對于文化創意產品的巨大需求,也在精神價值方面獲得了相對的滿足[1]。2000年,我國提出文化產業的概念;2005—2014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1.3%;2014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23940億元,比上年增長12.1%,比同期GDP增速高3.9%,占GDP的比重為3.76%,比上年提高0.13%[2]。核算數據表明,文化及相關產業在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中國文化產業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性

(一)文化產業在

GDP中的占比越來越高從我國文化產業近年來的發展情況來看,其產業規模在不斷擴大,文化創意產品無論是在設計水平、生產品質乃至經銷層面均取得了較大進步,文化創意能夠真正融入到產業發展當中,由精神理念滲透到產品設計制作,并由生產銷售體系實現經濟轉化,創造著越來越多的經濟價值。自2005年起,我國的文化產業真正起步騰飛,到2014年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在不斷增加(見圖),不僅實實在在地實現了自身產業規模的擴大,還在夯實基礎、實現持續發展的同時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3]。文化產業當中的影視產品發展最為顯著,電影行業的生產價值在進一步提升,對于整個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作用。從文化產業在GDP中的占比變化情況可知,文化產業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較為顯著。

(二)文化產業持續且較長地影響經濟增長

從我國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看,近十年其產值無退減的表現,經濟效益在不斷提高,創造的財富相較于其他產業增速更為明顯。從文化產業在GDP中的占比同樣可以看出,文化產業的產值由不到5000億元上升到25000億元,短短十年左右的發展推動著總體經濟的發展,其在經濟增長上的影響為持續的,且時間較長[4]。通過對社會發展的觀察體驗也可明確,文化產業在社會和市場中的影響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文化產品滲透到各個行政區域,上至大中型城市小至縣鄉地區。文化產品的消費更加便捷,且在互聯網技術不斷普及的情況下能夠將不同地區間的信息隔閡逐步消除,文化產品不再是城市居民的獨享品。文化產業的發展輻射面更廣,其產值的增長在不斷延續,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也在不斷持續。

三、中國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

(一)指標選取與數據處理

為研究文化產業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特選取我國自2005—2014年的相關數據,以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的增加值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指標,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作為經濟增長的指標,對比兩者之間的數據信息,通過相應的數據處理辦法得出相應的實證研究結果。從數據處理的研究方法來看,由于現實數據存在一定程度的物價因素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影響,因此,本文把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和人均GDP的實際數以2005年為基期進行平減,以消除物價因素的影響。同時,由于數據存在異方差,分別對平減后的數據再取自然對數,表示為Ln(CCI)和Ln(PGDP),相應的差分序列分別為ΔLn(CCI)和ΔLn(PGDP)[5]。

(二)實證分析

利用上述的數據處理方法,在實證分析中分別采用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的方式,結合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對比文化產業增加值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分析得出的相應結果顯示,經濟增長對于文化產業發展的脈沖響應呈持續正響應,并逐步向著正向穩定效應收斂;文化產業發展對于經濟增長的脈沖響應同樣為持續正向響應,也有著正向穩定性收斂趨勢。分析可知,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緊密,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直接影響到經濟增長的幅度范圍,而經濟增長的結果同樣對于文化產業發展有著相應影響,但影響的關聯性不是徹底和完全的,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相應不受經濟的增長而實現自身的不斷發展。

四、結論與建議

(一)實證研究結論

通過以上實證研究可知,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十分突出,基于關聯度的分析結果也能夠明確文化產業對于經濟增長的巨大拉動作用。從產業上的對比分析結果來看,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其在第三產業中創造的經濟價值占比巨大,對比第一產業的產業類型創造的經濟價值來看,不僅在影響度上出現超過的情況,在影響的持續性上也十分顯著。同時可知,在三大產業當中,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第三產業的影響巨大,對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影響力稍遜,而對第一產業的影響又超過第二產業。總結來說,文化產業突出于第三產業,對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均產生了相當的影響。此外,就文化產業的自身發展而言,要想實現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還應注重創意創新的力量,只有將文化創新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動力,才能確保經濟增長的高速穩定。

(二)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筆者認為,要想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長足發展,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就應當充分認識到文化產業在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文化產業對于三大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基于文化產業對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巨大滲透壓作用,應當在今后的產業發展當中注重產業間的結合,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的文化價值屬性,努力實現產品創意元素的豐富以及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同時,還應當注重文化產業相關層的發展,將核心層和層的同步發展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適時進行產業的調整和升級[6]。另外,關注并重視文化創新的必要性,拓寬文化創意的提升空間,充分結合現代科技的力量,將文化創意的轉化能力和影響能力擴大,進一步推動產業的升級發展。結語我國文化產業在近年來的表現搶眼,不僅在第三產業中起到了領頭作用,還影響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帶動著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對于經濟的影響作用明顯,要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健康可持續,保持當前的發展水平并力爭突破,就需要充分關注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加強文化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同時實現產業間的結合,使得總體經濟發展在文化產業的帶動下獲得更大成就。

參考文獻:

[1]成學真,李玉.文化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3,(3):114-117.

[2]李增福,劉萬琪.我國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產經評論,2011,(5):5-13.

[3]李春影.中國文化產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時代金融,2016,(15):30,33.

[4]王長壽,李國強,李會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之間的關系研究[J].現代商業,2010,(2).

[5]李玉.文化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甘肅金融,2012,(6):38-42.

篇8

關鍵詞:目標;經濟;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05;F061.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7-000-01

一、相關概念

文化即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又是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 ,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廣義的文化,著眼于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 ,著眼于人類卓立于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 , 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于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于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它們屬于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于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

區域文化主要研究的是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地區與其他地區之間文化的差異,由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環境下,包括地勢、環境、產品需求、風俗、科研等等各個方面一定存在著不同的區別,它在不同的地方變現出不同的特征和功能,有些地方促使區域經濟的發展,而有些地方制約著經濟的發展。舉例說明,A地區人口眾多,沒有山,沒有水,土地多,人們思想觀念薄弱,以種地創收入,根據地方的需求,文化水平低下,思想觀念落后,依舊傳統思想,制約著地方經濟的發展;B地區人口少,有旅游產業,交通發達,人們的文化素質水平很高,人們在追求價值觀的時候思想意識達不到覺悟高,地方經濟水平逐漸增高。通過兩個地區的對比,不難發現,這種結果是由區域差異、環境因素、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意識等眾多方面造成的,分析兩個地區存在的問題,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A地區首先,根據當地文化與經濟相結合,人口和土地多可以招商引資,一方面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地方政府,國家對貧困地區的政策,招商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讓企業來這里投資,餐飲、交通、物流等方面,最重要是要求政府開一些輔導班,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提升人們的價值觀。B地區,人們思想意識超前,在旅游文化產業可以改進方法,更好的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相互關聯。由于各個因素,如人的素質、居住的環境、需求不同,造就了非常大的文化差異,制約著經濟發展。

二、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的關系

區域文化是由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過程決定的,區域文化的特點、構架、因素等各個方面決定著區域文化發展狀況的高低。地方產業文化的發揮離不開經濟的支撐,不管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環境不同,地域差異,表現出文化的特征顯然不同,因此地域差異的原因發揮出不同的功效。從而區域文化差異制約著區域經濟狀況的高低。各地區文化的差異不同,也制約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受文化差異的影響,文化價值觀高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強,反而,文化價值觀低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薄弱。

三、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區域文化與經濟是有關聯的,不是孤立的,他們互相影響著對方。結合地方文化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如開封市,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可以帶動交通、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從2006年度全市累計旅游接待量為1891萬人次,增長到2010年的3469萬人次,年均增幅16.3%,年旅游綜合收入持續攀升,由2006年的60.5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28.4億元,年均增幅20.6%。從數據表明,開封市旅游文化產業呈逐漸上升狀態,這就說明特色文化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開封市每年會舉辦很多節日,如大宋年文化旅游節、清明文化節、第32屆文化節等精彩活動,吸引了海內外游客到開封觀光旅游,開封特色地方文化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氛圍,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因此,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深刻的,二者之間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影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濟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同時人們在追求利益的時候對價值觀會產生分歧,這就需要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逐漸提高人們對文化思想的改變,對文化產業的認識,加大文化產業投入力度,這樣才能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促進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亚洲国产二区综合 | 天天看高清影视在线官网 | 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 正在播放中文中出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欧美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