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18:4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工業經濟增長,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工業經濟;增長;環境污染;關系
工業經濟與環境既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工業經濟的增長離不開自然環境,因為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基礎之上進行,因此工業經濟的增長既受到周圍環境條件的約束,同時工業生產又會給周圍環境帶來很大的污染。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工業經濟有了很大的增長,但是工業生產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給我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如何協調環境與工業經濟的發展成為當今關注的焦點。因此在我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進一步加強我國工業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的深入細致研究,能夠有效制定出協調工業經濟增長與環境的措施,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我國工業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還能有效避免和減少環境污染。
一、工業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
(一)工業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影響
在我國經濟增長中工業的貢獻率較高,但是工業本身都是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行業為主, 存在資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強度高等突出特點,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承載能力降低等嚴重破壞生態平衡的后果。例如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工業廢水、二氧化硫、煙塵、廢棄物都是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對我國環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工業生產中排放大量未經處理的水、氣、渣等有害廢物,會嚴重地破壞農業的生態平衡和自然資源對農業生產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并且隨著我國工業經濟增長速度的不斷加快,我國環境污染增長更快,但是相應的治理環境污染的投資太低,且效率不高,這就造成了環境污染不斷累積。
(二)環境對工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環境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消納、分解工業生產中產生的污染,但是如果超過最大容量時, 就會導致污染的累積,導致生態系統的崩潰,影響到工業經濟的增長。例如環境中的自然資源是作為生產必不可少的要素直接進入工業生產過程,但是隨著環境污染程度的不斷加深,環境中的自然資源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工業生產活動。工業“三廢”對工業生產本身的危害也很嚴重,有毒的污染物質會腐蝕管道,損壞設備,影響廠房等的使用壽命,增大了工業生產的成本。除此之外,隨著環境污染的不斷加深,國家會進一步加大對環境的管制,這樣就會對工業結構進行調整,但在工業結構調整期,會因為淘汰企業的關閉而短期內降低整個工業經濟的增長率或引起工業產品供求的急劇縮減,而生產性質受固定要素的投入的限制,無法在短期內增加產品的供應,影響市場供求的波動,造成工業經濟短期的負面影響。
二、工業經濟增長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建議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工業生產活動必須要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開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工業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發揮市場作用,健全法規體系
健全法規體系是防止環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在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有關部門必須要制定健全的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對工業企業的生產活動作出嚴格的監督,有效提高其環境保護意識。同時有關部門還應該開征新稅、調節稅率、加征環境保護稅,盡可能的提高工業企業排污成本大于其收益,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工業企業隨意的排放工業生產廢物,進而有效提升環境保護的成效。
(二)積極推進工業生產結構的綠色化進程
在工業生產中會必不可免的產生工業廢物,因此有關部門必須要積極推進工業生產結構的綠色化進程,推動不同行業合理延長產業鏈,加強對廢物的循環利用。例如在冶金、電力、煤炭、建材等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較大的工業行業,鼓勵利用廢渣生產新型建材產品、鋪路和回填等。而在造紙、釀造、印染、制革等廢水排放量較大的工業行業,必須要加強廢水深度處理,提高水循環利用率。與此同時,我國工業行業還應該優化升級產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增加企業產品附加值和減少環境成本的支出,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環境效率,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從而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的目標。
三、結束語
環境是居民生存的基礎,不能為了過分追求工業經濟的增長而破壞我國生活的環境,因此在我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有關部門必須要協調好工業經濟增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盡可能的制定出保持工業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政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工業經濟增長的同時,還能保護周圍的環境,進而實現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賀俊.胡家連.袁祖懷.基于內生增長模型的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10期
一、20*年*州工業發展的成效
(一)工業經濟平穩增長,預計可全面超額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
今年1—10月,全州實現工業總產值490.26億元,同比增長15.5%,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43.32億元,同比增長11.3%。主要特點:一是重工業增速領先于輕工業。1—10月,全州規模以上輕工業完成增加值60.86億元,同比增長5.5%,重工業完成增加值82.47億元,同比增長16.7%,重工業增速快于輕工業11.2個百分點。二是非煙工業增速加快,對全州工業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1-10月,全州規模以上非煙工業完成增加值88.15億元,同比增長13.7%,增速超過煙草制品業8.4個百分點,占全州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61.5%,高于去年同期5.3個百分點,非煙工業對全州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83.8%,分別比一、二、三季度提高18.1、11.7和7.9個百分點。三是產銷銜接水平較好。1—10月,全州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產值388.3億元,增長31.6%,增幅高于去年同期10.7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達96.1%,低于去年同期0.8個百分點。四是各項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較好,預計可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1-10月,全州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43.32億元,為省考核目標的89.6%,超目標6.3個百分點。根據1-10月全州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分析預測,2007年我州工業經濟主要經濟指標可以全面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任務。初步分析預測,今年全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利稅總額、利潤預計分別完成180億元、458億元、102億元、38億元,分別為省考核目標的100%、1*.8%、106.3%和124.6%,除工業增加值外,其余指標分別超目標8.8、6.3和24.6個百分點。
(二)工業投資繼續加大,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1-10月,全州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7億元,同比增長9.5%,其中:剔除電力行業投資外,全州工業投資完成36.29億元,同比增長48.9%,為省考核目標的84.5%,超目標1.2個百分點。預計我州全年可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電力)43億元左右,可圓滿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一大批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鋼鐵公司三期工程80萬噸棒材/年項目已于今年8月16日竣工投產,1350立方米高爐及配套項目正在有序推進;*瑞氣公司15萬噸/年二甲醚項目,基礎工程基本完成,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煤礦五期擴建工程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至9月底已累計完成建設投資4.3億元;*潤鑫鋁業公司后續項目,現已完成場地平整工作,正全面進入土建施工階段;*糖業公司年產8000噸棕絲軟墊項目,一期工程建設已完工,設備進入調試階段,計劃年底可投入生產;*科維生物產業公司年產50000噸生物乙醇燃料項目,現已完成投資6100萬元,形成了30000噸生產能力。這些技改項目的順利推進和竣工投產,將為*州工業發展培育一批新的增長點,使工業發展后勁得到進一步增強。
(三)非公經濟和鄉鎮企業蓬勃發展
20*年,全州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全省中小企業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會精神,采取各種措施,進一步推動非公經濟健康發展,據初步分析預測,今年全州非公經濟增加值預計達到127.8億元,比去年增長14.8%,為省目標的1*.8%;上繳稅金預計完成15.2億元,比去年增長32.2%,為省目標的104.1%;從業人員預計達26.9萬人,比去年增長13%,為省目標的105.9%,各項指標將全面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考核任務。我州鄉鎮企業以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為重點,圍繞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解決農民增收和帶動產業發展,鄉鎮企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作用日益增強,并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預計全州鄉鎮企業完成增加值56.9億元,比去年增長21.5%,為省目標的105.6%;預計完成工業增加值33.5億元,比去年增長30.9%,為省目標的112.8%;實交稅金預計完成9.5億元,比去年增長14.7%,為省目標的103.3%;從業人員預計達32.91萬人,比去年增長5%,為省目標的100.02%。
(四)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快,企業集群發展格局形成
20*年,通過各級、各有關部門的艱苦努力,*州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實質性突破和階段性成果。*工業園區全面展開了道路、電力專線、供水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公用電網、污水處理廠、排洪遂道等重點基礎設施正在規劃實施中;*工業園區、瀘西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全面展開;建水工業園區《可行性研究報告》和《總體規劃園區》已編制完成,并順利通過了專家評審和州級審查;個舊市、綠春縣、屏邊縣、*縣等縣市特色工業園區的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啟動,其它各項前期工作正在積極抓緊謀劃和推進之中。隨著*工業園區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為企業的入住和生產經營活動創造了更加優越的條件,入園發展的企業不斷增多,企業集群發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五)企業改革正逐步深化
*州列入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國有企業共有6戶,其中:個舊市化肥廠和個舊市塑料廠已經國務院全國企業兼并破產和職工再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批準,已正式下達實施政策性破產的啟動通知。目前,個舊市塑料廠已進入了破產程序,正在進行破產清算及資產處置工作;個舊市化肥廠破產的各項前期工作已經基本完成,職工安置方案已報有關部門審批;個舊市磷化工總廠、個舊市高壓電瓷廠、個舊市瓷器廠、個舊市搪瓷化工廠等4戶企業的債務問題與其主要債權人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昆明辦事處達成清償意見,有關材料已上報國務院國資委審批,力爭在今年內進入破產程序。*州列入深化改革的股份合作制改革企業共18戶,現已完成14戶,為任務數的77.8%,提前完成了省下達的至年底完成72%的目標任務,涉及總資產5095.9萬元,其中:關閉5戶,董事長全部持投3戶,股權相對集中5戶,解散1戶。
(六)經濟運行調節水平進一步提高
進一步加強了工業經濟運行監測和協調,切實做好電煤供應、電力生產、重要物資運輸、企業融資等協調工作,在企業面臨電煤供需緊張、電力供應嚴重不足、鐵路運力缺口較大、貸款融資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保障了全州工業經濟仍保持平穩快速增長。
二、20*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建立完善責任制度,實行責任目標管理。為認真貫徹落實第八次黨代會和全省工業經濟工作會議精神,3月份,*、州政府召開了全州工業經濟暨重點產業建設工作會議。會上*、州政府分別與13縣市簽訂了責任書,把省級下達的工業經濟、鄉鎮企業、非公經濟、工業投資和重點產業建設等各項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縣市。同時,要求各縣市經貿(濟)局進一步加強對工業各項發展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監測分析,強化經濟運行調控;兌現了2006年各縣市工業發展各項目標和重點產業建設目標任務的考核獎懲,激勵各縣市切實抓好工業發展。
(二)加強對重點項目建設的組織領導和協調服務。為確保今年31個重點項目的順利推進,*、州政府決定:一是繼續實行重點項目建設州級領導掛鉤督查指導制。二是繼續對重點項目建設實行目標責任制,縣市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州政府與各相關縣市政府簽訂了產業建設重點項目責任書。三是認真落實好州政府與省屬大企業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推進協議項目的建設。四是進一步加大協調服務力度,集中力量保證重點工程項目建設順利進行,在供電、運輸等方面優先為重點項目建設提供有力保障;將重點項目積極向省經委、省財政廳申報,爭取省級新型工業化和技改貼息資金的扶持,同時州級項目專項資金也向重點項目傾斜。五是認真貫徹國家和省的投資體制改革精神,簡化項目審批手續,推動不同層次的項目建設;對重點項目建設建立了協調機制和報表制度,及時掌握項目建設情況,主動對有關問題協調相關部門進行解決。
(三)著力抓好節能減排工作。*、州政府十分重視節能減排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有關節能減排工作的方針政策,加強領導、狠抓落實。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了節能減排工作機構。二是突出重點,以抓工業節能為突破口,確保全州節能目標的落實。三是嚴格執行國家、省制定的鋼鐵、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發展規劃、政策和行業準入標準,對落后的耗能過高的用能產品、設備加大淘汰力度;對淘汰和限制類項目及高耗能企業按國家產業政策實行差別電價,抑制高耗能行業盲目發展。四是加強對全州高耗能高污染10個重點行業的137戶企業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標準力度及未達標企業整改措施的落實。五是強化節能宣傳教育和培訓,州經委與州統計局共同組織舉辦了十三縣市經貿(濟)局和統計局領導及業務人員、全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人員參加的節能知識培訓班,努力提高各級、各有關部門領導干部的節能意識,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六是進行督查,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的深入開展,今年10月30日至11月8日我委按州政府的要求,組成了六個督查組對各縣市開展節能減排及工業各項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的督查工作。通過督查,有力地推進了全州節能減排和促進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各項措施的貫徹落實。
(四)積極推動工業園區建設。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于規劃先行,全面啟動和推進園區建設。在推進園區建設中,我州立足于規劃先行,注重長期規劃、中期規劃與近期規劃的有機結合,做到長規劃、短安排。二是堅持以產業建設與園區建設的良好互動,以項目建設推動園區建設。三是以省級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地方特色園區建設為重點,帶動和推動全州園區建設。
(五)強化電煤協調,多產煤多發電。一是及時成立了電煤協調工作領導小組并設立辦公室在州經委,負責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多次召開了電煤協調工作會議,分析全州電煤生產供需形勢,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顧全大局,為全州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多作貢獻。三是協調交通、交警、高速公路管理段等單位,建立電煤運輸綠色通道。四是發放電煤運輸綠卡,使*發電廠、大唐*電廠、巡檢司電廠能夠從*村地區、*等地購進煤作為摻燒,緩解*礦務局電煤供應不足的壓力。四是促進*礦務局按省州電煤協調工作會議精神,在確保安全的條件下,采用超常規生產,原煤產量由每月70萬噸提高到80萬噸,爭取90萬噸目標,并對*礦務局原煤實行計劃分配,盡力確保電煤供應。
(六)鼓勵和支持非公經濟及中小企業發展。認真貫徹落實省中小企業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會精神,全州8000多名干部和4000多名中小企業負責人直接學習了大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貫徹〈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及相關政策文件精神;狠抓服務體系建設,至9月底,我州今年已新建擔保公司4戶,正在籌建的企業互助基金和擔保公司1戶。目前全州累計已建立擔保公司9戶,1—10月,已累計為50戶中小企業提供擔保,擔保貸款金額達4.26億元。以農產品加工、轉移農村勞動力為重點,繼續推進“三項工程”;開展企村結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抓好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等工作,促進鄉鎮企業快速發展。
(七)加強政策引導,落實責任主體,推動全州工業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的順利開展。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工業循環經濟的意見》和《*省經委關于印發的通知》的要求,廣泛征求各有關部門的意見,多次召開會議,反復討論,已形成《*州“十一五”工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按《*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的實施意見》和《*州申請備案推薦清潔生產審核中介服務機構管理規定》的要求,組織省《清潔生產行動計劃》和《循環經濟工程方案》確定的我州53戶企業和市縣經貿(濟)局的清潔生產工作管理人員共110人培訓,在取得《*省清潔生產審核員證書》的基礎上,2007年底前完成清潔生產啟動和審核驗收工作。目前,53戶企業中有47戶企業已開展清潔生產,有10戶企業已將清潔生產審核材料上報州清潔生產辦審核,其中:開遠國資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已經通過審核驗收,其余企業近期可組織專家逐一進行實地審核驗收。*州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產品、項目)認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2007年10月底已通過資源綜合利用認定并保有資質證書的企業129戶,其中:水泥企業14戶、廢舊物資回收企業88戶、森工企業2戶、電力企業8戶、其它企業17戶。
(八)認真做好工業各項資金的扶持工作。一是圍繞省經委省財政廳的要求和我州的工作重點,組織開展全州省級新型工業化發展專項資金和省級技術改造貼息資金的申報,積極爭取到省級新型工業化發展專項資金和省級技術改造貼息資金共計1000萬元的支持。二是組織開展了我州工業項目前期費和工業技改項貼息資金項目的審核和資金安排工作。三是組織開展了2007年全州新產品、新技術開發項目申報工作,認真篩選了一批重點項目,商州財政局同意,提出了項目資金安排的初步意見。四是向省非公辦、省財政廳推薦上報了10個非公經濟重點項目,爭取省級資金支持;組織各市縣鄉鎮企業申報項目59項,其中篩選上報13項;經委務會研究,確定州重點鄉鎮企業項目貼息扶持10項。
(九)強化工業經濟運行監測、預測和協調服務工作。認真做好對全州工業經濟運行的監測、預測和綜合分析,及時反映全州經濟運行動態,提出對策建議;建立完善與州發改委、州統計局、州交通局、州商務局、州財政局、州人行等相關部門經濟運行分析聯系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加大協調力度,做好計劃用電、鐵路運輸的協調工作,為企業搞好服務。
(十)繼續深化國企改革,重點做好企業國家政策性破產工作。一是加大企業依法破產退出市場的工作力度,列入國家政策性破產的六戶企業的破產工作進展順,個舊市塑料廠已于4月16日進入破產程序;個舊市化肥廠職工基本情況和勞動債權債務的清理登記、職工安置方案、破產費用測算等基礎工作已完成,準備進入法律程序;個舊市高壓電瓷廠、個舊市磷化工總廠、個舊市瓷器廠、個舊市搪化廠等4戶企業已與主要債權金融部門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協調債務完畢,破產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二是全力搞好股份合作制試點工作,州國企改革辦制定了《*州股份合作制企業改革試點方案》,試點企業所在縣對試點工作極為重視,成立了專門機構負責抓落實。按省規定的時間要求,5戶試點企業完成了試點工作,即:瀘西縣飲食服務公司、河口恒通物資有限責任公司和屏邊縣外貿公司、屏邊新現大理石廠和鑫磊石材有限公司。瀘西飲服公司的改制試點經驗,在全省深化國企改革第二次工作會議上作了交流。三是對原州軸承廠土地使用權的處置,通過認真勘測、評估,于3月19日委托*鼎盛拍賣公司以*萬元拍賣成交,現按合同規定80%價款已交州財政局國企改革專戶,用于國企改革職工的安置,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十一)積極支持和鼓勵企業上市融資。為推動我州企業依托資本市場進行改組改制,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做優做強,支持具備條件的優質企業實現上市。一是對我州具備中小企業板上市條件的企業進行了全面摸底調查。二是對目前我州準備上市的*恒昊股份礦業有限公司的上市工作情況進行認真調研,將該企業上市工作進展情況、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形成專題調研報告向州政府有關領導匯報,最終促成由州政府主要領導出面召集稅務、工商、國土、環保、氣象、經委等有關部門召開了一個專題協調會,為企業排憂解難,全力支持恒昊公司上市。
三、*州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趨緊,制約我州工業經濟的發展。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不斷加強,進一步緊縮“銀”根、“地”根,國家產業政策,土地政策,環保政策越來越嚴格,項目審批難度大、項目落地難,給我州工業項目的實施帶來較大的影響。
(二)隨著國家土地征用補償標準的提高和審批手續更加嚴格,導致項目建設用地征用普遍較難,并且征用后的土地移交很難按時進行,土地的征用和移民搬遷已成為影響項目建設的“難中之難”。
(三)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裝置,造成我州部分行業產能下降。我州淘汰落后產能,鐵合金行業9.56萬噸、鋼鐵行業生鐵7萬噸、水泥行業81萬噸、黃磷行業2.1萬噸。這些產量的淘汰將造成我州工業總產值減少約10億元,增加值也隨之減少,影響了四項工業經濟發展目標任務的完成。
(四)資本市場不健全,融資渠道單一,融資難制約了工業的快速發展。至10月末,全州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比年初增長10.1%,尤其是工業貸款比年初下降3.9%,加之民間資本投入、上市融資、風險投資三大資金渠道不暢,及國家上調貸款基準利率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實施,導致企業資金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關鍵詞】中國工業經濟;動力機制轉換;分析與研究
在社會的發展中,工業的生產是國家經濟的核心,在經濟增長、勞動力轉移以及生產率等方面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推動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轉換,是國家打造經濟升級的關鍵所在。而我國的經濟同我國的國情一樣都處于發展中階段,工業的內外不條件在根本上已經發生了變化,導致結構失衡就成為了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路上的阻礙。所以將工業經濟增長動力體制進行有效的轉換,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實現新型驅動增長模式,從而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建設再添光彩。
一、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形成的原因
就現在的形式來看,中國工業經濟投入主導的增長動力機制的根源就是政府的主導和投資驅動的增長。在隨著城市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地方政府對當地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控制,為了提高當地區域的經濟增長的速度而下發了各種優惠政策,希望能夠大力的引進投資來促進工業經濟的增長,這樣就會更一步的突出了政府的主導能力以及投資驅動的工業增長方式的特點。因此就進一步形成了以資本要素投入主導型工業經濟的增長方式。
二、我國目前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缺點
1.降低了增長效率,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地方政府為了給工業投資提供價格獲得更低的資源,就給予了更多的優惠政策,這樣長期以往就會嚴重阻礙的工業經濟的增長效率。然而對工業投資進行地區性的財務補貼或是提供一些惠民政策,就會導致地區行產能過剩的問題加重,使地區資源的負載壓力過大,工業生產性資源在整個工業產業中是配置效率有所降低。另外,地方性補貼的競爭和資源低價競爭就會給一些效率較低的企業獲得重新生存發展的機會,就使得本應該被競爭淘汰的企業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就在根本上阻礙了企業在市場競爭競爭力上的優勢,所以說,這種方式不僅使好的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且從一定的角度上來講對資源也是一種嚴重的浪費。
2.降低工業內的資源配置
在工業經濟的發展中,與上述引進各類工業等現象相反的一種極端方式就是政府抑制或直接淘汰那些效率相對較低的企業。政府部門對資源要素有一定的控制力,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決定土地礦產等資源在工業內部或是企業之間的分配和調動,另外政府部門還可以在具有新工藝、新技術的企業中進行重點的扶持和幫助,進而就加快了一些效率較低或是生產方面落后企業的滅亡速度。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原則,還造成了不顧自身發展情況而盲目的去追求新工藝、新技術的現象,將一些市場中的需求商品逐步歸類為淘汰商品,不能夠很好的根據需求生產的發展呢原則進行工業的生產,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市場競爭力的發展,降低了工業內的資源配置,從而加重了產能過剩的問題。
三、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缺點的建議和對策
1.政府要對市場制度進行合理的完善
政府在下發一系列政策時,首先要理清工業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要加快要素市場的改革,將原有的政府主導要素分配的局面進行有效的改革,使市場在要素資源的配置中 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推進地區的制度,明確土地產權,根據國家的相關國定對土地的管理進行合理有效的完善,防止要素的價格不合理等現象的發生。
2.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
政府要讓市場發揮出優勝劣的作用,積極的創建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就使企業在不斷創新中改進其生產效率。要想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就要將一些不必要的審批和程序取消,讓不同規模的企業也要擁有合理公平的競爭機會。與此同時,要保障企業的知識產權,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并且要完善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對知識產權的執行力度。政府還要防止在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確保企業能夠得到公平競爭的機會,也使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更加的和諧,企業的發展在其作用下更加輝煌。
四、結束語
在我國經濟發展不斷加快的同時,工業經濟的發展也在不斷的進行更新。我國的工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體,其發展的好壞就直接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狀況,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工業企業要想能虺ぴ兜姆⒄梗就要適應當代的經濟發展需求,將原有的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進行一定的創新。就目前而言,政府主導以及投資驅動的工業經濟增長方式才是阻礙工業增長效率的根源。所以,政府必須在市場方面建立相應的制度管理體系,讓市場在其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從而促進技術的創新。
參考文獻:
[1]江飛濤,武鵬,李曉萍. 中國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換[J]. 中國工業經濟,2014,05:5-17.
[2]原磊. 推動中國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轉換[J]. 中國發展觀察,2014,07:16-19.
[3]來佳飛,楊祖增,馮潔. 浙江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機制轉換研究[J]. 浙江社會科學,2016,04:144-147+14+160.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經濟增長依靠能源的消費,而我國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不是十分的充足,根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遠比世界平均水平值要低。我國人均石油、天然氣可采儲備量分別為世界水平值得10%和5%。從環境污染角度看,我國在節能減排工作上面面臨著新的問題挑戰。資源和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導致我國環境污染嚴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那么能源消費與工業經濟增長在數值上有什么關系?本文收集了1980年至2007年的時間數據,并加以實證分析。
二、模型設定
我們所用的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所設模型的樣本容量為27個。分別以能源消費總量(Y)作為因變量,能源生產總量(X1)、全國生活能源消費總量(X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和工業能源消費總量(X4)為因變量。在EVIEWS軟件中輸入數據,觀察散點圖發現存在較強的線性關系,故此選擇建立線性模型。計量模型可以設定為
三、模型檢驗
假設模型中隨機擾動項u滿足古典假定,運用OLS方法估計模型的參數,利用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得結果:
t= (-0.708675) (5.163553) (0.516422) (3.689293) (6.063122)
=0.999297 =0.999175 F=8176.418 DW=1.376476
1、經濟意義檢驗
由回歸估計結果可以看出,能源生產總量、全國生活能源消費總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四個解釋變量前的系數為正值,即與能源消費總量呈線性正相關,與現實經濟意義理論相符。
2、統計推斷檢驗
從估計的結果可以看出,可決系數R2=0.999297,F=8176.418,認為模型的擬合程度可以接受。系數顯著性檢驗:給定 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為n-4=23時的臨界值2.069,、、的t值大于臨界值,拒絕原假設,接受備擇假設,表明能源生產總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對能源消費總量有顯著性影響;僅有的t值小于臨界值2.069,所以接受原假設,表明全國生活能源消費總量對能源消費總量影響不顯著。
3、計量經濟學檢驗
(1)多重共線性檢驗
①對各解釋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
由上表可看出,模型整體上線性回歸擬合較好,R2 與F值較顯著,而解釋變量的t檢驗不顯著,則說明該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利用EVIEWS軟件得到各變量間相關系數矩陣表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較高,所以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
②修正多重共線性
1、用EVIEWS分別對Y與各解釋變量、、、做最小二乘回歸最后發現的方程最大,所以以為基礎,順次加入其他變量逐步回歸。
經比較,新加入x4的方程=0.998541,改進最大,而且各參數的t檢驗顯著,但是x2的符號不合理,選擇保留x4,再加入其他新變量逐步回歸。
在X1、X4的基礎上加入X2后的方程明顯增大,但是X2的t檢驗不通過,因其為負值不合理。加入X3后不但方程的明顯增大,而且t檢驗值也通過,所以選擇保留X3,繼續回歸。
加入后,不僅下降,而且參數的t檢驗不顯著。這說明引起多重共線性,所以應予剔除。
最后得出的回歸模型是:
(2) 異方差檢驗
采用White檢驗n=9.5955小于在顯著性為0.05水平下的卡方檢驗值16.9190,所以不存在異方差。
(3) 自相關檢驗
采用DW檢驗,由上分析可得DW=1.371751;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n=28,K=3時,查Durbin—Watson表得下限臨界值=1.181,上限臨界值=1.650,可知
四、自相關修正
采用科克倫—奧克特引入一階自相關系數AR(1) 得出的結果中可決系數R2的值為0.999368.非常接近于1,模型擬合度非常高。在1%的顯著水平條件下,參數顯著不為零,模型整體性良好。 AR(1)對應的Prob值為0.0067,在1%的顯著水平下顯著。D.W.對應的值為1.85,查解釋變量為4且自由度為27的D.W.分布表,上下限分別為1.16,1.65.由于1.65<1.85<2.35,所以模型不再存在一階自相關。
最終回歸模型為:
t = (-0.699866) (7.276451) (4.647176) (6.135601)
=0.999368 F=8695.975 DW=1.850801
五、結論分析
1、 在自相關的修正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全國生活能源消費總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等經濟數據都具有時間上的慣性;另外一方面,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經濟活動的滯后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會使居民能源消費的水平當期就達到應有的水平,而是要經過若干期才能達到。因為人的消費觀念的改變存在一定的適應期。
2、 雖然能源價格、能源消費結構和環境政策等因素未能在模型中得到量化和反映,但不是說這些因素對能源需求的影響并不重要。事實上,這些因素越是得不到量化和反映,越是暴露了當前我國在這些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更應該重視和解決。
六、政策建議
1、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我國能源消費向高效、清潔的方向發展。在工業方面,有重點地調整產業結構,確保經濟與能源消費的協調。
2、優化和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使用,加強科學技術在此類能源上的創新性。我國具有豐富的水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從長遠來看,我國應在中長期戰略上做好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部署。
3、加強能源統計,制定有效的能源發展戰略。能源統計數據的質量,應包括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提高能源統計數據的準確性、時效性、國際可比性,便于有關部門及時調整戰略,實現能源的有效利用。
近三年來,互助縣緊緊抓住產業轉移的機遇,積極開展招商引資,通過推進大企業進入和大項目帶動的經濟發展戰略,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加速發展新型工業等各項工作,固定資產投資中工業投資總量和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期間經歷了一個快速回升并保持較快增長的過程,工業投入不斷加大,工業園區迅速崛起,工業經濟整體運行水平不斷提高,工業企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三年來,全縣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態勢,有效地拉動了全縣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對處在新一輪發展階段的互助工業經濟影響十分明顯。
1 3年來工業投資規模
1.1 工業投資增長勢頭強勁。近三年來,縣委、縣政府實施"兩園兩區"規劃建設戰略,在全縣掀起了工業建設,工業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2006年全縣工業投資總額達到48011萬元,比2005年增長20.28%;2007年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9億元的大好形勢下,工業投資完成40011萬元,比2006年下降16.67%;2008年工業投資完成55082萬元,同比增長37.67%,三年累計投入14.31億元,年均增長11.33%。
1.2 工業投資率高,投資收益良好。工業投資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工業投資額與工業增加值的比例,在宏觀經濟管理中投資率已成為判斷投資規模適度與否及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依據之一。互助縣的工業投資率近兩年保持在80%以上的水平。工業投資效果系數是新增工業增加值與該時期工業投資規模的比率,表明每增加一億元工業投資當期所創造的工業增加值。從表2可以看出,互助縣工業每增加一億元投資當期所創造的工業增加值平均在0.33億元左右。
2 近三年來工業投資成效
工業投資不僅直接影響和決定工業經濟的增長速度,而且直接影響和決定工業結構的形成及其發展變化,進而影響和決定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工業投資的迅猛增長給互助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工業投資對工業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
2.1 拉動了工業經濟發展。工業投資額與工業增加值之間具有同步性。2006年至2008年工業投資呈迅猛增長趨勢,與之相應工業增加值也處于較快的上升階段,工業投資額與工業增加值之間存在著高度正相關關系。同上年相比,工業投資2006年增長20.28%,2007下降16.67%,2008年增長37.67%,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18.09%上升到2008年22.26%。工業投資不僅對當年經濟的增長起推動作用,而且也間接影響著工業經濟的后續發展,工業投資對工業經濟的影響一般滯后1--2年。
2.2 加強了工業經濟基礎。近三年,通過工業投資為互助縣工業添置了14.31億元的固定資產,工業經濟的家底明顯增厚。三年間,工業行業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項目47個,更新改造項目49個。這些項目覆蓋了較多的工業行業,新增擴增了一批有助于優化工業存量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擴大市場占有率的生產能力。如青海丹峰磨具磨料公司的綠硅加工項目完成投資2931萬元和年產1.6萬噸技術改造,形成年產1.6萬噸綠硅生產能力;青海春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計劃總投資1.9億元的唐古拉藥業生產項目于2007年開工建設,進展順利,至08年年底完成投資9173萬元;青海艾達紙業公司db造紙法技術改造項目已于2007年底基本結束,投產后,形成年產3000噸生產能力。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產為互助經濟的發展增添了后勁。
到2008年底,全縣主要工業產品新增生產能力有:金沙峽電站年發電7.0萬千瓦、青崗峽電站年發電4.38萬千瓦、卡索峽電站年發電2.0萬千瓦、青海特種水泥廠礦山生產技術改造項目形成水泥年產40萬噸、青海互助金圓水泥3200t/d熟料生產線及年產150萬噸水泥粉磨等等。在形成大批生產能力,工業經濟的發展后勁顯著增強的同時,主要工業行業產品的產量顯著提高。2008年,碳化硅產量4.56萬噸,比2007年增長36.71%,發電量56834萬千瓦時,增長37.53%,白酒產量10055千升,增長35.15%,水泥76.18萬噸,下降5.99%,金屬鎂838噸,上年為零,精制食用植物油5319噸,增長92.86%。
按照"依托工業園區辦工業"的思路,三年來互助縣以工業園區為重要平臺,擴大項目招商、技術招商、嫁接招商、異地搬遷招商和承接產業轉移招商。憑借緊鄰省會城市西寧地區之利,靠低成本優勢和區位優勢吸引各類項目,如金圓、聯邦、匯恒、航威、圣戈班、華鑫、長源、海東高純硅等企業已落戶互助。隨著一批大企業的入駐,不僅是對工業基礎總量的擴張,而且改善了互助工業的行業結構和地區分布。2008年,全縣工業園區開工企業13家,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額34285萬元。隨著這些入園企業的發展壯大,互助縣工業經濟的總量和質量將會有一個大的飛躍。
2.3 強化了優勢產業的地位,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ブh工業基礎薄弱,要想盡快趕上或超過其他地區,必須從培育新增長點上下功夫。為此,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以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扶持支柱產業為突破口,先后將一些工業項目列為全縣優先發展的重大工程項目,在資金、工程進度方面都給與較好的保證。特別是將水泥制造業、特色冶金和碳化硅制造、生物制藥業、精細化工及新型建材業及食品工業列為互助縣的工業的支柱產業后,工業投資隨即向這些行業傾斜,2008年,這幾個支柱產業共完成工業投資39242萬元,占全部工業投資的71.24%,比上年增長27.14%,增速大大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行業平均增長水平,支柱產業的支柱地位顯著增強。
2.4 促進了工業技術進步。三年來,全縣工業行業更新改造投資累計完成25419萬元,占工業投資的比重分別為8.06%、37.82%和11.65%,呈逐年提高之勢。更新改造投資的快速增長直接促進了工業技術進步,有效改善了全縣工業行業的裝備水平。冶金行業不斷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新建了數套技術裝備較高的軋鋼生產線,包括連鑄機、高速線材軋機等,青海青稞酒公司通過引進濃香型青稞酒生產線、包裝線改造等先進技術和裝備,淘汰替代了落后的生產工藝和設備,目前其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基本達到先進水平。匯恒集團從2007年5月開始投入3400萬元進行生產線改造,到2008年12月,已形成擁有10個爐的生產線。青海鼓樓特種水泥有限公司對回轉窯生產線散裝水泥庫等進行技改,產品質量上了一個新臺階等等。
由于互助縣招商引資環境不斷改善,招商力度和檔次不斷提升,一些大企業紛紛落戶互助,據統計,目前已有十幾家企業落戶互助縣。這些企業帶來的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在推動互助縣工業走向外向型經濟發展道路的同時,直接帶動了本縣工業技術進步,使互助縣不少企業能在較高的起點上參與市場競爭。
3 近三年來工業投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工業投資比重仍然偏低,離以工業化為核心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ブh工業投資規模相對于前幾年來說有了較大的提升,但從"以工業的崛起加速互助崛起"的要求來看,目前的投資規模還是偏小的。從表中可以看出,工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06年62.48%,07年42.82%,下降19.66個百分點。
3.2 傳統行業投資多,新興行業投資少。2006-2008年,在全縣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位于前幾位的依次是電站(42641萬元)、碳化硅(23175萬元)、水泥(23039萬元),僅這幾個傳統行業完成投資額是88855萬元,占全部工業投資的62.09%;而新興行業投資如物流、電子技術等微乎其微。
3.3 資金籌措渠道不夠通暢。從基本建設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資金來源看,2006-2008年,工業投資的主要來源是企業的自籌資金,占71.28%,其次是國內貸款,占3.85%,二項合計占全部資金來源的近75.13%。資本市場表現得相對落后,企業從證券市場的融資基本為零。
4 繼續加大工業投資,增強工業發展后勁
4.1 要繼續加大對工業的投入。根據國內外歷史經驗,在確定適度投資規模時一般堅持投資穩定增長、投資優先增長、投資率適度、投資適用性等幾個原則,其中投資率指標是核心指標,它實際上是投資穩定增長和優先增長的綜合結果。但是就互助縣來看,情況有所區別。對互助縣而言,為保持全縣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保持投資的適度增長仍是當務之急?;ブ墓I化進程目前大致處于向工業化初期的后半期向中期轉變的階段上。在此階段,由于投入的技術密集程度還不高,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共同發展,因此對工業投資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沒有充足的投入難以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另外,工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有賴于工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工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則必須通過新增投資來完成。因此,加大工業投資力度,優化工業投資結構,利用政策導向引導資源優化配置,形成優勢產業,增強發展后勁,對實現互助工業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2 拓寬工業投資的籌資渠道,保證充足的資金來源
一要千方百計爭取國家的資金投入。在西部開發力度進一步加大情況下,在爭取國債資金上的空間不斷縮小。因此,爭取國家資金支持的工作要進一步加強。根據國債資金投向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做好信息采集、項目儲備、匯報溝通等工作,以確保國家資金的投入量。二要利用好省外資金。抓緊進行重大招商活動,力爭在一些重大項目上有所突破。對引進的項目,要加快簽約、審批、開工步伐,使項目盡快產生實質效果。應抓住機遇,主動出擊,在各個領域加強與外省的經濟合作,爭取在利用省外資金上再上一個臺階。三要大力啟動民間資本。目前,正處在一個啟動民資的有利時期,不僅省外的資本充實,而且本省民間資本也不少,只要加強政策引導,開發優勢項目,用好用活資本營運這個手段,可以吸引一大批民間資金投入工業發展。四要盤活存量資產,變死資產為活投入。在不增加工業投資總量的情況下,通過資產重組,將閑置廠房或生產能力沒有得到利用的固定資產盤活,形成新的啟動資金,實際上也就增加了投資,提高了生產能力。應繼續實施重點企業集團和工業龍頭企業戰略,促進工業企業間的資產重組和改造,實現資產的良性循環。
4.3 集中力量發展支柱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支柱產業是一個地方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表現,支柱產業技術上的先導性、產業上的關聯性,以及后續裂變擴張能力,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是21世紀企業技術進步的方向和市場競爭的制高點,也是21世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要把市場導向和政策扶持有機的結合起來,明晰工業投資方向,制定鼓勵與制約措施,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實現工業投資增量的最優化配置,全面提高工業投資效果。
4.4 要加強宏觀調控,避免出現新一輪的地區產業結構趨同與低水平重復建設。要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指導下,做好引進企業的監督和引導。從外省區引進的企業,有的是出于社會成本的考慮,有些則是當地限制發展的企業,因此,在承接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根據全縣產業發展的需要,有選擇地引進。對于處于社會成本的考慮而轉移的企業,要加大引進力度,而對于外省限制發展的企業,則要慎之又慎,切不可饑不擇食。要著力引進技術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項目。同時要堅決清理整頓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的項目,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經濟學家依據制度-經濟增長理論對制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計量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就是Daniel Kaufmann、Aart Kraay和Pablo Zoiodo-Lobaton(2002)所采取的殘差分析方法。該方法認為,(1)技術以及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所引起的績效的變化都是制度變化引致的結果;(2)在勞動力、資本投入總量相對外生的環境中,通過估計生產函數所計算出來的殘值或全要素生產率(TFP)反映了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大小;(3)在計算出殘值(或TFP)之后,可以建立具體的制度變量模型,分析出它與設定的具體制度變量之間的關系,從而能夠反映不同制度變化的作用。我們采用該方法來研究中國工業制度變遷的經濟績效。
我們首先建立工業經濟生產函數Y=Ae[λt]K[α]L[β],對該方程取對數得:
LnY=LnAO+λt+αLnK+βLn1+u
將1978~2001年區間的工業資本存量(K)、勞動力量(L)以及工業總產值(Y)帶入方程計量,得到無規模約束函數:
LnY=7.107+0.08t+0.04LnK+0.06LnK?。?)
(3.502) (0.22) (0.198) (0.213)
R=0.998 Ad.R Square=0.996 F=1655.748
表1 制度變量與全要素生產率
附圖
資料來源:前3項根據《統計年鑒2002》計算,后1項根據計量算出。
正則化得到。α=0.4,β=0.6,由此建立殘差方程:TFP(t)=exp[InY(t)-αINK(t)-βInL(t)]得到1978~2000年全要素生產率(TFP)。我們將與工業經濟密切相關的制度變量界定為:市場化程度(MRL)、非國有化水平(NSOW)、開放程度(ORL),其分別定義如下:(1)市場化程度(MRL)。用投資的市場化指數表示,即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外資、自籌資金和其他投資”三項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來表示;(2)非國有化水平(NOSW)。用非國有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表示。由于統計數據的限制,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來表示;(3)開放程度(ORL)。經濟運行的外向化水平,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開放程度的通行指標是對外貿易比率,即出口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它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貿易和分工的程度(參見表1)。以制度變量為自變量,TFP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可得到方程:
附圖
可以看到方程顯著性很好,但DW過大,顯然存在自相關問題,即制度變量之間并不是相互完全獨立的,市場化程度、非國有化水平、開放程度是在相互作用中變遷的。我們可以采用零回歸方法來解決估計,以考慮變量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其中k是零回歸的參數對方程進行處理。表2是隨著k值的不同,得到的不同回歸系數和R方的估計值。
表2 零回歸k值和系數估計
附圖
從表2可以看到當K=0.5時,各項系數相對穩定,由此得到新的回歸方程(方程中QYS=TFP)
附圖
從標準化方程可以看到,非國有化水平是引起TFP增長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對方程(2)與(4)進行對比,可以進一步得到非國有化水平不僅是TFP增長最為核心的因素之一,也是引起市場化和開放程度制度變化的原因之一。
二、TFP變動趨勢與所有制結構
如果將1978~2001年期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與TFP增長率結合起來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1)TFP增長率與GDP增長率呈現高度的正相關,TFP是決定經濟增長的核心因素之一;(2)中國工業經濟增長率和TFP增長率有兩個波動周期,第一個波動周期是1978~1990年,其最高點在1984年,最低點在1990年;第二個波動期是1990~2000年,最高點是1992年,最低點是1999年。這種經濟增長率和TFP增長率波動模式與我國工業制度改革的步伐是一致的:1984年工業體制改革在全國全面展開,承包制對于大中型企業資源配置效率的改善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承包制在制度上存在的先天性缺陷,使這種制度改革的邊際收益逐漸遞減,到1990年承包制的制度效應基本為負,使TFP轉入最低點。1991年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目標的確定、1992年股份制企業改革全面推廣以及推動鄉鎮集體企業的政策大規模出臺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提高了整體TFP增長率,其后,雖然國家在1995年出臺了一系列大中型國有企業改革措施,推行了“抓大放小”以及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等措施,但是股份制改革的制度邊際效應遞減現象是十分明顯的,因此,自1996年后,整體工業TFP急劇下降,1999年到達谷底。
表3 國有工業和集體工業分階段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狀況
附圖
注:各種生產要素產出彈性都為0.5
工業企業的整體TFP增長率為什么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持續下降?制度變遷的邊際效應逐步下降呢?這種計量結果與人們一般的感覺有很大的差異。因為1995年以來對國有企業所進行的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抓大放小”以及其他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措施應當大幅度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繼而提高整體工業經濟效率。從表3的內容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工業企業整體TFP增長率20世紀90年代中期下降的最為直接的原因——TFP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1984年的改革使國有工業和集體工業的TFP增長率全面提升,到1988~1992年期間,國有企業的TFP卻大幅下降使整體TFP增長率到1990到達谷底。1992~1996年集體企業很高的TFP增長率使整體工業的TFP增長率保持較高水平,但是該期間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之間的效率差距卻已很大。1996~2001年,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TFP增長率同時急劇下降使整體TFP增長率到1999年陷入谷底。
三、產業結構、市場結構與財務績效
結合上述這些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適當發展非國有經濟是未來工業經濟增長的核心之一,其方法很多。一是大幅度提高非國有經濟的自我發展,推進各種非國有資本進入生產領域;二是加大“抓大放小”力度,強化中小國有企業改制,推進一部分國有企業民營化;三是強化國有股份制企業股權多元化,使非國有股權增加。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這些方法基本上是同時并舉的,但是非國有經濟比重的增加并沒有遏止TFP增長率下降的趨勢。其中的深層次原因需要我們進一步對中國不同產業的產權結構以及市場競爭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1》資料,用R代表重點企業年末生產能力與整個行業總產量之比,表示不同行業的市場結構。如果R>1,表示重點企業的生產能力大于整個行業的產量,該行業產量過剩,其他企業的進入將使該行業的市場擁擠度以及過剩加劇。如果R>1,表明該行業給小企業留有一定的空間,或者說市場的擁擠程度較弱。
從1998~2000年不同行業企業數量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在R>1的行業中,除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以及紡織業等行業以外,其他很多行業的企業數量并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例如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以及電子設備行業。為什么出現了這種反?,F象呢?我們結合各行業的所有制結構狀況可以得到答案。
根據1998~2000年企業數量和2000年不同行業所有制結構狀況的數據,我們可以以企業數量近幾年的增加狀況為標準,將行業分成兩組與相應的所有制結構進行回歸分析,一是將企業數量減少的行業與該行業的國有經濟比重進行回歸;二是將企業數量增加的行業與非國有經濟比重進行回歸,得到下列兩方程:
附圖經濟比重)
R=0.503 F=7.116
這兩個計量方程雖然并不十分顯著,但它們仍可以表明,行業數量的變化與行業的所有制結構有密切關系——國有企業在主導行業中的撤退是這些行業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而非國有經濟的擴展是這些行業企業數量擴張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回歸是針對不同行業的,因此這種關系并不表明在同一行業中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此消彼長的替代關系。相反這些關系反而反映了這樣一個現象——國有經濟比重很高的行業,行業企業數量減少率越高,新生的企業數量(一般為非國有經濟)就越少;國有經濟比重很低的行業,行業新生企業(一般為非國有經濟)的數量越高,國有經濟壟斷的行業(煤炭采選業、木材及竹材采選業、石油天然氣、石油加工、煙草加工等)企業數量的變化并沒有帶來非國有經濟的進入。同時,我們結合各行業的市場競爭指數R的情況可以看到,在R>1的行業中,除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以及紡織業以外,其他行業的企業數量并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這表明:雖然很多行業已經出現了嚴重市場過度進入和過度擁擠的現象,但是,非國有經濟企業仍然在不斷的增加。這意味著存在這樣一個“悖論”——在產權制度安排上更富有激勵約束效率的非國有經濟有“非”理性的投資沖動,不斷地進入過度擁擠的行業。這種“非”理性我們可以用這些進入行業的財務指標進一步加以說明。對于近3年企業數量增加的行業,我們把特殊行業(如橡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以及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剔除后,將其企業數量增長率(QYZZL)與行業工業成本費用率(GYCBLRL)進行回歸,得到下列方程:
附圖
該方程可以初步說明,這些行業企業數量的增加并不是這些行業的投資效益很高導致的,相反,在財務狀況越差的行業,企業進入越多(當然,這不能說是行業財務指標的惡化導致了新企業的進入,因為可能的因果狀況是過度進入導致行業財務指標的惡化)。
在國有經濟大幅度戰略調整的同時,為什么非國有經濟會大量進入沒有財務效率以及市場過度進入的行業呢?答案不在于所有制結構,而在于以下幾個方面:(1)很多財務指標很高的行業都被國有經濟所壟斷,而這些領域并沒有向非國有經濟開放;(2)隨著民間資本的大量積累,以及金融投資的收益自1997年以來大幅度下降,使很多民間資本不得不過度地進入能夠進入的原有產業領域,如服裝、紡織以及電器等行業;(3)大量由地方政府支持和控制的集體企業在地方保護的作用下過度進入,并缺乏靈活的退出機制。事實上,正是上述的問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導致了中國近4年來宏觀經濟環境的惡化,其間最為明顯的標志就是,由于非國有經濟的投資空間急劇下降,投資的邊際效應快速下降,投資收益由于市場的過度進入而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非國有經濟投資增長率大幅度下降。
結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工業TFP增長率下降的原因:在中國漸進性企業改革的進程中,產權制度的改革方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從20世紀80年代宏觀產權制度改革逐步轉向微觀企業治理結構的改革。這體現在1995年以前強調非國有經濟的增量改革,承認非國有經濟的合法性,在稅收和資金等方面大力扶持集體企業、私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的發展,使很多行業(特別是輕工業行業)大幅度地向非國有經濟開放,增量改革也就體現出巨大的邊際效應。1995年以后,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目標以及“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策略的確立使改革的重心偏向了存量改革,搞活“大中型國有企業”成為戰略性任務,存量調整是非國有經濟增加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增量改革方面雖然依然受到重視,并出臺了很多扶植性政策,但是非國有經濟的市場空間并沒有得到擴展,一些具有較好財務績效的行業依然被國有經濟所壟斷,非國有經濟可以進入的產業空間日漸飽和,非國有經濟進一步進入原有行業的邊際效應大幅度下降。同時由于體制性沖突、金融收益率下降以及宏觀經濟環境惡化等因素,非國有經濟過度進入原有行業和“非理性投資”的現象出現了。該現象直接導致非國有經濟的TFP增長率以及整體工業TFP增長率的下降。
四、結論和建議
結合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工業企業的TFP是決定工業經濟增長核心因素,而決定工業企業TFP波動的核心因素之一是非國有經濟的比重。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工業整體TFP增長率逐年下降,其中關鍵的原因之一是非國有企業的TFP下降。而非國有企業的TFP增長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非國有經濟進入的行業以及相應的市場狀況并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現了非國有資本過度市場進入和“非理性投資”的現象。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議:(1)未來經濟增長的核心以及提高整體TFP水平的關鍵在于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并適當提高非國有經濟的比重;(2)提高非國有經濟比重的下一步政策措施的重點并不在于簡單地肯定非國有經濟的合理性以及提供各種稅收資金的扶持,而是要為非國有經濟提供進一步發展的產業空間;(3)提高非國有經濟投資的產業空間的核心政策途徑不應當只是在于對國有企業進行微觀內部改制,通過“關、停、并、轉”的方式減少國有中小企業的比重,通過股權多元化擴大非國有經濟的比重,而且要將現有很多國有經濟進行實質性壟斷的行業向非國有資本進行全面開放,減少市場進入和退出的障礙,以改善市場競爭狀況;(4)市場競爭的狀況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國有企業進行市場拆分和組建具有競爭性的國有企業集團,還必須大幅度開放市場,讓非國有資本通過各種方式直接進入壟斷性市場;(5)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改革以及企業內部產權結構的調整所取得的制度改革邊際收益將會進一步大幅度下降,改革的思路應當在強化國有企業治理結構以及集體企業內部產權體系改革等微觀產權結構調整的同時注重宏觀產權結構的調整。
【參考文獻】
①Dani Rodric,Arvind Subramanian and Francesco Trebbi(2002),“Institutions Rule:the Primacy of Institutions over Geography and Integr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king paper9305.
②Hall,Robert E,and Charles I.Jones,“Why Do Some Countries Pl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Quar- 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February1999,114(1),83-116.
③Daniel Kaufmann,Aart Kraay,and Pablo Zoiodo-Lobaton (2002),“Governance Matters”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④楊小凱:《經濟學原理》,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⑤戴維·梅斯:《經濟計量學的應用》,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關鍵詞]制造業;能源消費;經濟增長;協整檢驗
[中圖分類號]F423.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4)03-0080-03
一、引言
國內外許多學者對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間的變動關系進行研究,如Kraft J.和Kraft A.(1978)對1947―1974年的美國數據進行研究,得出GDP對能源消費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但是兩者不存在協整關系[1]。Yu和Hwang(1984)對1947―1979年美國的數據進行研究, 結果表明能源消費與GNP增長不存在因果關系[2]。Paresh Kumar Narayan和Stephan Popp (2012)分析了93個國家的能源消費與國內生產總值的長期關系,認為能源消費不是實際GDP的Granger原因[3]。韓智勇等(2004)采用Engle-Granger兩步法對1978―2000年中國的GDP與能源消費總量數據進行研究,結果證明能源消費與GDP之間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存在雙向因果關系[4]。楊俊、王慶存(2011)利用1978―2009年的數據對我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電力消費與GDP,GDP與煤炭消費,GDP與石油消費之間存在單向Granger因果關系[5]。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加快了結構調整步伐,經濟結構由農牧業主導型逐步向工業主導型轉變,工業經濟步入快速增長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1978年,新疆工業增加值僅有14.5億元,到2011年已達2700.02億元,年均增長9.9%。進入21世紀,新疆工業增長速度不斷加快,年均增長11.6%,高于同期GDP增速0.7個百分點,尤其近五年,是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年均增速為13.6%,高于GDP 2.6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7.1%增長至2011年的40.84%,提高了3.74個百分點(見圖1)??梢?,工業的快速發展在新疆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疆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作為全國最大的資源儲備區,新疆煤的預測儲量為2萬億噸,占全國預測總儲量的37.7%;油氣資源約占全國陸上油氣資源總量的1/4。近年來,新疆能源消費呈快速上升趨勢,而工業能源消費占新疆能源消費總量的絕大部分,其在1988年占63.83%,到2011年上升至73.32%;而制造業的能源消費基本上占據了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六成左右(見圖2)。由此可見,能源是工業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基礎,研究工業能源消費對工業經濟的增長尤為重要,本文以制造業為落腳點,研究制造業能源消費與新疆工業經濟發展的變動關系。
二、數據選取與變量設定
為研究新疆制造業能源消費對工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選取了新疆1988―2011年的制造業能源消費量和實際工業生產總值的數據,單位分別是億元人民幣和萬噸標準煤,分別以MEC和IGDP來表示。所有數據都源自歷年《新疆統計年鑒》。為排除物價變動因素的影響,本文以1988年為基期的工業生產總值指數和1988年工業生產總值數據對各序列數據進行平減;同時由于制造業能源消費和工業生產總值的變化趨勢具有波動性,易產生異方差的問題導致偽回歸的現象,為了排除異方差性,本文對時間序列變量取自然對數,記取對數后的工業生產總值和制造業能源消費總量分別為lnIGDP和lnMEC。圖2顯示了水平變量lnIGDP和lnMEC的趨勢圖,反映了1988―2011年新疆不變價的工業生產總值與制造業能源消費的變動趨勢。
根據1988―2011年的數據建立回歸模型,以工業生產總值為因變量,制造業能源消費為自變量建立新疆工業經濟增長與制造業能源消費的雙變量對數模型,即:
lnIGDP=α+βlnMEC+μ
由圖2可知,除個別年份外,兩條曲線的變化趨勢相近,接近線性,其次lnIGDP和ln MEC都成增長趨勢,可以判斷上述模型的設計具有合理性,且lnIGDP和ln MEC存在協整關系。
三、實證分析
(一)ADF單位根檢驗
由上述分析可判斷,IGDP與MEC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在檢驗其協整關系之前,先要對時間序列的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對時間序列進行檢驗。利用Stata軟件檢驗lnIDGP和lnMEC是否為非平穩序列,檢驗結果如表1,圖4、圖5所示(注:圖中的dlnIGDP、lnMEC為一階差分后的序列)。
由表1可以看出,在1%的顯著水平下,lnIGDP序列的ADF檢驗統計量值為1.409大于其臨界值-2.518,所以不能拒絕原假設,即存在單位根,而序列lnMEC的ADF檢驗統計量值在1%的顯著水平下為-0.786,也大于其臨界值-2.518,所以接受原假設,存在單位根。對兩序列一階差分后再進行ADF檢驗,dlnIGDP、dlnMEC兩序列在1%的顯著水平下分別為-2.585、-4.263,均小于其臨界值-2.528,所以兩序列在1%的顯著水平下均通過了平穩性檢驗(見圖4、圖5),同時兩序列為一階單整,即lnIGDP~I(1)、lnMEC~I(1)。
關鍵詞 能源消費;工業經濟增長;萬元GDP能耗;灰色關聯分析
中圖分類號 F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3-0103-05
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能源經濟學的研究核心之一。關于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國際學術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增長與能源供應有著固定的聯系。比如,在發展中國家,能源供給和經濟增長存在正相關性。另一種觀點則相反,認為可通過采用節能技術和調整經濟結構等手段控制對能源的需求,經濟增長并不一定需要能源供給的同步增長,因此能源供給和經濟增長不一定存在相關性。與第一種觀點相一致,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其能源需求的增長是由其經濟增長導致的。目前中國正處于高速成長階段,經濟的高速增長,尤其是高耗能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必然導致能源短缺。這種能源短缺反過來又會制約經濟的增長。正確處理能源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對于中國乃至各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都非常重要。
1 問題的提出
世界各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歷史也充分說明了:能源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存在極為密切的關系。大量的深入研究也表明,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非常強的相關關系。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能源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一方面,經濟發展對能源有依賴性,另一方面,能源的發展也要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經濟發展可以促成能源的大規模開發與利用。同時,能源作為經濟發展動力的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障礙。重要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導致能源會逐步耗盡,并且能源的消費會帶來生態和環境問題,這些都將嚴重阻礙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努力根據本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其對能源的需求,以及環境條件的制約等因素綜合來制定本國的能源戰略。發達國家將保障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環境作為能源發展戰略目標,其對能源消費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2006年,我國GDP為209 407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長速度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國在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尤其是能源資源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十一五”期間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的“瓶頸”制約。一方面,我國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石油僅占1/10,源頭供應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國家,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加大了對能源的消耗,如原煤的消耗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第三,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目前能源利用率僅為33%,每創造1美元GDP消耗的煤、電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是日本的11.5倍。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靠勞動力、資本、資源、能源等要素驅動的,但我國能源短缺的現實無法長期支撐這種規模擴張式的經濟增長方式,而且能源的大量消耗、利用率不高還帶來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山東省是能源大省,作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和基礎工業基地,山東在煤炭、石油、金屬和非金屬礦產方面的資源優勢得天獨厚。但是從2004年開始,持續高速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一些高能耗的重化工業實現生產力后,山東能源消耗總量迅速增加,超過其能源生產總量,首次成為能源凈輸入省份。快速增長的山東經濟亮起了“能耗”紅燈。面對山東省“十一五”規劃提出的“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約4.85%,山東GDP年均增長約10%”的目標,山東工業面臨著十分巨大的轉型降耗壓力。在此前提下,山東省能源消耗與工業經濟增長的關系就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2 國內外研究進展
國外研究方面,Kraft (1978)[1]利用美國1947-1974 年的數據從實證角度研究了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發現存在從經濟增長到能源消費之間因果關系的結論,Yu 和Choi (1985)[2]則運用標準Granger 檢驗對韓國和菲律賓1954-1976 年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分別得到從經濟增長到能源消費的單向因果關系和從能源消費到經濟增長的單向因果關系。此后,Asafu-Adjaye,Soytas 和Sari以及Paul和Bhattacharya研究了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得到了相同或者相反的結論[3~5]。
國內研究方面,馬宏偉等通過計算灰色綜合關聯度分析了我國能源消費總量與GDP之間的關系[6]。薛艷、唐建榮運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建立了江蘇省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的關系模型, 找出特定地區特定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關系[7]。姚政、郝傳波以黑龍江省1978-2004 年的GDP 及能源消費數據為基礎,對黑龍江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結構變動進行實證分析,就相關問題提出相應對策[8]。何秀萍、柯俊利用1986-2005年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有關數據進行協整分析和因果關系檢驗,并建立模型考察二者之間的長期關系和動態關系[9]。目前,國內學者對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相對較多,但是運用灰色關聯度進行分析較少,對能源消費與工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更少??紤]到工業能源消費在消費總量中占有絕對地位,比例高達70%以上,所以本文立足于考察山東省能源節約的水平,分別研究終端能源消費總量和萬元GDP能耗與山東省工業生產總值之間的關聯度,試圖找出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利用效率與工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如何,是否有所不同,并進一步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劉愛芹:山東省能源消費與工業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 2008年 第3期3 山東省能源消費與工業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3.1 灰色關聯分析建模機理
本文采用灰色相對關聯度分析能源消費和工業經濟增長的關系?;疑P聯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曲線越接近,相應序列之間的關聯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依此可以判斷引起該系統發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山東省能源消費與工業GDP的相對關聯度計算如下:
第一步,確定分析序列。
設參考序列(或母序列)為:X′0(t)={x′0(k)|k=1,2,...,n}
比較序列(或子序列)為:
3.2 山東省能源消費與工業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
由于1998年以來的能源消費統計比較健全,因此分析的數據期為1998-2006年。根據灰色關聯分析方法,以1998-2006年山東省終端能源消費總量、萬元GDP能耗與GDP序列數據為基礎,建立灰色相對關聯度模型,分析山東省能源消費與工業經濟增長的關聯。
(1)設山東省工業GDP為X′0(t)序列,終端能源消費總量和萬元GDP能耗分別為X′1(t)和X′2(t)序列,具體數據見表1。
(2)以1998年作為基準,將表1進行標準化處理,并求出各比較序列與參考序列的對應差序列,可得表2。
由表2對應差序列得知,各比較數列對參考數列各點對應差值中之最小值和最大值:
3.3 結 論
通過對山東省能源消費與工業經濟增長的灰色相對關聯分析,可以看出:
(1)能源消費與工業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關系,能源的消費總量與利用效率都對工業經濟增長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山東省終端能源消耗總量與工業GDP的相對關聯度為0.7331,萬元GDP能耗與GDP的相對關聯度為0.6815。這說明終端能源消耗總量、萬元GDP能耗與工業GDP之間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從圖1中也可以直觀看出(為消除分析因素量綱的影響,圖1描述的是標準化后數據的發展趨勢),兩個因素均與GDP增長呈正相關關系。
(2)這兩個關聯度值均高于馬宏偉分析的中國能源消費總量與GDP的關聯度值(0.6672)[6]。這說明,山東省相對于全國,能耗在工業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更大。山東省更容易通過高能耗、高投入來換取高的經濟增長,而同時,山東省的工業經濟增長也更容易受到能源資源日益緊缺的限制。
(3)r1<r2,說明,能源消耗總量與工業經濟增長的關聯度更大。也就是說,從能源消耗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來看,相比較而言,山東省的工業經濟增長更多地來自于能
源消費總量的增長,能源利用效率的影響要小一點[11,12]。從圖1也可以看出,能源消費總量標準化值曲線與工業GDP曲線的關聯程度更強,這與灰色相對關聯度分析的結果相一致。這一點進一步說明了,山東省的工業經濟增長 屬于粗放式增長模式,能源消費總量的增加比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更能影響工業經濟增長。從圖1還可以看出,單位GDP能耗的波動性更強。
4 對策建議
基于上述結論的討論,提高山東省能源節約水平,促進山東省工業經濟增長,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堅持開發節約并舉,確立節能優先戰略;大力發展多種可再生能源。
(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能源結構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和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有關。由于長期以來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和產品數量,忽視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因此形成了以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益為特征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并且高能耗的產業所占比重一直較高,這就使得不合理的能源結構有著存在的基礎,從而導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因此,需要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要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來改變高投入、高消耗實現經濟增長的局面,走出一條經濟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的路子。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由于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主導的形勢不會改變,因此為了有效解決大量使用煤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必須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目前,潔凈煤技術中最主要的是煤炭液化技術,這項技術在國際上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在煤炭加工、煤炭高效燃燒以及先進發電、煤炭燃燒污染控制與廢棄物處理等潔凈煤技術領域也要給予高度重視,加快推廣,以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堅持開發節約并舉,確立節能優先戰略。能源供應不足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在過去得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主要是靠加大能源供應的外延方式來發展經濟,然而受到資金、能源儲量以及環境等因素的制約,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的弊端越來越凸現;另一方面,能源的浪費使用必將加劇能源資源的短缺危機,也必將削弱持續發展的能源基礎。因此,不能再走過去發達國家靠大量消耗能源來實現工業化的道路了,而必須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確立節能優先的發展道路。
(4)大力發展多種可再生能源。由于一次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的特點,隨著能源需求的不斷提高,一次能源終會枯竭,因此,必須尋求其他途徑,大力發展多種可再生能源??稍偕茉窗ㄋ姟⑻柲堋L能、生物質能、地熱和海洋能等,是可循環利用的清潔能源。我國的水電、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十分豐富,以水能為例,中國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為3.8億kW,目前已經開發的水能僅為可開發資源的14%。因此,隨著未來技術的進步,成本的降低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發展多種可再生能源具有極大潛力。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Kraft J.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 Journ 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3).
[2]Yu S H, Choi J Y.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an In ternational Comparison[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5,(10).
[3]Asafu-Adjaye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P 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cs,2000,(22).
[4]Soytas U, Sari R.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Causality Relationshipin G -7 Countries and Emerging Markets[J]. Energy Economics, 2003,(25) .
[5]Paul S, Bahttachary A R N.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 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India: a Note on Conflicting Results[J]. Energy Economics, 2004,(26).
[6]馬宏偉,張兆同.我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灰關聯分析[J].經貿縱橫, 2005,(5):46~47. [Ma Hongwei, Zhang Zhaotong. Grey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Economy and Trade, 2005,(5):46~47]
[7]薛艷,唐建榮.江蘇省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關系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7,(5):91~96. [Xue Yan, Tang Jianro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Resources Consumption in Jiangsu Province[J]. 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 2007,(5):91~96]
[8]姚政,郝傳波.黑龍江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結構變動實證分析[J].能源與環 境,2007,(4):18~19,22. [Yao Zheng, Hao Chuanbo. Empirical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Resources Consumption Structure Variation[J]. Energy and Environment,2007,(4):18~19,22.]
[9]何秀萍,柯俊.內蒙古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發展關系實證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7,(4):117~120. [He Xiuping, Ke Ju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Inner Mongolia[J]. 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2007,(4):117~120.][ZK)]
[10]山東省統計局.山東統計年鑒(200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Statistical Bureau of Shandong, Shandong Statistical Yearbook(2007)[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7.]
[11]劉思峰,黨耀國,張歧山.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第三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Liu Sifeng, Dang Yaoguo, Zhang Qishan. Grey System Theory and Application (3rd edit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4.]
[12]趙燕娜,朝霞,孫育強.我國能源經濟可持續發展評估及對策研究[J].經濟師,2005,(10):21~22. [Zhao Yanna, Zhao xia, Sun Yuqiang. Study on Assessment and Strategy of Energy Economy in China[J]. China Economist.2005,(10):21~22]
[13]劉宏杰.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4).[Liu Hongjie.An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nergy Cons 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2007,(4).]
[14]齊紹洲,羅威.中國地區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強度差異分析[J].經濟研究,2007,( 7):74~81.[Qi Shaozhou,Luo Wei.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Differences of En ergy Intensity in China[J].Economic Researth Journal,2007,(7):74~81.]
[15]陳軍,成金華,吳巧生.工業化水平區域差異與中國能源消費[J].中國人口•資源 與環境,2007,(5):59~64.[Chen Jun,Cheng Jinhua,Wu Qiaosheng.The Energy Consu mption and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Amo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ces and Environment,2007,(5):59~64.]
Grey Associated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dustrial Economic Growth in Shandong Province
LIU Aiqin1, 2
(1. Management School of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2. Statistics and Mathematics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