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5:04:5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家庭環境概念,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民主社會主義、大學生、家庭環境
近年來中國出現了一股重新評價民主社會主義的熱潮,學術界對中國是否應該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同時,青年大學生成為了社會思潮不斷興起和傳播的一個關鍵性載體,本文主要從家庭環境的角度來探討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大學生的影響。
一、民主社會主義相關概述
"民主社會主義"是當達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西歐各國)的社會、社會黨和工黨的思想體系的總稱。這個名稱是從國際工人運動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即"社會民主主義"演變而來的。①
1、民主社會主義的含義
從字面意義上看,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既堅持社會主義又強調發展民主,既符合當前的民主化潮流,也同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消除各種特權現象的強烈愿望相一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但"民主是國家形式,是國家形態的一種"。②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只要國家政權為哪個階級所掌握,民主就歸屬于哪個階級所支配,歷史上從來不存在抽象的、超階級的、全人類共有的民主。
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是20世紀以來西方社會盛行的一種資本主義的改良主義思潮。③它是當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社會黨、工黨和社會黨國際思想體系的總稱,由第二國際社會右翼發展而來,伯恩施坦是"民主社會主義"基本思想的奠基者。在當代,民主社會主義不僅是作為一種理論形態,而且是作為一種實踐形態而存在的。社會在許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長期執政或輪流執政,對當代世界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奉為各國社會思想體系和目標模式的統稱。
2、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主張
在對待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民主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簡單化,就像"倫理社會主義"把民主和公平看成社會主義,"福利社會主義"把社會福利看成社會主義,"生產力社會主義"把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看作是社會主義,等等。民主社會主義堅持認為,實現社會主義不需要"剝奪剝奪者",也不需要資本主義制度、奪取資產階級政權 。只要能夠實現這些原則,資本主義就可以和平演化為社會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吸收了費邊社會主義和伯恩斯坦主義的漸進改良成分,主張通過點滴改良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目標;主張把人們從對占有或控制生產資料的少數人的依附中解放出來,把經濟權力交給全體人民,進而創造一個使自由人能以平等地位共同工作的社會;主張在不動搖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上,促進勞動者參與企業的決策、管理和監督,實現階級合作與和諧;主張通過建設福利國家來使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利.主張通過稅收制度、社會保障體制和分配制度來縮小貧富差距,從而最終實現社會平等和公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家庭環境的關系
人的繁衍生息與外界環境發生著密切聯系,其思想行為的形成和發展也與環境密切相關。環境是指環繞在人的周圍并給人以某種影響的客觀存在。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環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所面對的外部客觀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環境因素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接受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它不僅形成了接受主體的主要傾向,而且制約了接受活動的進行和開展。而家庭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重要場所。一個孩子從降生到完全獨立地進入社會,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所以家庭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巨大而特殊的。本文將從家庭環境角度來探討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
家庭環境是具有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并且長期共同生活的小群體,是社會的基本生活單位。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接受者最先受到影響的地方。家庭教育擔負著傳授文化知識、培養道德品質、指導行為規范、幫助自主謀生等責任。這里的家庭環境,主要是指家長的思想素質和行為規范對家庭成員尤其是對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的影響氛圍。④家庭環境不僅影響到子女的個性發展,而且影響到子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家庭環境作為中觀接受環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殊性⑤:
首先,家庭環境是接受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基礎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建立在父母與子女的血緣關系、經濟關系和感情聯系等特殊紐帶關系的基礎上。家庭環境的基礎地位表現在大學生對家庭在經濟上和感情上的依賴。前者構成其成長的物質基礎,后者構成其成長的精神基礎。這種紐帶關系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戀感和歸屬感。家庭環境自覺和不自覺的影響成為大學生先入為主的基礎。大學生在幼兒時期就在家庭環境中獲得了許多道德觀念和掌握模式,形成的最初接受圖式。家庭環境在無意識層面上對大學生的影響幾乎無所不包。家庭環境在大學生成長時期仍發生作用,其基礎性作用是社會和社區等接受環境所不能代替的。
其次,家庭環境作用具有深刻性。在人際關系上家長與子女有直接、經常和親密的接觸,這使家長和子女之間彼此了解較為細致和深刻,這種深刻的理解特征有利于子女對家庭環境影響正確理解和深層吸收。同時家庭環境影響具有隱蔽性、間接性的特點,這種影響的非正式成份較多,其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家長的身教言傳表現出來。再次,家庭環境與其它接受環境具有互補性。是相對影響的內容而言。家庭環境也是一定文化的積淀之地,也是一定文化的傳承者,具有具體、生動、現實性強的特征。
環境影響和制約著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人的活動在不斷地改變環境,使其有利于人的發展,這是基于關于人與環境關系基本觀點所得出的一個結論,也是基于家庭環境角度著力研究對于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對大學生影響的基本依據。
三、家庭環境在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傳播中對大學生的影響
人是社會的人,也是環境的人。人在創造環境的同時,環境同樣也創造了人。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在大學生中的傳播,不能忽略了環境的作用機制,主要表現在家庭環境、學校環境以及社區環境。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析家庭環境在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傳播中對大學生的影響作用。
1、家長自身的認同態度
大學生出身各異,有些大學生出身于農民家庭,有些則是城市里的孩子,他們的家長自身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態度存在著差異,這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認同態度。大學生家長自身態度,他們自身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識存在著差異,那么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首先,家長自身的知識構成。家長對民族社會主義概念的理解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態度。家長自身知識架構,對民主社會主義是改良了的資本主義這一本質的認識、對民主社會主義基本主張的認識、對"瑞典模式"的理解等,這將直接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解,也就影響了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否。家長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識是積極方面的,那么在大學生頭腦里將是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崇尚,而家長對民主社會主義理解較為深刻的,能看到民主社會主義的消極方面以及其局限性的,那么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識也將更加全面、深刻,對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就會走出字面上的理解,認同態度也將發生變化。
其次,家長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家長在各個領域、行業等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否。家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些人社會地位比較高,就對現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比較滿意,而新的社會制度將會產生一定的不確定性,對他們現有的身份、地位、名望產生動搖,因此他們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率相對較低,他們的孩子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也受到影響。而那些在處于社會底層的家長,他們在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所處的社會地位較低,希望得到改善,因此他們對新的社會制度--民主社會主義將產生向往,他們的孩子也會對民主社會主義比較認同。
2、家庭經濟情況差異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下,不再實行統一的工資制度,隨著外資企業的大力引進、民營企業的快速崛起、私有經濟的迅猛發展,家庭經濟情況也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家庭經濟情況的各異,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否。
首先,大學生物質生活之間的差異引起的課余生活差異。家庭生活富裕的家庭,能提供孩子相對優越的物質生活,課余生活也比較閑暇,他們就有機會有時間比較早地接觸了網絡等多媒體工具,而網絡提供了豐富的文字和視頻資料,因此這些孩子也就能比較早地接觸了各種思想,而那些家庭生活比較艱苦的同學,他們的物質生活相對匱乏,網絡等接觸得也比較晚,加上進入大學生活后為生計奔波,他們對新思想接觸就比較少,這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識。因此物質生活的差異,影響了他們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否。
其次,家庭經濟情況的差異引起的大學生閱歷的差異。家庭收入高、生活富裕的家庭能夠提供孩子很多走出去的機會,他們能夠在物質和精神上支持孩子去北歐等地方旅游、學習,這部分大學生就能夠去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獲得親身感受,在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的耳濡目染能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民主社會主義。而家庭困難的孩子,家庭除了提供他們基礎的生活、學習之余就沒有多余的錢供他們去外面感受新的社會制度下的生活、學習等,這部分大學生也就對民主社會主義的知識了解相對匱乏。這就影響了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識。因此,家庭經濟情況差異引起的大學生的閱歷差異,將影響他們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否。
3、家庭成員在現有社會制度下的幸福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深刻的變革,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大幅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也出現了一系列改革發展中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家庭成員在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幸福感,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態度。
首先,家庭成員的親密度下降導致的幸福感缺乏。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工作競爭越來越劇烈,工作壓力越來越龐大,加班越來越頻繁,抑或是社會發展,電腦、電視等代替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等,使得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減少,親密度下降。這使得家庭成員之間的幸福感降低,大學生對現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滿意度也隨之下降,而民主社會主義趁虛而入。因此,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度下降影響了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態度。
其次,改革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導致的幸福感缺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上學難、看病貴、就業難等社會問題,而一些大學生的家庭恰巧遭遇了其中的某些社會問題,這使得家庭成員在現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下的幸福感缺乏,對現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出現了不滿、質疑、埋怨,而民主社會主義模式的那種高收入、高福利、高稅收的"三高"制度恰好填補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現今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迎合了他們的心理需求,因此改革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導致家庭成員的幸福感缺乏,這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態度。
注釋:
①殷敘彝.民主社會主義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②列寧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201
③張濤.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研究.2008.6
④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摘要:家庭是人生開始的第一環境,是人才成長的搖籃。家庭環境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家庭關系、父母素質對青少年成才有關鍵性的影響。探討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成才的影響,有助于青少年成才尤其是高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家庭環境青少年優化家庭環境
家庭是人生接觸的第一個環境,是人才成長的搖籃。青少年正處于成才過程的素質優化期,探討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成才的影響有助于青少年成才尤其是成為高層次的人才。
1家庭環境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基礎
家庭環境是指以家庭這一社會群體為核心形成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青少年的成才離不開家庭環境提供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
1.1家庭遺傳提供了生理素質
“遺傳”這個概念來源于生物學,它最先是指生物界的一種自然現象。生物親代通過生殖繁育把親代的特性傳遞給子代,使子代具備與親代相似的一些生物學特性的現象就叫遺傳。遺傳物質的差異、優劣直接影響到青少年能否成才、成才的方向和層次。青少年的生理素質很大部分是來源于親代的遺傳,生理素質差異性決定了青少年的才華見識在質和量上潛在的差異,從而影響青少年成才的速度與層次。智力素質是青少年成才的保障和基礎。據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遺傳率高達60%,僅有約40%的平均智力水平歸功與環境差異。除了智商有遺傳基礎外,特殊才能也有遺傳基礎。如音樂、繪畫。
1.2提供了物質基礎
家庭的物質條件為人才成長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推動力。首先,家庭的地理位置對青少年的思維力、創造力以及綜合素質有重要影響。一般而言,家庭地理位置在發達城市,青少年接觸的新事物的機會就比較多,較早了解科技前沿知識、參加各種科技實驗活動、眼界開闊、思維敏捷,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創造力。同時,他們展現自己天賦、接受系統學習的機會大這有利于青少年較早的確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其次,家庭的經濟狀況決定了青少年成才所需的物質條件,如營養、學習資料,受培訓的機會等。好的經濟基礎,不但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好的學校,優化智力,同時還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使他們有一個好的體質。
1.3提供了精神環境
家庭精神環境主要包括家庭關系、文化氣氛、家庭成員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關系對青少年的心理品質、人格、情緒產生好的影響。青少年在心理上正處于“斷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員關系不穩定、不和睦,青少年則會產生不安全感,表現出敵對、偏激、孤獨等心理,產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人才史表明,人才成功和失敗,不能單憑智能水平,還要看他的個性心理品格。另一方面,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和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圍直接影響青少年的自我價值體系和人才思想素質。父母的文化水平影響子女學習水平、志向、態度等,從而制約青少年智力素質優化。
2家庭影響具有長期性
家庭是以夫妻為主體的,包括父母、子女等親屬在內的社會關系的組織形式。家庭是人才一生不可脫離的環境,對青少年成才具有長期影響。青少年從嬰、幼兒到青少年甚至到老年都離不開家庭。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影響貫穿始終。首先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方向產生影響。由于遺傳和家庭的長期共同生活,父母的興趣、愛好、文化修養等對青少年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家族型人才鏈就是很好的證明。如,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家族曹氏三父子,蘇軾兄妹,構成了詩人家族型人才。其次,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層次起到重要作用。家庭關系的親密性和特殊性,使父母對子女最為了解,對他們的教育具有針對性、及時性和熏陶性。這有利于青少年在成才過程中少走彎路,加速其成才的過程。
由此可見,家庭對青少年成才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成才起到促進的作用。
3優化家庭環境
3.1構建和諧家庭關系
3.1.1維系和諧的夫妻關系
和諧、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環境。夫妻關系的和諧對青少年人際交往起著重大影響。夫妻感情深、互相關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生動教育。而夫妻經常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異夢,動輒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會給孩子心靈上投下陰影。孩子長大后,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容易表現出粗暴、刻薄,嚴重的就可能出現越軌行為。
3.1.2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是兒童、青年最主要的家庭關系,親子關系的性質、類型和特點對青少年成才就有深遠影響。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親子關系。青少年在進入青春期后,對父母的依戀逐漸變淡,渴望脫離父母,使自己成為獨立的個體,希望父母平等地對待自己,與父母向朋友一樣交往。這時父母應該提高自身的認識,不斷地更新思想、認識到青少年不單是家庭的成員同時也是社會的公民。形成開明、民主、平等的家風。其次,確立正確的期望值。父母對子女高期望,有時對子女的要求脫離了子女的真實情況,甚至有的家長還喜歡拿自己孩子與別人孩子比較。這樣以來,青少年可能會產生挫敗、自卑心理。父母應該根據青少年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對他們確立正確的期望值。
3.2完善家庭的社會化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進行社會化的基本場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會化功能,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
3.2.1加強家庭教育
青少年要充分開發自己的優良遺傳物質必須接受優良的家庭教育。首先,提高父母的素質,實行全面的教育。父母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修養對青少年成才影響很大。父母的素質高就會對青少年實施正確的教養方式,使其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是青少年成才的必備條件。有的家長過分重視智力教育而忽視非智力教育,過分注重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這是非常危險的。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里可能會導致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的缺失。其次,培養青少年能力。青少年想得到周圍人的認可,社會的承認,必須把自己的智慧通過實踐表現出來。另外,青少年的能力強也會獲得同伴的贊許這也會強加他們的自信心。有信心才會敢想敢做,才會出創造性的成果,才會為社會做貢獻。
3.2.2樹立科學成才觀
科學的成才觀是青少年成才道路上的指明燈。青少年能否成才,科學的成才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決定青少年的成才方向。每個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興趣和愛好。父母應該根據青少年的實際情況來幫助他們早日確立成才方向。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其次,根據社會需要培養人才。人才之所以為人才,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內在素質,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創造性成果可以滿足社會需要,促進社會的進步。作為父母要根據社會的需求和發展趨勢并結合青少年的實際情況確定成才之路。
家庭環境是青少年最早接觸的環境也是對青少年影響最大,最持久的環境。加強家庭環境建設對青少年成才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羅洪鐵.人才學原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關鍵詞:家庭環境 創造力 影響
1 引言
創造力在人類社會的進步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正是許多學者對創造力感興趣的原因。目前,學者對創造力的研究是從不同的視角進行的,比如創造力的認知過程和動機過程、創造性的人格,影響創造力的因素等等。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創造力受到內因與外因的共同影響。其中,內因主要體現在創造性的個體因素方面,而外因的影響主要反映在環境方面[1]。其中,環境因素又主要包括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兩個方面。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教育機構,也是人類最開始接觸的生活場所,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創造力的發展。因此,本文主要概括一下國內外關于家庭環境對創造力影響的研究。
2 客觀的家庭環境對創造力的影響
客觀的家庭環境主要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家庭環境[2],如: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結構等。以往的研究表明,客觀的家庭環境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兒童創造力的發展。
2.1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創造力的影響
家庭經濟社會地位主要反映了家庭的經濟和教育水平,這和創造力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家庭經社會經濟地位(家庭SES)主要是以父母親職業、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來衡量的。師保國、申繼亮對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家庭SES)與創造力的關系研究發現: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不僅對創造力有顯著的直接效應,而且還會通過智力對創造力產生間接的影響[3]。但是另一項相關的研究卻發現:創造性傾向與家庭經濟地位的相關并未達到顯著性水平[4]。Getzels 和Jackson (1961)曾對高智商青少年與高創造力青少年的家庭環境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高智商青少年的父親比高創造力青少年的父母更多的從事于學術或者是教育的職業,而母親更多的是家庭主婦;兩組類型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都高于一般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水平[5],也就是說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可能越會培養出更具有創造力的孩子。許多研究發現,家庭經濟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個體的發展[6]。家庭經濟社會地位較差的兒童缺少認知刺激和相關經歷,認知刺激的缺少勢必會影響到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2.2 家庭結構對創造力的影響
家庭結構是指家庭中成員的構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 以及由此形成的聯系模式, 包括橫向的組合(同代人之間的聯系模式) , 和縱向的組合(代際之間的聯系模式) , 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劃分[7]。
從家庭結構的角度出發,以往的研究分別考察了家庭規模、出生順序、年齡間隔等因素對創造力的影響。
對于家庭規模和出生順序對創造力的研究目前還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Runco和Bahleda以大量的智力超群和智力一般的兒童為被試,采用發散思維測驗,研究了出生次序和創造力之間的關系,結果中卻出現了相互矛盾的地方,研究發現,在發散思維測驗得分上來看,獨生子女最多,頭生胎兒次之,末生胎兒再次之,出生次序居中的兒童得分最低,但是后三者之間的得分并無顯著差距。此外,研究還發現,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數量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創造力,兄弟姐妹多的兒童比只有一個兄弟姐妹的兒童得分要高[8]。
以往的很多研究發現,兄弟姐妹之間的年齡差異可以調節出生順序對創造力的影響[9]。 Baer,Hollingshead和Jacobsohn以359名大學生為被試,采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了出生順序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出生順序對創造力的影響受到年齡差距和性別差異的影響[10]。在眾多的兄弟姐妹中,如果頭生胎兒和異性的弟妹之間的年齡越接近的話,那么就會更具有創造力。
Gaynor,Joni, 和Runco對家庭規模、出生順序、年齡間隔和創造力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較大的年齡間隔會導致更高的創造力;年齡間隔與出生順序、家庭規模、年齡之間相互作用[11]。這樣看來,以往的研究對于家庭規模、出生順序、年齡間隔等因素對創造力的研究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在以后的研究種這幾個因素對創造力的影響仍然是心理學中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內容。
3主觀的家庭環境對創造力的影響
主觀的家庭環境是指人為的家庭環境[12]。主觀的家庭環境包括很多方面:家庭教養方式、父母期望、家庭氣氛、家庭的人際關系等。以往的研究表明,這些主觀的家庭環境因素都與創造力有相關。
關鍵詞:家庭環境青少年優化家庭環境
家庭是人生接觸的第一個環境,是人才成長的搖籃。青少年正處于成才過程的素質優化期,探討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成才的影響有助于青少年成才尤其是成為高層次的人才。
一、家庭環境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基礎
家庭環境是指以家庭這一社會群體為核心形成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青少年的成才離不開家庭環境提供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
1.1家庭遺傳提供了生理素質
“遺傳”這個概念來源于生物學,它最先是指生物界的一種自然現象。生物親代通過生殖繁育把親代的特性傳遞給子代,使子代具備與親代相似的一些生物學特性的現象就叫遺傳。遺傳物質的差異、優劣直接影響到青少年能否成才、成才的方向和層次。青少年的生理素質很大部分是來源于親代的遺傳,生理素質差異性決定了青少年的才華見識在質和量上潛在的差異,從而影響青少年成才的速度與層次。智力素質是青少年成才的保障和基礎。據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遺傳率高達60%,僅有約40%的平均智力水平歸功與環境差異。除了智商有遺傳基礎外,特殊才能也有遺傳基礎。如音樂、繪畫。
1.2提供了物質基礎
家庭的物質條件為人才成長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推動力。首先,家庭的地理位置對青少年的思維力、創造力以及綜合素質有重要影響。一般而言,家庭地理位置在發達城市,青少年接觸的新事物的機會就比較多,較早了解科技前沿知識、參加各種科技實驗活動、眼界開闊、思維敏捷,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創造力。同時,他們展現自己天賦、接受系統學習的機會大這有利于青少年較早的確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其次,家庭的經濟狀況決定了青少年成才所需的物質條件,如營養、學習資料,受培訓的機會等。好的經濟基礎,不但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好的學校,優化智力,同時還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使他們有一個好的體質。
1.3提供了精神環境
家庭精神環境主要包括家庭關系、文化氣氛、家庭成員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關系對青少年的心理品質、人格、情緒產生好的影響。青少年在心理上正處于“斷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員關系不穩定、不和睦,青少年則會產生不安全感,表現出敵對、偏激、孤獨等心理,產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人才史表明,人才成功和失敗,不能單憑智能水平,還要看他的個性心理品格。另一方面,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和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圍直接影響青少年的自我價值體系和人才思想素質。父母的文化水平影響子女學習水平、志向、態度等,從而制約青少年智力素質優化。
二、家庭影響具有長期性
家庭是以夫妻為主體的,包括父母、子女等親屬在內的社會關系的組織形式。家庭是人才一生不可脫離的環境,對青少年成才具有長期影響。青少年從嬰、幼兒到青少年甚至到老年都離不開家庭。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影響貫穿始終。首先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方向產生影響。由于遺傳和家庭的長期共同生活,父母的興趣、愛好、文化修養等對青少年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家族型人才鏈就是很好的證明。如,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家族曹氏三父子,蘇軾兄妹,構成了詩人家族型人才。其次,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層次起到重要作用。家庭關系的親密性和特殊性,使父母對子女最為了解,對他們的教育具有針對性、及時性和熏陶性。這有利于青少年在成才過程中少走彎路,加速其成才的過程。
由此可見,家庭對青少年成才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成才起到促進的作用。
三、優化家庭環境
3.1構建和諧家庭關系
3.1.1維系和諧的夫妻關系
和諧、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環境。夫妻關系的和諧對青少年人際交往起著重大影響。夫妻感情深、互相關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生動教育。而夫妻經常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異夢,動輒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會給孩子心靈上投下陰影。孩子長大后,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容易表現出粗暴、刻薄,嚴重的就可能出現越軌行為。
3.1.2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是兒童、青年最主要的家庭關系,親子關系的性質、類型和特點對青少年成才就有深遠影響。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親子關系。青少年在進入青春期后,對父母的依戀逐漸變淡,渴望脫離父母,使自己成為獨立的個體,希望父母平等地對待自己,與父母向朋友一樣交往。這時父母應該提高自身的認識,不斷地更新思想、認識到青少年不單是家庭的成員同時也是社會的公民。形成開明、民主、平等的家風。其次,確立正確的期望值。父母對子女高期望,有時對子女的要求脫離了子女的真實情況,甚至有的家長還喜歡拿自己孩子與別人孩子比較。這樣以來,青少年可能會產生挫敗、自卑心理。父母應該根據青少年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對他們確立正確的期望值。
3.2完善家庭的社會化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進行社會化的基本場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會化功能,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
3.2.1加強家庭教育
青少年要充分開發自己的優良遺傳物質必須接受優良的家庭教育。首先,提高父母的素質,實行全面的教育。父母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修養對青少年成才影響很大。父母的素質高就會對青少年實施正確的教養方式,使其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是青少年成才的必備條件。有的家長過分重視智力教育而忽視非智力教育,過分注重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這是非常危險的。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里可能會導致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的缺失。其次,培養青少年能力。青少年想得到周圍人的認可,社會的承認,必須把自己的智慧通過實踐表現出來。另外,青少年的能力強也會獲得同伴的贊許這也會強加他們的自信心。有信心才會敢想敢做,才會出創造性的成果,才會為社會做貢獻。
3.2.2樹立科學成才觀
科學的成才觀是青少年成才道路上的指明燈。青少年能否成才,科學的成才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決定青少年的成才方向。每個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興趣和愛好。父母應該根據青少年的實際情況來幫助他們早日確立成才方向。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其次,根據社會需要培養人才。人才之所以為人才,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內在素質,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創造性成果可以滿足社會需要,促進社會的進步。作為父母要根據社會的需求和發展趨勢并結合青少年的實際情況確定成才之路。:
家庭環境是青少年最早接觸的環境也是對青少年影響最大,最持久的環境。加強家庭環境建設對青少年成才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羅洪鐵.人才學原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關鍵詞 微電網;家庭自發電;初級驗證方案
中圖分類號X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35-0049-02
0 引言
隨著“智能電網”的發展,家庭環境背景下電能的高效使用成為一個新的熱點,而“微電網”概念的提出為此指明了一條有效地道路,2002年美國電力可靠技術解決方案協會(CERTS)全面介紹了“微電網”的概念:微電網是一種由負荷和微型電源共同組成的系統,他可以提供電能和熱量;微電網內部的電源主要由電力電子器件負責能量的轉換,并提供必要的控制;微電網相對于外部大電網表現為單一的受控單元,并同時滿足用戶對電能質量和供電安全等方面的要求[1]。但是因為當前微電網技術在國內還不成熟,家庭自發電系統作為“微電網”在家庭環境下的過渡型技術,與后者相比簡化或者繞過了某些技術難題,是當前最為合適的選擇。
1 總體設計方案
一個完整/高級的家庭自發電系統從空間結構上包括系統控制單元、發電單元和用電單元3部分,其系統結構框圖如下圖1。
如圖1所示:完整/高級的家庭自發電系統以系統控制器為核心,通過風光溫互補發電單元實現電源供應,通過對儲電池組的充放電控制實現電能儲存,通過切換器切換功率負載實現電能的消耗或并網銷售。通過對家用電器交直流供電方式的選擇控制實現電能的高效使用。這些功能的實現因技術因素的限制只能在未來5~10年內實現,具體分析如下:在發電單元,當前風、光、溫發電模塊實際發電效率低下,而且其產品設計思想保守,成品單一。在未來,家居建筑在設計初期就必須考慮到高級的家庭自發電系統的設計安裝冗余,例如建筑外形多為多體樓結構,樓體之間因空氣對流造成一定功率的風場,家庭風力發電設備即安裝與此,建筑表面貼裝采用集成了光伏發電片的新型陶瓷材料,溫差發電片大型化、模塊化,充分利用周圍環境中游離的每一份能源。在用電單元,家用電器智能化,基本具備AC/DC電源復用功能,可自動根據當前費率表自動選擇供電源屬性。在控制單元,對大容量,低成本,長壽命,快充慢放的儲電池組的控制只是控制器得一項基本功能,它不僅僅是家庭能量控制中端,同時是智能電網用戶端,不僅實現家庭環境下,一/二次能源的經濟管理,而且在此基礎上通過與智能電器的無線聯網,為“智能家居”向真正的“數字家居”轉化提供硬件基礎。
當前的家庭自發電系統還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文中所設計的系統是一種技術驗證方案。
2初級技術驗證設計方案及其各單元硬件電路圖
初級方案與完整方案相比其結構構成大大簡化,概括的說,在發電單元中,風光溫互補發電模塊中消除了風光模塊而只留下了溫差發電模塊;控制器單元中消除了直流逆變和并網運行單元,只使用直流充放電模式,而且為保護儲電池的使用壽命在鉛酸儲電池前并聯了基于超級電容的儲電電容組單元作為緩沖電源。用電單元中只涉及了AC/DC復用智能冰箱、LED發光燈組、直流充電器3個直流用電模塊,改變家庭自發電系統切換器為某些AC/DC復用智能家用電器的電源切換開關。
3 結論
在實驗室環境下通過構建系統電路對其進行功能測試試驗,證明設計方案初步實現了對其基于直流的發電、儲電、用電的一體化控制。但是也存在發電功率過小的缺陷,考慮采用增加半導體溫差發電模塊的數量增加發電功率的措施解決。
家庭自發電系統作為“微電網”技術的過渡型技術雖然在后者正式實施前的一定時間階段內有著很大的發展前途,但是因為技術和政策等因素的限制還處于初級階段,只能作為配電網的后備系統使用。隨著電力系統改革的深化和能源危機的加劇以及人們環保與節能意識的加強,家庭自發電系統必將隨之快速實現從初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跨越,而與配電網之間的主從關系在某些地區與領域也將會相應發生一定程度上的逆轉,此時,其將作為電力系統需求側管理系統的能量管理單元正式確定其在電力系統中的地位與意義。
參考文獻
[1]國海,蘇建徽,張國榮.微電網技術研究現狀[J].四川電力技術,2009,32(2):1-6.
[2]陳允成,呂迎陽,林玉蘭,.一種半導體溫差發電系統[J].儀器儀表學報, 2005,26(8):198-200.
[3]隋仕偉,劉淵,楊冬青,董旭,聶瑋計,夢瑤.基于太陽能熱的溫差發電技術的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9(4):4.
關鍵詞:家庭環境;大學生閱讀;問卷調查;影響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67
閱讀是人們在學習與生活中所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尤其是對于大學生而言,好的閱讀習慣能夠為學生們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對于學生們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有著重要意義,是學生追求成功、實現自我價值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是大學生學習與成才的重要基礎。
大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與其所在的家庭環境有著重要關系,因為閱讀習慣及行為的養成是從學生們幼兒時期就應該打下堅實基礎,而家庭是學生們能夠接觸書籍、了解閱讀的起點,因而家庭教育是學生們閱讀行為養成的第一重要因素,它的重要性是學校、朋友以及老師都不能代替的。中央教育研究所的一項教育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于促進學生智力、開拓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以及幫助學生們養成閱讀習慣都有意義重大,尤其是家庭中父母與孩子們的情感交流更是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促進因素。
而本研究試圖通過對江蘇省大學生閱讀現狀及其所在家庭環境的調查分析來進一步探究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相關影響,以期能夠幫助大學生的父母更好的確立家庭在大學生教育成長中的重要位置,積極參與到大學何時能們的閱讀教學之中,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與氛圍,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自主閱讀能力,為其日后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閱讀基礎。
1問題的提出
在現代社會,隨著教育體制的日益完善,家長們都會更愿意將孩子們的學習與成長完全托付給學校,從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去單純的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物質基礎,這就造成了家庭與學生們學習生活的脫節。但是實際上,家庭才是學生們學習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相處的時間最長,而且耳濡目染都是家庭環境的細節和行為表現,這些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學生們閱讀習慣的養成。因為閱讀是需要環境作為支撐的,只有良好的家庭環境才能真正激發大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養成較好的閱讀行為習慣。因此研究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意義重大。
2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江蘇省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具體影響情況,主要研究目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調查了解江蘇省大學生閱讀習慣以及行為的具體現狀;
(2)調查了解大學生所處家庭環境對于其閱讀行為養成的主要影響方式;
(3)通過研究分析,認識到家庭環境主要影響因素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所起到的重要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大學生家庭閱讀環境的合理性建議。
3研究方法
3.1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的具體內容為江蘇省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所以本文主要采用分層隨機抽取的方法選取300名江蘇省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初步了解大學生閱讀的行為表現。并在此基礎上對這300名學生的家庭環境進行問卷調查與實際訪談,主要從認識態度、指導方法、支持以及參與程度四個方面去具體研究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養成的影響。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以及訪談法,是在深入了解大學生閱讀行為以及家庭環境相關概念基礎上,進一步通過有效的問卷調查和實際訪談來對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進行系統分析。
4研究結果分析
4.1大學生閱讀行為現狀分析
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中僅有2265%的大學生具有相對良好的閱讀習慣,具有一定的自主閱讀能力,能夠通過閱讀提升自我的思想意識、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而42.52%的大學生整體閱讀行為表現一般,并不具備主動的閱讀習慣,只是被動的完成學校要求的閱讀作業,對于閱讀并沒有形成足夠的興趣,也沒有展現出足夠的熱情。其中還有32.83%的大學生閱讀行為表現較差,沒有絲毫自主閱讀的能力及習慣,甚至可以說極度討厭閱讀,不僅不會自發的通過閱讀提升自我修養,而且學校所要求的閱讀任務和閱讀要求也很少有完成的時候,整體閱讀狀態較差。從這一調查結果我們也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整體的閱讀行為表現并不理想,沒有體現出大學生應有的高度和狀態。
4.2對大學生家庭環境的調查研究
基于江蘇省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實際現狀,我們進一步對大學生家庭環境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研究。依據Williamson(2007)關于家庭環境對孩子教育成長影響的研究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知道,家庭環境對于孩子們學習與成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認識態度、指導方法、支持以及參與程度。因而本次研究也主要惱饉母齜矯嬲箍對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研究。
4.2.1認識態度
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被調查的家庭中能夠認識到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養成重要性的比例僅為35.01%,其中22.45%的家庭認為家庭環境是學生啟蒙教育的第一站,是孩子們閱讀智力萌芽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而作用相對顯著;而12.56%的家庭表示大學生從孩童到成才過程中接觸時間最長、受到影響最深的就是家庭環境,因而大學生是否會形成良好閱讀習慣與家庭的重視程度和文化氛圍密不可分,至關重要。但是具有這一意識的家庭從整體來看,還是較小的一部分比例,其中有9.64%的家庭認為大學生閱讀行為的養成與家庭環境關系一般,并沒有顯著影響。而其中認為家庭環境并不重要的家庭一共占比5535%,這部分家庭認為學生們閱讀行為的養成和良好學習習慣都是來自自身的努力和學校督導,家庭環境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這也是大多數家庭在對于學生們教育方面存在的誤區。
4.2.2指導方法
如圖3所示,通過對學生家庭的調查研究以及對于學生本人的實際訪談我們了解到,能夠持續的對子女進行閱讀指導,并為子女提供正確的閱讀方法和閱讀行為引導的家庭在所有被調查家庭中僅占到1652%;而其中有33.67%的家庭父母只是偶爾會輔導子女學習,糾正子女錯誤的閱讀行為,督促并幫助孩子們養成正確的閱讀與學習習慣,但是并不經常,這部分家庭父母的重心還是以自己的工作為主,投入到孩子們閱讀學習中的精力畢竟有限;49.81%的家庭其父母對于子女從來沒有閱讀方面的教育輔導和方法指導,父母都是依賴于學校的教學來完成學生們的閱讀學習任務,而沒有為學生們提供濃厚的家庭閱讀文化氛圍,更沒有對孩子們的閱讀習慣進行督導和幫助。
4.2.3外支持
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各自的家庭對于其孩子閱讀的支持表現是不同的,其中大多數的家庭都是以最簡單的方式為孩子們提供閱讀支持,即為孩子們提供大量的閱讀與學習書籍,這部分家庭占比3252%,這也是為大學生營造了良好的讀書學習土壤;而經常帶孩子們參加讀書文化活動的家庭占比22.36%,這也是培養孩子們閱讀興趣的重要方法;但是能夠經常給予孩子們閱讀與學習上鼓勵和支持的家庭只占比16.75%;通過自己的閱讀行為為孩子們做出閱讀表率的家庭占比9.85%,所占比例都相對不高;甚至還有45.62%的家庭并沒有具體的行動來體現對于孩子們支持,這樣缺乏了家庭環境支持的大學生在其學習與成長的道路上就會更加困難,對于其閱讀習慣的養成也是極為不利的。
4.2.4參與程度
如圖5所示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家庭對于學生們閱讀的實際參與程度整體較低,只有25.65%的大學生家庭對于學生們閱讀行為有著較高的參與度;3203%的家庭參與程度一般;而其中42.32%的家庭都沒有顯著參與。而缺少了家庭的實際行動支持和閱讀參與,大學生的閱讀肯定會缺少方向和幫助,從而不
可能形成較好的行為習慣。
5結論
通過實際的調查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確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尤其是認識態度、指導方法、支持以及參與程度四個
方面都影響著大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認識態度能夠
幫助家庭正視對于子女閱讀的教學培養,形成家庭閱讀教育濃厚的氛圍;家庭正確的指導方法能夠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思考方式和行為習慣;而家庭環境中的支持更能幫助大學生從小就培養閱讀的興趣,積極參與閱讀文化活動,這對于大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都有著重要促進作用;家庭的參與程度更是實現
父母與孩子情感交流以及閱讀提升的重要渠道。所以應該尤其重視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重要影響和作用意義,從而更為有效的利用家庭環境去幫助大學生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實現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葉升蔚.大學生“微閱讀”現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郵電大學,2016.
[2]師衍輝.大學生社會化閱讀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6.
[3]邱相彬,沈書生,徐曉拉.移動網絡環境下“淺閱讀”對“深閱讀”的影響分析――基于對浙江六所高校大學生的實證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01):7175.
中職生德育的必要性
中職生一般是年齡在15歲至19歲的孩子。相對于普通高中的學生,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源于初中分流和社會回流的學生,他們缺少系統的學習教育,道德觀念淡薄,是非辨別力差,自卑心理嚴重,學習態度不端正。甚至有些學生把上學讀書當成是來“混日子”,各方面放低了對自己的要求。就一些中職院校而言,學生普遍自主學習差,依賴性強,勞動觀念淡薄。日常生活中,隨地吐痰,臟話連篇,課桌文化等不良現象隨處可見。
總的來說,中職生的道德素質參差不齊,離不開他們生長的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長的第一場所,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所以要改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道德,需要家庭的配合,因此做好對家庭因素的分析是我搞好職業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家庭因素分析
有這樣一則公益廣告:一位母親給自己的母親洗腳,被年幼的兒子看見。不一會兒,這個孩子也端著一盆水,請媽媽洗腳。情節簡單,卻折射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家庭氛圍、家庭結構、家長的言行以及教育方式等都是影響中職生道德素質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的影響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肩負著諸多使命。首當其沖的是對孩子的教育。但由于家長德育觀念的淡薄導致很多家庭走進了誤區,不但沒有發揮其自身優勢,反而給學校的德育帶來了一定的阻礙。比如,很多家長重智輕德,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側重其智育的發展,把學習成績、有一技之長當作成才的標準,忽視了道德品質的教育,導致學生只知道學習,缺乏榮譽觀念、集體觀念、道德觀念。據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信息的反饋,這種功利性的教育觀念使學生在工作時通常以賺錢多少為準則,而不考慮自己從事的工作是否正當合法。
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幸福美滿的家庭環境,是學生道德發展的重要條件。就目前中職生的家庭環境而言,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與家庭之間相對獨立,生活在這種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的相處,也失去了與同齡人交流的機會。導致中職生缺乏學習尊重、合作的機會,使他們變的自私自利,沒有尊重的概念,不懂得合作與分享,萬事以我為中心。而“四二一綜合癥”家庭結構,也使他們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部分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缺乏家庭的溫暖,沒有安全感,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早戀、拉幫結派。這些不僅影響學校的教學質量,也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提高德育素養的家庭對策
對孩子進行教育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道德發展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家庭比學校更能行之有效。
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采用正確的教育方法 更新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轉變重智輕德的教育理念,克服“代償心理”。針對中職生的年齡及性格特點,關注家庭成員關系、家庭特點,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在掌握了科學的教育方法的同時,創造性地選擇和運用家庭教育方法。多鼓勵孩子,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自信,培養他們勤勞吃苦的精神。
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優化德育環境,必須優化中職生成長的家庭環境。家長要正確評價和對待獨生子女,相信孩子,多給他們與同齡人交流的機會。同時減少夫妻之間的爭吵,給孩子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單親家庭中,父親或者母親要盡量滿足中職生在精神和心理上的空缺,讓孩子感覺到家庭的溫暖,避免在生活上放任自己,進而減少一些社會問題,讓學生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加強與學校、社會的合作 做好中職學生的德育工作,除了學校開展德育課程外,還需要家庭、社會的配合。因此,家長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身素養,全天候地與學校保持溝通,與教師交流,了解中職生在品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利用自身優勢,及時采取措施予以糾正,進而達到全面提高德育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智君.“90后”中職學生品德行為偏差的表現、成因與矯正[J].文教資料,2010(6).
[2]趙玉堂.家庭因素對中小學生德育的沖擊[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14(4):11-12.
[3]許靜靜.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暴力及預防對策――職校德育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0.
[4]陶奕.有種影響了無痕跡――論高中德育中的家庭教育[J].考試周刊,2012(54):174-175.
[5]陳建芳.提高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需學校家庭社會通力合作[J].成功(教育版),2012(12):121-122.
[關鍵詞] 家庭環境;個性;初中生
[中圖分類號]R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9(a)-110-0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ity trai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LI Zhi-rong, HUANG Ping, YANG Jian-hua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Kaifeng,Kaifeng 475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the personality trai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Methods: By means of randomized cluster sampling, 376 stude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were investigated with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a Version (FES-CV)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Results: Lower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obtained between family conflict,control and P score of EPQ (r=0.312,0.240, P<0.01 ), between cohesion, expressiveness,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 and E score of EPQ(r=0.304~0.381,P<0.01), between conflict and N score of EPQ(r=0.279, P<0.01), respectively. Whereas, lower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cohesion,expressiveness and P score of EPQ(r=-0.351,-0.348, P<0.01), between control,conflict and E score of EPQ(r=-0.278,-0.249,P<0.01), between cohesion,expressiveness, 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 and N score of EPQ(r=-0.263~-0.360, P<0.01), respectively. Multiple regress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jor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 strain were conflict, cohesion, control and expressiveness; the major influential factors of E strain were cohesion, 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 conflict and expressiveness; the major influential factors of N strain were conflict, expressiveness and cohesion.Conclusion: Family counseling or family interv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Family environment; Personali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有研究顯示[1-4],不良的家庭社會因素對兒童和青少年個性及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但多從父母教養方式的角度進行研究。本研究以《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5]和《艾森克人格問卷(EPQ)青少年版》[6]從家庭特征的角度對初中學生的家庭環境與個性的相關性進行了探討。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調查開封市五所學校的初中一年級學生376人。其中,男生186人(49.47%),女生190人(50.53%),平均年齡(12.6±0.6)歲。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鄒定輝等主修的《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第3次修訂),家庭環境量表共有10個分量表,分別評價10個不同的家庭環境特征,包括:①親密度,即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承諾、幫助和支持的程度;②情感表達,即鼓勵家庭成員公開活動,直接表達其情感的程度;③矛盾性,也就是家庭成員之間公開表露憤怒、攻擊和矛盾的程度;④獨立性,即家庭成員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⑤成功性,是指將一般性活動(如上學和工作)變為成就性或競爭性活動的程度;⑥知識性,即對政治、社會、智力和文化活動的興趣大小;⑦娛樂性,即參與社交和娛樂活動的程度;⑧道德宗教觀,即對倫理、宗教和價值的重視程度;⑨組織性,即指安排家庭活動和責任時有明確的組織和結構程度;⑩控制性,即使用固定家規和程序來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
龔耀先主修的《艾森克人格問卷(EPQ)青少年版》,該問卷包括精神質(P)、內外向(E)、神經質(N)、掩飾程度(L)4個分量表。
1.2.2 調查統計方法測試前由心理測驗師向學生講明調查目的,按統一的心理測驗指導語進行集體實施。測驗結果全部輸入心理測驗軟件系統,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相關性檢驗及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家庭環境與個性(EPQ)的相關性
相關性分析顯示,家庭環境與個性(EPQ)的各個因子均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其中,精神質與矛盾性、控制性因子呈低度正相關,與親密度、情感表達因子呈低度負相關;內外向與親密度、情感表達、成功性、娛樂性因子呈低度正相關,與矛盾性因子呈低度負相關;神經質與矛盾性呈低度正相關,與親密度、情感表達、娛樂性呈低度負相關(均P<0.01),見表1。
表1家庭環境與個性(EPQ)相關性分析(r)
*P<0.05, **P<0.01
2.2 家庭環境各因子對個性的多元回歸分析
以EPQ 的各維度為因變量,以家庭環境量表各因子為自變量,取a=0.05,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精神質(P)的主要影響因素(按從強到弱的順序排列)有矛盾性、親密度、控制性、情感表達;內外向(E)的主要影響因素(按從強到弱的順序排列)有親密度、娛樂性、矛盾性和情感表達;神經質(N)的主要影響因素(按從強到弱的順序排列)有矛盾性、情感表達和親密度,見表2。
表2家庭環境與個性(EPQ)多元回歸分析標準回歸系數
*P<0.01;R2:方程決定系數;“-”為未進入方程
3 討論
家庭是個性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場所[7],初中階段則是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同時也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因此,探討家庭環境對初中生個性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家庭環境各因子對初中生個性的各個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多元回歸分析顯示,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控制性進入P方程,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娛樂性進入E方程,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進入N方程,表明親密度高、家庭氣氛融洽、生活井然有序,家庭成員間能夠充分表達情感的家庭,有利于子女培養外向、情緒穩定、富有進取心、易于適應外部環境的性格特點,而矛盾性和控制性高、親密度和情感表達程度低的家庭,家庭成員間矛盾沖突多,親子關系不融洽,則易使子女形成孤僻、內向、膽怯、敏感的個性,子女會經常處于精神的高度緊張狀態,在社交中常常會過分擔心自己的言行,長此以往,則必然會對個性產生不利的影響,會使子女形成不良的性格,造成適應不良,影響其心理健康。其他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的研究結果[8-11]也證實了不良的家庭社會因素對兒童和青少年個性及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甚至是子女心理、精神、行為問題的重要危險因子。有報道顯示[12],當前的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十分令人擔憂,心理問題發生率高,且有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的趨勢,嚴重影響其健康成長。因此,除了要對初中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外,還應重視家庭咨詢或家庭干預工作,促進家庭環境的優化,引導和幫助學生家長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去影響和教育子女,使父母提高與子女相處的內在質量,建立和睦、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最終促進子女良好性格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錢銘怡,夏國華.青少年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6,10(2):58.
[2]王秋英.家庭養育方式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格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5):276.
[3]孫圣濤,張薇.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2):124-126.
[4]雷靂,張欽,侯志瑾.學習不良初中生的父母教養方式及其自我概念[J].心理科學, 2001,24(2):242.
[5]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增刊):93-101.
[6]龔耀先.修訂艾森克個性問卷手冊[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1992.4-44.
[7]Kirmayer LJ,Young A.Culture and somatization:chemical, epidemiological, and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J].Psychoses Med,1998,60:420-430.
[8]傅茂筍,代旭東.醫學新生適應能力與家庭環境的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10(2):114-115.
[9]Pettit GS,Bates JE,Dodge KA,et al.The impact of after-school peer contact on early adolescent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s moderated by neighborhood safely and prior adjustment[J].Child Dev,1999,70:768-778.
[10]Pettit GS,Laird RD,Dodge KA,et al.Antecedents and behavior problem outcomes of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ce[J].Child Dev,2001,72:583-598.
[11]許萍,楊建華.青少年精神分裂癥家庭環境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2):157-159.
[12]鐘慧,黃希庭.初中生的自我價值感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