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8篇

時間:2023-09-21 16:34:5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

篇1

麻疹(measles,rubeola)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發病季節以冬春季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發生。臨床癥狀有發熱、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麻疹黏膜斑及皮膚出現斑丘疹為其特征。麻疹無特異性治療方法,常為對癥治療,故合理的護理對減輕病情、減少并發癥危害尤為重要。我院傳染科自2006年以來共收治麻疹病人81例,現將我們發現的常見并發癥及護理措施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為2006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麻疹患者。81例麻疹,成人組47例,小兒組34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26例,男女比例2:1,年齡最小的為4個月,年齡最大的為73歲,外來人口麻疹49例,占62%。

1.2臨床表現

81例患者均有發熱、咳嗽、畏光、眼結膜充血、乏力、納差、皮疹。

1.3并發癥

成人47例中合并肺炎2例,有不同程度肝損占80%,以往只達42%[2],引起腹瀉的有58%,以往可高達82%,而糞常規均正常。小兒并發大多表現為支氣管炎、扁桃腺炎,合并肺炎3例,合并喉炎1例,無腦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嚴重并發癥。成人組平均住院(7.5±1.5)天,小兒組(6.5±1.5)天。

2護理

由于大多數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癥狀重,特別出疹高峰期,需要做好高熱護理,飲食護理,口腔護理,皮疹護理等。得當的護理會使患者早日痊愈,當患者發生并發癥時,做好并發癥的護理尤為重要。

2.1并發癥護理

2.1.1支氣管炎、肺炎

支氣管炎是麻疹最常見的并發癥,易發展為支氣管肺炎。除按一般護理外,應注意痰的性狀、顏色,協助病人翻身、拍背,有效咳嗽,必要時吸氧或霧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暢。

2.1.2肝損害

多見于成人患者,在護理中注意觀察皮膚、鞏膜有無黃染,尿液的顏色及消化道癥狀,及時檢測肝功能,遵醫囑給予保肝,降酶治療。

2.1.3喉炎

多見于小兒患者,保持安靜,煩躁不安時及早用鎮靜劑,并給予超聲霧化吸入,注意頸部保暖,根據細菌藥敏試驗選用1~2種抗生素治療,重癥患者可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

2.1.4腹瀉

當患者出現頻繁腹瀉時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大便性狀、量,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嚴格記錄出入水量,及時補充水電解質,防止發生低血容量休克。

2.1.5心功能不全

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監測呼吸、脈搏、血壓、心律的變化,必要時心電監護,嚴格控制輸液量和速度,防止心衰的發生。

3討論

麻疹為病毒性呼吸道傳染病,無特異性治療方法,因此為病人實施完善的護理極為重要。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加強了對病人的各項護理,在患者發生并發癥時,積極做好并發癥的護理,促使患者早日痊愈。

參考文獻

[1] 葉小玲、葉翠玲、劉慧芳:成人型麻疹32例治療與護理?!冬F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11):1537-1538.

篇2

關鍵詞 麻疹 護理

資料與方法

2007年1~7月收治麻疹[1]患兒67例,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齡2個月~12歲。多數患兒均有發熱,體溫38~40.7 ℃之間,發熱高峰均在出疹的第2~3天,熱程5~11天;均有較典型的皮疹,出疹順序,口腔黏膜斑以及呼吸道卡他癥狀,67例患兒中,并發腹瀉54例,支氣管肺炎21例,心肌炎3例。經應用病毒唑抗病毒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和護理,均治愈。

護理:①心理護理。②隔離護理:按呼吸道傳染病嚴密隔離,隔離至出疹后5天,有并發癥者,隔離至疹后10天。麻疹傳染性極強,要隔離麻疹患兒至皮疹完全消退為止。③環境護理: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溫度18~22℃,濕度50%~60%,保持安靜,使患兒得到充分休息;患兒有畏光癥狀時,房間內光線應柔和,避免刺激眼睛。④皮膚護理:剪短指甲,防止抓傷。觀察出疹時間、順序、皮膚色澤皮疹出齊時間,有助于進一步診斷和鑒別診斷,并判斷病情的轉歸。內衣應柔軟,透氣性好,出汗后及時更換衣服,勿捂汗。⑤高熱護理:發熱是麻疹的主要癥狀,麻疹患兒體溫可高達40.0℃以上,部分可并發高熱驚厥。高溫應采取降溫措施,但不宜過分降溫,體溫驟降則影響皮疹透發,故應監測體溫,密切觀察體溫變化,向家屬解釋,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物理降溫宜用溫水浴,禁酒精浴,防止酒精對皮疹的刺激。藥物降溫可用布洛芬等,不宜用激素類。⑥飲食護理:患兒高熱,不顯性失水增加,消化能力差,飲食應予易消化,富有營養,多水分的流質、半流質為主,注意補充水分,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因麻疹時維生素A需要量大,可以補充富含維生素A、C的果汁,隨體溫降低,病情好轉,漸漸恢復正常飲食。

中醫辨證論治[2]:①順證治療:初熱期貴在透疹,以辛涼透發為主,忌用攻下,以防麻毒內陷,可用宣毒發表湯;見形期重在清熱解毒,并佐透發,忌用大辛大熱,以防助邪化火,傷其陰液,治以清解透表湯;疹沒期,益氣養陰,忌用大苦大寒,以防傷其腎氣,可用沙參麥冬湯,若患兒四肢厥冷,可用溫水擦浴。②逆證治療:邪毒閉肺,治法清熱解毒,宣肺化痰,可用麻杏石甘湯,若痰多者,加鮮竹瀝、天竺黃;熱毒攻喉,治法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可用清咽下痰湯;邪陷心肝,治法清熱涼血,熄風開竅,可用羚角鉤藤湯合清營湯,若皮疹稠密,疹色紫暗,可加活血藥。③其他療法:對麻疹透發不暢者,可配合外治透疹法,可用浮萍草15g,西河柳30g,蘇葉15g,芫荽15g,煎水蘸毛巾擦洗周身。

預防:凡未患過麻疹的小兒,應按時注射麻疹減毒活疫苗。初種年齡以8~12個月為宜。麻疹流行期間,不要帶小兒去公共場所。對于接觸過麻疹病人的易感兒可及時注射丙種球蛋白,并隔離觀察21天。

討 論

麻疹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無特異性治療方法,無合并癥者需對癥治療,故合理的護理對減輕病情,減少并發癥尤為重要。本組病人病發夏季,特別注重高熱護理,把握體溫與出疹的辨證關系,在臨床工作中應強調護理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急性蕁麻疹;上消化道大出血;搶救;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206—02

急性蕁麻疹為一種常見病,約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發生過一次,是由于皮膚粘膜的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而產生的局部水腫反應。大部分患者皮疹以風團樣,少數患者可導致喉頭水腫,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累及消化道粘膜時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者并發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征為嘔血與血便。急性大出血可導致周圍循環衰竭[1],病情嚴重可危及生命。我科于2013年1月12日收治1例急性蕁麻疹并發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兒,經過積極搶救與精心護理,病人痊愈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患兒張德江,男性,9歲,因全身皮疹伴腹痛1天入院,診斷:急性蕁麻疹,全身皮膚可見大小不等的風團,鼻部,口唇,眼瞼,腫張明顯,神志清,體溫37.2度,呼吸20次/分,脈搏80次/分,血壓90/70mmHg,腹軟,有壓痛,無反跳痛,呼吸平順,無腹瀉,嘔吐,血常規:白細胞:11.2×10/L ,入院經給予抗過敏,抗感染,護胃,應用激素及爐甘石外涂皮疹等處理,仍有腹痛,癥狀反復。于入院第5天患兒突然出現嘔血,伴有血塊,排血便,3-4小時內失血量大概有1000ml多,脈搏120次/分,血壓:82/54mmhg,血紅蛋白降至81g/L,出現神志模糊,臉色蒼白,皮膚濕涼,立即給予搶救,吸氧,止血,擴充血容量,輸血,護胃,心電監護等對癥處理,經積極搶救,患 兒于住院第8天上消化道出血得到控制,血壓正常,病情好轉,患兒共住院19天,痊愈出院。

2 搶救與護理體會:

2.1急性蕁麻疹護理

2.1.1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注意皮疹消退情況,定時測量生命體征,觀察呼吸情況,保持呼吸道通暢,有無腹痛,腹瀉,嘔吐情況,觀察大便性質,發現血壓下降,有喉頭水腫,呼吸困難者,立即吸氧,并報告醫生,出現窒息時立即行氣管切開,必要時注射腎上腺素。

2.1.2 加強皮膚護理

保持皮膚清潔,指導病人如何控制瘙癢的方法,修剪指甲,避免抓傷皮膚,穿棉質的衣服,勤洗澡、更衣。

2.1.3 藥物治療護理

遵醫囑及時,準確使用抗過敏,抗感染,激素等藥物,爐甘石外涂皮疹等處理,注意觀察藥物療效及副作用。

2.2 上消化道大出血護理

2.2.1搶救方法

立即配合醫生迅速、準確地實施各項搶救技術, 開通三管靜脈通道,快速補充血容量,止血、護胃、取血、配血、輸血等處理,糾正水電解質失衡,預防和治療失血性休克,輸液開始宜快,以恢復有效血容量,洛賽克持續靜注,冷生理鹽水洗胃后予胃管內交替注入凝血酶及去甲腎上腺素。避免因輸液、輸血過快、過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腫,并觀察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

2.2.2 休息與保持呼吸道通暢

上消化道出血應臥床休息,保持心情舒暢,保證充足睡眠時間,大出血時應絕對臥床休息,取平臥位,下肢抬高,以保證腦部供血,嘔吐時頭偏向一側,防止窒息或誤吸,必要時以負壓吸引器吸取口、鼻腔以及氣道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吸氧。

2.2.3嚴密病情觀察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在短期內出現休克癥狀為臨床常見的急癥,應做好病情觀察,嚴密監測病人的心率,血壓,呼吸和神志變化,大便以及嘔吐物顏色、性質、量。心電監護,準確記錄出入量,凝有休克時,留置尿管記錄每小時尿量,如病人出現面色蒼白,四肢濕冷,煩躁不安,提示微循環血灌注不足,要加速擴溶,必要時應用升壓藥。出血量的估計,大便隱血試驗陽生提示每日出血量>5-10ML,出現黑便表示出血量在50-70 ML之間,一次出血后黑便持續時間取決于病人排便次數,如每日排便一次,糞便色澤約在3日后恢復正常,胃內積血量達250-300 ML時可引起嘔血,一次出血量在400 ML以下時,一般不引起全身癥狀。如出血量達400-500 ML可出現頭暈,心悸,乏力等癥狀。如短時間內過1000ML臨床即出現急性周圍循環衰竭的表現[2]。患兒出現反復嘔血,嘔吐物咖啡色轉鮮紅色,黑便次數增多,色澤轉為暗紅色,經補液,輸血后未改善,血壓波動,這提示有活動性出血或再次出血。定時檢測血紅蛋白、紅細胞比積、大便潛血結果。

2.2.4 留置胃管護理

插胃管動作應輕穩,操作熟練,以免損傷食道粘膜。插管過程中若病人出現惡心,應暫停片刻,囑病人作深呼吸,或作吞咽動作,然后迅速將胃管插入。插管過程中如發現嗆咳、呼吸困難,應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再插。在灌洗過程中,推注藥物壓力不能過大,以免損傷胃粘膜而加重出血,注意觀察抽吸胃液的顏色、性質、量,并準確記錄。如抽出有鮮紅色胃液,表示有活動性出血,如抽出咖啡色胃液,示陳舊性血液,要及時告訴醫生,采取相應措施。每次胃管內注入藥物前應回抽胃液,確認是否在胃內。注完藥物后,再注入少量的冷開水,避免藥物堵塞胃管。

2.2.5 飲食護理

急性大出血伴惡心,嘔吐者應禁食,少量出血無嘔吐者,可進溫涼清淡流質,出血停止后過度半流質,軟質,少量多餐,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指導患兒避免吃生、冷、硬、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合理飲食是避免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環節。

2.2.6心理護理

不同年齡對疾病的自我認識不同,年長患兒有缺乏自信心,住院離開家庭感到孤獨,不安和無助,對環境和醫務人員感到陌生恐怕,護理人員要關心,開導患兒,要用安慰性語言使患兒感到溫暖體貼?;純撼鲅?,特別是大量的嘔血,會使患兒及家屬恐懼不安,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不安、恐懼、瀕死感等心理反應,在大嘔血時表現尤其明顯[3],病人的消極情況又可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康復,護士要主動關心體貼病人。大量出血病人護士應給予陪伴,以增加病人安全感及消除病人恐懼心理,保持情緒穩定,增強戰勝疾病信心。

2.2.7加強基礎護理

保持口腔清潔,舒適,留置胃管期間,每天口腔護理兩次,每次嘔血后,及時做好口腔護理,減少口腔中的血腥味,以免再次引起惡心、嘔吐,同時能增加患者舒適感,保持皮膚清潔及床鋪清潔、干燥,嘔血、便后及時清潔用物,做好皮膚護理,預防褥瘡發生。

2.2.8健康指導

飲食指導:避免進食易致過敏的食物或藥物,注意飲食衛生和規律,進食營養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飲暴食,避免冷硬刺激性食物。生活指導: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勞逸結合,保證身心休息,保持樂觀情緒。疾病知識指導:指導病人、家屬急性蕁麻疹,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誘因,預防自我保健知識。

3 小結

急性蕁麻疹并發上消化道出血,此類病例少見報道,一旦并發上消化道出血,如搶救不及時,就會危及 生命,該例病人通過醫務人員嚴密的病情觀察,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搶救措施,通過精心的治療與護理,讓病人轉危為安,搶救成功,痊愈出院。有效的急救與護理是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的關鍵。

參加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主編,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80

篇4

目的 探討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FA)不良反應的原因及類型,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及護理措施。方法 對3930例FFA中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3930例發生不良反應185例,占4.71%。其中,一過性惡心伴胸悶123例,占總例數的3.13%;惡心、嘔吐40例,占1.02%;蕁麻疹13例,占0.33%;暈厥3例,占0.08%;腹痛3例,占0.08%;胸悶2例,占0.05%;過敏性休克1例,占0.03%。結論 盡管FFA比較安全,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但仍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關鍵詞】 熒光素血管造影術 不良反應 護理

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rescein angiography, FFA)是通過靜脈注射熒光素鈉在眼內血液循環時發出熒光,利用照相機連續拍片,動態觀察和記錄眼底血管的微細結構及血管的血液動力學和血管生理病理改變,對眼底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熒光素鈉也會出現一些如惡心、嘔吐、蕁麻疹、暈厥等不良反應,嚴重者可致過敏性休克而死亡[1]?,F將我院行FFA檢查的3930例患者中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和類型以及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3年4月~2007年12月共完成FFA檢查3930例,其中男1935 例,女1995例,年齡7~84歲,平均62.89歲。所有病例均為眼底病或可疑眼底病患者。造影前患者情況:高血壓病史350例;心臟病史78例;心情緊張1015例;恐懼感96例;其它藥物過敏史(青霉素、磺胺等)26例。

1.2 方法 ①造影前向患者解釋檢查的目的和方法以及檢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消除病人的緊張和恐懼心理,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造影工作,同時予口服異丙嗪25mg,維生素B6 20mg。②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控制在20/12kPa以下,心臟病史者近期無發作。③全部病例經0.5%托吡卡胺或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瞳孔擴至7~8mm,從肘靜脈或手背靜脈注射過敏試驗液(20%熒光素鈉注射液0.1ml加0.9%氯化鈉注射液10ml),觀察5min無不良反應后在同一部位快速注射(4~6s內)20%熒光素鈉注射液3ml,小兒劑量按15~30mg/kg注射。④觀察造影過程中及結束后30min內所發生不良反應的例數和類型。⑤不良反應判斷:據Yannuzzi分類法[2]。輕度:惡心、嘔吐、噴嚏、瘙癢等;中度:蕁麻疹、暈厥、血栓性靜脈炎、發熱、局部組織壞死等;重度:累及心臟、呼吸和神經系統;死亡:注射后24h內出現癥狀,48h內死亡應歸因于靜脈內熒光素注射。

2 結果

3930例發生不良反應185例,占4.71%。其中,一過性惡心伴胸悶123例,占總例數的3.13%;惡心、嘔吐40例,占1.02%;蕁麻疹13例,占0.33%;暈厥3例,占0.08%;腹痛3例,占0.08%;胸悶2例,占0.05%;過敏性休克1例,占0.03%。在不良反應病例中有高血壓病史者16例;心臟病史7例;心情緊張45例;恐懼感5例;其他藥物過敏史1例。

所有病例均在20%熒光素鈉注射完畢后20s~10min內發生不良反應,其中,1min內137例,1~5min 29例,5min以上19例。過敏性休克于注射后5min發生。

3 討論

FFA是診斷眼底病的主要手段,熒光素鈉因不參與肌體代謝和分解,具有無毒無害等優點而被選作FFA靜脈內注射染料,進入人體后,大約60%與血漿蛋白結合,15%左右與紅細胞結合,其余呈游離狀態,最后經肝、腎排出體外[3]。盡管如此,但仍有不良反應的發生。有關熒光素鈉的不良反應機制目前尚無定論。從造影前皮膚劃痕試驗、皮內試驗、凝集試驗到目前靜脈稀釋注射試驗及口服抗過敏藥和止吐藥等均不能預知注射后有無不良反應的發生[4]。

在FFA不良反應中,梁樹今等[5]報道發生率為1%~15%,本組為4.71%,與單志明[6]報道的4.1%大致相近。本組不良反應中,除1例發生重度反應過敏性休克及3例暈厥和5例重度蕁麻疹經藥物治療處理外,另有176例輕、中度反應未予任何藥物治療,囑患者多飲水、多排尿,以促進體內熒光素鈉的排除。觀察30min后癥狀消失,體征消退。而造影檢查前有心情緊張、恐懼、高血壓病史、心臟病病史和其他藥物過敏史者發生反應74例,占40.00%,其中,心情緊張所致45例,占24.32%。其原因可能是病人過度緊張、藥物注射速度過快及靜脈注射疼痛刺激后引起的血管迷走神經反應之故[4]。如既往有其他藥物過敏反應者,應列為FFA的相對禁忌證,但在本組有其它藥物過敏史的26例中,只有1例發生不良反應,占3.85%,且僅為輕度反應。因此,我們認為,對于既往有其他藥物過敏者,也同樣可以接受FFA檢查。

通過本組病例分析,除1例重度反應過敏性休克外,其余均為輕、中度反應,如何配合醫生順利完成FFA,護理干預顯得十分必要。為此,我們認為以下護理措施很重要。

造影前護理:①造影前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特別是造影劑過敏史。對高血壓、心臟病、肝腎功能損害及過敏體質者慎做造影檢查,如血壓≥20/12kPa需降壓治療,符合要求后方能造影。②眼壓在正常范圍內時用0.5%托吡卡胺或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散瞳,并告知患者散瞳后會出現視物模糊、怕光等現象,約5h左右瞳孔縮回后可恢復。如眼壓偏高要告知醫生,待醫生查看前房后再定是否散瞳。③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及配合,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完成造影工作。④造影前口服異丙嗪、維生素B6,可防止或減輕不良反應。⑤準備搶救藥品及器材,確保醫療安全。

造影中護理:①緩慢靜脈注射試驗液(2min內),并觀察5min,患者無不良反應后,再根據其年齡、性別、體重等個體化調整20%熒光素鈉的靜脈注射速度,對年老體弱者可由正常的4~6s延長至8~10s,既可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又不影響檢查結果。②注意密切觀察病人,并不時詢問患者有無不適癥狀,以便及時處理。

造影后護理:①交待患者造影后全身皮膚、眼球結膜可出現一過性黃染,6~12h逐漸消退,同時,尿液呈明顯黃色,一般持續24~36h[3]。囑患者不要驚慌,要多飲水,以促進排泄。②如注射部位出現熒光素鈉滲漏,疼痛嚴重者可冷敷,24h后改熱敷或硫酸鎂濕熱敷。③檢查結束后留觀30min,無不良反應再離開。

一般不良反應的護理:大部分不良反應均為輕、中度,無須特殊處理。惡心者可囑患者張口深呼吸,精神放松,休息片刻癥狀自行緩解。嘔吐輕者暫停拍片,較重者可考慮肌肉注射胃復安。頭暈、出汗較多者平臥,飲溫開水。出現嚴重皮膚瘙癢及蕁麻疹,可予地塞米松5mg靜脈注射或肌注。

綜上所述,盡管FFA不良反應發生率很低,但一旦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而檢查過程不進行嚴密的觀察和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將會嚴重影響搶救時機,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 參考文獻

[1] 向方,張雷.熒光素鈉靜脈注射過敏性休克死亡1例[J].中華眼底病雜志,2002,18(3):220.

[2] 劉軼凡. 熒光血管造影并發癥調查[J].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1987,11:292.

[3] 劉家琦,李鳳鳴.實用眼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96.

[4] 魏廣川,孫偉.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6,24(6):636-637.

篇5

傳染病不但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而且還隨時威脅著周圍人的身體健康,家庭隔離與消毒千萬不可忽視。

家庭隔離是將病人安置在盡量避免與家中成員直接或間接接觸的環境中,無條件者可建立以床周圍為單位的小面積隔離區,隔離的措施概括為四個分開,即:分開吃、分開住、分開用、分開洗。具體措施要弄清楚所患病的傳播途徑進行有效的隔離。

如果患的是消化道傳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痢疾、傷寒、沙門氏菌屬感染等,隔離應以分開吃、分開用、分開洗為重點,病人不要和家里其他人合餐。吃剩下的食物不要給其他人吃。不能給小孩喂飯、喂奶,更不能讓病人做飯,病人的洗漱用具、被褥、碗筷、水杯、臉盆、大小便等日常生活用品都要與其他人分開,單獨使用保管洗刷消毒和放置,不是護理病人之必須。健康人盡量不要去接觸病人或病人用過的東西。為了及時消毒可在病人床旁準備一盒0.5%的過氧乙酸消毒液(每天更換一次)接觸病人之后將雙手放置在消毒液中浸泡5分鐘,如無過氧乙酸,市場銷售的84消毒液也可以,或用肥皂水反復徹底沖洗雙手多遍。

家里其他人在病人患病期間要注意個人衛生,最少要做到飯前便后多洗手,對病人的餐具每天洗刷后最好進行煮沸消毒,其他用品能煮沸的也可以進行消毒,煮沸時間為30分鐘,對不能煮的物品,如被褥、衣服書報等,能浸泡的可用0.5%的過氧乙酸浸泡30分鐘清洗,不能浸泡的可在日光下暴曬6小時,并注意翻曬。病人的大小便、痰、嘔吐物、膿血等排泄物要用漂白粉或石灰消毒或掩埋(漂白粉與排泄物之比為1∶4,或用20%-30%漂白粉乳劑)病人接觸過的家具表面,門把手,床頭、地面、農具等可用0.5%過氧乙酸液噴灑或擦洗,房屋門窗要保持通風。

篇6

我院急診觀察室負責全院各專科門診病人的臨時輸液和病情觀察工作,日平均輸液達150余人次。由于急診觀察病人多,病種多,病情復雜,用藥廣,從而病情突變的發生率也比較高?,F將本人在急診護理工作中處理病情突變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6~2008年我科18例病人突發病情變化,其中過敏性休克5例,暈針6例,窒息2例,高熱驚厥5例。

1.2 臨床表現及處理

(1)5例過敏性休克病人用藥前做皮試均為陰性。3例于給藥后2min內出現過敏癥狀,表現為突起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細弱,血壓分別為80/60mmHg。2例于給藥10min后胸悶,呼吸困難,面色發紺,意識喪失,脈搏細弱,血壓為0。急救措施:立即停藥,取休克臥位,保暖,遵醫囑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0.1 ml;給抗過敏藥,如地塞米松10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靜脈滴注,密切觀察病情,對病人體溫、脈搏、血壓、尿量作好病情動態觀察記錄,直至脫離危險期。

(2)6例暈針病人均處于饑餓狀態,坐位方式輸液。其中4例在反復穿刺過程中發生,2例為初次輸液病人。臨床表現均為頭昏、心悸、瞬間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蒼白,四肢冰涼,脈搏細弱,血壓偏低。急救措施:改坐位為平臥位,口服熱開水或熱糖水,給氧,指壓人中、合谷穴,數分鐘后病人自行緩解。

(3)2例窒息病人為2歲小兒,臨床診斷為支氣管炎,痰鳴音明顯,在護士為其進行靜脈穿刺過程中發生窒息。表現為持續哭鬧聲突然停止,瞬間神志不清,臉色紫紺,雙眼上視,呼吸停止。急救措施:將病兒置于頭低腳高位,拍打背部,促進痰液排出,給氧;必要時加用吸痰器吸痰,及時解除呼吸道阻塞,恢復呼吸道通暢。

(4)5例高熱驚厥病人均為3歲以下病兒,其中2例既往有高熱驚厥史。5例均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體溫在38.5℃以上,常規抗炎、抗病毒處理。臨床表現:突然頭后仰,意識喪失,眼球固定、上翻,呼吸暫停,口吐白沫,面色紫紺,四肢抽搐。急救措施:使病人側臥,頭偏向一側,隨時吸出口咽分泌物;必要時給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溫方法聯合降溫。5例均在處理后3~5min癥狀緩解。

2 護理體會

2.1 加強病情的動態觀察

經常巡視病人,加強對病情的觀察,尤其是對該疾病關鍵的癥狀或突出的癥狀進行觀察。及時發現病情變化的先兆,配合醫生及時處理。如過敏性休克病人一般最早出現皮膚過敏癥狀,如瘙癢、蕁麻疹及其他皮疹等;高熱驚厥病人的先兆表現為翻眼、眼球固定或顫動,面部和肢體抽搐等;暈針病人的早期表現為頭昏眼花、心悸、惡心欲吐、四肢無力。早期發現病情變化對醫生采取救治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2.2 出現情況緊急處理

如窒息者行引流、清除異物等方法排出阻塞呼吸道的異物,恢復和保持呼吸道的通暢。過敏性休克的病人最早的搶救措施是立即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高熱者發作時應立即退熱、止痙。暈針病人取平臥位,口服熱開水或熱糖水,保暖。

2.3 心理護理

由于對病情及病情的發展不了解,突發的變化常會讓病人及家屬感到超常的緊張、恐懼而產生悲哀、失助等消極情緒,甚至對治療措施產生懷疑。對此,應進行有效的溝通,耐心向病人和家屬做好解釋安慰工作,穩定病人情緒,減輕其焦慮、恐懼感。多介紹有關疾病方面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認識,消除其疑慮,使之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

篇7

【關鍵詞】醫務人員;醫院常見感染性疾病;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96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0-0143-01

2002年冬末至2003年春所發生的SARS戲謔全球及2009年春夏發生的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蔓延,給人類一次次沉重的打擊。對這突入其來的病毒缺乏認識,即使是醫務人員也不全了解,造成了由社會性感染發展到醫院內部感染流行的局面,多數一線醫務工作中深受其害,甚至為此獻出寶貴的生命。

1 醫務人員醫院感染的特點

1.1 接觸的病原未知。在醫療工作中,醫務人員常常接觸的是隨機性強、層次不一、病情各異、病種復雜的各類病人,甚至是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流行病、烈性傳染病病原攜帶的病人。由于接觸病人的原先未知性,導致在病人與醫務人員之間的交叉感染機會始終是存在的。

1.2 感染途徑多。一般來說,醫務人員醫院感染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直接接觸,體表間接觸,微生物通過物理途徑在感染和易感宿主之間傳播,如口腔護理或操作;間接接觸傳染,主要通過接觸已經感染的器具等感染;飛沫傳播,如通過咳嗽、打噴嚏、談話或支氣管鏡檢查等方式傳播,一般距離較近;空氣傳播,指接觸含有微生物的可懸浮于空氣中較長時間的飛沫核或散布在空氣中帶微生物的塵埃粒子的傳播;消化道傳播,通過污染的食物、水等媒介的傳播;血液、體液傳播,主要是通過污染的血液、組織或其他的體液等途徑進行傳播。

2 常見感染性疾病預防工作基本環節

醫務人員的醫院感染,主要有經呼吸道傳播的傳染性疾病,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軍團菌感染等;消化道傳染性疾病如甲型肝炎、傷寒、沙門菌感染、細菌性痢疾;經血液傳播原體如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病毒性肝炎(HCV)、人類免疫前線病毒感染(HIV)等;以及經接觸傳播的疾病、多重耐藥細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其他性接觸疾病等。

一般來說,醫務人員醫院感染預防工作主要包括醫務人員的初始健康評估、血清學檢查和免疫接種、教育與培訓等基礎環節。

2.1 醫務人員的出示健康評估。在醫療機構聘用醫務人員或醫務人員進入醫療機構時,都應該對醫務人員進行健康評估或體檢。主要評估內容包括:是否患有傳染病或傳染病史、免疫接種史、以前的健康情況如某種傳染病的易感性、是否處于免疫抑制狀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等等。

2.2 血清學檢查和免疫接種。進行血清學檢查是鑒于醫務人員具有獲得不同職業性感染的危險性而必須進行的一項檢查。同時,許多傳染病都可以用疫苗預防,合理使用疫苗既能醫務人員又能保護病人。對醫務人員進行有效的疫苗覆蓋較之評價和控制多個病人與醫務人員的暴露及聚集性發病的控制和治療更合算。

2.3 教育與培訓。對醫務人員進行職業危險性及預防措施的教育,是感染控制部門或預防保健部門的重要工作。教育形式可根據當地具體情況相應進行調整,但重點必須強調有關預防保健措施和感染控制要領以及具體操作辦法。

3 常見感染性疾病預防措施

在疫情未出現以前首要任務是做好經常性的預防工作,對于常見性的感染性疾病的預防,主要有以下幾種:

3.1 主要經呼吸道傳播疾病的預防措施。醫務人員在醫療工作中接觸的主要經呼吸道傳播的疾病有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肺結核,其他非典型性肺炎如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肺炎、嗜肺軍團菌肺炎,流感,炭疽,麻疹,呼吸道合包病毒,流行性腦脊髓炎,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風疹等等。主要預防和控制措施如下:

3.1.1 手部消毒。治療后或接觸了呼吸道分泌物后,應進行手部的消毒??梢杂?.5%的氯已定貨0.3%~0.5%的聚維酮碘(碘狀)消毒液擦拭手部1~3分鐘,必要時應戴手套進行操作,洗手應使用非接觸式的吸收裝置。

3..1.2 空氣消毒。無人情況下可使用固定懸掛或移動式紫外線燈照射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時?;蚴褂?.2%~0.5%的過氧乙酸噴霧,作用30分鐘?;瘜W消毒劑用作空氣消毒應避免在有人的情況下進行。

3.2 主要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預防措施。常見的主要經血液、體液傳播的疾病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其他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EB病毒感染和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等。

對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預防措施一般是嚴格隔離被污染器具、血液、體液等一切與病人接觸或使用過的物品,佩戴手套、口罩和預防性眼罩。注意清潔消毒。對病人使用過的器具進行消毒處理。

參考文獻

[1] 黃勛,吳安華,徐秀華.醫院安全與醫院感染管理芻議[J].中國護理管理, 2005,(01)

[2]陳幼婷.加強護理管理預防傳染科醫院感染[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8,(07)

篇8

在布萊爾發表聲明之前,有關他的19個月的幼子是否接種過麻腮風疫苗之風波在英國鬧得沸沸揚揚。保守黨議員朱莉?柯克布賴德當面質問布萊爾說:“我們是政客,我們告訴公眾做什么。我認為,公眾有權知道我們是否在自己的生活中與他們應用同一標準?!庇h會下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伊恩?吉布森也強調說:“布萊爾應當向公眾說明,他的幼子利奧是否接種了麻腮風三聯疫苗,因為公眾在復雜的科學問題上是向‘領導看齊的’?!?/p>

引起爭議的具體原因是,布萊爾夫人娘家的一名幼童患上了孤獨癥,一些醫生和家長認為是注射了麻腮風三聯疫苗造成的。據此,公眾懷疑布萊爾怕自己的孩子出危險,而沒有給自己的孩子接種疫苗。開始,布萊爾夫婦對此質問一直保持沉默,這更引起了人們對麻腮風三聯疫苗安全性的擔憂。于是,懷疑的目光,不客氣的質問,加之媒體湊熱鬧,使布萊爾終于沉不住氣了,不得不站出來,火氣十足地發表了上述聲明。

麻腮風疫苗防病功不可沒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在嬰幼兒中流行。正常嬰幼兒接觸病人后,絕大多數會被感染而發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食欲不振、噴嚏、流涕、咳嗽、聲嘶、流淚、畏光、結膜充血、眼瞼浮腫,也可有嘔吐、腹瀉的癥狀。輕型麻疹發熱低,上呼吸道癥狀輕,麻疹黏膜斑不明顯,皮疹少而色淡,并發癥少。病情嚴重的麻疹,患者發熱高達40攝氏度以上,早期出現大量紫藍色融合性皮疹,呼吸、脈搏增快,發紺,常有譫妄、抽搐、昏迷的癥狀。皰疹性麻疹,其皮疹呈皰疹性,內含澄清液,周圍有紅暈,甚至呈融合性皰疹,患者發熱高,癥狀重。麻疹患者的治療主要是臥床休息,注意護理,保持室內清潔、溫暖、通風,鼓勵多飲水,吃易消化食物,保持眼、鼻、口的清潔。再就是根據其發熱及并發癥給予消炎、止咳、解熱的藥物。流行期間,托兒機構暫不接收患兒入托。易感兒應避免與麻疹患者接觸。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發生于兒童。該病除侵犯腮腺外,也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腦膜炎、炎、卵巢炎和胰腺炎。其臨床癥狀主要是發熱、畏寒、頭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適。腮腺腫大往往先由一側開始,1~4日后又累及對側,雙側腮腺腫大者約占75%。腫大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發展,邊緣不清,疼痛明顯。其預防治療的措施主要是對患者進行隔離和對癥治療。飲食以流質為宜,應避免飲用酸性飲料,保證液體攝入量。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亚洲天堂电影午夜在线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 | 一区二区国产欧美在线视频 | 天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噜噜 | 亚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