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09:29:0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經濟學的乘數效應,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經濟數學》課程 多媒體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a)-0108-02
當前情況下,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許多課程重要的教學手段,廣泛應用于各科教學。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存在著很多不同之處,利用多媒體工具,以圖像、聲音、文字等形式展示學科內容使得知識內容更加生動,在經濟數學這一類理工類學科中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許多不足,教師不需要大篇幅地進行板書,能夠展示更多的教學內容,但是當前多媒體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種教學手段的有效性。下文就這些問題進行簡單的歸納分析,重點討論在經濟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多媒體教學的有效性。
1 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多媒體教學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優勢。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板書,而且經濟數學屬于理工類學科,知識內容的邏輯性較強,一些比較復雜的概念只憑教師的語言及板書很難具體描述,加大了學生的理解難度,而通過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前將所有的教學資料收集整理好制成課件,不需要在課堂上進行板書,可以介紹更多的經濟數學應用相關的實例,課堂信息量更大,十分便捷,且多媒體課件可以重復利用,能夠有效減輕教師的工作量。
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影像等多種形式講授學科知識,比如以生產實例引出抽象的數學概念,以動畫的方式介紹數學基本思想,這種教學手段更加直觀、生動,與單一枯燥的黑板教學相比更加形象,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的經濟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用大量的經濟實例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及掌握,演示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強化學生數學應用的意識,有利于學生數學意識、數學思想的培養,對于提高經濟數學教學效果十分有利。
2 當前多媒體教學方式應用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當前許多院校的多媒體教學應用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下文對此進行簡單歸納。
2.1 教師對于多媒體教學的認識不清晰
當前有許多教師對于多媒體教學的認識存在誤區,大多數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所有的內容都使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基本上很少再進行板書,課堂教學中教師成為“放映師”,往往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學生只是記住了課件中的動畫效果。經濟數學屬于理工類學科,其中涉及眾多的數學定理、公式,只有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推導、演算才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掌握,提高學生的數學分析能力,如果僅僅使用多媒體工具展示推導過程,學生會很快遺忘,這對于學生學習十分不利。
2.2 多媒體教學中師生缺乏交流
課堂教學過程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但多媒體教學模式之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明顯不足,相關研究調查顯示,超過60%的學生認為當前課堂上教師更重視課堂內容的傳授,忽視了師生間的交流,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學生在課堂上依然充當的是“傾聽者”的角色,學生在課堂上存在的問題很難及時向教師反映,教師對于學生的聽課狀況也不了解。尤其是有線話筒引用之后,教師與學生不需要面對面就能夠講授教學內容,方便教師教學的同時限制了教師的活動空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幾乎沒有近距離的溝通交流,這對于學生學習實際上十分不利。
2.3 多媒體教學節奏較快,沒有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
如上文所述,多媒體教學方式之下,教師在課前就將所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課堂上不需要板書,因此教學內容比較多,信息量較大,許多教師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都忽視了學生接受能力問題,許多學生反映課堂教學教師講解速度過快,許多重點內容很難記下來,但如果抄寫筆記又很容易忽略掉教師的講解,課堂上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太少,知識難以有效吸收,效率較低。
2.4 多媒體課件的質量難以保證
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課件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工具,但是當前階段許多教師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比較有限,很少有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及精力收集教學資源,并能夠利用各種計算機軟件將其整合起來,課件內容單一,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資源,缺乏學科前言知識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只是簡單重復書本內容,課件靈活性、清晰度差,色彩、背景單一,不夠生動形象,課件質量參差不齊,自然難以保證其教學效果。
3 經濟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多媒體教學的有效性
為了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工具的優勢,切實提高經濟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重視以下幾點問題:
(1)調整教學目標,重視數學知識的服務性。針對當前部分院校經濟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校正確認識經濟數學的教學意義,調整教學目標,重視數學知識與經濟數學、管理學等內容的融合,真正發揮其為經濟服務的作用,將數學理論知識與經濟實例相結合,讓學生真正學會“學以致用”。
(2)實際的教學內容存在許多的經濟數學模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多媒體工具描述各種模型,加深學生對于經濟數學的理解,能夠從整體上把握學科內容,切實認識到經濟數學與一般的高等數學之間的不同之處,能夠將其應用到經濟研究定量分析之中。
(3)數學教學中有許多十分抽象的概念、定理,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要首先提出一些經濟問題,然后引出具體的知識內容,最后結合知識點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法,通過這一個過程能夠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數學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將數學知識與經濟問題進行融合,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同時也教會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多媒體課件只是輔助工具,是提高課堂效果的一種重要的手段,因此課件演示要科學合理,內容盡可能精煉、簡潔,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板書的作用,不能完全以多媒體課件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對于一些重要的定理、公式應與學生一起進行推導,切忌“走馬觀花”式的教學,浪費課堂教學時間的同時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此外,課堂教學要為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收集一些經典的經濟案例,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
(5)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學科知識也在不停的研究、更新,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切忌常年重復使用同一版課件,要及時更新課件內容,多添加一些最新的經濟案例及學科前沿知識,與時俱進。
4 結語
經濟數學是許多經濟類專業的基礎學科,該文主要就當前部分院校經濟數學課程中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單歸納,就這些問題提出了幾點對應的建議,僅為相關院校部分教師的工作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陳漢光,白玉文,李力,等.《經濟數學》課程應用多媒體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V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2):21-25.
[2] 田瑜.淺析多媒體教學在《經濟數學》課程中的應用[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4):112-114.
關鍵詞:消費券;拉動內需
1 消費券發放的背景
隨著杭州、成都、南京、寧波、武漢等城市紛紛向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發放或計劃發放各種形式的消費券,消費券似乎已經涌上風口浪尖。2009年的春節,作為拉動內需的政府手段,發放消費券成了人民過年之余,口中津津樂道的話題?!跋M券是專用券的一種,為實現經濟政策的工具之一。當經濟不景氣導致民間消費能力大幅衰退時,政府或者企業發放給人民消費券,作為人民未來消費時的支付憑證,期待借由增加民眾的購買力與消費欲望的方式以振興消費活動,甚而進一步帶動生產與投資等活動的成長,加速景氣的復蘇?!?在金融危機持續影響下,到2009年,在亞洲地區,日本、臺灣、泰國都發放過消費券,而中國這場“消費券風波”也引起了各界激烈的討論。
中國人歷來有著儲蓄的文化傳統,錢存在銀行從收益來看的確很低,但是有個好處,支取方便,而且任何時候都不會損失本金。即使是定期,中途取錢的損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2009年的全球智庫峰會上表示,中國居民消費占GDP支出比重,下降的趨勢很明顯,而中國的儲蓄率從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1.3%,上升15個百分點。政府發放消費券的初衷是為了鼓勵大家消費,增加購買力,以達到刺激經濟,拉動內需的目的,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把老百姓打算儲蓄的錢變到消費上面來。在國內,消費券主要有“政府消費券、社會消費券、旅游消費券、轉移性消費券和教育培訓消費券”5大種類,相關企業發行的一般為抵金券,其消費券的面值一般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會消費券。消費券的功能與現金一樣,但只能用來買商品,不能兌換成現金。消費券一般都會指定購物地點,在指定的商場才可以購買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費完畢,不設找零。
2 消費券在社會引起的熱烈討論
對于發放消費券的作用,在經濟學家的口中褒貶不一。反對的一方認為,拉動內需需要的是長久的作用,并非短期的效果,而消費券只能帶來短暫的或者說是一次性的效果,如果沒有后續資金的繼續投入,之前引起的消費熱潮將會嘎然而止,這與政府發放消費券期望達到拉動內需的初衷不符。而且,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消費券實質為一種變相流通的貨幣,允許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這會對中央的貨幣發行權和財政權造成巨大的沖擊。地方政府發行多少消費券是難以統計的,經濟數據的不確定會導致中央統計數據的不準確,不準確的數據指導下會影響國家的宏觀決策。再者,消費券可能與消費者計劃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反而致使本應該自己消費的商品由政府買了單,而消費者自己并沒有增加過多的消費支出。比如一些生活必須品,有沒有消費券,老百姓都是要消費這些東西的,那么使用消費券購買了這些物品,而本來用于購買這些物品的錢就剩余下來。如果說剩余下來的錢去消費了其他物品,這倒也是促進了消費。但是在儲蓄率這么高的背景下,相信大多數的人是將節約下來的錢用于儲蓄,這樣反而更是降低了消費率。對于消費券本身來說,它的發放也存在諸多問題。地方財政寬松的地區,可以自我消化,惠及民眾。但是如果有些地方為了體現政績,也是一味的跟風發放消費券,自身根本無法承兌,使民眾利益受到損失,這樣極易引發一些群體事件,給社會穩定造成影響。對于能夠消化的地區,消費券該怎么發?以什么形式發?發放時間段怎么確定?使用期限為多少才合理?這些都是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好,將會給社會公平帶來更多的隱患。
支持的一方自然也是有支持的理由。通過發放消費券消費的多是快消型產品,這類產品成本較低、生產周期較短,消費者在購買后能在短期內拉動相關廠商乃至整個產業鏈的運作,使這些產業的需求迅速增長。所以,如果全國范圍內發放消費券的話,對于生產型企業來說將是一個重大利好。而且,消費券的金額是有限的,人們在購買大多數產品的時候,除了使用消費券以外,大都還需要自己再另外掏錢支付一部分,這樣變相的就將人們打算儲蓄的錢轉化到了消費上面。根據西方經濟學的乘數效應理論,“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是指經濟活動中某一變量的增減所引起的經濟總量變化的連鎖反應程度,在經濟學中,乘數效應完整地說應該叫支出/收入乘數效應,是指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成相關比例的變化,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概念,也是一種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睋型额檰枖祿{查顯示,杭州市第一批消費券的跟蹤統計中,2041萬元的消費券帶動了4207萬元的消費額,拉動放大效應為2.06倍。在家電產品上的拉動效應更是高達5.4倍。這“2.06倍”,和“5.4倍”便是“乘數效應”。據有關媒體披露,成都市在去年12月份向37.91萬人每人發放100元消費券,當地消費券轉化為真實消費的比率接近100%,乘數效應明顯。這樣自然是論證了發放消費券能夠很快的帶動社會經濟的增長,給疲軟的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以往過年過節,政府通常采用發放紅包、現金等方式來貼補困難群眾。有些群眾領到錢以后,并不用于消費,而是將錢儲蓄起來,這樣雖然是給群眾帶來了實惠,但并沒有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沒有刺激消費。而采用發放消費券以后,由于消費券沒有辦法兌換現金,所以人們只能用于購買消費,政府的發放才真正落實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來。
對于消費券的作用,不僅在經濟學家中引起了意見的不統一,在普通老百姓中也是引起了一些爭議。當然,政府的舉措是受到了大家的肯定,由政府買單,刺激大家消費,初衷肯定是為了老百姓著想的。而老百姓口中也是有抱怨,這些抱怨大多來自領取消費券的資格、數量和消費券使用的范圍。比如在成都,消費券的發放并非“人人有份”,這種發放上的不均引起了一些人的質疑。什么樣的群眾才有資格領取消費券呢?在使用范圍上,消費券有規定的使用范圍、企業、和日期,這又給百姓帶來一種什么困擾呢?舉個例子,我打算在今年購置一臺電視機,現在我領到了一張家電的消費券,可以為我的購買省下一百塊錢,這本身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情。但是我的初步打算是在10月份經濟比較寬松的時候購買,但這張消費券是在7月份就過期了,這就有些讓我進退兩難了。類似于這樣的困擾肯定還是很多,有了困擾出現以后,發放的消費券是否都能夠用出去就值得考慮了。
3 對消費券的客觀評價
不管這場消費券的爭論結果是怎樣,從發放消費券的實際效果上,成都、杭州的消費券回收率基本達到百分之百,我們可以看到老百姓對于消費券的使用積極性,應該說消費券的發放,對拉動內需來說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于作用的大小,還是要看消費券發放的范圍和百姓使用的地方。如果是拿消費券去購買油鹽醬醋、去理發,那么這些消費券很有可能就變成了純收入存進了銀行,沒有起到“乘數效應”。如果拿去買衣服、買電器,那么服裝廠或家電廠在增加需求量后,會去購買原料,生產機器等,進一步擴大生產,那么拉動內需,振興經濟的目的就達到了。發放消費券本來就是一種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應急性措施,是一個治標的辦法,沒有人期待它去解決本質上的問題。如果眼前的這個坎都過不去,經濟失速了,失業加劇了,社會不穩定了,哪里還有環境去實行治本之策呢?一個能夠真正發揮作用的、基本健全的社會保障系統可不是三年五載就能夠建成的。所以,發放消費券能夠在短期內為經濟復蘇打下基礎。
如果不從拉動內需的角度來看,消費券的發放還有另外一層的含義,是政府在社會分配不均及再分配未果的基礎上,對低收入人群的一種社會補貼,是社會福利的另一種體現。畢竟,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才是影響我國居民消費增長、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陳國忠.對消費券的認識和規范建議.河北金融,2008,(02).
[2]?徐偉:消費券僅僅是刺激消費的權宜之計[N].中國經濟時報,2009?02?18.
隨著杭州、成都、南京、寧波、武漢等城市紛紛向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發放或計劃發放各種形式的消費券,消費券似乎已經涌上風口浪尖。2009年的春節,作為拉動內需的政府手段,發放消費券成了人民過年之余,口中津津樂道的話題?!跋M券是專用券的一種,為實現經濟政策的工具之一。當經濟不景氣導致民間消費能力大幅衰退時,政府或者企業發放給人民消費券,作為人民未來消費時的支付憑證,期待借由增加民眾的購買力與消費欲望的方式以振興消費活動,甚而進一步帶動生產與投資等活動的成長,加速景氣的復蘇?!痹诮鹑谖C持續影響下,到2009年,在亞洲地區,日本、臺灣、泰國都發放過消費券,而中國這場“消費券風波”也引起了各界激烈的討論。
中國人歷來有著儲蓄的文化傳統,錢存在銀行從收益來看的確很低,但是有個好處,支取方便,而且任何時候都不會損失本金。即使是定期,中途取錢的損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2009年的全球智庫峰會上表示,中國居民消費占GDP支出比重,下降的趨勢很明顯,而中國的儲蓄率從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1.3%,上升15個百分點。政府發放消費券的初衷是為了鼓勵大家消費,增加購買力,以達到刺激經濟,拉動內需的目的,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把老百姓打算儲蓄的錢變到消費上面來。在國內,消費券主要有“政府消費券、社會消費券、旅游消費券、轉移性消費券和教育培訓消費券”5大種類,相關企業發行的一般為抵金券,其消費券的面值一般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會消費券。消費券的功能與現金一樣,但只能用來買商品,不能兌換成現金。消費券一般都會指定購物地點,在指定的商場才可以購買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費完畢,不設找零。
2消費券在社會引起的熱烈討論
對于發放消費券的作用,在經濟學家的口中褒貶不一。反對的一方認為,拉動內需需要的是長久的作用,并非短期的效果,而消費券只能帶來短暫的或者說是一次性的效果,如果沒有后續資金的繼續投入,之前引起的消費熱潮將會嘎然而止,這與政府發放消費券期望達到拉動內需的初衷不符。而且,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消費券實質為一種變相流通的貨幣,允許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這會對中央的貨幣發行權和財政權造成巨大的沖擊。地方政府發行多少消費券是難以統計的,經濟數據的不確定會導致中央統計數據的不準確,不準確的數據指導下會影響國家的宏觀決策。再者,消費券可能與消費者計劃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反而致使本應該自己消費的商品由政府買了單,而消費者自己并沒有增加過多的消費支出。比如一些生活必須品,有沒有消費券,老百姓都是要消費這些東西的,那么使用消費券購買了這些物品,而本來用于購買這些物品的錢就剩余下來。如果說剩余下來的錢去消費了其他物品,這倒也是促進了消費。但是在儲蓄率這么高的背景下,相信大多數的人是將節約下來的錢用于儲蓄,這樣反而更是降低了消費率。對于消費券本身來說,它的發放也存在諸多問題。地方財政寬松的地區,可以自我消化,惠及民眾。但是如果有些地方為了體現政績,也是一味的跟風發放消費券,自身根本無法承兌,使民眾利益受到損失,這樣極易引發一些,給社會穩定造成影響。對于能夠消化的地區,消費券該怎么發?以什么形式發?發放時間段怎么確定?使用期限為多少才合理?這些都是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好,將會給社會公平帶來更多的隱患。
支持的一方自然也是有支持的理由。通過發放消費券消費的多是快消型產品,這類產品成本較低、生產周期較短,消費者在購買后能在短期內拉動相關廠商乃至整個產業鏈的運作,使這些產業的需求迅速增長。所以,如果全國范圍內發放消費券的話,對于生產型企業來說將是一個重大利好。而且,消費券的金額是有限的,人們在購買大多數產品的時候,除了使用消費券以外,大都還需要自己再另外掏錢支付一部分,這樣變相的就將人們打算儲蓄的錢轉化到了消費上面。根據西方經濟學的乘數效應理論,“乘數效應(MultiplierEffect),是指經濟活動中某一變量的增減所引起的經濟總量變化的連鎖反應程度,在經濟學中,乘數效應完整地說應該叫支出/收入乘數效應,是指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成相關比例的變化,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概念,也是一種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睋型额檰枖祿{查顯示,杭州市第一批消費券的跟蹤統計中,2041萬元的消費券帶動了4207萬元的消費額,拉動放大效應為2.06倍。在家電產品上的拉動效應更是高達5.4倍。這“2.06倍”,和“5.4倍”便是“乘數效應”。據有關媒體披露,成都市在去年12月份向37.91萬人每人發放100元消費券,當地消費券轉化為真實消費的比率接近100%,乘數效應明顯。這樣自然是論證了發放消費券能夠很快的帶動社會經濟的增長,給疲軟的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以往過年過節,政府通常采用發放紅包、現金等方式來貼補困難群眾。有些群眾領到錢以后,并不用于消費,而是將錢儲蓄起來,這樣雖然是給群眾帶來了實惠,但并沒有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沒有刺激消費。而采用發放消費券以后,由于消費券沒有辦法兌換現金,所以人們只能用于購買消費,政府的發放才真正落實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來。
對于消費券的作用,不僅在經濟學家中引起了意見的不統一,在普通老百姓中也是引起了一些爭議。當然,政府的舉措是受到了大家的肯定,由政府買單,刺激大家消費,初衷肯定是為了老百姓著想的。而老百姓口中也是有抱怨,這些抱怨大多來自領取消費券的資格、數量和消費券使用的范圍。比如在成都,消費券的發放并非“人人有份”,這種發放上的不均引起了一些人的質疑。什么樣的群眾才有資格領取消費券呢?在使用范圍上,消費券有規定的使用范圍、企業、和日期,這又給百姓帶來一種什么困擾呢?舉個例子,我打算在今年購置一臺電視機,現在我領到了一張家電的消費券,可以為我的購買省下一百塊錢,這本身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情。但是我的初步打算是在10月份經濟比較寬松的時候購買,但這張消費券是在7月份就過期了,這就有些讓我進退兩難了。類似于這樣的困擾肯定還是很多,有了困擾出現以后,發放的消費券是否都能夠用出去就值得考慮了。
3對消費券的客觀評價
不管這場消費券的爭論結果是怎樣,從發放消費券的實際效果上,成都、杭州的消費券回收率基本達到百分之百,我們可以看到老百姓對于消費券的使用積極性,應該說消費券的發放,對拉動內需來說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于作用的大小,還是要看消費券發放的范圍和百姓使用的地方。如果是拿消費券去購買油鹽醬醋、去理發,那么這些消費券很有可能就變成了純收入存進了銀行,沒有起到“乘數效應”。如果拿去買衣服、買電器,那么服裝廠或家電廠在增加需求量后,會去購買原料,生產機器等,進一步擴大生產,那么拉動內需,振興經濟的目的就達到了。發放消費券本來就是一種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應急性措施,是一個治標的辦法,沒有人期待它去解決本質上的問題。如果眼前的這個坎都過不去,經濟失速了,失業加劇了,社會不穩定了,哪里還有環境去實行治本之策呢?一個能夠真正發揮作用的、基本健全的社會保障系統可不是三年五載就能夠建成的。所以,發放消費券能夠在短期內為經濟復蘇打下基礎。
如果不從拉動內需的角度來看,消費券的發放還有另外一層的含義,是政府在社會分配不均及再分配未果的基礎上,對低收入人群的一種社會補貼,是社會福利的另一種體現。畢竟,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才是影響我國居民消費增長、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陳國忠.對消費券的認識和規范建議.河北金融,2008,(02).
[2]徐偉:消費券僅僅是刺激消費的權宜之計[N].中國經濟時報,20090218.
[3]左小蕾.消費券政策應該慎用[J].中國外資,2009,(03)
[4]H•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第六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關鍵詞] 奧運會;測算模型;經濟增長;就業
[中圖分類號] F062;F2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8)07-0096-03
[基金項目] 秦皇島發改委資助項目“秦皇島奧運經濟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批準號:qhdayjj001)后期成果
[作者簡介] 張 輯,上海華東政法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貿易經濟、管理經濟;(上海 201620)
胡春陽,安徽科技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數理經濟、競爭力評價。(安徽 蚌埠 233100)
奧運會是舉世矚目的國際大型體育賽事,舉辦奧運會需要舉辦國、舉辦城市在奧運場館、訓練場、奧運村、新聞村、城市交通、環保、賽事組織以及奧運資源開發等方面進行大量的直接和間接支出,這些支出通過乘數效應拉動經濟增長,進而擴大就業。隨著北京奧運會的逼近,本文運用宏觀經濟學原理,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和實踐的基礎上,嘗試構建北京奧運會宏觀經濟影響測算模型,并據此估計其對北京經濟增長與就業的影響。
一、經濟增長影響估計
舉辦奧運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由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以及消費者短期消費傾向的變化等通過乘數效應來實現的。乘數效應是指在邊際消費傾向一定的條件下,由自發支出的變動導致收入的成倍增長。乘數就是自發支出的變動導致收入增長的倍數,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t為邊際稅率,c為邊際消費傾向,γ為邊際進口傾向。自發支出A包括自發消費Cα、投資I、政府開支G、政府轉移支付TR、凈出口NX等,其中任意一項發生變動都會引起總收入的成倍變化。
奧運支出通過乘數效應中的動態調整過程來影響產量(收入),從而影響經濟增長。假定第i輪奧運支出由自發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組成,其引起的自發支出增加分別為ΔA1i=ΔCi、ΔA2i=ΔIt、ΔA3i=ΔGi和ΔA4i=ΔNXi,則在第i輪奧運支出引起的自發支出增加為:
ΔAi=ΔCi+ΔIi+ΔGi+ΔNXi=∑ΔAji
假定奧運第1-n輪追加的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引起的當輪自發支出增加量之和依次為ΔA1,ΔA2,L,ΔAn則第n輪累計乘數效應即為奧運支出對當輪經濟增長的影響,計算方法如下:
ΔYn=∑κiΔAi(1)
奧運消費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除了自發消費額變動引起的乘數效應外,其影響主要通過邊際消費傾向改變乘數本身以及因舉辦奧運會人們的消費觀念變化而導致自發消費變動來實現的。運用上述模型測算第29屆奧運會對北京經濟增長的影響,需要事先得出乘數大小和北京奧運會的年度支出情況。
已知總支出AE=C+I+G+NX,我們通過對北京2000~2004年支出法GDP、最終消費、投資形成和凈出口的統計分析得出乘數值的大小。見表1:
對北京GDP與凈出口NX這兩個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得凈出口方程:
NX=284.022-0.234GDP(2)
(3.308) (-9.160)
由方程(2)可知邊際進口傾向γ=-0.234,驗證了凈出口反向地取決于國民收入這一基本原理。在不考慮邊際稅率和利率變動的條件下,將表1的有關數據代入到公式c=MPC=ΔC/ΔGDP,得2000~2004年邊際消費傾向;將計算結果和γ=-0.234代入到公式κ=1/(1-c+γ)中,得2000~2004年乘數值大小,見表2:
由于2002年以前我國幾乎沒有奧運支出,2006年以后北京統計年鑒上尚沒有支出法GDP的資料,而2003年又由于受“非典”等因素影響邊際消費傾向增大、邊際出口傾向減小而乘數效應較2002年和2004年均要大,因此,我們采用乘數值α=1.418來計算2005年以后的乘數。
從表2可知,2001年以后消費者邊際消費傾向基本是穩定的,因此,奧運會對北京GDP的影響主要來自奧運會直接支出。根據北京奧組委《奧運行動計劃》,預計奧運會籌備期間北京將在奧運比賽場館及相關設施、新增城市基礎設施、奧運會運營三方面支出279.88、1 068.70、117.35億元。這些支出多為政府購買和私人投資,其中奧運直接投資由奧運場館及相關設施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兩個部分組成,分別約為280億元和1 068.7億元。對此我們可以參照北京1990年亞運會的年度支出情況,將以上支出分布到2002~2008年,并將以上各年份支出視為ΔAi(i=1,2,…,n),直接通過乘數效應ΔY=κΔA來計算奧運會對北京2002~2008年經濟增長的影響。
為了便于統計,我們假定經濟在當年出清,這樣每年的奧運支出所產生的乘數效應就可以統計到當年的GDP中,從而得出2002~2008年奧運會年度支出及其對GDP增長的影響,見表3:
二、城鎮失業率影響估計
估計出北京奧運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后,可按奧肯法則構建模型測算其對減少失業率的貢獻。以第i個奧運支出年為例,假定以第i年為基期,非奧運因素引起的當年失業率變化為Δuni、當年實際GDP增長為ΔYni;奧運因素引起的當年失業率變化為Δuoi、當年實際GDP增長為ΔYoi且有ΔYoi=∑κiΔAi。這樣,當年實際GDP增長為ΔYi=ΔYni+ΔYoi,實際GDP的增長率為:
gyi=ΔYi/Yi-1=(ΔYni+ΔYoi)/Yi-1
當年失業率變動為Δui=Δuni+Δuoi,亦即Δuoi=Δui-Δuni。而由奧肯法則知:
Δui=-β(gyi-g*y)=-β[(ΔYni+ΔYoi)/Yi-1-g*y],由此得奧運會對就業影響的測算公式為:
Δuoi=-β[(ΔYni+ΔYoi)/Yi-1-g*y]-Δuni (3)
以美國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為例,其對美國就業的影響可以用公式(4)來表示:
Δuoi=-0.4[(ΔYni+ΔYoi)/Yi-1-3]-Δuni (4)
奧肯法則是在美國當時的經濟狀況下產生的,即:經濟結構是一元的、勞動力相對稀缺且在各部門(產業)的邊際生產率相同、人口增長率不變且不存在較大的技術進步(新古典增長理論),而中國的國情與美國當時的國情是不同的。[1]
中國經濟目前正處于轉型期,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各種法規尚不健全,存在大量的隱性失業。典型的二元經濟,勞動力大量富余,勞動力在農業與非農部門的邊際產出相差懸殊,人口基數大、增長快,技術排擠工人現象嚴重以及失業登記等制度不完善是導致奧肯法則在中國存在偏離現象的主要原因。[2]
許多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認為,奧肯法則描述的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這種內在規律性在任何國家、任何體制下均是成立的,只是由于各國國情不同,對奧肯法則所要求的前提條件滿足程度不同,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離罷了。上海交通大學周游、秦向東在對我國現有城鎮登記失業率進行修正后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奧肯法則:[3]
Δu=-β(gy-g*y)=-0.19(gy-6.91)
由這一公式可知,北京奧運會對我國城鎮失業率的影響大致可以用公式(5)來表示:
Δuoi=-0.19[(ΔYni+ΔYoi)/Yi-1-6.91]-Δuni (5)
顯然,當ΔAoi=0,Δuoi≈0時,有Δuni=-0.19(ΔYni/Yi-1
-6.91),由此可知在一定范圍內,公式(5)還可以變形為:
Δuoi=-0.19ΔYoi/Yi-1=-0.19goi(6)
根據上述奧肯法則修正模型公式(6),可測算出北京奧運會對城鎮失業率的影響。由于此前文中求得的奧運會對GDP的影響都是采用當期價格計算的,而奧肯法則要求的是真實GDP增長率,因此,在測算奧運會對就業影響時本文引入了價格指數。2002~2008年北京奧運對GDP影響、GDP總量、環比價格指數及奧運會對就業的影響如表4:
以上對奧肯法則進行修正時僅計算了城鎮失業率,事實上由于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以及部門邊際生產率的不同,當實際GDP增長率較潛在GDP增長率高時,不僅會引起城鎮失業率的變動,也會加速農業部門剩余勞動力向其他部門轉移。
三、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影響估計
黎德福早期曾針對二元經濟結構,提出了考慮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奧肯法則”:[4]
Δut-mt=(ut-ut-1)-mt=-β(gt-g*)
式中Δu為城鎮失業率變動,β=1/θI,θI為非農業部門產出占總產出的比重,mt為農業部門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且有mt=Mt/LIt-1,Mt表示t年農業部門轉移過來的勞動力,LIt-1為(t-1)年非農業部門人口,g*為潛在增長率(常數項)。由上式可得失業率的一般表達式為:
Δui=-β(gyi-g*y)+mi
又知奧運當年失業率變動Δui=Δuni+Δuoi,農業部門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為:mi=moi+mni代入公式(7)整理得:
Δuoi-moi=-β(gyi-g*y)-Δuni+mni
為簡便分析,假定非農業部門人口等于非農業勞動力,則有:
Δuoi-moi=(ΔUoi-Moi)/LIi-1,又有-β(gyi-g*y)=-β[(ΔYni+ΔYoi)/Yi-1-g*y]
代入上式整理,得奧運會提供的就業機會計算公式:
ΔUoi-Moi=LIi-1×{-β[(ΔYni+ΔYoi)/Yi-1-g*y]
-Δuni+mni} (7)
式中ΔUoi為第i個奧運支出年奧運會引起的城鎮失業人口數量的變動,Moi為第i個奧運支出年奧運會引起的農業部門勞動力轉移數量。
雖然由于失業率統計數據不準確等原因,使得黎德福最初提出的中國二元結構下的奧肯法則在多元回歸分析中無法通過檢驗,但本文通過解讀北京的“十一五”規劃,認為在北京市政府將穩定就業,使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3%左右這樣一個宏觀政策背景下,可將黎德福后期提出的中國二元結構下的奧肯法則極限模型mt=β(gt-g*)=1.073gt-7.929簡化修正為以下形式,以測算北京奧運會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moi=1.073ΔYoi/Yi-1 (8)
二元經濟結構要求在估計奧運會所提供的就業機會時,必須將農村勞動力納入測算,運用公式(8)來測算奧運會對北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見表5:
這樣,北京奧運會第i年提供的就業機會是由其對城鎮失業率的影響和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兩部分構成,可表示如下:
Eoi=ΔuoiNi-1+moiLIi-1(9)
由公式(9)可得到2002~2008年北京奧運會對就業的總影響,見表6:
上述三個測算模型根據經濟學的邏輯是連貫一致的,其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影響模型是奧肯定律嵌入奧運具體情況后的一個拓展。將這些模型運用到北京奧運經濟影響的實踐當中,初步測算得出北京奧運會規劃直接投資在2002年~2008年累計促進北京GDP增加2080億元,平均城鎮失業率降低0.87%,平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增加4.90%。
參考文獻:
[1]劉渝琳,郭嘉志,陸建渝.基于轉型期中國失業問題的思考――奧肯定律的失靈問題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2).
[2]Maurizio Ciaschini, Claudio Socci. Final Demand Im-pact on Output: A Macro Multiplier Approach[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7,29:115-132.
[3]周游,秦向東.奧肯定理在中國適用情況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6,(10).
一、乘數效應的理論分析
(一)乘數效應概念
乘數效應是一種宏觀的經濟效應,是指經濟活動中某一變量的增減所引起的經濟總量變化的連鎖反應程度,它既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概念,也是一種宏觀經濟控制手段,旅游收入乘數是指旅游業收入增長對與之相關聯的其他經濟部門收入增長的作用。
(二)乘數效應特點
一是宏觀性。這是乘數效應的基礎屬性,它是公共部門控制經濟運行的一種手段,相對于文化旅游產業,旅游基礎設施的規劃、文化項目的設計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產品的開發就是宏觀決策的前提。
二是比例性。這是乘數效應的根本屬性,在具體的經濟活動中,乘數越大,乘數效應也隨之增大,同理旅游乘數越大,對相關經濟部門的帶動作用越大,它是一個正比例增長的函數。
三是關聯性。這是乘數的內在屬性,是乘數發揮效應的橋梁紐帶,在中國旅游業是乘數效應較大的產業,帶動力較強能夠直接影響到衣、食、住、行、購、游、娛等66個經濟部門。
(三)綏濱農場文化旅游產業乘數效應的著力點
一是注入“龍”的元素?!褒垺笔侵腥A民族的象征,龍的文化源遠流長,龍的故事膾炙人口,以龍創造的產業紛繁多樣,據調查,自隋唐以來,綏濱農場就有了關于“龍”的民間傳說,黑龍下凡拯救民間大旱的凄美故事世代相傳,神秘的“老龍坑”更是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所以作為一種抽象的象形優勢,注入“龍”的元素無疑是綏濱農場發展區域旅游文化產業的重要抓手。
二是埋下“綠”的根脈。“綠”代表著生機與活力,綠色的環境讓人心曠神怡、綠色的生活讓人健康向上、綠色產業方興未艾,近幾年,綏濱農場圍繞“以渠養稻、以稻興場”的綠色發展理念,已經建成了國家級綠色水稻生產核心基地,標準化的農田示范帶、高科技的現代研發中心、智能化的溫室大棚、立體化的農管措施,為發展季節性農業旅游觀光提供了看點。
三是灑下“水”情緣?!八本哂泻軓姷某休d力和親和力,桃花源記的怡然自樂、水村山郭的民俗風貌、風情萬種的浪漫海灘、氣勢萬鈞的銀河瀑布、歡快自娛的潑水節日,這些都是“水”創造出的旅游產業,綏濱農場毗鄰黑龍江畔具備了天然的水資源優勢,“龍江第一渠”的延伸更是為旅游增添了活力。
二、綏濱農場發展旅游業的定項分析
前面我們從宏觀方面分析了綏濱農場發展旅游產業所具備的資源稟賦和地域文化環境,下面我們從微觀層面逐項分析綏濱農場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可行性。
(一)發揮灌渠開閘優勢,打造節點旅游亮點
所謂的節點旅游是指根據地域內特殊的自然現象、民族傳統和風俗習慣在固定的時間內開展的集中式旅游活動,例如八月十八海寧觀潮節、四月中旬的傣族潑水節和五月上旬的牡丹節已經打造成國內知名的旅游節日,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介于此,綏濱農場可以充分利用灌渠破江開閘的時機,舉行“提水節”主題活動,開展諸如“蛟龍出江一線天”開閘提水、“鯉魚躍龍門攝影”、“祈福平安放生魚”以及“春江水暖鬧春潮”文藝演出等活動,借助節日效應吸引游客前來參觀。
(二)發揮渠首景區優勢,打造常態旅游熱線
綏濱農場渠首景區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成為鶴崗地區較為出名的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被北大荒日報社評為墾區十佳旅游景區,并被收錄到北大荒文化地理標識當中,這里有和天對話的語臺、祈盼豐收的神鼎、靈澤獻瑞的吊橋、龍江第一的標志巨石、憑欄遠眺的文武亭和修葺一新的觀景臺,在這里可以讓游人欣賞到開閘提水的澎湃、遠眺界江的壯美,體味到原始氣息的濃厚和江水燉江魚的醇香,渠首景區已經具有了完善的旅游條件,如果經過配套設施的建設和相關產業的開發,這里完全可以打造成為常態化旅游熱線。
(三)發揮龍府文化優勢,打造民俗旅游佳地
經綏濱縣史志考證,在綏濱農場第1居民組與興隆村交界的叢林深處有一個叫“老龍坑”的地方,因坑內水深莫測、顏色如墨、常年不竭,故被當地民眾世代相傳為“老龍坑”,即黑龍下凡的地方,大旱年景,常有周邊民眾前來膜拜,祈求降雨,頗有靈性。借龍興之地打造龍門福地旅游產業已經成為農場站位思考的重點,通過完善“老龍坑” 周邊的基礎設施,通過開展“祈愿活動”、“放生活動”、“祭禮活動”帶動民俗旅游的發展。
(四)發揮農林園區優勢,打造科技旅游高地
綏濱農場農林科技園區是集科技研發、成果展示、苗木培育、果樹采摘、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其中智能溫室大棚內布局了中國最大的“龍王吼”主題仿生根雕、布局了熱帶植物觀賞區、奧里米農家風情區、果蔬無土栽培區、名貴花卉培育區和現代化大農業立體展示區,溫室內亭臺樓榭相間、小橋流水淙淙,溫室外龍澤湖微波蕩蕩、植物園鳥語花香、主題園色彩斑斕、采摘園碩果累累、試驗田綠意濃濃,置身于園區能夠讓人呼吸到自然的芳香、欣賞到異域的風情、觸摸到科技的力量,這里無疑給喧囂的城市生活帶來田園般的享受。
三、綏濱農場借助“乘數效應”發展旅游產業
上面我們著重分析綏濱農場發展旅游業的潛力和亮點,這是引發“乘數效應”的先決條件,那么如何將旅游業轉化成旅游產業是決定旅游業成敗的關鍵,農場發揮旅游乘數效應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完善餐飲住宿產業
目前,綏濱農場的餐飲和住宿條件與發展旅游業還不配套,全場現有各類餐飲服務125家,其中飯店85家,燒烤、飲吧40家,住宿旅店31家,賓館1個,雖然在絕對數量上已經與普通縣城的比例大體相當,但是在規模和檔次上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體現在餐飲業多而不精,特色不鮮明,接待能力有限,家庭旅館居多,集中容客率較低。所以,大力發展成規模上檔次的旅店、酒店等各種形式旅游住宿設施,能夠提升旅游業的接待接待能力,最大限度的發揮旅游的乘數效應。
(二)發展旅游購物產業
眾所周知,旅游的主要目的是看特色、吃特色和買特色,能夠在一個地方留下美好記憶的同時,給親戚朋友帶些特色產品是每個旅游者的心愿,俗話說,靠山賣山貨,靠水賣水產,那么對于農場而言,大力發展富有“龍門福地”特色的綠色無公害產品是最佳選擇,產業重點應該放在真空小包裝江水大米、精品裝龍門福地純糧白酒、魚制品、禽蛋制品和富有龍府特色手工藝制品,這些產業能夠有效的促進農場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三)引入文化娛樂項目
利用現代娛樂手段,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演藝項目。2003年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專題欄目走進安溪,推動了鐵觀音的宣傳,2011年心連心藝術團走進北大荒,讓人們認識了墾區大農業的壯觀,2012年綏濱農場作為獨立版塊參加中央七套錄制的“糧安天下,秋收行動”晚會,讓很多人了解了綏濱農場,借助現代媒體藝術手段宣介區域文化是提高旅游品位的有效手段,今后,要做強做大旅游產業,筆者認為要積極引入現代高科技手段,開發具有科技性、趣味性、參與性、互動性、觀賞性的文化娛樂項目,推出更高質量文化旅游文藝演出,適應旅游市場需求的大型文化旅游演藝活動,不斷提升文化旅游產品的品位和檔次,滿足游客旅游文化活動的多樣化需求。
(四)建立文化旅游教育基地
關鍵詞:政府采購;乘數效應;擠出效應;宏觀調控效益
中圖分類號:F8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6)06-0083-05
一、前言
由于效益是指“所費”與“所得”的對比關系,因此調控效益也應該是“所費”與“所得”的對比關系,只不過這里的“所費”是指政府為了進行宏觀調控所使用(花費或投入)的經濟資源量,而“所得”則是對其調控效果的表現。政府采購是否具有調控效益,主要取決于有目的、導向性的采購活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GDP的增長、經濟穩定、分配公平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當推行政府采購制度能比原有的采購方式更好地配置財政資源,并有效實現上述既定目標時,那么采購的宏觀調控是有效益的,反之則是低效益或者無效益的。
從政府采購支出對宏觀經濟的作用來看,其調控的主要內容及效果體現在調控總量(促進經濟的“帕累托改進”)、調控結構(優化產業結構)、調節價格(促使物價穩定)、調整分配(促進公平分配)四個方面。
二、政府采購的乘數效應及其調控機制
政府采購乘數是指政府購買支出變動所引起的國民收入變動量與政府購買增加額之比。政府為了維持其日常政務需要和給社會提供服務,總是要發生一系列的購買行為。按照購買內容,政府購買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消費品,它主要是用于政府維持日常政務之需;另一類是投資品,它是政府投資修建的各類公共設施。由此,政府采購乘數又可以細分為消費乘數和投資乘數。因此,宏觀經濟學中的乘數理論可成為分析政府采購乘數調控機制的工具。
1。國民收入水平的決定模型。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是研究宏觀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在建立國民收入的決定模型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推導政府采購乘數模型。
為了分析簡便,只考察一種不包括國際經濟的封閉經濟,并假定政府購買的產品為當期產品,政府購買的變動不影響利息率,價格水平在短期內不受總需求的影響。關于稅收,宏觀經濟學中通常有兩種處理辦法:一種是假定稅收與收入成比例,即T=tY,f代表稅率,是由政府決定的外生變量;另一種方法是用總量T來表示,代表所得稅。這里采用后一種方法。從支出這方面來看,三部門的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方程為:
Y=C+I+G (1)
C=Cα+bYd (2)
其中:式(1)中Y代表國民收入,c代表民間消費,I代表民間投資,G代表政府購買。式(2)中C月代表消費函數中的常數,表明即使人們短期沒有收入也要消費;Yd代表可支配收入,即扣除稅收(T)后的收入(Yd=Y-T);b代表邊際消費傾向。
如果Tr代表家庭從政府轉移支付得到的收入,那么個人可支配收入Yd應等于總收入Y減去所得稅T加上轉移支付收入Tr,即:
盡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財政制度與手段各有其特征。但其財政的宏觀模式基礎都是相同的,因而其國民收入的表達方式也是一致的。因此對式(5)的討論具有一般性。政府在利用財政手段調控宏觀經濟,也就是通過(5)式中能夠操縱的三個變量(政策變數:G、T、Td)來進行的
2.政府采購乘數模型。將(5)式對G求導數,得到采購乘數(KG):
式(6)表明政府采購變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倍增作用。這種倍僧作用就是所謂的政府采購乘數。(6)式還表明:第一,由于邊際消費傾向(b)一般小于1,因此,政府采購乘數為正值,說明國民收入隨政府購買的增加而增加,隨政府購買的減少而減少;第二,政府采購變動時,國民收入隨之同方向變動,其變動量為采購量的1/1-b。假設邊際消費傾向b=0.75,則政府采購乘數KG=4。
3.政府采購乘數的調控機制。政府采購作為財政政策的重要調控工具之一,它是通過改變社會需求來調控宏觀經濟的。從社會總需求的構成來看,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一國的社會總需求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即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購買和出口。雖說政府采購只是社會總需求中的一部分,似乎有點“勢單力薄”,但不可忽視的是,政府采購具有乘數效應,即較少的政府采購支出能帶動其他需求的成倍增長,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具體地講,一項政府采購增加,就會使一部分產品實現銷售,繼而引起國民收入的增加;國民收入增加,再通過生產過程和分配過程,使企業和個人收入有所增加,企業和個人納稅后依然有一定數額的收入增長,這部分收入被分配成消費和儲蓄,其中的消費繼續變成消費需求,儲蓄也為擴大投資需求提供了資金來源,如此經過若干輪的循環,最終促進國民收入成倍增加。由此可見,政府采購的擴大可以產生推動經濟運行、擴大國民收入的作用,政府采購的減少可以產生限制經濟運行、減少國民收入的作用。
三、政府采購支出的擠出效應
政府采購支出的擠出效應是指政府采購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對投資與凈出口的抵消作用。在簡單模型中,由于政府購買具有乘數效應,因此,當增加政府采購時,國內生產總值就會成倍地增加。但如果把貨幣市場的因素考慮進來就會看到,在政府購買產生乘數效應的同時,還產生了擠出效應。
如圖1所示,先不考慮貨幣市場因素,即假設增加政府采購時利率不變。初始均衡點為LM曲線與IS0曲線的交點E0處,當政府購買增加時,IS0曲線右移至IS1由于利率不變,乘數效應使總產出增加到Y2,增加量為(Y2-Y0)?,F在把貨幣市場因素考慮進來,即增加政府采購將引起利率變化。在圖中,增加采購使均衡利率上升到R1。利率上升使投資與凈出口減少,實際總產出不是增加到Y2,而是增加到Y1。這就是說,與利率不變時相比,總產出減少了(Y2-Y1)。(Y2-Y1)就是增加采購引起利率上升所產生的“擠出效應”。從圖中可以看到,當增加政府
采購時,在兩種效應的同時作用下,實際增加的總產出是(Y1-Y0)。
由于擠出效應是在產品市場變化引致貨幣市場變動的情況下產生的,因此,擠出效應作用的大小與模型中的許多參數有關。這里著重就擠出效應與投資對利率的敏感程度(d)、貨幣需求對利率的敏感性(h)以及邊際消費傾向(b)的關系進行討論。(1)d值大,說明投資對利率變動反應敏感,利率稍有上升,就會引起投資大幅度下降,因而擠出效應也大。(2)當政府采購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從而貨幣需求也增加時,由于貨幣供給不變,要求利率上升以減少貨幣需求;而如果h值大,即利率變動對貨幣需求的影響也大,在這種情況下,僅有較小的利率變動即可抵消收入增加所引起的貨幣需求增加,所以,這時擠出的效應較小。(3)邊際消費傾向b越大,使投資下降所引起的總產出減少也越多,即擠出效應也越大。
四、政府采購支出的調控模型及調控效果分析
政府采購的宏觀經濟調控效果是指政府采購變化對總產出變化影響程度的大小。這種影響大小取決于兩個根本因素:一是投資對利率的敏感程度,因為這種敏感程度直接決定擠出效應的大小。在IS-LM圖上表現為IS曲線的斜率;二是資本市場上的貨幣需求對利率的敏感性,因為這種敏感性決定利率變化所引起的貨幣需求變化的大小。在IS-LM圖上表現為LM曲線的斜率。下面分兩種情況分析:
1.假定貨幣市場上貨幣需求對利率的敏感性不變,即LM曲線的形狀和斜率不變。這時,IS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越大,移動IS曲線時總產出變化就越大,政府采購的宏觀調控效果就越大。
圖2揭示了增加政府采購支出時,由于IS曲線斜率不同所引起的宏觀調控效果的差別。在圖2(a)和圖2(b)中,LM曲線的形狀和斜率都相同,表明貨幣市場均衡不變。初始均衡E0相同,在采購方法、數量和頻率都相同的情況下,由于乘數作用,都能使總產出增加到Y3。但由于圖2(a)和圖2(b)IS曲線斜率不同,致使增加相同的采購量所產生的宏觀經濟調控效果不同。圖2(a)IS曲線比較平坦,即曲線斜率絕對值較小,總產出只增加(Y1-Y0)。而圖2(b)IS曲線比較陡峭,即曲線斜率絕對值較大,總產出卻增加了(Y2-Y0)。這表明:圖2(a)IS曲線斜率絕對值小,宏觀調控效果小;圖2(b)中IS曲線斜率絕對值大,宏觀調控效果也大。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效果差別呢?是因為IS曲線斜率絕對值反向取決于d,正向取決于邊際消費傾向。圖2(a)中IS曲線斜率絕對值小,說明投資對利率的敏感程度d或者邊際消費傾向b的數值較大,而d值和b值大,都會使政府采購的擠出效應大,所以實際增加的總產出就少,即宏觀調控效果小。圖2(a)中的(Y3-Y1)和圖2(b)中的(Y3-Y2)為擠出效應而減少的總產出,(Y3-Y1)>(Y3-Y2)。
2.假定產品市場上政府采購對利率的敏感性是一個不變的常數,即IS曲線的形狀和斜率不變。這時,LM曲線斜率越大,移動IS曲線時總產出變動就越小,采購的宏觀調控效果也越小。
圖3揭示增加政府采購支出時,由于LM曲線斜率不同所引起的宏觀調控效果的差別。在圖3的(a)和(b)中,IS曲線斜率相同,移動幅度也相同,說明所增加的采購額相同。不同的是,圖3(a)LM 曲線斜率大,曲線陡;而圖3(b)LM曲線斜率小,曲線平坦。由于LM曲線斜率等于k/h,斜率大說明貨幣需求對利率的敏感性h值小(假定k值不變的條件下)。h值小,擠出的效應就大,所以增加采購對總產出的影響就小些。在圖3中,(Y3-Y0)表示政府購買乘數效應增加的總產出,圖3(a)的(Y3-Y1)和圖3(b)的(Y3-Y2)分別表示在兩種貨幣市場均衡的條件下的擠出效應,(Y3-Y2)>(Y3-Y2)。政府采購調控效果在圖3(a)中為(Y1-Y0),圖3(b)中為(Y2-Y0),圖3(a)的采購調控效果小于圖3(b)。
五、實證研究――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范例
我國政府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使一度出現的經濟過熱狀態得到有效控制,到1996年實現了經濟增長9.7%、商品零售物價指數為6.1%的成功軟著陸。但從1997年以來,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出口下降、有效需求不足、投資增長乏力。以1998年為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的外貿出口增幅從1997年的20%狂跌至1998年的0.5%,利用外資也跌至20年來的最低水平。這表明社會總需求構成中的其他三部分都處于低迷態勢。從貨幣政策來看,1996~1998年我國先后6次降低利率,但效果不夠明顯,這表明貨幣政策的作用不大。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社會總需求重要組成部分的政府購買,便歷史性擔當起啟動內需的重任。從政府采購的角度看,我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是以增加政府投資和提高公務員工資為主要特征。
在政府投資方面,1998~2001年底,我國發行的5100億元國債90%以上的都投向了基礎設施建設,直接帶動了地方、部門、企業配套資金和銀行貸款以及其他各方面投資近3萬億元。利用這些國債,國家安排基礎設施項目8600多個,累計建成公路通車里程2.55萬公里;建成鐵路新線4007公里,復線1988公里,電氣化里程1063公里;新建、擴建機場37個;對2400多個縣進行了農網建設和改造,這些都在擴大內需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據測算,1998~2002年我國政府累計增發的6500億元建設國債,分別對當年GDP增長帶來了較大的貢獻(見表1)。
在增加公務員工資方面,1999~2001年我國政府先后3次增加了公務員工資,財政累計支出4066億元,這對擴大內需、拉動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據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的資料表明,新增的工資最可能的消費集中在衣食住行、日常消費、文化教育、耐用品消費上。而且適當提高公務員的待遇也可以帶動社會工資的提高,對于促進消費、啟動市場有著積極作用。
六、結束語
我國以擴大政府購買(主要是政府投資)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效果是明顯的,增發的國債投向基礎設施建設,向西部地區及生態環境建設傾斜的做法是值得稱道的。但同時也應該注意到,政府采購支出在拉動市場需求、放大采購乘數效應方面仍暴露出一些問題:
首先,政府增加投資所帶動的市場需求并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表現在對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還不明顯、沒有很好啟動民間投資等方面,這導致積極財政政策的擴張效應不夠理想。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1)體制障礙。如公共投資中存在低效率和損失浪費現象,并且政府管制和融資歧視抑制了民間投資等。(2)結構障礙,由于我國正處在一個結構性供應過剩與結構性需求不足并存的買方市場環境中,這種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脫節,造成了社會需求沒有得到有效啟動。(3)政策偏差。如財政支出結構不盡合理、重需求管理輕供給改善、重投資增長輕消費引導等。
其次,政府增加投資所產生的投資乘數不夠理想。原因之一是,近來年我國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呈下降趨勢,從而導致投資乘數也呈下降態勢。原因之二是,我國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存在“一腳踩油門一腳踩剎車”的問題。從1996年之后,我國稅收收入增長率明顯快于GDP增長率,到2003年兩者差距達到15個百分點。稅收如此超常規增長而產生的緊縮效應反過來對擴大支出的擴張效應起了反向抵沖作用。
最后,體制不完善和市場化程度不高造成了調控效果不理想。實施以政府投資為主要內容的宏觀調控政策至少需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體制順暢、市場化程度高;第二,必須有剩余的、閑置的生產要素和經濟增長潛力;第三,國家要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后兩個條件在我國已基本具備。但我國在體制轉軌和經濟轉型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
[關鍵詞]消費券;乘數效應;替代效應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1002-2880(2011)10-
一、 引言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震撼了美國金融市場,并轉化為嚴峻的國際金融危機,逐漸影響到各國實體經濟的發展。2008年的中國經濟經歷了從偏熱到增速放緩的重大轉折,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已經成為當前政府工作的核心。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享有“歐元之父”之譽的羅伯特·蒙代爾建議中國政府向全國老百姓每人發放100元人民幣購物券,具體方式跟美國相似。此言一出引起媒體學者紛紛熱議,辰目從四個方面認為消費券應當給予鼓勵、肯定、提倡。本文首先從理論上分析了消費券對杭州的影響,繼而通過實證分析論證了發放消費券對杭州拉動消費需求的影響有限,并提出了杭州如何刺激消費,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建議。
二、 消費券概述
消費券是專用券的一種,為實現經濟政策的工具之一。當經濟不景氣導致民間消費能力大幅衰退時,政府或者企業發放給人民消費券,作為人民未來消費時的支付憑證,期待憑借增加民眾的購買力與消費欲望的方式以振興消費活動,進一步帶動生產與投資等活動的成長,加速經濟的復蘇。
三、 消費券的相關理論分析
1. 乘數效應
乘數效應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概念,是指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張的變化。
圖1消費券的乘數效應
在圖1中,橫軸Y代表收入,縱軸C+I代表總支出線,ΔC是增加的消費券數額,由于發放消費券導致國民收入增加了ΔY??梢钥闯鲈黾拥摩要遠遠大于增加的ΔC。
政府發放消費券相當于給居民發了一筆消費補貼,但這種補貼不是以金錢的形式來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是直接進入消費領域。在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這種消費券形式的消費乘數為1/1-a,其中a代表邊際消費傾向。邊際消費傾向越大,乘數越大。不同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不同,低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相對較高,邊際儲蓄傾向相對較低。與高收入者相比,低收入人群是因為缺錢而缺乏購買力,他們會把消費券用到刀刃上,體現最大的經濟效益,消費券就會轉化為消費力量。高收入階層消費傾向低,儲蓄傾向高,一定數額的消費券對其不構成吸引力,其消費行為也不會據此受到影響,乘數效應難以得到發揮,對經濟總體發展也不會產生太大的作用。所以,在理論上適當給中低收入階層放消費券可以帶來數倍于消費券數額的國民收入的增加。
2. 替代效應
替代效應是指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動,進而由商品的相對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
圖2消費券的替代效應
圖2中橫軸表示“人民幣”商品,縱軸表示“消費券”商品,AB為預算線,U1、U2為先后的效用曲線。如果“消費券”商品價格下降,那么民眾對消費券的需求增加,也就相當于對“人民幣”商品的需求減少,“人民幣”價格上升,預算線由AB變為AB ′,與新的效用曲線U2相交于點c,人們對“人民幣”的使用效用水平下降了。在圖2中,不存在“收入效應。由于“消費券”和“人民幣”屬于兩種特殊的商品,“消費券”的增加,增加了消費者可支配收入,預算線AB′移到補償預算線FG處,因此沒有產生“收入效應”。分析“替代效應”必須剔除實際可支配收入水平變化的影響,使消費者回到無差異曲線U1,即做一條補償預算線FG。消費者為了維持原來效用,必然會沿著既定的無差異曲線U1由a點移到b點,增加對“消費券”的需求,即“消費券”替代“人民幣”的使用。
從現實生活上來看,按照恩格爾定律,食品等缺乏需求彈性的生活必需品在他們收入中所占比重較大,對這些必需品的消費不會因為收入下降而減少,也不會因為收入提高而增加。也就是說,對低收入者來說,由于基本的食品消費在家庭全部收入中所占比重居高不下,所以其彈性消費能力十分有限,此時民眾從政府那里領取到的消費券對他們來說產生的不是“收入效應”,而是“替代效應”,即鼓勵他們把家里本來用于消費基本食品支出的錢存入銀行,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發放的消費券。
四、 實證分析
為了檢驗杭州發放消費券的效果,消費券能否促進消費,拉動內需,下面從實證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1. 理論模型與模型設計
影響居民消費性支出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物價指數,消費券作為一項財政政策也是影響居民消費性支出的因素之一。文中數據選取以2007年作為基準的不變價數據,排除了物價因素的干擾。按照消費理論,收入上升會導致消費支出增加,而消費券政策能夠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由于消費券政策無法用量化,所以引入虛擬變量,設為D1。
模型回歸區間為2008年01月—2009年06月,消費券發放和兌付時間基本是2009年01月—2009年06月,其虛擬變量D1設定如下:
D1 = 1t≥2009年01月;
0其他
加入虛擬變量的模型設定為:
即
其中,CRP為CR/CPI*100;
YRP為YR/CPI*100;
CR為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
YR為城鎮居民人均收入;
CPI為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2007年的指數為100);
D1為虛擬變量。
據此,提出文本假設:
H0: β=γ=0
備擇假設:
H1: β,γ不全為0
2. 回歸分析數據與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杭州市統計信息網。由于2009年的杭州市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消費性支出還沒有統計出來,所以用杭州市城鎮的人均居民收入和城鎮的人均消費性支出代替杭州市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消費性支出。2008年01月—2009年06月的數據如下:
數據來源:杭州統計局信息網hzstats.省略
3. 參數估計
通過EVIEWS 5軟件得到如下結果:
CRP= 844.1338167 + 2.056338145*D1 + 0.253719221*YRP
t:(6.221424) (0.023176) (3.842131)
R²=0.520355,F=8.136549,DW=1.295085
即消費券政策實施以前:CRP=844.1338167+0.253719221*YRP D1=0;
消費券政策實施以后:CRP=846.19015485+0.253719221*YRP D1=1
圖3描繪了兩種不同的情況:
圖3:回歸結果
4. 統計檢驗
(1) 擬合優度檢驗
通過參數估計可以看出,本模型中的決定系數R²=0.520355,說明模型對樣本的擬合效果還不錯,解釋變量能對被解釋變量一半以上的離差做出解釋。
(2) 方程顯著性檢驗——F檢驗
給定顯著性水平0.05,針對原假設H0:β=γ=0,備擇假設H1:β,γ不全為0進行檢驗。由參數估計可以看出,F統計量值為F=8.136549,查F分布表中自由度分別為k=2,n-k-1=18-2-1=15(其中,k為解釋變量,n為觀測值個數)的臨界值為F0.05 (2,15)=6.36,由于F﹥F0.05(2,15),所以拒絕原假設H0:β=γ=0,接受備擇假設H1:β,γ不全為0,認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CRP對D1、YRP有顯著的線性關系,回歸方程是顯著的。
在EVIEWS回歸結果中,直接給出了拒絕原假設(第一類錯誤)的概率P值[Prob(F-statistic) ],若P值小于給定的顯著性水平,則拒絕原假設,反之則不能拒絕原假設。本模型中P值=0.004045﹤0.05,則拒絕原假設,即回歸方程顯著,模型對樣本數據的整體擬合效果較好。
(3)變量顯著性檢驗——t檢驗
給定顯著性水平0.05,分別針對H0:β=0,H1:β≠0和H0:γ=0,H1: γ≠0進行檢驗。由參數估計可以看出,β,γ的t值分別為
T(β)= 0.023176,t(γ)= 3.842131
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為15的臨界值為
t0.025(15)=2.131
可見
t(β)<t0.025(15),t(γ) >t0.025(15)
這表明解釋變量“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在95%的置信水平下對被解釋變量“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影響顯著,通過了變量的顯著性檢驗。而D1即“消費券政策”在95%的置信水平下對被解釋變量“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沒通過變量的顯著性檢驗,影響不顯著。
5. 結果分析
模型結果為消費券的發放對內需拉動的影響不顯著。
首先,在前面的理論分析中提到消費券可能產生乘數效應或替代效應。消費券發放效果不顯著說明替代效應比較大,人們收到消費券并沒有增加自己的消費,而是將原本用于消費的現金用消費券替代,原來的現金存入銀行。在一個固定的市場中只不過消費方式不同而已。
其次,因為杭州發放消費券無法量化,所以引入了虛擬變量。消費券發放和兌付時間是2009年1月—6月的六個月時間,在這六個月期間政府可能還實施了其他政策,而這些政策沒在模型中體現可能對模型結果產生了一些影響,這也有可能是消費券效果不顯著的原因。
最后的原因可能是與所選取的數據有關,本文由于杭州市統計信息網數據統計的不完善,無法取得2009年整個杭州市人均居民收入和可支配性收入的數據,而采用的是杭州市區城鎮的數據。市區城鎮的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較農村的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要高,在農村對于新增加的收入其相對的消費性支出要多于城市。因此整個杭州市的發放效果可能要好于杭州市區城鎮的發放效果,現實中杭州消費券的發放效果可能稍微優于通過模型得到的數據所體現出來的效果.
五、結論
從實證分析可以看出消費券的功能應該以“社會保障”為先,“刺激消費”為次。發放消費券的本質絕非只是為了刺激消費,而是政府民生服務理念的提升。從解決老百姓的看病貴、上學難的問題,到建立完善老百姓的住房、社會保障體系,政府發放消費券的目標應該是有效地整體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而對于經濟的拉動,尤其是消費的拉動,更多的需要深入國民生活的微觀層面,從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兩方面入手,增加居民收入,減輕國民負擔,加強國民消費信心,實現消費拉動型的經濟增長。中國擴大內需當務之急是要樹立老百姓的消費信心。一般人首先需要的不是消費券,而是良好的經濟預期。消費信心不足, 民眾自然都儲蓄不消費。建立完善的醫療、教育、社會保障體系,降低消費者預期支出,才是整體提高消費者收入預期的有效方法。在消費能力發面要努力提高居民特別是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和城鎮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把增加居民即期消費特別是農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讓利益分配適當向普通居民和貧困地區傾斜。還要進一步擴大對農業水利工程,農村電網改造,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等領域的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強水電路氣和通信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夯實農村消費增長基礎,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
[參考文獻]
[1]杭州財稅網[EB/OL].hzft.省略
[2]杭州統計局信息網[EB/OL]. hzstats.省略
[3]潘省初,周陵瑤.計量經濟分析軟件——EVIEWS、SAS簡明上機指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3-39.
[4]IUD中國政務景氣監測中心.大發、特發消費券——杭州市政府鐵了心[J].中國政務景氣監測,2009(3):24-25.
[5]張詩宇.淺議政府發放消費券[J].地方財政研究,2009(4):39-42.
[6]楊繼瑞,何雄浪.對蒙代爾發放購物券擴大消費觀點的反思[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3):164-167.
[7]王斌.關于發放消費券的疑問與建議[J].武漢商務,2009(2):21-22.
[8]俞建國,王蘊.“十二五”時期擴大消費需求的思路和對策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0(2):3-21.
2014年11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下調各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一年期貸款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此外,為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從原來基準利率的1.1倍改為1.2倍。調整后,存款利率浮動區間變得更加靈活,但存款利率的上限并沒有改變,調整前后均為3.3%。這表明這次央行降息是非對稱的,實際存款利率不降反升,這勢必會壓縮各商業銀行的利潤空間,緊縮銀根。那么既然商業銀行已經讓出部分利潤,企業就會減少融資成本,從而擴大投資規模,拉動經濟增長,然而,利率政策的效果并非如此理想。
二、利率政策的理論及實證分析
文章將運用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對央行降低基準利率這一寬松貨幣政策進行理論分析,并討論其對拉動企業投資需求的作用效果。利率政策對企業投資需求的刺激作用主要受投資的利率彈性影響,彈性越大則越敏感,對企業投資的需求拉動也越大。但考慮到利率政策旨在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國民產出,所以有必要考察我國的投資乘數,若乘數較大,則企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多。
(一)企業投資的利率彈性
企業投資的利率彈性較大,投資對利率的變動才比較敏感,這時若央行降低基準利率,對企業投資需求的拉動才有較好的效果。2004―2007年間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大幅上升,5年期貸款年利率從6%上升至8%,根據宏觀經濟學理論,利率的上升將會導致投資減少,但在2004―2007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及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呈逐年上升趨勢,貸款基準利率的上升并沒有削減企業投資規模,企業投資反而有較大規模的增長,由此可見我國的投資利率系數并不大,投資的利率彈性較小,投資對利率的變動不敏感,從而提高或降低基準利率的政策對企業投資不會有太大影響。
(二)投資乘數
投資乘數是指國民收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投資支出變化的比率,其大小取決于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進口傾向。邊際消費傾向是指增加一單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費部分的比率。邊際消費傾向越大,投資乘數也就越大。邊際消費傾向取決于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對未來長期收入的預期。近年來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水平有相似的增長趨勢,但居民儲蓄的增長則較為緩慢。根據宏觀經濟學理論,可支配收入有較大幅度增長,而儲蓄的增長較為緩慢時,可推測邊際消費傾向有較大值。通過運用MATLAB軟件對國家統計局2004―2013年間的相關數據進行曲線擬合,可得我國現階段消費曲線c=1100+0.81yd,邊際消費傾向大致等于0.81,由此也可判斷邊際消費傾向的值在2004―2013年間處于較大的水平。這表明我國居民對未來宏觀經濟及自身的收入有較好的預期。邊際進口傾向是指增加一單位收入中用于增加進口部分的比率。邊際進口傾向越大,說明我國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就越大,從而相對減少了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所以投資乘數也就越小。近年來我國的出口總額略大于進口總額,但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我國進出口額陡然下滑,但之后又有上升趨勢,這表明世界經濟正處于逐步恢復階段。利用MATLAB曲線擬合工具對國家統計局2004―2013年間的相關數據進行曲線擬合,可得2004―2013年間我國進口曲線m=19000+0.19y,邊際進口傾向為0.19,可見其值并不高。由以上數據及宏觀經濟學理論,可得我國投資乘數為2.63,這表明若每增加一單位的投資量,將帶來2.63單位的國民收入的增長。由此可見投資的乘數效應較為可觀。
三、 基本結論及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央行降低基準利率能否刺激企業投資需求,實現國民經濟的增長,需要考察企業投資的利率彈性和投資乘數的大小,當二者均較大時,利率政策的效果是比較理想的。根據文章的分析可得出我國企業投資的利率彈性較小,投資乘數比較大的結論。這表明我國企業在投資方面對利率不敏感,利率政策效果并不理想,但若能夠提高企業投資的利率彈性,解決企業投資問題,憑借較大的投資乘數效應,則會促使我國國民產出有較大增長,實現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文章根據基本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建設
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投資利率彈性較小,這是由企業所有制結構導致的,所以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改革顯得尤為重要,企業管理應遵循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效益優先等原則,把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實現企業效益與個人業績直接掛鉤,讓國有企業在貸款投資時把利率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從而提高國有企業投資的利率彈性,使利率政策對國有企業投資產生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