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8:24:2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學生自主探究,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讓學生盡可能地去“想”
培養學生一個“敢”字,鼓勵他們毫無顧忌地盡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如,學習《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時,采用CAI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北大荒的秋色后談體會,學生便會聯想到秋天的美景,秋天的精美詩句,不由得感嘆,生活在北大荒的人眼中有美景,身邊有寶物,使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超越了書本,給他們造成一種沖擊,使他們對北大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讓學生盡可能地去“看”
“看”就是讓學生觀看、觀察,給予充足的時間去觀察,通過“看”去發現,在此基礎上去主動學習知識。如,學習《西湖》一文時,采用CAI出示西湖的風光圖片,由學生盡情地觀察、欣賞,為他們營造一種詩意般的境界,美的享受,再根據自己觀察和發現,給圖片題一個與圖同美的名字,然后將圖片的原名對照自己題的名,比較誰好,為什么?這樣學生在充分“看”的基礎上進行探求并創造性地學到了知識。真正體會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意境。
三、讓學生盡可能地去“畫”
學生通過親眼去看、去體驗、去想象,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和思考層面把自己所獲得的信息畫下來,描繪出來,再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將手和大腦都動起來,克服學生上課只用耳聽,不用小手來操作的不足。如,上五年級的《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這一課時,在設計時充分體現一個“畫”字,老師和學生都用畫的方式來描寫大自然的神奇、美妙、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善于發現,就能飽覽大自然的奇妙風光,享受大自然慷慨賜予的思想。這樣就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動腦和動手的能力。
四、讓學生盡可能地去“說”
學生思維的合理性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樣通過他們的說,了解學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達到思維的合理性的。老師給學生創設了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真正做到課堂教學的氛圍和諧、民主,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藍天。如,可以用“指名說、上臺說、小組說、問答式的交流說”等方式;以學生“補充說、總結說、修改說、更正說、綜合說”等內容來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及快速組織語言能力。
五、讓學生盡可能地去“做”
學生自己動手做的過程,實際上也包含了思維與探究的過程,在此就要為學生設計、提供做的時間和必要的物質條件。如在復習課文時,改變以往老師將一課的生字、詞語,重要的語句、片段慢慢講解、背誦、默寫,而是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找、去積累。這樣學生在自己讀、找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
六、讓學生批判與創造性地接受知識,展示思維過程
營造寬松的環境,要求學生堅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敢于懷疑前人,不唯書,不唯上。如,學《詹天佑》這一課時學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時,還針對他的“人字形鐵路的設計”、“中部鑿井法”、“相對鑿井法”,讓學生談出自己的設計、想法,進行合理的想象,同時,用課件演示其過程,體會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和杰出才能,有力地回擊帝國主義者的要挾、嘲笑和攻擊。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膽懷疑、敢于創造性地接受知識,充分地展示了學生合理的思維過程。
七、教給學生“捕魚”的“方法”和“場所”
關鍵詞:激勵;自主探究;發展;潛能
數學教學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所要認識的數學知識雖然是人類已知的,但對學生來說卻是新的、未知的,他們學習時仍然要經歷一個由不知到知的過程。正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倡導的:“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重視基礎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和創新意識,要利用各種教學形式和手段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本人為發展學生的潛能做了以下嘗試:
一、激情使全員參與發展
“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求知欲,沒有問題,學生就不會深入思考,那么學習只能是表層的。問題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鑒于此,在新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小數的性質”教學中,教師大膽地對教材進行重組、整合,沒有沿用教材中用“米尺”為工具講解0.1米、0.10米、0.100米之間的關系,而是設置了兩個問題情境:一是在“1”后面添1個0、2個0,怎樣使1、10、100這三個數相等?學生很感興趣,不一會兒就有學生舉手說添上元、角、分可以使這三個數相等,還有學生說添上米、分米、厘米也可以使這三個數相等;二是先讓學生用老師為他們準備好的兩張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紙片(第一個正方形等分成100份,第二個正方形等分成10份),用涂色的方法,在第一個正方形中表示出0.30,在第二個正方形中表示出0.3,然后讓學生觀察,設問:你發現了什么?當學生涂上色后觀察了一會兒,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秘密,其中還有一個學生說:“我知道了,就像我們平常吃餅干一樣,兩塊同樣大小的餅干若要吃去相同大小的部分,平均分的塊數越多,吃的塊數也要越多,平均分的塊數越少,吃的塊數也要越少。”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確0.3=0.30的道理。這樣一些“問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創新和自我實踐的機會,從而使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使學生在參與探索的過程中有了心理保證,從而驅動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重視知識發生、形成的過程,即“再創造”的過程
積極展示知識發生、形成的現實背景,使學生在這種背景下產生認識沖突、激發探索欲望,這是引發學生參與探究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時,教師力求把人們已發現的數學知識返璞歸真地交給學生,讓學生的思維卷入知識再發現的過程,即問題被提出的過程、概念的形成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方法的思考過程。讓學生利用桌上的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直尺、三角板、釘子板、皮筋、小棒、長方形框等材料,想辦法、動腦筋研究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角有什么特點;正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角有什么特點。通過個人探究、小組合作、學生用折紙片的方法折長方形框、正方形框;用米尺量、皮筋比等方法研究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邊相等;用三角板直角比的方法得知長方形、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這個研究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再創造”的過程,經歷了這一過程,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深入實際進行了解,印象深刻,不再需要死記硬背,同時也使學生以更廣闊的視野多側面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
三、變教師講數學為學生探究數學
數學是一種活動,教學中要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實踐來設計學生的活動,把傳統的教師講數學變成學生探究數學,讓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教師則起到組織、引導、點撥和激勵的作用。如,在長方形周長教學中,設計了一系列學生的活動,先讓學生沿著長方形的操場邊緣漫步走一圈,然后問:誰知道自己剛才走了多少米?從而激起使每個學生都想辦法弄清自己走了多少米的熱情,于是學生像開了鍋似的,熱鬧極了,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后得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得出其計算方法后,教師聯系實際,讓學生明確了周長的含義。然后應用所學的知識服務于生活,讓學生回到教室,求黑板、課桌面、門窗、教材封面的周長,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學生思維靈活、富于創造性,這就把教講數學變成了學生探究數學,把被動接受現成的數學結論變為動態的探索過程,有利于學生完成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因此,數學教學應該是將知識的認識掌握過程當作是問題解決過程,當作是學生自主探索過程和“再創造過程”,即將復習過程看作學生獨立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積極探究、勇于實踐、相互協作等實踐能力,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全方位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一、注重學生知識的生成過程
“探究活動”選取的材料貼近學生生活,來自社會現實,易于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并從中了解、領悟哲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學習之前設置一個或者若干個探究,讓學習者對知識先有一個具體的感悟,并通過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上升到哲理性的認識,符合人類認知的規律,重視學習的過程和知識的生成。在2008年3月版教材第5-6頁有這樣一個探究活動:一位先生收了兩個學生。一天傍,先生給每個學生一個銅錢,說:“你們立刻買樣東西來,把這間黑暗的房間完全裝滿。”一個學生買了很多干草,滿滿地塞了一屋子。先生搖搖頭,嘆了口氣。另一個學生買了一只蠟燭,整個房子一遍光明。先生笑了:“這是裝滿屋子的最好的方法。”設計兩個問題:為什么對同一個問題會有兩種不同的解決方式?想一想,思維方法在人們生活中起著什么作用。“探究活動”中的實例讓人感覺就像身邊發生的事情一樣,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學生明白世界觀指導方法不同,人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就不同;生活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智慧,需要哲學。在教材第73頁有這樣一個“探究活動”:“薔薇花總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愛的天使,她們也絕不會沒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潔的星辰,要是傷了風,也會墜入凡塵。最好的蘋果酒常常帶著木桶的味道,太陽里也會有黑點看到。” 通過這首詩,同學們真切地體會到事物的矛盾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哲學道理。探究寓深刻的道理于淺顯的生活中,有利于吸引學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新能力。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怎樣處理,才能充分發揮“探究活動”應有的作用呢?從順序看,可以在學習相關知識之前使用,布置學生預習,對相關的材料先行閱讀,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思考;也可以在課堂上老師適當引導點撥后讓學生自學探究。“探究活動”選取的題材和問題多數是精品材料,很多就是歷年高考題的原題,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其有效的學科知識、能力信息,再加以一定的置換和整理,也可以變為很好的練習和測試題。這樣,既培養了能力、復習了知識,又可以成為“練兵”的素材。從主體看,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學生之間合作探究為主,根據探究問題的易難情況,可以在老師適當的指引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去解決。
一、讓學生盡可能去“想”。培養學生一個“敢”字,鼓勵他們毫無顧及的盡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學《圓明園的毀滅》時,采用CAI創設情景,放影片的片斷,讓學生看后談體會,學生便聯想到火藥,學生提出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藥的,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槍來對付英、法聯軍呢?這樣以來,使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超越了書本。
二、讓學生盡可能去“看”。“看”就是讓學生觀看、觀察,給充足的時間去觀察,通過“看”發現,在此基礎上去主動學習知識。如學圓明園的風光時,采用CAI出示圓明園的風光圖片,由學生盡情地觀察、欣賞,再據自己觀察和發現,給圖片題一個與圖同美的名字—題名。然后將圖片的原名對照自己題的名,比較誰好,為什么?如學生據“萬花陣”的建筑特點,它像一朵綻開的荷花而題名為“石花玉亭”。這樣學生在充分“看”的基礎上進行探求并創造性地學到了知識。
三、讓學生盡可能地去“畫”學生通過親眼去看、去體驗、去想象,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和思考層面把自己所獲得的信息畫下來,描繪出來,再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的將手和大腦都動起來,克服學生上課只用耳聽,不用小手來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級的《畫風》一課時,在設計時充分體現一個“畫”字,老師和學生都用畫的方式來表達一定的思維結果,老師用“簡筆畫”板書出書上所說的風中的事物,課中還設計讓學生在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上想辦法“畫”出“風”來,看誰的辦法想得多,并說出為什么這樣就把風畫出來了。這樣就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興趣,培養了學生動腦和動手的能力,學生在探究怎樣畫這一過程中,也就明白了風是不能直接把它畫出來的,只有通過其它事物在風的作用下來表示這一要點,比老師講出來的效果好多了。
四、讓學生盡可能的去“說”。學生思維的合理性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樣通過他們的說,了解學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達到思維的合理性的。老師給學生創設了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真正做到課堂教學的氛圍和諧、民主,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藍天。如可以分“指名說、上臺說、小組說、問答式的交流說”等方式;以學生“補充說、總結說、修改說、更正說、綜合說”等內容來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及快速組織語言能力。
五讓學生盡可能去“做”。學生自己動手做的過程,實際上也包含了思維與探究的過程,在此就要為學生設計、提供做的時間和必要的物質條件。如在期末復習成語時,改變以往老師將一冊的成語找出來,讓學生抄、讀、記等,而是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積累,還要求學生比一比,誰能將一冊中所有成語全找出來。這樣學生在自己找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
六讓學生批判與創造性的接受知識,展示思維過程。在這里營造寬松的環境,要求學生堅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敢于懷疑前人,不唯書,不唯上。如學《詹天佑》一課時學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時,還針對他的“人字形鐵路的設計、”“中部鑿井法、”“相對鑿井法”談出學生自己的設計、想法,進行合理的想象,科學的思維。又如學《蛇與莊稼》時,學生大膽地說:“莊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僅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還因為海水是咸的,破壞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適應莊稼生長了,但過了幾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釋了以前被鹽水破壞的土壤,所以后來莊稼又豐收了,不光是因為有了蛇的原因等。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膽懷疑、敢于創造性的接受知識,充分地展示了學生合理的思維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2)06-0056-01
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一個基本要求,而自主探究能力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今后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托蘭斯曾認為,創造的發展必須在自由而安全的氣氛中才能進行。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況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這就是說學生在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中學習,他們有自由發揮、充分交流的機會,有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因此,教師要放下架子,擺正位置,摒棄“我只有教你你才會”的思想,放棄牽著學生走的教學老路子,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從以教師為中心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向以學生為主體探究知識、發展能力的教學方式轉變。課堂上應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給學生提供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和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學生自主學習,有不懂的問題時能夠暢所欲言,進行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共同解決問題。實踐證明,在這種氛圍中,學生能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究活動,他們的聰明才智才能真正發揮。
二、積極參與實踐操作,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俗話說:“眼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操作是思維的基礎和源泉,是學生主動探究并獲取知識的良好方法。因此,教師要刻苦鉆研教材,并依據學生天生好動的特點,從學生平時的生活或已有的知識中用看得見、摸得著的事例作為教學載體,引導他們在實踐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如,教學“將瘦長的圓柱體鋼胚鍛造成矮胖的圓柱體鋼胚”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系,教師可以讓他們每人先用橡皮泥捏一個瘦長的圓柱體,然后再捏成矮胖的圓柱體。通過動手操作,學生歸納總結出了在鍛造過程中圓柱的體積保持不變這一結論。
三、設計探究性作業
習題變式訓練是一種極好的探究作業。設計這種作業可以調動起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如,已知矩形ABCD中,按下列要求折疊,試求出所要求的結果:
(1)如圖1,把矩形ABCD延對角線BD折疊,得AEBD,BE交CD于F,求SBFD。
(2)如圖2,折疊矩形ABCD,使AD與對角線BD重合,求DE的長。
(3)如圖3,折疊矩形ABCD,使點B與點D重合,求折痕EF的長。
(4)如圖4,為AD上的一點,把矩形ABCD延BE折疊,若A點恰好落在CD上的點F處,求AE的長。
一、創設生活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生活離不開所學到的知識,知識離不開生活。這就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實施教育,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知識,用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賞識信任鼓勵,點燃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
要真誠地愛學生。教師對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態度,才會促進教學相長,才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才會促進教師自身成長!新課程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互助、朋友的關系。新課程下的課堂應該是賞識信任的課堂,因為只有共同的信任才能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在這樣的課堂里,師生將共同沐浴在人文關懷的燦爛陽光下,師生綻放的笑靨將成為課堂上永不衰敗的花朵。
三、課堂檢查預習情況,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能力
1、將預習學案提前一周或一天發給學生,并說明完成時間和要求。要求學生注意收集預習問題,不能完成或有疑惑的問題,寫在紙條上交給學習小組組長,由小組長匯總于課前交給老師。
2、診斷預習效果
學案上設計預習診斷。預習診斷既能檢測預習效果,又能促進學生嘗試應用。按照“一個目標一個活動,一個活動一個檢測”的思路,針對預習任務(或活動),分別在學案上設計對應性的診斷試題,檢測學生的預習認知水平。督促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
四、大膽放手,讓學生充分的自主表現和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以往教師為了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有時不得不趕進度,把應該學生做的事都包攬了下來。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時間和空間上要放得大一些,教師不要只是按照預先設計好的程序上課,只要對學生的發展有利,尤其是對大多學生的發展有利,就應該抓住時機,敢于打破原來的設計,放開教學。
課堂上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因為每個人的思維結構和思維速度不同,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時間,使各人的思維能力都得到訓練;留給學生說的機會,鼓勵學生,使他們敢說、愛說、怎樣想就怎樣說,說錯了再重說;留給學生合作討論的時間,不要讓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擺設和走過場,而要真正起到實效,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合作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留給學生提問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看成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然后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
五、培養學生養成拓展延伸的能力的探究
由于預習的深廣度不夠,教師要加強拓展延伸,促進學生深層認知。拓展延伸可從幾個方面思考:
1.挖掘知識。挖掘概念或結論的要點,促進學生深刻認識知識要點,提高學生知識的整合能力。
2.反思回顧。回顧學習內容,分析問題思路,總結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六、培養學生系統總結知識的能力和習慣
按照從個別到一般的認知規律,教師要及時總結知識存在的規律,提升學生的認知與應用水平。系統總結可分為三類:
摘要:探討語文教學新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利于落實教育目的。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問題情景,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去發現,直至解決。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更培養了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探究性學習;創造能力;讓學生探究;發現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5-0239-01
探究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等多種形式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難釋疑,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
下面,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創造能力談點看法。
1.轉變角色,讓學生自探自悟
語文教材是用無聲的文字描繪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形象性、生動性是它的鮮明特征。為了讓靜止的文字在學生頭腦中活起來,通過角色轉換、激活主體創造性地理解教材、表述教材、活化教材,把聽說讀寫的基本功與創造性思維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創造氛圍。比如:引導學生理解《觀潮》-文中的潮來時兩次唱歌的意義時,既不是把答案直接塞給學生,也不是通過簡單的討論來實現,而是讓學生變為作者的小伙伴,當同作者一道,乘上海輪在海港中目睹到繁榮、繁華的景象時,感受如何?于是學生的思維閘門打開了,爭相發言,有說驕傲的,有說高興的,有說自豪的……事實證明,學生一旦進人角色,就如同給他們插上了自由飛翔的翅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性地獲取知識.真正成為會學習、會創造的人。
又如在教學《江畔獨步尋花》一詩時,通過自主探究,學生認為這四句詩描寫的是一幅洋溢歡悅、欣喜和暢快的《春喜圖》,他們仿佛看到了春花爛漫,綴滿枝頭,彩蝶飛舞的情景;仿佛聽到了黃鶯婉轉的歌聲……;有的說“尋”字正突出了詩人主動迎候春天的到來,春天的溫馨和甜蜜在詩人筆下描摹得極為細膩真切。
2.問題,讓學生深入探究
大家都知道,語文教育是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因此,不搞一言堂、一刀切,為學生創建一個自由辯論的舞臺,抓住疑問,讓學生各抒己見,在問題爭辯中明辨是非,追求真知灼見。如《撈鐵牛》一文介紹了懷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撈起八只笨重的鐵牛。小結時,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有誰能想出比懷丙和尚更好的辦法來撈鐵牛呢?”同學們各抒己見,討論熱烈極了。這時有位同學站起來說:“懷丙和尚撈一只鐵牛要兩船泥沙,撈八只鐵牛需十六船泥沙,那么多的泥沙都鏟到黃河里去,會阻塞河道,污染環境。如果我來指揮只需兩船泥沙,四只大船我先準備好兩只同樣大小的木船,裝滿泥沙,劃到鐵牛沉沒的地方,搭好架子,扣住鐵牛,再讓兩只船分別靠在前面兩只船的兩旁,水手將泥沙鏟到空船上,而不鏟到黃河里,原先空船正好裝滿了泥沙,再用這兩只船來搭架子扣鐵牛,等前兩只船把鐵牛送到岸邊后返回來,又靠在這兩只船的兩邊,用同樣的方法反復來回七次,就可以把八只鐵牛撈上來,最后,再將這兩船泥沙送回原處,而不是鏟到黃河里去,這樣既撈出鐵牛,又保護了黃河。”這種教法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表獨立見解的思維空間,創新思維火花在爭辯中隨時將會有所閃現。
又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后,筆者問:“學了這篇課文后,你還有什么問題要提請大家探究的?”沉默一會兒后,一生舉手質疑:“聽說諸葛亮的計謀高明?”這一問題看似淺濕,但閃現著思維的智慧火花,說明學生已進入深層次的探究。于是筆者適時引導,在籌劃備箭時,周瑜和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他們在思考問題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解難釋疑嘗試活動。經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認識到:(1)諸葛亮之所以比周瑜高明,是因為周瑜是以常規思路來思考的,認為箭只能“造”出來;而諸葛亮則是用創造性思維來思考,想到利用天時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諸葛亮就是以“借”代“造”的方法比周瑜高明。(2)一個“借”字足以說明諸葛亮的謀略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也更進一步說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是因為他善于觀察分析,知天文地理,知識非常淵博,難怪周瑜自嘆:既生亮、何生瑜?……
3.營造空間,讓學生創造性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體驗到最大快樂,莫過于自己發現了問翅,又經獨立思考研究解決了問題。堅持為學生營造自由創造的空間,引導學生多動腦、動口、動手,多發現,多探索,多實踐,使課堂教學時時處處充滿創造的氛圍。
3.1 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創造心理空間。教師常用商量的口吻提問,激發學生去實現,去創造,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做。為學生的每一點發現,每一個見解,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提供豐富多彩的生活背景,激發探究欲望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為其提供豐富多彩的生活背景,讓學生充分感受,真正體現書本數學向生活數學的轉變。這就是說,我們教師在教學時,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要靈活地加工,整合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鮮活的生活學習材料。如:我在教學第二冊《位置與方向》的時候,教材上是以一個城市的街道為情境,這很不貼近于我們農村孩子的生活,于是我就把它改為我們身邊時常發生的上、下樓梯不遵守交通規則――靠右行而導致的碰撞現象為情境。通過這樣來創設情境,就會對學生產生很強的吸引力,從而激發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
二、給足合作交流的活動時間,重視探究過程
《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里,強調了數學教學是一種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活動,數學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它應當賦予學生以更多的思考,動手和交流的機會。課改前,有的教師為了完成每節課的教學任務,給學生的“活動”時間很少,只注重形式,“走過場”,而忽略了探究的價值。學生的活動應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應通過活動掌握基礎知識,通過活動去探究知識和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學第二冊《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例1“27+8”時,我出示例1后,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探究“27+8”的算法,然后分組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自己的算法。這樣通過合作交流后再抽學生起來匯報自己組內的算法,進行全班交流,竟得出了以下幾種算法:
第一種:27+8=35
第二種:7+8=15,20+15=35
第三種:27+3=30,30+5=35
第四種:數數,從27起往后數8個,28、29、30、31、32、33、34、35
第五種:8=10-2,27+10=37,37-2=35
第六種:27=30-2,30+8=38,38-3=35
在出示完算法后,接著讓學生評價一下你認為哪種方法最好,為什么。最后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試著算出“35+8”。經過這個探究活動,學生會真正懂得多種計算方法。不過,教師在設計探究活動時要注意活動的趣味性、活動的難度、活動的目的性、活動的開放性和時效性,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
三、注重課堂上的激勵性評價,促進深層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激勵學生學習”是評價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的即時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建立學習的信心,促進學生進一步地去探究、發現。如,我在教學第二冊《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例1“27+8”時,在讓孩子們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之后,我就抽學生起來匯報自己組內的算法。當時,有個孩子說出了他的算法是:把8看作10,27+10=37,多加了2個,37-2=35,所以27+8=35。這孩子一說完,我就對他的這種獨特的算法進行了夸獎,并給他發了一個特大的智慧星,同時還讓其他的孩子也夸了他。經過這一評價,孩子們的積極性可高了,大多數孩子都從中受到啟發,立即說出,還可以把27看成30,用30+8=38,多加了3個,38-3=35。可見,只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把握住激勵性評價的時機,就會激起更多孩子的探究欲望,激發出他們的潛能來。不過,教師在考慮評價的激勵作用時,也要注意“激勵”要有度,評價要有助于學生認識到數學有趣、有用和親切的一面,使他們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對數學產生積極的情感與態度。
四、自主探索,展開討論
在學生已經產生了問題,努力想去探求知識的思維狀態下,我們不要忙著去排除學生學習上的一切困難,相反,應該有意地留下一些困難讓學生去思考解決,這樣才能更加有利于學生能力發展。在學生自行探索的基礎上,教師應組織引導學生合作與討論,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動手操作,動口說理等活動,盡可能讓所有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散,有利于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不斷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思路加以分析,作出判斷。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分析、自我調整等能力,又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與交往能力。那么,應該在什么地方組織學生討論呢?
1.知識的重點
2.理解的難點處
3.學習的關鍵處
4.新舊的比較處
5.思考的方法處
由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差異或者是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在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方法上會有所不同。如果我們組織學生在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中進行討論,他們就能夠在討論中相互之間得到啟發,就能夠比較順利地尋找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質疑深化,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