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教案8篇

時間:2022-12-01 04:50:2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測量教案,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測量教案

篇1

1、知識與技能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2、過程與方法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難點:誤差的產生。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速度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要計算速度必須知道什么量?怎樣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測出汽車的速度?

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要測出相應的時間。

(二)講授新課

1、時間的測量

讓學生討論各種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學生說出多種方法和用具。鼓勵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

①時間的單位:秒(s)、分(min)、時(h)

②學生活動:練習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然后用脈搏估算一段時間;用繩子綁住一支筆做成一個擺,測量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2、長度的測量

①長度的單位:km—m—dm—cm—mm—nm—μm(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進制)

②測量長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測微器、游標卡尺

③學生活動: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

④學生討論并活動:如何較準確測出硬幣的直徑、一頁紙的厚度、細銅線的直徑?

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測量結果=數字+單位

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

錯誤可以消除。

(三)課堂小結

懂得測量時間和長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業

完成相應的同步練習

教學前分析:

篇2

1.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

2.會正確使用彈簧秤,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二)教具

彈簧秤、木塊。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力?力產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彈簧下掛一物體,物體對彈簧有一拉力,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各是什么?說明這個力產生什么效果。

二、新課引入

教師:請大家看課本圖8�7和圖8�8?;卮疬@兩個圖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

這兩個圖說明了力有大小。

教師:生活中我們發現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機把大塊的建筑材料吊起來,起重機對物體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們背著書包上學,我們用的力很小。我們需要對力的大小進行測量。

三、力的單位

教師:要測量力的大小,首先應該規定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這是為了紀念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而命名的。

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在初中階段暫時不能討論,我們只要對“牛頓”這個力的單位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就夠了。

多大的力是1牛頓?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是1牛頓。拿起一塊磚用的力大約是20牛頓。運動員舉起杠鈴時需要用1000至3000牛頓的力。

四、彈簧秤

教師:有了力的單位還不夠,要測量力的大小還需要有測量工具。測量力的工具是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原理

教師演示并講解:我們知道,彈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越長。彈簧秤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

2.觀察彈簧秤

(l)彈簧秤上刻度數值是用什么作單位的?

(學生觀察、回答:彈簧秤上的刻度數值用牛頓作單位)

(2)彈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數值是多少?

(學生回答:最大刻度數值是5牛頓)

教師:彈簧秤上最大刻度數值就是這個彈簧秤的量程。彈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過它的量程,否則彈簧秤就會損壞。我們今天所用的彈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頓。

(3)彈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學生回答:0.2牛頓)

教師:不同的彈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應該根據刻度數值和格的數目去計算。

(4)零刻度的調整

教師:看看你所用的彈簧秤,當不受拉力時,指針是不是對準零刻度線,如果沒對準,請你調整好。

(學生調整)

教師: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時,應該先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進行零刻度的調整。

3.學生實驗

(1)用手拉彈簧秤的鉤,大家親自感受1牛頓和5牛頓的力有多大。

(學生操作)

(2)每人一個木塊,用彈簧秤拉著它在空中靜止不動,測量拉力。

(學生操作)

(3)使木塊勻速直線上升,拉力多大?

(學生操作)

(4)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拉力多大?

(學生操作)

教師:從剛才的實驗可以看出,同一個木塊在空中靜止和勻速直線上升時,拉力大小相等。拉著木塊在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時所需要的力遠比拉著它勻速上升時的拉力小得多。正因為這個道理,很多沉的東西我們搬不動,但是可把它推動。

(5)現在用一根頭發拴在彈簧秤的鉤上。測量將頭發拉斷時的拉力多大。

(學生操作)

教師:人的頭發的強度隨人的年齡大小而變,成年人的頭發強度大,小孩和老人的頭發強度小。

五、總結

1.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測力計測量,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3.使用彈簧秤時,應先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進行零刻度的調整。測量力時,不得超過它的量程。

六、作業

篇3

學生用硬紙做成的圓錐體、乒乓球、直尺、三角板、五分硬幣、棉線、圓柱體形鉛筆,每人各一套。

教師圓錐體、球、三角板、直尺、輪子、印好一條無規則曲線線段的紙、金屬絲(后二件發給學生,人手一張和一根)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教師你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最大距離是多大?先自測,后請你用毫米刻度尺實際測量一下。

學生目測、實際測量、進行匯報。

(有較多同學目測與實際測量相差較大。或不能讀出目測值。進行討論分析后教師表揚目測水平高的同學并糾正讀數:若用厘米為單位,應讀出小數下二位數值;若用毫米做單位,應讀出小數下一位數值)。

教師用你測出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離測課桌的寬度,再用刻度尺直接測量課桌寬進行比較。

學生實際操作。進行討論。得出用刻度尺直接測量準確。

(復習達到培養學生的目測能力、記住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離、用刻度尺測量的實際操作能力、記錄讀數的能力)

二、引入新課

教師拿出預先印好一條無規則曲線的紙問:這條曲線如何測量?同學們準備好的錐體的高、乒乓球的直徑、這根金屬絲的直徑(很細)又如何測量呢?讓我們在這堂課中學習、解決。

(讓學生稍議論一下后,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二、長度的特殊測量方法)。

三、新課講述

1.曲線長度的測量(板書)

教師拿出剛才印好一條曲線的紙問同學:這條曲線能直接用刻度尺來測量嗎?

學生不能。

教師那么誰能想辦法測出這條曲線的長度?

學生可以用一條棉線沿曲線放過去,在棉線上標出曲線的起點和終點,然后把棉線放直,用刻度尺量出它的長度,就是這條曲線的長度。

(學生往往忘掉講在棉線上標出起點和終點,讓大家討論、完整)。

把紙發下去(或預先發好),讓學生實際測量,讀出數值。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糾正讀數記錄中的錯誤。

教師這條曲線比較短,我們容易想辦法進行測量,那么操場跑道一圈的長度我們又怎樣測量?

討論片刻。教師引導同學看課本13頁第二節的第三段后拿出輪子,請同學敘述測量方法。

(沒有看書時,有的同學會說,先用刻度尺測出一步的長度,然后用走路的方法在跑道上走,記住步數n。則跑道的長就是一步的讀數乘以步數n。教師應該肯定這種測量方法,進行表揚,同時指出這種方法不夠準確)

教師歸納,這種方法是一種“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板書)

2.圓錐體高的測量(板書)

教師拿出錐體問同學:錐體的高是否可以用測量一條曲線的長度的辦法來進行測量呢?(學生肯定說不能)。我們可以用直尺和三角板配合的辦法來測量。請你用這兩個測量工具測一下你制作的圓錐體的高。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二人小聲討論,進行測量。

教師巡視,不斷指出錯誤測量方法,讓幾組學生分別匯報測量錐體高的方法,指出正確的測量應如課本第十四頁圖1-8那樣,并且在講臺上演示。(讓學生注意直尺為什么放在桌子邊進行測量)

(學生測量中往往出現:①三角板與直尺的位置與課本第十四頁圖1-8所示的位置相反放置,教師要指出,這樣放置不容易使直尺水平,會影響測量的準確性。②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放在錐體的頂端,進行測量,犯與①一樣的問題。③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沒有完全與直尺重合。④測量中沒有注意直尺的零刻度)。

3.微小量的測量(板書)

教師如果我們測量的物體很小或很薄、很細。如物理課本的一頁紙的厚度、漆包線的直徑。而測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測出它們的厚度和直徑呢?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看課本第十四頁最后一段,指出,用毫米刻度尺測不出一張紙的厚度,也測不出二張紙厚度,但是能測出一百張紙的厚度,而一張紙的厚度只要把測出的厚度除以總張數就可以知道了,這種測量稱累計法測量法。然后讓學生測物理課本一張紙的厚度,并且提出,在累計法測量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①與課本內的紙厚度不一樣的不能測進去。如課本的面、底、彩圖紙。②張數最好湊成容易計算的數。③每頁都要壓緊。

學生實際測量,教師巡視,指出測量中的錯誤。如看刻度時視線與刻度尺要垂直;刻度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不能斜放等,為下一節課伏筆。(因為在微小量測量過程中容易暴露這幾方面的錯誤測量)

教師歸納,這是一個“化薄為厚”的累計測量法。(板書)

四、鞏固新課

教師引導學生看黑板一起歸納: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化曲為直”的曲線長度測量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組合對錐體高進行測量。“化薄為厚”的累計法對微小量進行了測量。同時對認真測量的同學進行表揚。號召同學們學習他們積極思考,認真進行科學測量的學習態度,調動同學們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五、目標達成實際測量題

1.用五分硬幣和毫米刻度尺測量剛發下的那張紙上的曲線。

(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曲線的長度,是曲線測量的反饋題)。

2.用毫米刻度尺和直角三角形測量乒乓球的直徑、圓形鉛筆的直徑。

(用相同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的物體的直徑,是錐體高測量的反饋題)。

3.用一支圓柱形的鉛筆和刻度尺測量金屬絲的直徑。

(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的微小長度,是測量微小量的反饋題)。

通過測量,學生對前二個反饋題,做得較好,而第三個反饋題,開始時有不少同學無法著手測量,通過討論,引導,也能較好完成,但是有的同學繞線時,一圈圈不能緊壓,教師要指出為什么一圈圈要壓緊。

六、布置作業

1.思考題:

①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進行正確測量?

今天的測量中你做得怎么樣?

②誤差與錯誤有什么區別?

③誤差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篇4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二冊P37

教學目標:1、在立體圖形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2、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培養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3、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教學重點: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從多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測量較大和較小物體的體積

教學步驟

一、情景導入,提出問題

1、出示一堆物體,其中有規則物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也有不規則物體[乒乓球(凹陷的)、蘋果、木塊、泡沫塑料;橡皮泥、雞蛋、石塊、鐵塊、玻璃球;足球(癟氣的)、螺絲帽等],

提問:

(1)這些物體哪些會計算體積?怎樣計算?

(2)哪些不會計算體積?這些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能夠直接計算出來嗎?怎樣計算呢?

師板書課題: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2、分組實驗,探索方案

(1).引導學生進行歸類(按照物體在水里是沉還是?。?,說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節課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體。

(2).組織討論測量的方法。

怎樣利用學過的知識來測量不規則的物體體積?怎樣來轉化?實際操作時,應注意什么?

3.教師提出活動要求:

(1)小組在土豆、橡皮泥、石塊、鐵塊、玻璃球中選擇一個,先估計物體的體積,再討論測量方案,最后動手實驗。

(2)活動過程中,小組成員要分工合作。

(3)每項數據都要測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實驗的結果填在表格中。

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

第組年月日

物體名稱

物體的體積

測量

方法

估測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5)觀測數據時要注意科學準確。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衛生。

(7)容器中的水要適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關“活動順序”和“活動要求”的內容,制作成課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組活動

請每個小組選擇1個物體,用轉化的方法進行測量

5.學生活動結束后,匯報活動情況

請小組成員匯報交流以下情況

(1)所測量的物體。

(2)具體測量方案。

(3)具體測量結果。

(4)在活動過程中,是否還有無法解決或者帶有疑問的問題?

二、解釋應用,拓展延伸

活動二:測量2個鐵塊的體積,并用天平稱出它們的質量,再填寫下表。

1.教師提出要求:

(1)兩個不同的鐵塊,先用天平稱質量,再同同樣的方法測量體積.

(2)用計算器計算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3)比較測量和計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2.分小組合作,測量體積、重量,計算比值。

3.組織交流:你有什么發現?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歸納:同一種材料,質量與體積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鐵塊的質量與體積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引導生思考:應用這一知識,你能算出另一塊鐵塊的體積嗎?

5.生分組計算,有時間的可以進行測量和驗證.

6.聯想應用:師出示一些比值,指出,應用每種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可以來解決實際問題,你知道可用來解決哪些問題?

篇5

知識目標

1.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知道什么是誤差,什么是錯誤并區別誤差和錯誤.

能力目標

1.培養觀察能力:對圖形和圖像觀察,了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認識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鐘的時間,認識到人的感覺并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并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于“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系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于“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么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于測量部分,由于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局限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感覺并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測量”的結論.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于長度的單位,應當著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念,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于長度的視頻資料,教學方法應當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于正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正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后,引導學生勤于思考著重理解,分析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測量.

關于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注明單位,應當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可以了.在正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于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并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初三物理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長度測量誤差

【課題】

長度的測量誤差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長度的單位,對于長度的進率的指數表示是一個難點,但是不宜要求過高,以形成新的難點.能正確使用刻度尺并對使用的正確和錯誤能有正確的判斷.正確記錄測量結果,能在準確值的基礎上估測一位,誤差是難點,講解時不宜過深.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動畫或圖片,條件一般的學??梢杂^察課本上的1-1和1-2,使學生得到結論"感覺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實際測量",從而引出測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說明在一些方面測量的決定作用,要注意聯系實際: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的運動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斷的各種各樣的測量,并且這種測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課:測量和長度的單位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測量要有標準,所以長度有單位,可以引申各個物理量都有單位.介紹長度的單位.

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大小的觀念,條件較好的學??梢杂脛赢嫞ㄗ匀皇澜绲某叨龋D形、圖像來幫助學生想象一些長度的數值.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聯系實際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出大約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誰的更準確.

學生練習單位的換算和判斷數值的單位,以便鞏固所學到的知識.3,新授課: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觀察刻度尺,說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觀察一些圖形,說明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

學生可以觀察圖形和圖像素材,或者觀察課本上的1-5、1-6、1-7圖,組織學生討論,并總結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確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的應測部位,零刻度線磨損時,可以從其他刻線量起;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同時,學生應當討論不按照正確方法使用時出現的問題.

記錄結果時,要注明單位,并應當在讀出準確值后,再估計一位,教師利用板圖,讀出木塊的長度:準確值是2cm,再估計一位數值,約是0.2cm,所以木塊的長度是:2.2cm.

在此基礎上,加上毫米線,此時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讀出木塊的長度,對比這兩次的數值,可以看出測量相同的物體,用不同的精確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問題,鞏固學生的正確讀數.教學中要注意養成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

4,新授課:誤差

對于"誤差"的教學,僅僅把握三個問題:什么是誤差,誤差是怎么產生的;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這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后得出.

由于估讀的數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異,一些環境等因素對測量工具的影響,造成了誤差,所以誤差是不能絕對避免的,我們把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而錯誤是測量上的方法錯誤,可以在測量中改正的,這是二者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是選擇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查閱關于長度的一些單位

【活動的組織】以小組為單位

【教師指導】

1、提供關于長度的一些學史資料

2、不同國家中關于長度的不同單位

3、長度的國際單位制中,單位的換算關系

【評價】

1、資料來源的豐富程度

篇6

知識目標

1.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知道什么是誤差,什么是錯誤并區別誤差和錯誤.

能力目標

1.培養觀察能力:對圖形和圖像觀察,了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認識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鐘的時間,認識到人的感覺并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并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于“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系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于“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么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于測量部分,由于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局限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感覺并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測量”的結論.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于長度的單位,應當著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念,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于長度的視頻資料,教學方法應當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于正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正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后,引導學生勤于思考著重理解,分析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測量.

關于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注明單位,應當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可以了.在正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于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并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初三物理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長度測量誤差

【課題】

長度的測量誤差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長度的單位,對于長度的進率的指數表示是一個難點,但是不宜要求過高,以形成新的難點.能正確使用刻度尺并對使用的正確和錯誤能有正確的判斷.正確記錄測量結果,能在準確值的基礎上估測一位,誤差是難點,講解時不宜過深.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條件較好的學??梢越M織學生觀察動畫或圖片,條件一般的學??梢杂^察課本上的1-1和1-2,使學生得到結論"感覺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實際測量",從而引出測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說明在一些方面測量的決定作用,要注意聯系實際: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的運動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斷的各種各樣的測量,并且這種測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課:測量和長度的單位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測量要有標準,所以長度有單位,可以引申各個物理量都有單位.介紹長度的單位.

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大小的觀念,條件較好的學??梢杂脛赢嫞ㄗ匀皇澜绲某叨龋?、圖形、圖像來幫助學生想象一些長度的數值.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聯系實際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出大約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誰的更準確.

學生練習單位的換算和判斷數值的單位,以便鞏固所學到的知識.3,新授課: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觀察刻度尺,說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觀察一些圖形,說明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

學生可以觀察圖形和圖像素材,或者觀察課本上的1-5、1-6、1-7圖,組織學生討論,并總結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確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的應測部位,零刻度線磨損時,可以從其他刻線量起;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同時,學生應當討論不按照正確方法使用時出現的問題.

記錄結果時,要注明單位,并應當在讀出準確值后,再估計一位,教師利用板圖,讀出木塊的長度:準確值是2cm,再估計一位數值,約是0.2cm,所以木塊的長度是:2.2cm.

在此基礎上,加上毫米線,此時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讀出木塊的長度,對比這兩次的數值,可以看出測量相同的物體,用不同的精確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問題,鞏固學生的正確讀數.教學中要注意養成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

4,新授課:誤差

對于"誤差"的教學,僅僅把握三個問題:什么是誤差,誤差是怎么產生的;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這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后得出.

由于估讀的數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異,一些環境等因素對測量工具的影響,造成了誤差,所以誤差是不能絕對避免的,我們把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而錯誤是測量上的方法錯誤,可以在測量中改正的,這是二者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是選擇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探究活動

【課題】查閱關于長度的一些單位

【活動的組織】以小組為單位

【教師指導】

1、提供關于長度的一些學史資料

2、不同國家中關于長度的不同單位

3、長度的國際單位制中,單位的換算關系

【評價】

1、資料來源的豐富程度

篇7

關鍵詞:黑河口岸;運量;交通量

中圖分類號:F5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2-0054-03

口岸是國家對外開放和外貿進出口的重要窗口,在國家經濟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更準確地把握黑河口岸物流的需求量,構筑黑龍江公路大橋的發展規劃,以促進黑河口岸地區經濟發展和增強口岸經貿服務功能,保障和促進對外經貿的持續快速發展,因此,對黑河口岸貨運量的預測是必要的。首先對目前運輸量預測方法進行選擇與研究。

一、目前運輸量預測方法的選擇

(一)線性回歸預測法

依據預測的慣性原理和相關性原理,通過對影響預測對象發展變化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找出預測對象與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來預測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根據因變量和自變量之間的函數形式的不同,回歸模型可分為線性回歸模型和非線性回歸模型?;貧w預測法是從事物變化的相關性出發進行預測的一種方法,在預測中被普遍應用,并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實用性。線性回歸預測方法的優點:(1)能研究預測對象與相關因素的相互關系,抓住預測對象變化的實質原因,因而預測結果比較可信;(2)能給出預測結果的置信區間和置信度,從而使預測更加完整和客觀;(3)考慮了相關性,能運用有關的數理統計方法對回歸方程進行統計檢驗,因而對預測對象變化的轉折點具有一定的鑒別能力。缺點:(1)對相關因素的選取往往取決于預測者的學識和經驗。(2)回歸分析有較嚴密的理論基礎和較成熟的計算分析方法,如模型建立得當則可得到比較精確的預測結果,但對于非線性增長的預測也會產生一定的誤差。本文黑河口岸貨運量有明顯的時間趨勢,因此,采用多元線性回歸預測法。

(二)指數平滑預測法

指數平滑法是根據預測對象的歷史資料,通過直線或曲線來擬合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而外推進行預測。該方法對時間序列的隨機性和波動性考慮較少,而本文客運量的受經濟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影響并呈現一定的隨機性,但考慮到最新的時間序列一般包含較多的未來信息,且該方法認為遠近期的歷史數據對預測的影響程度呈非線性遞增,近期數據影響程度大,其權數也大,反之則小。因此,對黑河口岸的客運量預測采用指數平滑方法。

(三)灰色預測方法

對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不確定信息的系統進行預測的方法,即對在一定范圍內變化的、與時間有關的灰色過程進行預測,從而確定系統在未來發展變化的趨勢,為規劃決策提供依據程進行預測,從而確定系統在未來發展變化的趨勢,為規劃決策提供依據。其方法的缺點:(1)灰色系統GM(1,l)模型忽視統計檢驗。(2)灰色預測法的高精度往往來自于過短的樣本資料,而在小樣本下進行參數估計的合理性,灰色系統理論并未給出論證。由于本文研究范圍小,樣本數據有限,因此,此方法不適合對本文運輸量預測。

二、運輸量預測方法的研究結果證明

(一)黑河口岸貨運量預測

本文通過EVIEWS統計分析軟件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在建立模型之前,為了保證線性模型的合理性,需要對黑龍江省的GDP和時間T,黑河公路口岸貨運量H和時間T分別來分析他們之間的相關性,通過進行序列組相關分析,可以得到序列GDP和序列H都具有很強的時間趨勢。繪制的回歸散點圖,如圖1所示。

通過回歸散點圖表明,GDP與H和T存在高度的線性關系。確定高度線性關系后,接下來建立以黑龍江省GDP和T為自變量X,黑河口岸貨運量H為因變量Y的一個顯著線性多元回歸擬合方程H=27.8 597-3.5 320T+0.0135GDP。

輸出結果見圖2所示。

通過以上方程估計結果可知回歸系數的T統計量都很顯著,并且相應的概率值Prob.

從圖3可以看到,從1994年至2013年時間段模型擬合效果很好,所有的殘差都位于置信區域內,但是前4年的殘差值比較大,位于置信區域之外。

(二)黑河口岸客運量預測

客運量又稱客運運輸量,是指在一定的運輸供給條件下所能實現的人的空間位移總量,是運輸需求與供給和運輸服務水平相互作用的反映,是在一定運輸能力下所實際完成的運輸需求量。對黑河口岸客運量進行預測可以有效地計劃和組織旅客運輸,為公路大橋系統的建設布局提供依據,最終可以保障公路大橋的建設可以滿足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通過黑河市2000―2013年的口岸旅客運量數據繪制客運量的折線圖可知黑河口岸客運量沒有明顯的趨勢變動或季節變動,因此,采用指數平滑方法對客運量數據進行擬合和預測。采用指數平滑方法對客運量數據進行擬合和預測,其平滑估計的樣本區間是從2000―2013年。下圖4顯示指數平滑參數估計結果。

平滑模型預測值與實際值的擬合曲線見圖5所示。

圖5 KY的預測與實際值的擬合曲線

從上圖可以看到,對原序列KY的平滑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整個樣本觀測值被分為兩部分:從2000―2012年的樣本用于平滑,2013年的樣本用于預測,即圖5中紅色垂直陰影線之前的數據用于序列平滑,之后的數據用于預測。從圖中可以看出預測的效果比較好。

篇8

首先明確教學目標:1)熟練掌握DS3型水準儀的使用方法、檢驗校正及誤差產生原因與注意事項;2)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吃苦意識、鍛煉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其次,通過組織觀看一段工程測量人員在已開挖的基坑中進行施工測量的視頻,教師講解:測量人員正在做基坑挖深控制測量工作。也就是說基坑挖深必須達到設計要求,坑底各點間的高差必須都控制在工程允許的范圍內。進而引導出工作任務:利用DS3型水準儀測量指定的相距較遠且不能直視的兩點的高差。再次,需要針對班上學生的具體人數情況進行分組,保證各個組的協調及其任務的分配。最后,提醒同學們利用教科書、水準儀說明書及互聯網可供專業知識查詢,老師不在課堂系統講解測量知識,老師僅僅協助與輔導同學完成任務。

2水準測量教學方案的優化

(1)在引導文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進行教學步驟的協調是必要的,從而保證每一個步驟的相互獨立性及其相互連接性。明確任務,收集信息。進行引導問題及其引導文的借助。這需要學生做好準備工作,保證其獨立性,滿足任務所需要的知識學習。通過對問題的引導,進行學生的思維的激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證其好奇心的激發,保證學生的主動學習。引導問題讓學生明白需要做什么,要注意什么,要達到怎么樣的效果。除了要做好上述的環節,進行計劃的討論也是必要的,這是工作前的必要的思考準備,進行任務工作步驟及其所需一起的應用,組長需要進行組織討論,保證任務的細化及其分工明確化,保證各個組的觀測人員的順序,及協助他人觀測時的分工(扶尺及記錄),列出儀器材料清單。這一過程就是讓學生確定自已應該怎么做的過程。(2)為了提升工作質量,教師需要積極的參與決策,這個決策的過程也是學生進行小組計劃的參與過程,進行決策結果的分析,保證小組任務方案的完成。這需要教師積極的參與角色,進行學生討論結果的情趣,保證學生的自主方案的陳述。在方案的實施階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獨立的完成。學生可以通過實際操作及其相關途徑,進行專業知識的掌握,完成各項任務,做好檢驗、方案討論工作的開展。在決策中,各人選擇的方案不同。在實施應用過程中,需要進行實踐的對比,保證其修正性及其完整性,這需要教師給予積極的引導,指出學生錯誤,保證教師及其小組成員的共同進步。有發生事故的危險時,老師能立即制止。同學們說:“通過實踐、結合實際思考得出的知識,比老師課堂傳授更容易掌握和應用”。每個任務都有相應的檢查表,如學生水準測量成績評價表等。根據所學到的知識,保證測量任務質量的提升。在實施過程中,也要落實好檢查環節,進行錯誤的糾正,進行測量精度及其速度的改善。這需要學生積極檢查,再進行組內的相互檢查,保證相互的學習,進行心得及其經驗的交流。最后,老師檢查考核,發現問題并于糾正。這樣,同學們將得到深刻的印象。評估與總結。最后老師與學生共同進行評價,不單純給出成績,更要指出并解決出現的問題,提出今后應該注意的問題。評價形式主要包括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對全班的總體評價,都要有書面報告。老師更要對本輪教學進行總結,以利于日后提高。(3)引導文教學法在中職建筑測量教學中優越性顯而易見,但該教學法在中職建筑測量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這種教學方法對于教師的自身素質要求情況比較高,教師要具備良好的理論知識及其操作能力,具備良好的職業實踐能力。對教學理論和方法、心理學等各方面知識都有較好的把握。中職學校學生文化基礎弱,被動心理強,態度上消極,缺乏主動性、獨立性。教師在實施引導文教學法時,個別輔導的工作量增大,課時需要量比舊教學法增多,較難按時完成課程。引導文教學法在我國尚是新生事物,與現有的教育體系及學校管理有許多矛盾,部分學校及教師為趕時髦或迎接檢查,生搬硬套一些教學方法,而不能領會其實質,結果必將適得其反。引導文教學法非常適合中職建筑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相信這種教學方法與其他方法相結合,必將相得益彰,會是我國職業教育的正確方向。

3結語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自拍偷拍亚洲一区 | 亚洲国产片论片在线播放 | 亚洲一区欧美综合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一男人 | 亚洲AV秘片一区二区三 | 在线精品亚洲第一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