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6 09:00:5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鄉鎮發展趨勢,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鄉鎮企業;經濟發展;必然趨勢;嚴峻挑戰;發展路線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3-0030-2
鄉鎮企業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在鄉鎮(包括所轄村)舉辦的承擔支援農業義務的各類企業。鄉鎮企業是中國鄉鎮地區多形式、多層次、多門類、多渠道的合作企業和個體企業的統稱,包括鄉鎮辦企業、村辦企業、農民聯營的合作企業、其他形式的合作企業和個體企業五級。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效卓越、貢獻很大。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鄉鎮企業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在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主動適應外部環境變化,不斷深化改革和開拓創新,已經和正在發生著一系列新的變化。
1 鄉鎮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1.1 發展鄉鎮企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推動力
我國屬于人口大國,生產力水平將對較低等一問題制約者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當前農業的發展首先要做的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目前,鄉鎮企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渠道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同時,也為農業供給了大量生產資料,為產前、產中、產后提供運輸、供銷等各項服務,支持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一部分解決了農民的糧食銷售問題,減少了農民對于糧食滯銷的擔憂,并且產品不僅僅局限于初級產品,為農村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產業化、商品化和現代化。
1.2 發展鄉鎮企業是實現我國工業化和農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我國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工業產值不斷攀升,占社會總產值的60%以上。但目前我國還有大量的勞動力集中在簡單的農業生產中。衡量工業化的標志包括工業的產值比重、工業勞動力的比重、勞動生產率、國民收入的構成等,所以說現實中存在一定問題,我國要實現工業化,還需要做出很大努力,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如果將剩余勞動力轉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帶來住房、交通、生活供應、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一系列難題。因此,要實現工業化,在保證農業穩步發展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目前,鄉鎮企業已為實現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縮小城鄉差距做出了突出貢獻。實踐證明,實行城鄉一體化,工農一體化,工貿一體化是實現工業化和農村城市化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1.3 發展鄉鎮企業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
我國要實現強國之路,最根本是必須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鄉鎮企業是國民經濟一個新的增長點,鄉鎮企業最根本的增加了社會有效供給,富裕了農民,使農民得到了實惠,發展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并且使國民經濟上升了一個臺階,為國家增強了經濟實力,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稅收,創造了大量的外匯。
1.4 發展鄉鎮企業是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
鄉鎮企業的發展,改變了一些農村落后的狀態,提高了農民收入,解決了許多政府無力解決的重大問題,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同時,鄉鎮企業把現代工業文明注入廣大農村,造就了一支高素質的二、三產業大軍,使傳統農民轉變為現代產業工人,整體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另外,鄉鎮企業的發展,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近就業提供了廣闊天地,是農民足不出戶就能為自己增收,農民富裕了,精神狀態也提高了,生活質量也有所提升,是穩定農村社會、提高管理效率,鞏固農村基層政權的堅實物質基礎。
2 鄉鎮企業目前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2.1 經濟全球化對鄉鎮企業影響巨大
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帶動力商品、資金、技術、管理和人才在更大范圍內的流動,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加深,國際競爭加強,給鄉鎮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2.2 國內消費市場供大于求
由于城市消費結構升級速度逐漸放緩,農村消費市場的實際購買力又明顯不足,導致許多工業消費品尤其是耐用消費品,已逐漸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移,城鄉市場銷售不旺,最終消費需求不足,對鄉鎮企業帶來不小的沖擊。
2.3 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東部與中西部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國際產業轉移進一步深化,國內產業轉移步伐加快,沿海發達地區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環境約束型產業、低附加值產業向外轉移,而中西部地區處于劣勢,無論在資源上還是在區域環境上,西部鄉鎮企業融資難、貸款難、擔保難,中西部地區始終相對于東部存在很大差距。
2.4 行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
這種調整是在商品過剩和企業效益下滑的壓力下進行的,多數通過資產重組、企業破產、職工下崗、壟斷經營、削減過度競爭等方式實現,這種調整對于資源型、一般加工型的小型鄉鎮企業的負面影響很大。
2.5 企業內部機制不健全,管理素質低水平差
鄉鎮企業內部干部職工是以農民為主,他們很少有人接受過高等教育,相對來說,自身知識與能力的制約,使之缺乏商品經濟時期的觀念與素質。不少生產管理人員并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學習,業務技術知識欠缺,以及仍然受到鄉土觀念、家族觀念、裙帶觀念的影響,影響了企業管理的整體水平。在制度上仍有不足,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經營銷售過程中存在明顯的不足。
3 新形勢下鄉鎮企業的發展路線
3.1 圍繞農民就業增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閑農業
展農產品加工業要注重技術創新、技能培訓和質量標準工作,提高農產品加工深度、產品附加值和質量安全水平,同時要推進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的原料基地建設,實行產業化經營,形成加工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發展休閑農業要注重行業標準建設、職業教育培訓和示范項目創建工作,提高休閑農業的服務質量和發展規模,加強與旅游部門合作,真正做好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
3.2 圍繞傳統產業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
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引導鄉鎮企業加入新興產業發展鏈條,進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低碳環保、以及農村、農業文化創意等產業領域,或通過推動鄉鎮企業為新興產業提供上下游產品和配套服務等方式,幫助鄉鎮企業參與到新興產業發展當中。
3.3 圍繞農業、農村產業鏈延伸,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
大力發展面向農村建設、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各類服務業,主攻方向放在農業、農村產業鏈的延伸上,重點搞好農業生產資料供給和農產品初加工、儲藏、保鮮、運輸、包裝等產業,以及為城鄉居民生活服務的商貿、物流、信息、旅游、餐飲等服務業。
3.4 圍繞市場多元化,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
開拓國內市場要緊跟市場需求,結合汽車下鄉、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等補貼政策,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特別是要注重開發能有效拉動農村生產、生活消費的產品;開拓國際市場要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調整出口產品結構,開發新產品,努力提高產品的檔次、附加值和競爭力;積極搭建各種展會、貿易洽談會、采購會等服務平臺,開展促銷活動;引導鄉鎮企業采取銷售、連鎖銷售、直郵服務、電子商務等多種方式主動開拓市場。
3.5 圍繞低碳經濟,積極推進節能減排
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堅決關停耗能高、污染重的企業,突出抓好規模以上鄉鎮企業的節能降耗工作;引導鄉鎮企業開展清潔生產、興辦循環利用資源產業,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企業循環式生產、資源循環式利用,重點培植一批節能企業和清潔生產企業,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3.6 圍繞產業轉移與承接,加快中西部開發
廣泛開展鄉鎮企業東西合作和省際、市際、縣際之間的對口合作,促進地區間產業梯度轉移、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和協調發展;中西部地區要利用綜合成本優勢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利用產業優勢承接配套產業轉移,利用資源優勢承接精深加工產業轉移,有條件的地方要建設一批產業轉移示范區,努力使鄉鎮企業工業園區成為承接產業轉移、帶動本地工業快速發展的基地和龍頭。
參考文獻
[1] 萬寶瑞.把鄉鎮企業推向新世紀.CSSCI學術.
我國提倡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鄉鎮群眾文化發展的意義主要針對兩個方面:首先對于社會建設來說,文化的建設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文化的發展同時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文化和經濟是國家的兩大支柱,兩者互相促進,互相影響,互相扶持。因此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同步起來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其次對于人民來說,當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精神文化需求就會增加,群眾文化的建設充分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生活項目不僅僅是勞作和簡單的生活,多彩的生活節目和娛樂使人民幸福感提高,更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和生產力的提高。鄉鎮居民文化水平和素質的提高也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發展。
二、鄉鎮群眾文化發展現狀
我國目前已經全面進入了小康社會,鄉鎮企業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發展迅速,直接帶動我國鄉鎮經濟的發展。到2000年底,鄉鎮企業增加值27025億元,比上年增長8.6%,5年平均增長13.1%;利潤6460億元,比上年增長9%。鄉鎮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直線上升。物質生活需求滿足后,精神文化需求增長。而目前鄉鎮群眾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這是目前鄉鎮群眾文化發展的現狀。具體原因有三個方面:
(1)政府在發展鄉鎮的時候重經濟增長,輕文化氛圍塑造。一個地區全面健康的發展應該是經濟與文化并重的,但是由于我國鄉鎮經濟起點較低,經濟水平城鄉差距太大,部分地區政府大力支持鄉鎮企業和經濟的發展,某種程度上忽略了文化氛圍的塑造,我國很多鄉鎮都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和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對文化方面的忽略和一味的強調經濟的發展使很多鄉鎮出現了文化荒漠,原有的文化底蘊和民俗風情逐漸沒落消失,一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民間古老的技藝逐漸失傳,這是缺少文化氛圍造成的。我國部分鄉鎮存在著經濟和文化不能同步發展的現象,中國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蘊的國家,擁有多民族,多元化文化發展,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去發掘和維護,不是一日之功。在經濟發展的同步如果文化建設和文化氛圍塑造跟不上,后期當發現文化建設滿足不了群眾需求的時候只能亡羊補牢。
(2)鄉鎮本地文化藝術人才流失嚴重,城市中的文化藝術人才不愿意回流,造成人才的缺失。鄉鎮由于其發展水平,生活便利程度以及醫療水平等與城市有較大的差距,生活環境不如城市,造成鄉鎮本地出身培養出的優秀人才在學成之后擁有了專業的技能后多數選擇在城市定居生活,加上本身鄉鎮地區文化氣息淡薄,這些人才不愿意再回歸本地支援本地文化建設,而城市原有的文化藝術人才也因為生活條件以及薪資待遇等問題上不如城市很少愿意選擇鄉鎮文化館工作。群眾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指導和組織,鄉鎮文化機構目前沒有比較好的政策吸引和留住文化藝術專業人才。人才的缺失是影響鄉鎮群眾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3)鄉鎮居民本身的意識和文化水平問題。與城市相比鄉鎮的教育多年以來一直處于慢速發展階段,群眾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因此人民群眾多數存在著清楚的了解到自己有文化需求但是沒有文化意識,生活單一,缺少娛樂。群眾不知道應該如何滿足自身文化需求,受教育程度低,鄉鎮思想相對封閉,尤其是農村地區很多人無法打開心扉走出家門,自發組織民間藝術團體和娛樂活動,廣場舞這種在城市中隨處可見的群眾娛樂項目在農村地區寥寥無幾。群眾排斥自發組織文化活動等問題阻礙了群眾文化的發展。
三、未來鄉鎮群眾文化發展趨勢
群眾文化的大力全面發展是未來鄉鎮文化發展趨勢,為提高鄉鎮居民的整體素質,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未來我國將會重點發展鄉鎮群眾文化建設。從政府方面,政府應該推出相應的扶持政策,設立專門的經費,建設鄉鎮文化館和文化設施。政府結合當地旅游局,對于有旅游價值的鄉鎮著重發展旅游景點和旅游文化,開發當地的特色旅游文化有利于發掘當地歷史風俗特色文化,當地居民同屬于一個民族,最大限度的開發民族特色文化形成獨特的群眾文化氛圍。文化館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特色比賽,例如歌唱大賽,廣場舞比賽和鄉鎮戲曲大舞臺等活動,低門檻開放,鼓勵群眾踴躍報名,有優勝者給于名譽和實質性獎勵作為鼓勵,也可以推薦到市里參加更高一級的比賽。鄉鎮之間,城鄉之間可以互通有無,通過交流切磋和比賽的方式互相學習好的文化建設方式,實現文化多元化發展,互相吸取文化建設精髓。從人才方面,當地文化館推出人才引進和當地文化藝術人才優先安排崗位的政策,將人才鞏固在當地。良好的群眾文化建設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指導和組織。對人才的引進推出相應的政策吸引人才常駐是群眾文化建設有力保障。從群眾方面,要鼓勵和支持民間藝術團體的組建,原有的民間藝術團體要大力支持和普及,安排演出機會,地方電視臺電臺積極配合宣傳,將點擴展成面,尤其是有地方本土特色的文藝團體,傳承當地傳統特色文化藝術的民間藝術家要重點培養和維護,將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形成地方特色。
四、結語
關鍵詞:鄉村樂班;風俗傳統;現狀;農村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J0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4-0141-01
一、鄉村樂班在蘇鎮地區的發展趨勢和價值
蘇鎮地區的鄉村樂班形式與現狀差異較大,我們就逐個進行分析。
首先,鎮江的民間樂班與蘇北地區頗為相似的,我們也發現,這樣的民間樂班,其娛樂性以及功用性還是非常突出的,當地婚喪喜事運用樂班,可以形成這樣幾種效應:樂班奏樂營造婚喪氛圍環境。樂班奏樂輔助宗教民間鄉土儀式,這里所奏樂曲是規定俗成的,儀式音樂的歷史相傳年代久遠,值得發揚傳承下去;樂班演出滿足參與老百姓的文娛需求。以樂班作為演繹平臺,將廣泛豐富的文藝節目奉獻給鄉村老百姓,提高他們的娛樂興趣,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更好的在相親鄰里體現;樂班哭唱懷念訴說逝者一生的悲怨人生,將所有苦怨哭唱訴出,才能使靈魂安樂離去。這些效應基本趨于進步的發展走向,當然不免也會在部分鄉鎮地區的樂班里,出現低俗節目等問題。在鎮江地區的民間樂班,藝人大都滿意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況,老百姓對于鄉村樂班也沒有太多的意見和爭議。這是一個非常協和的狀態,它給老百姓帶來了娛樂,給藝人帶來了溫飽,相信在近二十年來樂班將會一直穩定的持續下去,至于二十年之后,中年一代的人們是否還會堅持鄉土民間習俗請用樂班還有待我們進一步考證,這就需要我們對現在青年(二十年后中年)的人群進行市場調查,看是否贊同繼續延用,并對其父母是否支持請用樂班進行調查。其效應所在也體現出在鎮江及周邊一帶的民間樂班近期會穩定持續的發展。
其次,蘇州的宗教樂班,是在江蘇地區有突出特點的樂班。此樂班的社會地位是非常高的,當地信奉佛教和道教,對待和尚和道士都非常尊敬,這里的老百姓在不同的活動中都有請用宗教樂班,比如祝壽,婚慶,喪事活動等,老百姓心中有佛,所以他們會根據佛家儀式對自己或者身邊家人的靈魂進行洗禮,這里所用的儀式就包括奏樂儀式,宗教樂班起到的作用就是輔助宗教儀式完整順利的進行,奏出的音樂還可以起到讓逝者超度或讓婚喜者得到祝福的作用。這種請用宗教樂班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一種習俗,我們同樣支持這樣的樂班繼續發展下去,但是也要防止過于迷信的儀式存在。從整體角度來看,蘇州當地以及鄉鎮的這種宗教樂班,將會持續發展下去,因為這是一個地方長久以來傳承下來的習俗,更重要的是不管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他們的家族以及個人心中都有著同一個信仰,這種信仰的持續也會一直帶動這整個宗教樂班的持續發展。
二、總結
為了讓鄉村樂班在蘇南地區更好的發展和延用下去,又可以對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并予以實施。方案如下:
1.鄉村樂班的分類問題。首先在蘇南地區,鄉村樂班的演奏形式差異就很明顯,如再與蘇北地區進行比較研究,那更加堅定了我們需要對整個江蘇地區鄉村樂班形式的分類劃分。當然根據江蘇地區樂班的特征,我們可以總結出有這樣幾種樂班色彩片:蘇南色彩片,蘇中色彩片和蘇北色彩片,在其色彩片的周邊還構有各種形式種類特殊的色彩交匯面。蘇南色彩片的樂班特征是:宗教樂班占據主體,民間樂班輔助。蘇中色彩片的樂班特征是:宗教樂班與民間樂班運用平衡。蘇北地區色彩片的樂班特征是:民間樂班占據主體,宗教樂班輔助。當然在這樣整體現狀的小范圍內,也會出現很多相反的案例,這就會與人員遷移和家族傳統有關了。
論文關鍵詞: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對策建議
在當前世界環境壓力不斷增大、人們對健康要求越來越高的背景下,我國亟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發展低碳經濟以及擴大內需完善經濟增長結構。發展低碳經濟、擴大內需的關鍵在于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除了傳統的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外應通過發展金融和以金融為依托的產品、產業來實現。筆者耗時半年之久,對地處西南地區云南省水泄彝族鄉和重慶市李市鎮的金融和經濟狀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基礎上歸納出西南地區鄉鎮金融發展的困境及其根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通過繁榮西南農村金融來促進西南農村經濟的騰飛。
一、案例和數據來源說明
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四個省(市)。這四個省(市)地域相鄰、氣候相近、習俗趨同金融論文,廣大農村鄉鎮具有許多共同的特點。特色農業發達的村寨,農民人均純收入普遍較高,沒有特色農業而沿襲傳統農業地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普遍較低。中國西南地區的農業鄉鎮多以丘陵為主,山多平地少、耕地坡度較大而且貧瘠、勞動生產率普遍低下。云南和貴州兩省的農業鄉鎮存在人多地少勞務輸出量小和隱性失業等現象。重慶市和四川省都是中國西部主要勞務輸出省份,農村全勞動力多已外出務工,如重慶市江津區的油溪鎮、白沙鎮和李市鎮的勞務輸出率都在73%以上。水泄彝族鄉是云南省內的一個偏遠少數民族農業鄉,全鄉山高坡陡,谷大箐深,交通不便。2008年全鄉的總戶數為4705戶,農業戶達4229戶,占總戶數的90%。2008年全鄉第一產業中的種植業、畜牧業和林業產出分別為3105.42萬元、2711.63萬元、1535.56萬元,共7352.61萬元,一二三產業之比為:1.15:1:0.57小論文。二、三產業收入5801.94萬元,一產業是二、三產業之和的1.267倍。李市鎮是重慶市江津區下轄的一個鎮,2008年全鎮共有34248戶人家金融論文,其中有23559為農業住戶,農業住戶占68.5%。第一產業27557萬元、第二產業17626萬元、第三產業30281萬元。[②]李市鎮還是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型農業鄉鎮,勞務輸出率高達73.4%。由以上可看出,水泄彝族鄉和李市鎮當屬中國西南農業鄉鎮的典型。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和電話調查三種方式了解情況和采集數據。問卷題目為《李市鎮經濟、金融發展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被訪戶主的基本信息,家庭收入和支出,融資目的和途徑、以及融資意愿、融資難易變化情況、金融對日常生活影響的感受等。問卷以戶為單位,一戶一份,共368份。問卷收發方式為現即發、即填、即收回。問卷涉及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的11個社村中的7個,這七個社村分別為:林家嘴社區一社和二社、兩岔村、牌坊村、沙埂村、雙河村、孔目村,其中五個村中的被訪住戶絕大多數不識字,問卷均以問答代填的方式完成。水泄彝族鄉的調研方式主要通過走訪和電話調查的方式進行。電話調查對象包括村民和金融機構相關工作人員,電話調查農戶的樣本為隨機樣本,樣本總數共三十一戶,隨機抽出了咱咧村、啊波村、水泄村、啊林村、瓦廠村五個村寨。
二、中國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發展現狀
透過水泄彝族鄉和李市鎮這兩個典型農業鄉鎮金融論文,可總結出中國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現象。
1.居民資金來源少,收入低
中國西南農業鄉鎮村民普遍資金來源少,收入不高。在中國西南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村民收入普遍較高,依靠傳統農業生活的村民收入普遍較低。如農村居民占全鄉人數96%的水泄彝族鄉,2008年適宜種植和盛產泡核桃的箐田、馬板河、馬栗林、舊寨、啊林寨等十多個自然村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0多元。可是全鄉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908元,不到盛產泡核桃地區的三分之一,低于大理州平均水平1171元,少于云南省平均水平1202元,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③]。李市鎮農村居民同樣以種植水稻、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該鎮是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型鄉鎮,2008年末從業人數44345人,勞動力輸出32543人,勞務輸出率高達73.4%。全鎮外出務工村民人均工資是當地收入的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國779元。可是,依靠上班和從事商品零售業的鎮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僅為13082元金融論文,低于江津區346元、少于重慶市1286元、落后于全國2699元。[④]
2.居民多無融資概念,融資途徑以民間為主
調查發現,水泄彝族鄉和李市鎮村民基本沒有融資概念,部分機關工作人員對金融也比較陌生,不知融資為何物。在代填《李市鎮經濟、金融發展調查問卷》[⑤]時,問到需不需要融資時無人應答,只有把融資轉換為借錢、周轉資金后訪談才得以順利進行。該現象在李市鎮沙埂村和兩岔村尤為明顯。調查發現,村民融資一般通過民間渠道而不是金融機構小論文。問卷中回答融資途徑為“親戚朋友或同村人”的人數占了回答總數的65.3%。不愿到銀行貸款的原因認為手續繁瑣占32.8%,利息高占25.9%,限制條件多占24.1%。居民不愿到金融機構借貸的主要原因是民間融資成本小、利息少。問卷中認為民間融資不用支付利息占80%。
3.居民投資融資熱情高,但融資難
盡管生活在西南邊陲的鄉村小鎮,但許多村民也能緊跟時代的旋律,心中蘊藏著許多創業的火花和擁有較高的投融資熱情。問卷中回答“您有了錢最想做什么?”,回答“投資辦廠”的占56.5%;回答需要融資的人數占到72.5%。這充分說明西南地區鄉鎮居民融資需求和投融資熱情比較高。融資目的為做生意的占40.3%、購買農用生產資料占19.4%,其他多為建房、孩子上學和看病。雖然許多人需要融資金融論文,但普遍都認為融資比較難,調查問卷中回答融資很難的人數占45.3%、一般占39.6%,容易僅為6.6%,還有人回答“根本就貸不到款”。“貸款也是要講關系的”在走訪中有村民這樣告訴筆者。問卷中回答與往年相比融資變難的人數占40.4%,沒有變化的占50%,認為變容易的為9.6%。水泄彝族鄉的一些青年有建設養殖廠、制磚廠、釀酒廠、食品加工和保鮮廠等很好的創業構想,但苦于資金匱乏和缺少勇氣,這些創業的金點子僅為村民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4.融資額度小,金融影響力不大
西南農業鄉鎮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融資額度普遍偏小。問卷中回答融資額度1000元及以下的占了50%,許多村民回答借錢數額為三五百元甚至幾十元,目的僅僅以解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水泄彝族鄉村民與李市鎮情況相近,融資額度也普遍較小,除了孩子上學、生病、建房、娶親和創業外一般融資額度都在1000元一下。居民還款時間觀念也比較淡薄。在李市鎮的村寨走訪中有許多人回答還款時間是“有錢就還”。問卷中回答還款期限為一年的占42%、三個月至半年占26%、三個月之內占14%。在問及金融結構對生活影響時,42.2%的人認為沒有影響,影響不大的為37.3%金融論文,較大的占20.3%。在水泄彝族鄉的電話詢問中8%的人認為沒影響,65%的人認為影響不大,15%的人回答影響較大,12%的人認為影響很大。
5.貨幣化程度高,但金融對經濟發展貢獻率低
關于一國貨幣化程度指標應用比較廣泛的是麥金農(1973)提出的廣義貨幣量M2與名義GDP之比(M2/GDP)和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關率FIR(Financial Internal Ratio)即金融資產與名義GDP之比。M2/GDP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金融深化過程中的經濟貨幣化水平,而FIR反映的是一國金融化過程中的經濟金融化水平。本文用M2/GDP來衡量李市鎮的貨幣化程度。考慮到李市鎮金融不發達、M0不多,用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和存款余額之和代替M2[⑥]。從表1中可以看出李市鎮金融深化過程中貨幣化程度并不低,近5年的平均貨幣化程度在90%以上,但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比太低,近5年平均比率不到12%,離75%的警戒線還很遙遠,這充分說明西部農業鄉鎮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不夠,對當地經濟的貢獻率比較低小論文。詳見表1。
表1 李市鎮2003—2008年金融和經濟發展指標 單位:萬元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
42700
44336
51349
55481
70108
75464
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
41570
46602
54292
57368
58609
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
5694
3964
5879
6478
6605
LM2/GDP(%)
106.60
98.48
108.45
91.07
86.42
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比(%)
13.70
8.51
10.83
近50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世界貿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1997―2007年,世界貿易實際年均增長率接近6%,超過同期世界經濟增長率2個百分點。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世界貿易實際增長率接近世界經濟增長率(1.7%),2009年世界貿易下降12%,遠超世界經濟下降率(0.5%)。此后,世界貿易增長率依然高于世界經濟增長率。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提供的數據,2010―2012年,世界貿易分別增長13.8%,5.0%和2.5%,而世界經濟增長率分別為4.6%,2.4%和2.1%。
國際航運業發展與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息息相關。憑借其通過能力強、運量大、運價低以及對貨物適應性強等優勢,海運成為國際貿易主要的貨物運輸方式。我國水路貨運量和周轉量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分別占11.4%和45.6%,水路貨運體系承擔90%以上的外貿貨運量。集裝箱運輸推動貨物運輸向集合化、合理化方向發展,有利于節省貨物包裝用料和運雜費,減少貨損貨差,縮短運輸時間,降低運輸成本,日益成為主流海上貨運方式。
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是集裝箱運輸發展的原動力。一方面,世界各國經濟和貿易發展推動集裝箱運輸發展;另一方面,集裝箱運輸市場的繁榮以及物流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涌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世界經貿發展。據相關機構估計:目前全球90%的貿易貨物通過集裝箱船運輸;1999―2004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0%,集裝箱運量相應增長約2.8%;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0%,集裝箱運量相應增長約3.5%。
2 深圳市進出口貿易及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現狀
深圳市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其外向型經濟特征明顯。自改革開放以來,除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表現欠佳外,深圳市外貿進出口總額一直保持較快增長,在全國占有較高比重。據海關統計,2012年深圳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億美元,增長12.8%,超過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平均增長率6.6個百分點,占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額的47.4%,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12.1%,繼2007年后再度成為全國外貿進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其中:出口總額為億美元,增長10.6%,超過全國出口總額平均增長率2.7個百分點,占廣東省出口總額的47.3%,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3.2%,實現大中城市出口“二十連冠”。
目前深圳港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班輪航線覆蓋所有航區的港口。截至2012年10月,深圳港擁有國際班輪航線240條,實現與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通航。憑借低廉的物流成本、快速有效的通關效率以及港區間的有效競爭,深圳港充分吸引珠三角產業區貨源,增加港口有效利潤額,并綜合成本、效率和利潤等多方面優勢形成核心競爭力,成為名副其實的效益型港口。
深圳港和廣州港具有明顯的出口貿易區域優勢,廣東省近60%的出口貨物通過公路運至深圳港或廣州港裝船出口。據初步估算,珠三角地區近50%的出口集裝箱貨物通過深圳港出口,近10%通過廣州港南沙港區出口,其余約40%通過香港港出口。在該格局下,深圳港出口重箱量長期遠大于進口重箱量。相關統計顯示,2012年上半年深圳港重箱吞吐量總計727.83萬TEU,其中:進口重箱207.51萬TEU;出口重箱520.32萬TEU,占重箱總量的比例達71.49%。
隨著深圳市進出口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也實現快速增長。深圳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89―2004年期間的多數年份,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率均在20%以上;自2002年達到增長50%的高點后,2003―2005年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跌入平均每年下滑10%的通道;2005年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率首次低于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率并出現剪刀差;此后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率降至20%以下,其中,2009年下降14.80%,2011年僅增長0.27%。如圖1所示,2005年以后,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率持續低于深圳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率,且自2011年以來,集裝箱吞吐量增長率與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率之間的差距有擴大趨勢。
3 深圳港外貿集裝箱生成系數的動態變化
外貿集裝箱生成系數是外貿集裝箱運量與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值,可以反映貨物及運輸結構的變化。隨著貨物運輸的集裝箱化趨勢日益明顯,適箱貨物所占比例越來越大,集裝箱生成系數穩步提高,集裝箱運量增長將超過外貿增長。根據深圳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和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數據,計算2000―2012年深圳港外貿集裝箱生成系數(見表1)。
表1 2000―2012年深圳市外貿數據及深圳港外貿集裝箱生成系數
由表1可見:(1)2000―2004年深圳港外貿進出口集裝箱生成系數和外貿出口集裝箱生成系數均呈穩步上升趨勢,這是貨物運輸集裝箱化趨勢的反映;(2)2005―2012年深圳港外貿進出口集裝箱生成系數和外貿出口集裝箱生成系數均呈穩步下降趨勢,平均每年下降0.04,其中2011年下降尤為明顯,且下降勢頭延續至2012年。外貿集裝箱生成系數的持續下降反映深圳市外貿業的精細化趨勢,由此導致集裝箱生成量減少,進而使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長率低于進出口貿易增長率。例如,2012年深圳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2.72%,但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僅增長1.64%,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相同價值外貿貨物的體積變小,需要的集裝箱數量減少;另一方面,相同價值外貿貨物因體積變小可能選擇航空運輸。
外貿業的精細化趨勢是產業結構、對外貿易結構和產品結構優化的結果。產業結構方面:近年來廣東省積極推進產業升級和“騰籠換鳥”政策,導致深圳港經濟腹地貨源結構發生變化,價值低的輕泡適箱貨被貨值高的高科技產品替代,單位面積集裝箱生成量相對減少;此外,部分制造業企業遷離珠三角地區也是導致深圳港貨源流失的原因之一。貿易結構方面:根據深圳市統計局的數據,2005―2012年深圳市一般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6.68%升至約35.90%,加工貿易出口額比重從74.32%降至53.05%,加工貿易出口額比重下降無疑對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造成影響。產品結構方面: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已經成為深圳市主要的出口產品,2012年機電產品出口額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例超過70%;電子類元器件及其零部件進口保持較快增長,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進口額達112.8億美元,增長21.0%,液晶顯示板進口額達100.9億美元,增長66.3%。
4 深圳港集裝箱運輸發展趨勢
自1999年以來,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僅增長5.66%,2009年下降8.33%;受宏觀經濟政策的刺激,2010年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14.11%,隨后又大幅回落,2011年和2012年分別增長0.27%和1.64%。
預計未來深圳港集裝箱運輸將維持低速增長態勢,其原因如下:(1)近年來,歐美日發達國家經濟仍將維持低速增長,受此拖累,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疲軟;(2)受勞動力、電力和土地等成本上升以及政府產業調整政策等的影響,珠三角地區產業格局發生改變,制造業尤其是低端制造業比重下降,導致深圳港集裝箱貨源減少;(3)深圳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受近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世界貿易發展減速以及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等因素的影響,未來深圳港集裝箱運輸難以再現高增長。即便樂觀預期2013―2016年深圳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2%,據此計算得出2016年深圳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為7 344.95萬美元;基于深圳港外貿集裝箱生成系數的下降趨勢,假設其每年下降約0.05,2016年深圳港外貿集裝箱生成系數降至0.29,集裝箱吞吐量為 TEU,低于2012年2 294萬TEU的水平。
關鍵詞:交換空間 體驗 真人秀
中圖分類號:G2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8-
1999年,美國人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在《體驗經濟》一書中,將“體驗”定義為:“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在體驗經濟時代,電視產品也受其影響并深深烙上體驗的痕跡。電視節目提供給觀眾的最終是一種體驗,一種充滿感情的力量、一種感覺上情緒上甚至是精神上的體驗,《交換空間》就做到了這一點。它以“真”為特色,以“人”為核心,以“秀”為手段,以實現目的為過程,既紀實又將“秀”貫穿始終。《交換空間》在引人入勝的故事性情節中將信息傳播與提供服務融為一體,為受眾創造了獨特的體驗效果,使受眾獲得了感官的愉悅和情感的滿足。
第一,參與體驗:你的房子我做主。《交換空間》是一檔貼近普通電視觀眾,倡導自主動手、節儉裝修為理念的服務類節目。參賽選手是從全國各地千百個報名家庭中選出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48個小時之內,他們在專業設計師的帶領下,親自挽起袖子參與裝修,體驗裝修中的酸甜苦辣,獲得了一份獨特、新鮮的感受。選手在屏幕上的舉手投足,不是在表演,不是在作秀,而是在勞動,在創造,在發揮自己的無限創意,在努力為對方打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家。這其中,沒有編排,沒有做作,一些都自然而真實,讓選手真真切切地參與了其中。同時,《交換空間》也很重視調動電視機前觀眾的積極性,鼓勵觀眾投票選出自己喜歡的設計風格,發表自己的意見。
第二,娛樂體驗:變個驚喜送給你。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逐步向消費文化轉型,“娛樂”成為電視節目流行的標識,被眾多影視劇與綜藝娛樂節目寵壞的觀眾更偏愛節奏輕松快樂的節目。《交換空間》作為一檔輕松愉快的服務類節目,主打“快樂”牌,為觀眾制造了各種懸念,為選手和觀眾準備了眾多驚喜,使其從中獲得了一種娛樂體驗:48小時后,會裝修成什么樣子?舊物改造會變成什么樣子?交換了空間讓對方改造的選手們會是什么樣子?當一切懸念揭曉,當收房之時揭開蒙在業主眼上的紅布:大聲的驚喜尖叫,涌出的感動淚水,甚至因激動而表達不清……選手們這種巨大的情感爆發,往往會打動觀眾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讓觀眾也不由自主的會心一笑,感同身受,這也是《交換空間》最具藝術感染力的時刻。
第三,情感體驗:中國人最在乎“家”。中國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就是以“家”為核心的文化。中國人很重視“家”的完整和美好,并從中獲得巨大的生活動力和莫大的幸福感。《交換空間》欄目以“家”為共感源泉,用每個人都期待擁有的舒適優美的家居環境,找到了受眾普遍存在的隱在共鳴點。《交換空間》正是抓住了中國人對家的抹之不去的情結,將所有將要家裝的、正在家裝的、已經家裝的,熱愛生活、熱愛家庭的人群都列為了收視對象。而在節目具體環節設置上,800元裝修的節儉,搜街時的貨比三家,改造舊物的綠色環保……這些都是符合中國人普遍心理的。同時,《交換空間》還在每期設計不同的主題,“中國心中國情”,“春日暖陽和水晶之戀的碰撞”,“田園式維多利亞的浪漫”等等,實現了傳統和時尚的完美融合。
第四,審美體驗:打造最完美的設計。《交換空間》主題曲中有一句簡潔溫馨的歌詞:“自己動手改變它,一個做夢的地方……”節目中呈現的是二次裝修,其實就是要傳達給觀眾一種生活態度――倡導個人的創造精神,鼓勵個人的設計理念。參賽兩隊要做的就是,在48小時之內,運用有限的8000元錢,發揮無限的創意,用別具匠心的設計贏得對方和觀眾的青睞,打造一個實用、溫馨、獨特的家居。“從創造的角度看,真正的電視創造是激活‘創造’的創造。”創造所帶來的具有沖擊力和巨大反差的審美體驗,不光讓觀眾獲得了感官的滿足,更為他們的學習借鑒提供了靈感。
“點亮空間、制造娛樂、提升感情”,這是《交換空間》的宣傳語。它正是以節儉裝修為理念,秉承快樂裝修的原則,倡導參賽者自主動手,彼此交流創意和情感,重塑家居空間。《交換空間》讓受眾在獲得各種獨特體驗,保障觀賞性的同時,也獲得裝修知識、家裝創意、家裝常識。并且,在潛移默化中使自主動手環保家裝、輕裝修重裝飾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在節目過程中,選手和選手之間、選手和設計師之間也在不斷地磨合中交流、理解,和諧相處。不但交換了空間,交換了理念,更交換了感情。
縱觀《交換空間》走過的幾年,“敬業、勇氣、創意、環保”是對它的最好詮釋。強調受眾體驗,注入文化內涵,將信息傳播與提供服務完美融合,《交換空間》走出了一條真人秀發展的新路,真正實現了心靈和居所的牽手。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體驗經濟.經濟新潮社.2008-1-27.
[2]李翔,鐘鳴:談真人秀節目《交換空間》的創新表現.電視研究.2007(2).
關鍵詞 時展;特色農業;浙江紹興;柯橋區;南部山區鄉鎮
中圖分類號 F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322-01
紹興市柯橋區南部山區以平水鎮、王壇鎮、稽東鎮為代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多以農業發展為主。山林眾多,風景秀美,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素有“紹興后花園”之稱。近年來平水鎮因地制宜,在山區嚴格保護好風景林、名樹古木、圍村林等原有綠化的基礎上,平原地區大力發展“萬畝油菜花”“萬畝水稻”種植,集鎮范圍積極開展“庭院綠化”等村莊綠化美化工程。初步形成竹筍生產“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模式。全鎮現有竹材、竹筍加工企業10多家;王壇鎮地處小舜江水庫源頭、會稽山縱深腹地,通過培育萬畝梅林,打造浙江最美森林,構建多元化農業經營體系,已申報區級規范化農場47家,以花木、干鮮果為主的特色農業種植面積415.4 hm2;稽東鎮著力發展香榧產業,流轉林地種植經濟作物,2014年已創建香榧和茶葉2個示范區,同時加大投入推進紅豆杉、茶葉等特色基地項目建設。特色農業的發展為南部山區鄉鎮經濟發展帶來了生機。
1 紹興市柯橋區南部山區鄉鎮特色農業發展主要制約因素
山區鄉鎮通過因地制宜科學制定發展思路、出臺有力有效的舉措,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由于客觀條件限制和多種原因影響,特色產業還沒有真正成為支柱產業,尚未帶動山區鄉鎮的經濟騰飛。目前,紹興市柯橋區鄉鎮特色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1 勞動力資源不足,成本較高
農業產品具有很強的季節性,收獲季節時間短。而我國大部分山區鄉鎮仍采用傳統的人工收獲采摘方式,需要大量勞動力。南部山區鄉鎮特色農業產品如茶葉、竹筍等收獲至今仍依賴人工采摘挖掘,而當地的主要青壯年勞動力均外出進入城市務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農產品收獲季節明顯勞動力不足。而雇傭外來勞動力成本過高,影響了農戶的經濟效益,導致特色農業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和影響[1-2]。
1.2 產業化程度較低,技術落后
山區鄉鎮受地理環境的影響,規模較小、經營分散,一般以家庭為生產單位,沒有形成系統的產業生產鏈,加上生產和加工技術落后,粗放式的生產經營方式使得特色農業發展后勁不足。同時高新技術人員大多進入城市工作,鮮少留在山區鄉鎮,導致特色農業創新和技術水平不足[3-4]。南部山區鄉鎮產業基本上為個人性質或者家庭性質,沒有成型的企業,大多為小型的企業,且經營比較散漫,時而開工時而停業。特色農業技術人才相對匱乏,家庭生產單位產能較低,如家庭茶葉制作仍然依靠傳統的手工制作方式,抗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化能力弱。
1.3 信息化渠道較少,產銷滯后
山區鄉鎮地理位置特殊,一般遠離城區,交通不便。特色農業農產品雖然受到市場的歡迎,卻苦于沒有好的運輸和銷售渠道。如今信息化發展迅速,南部山區鄉鎮鎮政府雖然在著力培育提升農產品產業,如在農產品產業方面完成了普通商標注冊、產業發展調研和電子商務銷售培訓等工作,但大部分農戶尚缺乏好的展銷渠道,茶葉等農產品仍然多是通過傳統方式宣傳出去,而極少采用現代信息化的銷售方式。特色農業產品要打響更高的知名度,仍然需要打通互聯網線上線下兩條道路。
2 山區鄉鎮加快特色農業發展的建議
2.1 加快技術創新,推動優化特色農業產業結構配置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發展形勢,因此在兼顧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山區鄉鎮應以科學技術作為支撐,加快技術創新。同時,引進高新技術人才,改革傳統的生產培育和自然開發方式,由勞動密集型、廣種薄收、粗放經營的形式向技術密集型、精耕細作、精品優質的方式轉變。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的本地特色農產品。以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通過加強與科研單位的合作交流,改進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品質,促進農業產業綜合發展。
2.2 注重品牌建設,提升特色農業產品市場競爭能力
新時代形勢下,區域品牌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山區鄉鎮要發展特色農業必須實施品牌戰略,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通過整合資源將小規模的生產經營打造成大型的知名品牌,形成規模效益。政府發揮橋梁推動作用,企業發揮自身經營優勢,兩方聯動,雙管齊下,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一方面,注重品牌管理,抓好重點產品的品牌建設,優化產品質量,強化市場規劃和品牌運營,進一步加大農產品的宣傳推介,適應市場變化。另一方面,山區鄉鎮應結合自身得天獨厚的地理自然環境,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帶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開發。
2.3 加強信息聯動,降低特色農業勞動力和銷售成本
信息化是當今時代最大的特征,信息化社會也給當地農業產業發展也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因此,加快特色農業發展也離不開信息化。山區鄉鎮應加強信息聯動,加強和周邊鄉鎮的協調溝通,有組織地輸入勞動力,提高勞動力資源利用率,降低勞動力成本。同時加強勞動技能培訓,建設互聯網信息平臺,加快開發新興的網絡銷售渠道如淘寶、微商等,通過C2C(個人與個人)、B2C(企業與個人)甚至B2B(企業與企業)等新型電子商務形式打開市場,減少交通等不利因素影響,降低銷售成本,從而為當地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便利。
3 參考文獻
[1] 韓萍.山區特色農業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68.
[2] 王立華,李春山,梁淑芬.山區特色農業的基本現狀和發展思路[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3,5(2):32-36.
[3] 徐秀英,閆偉偉,凌申坤.浙江山區特色農業的比較優勢和發展對策[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3(1):28-34.
關鍵詞: 丘陵地區, 規劃, 產業園區, 給排水, 基礎設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modernization, a new type of rural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so on many contradictions.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hilly area, rur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system industrial park i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ommo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lan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requirements, combine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determine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some basic principle and basic system.
Keywords: hilly region, planning, industrial park,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中圖分類號: S2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一部分鄉鎮也出現了農業與工業共同交織發展的局面.在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農村農作物生長對環境的依賴與工業消耗廢料廢水處理等眾多矛盾.處理不當一方面影響農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影響當地居民的身心健康對子孫后代也非常不負責任.這是涸澤而漁之舉.我們有必要對這樣的問題進行嚴肅認真的處理.做到和諧發展,以人為本.這里針對丘陵地區的特性對該問題進行闡述.
1產業發展規劃的工程意義
經濟建設是重要的,尤其在農村如何讓當地的農民富裕起來,提高生活水平,發展工業是必須的.產業園區所具備的完善的基礎設施應是水電氣供應充足,道路通暢,通信方便,市政設施完備,居住教育條件具備,娛樂休閑設施配套,能夠形成一條龍服務,并向電子化、網絡化和人性化方向發展,達到自我良性運轉。
2 丘陵地區特點的特點與要求
丘陵地區的給排水尤其是農村鄉鎮產業園與山區臨近,水利與給排水結合一體,在這個特點下,不僅僅要考慮產業園內部的給排水,同時要考慮山區特別情況下的水利作用。
3 給排水工程系統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區域開發活動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占地面積大;性質復雜,涉及多種行業;不確定因素多;環境影響范圍大,程度深。這些特征決定了開發區環境影響評價難度很大,某一數據如果偏離實際很大,可能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開發區工業用水的預測,由于規劃設計時沒有準確的統計進區企業的性質、企業規模、工藝流程、職工人數等數據,導致用水量的預測工作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指標更是難以確定[1]。
常用的用水量預測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
(1)數學模型法,對未來用水量做出預測,主要有回歸分析法、時間序列法、BP人工神經網絡法。這些方法的優點是精度高,難點是需要歷史用水量作為建模的基礎數據,不適用于處于剛起步發展的產業園區。
(2)綜合指標法,在城市給水工程規劃中,工業區用水量指標的確定是決定城市用水量的難點之一。由于缺少有關企業工藝流程、產品產量或產值的可靠數據,在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與工業區建設規劃中,常常難以根據單位產品用水量推算規劃區的用水量。而參照同類企業的用水量估算,又受到生產規模、技術先進程度、不同地區水資源狀況等因素的影響。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根據單位工業用地用水量指標進行估算。
現行國家標準根據工業污染程度劃分工業用地類別,并在《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282—98)(以下簡稱“規范”)中制訂了單位工業用地用水量指標,見表1。由于表1數據為全國通用性指標,覆蓋范圍較大,而每座城市的工業用水又與城市性質、工業化歷程、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工藝技術水平和節水措施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故對于不同的城市,該指標指導性不同,特別是對于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城市,現行指標明顯偏大[2]。
表1 單位工業用地用水量指標
工業用地類型 一類工業用地二類工業用地 三類工業用地
用水量指標 1.2~2.0 2.0~3.5 3.0~5.0
萬m3/(km2•d)
4設計原則與設計方法
總原則充分考慮上述丘陵地區鄉鎮工業園區的特點的情況下,對于給排水設計指標與水量測量進行認真統計計算,考慮如下幾個原則
(1)與市政管道并行連接,并聯與網絡連接,保證局部堵塞不影響全局給排水
由于工業區布置范圍較廣,在與市政管道連接中,當首先考慮網絡式連接,否則會造成局部短路,全局癱瘓的情況,這是非常糟糕的。
(2)污水管道優先布置,并與其他管道全盤考慮,化糞池分散布置
污染是對當地人民和職工生活造成重大影響的最為關鍵的部分,不僅僅影響生活秩序,更重要的是影響到身體健康,及小區環境和對外形象,所以污水管道的布置要優先考慮,并與其他管道全盤考慮,化糞池的布置要分散,并且要靠近與市政接口處。
(3)雨水設計采用暗溝與管道結合方式,收集排放,尤其是與附近農業用水結合考慮,雨水與污水分管布置,充分利用雨水的灌溉作用
雨水是新鮮的可利用的淡水資源,不能將其與污水一并排出,要考慮到天然淡水資源的利用,與自然和諧相處,要與附近農業用水結合考慮,充分發揮其作用。
(4)在工業區外部,布置大口徑排水管,尤其是山下部,考慮在山腰部位分流雨水到附近水利蓄水設施
在丘陵地區,尤其是下山部位,一定要考慮山上下坡洪水對廠區的影響,這就必須要在山腰部位設置攔截的排水設施,如攔水渠等,并且排水出口也要與當地農業結合,要與當地人民一起和諧發展。
5 結語
在目前的產業園區規劃中,大部分都采用綜合指標法,導致預測的用水量和污水量一般都偏大,在管道及公用工程設計時造成資源的浪費[3] ,測量方法也是給排水中的重要的一環,值得認真考慮和研究。
在滿足日益復雜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要求居住區與工業區的給排水設計既經濟合理,又方便使用,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設計者都要不斷的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設計出更好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汪佳平,岳建偉.開發區給水量指標探討[J].中國市政工程,2004,3:51~69
[2]田一梅,王陽,等.工業用地用水量指標的調研分析[J].給水排水,2001,11(9):6~9
[3] 李素菊,王學軍.內陸水體水質參數光譜特征與定量遙感[ 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18 (2):26~30
[4] 張惠春. 某大型住宅小區的給排水綜合管網設計[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09(10) [5] 胡蓉. 住宅給排水設計注意的幾個問題[J]. 西南給排水, 2006,(04).
[6] 趙寶山.建筑給排水設計施工中的一些問題的探討[J].給排水動態, 20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