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的根本原因8篇

時間:2023-08-02 09:26:0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環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關鍵詞:霧霾;霧霾天氣;大氣污染;防御措施

Abstract: With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develop, more and mor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any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ities, industrial cities, such as air pollution and deteriorating further serious trend. As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ursuit of GDP growth over the neglec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in our country lags behind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ir pollution worsening trend. Thu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deterioration of air quality, fog and haze phenomenon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Haze generation there are many causes, which is the root cause of air pollution. With the increase in fog and haze phenomenon harm also increased. Haze is not only caused harm to human health, but also have an adverse impact on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So here's to the mechanism of haze, hazard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to explore and study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haze; fog and haze; air pollution; defensive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P426.4文獻標識碼:A

隨著實行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許多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工業城市等大氣污染逐漸惡化并有及進一步嚴重的趨勢。這是人們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片面追求GDP的增長而忽視的環境保護所造成的。因而,近些年來,隨著空氣質量逐漸惡化,霧霾天氣現象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危害也逐漸加重。

從中國氣象局2013年2月新聞會上獲悉,入冬以來,中東部大部地區霧霾頻發,霧霾日數普遍在5天以上。尤其,北京地區幾乎成了“霧都”,受到了霧霾天氣的嚴重破壞,給人們的生產和日常生活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由此可見,隨著霧霾天氣現象出現增多,危害也加重。霧霾不僅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還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

因此,在這里對霧霾的發生機制、危害以及防御措施等進行探討和研究就能夠為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霧霾天氣的產生

霧霾常常相伴而生,大范圍霧霾天氣一旦形成,在有利的天氣條件下可維持數日。利于霧霾維持的天氣條件包括:一是風力小,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擴散;二是低空大氣層結穩定,近地面易出現逆溫層,不利于污染物垂直向上擴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氣邊界層積聚。

(一)霧和霾的區別

霧與霾的區別主要包括:

1.能見度范圍不同。霧的水平能見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見度小于10公里。

2.相對濕度不同。霧的相對濕度大于90%,霾的相對濕度小于80%,相對濕度介于80-90%是霾和霧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3.厚度不同。霧的厚度只有幾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達1-3公里左右。

4.邊界特征不同。霧的邊界很清晰,過了“霧區”可能就是晴空萬里,但是霾與晴空區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

5.顏色不同。霧的顏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則是黃色、橙灰色。

6.日變化不同。霧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現;霾的日變化特征不明顯,當氣團沒有大的變化,空氣團較穩定時,持續出現時間較長。

(二)霧霾天氣的概念和由來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對霾的定義是:“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 10km 的空氣普遍有混濁現象,使遠處光亮物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微帶藍色。”[1]

霧霾天氣是大氣污染的直接表現。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的表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顆粒物是霧霾的主要組成成分。這些成分和霧氣結合在一起就會使天氣變得灰蒙蒙的,空氣的能見度很低。霧霾的源頭多種多樣,比如汽車尾氣、工業廢氣排放、道路揚塵、垃圾焚燒等等,霧霾天氣通常是多種污染源綜合作用形成的。

霧霾天氣自古有之,刀耕火種和火山噴發等人類活動或自然現象都可能導致霧霾天氣。不過在人類進入化石燃料時代后,霧霾天氣才真正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急劇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導致人口高度聚集、工業廢氣排放、生態環境破壞等都為霧霾天氣的形成造成了隱患。

(三)霧霾天氣的產生

霧霾天氣的產生既有根本條件也有輔助條件。根本條件是大氣污染,而輔助條件就是不利于空氣中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如果空氣中的污染物在長期處于靜態的氣象條件下聚集就會產生霧霾天氣。

霧霾的形成要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顆粒型揚塵的產生。我國很大一部分面積處在黃土高原地區,容易形成揚塵顆粒。其次,建筑或道路揚塵的產生。道路被車輪壓過就會造成大量揚塵,即使這些顆粒性物質落回地面,也會因汽車不斷駛過,被再次甩到城市上空。最后,顆粒型揚塵聚集。顆粒型揚塵在一定空間范圍內聚集,顆粒與水分子結合就會形成霾。

二、霧霾天氣的危害

霧霾天氣不僅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還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

(一)影響人們出行

出現霧霾天氣的時候,空氣的能見度很低,給人們的出行帶來極大的不便。因此,人們在外出駕駛時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減速慢行,就會容易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

(二)影響農業生產和電力供應

霧霾天氣出現時,空氣中的水分含量較高,會弱化植物的光合作用??諝庵幸恍┪廴疚锶?,硫化物、氰化物等也會對植物的生長帶來不利的影響。從供電的角度來說,霧霾中電線的絕緣能力會因為較低的空氣濕度而降低,從而容易發生短路現象。

(三)對人們身體健康不利

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對人體有害,長期吸入嚴重者會導致死亡。它們在人們毫無防范的時候侵入人體呼吸道和肺葉中,從而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生殖系統等疾病,諸如咽喉炎、肺氣腫、哮喘、鼻炎、支氣管炎等炎癥,長期處于這種環境還會誘發肺癌、心肌缺血及損傷等。例如:出現霧霾天氣的時候,空氣中的水分很多,不利于身體汗液的排出,因此,對于喜歡早晨鍛煉的人們來說,就容易造成胸悶、血壓升高等癥狀的產生。中國社科院聯合中國氣象局了《氣候變化綠皮書》,報告稱:“霧霾天氣影響健康,除了眾所周知的會使呼吸系統及心臟系統疾病惡化等,還會影響生殖能力?!贝送猓瑖庖灿泻芏嘌芯繑祿砻鳎h境因素可能造成不孕不育。

三、防御措施

(一)找出根源,源頭治理

我們都知道,霧霾天氣的根本原因是大氣污染。因此,要從根本上防御霧霾天氣,應該從源頭開始治理。樹立正確的經濟增長觀念,繼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兼顧。

(二)建立監測預警機制

中國氣象局已經做好了霧霾天氣的監測和預報,建立了災情預警防護機制。此外,針對霧霾的根源――大氣污染問題,應該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把環境污染治理的相關決策與霧霾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向結合形成一個動態的防御系統。

(三)政府部門應加強社會管理

由于部分地區政府部門出于對GDP的崇拜,把GDP和財政收入等內容作為政績考核的重點。而很多化工企業、環保企業等污染企業都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部分地方政府對污染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故意視而不見。長此以往,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因此,政府部門應該認識到如果一味的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保護會使人們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政府部門應該把環保列入政績考核的重點。對于有嚴重污染的重工業企業,政府應該制定嚴格的限制標準,督促它們做好節能減排工作。

(四)進行合理的城市規劃

根據霧霾天氣的發生機制進行合理的城市規劃。在城市規劃中,考慮和研究氣流上升和下沉的因素,將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布局在氣流下沉距離之外,避免這些工廠排出的污染物從近地面流向城區,增加綠地植被面積,發揮吸煙除塵、過濾空氣及美化環境等效益,從而凈化城市大氣,改善空氣質量。[2]

(六)市民應采取一些預防措施

針對霧霾天氣,除了政府、企業等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之外,應對空氣污染,應該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例如,少坐一天車,多坐公交車等。同時也應該采取一些防護措施,保護自己的健康。首先,避免霧天鍛煉??梢愿脑谔柍鰜砗笤俪烤?,也可以改為室內鍛煉。其次,盡量減少外出。如果不得不出門時,最好戴上口罩。再次,別把窗子關得太嚴。可以選擇中午陽光較充足、污染物較少的時候短時間開窗換氣。最后,盡量遠離馬路。因為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車進入市區這些時間段,污染物濃度最高。此外,還應該適當的補充鈣,多吃豆腐、水果等。

四、結語

霧霾天氣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大氣污染。因此,針對霧霾天氣的防御措施,應該堅持標本兼治。針對霧霾天氣發生的根源――大氣污染,國家、政府、環保部門、社會都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此外,我們個人也應該樹立“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傊?,應對霧霾天氣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環境保護;供需冷淡;立法執法

一、 引言

研究表明,中國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始終無法脫離政府支持,真正實現市場化運作(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2015);而試點范圍的局限性也并不匹配事故頻發、損失嚴重的現狀,影響了制度長效機制的發揮(盛和泰,2015)。針對上述問題,吳沖(2011)建議將漸進性環境損害行為作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除外責任;駱少鳴(2014)認為政府應該加大對保險公司的扶持力度,通過財政補貼或者發行巨災債券等方式激勵保險供給。綜上,國內學者對制度試點進行了詳盡研究,但針對市場供需冷淡現象的根本原因少有分析。另外,修訂后的《環境保護法》已實行一年有余,目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市場的運行情況如何,政府還應采取哪些措施完善相關制度,這些問題還有待探索。

二、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的發展與現狀

1991年,中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自大連、長春等重工業城市首先推行。由于認識水平和技術水平有限,試點的市場規模小、費率高、承保范圍窄、賠付率低,到九十年代中期已近停滯。2007年,遼寧、江蘇等省份在危險化學品、石油化工等高環境風險行業重新推行試點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后,相關領域法律法規的相繼完善為試點市場的發展注入了活力:2013年,環保部聯合保監會《關于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區在高環境風險行業推行強制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2015年,修訂后的《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加大了對企業違法排污的懲處力度,并將環境質量納入官員的考核評價,還首次規定“國家鼓勵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經歷了二十余年的發展,當前的試點市場呈現以下特點。一方面,供需主體多由試點地區地方政府劃定。盡管《環境保護法》修訂案明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為自愿保險,但各地大多劃定了鼓勵或應該投保的行業及企業范圍,并以制定試點名錄的方式間接強制投保;此外,承保公司亦由試點地區政府確定。另一方面,保險產品和服務則遵從普通商業保險的規則。例如,產品的保險責任主要是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引起的直接損失,包括第三方所遭受的人身傷害和直接財產損失,為控制污染物造成污染損害而帶來的清理費用以及被保險人在事故發生后為應對訴訟而支付的法律費用,而累積漸進性的污染事故造成的損害多被列為除外責任;產品價格上,環境污染責任險費率按照行業的不同而有所區分,一般高于其它商業險種的價格水平。

盡管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絕大多數地區都再次陷入僵局:投保企業需求疲軟,保險公司供給不足,較實際發生的環境污染事故數量,責任險產品杯水車薪。可以說,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仍然處于發展初期,想要做到全面推廣和真正落實還面臨著較大挑戰。

三、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面臨的問題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自推行以來一直依賴于政府的鼓勵和引導,市場供需雙冷的態勢一直難以扭轉,根本原因值得深思。

1. 需求疲軟。國際經驗表明,企業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違法排污的成本,即政府的環保立法和執法力度,從根本上說,這與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1)經濟發展水平制約政府的環保力度。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需要依靠低端制造業,這些行業往往高污染高能耗,因此政府要在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平衡取舍;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科技進步成為增長的主引擎,隨著產業結構向高端服務業過渡,高污染制造業將逐漸遭到淘汰。因此,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的環保措施和力度也往往懸殊(Tesfaye,2013)。

在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埃塞俄比亞,促進經濟增長是第一要務,即便犧牲環境也在所不惜。原則上,企業必須獲得政府頒發的許可證才能排污,而公民也擁有污染索償權。但實際中,政府沒有設定具體的排放標準,造成污染規制形同虛設;同時,法律規定公民索賠時無權要求環保部門或污染企業公開相關數據,更無權狀告政府環保執法力度不足。相形之下,發達國家則非常重視環境保護,瑞士就是典型代表。為了做好污染預防,瑞士法律不僅詳細規定了企業各類污染物的排放標準和對廠房、設備的環保要求,還要求企業必須在開工前就為可能遇到的環境問題做好預案。此外,瑞士對于違法排污的懲處力度較大,企業必須承擔第三方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失,支付環境清理費用,嚴重時還需承擔刑事責任。

不同于不惜以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貧困國家和有能力將增長讓位于環境的發達國家,現階段中國需要在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尋求平衡,因此對環境污染的懲處力度往往較輕。比如,在立法方面,《大氣污染防治法》對于污染事故單位的罰款金額上限僅為50萬元人民幣;另外,企業只需繳納顯著低于經濟利益的排污費就可超過法律規定的標準排放污染物。在執法層面,地方政府往往受到經濟發展水平所限,使得法律體系本就并不完善的污染治理更打折扣??梢?,經濟發展水平對于制約了我國的環境保護,政府只能選擇在保證經濟增長的約束下最大化對環境污染的打擊力度。

(2)政府的環保力度影響企業保險需求。政府對于環保的態度和力度主要體現在相關立法執法上,這又將直接決定企業的環境污染成本,進而影響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需求。如果政府的環保態度強硬,對于造成污染事故的企業懲處嚴格,并要求企業向受到事故影響的第三方支付較高的賠償金額,則出于降低成本的考慮,企業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需求將增加。簡單的經濟學分析能夠更清楚地進行說明。

假設某企業的產品價格和銷量外生,分別為a和y。企業生產可以選擇使用環保或者不環保的設備。選擇不環保生產設備的總成本為c,導致污染事故的概率為p,帶來損失為w,法律規定的罰款和賠償比例為θ(即賠償金額為θw),保險公司提供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為α。因此,企業采用不環保生產設備進行生產且不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預期利潤為:

π=(ay-c)(1-p)+(ay-c-θw)p=ay-c-pθw

可見,如果企業的產品價格和銷量外生,不投保企業的預期利潤將取決于發生環境污染事故的概率和事故后需要依法支付的賠償金額。如果將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視作總體,則特定企業污染事故的發生概率p由總體的分布性質決定,可視作外生,因此,當事故造成的損失額w一定,企業的預期利潤完全取決于法律所規定的罰款和賠償義務,即θ。

當政府的環保力度較弱,企業為污染所承擔的處罰和賠償比例θ極低甚至趨近于零時,環境污染事故發生與否對預期利潤完全沒有影響,企業自然不會考慮購買成本更高的環保設備,也不需要通過投保來分散污染事故帶來的罰款和賠償風險;反之,當政府的環保力度較強,企業的預期利潤將與其所承擔的賠償比例θ負相關,一旦發生環境污染事故(p=1),企業的利潤為:

π=ay-c-θw

若θ<(ay-c)/w,則π>0;若θ>(ay-c)/w,則π<0――也就是說,當政府環保力度較強,企業需承擔的罰款和賠償比例θ>(ay-c)/w,一旦發生污染事故,使用不環保設備且不投保的企業將面臨虧損,因此需要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分散風險,保證無論是否發生污染事故都能正常經營。不過,由于生產設備環保與否會影響污染事故發生的概率,保險公司將對不同類型的企業收取差異化的費率。

假設企業產品價格和銷量仍舊外生且不變,分別為a和y。企業以環保設備進行生產的總成本為c′(c′>c),引發污染事故的概率為p′(p′

四、 促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發展的對策

首先,加大環境保護領域的立法和執法力度,提高企業的環境污染成本。目前,中國只有《環境保護法》和《侵權責任法》兩部基本法規涉及到了環境污染賠償的相關事宜,但都未明確規定企業應承擔的罰款和賠償標準,其他作為具體執法依據的行業環保法規對污染企業的處罰也都數額較小或者非常模糊。立法環節尚且如此,受到經濟增長目標約束,地方政府的執法力度只會更加堪憂。因此,促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發展需要在環保領域的立法執法上更加嚴格,在相關法律中明確環境事故主體應承擔的刑事和民事責任,并且切實強化責任的追究,提高企業的環境污染成本。

第二,完善環境保護責任保險發展所需的配套條件,為增加保險供給提供支持。環境風險評估是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產品設計和定價的基礎,但目前國內對評估的標準、程序、機構、費用等均未形成規范,且不同行業所需的評估方法各不相同,這些無疑提高了保險公司經營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成本??紤]到市場需求的數量本來就達不到大數法則和規模經濟的要求,供給曲線彈性較低又使得供給對費率提高并不敏感,只有盡快完善制度發展所需的基礎配套條件,切實降低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才能促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供給的增加。對此,可以學習江蘇無錫試點的成功經驗,借助社會機構的力量實現風險評估的專業化和市場化;此外,還應建立統一的環境污染事故損失核算及理賠標準,保證理賠環節有據可依,促進環境保護責任保險市場的規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雙軌制”困境與解決方案[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0(1):47-51.

[2] 駱少鳴.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發展及推進策略――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J].福建金融,2014,(4):11-15.

[3] 盛和泰.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應有之義[J].金融博覽:財富,2015,(6).

[4] 吳沖.我國建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需要攻克的幾個難點[J].上海保險,2011,(7):24-26.

[5] 閻建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J].中國金融,2015,(10):22-23.

篇3

關鍵詞:礦產污染 生態破壞 三種生產理論 界面活動控制理論

2010年國內發生了兩起重大的礦產污染事件。2010年7月3日,福建省紫金礦業有限公司銅礦濕法廠銅酸水泄漏,9100m3的污水順著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導致汀江部分河段被污染,大量網箱魚死亡。10月21日, 中金嶺南最大的鉛鋅冶煉廠——韶關冶煉廠發生鉈泄露,導致北江中上游出現鉈超標現象[1]。這樣重大的污染事件不僅對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也給人民的生產、生活乃至身體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成為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和諧音符。

人口、資源和環境決定著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的本質是人口、資源和環境三者和諧。我國礦產資源豐富,但是開發技術落后且管理不到位使我國的采礦業面臨著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三大類問題。因此,探討采礦帶來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形成規律[2]、[3],尋求合理的解決對策[4]-[9]成為廣大學者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就污染論污染往往會使人們在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面前陷于末端治理的被動局面。只有從理論層面探討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深層次原因[1] 、[10]、[11]、[12]、[13],才有利于從根本上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采礦活動在體現人類社會生產與自然環境的矛盾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從三種生產理論和界面活動控制理論來探討采礦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為揭示礦產污染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提供新的思路,為解決礦產污染問題提供理論支持。

1.基于三種生產理論和界面活動控制理論的礦產污染及生態破壞成因解析

1.1基于三種生產理論的解析

1.1.1三種生產基本原理

三種生產理論是伴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不斷深化應運而生的[13]。該理論認為人和環境組成的世界系統的生產過程包括人口生產子系統、物質生產子系統和環境生產子系統。人口生產指人類生存和繁衍的總過程,包括人口數量、人口素質和人口消費方式;物質生產指人類從環境中索取生產資源并接受人口生產環節生產的消費再生產,并將他們轉化成生活資料的總過程,包括社會生產力和資源利用率;環境生產則是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環境對其自然結構、功能和狀態的維持與改善,包括消納污染(加工廢棄物、消費廢棄物)和生產資源(生活資源、生產資源)[11]。環境生產子系統是人口生產子系統和物質生產子系統的基礎,環境生產的輸入-輸出不平衡是造成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環境生產的輸出包括有形的資源輸出和無形的環境容量能力的輸出;輸入包括人口生產和物質生產的廢物輸入和對環境的保護措施的輸入。廢物的輸入超過環境容量的輸出,保護措施的輸入卻跟不上資源的輸出,因此環境生產輸入-輸出平衡失穩,環境問題隨之而來。三種生產理論突破了兩種生產理論—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的局限,對大規模過度的與掠奪性的使用環境資源(包括自然資源與消納廢物),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等問題進行了合理的解釋,并且為解決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思路[10]、[12]。

1.1.2從三種生產理論探討礦產污染的成因

人口生產環節的基本參量是人口數量、人口素質和消費方式。中國人口基數龐大,這直接導致了社會對礦產資源消費的總額超出了環境生產子系統的資源生產力。而且現階段中國的人口素質即人的科技力量和文化道德修養還不夠高,在巨大的經濟誘惑面前企業選擇眼前利益忽略環境生產。再者,綠色消費的觀念還未深入人心,人們不正確的消費方式也加重了環境問題。紫金礦業污染事件和中金嶺南鉈污染事件發生后其A股股價都漲停。出現了環境污染的負面新聞后股價反而沖擊漲停,市值增大,這表現股民對上市公司環境風險的忽視[17]以及消費觀的錯誤。

在物質生產環節,資源利用率不高,即在同等的環境資源下,物質生產過程從環境中索取的資源量大且加載到環境中的廢物多。紫金礦業的銅酸水和中金嶺南的重金屬,這些都是人口生產和物質生產的廢物。江、河都是一個開放的具有自組織機制的系統。銅酸水和含鉈的廢水作為正熵輸入汀江和北江中,增加了它們的熵值,破壞了它們的耗散結構和自組織性,系統失去平穩。

對于環境生產環節,其資源生產力和污染消納力都遭到了破壞,系統內部的能量和物質流動都受到了影響。所以環境生產子系統崩潰,三種生產的環狀結構失穩。

1.2基于界面活動控制理論的解析

1.2.1界面活動控制基本原理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事物或系統之間共同的部分或者聯系渠道,是不同系統的物質、能量或信息交匯的場所,是相關聯的事物或者系統之間最活躍、最容易發生變化的部分。它可以是時間上的,空間上的甚至是其它形式上的;可以是直接的界面也可以是間接的界面。比如,河岸線是河流與陸地之間的空間界面;演替進行中的荒草地實際是草地生態系統與荒漠生態系統之間的時間界面。界面具有兩個基本的特征:一是只存在于相互聯系的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事物之間發生物質、能量或者信息交流的產物;二是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間的通道,來自相互作用的各個系統的物流、能流或者信息在此交匯,因此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者系統所共有的。界面上的過量的人類活動往往是產生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對界面活動進行合理地控制是減少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11]。

篇4

【關鍵詞】 經濟增長 環境污染 庫茲涅茨曲線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廣西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到2013年,廣西的GDP已經達到1.4萬億元,是10年前(2003年)的5.12倍。但經濟的高速發展也會帶來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問題。1998―2012年,除了二氧化硫和工業固體廢棄物有較大幅度減少外,廣西的環境污染總體來說有不斷惡化的趨勢,特別是工業廢氣排放量由1998年的4152億標立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27611億標立方米,其排放量增加了近6倍多。2013年,廣西首府南寧的空氣污染指數已經出現PM2.5,空氣質量在某些時候顯示為嚴重污染,廣西其他主要城市也正遭遇著大氣的嚴重污染。工業廢水雖然經歷先上升后下降的狀態,但其排放總量仍然較大。經濟增長伴隨環境污染,不利于廣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Grossman和Krueger在1991年首次研究了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Panayotou(1993)指出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成為環境的庫茲涅茨曲線(簡稱EKC)。EKC反映了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之間的動態關系,表示環境污染排放水平隨著經濟增長先增加而后通過改善降低的趨勢。因此,研究廣西環境污染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實證關系,驗證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在廣西是否存在以及廣西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具體特征,對促進廣西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廣西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的庫茲涅茨曲線關系的實證分析

1、EKC模型介紹

根據Grossman和Krueger于1991年提出的EKC假說,結合國內外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EKC模型的主要形式為:

Y=α0+α1X+α2X2+α3X3+u (1)

其中Y為環境污染排放水平,X為人均國民收入(也即人均GDP),u為隨機擾動項,α0、α1、α2、α3均為待估參數。

2、指標的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廣西1998―2012年廣西工業廢水排放量Y1、工業廢氣排放量Y2(包括二氧化硫排放量Y3)、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Y4為廣西污染排放水平,選取廣西人均GDP為經濟增長水平,用X表示。(數據來源于1999―2013年《廣西統計年鑒》。)

3、經濟增長與廣西綜合污染排放水平之間的關系

為了顯示廣西總的污染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需要將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構建一個綜合的環境污染水平指標,由于工業“三廢”的計量單位不同,不能進行直接的對比和加總,因此需要對工業三廢的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出一個標準化的賦值,本文采取的是典型的數據歸一化處理,其處理公式為:

其中Y=表示標準化的污染水平,Yi表示i年的污染排放水平,Ymax與Ymin分別表示樣本期內的污染排放水平的最大值與最小值,運用上式公式(2)分別對廣西工業廢水、工業廢氣(包括二氧化硫)、工業固體廢棄物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計算出綜合的環境污染水平:

Y=∑wjY(i=1998,1999,…,2012;j=1,2,3) (3)

其中,Y表示第i年的綜合的環境污染水平指標,j表示工業污染排放的類型(工業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三種類型),Y表示j種類型第i年的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環境污染排放水平,wj表示j種污染物排放量的權重。

對于污染物排放量權重值wj的計算,本文將采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結合當前廣西污染形勢以及專家打分的方法,運用EXCEL軟件構建環境污染水平的判斷矩陣,并對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最終得出廣西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包括二氧化硫)、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的權重分別為0.35、0.53和0.12。該權重結果雖然與有些學者所得出的結果有差異,但在“談霾色變”的形勢下,廣西的大氣污染與過去相比,形勢較為嚴峻,因此工業廢氣污染排放量0.53的權重值也符合廣西當前的形勢。利用權重數據,并結合公式(3),運用EXCEL軟件計算出綜合的環境污染水平Y。同時運用公式(2)對廣西人均GDP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標準化的人均GDP為X。

運用公式(1),構建廣西綜合污染排放水平Y與標準化人均GDPX之間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模型,采用統計軟件evews6.0進行回歸模擬,廣西綜合環境污染排放水平對標準化人均GDP首先進行三次函數模型進行回歸模擬,結果顯示三次函數回歸系數α3顯著為0,為了獲得更為精確的結果,改為二次函數模型進行回歸,回歸模型結果及模擬圖形如圖1。

由系數α1>0、α2<0、α3=0,并結合R2=0.68,模擬程度較高,可以得出,廣西標準化人均GDP與綜合環境污染排放水平存在較強的“倒U型”的二次曲線關系,由此可以說明廣西的綜合環境污染排放水平隨著經濟增長會逐漸增加,達到一定高度后,會隨著經濟增長,綜合污染排放水平會逐漸下降,從圖1可以看出,目前廣西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雖然存在“倒U型”的二次曲線關系,但還處于“倒U型”的左測,至于最高點雖然目前出現在2011年,但由于后面的很多年份污染排放水平處于未知狀態,廣西的“倒U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否已經達到拐點還有待未來繼續去驗證。

三、經濟增長與工業“三廢“之間的關系

1、經濟增長與工業廢水排放量之間關系

將人均GDP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數據帶入公式(1)中的模型,運用統計軟件eviews6.0進行回歸模擬,回歸模擬圖形和模型如圖2。

根據表1中的系數α1>0、α2<0、α3>0,表明經濟增長與人均GDP之間存在“N型”三次曲線關系,結合圖2與R2的值0.4可以看出,表明工業廢水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存在較弱的“N型”曲線關系,在2000年人均GDP為4378.11元時,工業污水排放量為81571萬噸,為樣本期內的最低值;而在2003年人均GDP為5631.316元時,工業污水排放量達到214814萬噸,為樣本期內的最高值在2004年下降到122731萬噸,2005年略有上漲,2006年下降到128932萬噸后,2007年與2008年工業廢水排放量一路上漲,在2008年人均GDP為14203.96元時,工業廢水排放量達到205745萬噸,達到樣本期第二高峰值,之后幾年工業廢水排放量就一直降低。

2、經濟增長與工業廢氣排放量之間關系

模型與方法同上,運用eviews6.0軟件對經濟增長與工業廢氣排放量進行回歸模擬,回歸模擬圖形和模型如圖3。

首先對模型進行EKC三次曲線模擬,經顯著性檢驗二次函數和三次函數的系數都顯著為0,然后重構線性模型,據表1的系數判斷表可以看出,模型中的α1≠0、α2=α3=0,同時由于R2的值為0.89,結合圖3,可見廣西經濟增長對工業廢氣排放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具有十分明顯的線性關系,即隨著經濟的增長,廣西工業廢氣排放量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從1998年的4125億標立方米上升到2011年的29853億標立方米,達到樣本期內的最大值,2012年雖然有所下降,但從目前廣西大氣污染的現有形勢看,廣西的大氣污染仍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

同理可以得到經濟增長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模型及模擬圖4。

通過模型的系數α1>0、α2<0、α3=0以及R2的值為0.78可以看出來,廣西經濟增長對二氧化硫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也呈較強的“倒U型”三次曲線關系,從圖4可以看出,該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處于“倒U型”曲線的右側,“倒U型”曲線右側的拐點出現在2005年,也即人均GDP為8275.6元的時候,二氧化硫排放量達到97萬噸,從2005年之后,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在2012年,達到樣本期內的最低,為47.16萬噸。

3、經濟增長與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之間關系

方法以及原理同上,利用eviews6.0軟件對廣西經濟增長對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進行回歸模擬,回歸模型及模擬圖形如圖5。

根據模型的系數α1<0、α2>0、α3=0判斷,廣西經濟增長對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呈“U型”二次曲線關系,且R2的值為0.707,表明“U型”曲線特征較為顯著,從圖5可以看出,廣西經濟增長對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處于“U型”曲線的左側,1998―2012年,廣西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最高的年份為1998年,在人均GDP為4070.67元的時候,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達到245萬噸,樣本期內,廣西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最低的年份是2012年,2012年廣西的人均GDP為24876.15元,而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僅為0.41萬噸,表明廣西的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治理已取得顯著的成績。

四、廣西環境污染庫茲涅茨曲線特點的原因分析

通過對廣西1998―2012年的經濟增長與綜合環境污染排放水平的相關分析表明,從總體上看,廣西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滿足“倒U型”特征,只是目前廣西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處于“倒U型”曲線的左側位置,廣西經濟的不斷增長以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加劇地區環境污染,在“十五”時期,廣西GDP年均增長15.4%左右;到“十一五”時期,廣西GDP年均增長在16.3%左右。2012年,廣西GDP總量達到13035.10億元,人均GDP達到24876.15元,其中第一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1%,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1.6%,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0.3%,從廣西人均GDP水平和產業結構來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廣西的經濟也已步入到工業快速發展的階段,城市化進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的推進,使得廣西的經濟增長、能源消耗、環境污染排放水平處于上升階段。

從廣西1998―2012年的經濟增長與廣西工業“三廢”的相關分析可以看出,廣西仍然走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經濟增長對工業廢水排放量的EKC存在較弱的“N型”三次曲線特征,且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波動較大,也表明工業廢水排放量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較弱,近幾年工業廢水排放量有輕微下降的趨勢,可見廣西的污水治理措施初見成效,但工業廢水排放總量仍很大,廣西大量的制糖造紙、冶金、化工等很多中小企業為了節約成本,不做污水處理,這也是廣西工業廢水排放總量高的主要原因。

廣西經濟增長對工業廢氣排放量的EKC呈線性特征,即隨著工業經濟的增長,工業廢氣污染也在不斷的加劇。近年來,廣西工業產值也在不斷增加,2012年廣西的工業總產值為15657.2173億元,比2010年的9644.1278億元增加了62.35%,比2005年的2547.3188億元增加了近5.15倍,工業產值的快速增長,也伴隨著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特別是近兩年來,廣西的主要城市如南寧、柳州、桂林等已出現“霧霾”天氣,廣西的大氣污染已顯示較為嚴峻的狀態。廣西經濟增長對空氣中的二氧化硫EKC與對工業廢氣排放量的EKC不同,廣西經濟增長對空氣中的二氧化硫EKC呈“倒U型”特征,且處于“倒U型”曲線的右側,廣西經濟增長對工業固體廢棄物的EKC呈“U型”特征,且在“U型”曲線的左側,雖然兩者在函數的表現形式不一樣,可曲線卻有共同的特征,即隨著經濟增長,二氧化硫和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逐漸下降,根本原因在于,廣西實施治理和綜合利用等措施在降低二氧化硫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高效脫硫設備的大量使用,使得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降低,2012年廣西二氧化硫排放量為47.16萬噸,二氧化硫的去除量為113.5萬噸,去除率達到70.6%。工業固體廢棄物的降低更是效果顯著,隨著技術的進步,工業固體廢棄物的再利用是工業固體廢棄物急劇下降的根本原因,2012年廣西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7964萬噸,其中處置2218萬噸,綜合利用5369萬噸,最終只排放了0.41萬噸,是1998年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的0.17%。二氧化硫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治理雖然成果顯著,但工業廢氣和廢水的治理還需要不斷的加強,2012年廣西環境污染源治理投資總額為1976067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1.2%,與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存在較大的差距,總體來說廣西環境污染治理任重道遠。

五、廣西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1、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

關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不能單純認為二者是矛盾的對立體,發展經濟必定帶來環境的污染,帶來生態環境的惡化或者保護環境會限制經濟的發展,從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可以看出來,經濟與環境是一個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的一個有機整體,經濟增長為環境保護、污染治理提供保障和經濟基礎,同時又因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環境問題;環境保護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經濟的發展,因此應該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不能盲目追求經濟增長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追求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齊頭并進。

2、走循環經濟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循環經濟堅持“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從廣西目前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可以看出,當前廣西綜合環境污染排放水平隨著經濟的增長逐漸提高,即表明廣西的高污染工業發展迅速,因此必須加強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經濟效率低的工藝和設備,推進污染型企業走循環經濟道路,積極發展能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新興產業。促進資源節約和資源的綜合利用,構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鼓勵再生資源產業發展,政府機關應大力宣傳循環經濟理念,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3、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走科技創新之路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體現了科技在協調環境與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廣西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減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促進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創建良好的生態科技創新體系,通過大力發展和使用節能技術、污染無害化處理技術、再生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等,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生產能力、自我凈化能力、自我修復能力,構建一條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創新之路。

(注:本文系廣西財經學院數量經濟學重點實驗室2014年開放性課題,項目編號:2014SYS08。)

篇5

[關鍵詞]生態城市;環境污染;資源環境承載力;經濟發展模式;城市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176

1長三角地區城市建設背景分析

自2013年中國近半數城市遭受霧霾污染,中國環境問題越發嚴重,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前沿地區,環境污染問題更是成為制約區域城市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城市群,作為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到高階段的必然產物,在我國推進城鎮化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認可,長三角城市群作為我國經濟實力最強勁的區域,

由于工業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快速城市化建設,已經形成了超大規模人口數量和較高的人口密度;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居民生活、交通運輸方式的改變,快速工業化進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爆炸式增長的機動車以及交通擁堵都在加劇環境資源壓力,導致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長三角地區面臨的問題正是我國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相矛盾的體現,因此探究長三角地區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環境問題越發突出,國內外學者針對城市群建設與生態環境相關聯的研究越來越重視。由諾瑟曲線規律可知,當城市化水平處在30%~70%的中期迅速發展階段,人均能源消耗和單位GDP 能源消耗會出現急速上漲趨勢。長江三角洲地區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劇,據統計1999―2012年該地區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速為096,平均城市化率達到507%,可見正處于發展中期,如此的發展規模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能源的剛性需求以及環境的嚴重污染[1]。

在城市化發展角度來看,黃金川、方創琳(2003)認為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相互影響,生態環境隨城市化的發展存在先衰退、后指數改善的禍合規律[2]。宋建波等(2010)通過構建城市群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的評級指標體系,測算長三角16個城市的協調發展程度,長三角城市群內部的城市之間城市化水平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差距較大,城市化水平差距明顯[3]。

因此環境資源是長三角城市群發展的重要承載因素,支撐長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的發展,環境容量大小以及環境質量水平都對長三角城市群的建設起著關鍵性作用;長三角城市之間城市化水平與生態環境水平之間存在顯著差距,內部發展不平衡將不利于長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續發展。

鑒于此長三角地區想要增強本區域的綜合競爭能力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解決生態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的矛盾。探索建設生態型城市不僅有利于衡量群內城市城市化水平與環境污染程度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城市化和生態環境研究奠定基礎,也有利于更好的解決城市群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為長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時也為我國城市群建設提供寶貴經驗和教訓。

2長三角城市發展問題分析

21經濟發展方式制約環境質量

長三角地區當前經濟總量規模龐大,在諸多環境治理政策影響下環境污染損失增速雖然放緩,但目前還沒出現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環境污染仍將隨著經濟增長而增加[4]。上海環境污染主要是由城市“增生”和“外擴”帶來的,高度城市化的經濟聚集效應加大了環境壓力;江蘇省經濟增長主要依賴第二產業的發展,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再加上省內城市發展差距較大,對構建協調區域性的生態城市帶來了難度;浙江省同樣面臨城市差距大的問題,然而浙江省商品經濟發展模式相較來說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以寧波為代表的華東地區重要的發電和化工基地面臨較大的減排治污壓力,產業結構依靠鄰港工業和進出口貿易,限制了制造業未來發展方向的轉換[5]。

22資源承載力限制生態城市建設

經濟發展方式帶來的環境污染是直接原因,由資源和環境約束引發的矛盾和沖突顯得更為復雜和尖銳,難以調和。從人口、用地增長與資源環境消耗的關系看,2005―2010年每增加一個人口,長三角地區就要新增用水量610平方米、能耗168噸標準煤和城鄉建設用地250平方米;每增加1萬元工業增加值就要新增工業煙塵排放02千克和固廢排放1766千克左右。雖然2005―2010年萬元GDP用水量和能耗分別下降了449%和171%,但人均用水量和能耗則上升了03%和507%,單位水、能源等資源消耗水平以及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水平也明顯高于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與國外先進發達國家的水平更不可能同日而語。

23地區間利益矛盾加劇環境污染

篇6

“思想支配行動”,作為化學教師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要意識到化學教學對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這樣,咱們才能在化學教學中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在實驗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化學實驗,不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它們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又能很好的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的許多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實驗得到的。”因此,在化學實驗中滲透環境教育就更生動、更具體、更直接、更有教育意義。如藥品取用為什么要按規定用量,沒說明用量則取少量,固體藥品蓋滿試管底部,液體藥品則取1-2ml,這樣既節約藥品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再如對用剩藥品的處理: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拋棄,不能帶出實驗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為了防止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危險;硫磺在空氣中的燃燒需要在密閉的容器中進行;制氣體的裝置為什么首先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為什么要對尾氣進行處理;以及聞氣體的方法;化學試劑的貯存和使用等等?;瘜W實驗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環境教育的重要時機,教師必需運用好這環節,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新課標提倡:“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因素加強對學生的環境教育。例如,在講“我們周圍的空氣”一單元時,可以給學生講解空氣的污染與治理,沙塵瀑的產生與防治,也可根據學生的實際,講解如何避免SO2、CO的中毒以及SO2、CO中毒后如何處理;還可以給學生講解臭氧的作用以及出現臭氧空洞的嚴重后果等。在講解“自然界的水”時,淡水資源的危機、水體的污染便可貫穿其中,從全球來看,淡水資源短缺,分布不均,而水污染又在進一步加劇,造成淡水供需矛盾的尖銳;這樣能很好的讓學生意識到,環境污染給人類造成的極大危害,使之體會到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講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識學習后,可以給學生介紹“溫室效應”的形成、事實、危害。在講解“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時給學生講解酸雨的形成、空氣的污染、溫室效應,以及為何要尋找和開發新能源等。在講解“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時,教育學生為什么要合理開采和利用資源以及廢舊電池為何要回收等;在講解“有機合成材料”時給學生講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如何解決“白色污染”,教育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爭做保護環境的主人。

作為化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書本知識,結合身邊實際把環境教育穿穿于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前因后果以及一些相應的解決辦法,培養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

四、在課外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獲得知識、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環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保護環境。教師可以利用如3月12日植樹節、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爭取當地有關部門的支持,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使學生通過這些活動受到教育,從而提高環境保護的認識。還可以利用寒署假、節日等空余時間讓學生通過開展社會調查的方式對自己生活的地方進行環境調查,看一看我們身邊存在哪些環境問題?造成這些環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首要污染物是什么?有什么嚴重后果?可以通過什么方法加以解決等,從而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五、在化學試題中滲透環境教育

篇7

【關鍵詞】環境問題的根源;產業結構;負外部性

【中圖分類號】D92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18X(2012)08—0164—07

氣候變化背景下,全球變暖給人類生存與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環境問題日益矚目。環境問題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產生,亦應在發展中解決。解決環境問題的首要任務是正確理解環境問題的演變,深刻剖析環境問題的根源,對癥下藥。目前學界普遍認同:環境問題的產生既是哲學、倫理、宗教等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問題,也是技術、經濟等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問題;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經濟活動與環境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所致,是人類經濟與社會發展同環境的矛盾的產物。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應當進一步厘清環境問題的經濟根源,剖析其直接經濟原因。多數學者認為,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在于經濟行為的負外部性和共有資源的非排他性,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貧困化也難辭其咎。但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忽略了經濟活動與環境之間一個重要橋梁——產業結構。人類經濟活動是通過產業結構作用于環境的,因而挖掘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首先應當研究產業結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一、產業結構與環境問題的關聯剖析

(一)“三大產業”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環境問題,從來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不僅與社會、政治活動相互影響,更與經濟活動相伴相生。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產業之間和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產業和部門之間的技術變動和擴散的相互聯系,是經濟結構的關鍵組成部分。產業結構既主導資源配置又決定環境資源消耗和污染物產生,是聯系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的重要紐帶。

經合組織(OECD)以經濟活動和生產部門作為標準將全部經濟活動劃分為三個產業,即農業、工業、服務業。各產業由于在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以及生產方式上的差異,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也有所不同。農業亦即第一產業,是指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包括農、林、牧、副、漁等,其對環境的影響是雙面的。一方面,農業多以綠色植物為生產對象,而綠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氣、固定二氧化碳、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吸收毒物、殺滅病菌,是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另一方面,農業對水和土地的需求較大,不合理的墾殖和放牧會引發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化肥農藥污染等環境問題。工業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質的生產部門,包括礦業、制造業、建筑業以及公共事業(煤氣、電、水的供應等等)。該產業以高能耗、高污染著稱,其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形式。其中制造業不僅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造成大氣污染和化學品污染,其工業用水量的不斷增長更直接導致水資源的稀缺。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非物質生產部門為第三產業,其中金融、服務等行業能源耗費量和污染排放量都有限,但旅游業、集體運輸業、餐飲業等行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質量有負面影響。由于三大產業對于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力不同,故而在經濟活動中的比重和布局必然導致環境問題迥異。

(二)產業結構與環境問題的因果分析

環境問題是多種原因交互而導致的復雜結果。自然是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自身具有一定的自凈能力。人類作為這個系統的組成部分,其排放的污染物可以被自然消化、分解,進入自然的物質循環系統,以維持生態的平衡。只有當人類向環境排放的污染物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導致污染物累積從而影響人類健康和生存時才產生環境問題。哲學、政治、宗教、倫理、經濟、社會等從各個不同角度左右人類思維方式,影響人類活動方式和規模,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或單獨作用最終引發環境危機,是環境問題產生的復合原因。環境問題的根源,是指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原因的原因,或稱終極原因。根本原因必須在特定范圍內討論,否則任何事物的終極原因都是自然界本身,失去探討的價值。我們之所以將環境問題根源的討論限定在經濟范圍內,是由經濟活動的特性和地位決定的。生存是人類的第一要務,經濟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同時也是排放的污染物最多、對外部環境影響力度最大的活動。政治、宗教、文化等活動主要是通過經濟活動影響環境的。因此要探尋環境問題的根源,必須對人類經濟活動進行深入分析。在經濟活動的范圍內,經濟行為是基本范疇,任何經濟活動都是由行為人的經濟行為構成的,我們探討環境問題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改變人類的行為減少環境問題的發生直至解決環境問題,因而我們必須從經濟行為的層面上展開,著重研究經濟行為和環境問題之間的因果關系。

經濟行為是經濟行為主體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而實施的各種經濟活動,例如消費、儲蓄、投資、稅收等等,并確定相應權利義務關系的行為。經濟行為具有外部性。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支付的為正外部性;對他人和社會產生的不利影響被稱為負外部性。工礦企業排出的廢水、廢氣、廢渣對他人及環境帶來的損害,我們稱之為生產的負外部性;而由市民使用汽車排出的尾氣造成的大氣污染,則稱之為消費的負外部性。負外部性導致污染產生。自然資源的破壞主要源于負外部性和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由于自然資源的共有資源屬性,具有競爭性無排他性,易致共有資源過度使用,資源枯竭成為應有之義。因此,負外部性是導致污染的產生和自然資源退化的重要因素。行為人享受了其行為的福利,卻由他人和社會共同承擔由其行為造成的污染、自然資源退化等后果。由于無須為此付出任何代價,行為人不但不會主動采取措施減少其不利影響,還會為謀求更大利益而加倍從事此類行為,從而加快、加深資源退化和環境污染的速度與程度。因此,經濟行為的負外部性導致了環境問題的產生,沒有負外部性就沒有環境問題。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不確定性,原因同一性并不必然導致結果的同一性。經濟行為的負外部性并不必然產生環境問題。只有當負外部性達到一定的規模和程度,超出了環境自凈能力時,才會產生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的結果。如果社會或公眾能夠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和控制行為的負外部效應,環境問題也是可以避免的。因此行為的負外部性是環境問題產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1974年英國哲學家約翰·麥基在《宇宙的粘合——因果關系研究》一書中認為,所謂的原因是結果的非必要而充分條件中的一個不充分卻是必要的部分。簡稱為“INUS”條件。根據“INUS”理論,負外部性不是環境問題的原因。環境問題可以由政治、經濟、戰爭或自然災害引起,一枚核彈的爆炸就可能導致當地生態系統完全崩潰,經濟行為負外部性規模化并非環境問題的必要條件。但當負外部性的規?;竭_超過環境自凈能力的程度時,環境問題一定會產生,因而是環境問題的非必要的充分條件。但在經濟領域內,僅僅負外部性的規?;旧恚谏形闯^環境自凈能力時環境問題并不能產生;如果沒有負外部性的規?;?,環境問題一定不會產生,又具有必要性。因此負外部性的規模化是“非必要而充分條件中的一個不充分卻是必要的部分”,滿足“INUS”條件,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罪魁禍首。那么,經濟行為的負外部性究竟是通過什么路徑和方式達到規?;哪兀慨a業結構自然落入我們的視線。

二、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是環境問題的根源的實證分析

實踐中,經濟社會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狀況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第一,經濟活動的規模。經濟活動的規模越大,自然資源的消耗越快,污染越嚴重。第二,經濟結構。經濟結構決定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水平和類型。從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的組成和構造考察,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分配結構、交換結構、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其中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有密切的聯系。以工業為主導的國家或地區,自然資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大,污染程度較重。第三,技術水平。同樣產業結構的兩個國家,如果使用的技術不同,產生的污染也不同。第四,環境保護政策和環境支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環保更加重視,環保投入也會相應增加。從經濟系統運行的角度考察,產業結構的變動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認為,勞動和資本要素由生產率較低的部門向生產率較高的部門轉移,一定能夠加速經濟增長。合理的經濟結構不僅能夠提高經濟活動的水平、擴大經濟活動的規模,對技術水平和收入變動以及環境政策和支出也有刺激或抑制作用。因此,在互相聯系與影響的四個因素之間,經濟結構,尤其是具有主導作用的產業結構,決定了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的規模和程度,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影響污染程度

1.產業間的比例結構決定污染物的種類和總量。產業結構首先是指國民經濟中各產業之間和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不同的產業及不同產業部門對環境影響不同。其所產生的污染是結構性污染的重要組成部分。結構性污染是指污染的狀況與經濟系統中的某種結構有關,污染的狀況和特征會隨著比例關系或分配關系的變化發生變化。同一產業部門使用的原材料、能源、生產工藝甚至產品都具有一定的相似度,所以產生的排放物也基本相同。如果一個經濟區域內重工業發達,則其污染負擔一定較重;而以金融、旅游等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地區,環境狀況就相對優越。因此,調整本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可以控制污染物的種類及總量。

2.產業組織結構影響污染水平。在很多的文獻中,產業組織結構也屬于產業結構的范疇。產業組織結構是指產業內企業的組成情況。產業組織結構直接影響污染水平。規模小的企業因為不能達到規模效益,在競爭中缺乏優勢,獲利水平很低,無力進行污染治理,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如果一個產業內大量的企業都是小規模、低效益的,則污染水平相對較高。如果產業的平均技術水平遠遠落后于同行業水平或國際水平,資源使用效率低下,也會帶來嚴重的污染排放問題。

3.產業布局不合理加劇污染程度。對于一國而言,產業結構還存在產業布局問題。產業布局是指產業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范圍內的空間分布和組合。不同地域根據不同的資源優勢形成產業結構,再與其他地域的產業形成產業布局。不合理的產業布局所引起的環境問題是嚴重而突出的。從宏觀戰略布局來看,工業布局極端集中或極端分散都會導致難以治理的環境問題。工業布局高度集中,超過環境容量負荷,則人口稠密、空氣污濁、水質惡化;工業布局過于分散,則污染遍布,難以治理。從中觀區域布局來看,區域內工業布局不合理,導致資源綜合利用率低,大量可利用、回收的廢水、廢氣、廢渣不能就地利用。因此,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布局不合理會加劇環境問題的治理難度。

以我國產業結構和環境現狀為例。2009年我國三大產業分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3%、46.3%和43.4%,工業區主要集中在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并逐漸向沿邊、沿江和內陸地區擴大。這種以效率為導向的非均衡布局模式使中國環境狀況也具有典型的區域特點。2009年中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1277.5萬噸,二氧化硫排放總量2214.4萬噸,其中排放量最大的都集中在河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重慶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長江、珠江三角洲地區等這些工業、重工業發達的省份和區域,這些地區也正是我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較重的區域,酸雨也集中分布在該區域。

4.產業結構還影響國家或地區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生產方式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勞動者采用什么樣的勞動資料進行物質生產;二是勞動者采取何種勞動組織形式進行生產活動。勞動者使用的生產資料的狀況決定著生產過程中勞動組織形式的狀況。生產方式是歷史的產物,生產資料的狀況及勞動組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工業革命早期,自然資源豐富而價格低廉,機器生產大大提高了生產力。資本家們在利益的驅動下一邊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以降低生產成本;一邊煽動消費者膨脹其物質欲望擴大市場需求,逐漸形成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是當時社會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的產物,因其不可循環性和非可持續發展性而成為影響環境的因素之一,對污染加劇和生態惡化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產業結構影響自然資源退化速度

產業結構是由一系列經濟行為構成的,是農業經濟行為、工業經濟行為、服務業經濟行為的組合。由于不同產業行為的運行機理不同,對資源消耗的種類、數量和方式不同,故對自然資源的破壞程度不同。合理的產業比例結構可以達到既發展經濟,又保護自然資源的目的,可以有效減緩自然資源退化的速度、防止自然資源枯竭。

發展中國家經濟貧困化導致的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的自然資源退化。由于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后,未能建立起本國的工業體系,無法在世界市場競爭中立于優勢地位,因此,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生存不得不依靠采掘本國的自然資源賺取外匯,尤以采礦業、林業居多。采礦業會引起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以及采礦過程中含化學物的廢水對地下水的污染等。大肆砍伐森林的后果則是水土流失、氣候惡化、自然災害頻發。如果發展中國家能夠及時投入資金和技術進行治理,的確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緩解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的狀況,但以采掘業為支柱產業本身才是環境問題的真正根源。減少采掘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建立本國合理的產業結構,才是解決經濟貧困國家環境問題的根本之道。

(三)產業結構影響能源消耗的總量和強度

產業發展離不開能源。我國能源主要依靠煤炭,煤炭的開采、加工、使用帶來大量的廢水、廢氣、廢渣,造成嚴重污染。因此各產業對能源的依賴程度也決定了其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中國統計年鑒》1978—2008年間顯示的數據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至2008年的11.3:48.6:40.1。第一產業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三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特別是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8年的40.1%。但第二產業仍舊是我國的支柱產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隨著第一產業在增加值結構中所占比重下降,其能源消耗比重也逐步降低(見圖2),到2008年下降到2.06%,相當于1981年的25%。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斷增加,能源消耗量也呈上升趨勢,其能耗比重從1980年的7.67%增加到1993年的11.16%,從1995年至今一直維持在13%以上。第二產業是能源消耗大戶,占全國能耗總量的比例最大,自1991年以后一直保持在70%以上,并且保持強勁的上升勢頭。第二產業能源消耗遠遠大于第一和第三產業。

在第二產業內部,其能耗也各有不同。其中10個主要的耗能工業部門分別是: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紡織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10個行業所占第二產業能耗總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71.61%上升到2008年的81.63%。其中黑色金屬冶煉業能耗上升幅度最大,從1985年的7638.6萬TCE增加到2008年的51 862.92萬TCE,增加了44 224.32萬TCE。能源消耗增加速度最快的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兩個行業2008年能源消耗量分別比1985年增加了732.29%和723.64%。因此,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加大第三產業的發展力度,降低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尤其是高能耗行業及產品的比例,可以減少對能源資源的過度依賴和消耗,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

地球的生態環境是一個有機系統,各個元素之間存在聯系和互動。人類每一個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都會引起生態環境的連鎖反應。由于環境自身具有自我修復能力和自我凈化能力,在人類活動對自然影響力較小的年代,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和排放行為并未引起嚴重的環境問題。經濟的產業化加強了一個產業或產業部門的各經濟行為之間的相互配合與補充,提高了經濟行為的效率,同時加強和擴大了負外部性的作用和影響。這種倍增的負外部性作用于環境,一方面是日益沉重的環境負荷影響自然資源的自我修復,導致自然資源的退化;另一方面是自然資源的退化又影響環境自我凈化能力的發揮,使污染更難以消除,加速了生態系統的崩潰步伐。因此,產業結構不合理是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

三、環境問題解決的法律因應

明確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法律保障是當代社會應對各種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立法者應當以立體思維建立環保法律體系,在立法中對產業結構的規劃和調整予以界定,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環境問題。

(一)有關產業結構規劃與調整的立法現狀

目前,在《環境保護法》的統領下,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個包括污染防治、自然資源保護、環境程序、環境標準等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環境法律體系,其中關于污染防治的法律有16部(包括憲法、刑法、民法中的相關條款)、行政法規46項,各部委頒布的污染防治規章多達371項;關于自然資源保護的法律17項、行政法規18項、部委規章24項。然而這些法律法規中,尚無規范產業結構規劃的專門法律法規或專門章節,偶有提及也比較空泛,要在實踐中真正落實還有較大努力空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產業結構的規劃和調整還處于原則性規定階段。目前關于產業結構的相關內容,主要出現在法律法規的總則部分,還沒有具體細化的規定,還未落實到操作層面。在《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總則部分都出現了“合理規劃工業布局”的原則規定,卻在后續章節中都未做具體規定,缺乏可操作性。2004年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要求有關部門進行產業等規劃時應遵循固體廢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但仍缺乏產業結構規劃的具體規定。第二,對于產業結構規劃和調整還停留在較為基礎的層面,較多強調“產業布局”,缺乏深入研究和規定。如前所述,產業結構中不僅產業布局影響環境,產業組織規模以及產業比例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可小覷。早在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的《關于加強淮海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就明確了產業結構調整與環境污染的關系,首次對產業組織進行規范,對于重污染行業中規模較小、污染處理能力低下、污染嚴重的小企業進行整治。該《通知》還初涉了產業內部比例調整問題,雖然對已有產業內部比例及產業間比例調整問題尚未觸及,但立法者已經充分意識到產業結構與環境污染之間的因果關系,對于即將上馬的重污染項目進行嚴格的限制。這無疑是環境保護的一大進步!然而遺憾的是,其后制定或修改的幾部重要的污染防治法律都只是蜻蜓點水般地規定了“合理調整產業布局”,沒有對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進行系統的研究和規定,貽誤了解決環境問題的時機。第三,缺乏相應的法律責任。雖然《關于加強淮海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做了規定,但并未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不但未對政府機關問責,也沒有追究小企業主的法律依據。這不但給規劃者們留下了的空間,更為環境污染加劇、自然資源破壞埋下了伏筆。

(二)有關產業結構規劃與調整的立法建議

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和環境危機,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要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因此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政府提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的指導思想。“十二五”規劃屬于政策范疇,是國家為實現下階段的經濟目標而確定的行動指導原則,靈活多變且強制力較弱。環境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需通過長期的努力才有解決的可能性。因此,我國應將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定型化,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規定下來,形成解決環境問題的長效機制,才能真正解決環境問題。

1.遵循立體思維環境保護的立法理念。環境保護的立體思維是從整體思維發展而來的。所謂環境保護的整體思維是指把全球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宏觀的角度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發展觀確立以后,為了應對新形勢下的新問題,日本于1993年頒布了新的《環境基本法》。新法確立了環境保護的整體思維和全球思維,以日本對全球環境所負的責任為基本點,以將社會的經濟結構和流通方式轉換成為對環境負荷小的發展模式為基本策略,不僅著力于公害防止,更把法律調整的范圍擴展至社會、經濟、人民生活的每個環節。環境保護的立體思維,即是指不僅要把整個地球、一個區域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要從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各個不同的角度,各自采取措施保護環境。具體到法律層面,即指不僅要制定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在經濟法、商法等法律中也應體現環境保護的理念,與環境保護法律互相配合,形成有機統一的法律體系。例如產業結構規劃與調整的內容,不僅在環境法中要規定,在規劃法、審計法、稅法等法律中都要有配套體現,有利于更好地發揮環境法律法規的作用。另外,遵循立法的立體思維還有助于防治法律逆向調節,即立法機關雖然制定了環境保護法律,但是由于與該項立法目標相悖的其他法律或者文件依然存在并發揮作用,致使出現了與環境資源保護立法目標相反的結果。法律的逆向調節不僅使立法目的落空,還給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機,損害法律的威信。

2.在《環境保護法》中明確規定產業結構規劃與調整,確立其指導性地位。城市規劃是指對城市的空間和實體發展進行的預先考慮。其對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質形態部分,涉及城市中產業的區域布局、建筑物的區域布局、道路及運輸設施的設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城市規劃與產業結構規劃雖然都包含了產業布局,但內涵卻有本質上的不同。城市規劃側重于空間規劃,而產業結構規劃除了包含產業布局規劃外,更注重具體產業的比例架構,包括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的比例架構。因此我國應當在《環境保護法》中增加專門條款,明確產業結構的原則性地位,以便對具體法律法規進行指導性調節。

篇8

關鍵詞:贛南地區;水生態;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X171.1 文獻標識碼:A

1贛南地區水生態環境現狀概況

1.1水體污染現象較為嚴重

贛南地區作為臍橙之鄉,農業等相關領域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獲得了較為可喜的經濟收入,這大大地拉動了本地區的經濟發展。但是與此同時又會產生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水體污染的現象較為嚴重,由于稀土資源的無序開掘和對農業發展速度的迫切追求,有關農藥的使用越來越多,這就對水體的污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造成了水體的酸化和污染。農藥和化肥的殘留物等,進入河流水體,造成水質變差,這會嚴重地破壞水環境的平衡,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會導致該地區的水體涵養能力降低,長此已久就會對地區的生態的發展造成阻礙,并進一步地威脅到經濟的發展??偠灾M南地區的水體污染現象從整體上說已經處于較為嚴重的局面,這無論是對于生態的發展還是經濟的進步都是極為不利的。

1.2水土流失現狀不容樂觀

贛南地區的生態環境還面臨著另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水土流失現狀不容樂觀,稀土無序開采和土地的無限制開墾,都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水土流失現象進一步地惡化,使得該地區生態現狀變得更為嚴峻,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變差,對于地區的發展有著很大的阻礙作用。尤其是稀土礦開采廢棄地區和果樹大面積種植區,水土流失現象更加嚴峻,會使得大量的有毒物質毫不保留地進入水體,給水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作用。可以說水土流失的現狀不夠樂觀就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加速了水體污染的程度,不僅僅會給農業的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甚至還嚴重地威脅到了人們的正常生活飲水,給人體的健康狀況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只有著力地改善水體流失的現狀,才能夠從根源處改治生態環境的問題,促進該地區的生態環境發展。

2淺析造成贛南地區水生態現狀的原因

2.1片面地追求農業生產的速度

造成贛南地區生態危機現狀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片面地追求農業的生產速度,作為臍橙之鄉,在臍橙的種植和發展過程中,由于需求量的增加,就會造成擴大臍橙種植的現象,使得大量的土地被開墾,造成了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大量的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會造成土壤和水體的污染,極大地造成了農業生產發展與生態水環境發展互相不適應的局面的出現。由于土地的面積是固定的,但是農業生產的無限制的需求讓經濟的發展過于極端,忽視了對于環境的保護,在無形中導致了生態環境越來越差的局面。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著力地改善這一問題,就需要做到農業發展即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將這兩者權衡起來,做到兩者兼顧,既要保護環境又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讓該地區走向生態發展的道路。

2.2 城市化建設進程加快的必然結果

不容忽視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逐步推進,城市化建設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所在。加速城市化建設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唯一途徑,這是造成環境污染。水體災害的根本所在。面對經濟的全球化,如果不進行大量快速的經濟發展,就很難趕得上時代的潮流,這就造成了經濟與環境很難權衡的局面,一時會讓人們無法辨別這兩者的關系。因此從根本上說,還需要堅持一條以依靠技術的發展引領城鎮走上環境友好的道路,既要重視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應該促進環境生態的進步,走和諧發展之路。

3改善贛南地區水生態環境狀況的對策

3.1培養保護水生態環境的意識

培養保護水生態的意識是改進贛南地區水體環境的前提,即該地區首先要認識到當地的水生態環境的現狀,還要正確地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所在,這是改善和治理水環境的根本前提。如果不能夠從本質上看清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會造成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無容下手,很難從根本上治理水體環境污染。充分地認識到水體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明確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不能片面地追求經濟的過快增長,而要把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為治理當地的水體環境指明道路和方向,建設綠色、生態的發展之路,讓經濟發展統籌生態進步,生態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建設和諧的生態園區,促進經濟生態的齊發展。

3.2通過建垃圾處理廠等工程來治理水污染

面對日益嚴峻的水體污染問題,及時地采取對策解決這一問題是最關鍵的。由于長時間的化肥及農藥的使用,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水體污染,造成了水體的酸化、富營養化現象的加重,水質嚴重地被污染,這些嚴重地威脅到了整個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對贛南地區進行有效的治理,通過建設垃圾處理廠來進行水體污染的排查,進而達到凈化水體的目的。利用先進的工藝來進行廢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從整體上改治水體環境問題,促進水生態環境的循環利用,實現生態的友好發展。在進行了污水處理的基礎之上還要進行有效的管理,盡可能地減少水體的污染,這樣能夠減少處理污水所需要的成本,節約相關的資金,加快贛南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生態發展。

3.3生產過程中節約用水,減少化肥使用,構建生態發展模式

采用先進的灌溉技術來進行贛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灌溉,也是有效地整治水體污染的對策之一。在該地區的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通過采用噴灌的技術進行臍橙的灌溉,既能夠有效地節約用水,還能夠減少由于水體的流動造成的廢物污染水體的現象,可以有效地保護水體不再受到廢物的污染。其次還要盡可能地減少化肥的使用,盡量多地使用農家肥,這樣既能夠有效地進行農業的生產,也能夠避免對于土壤的破壞,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斷絕廢物污染水體,從根本上保護水環境,促進生態的建設和發展。將生態的建設和經濟的建設統籌兼顧,相互促進,相互配合,逐漸地探索出一條綠色的生態發展之路,促使和諧地區的建設,構建生態文明,努力地與自然和諧發展,從而創造較大的經濟效益。

3.4相關部門加強水質監測,及時有效遏制水污染事件

從根本上整治水污染的問題,離不開相關部門的水質監測,只有增加相關部門的檢測力度,不斷地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統一的規劃,才能夠從整體上保證水體健康和生態的友好發展。選取具有典型特點的測試點進行定期地檢測和排查,并制定嚴格的檢測標準和懲治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整體上提高水體的質量,加快贛南地區的生態建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就是,進行水體檢測要通過定期和抽查兩種方式進行,定期檢測能夠讓相關的工作人員養成保護水生態環境建設的習慣,能夠長期地將水生態環境維持在一個穩定的局面;通過抽查的方式進行檢測,還能夠有效地減少由于懈怠所導致的水環境問題,同時要進行多方面的檢測,加大檢測的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改善水污染的現狀。

結語

著力地改善贛南地區的水生態環境對于構建生態文明有著積極的啟示意義,在這個過程中要能夠較為清醒地認識到水生態環境發展的現狀和矛盾,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這個基礎之上進行必要的整合,采取明確的措施進行水生態的保護。首先要培養保護水生態的意識,充分地認識到水環境的保護對于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的重要意義,采取措施進行水污染的治理和清查,并根據贛南地區的農業發展狀況逐漸探索出適合該區生態發展的模式,合理地利用水資源,實現贛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夏宏生、向欣: 城市污染水體水生態環境恢復模式探討――以廣州市城區河涌水環境治理為例;全國水體污染控制、生態修復技術與水環境保護的生態補償建設交流研討會;2008

[2] 梁世軍、向欣、夏宏生:城市污染水體水生態環境恢復模式探討[J]; 《水利科技與經濟》;2010,(9)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不卡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一二三四 |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91 | 亚洲国产另类一区在线5 | 日本综合另类欧美日韩 | 色综五月亚洲欧美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