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1 08:16:0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小家電行業調查報告,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在很多投資人的印象中,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大多都擁有實力不菲的實體。但是近年來由于電商的快速發展,一批在互聯網中成長起來的“品牌”也紛紛踏上上市的進程。
比如像韓都衣舍、裂帛、茵曼、三只松鼠等在電商網站上出名的品牌都在扎堆上市。最近的一個案例是專注于家電市場的垂直細分領域的小狗電器(870077),剛剛在新三板掛牌交易,主營業務一直鎖定在研發及銷售吸塵器、掃地機器人及除螨儀等家用清潔電器。
《投資者報》記者了解到,今年4月份,阿里巴巴成立了“協助商家上市辦公室”,幫助平臺上的商家與券商、交易所以及其他已經上市或即將上市的品牌電商企業之間搭建溝通橋梁,小狗電器也是阿里推薦的首批十家上市企業之一。
由于新三板掛牌并沒有盈利的限制,因此有很多人關心,這家通過電商發展起來的企業盈利到底有多少?到底是否具有成長性?是否具備投資價值?
前不久,公司創始人檀沖接受《投資者報》記者的采訪,一一回答了上述投資疑惑。
小而美的企業也有大前景
受益于電商的蓬勃發展,根植于電商的小狗電器也日益壯大。
據小狗電器此前向新三板遞交的《公開轉讓說明書》(以下簡稱“公轉書”)顯示,從零售量份額及零售額份額兩方面來看,2013 年~2015 年,小狗電器連續三年在吸塵器領域的線上市場份額都排在第一位。
營業收入也在突飛猛進地發展,公轉書顯示,小狗電器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1-4月營業收入分別為1.28億元、2.34億元、1.4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771.35萬元、603.73萬元、679.05萬元。
公轉書上顯示,公司營收快速發展,主要是源于主營產品吸塵器的銷售。
很多人質疑小狗電器當前最大的問題是主營業務過于單一,但是檀沖在采訪中反問說,做專而精的小家電為什么不好?
“中國缺少的是對一個東西打磨得更細、更好的公司,而現在市場多是大而全的公司,以至于在個別產品的精細化和專業化上做得不足,無法滿足客戶的真實需求。”檀沖認為,以吸塵器為代表的清潔類家電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和想象空間。
只做純線上銷售
在很多電商都紛紛建立實體店,涉足線下銷售時,小狗電器的選擇是堅持純線上銷售。
很多人擔心說,小狗電器并未真正建立起自身的差異化競爭力,更多的還是靠電商渠道的慣性增長和發展驅動。同時在產品的定價權上普遍缺乏,主要靠便宜沖擊銷量和規模。
而檀沖對此并不認同。他說,很多時候外界的看法并不能清楚地了解公司真實經營,只是站在外面指點公司要如何如何。就比如我們之前推出的“中央維修”模式,“維修費用全免費”,“一切解釋權歸用戶”是我們首創的,這個模式出來以后很多人都質疑小狗的售后成本將激增,甚至壓垮我們,但是沒有。事實是,我們通過這種方式倒逼了產品質量提高,返修率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降至行業最低水平,這也是我們的創新,是沒有經歷過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據一個家電行業的統計報告針對線上線下調查報告顯示,2013年線下小家電銷售量還超過線上,2014年開始轉向,到2015年以吸塵器為例,線上銷售占了62.9%,今年有可能超過80%。線上銷售小家電是一個大趨勢。
至于靠節假日沖銷量的行為,在檀沖看來,這也是正常的現象,增加了品牌知名度,擠占了其他品牌的市場,對于公司品牌還是利好現象。
檀沖之所以堅定走純線上銷售,是因為在經歷線下經驗得出的結論。
小狗電器,其品牌概念最早成立于1999年,_始也是在各大賣場銷售,但隨著線下競爭日趨激烈,銷售成本不斷上升,以致整個家電市場進入紅海廝殺的境遇,面對大環境的改變,小狗電器開始嘗試性的轉戰線上銷售。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效果出奇的好。檀沖表示,轉戰線上后,小狗電器的營銷成本大大降低,再加上此前已經積累的良好產品口碑,小狗電器的銷售業績迅速提升。
在檀沖看來,“客戶追求的往往是最優性價比,小狗電器恰恰滿足了用戶這種需求,在同品質產品中價格更低,而在同價格檔次的產品中品質更優,這也是互聯網平臺帶給小狗最大的改變之一,這讓我們更加認定了全面轉型互聯網品牌的決心。”
融資為了更大野心
目前,小狗電器位于股轉基礎層,轉讓方式為協議轉讓。自12月6日掛牌到12月16日記者截稿時間內,小狗電器在新三板暫時沒有交易,但是檀沖并不擔心。
他說,小狗電器明年計劃融資,目前正在和部分戰略投資者進行接洽。
盡管此次登陸新三板是為了融資,但是在此之前,小狗電器沒有融過一筆資金,依靠早期的資本積累和快速的資金循環支撐起了公司的發展。這一點和眾多互聯網品牌不同。
中國企業為什么喜歡投資越南?
從2000年左右開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國際大背景下,中國企業界也興起了“走出去”的熱潮。當時,越南政府也推出了吸引外資的一些優惠政策。于是,2003年前后,中國企業選擇到越南投資,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越南的低勞動力成本更是吸引了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眾多外國企業。
云南人胡欣在越南河內投資經營了一家集生產、銷售為一體的醫藥企業。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越南辦工廠有很多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就是勞動力成本很低。“中國工人一天工作8小時,其月工資最低為兩三千元,越南工人工作時間為8小時的,工資在一千元左右;越南勞動法沒有規定不許工作12小時,我們的工廠施行的是12小時工作制,工人的工資為1500元左右。”
此外,據胡欣介紹,越南的工業原料比中國便宜很多,酒精、煤炭、水等也比國內便宜;而且越南的環保評級規定也很少,這吸引了很多生產光電產品的外國企業,但環評低標準導致了嚴重的重金屬污染。
不過,在胡欣看來,越南適合生產企業發展,不適合高科技企業,因為越南的科研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很弱。
2014年5月16日,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許寧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勞動力成本低廉、對外資的優惠政策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包括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在內的一系列貿易談判,這些都是越南吸引外資的重要原因。”
有公開資料統計稱,截至2013年3月底,中國對越南投資有效項目899個,合同總額47.1億美元,在101個對越南投資的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3位。投資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業、建筑建設等行業。
越南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4月20日,今年越南共吸收外國直接投資32.28億美元,其中來自中國(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占18.5%。另據《越南投資評論》3月16日報道,截至2014年2月20日,越南累計共有外商直接投資(FDI)項目16053個,注冊資本總額2347億美元。其中日本、新加坡和韓國位居前三。中國位居第九,共投資998個項目,注冊資本總額72.9億美元。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企密集進入越南
目前,有多少家中國企業在越南投資,并沒有官方統計。《中國經濟周刊》特選取中國越南商會113家會員名錄為樣本,梳理中國企業在越南的投資脈絡。
113家中國企業中,可查詢到在越南投資設廠時間的有67家。
其中,上世紀90年代到越南投資的中國企業有12家,主要從事工程承包業務等,如中國建材國際越南公司(1990年)、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越南辦事處(上世紀90年代)等。
2000年到2003年,中國企業到越南投資出現第一次明顯增長,其間,有10家企業進入越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越南吸引了更多外國企業前往投資。
2008年,全球經濟遭遇金融危機“寒流”,這迫使很多國家的企業選擇轉向東南亞地區投資建廠。對于中國企業來說,不僅面臨金融危機造成國際購買力下降的難題,同時人民幣升值一方面影響外資到中國采購原材料,一方面又影響中國制成品出口。此時,對于中國的中小企業來說,開展海外投資,實現當地生產、當地銷售是被迫選擇。這一方面可以避免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出口劣勢;另一方面,有競爭力的產品直接到國外銷售可以降低出口成本,繞開貿易壁壘。
工程承包類企業占比最高
113家中國企業中,在越南投資最多的是工程承包類企業(26家)、除此之外,機械制造(11家)、金屬冶煉(9家)、建筑材料(7家)也是中企在越南投資的熱點。
中國企業于1992年進入越南工程承包市場,經過多年經營,“中國建筑”已經在越南逐漸形成品牌效應,很多由中方承建的項目獲得各方好評,越南已成為中國在東南亞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場。
據媒體報道,2008年,中國在越南新簽工程承包、勞務合作、設計咨詢合同1685份,合同額30.85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9.82億美元。中國企業在越南水電、火電、水泥、化工等領域具備一定競爭優勢。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國在越南的工程承包合同額為154.2億美元,營業額75.17億美元。
家電是中企在越南的名片
因為勞動力成本等優勢,越南近年來也成為家用電器(3家)等產業的投資熱點。根據越南2007年加入WTO時的承諾,電視、空調、洗衣機等家用電器進口關稅在3~5年內將降至25%。但如果在越南本地生產銷售的話,就是零關稅。
在越南政府諸多利好的刺激下,中國的TCL(1999年)、美的(2007年)、蘇泊爾(2008年)和日韓的三星、三洋、東芝、LG、友達、松下、夏普等家電企業均先后在越南投資設廠。
目前,家電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在越南的一張名片。據悉,2013年越南小家電行業增長率為22%。吹風機、電熨斗、電磁爐等中國小家電產品物美價廉,廣受越南消費者的青睞。
摩托車企業:曇花一現的霸主
在113家企業中還有4家摩托車制造企業:力帆越南摩托車制造聯營公司(2002年)、優耐特摩托車公司(2001年)、宗申電機制造公司(2004年)、重慶越南東本工業制造有限責任公司(2000年)。
從1999年開始,中國摩托車開始進入越南市場。當時中國摩托車以比韓國車低700美元,比日本車低1200~1500美元的價格優勢成為越南市場的“武林霸主”,市場占有率一度達到了80%。一時間,隆鑫、力帆、宗申、嘉陵等中國企業生產的摩托車充斥了大街小巷,從城市到農村,廣受越南消費者歡迎。
然而,也許是錢賺得太容易了,隨后,許多中國企業變得急功近利、自相殘殺。據媒體報道,為爭奪客戶,中國企業內部互相壓價,惡性競爭,導致市場混亂。越南客戶則趁機挑動價格戰,一時間摩托車配件的價格直線下降,由原來的530~550美元/套降到后來的400~450美元/套,有的公司甚至降到300~350美元/套,已經是虧本出口。2003年前后,在越南的中國摩托車企業被日本品牌搶去了頭把交椅。
中企投資向服務業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國企業不斷加大對越南投資中第三產業的比重,包括運輸(8家)、餐飲(7家)、銀行(4家)、通訊電信(4家)、 醫藥(2家)等行業都有投資,中國企業的投資方向正在向服務業不斷延伸。
其中,通訊行業表現不俗。2004年2月,中興通訊和越南鐵路總公司就建設越南鐵路通信網項目簽訂框架協議,這是中國通信設備制造企業首次大規模進入越南市場。2010年8月,華為在越南的第一個樣品展示店開張;截至當年5月,華為在越南市場銷售的移動寬頻設備已逾1億個。
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內分行(2009年)、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胡志明市分行(2011年)、中國農業銀行河內代表處(2012年),近年來也先后開始在越南開展金融服務業務。這為中資企業在越南的貸款需求、信貸支持,提供了跨境金融服務。
越南勞資糾紛頻現,越南工會稱“工人好群聚起哄”
不過,有多位企業主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越南的勞資關系其實一直都很緊張,這并不僅限于中資企業。
根據越南中央經濟管理研究院2010年3月完成的調查報告,越南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比市場工資水平低20%,比東南亞地區其他國家低40%,只能夠滿足工人生活需要的 60%~65%。在這種情況下,越南的物價卻不斷上漲,2010年CPI增幅高達20%。2013年,越南通貨膨脹有所緩解,CPI為十年來最低,增幅為6.04%。但是CPI增幅高于GDP增幅一個百分點。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一些外資撤離,越南經濟長期不好,一直沒有復蘇,老百姓對政府怨聲載道。
據媒體報道,由于工資低,有些工人因生活壓力而偷竊公司財物,這樣的惡劣現象屢禁不止,難以防范,給企業造成較大困擾。而此問題因涉及個人自尊,極為敏感,處理不當極容易導致勞資沖突。
早在2007年8月,隸屬于越南總工會的越南工人和工會研究院公布的《外資企業勞動關系的調查報告》指出,“在發生勞資糾紛時,他們(工人)易于盲動,不計后果,不為企業著想,隨去隨來,隨時生事,好群聚起哄。”
這種勞資沖突造成的罷工經常出現。根據越南總工會2010年3月發表的勞資關系報告,從1995年到2010年,越南共發生工人罷工近4000起,呈現逐年增長的特點。這些罷工72%發生在外資企業,80%的罷工集中在南方重點經濟區,而越南南方恰是此次越南燒暴力活動最先爆發的地區。
專家稱:“越南國家風險級別或被上調”
近年來,以國美、蘇寧為代表的家電連鎖企業一路高歌猛進。據有關數據統計,在過去的5年里,中國前7名的家電連鎖企業年銷售量平均增長率高達172%,業內人士預計,到2008年,家電連鎖企業的年銷售量將從現在的800億元增長到2400億元左右,市場份額從20%增長到60%,隨之而來的將是家電連鎖業霸權時代的全面到來。
其實,目前各家電生產企業面對迅猛發展的連鎖業已經感受到了十足的壓力,既愛又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50個城市的消費者的調查報告顯示,家電連鎖渠道的認同度持續上升,近70%的消費者表示將會選擇在家電連鎖賣場購買電器,要在一、二級市場站穩腳跟,廠家注定要依賴家電連鎖企業。然而由于家電連鎖企業收取高額進場費或單方降價等原因,家電領域不時傳出廠商之間關系鬧僵的風聲。記者近日采訪浙江永康一些小家電廠家時,了解到這些規模偏小的企業有意入駐家電連鎖門店以開拓地域性市場,但是后者卻要求他們交納全國性的進場費,無奈之中只好打起退堂鼓。
5月底,在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的主持下,長虹、TCL、創維等九大彩電企業召開了規模浩大的彩電峰會。在彩電峰會上,各大廠家達成共識,成立了四大協調委員會,如何協調廠商關系成為國內市場協調委員會的實質性內容之一。家電行業研究專家、廣州上兵伐謀企業管理顧問公司首席分析師劉步塵在深入分析其出臺背景時表示,廠商始終無法建立起融洽的關系,目前的廠商關系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陸刃波認為,對家電廠家來說,誰掌握著規模大、成本低、效率高、運作靈活的銷售渠道,誰就會贏得市場。近年來家電連鎖企業迅速崛起,造成了商業資本和制造業資本的不平衡,所以廠商對話時會有不和諧的聲音出現。廠家希望能決勝于終端,贏得消費者的青睞,一方面要解決自身規模、品牌影響力等問題,另一方面,營銷模式必須更加深入化和細致化。
三、四級市場重拾舊器
在與連鎖企業處于微妙關系的情況下,如何開拓市場,獲取豐厚利潤成為了眾多家電廠家關心的話題。不少廠家在家電連鎖企業勢力影響相對較弱的三、四級市場上大做文章,整合原有渠道,建立新經銷商網絡一時蔚然成風。去年奧克斯宣布要“收編”萬家“三八店”;而日前美的則在其“鄉鎮空調普及革命”計劃中宣稱,將耗資1億元在全國數萬個鄉鎮建立1萬家經銷商網絡;新科也表示預備在全國縣級和鄉鎮地區先期建立起1500個核心商家;TCL已經成型的自建家電連鎖賣場計劃也在近日終于浮出了水面。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家電企業越來越多、市場供大于求的形勢下,許多家電廠家就開始自建銷售渠道,力圖在激烈的競爭中建立產、供、銷一條龍體系。廠家自建渠道,使其在銷售規模、價格掌控方面擁有了無比的自主權,然而隨著行業利潤率的下降,這種模式逐漸成為廠家難以承受的沉重包袱,各廠家紛紛削減人員、撤銷各銷售點,開始了“瘦身運動”。
如今轉攻三、四級市場的家電企業卻紛紛重新祭起了往昔的法寶,對此,中國連鎖協會會員、家電連鎖業研究專家郝登偉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無論選擇哪種營銷模式,家電廠家理應堅持一條原則:即比較不同模式的投入產出,選擇風險性最小的一種。他指出,在上世紀的自建渠道熱潮中,不少廠家單純圖大圖全,為了打出品牌效應,在一些消費能力極其薄弱的地區也不忘建一兩個營銷點,新一輪自建渠道熱潮中各廠家到底需要多少營銷網點,還需進行縝密的市場調研。他強調指出,海爾同樣想大舉進入三、四級市場,但曾經以自建渠道完善著稱的海爾完全采取了另一種模式,與蘇寧協議全面合作,借助其家電連鎖門店的擴張路線逐步向鄉鎮市場推進。家電廠家在三、四級市場上自建渠道,從一、二級市場上受到家電連鎖企業牽制的情形中擺脫出來,但同時市場前景充滿了變數。陸刃波也表示,如何達到系統化、規模化的配送將會是這些廠家能否成功開拓新市場的關鍵因素。
“幸福樹”模式能否制勝?
在試圖開拓新銷售渠道的眾多家電廠家中,TCL無疑是一個異數。TCL日前證實初定名為“幸福樹”的家電連鎖銷售企業,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當中,在今年內將在長沙、石家莊、天津3個城市成立多家“幸福樹”連鎖賣場,并由3個城市向周圍地區滲透。按照計劃,TCL將以加盟的方式,去整合目前遍布于三、四級市場的數千家銷售網點,估計店面將擴張到3000家。家電廠家要進軍家電連鎖業,該事件在業內掀起了軒然大波,自開賣場的“幸福樹”模式到底能否走得通?
陸刃波表示,TCL在三、四級市場原有的渠道較為完善,三、四級市場具有豐厚的利潤,自身組建家電連鎖值得嘗試。劉步塵分析TCL的動因時認為,其主要來自于企業對實現持續成長及健康廠商關系的渴望,在目前國美、蘇寧等家電連鎖企業尚未充分進入三、四級市場的情況下開賣場,避開了家電連鎖巨頭的鋒芒,如果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注重品牌形象塑造,不但會改變TCL現有的銷售模式,也會給我國的家電連鎖業提供另一種模式。 不過郝登偉認為,有悖社會分工原理、產品無法多元化經營將是家電廠家開賣場兩大難以解決的問題。
他說,根據社會分工的原理,家電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相分離是合理的,專注于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才是一個生產廠家的立廠之本,從生產到物流、從物流到銷售“全盤通吃”并不現實,在歐美家電市場高度成熟的國度里也沒有先例。商家靠品種齊全吸引消費者,在三、四級市場上雖然缺少國美、蘇寧這些大家電連鎖企業的競爭,但多元化經營的地方零售商仍會表現出極大的競爭優勢,以生產廠家的身份開賣場,幾乎無法讓同類產品的競爭品牌進入賣場。
在家電業,市場分級大致如下:
一級市場——直轄市及省會城市
二級市場——地級市